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14:22: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代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跨度较大,但其主体是80后群体,这个群体指的是1980年以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快速发展是80后辅导员的成长背景,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80后的辅导员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在各方面都备受家庭的精心关怀与呵护,长期的“被中心”家庭培养模式,使得他们自幼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独立能力较强,对他人的依赖较少,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80后的辅导员在大学受教育期间,国家实行缴费制度,毕业生流向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背景强化了80后辅导员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同时,80后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师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80后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需求。
(二)90后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客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即当代高校在校生,他们是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这个大学生群体都是90后,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从网络上学习和接收了大量知识和信息,接收的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多,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相比以往的大学生接收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勇于尝试,喜欢冒险,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知识的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解决同一个事情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喜欢另辟蹊径,不满足于现状。其次,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不足。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被人影响。90后大学生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能力不够强,不善于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一些小矛盾,很多人不太乐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乐意交流,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情感上的依赖与不善交流的矛盾,很多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及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
现状高校辅导员正是以“立德树人,培育精英”为神圣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教师队伍,与教学岗位的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距离最近,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频繁,在关心大学生发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目前,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主流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如少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长此以往,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很难站到一定的高度,不能在理论上融会贯通以指导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时事热点与难点问题时时出现困惑与不解。其次,个别学校忽视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致使辅导员配置不能满足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将少兵多,工作任务重,工作类别多,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使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繁杂,辅导员岗位的职责模糊。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1.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是辅导员师德失范的社会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开放、发展经济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伴随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80后高校辅导员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风险精神缺失了,提的个人要求多了,职业倦怠现象凸显了。
2.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是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序繁杂,事务性内容占主要,工作的重心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多数高校辅导员未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非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80后高校辅导员朝向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道路发展比较困难,也就很难要求他们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来做。80后高校辅导员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不明确和发展方向的不明朗产生了焦虑,从而在工作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个因素也成为制约辅导员师德的瓶颈。
3.僵化不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是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体制因素高校师德建设提及了很多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出台了有关的德育规范,但是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上陈旧,更多的要求是思想及境界的高尚性。各高校都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考核制度,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师德起到了一定的约束效果。
三、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培训环节的职业道德教育
他律与自律相结合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够转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而非仅仅一个职业,就可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在工作中获得充足的职业幸福感。部分高校培训中强调较多的是辅导员职业对于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而没有从根本上去引导和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情感的认同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内在情感沟通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内心认同自身的职业后,辅导员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严格自律。他律为辅、自律为主,辅导员即使再忙碌和劳累,也能感受到付出所取得的价值,忙并快乐,累并快乐。
(二)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向思想政治教育主线靠拢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观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主要内容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代之以具体繁杂的日常事务。各高校要对辅导员合理定位,把辅导员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分离,这样,辅导员才能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线上来。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性质有了准确定位,工作内容有了主线,就有足够精力深入开展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充分的时间上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真正在管理与教学工作的相辅相成中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评机制
关心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不仅仅是瞄准道德目标,还要考虑辅导员个人发展,师德建设与个人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辅导员队伍中积极开展职业化培训,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骨干,树立、宣传、学习典型的优秀辅导员事迹。创造机会让辅导员外出参加学习交流,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也是高校教育师资提升的重要一环,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中。同时在待遇上给予保障,让辅导员安心培训才能达到培训的初衷。跟踪考察优秀辅导员,让优秀辅导员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管理事业中,给予他们提升和发展的机会,解决好辅导员的出口问题,让表现一般的辅导员有目标、有方向、有期待;对于表现一直一般的辅导员,要下狠心、不讲人情地落实淘汰机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良性成长。
(一)辅导员岗位能力素质不够全面
球、联动中国的重要新媒体平台迅速成长壮大,纷繁多样的信息内容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加剧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开放的传播平台和平等的话语体系,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冲击,对辅导员岗位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心理、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辅导员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理论基础和职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出台了不少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文件。但在高校贯彻落实中,缺乏针对辅导员群体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没有针对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岗位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辅导员实际工作主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展开,新媒体是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工作内容灵活性较强、工作过程较隐性等特点,高校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滞后,工作机制不完善。在日常管理中,重辅导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升,针对职业道德的过程管理较少。在岗位考核中,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来评价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从而使日常管理和岗位考核等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未能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作出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明确
尽管国家颁布了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一些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事业。但是一些高校辅导员选拔标准不够明确,辅导员入职后培训体系不够健全,造成辅导员岗位的人岗匹配度不高,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于辅导员的客观要求。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配套支持政策不足,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辅导员晋升、职称评聘、进修深造等关系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往往得不到真正落实。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不高,广大师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不强。辅导员找不到向纵深发展的职业路径,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认同感降低,缺乏提升职业道德的动力。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举措
(一)进一步严格辅导员准入标准
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否则,职业道德就无从谈起。因此,把好准入关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需求日趋多元,新媒体颠覆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思想碰撞日趋频繁,文化交锋日益明显,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三年一个小代沟,五年一个大代沟”。辅导员必须具备新知识、新技能,拥有开阔的眼界视野、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创新工作方式,与学生无代沟地沟通交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要通过明确严格的辅导员准入标准,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能力的辅导员,进而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提出,要抓住辅导员职业道德培养重要环节,教育引导辅导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因此对于严格标准选拔出的辅导员仍需要通过培训来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提升岗位工作技能,加快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道德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必须通过辅导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承担起育人职责。要完善现有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在具体落实上将职业道德摆到突出位置,贯穿辅导员培训的各个环节。将辅导员自我学习与组织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知识进修和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相对其他教育人员来说,他们与学生的距离最近,最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情感需求等第一手信息,因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他们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引路人的重要作用,其角色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研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向,探究其中产生的问题与对策,对现代高校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过去,辅导员工作一直不被视为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只是作为其个人职业生涯的过渡,许多人都是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跳板而谋求更好的发展。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的开展,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机制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他们既是大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又是大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指导者与辅导者。这一工作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爱心与责任心,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格魅力。然而现实中,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工作中问题重重,在社会期待与实际地位、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学生认可度与期待值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种种问题产生的一个共同的根源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机制的不完善。
1.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
现实中高校辅导员扮演的往往是“高级保姆”的角色,他们的任务是上传下达,联系学校领导与学生,负责处理相关具体事务。因为他们最为贴近学生,几乎多数学生问题都要他们经手处理。辅导员奔走于学校各个工作部门与学生之间,事无巨细。这使得他们往往埋没在日常琐事的处理中而看不到工作成效与前景。他们对于大学生的辅导与教育也完全无法体现。在多数学生眼中,辅导员就是处理学生干部无法处理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与将来就业的服务者。这自然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误解与轻视,然而这一误解与轻视的根源还是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不明确。
虽然教育部的24号令规定“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各一名兼职班主任。”事实上,这种配置标准是很难达到的。随着学校的发展,部分高校二三百名学生配一名辅导员,一些地方高校,五六百人配一人的例子也不少。辅导员既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提出的各类问题,也要抓党团建设、班风学风建设等,同时还要抓日常事务性工作,应对各项突发事件,等等。辅导员大部分时间花在处理学生常规性工作上,很少能够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2.高校辅导员的发展体制不完善
高校辅导员的前途在哪里,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思考,但是答案却在别处。他们或是考公务员、或是转专业、或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教育领域去承担其他角色。基本上没有人把辅导员当做终生的职业。究其根源,是因为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前途不明确。学校没有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升职、级别管理机制,也没有为他们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他们虽然隶属于学校管理机构,是行政人员,但实际待遇却远远达不到。这种繁琐的事物纠缠中,角色尴尬的辅导员们即使愿意努力工作,但仍是无法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种种问题与忧虑。
高校辅导员在职位上极少有升职空间,这对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辅导员而言,显然难以满足他们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他们往往在进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后还要努力谋求更好的发展前途,这使得他们在繁琐的工作之外还要兼顾对未来的考虑,因而更加难以专注于工作。
要解决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结构严重不稳定,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职责无法切实实现等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应该就是高校辅导员机制问题,给辅导员相应的待遇及职业前途上的保障,让高校辅导员能够安于职守、努力工作,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以人为本,重视辅导员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在工作中,对辅导员以鼓励为主,对成绩充分肯定,让辅导员得到事业精神上的满足感;在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也应适当给予政策倾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让辅导员也有发展事业的空间,同时还应该增强高校辅导员立足岗位作贡献的信心和决心,由内心激发出其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他们能够真正愿意为培养优秀的高职生而奉献力量。
3.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不健全
高校辅导员虽然有诸多职责与能力上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实际招聘工作与培育机制上。现实环境中高校辅导员往往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干劲和智慧,但是却往往缺乏处理实际的千变万化的问题的充足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自身能力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工作的成效,随之会影响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号召力,从而导致辅导员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和沮丧感。此外,繁琐、无创造性的工作与理想工作之间的差距易使这些辅导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失落感,从而诱发对辅导员工作的厌烦情绪。这些对于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职责与能力,有效指导与配合大学生教育工作的进行自然是没有好处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完善高校辅导员聘用考核制度和辅导员培训工作,让辅导员工作的全面有效发挥得到个体能力素质上的保障。只有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人格修养等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在学生教育中真正起到引路人、辅导者的重要作用。而只有这个职业真正职业化、规范化,步入正轨了,才能像讲师、教授那样成为有着明确的职业规范与职责范畴,可以切实地为培育优秀大学生作出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问题
辅导员的素质是指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所具备的条件,辅导员的素质是其本身教育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效应的基础。辅导员能够有效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从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个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开展的成效,影响到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因而,强调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对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很少人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在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哪些素质条件。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与精神导师,高职院校辅导员还是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走出家门,开始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与未来,必定有许多的疑惑与彷徨,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充当引路人身份的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尤为重要,任务也尤为严峻。在学生人生关键时期引导他们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为社会培育有用人才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并找出对策,为高校辅导员职能的充分发挥创造充足条件,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也是现代高校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文明校园;作用
Key words: university instructor;civilized campus;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28-02
1高等院校创建文明校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命题,创建文明校园正是高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活动的强有力促进和实施过程。创建文明校园可以促进高校自身发现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调整高校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调整战略发展方向,使高校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前进。
其次,高等院校还可以以此为锲机来加强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提高校园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办公和教学条件得以改善;促进校风和学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构建文明校园还可减少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净化美化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美的熏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创建文明校园中的作用的原因分析
创建文明校园需要高校辅导员的参与。创建文明校园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两个职能部门发挥作用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调动全校各部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在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建设文明校园的目标和任务。而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宣传文明校园建设,使文明校园建设这一重大活动为全体大学生所熟悉和了解,这样才能使文明校园建设深入人心,调动广大同学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建设文明校园活动中来。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与文明校园建设相违背,需要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首先,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激烈性越发显现;其次,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最好,互联网中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还客观存在。在这种状况下,一部分在校大学生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等现象。这些都是创建文明校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发挥好高校辅导员的作用。
3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文明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创建文明校园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都过硬的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要做到“上得了课堂,下得了基层,出得了思想,入得了研究”。
如何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呢?首先要把好“入口关”。通过严格的招聘程序,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吸引到辅导员岗位上来,避免任人唯亲、近亲繁殖的现象发生。任人唯亲、投资进入辅导员岗位危害巨大,第一,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环境,降低辅导员队伍质量;第二,他们无心工作,整日投机取巧,取悦领导,危害学校利益、最大限度攫取个人利益,影响辅导员队伍风气和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往往会造成“干的最多,拿的最少,发展最慢”的局面。
其次,要优化岗位设置。使“老、中、青”年龄得要合理搭配,充分发挥老辅导员的经验优势,中年辅导员的稳健优势和青年辅导员的创新优势。同时还要注意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搭配,合理的专业搭配,可以使辅导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再次,要注重辅导员的培养。同志曾经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任何人不继续学习都会被时代所抛弃,辅导员队伍也是如此。所以高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各种形式如培训会、座谈会、各种交流会议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这样才能增长辅导员的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和岗位责任意识,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为创建文明校园服务。
最后,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还要有制度上的保障。高校要保证辅导员有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和考核环境,切实改善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并以人为本,保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3.2 尽职尽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等使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侵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抄袭现象愈演愈烈;浏览、下载网络不健康内容经常发生;公德意识较差,公共场所吸烟、上课接听电话、情侣公共场所行为过分亲昵等现象频频出现;法纪意识差,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都是与创建文明校园的精神相违背,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政治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笃学、明理、求实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
3.3 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明校园建设创建文明校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辅导员要认真领悟文明校园建设的精神和实质,认真领导、组织、设计大量的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热情,锻炼学生干部,使文明校园建设在诸多活动中有条不紊的向前迈进。高校辅导员可以借助于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等来促进文明校园创建。
辅导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学生安全工作、学风工作、宿舍文化建设、日常管理工作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教育意义深远、有品位、同学们都能积极广泛参与的活动中来。将以人为本理念、创建文明校园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辅导员也要加大对党支部、团组织和社团的指导与帮助,努力培养和锻炼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干部。同时,学校也要保障学生活动经费的投入,这是物质保障,这样才能在文明校园建设中取得好的效果。
3.4 以维护安全与稳定为准则,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经济困难、失恋、学习成绩不及格、人际交往能力差、就业压力大等都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创建文明校园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化解矛盾,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极为重要。
首先,辅导员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大学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八项,即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能力正常和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辅导员掌握了心理健康标准就可以建立大学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及早发现问题。辅导员通过日常管理、班干部、宿舍信息员等途径可以及时、准确发现心理异常、行为古怪的同学。
其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机制。辅导员通过宿舍谈心,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展心理辅导讲座、拓展训练、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宣传等活动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使他们知道:有心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心理问题而不主动去解决。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他们建立自信、自强的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才君.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63-66.
[2] 赵凯博,付军.高校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2):450-452.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问题对策
Key word: University instructorTroop Present situation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1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1.1人员配备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的质量、素质有所下降,进而出现了高校教学资源紧缺、辅导员人手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利等现象。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相对越多,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此外,由于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的逐步实施,辅导员工作的职能也将发生细微的变化并有所延伸。学校机构精简后,几乎所有行政后勤机关都不直接对学生服务,各类烦琐事务统统压在辅导员身上。
1.1.2年龄结构不合理
从辅导员的年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是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从辅导员的专业结构上看,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工作主要靠过去当学生干部的经验开展。
1.2辅导员工作性质不确定,工作对象变化大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的所带班级和人数也在增加,针对目前大学生自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学生特点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辅导员工作中日常事务处理成了主要内容。高校辅导员要关注大学生方方面面,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辅导员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无力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了,常常是发生问题以后再考虑补救措施。此外,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使得学校教育的权威影响力在减小。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2.1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合理化
重视辅导员的合理配备,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选拔、具有一定业务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从优秀的党员教师干部中选拔一些人担任兼职辅导员。辅导员专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教师的互补,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
2.2明确岗位职责,加强队伍管理
对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问题,迄今仍没有统一的界定。这种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导致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制定和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改变辅导员只是管理员或服务员或救火队员的现状。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我认为应该在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强调辅导员在大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应注重“导”的作用。
2.3辅导员的发展机制与保障
(二)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现阶段的思政辅导员队伍专业不尽相同,有文科出身,有理科出身,很少一部分是师范、教育、心理专业,专业背景的多样化,使得他们在辅导员的路上必然要摸索一阵子的。辅导员是年轻固然能给学生带来好处,但是毕竟他们也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气盛,很多方面同样处于迷茫期,他们阅历不够成熟,经验不够丰富,在大学生在校园这段重要的时期,稍微的差池就会埋葬他们的一生,现在独立院校辅导员普遍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回报率低,很多经验丰富的老职员不愿意担任,再加上他们逐渐与社会脱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渐渐辅导工作越来越显得吃力,所以潮流趋势就是年轻的一代,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增加阅历,提高技能。
(三)辅导员职责不够明朗化,业务繁杂。据调查很多辅导员兼职工作很多,他们普遍反映压力很大,在独立院校,辅导员不仅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实践工作、社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宿舍安全与指导工作,任务相当繁琐,有很多辅导员只是“挂牌”辅导员,他们只是挂着辅导员的称号,很久不露一次面,与学生交流也只是通过发短信、微信、QQ的形式,据心理研究表明,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就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比如说,学生有困惑需要辅导员的时候,不是一个电话就是可以解决的,沟通讲究的是面对面,如果辅导员再只是“挂牌”的话,这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独立院校不良师德师风原因探索
(一)敬业精神的缺失。古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本来是传授知识的精灵,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师也不再是圣洁、高尚的代名词,有的教师信奉:理想,有钱才有想,金钱至上的观念,他们为了自己评职称,虚假乱造论文,一些论文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只是敷衍了事,为了争课时费,自己没有那金刚钻却揽瓷器活,上课时他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对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完全不制止,只顾自己讲完了事,有些不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思想陈旧,只能误人子弟,也有的上课很随意的接打电话,课上谈论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话,说话粗俗,不讲究个人仪表,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现象在独立高校比比皆是,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就像一颗“毒瘤”存在于高校之中,毒害着广大学生。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发生了极大改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市场经济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衣食无忧的时候,开始渐渐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金钱至上,道德沦丧。老师是接受过教育的高等知识分子,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不好的思想也荼毒了人们“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内心动摇,最初的原则也渐渐被现实的洪水猛兽所吞没。
(三)学校体制适度不够完善。不能坚持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对于一些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文件,不能及时、定期的公示,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够重视,同时家长、学生对师德师风建设缺乏必要的监督,只是一味的把学生交给学校、老师,有的家长甚至对老师的体罚现象大加赞赏,说学生该打就打,不听话就打,对于前几年出现的“虎爸虎妈”社会上的舆论也是各种各样,孩子到底该打还是不该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时候的体罚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这种行为很可能带给他的下一代,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完善独立院校辅导员队伍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加强对辅导员的职能培训。首先,学生平常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所以辅导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学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完善自身思想,教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有担当,其次,很多辅导员专业不尽对口,很多理工专业的就对学生心理以及一些教育方面不甚了解,所以,就必须加强辅导员这方面的素养,这样在于学生交流的时候才会更容易,更容易明白学生心里想的,从而更好地辅导学生,同时,让辅导员和学生一起成长,在学生的监督下,不断师德师风建设。
高等学校是向国家输出人才的主要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是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重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即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高等院校。通过对现今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支“靠得住、能力强、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较强的辅导员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长远发展的必要保证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务,通过与学生的和谐相处、有效沟通交流,使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荣誉感,有利于学校长远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里的辅导员来讲,要将管理学生融入服务学生中间,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尽职尽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心灵交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因此较强的辅导员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长远发展的必要保证。
2.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对象是一批“三观”尚不成熟,需要及时引导的青年学生。对于新时期的尤其是95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自控能力较弱。95后大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影响和塑造,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辅导员的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所辖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从他们的思想道德抓起,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加强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通过提高辅导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院校办学的重视程度加深,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提高了选聘辅导员的要求标准,但从招聘到的辅导员整体知识结构看,大部分没有专门学习过思政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与理论,欠缺对口的专业知识背景。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部分辅导员还要承担行政、教学等任务。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做得多,思考得少,被大量事务性工作围绕,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提高其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和相关科研能力。尤其是非专业的年轻辅导员不仅缺乏专业知识理论素养,而且没有学生工作的经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其不能对学生的就业、学业、生活或感情等方面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2.辅导员的应用性素质特色不够突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其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等应用性素质。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大部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利于其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需要进一步培养辅导员的应用型素质和能力。
3.辅导员评价体系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
如今许多高校内辅导员的岗位聘任、工资薪酬、福利待遇也是与其职称高度关联,其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标准基本一致,缺少对不同类型人才而采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导致职称评定只重论文、科研等学术性指标,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急功近利、过度追求职称的现象。现如今的状况是缺少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发展的人才评价方式,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水平的提高,从而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特色建设。
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上述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师德师风等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特点,随才成就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
1.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选聘机制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甄选辅导员时,应关注候选人与岗位的匹配度,重点评估候选人是否具备辅导员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素质,同时关注应聘者的专业教育背景是否与其所辖学生的专业方向对口,争取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岗匹配”,因为只有任职者具备该岗位所需的胜任力,才可以高效地完成工作要求。总之,要通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基于辅导员胜任工作岗位的标准,以专业对口为前提,选拔能力强、作风正的应聘人员充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同时在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辅导员切身体会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等。从而将这些要求作为日后在培养学生时的重点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实践性大学生。
2.多平台搭建科研机制以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针对当前存在的辅导员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聘请名师定期举办专业的学术讲座,将辅导员的工作与当下前沿学术动态有效接轨,为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持。此外,还可以搭建特色科研平台,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基金,由学校科研部门全面统筹辅导员队伍科研立项,课题申报等各项工作,通过课题立项、科研论文等方式,建设辅导员科研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和实现辅导员100%全程参与科学研究,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通过以上针对辅导员科研水平搭建的平台,消除了整日被事务性工作缠身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的后顾之忧,可以在学生工作之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平台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3.开展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活动
高校制度内的顶层设计也要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本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各种提高师德师风研讨会、讲座、演讲会等,大力开展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开展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各种比赛提高其职业道德和工作水平。也可在学生中开展以“最美辅导员”为主题的活动,表彰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把师德师风教育与典型示范结合起来。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辅导员的参与兴趣,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辅导员主动提高其师德师风的作用。同时要号召广大辅导员自觉地参加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4.强化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监督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提高,需要辅导员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种必要的结合落实到辅导员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辅导员工作制度及其岗位职责等制度性的文件对辅导员工作程序和效果进行标准化管理,也可以通过定期召开辅导员例会等形式,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由于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除学校层面的监督机制外,也可以建立学生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监督体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辅导员工作能力,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群众性和主体性,适应如今“95后”学生的特点,进一步使辅导员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真正提高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品质,更有效地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形象管理 辅导员威信
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诸多,而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关注形象管理的辅导员更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促进教育效果的改善,从而提升辅导员个人从业竞争力。
一、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的内涵
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其本质是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反映。[1]良好的形象往往是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辅导员形象是指辅导员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与反映。本文认为,辅导员形象管理的内涵就是对高校辅导员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要素进行开发和管理,全面提升个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策略
1.坚定信念,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最核心的素质[3]。高校辅导员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学习和弥补政治理论知识等,借助大众媒体关注时事;积极参与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教职工学习;在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拓创新、奉献岗位,切实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党性认识;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注意言论的导向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性。
2.纵向发展,改善专业能力: 由“杂家”走向“专家”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普遍缺乏群体认同感,一方面是因为这支队伍并不强大,另一方面辅导员没有在大众心理形成鲜明的形象特征,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形象。以生为本,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自我认同感,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这是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形象和改变辅导员现状的关键。
高校辅导员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加强学习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并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同时围绕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撰写论文,形成自己的研究特长,成为思想教育专家、成才规划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由“杂家”走向“专家”。
3.完善人格,提升品德修养、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十分强调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辅导员要多方联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辅导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热爱教育(学生)、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参加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参与“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学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力水平,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积极参与学风建设;学会“慎独”,通过自律和他律来提高个人修养和专业素养,培养和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
4.坚持学习,增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处理好工作、学习与科研创新的关系,结合工作实际来思考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工作和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探讨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问题、新方法;积极参与学生管理教育课题的研究和学校相关部门举办的辅导员业务学习、沙龙,加强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这不仅是高校辅导员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5.尊重关心学生,行为示范表率
高校辅导员通过规范和管理自身的行为有助于提升自身形象。辅导员要在开展工作中,坚持以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在评奖评优和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该充分信任,并充满期待,以期实现“罗森塔尔效应”;辅导员要采取“亲民行动”,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为学生排忧解难;指导学生制定学习学业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其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注意培养和锻炼辅导员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等,更有效地服务广大学生。
6.整洁仪容仪表,美化外在形象
由于学生的“向师性”,他们经常关注自己的老师。细节决定成败。辅导员要做到仪容修饰美,要注意修饰仪容。生活中人们的仪表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礼仪素养,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形象”,往往形成光环效应,这在实际生活显得非常重要。成功的仪表修饰一般应遵循适体性原则,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原则,整体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辅导员在整洁外在形象时,要结合教师特点和职业角色来设计和修饰、把握分寸、自然适度,避免随意性、夸大化和奇特性,从而形成美观大方、整洁健康、活力阳光的教师形象。
三、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通过形象管理,有利于提升自身软实力、职业胜任力(竞争力)和辅导员整体素质,有利于改善高校辅导员的总体形象,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效能。文章对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二十世纪初的著名意大利教育专家一直都认为,学生一直都具备着一种自我成长的能力,学生自身能够成长成为一种具有健全人格生命力,同样如此,正是在这一种内在生命力里面促进了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教育学家还认为,对于学生自身自发的生命力究竟应该引导还是压制,这已经成为了对教育情况优劣进行区分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因此,笔者认为,只有那些对学生内在生命力发展进行顺应的教育,才能够真正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够得到健康和健全的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要发现学生自身在发展的过程里面所真正需要的知识,这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将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完成的关键因素。本文中,笔者就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分析其艰巨性,探讨其对策。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往往具有不同的服务意识和觉悟,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了辅导员的服务效果存在很大差别,最终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具有一定的艰巨性,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思想觉悟比较高,其服务意识就很强,这些辅导员往往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这一类的辅导员在进行学生工作的时候就能够从根本上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着想,以情感人,方便学生,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感到真正的温暖,更加能够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的处理,最终使得学生感觉到温暖和和谐。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自身的思想觉悟比较低,更有甚者对于学生工作没有一点兴趣,他们的服务意识很弱,对于学生存在一种冷淡的态度,最终他们会在安排干部、评奖以及评先等等日常工作中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相同直接导致了辅导员自身的服务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对于学生交流和沟通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辅导员的文化底蕴以及知识层次,长久以往的结果就是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知识面宽广以及知识层次高的辅导员在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能够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会因为和辅导员进行交流进而获得自己身的好处,对辅导员越来越拥护和亲近。相反来看,如果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自身的知识层次比较低、文化底蕴很浅,其知识面也比较窄,这样的辅导员必然不能够和学生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甚至会在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出现尴尬的场面,最终不能够和学生十分亲近,如果这一个类型的辅导员老师对学生采用一种家长式的说教,学生会对其敬而远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对策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老师,在进行思政工作的时候要求我们必须要用一种教育规范的思想来树立一种服务和认识意识,必须要做到以德育人,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待学生的服务意识弱、做事不公正、工作不到位以及工作认识不高等等很多具体类型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辅导员自身思想认识问题而导致的,然而,想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老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认识,从辅导员自身重要性以及多重角色这两个方面上将自身认识提高。作为学生思想领域中的解惑者、生活领域中的服务者、心理领域中的开导者以及行为领域的传道者,辅导员工作的情况和质量不仅仅关系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更加关系到了整个学院甚至学校的声誉,最终也就关系到了事业自身的良好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只有认识到了自身工作具有的多重性,并且努力的去实践和探索,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公正办事。将自身的认识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也就达标,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对辅导员进行拥护,这是辅导员思政工作良好进行的重要条件。
三、结语:本文中,笔者主要从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艰巨性以及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对策这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艰巨性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加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寄托者,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老师自身的素质十分重要,我们只有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才能够为学生做一个表率,使学生更加亲近自己。
参考文献:
[1]邹茹莲.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究――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导师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2]朱光钛. 扎实工作 努力推进学生宿舍社区工作上新台阶――集美大学学生宿舍社区中心创省级“文明学校”工作纪实[A]. 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 2007.
高职院校与一般的本科院校不同,它的办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旨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提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新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是高职院校发展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新的挑战,其中,担当着培养人才重任的辅导员队伍也面临着新的建设挑战。这项挑战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通过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来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问题汇结到一点上,什么样的辅导员才能胜任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现代高职院校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员?本文试图通过胜任力研究来解答这一系列问题。
一、基于“素质洋葱模型”的胜任力研究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Richard·Boyatzis)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所谓素质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
二、高职院校辅导胜任力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访谈法和文献法为主开展调查。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关于胜任力研究的学术文献,收集了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有关的大量资料,了解了大量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政策和相关研究成果。在文献整理后,决定采用素质洋葱模型为本文中辅导员胜任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大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辅导员队伍呈现出缺乏工作经验的态势。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关学生工作或思想工作经验,工作经验5年以下的占大多数,甚至有部分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验。
(二)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龄大多介于25-35岁之间,年轻的辅导员们大多存在着职业规划焦虑,需要引导规划他们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转变岗位性质、提供晋升空间和评定职称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化培训。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勤工助学工作、配合学校管理制度等学生管理工作。培训模式单一,大多是以开会、传达指示、学习文件等传统方式,使得培训工作就显得相对程式化,没有突出个体差异。
三、基于素质洋葱模型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
基于上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洋葱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关键要培训涵盖外显、内隐胜任力, 设计包括知识、能力及品格在内的内容,采取差别化的培养方式。
(一)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教育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以辅导员师德培养与提升为核心,以兴趣、权力和成就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师德培育体系,从不同的需求层次提升高职业院校辅导员师德教育。
1.以兴趣为切入点,引导辅导员爱岗敬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辅导员具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兴趣,他必然会潜心钻研工作的规律和技巧,收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而职业型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工作的重复性非常明显。因此,要分析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与范围,帮助他们寻找工作的兴趣点,树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维持对辅导员工作兴趣和热情的主观感受。
2.以事业心为动力,培养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职业忠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乐于宣传(Say),就是员工经常会对同事、可能加入企业的人、目前的与潜在的客户说组织的好话;第二层是乐意留下(Stay),就是具有留在组织内的强烈欲望;第三层是全力付出(Strive),就是员工不但全心全力地投入工作,并且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促使企业成功。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辅导员工作作风的培训、培养,帮助他们养成固有的、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工作习惯与处事风格,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
(二)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考核体系
1.细化选拔标准,加强岗前培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通常使用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两种方式。目前来说,由于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基本上以外部招聘为主。辅导员招聘一般要求“211”或“985”学校硕士毕业生,但对专业无限制。高职院校辅导员因为要承担一定的实训、就业指导工作,且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性明显,最好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筛选。
2.注重专业培训,加强经验交流。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就业辅导培训、和辅导员能力培训等。教育部已经于2007年在复旦大学设立了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各高职院校应该多关注全国各大高校和教育领导部门的辅导员培训计划,积极选派本校辅导员参与培训。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学习考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集体培训以外,要针对每个辅导员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不同的培训设计,做到点面结合。
(三)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内涵
辅导员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掌握较为广博的知识,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目标,结合辅导员个人兴趣、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愿望,科学划分辅导员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引导辅导员成为具有专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
1、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让辅导员从其他非本职的事务性工作抽身出来,真正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开展工作,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投放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工作中,真正把辅导员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2.构建以辅导员工作职责为核心的知识培育体系,帮助辅导员进一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高对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对于部分有学习潜力和学历提升需求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的再深造提供有利条件。
3.构筑辅导员分类发展平台。根据辅导员个人选择的发展方向,围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专题研究能力和专项业务能力等,着力构筑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和交流平台,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职业发展道路。专业特长突出的可以转岗为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综合素质突出的,可以转岗为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实施者,同时还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因此,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业务能力,更要重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与素质的提升。然而,当前各高校辅导员道德现状不容乐观,专业性和稳定性薄弱,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信念降低,缺乏敬业精神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因此,辅导员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辅导员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工作一段时间就消极对待,敷衍了事,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缺乏动力,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很迷茫,一天忙下来,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
2、工作任务多且繁杂,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的工作多且琐碎,从学生入学开始,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大事小情,如:学生是否好好上课、学业成绩是否及格、考级考证是否顺利通过、假期出行是否安全、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否和谐、情感状况是否平稳、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否合理等等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可以说辅导员“保姆”式的工作、导致辅导员的工作毫无技术含量,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此外,职务与职称晋升的模糊性也使得辅导员队伍长期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离职的情况经常发生。
3、辅导员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竞争机制的引入,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是成为一个优秀辅导员的重要保证。然而,根据各高校的招聘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辅导员的入职专业较为狭窄,集中于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部分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严重失衡,工作能力较为局限。此外,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政治理论水平略显不足。
4、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素质需要完善
根据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接近50%。[2]其主要表现为肌体的疲劳、免疫力下降;心理疲惫、抑郁、烦躁;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容易紧张;对待学生工作冷漠、被动等,这些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工作任务量的繁重与反复,另一方面也是对辅导员自身心理抗压能力差的影响。事情一多就容易厌倦和疲惫,自我情绪的掌控与调节能力不足。
5、部分辅导员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许多辅导员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贪图物质享受、计较个人得失,更有甚者在学生的奖金评定中分取利益。一方面,在工作中没有团队意识,嫉贤妒能、偷懒耍滑,工作效率低;[3]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利用工作的权限,明里暗里要求学生“孝敬”。价值取向的偏差玷污了教书育人队伍的纯洁性,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的运转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树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孜孜不倦学习和奋斗的动力。清晰的目标更是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高校要重视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提高,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通过系统的学习,规范辅导员自身的教育行为,让书本的理论真正外化为个体的实际行动;通过不断的道德培养,加强职业道德的认知,提高职业认同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夯实基础。
2、重视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优化辅导员队伍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及大学生越来越鲜明的个性,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辅导员的选拔与任用,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上的先进,为人处世的高尚,从源头上率先抓好队伍的道德建设,严格考核、择优录取。其次,健全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体系。各高校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形成培训周期,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技能与素质。
3、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
首先,完善考核机制。把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辅导员的考核体系中,将职业道德的表现作为职位晋升、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考评结果优异的同志给予晋升晋档、换岗交流、物质奖励等激励。再次,切实解决辅导员的工作、生活问题,提高辅导员对学校的归属感。最后,完善评估监督机制。师德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建立辅导员职业道德考核的监督机制,能够更好的保证辅导员言行自律的持续性发展。
4、遵守职业纪律,重视辅导员的作风建设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辅导员老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所谓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在现如今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辅导员能否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办事公正、严于律己关系到学生对这个老师的信任与认同感。一位纪律性强、思想作风正派的辅导员也必将深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5、健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体系
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与其职业的发展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健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体系,为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保证辅导员队伍的长效发展,才能保证辅导员持续的工作动力。第一,根据辅导员自身岗位职称和学术水平,帮助其制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第二,在制度的制定上为辅导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尽量与专业老师统一要求。[4]第三,建立学生工作的研究基金,引导和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以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持续性发展。
此外,还要重视辅导员个人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辅导员要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懂得调节和释放自身的压力,情绪稳定、乐观向上才能积极应对繁杂的学生事务,进而克服职业倦怠的产生。
总之,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与长效,学校与辅导员老师要共同努力,实现“立德树人”这样一个育人理念。党的十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提出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党的十精神引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希跃.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2.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第一老师”,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帮助学生直面学业、生活、心理中的种种问题,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相当的影响。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面对学业、就业、适应等成长中的一系列的困扰,需要有人引导、帮助,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辅导员需具备组织、沟通等专业技能,教给学生“做人”、“做事”,辅导员肩负的职责甚至比专业教师还要重大。因此,打造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并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才能适应高校教育管理的新形势。
一、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自身素质问题:⑴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一些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多层次需要。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辅导员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⑵就业辅导应是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而很多高校辅导员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没有真正去职场打拼的经历,自然无法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⑶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近90%的人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辅导员很难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⑷一些高校辅导员已经出现“职业枯竭症”(又称“职业倦怠症”)倾向。“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的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身体的疲劳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表现的症状有: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没耐心、不柔和;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专家认为辅导员作为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2.学校管理问题:⑴就现有高校的管理模式看,辅导员成了管理员、保姆、服务员。高校各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最终落实在辅导员身上,而主要应该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却被忽视了。辅导员们普遍感到整天忙忙碌碌,感觉不到多少工作成果,看不到发展方向。⑵管理体制不清。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方方面面,许多辅导员搞不清谁才是自己真正的直接领导者。多头领导,导致工作关系混乱,致使多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对辅导员进行领导,而辅导员则成为“秘书”和“传话筒”,客观上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和工作的盲目性。⑶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辅导员职能职责分工的机制与条例不完善,相关的选拔、任用及管理制度滞后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在操作、评价、考核等多方面环节中无章可依,形成了混乱的管理局面。⑷职责的不确定。许多高校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形成奖惩体系,考评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⑸辅导员待遇偏低。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通过努力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几年,却只是个老辅导员,辅导员工作业已成为“没有前景的职业”,这势必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