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12:35: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幼儿养成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以经典为范,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
“书声琅琅,书香校园”经典诗文不仅记录了无数历史先贤的智慧,更记载了他们悲天悯人,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因此,以经典为范,让幼儿在诵读中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幼小的心中根植民族的希望之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集力量。为了强化幼儿的诵读意识,教师将经典诗文融入活动之中,如开展“诗文接龙”“比比谁最棒”等活动,让孩子从小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让孩子体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让孩子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此外,每学期幼儿园还以“母亲节”“国庆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诵读活动。这些经典文化都是智慧与思想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诵读经典可以让幼儿从小浸润在中华经典诗文的最深邃,最富有内涵的感染之中,以先贤为师,与经典同行,发扬民族精神,从小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二、以熏陶为桥,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孩子从小生活在娇惯与溺爱中,不懂得体谅与感恩父母,有的甚至在幼儿园欺负小朋友,在家对父母乱发脾气,针对于这一现象,实施经典诵读,以熏陶为桥梁,让幼儿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述经典诗文中的故事,如讲述“二十四孝子”“孟母三迁”“黄香温席”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耳濡目染,感受古代先贤感恩父母,恪守孝道的高大形象,树立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同时,为了让孩子将学到的道理应用于实际,教师开展家庭回访制,定期对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记录下来,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更多的幼儿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诵读中培养了感恩意识,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在一次幼儿园“亲子交流会”上,平时调皮捣乱孩子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妈妈,妈妈感动的落下了眼泪。还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听话了,不再无理取闹,还主动帮家长收拾碗筷。可见,经典诵读是一架桥梁,通过诵读的潜移默化,孩子懂得了礼仪与做人的原则,真正地体现了教育的真谛。四、以传承为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儿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未来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文化知识,还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幼儿养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诵读经典,意在传承,以传承为魂,让这些凝聚着美德的精华得到继承和传播,在传承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为长大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幼儿园在诵读的基础上打造“书香校园”,在楼梯拐角、报栏等醒目的位置张贴经典语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同时,还给了幼儿一个开放自由的诵读空间,孩子们在课间、上学、放学都可以诵读几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经典诗文的感染下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育人,德育为先”良好的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利用经典诵读,传承文明精髓,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德行兼备、品学兼优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幼儿教育的责任,更是使命。
作者:刘红梅 单位:南通市崇川区三之三七星幼儿园
二、结合“一日”生活,培养良好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如幼儿来园要求教师与幼儿相互问好,当个别幼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坚持,教师就要及时提醒、要求、示范,直至养成习惯;在幼儿吃饭时,要求安静就餐;在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学系鞋带;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使幼儿习惯成自然。
三、利用环境熏陶,形成良好习惯
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促进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精神环境方面,教师首先要做到对幼儿悉心地照顾和爱护,使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从而培养与人友好相处的情感。在物质环境方面,可创设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生活空间,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规,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引领。
四、采用激励手段,促进良好习惯
由于幼儿期自控能力差,习惯的养成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通过“我是小明星”的方式来激励幼儿。教师可在班内设”卫生小明星“”纪律小明星“”友爱小明星”等,并做上不同的标志,把班级幼儿的照片贴在教室墙壁上,哪位幼儿某方面表现突出,就在其照片下贴一个代表不同明星的标志,每周进行一次奖励,及时激励幼儿的点滴进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品格教育
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礼仪品格教育开展的沃土。为了长期有效地开展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他们首先把幼儿礼仪品格教育引进课堂,利用挂图、画册和情景表演等形式,教孩子学习礼仪、理解和使用礼仪,并把礼仪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晨间接待时,开展了“礼仪小天使”活动: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天使”们向老师、家长和小朋友行礼问好;喝水时,孩子们一边背礼仪三字经,一边排好队;还有进餐礼仪、午睡礼仪、升国旗礼仪……礼仪品格教育的开展,规范了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为了激励孩子们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各班还开展了“礼仪品格之星”评选活动,孩子们个个争当星级宝宝。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茶道、插花、扎染、吹画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艺术之美,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礼仪的良好氛围。
2幼儿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渗透策略
2.1营造氛围
著名学者陈鹤琴先生曾提出,能够带给幼儿刺激的,更多的是他们所处的环境,通过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由此可见,为幼儿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渗透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幼儿经常接触的地方张贴一些《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通过传统的优秀文化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在楼梯墙上可以粘贴靠右走的提示;在用水的地方可以粘贴关于节约水资源的内容和插图,在厕所里可以粘贴随手冲厕所、垃圾扔进垃圾桶等文明标语,通过日常见微知著的教育方式来让幼儿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充分认识到日常行为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地形成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并将这种行为理念渗透到自身的日常行为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2规范行为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有将一种行为转变成一种习惯,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表现出来,并充分体现出自身的行为素质、文明礼仪。对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渗透,教师应当注重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将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不仅会受到教师行为习惯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家长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由此也有了沾染坏习气的可能。对此,教师应当在每日的教育活动中,细微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如一些幼儿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吃不完,剩下就倒掉了,而且这个幼儿的行为是持续性的,于是教师针对幼儿的情况向其询问,这才知道是因为幼儿每次剩饭的时候,其家长都说剩下就算了,倒掉吧。于是幼儿就形成了这样的行为意识,一旦不想吃饭了,就直接剩下。教师针对幼儿的这个不良习惯,每天都会向幼儿灌输节约资源的理念,并教育幼儿背诵悯农的诗词,让幼儿体会农民的辛苦,对于剩饭的幼儿,教师可以对其加以劝导,并鼓励幼儿之间的吃饭比拼,减少剩饭次数。通过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教育,从而提升养成教育质量,实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快乐进行。
2.3设计养成教育的课外活动
幼儿们对于教材知识的学习始终是有限的,而教师通过教材向幼儿渗透养成教育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在确保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促使幼儿不断掌握相应的文明礼仪,成为礼貌的好孩子。如在学习了教材知识后,教师可以在剩余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对于课外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想法,可以组织幼儿就自己想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形成实际可行的活动方案,从而在满足幼儿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强化课外活动的开展效果。小朋友都是爱热闹的,过节的感觉最好,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感恩节、童话故事节、消防日、重阳节等,并根据每个节日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活动场景,鼓励学生根据活动主题规划自己的事情,或者尊老爱幼,或者讲解通话故事,或者感谢爸爸妈妈等,从而促使幼儿从亲身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养成教育的魅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