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金络脑范文

时间:2022-11-11 12:17: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何当金络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尼尔森数据中让苹果可以欣慰的是:89%的现有iPhone用户下一次还会买iPhone,而只有71%的Android用户下次还会购买Android,更有21%的现有Android用户下一次会买iPhone。目前,这样数据足以让苹果自居: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不过,苹果的隐忧不只于此。

曾被评论家嘲笑的iPad也被人盯让了。6月份思科也推出了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Cius,似乎是复制了Google在手机市场上的战术。不过思科说的更明白:Cius不是和iPad争夺消费品市场,Cius面对的是企业用户的行业应用。

如果说Macintosh是极客高手的,iPhone是时尚达人的装饰;Android就像当年的DOS和PC,将高科技请下神坛重回人间。准确地说,Android并不是在颠覆iPhone和iPad,而是将后者的“计算机--手机”合一理念推广到了更加触手可及的层面。

此言一出又让人想到了“鼎卦”。鼎卦的象曰:“莺鹜蛤蜊落沙滩,蛤蜊莺鹜两翅扇,渔人进前双得利,失走行人却自在”。这是稳重图变的一卦。在颠覆传统、重新布局、稳中求变的过程中,移动计算市场新的多足鼎立的局面正在成形。

回想世纪之初,Intel已经开始努力将平板PC推向移动计算。医疗信息行业也不断试图向手术室、病房这样的作业一线渗透PC操作界面,平板PC,手持PDA,移动推车甚至双向IP电视,各种基于WinTel平台的技术都试过了,但是囿于WinTel平台本身的成本,操作,存储特性,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我们不得不为平板PC重新调整录入界面;为笔记本电脑寻找床头支架和防污措施;为PDA狭小的显示器简化操作界面;为移动推车配备不间断电源,总而言之把WinTel的PC平台向下修整,多少有点削足适履的感觉。

从行业应用角度来看,下一个受伤的不是苹果,恐怕是微软。Android要做的就是模仿苹果的操作特性,同时在移动终端上以低成本优势替代微软。至少在手机市场,这样的策略已经是初露端倪:不知道是否是巧合,在尼尔森的市场报告中,Android今年取得的市场份额增长幅度,恰恰是Windows Mobile手机市场份额损失的幅度。

篇2

1、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2、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篇4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2、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出塞二首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前出塞 唐代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5、马上作 明代 戚继光

篇5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篇6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咏马杨师道玉鞍金络过丹墀,骨相峥嵘毛亦奇

世上殊多千里马,老肥御苑未曾驰。

羸疲岂任盐车重,伯乐见之不胜嗟。

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

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天马歌》汉武帝刘彻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中名句摘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篇7

今年是农历十二生肖中的马年。"马到成功、马上有钱"之类的祝福不绝于耳,可见马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被誉为"龙马精神"。"春风得意马蹄疾,不用扬鞭须奋蹄"。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而在文学上,早在《诗经》时代,马就开始出现在文学的视野中,如《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悠悠旌旌",雄健的良马以他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之后,周穆王的"八王之郡"、西楚霸王的"乌雅"雄风,汉武帝的"天马吟咏"……翩翩良马以它的性灵和雄威,走进了建功伟业的英雄语境。到了魏晋时期,马的寓意更加丰富,一方面用以寄寓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方面又用来蕴藏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悲噩痛。例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良马出兰池,连翩驱桂枝"(曹植《后图看骑马诗》)、"骢马高缠颦,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分。"《楼吹曲词・琅琊王》之类的诗句,大量活跃在魏晋诗章中。

到了唐代,良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唐人对良马的崇尚达到极致,这从唐代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等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养马方面,据记载:"大唐承周、隋离乱之后,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茎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狭隘,更析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王滏《唐令要》)。从唐初的3000匹到唐高宗的70多万匹,短短几十年就增加了这么多匹马,可见唐朝养马数量之众;画马方面,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图"和"狩猎图"标示了唐代画马技术的高超;诗文方面,从唐太宗"翻似天地里,腾波龙钟生"(《咏吟马》)、李白的"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天马歌》)、杜甫的"所向天空阔,真堪托生死"(《房兵曹胡马诗》)、李贺的"龙脊贴连线,银蹄白踏烟"(《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等诗中是一个频频出现的景象。据统计,在唐代诗歌中,专门咏马的就有150多首,涉及到马的就更多了。

在唐代咏马诗人中,李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马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记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遏与时的感慨与憧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马诗》每一首都与马息息相关,但细细阅读却不难发现其中寓意人生诸多的境遇。尤以其五流传甚广:"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洛脑,快走踏清秋。"表意最为明显。

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写,径题马诗及句中达到马的意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233首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马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

1.早慧多才的自恋情结

李贺出宗室郡王之后,七岁能辞章,属早慧诗人,更与大历十才子的李益齐名。韩愈对李贺赞赏有加;遂有很浓厚的自恋情结。咏马诗中以骏马自喻,非凡马可比,如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故常以骏马自喻,例如其二十:"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表象意义是写求良马之术,欲马目大而有光,实则是隐喻自己之才,如千里马,或如其二十二:"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螺。"万分怜惜汗血宝马,只被凡人视为青螺,实则是自惜自爱,如此俊才,竟只能被视为凡才,这种自恋情结,充斥李贺的诗歌当中,如其四:"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指出马之骏者,多瘦而不肥,且马骨坚劲,敲声若铜,用以隐喻自我。身为宗室之后,夙负奇才,自欲将一腔热血与抱负施用于世。

2.骋才奋发的求用情结

李贺一生短暂,死时只有27岁,正是对人生充满憧憬和自信之年。自无 法参加进士考试,被断绝了出仕之路后,渴望被统治者赏识渴求建功立业的心态尤其强烈。从"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其一),"他时经搅阵,牵?借将军"(其十二),"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其十三),"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其十八),其渴望被赏识,到"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其二)、"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的不得之悲,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志向不得施展的悲慨。下面以流传甚广的《其五》为例,分析李贺的出仕愿望是如何通过马意象表达出来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首著名的无言绝句,句短却豪迈,充满着一般言不尽意的壮志豪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写月光倾泻,茫茫沙漠有如银白的雪海,燕山上的月亮有如一把锋利的弯月,意境雄阔壮澜,流露出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出骏马迫不及待要戴上金络脑,诗人相像骏马一样,尽情地驰骋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上。一个"快走"把内心急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表露无遗;一个"踏"字形象有力,似乎要使尽全身力气去开疆拓土。作者巧妙地借助马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十七岁进洛阳,直欲求取进路,遂与权贵往来。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结婚,并参加河南府试录取,李贺意气昂扬,入洛阳以诗拜谒韩愈,求进意图非常明显,然父亲亦于是年去世。二十岁时,再度入洛阳,就居仁和坊,韩愈、皇甫来访,作《高轩过》答谢。三次入长安,皆身怀用世之心,如(其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五)"一朝词陇出,看取拂云飞"、(其十六)"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等诗句,说明了想奋进展才的心情。

3.人事困顿的不遏情结

李贺诗歌中显示非常强烈的"不遏情结",这种情结主要有两点:一是因避讳而不得应试,以父名为晋肃,不得应进士,韩愈乃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造成遗憾。二是李贺的轻薄狂傲的行为造成。当时元稹年少,以明经擢第,亦工篇什,常愿结交李贺,一日执贺造门,李贺竟直呼:"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元稹惭愤而退,因这种狂傲的个性,容易得罪人。对应于马诗,其情更烈,如(其一):"谁为铸金鞭",为空有美材,却无人赏识,当然更无人为其织补铸鞭展才。又如(其十):"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写马临风而泣,不是英雄,是一种生命的无奈。

由求用情结到不遏情结,再翻转成更深刻的悲伤,注定了李贺生命中的悲剧情调。

篇8

“马到成功”,“千军万马”。马因为速度快、耐力好、负载多、机动能力强,成为重要的军事装备,广泛活跃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战场上。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抒发了对优秀军事人才的渴望与由衷赞美。王绩在《野望》中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翰《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杀敌的豪情壮志让人热血沸腾。唐朝诗人李贺的《马》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英雄画卷:“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王维的《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可谓快马加鞭、痛快淋漓。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阐述了他的战略、战术,可见“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多么的可笑。他的《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直抒胸臆、栩栩如生。而宋朝名将宗泽“伞幄垂垂马踏沙,山长水远路多花。眼前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则多了许多思考与抑郁。岳飞的《池州翠微亭》:“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作为军事家的他心里的波澜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说得清。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把忧国忧民、渴望统一、富国强兵的梦想让人扼腕叹息、怒发冲冠。“花无百日红,鸟尽良弓藏”,战马大放异彩、独领的时代一直持续到冷兵器完全退出历史后台,马匹才正式退出军事斗争的后台。“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也才成了历史的回音与绝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南关马不前”,反映了谪贬之后的复杂心情和对国家未来和形势的担忧。“皇帝亲小人,远贤臣”,怎不让诗人忧心如焚、寝食不安呢。

篇9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4、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5、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欧阳修《秋怀》

6、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適《送魏八》

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9、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10、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11、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12、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1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1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1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6、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8、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19、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20、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

2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2、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23、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2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5、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2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27、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8、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29、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李觏《秋晚悲怀》

30、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31、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3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3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35、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6、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37、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3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9、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40、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4、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4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6、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7、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篇10

一、为什么要诵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折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百年大计真的是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爱语文,爱自己民族的文化,树立理想,担当责任,造福一方,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同行应该思考的。带学生走一条学好语文最经济最有效,为一生奠定基础的路――国学经典诵读,通过这样的人文教育,通过那些千古名篇去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培养那种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从历史上那伟大的先贤圣哲的睿语壮行中感悟到:一个人,在一生中无论遭遇到什么,皆要做到宠辱不惊,笑看成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一个教师要有古圣先贤的对祖国文化孜孜以求,发愤忘食,诲人不倦的精神。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

二、如何组织诵读经典

1、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潜能,指潜在的能力,就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不容易被发现或发觉的,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这时记忆的内容保持时间最久。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记忆发展的高峰阶段,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佳年龄诵读经典,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将使他们的识记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记忆力。

古诗文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韵味无穷。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多接触,多诵读,熟读成诵。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合辙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例如:唐朝杜牧的《秋夕》一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夏夜赏星的精彩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景,叙事抒情……学生了解大意之后,非常喜欢这首清新的小诗,不到十分钟时间就可以背下来了。这说明,只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能力。

2、激发诵读兴趣,提高诵读认识。

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要时,就称为爱好。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使他们无论是对背诵的过程,还是对背诵的结果,都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把背诵古诗当成一种爱好,那么背诵古诗将成为他们的主动的需要,而不是负担。

叶圣陶曾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让学生吟诗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了。因为我们引导学生诵读的都是古诗中的精华,这些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像唐朝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学生只要知道了“金络脑”的意思,就能大致了解诗歌意思了。老师只要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学生体会到诗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跃跃欲试的情感即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突破理解了重点、难点,就一定会更加喜欢诵读。

篇11

比如岑参的《高冠谷口招郑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这首诗除了标题告诉我们作者要去拜访郑鄂之外,诗句中只字未提到郑鄂,也没有相应的背景材料,如果要赏析人物形象,我们就只能通过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入手了。

作者到谷口来拜访主人,只见书斋而不见人。作者不说空屋却说空斋,可见他的朋友是一个志趣高雅的读书人。颈联和颔联直接写主人所居住的周边环境: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春云笼罩、拥抱着潭边树木,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此处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与鹿为友,何其高雅;白云缭绕,和衣而睡,何其飘逸。畅神,怡情悦性,物我统一,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过的也是神仙般的日子。

通过对“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虽对人物描写不着一字,但一个悠闲自在、远离尘嚣、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已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形象的展现,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的。

二、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处境和心情

环境描写有烘托气氛的作用,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情。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环境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而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环境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则内在形象情感就是低沉伤感的。

比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画面充满生机,给人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再结合当时的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由此可知,他写这首诗是要表现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篇12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39-01

引言

中国传统艺术非常讲究空白,古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精华,更加讲究空白一艺。所谓空白,就是指作品中现实之外的审美想象空间,这种空间可以很大地拓展古诗词中的美学意境,形成一种巨大的艺术张力,实景与虚境相结合,才有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瑰丽色彩。古典诗词中的这种独有魅力,是译者在进行中国古诗词翻译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古诗词中的空白与美学

空白,是中国古典诗词特殊语言形式的需要,中国古典诗词以简明扼要和结构紧凑为主要特点,因此所有的古诗词无一不语言精练,意象精选。意境中的空白不是虚无,而是隐含深厚的底蕴,反之,如果诗词描写过于具体,只能使诗词本身美感尽失。

古诗词中的空白设置是符合美学要求的。美学的观点认为,文学文本具有未定性,呈现为多层面和开放式的图式结构,其文本定义和审美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实现。读者受到作品的激发,通过自己的认知、想象、联想等心智活动对作品进行第二次建构。古诗词作品通过设置空白,在抒发作者的审美体验之时,也将再创造的任务留给读者,读者通过自己的感受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

二、古诗词英译中的空白美分析

从空白和美学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古诗词英译中的空白是审美本质的关键要素。翻译美学要求译者一方面尽力把古诗词中的空白美展现出来,让读者可以尽情想象。另外还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的接受能力,对空白处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有魅力和艺术体验带给所有的译文读者。根据古诗词中空白的不同表现,本文将空白分为整体空白、间隔空白和结句空白三类进行深入讨论。

(一)整体空白

在中国的古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赋、比、兴等手法,看上去只使用的简单的叙事,复杂的内心感情却被完全隐藏起来,形成了整首诗词的情感空白。这时的空白实际上已经是诗词表达情感的手段和特色,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力保全原文的意象,把空白展现给读者,进而表达作品本身想要抒发的情感。例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如下:On the mighty desert, sands are snowlike,Over Mount Yan,the moon hangs like a hook.If only they could ever be with gold bridled!Swiftly they run,with pure autumn under their hooves.

这首诗,并没有直抒胸臆,只是描写了一个悲剧,剧中的千里马没有伯乐赏识,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来体会诗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领悟诗中的真意。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只需要将整首诗按照原本的样子直译过来,把空白保留出来,留给读者,这样读者就能够领会诗的含意,这样的处理既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也保存了原诗的空白美。

(二)间隔空白

由于中国古典诗词特殊语言形式的要求,很多诗词的整体结构都进行了一定的压缩,使得语言更加简练。比如,一些诗词会将几个意象并置,而把逻辑关联词语省去;或者,一些主要的意象被错落地组合,剩余的次要意象和细微末节被省去。这样,读者的想象可以尽情地发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诗词的第二次创作,这样的诗词往往具有以少胜多的魅力和艺术美感。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的译文如下: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这是一首关于写秋思的名作,它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空白手法的运用。虽是写秋思,但只是简单地组合了一些有关秋天的景物,读者在阅读时自己可以在大脑中快速形成一幅幅秋景的画面,体味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此,在翻译中只需将这些意象直译过来,保留作品中的空白,读者一样能发挥想像力,体会作品所拥有的深刻含义。

(三)结句空白

中国的很多古典诗词擅长言尽而意未尽,在本应结尾处却为读者引出一个更远的联想,这就是古诗词中的结句空白。比如,有的古诗词从始至终都刻意没有把话说透,或者在处戛然而止,总之对于真正要抒发的感情反而遮掩,只在结句的地方留下空白,读者只能靠自己的领悟力体会作品未尽之意。例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如下:You should know what has happened there,When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my hometown.Was the plum,when you passed my silken window,Opening its first cold blossom?

这首诗以问句作结,只留下一段空白让读者自己想象,进而在诗外创造了无尽的意境。译者只要直译诗中对梅花的关切,译文的读者就能自己去领悟和欣赏空白美了。

以上是诗词中最常见的三种空白,按照美学的要求,译者在进行空白处理时,要注意如何达到空白美的再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