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15:5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数学多媒体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的几种课堂策略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直观、多变、省时的优势,可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教师控制上课进程,非常适合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如何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改革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通过几年多媒体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主要精力应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适应个别化教学需要,采取不同的课堂策略,因材施教,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把课堂空间真正还给学生。
一、巧设导语,预伏诱因,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年龄小,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在开始正式教学内容前,通过多媒体课件设置一些场景导入教学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一课,上课伊始,我们设计屏幕上出现一些零乱散落的珍珠,教师问道:“为了便于珍藏这些珍珠,你有什么办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当一位学生说用线把珍珠穿起来,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展示它的美丽时,电脑动态呈现用一根线穿珠的过程,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出现在大屏幕上,教师顺势说:“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像这些散落的珍珠,只有经过及时整理,应用起来才很方便。”这一导入不仅为本课先罗列知识点,再由点串线,最后形成知识网络的复习方法打下伏笔,而且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诱发了学生感情行为上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复习欲望油然而生。
二、围绕重点,展示过程,提高认识技能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中的重点应放在围绕教学重点,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在通过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一、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化无形为有形,为师生架起一座新的桥梁
人类的思维空间是三维的,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几乎局限在一维言语空间上,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只能在抽象的、呆板的、静止的、缺乏情趣的言语世界里进行了,这样必然会导致忽略了数学领域中超越逻辑思维的东西,如直觉、美感和单纯的乐趣。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什么也没学到,使学生的认识与教师的教学间产生了一条鸿沟。信息技术就能恰到好处的在这条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给枯燥无味的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可以化静止为运动,化抽象为直观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如其境,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的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可以形象地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掌握所学的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闪烁几下,出现“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现“边”字;接着,我让学生自己画一个角,这样效果会好很多。再如,我在讲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图形的认识时,除借助学具让学生认识这些形体以外,还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体。特别是让学生在看图数图形的个数时,大部分同学都因为缺乏空间想象力而漏数。对此,我借助多媒体把图形分解开,变抽象为直观,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再数别的图形时就能比较准确的数出来了。
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已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之一。这些年来随着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转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多媒体环境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前景
多媒体应用数学教学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借助网络资源技术优势搭建数学教学平台,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对瞬变做定格分析,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难点顺利突破。
1.1多媒体在目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时至今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学校中的课程和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革。
1.2多媒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多媒体能把声音、图像、音响、动画等集于一体,并赋予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尤其是用于辅助教学,可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仿真。
2.依托优质的教学平台,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效率最大化
2.1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
传统教学依托的“一快黑板+一根粉笔+一本课本”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各种条件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经历和阅历限制,对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无法想象和理解,从而制约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快速提高。化抽象为形象:几何案例一教材分析。《投影与视图》这一章节要求以分析实际例子为背景,通过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经历画图、识图等过程,分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实际操作:对于“投影”,同学们就在熟悉不过了,所谓“投影”指的是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面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形成一个物体的影子的因素除这个物体外,还需要有照射光线和形成影子的地方,这就是投影线和投影面。太阳光的照射以及灯光的照射形象的对投影进行了分类,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演示太阳光对古代计时器日冕照射的运动轨迹,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平行投影,而且也让学生增长了关于科普常识方面的知识,一举两得。对于“视图”,以往传统教学的借助黑板与模型显然无法模拟出几何体的立体图形与三视图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便可充分利用计算机工具模拟出图形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以及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抽象的空间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化繁杂为简单:代数案例二—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用计算机能制作电子表格(spreadsheet),利用电子表格可以进行数据计算。例如,计算当X=163,Y=235时,求式子的值,我们可以在电子表格中,分别在单元格A1和B1中输入163和235(即X和Y的值),然后在C1中输入“=A1^2*2+B1*3”(“^”表示乘方,“*”表示乘号),计算机就会算出的值,并自动填入C1。
2.2提供了优质丰富的练习资源,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得效益最优化。
化静态为动态:案例三—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计算机制图软件利用“描点”的方法画图不但能画出精确度很高的图像,而且画图的速度也非常快,并能帮助我们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进一步画出较复杂的反比例函数图像。
3.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负,只有我们为教学提供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导向,教学才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3.1盲目追求课件的表现形式,设计不当造成刺激干扰。
在这个信息时代,上课时只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但要是一味追求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将多媒体运用不当,效果会全然相反。例如有的课件背景过于复杂,过多的使用动画、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干扰;有些课件,忽略了字体的大小、颜色与背景之间的反差,使得在电脑上能看清楚的内容在屏幕上模糊不清,影响其教学效果。
3.2按照自己的预想过分赶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多媒体课件是制作成PPT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掌握键盘上的方向键就可以翻页,点鼠标就可以进行超链接,完全可以按照预想较快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需要时间来思考、记笔记。如果在播放课件时未掌握好节奏,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3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多媒体工具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学的需求,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结论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观念和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在各地的实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二)易于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是一门因果关系紧密、逻辑严谨、推理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教师用语言、图片难以让幼儿理解。而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种方法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可直接感知的东西,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有助于幼儿的记忆和理解。在新近出台的《指南》中指出:“要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如:小班数学《变得一样多》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排物体的多少,尝试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将“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传统的教学,教师只能拿出《幼儿画册》,边讲解边引导幼儿添1或去1,枯燥又不形象。而在多媒体课件中,就可以实现情境的创设,通过猫妈妈去钓鱼,钓了许多鱼,有大的有小的。教师可先引导幼儿将大鱼和小鱼分开排好,让幼儿在一一对应的情况下进行比较物体的多少。接着,请幼儿数一数大鱼小鱼的数量,进行操作,引导幼儿将它们变得一样多。就这样,幼儿在欢快的游戏情境中很快就突破了重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人机互动,促进参与新《纲要》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教,而忽略了幼儿自身的感受。师幼双方情感交流,幼儿在活动中感到被动、压抑和约束,积极主动性受挫。而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教学趣味化、游戏化,使学习成为乐趣。在活动中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大大提高幼儿的参与性。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中,活动目标是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在多媒体课件中,幼儿可以直接拖动物品,并按颜色、形状送到相应的家里,如果幼儿送对了,课件中就会出现一个笑脸,并说你真棒,如果送错了,课件中就会出现哭脸,并说继续努力。这种人机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展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如果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只是完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有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出来的为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师与幼儿直接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幼儿发展。
(二)多媒体教学不宜过多使用多媒体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但是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意味着每个活动用到多媒体技术就一定能改善教学。多媒体教学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如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活动,用传统教学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某些特殊原因,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从而忽略了教法、教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