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

时间:2022-10-24 21:17: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鲁迅文学奖包括七种文学体裁、门类,分别为: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

二、推荐标准

鲁迅文学奖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世界和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对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优秀作品,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鲁迅文学奖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学传统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尤其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重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三、推荐范围

1.根据《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推荐参评的作品均应为在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由国家批准出版发行的报纸、刊物、出版社发表和出版的中文作品,由国家批准拥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网站发表的中文作品。单篇作品以首次发表的时间为准,书籍以版权页标明的第一次出版时间为准。

2.鉴于评选工作的语言限制,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应以汉文译作参加评选。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可参加中国作协主办的少数民族文学奖项的评奖。

3.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除小小说外)和报告文学以单篇作品参评。诗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中的小小说作品,以出版的诗集、散文集、杂文集、小小说集参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著述,单篇作品和作品集均可参评。结集参评的作品,应在评奖年限内出版且其间创作的作品应占结集字数的1/3以上(若书中未予标示,则每篇作品须注明首次发表或写作日期并由推荐单位出具证明)。结集参评的作品,须拥有合法出版书籍的统一编号和版权页。不接受多人作品合集、选集参评。

4.中篇小说指篇幅在2.5万字以上、13万字以下的小说;短篇小说指篇幅在2.5万字以下的小说,短篇小说中的小小说指篇幅在2000字以下的小说。推荐材料中须注明字数。

5.参评文学翻译的作品,文体不限,中译外、外译中均可。

四、推荐办法及时间

中国作协各团体会员单位、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可推荐本地区本系统作家的参评作品,各文学出版社、文学报刊社可推荐本单位发表和出版的作品。

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各网站可推荐本网站的参评作品,参评作品须为已完成的作品,推荐时需注明本网站拥有参评作品的独家版权并加盖公章,并附上本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复印件。

各推荐单位推荐的篇目,每个奖项不得超过5篇(部)。

各推荐单位请以公函方式列出推荐作品名单,并填写“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推荐表”(内容包括800字左右作品简介和200字以内作者简介,并加盖公章),连同作品寄送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每部请寄送五份。参评文学翻译的作品,需附上原文复印件两份)。请在邮件外部标明参评作品的类别,如“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作品简介、作者简介须同时报送电子文本,请按参评体裁、门类分别发送至各奖项指定的电子邮箱(邮箱附后),并视为同意授权将这些内容在网上公布,供公众阅读。

本届参评作品推荐时间为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以邮件寄出地邮戳为准。

五、评奖办公室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25号中国作家协会 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13

电 话:010-6448998764489989

传 真:010-64221879

联系人:赵 宁 郑苏伊

电子邮箱:中篇小说:.cn

短篇小说:.cn

报告文学:.cn

诗 歌:.cn

散文杂文:.cn

文学理论评论:.cn

文学翻译:.cn

对各推荐单位和作者的协作支持,谨致衷心感谢!

篇2

刘立云的《烤蓝》、车延高的《向往温暖》、李琦的《李琦近作选》、傅天琳的《柠檬叶子》和雷平阳的《云南记》5部诗集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组部分评委在点评获奖作品时表示,这些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当下中国诗坛的创作水准,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

评委李松涛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获得者,谈及此次评奖的过程和获奖作品的总体情况,他认为,就历届获奖诗歌作品的整体水平而言,本届质量很高。终评委见到的是初评委的工作成果,即从127部诗集中筛选出的20部诗集,这些入围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皆因各具特色。每个评委都得面对只有5部作品上榜的现实,也就是说难于割舍的不止一部两部。经过反复比较、推敲、分析、交流,斟酌再三,权衡再三,最后终评委们秉持从文本出发的原则,注重才思、才情与艺术造诣的考量。因此参与终评的40余天,对每个评委而言都是个“苦差事”。评委韩作荣也谈到,此次评奖之所以“难”,是因为本届鲁迅文学奖恰逢诗歌出版的“大年”,因此一大批好的作品都纳入了评奖范围。

韩作荣、吴思敬等评委详细点评了5部获奖作品的特色和亮点,以及获奖作者们的创作情况。军旅诗人刘立云的作品格调积极向上,水准很高,既有对部队生活通透的理解,也有对历史独具诗性意义的捕捉和探究。此次他的获奖作品《烤蓝》把人民军队这个整体和诗人个人的形象十分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表达出对军队的热爱之情和身为一名军人的自豪。车延高的获奖诗集《向往温暖》包含着自己心灵的多侧面,充盈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感触。东北女诗人李琦的作品看似如同口语般平淡随意,但每首诗都别有意味,并包含着作者从总体上对诗歌的深入探究和准确把握,诗性意义浓重。在其获奖作品《李琦近作选》中,能够看出作者对诗歌已经有了一种很深刻的悟性,理解也十分到位。傅天琳的成长是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尽管现在已年逾花甲,但她的创作力依然十分旺盛,并在中途历经几年停笔后重新开始创作时呈现出一种喷发之势。她的诗歌真诚自然、表达到位,所写之物都是自己充满深挚感情的,也写出了女性的生命和体验。这些特点在她此次的获奖作品《柠檬叶子》中都有所体现。雷平阳的《云南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作后劲。他的诗性思维有其独特性,往往选择别人不常用的角度切入,作品扎实凝重,用诗歌的方式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本质意义。

关于此次评奖的亮点和特色,韩作荣谈到,本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诗歌作品既注重了题材和内容,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同时也非常注重作品的艺术品位。评奖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整个中国诗歌界的现状。此次的评奖标准更加严格,在制度上保证了获奖作品的质量和水准。如此次一部作品必须达到终评委员会8票即三分之二成员以上才能获奖。在评奖过程中传达出的认真、公正、严格等信息,将对诗歌创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此次评奖对今后中国诗坛十分重要的意义之一。李松涛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此次评奖的结果不仅得益于改革后的制度保障,也得益于终评委的严肃认真。令吴思敬感触最深的是,此次评奖尤其体现了对长期以来执著写作的诗人们的肯定。尽管评选的是一部诗集,但评委们关注的不仅是诗集本身,而是以其为载体,综合考虑它的作者近年来在诗坛是否真正有影响力、是否对诗歌有新的追求。

李松涛同时表示,评奖工作永远难以尽善尽美,遗珠之憾总是有的,不尽人意总是有的。并不是所有优秀的诗人、出色的作品都获奖了,但获奖的肯定是优秀的诗人和出色的作品。让人欣慰的是在宏观层面上纵向观察,获奖的诗歌水平明显进步了、提升了。结果还要听凭读者与社会的品评。韩作荣也指出,此次的评奖结果并不意味着这5部获奖作品就是绝对的创作标准、所有人都必须按照他们的样子来写,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每个诗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写法。诗人们有责任继续扎扎实实地创作下去,并共同努力让诗坛更加纯净。

篇3

中图分类号:T052 文献标识码:A

新世纪、新媒体、新文类的出现,使“”的文学生态呈现出空前繁复多变的格局。2010年7月12、13日在“新世纪文学十年――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上,莫言以“文学的战国时代”这一比喻印证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之说法。

尽管如此,新世纪以来,甘肃诗歌创作者在省委、省文联、省民委、省作家协会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坚守自己的“言说方式、精神走向和内在抵进的能力。”在内外和谐的文学环境下,无论是创作阵容,还是艺术成绩的取得都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增强。

1 内外和谐的多色文化生态环境

文学的繁荣与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甘肃诗歌在新世纪取得的不凡成绩亦得益于适合诗歌生长的内外和谐的多彩文化生态土壤。

首先,中国三大高原过渡带的陇原大地拥有40余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与丝路文化、大地湾文化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悠久的石窟、长城古遗址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等最为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与境内连绵的山岭、奔流的江河及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地貌、峡谷溶洞等自然景观共同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面,为甘肃诗人提供了汲取不尽的写作资源,激发着甘肃诗人们的创作灵感。新世纪以来,甘肃诗歌“举凡自然山水,故土家园、历史遗存边塞风情游牧活动流浪印迹军旅生涯都市生活厂矿企业校园幻想爱情小调窟塔寺庙……所有这些都游走在甘肃诗人的笔下。”

其次,新世纪甘肃诗歌实绩的取得离不开甘肃文学界各类活动的举办:作家高级研修班、甘肃作家读书会、相继设立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同时邀请中国作协领导、全国和海内外著名华语作家来甘肃采风座谈等活动为新世纪甘肃诗歌多维化格局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不仅促进了诗人们之间的交流,而且导引着甘肃诗人的精神志向与艺术旨趣。

同时,进入新世纪,国内各种年度诗歌选本中,甘肃诗人的作品每年都占全国各省市入选作品数量前列,各种权威性文学刊物和诗歌杂志(《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等)更是不惜版面,刊登大量甘肃诗人的作品,推介甘肃诗人。如:《诗刊》2000年以来先后推出的《每月诗星》、《诗人档案》等重头专栏,隆重推介了古马、高凯等诗人,影响广泛。

2 新世纪甘肃诗歌的创作阵容

诗歌一直是甘肃文学创作的强项,在2001年召开的“世纪之春・甘肃诗会” 上,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叶延滨说:“在中国的整个文学版图中,如果不讲诗歌,那么就很难评价甘肃的文学;评价甘肃文学,如果不讲诗歌,就把甘肃文学的成就大大削减了百分之五十。所以,我认为甘肃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诗歌大省。”新世纪以来,甘肃诗人继续以沉潜的艺术气质,用生命坚守诗歌的高贵精神经受住了各种潮流的冲刷,正如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评论家彭金山教授所说此时“是甘肃诗坛的第二个高峰期”。

从创作者阵容讲,一代代诗人为坚守甘肃诗歌高地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 汪玉良、高平、老乡、何来、李云鹏、林染、嘉昌、彭金山等老诗人笔耕不辍;高凯、阳、人邻、叶舟、娜夜、古马、沙戈、唐欣、高凯、杨建仁、牛庆国、才旺瑙乳、马青山等一大批中青年诗人创作力强劲,成为在全国亦有较强影响力的砥柱力量;同时,兰州、天水、甘南、陇东、河西、陇南等地域板块诗歌群的崛起与胡杨、王若冰、阿信、周舟、汪渺、毛树林、小米、梁积林、苏黎等基层诗人的陆续涌现,成为甘肃诗坛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此外,甘肃少数民族诗群(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73页)和80后的知闲、曹大鹏、旱子等青年陇派诗人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3 新世纪甘肃诗人的创作实绩及评价

进入新世纪,全国诗歌创作无论是题材、创作环境,还是诗人的写作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网络诗歌的迅猛之势,使得诗歌呈现出纷杂之象。但比起商品经济大潮激流地带的诗人们,甘肃诗人在新世纪继续以相对宁静的心态,无论观览风物,触摸历史,还是关注西部人的生存状态,都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凝于笔端,并以多元化的审美品格奏响了新世纪的号角。

3.1 新世纪的号角

新世纪甘肃诗人在全国名刊频频亮相,摘取奖项方面亦是佳报频传:老乡和娜夜同时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高凯《村小:生字课》、《陇东,遍地乡愁》分别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单篇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与2009年获首届闻一多诗歌奖;阳获《星星诗刊》首届“跨世纪诗歌奖”;牛庆国获诗刊社“华文青年诗人奖”; 古马、人邻、小米、蝈蝈、包苞等5人同时获《人民文学》“德意杯”青春中国诗歌奖;东乡族诗人汪玉良连续三届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老乡获《人民文学》、《十月》诗歌奖;高平、陈默获《诗刊》征文奖;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诗歌获奖作品22项……

3.1 渗入血液的生命之歌

进入新世纪,甘肃诗歌中继续流淌着西部生命精神的律动,同时诗人们在诗歌审美品格的坚守上继续进行多元化的探索。

3.1.1 生命精神的律动

高凯组诗《陇东,遍地乡愁》于2009年获得首届“闻一多诗歌奖”,作者选取蕴含丰富人生经验的陇东黄土高原的意象,以近乎原生态的描摹,传达出这片土地植根在诗人血液当中的“创伤感”,如“而我内心的这个伤口/需要用一块心口口上的肉来作补丁”(《怀念从前的那些伤疤》),授奖辞指出这是一组令人感动的土地与生命之旅。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评委会给他的授奖词中说:“他的诗都来源于他的生命,他的气息、他的血脉都与故乡紧紧联系在一起,故乡对他来说不是梦,而是他的生存现场,源于生命本真的悲悯情怀、朴素真诚的表达方式。”

3.1.2 多元化的美学风貌

2004年由诗人刘诚发起的神性写作与兽性写作的创作者们在各自坚守的美学立场上前行,甘肃诗人也在审美品格的坚守上继续进行多元化的探索:“高平的圆融化境,何来的深刻冷峻,李云鹏的孤傲真诚,老乡的幽默智慧,伊丹才让的热情哲思,汪玉良的民族本真、阳的磅礴大气,叶舟的繁复恣肆,古马的苍茫温热,娜夜的含蓄细腻,高凯的质朴机智,匡文留的热烈奔放。”

总之,在诗歌被严重边缘化的今天,甘肃诗人扎根内外和谐的多色文化土壤,以借助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多元化的审美风貌为时代立言并显示出了不凡的实绩。

此篇稿件为2012年甘肃省社科项目"新世纪甘肃省文学的多元化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I2107WX

篇4

在《科学启蒙》《世界儿童》等报刊发表作品500余篇;创作的童话《我宣布》《该怎么说》《送太阳》《这一个不算数》等入选《幼儿多元潜能开发课程》《2011年中国最佳幼儿文学》;科学童话《赖斯的磨难》获“良春杯”常州市第二届科普文学大赛优秀奖;创作的童谣《幸福花》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童谣奖”二等奖。

[内容简介]

《宝贝最爱读的科学童话》为“宝贝最爱读大系”中的科学童话系列,是一套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学童话丛书,分为4册,精选了作者在国家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童话120篇,内容涉及动物、植物及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呈现。

该丛书以故事传递科学知识,角度新,立意高,用孩子的语言讲述童话故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得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谭旭东教授的首肯和倾力推荐。

这套书的内容、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能激起孩子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孩子们在快乐阅读的同时受到科学的启迪,很好地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另外,这套书还获得“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奖”新秀金奖,世界华人科普奖系全球华语科普最高奖。

[精华分享]

一、背上的星星

螳螂哥哥成为菜园护卫了,他身穿新制服,架着两把大刀,威风凛凛。

这时,一群瓢虫从远处飞来。

“干什么的?”螳螂哥哥威严地喝道。

“消灭蚜虫!”瓢虫们异口同声地说。

“好好干哦!”螳螂哥哥抖了抖那身制服,继续巡逻。

“呀,菜叶子被谁偷吃了?”突然,他发现地里菜叶变少了。“不是我!”瓢虫们都晃着脑袋说。

“不管,不管,你们都出去!”螳螂哥哥把瓢虫们全都往外赶。

蜻蜓姐姐在一旁早就看明白了。她让瓢虫们站成一排,然后转过身去。螳螂哥哥忍着火儿,想看她有什么办法。

“1、2、3……”蜻蜓姐姐仔细数着瓢虫背上的黑点,很快露出了笑容。“小偷就是你!”一只瓢虫撒腿想跑,被螳螂哥哥一把逮住了。

“你怎么知道是他呢?”螳螂哥哥问。

“数他们背上的星星呀!七星和十三星的瓢虫专吃蚜虫,十星和二十八星的瓢虫专吃菜叶子。”蜻蜓姐姐解释说。

螳螂哥哥听后,立马把那只坏瓢虫赶出了菜园。

[睡前小问号]

瓢虫背上的斑点数目一样多吗?哪些瓢虫是益虫,哪些瓢虫是害虫呢?

不同种类的瓢虫背上的斑点数目是不一样多的。其中,七星和十三星瓢虫喜欢吃破坏庄稼的蚜虫,对人类有益,是益虫;十星和二十八星瓢虫喜欢吃植物的叶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害虫。

[知识档案馆]

瓢虫是小型昆虫,长得像半个圆球似的,它的脚很短,色彩鲜艳,背上有红、黑或黄色斑点。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生活在北美洲。

二、变色龙涂口红

星期天,小变色龙和妈妈一起去逛公园。

小变色龙在湖边拾起一支口红。他心想:要是我也涂上口红该有多好看呀。

“哇!原来涂上口红的我是如此耀眼!”小变色龙干脆把口红涂得浑身都是。

“抓住他!”一条大蛇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呐喊着奔过来,“抓住他……”

“妈妈,救命呀……”小变色龙绝望地哀鸣着。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小变色龙的妈妈来了,她奋不顾身地向大蛇扑去。大蛇见势不妙,掉头就跑。

“妈妈!”小变色龙哭着躲进妈妈的怀里。

妈妈看着小变色龙滑稽的模样说道:“傻孩子,你在干啥呀?是出血了吗?”

“不是,”小变色龙说,“我在草丛中拾到一支口红。我认为红颜色最好看,可我刚刚涂完,大蛇就追来了。”

“好看的东西不一定卫生、适用。”妈妈说,“我们的身体是世界上最棒的。我们的皮肤有三层色素细胞,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心情而改变颜色。”

说完,妈妈带着小变色龙跳进湖里,帮他洗去身上的红颜色。一会儿,小变色龙的皮肤就变得和湖水一样,蓝幽幽的。他们跳上湖岸,走进草丛中,身体又变成草一样的绿色了。

[睡前小问号]

为什么小变色龙跳进湖里,皮肤会变得蓝幽幽的,而走进草丛,皮肤又变得绿莹莹的了?变色龙变色的目的是什么呢?

变色龙的皮肤会随着环境、温度和心情的变化而改变颜色,所以,小变色龙跳进湖里,皮肤会变得蓝幽幽的,而走进草丛后,又变得绿莹莹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