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实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2-02-07 21:3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乡规划实习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乡规划实习报告

篇1

0 前言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学生的必备课程,也是城乡规划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宗旨,面向社会、联系实际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或学习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潜力。而专业社会实践除提高学生社会认知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专业社会实践主要以实地实习的方式完成,城乡规划是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新世纪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1 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工程技术知识,接受相关技能及艺术造型的训练,而且还要关注城乡社会发展动态,将技术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此外,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科学性来自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社会实践是城乡规划教学的最终目标取向。因此,强化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十分重要。

1.1 城乡规划的社会职责问题

过去,在“规划是生产力”的指导下,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成为评判城乡规划科学性的最重要标尺。在经济指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激励下,城乡规划的经济职能被无限放大,但由此带来对城乡规划社会职能的一定忽视。近年来,城乡化进程迅猛,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72%,并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目前很多城乡却出现“化地不化人”的景象,即土地城镇化高速推进,而人口没有实现真正城镇化。城乡规划社会职责的缺失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化加大,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公平、公正”已逐渐成为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社会化要求成为中国城乡规划发展的普遍趋向。

1.2 城乡规划工作的社会化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引起利益冲突。在西方,国家城乡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空间资源分配的社会公正问题而展开。而国内城乡规划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职能,更是一项专门职业。当前,如何协调城乡社会各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中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建议提倡以“多数人”为本、以“弱势群体”为本的城乡规划。从规划的公共管理层面,城乡规划提供的是合乎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城乡规划应树立和加强其应有的社会职责,应从纯“技术规划”逐步向“技术规划+社会需求+经济发展”转变,从而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

2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提升未来城乡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知识素养,从城乡规划的视角来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

2.1 结合社会资源提供实践平台

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涉及社会部门多,单靠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1]。首先可以增强学院、专业教研室与地方城乡规划政府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开展联合实践教学与培养。其次,在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多个实践、实习基地。例如在市、县、乡镇等多级城乡规划、城市建设等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或在地方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建立基地,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如此既可以为这些社会部门提供人手支援,又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社会实践知识,积累经验,掌握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可聘请城乡规划、建设等领域的高级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等为城乡规划专业学子作社会项目设计报告,推广高级经验,让学生多方面成长。

2.2 社会实践选题方法

①面向社会问题进行选题

我国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城乡社会问题。例如城中村、贫民窟、城乡社会的贫富极化和居住分散隔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城乡规划存在密切联系。

城乡规划不仅仅是规划一个城乡,而是在规划整个大的区域。目前城乡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很好的素材。在社会综合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以小见大”并普遍性的问题,例如从调查分析大城乡“城中村”现象看快速城镇化地区外向型经济对失地农民的普遍影响等能够被本科学生所驾驭的“小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长。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城乡规划社会综合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即社会实践主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指导教师命题的结果。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学生如果能够结合在实习期间接触的课题或问题自主选择题目,调查能很快地深入,并取得较好效果;反之,如果指导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题目强加给学生,学生理解困难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沟通,最终效果可能也不佳。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学生社会实践主题的指导者、是学生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的传授者、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是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参与者,而不应该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宰者。

③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是未来城乡规划师不可或缺的。在专业教育初始阶段,一些课程往往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使学生对一些知识体系的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要强调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将城乡社会学和城乡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中,组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程指导小组,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知识的整合。

城规教研室制定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同学们的实践教学安排是三年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认识实习,大学四年级学生参加生产实习(5个月),大学五年级学生参加毕业实习(2个月)。这样,(下转第73页)(上接第64页)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任务安排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步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解决融会到城乡规划各个过程之中,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主观上的思考与讨论,充分开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是规划师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之一,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做合格的“规划师”应有的品质。而来自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往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唤起学生在做人做事上的良知,从学生自主选题的范围和关注焦点可见一斑,如关注弱势群体、市民维权意识、实地农民问题、公共设施建设、违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等问题都是近几年来规划届热衷的话题。

2.3 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城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初,指导小组成员通过充分讨论, 达成了以下共识, 作为实习计划设计和实际操作的指导原则。

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习

教师仅以指导者身份出现, 帮助学生使用、改造、重组其知识架构。实习过程提供的, 是一个由教师设计的平台或支架, 让学生依照设计路径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优化[2]。不同于课堂教学, 实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强调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教师指导过程循序渐进作用

首先, 做好实习环节设计, 由浅入深, 衔接合理, 张弛有度, 适时跃升; 其次, 选择信息量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考察线路和观察点; 再次, 适时适度设问,保证原有知识框架与新信息之间的联系线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 组织讨论和交流, 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自主考察, 提供协作学习的平台。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导教师一定不能将主观意识加给学生,防止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成绩评定要具有客观性

根据实习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分别占实习成绩的70%和 30%。实习报告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撰写过程指导和成绩评定, 按照“分工负责、至少两稿、责任到人、签字认可”的原则具体操作, 每个指导教师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实习报告撰写, 对其中的文字、照片、图表认真审核, 学生按照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修改后,教师在认可的定稿上签字。实习指导小组全体教师, 在综合实习报告和学生表现记录的基础上, 逐个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3 结语

实践实习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身处社会大环境,只能靠平时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与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所以需要双方具有一定默契且有足够的耐心,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所有过程都要严格执行,让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由于不在课堂教学,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散,指导教师在这阶段必须要把握原则,对双方都严格要求。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这是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即城乡规划教育应当是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两者并举。特别作为专业教师,应当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好教学技能,把握好教学规则,必须要让学生有独立能力去完成实践过程,不能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抛开教材书本的禁锢,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拓思维,勇于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和自我锻炼,达到专业教学的目的。

篇2

二、“三个系列”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吉林农业大学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坚持“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先导”的实践教学理念,借鉴国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4-7],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着重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将实践教学设计为实验课程、课外实践、野外教学实习三个系列,设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建设,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了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目标。

(一)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是以资源与环境学院地质地貌学实验室为依托,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类。基础实验主要是矿物、岩石标本的认识与鉴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肉眼鉴定矿物和岩石的方法、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岩类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等。除基础实验外,我们还设计了内动力和外动力两个综合性实验,内动力综合实验主要通过某一地区地质图件的阅读,分析和判断该区地层层序、接触关系类型、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等,并综合分析判断该区地质发展演化历史。外动力综合实验主要通过对某一地区气候、地貌、岩石等特征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该区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的补充。课外实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进度,利用较短时间就近安排野外实习活动。二是针对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特殊兴趣,建立专题研究小课题,或者由指导教师提出若干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完成专题研究小论文。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

(三)野外教学实习野外实际地质现象观察和认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课程和课外实践无法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野外教学实习是时间为一周左右的野外地质路线实践教学,野外实习路线以地质内容为主线,主要包括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及其产物的了解和认识,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认识地质与环境、矿产、工程、水文、农业、城乡规划等人类赖以生存条件的关系等。在实验课程、课外实践和野外教学实习中应该结合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适当选择一些与专业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应适当选择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内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适当侧重地表岩石类型、风化作用和风化壳与土壤成分的联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注意地质地貌条件与人类生活和城乡建设之间的联系。

三、“三个系列”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

通过对实验课程、课外实践、野外教学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系列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明确对应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是配合理论教学,完成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训练。基础实验以指导性学习为主,目的是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程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讨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外实践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通过自主选择项目和教师辅助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因人而异地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该类实验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实践过程。课外实践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吉林农业大学教师科研项目对学生开放,为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和有力的学术保障。学生选择参加老师的相关研究课题,在科研活动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扩展了知识视野,初步培养了科研能力。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4]。整个野外教学实习过程包括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和讨论,查找相关资料或辅以一定的室内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按照规范格式要求撰写实习报告。通过野外教学实习,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与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磨练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三个系列”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建设

(一)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建设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近200件矿物、岩石、地层、矿石标本,这些标本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期教学使用,部分标本已经损坏,而且很多标本体积较小,地质现象也不够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学院加强了地质地貌学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采集教学标本,同时购置了地质放大镜、地质罗盘、经纬仪、手持GPS等实验设备,完善了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建设,为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品实习路线建设野外实习资源是否丰富,实习资源是否符合专业特点是影响野外教学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院通过对长春市、吉林市周边地区地质地貌学实习资源[8]的详细考察和研究,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特点,精选野外地质实习路线,并编写了路线实习指导书。这些路线包括岩石、地层、褶皱、断裂、火山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风化作用、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内容,不同专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选择相关的实习路线。精品路线的建设为野外教学实习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实习教材的编写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结合吉林农业大学质量工程系列教材建设,学院组织教师在多年讲课经验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其他院校相关教材编写了《水土保持专业实验实习指导》,其中地质地貌学部分包括实验指导书和实习指导书两部分[9]。实验指导书主要介绍了相关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力求简明扼要又有利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习指导书详细讲解了长春地区地质概况、每条实习路线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等。同时还介绍了野外地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地质罗盘仪和GPS的使用、地形地质图的阅读和应用、野外记录方法、地质实习报告编写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通、核心骨干稳定、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在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选聘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制定业务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培训、研讨及学习考察活动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30-04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就业范围较宽,但近年来,随着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各级院校增多,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大幅增长,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1]。在此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就业,扩展就业门路,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为例,探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一、城市规划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大面广,这一领域需求的专业人员也相对较多。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2002年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虽然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表1),但潜在就业压力不容忽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示,有些本科毕业生虽然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研究能力差需要长时间培养。针对这些就业信息,学校应发扬开拓进取的教学精神,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热爱专业,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特点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此次调研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紧密结合,以主城区用地现状调研为主,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要求学生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系列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城市总体规划(一)和城市总体规划(二),均安排在毕业设计前的1~2个学期。因此,城市总体规划

调研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践课程,对学生融入设计类实际工程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次重要的实际体验,对学生就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

长沙理工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时间与其他五年制本科院校相比时间较短,如同济大学的调研时间是4周,而长沙理工大学只有1周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将包括城镇体系和主城区两个部分的现状资料收集完成是不可能的,而只能采取分组分片调研方式,以主城区用地调查调研为主,辅以设计院提供的基础资料汇编。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城市现状。

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课程侧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比对自己优劣势,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点。从实习动员到实结,各个阶段都要按部就班,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表2)。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到调研城市实地观察、判断和体验,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新的感性认识,增加了专业的积极性,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巩固和充实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表2 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时间安排

序号 实习教学工作内容 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要求

1 实习动员交待调研任务,下发调研提纲要求学生寒假期间熟悉调研内容及方法。复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乡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

2实习准备工作准备实习所需工具(行政区划图、地形图、2B铅笔、马克笔、拷贝纸、数码相机、记录本等学习工具及个人生活用品)要求学生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实习的基本工作要求

3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当地城市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对实习城市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4 现场调研通过现场踏勘,采用现场讲授和个别指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研要求学生掌握调研的方法和主要内容,了解县域各乡镇及主城区的现状,能结合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对该县城的感性认识

5 实习成果制作、汇报指导学生运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整理调研成果,完成县域的基础资料汇编、调研报告及相关图纸绘制工作要求学生完成现状分析及其成果制作

6实结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运用能力,考虑下一阶段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通过对实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总结实习的经验与不足,并撰写实习报告

(二)教学主体多样化有效指导实习进程

在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中,专业教师从动员大会一直到学生调研成果的完成验收,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不仅是校内的调研教学,与校外设计院、调研所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实习基地教师先行指导

自2007年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即来源于当地基地设计院,为了让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有初步了解,邀请实习基地教师对实习县城作概况介绍是实习先行阶段。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29-03

一、改革背景和意义

社会的信息化,对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放教育不仅是适应这种社会发展需要而诞生的一种办学体制的新模式,也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国内学者对于开放性教育大认识大体有两类观点:一是把开放教育看成是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开放;二是针对传统封闭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将以学生为主体,具有人本性、科学性、和谐性特点的教学模式定义为开放教育,认为开放教育是一切利于自由、自主学习的教育实习、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总和。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开放性不仅是这个时代特征,也是高等学校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培养人才的教育使命。

地质地貌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时空跨度大、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发育过程具有开放性特征,野外实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也非常需要开放性教学尤其是开放性的野外实习教学,传统的封闭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的本科教育。近年来,笔者以开放性视角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教学素材和资源的建设等环节对资环专业的地质地貌学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二、改革策略

(一)以开放性教学地点和教学时间塑造开放性学习情怀

教育开放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教育场所与时间的开放,即不再将教学地点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给予学习者学习的时间选择。因此,野外实习区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实习区既要保证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要尽可能节约经费。福建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地质地貌学实习基地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境内,实习区浓缩了福建省全部古生界地层和部分中生界地层及部分化石,广泛发育各种沉积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浅变质岩等,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形式多样,露头清晰,区内还发育典型的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等多种地貌形态。此外,实习区气候宜人,生态环境好,经济实力连续17年居于福建十强县市之列,还拥有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笋竹之乡等国家级的旅游品牌11块。因此,我校资环专业一般安排每年春暖花开的5月或秋高气爽的11月到永安实习,开放式的地点和时间让学生以开阔的情怀愉快地接纳开放性教学。

(二)以开放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启发开放性学习思维

教师与学生所处位置的变化也会导致心理的一些微妙的变化。由于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开放,师生间也摆脱了课堂上那种拘谨,变得更为亲近与灵活。因此,教学方式的采用也需要更为开放和灵活。

1.师生互动模式

人本论在开放式教学还体现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样”,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充分地突出。为此,除了实习前关于实习区地理环境和地质地貌概况的介绍,教师还在每次实习前一天告知第二天的实习路线和内容,让学生提前温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预想可能会碰到什么情况,需要用到什么方法,可能会有什么收获等。通过这种预演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基础知识准备情况。在野外现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观察、测量、描述和评价,对于学生实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通过语言、工具、实物等引导他们想办法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由于实习地点和空间的开放性,则每一次实习对象都可能与往次有所变化,这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从而得出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通过这种师生互动,既拉近师生距离,又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和信心。

2。合作学习模式

开放式教学是以人本论为理论基础的,人本论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作为教学的内在动力,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时间,由学生自己推选合适的人选担任组长,组长组织组员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描述和讨论。每次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发言,陈述所在小组的实习成果,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过一系列的分工与合作避免了部分懒散学生的“搭便车”行为。由于教师的鼓励和赞赏,学生有收获和成就感,一些平日胆小害羞的学生也能大胆发言,由于小组间有竞争和激辩,学生既能表现个人才华,又可体现团队力量,因此,引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

3.循环实践模式

循环实践是通过多次接触、反复强调,从而达到对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效果。由于前述授课对象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以及课程性质,仅仅通过一两次课堂讲授和野外观察难以让学生认识地质地貌的本质和规律。为此,除了进行前述的实习区概况介绍、实习任务预告、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做好野外记录,每天返回驻地归纳当天的内容和体会、自己和他人工作的闪光点和不足等,实习结束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写出实习报告。通过多层次的循环实践与考核,避免了学生野外不观察不操作、室内抄袭笔记、实习报告空洞无物等现象,促使学生认真记录、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善于记录和勤于操练。

(三)以开放性教学内容和学习课题锻炼开放性学习能力

由于前述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现状,如果不在传统的自然学科地质地貌教学内容中增加人类对其认识和利用现状与评价等内容,就难以适应日益快速发展的人类生产生活、区域规划建设等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地质地貌学资环专业教学内容的发散性、开放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尤其是野外教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与开放,注重锻炼学生的开放性实践能力,实现对当代大学生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教育。为此,笔者除了确保给学生提供科学准确的自然地理学指导,还自学许多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区域规划等人文课程,除了指导学生掌握地形图、地质罗盘、地质定点、岩层产状测量、野外记录簿记录、地质素描图制作、地质剖面分析和地质标本采集等自然地理学基本技能,还通过一系列发散的、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形式锻炼学生开放性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把观察对象从一个自然剖面放到一个更大时空范畴去考虑,评价人类利用的合理性,并提出简单的规划理念和持续发展方案。比如,对实习区内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河段的发育特点及利用合理性分析评价,实习区内石灰岩矿产的分布特征及开发现状评价,喀斯特地貌区的利用方案设计,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景区规划,利用地貌形态进行不同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等。

(四)以开放性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估培育开放性学习素养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相对而言,人类短暂的一生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教师竭尽所能也只能教给学生自己所知道的那部分知识,学生也不可能在更为短暂的四年大学生涯学到够用一生的所有知识。因此,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这一教学目标还只是基础的、封闭的,大学教学更为开放和重要的目标应该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在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考虑到学时的限制,教学内容一般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并形成今后用其作为不断获取新鲜知识的技能。这种技能的培养在相对封闭的课堂中总是容易受到固定的时间、地点、教学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而在野外实习中却能得以更为灵活地得以实现,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和动手,学生便能对相关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学会相关的动手能力。同时,攀岩涉水、披荆斩棘的实习生活也为不畏艰苦、团结互助、热爱祖国等情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契机。通过上述野外实习,培育学生的开放性学习素养和良好的自我评估结果,尊重了学生作为评估主体的地位,也实现了从目标到主体的开放性教学循环。

三、改革效果与分析

通过近年开放式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实习汇报、实习小结中,多数学生均表示这种开放式野外实习让他们觉得学习有趣,收益颇丰,近三年教学评价平均优秀率超过85%(如图1)。归纳起来,开放式野外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使课本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一些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是在三维空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演化形成的,单调的文字描述显得抽象空洞,通过实习对自然界直观和多角度的观察和联系,就容易变得生动易懂,可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立体的时空演化图像,学生的恐惧感和挫败感被对理论知识豁然开朗的理解所带来的兴趣和成就感所替代。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实践能力

野外工作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并且要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而不断改进。比如,既要正确使用传统的地形图、地质图和地貌图,又要学会判读遥感卫星图像、区域规划图;既要熟练使用传统的地质罗盘仪、卷尺和地质锤进行定位、测量和标本采集,又要能够掌握GPS、测距仪等现代仪器;既要能进行传统的野外记录和简单的地质地貌素描,又要善于利用数码产品和电脑进行科学记录和编辑。在近年的野外实习教学中,笔者总是要求学生两者兼顾,交相辉映,学生的反馈效果良好。

(三)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时间观、空间观、系统观等科学观念和思维

地质地貌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外表形态和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实习内容的比较和联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质地貌现象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周期性,要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同时地质地貌作用的空间尺度变化很大,又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差异性。

地质地貌发育又是复杂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时代可出现不同的地质现象,同一地质现象也可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出现。认识了这些特点必然能够让学生形成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真正做到以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和现学现用,如图2所示,近三年学生实习论文选题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四)培养了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团结友爱的处世习惯

篇5

二、师资保障: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学生实习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很多应用型高校得到了实践,且人才培养效果十分显著。所谓的“双导师”制是指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实习,即在整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阶段,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合作企业指导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指导,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其中,校内指导教师由本校本专业的讲师以上职称专职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学;校外指导教师则由校外合作企业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如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规划工程师、房地产经纪人、工程咨询师等担任,主要负责具体技术和解决实践问题。校内外指导教师既要有分工,又要相互配合,彼此之间要明确职责。因此,为确保在不同的能力培养阶段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得到贯彻和落实,需要构建学生、实习企业和学校三方责任、义务和权利相对明确的“双导师”运行模式与机制。具体实施时,笔者建议可以出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校内外指导老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在职称评聘、教学成果奖评定中给予政策倾斜,对不履行职责,完不成任务的人员给予批评。同时,也要对校外合作企业的教师实行聘用制,签订聘用合同,对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出贡献且学生给予高度评价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起到激励作用。

三、基地保障:拓展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能否得到执行和推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有效地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人才培养过程也是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池州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自2010年建设以来,已与安徽省省内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经和安徽中信房地产土地资产价格评估有限公司、安徽金田土地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安徽永祥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池州纵横房地产经纪公司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并挂牌,上述实践教学基地所涉及的实践教学主要涵盖土地规划、不动产评估和房地产营销三个方面。经过学校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企业的共同努力,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前期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得到了校企双方的充分肯定。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地数量仍然十分有限,现有的基地能够接纳实习、实训学生的数量很少;二是和专业领域相关的基地有待于拓宽,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其他领域如土地开发、土地登记、土地信息技术研发、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投资咨询、房地产营销策划、物业管理、测绘、城乡规划等领域几乎没有。考虑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在就业时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泛,笔者认为今后需要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范围,在上述行业内积极寻求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基于“资源双方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并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建设体现池州学院应用型办学定位、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四、组织保障:强化校企协同组织

为顺利组织和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确保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能否正常开展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笔者结合池州学院实际情况,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13]。

(一)实习前保障实习前主要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该阶段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四个阶段所开展的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协调好校方和合作单位的关系,一般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来完成,协议中需要就以下内容加以明确,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安排、组织机构、经费落实及双方的责、权、利等。该阶段对于校方而言,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编制详细的学生实践教学手册、制定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制定校内外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动员工作等。合作单位在该阶段主要是配合校方做好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建立、安排具体的实践教学任务、制定相应的技术文件、提供各种基础保障、加强与校方沟通等工作。

篇6

环境工程学是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其经拆分后的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及其他污染控制等内容,课程内容量大,理论教学为6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教学为22学时,目前实践教学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但教学仍采用“一门课、一学期、一位专业老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一定师资的情况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是指由多名教师组成协同教学团队,共同分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展开共同授课的研讨式教学模式[1],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所谓“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课程知识板块,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每个项目确定具体的内容和教学形式,由不同的老师完成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由多位老师共同完成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是校内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外技术人员,这是一种具有探究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

1.“一课多师”项目化模式教学的必要性

1.1推动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

在传统“一课一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学,实践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培养应用能力作用不大。“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在知识和实践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教学团队成员相互学习、信任、配合及共同进步,这是培育和发展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是推动教学团队成长的需要。

1.2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

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优势互补,既保障学生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2]。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工程性均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量大,集合了设计、实验和实习等各方面。仅一个老师很难完成全面的教学,需要老师分工合作,需要项目化或模块化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专业课程。

1.3打造新型教师和师生间关系的需要

“一课多师”新教学模式创造了沟通、分享、协作与支持的条件,不仅会增强教学效果,而且会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更会增进专业教师和企事业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共同交流和学习,使教师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多位老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的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多样、新奇的教育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而这正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所缺乏的。

1.4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需要

“一课多师”课程团队建设可以定期开展互相听课、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可以定期让专业教师轮流到产学研合作基地定岗实习,还可以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讲座。这样教学更具有实践性,便于构建成熟的课程实践和应用体系,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提升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

2.“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步骤

2.1组织授课老师

专业老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性强,但应用和技能性较弱,校外专家实践性很强,理论稍有不足。“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不同在于老师在知识和实践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由一位老师总负责,结合各位老师的专业背景和专长,主要负责理论教学部分。校外老师可以是校外环保方面的专家,如相关企业污染控制人才,环境影响评价师、环科院设计人员、监测站监测、分析师等,结合其专业领域,主要负责实践教学部分。在开课之前进行集体讨论、制订方案、备课等,还要确定本门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师授课周次分配,以及同校外专家的沟通、联系和反馈。

2.2设置课程实践教学主线

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教学授课内容,内容主要集中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三大板块,每一版块再细分小版块,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处理工艺为基础,形成教学专题或主线,再以项目化教学方式过渡到工程实例和具体应用上。在原有实践教学项目的基础上,由各位专业教师共同讨论三大板块的实践教学项目,对教学项目进行改进,确定最终项目名称。以水污染控制版块为例,其教学设计如下图所示。

2.3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和教学形式

在设计好项目基础上,多位老师分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包括案例教学、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可以由一位主讲或课程负责教师进行某理论版块教学,而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则由其他教师协助完成。这样既可以发挥不同教师的长处,又可以让老师们有更充分的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互动,更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水污染控制篇为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见下表所示:

2.4教学效果的反馈

讲解的效果、学生和掌握情况、实践课的参与性等方面都需要及时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反馈应该贯穿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作业、课堂讨论、实习报告、课程设计、学生谈话和考试,及时收集信息,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教学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实践,主动完成各教学项目任务;而教师更好地掌控教学进度,把控教学质量,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5课程的考核

“一课多师”课程不应再局限于“卷面+平时”的考核模式,而应将课程实践成绩纳入考核,形成“卷面+平时+实践”的新考核模式,并且适当增加实践成绩的比例,这样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

3.教学实施的保障条件

3.1教学团的建设

根据教师成员在年龄、专业、职称、专长等方面进行组合优化,利用知识层次、专业背景、理论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互补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施“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和版块,进行合理分工,使成员在团队发展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间关系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由于每位教师对知识理解的侧重点不同,难免会造成整个课程衔接上的不连贯,为避免独立地就自己所负责的章节进行讲授,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尤显重要。

3.2教师自身能力提升

此教学模式,教师要编写个性化实践教学教案,有较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对于目前理论知识较强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压力较大。另外,由于一门课程一个学期有多名教师进行教学,因此评教会针对每位教师进行,教师间难免会有一定的评比和竞争,这对老师的心理有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是教师提升的动力和教学质量的保障。

3.3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堂或实践教学;校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搭建合作、沟通、互助的平台。依据专业需求在不同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把企业的污染控制实例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再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4管理和考核机制

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还是“一课一师”,课程的学时固定,教学评价仅针对授课老师一人,这种规范化的管理较大地束缚老师多样化实践教学的进行,这是“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最难克服的地方,如学时、上课地点、教学评价等,这些均不能固定,和学校的管理有冲突。协调好规范化管理和灵活性教学之间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需要教学组织单位和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务实沟通和协调解决。

一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与探索,虽然课程目前在项目化教学方面已经实践,“一课多师”模式在部分实践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尝试,但后面的全面实践还要更多的努力,以克服诸多压力,如校企合作、教师转型、教学管理等方面。但是随着目前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专业的调整和优化,课程的建设会有更多创新和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3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WANG Tao

(College of Geomatic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Physical geography has open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jors, resources protection majors, even engineering majors of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at reflecting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 conclusion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major was obtained. By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related to student's profession will be training well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0 引言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众多高校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土地科学、地理科学等,甚至测绘工程类专业得到开设,促进了相关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科学认识。①由于高校性质的差异,如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高校、农林类高校及地矿类高校等,自然地理学课程在开设过程中,教授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②③受到高校自身发展过程的影响,对于自然地理学教学历史较长的高校,其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等得到更多的应用。④

作者所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测绘学为基础,先后开设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目前,以上4个专业均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但课程性质在专业间存在的差异,课程教学学时也存在差异。比如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32学时、地理信息科学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48学时。

针对测绘类和地理类专业中自然地理学课程性质、教学学时的差异,作者认为,测绘类专业与地理类专业应该在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及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开展差异化教学。

1 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1.1 教学内容的差异化

自然地理学课程覆盖内容较广,教学内容较多,涉及到地球表层的诸多要素,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依据教学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涉及内容需要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地理类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专业基础课,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内容多与地理相关,在该两个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涉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均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作者所在的矿业类高校而言,地理类学生毕业后就业倾向于测绘类、地矿类、土地类。据此,教学内容中地质、地貌内容需要重点讲述,有必要单独开设地质、地貌概况类课程,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及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除涉及自然地理理论外,在实际应用及生产方面,侧重于资源环境方向,水文、土壤、植被(生态学)教学内容也应该加以重视,增强学生水文学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有利于学生未来在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方面的基础理论应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为之后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48个学时的教学,明显不能满足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基于目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欠缺,应将自然地理学教学学时提高到80个学时左右,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后,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使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超过100学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就业来说,作者所在高校倾向于计算机编程技术、测绘、土地规划等方向,除编程技术为特色外,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就业方向较为相似。由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学生侧重于技术方面,对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则以强度适中为主。虽然自然地理学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比,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依赖较轻。故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要详细讲解之外,更多的是引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思想及软硬件等内容,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增加学生地理信息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关系认识,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就业方向的认识。但是,就目前教学学时来说,学时偏少,可以提高到64个学时左右,增强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及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使得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达到80个课时以上。

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是测绘类专业,但遥感技术与应用专业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基础理论依赖性要高于测绘工程专业。尽管二者的教学均为32学时,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有所差异。考虑到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多集中于工程部门,野外实践较多,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倾向于地质、地貌、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气候和植被方面内容适中,土壤内容较少。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讲授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最大的掌握专业相关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遥感技术与应用与测绘工程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就业初步定位摄影测量及其它方向,但前者对自然地理学课程基础理论的需求要高于后者。结合遥感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该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内容应该侧重,水文、气候内容适中,考虑到仅有32个教学学时,根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又设定地貌、植被为重点讲授内容,地质、土壤次之,水文、气候最少。尽管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从之前的16学时增加到了现在的32学时,但32个学时的教学学时也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将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两个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提高到48学时更能满足教学学时的需求。

综上,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二者皆为地理类专业,但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同。前者需要将自然地理学各要素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利用其分析与解释地理现象;而后者更多的是将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引入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促进技术与理论的结合,拓宽学生的专业范围。测绘类专业中测绘工程专业应侧重于地貌、地质、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应侧重于地貌、植被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以上4个专业均需增加理论教学课时才能满足自然地理的教学需求,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时,也需要增加实验课程教学学时。

1.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⑤作者所在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过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以及吴成基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等。目前本科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以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为主,该教材已经出到第四版,也是自然地理学本科教学中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易于理解与学习,是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教材,应用范围较广。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对于开展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来说,仍需要进行适合相关专业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具体建设可以结合上述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减。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需要增加实验教材和实践教材,理论教材采用伍光和教授自然地理学即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需要增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自然地理学的相关教学内容,实验和实践教材内容可以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似,但侧重于自然地理学的计算机应用方面;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以地质、地貌和水文内容为主,精简原有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在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中,选择野外实验和实践内容,作为该专业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内容;遥感技术与应用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应以地貌和植被为主,扩充二者的内容,精简其他内容,增加自然地理学与遥感的结合内容,实验和实践教学教材也可选择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的部分进行学习。

综上,教材的差异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关注,亦作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提供帮助。

2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包括诸多环节,其中最主要的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其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⑥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在上文已述,主要是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各专业自身特点,将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实验教学过程因实验室还在建设过程中并未开设,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损失。我校自然地理学实践课程环节主要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进行为期2周的野外实践学习,包括溶洞地质、滑坡和崩落、地垒与地堑及山崩地貌、山地植被、人文环境、土壤侵蚀监测等实践内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设后,相关实践环节内容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仅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有设置,其它专业均为其专业实习,如土地调查实习、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实习等。这里主要讨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环节建设,其它专业涉及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内容均可参照。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重要的学习过程,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契合点。就目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实践环节时间较少,仅2周时间。考虑到实习过程主要在陕西省境内,去掉周末,仅剩10天时间,对于诸多自然地理学要素的实践学习而言,显然实践环节安排时间太短,可考虑增加到3周。目前实习内容以地貌实习为主,包括溶洞、崩塌、滑坡、山崩、地垒与地堑等内容,植被、土壤、水文、气候方面的实践环节较少。结合实验室建设内容,土壤、气候实践环节内容可以融合起来,植被环节实习与山崩地貌、山地地貌实习相结合,水文与土壤侵蚀监测相结合。可考虑将实践环节增至3周时间,学生可供实践的时间为15天,地貌实习4~5天,人文实习1~2天,土壤、气候环节1~2天,水文、土壤侵蚀监测内容1~2天,再增加1~2天的室内实践理论教学时间,以及1~2天的实习报告写作时间,构成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内容。

3 结语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关系到众(下转第99页)(上接第79页)多本科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过程,应当结合众多教学工作者的建议和意见,形成较为成熟的、完善的差异化教学过程,形成适合多种专业自身特点的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内容。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应用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G12 19)”、“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野外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研究(JG14033)”

注释

① 戴仕宝,王岽.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3):76-78.

② 王文福.测绘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改体系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5):85-88.

③ 黎遗业.高师自然地理学学科课程教学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2):86-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