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6 17:27: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绿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绿化建设论文

篇1

哈尔滨是一座景色秀丽、别具风韵的东北城市,由于地理条件所致,城市绿地中常绿树种较少。为了使哈尔滨市冬季亦绿意浓浓,生机盎然,增加常绿树种及绿化栽植树的数量显得尤为重要。但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对东北地区常绿树木的应用现状还缺少系统的研究调查。因此本论文从哈尔滨市自然条件出发,选择一批能适应本地区气候特点,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改善城市面貌,并能满足各种功能需要的常绿树木,并从统筹规划的角度来充分发挥和利用哈尔滨市常绿树木的优化配置,提高园林绿地的观赏效果和使用价值,使哈尔滨市的常绿树木真正发挥其在绿地中的生态、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多种效益。希望本论文的完成,能为哈尔滨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的实现有所贡献,同时也相信哈尔滨市的常绿树木以其苍劲的雄魂、常青的风格、抗逆的气质在未来的绿化建设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在哈尔滨市区,对公共绿地形式分别进行实地调查,其中包括街道绿地、休闲绿地、等。地点的选择上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常绿树的名称、数量、所占比例等,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在调查过程中,注意绿化树种不同层次、不同的季相变化,掌握调查地绿化树种的配置方式,常绿树种在整个绿地景观效果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并用数码相机进行实地拍摄。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街道绿化调查

近年来,哈尔滨市的街区绿化打破了原有的模式,随着道路的拓宽,分车道的增加,街道的绿化呈现出多种绿化形式。哈尔滨市的多条主要干道,都摒弃了单一的绿化模式,而是采用了落叶树与常绿树结合,乔、灌木与绿篱的层次搭配。常绿树种在街区的绿化的调查结果如表4-1:

表2-1街区绿化中常绿树的调查结果(棵)

调查地点

和兴路分车带绿化

和平路分车带绿化

和兴路街头绿地(动力区政府门前)

文昌街街头绿地(省图书馆路段)

红皮云杉

223

3

5

黑皮油松

7

4

樟子松

96

丹东桧

339

4

14

常绿树总数

562

96

14

23

落叶树总数

1817

196

91

42

常绿树比例%

23.6

32.8

13.3

35.3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到常绿树在街区绿化中的比例约为26.25%,主要是红皮云杉和丹东桧,在数种的选择上显得单一,未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

2.1.1街道绿化造景特点

和兴路在九九年改造后,变为四板五带式街道,成为哈市的一级街道,快车道的分车带内主要以丹东桧为主要绿化树种,其平均高度为2.5m。丹东桧采用分段栽植的形式,每隔约30—40米,便有5—7棵丹东桧栽于分车带内,株距大约为1.5米,同时分车带四周以80cm高的榆树篱围合。在街道两侧的分车带内,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绿化形式既可体现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同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分车带内的云杉球栽种于垂枝榆、丁香树下,形式灵活,富于变化。

和平路也是近几年哈尔滨市重点改造街道之一,是三板四带式街道。以樟子松为主要绿化树种,并辅以高约2.8米剪形榆树球、丁香等进行间种配置,水腊矮篱约40cm进行绿化带四周绿化。将樟子松作为分车带内的绿化树种在哈市街道绿化中应用较少,但所形成的景观效果却颇为壮观。特别是哈尔滨市较有名的亚麻厂、量具刃具厂等一些历史悠久的工厂都位于和平路上,这样的配置更能衬托出这条街道的历史文化气息。

作为街头绿地的一种形式,动力区政府门前的两块绿地,在配合改善交通环境的同时,其中的一块建成用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小广场形式,其四周的绿化只是简单的小旱垂柳和水腊篱的结合,小广场的西侧背景为动力区人民政府办公楼,若是在此能栽植一些常绿树,会更加符合周围的环境氛围,突出建筑物的性质特点。另一块绿化区距区政府大楼较远处,该绿地的设计更适合附近居民进行休闲娱乐,绿地的树种以常绿树、小乔木为主,乔灌结合。配置形式主要以常绿树为中心树种,四周是剪形的水腊篱或水腊球,并配置一些京桃、垂枝榆,白桦等小乔木,灌木层主要为榆叶梅、丁香等。春季开花的树木,次第开放,与常绿树构成一幅美景;夏季草坪以常绿树为中心,进而点缀一些草花,更显出常绿树的高大魁梧;秋季的白桦与常绿树更映射出绿地的别具风韵;冬季傲然挺立的常青树,不惧严寒为城市添绿。但在调查中,绿地中唯一的大树为近12米高的黑皮油松,栽植于绿地边缘或树池内,并未能起到在炎热夏季为人们提供绿荫的作用。

常绿树在文昌街的绿化中主要应用于街旁绿地,且较有特色。在宣化街图书馆路段圆锥形的丹东桧与高低错落的水腊球围合成一个小空间,小空间内设置一些石凳供路人休息。在另一块绿地上,丹东桧和修剪成不同形态的榆树球作为背景,再配以组成波浪形绿带、高约30cm的水腊篱,整个绿地无论在层次还是颜色的搭配上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2休闲绿地调查

休闲绿地被誉为城市的会客厅,在代表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精神面貌的同时,也起到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休闲绿地应尽量实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在哈尔滨市调查的几处休闲绿地得到的数据情况如下:

表2-2公共绿地中常绿树的调查结果(棵)

调查地点

金桂园景观广场

道里文化广场

斯大林公园

红皮云杉

8

189

黑皮油松

5

34

桧柏

25

26

25

樟子松

108

红松

8

14

杜松

28

铺地柏

15

常绿树总数

61

26

398

落叶树总数

171

170

421

常绿树比例%

26.29

13.26

48.6

从表中可以得出哈市休闲绿地中的常绿树平均比例为29.4%,树种的选择也相对较丰富,其中桧柏、红皮云杉、黑皮油松、杜松等在绿地中都有很好的应用,但休闲绿地中也缺乏体形高大、树龄较大的树种,以用来配景和夏季遮荫。

2.2.1休闲绿地造景特点

金桂园景观广场的绿化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尤以常绿树的应用独具特色。以龙塔为背景的一块约320㎡的绿地,三株桧柏以三角植的方式作为绿地主景,背景为白桦、山里红、梓树等秋季颇具特色的乔木,春季开花的连翘、丁香等灌木穿插在乔木间,常绿树的前方有修剪成球或波浪状的水腊装点,草坪上装点着彩叶草,鸢尾等花卉,整块绿地的配植都围绕着“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几棵形状规整的桧柏栽植于剪成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榆树和水腊树之间,再配植几棵小乔木,显得若隐若现,在白草和大叶红的色彩搭配下,整个绿地被衬托的高雅,精致。在绿地的一处出入口,两棵姿态优美的红松在置石和草花的装点下显得更加婀娜多姿。广场中的常绿树下群植一些不同时节开花的花灌木,同时选种一些耐荫的花卉,例如玉簪、日本凤仙等,使整个绿地树种高低错落,色彩丰富。

哈尔滨市道里文化广场的绿化树种主要有桧柏、红皮云杉、京桃、丁香、水腊等。广场的布局成对称式,利用绿地将广场分为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中间的空间较大,设有音乐喷泉,可用于商业活动和大型的文娱活动。广场正入口右侧的次要空间,一块刻有“李兆麟烈士牺牲地”的石碑已经体现了此空间的绿化主题,石碑四周栽植着云杉球,两侧的绿地边缘各列植5棵圆柏,圆柏高约为3.5m,株距约为4.5m,这种配植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圆柏后侧为两排成行栽植的丁香,高约1.2m,最后一排为密植的京桃,将此空间围合的相对私密,同时圆柏的深绿色与丁香、京桃的叶色差异,增添了绿地的色彩变化,进一步突出了此处空间的静谧、庄重。整个广场大的背景绿化也是以圆柏为主,密植的京桃位于绿地的最,形成广场与道路分隔的屏障,圆柏位于高度分别为0.7m和1m的圆柏篱中间,绿地的最前方是品字形栽植的两排水腊球,黄色的花带穿插其中。整个绿地的常绿树起到绿化的骨架支撑作用,承上启下,同时乔灌结合,层次丰富,色彩和谐与周围的建筑群景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2.3公共绿地存在的问题

⑴公共绿地中常绿树普遍有病害,叶色发黄变枯,严重影响了造景效果;常绿树缺乏管理养护,有些地段出现了绿化断带,导致街道绿地景观不连贯。

⑵公共绿地中的常绿树木应更充分的利用树木本身的特性,修剪成绿篱、模纹图案等,增加更多形式的绿化效果,同时也是为我市的冬季储备绿色。

⑶哈尔滨市街道却缺乏常绿树的装点;旧城区不少街道,路面太狭窄,基本看不到常绿树的踪影,使冬季的街道景观难觅绿色。

3、结论和建议

3.1常绿树木选择及设计应用上的一点建议

[1]以乡土常绿树种为骨架,适地适树

[2]利用常绿树木不同的造景特点,使其功能性和观赏性相结合

[3]在突出主要常绿树木的同时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突出城市特点

[4]常绿树的经济适用与美观相结合

[5]在实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配置原则同时,掌握常绿树的合适比例

3.2常绿树在考虑植物习性及养护管理方面的建议

[1]在植物设计初期充分考虑植物生长特性

[2]加强常绿树木的养护管理工作,提倡科学的养护方法

[3]大力普及园林生态知识,做到全民绿化

通过两个多月的调查,我们得出了有关哈尔滨城市公共绿化建设中常绿树的应用的一些情况,不难发现使用常绿树来增加北方城市景观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的采纳。在哈尔滨合理正确的应用常绿树来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有重要意义的。相信随着城市化进展的脚步不断加快,通过一系列切实的努力,北方城市一定会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2.卓丽环.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指南(北方本).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篇2

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有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在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同时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太行山地区在转变了传统的“就林业抓林业”的观念以后,以“高投入、高质量、高起点、高效益”的经营理念实现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更稳地发展,为太行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转变观念,抛开过去单一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将太行山的绿化工程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推动三者之间共同发展。

1.2政策导向,保证工程建设旺盛的生命力

河北省为了确保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更加顺利地进行,前后出台了一些有关绿化工程顺利进行的相关政策,从而给予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政策上的引导,使得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样有利于调动整个社会对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的关注,实现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更有效地进行,实现太行山当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造林绿化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就是造林绿化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通过调查发现,太行山现有的荒山荒地的面积仍然比较广,比如在河南、河北、山西乃至北京都有分布,这就意味着当前造林的绿化任务仍是比较艰巨的。为了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太行山的绿化工程建设,对于保护环境、创建经济效益十分有效。以河北石家庄的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来说,绿化建设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造林绿化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石家庄的环境质量非常糟糕,加强造林绿化任务对于改善石家庄的环境,非常有效。

2.2绿化工程建设进程缓慢

由于对太行山绿化建设缺乏一定的组织与管理,导致在太行山的绿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工程建设缓慢的问题。在太行山的绿化工程建设上,由于缺乏专业的组织与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不够齐全,并且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不是很高,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太行山的绿化工程建设。对于石家庄等地区来说,完善的队伍领导体系、专业的管理人才是当前绿化工程建设迫切需要,这样才能提高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的效率,实现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的建议分析

3.1增加营造林任务,加快绿化步伐

加强太行山的绿化工程建设,必须增加营造林的任务。当前,太行山区的绿化建设的任务还是很繁重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大营造林的任务量,加快绿化步伐。太行山要想迈进林业强省之列,就必须制定完整地林业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林业的发展做一个详细的规划与部署。比如:河北省石家庄的林业发展,就需要从石家庄的区域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当地现有的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实现绿化工程建设的区域发展,以区域化的布局、规模化的经营、标准化的生产等方式确保林业的稳定有序地发展,从而为林业的发展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林业发展的产业集群。

3.2加大对绿化工程建设的后期维护力度

推动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还需加大对绿化工程建设的后期维护力度。只有加强了绿化工程的后期维护,才能有效保证绿化工程建设更持久地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贡献。绿化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若是没有后期的维护,很容易造成绿化工程的破坏,导致绿化工程不能长时期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缩减了它的生命周期,无形中也增加了绿化工程建设的成本。因此,石家庄在保证绿化工程建设顺利完成以后,还要做好后期对绿化工程建设的维护力度,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保证绿化工程建设更有效地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的有效措施。

篇3

一、高校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要走的应该是一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它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生态文明。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人才聚集的高地,具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很多高校为绿色文化建设作了很大贡献。今后,高等教育必须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科技攻关的主攻方向,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多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奉献科技成果,全面加强社会服务,更好地承担起科技创新重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努力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示范和带动全社会实践生态文明。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多重职能。坚持独立的大学精神,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至关重要。在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大学必须在校园文化别注重绿色教育氛围的营造,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设节约型校园,倡导绿色管理、绿色学习、绿色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地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科学氛围。要通过大学的文化传播和带动作用,以绿色生态环保宣讲实践活动为载体,引领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模式能够深入到社会大众心中,切实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奥运会将给世人留下绿色奥运的丰富遗产。高校应充分汲取绿色奥运理念的营养,充分挖掘和利用绿色奥运的宝贵财富,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绿色意识的高水平建设人才,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二、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中,创造出丰富的人类文明模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的3种文明形式,是人类现代化的主要内涵。随着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不断使用,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重新审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便应运而生了。它使人类生活进人全新的文明时代,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主要文明形式之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革命,而且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这种文明观摈弃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环境、和社会发展融合一起。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与此同时,这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从而为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打下扎实的基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绿色文化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要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

主要是更新工业文明观的教育理念,确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教育受到工业文明观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受到工业文明生产力观的影响。工业文明观影响下的教育尤其重视人的身外自然的改造,不重视甚至忽视人的自身自然的发展,片面地把人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加以开发,从而导致人们自身的“生态危机”,学生负担过重。健康受到影响,心理承受力差,精神受到损伤,造成畸形发展等等。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绿色教育”。是适应时展趋势、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以人为本,育人优先,结合学校传统特色,推进校园绿色文化建设

具体要实现“六个绿化”,即绿化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绿化日常管理,绿化教学过程,绿化校园生态环境,绿化师生日常行为方式,绿化学校对社区社会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创绿的领导,制订创绿计划,从校园科技活动、课堂渗透、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的建设着手,探索创绿途径,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过程

在学校教育中,把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如果从生态文明观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三是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人们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和自然建立一种平等伙伴关系,从而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建立在可靠良好的基础上。同时,人要全面发展还离不开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人与外部环境和谐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人们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能力。人们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能力,以及善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人的创造性能力,绿色文化正是以提高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来实施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绿色校园文化的主调:和平、发展与健康教育是大学绿色教育的主题: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是绿色文化教学的基础性目标。

(四)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要培育校园的绿色精神

绿色精神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综合体现。绿色对于人类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它象征着生机、青春、活

力和向上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绿色精神,就是使他们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觉按自然生态系统规律办事;强化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树立竞争意识及和谐宽容的精神:树立时间效益的观念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因此,绿色精神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途径探讨

(一)积极开展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活动

绿色文化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文化教育,要积极开展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活动。如组织相关教师、环保部门领导及专家,为学生开设与绿色文化有关的讲座,使学生系统地接受绿色文化教育理论:成立环保或绿色志愿者协会,开展绿色校园宣传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护绿清污志愿活动;利用植树节、地球目、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师生开展种植班级树、毕业树等活动。

(二)构建绿色教育体系

要发展绿色科技。使科技这把双刃剑向着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体协调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要实施绿色管理,运用生态链原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既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又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要建设绿色校园景观,组织绿色行动,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实践。既提高师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为友的自觉性,又强化师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也夯实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基础。

(三)注重自然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应从净化、绿化、美化、生态化校园环境着手注重自然环境建设,依据地形、地貌,融高校自身传统特色和先进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来创造适应新世纪发展的现代校园新形象,在满足教学、生活需要之外,始终以创新和校园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森林化、花园式、充满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生态型校园。

(四)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高校必须担负起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人才的责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战略。教育部门应该颁布和实施环境教育制度,要求大学必须把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为非环境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对绿色教育课程体系也应改革,对所有专业都应该开设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跨系、跨专业的选修课,尤其是师范院校,更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选修课,使将来从事各种教学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环境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在其他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绿色意识,内容既要普及环保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环保伦理、环境素养。教学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更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信念。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科特点,创建和巩固生态教育基地,切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绿色精神,启迪心灵智慧。

参考文献:

1、田晓丽,高春艳,倡导绿色文化。实现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2007

2、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绿色中国,2006(21)

3、吕新,绿色奥运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环境教育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08(2)

篇4

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它具有独特的教化力、感染力和约束力。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身处其中的师生在这种绿色文化环境下熏陶、影响、教育,自觉地参与到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环境素养。绿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在这些方面均涉及环境教育各个方面,通过物质文化中校园环境绿化、绿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次,制度文化的绿色大学、美丽校园建设各项制度,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制度的约束力和动力。行为文化的建设更能直观的为师生营造一个示范和表率作用,直接受到教化。因此,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教育气息。

1.2丰富多彩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环境教育实践的平台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举办的“美丽中国,美丽师院”艺术作品展。生物系承办的主题为“美丽湖南,让鸟儿自由飞翔”的衡阳市第32届“爱鸟周”活动。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环保教育工作室在酃湖水上公园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型签名活动,以及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室组织开展的第21届“世界水日”活动。新闻系提升学生的文明修养,提高宿舍文化的品位,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的“寝室文化节”。化学与材料科学系在西校区千禧楼举行以“环保”、“创新”为主题的环保服装设计大赛,参赛选手以旧报纸、塑料袋、旧衣服等废弃物为原材料设计、制作成衣服。“美丽名片”美丽宿舍、美丽教室、美丽使者的评选活动让校园充满美丽,还有微电影等形式展示绿色校园文化。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参与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发挥各专业的特色,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

1.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环境教育的内容

课堂环境教育包括通识性环境教育的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往往是侧重于某一方面,而不能系统全面的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各个方面,致使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片面的局面。如文科类专业侧重于环境伦理、环境法规、环境管理和环境学概论,而理科类侧重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保护,艺术类的侧重于环境艺术、环境审美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开展涉及到环境理论、技术、审美等方面的主题活动,强调人地关系,将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围绕某一主题而开展活动,丰富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同时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使学生能全面的去认识环保。也让学生体会到环境问题并不是那样的枯燥和遥远,也并不是不可控的,只要人们认真对待,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一切皆在掌握之中。环境教育内容广泛,表现的形式多样,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下的环境教育目标泛化性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对推动环境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课堂外的教育方式不像课堂教学,有着明确获得学分的学习目标,而呈现目标的多样化,在这种状态下,对环境知识的获取、环境意识的培养以及环境行为的实施取决于自己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于学习者对环境重要性的认知差异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务必导致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的差异,因此,学习效果是否良好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能否让学生获取相关的环保知识,能否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这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教化学生在短期内不能呈现明显的效果,调查发现经过2年绿色大学建设,开展了系列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没有明显提高,只有环境意识略有提升。但由于其学习的自由度大,没有压力,不是为学分而去学习,通过主动的学习会更加轻松愉悦,并且这种泛目标教育方式具有长效性。

2.2校园文化中的“绿色”建设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师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以面向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低碳生活为基本行为准则,从而营造出绿色、低碳、环保的校园氛围的建设[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崇尚绿色,将绿色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单是强化校园的绿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植入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绿色消费观以及行为上践行绿色环保。例如食堂开展“光盘”行动,节庆日推行的“电子”贺卡,工作中无纸办公等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媒体宣传、景观构建、艺术活动、科技创新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了绿色理念,因此绿色始终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4],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2.3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传统课堂环境教育形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为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借助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资料、网络系统以及便携式终端手机等多种渠道;可以利用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还可以借助各种文艺活动、画展等开展参与式课外活动;还可以开展绿化校园、美化宿舍、教室等场所体验式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环境教育。例如2012年12月推出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水果贺卡,传递绿色祝福”活动以及在2013年6月举行的“衡阳师范学院环境保护教育暨环保先锋队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开展的“十件环保大事”、“十佳环保宿舍”、“十佳环保先进个人”、“十佳环保论文”、“十佳校园美景、“十佳环保天使”活动,这些活动是绿色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环境教育是对课堂环境教育的整合、补充以及延续。

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开展环境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坚持以综合通识性课程为主,发挥校园景观文化辅助教育功能

虽然绿色校园文化能够以不同形式和载体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素材,但是有些环境知识却隐含在校园文化之中,只有那些用心体验和观察的才能发现和感悟,这种隐性教育课堂产生的教育效果具有局部性。充分反映了校园文化仅能作为创设环境教育的学习氛围和潜移默化场景,是课堂环境教育的补充。为了提高整个大学生的环境素养,大学生通识性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不能放弃,课外环境教育不能替代课堂环境教育。必须坚持开设跨学科综合性的通识性课程[5],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全面系统的环境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打好了基础,教会学生如何去挖掘信息,自主学习、自由探究,更能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才能推动环境教育。

3.2建立以奖惩结合的行为文化,推动绿色环境行为养成

环境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掌握了环境知识就能实现的,它是行为人环境素养和环境意识的综合体现,同时外部的环境状态也是影响环境行为实施的重要因素。经常发现学生不把牛奶瓶、果皮、纸屑主动扔进垃圾桶,而残留在课桌里。尽管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在教室内吃早点,但是仍然有偷食者,严重影响教室环境卫生。因此,建立《班级环境行为评价准则》,开展绿色班级、绿色寝室的评比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并建立自激、自律、自警制度。开展“美丽校园、美丽宿舍”评比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展现对环境美的追求,并付诸实际行动。同时对严重影响环境的行为给予惩罚,建立惩罚机制。学生的行为文化建设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大学生消费行为、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文化建设,通过广泛的宣传,树立典型,弘扬先进的行为文化,特别是发挥各专业特色,展现专业魅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绿色环境行为的养成。

3.3积极开展环保义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环境社会责任感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开展环保义工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环境治理所付出的代价。先从简单的垃圾清理开始,逐步深入到社区、企业、农村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调查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环境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义不容辞;另一方面,开展环保宣教活动,向校园、社区、村庄的公民进行净化生活环境的环保活动,同时开展垃圾分类以示范宣传为主导,以参与互动为倡导,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公民的主观性和参与性。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扩大参与人群,甚至可以采取人人参与一项或多项义工活动,如体验式的收集垃圾、清洁卫生,宣教式的社区活动,探究式的环境调查以及环境治理研究实践。这样,让环境问题不再远离自己,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篇5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乔格温特在其《企业与环境》一书中指出:“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来公司必须善于管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国际范围内的绿色酒店建设浪潮,正一浪高过一浪。跨入新世纪,绿色管理不再是一项时尚选择,而是酒店为取得竞争优势,赢得顾客、占领市场所必须采取的一项管理策略。

2006年3月,中国国家旅游局正式并实施《绿色旅游饭店新标准》;2006年10月至12月,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发起“创建绿色旅游饭店万里行”活动,历时一个半月,总行程近万里,途经22座城市,有数千家饭店踊跃参与,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关于“绿色饭店”和“绿色饭店文化”

中国饭店业内人士通常将“绿色饭店”直译为“Green Hotel”,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为“Eco-efficient Hotel”,后者意为“生态效益型饭店”、“环境友好型饭店”,意思是充分发挥酒店内外资源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已经将饭店文化上升到绿色文化的高度。

“绿色饭店文化”,确切说就是指以《中国绿色饭店标准》为指导,以创建‘绿色饭店”为首要目标,在饭店企业内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饭店企业绿色经营意识,树立饭店企业经营者的社会环境责任感,自觉运用环保技术手段,节能降耗,降低饭店的运营成本,生产出安全、健康、环保的饭店产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在饭店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营造绿色、环保、生态的企业文化,使饭店全体员工树立自觉环保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倡导“绿色消费”,以此感化和影响入住游客,使之对饭店企业所着力营造的绿色饭店产生认同,“绿化”饭店企业整体形象。

二、关于建设“绿色饭店文化”的几点想法

1.统一全员认识,树立“绿色理念”

在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绿色、环保、安全的工作环境,协调好“酒店企业――保护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胁,这是促进社会文明的一大步。

“绿色饭店文化”的创建直接涉及到与饭店有关联的利益群体。饭店经营管理者在创建“绿色饭店”、营建“绿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企业能耗的降低、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不可忽视的是,各部门员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绿色理念”的受教育者与传递者的双重角色。通过绿色环保理念的教育培训,员工普遍理解并接受饭店行业对社会、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在实践工作中突出体现在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绿色管理”;营建“绿色客房”、“绿色餐饮”、“绿色设备”,构建和谐、稳定的“绿色人事关系”,树立”绿色饭店形象”,由此获得顾客的普遍认同。

树立酒店员工的”绿色理念”,前提是彻底转变两种观念:一是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事实上,酒店的生活垃圾、排污、能耗等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就拿高能耗来说,调查显示,我国酒店平均能源(电、煤、油、气、水等)费用已占总收入的20%左右,大大超过目前酒店建设能源消耗费用按营业收入6%~8%预测的标准,是国际星级酒店平均能耗营业收入5.5%~6.6%的两倍。二是环境投资会增加酒店负担,影响酒店经济效益。创建绿色饭店前期需要较大的投资,高额的投入又使得酒店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偏高。这对于酒店经营者和消费者都难以承担。酒店绿色之路似乎是赔钱的买卖,但事实并非如此。实施绿色管理是创建绿色酒店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和替代原则,可以使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优化。

2.建立“绿色服务”体系

提供“绿色服务”是酒店绿色文化建设的核心。酒店“绿色管理”的载体是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如果酒店没有“绿色产品”,也就无从谈起“绿色文化”。

首先,开辟绿色客房;客房是酒店的主体,也是酒店向客人提供的最主要产品。“绿色客房”就是说客房建筑物及房内物品应尽量包含“绿色”因素。如:房屋建筑必须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使用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生态装饰材料”;选择那些同意将其产品废弃物减少到最小程度的供应商;注意回收旧报纸、易拉罐、玻璃瓶等,将有机物垃圾专门对方在一起;合理安装各种设施设备,减少能源浪费,比如用节能灯代替一般照明,以淋浴代替浴缸。此外,充分考虑国际游客的需求,酒店应设置无烟楼层和无烟客房,客房应使用绿色用品,床单毛巾使用纯天然的棉织品或亚麻织品等自然纤维制品,减少使用含氯氟的产品;鼓励住宿超过一天的客人,继续使用原有的毛巾,或不更换床单,以减少清洗所需的水和洗涤剂用量;在满足客人要求和保持客房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客房整理次数;改变客房卫生用品的供应方式,将客房内惯用的肥皂和沐浴液小罐子,改为可以添加的固定容器,可避免丢弃用剩的肥皂;尽可能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商品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比如将客房用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牙膏、牙刷、梳子、拖鞋等一次性用品均采用简化纸制包装;客房设置绿色文具、绿色小冰箱;房内有完善的消防设施和防护、逃生措施,设立必要的安全设施控制办法,确保住房及其他客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其次,创办绿色餐厅;绿色食品是绿色酒店向客人提供的非常重要的有形产品。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向客人提供舒适的绿色就餐环境,餐厅应该设有非吸烟区,内部空间通风性能良好,无任何不良气味;同时,餐厅所提供的食品必须完全取自无公害、无污染的原材料,并且能够确保安全、新鲜、优质,客人可以放心食用。酒店内绿色餐厅的食品生产和原材料供应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国家所制定的环保法令,做到清洁生产,最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把对环境和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在使用绿色蔬果、肉类及其他绿色食品方面,不妨借鉴国外一些知名快餐企业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在制作点心时使用的色素都取自天然食品,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添加剂;不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及益鸟、益兽充当菜肴原材料。伴随着有机食品在餐厅产品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此消费时尚很有认同感,酒店企业可以与农产品生产组织进行定单式采购,让更多的天然有机食品走上食客的餐桌。

再次,提供“绿色服务”;旅游酒店的产品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除了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有无形的服务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服务带给顾客的心理感受往往具有更强的影响力。酒店可以通过内部广告和客房宣传手册、服务指南、大堂、餐厅绿色告示牌等,传递酒店的绿色信息,并根据不同客人的需求偏好进行绿色消费的教育和引导。绿色服务品质的集中体现都是在一些细微之处:酒店要有适度的新风量以保证空气的洁净;饮用水达标;将关键区域的环境温度26摄氏度作为中央空调开停机的控制基准;后半夜关闭不必要的电灯;凌晨0:00以后使用一部主楼客梯;将客房电水壶更换为电容量小的电水壶:公共区域水龙头换为快开龙头;电视机设置最大限容量;设制分解式垃圾箱;营建屋顶花园,形成三维绿化空间;圣诞、春节等国内外传统节日采用电子贺卡形式慰问祝贺等等。在餐饮服务中,要准备绿色菜单,服务员在推荐、介绍菜肴时不应单纯考虑销售额,要主动向客人推荐绿色含量多的菜肴和饮料,为客人介绍经济实惠、营养均衡、不浪费资源的菜式组合;有客人菜食点过量时,应该适当提醒,提倡“消费不浪费”;鼓励客人将所剩菜肴“打包”,提供代客保管剩余酒水的服务,供客人下次来店消费饮用。酒店企业提供绿色服务,有助于培养消费者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缓解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环保生态的和谐统一。

3.推行绿色设计

成功的酒店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它既包括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还包括文化设计和服务设计。绿色管理停留在显性层面的酒店只能说是“浅绿色”酒店企业,要真正做到名副其实的“深绿色”,需要从总体设计阶段就有充分考虑。比如酒店整体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利用,21世纪的酒店在设计中将大量使用光电幕墙,这是一种能够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能源生产型幕墙。再如:酒店中水系统的设置,这是介于上水(自来水)和下水(污水)之间的管道系统,主要是把卫生间洗脸台和浴缸的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坐便器水箱,或者用于浇灌、冲洗。中水系统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据国外生态学家预测,50年后地球上的水将与石油一样的紧缺。而酒店作为用水大户,节约用水已经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从这一层面分析,按照绿色管理的理念设计的酒店在将来一定是前景非常看好的,尽管在前期需要增加一些设备上的投入,但是从长远来判断,这也是保证酒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能够顺应未来酒店业发展趋势的酒店必定有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4.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将成为21世纪的消费主流,加入绿色消费者队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比如:酒店向住店消费者推出“能源节约卡”,告诉客人:“本酒店是世界环保计划的支持者。为响应‘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之倡导,我们希望尽可能减少床上卧具的洗涤次数,以节约水电消耗和减少排污量。如果您认为您床上卧具无需更换,请于早上将此卡置于枕头上。对此,我们酒店全体员工将十分感激您的举动。”通过这种倡导行动,酒店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客人一个信息:我们无意限制客人的行为,只是希望与客人共同致力于环境改善,并一同获得整洁美好的“绿色”感受;绿色管理不是独自努力就能成功的,它也依赖于与消费者的互动作用。倡导绿色消费,酒店就应该把客人作为环保的合作伙伴,通过绿色广告、开展绿色促销等,强化产品的绿色特征,并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开拓绿色产品市场,让客人认识酒店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了解它,并购买它。

另外,酒店使用的东西涉及范围非常广,有向酒店长期供应物品的供应商、银行、社区、政府等有关部门。通过采购,酒店可促使商业伙伴增强环保意识,要求他们提供环保产品和绿色服务;酒店同时又是社区的成员之一,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如为社区环境工程提供基金、参与社区的环境建设等。当酒店业能协调好酒店、社会、顾客的三方利益时,酒店的绿色管理才能真正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

酒店企业的“绿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旅游业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发展旅游经济和进行有效环保之间的矛盾,建设以“安全、健康、环保”为核心的绿色饭店文化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每一位酒店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实践绿色饭店文化理念,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星严汀平:《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4月版

[2]刘伟:《前台与客房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肖晓:“构筑绿色饭店文化的铜墙铁壁”.《饭店现代化》,2005年10月版P20-P24

篇6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我党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十七大报告对我国文化建设取得成就进行了概括的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思想道德建没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建国六十年,我国社会生产力取得了较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建设有巾圉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在思想道德文化上,我国不断探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新发展,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文化发展上,逐步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并将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又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目标,从巾央到地方都积极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体制上,党和同家政府一直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政府的主导下,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了企业化运作的改革,广播电视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等纷纷建立,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我国颁布了诸多的政策,降低文化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力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活跃了文化市场,此外伴随着文化的资本运作的发展,全国各地文化企业的直接或间接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拓宽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的当代文化建设,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文化的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整个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有序。“即国家从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把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服务、消费等活动纳入国家所确立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化发展目标,以提高文化事业建设的整体效应,保障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所谓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力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丁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一般说来,中周古代有四大类法,即礼、乐、政、刑。现代人习惯将政、刑作为中国古代的正宗的法,而诸如礼、乐却被视为法外之物。然而从发展事实看,礼乐是中国封建社会君王平天下最重要的法。礼乐的体系的崩溃,才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秩序混乱。而所谓的政刑其实仅仅为维护礼乐制度而设,对违反礼乐制度的一种震慑手段而已。“礼乐”和“政刑”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整个社会秩序有条不紊的运行。即《礼记》中所记载的,“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与法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自从它们诞生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的积淀,它们存在于普通民众的心理、习惯、行为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惯性机制,传统法律文化自始至终影响着整个社会长期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其特有的规范、凝聚、评判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形成,是不断修正其民族习性和法律传统的过程;也是不断消化,吸纳别国和其他民族的法律文化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古代贤人提出了适合他们时代的法律文化,而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延续后,虽然时代相距遥远,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部分可以为当代法文化引进一种新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国法律实践,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蕴涵了诸多对现代社会的有益内容,其中许多不乏对当代社会的法律文化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如“富而好礼”、“秩序和谐”、“义利诚信”、“贤人政治”等。而诸多的传统法律文化思想都是当今社会发展有益的借鉴,如“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思诚者,人之道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法立而无犯,刑设而不用”。

    三、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在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引下,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理念,也需要一种维护和谐的法律制度。建设和谐的法律制度,必须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将传统法律文化中进行现代转换。

篇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不仅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消费的一种形式,也成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产物,以乡村文化风俗体验为主体,在传统的农村休闲游的基础上,拓展其项目,打造成自然、文化、建筑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贵州省要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旅游住宿项目,以旅游和住宿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贵州的旅游市场形象。

一、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化的现状

1.1 缺少品牌经营管理,与地方环境不协调

当今时代,同质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品牌经营、特色服务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乡村住宿业在特色服务营销方面理念保守,缺乏立足地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住宿服务业的长远眼光。地区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建设地方特色住宿产业、共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的长期、合理规划,只是地区性的分散管理和各自建设,难以树立统一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住宿品牌。贵州住宿业在的品牌建设和特色服务营销上需要加大投入,努力建设自身行业品牌,以良好的特色形象促进住宿、旅游的协调发展。此外,开展生态旅游对旅游区周边环境的要求很高,而其中良好的旅游住宿环境有助于让游客体会到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获得原生态自然环境带来的身心满足。

1.2缺乏地方发展重点,难以区别地区特点

在众多旅游景区中无论是旅馆的建筑外形还是内部的管理系统,内容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贵州旅游区的旅游住宿没有形成个性与层次差异,难以满足生态旅游游客高品位、多样化的需求。除了部分村寨还保留久远而古老的特色建筑外,有些旅游景区建筑更出现了抄袭或模仿现象,文化同化现象严重,例如镇远古镇,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山地间的四合院,但同时也出现了与徽派建筑相似的建筑群落,而国外成功的生态旅馆都是各有特点:如洪都拉斯首都伯利兹城的黑石旅馆、斯里兰卡的泥屋、澳大利亚生态spa村、印度水上船屋以及莫桑比克的沙滩旅馆等等,这些都切合了生态的观念,构建不同主题的旅馆,使游客能够在于自然和环境的融合中得到释放和满足。与其相比,贵州的旅游住宿缺乏地区特色的有效利用,没有形成地区特点。

1.3缺乏特色服务内容,没有地方风情

国外成功的生态旅馆,大都是极力突出自身特色来吸引游客。例如西奈半岛的天窗小屋、中美洲岛屿打造的茅草屋等等,都是紧密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旅馆,让游客在浓郁的地方风情中获得身心的放松。贵州在发展乡村旅游地方住宿时,没有有效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本土资源,形成地方特色的规范推广。贵州乡村旅游区的旅游住宿几乎看不到任何个性与层次,无论是旅馆的外形特征、装潢设计还是内部的服务设施,都向现代城市的宾馆住宿看起。没有充分利用贵州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住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与邻近的云南省相比基本雷同,缺少地方差异,体现不出地方特色内容,因此也无法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乡村文化旅游住宿的品牌化构建

2.1 增强品牌经营理念,避免服务同质化

当今时代,同质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品牌经营、特色服务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乡村住宿业在特色服务营销方面理念保守,缺乏立足地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住宿服务业的长远眼光。地区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建设地方特色住宿产业、共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的长期、合理规划,只是地区性的分散管理和各自建设,难以树立统一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住宿品牌。贵州住宿业在的品牌建设和特色服务营销上需要加大投入,努力建设自身行业品牌,以良好的特色形象促进住宿、旅游的协调发展。

2.2合理规划住宿,构建原生态特色

统一规

的行业品牌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可以协调住宿旅馆的建造运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服务风格,从而建立地区生态住宿品牌,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制止民居住宿的混乱搭建,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地区民俗特点,例如,黎平县的地扪村,作为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保持着侗族原生态风貌,无论是老木屋的建筑形态,还是侗族人民的风俗文化,都一直被延续下来,这也使之成为当之不愧的国际侗族生态博物馆,来这里游玩的游客,都居住在当地居民家中,体验不一样的民族乡村风情;再如,中国最后一支部落——岜沙苗寨,这里的旅游住宿都以苗族特有的木板房居多,分布在村头区域,房屋里的床单坐垫展现了苗族人民精湛的刺绣工艺,墙壁上挂满了枪支,不仅保存了千年来岜沙的原生态面貌,还体现了这里所特有的地域性特色。只有对旅游住宿行业进行规范化的地区品牌经营,才能将分散经营的居民旅馆集中起来,树立统一协调的地区民俗风格。对外可以形成良好的地区住宿品牌形象,对内有利于进行行业的集中整治和规范管理。

三、乡村文化旅游住宿的品牌化传播

3.1保持乡土风情,彰显地方特色

欧洲乡村旅游注重以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为载体,开展联合促销,扩大旅游消费。欧洲节日众多,乡村旅游正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事件来组织开展,利用当地资源制造节庆来吸引旅游者。例如,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的布尼奥尔小镇,每年八月最后一个星期三举行传统的西红柿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节庆事件的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利用节庆事件等开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法国乡村旅游注重保证乡村旅游的本土化和原真性,给游客提供的餐饮原料都由农庄自己生产、加工、制作,以保证庄园产品各具特色; 为了体现本土原生态特点,游客在庄园品尝葡萄美酒的同时,还可以参观整个葡萄酒的酿制过程,由乡村旅馆的主人亲自介绍农庄的历史发展等知识,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绿色农业旅游。这类活动有助于让旅游者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和亲切的归宿感,促进了乡村旅游回头客的增长。

篇8

世纪初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的治国方略和目标,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必须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究竟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拟就以上诸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认识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众所周知,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古代中国人创造了先进的文化,“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法律文化自成体系,其中古代法典编纂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按照现代以前的任何标准来看,中国法典显然是自成一格的巨作,”(2)“有关正式的中国法律的文献不仅数量多,容易理解,而且其适用的时间,比所有现代国家法律的历史都更长久。”(3)至唐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对周边东亚诸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虽然到了近代,在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被迫国门洞开,被强行拉入了世界体系范围,在欧风美雨面前,中华法系失去了昔日的光辉,竟沦为“落后”、“野蛮”的代名词。从晚清“新取”开始,中国开始了艰难的法治近代化的历程,从那时起,中国法治变革的参照物就是西方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成为法律移植的主要对象与评判法治变革成效的主要标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备受冷落,沦为受批判乃至受攻击的对象。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无论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4)因此,“在法的问题上其实并无真理可言,每一个国家依照各自的传统自定制度如规范是适当的。”(5)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它根植于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思想相适应,有其存在的内在的合理性,那种单纯地以西方法律文化为标准来衡量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且只注重二者的分野,并进而由此得出结论,说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落后的观点是错误的。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使我们在对待传统法律文化上不至于妄自菲薄以致进而失去前进的勇气。

2.传统法律文化内容丰富,其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成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及制定法与民间法并列的“混合法”模式、“无讼”价值观下节约成本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守法观念、司法中“亲亲相容隐”的人伦主义、“慎刑恤狱”的司法人道主义、“实质正义”的司法价值取向、法律的“集体主义本位”、“为政在人”的人治观、“亲民”的政治道德观、法律语言的简洁、司法人员的人文素养、古代行政立法、监察制度及廉政建设及历史上“变法”的经验等等,(6)这些都包含着符合现代法治的成分,经过改造,完全可以为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

3.传统法律文化中缺乏现代化成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虽然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其中也包含着很多优秀的内容,但由于传统法律文化毕竟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产生、发展的,与以商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私法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体上呈现出“公法文化”的特征。(7)受“公法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个具有悠久人治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没有多少现成的符合现代法治的资源可供继承,本土资源中反法治的成分是主要的。传统法律文化反法治成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国内从未形成统一的市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各地商业习惯不一,未形成统一的商法规则,反映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法律文化从未产生。另一方面,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极权统治下,人们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的等级观念,法律仅仅是统治者手中驭民的工具而已,难以形成现代法治所要求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私权神圣、权力制衡等观念。由于传统法律文化缺乏现代化成分,注定了在当前的这场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为前提的法治现代化革命的进程中它无法扮演主要的角色。

二、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先进的成分,例如前述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将法律建立在民族的伦理道德之上,通过礼法互动来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以礼行法,减少推行法的阻力,以礼明法,增强道德的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西方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紧张对立所造成的法律的僵化及普遍的道德冷漠。又如,“混合法”模式中的成文法、判例法共存集大陆法系成文法之严谨与英美法系判例法之灵活之长而避两者之短,而其中的制定法与民间法并列又可以弥补制定法之不足,在法律之外,通过其他社会规范来调节社会关系。“混合法”模式下的法律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弥补法律的漏洞,实现法律的妥当性价值,更好地稳定社会秩序。传统法律文化中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它们都是我们当前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现成的本土资源,西方学者庞德曾说过,中国在寻求“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8)西方学者能有如此真知灼见,对于这些优秀的遗产,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继承。

2.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割裂历史传统。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空中楼阁的事业,文化自身有历史延续性的特点,任何一国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今天的一切与历史传统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发展决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我们知道,英美文化非常注重对传统的借鉴。在英国,不论是普通法传统,还是衡平法传统,均是其法制长期发展的结果,而美国则主要继承了英国式的经验传统。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对英美国家的稳定发展的绩效是明显的。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来说,传统法律文化陈陈相因,“在古代就获得了体系上的高度和谐与超常稳定,传统的法控制指令,潜入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底层,它控制着新的法律体系的运转,使法律在社会实现过程中向既往的历史回复,”(9)因此,“那种认为中国传统的法律已随着旧制度废弃而无效了的观点是天真的。”(10)但是,自近代以来,传统法律文化却命运多舛。中国近代以来的法制变革不是依靠内部因素促成的,而是迫于西方的压力,针对外部的刺激所产生的回应,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模式,其中从体制到话语都是西方式的,传统法律文化往往被忽略乃至抛弃。影响至今,当前我国立法工作中仍在单纯地强调立法的超前与速度、规模,盲目迷信立法手段,在制定和移植外来法律时往往割裂了历史传统和现实,使一些匆匆出台的法律、法规难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实际领域,难以被民众认同、消化、吸收,从而最后竟变成一纸空文。这一切正应验了学者公丕祥所指出的“缺乏时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支持与认同,无论现行社会秩序受到现行法律规则怎样强化,它也是脆弱不稳定的”论断。(11)

3.移植的法律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一个国家之后都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才能被消化、吸收,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改造,日本、韩国对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的改造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种改造是对外来文化进行过滤、吸收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种文化是不可能轻易地移植到另外一种文明里的。对于法律文化的移植来说,也同样如此。美国学者格伦顿等人认为,如果不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法律便不可能被移植,他们指出,“必须记住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念的集中体现,任何两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12)

对于所谓的“本土化”,按照学者的解释,一方面是指“按照本民族的特质而发展”,(13)还指“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密切相结合。”(14)其主要原因是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才能使民众对移植的法律产生亲和力,便于民众接纳,减少推行的阻力。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真正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法律,恰恰是那些与通行的习惯惯例相一致或相近的规定,一个只能靠国家强制力才能贯彻下去的法律,即使理论上再公正,也肯定失败。”(15)

三、如何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土资源

1.仔细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成分的同时还包含着更多的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已被时代抛弃的糟粕,因此,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仔细地鉴别。对于其中的专制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泛刑事主义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应毫不犹豫地予以抛弃,对于其中含有的优秀成分,亦必须仔细鉴别,巧妙合理地予以运用。

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我们曾有过许多失误,将精华当作糟粕予以抛弃及将糟粕当作精华而奉行的错误都曾犯过。前者如近代第一代法律家在对待传统“混合法”的态度方面,“混合法”本来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但是近代第一批法律家在西方“三权分立”思想影响下,却认为法官“援引比附”(即适用和创造判例)是司法干预立法事务,有悖原则,故对“判例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法律制度向大陆成文法系一边倒的形势。后者如从建国至今,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工具主义”仍被许多人所奉行,将法律视为无产阶级“刀把子”的观念仍大有市场,针对社会治安的状况,隔一段时间就在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推行的“严打”竟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常规的手段!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人民群众现代法治意识与观念的培养。所有以上这些失误,都反映了我们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认识的浮浅与幼稚。

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还应对传统法律文化中一些契合现代西方法律发展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法律的弊端而被一些西方学者推崇的内容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因为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中国与西方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在西方要避免的一些东西有时反而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对象。例如,西方二十世纪民商法发展的趋势是从个人本位向在坚持个人本位的同时强调社会本位,突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就法律的社会本位这一点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中国传统法律就是以集体为本位的。(16)但与西方不同的是,对于中国这个具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来说,当前的法治建设中不应过多的强调集体本位,相反更应大力弘扬的却是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没有个人的自由、独立,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就无法建立。又如,对于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官司法实践中的“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西方法律形式主义所造成的法律的僵化及由此可能造成的牺牲个案正义的结果。但是,对目前中国的司法实践来说,更应受到重视的却是法律形式主义而不是“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当前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破除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现状。不确立程序优先、违反程序亦违法的观念,司法公正就根本无法谈起。因此,我们不能以为一些西方学者看到了西方文化的一些缺陷和内在的危机而对东方文明予以关注就跟在后面卖弄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天真地以为二十一世纪就是东方文明的世界了,金耀基先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这些人,说他们是缺乏理性精神的表现。(17)

2.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应注重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改造。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毕竟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产生、发展的,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一致,其内容与现代法治精神有着天壤之别。故传统法律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变革图新,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最终将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上,应主要利用其形式,用新的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去替换传统法律文化中不符合时展的内容,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固有载体来表达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唯如此,才能从中找到现代法治精神的支撑点以便嫁接现代法治的内容,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民众真正地接纳、吸收。

3.必须正确地看待法律移植与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传统法律文化中反法治成分是主要的,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今天,在传统法律文化不能充分有效地提供本土资源的情况下,适时地移植西方法律文化比从有限的本土资源中寻找零星点滴的资料更能提高效益,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因此,与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相比,法律移植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是一条更重要的途径,这也是任何一个后进的国家和民族在现代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学习的过程,诚如学者在论及中国法学如何走向世界时所指出的那样:“不能否认,现代中国法律基本上是继受法,严格说来,我们继受的主要是西方法,因此,我们逃不脱当学生的命运。”(18)

注释:

(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7页

(2)[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85-86页

(3)[美]D·布迪、C·莫里斯著:《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4)《马恩全集》第4卷,第121页

(5)[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泽文出版社,1984年,第2页

(6)参见,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遗产》,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张晋藩:《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历史评价与借鉴》,载张国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鹭江出版社,1986年

(7)、(16)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8-117页、第36-77页

(8)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94页

(9)陈晓枫:《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页

(10)、(1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5页、第10页

(11)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5页

(12)格林顿等:《比较法律传统》,高鸿钧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7页

(13)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群众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篇9

1具体分析项目想要真正做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工作

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做好具体的项目分析工作。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做好项目分析工作我们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意识有选择的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具体分析项目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分析理解项目,主要包括有上位规划、资本剖析及规划愿景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要求我们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控制规划,此外其他方面的规划工作也需要找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得我们对于项目建设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还有资本条件等等情况进行同意综合的分析理解。这么做是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了解到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之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并且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同时对于项目最终的定位和建设理念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2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在解读完项目之后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这是在上面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目标规划部分,第二是布局规划部分。这两部分的工作都需要以国家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计划明确的方针为指导,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意识的修改和添加,对于项目涉及到的各种问题都要进行预案设计和准备。对于建筑项目的绿色环保程度的确定与评价需要在有关科学指导之下进行。同时项目运行的定位还有功能性质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也要给足足够的重视并体现在规划设计方案之中。

3具体设计方案在上面两个方面的之后

接下来进行的就是具体的设计方案的制定。在具体的设计方案的制定之中我们需要根据规划方案制定的一些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细化和控制,保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能够将方案圆满的实现。具体设计方案就是从规划方案之中将关于建筑和周围相关方面的内容择出来并且继续进行细化,将具体设计方案作为我们在建筑施工过程之中的指导。地块施工过程之中出现的更加的具体的问题我们也要提前做预案,让建筑过程之中能够一个点一个点的进行,这样能够确保施工的质量和速度。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将要点进行量化,责任具体分配,让二级开发商上交方案并进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同时对于方案特别好的我们也可以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4确保方案得到有力执行在做好规划设计之后

我们还需要确保方案得到具体的强有力的实施。总结起来就是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检查和审批制度,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之中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二实际规划设计案例说的再多不如实际应用一次

所以笔者打算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再分析。现在有一个项目A,首先我们进行项目的具体分析。这个项目总体面积在7平方公里左右,其周围交通比较发达。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之中主要目的在于打造活力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突出其交通便捷、智能化还有富有文化气息,服务对象包括金融、居住、商品贸易还有旅游等等。其次我们进行科学的规划方案的设计工作。为了更好的突出A项目的特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我们可以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进行切入,坚持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放在第一位,突出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可以重点讲解A项目所在城市的经济情况和自然环境情况以及资源情况,在社会、经济还有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协调。将A项目与环境的共生进行重点突出。重点打造低碳项目。再其次就是进行具体的项目计划设计,我们可以设定这样六个标准,即“宜居环境、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低碳交通、公共配套与社会和谐、能源资源利用和可持续性经济”。最后是确保方案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环保标准,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够进行项目建设和后续施工以及最后的验收,在招商的过程之中就要有意识的控制将绿色建设作为一个投标条件。

篇10

(二)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贯彻地区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旅游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领域广、层次多、门槛低,可以很好的接纳剩余劳动者,依靠陕西丰富的旅游产业资源条件,大力开展旅游业,可以有力的促进农村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另外与其他的城镇化方式相比,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方式具有鲜明的与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人民家庭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国家未来经济迅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内在潜力所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国家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加快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陕西省为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出了“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思路。这不仅可以提高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还可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产业链的广泛延伸。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奠定了基础,是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利平台。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旅游资源应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恰如西安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条件,科学的利用地区资源,不仅迅速提高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还提高了西安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文化意蕴,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迅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能够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的传播创新知识和技术,使旅游产业更好的适应环境,产业的生产、研究、开发等方面得到有效的信息和资源互补、相互渗透,不断的推进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篇11

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顺利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我国各地的旅游景区也得以迅猛发展,在我国旅游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为激烈。事实证明, 旅游景区想要取得竞争优势, 除了必要的组织形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外,还应在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加强旅游景区管理,构建景区企业文化,成为众多旅游景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概述

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曾经指出:“旅游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的经济性的文化产业。”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是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的文化事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现代旅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熟与否,逐步成为衡量一家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旅游企业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体现一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作为旅游企业,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既具有所有企业文化的一般特征,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意识是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的核心

旅游景区属于第三产业,旅游业提供生产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型产品。在旅游景区当中,企业员工与旅游消费者面对面地接触,因此,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服务为中心,服务于内部员工、服务于旅游消费者、服务于社会。可以说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是一种服务经营型文化,服务意识是旅游企业文化的核心,贯穿于旅游景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企业精神、制度文化等要素之中。

2、文化意识是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的内涵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旅游景区接待的宾客来自世界各地,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旅游景区员工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尊重宾客的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旅游景区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开发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正因为旅游的文化属性,要求旅游企业要具备浓厚的文化意识。一方面,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越强,文化品味越浓,就越受旅游消费者欢迎,社会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另一方面,塑造旅游企业的良好形象,必须注重丰富和深化文化内涵。良好的形象是旅游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3、开放意识是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的关键

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普遍和广泛。由于旅游企业的行业特殊性,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文化环境的差异造就了旅游者在语言文字、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风俗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旅游景区要想在经营活动中满足各国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就必须树立开放意识和全球意识,善于进行文化的综合分析, 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根据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判断各国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为游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纵观世界著名企业, 他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秘诀正在于其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其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就来自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发展的灵魂,是景区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夯实基础、不被淘汰的有力保障。旅游景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新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忧患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树立旅游景区的市场意识,增强旅游景区的竞争力,这是企业面临的形势使然,也是企业的内在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说,建设和培育先进的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旅游企业文化的主题。托马斯・罗伯特在其名著《成功之路》中指出:“出色的企业都有一条根深蒂固的基本宗旨,那就是:尊重个人,使员工成为胜利者,让他们出人头地,把他们当作主人来对待。”旅游景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和管理理念,就必须懂得尊重自己的客人,尊重自己的员工。

一方面, 旅游是一种让旅游者放松心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轻松而又愉快的体验活动。感受和体验异地文化是大多数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接待服务性的社会组织,需要提供充满人性亲情的情感服务来打动消费者,旅游者也主要通过消费旅游服务产品追求感性上的满足。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新颖别致,更富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旅游体验活动,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加上一流的服务,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让游客满意应当成为旅游景区追求的最高经营目标。

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在企业内部提倡和贯彻“员工第一”的思想,即“管理者视员工为上帝,员工视顾客为上帝”,强调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员工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旅游景区要尊重与信任员工,关心与爱护员工,培养与激励员工,帮助员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个人修养,实现员工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拥有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它要求旅游景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培养忠诚的员工队伍和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从而以此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竞争意识

良好的竞争意识包括优良的服务态度、合理的服务价格、明显的服务特色、周到的服务礼节、齐备的服务设施等。

自中国加入WTO后,旅游市场完成了从部分到全部向国际市场开放的转变,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旅游景区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在旅游景区激烈竞争的今天,准确定位是旅游景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首要选择;合理品牌宣传,是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谋略重点;筹划营销策略,是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保证;提供优质服务,是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旅游企业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旅游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旅游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竞争优势,要想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加强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的发展和广大民众旅游意识的觉醒,只有差异化竞争、个性化竞争才是出路。现在旅游景区光靠门票经济、单一产业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必须改变景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

3、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

顾客是旅游景区生存的依据,景区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便能赢得生存和发展。旅游景区的经营活动应该围绕顾客这个中心,重视顾客、关注顾客,满足顾客的需求,按照顾客的需求来设计产品,提供服务。

旅游景区应高度重视游客的意见并在所有工作中不断满足游客的各种要求,不断提高游客的忠诚度是企业孜孜以求的境界。旅游景区应抛弃“盈利第一、服务第二”的观念,真正把消费者当成上帝,以顾客为中心,培养品牌文化,强化品牌意识,铸就景区品牌,提高景区品牌忠诚度。

4、树立社会责任感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就业机会多、拉动效应强、综合效益好、社会影响大的战略性产业,事关国计民生。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经济实体,生产经营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但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企业,同时也是社会的一个小细胞,一个微观群体,理应肩负起对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树立社会责任观念。

(1)设计和提供优秀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及文化生活需要。

(2)尊重和维护消费者权益。旅游景区不能为了牟利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开展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旅游景区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实行不公平竞争, 破坏市场环境,扰乱竞争秩序。

(4)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旅游景区应当承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关心和赞助社会的慈善事业、公益事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社会责任。

5、树立创新精神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也应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也应反映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可以为企业文化注入活力,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要通过创新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对企业旧的经营哲学、管理理念等进行创新,让企业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要以创新为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的核心。

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要将创新作为旅游景区追求的目标和企业文化精神的核心, 这对旅游景区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景区在21世纪的创新精神可以概括为十大方面: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策略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创新、规则创新等。

6、树立环保意识

旅游业被业内外人士称为“无烟产业”,但“无烟产业”并不代表就是无污染产业,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和破坏。旅游景区的污染主要来自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两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和社会污染等。它们的存在和蔓延影响着景区的旅游质量、威胁着景区的旅游生命。

旅游景区树立环保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加大。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工具,宣传保护旅游景区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通过宣传,使广大决策者、旅游从业者、旅游人员和景区居民认识到:保护景区环境要“防重于治,防为先”的道理,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二是景区规划要进一步科学。为了景区的持续协调发展,长远科学规划最为关键。总的原则是要遵循美学观点,不能有败笔,不能留瑕疵。

三是调控手段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在旅游高峰期对进景区游人数量的调控和对游人进景区后旅游行为的监控来达到保护景区环境的目的。加速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旅游法》或一些地方性有关保护景区环境的法规。

低碳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是开展低碳旅游的关键。景区景点要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力度,从旅游规划就开始注入低碳理念,严格执行旅游规划,在景区景点建设过程中推行节能环保材料,努力实现景点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尽量使用新能源产品,打造低碳旅游景点景区。

另外,旅游景区还应鼓励和倡导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让旅游者从中获得利益和乐趣。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旅游景区应提高旅游产品的生态含量。这样不仅可扩大旅游企业文化的外延,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旅游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7、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因能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旅游景区抢占市场、赢得顾客的重要法宝。旅游景区要有理性思考和长远规划,着重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要确立走一条产品到品牌的经营之路。

只有树立景区的品牌概念才能做强做大,才能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形象直接与旅游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旅游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旅游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与软实力,如果声誉卓著,旅游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旅游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旅游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因此,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企业要树立形象意识,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旅游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遵循独特性原则,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在形象塑造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各个层面都要保持特色和个性,使之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卡通FANS之旅也由此而诞生并长盛不衰。韩国偶像剧《冬日恋歌》走红之后,“冬日恋歌”旅游专线迅速风靡亚洲;而《大长今》推出后掀起的韩国饮食文化热潮,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湖南省湘西永顺县的王村因被选为名传遐迩的谢晋电影巨作《芙蓉镇》的拍摄地而得名芙蓉镇。张艺谋的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次揭开了武隆神秘的面纱,把无穷美景展现于世人眼前。此后,武隆这颗神秘的明珠便开始大放异彩。《庐山恋》让庐山更加声名远播,《少林寺》让少林寺家喻户晓,《大红灯笼高高挂》使乔家大院名声大噪,《英雄》使九寨沟顿成焦点,《卧虎藏龙》使安吉竹海绿遍世界,《非诚勿扰2》让海南三亚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炙手可热。随着电影《让子弹飞》的热映,早在2007年就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群落和古村落,再次走进观众的视野。

总之,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旅游景区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与景区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需要景区在经营过程中去探索、营造、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琳.论河南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3-124.

[2]张立建,甘巧林.旅游形象定位词面面观及错误根源剖析[J].旅游学刊,2006,21(6):48-51.

[3]吴从越 赵晔龄.论旅游景区品牌的建立和保护[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85-88.

[4]刘桂华.浅谈井冈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建议[J].中国职工教育,2009,(10):53-54.

[5]杨财根,郭剑英.森林旅游景区战略管理研究――基于企业文化管理的视角[J].桂林旅游高等学校学报,2007,(5):751-754.

[6]董革冰,董革非.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6,(1):37-39.

Discussion on the Building of Corporate Culture in Tourism Scenic Area

Zhou Yi-long

(School of Tourism,Haikou College of Economics, Haikou ,Hainan 571127)

篇12

(一)以规范市场主体准入行为为重点,切实提高登记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要继承和发展过去登记许可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到三方面:合法登记、合理登记、合情登记。就是既要自觉服务,又要依法办事。我们要结合登记服务工作实际,在建立核准名称提示制度、新型企业登记指导制度、名称核准反馈管理制度、登记疑难问题会商制度、工商联络员制度、登记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登记服务工作的“含金量”,使登记服务从过去的服务设施、服务态度的低层级服务拓展到服务质量、服务内容为主的高层级服务上来,实现登记服务“质”的转变。

(二)以保障市场消费安全和市场公平竞争为条件,切实提高维护市场秩序和市场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市场监管是工商部门职责履行的“重头戏”,而确保市场消费安全又是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科学监管;二是要科学执法;三是要科学保障。市场主体众多,市场商品五花八门,要确保市场消费安全,以最小的行政投入获取最大的监管效益,就必须对商品市场分层分类开展监管。这就要根据不同市场,结合其日常监管信息综合情况,参照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对商品市场分类进行监管。同时建立市场日常巡查、专项整治、应急处置等工作程序,方可事半功倍,而不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劳而无功。

(三)以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重点,切实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服务社会和谐的水平。

当前,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动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一是要做好信息网络维权;二是要做好站点网络维权;三是要做好提示体系维权;四是要做好制度体系维权。要拓宽消费维权渠道,进一步推行消费纠纷和解制度、调解制度,探索建立小额消费争议诉讼制度,变消费纠纷由“12315”一家化解为多途径、多渠道并解,使维权更加科学。

(四)以保护商标专用权和维护广告市场秩序为重点,切实提高商标、广告管理能力和保护知识产权水平。

一是抓住保护和维护的重点;二是改进保护和维护的方式。商标广告监管都要适应网络时代要求,与企业建立商标、广告网络管理模式。商标监管中,我们曾推行过“三书六联动”工作机制,应将这种机制运用到网络监管方式中,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改变传统监管模式,达到“不出门”便可实施监管的目的。

(五)以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行为为重点,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水平。

打击传销应科学地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盯“人”;二是要“联手”;三是要施“教”。就是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打击传销的宣传教育活动,实现打传宣教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宾馆、进商厦,使其无“藏身之处”;四是要痛“击”。对查获的传销人员及提供传销场地的当事人依法严惩,重拳打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