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2-07-10 05:40: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优美的诗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优美的诗歌

篇1

它只是几行简单的文字

优美诗歌

在考场的试卷里

它只是一道普通的试题

优美的诗歌

在感情丰富的人的眼里

它只是一本谱写情绪的乐谱

优美的诗歌

在诗人的眼里

它是生命的全部

优美的诗歌

在我的眼里

它则是一个奇妙的窗口

一个发泄怒气的窗口

一个呼唤情感的窗口

篇2

二、教学策略

在“诗歌活动中如何支持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表现美”的策略研究中,我们采用集体研讨,通过“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等形式来逐步解决教学问题。研究中我们重点解决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运用。如“诗歌教学的目标如何界定?诗歌内容是否优美?优美体现在哪里?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诗歌的意境美与表现美?教师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教育策略?”等等,研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寻找最佳方案,有效地引导幼儿充分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表现美。经过多轮的实践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一)语言支持策略

幼儿对诗歌作品的学习是否感兴趣,首先教师语态、语感很重要。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诵是点燃儿童学习诗歌欲望的助燃剂。“美的文字”需要用“美的语言”来表达,才能让幼儿感受它的美韵所在。幼儿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对诗歌的欣赏与理解不能像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的。因此,教师生动优美的语言是支持幼儿学习诗歌的关键所在,教师自身独特的语态、语感是幼儿学习诗歌的标杆,更是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桥梁。

在运用语言支持策略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语音准确,语言形象生动、大方得体、不能做作;

2.可恰当地加上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3.第一次示范朗诵,不宜结合图片或课件,应重点让幼儿认真倾听,感受语句的美;

4.教师可以多次示范朗诵,让幼儿多次倾听与感知,但范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每一次的范诵,提示语要不一样,倾听要有层次性,让幼儿在多次倾听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诵,让幼儿充分地理解作品,在倾听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使教师的语言在诗歌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图片、图示支持策略

诗歌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不是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歌内容,而是死记硬背;对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及诗歌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和作者的情怀难以理解;并且对诗歌的结构、句式未能很好地掌握,经常用自己的语句来篡改诗歌,使诗歌缺乏韵律美、不易朗读和记忆,教学活动结束后幼儿便失去了继续朗读诗歌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除了运用教学挂图外,还选择了直观形象的图片或简捷明了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诗歌。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且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同时又便于幼儿记忆。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与学习规律。我们在许多诗歌教学中注重图片与图示的运用,支持幼儿学习诗歌、更好地理解诗歌、仿编诗歌。

(三)字卡支持策略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渗透前阅读与文字符号的认识,在阅读欣赏中提高幼儿前阅读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与阅读的兴趣,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语文学习的准备,提高幼儿学习适应能力。教师可有意识地将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运用在其中,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幼儿在看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画面时无意地识字,没有任何的认字压力。这样通过从图到字的认识,既具体又形象,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在运用字卡支持策略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字卡不能过多,一个儿歌内容出示生字三个字左右为宜,最好是重复出现的字出示字卡;

2.生字卡以单字或单词为主,不能用长句;

3.生字卡的出示要把握时机,最好在解释图片内容时出现,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生字卡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当生字卡出示后,老师以“代过”为好,不要去强调字的声形义,这样让幼儿在无意注意中没有压力地认字。

(四)音乐支持策略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我们除了运用挂图、图片、图示外,还可以选用优美的轻音乐为背景来渲染诗歌,让幼儿在诗歌的意境充分地感受,从而提高幼儿的感受力与表现力。通过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还可以实现新《纲要》所倡导的课程有机整合的精神,在孩子们熟练朗诵出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地为诗歌配上动听优美的旋律,使语言与艺术达到了有效的整合,将整个活动推向,实现了“语言”与“音乐”的有机整合。

老师还可以运用优美舞姿,将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与其情节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达到诗中有舞、舞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在运用音乐支持策略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所选择的音乐以优美的轻音乐为主;

2.音乐的主旋律要与诗歌内容相匹配;

3.只要旋律不要歌词;

篇3

 

死亡意象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1795-1821)和美国现代诗歌先驱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的诗歌中占据重要篇幅,传达深刻意义,反映了诗人关于生命、真实、以及美的思索。死亡的主题一直令济慈迷惑不已,也贯穿了迪金森的隽永诗行。济慈在短短25年的生命之中,遭遇了6名家庭成员的死亡,[①]这使他坎坷波折的生命中对不幸更加深刻感受。[②]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从未沦入自怜自艾。他在诗歌中抒发了对生命的执着,寻找绝对的真与美,字里行间交错着忧郁与欢欣,快乐与痛苦,生存与死亡。比较而言,迪金森则更为含蓄、内敛,在诗歌中对于死亡的质疑多过陈述,思索重于结论。生存的痛苦以及对死亡的想象也是她诗歌的主题之一。她写了500多首有关死亡的诗歌,语调变化跳跃,从怆痛到狂喜,从认同到质询,不一而足。

济慈对于死亡持有的观点比较而言可谓相当传统。他预感到夭亡的可能,恐惧自己可能“会不再存在”,对诗歌的追求也将会戛然而止。他在一首十四行诗中写到:

“……那时真实,我孤独站立

在广阔世界的海滩,沉思,

直到爱与名声沉入虚空。”[1]1818[③]

诗人对于空虚和徒劳的忧虑跃于诗行之上。在1817年的一首“睡眠与诗歌”之中,济慈只祈求得到“10年的时间/ 让我可以投身/ 诗歌之中,可以致力/ 我的灵魂规定的事业。” [1]这样微不足道的愿望竟然也成为奢求,不到四年他就去世了。

虽然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但是济慈也认为死亡使人脱离琐碎的存在,摆脱痛苦,因而得到最终的解脱。在1819年的名诗“夜莺颂”中,他写道: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忘掉”实为接受死亡的邀请,从而不再承受肉体与精神的痛苦。他在长诗《恩底弥翁》中,抒发了对长眠的宁静的迷恋:“我已经一半爱上了温馨的死亡,/ 用许多沉思的韵律赋予它温柔的名字/ 让它把我静谧的呼吸带入空气/ 此时死去,似乎最为富丽。” [1] 郭伟在文中指出,温馨、温柔、温暖、静谧、富丽这些形容词可以唤起审美快乐,自不待言;对“鲜红”颜色的官能感受中已经积淀了愉快的想象意义。它们的引入使主体与死亡意味之间产生了审美的缓冲。[2]101诗人此时想象了与死亡的妥协,和死后的宁静。在“睡眠与诗歌”中,他注意到了希望的美:“我们安静栖息,像是上卷的两颗宝石,/ 在珍珠壳的深处论文的格式。” [1]L120-121对于他而言,“听得见的旋律如此优美,但是/ 最美旋律罕有闻……” [1]死亡被比作更加悠扬的音乐,只是没有人听闻而已。

迪金森关于死亡的诗歌反映了她所处的时代之中社会和思想的冲突,基督教虽然日渐式微,却仍然占据最高统领,尤其是在她隐居的麻省小镇艾默斯特。她相信上帝的存在:“我知道他存在着/ 在某处——/ 沉默不语” [3]327[④]。有时候她接受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终结,无人幸免,尽管留给活着的人的伤痛“那么巨大,那么无望,难以想象。” [3]1732她曾经是虔诚的信徒,“伸开我窄窄的手/ 收集天堂”,但是最终却逐渐失去了对神性的信仰,对全能的上帝面对人间疾苦却无动于衷产生了怀疑。人的脆弱犹如诗中秋天的花朵,只能接受生命力的终结:显而易见,任何快乐的花朵都毫不惊讶霜冻用偶然的力量——在嬉戏中将它斩首——金发的刺客随后离去——太阳照旧,无动于衷为默许的上帝衡量过另一天 [3]1624在诗歌中,个体的生死没有多少分量,自然和自然法则对此一视同仁。任何试图逃脱的努力被证明是徒劳的,因此不能不引起诗人的疑惑。她写道:“我当然——/ 祷告——/ 上帝来过吗?”迪金森特立独行真实,虽然满怀对信仰的渴望,却不肯轻易认同宗教的范畴。她以诗歌的形式阐释死亡与永生,而她的怀疑显然一直存在。“我推理,我们可能会死——/ 最强的生命力/ 也不能超越腐朽/ 但是,这又如何?”死亡是必然,但是死亡的意义令迪金森大惑不解。她确实认为:“以前——垂死的人——/ 知道他们将到何处去——/他们将去上帝的右手边。”但是诗人写道:“那只手如今已被砍掉/ 上帝,无法寻找——” [4]224不能确定企及永恒的可能性,但是她宁愿像济慈那样,认为受祝福的灵魂会去往一个“像音乐一样必然”、“像声音一样确定”的世界[3]1453。因此,尽管她不无抑郁,而且认为“死亡是一场对话,进行/ 在灵魂与尘土之间,” [4]199,她依然在名作“因为我无法停下等待死亡”中,把死亡拟人为一位君主,一名绅士,彬彬有礼的同行者,带领诗人穿越生命的不同阶段,走向不朽:自那之后——已是几个世纪——但是感觉都比那一天短暂那天,我第一次觉察马头朝着永恒的方向——[3]712 此处,她与济慈一样,把生命看作一场旅程,而死亡与永恒是最后两个驿站。如程光泉文中所言,对死亡意识的描述,迪金森是独特的,也是承先启后的。她不是单纯地歌唱或诅咒死亡,也不是把死亡当作生的质料和目的。她在超越死亡,并通过死亡达到永生。她对死亡的态度除了淡淡的哀愁,甚至有一种超越之后的开朗疏阔的情怀。[5]128

值得注意的是,迪金森对于死亡的态度始终是含混两可,没有明确认定死亡带给她的是祝福还是虚空。马头朝向永恒的方向,但是,从那天起,却已经是几个世纪过去。诗中的天真女孩子终究有没有达到永恒,没有任何暗示。她承认“这个世界不是结论/ 一个种类站在远方,”但是远方与此在的距离,是一个问题。灵魂和死亡的对话并没有得出共识,相反,“……争辩从头开始——/ 灵魂转身而去,/ 只是为了留作证据/ 脱下了一袭肉体外衣。” [4]199 尽管“有两个可能/ 有一个必然/ 还有,一个应该。/ 无限的折衷/ 是我愿!” [4]225,但是无限的折衷似乎并没有意愿中那么触手可及。她对死亡困惑不定,却同时受到另一种生命的吸引。在给T·W·希金斯的信中,她表达了对于死亡的深切关注和痛苦困惑:“我没法告诉你永恒看上去是什么样的。它就像是大海包围了我。”死亡带走了青春、欢笑、激情与梦想真实,但是也把所有悲伤和苦难消除,留下一种未完成的美。济慈认为:“诗行、美名和美确实强烈/ 但是死亡更为强烈——死亡是生命的至高奖赏。” [1]1819在生命旅程的困顿之后,安谧的睡眠使人向往,尤其是确知永恒就在前面。济慈的观点在“论死亡”(1814年)得到了最好的阐释:假如生命不过是梦,死亡能否是睡眠,而一幕幕幸福不过是幻影转瞬?短暂的欢乐不过一种版本我们却以为最大的痛苦是死去。世间之人游荡哀伤,多么奇怪,却不能舍弃崎岖的道路也不敢独自面对将来的宿命不过是一梦终醒。[1]死亡是重生的一个过程,但是世间之人没有能力认识到这一点。迪金森在一首短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对于一些人,死亡的重击就像是生命的重击他们在死以前从未活过——他们要是死去,在死之时早已死亡,生命力展现。[3]816死后而生似乎是诗人的诗歌生命的写照。他们通过赠与世界天才的诗歌而延续生命,对真和美的追求在作品中得到永存。济慈平静地接受了“死亡令”,[⑤]但是他的理想没有落空,终于“跻身于英国诗人之中”[⑥]。陆晓认为,迪金森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 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 死亡带走我们所爱的人, 但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得以获得永生。[6]94在她沉思内敛的一生中她始终是一个“无名之辈”,从未品尝过成功的甘美。但是死亡并没有吞没诗人的才华。迪金森在给希金斯的信中写道:“如果名誉属于我,我不能逃避。”这是诗歌的名誉,是诗人生命得以长存的一种凭籍。尽管生前籍籍无名,她在死后声誉鹊起,成为影响现代美国诗歌的两位巨匠之一。济慈和迪金森留给后世无的价诗歌财富得以永存,像是“半开的花朵”[⑦],不必担心时间的侵蚀,即使名字如济慈所言“写于水上”。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说到:“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论文的格式。这成为后世流传的关于艺术与永恒的格言警句。蒋培君认为,在淡忘和超越了世俗价值之后,济慈的精神世界获得了多的自由,他更为关注生命本身的存在,关注这种存在的尊与价值。为此,他总是努力地去发现美,全身心地去欣赏美。 [7]111迪金森对此遥相呼应,描述了相逢于死亡的两个人。他们因为对于真和美的追求而成为知己: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没有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4]120在生命的征程中真实,追求真、追求美的诗人也许一直是孤单的行人,但是死亡让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如杨甸虹所言,迪金森最富生命力的诗歌恰好使那些欣喜和痛苦的“现时”瞬间成为 了“永恒”[8]40。 迪金森的这首诗令人动容,也不无准确地预示了诗歌永恒的力量,激励诗人超越死亡,企及美好与真实。济慈接受死亡的必然事实,在诗歌创作中探索永恒的可能性,并因为诗歌的创作而获得了文本的永恒。迪金森死亡主题的诗歌含混地指涉永生的概念,不满足接受成规的模式,以沉思、反问、设想的方式,在诗歌中穷尽对于死亡命题的探讨。两者遥相呼应,印证“真即是美”,死亡是追寻真与美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死亡因其真而无疑晕染了美的意味。诗歌提供了一种空间,使诗人得以消解死亡,接近永生。

[②] 在1816年写给G·济慈的信中,济慈说:“世界充满悲惨、心碎和疾病,压迫无处不在。”

[③] 文中济慈的诗行大部分引自Ellershaw的选集,作者自译。其余为通行译本。在引用意注明创作时间。

[④] 文中迪金森的诗歌大部分引自Johnson的选集,作者自译。其余引自江枫的译本。

[⑤] 1820年2月3日的夜里,济慈吐血。他说:“这个颜色不会骗人。这滴血是我的死亡令。我必死无疑。”

[⑥] 见1818年10月写给G·济慈的信中。

篇4

语文教师可以没有漂亮的脸蛋,但必须要有吸引人的气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应是得体的打扮,干净整洁的外表,不落后于时代的衣着,充满自信的气度,出口成章的雄辩口才,给学生以端庄而大方的感觉,使学生产生愉,在审美视觉上感到舒服。如站、坐、行的姿势要合乎教师规范。教态要从容、典雅。出口不凡,妙趣横生,旁征博引。

二.生动的语言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诗情画意的,应讲求语言规范,说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正确,出言有遣词造句之功,或引章摘句,或自成妙语,富于感染力。因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去感受文章背后的美好,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去领悟大自然的美妙。因此,语文教师要具备格调不同的语言。如讲寓言,要用富有儿童化的生动活泼的语言;讲鲁迅的课文,要用愤怒不满的语言;讲李清照的词,要用低沉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讲朱自清的散文,要用优美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有了这样的语言,授课艺术才有生命力,才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常听学生说,最喜欢听某教师的课,这与教师的语言魅力不无关系。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表现力,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语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引发深沉的思考并激发生活的热情。

三.丰富的情感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要充满情感和有文采飞扬的讲述,句句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学生进入教材所展现的情境中去。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把作者创作的激情全部释放出来,把作品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如对课文中生动曲折的小说,意境深邃的诗歌,言近旨远的散文,扣人心弦的戏剧,不管是范读、讲解,还是提问,语文教师必须饱含着情感。有时如滔滔激流,直陈感受;有时似春雨霏霏,感人肺腑;有时慷慨激昂,催人猛省;有时轻言细语,沁人心脾。只有这样,才能触发学生思想情感,使之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感同身受,连类而及,产生共鸣。

四.广博的知识

语文教师应有系统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掌握心理学知识,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有完整、扎实、精深的语文专业学科知识,如学好语言学;懂得语音学;懂得汉语语法;能鉴赏文章并带领学生去鉴赏;能写文章,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为学生作下水文章;会修改文章,会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有一定的文艺学、美学知识。对文学名著、名篇、名章、名句了如指掌,讲课能做到旁征博引,手到擒来。能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文理渗透、交叉的知识网络;能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外延相等,广泛涉猎并充分挖掘社会生活资源,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这些知识,语文教师不一定要精,但一定要掌握。这样,语文教师的课才会讲得生动,折服学生。

五.高尚的师德

语文教师应爱岗敬业。应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充当人梯,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应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应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有对家长、对学生、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应对学生的错误,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因此,语文教师要全优自身形象,从树立“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篇5

2、国土问题和文明传承:以前生活在美国的是土著印第安人,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但后来移民者或殖民者残忍破坏印第安文明,以此开拓生存空间,从文明在北美的延续来分析,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3、国家文化:美利坚的文化多部分是西欧各国文化交汇的产物;

篇6

我们不愿意看到亲人的离别,不愿看到生命的逝去。但,人总有一死。

生命的脆弱在于不知道下一秒是死是亡,一切都是未知。

人生从血淋淋开始,就应从干干净净离去;人生从哭啼开始,就应从微笑离去。生命是如此真实并充实着。

生命不是写小说,还能有续集。生命就是写小说,伴随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篇7

大教育家孔子是有魅力的。虽然,他的一生大多在游学或流亡中度过,但是无论在多么困苦的条件下,他的身边总是有许多学生相伴。孔子晚年,子贡与他朝夕相处,成为孔子巨大的精神安慰。孔子去世,子贡按常规服了三年丧,之后,又独自守墓三年,表现出对孔子无比的虔敬。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是有魅力的。他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先后开过1000余节公开课,成为语文教学公开课听众最广的一个人。他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改革及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国学大师季羡林是有魅力的。季先生的魅力, 来自他拒绝一切装饰的平易和素朴。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农民,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威严和压力。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羡林教授吗?”“是我。”“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说完,年轻人向季羡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羡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季老虽然离我们刚刚远去,但他的平常心、平常态、平淡至极的无言,必然会照出世人渺小、浅薄和虚华,也必然会引发我们深深的敬畏之情!

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能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深厚学识的魅力,恰如指引孩子们前行的一盏明灯,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里自由地驰骋。

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还应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美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他能以爱的情怀去教育学生,以海的博大去宽容学生,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它具有理性精神和挺立人格,有着纯正的生活追求,决不跪着教书,始终保持内心的澄澈与清明。他举止文雅,浑身散发着书卷气和激励人向上的力量。他不仅关注人生的功利,更关注幸福的内涵。

篇8

一尘不染铺满了我的眼线

树杈间的灵动,梦里的高崇

一荡一漾漫上了梦的坝堤

那无声的醒,象星,深邃,透明

那美,盖过了夜的尽头

似一盏盏银灯崭亮在梦里

一丝魂魄的醒,在梦里留念

时间逃不出爱的边缘

我醉饮在一张纸的花开

从彼岸到彼岸的距离

可圈可点,诗意的美

在忠贞不渝间轮回,感念

那美丽的醒,守望

月光如水,听见

我爱的骨头里流动的声响

你已深入我的骨髓,那美

在我魂魄的墓碑上停留

你的音讯总是袅娜在我的上空

那美穿过世俗般的警醒

透过美丽夜的展览厅

那玻璃的柜台上摆放着你美丽的珍品

你就是我幸存下来的典故

那美穿过呢喃燕子筑巢般的醒

那梦里的陀螺,相思的渴望

在梦里相互的碰撞,火星

在飞溅,似一面瀑白

盖过了相思的眼线

想着花朵

在锦上开

诗是我给你爱的轮回

那些梦呓般的醒,弹出叮咚作响的铃声

那门里门外的醒,都被我看透

你是我门楣下的亮丽风景

一桩美丽动人的梦,诗

篇9

到底什么是数学教师的个人魅力呢?我认为它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上: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才能魅力与形象魅力。

一、学识魅力

一棵树,如果没有深扎于泥土的根的吸收,它一定会枯萎而死。数学教师除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广博的其他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圆的周长这一课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他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一项伟大的进步。不言而喻,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中所体现出来的数学美,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又如,笔者在介绍黄金分割点定义时,为了让学生更充分了解黄金分割的作用时,举了以下例子:黄金分割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在工艺美术和日用品的长宽设计中,采用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就科学采用了黄金分割,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数学教学要涉及到各科知识:政治、经济、天文、历史、地理……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要教好数学,一定要广泛涉猎,广泛阅读。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学问不要求高深,但一定要使自己成为一名“杂家”。多读书,勤读书,形成自己良好的数学素养。试问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会不信任与崇拜呢?

同时,作为教师要懂得“教学相长”这个道理。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有魅力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善于反思,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在创造性教学中发展自身,轻松愉快地教,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

二、人格魅力

教师的工作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书本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这样断言:“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每一名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他们在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同时,其人格力量也在深深地影响周围的学生。有这样一个实例:有一个男孩,从上小学到高一,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在他高二的时候换了一名数学教师。这位数学老师总是不断地对班上的后进生加以鼓励,对他们的一丝丝进步都予以表扬。渐渐地,这个男孩喜欢上了这位数学教师。在这位数学教师的不断帮助与鼓励下,一学期下来,男孩由后进生变成了数学优秀生,高考数学竟然考了一百三十多分。

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来说,用宽容,尊重、理解和信任去唤醒激励学生,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尤为重要。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步,使教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更容易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他懂得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学生,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不会因为学生是“差生”而袖手旁观,而是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与帮助。

三、才能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光专注于自己的教书工作是不够的。事实证明,一名多才多艺的教师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著名优秀教师任小艾在一次采访中曾经提到自己的经历:任小艾从小被她父母培养音乐爱好,上高中业余时间被北京舞蹈学院招去练舞蹈;被中央乐团声乐系招去练女中音;被中央戏曲学院招去练话剧表演,也多次登台演出。后来她做了老师。由于自己有这方面的才能,她就利用课余时间教她们班的学生指挥、练声。她们班的学生只要参加全校的文艺汇演,总是拿第一名。就因为有这样富有才能魅力的老师,才会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教育成果。

四、形象魅力

篇10

子曰“温故而知新”,联系旧知识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技能发生改变。讲授《故都的秋》一课时,由同学们熟悉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作者将游子的思乡之情寓于萧瑟的景物描写之中。这首小令从外部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建立有利于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到《故都的秋》一文其显著特色就在于“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同时,由于这首小令的运用,使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就限定在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一写作特色上,从而有效分解了语文学习任务,确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起点行为。

二、利用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联想

设置悬念是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和乞求等心理,诱导他们对作品感兴趣,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可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这样起始: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不可冒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史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可是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的是什么本领?难道他不怕死吗?

这样一下激起学生兴趣,开始热烈讨论。孔子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

因为我们是风中飘落的花朵。为了枯萎而盛开。

可是你修长的手指好象还缠绕着我。

我感受到的柔嫩的肌肤,和你的诺言。

你的眼光象潮水一样的覆没我。

分别了很久,却没有我们停留相遇的地方。

夜色中的雨点清冷地打在脸上

此刻那是我对你的思念也在进一步的升级

仿佛真的是

天空想要哭

开始细雨瓢

离别在隐约的时光会去在乎

你看得见。

我看得见你的纯净和暗淡。

在黑暗中,那个穿着锦绣衣服的女孩。

为了自恋的美丽,而孑然独行。

我们留给彼此的,是风吹过的声音。

风吹拂的微笑

我只要你平静温暖的手。

紧紧地握住我。

我只要你那温柔的拥抱:

它是溶解我心中一切不快的良药。

里面。

我轻轻地俯过来,一切都在那一刻挺留,轻轻的。

一直在我记忆中难以忘怀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95-01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是需要魅力的。一个教师,只有有了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涵育学生健康品德的责任。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有了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挚爱,使语文课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飞跃着瑰丽的想象。

一、语文教师的魅力,来至对学生的爱

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任何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都是以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情诚恳的态度,深深地、持久地吸引学生。他们的坦坦荡荡,真诚无私,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远的辉煌。这就是教师的永久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讨厌这个老师。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他们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他们既是学生现在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如果语文教师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会使学生对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的。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教师美德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来源于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在教育中,以教书育人为乐趣。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美好的人格去描绘学生的品格。

乐于奉献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乐于奉献,忠于职守,安于清贫是教师的美德,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要有奉献精神,因为语文备课量大,重点不易把握。并且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见效慢,因此语文老师要想取得成绩,加倍的努力,要加倍的付出。有付出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快乐。当老师看到教过的学生‘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时,不也是很快乐吗?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教师的丰富、渊博的知识和学无止境的学习精神

知识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载体,渊博的知识不仅是对一名语文老师的业务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作为一项必要条件,也是一名语文老师自身素质提高到前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左右逢源,才能带领学生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跨学科的教育方法。如在讲《向沙漠进军》时,能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讲《哥白尼》、《居里夫人》时,能运用有关的历史知识(历史事迹);讲《大自然的语言》能灵活运用有关的自然知识;讲《统筹方法》时能灵活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等等。这样,无疑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必须具有学无止境的治学精神。“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如果我们认为大学进修完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一劳永逸那不过三五年,你就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学无止境’的精神,随时充电,终身教育,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观念,避免知识的老化,教师得对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灵活应变,这样学生才会真心敬佩你。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语言感染学生

教师是吃开口饭的,一个语文老师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主要在于有激情,“言为心声”,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学生的热爱,对专业的精通溶入语言,他的声音必然充满热情,必然富有感染力,必然具有吸引力,必然具有号召力,必然能穿越时空,情感,文化等阻隔,让学生享受课堂,享受语文。

教师的语言技巧是他的魅力所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个性。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要么自然亲切,启人思维;要么词藻丰富,富于感情;要么自然流畅,幽默生动;要么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借助特有的个性语言去吸引、打动、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

五、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教学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