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21:3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城乡规划实习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0 前言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学生的必备课程,也是城乡规划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宗旨,面向社会、联系实际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或学习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潜力。而专业社会实践除提高学生社会认知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专业社会实践主要以实地实习的方式完成,城乡规划是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新世纪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1 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工程技术知识,接受相关技能及艺术造型的训练,而且还要关注城乡社会发展动态,将技术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此外,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科学性来自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社会实践是城乡规划教学的最终目标取向。因此,强化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十分重要。
1.1 城乡规划的社会职责问题
过去,在“规划是生产力”的指导下,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成为评判城乡规划科学性的最重要标尺。在经济指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激励下,城乡规划的经济职能被无限放大,但由此带来对城乡规划社会职能的一定忽视。近年来,城乡化进程迅猛,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72%,并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目前很多城乡却出现“化地不化人”的景象,即土地城镇化高速推进,而人口没有实现真正城镇化。城乡规划社会职责的缺失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化加大,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公平、公正”已逐渐成为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社会化要求成为中国城乡规划发展的普遍趋向。
1.2 城乡规划工作的社会化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引起利益冲突。在西方,国家城乡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空间资源分配的社会公正问题而展开。而国内城乡规划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职能,更是一项专门职业。当前,如何协调城乡社会各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中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建议提倡以“多数人”为本、以“弱势群体”为本的城乡规划。从规划的公共管理层面,城乡规划提供的是合乎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城乡规划应树立和加强其应有的社会职责,应从纯“技术规划”逐步向“技术规划+社会需求+经济发展”转变,从而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
2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提升未来城乡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知识素养,从城乡规划的视角来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
2.1 结合社会资源提供实践平台
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涉及社会部门多,单靠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1]。首先可以增强学院、专业教研室与地方城乡规划政府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开展联合实践教学与培养。其次,在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多个实践、实习基地。例如在市、县、乡镇等多级城乡规划、城市建设等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或在地方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建立基地,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如此既可以为这些社会部门提供人手支援,又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社会实践知识,积累经验,掌握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可聘请城乡规划、建设等领域的高级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等为城乡规划专业学子作社会项目设计报告,推广高级经验,让学生多方面成长。
2.2 社会实践选题方法
①面向社会问题进行选题
我国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城乡社会问题。例如城中村、贫民窟、城乡社会的贫富极化和居住分散隔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城乡规划存在密切联系。
城乡规划不仅仅是规划一个城乡,而是在规划整个大的区域。目前城乡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很好的素材。在社会综合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以小见大”并普遍性的问题,例如从调查分析大城乡“城中村”现象看快速城镇化地区外向型经济对失地农民的普遍影响等能够被本科学生所驾驭的“小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长。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城乡规划社会综合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即社会实践主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指导教师命题的结果。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学生如果能够结合在实习期间接触的课题或问题自主选择题目,调查能很快地深入,并取得较好效果;反之,如果指导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题目强加给学生,学生理解困难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沟通,最终效果可能也不佳。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学生社会实践主题的指导者、是学生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的传授者、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是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参与者,而不应该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宰者。
③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是未来城乡规划师不可或缺的。在专业教育初始阶段,一些课程往往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使学生对一些知识体系的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要强调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将城乡社会学和城乡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中,组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程指导小组,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知识的整合。
城规教研室制定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同学们的实践教学安排是三年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认识实习,大学四年级学生参加生产实习(5个月),大学五年级学生参加毕业实习(2个月)。这样,(下转第73页)(上接第64页)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任务安排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步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解决融会到城乡规划各个过程之中,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主观上的思考与讨论,充分开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是规划师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之一,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做合格的“规划师”应有的品质。而来自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往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唤起学生在做人做事上的良知,从学生自主选题的范围和关注焦点可见一斑,如关注弱势群体、市民维权意识、实地农民问题、公共设施建设、违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等问题都是近几年来规划届热衷的话题。
2.3 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城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初,指导小组成员通过充分讨论, 达成了以下共识, 作为实习计划设计和实际操作的指导原则。
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习
教师仅以指导者身份出现, 帮助学生使用、改造、重组其知识架构。实习过程提供的, 是一个由教师设计的平台或支架, 让学生依照设计路径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优化[2]。不同于课堂教学, 实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强调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教师指导过程循序渐进作用
首先, 做好实习环节设计, 由浅入深, 衔接合理, 张弛有度, 适时跃升; 其次, 选择信息量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考察线路和观察点; 再次, 适时适度设问,保证原有知识框架与新信息之间的联系线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 组织讨论和交流, 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自主考察, 提供协作学习的平台。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导教师一定不能将主观意识加给学生,防止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成绩评定要具有客观性
根据实习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分别占实习成绩的70%和 30%。实习报告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撰写过程指导和成绩评定, 按照“分工负责、至少两稿、责任到人、签字认可”的原则具体操作, 每个指导教师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实习报告撰写, 对其中的文字、照片、图表认真审核, 学生按照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修改后,教师在认可的定稿上签字。实习指导小组全体教师, 在综合实习报告和学生表现记录的基础上, 逐个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3 结语
实践实习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身处社会大环境,只能靠平时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与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所以需要双方具有一定默契且有足够的耐心,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所有过程都要严格执行,让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由于不在课堂教学,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散,指导教师在这阶段必须要把握原则,对双方都严格要求。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这是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即城乡规划教育应当是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两者并举。特别作为专业教师,应当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好教学技能,把握好教学规则,必须要让学生有独立能力去完成实践过程,不能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抛开教材书本的禁锢,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拓思维,勇于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和自我锻炼,达到专业教学的目的。
二、“三个系列”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吉林农业大学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坚持“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先导”的实践教学理念,借鉴国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4-7],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着重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将实践教学设计为实验课程、课外实践、野外教学实习三个系列,设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建设,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了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目标。
(一)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是以资源与环境学院地质地貌学实验室为依托,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类。基础实验主要是矿物、岩石标本的认识与鉴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肉眼鉴定矿物和岩石的方法、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岩类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等。除基础实验外,我们还设计了内动力和外动力两个综合性实验,内动力综合实验主要通过某一地区地质图件的阅读,分析和判断该区地层层序、接触关系类型、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等,并综合分析判断该区地质发展演化历史。外动力综合实验主要通过对某一地区气候、地貌、岩石等特征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该区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的补充。课外实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进度,利用较短时间就近安排野外实习活动。二是针对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特殊兴趣,建立专题研究小课题,或者由指导教师提出若干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完成专题研究小论文。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
(三)野外教学实习野外实际地质现象观察和认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课程和课外实践无法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野外教学实习是时间为一周左右的野外地质路线实践教学,野外实习路线以地质内容为主线,主要包括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及其产物的了解和认识,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认识地质与环境、矿产、工程、水文、农业、城乡规划等人类赖以生存条件的关系等。在实验课程、课外实践和野外教学实习中应该结合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适当选择一些与专业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应适当选择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内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适当侧重地表岩石类型、风化作用和风化壳与土壤成分的联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注意地质地貌条件与人类生活和城乡建设之间的联系。
三、“三个系列”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
通过对实验课程、课外实践、野外教学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系列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明确对应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是配合理论教学,完成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训练。基础实验以指导性学习为主,目的是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程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讨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外实践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通过自主选择项目和教师辅助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因人而异地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该类实验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实践过程。课外实践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吉林农业大学教师科研项目对学生开放,为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和有力的学术保障。学生选择参加老师的相关研究课题,在科研活动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扩展了知识视野,初步培养了科研能力。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4]。整个野外教学实习过程包括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和讨论,查找相关资料或辅以一定的室内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按照规范格式要求撰写实习报告。通过野外教学实习,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与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磨练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三个系列”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建设
(一)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建设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近200件矿物、岩石、地层、矿石标本,这些标本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期教学使用,部分标本已经损坏,而且很多标本体积较小,地质现象也不够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学院加强了地质地貌学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采集教学标本,同时购置了地质放大镜、地质罗盘、经纬仪、手持GPS等实验设备,完善了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建设,为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品实习路线建设野外实习资源是否丰富,实习资源是否符合专业特点是影响野外教学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院通过对长春市、吉林市周边地区地质地貌学实习资源[8]的详细考察和研究,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特点,精选野外地质实习路线,并编写了路线实习指导书。这些路线包括岩石、地层、褶皱、断裂、火山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风化作用、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内容,不同专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选择相关的实习路线。精品路线的建设为野外教学实习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实习教材的编写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结合吉林农业大学质量工程系列教材建设,学院组织教师在多年讲课经验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其他院校相关教材编写了《水土保持专业实验实习指导》,其中地质地貌学部分包括实验指导书和实习指导书两部分[9]。实验指导书主要介绍了相关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力求简明扼要又有利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习指导书详细讲解了长春地区地质概况、每条实习路线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等。同时还介绍了野外地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地质罗盘仪和GPS的使用、地形地质图的阅读和应用、野外记录方法、地质实习报告编写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通、核心骨干稳定、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在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选聘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制定业务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培训、研讨及学习考察活动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30-04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就业范围较宽,但近年来,随着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各级院校增多,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大幅增长,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1]。在此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就业,扩展就业门路,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为例,探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一、城市规划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大面广,这一领域需求的专业人员也相对较多。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2002年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虽然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表1),但潜在就业压力不容忽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示,有些本科毕业生虽然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研究能力差需要长时间培养。针对这些就业信息,学校应发扬开拓进取的教学精神,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热爱专业,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特点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此次调研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紧密结合,以主城区用地现状调研为主,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要求学生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系列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城市总体规划(一)和城市总体规划(二),均安排在毕业设计前的1~2个学期。因此,城市总体规划
调研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践课程,对学生融入设计类实际工程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次重要的实际体验,对学生就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
长沙理工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时间与其他五年制本科院校相比时间较短,如同济大学的调研时间是4周,而长沙理工大学只有1周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将包括城镇体系和主城区两个部分的现状资料收集完成是不可能的,而只能采取分组分片调研方式,以主城区用地调查调研为主,辅以设计院提供的基础资料汇编。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城市现状。
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课程侧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比对自己优劣势,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点。从实习动员到实结,各个阶段都要按部就班,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表2)。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到调研城市实地观察、判断和体验,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新的感性认识,增加了专业的积极性,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巩固和充实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表2 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时间安排
序号 实习教学工作内容 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要求
1 实习动员交待调研任务,下发调研提纲要求学生寒假期间熟悉调研内容及方法。复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乡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
2实习准备工作准备实习所需工具(行政区划图、地形图、2B铅笔、马克笔、拷贝纸、数码相机、记录本等学习工具及个人生活用品)要求学生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实习的基本工作要求
3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当地城市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对实习城市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4 现场调研通过现场踏勘,采用现场讲授和个别指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研要求学生掌握调研的方法和主要内容,了解县域各乡镇及主城区的现状,能结合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对该县城的感性认识
5 实习成果制作、汇报指导学生运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整理调研成果,完成县域的基础资料汇编、调研报告及相关图纸绘制工作要求学生完成现状分析及其成果制作
6实结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运用能力,考虑下一阶段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通过对实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总结实习的经验与不足,并撰写实习报告
(二)教学主体多样化有效指导实习进程
在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中,专业教师从动员大会一直到学生调研成果的完成验收,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不仅是校内的调研教学,与校外设计院、调研所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实习基地教师先行指导
自2007年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即来源于当地基地设计院,为了让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有初步了解,邀请实习基地教师对实习县城作概况介绍是实习先行阶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29-03
一、改革背景和意义
社会的信息化,对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放教育不仅是适应这种社会发展需要而诞生的一种办学体制的新模式,也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国内学者对于开放性教育大认识大体有两类观点:一是把开放教育看成是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开放;二是针对传统封闭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将以学生为主体,具有人本性、科学性、和谐性特点的教学模式定义为开放教育,认为开放教育是一切利于自由、自主学习的教育实习、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总和。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开放性不仅是这个时代特征,也是高等学校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培养人才的教育使命。
地质地貌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时空跨度大、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发育过程具有开放性特征,野外实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也非常需要开放性教学尤其是开放性的野外实习教学,传统的封闭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的本科教育。近年来,笔者以开放性视角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教学素材和资源的建设等环节对资环专业的地质地貌学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二、改革策略
(一)以开放性教学地点和教学时间塑造开放性学习情怀
教育开放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教育场所与时间的开放,即不再将教学地点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给予学习者学习的时间选择。因此,野外实习区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实习区既要保证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要尽可能节约经费。福建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地质地貌学实习基地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境内,实习区浓缩了福建省全部古生界地层和部分中生界地层及部分化石,广泛发育各种沉积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浅变质岩等,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形式多样,露头清晰,区内还发育典型的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等多种地貌形态。此外,实习区气候宜人,生态环境好,经济实力连续17年居于福建十强县市之列,还拥有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笋竹之乡等国家级的旅游品牌11块。因此,我校资环专业一般安排每年春暖花开的5月或秋高气爽的11月到永安实习,开放式的地点和时间让学生以开阔的情怀愉快地接纳开放性教学。
(二)以开放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启发开放性学习思维
教师与学生所处位置的变化也会导致心理的一些微妙的变化。由于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开放,师生间也摆脱了课堂上那种拘谨,变得更为亲近与灵活。因此,教学方式的采用也需要更为开放和灵活。
1.师生互动模式
人本论在开放式教学还体现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样”,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充分地突出。为此,除了实习前关于实习区地理环境和地质地貌概况的介绍,教师还在每次实习前一天告知第二天的实习路线和内容,让学生提前温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预想可能会碰到什么情况,需要用到什么方法,可能会有什么收获等。通过这种预演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基础知识准备情况。在野外现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观察、测量、描述和评价,对于学生实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通过语言、工具、实物等引导他们想办法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由于实习地点和空间的开放性,则每一次实习对象都可能与往次有所变化,这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从而得出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通过这种师生互动,既拉近师生距离,又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和信心。
2。合作学习模式
开放式教学是以人本论为理论基础的,人本论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作为教学的内在动力,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时间,由学生自己推选合适的人选担任组长,组长组织组员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描述和讨论。每次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发言,陈述所在小组的实习成果,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过一系列的分工与合作避免了部分懒散学生的“搭便车”行为。由于教师的鼓励和赞赏,学生有收获和成就感,一些平日胆小害羞的学生也能大胆发言,由于小组间有竞争和激辩,学生既能表现个人才华,又可体现团队力量,因此,引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
3.循环实践模式
循环实践是通过多次接触、反复强调,从而达到对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效果。由于前述授课对象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以及课程性质,仅仅通过一两次课堂讲授和野外观察难以让学生认识地质地貌的本质和规律。为此,除了进行前述的实习区概况介绍、实习任务预告、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做好野外记录,每天返回驻地归纳当天的内容和体会、自己和他人工作的闪光点和不足等,实习结束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写出实习报告。通过多层次的循环实践与考核,避免了学生野外不观察不操作、室内抄袭笔记、实习报告空洞无物等现象,促使学生认真记录、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善于记录和勤于操练。
(三)以开放性教学内容和学习课题锻炼开放性学习能力
由于前述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现状,如果不在传统的自然学科地质地貌教学内容中增加人类对其认识和利用现状与评价等内容,就难以适应日益快速发展的人类生产生活、区域规划建设等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地质地貌学资环专业教学内容的发散性、开放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尤其是野外教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与开放,注重锻炼学生的开放性实践能力,实现对当代大学生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教育。为此,笔者除了确保给学生提供科学准确的自然地理学指导,还自学许多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区域规划等人文课程,除了指导学生掌握地形图、地质罗盘、地质定点、岩层产状测量、野外记录簿记录、地质素描图制作、地质剖面分析和地质标本采集等自然地理学基本技能,还通过一系列发散的、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形式锻炼学生开放性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把观察对象从一个自然剖面放到一个更大时空范畴去考虑,评价人类利用的合理性,并提出简单的规划理念和持续发展方案。比如,对实习区内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河段的发育特点及利用合理性分析评价,实习区内石灰岩矿产的分布特征及开发现状评价,喀斯特地貌区的利用方案设计,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景区规划,利用地貌形态进行不同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等。
(四)以开放性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估培育开放性学习素养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相对而言,人类短暂的一生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教师竭尽所能也只能教给学生自己所知道的那部分知识,学生也不可能在更为短暂的四年大学生涯学到够用一生的所有知识。因此,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这一教学目标还只是基础的、封闭的,大学教学更为开放和重要的目标应该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在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考虑到学时的限制,教学内容一般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并形成今后用其作为不断获取新鲜知识的技能。这种技能的培养在相对封闭的课堂中总是容易受到固定的时间、地点、教学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而在野外实习中却能得以更为灵活地得以实现,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和动手,学生便能对相关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学会相关的动手能力。同时,攀岩涉水、披荆斩棘的实习生活也为不畏艰苦、团结互助、热爱祖国等情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契机。通过上述野外实习,培育学生的开放性学习素养和良好的自我评估结果,尊重了学生作为评估主体的地位,也实现了从目标到主体的开放性教学循环。
三、改革效果与分析
通过近年开放式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实习汇报、实习小结中,多数学生均表示这种开放式野外实习让他们觉得学习有趣,收益颇丰,近三年教学评价平均优秀率超过85%(如图1)。归纳起来,开放式野外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使课本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一些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是在三维空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演化形成的,单调的文字描述显得抽象空洞,通过实习对自然界直观和多角度的观察和联系,就容易变得生动易懂,可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立体的时空演化图像,学生的恐惧感和挫败感被对理论知识豁然开朗的理解所带来的兴趣和成就感所替代。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实践能力
野外工作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并且要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而不断改进。比如,既要正确使用传统的地形图、地质图和地貌图,又要学会判读遥感卫星图像、区域规划图;既要熟练使用传统的地质罗盘仪、卷尺和地质锤进行定位、测量和标本采集,又要能够掌握GPS、测距仪等现代仪器;既要能进行传统的野外记录和简单的地质地貌素描,又要善于利用数码产品和电脑进行科学记录和编辑。在近年的野外实习教学中,笔者总是要求学生两者兼顾,交相辉映,学生的反馈效果良好。
(三)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时间观、空间观、系统观等科学观念和思维
地质地貌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外表形态和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实习内容的比较和联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质地貌现象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周期性,要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同时地质地貌作用的空间尺度变化很大,又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差异性。
地质地貌发育又是复杂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时代可出现不同的地质现象,同一地质现象也可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出现。认识了这些特点必然能够让学生形成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真正做到以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和现学现用,如图2所示,近三年学生实习论文选题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四)培养了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团结友爱的处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