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工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21 10:24: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体育工作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工作论文

篇1

一、高校体育工作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

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方面面。就一般普通高校而言,其教育工作创新应以提高人才培养量和人才创新精神、能力为核心,确定和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改革管理制度,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高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环节,其创新体系的构成既具有学校整体教育工作创新的普遍性,但在内涵上,又具有本学科的非凡性。因此,高校体育工作的创新体系是构建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融体育教育观念创新、体育教学创新、体育教学制度创新为一体的三维体系。在这三者中,观念创新是先导,教学创新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证。高校体育工作,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在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有关体育教育观念创新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目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基本理念。健康的生存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传统的“体育—锻炼—发展体力—做功于物质生产—财富”模式已不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更新为摘要:体育—娱乐—发展智力(身心健康)—功能于知识经济—财富。其次,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生产观念改变、闲暇时间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等等方面,人们越来越熟悉到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体育作为促进个人健康的手段和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务于快乐的幸福生活,是新世纪对体育的期盼。就高校而言,培养大学生健康体魄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党中心、国务院于1999年6月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在近几年的实践中,高校已逐步把传统的“体育”在科目和课程上拓展为“体育和健康”。因此,高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努力构建体育和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树立全面体育观

全面体育教育观所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体育的全面性。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摘要:“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脆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这就十分清楚地把健康作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指标相统一的全新理念呈现了给人类,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体育不仅包含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而且包含饮食营养、卫生、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展等因素,也包含把握、应用和创造3个发展层面,还包含知、情、意、行等方面。因此,实施全面体育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办法。

(三)树立主体体育观

主体体育观所强调的是体育教育的主体性。它具有两层含义摘要: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生在和客体相互功能中应具有的主体性,其中包括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又包括学生主动地适应教师;二是教师施教的主体性,即教师应以培养主体性的人为根本宗旨,包括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教学信息,又包括教师主动地适应学生。主体性是当今体育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特性。它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教育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体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体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使学生自立、主动、创造性地参加体育活动,健康体魄,增强身心素质的目的。

(四)树立适度体育观

适度体育观要求必须从“度”的视角去开展体育教育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质和量两种客观的规定性,都有质和量两种规定性的变化。而做为质和量的统一的“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因此,适度体育就是为了保持所需要的体育的质,应当有意识地把体育的量控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也就是说,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的运动负荷应适当,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惫,影响健康,影响学习。

三、有关体育教学创新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增进其身心健康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新体系,让学生生动、活动、主动地得到发展。新体系应既含有人体健康、科学健身、传统养生、运动文化等理论知识,也应含有技能性、竞技性、娱乐性、保健性等内容。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健康要求的学习和生活行为。新体系中活动类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开设一些有广泛群众基础、大家喜闻乐见、适合终生或不同阶段参和锻炼的运动项目。同时还应开设综合性、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新体系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健康成长的规律选择内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力争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另外,要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弹性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体育课由必修课向选修课的转变。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变重教为重学。新世纪的体育教学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独奏者改为导演或促进者。教师只有很好地充当导演或促进者,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和练,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体育的终极关怀。

2、变被动练为自主练。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在体育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往往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练,从而达不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要实现体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自主练习。当然,这种转变不是削弱对教师的要求,更不是弱化教师的功能,恰恰相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由重视说教向导学或导练转变,由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向重视课前预备转变。

3、变重视共性为重视个性。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是千人一面,简单施教,强迫灌输,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新世纪的体育教学,既要重视探究学生的群体差异,如男生和女生的差异、班级和班级的差异、年级和年级的差异等,还是重视探究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学生个体对体育熟悉、喜好喜好、体育基础、身体发展水平、接受能力等,尤其是要重视部分非凡学生的情况,在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

4、变强制性体育为引发学生内在需要。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是“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不管学生的喜好、需要、强行施教,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必须探究和引发学生内在的体育需要。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对生存、发展条件的需求性和占有性的倾向,内在的体育需要是学生积极参和体育活动的动力。引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使愿望动机和行动相统一,才会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三)实现“三个结合”

1、普及和提高结合。高校体育是全员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也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重提高、轻普及,重练习、轻教学,重比赛、轻群体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仍然存在。这势必会影响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因此,高校体育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要深刻熟悉到没有全员的普及,就没有全面性的提高。即使是少数人的提高也缺乏广泛而深厚的基础。要做到在抓普及的基础上促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竞技水平。

2、阶段教育和全程教育结合。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大部分设置为2年,少数为3年。而事实表明,在体育教学的中后期(即2、3年级)学生素质指标则逐步下降,学生从事身体锻炼的动力也逐渐减弱。因此,必须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模式。通过适当延长课程设置的时间跨度,固定选课学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天天参加1小时左右体育锻炼、开展体育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继续和延伸整个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实行大学体育教育的全程化(四年一贯制)。

3、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结合。课内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外锻炼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证实,课外锻炼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弥补体育课内教学的不足、巩固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体育喜好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锻炼,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四、有关体育教学制度创新

体育教育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改革体育教育评价制度。目前,体育教育评价只注重横向评价(学生之间相对差距的评价)。然而,根据不同的目的,体育评价应考虑多角度的综合性,实行相对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通常采用学期末、学年末统一评定的方式给学生评分,成绩评定后课程也就结束。这种方法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充分的调节功能,并且也不能顾及学生的先天能力差异、喜好喜好、健康状况,反而对某些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丧失参和体育的动机。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不仅重视学期末和学年末的体质和健康的评价,更应对学生的健康、体质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的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过程的评价,即时反馈、即时有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达到即时矫正或鼓励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促进学习不断发展。同时,要把评价的结果和学生评优奖励和毕业结业挂起钩来,以形成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对体育课程的评价

篇2

前言

体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是中职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中职体育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在中职体育教育管理中,工作满意度主要指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工作报酬、福利津贴、进修晋升和人际关系等之间协调一致的程度。工作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此外,它还将制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既可以增进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身心健康及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校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优化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省税务学校、福建宁德财校、漳州农业学校、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等57所福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28所中职学校共计120名体育教师,向其发放问卷,回收103份,回收率86%,其中有效问卷为94份。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社会地位满意度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自己工作地位的满意情况不容乐观。只有8%的教师对自己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表示很满意,选择较满意的占1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29%,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较不满意的占36%,选择很不满意的占8%。

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与该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我省的职业教育也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职业中等专科学校的学校体育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中职学校生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作为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一线工作者的体育教师,其工作的重要性、做出的贡献往往不被重视和认可,甚至不乏偏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社会地位的提高,既有赖于广大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专业水平、提升自身形象;也需要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需要社会的认可与接受。

2.2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学校考核情况满意度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活动的依据,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管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基础。如能正确评价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调查表明,73%的体育教师认为现行的学校考核办法不合理或者相当不合理,认同学校考核的仅为21%(见表1)。学校考核涉及了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考核办法的合理与否,无疑将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由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学校完善考核办法,积极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促进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公正与合理,真正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导向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塑造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通过内练素质,外塑形象,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社会地位。

2.3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薪酬与福利满意度从统计结果看,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工资的期望比较高,只有2%的教师认同现在的工资状况。而且这2%的教师都是高职称教师。96%的体育教师认为工资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5%的教师持无所谓心态(见表2)。据双因素理论,对教师的激励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工资、薪酬属于保健因素,一般不会直接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然而,还必须注意到,虽然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今年的物价上涨,房价飘升,加之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缺乏社会认可和重视,相对于中职学校其它学科教师的收人而言,体育教师的平均收人还较低,广大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工资收人有较高的期望值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对体育教师而言,对工资收人的期望其实就是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这种需要完全可以影响其行为。在对福利方面的访谈中了解到,多数体育教师对福利情况不太满意,认为单位福利津贴分配方案需要进行改革。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当教师认为报酬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由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学校应充分考虑不同对象在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奖励形式来满足人的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此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4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培训进修满意度调查发现,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单位的培训进修情况并不是很满意。持满意态度的只占总数的13%,高达58%的教师表达了不满,其中有16%的教师处于很不满意的状态。35岁以下的教师有87%表达了对培训进修制度的不满。近年来,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跟教学一线保持密切联系的首都体育学院理论学科部副主任杨铁黎教授,针对当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总体不高的情况,也曾大声呼吁,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和体能的培训。有针对性的进修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开发其潜能,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学校管理者应该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加大培训进修力度,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此外,研究发现,在上下级关系方面,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较多认为和上级领导关系一般(52%),认为关系非常和谐的只占了10%a。研究结果提醒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是新时代的人力资本,是自己的朋友和亲密伙伴。管理者应改变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注意加强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领导者的赏识和尊重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激励。

3结论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目前,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社会地位不太满意,对学校对体育学科的考核认可度不高,希望薪酬和福利津贴方面能得到提高和改善,对培训进修方面不太满意。针对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这里有体育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着社会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原因。为此,有必要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篇3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将发表的职称论文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1],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更是衡量学术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职称论文认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难点也是针对发表的核心期刊进行甄别。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认定主要针对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规期刊进行甄别。该校从2013年起开始承接职称论文认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学在职的教师及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医院的医生群体。

1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读者缺乏对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

目前在高校的职称论文中,评审的形式主要还是以科研论文为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被普遍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并作为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晋升高级职称、取得硕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2]。

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职工为了能快速的,将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费很快就会发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常常将文章寄给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几年随着对晋升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成了必要条件。很多教职工不是通过正规途径而是通过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这些中介会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个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现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与正版期刊一致,目录和正文不一致。

1.2 教师及职工科研人员填写论文认定表不认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评审职称的高峰期,在评审前图书馆都会发一份如何填写论文认定的通知到每个单位的人事机构,而且在每个认定表的下面都会有个填写说明,但是准备晋升职称的教职人员,很多都不认真阅读填写说明,在填写认定表时发生一些低级的错误如论文题目经常有错别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发表的刊物的名称也写错。上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做论文认定的老师必须再次帮助重新填写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让读者重新填写,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无形中又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更延迟了认定报告完成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1.3 医学类院校在社科类论文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是非综合类大学主要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在订购数据库资源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以医学类数据库和纸质期刊为主。但是除与医学相关的学院,该校还有一些是非医学类的学院,如:社会科学类、语言类、工程技术类和体育类等专业,在认证这些社会科学类专业老师的时候遇到社科类的资源不足。在订购数据库时首先得考虑医学类数据库,比如万方数据库,由于从2008年起,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万方收录了自1998年至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全文。在获取高质量的医学期刊文献全文时,万方(期刊)数据库有很大优势[3]。而社科类的期刊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而且该数据库每年的订购费用涨幅比其他数据库高,因每年订购数据库的经费有限不能全部订购,不能满足全学院老师的需求。还有对社科类的核心期刊不熟悉、不了解,无法认定或者认定时没有把握,必须跟社科类的院校如,新疆师范大学等联系沟通后才能确定是否为核心期刊,还有一些教职工的的是民族语言,没有专门的民族语言的数据库可以认定。

1.4 委托单位与认定机构之间缺乏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每年的职称论文认定工作当中发现很多委托单位的人事部门与认定机构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在每年的认定工作开始阶段,认定机构首先要发通知到每个单位的管理职称的部门,大部分都是学校或者医院的人事部门在负责晋升职称的工作,然后再由各个人事部门把文件传达到拟进职称教职工。在这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环节沟通不清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在某个附属医院通知晋升职称的人事部门因不清楚哪些条件的职工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导致该附属医院的很多拟进职称的职工误以为都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最终和该认定机构和医院的人事部门沟通后解决了问题。

1.5 对往年做的论文认定报告缺乏规范的存档及整理

该校自2013年开始开展论文认定这项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论文认定报告,完成的报告也共计千份,缺乏规范化的存档,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电脑里而没有进行集中和系统的存档管理。比如一个读者今年晋升职称,今年给他做论文认定的是一个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晋升通过,明年还要继续评职称那么就不能保证还是去年的老师给他再次做论文认定。或者因老师进修休假等其他原因,还得再次重复去年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是不同部门的老师做的论文,可能今天刚好调休不在,使得读者不能按时拿到报告。再次就是由于电脑存在感染病毒的隐患不得不重做系统,存档的报告就可能存在丢失的情况。

2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和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1.1 开展专题讲座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3]。在开展论文认定工作前期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学科馆员对口的单位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门针对学校及各所附属医院进行专题的讲座,在工作开展前即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

2.1.2 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图书馆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通信手段推广论文认定工作的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扩大宣传,推广多元化服务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2 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加强合作

在解决社科类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加强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合作如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类院校完成论文认定的工作。再次可通过维普数据库和超星Medalink数据库中的文献传递功能弥补社会科学类期刊资源不足。

2.3 加强认定机构与委托单位的沟通

在每年的论文认定工作开展前积极与委托单位联系,找到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这些负责人的通讯录,积极与他们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4 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

在每年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后,督促每位老师做好论文认定报告的存档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存档并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建立该系统可以实现提交论文认定报告、检索、存储、统计分析的功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3年的论文认定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有的问题比较复杂。该文主要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出最常见的问题以期能够给从事该工作的其他单位提供借鉴,通过问题的提出最终提出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能更好地为新疆医科大学教职工及附属医院的职工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作用机制

(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总理曾多次强调: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国家的兴衰在教育,教育的好坏在教师,师范教育可以兴邦。研究与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基础教育补充高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能够切实促进在职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和保障,也是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共同的职责。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门的调控较多。在此时代背景下,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建构教师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成为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引领教师教育文化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成效、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共同体”以“整合”的教师教育为指导理念,充分实现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将优质的教师教育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课程资源等进行多维“整合”,一方面形成了三方教师教育合力,能够将零散的、割裂的教师教育状况建立有效衔接,使教师教育的主体凸显职能,并扩充了各主体作用的弹性空间,进而促进教师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另一方面,“共同体”三方遵循共同的发展目标,彼此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教师教育稳定、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了教师教育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作用机制

在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实践运行过程中,师范大学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办学使命,凭借其固有的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和师资队伍,负责“共同体”运行的理念引领、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源保障;通过优质学科的建设、特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师培养资源能够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在中小学校转化,为中小学校提供在职教师培训等相关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与实施、教育经费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为“共同体”的高效运行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协助师范大学选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实践场域,为师范大学师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条件、环境等多方面保障。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组织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创造空间,开辟途径。中小学校作为师范大学的服务对象,在“共同体”运行过程中为师范大学提供教育实习平台、教育实验场域,开展调查研究,反馈基础教育现实问题和发展需要,并与师范大学分享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中与师范大学共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发展之路。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三方协同合作、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主体职能,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师教育保障体系。

三、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坚持育人为本,构建创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教育新的体制与机制,能够解决教师教育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脱节、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脱离的重大问题,进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共同体”以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为合作主体,逐步实现了师范人才培养、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建设协同发展,改善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传统弊病。通过三方主体的团结合作,为卓越型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共同体”自身在运行过程中也形成了稳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理念。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观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提出并非是简单的、机械的,它旨在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教师教育现状,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师范大学与地方中小学校相脱节的壁垒。以往的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却显现出一定不足。其中,师范大学为中小学校提供教师在职培训,中小学校成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场所,这种组合缺乏一致的目标和多元化、全方位的建设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低效结合,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合作效能不高。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能够凸显政府职能,扩大目标建设维度,实行多位主体协同合作,紧密团结三方力量,直面教育现实需求,高效产出研究成果,及时服务基础教育;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团结协作的创新发展观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以往的教师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大学为主体,中小学校参与合作的运行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大学与中小学校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团结合作、创新发展为主调,在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职能,形成集三方于一体的联动机制。这是对原有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高度结合与密切协作,促进了教师培养与科研的一体化、一贯性产出与发展,并有利于资源整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方主体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团结一致,提高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质量和规模,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卓越教师的价值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区域建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已成为新时代的召唤。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素质、专业化、卓越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符合时展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符合时展的一流人才。为此,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培养卓越型教师,建设符合时展的教师队伍为价值本位。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主体抱定宗旨、开拓创新,在教师职前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教育资源整合、教师教育制度保障、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合力。力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迈进。

(四)“博雅兼上”的育人观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更新并发扬“博雅兼上”的育人观念。“博雅兼上”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博雅兼上”的育人观念才能培养出知识广博、道德高尚的学生。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在运行过程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愿景作为培养重点,建设一支素质高尚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实施和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体现了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对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和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转型期”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实践价值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教师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的三大难题:学科教育与教育能力的相互融合、理论教育与教育实践的有效衔接、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现阶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上,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肩负着共同的责任。构建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成为当前破解教师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改善教育实习环境,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构建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能够建立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进而为师范大学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有力保障。现如今,在各级学校“升学”压力的制约下,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的一个“负担”,多数学校不愿接收实习学生已然成为“潜在”的事实。通过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中小学校能够为师范生教育实习提供良好的场域和平台,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下积极改善教育实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优选学科教学指导教师及班主任对师范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班主任工作培养,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实习质量。同时,师范大学也会根据现实需求选派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一道融入中小学校,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完成教师实习指导工作。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师范生教育实习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实习环境得以改善,实习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

(二)凸显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职能,强化教师职后教育

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后教育是教师获取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中小学校教师不仅可以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与师范大学选派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合作,同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组织下,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可以通过“岗位置换”的方式到师范大学接受在职培训,师范生可以进行“顶岗实习”,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在职教师到师范大学进行集中培训与研修。此外,师范大学可根据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选派相应的专家、学者等深入一线教育开展专业讲座、学术报告等培训工作。这不仅能够克服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难的问题,也使得教师职后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更为灵活、多样、有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在职教师的教育成本,对于更新在职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能

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校三方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多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师范大学拥有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资源、财力资源、图书、报刊、设备等相关资源,这些资源优势是中小学校所不及的。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政策资源、财力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并能对政策、财力等资源起到直接的支配作用。中小学校拥有其学校特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实践、教师与学生等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实支撑。服务基础教育是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终极使命。同时,中小学校也理应成为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所拥有的资源的直接受益者。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能够在“整合”的理念引领下,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改变各个合作主体教育资源的单一状况,发挥优质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有效地减少教师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