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14 16:0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复合材料论文

篇1

①毕业设计时间短,与就业实习时间有冲突。高职复合材料专业按人才培养方案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共八周时间。但这段时间也正是毕业生找工作,签订就业协议的时间。很多学生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后,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出去顶岗实习,例如12级专业就有20名左右学生与菲舍尔航空部件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提前进厂顶岗实习。学生不在学校,这给毕业设计指导带来了很多的阻碍,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和学生进行联系,无法进行面对面指导与交流,论文指导效果非常不好。有些学生离校后更换手机号码,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造成教师根本无法联系上指导学生,更不要谈就论文进行定期指导了。

②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条件不足。毕业设计的选题大致为复合材料成型与胶接两个方向,学校虽然有一定的复合材料的成型和胶接的实验实训条件,但由于场地小,设备缺乏,无法满足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因此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大多是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工艺设计,只是理论上的分析,不仅学生完成困难,而且没有具体的工艺实训过程操作,内容空洞。

2教师方面

①师资匮乏,教师指导压力大。指导教师相对于学生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指导压力大,无法保证对每位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的指导。毕业生忙于就业和实习,对于毕业设计不上心,加之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专业论文撰写的能力不强,所以老师指导起来更是压力倍增。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完成相对较多的教学任务,往往会精力分散,指导学生又多,导致指导效果不佳。

②选题理论化,部分与生产实践脱节。虽然专业教师均具备硕士学位,专业理论水平高,但多半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不能及时准确把握企业动态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很多老师多半采取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或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立项科研课题,而未考虑学生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选题理论化,与生产实际脱节。

3学生方面

①对于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在毕业设计期间,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和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对于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学生常常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资料搜集任务,也不能参加老师定期的指导会议。对于后期的论文修改,也不能及时认真修改,很多学生都是随意修改下,就交上来,态度不认真。还有部分同学很难联系上,对于毕业设计任务置之不理。

②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差。撰写毕业设计首先应搜集相关专业资料阅读,并进行分析和整理,随后才能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但很多学生搜集网络资料的能力非常差,大多数学生只会使用简单常用的搜索引擎,对于相关论文数据库的使用和信息检索非常陌生。同时,学生资料整理能力也有限,只会将查到的资料东拼西凑、无序堆积,缺乏逻辑性和前后的连贯性。

③毕业设计撰写能力差。毕业设计的撰写指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主要给出资料搜集任务和对论文的修改意见,论文主体是由学生完成。大多数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能力较差,在撰写毕业设计茫然一片,不知道如何编排结构,如何进行分层分析,逻辑推理。只是对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拼凑,论文内容逻辑混乱,前后层次不明,不连贯,读起来一头雾水。有部分学生内容与题目基本没关系,论文格式更是五花八门,错误百出。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1调整毕业设计时间

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任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毕业设计任务提前到第四个学期的期末,在学生参加暑期顶岗实习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动员和任务预分配工作。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结合自己实习的相关工作拟定毕业设计课题范围,在相关专业岗位认真将其工艺流程、参数等进行详细记录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实习岗位工艺的相关科技文献查询任务,开学以书面报告形式上交给指导教师。这样为学生后续毕业设计完成积累了素材,完成毕业设计也会顺手很多。

2重视毕业设计选题

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在理论深度上降低要求,注重其技能性和实用性。学生可在顶岗生产实习的过程中自主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课题。由于学生所选课题紧贴工作岗位,有些甚至可能是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认真思考和亲手操作过,对于其中的工艺流程和质量管理过程非常熟悉,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参与性较强,毕业设计质量会大幅提高。比如2010级部分暑期在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实习的同学,选择缠绕和模压等与其工作相关的成型工艺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其毕业设计就完成的非常不错。

3专兼职指导教师合作

团队指导毕业设计面对师资力量匮乏,有经验、有资历的指导教师人手不足的情况,我们应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单位的资源,采取激励制度,扩宽教师聘请的渠道,鼓励和吸引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这些技术人员与我们的专职教师组成团队,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工作,这样既缓解了指导教师短缺的矛盾,又弥补了校内指导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另外,部分提前就业实习的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在就业实习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这样在做毕业设计时,指导教师就在身边,可随时指导,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避免老师与学生沟通障碍的问题,大大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效率和毕业设计质量。

4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

学校和系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应加强监督管理,定期抽查,体现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视。教研室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各组检查情况上报教研室。定期召开会议对各组指导情况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下一阶段指导工作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另外还可开展教师和学生的互评活动,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学生打分作为最后毕业设计总评的一部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情况给教师评分,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一部分,这样给学生增加了压力,给教师增强了责任心。与此同时,要严把答辩关,对于审查教师和评阅教师共同认定合格的论文才能进行答辩,并要求每位同学必须现场答辩,答辩过程中,论文的质量和现场表现均要纳入到答辩成绩中。

5毕业设计考核评价过程化

将学生平时参加组内讨论会情况、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情况、论文进度汇报工作情况、论文质量、答辩表现情况均纳入毕业设计考核中,并根据相应的项目给出合理的分数。毕业设计的考评最大限度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水平,也使毕业设计考核工作更加合理和公平化。

篇2

2剪切

GB/T3355、ISO14129和ASTMD3518均利用±45°层合板拉伸试验,得到复合材料面内剪切响应,该试验方法具有测试试样简单、不需要夹具以及采用引伸计进行应变测试的特点。并已证明和其他剪切试验方法的模量测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尽管很多人认为试样的应力状态可能不“纯”,但它的响应确实模拟了结构层合板中的实际应力状态和铺层相互的作用,对于设计者来说是比较实用的[4]。GB/T3355、ISO14129和ASTMD3518仅适用±45°均衡对称铺层的层合板试样。在整个工作段存在面内正应力分量,且在自由边界处存在着复杂的应力场,因此所计算的破坏剪应力值并不是材料的剪切强度值。特别是在大变形时,随着应变的增加导致纤维方位逐渐变化,逐渐偏离纤维方位假设。ISO14129和ASTMD3518都规定在5%剪应变时终止试验,以5%剪应变时的剪应力作为极限剪切强度,GB/T3355-2005对此没有规定,在新修订的GB/T3355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ASTMD5379和我国标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剪切性能V型缺口梁试验方法》(报批稿),有一比较突出的优点,不仅可测得G12、τ12,通过改变试样的方向,还可测得G21、G13、G23、G31和G32。从图2试样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可以看出,试样工作区处于恒剪力而弯矩为零的区域,V型缺口影响沿加载方向的剪应变,使剪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剪力分布的均匀度为材料正交各向异性的函数,在[0/90]ns类型层合板上已经获得最佳的所有面内剪切结果[4]。然而试样工作段处于恒剪力而弯矩为零仅是理想状态,实际情况是夹具对试样施加的是分布载荷,它会对剪应变的分布和正应力分量产生影响,该影响对[90]n、含±45°铺层试样特别不利[4]。加载过程中可能发生试样的扭转,扭转影响强度,特别是模量的试验结果。GB/T28889、ASTMD7078与ASTMD5379有很多相似之处。GB/T28889、ASTMD7078大大改善了ASTMD5379对[90]n、含±45°铺层试样特别不利的状况。加载过程中的扭转,特别是试样两边螺栓的扭力不一致时,对试验结果有较大影响。试样缺口处的宽度达31mm,对某些层合板,难以加载至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ISO15310要求有特殊的试验夹具,加载点定位困难,不适合于获取剪切强度数据。ASTMD4255要求有特殊的试验夹具,结果易受试样加工缺陷影响,所得的数据离散较大。ASTMD5448的试样为纤维缠绕圆管,试样制备的费用高,端部夹持处存在应力集中,容易造成在夹持区内破坏。GB/T1450.1、JC/T773和ISO14130仅能测得层间剪切强度,不能测得剪切响应。GB/T1450.1试样型式存在应力集中,所得的数据离散较大。综上,测G12、τ12时,建议按GB/T3355、ISO14129、ASTMD3518和ASTMD5379试验,并在5%剪应变时终止试验;测[0]ns、[0/90]ns层合板的剪切参数时,按ASTMD5379试验;测[90]ns、含±45°铺层或织物增强层合板剪切参数时,按GB/T28889、ASTMD7078试验。

3压缩

除试样加工影响外,受试样几何尺寸、对中和夹具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方法,所测得的压缩强度是不同的。其中夹具设计和加工精度尤为重要,夹具的过度约束可能遏制某些实际的破坏模式,导致测试值偏高;但如没有合适的约束,会发生试样端部开花、屈曲等破坏,导致测试值偏低。所有标准仅给出夹具的型式,没有规定夹具的材质、尺寸、加工精度等细节,因此使用者需根据经验、摸索等设计加工合适的夹具。GB/T3856、GB/T5258、ISO14126和ASTMD3410圆锥形剪切加载夹具存在试样安装和应变测量难度较大的问题。GB/T3856没有规定在测试过程中判别试样是否弯曲或屈曲,且试样宽度仅为6mm,对一些材料存在尺寸效应,影响测试结果。GB/T5258和ISO14126给出了端部加载夹具,该夹具仅适用低性能的材料,如短纤维复合材料、连续纤维复合材料较弱的方向。GB/T3856和GB/T5258没有规定模量的取值范围,期望修订时增加。GB/T5258和ISO14126的联合加载以及ASTMD6641的联合加载,试验方法依赖于试样与夹具间的高摩擦系数。GB/T1448要求试样厚度为4mm以上,更适合面外压缩性能测试。综上,测定面内压缩强度σc1和σc2时,建议采用剪切加载方式,按GB/T5258、ISO14126和ASTMD3410进行试验;测定面外压缩强度σc3时,按GB/T1448进行试验。

4层间拉伸

复合材料层间拉伸的国外标准并不多,较为成熟的标准方法有ASTMD7291。我国尚没有制订测定层间拉伸模量E3的标准,GB/T4944仅能测定层间拉伸强度,不能测定E3。因此,期望制定测定E3的国家标准,或在修订GB/T4944时增加测定E3。

篇3

随着科技的发展,树脂与玻璃纤维在技术上不断进步,生产厂家的制造能力普遍提高,使得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价格成本已被许多行业接受,但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尚不足以和金属匹敌。因此,碳纤维、硼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相继问世,使高分子复合材料家族更加完备,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必备材料。目前全世界复合材料的年产量已达550多万吨,年产值达1300亿美元以上,若将欧、美的军事航空航天的高价值产品计入,其产值将更为惊人。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复合材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东亚地区。近几年欧美复合材料产需均持续增长,而亚洲的日本则因经济不景气,发展较为缓慢,但中国尤其是中国内地的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主要复合材料生产商PPG公司统计,2000年欧洲的复合材料全球占有率约为32%,年产量约200万吨。与此同时,美国复合材料在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约为美国GDP增长率的2倍,达到4%~6%。2000年,美国复合材料的年产量达170万吨左右。特别是汽车用复合材料的迅速增加使得美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上重新崛起。亚洲近几年复合材料的发展情况与政治经济的整体变化密切相关,各国的占有率变化很大。总体而言,亚洲的复合材料仍将继续增长,2000年的总产量约为145万吨,预计2005年总产量将达180万吨。

从应用上看,复合材料在美国和欧洲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2000年美国汽车零件的复合材料用量达14.8万吨,欧洲汽车复合材料用量到2003年估计可达10.5万吨。而在日本,复合材料主要用于住宅建设,如卫浴设备等,此类产品在2000年的用量达7.5万吨,汽车等领域的用量仅为2.4万吨。不过从全球范围看,汽车工业是复合材料最大的用户,今后发展潜力仍十分巨大,目前还有许多新技术正在开发中。例如,为降低发动机噪声,增加轿车的舒适性,正着力开发两层冷轧板间粘附热塑性树脂的减振钢板;为满足发动机向高速、增压、高负荷方向发展的要求,发动机活塞、连杆、轴瓦已开始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为满足汽车轻量化要求,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复合材料将被应用到汽车制造业中。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高分子复合材料取代木材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例如,用植物纤维与废塑料加工而成的复合材料,在北美已被大量用作托盘和包装箱,用以替代木制产品;而可降解复合材料也成为国内外开发研究的重点。

另外,纳米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也成为新的热点。以纳米改性塑料,可使塑料的聚集态及结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之具有新的性能,在克服传统材料刚性与韧性难以相容的矛盾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的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

1、玻璃纤维

目前用于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玻璃纤维主要有高强度玻璃纤维、石英玻璃纤维和高硅氧玻璃纤维等。由于高强度玻璃纤维性价比较高,因此增长率也比较快,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高强度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应用在军用方面,近年来民用产品也有广泛应用,如防弹头盔、防弹服、直升飞机机翼、预警机雷达罩、各种高压压力容器、民用飞机直板、体育用品、各类耐高温制品以及近期报道的性能优异的轮胎帘子线等。石英玻璃纤维及高硅氧玻璃纤维属于耐高温的玻璃纤维,是比较理想的耐热防火材料,用其增强酚醛树脂可制成各种结构的耐高温、耐烧蚀的复合材料部件,大量应用于火箭、导弹的防热材料。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实用化的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用的碳纤维、芳纶纤维、高强度玻璃纤维三大增强纤维中,只有高强度玻璃纤维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小规模的产业,现阶段年产可达500吨。

2、碳纤维

碳纤维具有强度高、模量高、耐高温、导电等一系列性能,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在运动器具和体育用品方面也广泛采用。据预测,土木建筑、交通运输、汽车、能源等领域将会大规模采用工业级碳纤维。1997~2000年间,宇航用碳纤维的年增长率估计为31%,而工业用碳纤维的年增长率估计会达到130%。我国的碳纤维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中、末期水平,与国外差距达20年左右。国产碳纤维的主要问题是性能不太稳定且离散系数大、无高性能碳纤维、品种单一、规格不全、连续长度不够、未经表面处理、价格偏高等。

3、芳纶纤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日本、前苏联也先后开展了芳纶纤维的研制开发工作。日本及俄罗斯的芳纶纤维已投入市场,年增长速度也达到20%左右。芳纶纤维比强度、比模量较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性能复合材料零部件(如火箭发动机壳体、飞机发动机舱、整流罩、方向舵等)、舰船(如航空母舰、核潜艇、游艇、救生艇等)、汽车(如轮胎帘子线、高压软管、摩擦材料、高压气瓶等)以及耐热运输带、体育运动器材等。

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比强度在各种纤维中位居第一,尤其是它的抗化学试剂侵蚀性能和抗老化性能优良。它还具有优良的高频声纳透过性和耐海水腐蚀性,许多国家已用它来制造舰艇的高频声纳导流罩,大大提高了舰艇的探雷、扫雷能力。除在军事领域,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医疗器械、体育运动器材等领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纤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极大兴趣和重视。

5、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指以热固性树脂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等为基体,以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为增强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环氧树脂的特点是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耐腐蚀性、良好的粘接性能和较高的机械强度,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机械、电子、水利、交通、汽车、家电和宇航等各个领域。1993年世界环氧树脂生产能力为130万吨,1996年递增到143万吨,1997年为148万吨,1999年150万吨,2003年达到180万吨左右。我国从1975年开始研究环氧树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环氧树脂生产企业约有170多家,总生产能力为50多万吨,设备利用率为80%左右。酚醛树脂具有耐热性、耐磨擦性、机械强度高、电绝缘性优异、低发烟性和耐酸性优异等特点,因而在复合材料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997年全球酚醛树脂的产量为300万吨,其中美国为164万吨。我国的产量为18万吨,进口4万吨。乙烯基酯树脂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热固性树脂,其特点是耐腐蚀性好,耐溶剂性好,机械强度高,延伸率大,与金属、塑料、混凝土等材料的粘结性能好,耐疲劳性能好,电性能佳,耐热老化,固化收缩率低,可常温固化也可加热固化。南京金陵帝斯曼树脂有限公司引进荷兰Atlac系列强耐腐蚀性乙烯基酯树脂,已广泛用于贮罐、容器、管道等,有的品种还能用于防水和热压成型。南京聚隆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上海新华树脂厂、南通明佳聚合物有限公司等厂家也生产乙烯基酯树脂。1971年以前我国的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工业主要是军工产品,70年代后开始转向民用。从1987年起,各地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如池窑拉丝、短切毡、表面毡生产线及各种牌号的聚酯树脂(美、德、荷、英、意、日)和环氧树脂(日、德)生产技术;在成型工艺方面,引进了缠绕管、罐生产线、拉挤工艺生产线、SMC生产线、连续制板机组、树脂传递模塑(RTM)成型机、喷射成型技术、树脂注射成型技术及渔竿生产线等,形成了从研究、设计、生产及原材料配套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截止2000年底,我国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生产企业达3000多家,已有51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产品品种3000多种,总产量达73万吨/年,居世界第二位。产品主要用于建筑、防腐、轻工、交通运输、造船等工业领域。在建筑方面,有内外墙板、透明瓦、冷却塔、空调罩、风机、玻璃钢水箱、卫生洁具、净化槽等;在石油化工方面,主要用于管道及贮罐;在交通运输方面,汽车上主要有车身、引擎盖、保险杠等配件,火车上有车厢板、门窗、座椅等,船艇方面主要有气垫船、救生艇、侦察艇、渔船等;在机械及电器领域如屋顶风机、轴流风机、电缆桥架、绝缘棒、集成电路板等产品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轻型飞机、尾翼、卫星天线、火箭喷管、防弹板、防弹衣、鱼雷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主要有长纤维增强粒料(LFP)、连续纤维增强预浸带(MITT)和玻璃纤维毡增强型热塑性复合材料(GMT)。根据使用要求不同,树脂基体主要有PP、PE、PA、PBT、PEI、PC、PES、PEEK、PI、PAI等热塑性工程塑料,纤维种类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和硼纤维等一切可能的纤维品种。随着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可回收利用的优势,该品种的复合材料发展较快,欧美发达国家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已经占到树脂基复合材料总量的30%以上。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以注射件居多,基体以PP、PA为主。产品有管件(弯头、三通、法兰)、阀门、叶轮、轴承、电器及汽车零件、挤出成型管道、GMT模压制品(如吉普车座椅支架)、汽车踏板、座椅等。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在汽车中的应用包括通风和供暖系统、空气过滤器外壳、变速箱盖、座椅架、挡泥板垫片、传动皮带保护罩等。

滑石粉填充的PP具有高刚性、高强度、极好的耐热老化性能及耐寒性。滑石粉增强PP在车内装饰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如用作通风系统零部件,仪表盘和自动刹车控制杠等,例如美国HPM公司用20%滑石粉填充PP制成的蜂窝状结构的吸音天花板和轿车的摇窗升降器卷绳筒外壳。

云母复合材料具有高刚性、高热变形温度、低收缩率、低挠曲性、尺寸稳定以及低密度、低价格等特点,利用云母/聚丙烯复合材料可制作汽车仪表盘、前灯保护圈、挡板罩、车门护栏、电机风扇、百叶窗等部件,利用该材料的阻尼性可制作音响零件,利用其屏蔽性可制作蓄电池箱等。

我国的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近十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2000年产量达到12万吨,约占树脂基复合材料总产量的17%,,所用的基体材料仍以PP、PA为主,增强材料以玻璃纤维为主,少量为碳纤维,在热塑性复合材料方面未能有重大突破,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我国复合材料的发展潜力和热点

我国复合材料发展潜力很大,但须处理好以下热点问题。

1、复合材料创新

复合材料创新包括复合材料的技术发展、复合材料的工艺发展、复合材料的产品发展和复合材料的应用,具体要抓住树脂基体发展创新、增强材料发展创新、生产工艺发展创新和产品应用发展创新。到2007年,亚洲占世界复合材料总销售量的比例将从18%增加到25%,目前亚洲人均消费量仅为0.29kg,而美国为6.8kg,亚洲地区具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2、聚丙烯腈基纤维发展

我国碳纤维工业发展缓慢,从CF发展回顾、特点、国内碳纤维发展过程、中国PAN基CF市场概况、特点、“十五”科技攻关情况看,发展聚丙烯腈基纤维既有需要也有可能。

3、玻璃纤维结构调整

我国玻璃纤维70%以上用于增强基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成本优势,但在品种规格和质量上与先进国家尚有差距,必须改进和发展纱类、机织物、无纺毡、编织物、缝编织物、复合毡,推进玻纤与玻钢两行业密切合作,促进玻璃纤维增强材料的新发展。

4、开发能源、交通用复合材料市场

一是清洁、可再生能源用复合材料,包括风力发电用复合材料、烟气脱硫装置用复合材料、输变电设备用复合材料和天然气、氢气高压容器;二是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用复合材料,包括汽车车身、构架和车体外覆盖件,轨道交通车体、车门、座椅、电缆槽、电缆架、格栅、电器箱等;三是民航客机用复合材料,主要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约占10%,主要产品为机翼部件、垂直尾翼、机头罩等。我国未来20年间需新增支线飞机661架,将形成民航客机的大产业,复合材料可建成新产业与之相配套;四是船艇用复合材料,主要为游艇和渔船,游艇作为高级娱乐耐用消费品在欧美有很大市场,由于我国鱼类资源的减少、渔船虽发展缓慢,但复合材料特有的优点仍有发展的空间。

5、纤维复合材料基础设施应用

国内外复合材料在桥梁、房屋、道路中的基础应用广泛,与传统材料相比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在桥梁上和在房屋补强、隧道工程以及大型储仓修补和加固中市场广阔。

篇4

2、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

2.1加工设备GAG结构复合片材为多层结构,因此需多层共挤挤出设备成型,根据各层的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螺杆类型。作者采用先进的专用三层共挤挤出机,两组挤出机螺杆直径分别为:65mm、120mm。其它配套设备包括结晶设备、干燥设备、物料输送系统。

2.2加工工艺

共挤复合工艺是使用二台或二台以上的挤出机分别供给不同的熔融料流,运用不同的分配器,将各种粘接树脂通过一定的流道在一个复合机头内汇合与相应的基材进行粘合的加工过程。它能够使具有不同特性的树脂在挤出过程中彼此复合在一起,使之兼有几种不同材料的优良特性。常用的分配器为AAB、BAA、BAB,A一般为大螺杆,挤出量相应较大:B为小螺杆,挤出量相应较小。GAG结构复合片材采用BAB分配器,A层对应的螺杆挤出APET树脂,B层对应的螺杆挤出PETG树脂,通过调整分配器可以调整各层的比例。GAG复合片材的生产工艺图如下:

2.3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1)、APET树脂进入挤出机前需充分干燥[5],因为在熔融挤出过程中水份的存在会促使APET分子水解,而水解会使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导致物理性能特别是冲击强度的下降,还会使片材产生汽泡、条纹、模糊等,严重影响片材的品质。APET在挤出前必须干燥到水分含量低于0.005%,[6]此外干燥温度的高低及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到材料的性能,使用大的空气流量、高的干燥温度和长时间干燥会使材料老化。使用低的干燥温度、低的空气流量和短时间干燥会导致材料水解。建议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150~155℃,干燥时间约4~5h,露点-20~-40℃;(2)、PETG树脂进入挤出机前同样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干燥温度65~70℃,干燥4~6h,注意干燥温度不可超过75℃,否则树脂容易粘结结块;(3)、挤出温度控制:APET挤出料筒温度高于255℃,但不高于280℃,压缩段温度可以稍高,而后区温度稍低;PETG挤出温度210~240℃,挤出温度不可高于240℃,高于240℃材料容易发生降解使得材料发黄并影响材料性能;模头温度230~240℃;(4)、GAG复合材料表面摩擦系数较大,收卷后容易粘结难以分离,所以需要在表层PETG中添加内爽滑剂降低其表面磨擦系数,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内爽滑剂的添加量,内爽滑剂的添加量不宜多大,否则会造成下料及泵前压力不稳定影响生产的稳定性;(5)、根据实际需要,可通过调整A机和B机的挤出速度来控制PETG与APET的层比,PETG层层比在15~20%时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及热封性能,材料的性价比较好;(6)、生产完成停机前应注意让PETG挤出机继续运转15~30min将螺杆里的余料挤空。以免重新开机出现“抱螺杆”的情况。重新开机时螺杆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后先开启PETG挤出机运转15~30min后再开启APET挤出机;(7)、GAG复合材料的边角料应特别注意要与APET材料的边角料区分单独回收,如APET回收料中混入GAG材料,二次利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材料发黄现象,影响材料品质。而GAG复合片材边角料的回收利用,由于其无法以正常的APET结晶干燥工艺处理,所以无法直接加入到APET层中再次利用,目前比较可行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先将其造粒,再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预结晶后加到APET中进行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