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2-23 06:5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三化学复习计划

篇1

吕文兴

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重现一次。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我作了一些探索。

一 . 熟悉 " 大纲 " ,完善复习的指导思想。

1 .不超纲,注意紧扣课本。

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 .全面复习。

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 .狠抓 " 双基 " 。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 .提高能力。

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 .分类指导。

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 " 知识档案 " ,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 .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 .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

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 .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

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有题组式训练、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复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 .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

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 " 题海战术 " ,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给学生练,切不要照抄照搬。教师进行题型分析,既使学生掌握解各类题方法,又能对各种知识再重新复习一次,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三.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重视 " 信息反馈 " 。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 " 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 " 。我们通常说: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所谓 " 检验 " 就是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实际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让教学的信息反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1 .发动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向学生说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装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密切配合。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将历届学生在学习上曾出现过的疑难问题作讲解。每一节复习课都反映了 " 备学生 " 这一环节的连续性。也激发学生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积极性,愿意与教师合作。

2 .课堂教学注意捕捉学生情感因素的反馈信息。

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反应会有所不同,如精神集中或焕散、迷惑不解或思索、轻松愉快或愁眉不展。。。。。。。多少可以反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输入学生头脑中和知识是否被学生接受贮存?哪些仍含糊不清?从而调整复习的程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3 .课后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到各种干扰。每个学生接受程度不同,常会造成种种的差异。教师课后及收集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对下一节课的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闭门造车,易被学生所接受。

4 .通过形成性测验,检查复习效果。

在复习过程中,多次的测试是以化学知识系统为线索,将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的结果跟教学目标相对照,借以考察所达到的程度与差距,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工作中的缺陷,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并找出原因,从而获得反馈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 -- 又称形成性测验。

我除了在每单元教学中,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讲试卷。并注意与不同层次学校的测验成绩对比。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知识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书面分析,寻找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期定下的目标更加吻合,做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三、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 .加强审题训练。

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 " 磨刀不误砍柴工 " 。

2 .提高表达能力。

不少学生会算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在改变这些恶习,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 .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信心、毅力、意志、情绪、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对学习有很大映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4 .注意心理训练。

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三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篇2

基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有这样一种看法,即学习主要是指在学生跟周围环境的互相作用进程当中,学生逐渐构建出与外部世界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促进自身知识架构获得良好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并非是由教师讲授而被学生获取的,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相应的情境条件下,通过别人的有效帮助,再配有必需的学习资料,由建构意义的具体形式所取得的。可见,在初三化学复习中,合理的进行情境创设来展开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初三化学复习课——碳酸钠专题为线索展开情境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学生的相关知识要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应该努力进行学习情境的合理创设,设置一定的问题,将课堂复习重点难点问题点出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不断展开积极探索,完善知识要点。

例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习。

(1)纯碱是碱吗?学生答:不是。纯碱是碱吗?学生答:不是。那什么物质类别? 学生答:纯碱不是碱而是盐。

(2)问: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以后,溶液变红,则这个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学生答:不是,这个溶液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譬如说碳酸钠溶液。

(3)问:是否可以使用酚酞溶液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变质?

学生答:不能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其遇酚酞都会变红,所以,无法采用酚酞试剂检测其是否变质。

一连窜的几个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由易到难,将知识整合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有效运用实验,展开教学情境设计

化学这门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活动作为基础来开展教学的,化学课程教学与实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初三化学复习中,通过良好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促进其思维的不断创新,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复习质量的优化提升。

比如,实验活动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在长期敞口放置的过程中已经发生变质现象。设计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可以依照某个问题有创造性地设计出可行性较强的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逐个进行有效验证,这些设计内容的充分实现要求学生必须可以扎实掌握相应的知识,有着良好的创新能力,可以灵活地进行知识运用。在设计实验的实施过程当中,可以将学生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经过小组实验讨论以后,让其提出相关方案,第一个方案,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表明其变质了,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稀盐酸用量是多少?少量还是过量,让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以后得出是过量,原因是少量稀盐酸可能只会跟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会导致现象不明显,教师肯定答案的正确性;第二个方案,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入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其变质;第三种方案,取少量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已经变质。

通过实验情境的合理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地深入探讨问题,层层递进,使其可以深化理解知识难点与重点,不断完善实践能力。

3、进行开放性情境的合理创设,实现学生思维的不断扩展

在初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创设开放性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利用发散性思维来进行问题认识与分析,并寻求更多的方法以及途径来探索任何一种问题的可能答案。

譬如说,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情境来鼓励学生探究,某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后知道,纯碱以及食盐、氧化钙是腌制传统松花蛋的主要配料,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并设计实验验证。由此可以将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和碳酸钠反应进行有效的复习,使学生思维活跃,同时这个设计实验的顺利实施使得学生能够对碳酸钠专题的部分知识考点进行有效巩固,及时反馈,加深记忆。

综上可知,初三化学复习过程当中,合理地进行情境教学设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知识复习巩固过程当中,所学知识从模糊到清晰,从巩固到提升,更加实现学生思维的合理发散与扩展,扎实其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加至关地感受学习内容,提升自身化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桂兴.强化概念,培养能力——化学基本概念复习方法探索[J].考试周刊,2010(22).

篇3

新课结束时间:3月25日

指导思想:认真系统地研究整理牛津英语教材知识和能力要求,以考纲为基

本依据,抓好每一环节复习,切实落实基础,突出牛津教材特点,

争取在稳拿21分的基础上,在听力和阅读方面体现优势。

复习目标

工作口号: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争取牛津试点教学再创辉煌。

知识要求:1、掌握并熟练运用牛津英语四个年级教材上的所有

词汇、语法、篇章结构、语言信息、社会生活信息。

2、认真梳理《教学基本要求与训练》上所有的知识点。

能力要求:达到并超过《教学基本要求与训练》上要求的对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要求。

达成目标:合格率98%、提高率40%、巩固率100%、优秀率40%

复习时间

内容安排

第一轮:4月1日~4月16日基础知识和语法知识复习。

第二轮:4月18日~5月18日牛津教材分册复习和综合复习。

第三轮:5月25日~6月15日综合复习、强化训练、加强中考综合卷的综合能力训练。

复习资料:1、初中英语教学与评估

篇4

1、第一阶段(8个课时):阶段训练(主要解决教材问题,打好基础)

(1)、语音、词汇。

系统地归纳课文1-10单元出现的短语和单词。

(2)语法结构。

(3)课本内容。

简单的过一遍教材,尤其是课文里的重点句型、句子、搭配,要求学生能看懂句型,甚至能够背下来。

(4)综合练习。

第二阶段(4个课时):专项训练

针对考试题型,分析每个题型的解题技巧训练,包括有听力、语言知识与运用、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单词拼写、完成句子、书面表达。让学生能够掌握如何答题,并且熟悉每道题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技能。

第三阶段(4个课时):综合练习

学生做综合性的练习,能够以次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这一阶段都要做好及时的反思,及时发现不足。

第四阶段(4个课时):模拟训练

精做模拟题,搞好考前热身.

二、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英语课堂上及时有效获取学情反馈,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

2、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

3、要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

三、复习提示和建议

一、立足基础。

篇5

复习计划中的时段计划,是对整个复习过程的总体规化。这里时间的安排松紧张驰必需要适度,“前松后紧”则综合不足;“前紧后松”则基础不固。我通常把它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的全面疏理回顾(约7周时间)

第二阶段:重点知识的专项考查(约2周时间)

第三阶段:难点知识的专题分析(约4周时间)

第四阶段:高频高点的筛查巩固(约2周时间)

我校数学中考复习时间大约有15周,其间还有两次大型的统一的模拟考试,一模时间一般在第二阶段后,二模时间一般在第三阶段后。在第一、二阶段中,我每周选编一张数学中考卷,作为作业或课堂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中考数学试卷的构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是极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对学生各知识点掌握情况的统计分析,这将为后期复习中时间与内容的合理安排提供准确依据。也许刚进入初三的复习,老师们担心这样的综合性试卷学生会不适应。这并不奇怪,适应原本就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提前让学生接触这个过程,让他们去了解中考试卷的构成,让他们明白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复习的针对性是有利的。

二、 重点知识的整体教学计划

中学数学知识主要分四大领域,共29章,我们常把它分为七个板块: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统计与概率、三角形、四边形、圆。这七大块内容都较庞大,且这些内容在现有的人教版课本中介绍时跨越章节较多,知识叙述较分散琐碎。因此复习中如何将其整体展现,必须要有一个专项教学计划。

以三角形为例,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三角形”是初中数学新课程四大研究板块中“空间与图形”的主要构成部分。从整个教材的安排来看,在新人教版的29章教学内容中,“空间与图形”板块共12章,其中以三角形为中心来介绍的有6章,另有3章在其内容的介绍中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补充,可见三角形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从中考知识分布来看,与三角形知识有关的约占25%,是“空间与图形”板块中的大户;从教材的编排设计来看,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因此这部分内容被分得较碎,整体感较弱,并且由于一些定理被删去后,个别地方逻辑关系有些脱节,对学生证明的学习产生一些滞碍;从中考试题组织呈现方式来看,这部分内容或单独成题、或渗透于其它问题之中,或繁、或简难易不同,或动、或静组合各异,呈现方式丰富多样。鉴于三角形这块知识在教材及中考中的重要性,历来是中考总复习的一个重点,对于这一内容的复习就必须有一个专项计划。(具体复习方略见《整体贯通,重点突破――中考三角形复习方略》)

三、 难点知识的专题突破计划

在中考中,数学有几个传统难点:函数的综合应用、直线形或圆的组合题、实际应用型问题、运动变换类问题;也有一些新生易变的难点:如方案的设计与比较、数据的估算、数字或图形类探究性问题、条件或结论开放类问题等。对于这些常见的一些难点知识,复习中如何进行有效地突破,必须要有一个较细的系列专题讲座计划。

在函数板块复习中,学生对函数的组合题比较发怵。为此我特意搞了一个专题,先让每个学生都分别搜集一些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试卷中常见的、以及自己在解答中存有困难的,关于函数知识的问题。接着在小组交流中初步将这些问题汇总、分类,如关于求解析式的、关于求交点的、与面积有关的、关于实际问题处理的、与几何联系成份较多的等等。然后在课堂复习中,选取其中较典型的几个组合题,进行问题的构成分析,比较函数问题的“组构特征”,让学生体会综合题的组成特点,及解答时的处理手段。最后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与学生一起总结与编撰了一个口诀:“平面直角坐标系,象限符号要牢记;直线双曲抛物线,图象性质放第一;四个函数是根本,待定系数求解析;交点方程巧面积,几何建模数形理;平转翻折动点走,设定参量找联系;语言转译觅条件,板块书写最整齐;树立信心不言弃,恐函之症定可医。”取名为“愈恐函诀”。这里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这个口诀的得到一定要让学生共同参与,要让学生自主体会,要让学生感到是他们自己总结得到的,而不是教师外加给他们的,教师只是进行了一些文字方面的修改,使之变得更易上口而已。这样学生会加倍地珍惜这个口诀,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个口诀。实践表明,有了这个口诀,学生对函数形成了一个总的印象,不仅了解了函数问题的一般组构特征,还明确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手段。此后,学生对函数组合题地处理能力有明显提升。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8-01

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激烈的交流与碰撞使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在变化,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应试教育也展开了全面反思,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实际实施与应用,使得教育教学中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反思潮流,因此,本文就以关于复习有效性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概述

首先应该从基于中考压力下的初三化学复习策略与方法进行简要的概述说明。因为,在中考的压力下,复习是一种应对方法,虽然对于升学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应该正确的理解复习这一概念,其实,真正来讲,初三化学的复习是一种再学习,一种强化,也是一种巩固。其主要的方法分以下几步:一是对整个课程进行一个总的回顾,以较快的方法对所学知识加以讲述,使学生从中找自己较陌生部分,加以巩固与重新讲解;二是利用习题练习来进行各种知识的检验,有过此类经验的教师不难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往年的中考试题的练习以及所选或所编的试题来讲,整个的课程教学与之相差甚远,也即是说,其所考的东西是对于所学知识的检试,其中的综合性与分析性,对于考点的设置等等都会唤起学生新一轮的关注。三是在整个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在前期可能也会采用大框架复习或者采用更为细致的一个一个问题进行复习的攻略,所以,应该依不同的方式对于不同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不同的分析。

二、从知识与能力间的关系分析

从复习中所得经验是,知识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与能力所占的比重有着明显区分,但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真正无法回避。

比如,在考到二氧化碳与灭火器的问题时,有的教师会直接的抛出灭火器作为诱导,让学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第二种可能是,会在习题中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说明一个作用,让学生进行作用的应用,实际上是将知识变成一种应用能力;第三种可能是让学生在习题中制作根据灭火器来进行灭火的理论试验,这又是一种知识与能力间的互相转化,互相变化的关系梳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复习真正来讲,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进一步的化学教学,它是能力培养的环节,也是对于各种平时可能无法触及的问题的变形处理进行认识,从而增初中化学学习的拓展。

三、从兴趣与学习的角度来看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兴趣教学、能力培养、探究式学习方法等。从复习的角度来看,当然在此对其有效性的分析应该从一个学习的角度来切入并加以探讨。

例如,在复习过程中,学生真正的变成了主体,这是无可否认的,教师在此时起到了引导作用,实际上这是表明了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理论层面来讲,这时学生的互动更加频繁,对于问题的思考更加积极,对于各种可能未曾见过的问题与材料发生更为浓厚的趣,使复习成为学生真正的去实现能力培养的过程,并不仅仅体现为分数的拔高。当然随之而来的思维的活跃与拓宽,必定使其对于所学知识,对于所处的人生阶段等等引发一系列更深的思索,这是一个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际上将其理解成为一种机会,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在此过程中已经完全超越了关于平时学习水准,真正的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一种对心智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复习的有效性,恰恰体现于适当的压力与整个的综合性提炼与拔高,作为一个整体,经过这种训练,即使分数未见增长,也是十分有益与有效的,所以,应该对初三的化学复习进行一个更为正确的观看,应该从学生的培养角度,从教学角度,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理解,如此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一个理想化的水平,何尝不能将其称作对一种学习的升华!

四、有效性应该建立在长程的合理性中

在初三化学复习中,对其有效性加以分析,应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解析,比如,可以利用历史学的观点来进行一种表述,正如黄仁宇所说的“长程的合理性”,在初三化学总复习中应该认识到其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一种学生的培养,其真正的复习并不仅仅死板的以学习成绩的上升为目标,所以,准确的讲,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在学生培养的道路上进行再一次拔高的机遇。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三复习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一种综观,和对于教学方法的拓展,因为复习毕竟不同于整个分节分课时的教学,它更具系统性,可以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加以训练,同时经过这新一轮的复习,学生在智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各方面均可得到一定的增长,而不仅仅是针对于分数的高低来谈论关于复习的有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总复习是初三化学学习的最后阶段,它对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中,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三化学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相对是不系统的、无序的。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还是采取“炒冷饭”――简单回顾加大量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只会让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变得更加枯燥乏味,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知识,达到质的提升,能够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呢?科学逻辑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在复习教学中将比较、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基本的科学逻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积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逻辑方法应用于化学复习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学生自身的需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认知发展阶段从出生到成熟经历了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初三学生多为15、16岁年龄,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其逻辑推理能力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正需要系统的科学逻辑方法知识的学习。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要求脱离父母和教师的管制,追求自我独立,对家长和教师面面俱到的关心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在复习中,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热情不高,而教师不厌其烦地强调重复,难免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抵触,复习效率也不会很高。如果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他们的想法,通过科学逻辑方法介绍和学习,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既可以避免学生厌烦的“炒冷饭”课堂,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并良好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初三化学知识比较简单,完全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范围之内。化学教师要做的就是相信并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常用的简单科学逻辑方法的介绍,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之后,自主学习的信心会得到增强,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也将有利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二、科学逻辑方法在初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科学逻辑方法一般有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假设法等。科学逻辑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几乎每节化学课都有科学逻辑方法的渗透应用,只是教师没有特意向学生介绍这些方法概念。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科学逻辑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复习任务。

1.比较法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也就是把两个或两类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异同,促进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可以大量地运用比较方法,基础概念、实验方法、原理、现象等都可以通过比较法教学达到更好的复习 效果。

例如,初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气体的制取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来复习。初中主要学习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气体的制取原理、制取装置、检验方法都可以进行直观比较,见表1:

教师让学生按表格中的几个主要知识点完成对三种气体的复习,之后教师引领分析部分细节知识点的异同,如氧气的制取装置是固固加热型,二氧化碳和氢气是固液不加热型;氧气的验满和检验用的是带火星的小木条,二氧化碳的验满用的是燃着的木条,二氧化碳的检验用的是澄清石灰水,而不是很多学生惯性思维误认为的燃着的小木条等。三种气体制取的所有异同在一张表格里面详细对比,一目了然。最后教师还可以介绍,其他的实验室气体制取方法都可以与这三种气体的制取方法进行比较,为学生解决中考中常见的探究题等题型留下思路。

整个过程学生参与了知识点的复结,回顾的同时也明确了相似知识的异同,避免混淆,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的增多、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得到提高。

2.分类与类比法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101

高考中对力学实验考题的设计往往来源于课本实验又不拘泥于课本实验。在高考复习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逻辑化的处理,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复习效果。

所谓逻辑,就是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事物的因果规律。而物理知识之间都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的形成、学生的认知也是有规律的。复习的逻辑化就是要整合这些关系和规律,使实验复习流程具有合理性、连贯性和逻辑性。本文从力学实验复习的教学设计来探讨逻辑化处理策略。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中的一节典型的探究性实验课。它在高中力学实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实验思路、数据处理方式、器材等是力学实验的基础和核心。本节复习课,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进一步认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进行拓展和创新。以下是根据逻辑化处理策略,对本节复习课设计的逻辑顺序。

一、弄清实验目的

弄清实验目的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二是该实验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明白本实验包含两个方面的实验,一是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是否成正比;二是保持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否成反比。从认识规律的次序上讲,只有明确了“想达到什么目的”,才能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操作实验。

二、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原理

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思考如何去设计实验:一是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运动,如何设计?二是要测量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如何测量,如何记录,怎样处理数据。

该环节不仅是要让学生明确要测量哪些数据,而且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因为设计表格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数据处理中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过不断改变纵、横轴的意义,最终拟合成一条直线。

三、理解教材上案例,并且能对比已知的方案,做出合理的评价

教材上的案例一(如图1所示)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和静止,测量出它们在相同时间里的位移之比,从而得出其加速度之比。

教材上的案例二(如图2所示)让一个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运用逐差法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两个案例的比较:1. 两个验方案是否都要平衡摩擦力?为什么?2. 绳对小车的拉力是否等于所挂的砝码与砝码盘的总重力?如何减小实验的误差?3. 两种实验案例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该环节促使学生思考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中的理论依据,一方面使学生能对不同的实验方案做出合理的选择,另一方面为实验的改进、拓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四、对实验的改进、拓展和创新

在学生对教学实验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对该实验的改进。

1. 采用气垫导轨来减小摩擦阻力的影响,并且用光电门来测量速度,进而计算出加速度

如图3所示为气垫导轨装置其中G1、G2为两个光电门,它们与数字计时器相连,当滑块通过G1、G2光电门时,光束被遮挡的时间Δt1、Δt2都可以被测量并记录.滑块连同上面固定的一条形挡光片的总质量为M,挡光片宽度为D,光电门间距离为s,牵引砝码的质量为m。

该实验中,由于滑块与导轨之间有一个空气薄膜,所以滑块受到的摩擦力极小,导轨只需水平放置即可,为了检查导轨是否水平,可以在不挂砝码时,推动滑块后,看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表明导轨已经调节水平。加速度a=■(■-■)。

2. 巧妙设定实验步骤,解决绳子的拉力小于所挂砝码和砝码盘总重力这一问题引起的误差

(上接第101页)

如图4所示: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如下:

A. 按图中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

B. 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取下细绳和砝码盘,记下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

D. 将小车置于打点计时器旁,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打出一条纸带,由纸带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

E. 重新挂上细绳和砝码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B―D步骤,求得小车在不同合外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

该实验中,当挂上砝码时,由于小车是匀速下滑,所以无论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是否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绳子对小车的拉力都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当拿下砝码和砝码盘后,小车所受到的外力的合力就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

当然,该实验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每次改变所挂的砝码质量,或者是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都需要重新调节长木板的倾斜角,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实验的繁琐度,同时也会增加实验的误差。

3.转变实验数据处理的方式克服因绳子拉力小于所挂砝码和砝码盘总重力而引起的误差

在教材案例二的实验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知,绳的拉力F=■,结合F=Mg可知:(1)若图像■-■能拟合成一条一次函数图像,则表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2)若图像图像■-M能拟合成一条一次函数图像,则表明加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五、小结

篇9

[关键词]三元复合驱 色谱分离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141-02

前言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在油层内流动时,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之间的差速运移现象称为色谱分离。色谱分离是混合液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时的一种特性,分离程度主要受竞争吸附、离子交换、液-液分配、多路径运移、滞留损失等因素的控制[1]。上述几种因素所造成的3种化学剂间的运移速度差异将使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在运移中相互分离开来,从而产生色谱分离现象。

1 试验区化学剂采出特征

1.1 试验区先见聚合物,其次见碱,最后见到表活剂

试验区2009年11月初次检测到碱,此时注入三元液体积0.193PV,试验区2011年3月初次检测到表活剂,此时注入三元液体积0.411PV。

从各化学剂突破时间看,聚合物-碱色谱分离程度较小,相差时间0.041PV;碱-表活剂色谱分离程度居中,相差时间0.218PV;聚合物-表活剂色谱分离程度最大,相差时间0.259PV。色谱分离顺序是先见聚合物,其次见碱,最后见到表活剂。

1.2 化学剂采出差异大,碱、表活剂呈现间歇见剂现象

从各化学剂采出浓度变化看,试验区聚合物采出呈现连续上升趋势,而采出碱、表活剂呈现间歇见剂,过程浓度起伏较大,总体升高趋势。

由于各化学剂采出差异大,间歇见剂和起伏情况,“无因次等浓距”只可定性衡量试验区色谱分离程度。当无因次等浓度C/C0*100%=3时,计算三元复合体系中各组分间的无因次等浓距,其中表面活性剂与碱间为0.62,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间为0.68,碱与聚合物间为0.06。由此可见,表面活性剂与碱和聚合物之间的色谱分离程度比较严重,碱与聚合物之间相对较弱。

1.3 不同井区化学剂突破时间基本相当

从不同井区各化学剂突破时间看,中心区与边部井区基本一致,中心区见碱最早突破时间为注入三元体积0.237PV;边井见碱最早突破时为注入三元体积0.193PV;中心区见表活剂最早突破时间为注入三元体积0.411PV;边井见表活剂突破时间与中心区相同。说明井组色谱分离只发上在“注入井―采出井”流线上,因此色谱分离程度与井网完善程度无关,完善程度高并没有增加单方向注入化学剂的量,色谱分离主要取决于油层发育和连通状况。

2 影响化学剂采出浓度差异的因素分析

2.1 竞争吸附对化学剂采出的影响

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在油层岩石上的吸附是三元复合体系在驱油过程中必然发生的重要物理化学现象之一。由于化学剂的分子结构不同,它们在粘土上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岩石表面将发生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分子间的竞争吸附,对运移速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化学剂的吸附能力越强,越不容易从岩石表面脱附下来,完成一次“吸附脱附”过程的时间很长。

2.2 离子交换对化学剂采出的影响

油层岩石一般都含有粘土矿物。在实施三元复合驱之前,由于与地层水,各种离子达到了平衡状态。当复合体系注入后,必然产生离子交换现象。离子交换反应式为:H + Na+ = Na + H+。

2.3 液-液分配对化学剂采出的影响

当岩石表面被不可动油膜覆盖时,化学剂将会在溶液和油膜之间发生多次分配现象。某化学剂在油膜中的浓度与它在溶液中浓度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可见分配系数越大,停留时间越长,则运移速度越慢。由于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与原油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必然导致它们在含油孔隙介质中的运移速度也不同。通过室内试验得知,聚合物和碱主要分布在水中,而表活剂在油中分配较多。

2.4 多路径运移对化学剂采出的影响

油层岩石是由大小直径不同的颗粒和胶结物组成的复杂孔隙介质,因此颗粒之间的孔隙喉道的大小也不同。当孔隙喉道直径不大于化学剂分子或分子聚集体半径或回旋半径时,则化学剂无法进入这些孔隙喉道,这种现象称为体积排斥效应。

2.5 油层发育对化学剂采出的影响

一是单一河道发育油层见剂早,见剂量高

试验区两口采油井8-PS2603和8-PS2605见剂程度最高,平均见碱浓度5774mg/L,从碱剂突破时间看,也是试验区碱剂较早突破井。分析原因这两口井为单一河道发育,且连通较好,对比试验区其它井区,在油层物质含量相同情况下,路径运移路程相对较短,因此见剂早,同一时间对比见剂程度高。

二是渗透率低井区表活剂吸附量大,见剂晚

篇10

化学复习教学作为整个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复习可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通过复习才能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呢?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复习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制定复习备考计划

初中化学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初三年级的学生时间更为紧凑,化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近年来中考化学分值降为50分,相应的化学周课时也减少,而教学内容没有变化。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轮复习,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教学复习中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

我校初三化学备课组制定的中考三轮复习计划:

第一轮:4月初到4月底(上学期完成部分下册教学内容,在3月底完成新课的教学) 进行章节复习。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的作用。

第二轮:5月初到5月底进行专题复习。我们力求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知识整合程度上、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难度上有所提高。专题复习,初中化学从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个大专题。专题的整理分工协作,整理时注重“知识、方法、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

第三轮:6月上旬到中考前进行模拟考试和查缺补漏。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

二、强化学科备课组教研活动

我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备课组每周都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初三化学备课组在三月初的教研活动中确定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专题,并且确定一个老师负责一个专题。负责专题的老师做好教学初步设计,教学设计包括“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典型题例”、“课堂练习”等内容。第二轮复习开始的教研活动,大家针对下一周化学复习的专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完善教学设计。在使用时 ,教师可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化学备课组不定期的进行公开课,所有化学老师都去听课。每次听课后,备课组在评课中对一些难以把握的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或由某个课堂教学情景及问题引发的深层次的思考等进行交流与讨论。

初三化学月考试卷和第三轮复习的模拟考试试卷的命题一般过程是在教研活动中大家根据复习的进度和近年来中考试卷进经大家讨论来确定各个的考点,命题人根据确定的考点进行组卷。在下一周的教研活动,大家在对命好的试卷进行讨论,对试卷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确定月考试卷的题目。教研活动后命题人去完成试卷,然后由另一人审题。

三、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初三化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课程容量比较大。加之复习课是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的复习,学生对旧知识缺乏新鲜感,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减退,产生大脑记忆疲劳,产生厌学情绪。这样,降低了学习效率,严重影响复习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联系生活,课本上的知识点大多都是枯燥的,学生很容易对这些理论知识产生反感,甚至厌学,如果在复习时,将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复习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知R点贯穿起来,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复习课堂上对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学到的都是些比较零散的知识 ,没有系统性 ,对学生记忆很不利。在复习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进行总结 ,把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类总结 ,有利于学生掌握。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比 ,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 ,抓住矛盾的关键 ,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 ,往往会相互干扰 ,影响记忆 ,如果分类集中 ,观察其异同 ,分析对比 ,同中求异 ,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四、注意复习资料的筛选和试卷习题的讲评

在习题训练上要精选细选,瞄准考纲,做到难易适中,又要避免重复。习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着重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第三轮化学复习模拟考试的试卷要精心组织。几份模拟考试的试卷的考点要综合考虑,中考常考的考点要经常出现,上次模拟考试学生错误较多的考点下次模拟考试要再次出现。

讲评前将暴露的问题按内容及题型整理归类,讲评时将重心放在问题的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拓展上。在典型错误习题的讲评中要精析细剖,挖掘习题的隐含性。在习题和试卷讲评中要强调暴露问题,如书写不够规范、格式不够完整、表达不够清楚、语言不够专业等问题。通过对习题的精析细评,深层挖掘,学生的认识加深了,思维开朗了,解题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篇11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的时间只有两个月,怎样在这两个月内让学生巩固过去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复习加深、拓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呢?我通过数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化学复习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成绩,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制订合理、周密的复习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合理、周密、可行的复习计划,是做好化学复习的前提和基础。各阶段和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一开始就要在时间上做好周密的安排,切忌头松尾紧,或像踩西瓜皮那样踩到哪里就滑到哪里。一般情况下,新课会在3月下旬结束,然后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复习,通常会安排两轮复习。

二、夯实基础,抓好每一轮复习

(一)一轮复习重基础

一轮复习,大约一个月左右。虽然时间并不充裕,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以“章节”进行复习。上课以自己整理的讲义为主,为了帮助学生将前后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将前后有联系的知识编写在讲义中,并根据相关的内容,复习能力自测中的部分章节。

下面以第五章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开展一轮复习的。我们将第五章的知识划分为三大块内容:金属的性质;工业炼铁;钢铁的锈蚀。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整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氯化钠、碳酸钠等物质的鉴别、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等一些与本章有密切联系的第七章的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的知识,通过阅读换醒学生的记忆;而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以思考题的形式整理在讲义中。如在金属的性质中,设计“为什么不能用浓硫酸、硝酸和浓盐酸制取氢气”、“设计实验证明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发生了什么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课堂重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一些难点知识,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讨论固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如何证明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是否部分变质。”经过一两分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一个学生的方法让另一个学生挑刺、补充。很快学生得出统一的几点认识:一是必须证明两种物质,二是可以用盐酸及一些其他的物质证明碳酸钠,但是在证明氢氧化钠的时候出现问题。有学生提出用酚酞,很快被人驳回;有学生提出用硫酸铜,这时大家都非常赞同。我适时地站出来驳回这一方法。经过这两次的争执,学生感受到氢氧化钠的证明受碳酸钠的影响,于是又开始思考如何除去碳酸钠。这个问题的解决确实耗费一定的时间,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解决不能用酚酞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等一些其他的问题。而且学生亲自参与整个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

(二)二轮复习重系统

一轮复习以章节知识展开,主要是为了夯实基础知识。基于一模试卷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化学知识的系统性,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对复习内容做了重组,选择典型物质为切入口,老师编写专题进行复习,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主要选择二氧化碳、铜、氯化钠、氢氧化钠等几种物质为专题,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物质组成、物质分类)、元素化合物(重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计算(式量、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计算等)、化学实验(主要仪器名称、重要的基本操作、实验的过程分析、现象分析等)有机地整合。以氯化钠为例,谈谈我们是怎样进行复习的,主要有三块内容:一是认识碘盐:以社会热点抢盐风波(幻灯片上播放市民排长队买盐的图片)引出食盐氯化钠,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呈现给学生一幅由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了解氯化钠,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获得信息的能力。二是氯化钠的获得:首先介绍工业上从海水中晒盐的方法,而从海水晒盐得到的是含有泥沙的粗盐,因此紧接着讨论如何除粗盐中的泥沙,这样还复习过滤和蒸发操作的相关知识,在这部分还编排一个思考题:写出能生成氯化钠的可能的化学方程式,这个题目要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是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这块内容旨在复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精选作业、进行试卷综合训练

练习的选择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在练习选择上做到三点:一是“围绕重点集中练”,即结合所复习知识,围绕重点,及时练习巩固;二是“变换形式灵活练”,即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变换形式,稍加难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三是“新旧结合综合练”,即将新旧知识结合,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课堂上主攻选择题,美节课当堂进行30道选择题的训练,花25分钟时间做完后,马上进行左右同学交换互批,老师针对错误高的题目,作详细讲解,关键是讲透彻,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真正弄明白这一道题。这样趁热打铁,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每周做一次综合试卷,题目都是老师精心挑选和自己编的,重点针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运用不当的方法、不够严密的思维等,经过训练进行矫正。

篇12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辅导工作:

(1)知识点的辅导:如模块复习和重、难点知识的专题复习,主要由我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各知识块的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同时结合近几年的中考命题趋势对有关题型进行分类解析。

(2)组织经验交流会。

(3)组织学区片教研活动。

(3)组织复习研究课活动: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来提高复习效率。

(4)面向学生的辅导讲座:区教研员到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辅导讲座。

3、编写适合我区学生的复习用书:我区使用的是新教材,市面上适合的用书极少,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参与编写了适合我区学生使用的复习用书。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