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2-04-17 15:58: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绘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绘画教学心得体会

篇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64-01

一、学会审题

对于应用题来说,审题才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如果出现偏差,自然无法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但是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审题不清的问题,使得解题思路错误,或者产生审题恐惧,导致对题目无从下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却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就是对题目的理解,弄清楚题目的意思,这是分析和解答题目的基础。数学应用题的语言表达相对精确,有时候一字之差就会导致解题的错误,所以学生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在读题的过程中不能加减字数而且还要通过精读细读分析清楚解题需要的条件以及数量的关系。

比如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农户在家里养了鸡和鸭,其中鸡有 30 只,鸭是鸡的1.5 倍,那么该农户总共养了多少只鸡和鸭。通过审题可以看出,题目中的哪些个量与问题有关系,哪些个数据是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在读题的过程中思考,并以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就会更加轻易的理解题目中的条件是什么了,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条件是没有用的,这对于一些抽象性思维比较差的学生也会更加的容易理解了。

二、举一反三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数学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就是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喜欢按照老师的公式进行,老师讲过的就会做,但是稍微有变化就无所适从,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学习的目的不能只是单纯的获得结果,或者死板的套用公式,而是要形成一种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题型的多变性,通过扩编、改编等形式组织出能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新题型。

比如: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25个蓝气球,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几个?对于这道题就可以改编为(1)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25个蓝气球,红气球比蓝气球少百分之几?(2)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25个蓝气球,蓝气球比红气球多百分之几?(3)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蓝气球比红气球多1/4,蓝气球有多少个?(4)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红气球比蓝气球少1/5,蓝气球有多少个?这种变式训练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掉那些生搬硬套公式的做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也是数学教育价值所在。

三、问题简单化

有些两步或三步计算的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是对基本数量的组合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教会学生一些常见的思维解题技巧。最基本的思维技巧是“顺推”和“逆推”。顺推是指由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理出可以得出的结果,最终得到题目所需要的答案。逆推是指从题目的问题出发,逐步分析所需要的条件,再分析所缺少的条件如何才能解答,最终推理到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

例如:一辆摩托车的价钱是3100元,它比一辆自行车的价钱的7倍还多300元,一辆自行车多少钱?我们可以这样想:摩托车的价钱减去300元(3100-300=2800元)刚好是自行车的7倍,也就是说自行车价钱的7倍是2800元,那么自行车的价钱就是2800÷7=400元。这就可以避免(3100+300)÷7的错误解答了。实际上在分析应用题时,顺推和逆推两种方法是结合运用,相互包含的。这就是说在分析已知条件时要时刻注意题目的问题,这样综合才不会偏离问题;从问题出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所必备的条件时要想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只有这样提出的条件才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或求出来。

四、利用多媒体

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中,大多数都是文字叙述,而且叙述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几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枯燥乏味。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后,多媒体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之中,正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的引入必须要符合课堂的需要。在进行应用题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度的引入视频或者画面创设意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直接给出学生一个游乐场的视频,然后给出这样的一组数据:学校组织全校900名师生去游乐场,每辆校车可以乘坐48人,游乐场的门票是50元,一年级有98人,学校距离游乐场有20公里等等。在这个视频中,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游乐场的意境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内容给出的数据编出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这就让枯燥无味的数学题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需要,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另外,在一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想想课堂上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做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用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仅是教学的结果,也是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和策略。多进行这种形式的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套方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这种形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就感,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总之,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教师结合教情和学情进行有效探索,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实施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贴进学生生活,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2014年6月14日,我有幸到江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课题观摩”。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我们观摩了蓬江区优秀教师、蓬江区教育指导团成员、蓬江区名师工作室学员陈国柱老师的课例《打电话》;还观摩了全国优秀教师、数学特级教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部主任、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黄爱华老师的课例《方程的意义》和现场互动活动。

陈老师和黄老师精彩的课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特别是是黄爱华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让我重新定义了教学方式。以下是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篇4

2. 在化学教学中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3. 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