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17:1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业能力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从思想入手,提升学生创业的自信心
纵观古今中外物理发展历史,不管是爱迪生为发现最适合作为灯芯的钨丝证明实验,还是居里夫人对化学元素的探索;无论是牛顿被苹果砸到,认真思索背后的原因发现万有引力;还是奥斯特发现电流磁现象的实验,都以实践方式证明了伟大物理定理的来源都离不开物理学家们对自己的信任度.社会中无数的创业成功者经验表明,拥有自信心是走向创业的第一步.然而,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属于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的一部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都薄弱,导致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加大;因长期被成绩高的学生压抑着,自己对自己首先就失去了学习进取的信心;初中阶段基础知识较差,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惯性.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的结果表现就是这部分学生自信心差、学习主动性差、对生活和学习都习惯了得过且过的心理暗示.但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对于个人魅力的展示、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出人头地的想法和其他学生是没有差别的.许多中专生其实也渴望得到鼓励、渴望成功,只是自尊心已经被深深隐藏了起来,变得对任何事都无所谓.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鼓励有着不可替代的爆发作用.所以,这就需要物理老师在课堂教学和生活中需要对学生多家关注,不断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重新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把职业学校教育当做自己人生重新起航的新阶段.例如,针对学生物理基础不好的特点,老师在教学时,对问题的设置要尽量基础和简单,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回答,将知识逐步推进深度和难度.对于学生回答上来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逐渐看到自己存在的潜力,为进一步引导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做好思想准备.
2.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通过无数次实验证明其存在的科学性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所以,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师就需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教法,根据职业学校的实践特点,注重对学生物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思维的培养.首先,在物理知识讲授过程中,可以多向学生讲述先辈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探索小故事,一方面增加课堂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讲述的故事里,体会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物理结论和发现这些东西的物理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感观和思维的主观客观刺激,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青年心中蠢蠢欲动的创业心理推波助澜.其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物理现象进行认真观察,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辨别出实验现象中的细微区别,从而抓住本质,去伪存真.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分析生活中的重物(石块等)先落地、轻物(羽毛等)后落地与自由落体理论的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注意到空气阻力的客观存在(因为一般我们在研究问题时空气作用不考虑),然后在真空中进行同样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发现空气阻力在这个实验中的阻碍作用,帮助学生从现象看到物理原理背后存在的本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反思观察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为日后创业提供慧眼识珠的先天优势条件.
二、提升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建议
在目前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经管研究生创业作为一种解决就业压力的方式应该鼓励。所以,相关政策应更务实、具体,便于操作,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优惠条件也要确保落实,能帮助他们承担一定风险。为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政府、高校和社会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1.对经管研究生自身的建议
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创业不仅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经管研究生在创业上也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其次,创业主要是指为了创建新企业而进行的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具有一定风险性,以创新方式将各种经济要素综合起来的一种带个体性特征的经济活动。创业是一种创新,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创业又是一种事业,基本上要经过融资、进入市场、商业运作等过程。经管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不能仅将创业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唯一目的,更多的要将创业作为人生的一次锻炼,一次超越,当作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常态,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要享受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竦所带来的乐趣;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体系。
2.对政府、高校等社会支持力量的建议
首先,出台和宣传支持经管研究生创业更为优惠的政策。经管研究生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和高校应给予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包括创业教育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等。据统计,全国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比例仅为5%~8%。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者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开业成功率达60%以上。创业教育不仅为经管研究生创业提供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专业指导,更多则是创造了一个交流信息、促进创业的平台。河南工业大学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业基金,从资金上支持研究生的创业。山东财经大学从完善制度体系和提供资金方面构建大学生(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承认学分,开设专门的课程;若在求学期间创业允许大学生休学,学校对学制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此外还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还制定和出台经管研究生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和创业专项基金,以帮助和鼓励经管研究生创业。
其次,举办以“挑战杯”为旗帜的经管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自1999年拉开帷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独立分析、团体协作、语言表达、社会活动和实践创业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科技创业和实践成才。作为经管研究生,本应在该类创业计划竞赛中大显身手,但令人遗憾的是,经管研究生参加的同学屈指可数,以广西有培养经管研究生的8所高校为例,在2008年度举办的全区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中,经管研究生竟然没有一件作品入选,究其原因,原来很多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主要针对本科生,对于研究生还是空白,缺少相应的组织和实施部门。
另外,政府和高校要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构建企业孵化器(又称创业园)等经管研究生创业平台,融入现代管理理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收风险资本,切实把创业平台做好。美国全国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经过孵化器扶持过的企业成功率达80%,反之,没有得到孵化器扶持的企业,其成功率只有20%。通过创建创业园,既为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提供了条件,也为将来真正创业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作为经管研究生,更应发挥专业优势,可在管理咨询、资本运作等服务领域创办企业(或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设立广西第一个大学生企业“孵化器”—桂林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已有20余家由大学生(含研究生)创办的企业进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三级联动”的创业平台,为包括经管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学生的创业经历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经验。
三、结束语
经管研究生要与时俱进,根据目前就业形势,在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掌握创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创业平台可以弥补市场对经管研究生创业激励的缺陷,对企业初创阶段的种种风险和困难提供支持,为创业企业补充自己暂时不能获得但又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必需的要素,使企业能够渡过初创期。经管研究生作为拥有经济知识和管理素质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利用好创业平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亦可与理工科学生合作、共赢;经管研究生利用创业平台搭建的优质资源和广阔舞台,在创业的沃土上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经济效益和人生价值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玉利张维陈立新: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我国的现阶段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培养还远远不够。中国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中学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和老师都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即使是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教育体制的限制,并没有切实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这就直接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还比较淡漠,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样。
2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缺少创新实践训练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许多阻碍。一旦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就严重缺少实际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国正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国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导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机会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也很严重。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当然,这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还应该学习人文知识的,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大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不仅仅需要只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在校园生活中的高水平学术活动的进行中进行,尽量打造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才能不断增长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高校还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从而通过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样的大学才能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以此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并尽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新素质,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是现阶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实践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建立专业的课程体系,让大学生从理论的角度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者,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创业意识,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宗旨,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理论教学体系。通过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实践课程教育体系,将原有的以课堂为中心改为以市场为中心,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二)完善课堂实践教学,传授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大学生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掌握各项创业技能。高校也可以开设选修课,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信息,利用高校各类组织宣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高校在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当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得到加强,为日后直接就业提供了机会,企业也省去了大学生今后毕业花大量时间去培养大学生,这对于高校与企业来说都是双赢的选择。
(三)建立实践评价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在建立课程体系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效评估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认真对待实践的过程,从而有效的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增强创业的信心。教师对于在实践中完成的比较优秀的大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而对于完成的不是特别突出的大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创业意识。
(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搭建与各类企业合作的平台,为大学生更好的实践打下基础。通过搭建与各类企业合作的平台,既有利于大学生实践,又能够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奉献社会,该平台的建设,大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更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提供了依据,高校通过长期与企业合作,真正实现社会实践的长效性,搭建起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桥梁,大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更为企业日后发展引进合格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一词诞生于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被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谁来“创新”?创新的承担者,即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熊彼特把“创新”活动的倡导者与实施者称为企业家。认为静态中的经济主体是经济人,而动态中的经济主体则是企业家或创新者。但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那种敢于冒风险,把新的发明引入经济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企业家与普通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同,前者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入“新组合”。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企业发展,建设企业家队伍很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对有灵魂的企业家创新”的论述,对企业能力创新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意义。
二、“能力”的释义
美国学者查特·保亚提斯对能力作了创新,他将能力广泛地定义为人的潜在性格,它可以是动机、特性、技能、人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的一个方面或所使用的知识整体。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指某个社会主体(组织或个人)对客观世界可发挥的作用力。“能力”其内在结构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由知识到智力,再到技能,最后到实践及创新能力,呈现为由认识能力到改造能力,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三、“能力创新”及其功效
“能力创新”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产生竞争优势的要素作用力的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创造能力。它的功效是:(1)企业创新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都想成功,但成功的企业都不会墨守成规,都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造中求发展,而企业创新的核心,不仅是产品、市场结构,更多的是行动反应能力。对企业来说,能力创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力,更多的是立足于过去实践的改造能力,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活力。在笔者看来,能力创新是:过去的实践+生产学习积累=未来的创新,用数学模型来说,1+1永远大于1的过程。(2)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是具有后发优势的企业,一个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归纳,进行创造的企业是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创新是企业在危机感中用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打破常规和条框,承担的一种使命与责任,它不只是某一杰出人才的单个表现,对一个企业来说,能力创新是一个集大成者,是一个整体效应,集中了数十位乃至整个企业能力创造性成果。它外似无形,内却有形,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用智慧与灵感,用激励与竞争开创新的企业活力。(3)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包括资源创新和能力创新,笔者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毕竟是有限的,而能力是靠学习实践培养出来的,是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东西,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对相同行业同等水平的一般企业来说,资源在某个时候可能有差异,但资源可以通过等价交换获得,而能力不一样,它是企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含有企业竞争发展的底蕴,是带动企业前行的动力。
四、“能力创新”的途径及建议
1.在危机感中培养企业创造性思维。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论,企业如同人一样,也有成长、衰老的过程。通常人讲究延年益寿,同样企业也讲究持续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时刻具有危机感,有危机感才能激发员工用更高的激情去开创新的领域,才能使员工深切意识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触发了员工对企业现状的反思,使其具有潜质的能力创新概念和创新的主动性。
2.在“学习型组织”中造就能力创新。
(1)“学习型组织”及其作用。所谓学习型组织(thelearningorganization),彼得.圣吉把其定义为“可以不断地加强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自身的组织,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培养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今天,“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能力创新的有力保证。它为企业:①寻思路。通过向同行、客户及他人学习,了解标杆企业的精髓及战略,改进产品及性能,激发创新的灵感。②找规律。温故知新自己的过去,认清有价值的失败(ProductiveFailure)与无意义的成功(UnproductiveSuccess),分析、提炼使其上升为理论或规律。③做试验。面对未来创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检验活动,在试验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结合,达到在用中学,并学以致用的目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④解方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高杠杆解,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获得最有效问题解决方案。⑤播知识。通过组织内知识传递,促进组织内知识扩散,建立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2)“学习型组织”的组建:在学习型组织中我们要学习主导市场的能力,学习快速应变的能力,学习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命力。怎么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因素有:①硬件平台,主要指组织成员进行生产、学习及信息交流必备的工具、设备、生产条件,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硬指标。②软件支架,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的素质、求知欲及企业对未来的愿景,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软指标。③整合力与环境,整合软硬件的能力是组织能力创新的内在条件,环境是组织与外界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
外在条件。
3.用企业文化理念铸成能力创新。
(1)企业文化理念及其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及其员工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各种文化因素影响下,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而理念是一个统合个体价值观差异的一个共享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上的体现。其作用在于指导和激励,通过根植企业核心价值观,创造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来激励创新思想的可靠性、约束性及一致性。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就是一种员工创新理念的成功实现。如果一种创新理念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这种理念就会像“粘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的形成。企业文化理念不仅包含企业价值观、品牌形象,更多的是个性与特色的精髓。如何形成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笔者认为:①要有一个“以能为本”的能力创新观念,培养合作、集体创新思维。②要纵观全局,着眼企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将能力创新根植于企业精神精髓,科学地确定企业创新文化的内容。③不失时机地宣传倡导企业创新文化,贯彻落实企业核心理念。④要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强化,激励创新。
4.用激励机制激发能力创新。
(1)“激励”及其功效。创新是在知识共鸣下产生新的智慧,激励是解决创新问题的根源。激励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激励来自员工外部世界,它是通过“迫使”员工为得到某些东西和回避惩罚而形成的工作动力,外在的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但当人们感觉到他们被收买或受控制的时候,物质激励并不绝对有效。作为激励因素的另一方面是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是要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觉得他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更多是组织和他人需要时,才会觉得个人对于组织的意义,这种积极性才使能力创新持久。
(2)“激励机制”的组建。怎么建立能力创新型的激励机制?主要有这么几点:①在学习互动的基础上,实行“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与面谈,推动团队和个人作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②在“人本管理”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能力的测评、使用、分配和开发等,进行“能本管理”。③在生产学习相互交替中,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5.用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实现能力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进行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企业的效率会通过“学习——工作——创新——学习……”循环进行,螺旋上升。
(1)即时交流反馈信息来源与系统组建:即时交流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于“学习型组织”,因为该组织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部分构成,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与交流,会使组织内部信息更加丰富;并且组织的分层决策、员工授权管理也将促使组织更具协调性和创造力。怎么建立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另一方面是靠“学习型组织”自身。因为:①“学习型组织”本身的有序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连续性;②“学习型组织”的即时动态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跳跃性;③“学习型组织”信息源的广泛性,既有组织内部的,也有组织外部的,从而能保证整个网络的发散性。
(2)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的作用:系统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激活了企业各个神经元,使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等多方面时时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既保证企业在快速成长中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也保证了组织及时不断地与环境信息交流。因此,依靠技术革新与“学习型组织”建立起来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系统是能力创新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我们学习、工作、创新的途径与来源。
参考文献:
[DOI]10.13939/ki.zgsc.2015.23.065
1 前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可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种因素和存在问题,如何在高职院校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2 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业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1 大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标准化的专业知识、职业声誉和从业者的行为准则等内容。其中标准化的专业知识则构成了职业技能,职业声誉与从业者的行为准则就体现为职业道德要求。因此,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内在的就包括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在范围上,它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形式上,它具有具体、多样和较大的适用性。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它不因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在方向上发生移易,但将随着本职业的技术进步而在内容上不断深化。
2.2 大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是大学生从事职业劳动和完成岗位工作应具有的业务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三者有机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素质体系。在职业教育中,技能与技术是一个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别的概念。技术是一种外在人的客观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技能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技术是一种已经将人的才能、智慧内化为客观的知识,但这种客观知识也是人的精神观念的直接体现,劳动本身是技术应用的过程,是技能的具体化。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创业的根本,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创业的前提。
2.3 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的含义就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是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技能、能力的集合,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就业能力不单单是指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保持工作、变动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毕业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
2.4 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是指创业者依自己的想法及努力工作来创造一个新企业,包括新公司的成立、组织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的过程。创业能力就是创业主体所拥有的有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
从大学生寻求职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可以归类于就业之中,但从创业的内涵来看,创业有别于就业。“创业”中的“创”字有开创、创新、创造之意。就业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职业选择的概念。创业可以从属于就业,但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就业的概念,它是一个较就业具有更深层次的职业选择概念。
2.5 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创业就业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1)职业道德是基础是保障。国发[2005] 35号文件《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决定》和《规划纲要》都将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出职业道德为首位,反映出德育是基础是保障的思想。首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这一切都是学生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的基础和保障,任何职业技能都必须建立于职业道德之上,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技能是不合格的。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促进职业技能的提高。社会的进步,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最后,职业道德是就业创业者的立业之本,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对其毕业后顺利求职、成功就业与创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2)职业技能职、职业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职业技能不能与职业道德完全割裂开来,职业技能的运用影响着职业道德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提高必然会对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产生影响甚至改变。职业技能达不到要求,不可能真正做到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要求。人们往往也是从过硬的职业技能中,体验到高尚职业道德的情操。可见,我们在加强职业技能建设的同时,应将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加强职业技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与提高,促进职业道德的建设。
(3)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技能不过硬,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的竞争力,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技能会行不正、走不直,而缺乏职业技能的职业道德,只能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实质性问题。高职学生具有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可较好的适应就业创业需要,帮助就业创业者在任何工作环境中调整自我、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及人际关系,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客观要求。
3 推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职业道德是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灵魂,是学生“做人”的方向、标准和前进的动力;职业技能是学生“做事”的技术和能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能够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离开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没有了载体,必然空洞乏力;脱离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会失去服务社会经济的目标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以职业道德为先、以职业技能为重、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推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业道德为先,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道德是高度岗位化和职业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靠教师简单说教就可以实现,必须在日积月累的职业实践中磨炼养成,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专业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职业道德课的实践教学中,可根据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实训、实习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劳动纪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职业操守、协作精神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和实践活动中,深化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养成遵章守纪、诚信、敬业等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以职业技能为重,就是坚持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实践中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教高[2006] 16号文件)。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创业的途径之一。
1.客户价值主张创新能力。客户是律师事务在市场上直接接触的对象,客户是律师事务盈利的重要途径之一。律师事务所要提高绩效,就要了解客户的各种需求特征。律师事务业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对对客户价值主张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一般来说,客户价值主张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构成元素:目标客户、提供物和客户利益。因此,对律师事务所客户价值主张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目标客户、提供物和客户利益这三个方面。2.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律师事务所对关键资源进行整合,能促进律师事务所对目标客户的价值承诺。对关键资源的考察侧重于律师事务所持有资源的独占性、资源的组织形式以及律师事务所对关键资源的维护活动。律师事务所实现关键资源的整合是有可能的,律师事务所需认识到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因此,对律师事务所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资源形势、获取方式和维护投入这三方面。3.盈利模式的创新能力。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之间在服务成本和价格上的差异,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盈利模式造成的。盈利模式背后是一组相互嵌套的经济模型,经济模型为企业赚取利润提供不竭的动力。具体来说,盈利模式包括三个子元素:成本结构、收入模式和盈利边际。故,对律师事务所盈利模式创新能力的评价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综合上述对商业模式创新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律师事务所行业的独特性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致性、完整性、可控性和实用性等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从律师事务所客户价值主张创新能力、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盈利模式的创新能力三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适合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因素集和评价集的确定
1.本文假设因素集合U={U1,U2,U3}={客户价值主张创新能力,关键资源整合能力,盈利模式创新能力};U1={U11,U12,U13}={目标客户的确立,提供服务的组合,客户利益的重视度};U2={U21,U22,U23}={资源的形式,资源的获取方式,资源的维护投入};U3={U31,U32,U33}={成本控制力度,收入来源的可变性,利润增长水平}。2.评价集的确定。评价集是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一种语言描述,它是评审人队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语的集合。本模型的评语共分五个评价集为: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
权重的确定
1.2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不顾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的行业,在用人方面都倾向于“高学历”,尽而演化为一种社会风气,非高学历不优,非高学历不提。社会有识之士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对一些单位的“人才”浪费现象提出质疑,但风气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势必影响大专层次学生的就业。金融系统在引进毕业生方面,原则上起点为本科,一般为研究生和博士生。金融专业毕业生近些年分配较好,除了专业以外,留得住是现阶段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最大优势,还有更多的应得益于家长及早期的毕业生。
1.3毕业生的出路毕业生的路在何方?路有四条:其一,继续深造(专升本或考研);其二,找单位(凭关系或凭实力,更得的是凭关系);其三,自主创业(现阶段应大力提倡的一种就业渠道);其四,失业。前三条出路无不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富有创新的能力。市场及受教育者给提供教育者(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夯实基础对课程设置及培养理念的挑战
夯实基础,这里的基础具体包括计算机基础、数学基础、外语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高职院校强调理论适度够用,够用是教师给定,还是根据学生将来发展来自主确定,笔者至今尚未得知,不过笔者认为应是后者。
2.1对课程设置的挑战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强调实践性教学,并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达到某一比例,但限于学制及总学时(教育作为产业也须进行成本核算),往往对基础不够重视包括专业基础,而开设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更多的是出于迎合学生的“功利”思想)。这种做法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将来不从事具体操作业务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据笔者从有关金融系统用人单位了解到,由于学校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可放在就业单位去进行,而且更实际、更直观、更实用、更具针对性)。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所有学生都是受益者,这才显公平。
2.2对培养理念的挑战高职教育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教育本身。在我们教学计划上有关培养目标给定的大多是复合型人才(非严肃地定义为“通才”),但从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及课程设置上,更多的表现为专才的培养,因为是面向具体岗位或岗位群,强凋动手能力。理论功底不厚实,发展后劲不足,这也是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那么,高职教育金融到底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笔者认为应该培养“通才”,以便更好适应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3创新能力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全面培养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举,不可偏颇。
3.1对研究能力的要求4月24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将最新的理论、最新技术引进教学内容。教师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者,应知晓理论、技术发展的前沿,把握理论、技术发展的前沿,并贯彻于教学活动中,创新才有基础。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能很好地说明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辩正关系。
3.2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实践出真知,学生不可能在学制时间内去进行大量的深入的实践,而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只能维持现状,社会就不可能进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死抱书本,要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灵感。
二、实例论证
现从河南省高校中抽取3名管理类毕业生,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3名毕业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测评。定性指标量化。个人形象管理、理解与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心素质、就业服务指导、家庭背景属于定性指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出了3名同学在各评价因素上的得分。专业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分别根据学分绩点、外语及计算机考证成绩直接给出。学校及专业影响力由专家根据学校及专业排名给出。实践经验、学习和创新能力、就业期望先由本人给出相关资料和描述,再由专家打分。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期间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排名中我国仅居于第28位。许多技术,甚至是关键核心技术上对外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日仅为5%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的诉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更多的核心知识产权,而仅仅沦为制造大国。媒体报道的另外一些事实同样引人注目:“德国大众的许多零部件长期都在欧洲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卖给中国国内合资厂商,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约六成左右。”“改一个螺丝钉都必须得到外方母公司的批准”,“合资轿车厂连一个零部件都无法改造”。此外中国不得不付出生产的手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弱化。因此,中国的产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已经意识到,要赢得市场,就要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只有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保持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2005年温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并要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作为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据此,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当之无愧地成为主角,在竞争中从拼资金、拼资源,转移到拼人才、拼科技创新、拼自主知识产权上。企业的“自主创新”已由理念上升至战略层面,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已成为“十一五”期间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企业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主要源自企业处于经济全球化及国际竞争的最前沿,最贴近市场,最能了解市场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能够有效地把握自主创新的方向,使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等成果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只有企业有能力通过市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并取得收益,以此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但是,企业自主创新之路并非坦途,而是任重道远。目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于2005年第四季度对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有七大因素,他们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技术市场不健全;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近半数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产学研缺乏沟通;我国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等。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其政府投入的经费在全部研发经费中占29%,企业占66%,日本则分别为19%和72%。因此,外国企业只有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并通过不断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吸引、用好、留住高素质人才,才能激发人才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保证企业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决定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要成为创新型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其中第一项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存量和经济资源存量,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自主创新的实现,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创新活动之中。企业自主创新,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和人才资源。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尽管引进了大量技术先进的组装生产线,推出了大量新产品,然而,企业的技术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这一方面与引进技术后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努力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多年来企业对自己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重视不够。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加快,世界各国的竞争态势将会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将日趋落在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要以自主创新推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解决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一方面,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人才是创新之本。在企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要使全体员工树立要创新意识、创新决心、创新勇气、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在企业中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企业要努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根据“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按创新贡献的质和量,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回报,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激励他们的创新活动。
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因为企业自主创新要有自立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必须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成功。在企业家的个性中具有渴望体验的特征,这意味着他们倾向于独创,愿意接受各种刺激,大胆和愿意承担风险。企业家还有内部控制品质,企业家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感觉有能力处理各种情况——包括处理投身于充满风险的新事业所带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企业家一般有较强的成就需要,强烈地渴望执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高水准的成就。企业家处于企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核心,能够抓住机会并负责调动企业创新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保证创新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所有成功企业的经验都证明,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有个好的创新队伍,而创新队伍中最关键的就是带头人。
三、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可靠保证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激励是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根本手段,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对于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员工的能力和天赋并不能直接决定其对企业的价值,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激励机制就是企业中各种激励措施的总和,其根本的作用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可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乃至决定企业自主创新的成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
构建企业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自主创新收益的内部分配制度,促使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创新利润,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一)企业自主创新收益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
企业收入分配激励是一种利益激励机制,是企业利益激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自主创新的收益分配激励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收益的分配主体,这是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企业成为创新投入主体和研究开发主体之后的必然要求。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收入分配激励力量的发挥取决于企业利益结构的安排。当企业的利益结构安排能够刺激其利益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时,就会构成对创新利益主体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利益结构受制于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企业的产权结构、利益结构的制度安排又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收益的分配方式。在那些产权关系明晰,并形成多元产权主体,以及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公司制企业里,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的、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有可能通过员工持股、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对参与创新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骨干进行长期有效的激励。
(二)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基本要求
建立激励机制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抱着人性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有效的管理。因此,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激励创新者,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结构中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行动是由其优势需要所支配、决定的。因此,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就是要考虑人的需求,特别是员工的优势需要。第二,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企业薪酬制度是牵引和规范员工行为,以求达到企业发展的总目标的最佳连接点。这种牵引和规范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创新高绩效者是否能够获得他所期望的收入分配结果。第三,注意收入分配的公平。保证使人们能觉察在组织中存在公平,或结果的分配是与投入成比例的,管理者就能促进高水平的激励。
(三)建立基于创新者特点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建立与企业现状相适应并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发展的收入分配机制,就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者的特点,要体现岗酬结合、技酬结合、劳酬结合,形成责权利相结合、工效紧密挂钩的薪酬分配体系,同时也要体现创新与非创新之间、高水平创新与一般创新之间收入的差别,积极鼓励员工的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1要建立起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
作为传统的收入分配基本形式,基本工资在起点水平上最有竞争性,但在这以后,竞争性就不那么强了。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如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等。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岗位工资制是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工资;岗位工资制调度的弹性不大。但如果出现员工因认为岗位工资是他们理所当然得到的,认为他们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况,岗位工资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因此,在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时应该做到:一是岗位设置要科学,并进行定员定额和测评。二是要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和工资差距。三是按各类人员对公司经营发展的作用、创新贡献不同,分层次确定薪酬分配侧重点。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性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要提高他们工资水平,使其具有外部竞争力。四是岗位工资标准要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在工资结构中应适当增加浮动的比重,使工资更能随着职工和企业的创新劳动、创新成果上下浮动;职工个人工资根据其劳动贡献大小能增能减。五是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人员能上能下,岗变薪变。
2对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创新活动及贡献进行激励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对企业家实行年薪制来加大对企业家利益激励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年薪制是对经营者特殊劳动的体现和承认,它有利于理顺和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殖。对企业家实行年薪制,就要将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履行经营管理职责、取得业绩、创新成果的取得以及对企业的贡献与企业的效益和企业年度目标完成情况挂钩。这样做增强了企业家的风险责任,提高了企业防御风险能力,保证了自主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股票期权激励是国际上通行的对职业经理人的一种长期、高效激励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激励方法,对于解决我国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缺乏有效的共同利益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解决方法。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通过经营者行权,获得数量可观的奖励;另一方面,通过给行权者一定数量的股票,分配给经营者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让他们承担相应的风险,将经营者收益和企业长期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保证了有能力和有贡献的人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实现有效的激励。
3对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进行激励
对科技创新者投入劳动形成的更高价值而支付较高的报酬,现承认高度复杂劳动在创造财富和价值中的作用,也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能不能给科技人员应有的待遇,不仅仅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科教兴国的大计能否实现的问题。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在2006年4月召开的全国企业工资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探索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其别提出,要大胆探索符合科技人员工作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办法,建立科技人员岗位工资制,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要合理拉开科技人员与一般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合理拉开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与普通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差距。企业可根据生产需要并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同科技人员单独签订工资协议。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奖励政策,有突出贡献的还可重奖,采取项目成果奖、科技产品销售收入提成、新增利润提成等激励措施。奖励方式可以是货币工资,也可以是本企业的股份。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试行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作价折股,由科技发明者和贡献者持有。在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的同时,企业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建立以业绩、创新能力和诚信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务实创新、注重实效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关国亮肩负起创新的使命[N]人民日报,2005-12-02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有人称中小企业遭遇“寒冬”。
在广东省召开的“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暨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经济论坛”会上,经济学家把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归结为“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是的,这三个原因目前对中小企业影响确实很大,但这仅仅是外部因素,中小企业不可能改变经济环境,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较弱,在新的复杂环境下,既要应对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和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又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它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不但要生存,而且还要发展壮大,这就必须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单一的能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科学技术上,也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对于占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新产品的研发,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核心内容,起着骨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提出:我国目前“生产能力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产品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内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的只是劳务加工费,以知识产权为标志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则被外商获取,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承担巨大的生态代价。比如我国DVD生产企业出口一台DVD,由于解码芯片、机芯等核心元器件靠国外进口,交给外国企业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一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我们辛辛苦苦干活的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元。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国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我们只能处于经济链条中的未端,“双低”使得我们只能靠数量和价格与别人竞争,从而使得我们中小企业在“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的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纷纷倒闭。如果企业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又结合不好,使本土的创新成果不能很好转换,企业就不得不依赖国外引进,而且越是高新技术设备就越依靠进口。有关专家统计,韩国和日本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费用比例是1:10,而我国则是10:1。就是说,人家拿1块钱引进,10块钱用于自主创新,而我们刚好相反。10:1导致的不仅仅是多花钱买技术,关键是要重复多花钱。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的技术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一落伍一再引进一再陷入”的恶性循环。历史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自动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一角色,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广大中小企业,要千方百计突破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软肋的限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对于实力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有这样的观点:国外企业研发投入动辄数亿美元,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还没人家的研发经费多,怎么和人家拼研发?言外之意,拼不过干脆放弃。这是一种悲观和保守的论调,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观点是:不做,永远也不可能突破,最终形成的是恶性循环。自主创新要先从点滴做起。我们虽然资金的绝对最小,但是只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突破,并非一点优势都没有。海信公司在电机机芯片上的突破就是成功的例子。论集成电路,海信与别人比没有优势,但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电视机芯片上发力,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说,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都进行原始创新是做不到的。创新应当是分层次、有分工的,有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更多的企业只能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大多数企业需要借势登高,实现产学研合作,通过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获取具有先进实用技术的项目成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面临的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项目、人才和资本的结合。
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也是衡量一国研发能力的重要标准"就我国汽车产业而言,从量的方面看,2003年,我国的专利申请数达到182226件,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细细分析,情形却不容乐观"从质的方面看,我国的专利申请项目中,产品外观设计创新占绝大部分,并且有逐步上升趋势,而发明创作和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相对较少。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