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20:36: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Thehumancharactereducationistheessenc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Yet,inrecentyears,thiskindofeducationisgenerallyignoredbecauseofthediscrepancyinunderstanding.Thewaytosolvethisproblemistocorrecttheideasofeageringforquicksuccessandinstantbenefitineducation,andputthehumancharactereducationinarightposition.Inordertoenhancetheeffectofthiseducation,thecollegesshouldgraspsomeimportantpointsofitbyadoptingscientificeducationalapproache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humancharactereducation;humanspirit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后果是造成校园人文精神生态恶化,人文精神贫乏。一些学生缺乏人文情感,缺乏人生理想,人文素质低下,人格境界低下,人格存在“残疾”,价值观、道德观混乱,不思进取,黑白不分、美丑不辨,缺乏社会良知、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缺乏合作意识,对教师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不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常识,缺乏表达能力,写一封求职信错字连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给自身造成了致命伤。在21世纪高职院校如何来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有价值取向方面的,也有条件限制方面的。
1.对办学宗旨的认识有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既然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以技能学习为主,一切课程安排的原则是看其是否实用,实用则开,不实用则舍。人文课程毫无疑问地被划在“实用”的范围之外了。学校首先要保证的是实用性的课程,即能使学生拿到饭碗的课程,人文科学内容的课程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严令所开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似乎可有可无了。出现了“技术至上”的倾向,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放弃,学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2.对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改革意见的理解执行是取头去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措施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些学校简单片面理解文件精神,不进行科学规划,对理论课大加砍削,人文课程首当其冲,成为被削减的主要对象,修改一次大纲,人文课程就减一次,一些文科专业也把课程分为实用型和非实用型,非实用型的课程统统砍去,有的学校的文科专业把向学生介绍怎样步入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知识的“社会学概论”课也砍去,几乎将人文课程清除殆尽。但教育部这一改革意见的后面讲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些学校只管大砍人文课,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不管了,培养人才只求单方面发展,不求全面发展。这种做法对办学是有害的。
3.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较差
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教师和各时尚专业的教师,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仅有少数的人文课程教师无力对全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高中是应试教育,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有限,高职院校录取的高职生文化知识更差一些,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对人文科学兴趣不大,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不利的原因之一。
二、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扭转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
一些高职院校全力抓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抓技能教育,可短期见效,可提高就业率,可扩大学校名声,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费时费力,作用却不能立竿见影,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后续地起作用,长期才能见效,是软任务。抓技能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把技能教育绝对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不正确了,就属于急功近利的行为了。要正确认识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关系,技能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素质是立世之本。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来讲,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教育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人文精神;不仅要对他们的现在负责,更要对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负责;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影响其一生。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只有技能而无健全人格无人文精神追求的“工具人”,将来在岗位上不会干好,也不能很好做人,这样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也是对民族对国家不负责,也有害于民族,有害于国家。同志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了人文精神,不打自垮。”②能不能成功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不可等闲视之。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更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新加坡教育目标分为“德、智、体、群、美”五个方面,称为五育;美国MIT要求每年本科生必须完、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课9个学分,共计72学分,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有类似规定[1]。日本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十分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至少从人文学科课程中选修20学分课程,占学生4年必修、选修总学分(136学分)的15%[2]。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有雄厚的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受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崇,1998年巴黎诺贝尔奖宣言明确指出:“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回首,去吸收孔子的文化。”鉴于此,我们更应该搞好人文素质教育。
2.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上述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他们怎样做人时,使其必须具备几方面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要牢牢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1)自强精神
目前社会中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行为,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自强精神,要有自信心,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奋发进取的心态,对工作和生活抱有乐观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有不懈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
(2)敬业精神
要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必须先敬业,要发展更要敬业。敬业要爱岗。高职毕业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就要爱这份工作,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3)职业道德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良好的道德素质,高职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4)诚信品质
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诚信品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诚信,要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从现在到将来,在参加考试、申请补助、申报奖项、申请入党,在还贷、求职,在工作岗位上,在生活中都要守诚信,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提升个人的品格。
(5)审美能力
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有辨别美丑的能力,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求美去丑。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6)耐挫能力
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不惧失败,不怕挫折,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情绪,在面临困难时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成为事业和生活中的强者。
3.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必须开的、管用的课程。课程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是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学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4.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运用单一的灌输方式,效果往往不佳。另外,高职生的文化知识单薄,如教学中给他们讲一些深奥的人文科学理论,他们也难以接受,如给他们开设“中国古典伦理学名著选读”、“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课,他们接受起来很困难。需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这方面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他说好的小说可以改造人,使“怯者勇、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3]他讲好的小说对完善人格、改善道德的作用超过儒家经典,他这一观点对我们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启发,我们也可以用经典小说来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人格教育,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一首优秀的小诗,其作用胜过一大篇的说教。好的文学作品是读者灵魂的净化剂,心灵的抚慰剂,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道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乐,学生乐于接受,会取得好的效果。
5.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4]。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宣传部门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办校报、办广播台、办思政网、办校刊来育人,通过校报、广播台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评论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专题宣传,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校报的文艺副刊和广播台的文艺节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工处、团委、各系、部,学校的各社团组织学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举行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艺术修养,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提高文明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图书馆向学生开列优秀人文学科书目,向学生推荐,开展优秀人文学科书籍导读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读书月”、“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6.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
这项工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针对高职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的情况,可安排一些课余时间进行适当补课。在讲授人文素质教育课时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他们能接受这门课,乐于接受这门课。对于人文学科的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要引进和培养这一学科的名师。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建设,改变这门课所处的边缘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都建设成精品课,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1):41.
越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现代护理的整体观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不仅关注疾病,更加关注患病的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注重对生命的内在质量的关怀,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整体护理知识,还要具有稳定的心态和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和关怀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不同国籍、不同宗教和生活习惯的人对健康的需求。这就使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高于专业知识教育,并从根本上制约和贯穿一切学科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还拥有了“社会和文化权利”,为病痛中的众生实施人性的、人道的真正关怀的高级护理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2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基础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不够
长期以来,考人我国高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毕业的理科生,由于主攻数理化,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考上护理学院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基础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人文素质弱化,从而影响高护学生综合素质的完整性。
2.2护理教育中的缺陷
①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重视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社科知识。据报道,我国24所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所开设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4.2%。人文科目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偏少,出现课程设置形式不合理、学科门类不齐全和不科学等情况。在课程内容上,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知识,忽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内容,课堂上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讲心理社会因素少,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堂讲授和知识灌输,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教给学生多少,忽视学生感悟多少;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重点讲什么,就要求学生记什么,老师怎么操作,学生就怎样模仿。这些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活动,使其失去寻求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实施。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手段上,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目标的评价;重视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当课程结束时,常采用笔试的方法,只通过一张试卷来检验专业知识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的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综合素质都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从而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3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3.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人文意识
各个护理院校领导率先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时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护生素质的要求,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辟多种教育途径和渠道,在授课中注人“人文”内容,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
3.2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
科学地增设人文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经济学》、《经营学》、《护理教育学》等,保证人文课时占总课时的1/4或1/3(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首先在获取人文知识上得到保障。同时将人文课程与原有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将原有课程结构模式‘‘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改为“平行式”,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专业课同时开课,以一定比重同时修完,重新构建适应整体护理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使各门课程之间护、医、文相互渗透,创造出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具有护理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形成“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
3.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手段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所学知识,这种有意义的和参与性的学习能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创造性和评判性思维叫,是以后在临床实践中重要的素质。还可以分刁蛆讨论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自己来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可以承担多种角色,如领导者、促进者、知识的资源者或小组的训练者等。小组的类型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分为指导讨论小组、学术讨论小组、自由讨论小组、解答问题组等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积极、活跃、主动地发散思维、评判异己,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为日后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完善评价体系和手段,加强情感目标精神运动目标的评价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
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
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3、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二)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物质——空间类环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着文化信息,积淀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与物质情境的交融与对话中,不断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觉。
组织——制度类环境,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文化——心理类环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2、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1、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
医学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关怀,不仅要求医者具有广博的自然医学知识,还必须要从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对患者做到尊重、诚信、同情和耐心。因此,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人学”,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时,更加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我们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和理论之外的其他文化涵养和素质,“既要有对人的医疗权利、生命价值、健康利益、人生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关怀,又要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职业品格、道德情操和创新精神”。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单一地增设某一类课程就能解决的,它应当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渗透,是一种由外而内潜移默化式的浸润教育。检验这种教育的效果,不是看学分高低,而是看医学生修养、人格的提高和升华与否,是看医学生的嘉言懿行是否由内而外地自然流露。
二、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生是从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中直接录取的,人文素养教育比较薄弱。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中大多专注于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对那些与医学相关的执业能力普遍重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知识的浅薄。由于人文文化不能直接产生成果,一段时间以来不被人们所重视。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才是实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空头理论”。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误导,致使一部分医学生排斥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中国医学协会有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所引发的,提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教育者已逐渐认识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国内一些高校建立了医学人文研究所,对医学课程体系整合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及医学继续教育中也逐渐渗入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医学院校教育者们提出了从树立意识、改革课程体系、探索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提升医学教育新理念,将人文与医学精神并重
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塑造和弘扬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是时代赋予医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医学教育要塑造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要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越来越紧迫的工作。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在具备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同时,还要具备人文精神和人文态度;医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深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在传授知识中注意渗透医学人文教育,注重课堂中的人文互动。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后,实践课和见习课增多,可充分利用和病人沟通采集病历的同时,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同时进行医德教育,在讲授的基础上采用病历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基于问题的学习(BPL)”等先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主体――学生放在主要地位,让学生与教师探讨在临床中如何与患者沟通,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诊断和治疗需求的前提下,为患者做出伤害和经济负担最小的临床决策,这种方式的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教学实践与见习课中,带领学生对患者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进行分析和讨论,实事求是地让学生感悟医学人文相关的临床决策,在教与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
四、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对策
1.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启迪和引导的重要形式。学校的校容校貌和人文环境,都能带给学生美的熏陶,是提升医学生素养的生动教材。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良的校园文化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振奋其精神,完善其人格。我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秉承“大医精诚”的校训,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校训等。刚入校的大学生就要进行医学生誓言的宣誓,通过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加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广场、人文讲座、职业道德讲堂、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服务等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打造一个高雅、快乐的校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提高医学生培养自己人文素质的意识
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园的文化与教师的讲授是帮助医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推动力,只有自身增强学习,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意识,才能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增加对人文知识的了解,主动弥补自己人文方面的不足,树立起关怀人、尊重人的意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3.纳入学校的教育的课程体系
加强人文教育,首先要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素质课程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比较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开设《艺术鉴赏》、《人际沟通》等人文修养与医护礼仪课程,引导学生思想升华,培养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礼记》中说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还需要提高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这对医学生有重大影响。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认识和挖掘自己所授专业课程中潜在的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兼备浑厚的医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在医学课程中有意识地把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
5.开展读书活动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近年来,我校每年都进行相关的活动,今年为增强我校师生员工的学习能力,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和医学人文素养,结合当前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和“我的中国梦”两项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以“传统书香润杏林,中国梦圆塑大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周”活动;举行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当医者变成患者”的读书征文比赛和师生座谈会;组织开展“中国梦――梦圆右医”的征文摄影大赛、主题宣讲活动、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采取了新闻报道、横幅、板报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倡议全院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师生与书为友,同大师对话,同历史对话,去了解优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接受心灵的洗礼,获取前进的动力,汲取人生的智慧。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真的力量,体验善的高尚,领略美的魅力,把对人文知识体验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7.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探索科学活动的灵魂和生命,医学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医学生通过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了解和感受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医学先驱身上所体现的创新精神,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培养善于创新的能力。我们应该紧密联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医学生的特点,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支持,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科学与人文高度结合才能造就一名优秀的医学生,并使其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总之,只有加强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医学理念,注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通相融,才能培养出“懂医术、修人文、有道德、能创新”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伦峰.论医学院校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研究(一)[J].语文学刊,2013(2).
[2]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6.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民族医学院临床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545份,剔除不合格的调查问卷,确定有效问卷532份,有效率为96.73%。其中大一人数162人,占调查总数30.45%;大二人数95人,占17.86%;大三人数141人,占26.50%;大四人数134人,占25.19%。
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对学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学医的目的、医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如何看待医生收红包、如何看待医德和医技、如何加强人文素质、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因素等。
1.3调查方式
根据本次调查目的和要求,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统一培训,于2014年9月25日,分别联系临床学院各个年级的班长,说明本次调查目的,由班长负责发放问卷,并且当天收回调查问卷,对收回问卷进行检查核对。
1.4统计学方法
用POMS2.0医学统计学程序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
对于“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等概念的认识,37.03%的学生表示“听过,并且清楚这些概念”;62.97%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概念”或“不知道”。其中,大一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比例分别是22.84%、77.16%;大二的回答是50.53%、49.47%;大三的回答是36.16%、63.84%;大四学生的是43.28%、56.72%。大一学生与大二、大四学生认知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73和14.06,P<0.001),大一学生与大三、大二与大三学生认知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0和4.80,P<0.05),大三与大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大三、大四学生对人文素质是比较了解,而低年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概念模糊不清。关于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中,21.43%的学生觉得是“个人”,16.73%的学生觉得是“学校”,16.92%的学生觉得是“社会”,44.92%的学生觉得三者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2关于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是否重要,从统计数据来看,63.35%的学生认可人文素质对医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36.65%的学生觉得不重要。87.78%的学生表示社会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12.22%的学生表示社会实践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没有帮助或帮助很小。
2.3学生对学校开展的人文课程的看法
对于是否满意学校当前所开设的人文教育课,24.8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60.71%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14.47%学生不满意人文教育课的授课方式。从整体上观察,90.04%的学生认为人文课程对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有帮助,9.96%的学生觉得没有帮助。男生女生回答各异,但各年级男生与女生回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级比较,大四与大三、大四与大二、大三与大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8、7.32和6.05,P<0.05),大四与大一、大三与大二、大二与大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对精神和金钱的看法
针对精神的力量,67.29%的学生觉得“精神的力量很大,能超越物质诱惑”,6.77%的学生觉得“物质力量比精神力量更有诱惑”,24.25%的学生觉得“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一样强大”,1.6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精神力量是什么”。对于金钱,32.89%的学生认为“金钱乃身外之物”,19.74%的学生认为“金钱能体现一个人的地位”,41.35%的学生表示“金钱不是万能的”,有6.02%的学生表示“为了获得金钱可以进行某些交易”。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承认精神的力量,承认精神的重要,但在金钱观上,25.76%的同学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利益关系成为生活中医患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2.5关于学医的目的
55.26%的学生觉得是“治病救人”,33.83%的学生觉得是“收入稳定,职业好”,6.21%的学生觉得“父母的要求”,没目的的占4.70%。
2.6如何看待医生收“红包”问题
不同年级男女生对收红包的看法见表2。从表2可见,59.77%的学生表示“应坚决制止”,31.95%的学生表示“应视情况而定”,8.83%的学生表示“司空见惯,可以接受”或“属正常现象”。对医生收“红包”这一现象,大四与大三、大四与大一及大三与大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5、15.26和10.39,P<0.01),大三与大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47,P<0.05),大四与大二比较和大二与大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男生与女生回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有40.00%的学生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期望从中获利。
2.7如何看待医德与医技问题
不同年级男女生对医德医技哪个比较重要的回答情况。统计结果显示,26.32%的学生认为“医德比较重要”,11.28%的学生表示“医技比较重要”,62.40%的学生表示两者都重要。大四男生与女生回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P<0.01),大二男生与女生回答情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56,P<0.05)。大三和大一回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生回答情况比较,大四与二、大三与大二及大二与大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47、16.94和28.99,P<0.01),大四、大三和大一的学生认为医德医技都重要的比例高于大二的学生。
3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某医学院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及重视程度跟医疗卫生事业所需和人民群众期望存在差距。高校虽然加大了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但由于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以及医学生专业课繁重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医学教育工作中,存在重视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医学生要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守护神,还需从以下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3.1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62.97%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缺乏了解,知晓度很低。医学生对人文素质不了解,表现在有些学生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关爱和责任感;缺乏沟通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看不到人文素质对自己学习和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觉得专业课程最重要,人文课程没什么意义。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绝不局限于人文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也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1]。因此医学教育要特别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强调人文素质修养对于医学的重要性,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敬畏生命、尊重患者,有仁爱之心和高尚医德的健康守护者。
3.2加强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3.2.1加强人文环境熏陶
医学院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为契机,为进一步加强院风、学风建设,大力宣传医学人文精神。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丰富的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唤起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以天下苍生为念”的道德责任感[2]。
3.2.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现代化医学的需求,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方法安排课程,其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保证专业课足够课时的条件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太少的人文课程对学生没有多大帮助,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熏陶才能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同时,要将人文课程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的养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专业课程时不忘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运用人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文素质。
3.2.3改进教学方法
提供更多的社会医疗服务实践,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医学生从需要关怀的弱者、贫者、痛者等渴望的眼神中读懂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从每一位患者的背后探寻其应被赋予的社会同情和公正,从而寓医学人文于实践活动中,培养医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促进医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情感和信念[3]。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让医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开展各种人文知识讲座,举办人文与知识相结合的比赛。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欠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价值观紊乱,缺乏理想追求、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现象,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生源相对较差,尤其随着三本院校转型并入二本,高职院校争夺生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甚至采用注册入学的方式。无论是单招、中职对口招生,还是高考统一招生,高职学生表现出整体素质偏低、学习能力较差等状况。此外,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文化底蕴尚浅,特别是在大学人文精神培养和塑造方面还处在探索前进的路上,人文精神普遍欠缺。当前,高职院校明确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定程度上导致“重专业教学、轻人文教育”的思想盛行,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较为薄弱。表现在:一是高职人文教育与中学、中专阶段的人文教育脱节,缺乏有效对接和提升。二是高职人文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模块和结构缺乏有机的联系,与专业的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机构和师资相对薄弱,负责人文素质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人文社会科学部、公共基础部或类似的部门,专职教师数量少,难以满足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采取“看菜吃饭”的办法,有什么样的教师开什么样的课,导致课程内容比较单一,甚至以“两课”(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代替人文课程,即便是开设有人文课程的院校,内容也单调。四是教育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质量不高。高职院校“2+1”或“2.5+0.5”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被压缩,而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导致师生功利思想严重,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被边缘化,人文课教师地位相对较低,教学热情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与专业课相比。
二、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再认识
通常认为,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人文素质教育就是用人文知识教育人,最终使之内化为人的精神,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针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现象,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规模战”逐渐转向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的综合实力的较量,许多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涵养人文、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如果说培育大学精神在高职人文内涵建设中起的是价值引领的作用,那么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则是高职人文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这之前,我们有必要认清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具体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有别于以考试升学、就业谋生为目的的传统教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丰富人文知识,提升人文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想境界和人文修养全面提升,具有非功利性。从教育的内容来看,与自然科学教育不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主要内容,具有人文性。从教育的形式来看,有别于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点的讲授和灌输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人文素质教育更注重互动式教学,强调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从教育的主体来看,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主体,人文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主体,提倡以人为本。从教育的阶段来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与中学、中职阶段以培养人文知识和人文能力(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主,转向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当前,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大力倡导大国工匠精神、现代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培育“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和思想境界。这对于过分强调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精神涵养。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探索改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三、改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加强和改进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计。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教育理念的表现形式,课程结构的设计“不仅是为未来职业进行设计,也是为未来人生进行设计”。因此,课程的设计首先应基于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充分认识,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进行。具体来讲,一是要分类别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主要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大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置人文课程,将人文课程充分融入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全过程,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协同作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二是优化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应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强化德育功能,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模块,基于学校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应该积极开发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尤其是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将“侗族大歌”“壮族嘹歌”等非遗项目创造性融入人文教学课堂,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双赢。三是做好中学、中专与高职人文课程的有效衔接。要避免重复性的人文知识培养,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人文能力,积极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四是灵活设置课程的形式。高中阶段是以语文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高职院校由于培养模式不一样,人文课程应以选修课为主,专业必修课为辅,在专业课程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和融入。
(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改进教学方式,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精神。首先,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增强师生互动,让人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平台。其次,要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探索慕课、网络课程等形式,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毕生追求,如“工匠精神”的培育,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外,在教学和实践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人文精神。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校长有约”等形式,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或教育教学过程中热点话题,让学生与校领导面对面对话,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再次,要广泛开展大学生人文实践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学生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精神内涵。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圆梦使者”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多年来尽心尽力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增进社会和谐、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关键,也是难点之一。一是要建立一个人文素质教育专家团队。这个团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骨干,在职能上类似于学术委员会,重点做好教育教学调研、课程设计、教学跟踪与改善、教学研讨等工作,参与专业建设有关的培养方案的拟订、课程安排等重要环节,统筹做好校内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大人文格局。二是多渠道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加大兼职教师比例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办法,一些高职院校还通过专家讲座、网络课程、人文讲坛、面向校内外募集公选课等形式,弥补师资不足。三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人文素质。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人文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的建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与其他知识性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不一样,应该是以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为考核目标。因此,人文课程的考核应弱化知识性的考查,强化学生人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等综合性的考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学生素养积分考评办法,素养积分认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遵守校纪校规类(A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B类)、科技文化与创新创业类(C类)、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活动类(D类)、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类(E类)、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类(F类)等六大类,通过加扣分认证,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全面考查,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改善。人文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指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整体布局和人文景观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如校训石、文化长廊、人文雕塑、开展人文学习和活动的场所等。软件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开展如经典诵读、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技能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社团主动融入校园文化创建,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师生认同的校园文化精神品格,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打造“金葵文化品牌”,形成了“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南职精神,引领师生在专业建设、技能大赛等各方面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绩。另外,把企业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提升人文素质有积极作用。“由于人文的内隐性,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应该伴随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它绝不仅仅是几年的人文知识教育或者几门人文课程能够完全实现的。在当前倡导“工匠精神”、深化内涵建设形势下,是否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涵养人文精神,促进内涵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04-10
[2]胡孝四.高职院校人文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
[3]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也都普遍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如何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对“人文素质”本身的理解是关键,是核心,是基础。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精神是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可以说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同以往相比有所突破,但仍旧不容乐观,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绩亦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1.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容易造成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曾用这样的话概括职业教育的功能“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确,作为与强调学术体系的普通教育体系并列的职业教育,教育功能很明确――服务于就业。与本科教育相比,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针对性,而在短短的2至3年的教育期间想实现技术与人文素质的双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也必然的造成某些职业院校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不得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殊不知职业院校的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
2.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部分职业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三、寻求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偏重专业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差距甚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塑造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
1.在思想上,职业院校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艰难性,认识到社会的环境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
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
课堂教育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体现出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3.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人文素质中许多都是缄默性知识,必须突出感受体悟和养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四、结束语
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二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相互促进、融合贯通,共同发展。只有坚持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才会得到社会越来越高的认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且我国的素质教育从某方面来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突出体现在初等教育方面。我国的教育从体制层次上来看,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素质教育在后者的贯彻实施当中体现得较为薄弱。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这一领域更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是一种“大综合”式的教育,必须要把它贯穿到各个教育层次,一切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不能顾此失彼。笔者就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一些现状及其发展情况作一些简单的探析。
一、人文素质的涵义及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广义上的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上的人文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美学、法律等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现代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具体来说,高职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应具备如下内涵:
第一,政治素质教育。高职学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类使命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自己的智慧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民族强盛融为一体。要立志提升行业水平,要在世界技术舞台上展现中国行业的风采,要给人民带来福利。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职大学生应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和高尚人格,修身养性,德才兼备。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职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接受较高层次和水平的文学、音乐、美术、哲学、历史、经济学、伦理学和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一个人文素质修养好的高职人才可以在专业(职业)领域迈向更高的阶段。
第四,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的急剧变动和不稳定因素增多也对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高职大学生还应有良好的口才、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而
人文素质教育则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它始终如一地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塑造了学生的人格,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人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与对生活工作方式的追求。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更应该受到重视,并广泛地推行开来。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都围绕专业转,形成单一的“专业加基础”的办学格局,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课时数一般不超过总课时10%。这些院校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都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氛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急功近利,把进高职院校看作是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寻求谋生的一种手段,从而助长了轻人文社科的价值取向。高职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最大后果是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幼稚和浅薄,人文精神缺乏。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本专业学习任务繁重,许多学生只注重专业的学习,对专业之外的知识很少涉猎。有些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专业才是生存之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不能当饭吃,可以不学。由此导致许多学生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有知识没文化、高学历低素养。长此以往,必将违背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
第三,加强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人文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要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人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一种教育理念,符合专业(职业)的目标以及体现学校的特色,要把人文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有机部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在服务中更好地考虑其他因素。即在高职教育中,较之专业知识和技能,属于人文范畴的思想、文化、心理等素质更值得重视,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来说,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宽容与合作精神,都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
第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当今高职发展新趋势、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美国学者怀特赫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人文。”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课题,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项目,常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求人们用全方位的思维和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才能解决。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发展趋势。培养文理结合、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三、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这样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基础、指导力量。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高十分需要教师人格的感染与启迪。然而,由于大部分教师文理不能兼通的局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实际上仍是“两张皮”,既不能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感受到人文的熏陶,也不能使学生在人文教育中体会到专业的魅力。如果专业教师在讲授科学现象、科学技术及应用时渗透了人文精神,学生就会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思想。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又要有高尚的人文修养,并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师素质结构,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
第二,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加强课程课堂建设。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自然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各院校应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①要建立系统的人文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课程以外,也能领略古今中外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工艺美术学等课程的知识,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阅历。②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学科的特点,开设一些体现文、理、工、艺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因而,在讲授某些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便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因此,拥有一个良好浓厚的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便显得尤为重要。①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戏剧演出、名曲名画欣赏、文艺汇演、影视评论、演讲、征文、书法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不断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社会竞争力。②创建一些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学生社团。如:影视协会、书画协会、诗歌协会和舞蹈剧团等等,让学生通过社团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③聘请社会名流、成功人士、著名学者专家等来学校做报告、开讲座。让他们现身说法,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文化修养,培养了浩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④高职院校还应加强教学设施和图书馆建设,加强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把自己置身于浓厚的人文氛围之中,增强他们的爱校情怀。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院可在校园网上开辟像“文化论坛”和“心理咨询”等栏目,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校园网进行人文方面的网上教学。不过,环境和氛围是外在的有形的,能不能将这些外在的有形的文化氛围变成内在的无形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关键在于发挥学生所特有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空间。让学生接受教育,不是仅仅局限于固定的室内课堂,而是应该放宽眼界,把我们的教学课堂无限地拓展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同样,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该走出常规的小课堂书本教育,自觉地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感受、接受生动、形象的教育熏陶。因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地利用各假期,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有益的公益活动。通过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以达到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升华。
总而言之,人文素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和呼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高职教育这一领域,在抓好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相对重要的位置,做好“两手抓”。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教育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主编.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研究分卷.
[2]秦力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
[3]邵军.高职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98-03
“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是当今世界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潮流。为了适应这一历史潮流,必须着力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人文素质。军队院校作为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主阵地,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本文论述军队院校加强初级指挥军官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总体思路。
一、加强初级指挥军官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 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它通过一个人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1]。具体而言,是初级指挥军官思想境养、精神品质、道德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此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进行全方位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使学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而且要升华为广阔的全局观、深邃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创造力和非凡的决断力。从初级指挥军官的发展趋势、职业特性和素质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顺应教育趋势,打造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队伍的必然要求
初级指挥军官的教育教学,必须紧跟军事指挥人才的发展趋势,顺应当今世界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潮流。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确立了“智能型”和“科技型”并重的“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按照基础知识厚实、专业知识精深和相关知识广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要求,坚持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指挥与技术并重、 战术与技术并重、学历与经历并重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思想,构建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综合性、大专业、开放式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为了培养“复 合型”初级指挥军官,特别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训练。其军队院校将学员的精神建设、人文品格修养提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美国和俄罗斯,一贯重视“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把锻造军人严格、 规范、顽强、坚韧、协作的素质系于丰富的人文文化的修养积累上。 认为“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堆砌,而是要依靠科学文化素质的塑造,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于丰富初级指挥军官的哲学思维、形象思维、战略思维、创造思维等有着重要影响。一些军队院校所开设的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地方大学完全相同,如西点军校开设的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等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由此可见,培养“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方阵,是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证。就曾指出:“要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型参谋人才和专家型科技人才,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可靠地人才保证。”[2]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初级指挥军官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紧跟当今世界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主流趋势,着力打造我军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队伍,军队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纳入院校教育体系。
(二)瞄准教育方向,着眼现代战争和未来战场的必然要求
军队院校要将教育向部队靠拢、向实战靠拢作为基本方向,牢固树立“教为战、学为战”的思想,紧紧围绕“能打胜仗”的目标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初级指挥军官处于战争的最前线,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初级指挥军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战争的武器装备将更加先进,情报信息量增加,战场技术含量增大,要求指挥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备;军兵种类型增加,武器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导致指挥的合成化,指挥员的指挥控制更加困难;战争破坏性、杀伤性增强,战场残酷程度增加,作战指挥军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增大,战争变化急剧,要求指挥军官军事行动敏捷,决断更加快速;作战指挥复杂,敌对双方斗智、斗勇将更加激烈等。因此,要想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求指挥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更要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坚强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战略思维能力,高水平的开发意识、创新意识,也就是要求初级指挥军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承载了指挥员理性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的人文素质,是连结人和武器的纽带,是初级指挥军官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战斗力生成模式中的软实力。初级指挥军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提升我军应对现代战争的整体实力,才能立足未来战场、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强大保证。从教育要面向实战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定位出发,人文素质教育也必然是军队院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紧扣教育目标,面向部队实际和任职需要的必然要求
初级指挥军官不但是未来战争的指挥者,更是战斗在部队第一线的直接带兵人。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第一任职能力,实现院校教育与部队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使学员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履职,最大限度地缩短初级指挥军官的任职适应期,是军队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紧扣教育目标,结合部队实际,满足初级指挥军官第一任职需要的必然要求。初级指挥军官工作去基层部队,处于“兵之头、将之尾”的位置,是部队全面建设的基础力量。他们既要会组织指挥训练又要会管理部队,既要会做政治思想工作又要会 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既要坚决有效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又要带好自己手下的兵,这就要求初级指挥军官具备人文知识和富有人文精神。军官与士兵朝夕相处,不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就难以掌握教育规律,把握士兵心理特点;不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就不能掌握 准确、简明、规范的文学和口头表达技巧;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则无法扩大思考和借鉴的范围;没有较深的逻辑知识,就不能学会科学思维,提高推理和判断能力。同样,初级指挥军官如果不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容忍、 宽容与合作精神、富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也就无法充分理解上级的意图和决心,来处理工作或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无法做到自觉地关怀士兵、献身使命,成为部属效仿的样板、学习的楷模。一言以蔽之,初级指挥军官如果不具备厚实的人文素质,就不能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军人,满足部队任职的需要,更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初级指挥军官。从这个意义上讲,军队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二、加强初级指挥军官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
对初级指挥军官的人文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涉及广的系统工程。 全面实施这一系统工程,就必须在思想认识层面有一个总体明晰的思路,用来指导和统领教育实践。
(一)紧跟潮流,牢固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在知识军事时代,素质教育关乎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生存与发展。素质教育如果忽视人文内涵,就会丧失基础,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的主流。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目标都决定了教育必须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世界发展趋势。为了顺应和紧跟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潮流,当今世界名校一般都树立起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耶鲁大学就提出了“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领导者教育”理念 [3],来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在西点军校32门必修核心课程中,人文社科课程占41.1%,这其中包括宪法、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外语、历史、文学、国际关系、军事历史、军法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在世界新军革背景下,在院校教育转型进程中,我军军队院校必须适应军事指挥人才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牢固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努力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
(二)抓住重点,高扬人文素质教育主旋律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体系。对于军队院校而言,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如忠诚祖国、奉献社会、立志图强、不屈不挠等精神和品质。这就要求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围绕核心目标和任务目的,抓住重点来确立教育内容。具体说来,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有两个基本和主要的方面。一方面,要重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人文精神是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和升华,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塑造和培养学员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因素。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有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才能筑牢根基、充满活力。因此,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炼出最能代表传统美德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时代内涵,培育初级指挥军官崇高的价值理想,优良的道德情操,健全完美的人格等等。另一方面,要以及其中国化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初级指挥军官人文素质培养的规律特点和目标指向,决定了军队院校应以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把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作 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使学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学员的心灵,这是具有我军军队院校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持续探索,不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既然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人的健全人格的教育,它的方式方法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一个由多学科、多领域、多渠道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同时,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可变性的特征,它的方式方法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地加以创新。首先,就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而言,它存在于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它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的人。但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受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思维模式的制约,又会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或目的。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的思想为对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目的。人的思想又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也就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变化和调整。也就是说,要按照教育的内容和对象的特点选择方法和时机,把目标和内容等信息传递给教育客体,并随着教育客体的不断变化对教育目标和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这两个基本特性,也就相应地提出了持续探索、不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要求。特别是军队院校,要结合新形势下我军新的使命任务和“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对新型初级指挥军官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学员的思想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四)多途并举,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目前,我军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主要采取“4+1”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教育周期短。为此,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多途并举、形成合力,创设实用高效的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和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推进教学改革,将人文素质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针对军队院校人文学科课程所占比例较小的现状,根据初级指挥军官的专业特点增设人文学科课程,是军队院校加强人文素质 教育的必然要求。军队院校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逐步增设不同类型的人文教育课程,扩大人文课程的范围和覆盖面,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完整的人文课程体系。但是不能把人文课堂看作是唯一的课堂,而是要整合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以及实验课等课程的教学中,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堂网络,整体联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如举办有关学术讲座、文学作品研讨、爱国诗歌朗诵会、书评会、辩论会等,引导学员在参加活动中接触先进文化,逐渐加深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最终内化为个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最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打牢人文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方针、方法的贯彻实施,归根结底要靠教员的教育教学实践来实现,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要对教员进行师德、敬业精神、治学作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让教员通过言传身教来传递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以自己的优秀品质、崇高道德、渊博学识、坚强意志去引导人、感染人、激励人。总之,不但要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而且要提高教员的人文素质,提高整个院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当前,正如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一样,高职教育也处于由追求增量到提升质量的历史转型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加上办学理念和目标认识上存在偏差,高职教育中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问题严重。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即人文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于科学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它是将人文知识通过教师传授、氛围熏陶及自我践行,使之内化为个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品质。简言之,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来说,它注重完善人格,以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应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观是符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强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美国著名大学校长赫斯伯提出,完整的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倘若说技能教育是教高职生如何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则是教高职生如何做人。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高等教育大踏步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理想,要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仅在专业素质方面有突破已属不易,更何况要求在人文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尽管如此,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1.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生个人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就近来说,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生的就业。在目前的实际就业过程中,良好的语言表达、隽秀的汉字书写、恰如其分的交往态度,都可能对就业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人际交往、统筹协调、组织管理等能力要求都是需要通过平时的人文素养教育来实现,在用人实践中,坚忍不拔、拼搏上进、百折不饶等精神风貌更是用人单位考量人才的标准,而这些又都是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锤炼的。从长远来看,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高职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如果仅从应用型角度去培养技术人才,忽略对职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那么培养的将会“满城尽是机器人”。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言:“人文与技术犹如人的两条腿,离开了哪一条,人都是不均衡的。”所以,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更有助于他们成长成熟,这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要旨所在。
2.人文素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其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将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规模占据全国高校一半的高职院校,倘若培养出的尽是匮乏人文素质的“半吊子”产品,势必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势产生巨大冲击,他们身上所携带的习气将熏染着社会文化氛围。其二,各种“坡脚”高职生一旦进入人才市场,踏进职场,由于缺乏人文涵养,虽身怀当下技能,但缺乏人文情怀和知识积淀,没有自学能力,没有创新精神,没有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上进心,持续性发展无法实现,要在各领域有大作为更是天方夜谭。其三,制约着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中若只是少数缺乏人文素质,社会与市场尚可予以宽容,但大批量的“产品”不符合用人单位标准,适应不了时展的需要,那么该校的办学工作将会被否定。可见,社会充满着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渴望。那么,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究竟如何?高校、教育部门都可以去评判,但最终的话语权还是应该交给社会与人才市场这类“验金石”。这些年,大批量高职生进入职场之后人文素质匮乏的现状凸显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具体表现为: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缺乏人文情感,人格不健全,价值观与道德观混乱,分不清是非对错,对人冷漠;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失衡,不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基本学科的常识,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化,书写、表达能力不断下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个性极度张扬,喜欢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没有团队意识;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欠缺,深受市场经济影响只关注经济利益,目光短视只在乎眼前利益;审美观扭曲,对高雅艺术不懂不问,也不感兴趣,反而对低俗文化、腐朽文化趋之若鹜。
三、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跛脚”的现状,引发了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强烈呼唤高职教育应尽快找到有效途径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教育。
1.统一认识,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高职院校本身就是迎合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残酷的就业竞争环境促使高职院校办学伊始就不得不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相对接。在大环境下,这种办学理念无可厚非。但物极必反,长期以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文理分家、重理轻文,在不少的高职院校,科学与人文俨然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本着易于就业的功利性观念,学生的技能培养顺理成章地被推至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反映出高职教育缺乏前瞻性。从根本上说,我们忘却了一个教育核心,即高职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教育,育人始终最重要的,只有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良好品德的人,才会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尽管高职院校无法左右校园观念氛围,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从上到下统一认识,转变一味强调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对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切实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份量,尤其是要求专业课教师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行政人员、思政工作人员的职责的观念,不仅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要传递给学生如何做人的信息,全员克服现实性功利思想,打破专业至上的教学思维与教育习惯。
2.明确职责,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管理质量
在高职教育中,要贯彻好“助学生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就必须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学生日常管理中。然而,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领导发号施令能完成,也不是某一个部门去落实就能实施,而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因此,亟待创新全校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从制度层面上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明确好各部门职责任务,制定人文素质培养条例,让管理条例在校园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教务部门要统筹规划好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积极推动本土人文素质教材的开发建设,狠抓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学生工作部门要联合科研、宣传部门、团委频繁开展各项活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学术讲座,不时组织师生探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有必要强化学生干部组织对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促使他们改正中学期间所养成的陋习;后勤服务部门要想方设法抓好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图书馆、实验室等部门要在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个教师的要求和标准。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技能上有深厚的造诣,也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就目前来看,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专职岗位稀缺,而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在对新入职的教师人文素质方面严格把好关,要尽量全方位多角度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能像过去在师资引进中只是侧重特长专业技能的教师,要合理安排编制招录一批人文素质高的教师来充实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开设人文素质专题讲座、派遣外出学习培训等各种形式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涵养,尤其要对思政工作人员进行人文素质拓展训练。与此同时,要加快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系统建设与完善,不少高职院校经过充分论证后实行毕业双证制甚至多证制,其中一项就有人文素质系统,该系统记载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操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学,在日常言行中成长。此外,还可结合各地特点,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学生在线学习平台,让他们通过观看视频、图文等来汲取人文知识。应该说,这些举措量化了高职生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实现育人于无声之中
校园人文环境是师生共同创建与经营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通过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如同物理学上的磁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优良校风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还可抵制来自校外不良社会风气、错误思潮和恶劣行为所带来的冲击。相反,不良校风则会导致学生思想涣散、纪律松弛、不务正业。因此,高职院校应挖掘和整合校园内的各种人文素质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培植最贴切、最适宜的文化“土壤”,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健康、持续发展的“德育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雅美观、宽敞明亮、整洁文明的班级里,通过催人奋进的班风、学风,和谐的人际交往,各种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等来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美丽人格。校园还是一个德育“信息场”,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物质形态所包含的人文教育信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张力”作用,构成一个多方位、立体式人文教育空间。营造学校的信息场,就是要把人文素质内容具体化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名言警句、温馨提示等形式,分布到学校教学楼、餐厅、宿舍、文化角,使教育信息无处不在,通过情景感染、信息传递等手段,使学生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来实现育人于无声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工具意识”倾向明显,显然它是不利于高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源上是背离了学校育人的根本主旨。高职院校理当顺应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标准重新定位,审视技能人才身上所缺失的宝贵要素,大力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建设。虽然高职教育模式似乎固化,尽管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平衡课程设置,强化有效管理,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那么从高职院校走出一批批既专又红的人才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薛天祥,周青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新记[J].教育发展研究,2003(7):16-19
〔2〕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8-29,41
〔3〕李华玲.呼唤高职教育的人文性———基于“批判理论”的反思[J].中国农业教育,2007(6):53-55
二、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文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掌握熟练技能的工具。2010年9月,教育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包括了职业技能、现代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确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的含义不仅仅是技术熟练,还包括了更高层的精神培养,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现代道德意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从文件上规定高职教育改革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国外先进高职教育的共识。美国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课程占基础学分的50%以上,各种课外实践教育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德国职业教育要求学生了解专业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企业文化、运营方式及涉及的社会关系等人文素质。日本职业教育大都开设“一般教养”课程,对修得人文素质教育学分有硬性规定。
三、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思想认识,重塑高职教育育人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专业技能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健康教育理念等人文素养也要过硬,二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
2.服务培养定位,凸显人文素质教育内涵。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用得上”强调了高职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硬,“下得去、留得住”强调了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等现代职业素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必须以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为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结合职教特点,融入企业优秀文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交替接受教育,直接获得实际的岗位锻炼经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努力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吸收企业文化的优质要素,通过企业文化熏陶,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现代职业素养;同时,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专业特点,营造多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在我国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高校体育也开始飞速的发展。可发展的过程中却也有很多问题凸显了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传统教学理念所带来的轻文化重技术现象。对于此类问题的思考,文章就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及未来高校体育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该如何实施加以深入分析,目的就是希望今后高校体育能够更加顺利健康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其核心就是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培养与提高。在我国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领域也逐渐发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可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却很复杂,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有学者对其内涵和延伸进行了众说纷纭的解释。而随着教育界对人文思想的发展和应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也开始变的清晰。“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展现出来,融入到人们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中,变成人的内在品质”,这就被称之为人文素质教育[1]。所以,现代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情感、观念、个性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体育课程,就长期被认为是“简单粗暴”的社会活动。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这种缺失们就会导致对学生培养的不够全面。
(一)体育思想中的“重武轻文”造成文化道德流失。
俗话说,思想决定意识。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中,一直将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教育的中心思想。所以才会造成体育教育发展的停滞不前,单一的体能锻炼致使体育教育无法跟上主流人文思想的社会发展。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中,也时常会出现打架斗殴、服用兴奋剂等违背道德的事件,这就足以说明在我国的体育教育上存在文化素养的缺失。
(二)体育思想中的“重文轻体[2]”造知识素养相对较差。
“重文轻体”是指学生在高校受教育过程中,学校只是一味的注重文化教育,而忽视体育的教学,甚至有一些高校都没有相应的体育教材。如果体育课程的教学走不出以体质论为主导的怪圈,教学中就会一直存在问题。体育课的职能如果只是训练体能技能和无所事事的解散打闹,那根本就无法形成体育技能和人文知识的相结合。这种传统式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学生们健全人格和全面的发展。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因为专业课程的繁重而将体育课程取缔。这些都是不利于体育教育的文化素质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策略
(一)加深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文化[3]具有两个层面:精神和物质。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它是一把双刃剑。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好坏就要看人文素质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必须要积极地开展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第一,体育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健身、育人以及娱乐,可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体育课程只完成了健身这一项功能,其他两项根本没有得到重视。所以,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可以将大学体育课程中人文化的方面体现出来,比如:(1)为学生塑造更加健全和谐的人格。(2)对学生的情操进行培养,将学生的情感表达力提升上来。(3)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品格素养,把整体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逐步提高。在体育课程不断创新和不断拓展中,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人文素质的意义。第二,受教育者也可以在人文素质的教育中得到积极的影响。传统只注重体能的体育课程已经不再被适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和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比起来,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则是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们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第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学,也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而人文素质教育就会为高校体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也为教学改革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融入了人文素质教育,还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比如:远程教育、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高科技科学。三为一体,改变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的英文缩写是“STS”。而STS教育[4]就是一种学科、社会以及生活的一种结合。在此种教育方式下,不仅能提高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学习与掌握,更能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力。这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是会带来深远影响的。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必须要通过课程的本身来实现。而在高校体育中对人文教育的应用就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让大学生能在体育人文的精神感染下,培养健全的人文素质和体育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中我们就可以了解,想要将人文素质教育合理的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中去,就无法离开人的发展和传承,也不能离开人文思想对体育课程的交流和融合,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中,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思维意识加以增强。现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设置有两个部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要将二者相结合,进行人文知识的培养。在进行理论课程时,对人文的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灌输与宣导,将学生的文化认知力逐渐提高。而实践课中也要融入一些文化课方面的知识,体育教师要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对文化知识在体育方面的价值加以深刻的说明,并分析其原因,其目的是将学生们的审美乐趣不断提高,进而强化学生们的思维意识和知识感知力。第二,建立相应的人文知识教学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要从课程的设置开始,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课程的规划与教学的环境。而人文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并不多见,这就会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长此以往,会造成大学生素质偏低,社会评价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所以,对人文基础知识相应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一种方式。第三,高校相关体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作为人文知识的传播者,体育教师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只有对人文素质教育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教导学生们。这就需要教师多多的读书,将自身的文化修养逐渐提高,记住,学生是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得知识的;另外,精神文化素养也要加强,文化生活一旦被丰富起来,教学气氛也会随之变好;也不能忘记科研能力的提高,在课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进行分析和了解,才能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的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自身的也会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因为此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加强思维意识和文化修养,对学生们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毕竟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人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而一直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明.体育文学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鄂州大学学报,2015(9):80-82.
[2]王苏辉.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