时间:2022-08-21 05:50: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①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到诗朗诵的音频,在请学生朗诵之前放给学生听,另外录下学生朗诵的音频做对比;
②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古文内容的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
③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清晰地划分课文层次,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的同时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信息技术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环境下大大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2信息技术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优势
2.1课堂理念新颖,与时代潮流接
轨为建设高效课堂,除了利用现代高新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系统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需要认清自己并不只是讲授者、阐述者的事实,而是在学生学习生涯里的引导者。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多样化,无法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这也就是积极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原因。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不只是局限于教学课本,更能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头脑、思想、手等多方面并用的局面,进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2.2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教师无法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授一些难以理解的课堂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录像、音频、多媒体动画等便于学生的理解,特别是在语文一些情境理解时,需要尽可能站在作者角度,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书本中相似的氛围,更能便于学生想象和充分理解。
2.3丰富教学手段
使其多样性在高效语文课堂中要求教学手段多样性,尤其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话剧表演、多媒体诗朗诵比赛等都是值得借鉴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一言堂”,自己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但是学生却没有发挥自己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践的时间,这对于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是非常不利的。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语文上的运用
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展示一些音像资料,让学生能边欣赏苏州园林建筑的精致、感受艺术氛围的高雅和文化内涵的丰富,边聆听课文的范读,融入苏州园林文化气息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会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而教师对这些欣赏类课文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的扩展,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旅游经验。因此,在学习一些对学生来说是欣赏类的文章时,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活跃气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在很多方面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予学生视听两方面的感受。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中,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制作幻灯片来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的思路,把文学和艺术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中等职业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知识时,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念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方法,同时还要系统了解基础会计知识结构,加深他们对会计的认识,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空间,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比如要让学生掌握账户分类、借贷记账方法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填制会计凭证,能够结合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学生还要学会如何查找错账,掌握相应的更正方法,从而提升会计处理的准确性。
1.2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第一,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该种教学方法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会计实践当中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会计知识,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降低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难度。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探讨,认识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相互取长补短,增强他们课堂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参与会计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解会计分录时,许多学生会感觉学习吃力,同各国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提问记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记忆规律,最大限度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第二,开放式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会计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建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从而拓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基础会计课堂的趣味性,最终达到会计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会计借贷记账方法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然后再相互之间交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种记账方法的认识,提升他们的会计处理能力。
1.3激发学生基础会计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作为中职院校学生会计知识学习的重要课程,教师应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满足他们今后的会计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他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企业,了解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些职责,然后再开展一些模拟性的企业会计处理课堂,为学生设置一些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会计的效率。其次,教师要制定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搜集一些会计处理案例,提升学生会计问题应对能力,为他们以后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50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手段落后
语文阅读的传统教学方式就仅仅只限于教师带领大家齐读课本,从掌握基本的字、词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是对课文进行分段,然后是学生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标记,教师归纳出中心思想和课后习题的答案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录,最后配以基础知识和语段的练习对文本加以强化。这样的语文课阅读是重读写轻理解的,这种教学手段会让学生对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感到沉闷、产生厌烦感。久而久之,严重影响课堂效率,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开发。
2. 教学依赖性强,难以突破
教师的教学往往依赖《教参》《教案》,依赖权威书上的流程,依赖教辅书上的条条框框。殊不知,不同的行进路线,其实可以奔向同样的主题,因为根本是不会变的。但我们很多教师不敢或是懒于去走别样的路,怕冒险,怕挑战。但正是这样的因循守旧,让我们的课堂活力锐减,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喜爱。
二、灵活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是顺应课堂需求
1. 明确课堂教学形式转变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你必须了解阅读在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并非只有在学校时如此。”
“当你是一个优秀的会读书的人,这个世界将归你所掌握……”
美国学者隆恩・弗莱的论著《有效阅读》中的这些话语再次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我们的课堂就要有效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获得语言的丰收,情感的陶冶。
2.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说过:语文教学要讲出“美”字来,悟出“巧”字来,点出“活”字来,练出“实”字来。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一种创造,教学方法的应用不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是集教师的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为一炉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
3. 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才能调动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之后,他们就知道了课文的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1. 多角度解读题目,提升兴趣
我们往往可以从课题着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能为我们体验哲理架构桥梁。不同角度的拟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一系列的问题下,学生就能慢慢意识到文章所包含的哲理,能让他们快速关注文章的精神所在。同时也在无形中教会他们如何读题,了解题目在文章中往往所起的各种作用。
2. “演”读文本,为课堂注入活力
(1)“演”x文本――有效激活课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我们的课堂主要通过“读”“讲”,与文本触摸,那么为什么不让形式更灵活点,加上“演”呢?“演”读文本自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行式。恰当的表演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感知课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当疲于听课的学生真正能“演”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就活了。学生的思想自然就会紧紧围绕课本。他们会从文字中思考怎样演绎,配合怎样的语言,抑或是动作、神情等来诠释人物的性格,这时的他们不就真正进入文本了吗?开始真正品读语言,体会人物情感了吗?
(2)“演”读文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表演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再现,而是对文本的适当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表演的过程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可以说,“演”读文本就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培养、开发了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3. 抓实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喜爱
动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有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课堂效率。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好课是读出来的”,颇有同感。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读”来支撑的,通过朗读,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融入作品中,体会语言的美、情感的美。
4. 抓住微环节,迸发课堂新活力
或许我们的课堂也可有所调整,比如每日的课堂前五分钟的灵活应用不仅能丰富课堂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创造更大收获。语文重于积累、感悟,每日的五分钟,既不影响语文课的总体进程,又或许能积小溪为大海,积跬步为千里。让这五分钟灵动起来,我们的课堂会因为这别样的五分钟而异彩纷呈。
(1)或是每日一诵读
教师都明白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对于文言文是比较陌生的,由于他们接触的少,不免有畏难情绪。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培养他们的语感,引导他们多诵读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于是,教师可以选好一些难易适中的文章,最好是一个个小故事,利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让孩子们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甚至可以读两遍,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与文言拉近了距离。
当然,也可以是对现代文的朗读,可以讲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可以来一次或激情洋溢的演讲,或温婉动人的诵读。笔者认为,这样丰富多样的开场,必定能让学生打消困意,爱上语文课。
(2)或是每日一背诵
小组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探究与利用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协作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绩、形成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有“形”无“实”,教师和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小组合作学习”。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有下面几个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看:首先,教师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之前不应该是盲目的,必须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是首要的。而有一些教师因为学校的要求,仅通过几节教学实录和网上的一些经验介绍即着手付诸实施合作学习,此时教师还处于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怎么能够指导学生去合作学习。其次,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虽然建构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桌椅摆成适合小组学习型,小组分工也明确,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一句话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
从学生方面看突出表现是:有的善于表现的学习优秀学生“以我为中心”独霸话语权,不知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展示,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不顾小组存在只表现自己见解,不顾全大局,不顾同学感受;有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呆坐观望,即使轮到他参与,仍然是推委推托,消极应对。还有的学生依赖学习表现好的学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只顾组内讨论,过于喧哗,干扰他组,影响合作质量。
针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1. 更新教育理念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教师需要摒弃陈旧的观念,认识到: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需要改变学生物理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因此,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相关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种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初中物理论文,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 合理分组
教师最好对全班学生进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均衡分组,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 授之以渔
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要教给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在合作时能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4.心理疏导。
为了克服学生的从众、不合群、羞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教师在分组之后通过一些活动如主题班会、竞赛活动、课余活动等来融洽学生的关系,有针对性对存在某种心理情况的学生进行训练,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使学生得到教育。
5.精选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物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或从书本上能找到的问题。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因此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6.指导管理
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7.以人为本施评价
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走出陈旧评价观。初中物理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该与时俱进,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以便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要坚持以质性评定为主,量性评价为辅;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唯有这样,我们才更易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现行科学教材(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每一册中均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但现实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成了摆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编写过于简单,缺少指导性,因此可行性不强,研究不了。
2.广大农村初中科学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3.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费时、费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不大。
4.学生对教材中的课题兴趣不大,不愿研究。
而本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初中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省级立项课题《农村寄宿制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探究》(编号SNQ8,其主题为“关于草莓种植的研究”)为平台,尝试了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课题
(1)了解学生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针对以上关于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难以实施的分析,本人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才能自主地研究。在决定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本人在所任教的八(15)班中招兴趣小组成员时,全班50人,共有45人报名参加。对此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
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喜好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2)搭建研究平台,提供物质基础
在省教科院的指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学校行政楼的露台搭建了草莓种植实验室,种植了134棵草莓。这就为我们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3)组织活动,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人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到草莓种植基地参观。
(4)问题分析,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都既有研究价值,又适合学生目前的研究条件,为此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分析,最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本人指导的科技兴趣小组经分析后,最终确定的课题是: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影响的研究。
2.组建合作团队
(1)合作伙伴组建,明确分工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性格和知识能力组建合作团队。由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强的4名学生组成采访组,负责采访记录;由善于观察的6名学生组成观察组,负责草莓生长的定时观察和记录;由仔细认真的4名学生组成资料整理组,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另外还有草莓种植组、天气观测组等。各小组均有明确的分工,并作好计划,按计划实施。
(2)邀请指导教师
科技兴趣小组邀请草莓种植大户杨风高作为草莓种植指导,校教科室主任作为科技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教师,本人作为负责人除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以外,还作为种植、学科知识指导教师。
3.制订计划,进行研究
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指导学生制订了如下计划:
■
■
4.收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报告
从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至今,积累和收集了天气观测、草莓果实质量、草莓株高观测等数据。学生撰写了《草莓花观察》《温度对草莓生长的影响》《人工助草莓授粉》等科技小论文和实验报告共计10余篇。在下一阶段中将实行成果展示活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推广科学研究性学习步骤和从中获得的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来。
三、科学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1.科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本人带领学生以草莓种植为主题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了这一点。
2.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
如,“组建合作团队”教学设计。
■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组建一个团结、互助、分工明确,并且在性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互补的合作团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又通过邀请指导教师的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倾听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又如,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
■
确定课题为: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研究。
从以上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我校草莓种植实验室中没有蜜蜂,且只有一个大棚,如果放了蜜蜂,整个大棚中都有蜜蜂,不利于做对比实验,这又怎么办?本人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用人工授粉代替蜜蜂传粉。从中不难看出分析问题、确定课题这一活动中整合了“花的结构和种类”“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以及“对比实验设置”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之后的“草莓花的观察”“草莓花的人工授粉”“草莓果实发育的连续观察”等活动中又加以应用,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学生为冻死的几颗草莓而神伤到收获第一颗又红又大的草莓的惊喜;从学生亲自挖土、运土到每天坚持记录观测结果和关注天气变化;从学生一次次地为草莓浇水到入冬以来每天的盖棚、掀棚。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
5.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6.有利于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生栽培草莓、观测草莓、交流研究心得、撰写科学小论文等。
四、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反思
1.缺少理论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模式的借鉴,可谓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整个过程颇为艰辛,但也快乐着。今后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初步摸索了一条科学研究性学习之路,但过程略显粗糙,有待细化。
3.对学生和本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总之,依托课题平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所学知识,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创新。然而,教学的另一个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却常被教师所忽视。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检查、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许多教师采取“拿来主义”政策,即买来练习册,让学生按“册”而“练”,作业很难体现“精”字。
笔者一直探索从教学环节入手,从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设计等方面去加以改进,寻求合适的作业方案。笔者认为,当前新课改的科学教学中,作业环节要按照“归类求精,难中分层,落实求细,量中把度”的原则,精选精练,提高效率。
1 作业选择自主化——让全体的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这个理念不但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而且要体现在作业之中,要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和自由。在作业中设置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择作业;或者老师规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内容。在作业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喜欢的合作伙伴。
1.1 设置分层作业
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思维敏捷,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对开放性作业兴趣较高。为兼顾学生差异,可指定两部分作业。指定完成的作业量较少,容易完成。第二部分为选做题,分成巩固当天内容的基础题,要联系旧知识或综合性比较强的拓展题,和生活联系较多的创新题,学生选择一类或多类题型。每天总结,记录学习历程,周末交流。如,学生对《压强》的理解参差不齐,可布置《作业本》为必做,题量相对少,难度适中;将《同步》的习题分成不同的星级,其中一二星为基础题,三四星为拓展题,最后五星为创新题。学生通过选择认真完成,而且部分学生同时做了几类,作业质量也比较高。
1.2 自选学习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积极的学习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展现各种才能的情景。面对问题,作业可以做理论探究;可以做实验观察。在新课中,可以给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如,《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课前作业,不规定形式,只要求与二氧化碳有关。于是有的学生设计实验,有的利用网络进行调查,提出很多创新性问题;还有的编节目《二氧化碳漂流记》,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自学成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作业,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1.3 自选合作伙伴
在作业的过程中,寻找合适伙伴、帮助自己制订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可以起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如,在作业中引入学习小组,3~4人为一组,先个人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和发现问题时,组内集体讨论,得出共识。并引入组间竞争机制,小组间展开竞争。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充分提高了作业质量。
2 作业形式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中有不同的收获
传统作业形式无非是记、写、算、少量的实验,形式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表现能力各有千秋,有的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喜欢动手操作,有的爱好阅读。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业形式多样,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2.1 口头型作业
借鉴文科“复述课文”的形式,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阐述所学概念、定理,并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有同桌互议和小组讨论。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学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后,点亮一串彩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方法鉴别这灯是如何联的。结果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教师再进行小结。该知识点在后来的作业和考试中,学生很少出错,充分说明一个设计有新意、巧妙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2 查阅、收集信息型作业
搜集信息资料也是学生一种重要的技能,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得出结论。初中科学有许多知识与日常生活、科技前沿紧密联系,可由教师指定或学生确定感兴趣的主题,然后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汇报成果。如,写有关噪声的小论文,内容包括:噪声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及健康的危害;噪声的来源及分类;我市噪声的污染情况;控制噪声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该类型的作业在教科书中比比皆是,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2.3 观察型作业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如何观察,如:要讲究点面结合,注意顺序、条理,选好角度,注意方位,要全面细致等。课本中的拓展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将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如,在植物根的向地性和种子的萌发教学中,让学生在家每天观察测量记录。再如,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电路有哪些重要的元件。经常进行观察型作业,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4 探究型作业
科学探究作业可以是发现式的探究,也可以是接受式的探究,还可以是实验式的探究,或者是推理式的探究。在学生完成过程中,教师可先指导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按步骤完成;也可不给固定思路,让学生自己摸索,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探究过程。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学过温度计后,提出:在同一地区和时间,各处的温度相同吗?先分组讨论,猜测结果。再小组分工,在同一时段测出不同地点的温度,如马路边、树阴下、草坪上、房间、商场等。数据汇总后分析比较,表述实验结果,并与猜想对比。结合生活和课本,评估结论是否正确;分析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组进行交流,比较结果是否一致,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该题操作简单、合作性强,贴近实际生活。在探究过程中,既可巩固课本知识,又能增进学生互相合作的品质。
2.5 制作型作业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科学体验。”现在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利用所学原理进行科学小制作,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及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如,学了光学知识后,制作潜望镜、望远镜。学习电路后,制作小手电、简音的双控开关、声控电路等。再如利用玻璃杯、筷子、碗、激光小手电等做一些光学实验。
除了上述形式,阅读型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科学相关读物)、科学写作型作业(指导学生学写简单的科学小论文、科技说明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起到很好的效果。
3 作业批改多元化——激发全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积极性
科学演算中强调结果,更强调步骤过程。科学教学中,要做到减负增效,首先要改变评价方式,将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
3.1 摒弃单一对错评价,提倡“多向”优劣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不仅要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在作业过程中表现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批改要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只有对号,没有错号。第一次批阅,错误题目只做简单标记,不打错号,只要及时订正同样可对。尤其对作业中的闪光点和进步变化要及时合理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批语:“其实你一点也不差,看你的作业老师就对你充满信心。”对书写认真的学生批语:“你的作业像一个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对有进步的学生批语:“看到你的进步,老师从心里感到高兴,加油!希望更上一层楼。”对粗心的学生批语:“真可惜,我看到了一块有瑕疵的玉,是粗心造成的吗?”这让学生喜欢作业,也乐于订正。利用作业本沟通师生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内驱力。
3.2 打破教师单一批改,组织学生交换批改
在每组指定一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织成员共同讨论各题解法,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交换批改作业。学生在批改作业中能够吸取其他同学好的解题方法,同时也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营造出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3.3 进行作业自我评价,组织学生经验交流
每周进行一次作业交流,学生自己讲评作业中遇到的好题和好的解题思路,其他学生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把对作业的反思和总结也作为平时作业的一个环节。并在课堂上总结交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科学作业应由单一书面机械重复的练习向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自主性的方向转变。作业过程要真正体现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消除困惑、解决和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展示才能、升华自我。作业的本质是丰富、体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是学生的“生命存在”、“生命成长”、“生命完善”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顾兰英.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宁波出版社
3陶西平.多元智能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崔丽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你的学生.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6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2、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98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教育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目前在我,这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是就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2.符合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2008年4月,四部委(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注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点从‘娃娃’抓起,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施新课程是教育的全面创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盈个性。而且,在实施新课程中,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创新型学习环境。
3.巩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
我校在2000年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科技创新少年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教育。2008年提出了在教学中构建广阔的科技创新学习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程和科技创新课程的四维一体的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重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重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课程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基础+特长+实践+创新”,以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实施了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科技创新理论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设“创造工程”训练课程。世界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这个公司的前任董事长兼经理,通过对员工进行创造力的培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41年,美国奥斯本先生率先写出《创造与思考》一书,该书提出了 “头脑风暴法”,目前,美国已有50多所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创新研究机构。 50年代,科技创新传入日本,日本发现这一科学非常有用,称之为“天书”、“聪明学”、“点金术”等,人们纷纷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始研究学习。
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是世界性新兴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实践、探索,理论上尚未成熟,也永远不会成熟,因为它研究的是怎样研究出未知的东西。就实践上日本、美国走在前列,而我国相对落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发展速度较快,而我省的创新活动相对发达省市较落后。
此前,由天津教科院张武什研究员主持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由中央教科所徐长发教授主持的科技部2008年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全国有近100所中小学作为案例学校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其中,小学初中开展此课题类似研究的比较多,高中相对比较少,像我校这样在2000年起就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更少。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科技创新少年班为载体,以学科创新性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为两翼,构建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1)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①建立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
校长担任“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为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成员。
②建立科技创新特色班和科技创新少年班
面向全市选拔科技创新特长生,每个年级设置一个行政编制班―--“无为中学科技创新特色班”,开设常规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年级部在各班“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中选拔优秀的学生组建“无为中学科技创新少年班”,选派优秀科技辅导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技法培训。各班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由本班科技辅导员负责培训。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①科技创新课程教学
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每周开设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技能、技巧的训练并在创造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技创新选修课程,选修的学生600多人。
②学科创新性教学
以学科创新性教学为主战场、主阵地,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将科技创新教育目标纳入学科教学目标;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引导自主创新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创新性教学意识规范,使创新性教学步入教学常规。省教科院杨思锋主任、市教科所李文波主任分别来我校观摩了两节创新型课堂教学,并予以充分的肯定。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一方面,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显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和结果之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并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个性。
①每年十月份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科技节。科技节的内容有:
科技创新和科普讲座。我校先后邀请了省教育厅程艺厅长作了《数学的奥秘》讲座、中科大叶邦角教授作了《无限小世界》讲座、中科大孙立广教授作了《神奇的南极》讲座、北京化工大学励杭泉教授作了《高分子时代》讲座、中科大孔燕教授作了《创新思维训练》讲座,安工大冷护基教授作了《创新技法训练》讲座、安徽工程学院金世伟教授作了《青少年科技创新选题方法指导》讲座。这些讲座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针对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在人类进步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发明与创造的课题发现方法、发明技巧等,使学生们创新热情高涨。
科技创新活动交流会。邀请全校热爱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座谈,并将我校已经毕业的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校友请回来,谈心得,讲体会,同学们异常高涨的热情令人惊讶,同学们将自己精心研究和创作的科技小论文、学习体会、科幻文章等拿出来交流。交流会非常成功。
科技小论文竞赛。活动之初,我们专门通过校园内网系统介绍了前几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同学们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共收到各班呈报的科学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体会等200余篇,有十多篇科技小论文在全国获奖。
科技创新比赛。我校十二个科技创新少年班现有600多名科技创新爱好者,各班级还组建了以科技副班长带头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系统的创新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启迪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每年能收到创新作品300余项。优秀的作品上报参加省、市、县和全国创新大赛。近四年来我学生创新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十项,省一等奖二项,市长奖三项,县长奖三项。
科学幻想绘画比赛。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不同的绘画种类、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创作的科学幻想绘画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同学们对科技发展的期待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活动共收到各类科学幻想绘画作品300余幅,并在活动总评阶段进行了展示。
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
为了调动同学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兴趣,了解历代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不被人所知的故事,我们还专门进行了“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每年有几十名同学参加了比赛。并通过校园内网系统对全校进行了现场直播。许多中外科学家的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每位学生的心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各学科智力竞赛。我们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智力竟赛,主要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年级有30名同学参加总决赛,我们还把考题张贴于校园,由于题目新颖、涉及的知识面广,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
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爱心比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消除祖孙的代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我校开展了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活动,学生利用手边的废旧物品制成一件件充满爱心的小发明。学校请来获奖学生的爷爷奶奶举办赠送仪式,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较大影响。
电脑制作和计算机编程比赛。学校组建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有100多人参加电脑制作班和编程班。每年参赛的作品有200多件,并在校宣传栏上进行展示。
我校在省、市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作品展示。为了让同学们能感受到全国、省、市大紧张、严肃、规范的比赛程序,我们重新组织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和选手,重现了当时的比赛情景,使同学们对科技创新大赛的程序和参赛过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科学发展史及高科技成果展。我们收集了大量反映人类文明史、科技进步史和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各类宣传资料、画报、图片等,制作了几十块大型展板;我校还从上海市科普宣传团借来反映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提高、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等内容的展板300余块;每个班级还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块展板,也在全校进行了展览。同学们纷纷驻足展板前,踊跃观看,详细摘录,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
物理、化学、生物趣味实验展。为了使同学们能直观地观察到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了实验室仪器,并培训部分学生作为操作员,共布置了3个展室,面对呈现在面前的千奇百怪的物理、化学、生物现象,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试验,大大激发了其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情趣。
动物和植物标本展。同学们对动物和植物标本展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同学们能了解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我们按生物进化的先后顺序,对生物的不同类型的标本和模型进行了分类展示,同学们高昂的热情充分表达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操。
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夏令营。我校每年组织科技创新少年班的学生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科学夏令营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参观我县周家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动物养殖基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每年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我校每年组织近百名学生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参观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天文台、机器人大赛,学生还亲自参与植物标本制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
④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县、市、省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或参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劳技创新作品大赛。我校学生在各级创新大赛中获得国际奖一项,国家级奖二十八项,省级奖六十多项。其中典型的创新作品有:陶涛同学发明的“无声喇叭”在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中荣获二等奖、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倪伟同学发明的“全自动菜籽脱壳机”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在安徽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脚踏气压式农用喷雾器”在安徽省青少年科学论坛中获省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紧急刹车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系统”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郭圣君同学发明的“灌溉深井落物捡拾器”在全国劳技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王娟、解涛、郭杰、钱晨阳、罗靖、刘原辉同学荣获六项全国银奖,我校郭圣君、解玮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创新少年”,张伟豪、张蕾、王娟同学荣获三项科技创新市长奖,俞笑闲、盛焕、黄翰天、陈子丰、翟雪、高尚荣获六项科技创新县长奖。
2、研究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利用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宣传,加强班级和创新作品展览室的创新布置,营造学校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制定科技创新活动评价和奖励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①开发和利用好十多年来我校师生积累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2000年以来,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每次都有几百名学生参加,近千项创意,几百件发明。十三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料和经验,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指导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我校丁玉清老师撰写的论文《创新型班集体构建初探》获全国一等奖,论文《让创新的火焰照亮年轻的心》、《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初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浅谈劳技创新教育》获四项全国二等奖,《层次启动式教学中的课外三小活动》获省一等奖,《物理学科教学中创新性教育初探》发表在《科技教育》杂志上。这些理论研究对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②有效利用社会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本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能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上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决定着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紧紧依靠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中国创造协会、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委员会来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我校已经是全国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我校紧密联系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大学等名校,提高科技辅导员的实践指导能力,聘请中国科技大学孔燕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冷护基教授、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金世伟教授为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指导组成员兼校外科技辅导员;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县科普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与我县的高新技术和工件制造企业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制作能力。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①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化。
对高一、高二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分别提出明确的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对高一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基本仪器、工具使用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对高二学生进行创造技法和制作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②实现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化。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开设科技创新教学课程,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组建科技新少年班,每周开设一节课。
③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常规化。
每年将全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列入学校工作总计划,各教研组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落实到时间、地点、负责人和活动经费。全校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校园科技节、暑期科技夏令营、“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班级科技创新活动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高一、高二年级部每月开展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活动前有计划,活动过程有记录,活动结束有总结和反思。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①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②科技创新教育与发明活动相结合。
所谓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由于能力类型的差异,因而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常常各不相同,虽然完成的是相同的任务,但往往是通过不同能力的综合来实现的。
有鉴于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初中化学教师一种最为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如何培养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能力培养源自三个方面:一是积累。通过大量的学习,积累各方面知识,提高个人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重要手段。人只有在一生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汲取知识,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所谓见多识广。同时,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并加以分析,就会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学习知识犹如向自己的记忆仓库储存大量有用的东西,当你需要时,随时去取。二是实践。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真正本领。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拼搏的精神和服务他人的胸怀,有助于综合能力的迅速提升。三是勇敢面对失败。人的一生也就是在不断地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矛盾或失败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经过多次失败的锤炼,人才更加坚强,经验才能更加丰富,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前的经验积累。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最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呢?结合近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实践,笔者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首先,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强化课外活动的实效性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才智自由发展的天地,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其次,细化内容及组织,强化课外活动的规范性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学习绪言后,可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其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怎样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问题,可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5至8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观察能力、小论文撰写和小发明等。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可从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是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
最后,突出教师的作用,强化课外活动的有序性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3.作为指导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对课外活动的热情直接影响着课外活动的效果。教师本身是否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能否保持满腔的热情,经常地开展课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外活动能否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标要求。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势在必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去历练,去面对各种突发的、实际的情景,去体验成功与失败,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升心智与能力,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和能力,是增强师生双边活动最理想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 误区;探究性实验;优化策略
目前我市各学校正在摸索“135”课堂教学模式,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突显主题,体现探究”,而五步教学中心又是“活动探究”。新课标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误区
1.侧重“玩”而忽略“思”
在上课时,有的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并不如愿,在给出适当的提示后,学生继续实验,而又因时间限制,没有给学生充分时间去讨论、汇报,就结束了探究。
2.探究没有目的性
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把实验的焦点落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上,主次不分,很容易误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难以整体把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没有把握住教
学重点,为学生的探究掌好舵。
3.放任自由
在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放任自流。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忽视。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意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引导、组织学生去“猜想”、去“创造”、去“发现”,通过亲历实验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科学知识。在学习《大气压》一节时,学生在理解大气压存在且很大总是觉得不可思议,我就让他们自己做一做覆杯实验和小组合作马德堡半球实验,让他们亲身体念。
2.创设问题情境
俗话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科学探究情境与已有知识冲突所在,从而引燃探究火花。
3.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
教材中的一些概念、规律如果是通过老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然后归纳得出。这样安排实验的可见度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缺乏体验,并且知识和能力都得不到提升。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随堂实验,使学生能亲自参与控制科学现象及现象产生的条件,使某些科学现象、科学规律、科学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但改为学生随教师一起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学生亲自控制现象产生的条件,在科学环境中学习科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总结出来的规律就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又学习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又如,在研究焦耳定律时,教材安排的是演示实验,先将两根阻值不同的电热丝串联在电路中,然后对质量、初温均相同的煤油加热,观察烧瓶中细玻璃管内煤油液面上升情况,来研究电热大小与电阻的关系。教学中发现老师照着课本的安排进行实验,学生没有经历探究,既不能调动学习兴趣、又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我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把它改成分组实验,首先要求学生猜想电热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你猜想的依据。学生经过讨论,猜想到电热的大小可能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然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他们都想到了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于如何判断电热的多少,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是将温度计玻璃泡贴在电热丝上,比较温度上升的情况;有的是在电热丝上各插上一根火柴,观察哪根火柴先被点燃;有的是在电热丝上涂上石蜡,观察谁先被熔化;有的是电热丝给气球内空气加热,比较气球内空气体积的大小;有的是给水或其它液体加热,比较温度上升的快慢等等。接着我让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当学生通过不同方法都得到了与其他小组相同的结论时,那种成就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亲自经历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兴趣很高,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4.设计开放性实验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即使实验目的和要求相同,但如果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不同,实验设计方案也往往具有开放性。如在学习欧姆定律之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测定未知电阻的电路图,学生根据实验原理画出5种电路图,即伏安法测电阻、用一只电压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测电阻、用一只电流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测电阻、用一只电压表和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测电阻以及用一只电流表和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测出未知电阻RX的阻值等等。我充分肯定了他们应用学过的知识画电路的做法,并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分析得出宜采用的电路,学生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再如,对不够完善的实验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如平面镜成像,课本用两支点燃的蜡烛来演示,让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刚好重合,得出物与像等大的结论。在现实实验中,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空气流动使蜡烛火焰不固定,两支蜡烛燃烧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等,很难做到完全“重合”,我请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重合”的问题,于是有学生提出用两块等大的长方形木块,结果长方形木块的长、宽、厚“重合”很明显,得出像与物等大的结论。可是又发现木块不发光,成像不清晰,找像的位置很吃力,课本用点燃的蜡烛就是因为能成清晰的像,于是学生又通过将木块包上白纸或亮彩纸,这样像就清晰了。如此对不完善的实验进行设计,可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5.举行课外小型科技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小型的科技活动。可以从组织学生课外兴趣活动开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具备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创新活动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了《力的存在》这一节时,在开展课外活动中,可以安排学生制作水火箭,并进行水火箭性能的小组比赛。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和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行一些自制的有趣味性的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和创新活动的课题,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如我班上科学兴趣小组的周熊芳和周心仁两位同学对《水的电解实验》进行了改进,改用10%的NaOH溶液并在原电路中串联上一个二极管,改进后的装置就可直接在220伏的电源上工作,不但电极不容易腐蚀,而且电解速度更快。本实验也获得了衢州市创新比赛二等奖。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不断的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探究性实验则是实施科学有效教学的“营养餐”,只有营养均衡,学生才能健康发展。我们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恰当点拨,做到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吸收营养,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孙宏安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科学》.2003.8
[3]赖慧婕.《愉快教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月刊.2000年7、8月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生的差异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而《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等。”本文针对如何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利用活动菜单选择适合自己的差异性科学活动作业进行科学探究,以及这期间所取得的一些成果进行论述。
一、开放实验室,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1.目前作业布置形式单一、机械、枯燥,都是现有的作业本、课外辅导资料等,不能适应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需要
学生每日都在重复进行这样的作业,久而久之,对学习和作业失去了兴趣,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做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开放实验室,实行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则是对作业形式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使得作业形式多样化,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课堂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机会少
学生动手时间不充分,限制了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深入研究,抑制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3.实验室开放,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需要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突出科学探究”。《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而科学活动正是科学探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从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实行实验室开放,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4.实验室开放,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奥秘都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另据调查显示:有近8成的学生愿意在老师讲解了所学知识或进行演示实验后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探究。所以,进行开放实验室,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保持对自然科学足够的求知欲,而这正是学习的动力源。根据加德纳《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Gardner,1983)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开放实验室,实行菜单式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也是满足具有不同智能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开放实验室,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概述
开放的实验室是指校内实验室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在实验室中完成事先预订的科学活动,以及利用校内外资源在校内外非实验室进行科学活动。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事先设计好的,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学生选择的科学活动性作业。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
三、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实践
1.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设计
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1)实验器材易得,实验器材的来源必须是实验室现有的和生活中易得的(如饮料瓶、吸管等)。(2)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3)易选择,学生可根据年段、研究方法、所学知识等不同角度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4)在实践中完善,在活动中深入。
根据以上的原则,设计出开放实验,科学活动菜单,如下表所示。
实验开放菜单(节选)
■
注活动编号便于分类和查找,例“7A01”表示:七年级上第一个科学活动。“7B”则表示七年级下。
2.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准备
(1)科学活动报告单的准备
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在科学活动报告单的准备上也是有分层的,七年级的科学活动报告单中科学活动目标、原理,所需仪器和药品,科学活动步骤,数据(现象)记录表,科学活动结论等样式一般都是设计好的;八年级的科学活动报告单则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科学活动步骤;九年级则要求学生不仅要自己设计科学活动步骤和科学活动数据(现象)记录的表格,还要对科学活动作出评价或是写出相关的研究报告和科学小论文。另外在写实验的仪器和药品时要注明校实验室是否能提供,便于实验材料的准备。
(2)科学活动材料准备
考虑到校内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校内外其他资源的整合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验报告单已将相应活动中学校实验室能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以及要学生自行准备的材料(一般都是易得的)列清楚时,学生实验前根据所选实验,领取实验任务单,提前3日向实验员预订实验仪器,实验室不能提供的则自行准备。
(3)建立合作小组,制定相关制度
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4~6人为一小组建立活动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实验仪器的借用、管理、理赔和活动时间、场所的安排等事项。合作小组建立的同时,建立健全实验仪器和实验室的预订制度、安全制度、实验仪器赔偿制度、老师指导制度,以保障实验有序、安全、有效的进行。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一定要有任课教师亲临现场监督和指导。
四、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完成
1.作业完成的场所
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完成根据具体任务所需,学生可选择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完成。
2.针对同一块知识,设计了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活动任务单以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择
如,部分学习成绩、实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选择了“9A11家用电器铭牌调查”,这一活动则相对上一案例中的实验难度就要低些,活动的地点也由校内的实验室延伸到了校外的家中。但同样的,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也有收获,他们认识了不同家电的电功率。上课中利用他们所做的调查,让调查的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劳动成果,调查的学生就很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探究的精神得以培养。
又如,另一部分学生选择的是“9A12读懂电费单”,这一活动研究了电费是如何计算出的,特别是阶梯电费和峰谷电费的计算,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搞清楚的,而他们的研究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3.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还设计了适合不同智能学生的差异性实验(实践)作业
例如,在九年级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实践性作业——“青花瓷”化学版演唱。这一作业就适合“音乐智能”较好的学生去完成。
有一部分学生做了这一作业,并在班上进行演唱,同时说明其歌词中所反映的化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像这样的作业,做的学生兴致勃勃,听的学生轻松愉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悟,原来学习可以这样快乐。
4.同组成员进行差异性分工
例如,在进行调查研究类的科学活动中,我们让动手能力好的学生负责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文章写得好的学生负责记录和写调查报告,善于表达的学生则讲演调查报告。
5.差异性科学活动作业的补充与深入
我们在实施此活动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会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深一步的探究。
五、差异科学活动作业的评价
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有效的评价能促进活动有效、积极的开展。根据“评价时空的开放”,对学生通过菜单选择的差异科学活动作业进行班内的初评和校内科技周活动内的复评。班内初评是指平时科学任课老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筛选,选出较好的作品推荐到学校,由学校在每年一次的科技周活动进行评比(图2、3为科技周活动照片)。校内科技周活动复评,则对推荐上的作品按演示实验类、探究实验类、科技调查类、科技制作类、科技创新小发明类进行评比和嘉奖,优秀作品在各班进行巡展,使学生作业的成果得以分享,作业中的科学知识得以推广和普及。
■
综上所述,我们实施“开放实验室,菜单式差异科学活动作业”是为了改变学生作业单一、机械、枯燥的现状,发挥学生不同的智能,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施过程中,从菜单的设置,学生自主选择科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活动的评价等都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做作业上真正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从而使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乐学,最终学有所成、学有所就。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4.
当今世界,科技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国务院早就做出«关于加速科技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如何做好中学生的科技教育工作,培养广大中学生的科技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摆在广大中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和素质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全部在校时间中,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教材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专家、学者、经验丰富的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技能力的重要依据。所以,作为教师平时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和先进科技成果,精心设计教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及科技实践能力。
1、科技兴趣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科技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如:科学发展史,科学理论的产生,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科学家成长的故事,环境保护、人口问题等,并适当扩展教材内容,增加一些新的相关知识和新的科技成果。例如:学习“重力”时,让学生了解牛顿是如何发现地球引力的;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可介绍波以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经过;学习声音时,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帕斯卡的事迹。激励学生从小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勤思多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长大后才能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在学习“环境保护”时,让学生结合实例来说明人们的哪些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有的学生就提到农村秸杆的焚烧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把秸杆和垃圾投入河中,会对河水造成污染,使河水发黑变臭。农民平时给农作物打的农药水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等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减少污染的建议和对策,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利用高新技术减少污染的方法,例如:现在人们已研究出稻草可以制成纤维板,用来盖房,既美观又大方。在土壤中培养一些微生物,使之在一定时间内分解农药,变为无毒的物质等,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利用高新技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加强环保教育,大力宣传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到目前为止)。为了未来,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绿色文明,以此培养学生从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和良好习惯。通过这些,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意识,让他们了解并逐步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科学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学校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留心去耳闻、去目睹、去手触、去品尝……即留意去感知、去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本来不易掌握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观察蛙胚不同期的标本中,可以提高学生系统的、有序地观察能力和从连续不断的静态观察中想象动态过程的能力。众所周知,观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及教具(如课本插图、挂图、模型、实物、标本等)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和思维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两栖类”时,教师将附有自然背景的青蛙特征图挂在黑板上,请学生联系日常所见,思考下列问题,(1)你见过哪些两栖类动物?你每年最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了青蛙?(2)青蛙的生活环境和鱼有什么主要不同?(3)青蛙的体色有什么特点?它与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对青蛙来讲有什么意义?(4)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适于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特点分别是什么?(5)青蛙以什么为食物,为什么要保护青蛙?(6)青蛙能较长时间的离开水吗?为什么?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可以从实验操作和课外实践方面来培养。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课本知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当地和本校条件,选取适当的材料,设法开足、开齐教材中的实验。为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可以把有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课外实验。学生对实验课十分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操作可能不规范,值得教师注意地是,开始上实验课,就严格要求,加强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常有意识地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的兴趣,爱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爱因斯坦讲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教师每节课讲完后,留一段时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欢迎学生发现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总是先启发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解决,在此基础上给以补充归纳。例如:在学习了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导管和筛管后,有的学生提出下面两个问题:(1)树木的茎环割后是否会死?(2)导管有没有识别有毒物质的能力?第一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反映强烈,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部分认为会死,一部分认为不会死。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讲,两种意见都可能正确,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去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情况下会死,什么情况下不会死。为什么?关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前提是无机盐要先溶解于水,然后才能随着水份的运输而运输,这样一点,学生明白了有毒物质如果溶解于水,就能随水份而进入植物体内,说明导管没有识别有毒物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有毒物质进入植物体内,如果不能被分解,就会积存在植物体内,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如果我们人食用了这些含有毒物质的植物,(例如:蔬菜)这些有毒物质就会转移到人的身体内,影响人体健康,最后得出保护水源及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思维,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使学生的科技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二、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科技实践活动,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应用,发挥和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因此,科学教师每学期可以结合教材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还可以在学生中成立了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素质教育在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延伸。
1、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设计并编写科技小报”、“辨认校园植物并挂牌”、“校园绿化方案设计”、“常见花卉栽培”、“、月季花的扦插和嫁接”、“识别鸟类”、“创造发明设计竞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植物标本制作”、“生态瓶制作”等等,这些活动项目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学生在活动中,兴趣高,独立操作能力强,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科技方面图书资料,并写观后感,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每学期结合农村实际开展1——2次探究型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性活动,鼓动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使学生关心,周围的事情,从调查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和对策,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例如:“农村秸杆处理的调查与探索”获市面上三等奖,“蝌蚪的分布调查与分析”获市一等奖。
3、 创设学校科技氛围,促使学生科学素质大幅度提高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我们科技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技活动开的有生有色,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我校被命名为科技特色学校,99年底被评为科技先进学校。几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并辅导学生参加一些区级和市级竞赛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区中小学天文知识竞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团体三等奖。区青少年摄影竞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团体三等奖。市辨认植物竞赛,二等奖1人,获上海市十佳校园植物名录。机器人知识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万人大挑战,
这些活动家的开展,成绩的获得使我们学校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科技氛围,师生科技兴趣浓厚,参与性强,良好的科技氛围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现在,我们学校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走向一个良性的循环,领导关心支持,教师尽心尽职,学生兴趣高,积极参与。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科技能力和素质均有所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涵义
1956年,著名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和他的同事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意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1964年,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从此教育目标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区分也开始在美国流传,并且逐渐在全世界传播。
情意领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情意”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布卢姆认为“情意就是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1]。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意目标主要包括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基本要素。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而态度,不仅仅指学习态度,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是相对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纵向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连续发展体;从横向看,这三个要素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
二、新课标下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模式探讨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结果。这种体验,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机体体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因教师、父母、同学对自己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积极的经验或体验。所以严格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无法教的,是建立在主体在个人成长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而作为教育者必须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有意识地贯穿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以下我们将就在新课标下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体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属于隐性知识,一般隐含于社会、生活实际、教材中,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常规的知识,采取一般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感受中得到。在整个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在设计上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表现、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体验,在学生的思考、感悟中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课堂中的体验。
课堂中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即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整的真实的情境来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以此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主动构建知识,产生感悟。有许多这样的途径:可以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描述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逼真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再现教学内容的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联想,激感;通过放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教短片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学史,让学生体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以人类与科学世界的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在课堂上,教师由教学内容的产生背景出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能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比如:在学习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时,教师引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在笛卡儿、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牛顿多年年的探索才得以完成的;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和财富,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形成,每一个科学定律的建立,所有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过一代乃至几代人的艰苦探索汇聚和利用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完成的。将这部分史料引入课堂,以强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相处与交流,尊重他人,依赖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外实践活动的体验
在哲学里实践“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中的积极行为”。心理学意义上的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高级形式”。但是很多活动是无法在课堂内进行的,所以在课外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并且以此可以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同时,鼓励学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感。
经常性地组织参观活动。适时组织学生去参观水电站、核电站等设施,让学生体验一下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电能是如何产生的,能量的转变是如何进行的。通过了解核电站的发展历史等,体验核裂变的神奇和世界获取电能的未来趋势。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电危机,培养节能意识。也可以通过了解一些有关核泄露的危害,感受事物的两面性,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组织参观科技博物馆等,体验现代科技文明的奥妙,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从而可以让学生认识迷信活动的本质,具有崇尚科学的意识。
引导学生作社会调查活动。如:在学习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开展有关这一主题的问卷调查;这样在做调查的过程当中可以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还可以了解到大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并且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组织一些课外的科技比赛或实验等。如:每学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定期开展科技小论文比赛;开展相关知识的网页制作和动画制作比赛;其中有些可以是以课外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一起完成。在这些比赛或实验中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这些,学生不但养成了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而且会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竞争意识和团体的合作意识。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而到底什么样的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只有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敢于大胆的创新,才能将这一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