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2-02-12 01:33: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篇1

而我们分队的任务正式针对杭州市某几个社区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及使用现状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做出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总体的分析。

从7月3号开始的近一个星期时间内,我们莽原实践小分队先后走访了杭州市打铁关社区、黄龙社区、杭钢北苑和新东园社区等4个社区的社区图书馆,以及浙江省图书馆。

篇2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library continuous efforts, our country in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has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 the wealth of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y research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have published, make our country of library science theory basis to get develop. But in the process also appeared many problems, if these issues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not timely solve, will not benefit of library science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effect on our country's socialist cul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basic theory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scie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图书馆学自传入我国以来,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求索历程。图书馆学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人类对图书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伴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面对着新的社会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是图书馆学的学科理论还是专业技术都需要有新的探索,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1.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发展历程

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是在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建国前图书馆学偏向技术方法的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极少。建国后我国图书馆学才开始真正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1建国初期至前期。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基层图书馆的工作经验和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工作经验而开展的总结研究。对图书分类法的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也翻译了一批苏联图书馆学方面的论著。在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图书馆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进展,总结和研究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和基本经验。对图书馆多种业务问题,如:藏书建设问题、目录组织问题、读者服务问题以及干部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六十年代初期,编写了一批图书馆学教材,较全面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各方面的成就。

1.2前后时期。

前期,图书馆学院校已停止招生,图书馆学刊物停刊,图书馆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被下放劳动,图书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的状态。后期,一些大型图书馆和教学单位,翻译了少量的介绍国外图书馆现代化的材料。但图书馆学研究仍无进展。

1.3后。

图书馆事业再次得到解放,图书馆学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各省也相继成立了省图书馆学会。在全国学会和各省学会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各种问题和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学研究活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教材和专著的不断问世,创办了三、四十种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大大推进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使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出现百花盛开、繁荣昌盛的局面。

2.当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1研究群体减少。

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有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老专家以及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曾在此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基层工作人员或放弃图书馆工作,或转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群体呈现萎缩趋势。一方面国家应给予相关政策,为图书馆学研究创造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在学术界内部,应加强相关研究协会建设,多组织交流会议,邀请知名学者传授经验,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加入次行列,保证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发展。

2.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对某些问题缺乏相对统一的理性认识。

现在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呈现出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等特点,由于人们认识有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的不同,思考问题的情境不同,掌握相关信息素材的齐全程度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同。通过各种学派和相关问题的理论争鸣,在一定时期,图书馆学界对某些基础理论的理性认识会出现暂时的统一现象。如果不承认在某个时期;某些问题;认识方面的相对统一,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2.3基础理论论文、专著出版数量下降。

据统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1980到1991年期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共计2600篇,占当时图书馆学论文总量的13.7896%;在1994到2006期间,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只有200余篇,仅占论文总量的0.2496%。因此,我们能观察到,我国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专著理论出版数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

3.未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展望

在今后图书馆学的研究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应整体性推进学科理论建设。学科建设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基础理论方面的支持。没有以整体性学科建设为目标的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一切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研究将陷于一种盲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得出能够经受住历史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

其二,加大力度重点突破重大现实问题。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点突破,可以使整体性学科建设持续走向深入。从具体问题研究入手,最终实现实问题研究和学科整体建设两方面的全面性整体性突破。

总而言之,新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应从宏微观两方面同时进行。宏观研究重在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这包括对历史基础的总结和对历史起点与历史高度的确定;根据历史背景对理论图书馆学研究视角加以调整;对研究内容加以丰富与更新;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微观上研究则在宏观研究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对当代图书馆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纵深层次的理论研究,通过此类问题的解决推进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不断走向深化。

参考文献:

[1]杨文祥,刘兹恒;发展与创新:全国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02期

篇3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B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考录取比例的大幅攀升和普通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特别是二、三本高校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为此,各高校正在纷纷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和探索。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三大支柱之一,毋庸置疑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自己的功能。本文对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进行探讨,旨在推动图书馆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普通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传统功能分析

目前,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已有较多研究,但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笔者认为,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以培养人才为宗旨,由各种教育要素共同参与,各种教育要素按照教育规律各自发挥功能并实现有机统一的完整系统,它包括许多分支体系, 如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体系、实验实训体系、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监督体系、教学支持与保障体系等等,尽管这些分支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均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在不同的教育环节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分支体系的功能亦有所差异。因此,研究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应当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依据该《规定》,高校图书馆至少具有以下四大功能:其一,服务功能,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其二,保障功能,建设、管理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需要,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其三,育人功能,在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教育学生读者;其四,研究功能,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务。这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权威性界定,也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功能的总结。

高校图书馆这四大功能定位固然昭示着图书馆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地位,但在我国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某些功能在许多高校是虚化的。首先,高校图书馆的四大功能定位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理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各学科高、精、尖人才,属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信息网络普及之前图书馆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专业知识和学术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纯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超脱性,使得图书馆在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文献信息服务之外较少与学生发生联系,图书馆育人功能基本形式化,即使在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些许教育作用也是隐性的潜移默化式教育,而将向读者传授文献信息检索、查阅方面的知识视为育人功能亦属牵强。其次,图书馆的研究功能超出了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能力范畴。在实行精英教育的高等学校,与学术性、研究性教学模式和教育氛围相适应,高校图书馆也是图书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阵地,应当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的差异,受人力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等原因制约,多数高校图书馆在科研方面力不能及,除部分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尚能正常发挥研究功能外,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功能基本无从发挥。

事实上,在实行精英教育的高校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仅限于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文献信息服务,由于育人功能严重欠缺,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传统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中,它作为教育保障和支持系统,主要发挥着间接的、隐性的教育功能。

二、 普通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作为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各种体系构成要素有着不同的功能要求,为适应普通高校由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其功能定位做适度修正与调整。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在培养重心上,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3)在培养方式上,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高等教育规律和图书馆工作的实务性决定了普通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的调整方向——巩固保障功能、强化服务功能、提升育人功能、淡化研究功能。

1、巩固保障功能。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的。由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应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由学术型、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确保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功能不致因文献信息采购经费、采集渠道、加工整理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而减弱。

2、强化服务功能。“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高校图书馆的永恒信条, 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并不因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变而改变。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更大,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具职业专业性和实用性,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构成巨大挑战,图书馆尤需强化服务功能。

3、提升育人功能。在高校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功能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的弱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确立,为图书馆提升育人功能,由间接的、隐性的育人功能向直接的、显性的育人功能转变提供了机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图书馆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非教学工作领域之一,也是在校学生接触职业活动、感受职业精神、了解职业规范的最主要的平台,学生接受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过程,图书馆应当凭借自身的平台优势,通过渠道创新、方法创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挥育人功能。

4、淡化研究功能。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培养对象的学术性、研究性要求远逊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这一特征更为符合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因承担繁重的文献信息保障和服务实务工作而无力投入更多研究精力的客观状况。因而,笔者认为,在此情形下,高校图书馆适度淡化自己的研究功能,将更多的人力、物力集中到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和育人功能方面更切合大多数图书馆的实际。当然,笔者绝不是排斥开展对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而是认为这种研究应因人而异、因馆而异,属个体行为,不应当上升到图书馆功能的高度理解和强制推行。

三、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发挥

上文述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导致了教育参与要素功能的某些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赋予高校图书馆以文献信息保障功能、文献信息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关于如何发挥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鉴于图书馆学界在文献信息保障功能和文献信息服务功能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加之图书馆工作的共性决定了其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文献信息保障和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方式、方法没有质的区别,故本文在此不再详述,而仅对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发挥育人功能进行探讨。

(一)以实践育人为主导。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又称社会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高校图书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具有先天优势,它既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借阅图书、查阅文献信息资料和自习的场所,又是学生身边最近的社会实践观摩、体验平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观察图书馆工作流程、图书馆管理规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感受职业实践活动内涵,为今后自身的职业实践活动增强感性认识,积累职业素养。因此,图书馆应当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有利条件,围绕实践育人主题,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制定计划并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图书馆各项工作,以优良的工作状态示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实践素养。

(二)以服务育人为抓手。

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既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也是图书馆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发挥实践能力育人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借阅、学习服务是一项内涵非常丰富的工作,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供给能力和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服务理念、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工作规程、工作效率的集中体现,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也是熏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时机。图书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把贯穿于图书馆各项工作中的服务育人理念和举措化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中的服务育人行动,将极大提高图书馆服务育人功效。

(三)以方式创新求突破。

精英教育体系下的高校图书馆实现育人功能的多局限于潜移默化式隐育人方式,服务与育人合二为一,关系模糊,育人效果不明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图书馆育人功能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跳出图书馆传统育人方式窠臼,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在此,笔者在总结一些图书馆既有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建议,结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提出以下几点育人方式改革思路:(1)建立图书馆学生实习基地。与各高校普遍在校外建立的专业实习基地不同,图书馆学生实习基地以增强学生职业感性认识,感知职业工作环境,了解职业工作流程与规范,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为宗旨,不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习、实训为目的。(2)组建学生义务馆员队伍。学生义务馆员队伍作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不为物质报酬和收入而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学生自愿者团队,其行为本身就是高境界的体现,这种境界与图书馆工作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是逻辑必然。(3)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勤工助学。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传统方式之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内的作用更加突出。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勤工助学,不仅方便学生,减少勤工助学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养能够得到快速而全面的提升。(4)建立学生参与机制。学生作为学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体,往往对图书馆工作有诸多意见和建议,其原因多与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了解不全面、图书馆工作存在缺陷和图书馆与学生沟通不足有关。图书馆建立学生参与机制,由学生代表组成参与机构,参与图书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的制定,参与图书馆工作考核与监督,学生参与的过程,既是促进图书馆工作改进的过程,也是图书馆与学生沟通的过程,还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的过程。

注释:

郎耀秀.系统论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之构建.学术论坛,2011(7):203.

篇4

【摘要】勤工助学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是时代的要求,分析了勤工助学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图书馆服务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一定的报酬以资助其完成学业;是目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资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有效途径。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图书馆进馆阅读的人群不断壮大,进书量和借阅量飞速增长;馆舍面积的扩大,服务时间的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图书馆业务工作难度。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受到限制,图书馆员的服务不能及时跟上业务更新的速度,因此让在校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自身需求和必然趋势。

1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意义

1.1勤工助学缓解了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

高校扩招使图书馆的书籍数量不断增加,读者人数不断增多。因此学校也加强了对图书馆的投资力度,扩大了图书馆面积,增加了文献信息资源,延长了开馆时间,所有书库全部对读者开架借阅,工作量猛增,而图书馆的人员编制又受到学校的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帮助图书馆员完成图书整理入库.图书采编验收等工作,大大缓解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使图书馆馆员能够抽出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1.2勤工助学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依此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对于贫困学生家庭更是雪上结霜; 高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很多部门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并提供一定的薪酬,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协助完成学业。图书馆既有安静雅致的环境、又有众多的岗位,同时还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看书学习,所以勤工助学学生到图书馆工作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最好去处。

1.3勤工助学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使勤工助学的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对中图法的学习了解各个学科的的分类和发展状况,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和数据库的使用有了足够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勤工助学学生的信息素质。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中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磨练意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克服由于家庭贫困造成的心理负担,树立自信。通过为读者提供服务提高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事物的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增添进入社会后面临困难挑战的勇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图书馆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

2.1岗前培训工作不到位

图书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勤工助学学生必须通过岗前培训才能胜任。而高校勤工助学学生一般都有学生处的学工部管理,分派到图书馆的学生并不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系院,没有统一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而是由各部门馆员进行简单的指点后随即上岗。他们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条例、工作性质、专业知识、都不了解,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工作效率低甚至出错。

2.2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勤工助学学生服务观念弱化,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一部分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树立为图书馆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图书馆工作失去了新鲜感,再加上部分在校外做家教、营销和其他工作的学生获得的报酬要比自己高的影响,开始出现迟到、早退、空岗及工作不认真等现象。有的勤工助学的学生甚至认为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就是单纯为了帮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不珍惜工作机会,没有责任意识。

2.3勤工助学队伍的不稳定性

由于学生勤工助学具有随机性,例如期末考试期间,大约有两周多的时间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这时也正是图书馆工作最繁忙的季节,还有就是学生补课或实习等情况需要请假,影响图书馆工作的正常秩序。另外学生流动性大,有些学生只做很短时间发现工作辛苦,工资又低,马上退出或找人代替。这就导致图书馆要不断招收新学生,加大了馆员的工作负担,增加了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的难度。

3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3.1加强岗前培训工作

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由图书馆有经验的馆员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图书馆工作基本流程、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以及图书馆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职责等,使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荣誉感,把勤工助学这项工作看成一份事业去做。

3.2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建立分级管理责任制。由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馆长直接管理,部门主任、学生馆员组组长分级负责。每个勤工助学的学生建立工作档案,工作内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分别记录在案,由部门主任直接监督检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使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根据工作特点以及工作量的大小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按照管理制度标准定期召开工作总结会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表现出色的及时给于表扬和奖励。

3.3实现师生馆员共建工作

馆员在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一起工作时,图书馆员要以身作则,树立自己的教师形象,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此来带动勤工助学学生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馆员[J].科技致富向导,2014,29.

篇5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篇6

图书馆是收藏图书文献的知识信息库,具有发挥信息集散功能。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随着各个大学的扩招和迈向一流研究型大学步伐的加快,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更大地完善。树立“读者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满足读者的需求,确立以读者的学习和科研方向为指导的图书馆管理,加快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信息库存的建造者和使用的管理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而且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员又恰恰是图书馆的内在动力,图书馆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人员素质问题又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图书馆馆员的素质现状

1.馆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问题

目前,高职图书馆的馆员队伍普遍存在着知识单一、年龄老化现象,难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要求,培养一支高素质、能够胜任图书馆现代化管理需求的馆员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当务之急。

2.馆员心态异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馆员普遍认为自己投入多,报酬低,付出得多,得到得少,导致馆员的心理失衡,从而影响他们爱岗敬业的信念和信心。

3.馆员跟不上时展

知识经济时代是社经济发展的需求全面知识化,人类终身学习的时代,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是知识经济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决条件。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目前的图书馆员需要接受再教育,否则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4.知识和技能待遇提高

由于一般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接受的是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按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操作,他们的专业知识已老化,很多人缺乏现代管理基础知识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大多在外语和计算机方面显得薄弱,难以适应科技文化新形势的要求,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专业素质亟待加强

专业文化素质具有丰富的全面的文化科技知识,是提高馆员业务能力的基础,是每一位馆员在实际岗位上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具体本领,是立身之本,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核心。随着大量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呼之欲出,馆员应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熟练操作应用于本岗位的计算机和掌握网络知识,了解新信息,熟练操作知识,较高水平的外语知识及相关知识必不可少,就难以胜任新形势的要求。

6.馆员个人能力素质要提高

能力素质是指馆员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通过职业行为转变成工作成效的表现力。它通常表现在工作效率、人际关系、个人魄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实践,一般地说,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学以致用的馆员,他的能力素质相对较强,思维敏捷,办事果断而不专横的馆员,其个人魄力表现得更为充分,更突出;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善于总结其社会实践经验,没有任何社会活动实践经验或者不善于总结其经验的人,他不可能具备多强的社会能力,也不可能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二、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1.完善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图书馆学是一门具有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综合特点的学科,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新时期图书馆员在信息服务中承担更多的角色。传统图书馆的研究对象是以纸质印刷品为主,而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研究对象更丰富了,增加了电子出版务和网络出版物等新的载体。因此,图书馆馆员必须广学博览,不但要熟练掌握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文献学等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2.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科研素养

图书馆是资料信息中心,强调的是收集知识创新的信急。图书馆人员必须强化信息意识,具备快速准确搜集信息,分析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与图书馆特有的功能协调一致,产生最佳的服务效果。同时,高职图书馆主要是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知识服务,只有了解服务对象的工作特点,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因此图书馆员要有一定的科研训练,掌握基本的科研工作方法,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这样才能找到与服务对象的结合点。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新时期对图书馆人员的道德要求,加强对图书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提倡图书馆员自我教育的同时,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锻炼、举办岗位培训班、整顿工作作风等活动,以及开展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大讨论等方式,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岗敬业,读者第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首先,对图书馆员进行科研的后勤兵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宣传教育与制度约束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图书资料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图书馆员良好的道德风尚,使图书馆不仅成为学生的第一课堂,而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其次,图书馆员要端正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图书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好,但工作态度随意性大,工作方法简单,一定会激化服务者与读者之间的矛盾,影响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微笑服务”和“愉快服务”,就是从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入手的。“微笑服务”即态度和蔼,语言文明,热情周到,让进馆的师生感到亲切,没有心理距离,没有地位差别。“愉快服务”是主动服务,尽量满足师生的要求,使进馆的师生具有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权利,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三、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自身素质

做好思想工作,提高图书馆整体素质。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素质是图书馆事业进步的基础。因此,做好图书馆馆员的思想工作和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要牢固树立“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敬业精神,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与读者共同分享汲取知识的乐趣。做好图书馆员的终身教育工作。开展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关键是倡导终身教育观念。首先,要使他们具有学习的愿望和自觉性,要他们自身感到不继续学习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各种职业人们在自己特定的工作中思想行为方面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作为数字图书馆馆员,热爱图书馆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必须对数字图书馆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端正思想认识,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一位读者,增强做好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具有创新,奉献精神。

总之,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的知识爆炸年代,每个图书管理人员不抓紧学习技术,都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而对这一严峻的形势,继续学习,继续接受教育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学好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所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考虑安排在职人员以短期培训、在职学习的方式对图书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与实效。还可以安排高职图书馆人员之间的互访,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9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0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领域的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逐渐突显出现,因此,许多大城市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而图书馆由于其特有的专业性、权威性以及丰富的图书资源成为各种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各大高校,大学生读书月活动越来越普遍,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能更好的传播阅读文化。本文中将以以我校图书馆开展的“大学生读书月”活动为例,探讨在高校中开展类似读书月活动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1阅读推广

阅读是指人类通过视觉将文字、图片等符号信息转化成为有效信息的一种社会实践行为与心理活动,是知识得以记录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就曾提出“走向阅读社会”[1]的口号,要求全社会的成员都积极阅读,使图书馆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让阅读成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4月23日定为每年的“世界读书日”。197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馆员Daniel J.Boorstin[2]号召美国国会通过成立国会图书馆阅读中心来加大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程度,同时将阅读在社会中推广开来。在随后的40余年中,美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推广主题和活动,全民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2大学生读书月活动的宣传和推广

大学生读书月活动要确立贴近学生的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丰富的活动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要有利于其阅读习惯的养成。

2.1主题鲜明。我校图书馆开展的“大学生读书月”活动就以“书香校园”[3]为主题,让全校师生融入到活动当中,自然地成为活动的一分子,有利于本次活动的广泛、深入地开展。

2.2内容丰富。以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的形式为活动造势,吸引广大师生的注意力,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3落实方案,营造“书香校园”

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要借助校、各院以及各学生团体的宣传优势,开展主题征文、知识竞赛、名师讲座、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进一步将活动推广到学生中间去。

3.1电子资源培训讲座。与以往阅读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本次活动推出了图书馆数字化电子资源培训讲座,符合了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趋势,同时也迎合了大学生的现代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纸质图书对阅读的限制。

3.2作家见面会。在全体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选择比较受欢迎的作家或学者来到我校进行作家见面会活动,接近作家与阅读者之间的距离,本次活动中我们请来了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4],在全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掀起了一场余秋雨作品阅读的热潮。

3.3知识竞赛。为了突出阅读推广的广泛参与性,本次活动特在师生之间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模仿电视娱乐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通过海选选拔出各院优秀的选手,最终以院为单位进行总决赛,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娱乐精神,使其融入其中,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

4开好总结表彰会

在本次活动的最后,在总结表彰会上以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的形式将活动逐步引向尾声,重申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和经验,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进行表彰,从而将整个“大学生读书月活动”推向。

5结语

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高校中有67.3%大学生的阅读目的绝大多数是以就业与考试为主,只有21.9%是出于阅读习惯[5],阅读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而且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指导,不懂得如何合理利用阅读资源,造成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相当低。另外,学校与图书馆没有做到监督、指导、宣传的义务,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希望通过在高校中开展读书月活动活动,使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最终达到“走向阅读社会”的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全院师生对阅读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园阅读的氛围,效果较为理想。本次活动中,工作人员及志愿者247名,共吸引全校67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征得主题征文2034篇,所有数据都取得了空前的提高。虽然学生是本次活动的主体,但是学校与图书馆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各项宣传工作的实施与开展都离不开全校、各院领导及大力支持,尤其是在主题确定、方案实施以及资金经费等方面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也增加了我们今后更多、更好地开展类似阅读推广活动的信心。

同时,本次活动也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读书月活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现代化的教育不再是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单一过程,而是要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后一样可以获得知识,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颖仪.美国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经验分析及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5):98-99

[2]吴兆文.高校图书馆开展读书文化活动的实践分析研究――以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大学生读书活动月”活动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2):142-143

篇8

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依据个人意愿,为图书馆利用者无偿奉献,提供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公益性活动[1]。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在全国图书馆界是较早开始的,如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1996年就开始招募志愿者。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当前水平。为深入了解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开展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与志愿者负责人面谈的方式对广州市15所公共图书馆①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现状

对广州市15所公共图书馆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所图书馆从未招募过志愿者,但馆长表示今后肯定会开展;有5所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仅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多是在校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另有9所图书馆除了在寒暑假有志愿服务外,平时周末、举办大型活动时也有志愿者参与。总体来说,志愿服务在广州市各公共图书馆是普遍存在的。下面从人员结构、工作内容、志愿者管理三个方面分析所调查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现状。

1.1 人员结构

1.1.1招募对象。从调查结果来看,图书馆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是学生,其次是社会人士和某些志愿团体的人员。例如天河区图书馆的志愿者主要来自基督教青年协会,该协会于2005年成立了专门的图书服务小组,致力于天河区图书馆的志愿服务。

1.1.2招募方式。总体看来,招募方式比较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报纸;2)跟高校团委联系;3)图书馆主页;4)馆内公告;5)跟志愿机构联系。但具体到每个馆,多数图书馆只用到其中的一种或者两三种。

1.2 工作内容

图书馆志愿者多数活动于一线岗位,主要包括借还书、书库整理、图书上架和排架,也有部分志愿者针对少儿读者开展阅读辅导活动,协助图书馆开展展览、学术活动等,还有少数人从事馆内清洁等工作。

1.3 志愿者管理

1.3.1志愿者的培训。所调查的15所图书馆都对志愿者进行了岗前培训的方式,大多数图书馆采用分散培训的方式,即各部门分别培训本部门的志愿者。仅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和番禺区图书馆使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采用PPT讲解和现场演示的模式。

1.3.2负责机构及相关规范。由于大部分的志愿服务分布在流通部的各个岗位,志愿者多隶属于流通部管理,也有的属于人事处或者公关部,如海珠区图书馆由一名副馆长专门负责该馆志愿者的招聘、培训等各项工作。绝大多数图书馆没有服务章程,志愿者只需遵循本馆的秩序即可,如番禺区图书馆根据《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番禺区图书馆义工服务章程》。另外,《广州市图书馆义工管理办法》正在审议中,它明确规定了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培训内容等详细事项。

1.3.3经费来源。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没有专门的志愿服务经费,多是从办公经费中抽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经费可以从财务处领取,比较有保障。

1.3.4激励措施。大多数图书馆都对志愿者进行奖励与表彰,常用的方式是颁发荣誉证书、赠送免费图书证及其他免费项目。部分图书馆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如: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召开志愿者表彰大会,奖励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则在图书馆主页开辟志愿者板块,既是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又是对志愿者的一种表彰。但调查也发现有个别图书馆是没有任何奖励措施的。

2 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积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不仅缓解了图书馆因服务时间延长、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等因素造成的人员紧张问题,还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1)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对馆员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来自社会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志愿者的加入给图书馆员注入了活力[2]。2)志愿者本身就是图书馆的潜在或现实读者,志愿者与馆员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沟通,实际上是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双向交流[3]。图书馆可以从与志愿者的交流中了解到一般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一定是高谈阔论,但可能却是图书馆在此前没有想到、但又值得完善的地方。所谓有容乃大,图书馆吸收了志愿者的建议,对改善工作必有益处。3)志愿者是图书馆最好的宣传者。相对于其他传播渠道,人们更偏向于相信熟悉的人的亲身经历。根据这个传播学理论,志愿者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讲述他们在图书馆的工作经历、推介图书馆的服务,这是理想的宣传方式。

在实践中,志愿服务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1)图书馆志愿者流动性较大,队伍不固定,短期行为比较明显,因而缺乏长期的服务意识。在调查的大多数图书馆中,很多志愿者只是为了得到一张社会实践的证明而去图书馆从事几天的志愿服务,更多的人仅在寒暑假集中服务,平时并未坚持参与,造成志愿者队伍零散,没有稳定的人员保障,即使通过再招募获得新的志愿者人力,也会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性。2)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给本来人手就不够的图书馆增添了负担。多数志愿者不是图书馆学的专业人士,在其上岗前图书馆要抽出时间和人员来对其进行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培训。如果志愿者队伍不够稳定,经常换人,图书馆就要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既浪费人力,又大大降低了图书馆员对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参与度。3)造成馆员“人浮于事”的现象。图书馆不能用志愿者顶替本馆的工作人员,不能越俎代庖,具体工作应由本馆工作人员牵头、志愿者协助[4]。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图书馆里本来应该由图书馆员做的工作却由于志愿者的加入而使得图书馆员闲置起来,馆员并未像预想中的那样去填充其他更需要人的岗位,这样就伤害了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易使其对图书馆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中止志愿服务。

3 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认识

图书馆志愿服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宣传方式:1)依托图书馆自身的宣传。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负责部门可以在图书馆“宣传周”“服务月”的活动中趁机宣传志愿服务,发放小册子,介绍本馆志愿服务的历史、取得的成效、招募的条件等;在图书馆网站上专门开辟志愿者活动园地,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都有在本馆的网站上开辟志愿者专栏,介绍志愿服务开展的精彩内容、优秀志愿者风采等:图书馆还可以在本馆醒目的地方介绍志愿服务,如海珠区图书馆就在宣传栏中介绍本馆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效果很好。2)依托志愿组织的宣传。图书馆应当借助于当前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宣传的时机加强宣传的力度。图书馆可以同志愿组织联系或申请加入到志愿者协会的服务范围,组建图书馆服务小组,同时也可以在志愿者协会网站上开辟图书馆志愿者分区。3)依靠图书馆志愿者进行宣传。主要是“现身说法”,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周遭朋友、同学进行宣传,虽然宣传面较小,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2制定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条例

法制化是志愿服务的必由之路[5]。目前,广东省各志愿者相关单位正探索《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的修订及实施细则的制定。图书馆应当借此机会制定符合本馆实际的志愿者服务条例,对本馆志愿服务给予制度上的保障。资金的缺乏也是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广东省作为经济发达大省,探索政府资助为主,企业、个人资助为辅的资金模式将有助于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6]。图书馆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办单位,可以借开展志愿服务的时机多争取一些资金,保障志愿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3.3参照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职能程序,对图书馆志愿者进行全面管理

要把本馆的志愿者管理好,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有效的程序:1)工作分析。即在招募前,对使用志愿者的可能性、志愿者的角色定位及工作内容等的分析。根据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拟出一份简明的工作说明书,并由此制定志愿服务手册。2)招募与甄选。通过图书馆网站、馆内公告、报纸、电视等传媒招募信息,还可跟义工联组织、学校、企业联系招募志愿者。甄选志愿者时应遵循“应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人(Best Qualified),而不是选择一个完全符合资格的人(Fully qualified)”的原则[7]。要特别注重考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甄选能够持之以恒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3)培训。采用集中讲授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图书馆的资深馆员或领导负责对志愿者进行集中讲授,主要讲解图书馆的核心服务理念以及本馆的概况、发展政策等,使志愿者对图书馆工作有全面的认识;由图书馆各部门分别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让志愿者熟习日常工作。4)绩效评估。最简单的方式是跟踪志愿者是否将培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或者根据受帮助的读者的信息反馈来评估。另外,可根据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时间的长短来评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都是利用这种评估方式来评出“优秀志愿者”或“星级志愿者”的。5)激励措施。不同的志愿者有不同的志愿动机,在实践中,可采用诸如物质性奖励、情感激励、个人自我激励等不同的激励方法,满足志愿者的不同需求。

3.4加强公共图书馆与志愿者组织的合作交流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机构,与志愿者“服务社会”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公共图书馆和志愿者组织的合作是有其可行性的。具体到实践中,其运行模式可以是灵活的。以天河区图书馆为例,该馆的志愿者全部是广州市基督教协会的志愿者,该协会于2005年专门成立了图书小组,发展至今已有100多人。据天河区图书馆的负责人介绍,该馆平时只需与义工联的负责人联系,就能找到合适的志愿者参加服务。志愿者的档案全部由义工联负责,这样图书馆就省去了专门负责管理志愿者的人力,完全交由义工联负责。由于义工联图书小组人员较固定,该馆只需集中培训,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所以,公共图书馆可以考虑这种模式,既能省去图书馆招募、管理的时间,又能保障志愿服务的时间、效果。

[注 释]

①所调查的15所公共图书馆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荔湾区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海珠区图书馆、天河区图书馆、白云区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番禺区图书馆、花都区图书馆、南沙区图书馆、萝岗区图书馆、增城市图书馆、从化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张铁娥,富月娥.日本大学图书馆界志愿者活动简介[J].图书馆杂志,2002(4):65—66.

[2] 方允璋.试论社会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与参与[J].图书馆论坛,2000(4):7—10.

[3] 赵志华,禄艳琼.图书馆引入义工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2):33—35.

[4] 吴月芳.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高校图书馆活动刍议[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61—62.

篇9

Abstract Reviewed the course of nearly three decades of library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summed up the library at this stage of our practic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results.

Key words

Library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Develops

图书馆是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信息基础设施和文献信息的集散中心。它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它的发展必然要反映到社会发展中。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处于这个时期的图书馆要怎样实现自身的发展呢?图书馆现代化不只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而且是人的现代化,以及整个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建设现代化。

图书馆是收藏书刊资料的机构。近三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正在以更多的渠道和方式来获取知识。图书馆已经从单纯的印刷型文献、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的收藏转化为各种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兼收并蓄;从根据用户的潜在需求收集资料转向为根据用户的现实需求来提供信息;从一馆封闭式建设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的图书馆联盟;从单一化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从空间结构和功能划分上过于单一的管理方式向集收藏、阅览、外借、自习于一体的多维化服务管理模式转变、从闭架式到开架式,形成了“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人性化局面。现代图书馆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借借还还”和“老弱病残”的收容所,而应行使起指导社会实践,改造社会存在,把无形的知识改造成有形的生产力的社会职能。

现代图书馆学已经从过去的社会科学门类向综合性学科转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图书馆学侧重于技术方法的研究,后来越来越侧重于研究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如今图书馆学的研究方向已经逐渐转向文献、文献信息和情报交流,为了达到解决知识的产生、存储、利用和交流的目的,现代图书馆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从而逐步改变了图书馆的学科性质,使它从社会学科扩展为综合性学科。

现代图书馆不仅要收集、保存文化遗产、对文献流进行整序,以发挥它的社会教育职能,还要主动为他们传递科研情报,担负起科研前期工作的重任,使图书馆成为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就是在建设好传统馆藏的基础上,加大加强虚拟馆藏的建设、在开展好文献服务的同时,开展好情报服务,满足读者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图书馆职能从收集、保存图书资料,进行社会教育向传递和研究文献信息的纵深发展,是客观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图书馆朝着学术机构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及其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

过去图书馆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馆与馆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不大往来。现在资源共享、藏书协调、馆际互借等观念已经占据了图书馆工作的主导地位。面对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资金再雄厚、馆舍面积再大,也绝不可能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种情报源收买齐全。各馆只能确立各自的采购重点,平衡采购品种,协调相互藏书的复本和利用,使各馆在人力、财力和情报资源上的重复与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克服贪多求全、各自为政的状态,达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观念的更新。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转贴于

篇10

2)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时,对社会整体应尽的职业责任与职业义务,即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职业道德和一般道德一样,都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具有适用范围的特殊性,形成上的具体多样性,它对调整职业内部及职业和服务对象的相互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使从职人员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3)图书馆职业道德及内涵。图书馆从业者所从事的工作对象,一是文献信息载体,二是社会读者,馆员对文献载体的收藏、加工、整序、借阅等一切服务都是为了社会人群,因而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读者工作方面,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其他各种职业道德一样,是图书馆职业在图书馆从业工作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渐渐约定俗成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馆员和读者相互有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在总结我国图书馆活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规定了图书馆履行承担社会职责的行业自律规范,从中可以概括新世纪图情报工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图书馆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包括馆员的政治品质(爱国、爱社会、爱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指导服务工作)、道德品质(馆员具有一定责任感、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去规范日常工作和行为,正确处理图书馆与社会国家、馆员与读者、馆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想品质(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公正处理事务)二个方面;其二是图书馆员的职业信念(具体包括责任心、事业心、主人翁精神,其核心是事业心,热爱图书情报事业,爱馆如家、爱护图书、关心读者、全身心为读者服务)。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与职业规律的统一体。所谓职业规律,是指图书馆职业现象和职业实践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只有职业实践中认识并遵循它,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图书馆职业道德一方面反映社会道德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它既要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作为自己的参照,又要反映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反映图书馆职业行为的道德调节方向。例如图书馆员之间,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协作,这既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此外图书馆职业道德还直接把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作为重要的道德要求,这要求图书馆员要精通图书情报科学和其他专业知识来满足社会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需求。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既是图书馆员从职的起码的前提条件,又是合格图书馆员必备的素质修养。第二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个人利益和图书馆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的整合体。图书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员个人和图书馆事业的关系上、表现在馆员与读者关系上。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的无限满足追求最高价值目标,而置国家和图书馆事业于不顾,这是与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置图书馆员个人利益于不顾,片面强调空洞虚幻的图书馆集体利益,用图书馆集体利益来对抗、否定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同样是与职业道德相背离的。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就是其物质利益及其参与管理、个人全面发展等权利,集体利益就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而图书馆现代化的最关键之一就是图书馆员物质利益的充分满足,参与管理的切实实行,个性的多样发展等。尊重图书馆员应有的权利是要求图书馆员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图书馆集体、社会为图书馆员做的就是创造满足图书馆员个人需要、发挥个性的多样机会。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性特征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图书馆员要遵守“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服务读者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动力,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以提供服务为目的。这就要求图书馆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科学研究的前沿,不仅要拥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有超前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感觉能力,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育人先育己。只有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专业队伍的的整体素质,改变“开门守摊”“简单借还”。从而在读者心中真正改变图书馆员的知识形象。从而使社会效益体现在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中。

(三)网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一般道德在图书馆员职业生活领域中具体化和内化,自然也有个继承性的问题。图书馆职业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使职业道德中的精华能世代继承下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只看作是文献服务的关系,读者能从图书馆员处学到一些优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品质,这些品质随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而得以继承并发展。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批判和继承是互为表里的,但批判和继承的立足点是现实。它必须以现实的职业生活实践为参照,离开现实就无所谓继承,继承的价值赖与现实的需要,这是我们在继承职业道德所应遵循的准则。

三、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每当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图书馆职业道德由于受着科学、文化、政治、传统道德的影响,也会随着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收藏典籍、传播知识的基本职能基础上,增强了社会教育和文化中心作用,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并非完全消极被动,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社会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社会认识作用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认识作用。具体表现在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馆员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等各种关系,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对馆员道德行为的特定要求,借助网上评论“善、恶、利、害、美、丑、得、失、正当与失当”、问卷调查等等来表达馆员对读者、读者对馆员、读者对读者、馆员对图书馆、图书馆对馆员、馆员对社会、社会对馆员多角度网络认识评价作用。这种认识功能不仅向馆员提供了新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职业规范职业约束知识,展示图书馆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而且能够预测图书馆社会前景、图书馆社会作用前景,以及图书馆在社会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冲突,给馆员在网络环境下服务工作的选择行为提高帮助,从实践上借助先进的网络软硬件条件和网络社交平台以读者对馆员职业道德上的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感受去帮助馆员认清自身在社会中地位、服务工作价值、人生价值、对社会的责任等确立职业道德理想并以此指导馆员完善自我和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教育作用

教育功能是调节功能得到发挥的思想基础,图书馆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功能是馆员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手段以馆员为客体,馆员通过以理想人格或社会公德、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理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从社会现实的道德状况、矛盾冲突中接受道德信息流并受其影响,形成馆员个人道德品质进而在工作中激发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图书馆员的心灵之术、行为之方,对培养新一代图书馆员的有着现实教育作用,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的现实催生着新一代图书馆馆员。网络时代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关键是现代馆员队伍的建设,这是传承图书馆使命接力赛的结果。新技术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是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知识财富,能不能及时、准确、全面获取所需知识的问题,这对新时代馆员的职业道德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对新一代图书馆员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新一代的图书馆员可以从图书馆职业工作中表现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吸取是非善恶观念。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04-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及学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高校教育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的意义

《2008年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图书馆是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教育机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图书馆与大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教与学、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图书馆在学校资助育人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1.图书馆是学校资助育人的重要阵地。“资助育人”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指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图书馆是学生从事学习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对图书馆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依托感,能在图书馆从事勤工助学,对于学生而言是无比愉悦的经历,可以学习兼职两不误。江苏省几所高校调查显示,在图书馆从事勤工助学的贫困生数较其他岗位占较大比重。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校勤工助学的学生约620人,在图书馆勤工助学的约有70人,约占11.3%的比例,在全校约40家的用人单位中位居第一。

2.资助育人是图书馆工作的需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内涵提升。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信息服务等较大较快发展,图书馆工作量急增,但图书馆工作人员没有明显增加。在图书馆设立资助育人岗位,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从事图书资料的排架、倒架、整理等工作,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积极性高。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图书馆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同时在带动其他学生爱护图书馆、维护图书馆学习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拓展大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途径。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要保持学习成绩优良外,还要挤出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他们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自立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4.减轻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最近对北京8所大学4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在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岗位让学生带薪工作,虽然报酬数目不是很高,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困难,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具有社会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的现状

1.角色认知度低。现在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自我意识较强,工作意识、服务意识欠缺,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到“管理者”的行列,只是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认为学生是为了挣钱才来工作的,没有把他们作为同一层次的“管理者”看待,忽视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在馆的读者也存在不尊重学生劳动的现象,不服从他们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资助待遇偏低。2007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月不超过40小时,工资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据调查,我省绝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标准为8元/小时,还有部分学校7元/小时。学生一个月满勤最多可得到320元收入。笔者对本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在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200名学生被随机调查,调查发现,月消费≤500元的只占8.5%,73.5%的学生月消费在500~1000元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每月300元左右的收入很难满足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开支。

3.学生数多,流动量大,管理难度大。东南大学图书馆职工140人,用工学生230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职工68人,用工学生70人;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职工52人,用工学生53人。可以看出:图书馆用工学生数量较多,有的甚至超过职工数。因为缺乏完善的人员约束机制,学生流动性大。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图书资料的排架、整理等工作需要进行岗前专业技术的培训。学生流动量大造成工作人员培训量增加,管理难度加大。

三、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发展思考

1.健全制度,科学管理。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得到进一步深化。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形成制度化管理非常必要。根据图书馆工作特点制定“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管理条例”等。通过制度化管理、严格考勤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来加强学生自律性和责任心。首先把好用人关。在贫困生中公开招聘,选拔品学优良、吃苦耐劳、协作精神好的学生。其次,重视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制度管理是保证资助育人持续发展的保障。

2.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图书馆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数贫困生为维持在校期间的最基本生活,忙于各种打工,从事重复性强、耗时间的简单体力活,造成沉重的身心和学业负担,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表明,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自卑。图书馆在用工的同时,在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引导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保障贫困生身心积极健康发展。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自身的特点,图书馆可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如:对于包架工作的学生,在保持书架整齐的情况下每月可缩短1~2小时工作时间;多借阅2册图书资料;进行年度评选,选出“积极分子”、“工作能手”,进行表扬和表彰,并给予适当金额的奖励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热情、积极,资助育人效果也会更好。

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和创新服务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不仅减轻了部分贫困生的后顾之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舞台,锻炼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图书馆来说,大学生有着年轻人的热情,也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只要我们及时总结和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恰当及时的解决,资助育人工作将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霞.大学图书馆勤工助学知识管理维度探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6):91-93.

[2]王刚.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的使用及思考[J].情报探索,2009,(6):128-129.

篇12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实践过程中诸种现象、基本原理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以图书馆长期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它具有图书馆实体固有的基本属性。图书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又借鉴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它又具有某些相关学科彼此缘接的特点。我们正确认识图书馆学科的基本属性,又是构成人们图书馆学的性质观。我们廓清和明确图书馆学科的基本属性,对遵循和坚持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构建和完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揭示和遵循图书馆实践的客观规律,对指导和评估图书馆工作和效益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图书馆学是一门具有服务性的公益学科

从图书馆学科的宗旨而言,图书馆学是一门服务性较强的公益学科。其学科的服务性、公益性是图书馆学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标志。这是决定本学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向的问题,是构成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首要问题。

1.服务是一种理论。“以人为本”是服务理念的核心,是对服务理念科学内涵最高度的概括。它集中体现了图书馆建立之初衷,发展之根本。它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它集中回答了为什么办馆,为谁办馆的根本方向,是办馆的宗旨,是构成本学科的本质特征。服务理念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上概括和诠释本学科的宗旨,更重要的还在于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工作实践规定了发展方向,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图书馆从诞生以来,就是藏贮交流文献资源为社会公众服务做立馆兴业之本。这一点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本学科的本质特征。如果我们无视这一点,图书馆学科的理论研究就会迷失方向,本学科的本质属性就会发生异变,其学科的理论原则也将失去研究和存在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仅包括为谁服务的问题,也包括依靠谁服务的问题。不仅包括服务客体的读者,也包括提供服务主体的工作者。图书馆广大工作者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最积极最活跃的人力资源,是立馆兴业依靠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图书馆一切服务措施的忠诚实践者,是图书馆一切服务活动内容改革创新的开拓者。他们的职业品格,敬业精神,业务素质,能力结构,对图书馆服务措施的组织,服务领域的拓展,服务质量的提高,开创服务新局面,与时俱进,起着决定性作用。按现代《人才学》的启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这是坚持办馆兴业的方向问题,实施方略的原则问题,对此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2.公益性是由图书馆公益事业的属性决定的,也是构也图书馆学科本质特征的基本要素。公益者,公共利益也。“读者至上”、“读者第一”实质是读者权益第一。我们这里所说的读者利益不是读者对物质利益的索取,而是指文献资源的共享,只能界定在读者自由地获取文献资源的期望值得到极大的满足。我们这里所说的读者权益不能随意扩大,只能界定在读者平等的获取文献资源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图书馆学科的公益性,归根结底是保证满足广大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向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及时、高效的知识信息的服务,解决读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持续发展。这是图书馆工作要实现的最佳效益,是图书馆事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实现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更好服务的根本方向。

图书馆不同于一般性的服务业。它是文献信息的中心,是平等无偿的向社会所有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机构。关于这一点联合国教科文组与国际图书协会于1994年联合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早已明确声明:“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保证所有人不受限制地获取信息资源。这是世界各国公共图书馆公益的基本准则。由此可见,平等无偿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是构成图书馆学科公益性内涵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图书馆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一。

服务性和公益性都是构成图书馆学科的本质属性。服务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公益性的核心是“读者至上”。前者是侧重强调服务的理念问题,后者侧重强调服务的效益问题。前者是解决为谁服务的方向问题,后者是解决怎么理好服务的方略问题。二者在学科本质属性中是相融的,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都是构成图书馆学科的本质特征。

二、图书馆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从图书馆学科的构建而言,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其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是图书馆学表现出来的两个最鲜明的基本属性。这是由图书馆学产生的特定的实践和特定的理论决定的。

1.综合性是图书馆特定实践的复杂性的反映。图书馆的一切基本原理都源于它赖以生存的图书馆实践。无论追溯到它遥远的历史,还是审视它壮丽的今天。图书馆学的一切基本原理的诞生、建立和发展,无不是以图书馆特定的实践为基础,无不是以图书馆实践过程中诸种现象为唯一的研究对象,无不是对图书馆的各个子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不断概括,进行理性回答和说明的结果。从图书馆实践自身而言,它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它是由文献搜集、藏贮、组织、交流、开发和利用等环节,次第组合的系统工程。图书馆学就要从这些环节,这些子系统进行综合系统地研究,对图书馆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目的任务、理性原则、客观规律、社会功能、研究方法等都要做出科学的解释和理性的说明。从图书馆的发展前景来看,它又是荟萃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于一身的复合体。对文献藏贮的数字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资源开发的智能化,方便、快捷、高效地信息连接、加工和利用,极大满足读者对海量信息的需求,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发挥着淋漓尽致的作用。人们对图书馆的观念,不再拘泥于传统图书馆的模式,已向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方向转变。馆际联网、区域合作、国际接轨、全球资源共享,早已突破时空的界限,人们面对图书馆实践发展的新形势、新领域、新特点,理论研究工作就要与时俱进,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论,开创理论研究的新局面。这就决定了图书馆学更有广泛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特点。#p#分页标题#e#

2.综合性不仅取决于图书馆特定的实践,还取决于图书馆学特定的理论,受图书馆学理论的多科性制约。图书馆学在理论研究和建设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引进、移植或借鉴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引进,不仅为图书馆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极大地扩展了研究的空间,丰富了研究的内容,为图书馆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竞相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引进和借鉴的学科已逾90。这虽然有些泛化之嫌,但也说明理论建设具有多种性的特点。其中引进的学科主要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生物学、思维学、脑科学、信息学、电子学、数字学、建筑学和美学等。这些学科的引进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图书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些学科研究成果的移植,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融会贯通;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结合实际、嫁接衍生、创造性地运用,从而形成与上述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独具特征的一门新兴学科。

3.图书馆学的综合性,又受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左右。图书馆学在理论研究和建设过程中除发挥本学科固有的研究方法优势,又引进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理论侧面向新的层次拓展,呈现出五彩缤纷、各显所长,竞相求新的局面。目前常见的方法主要有:现象观察法、实地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理性概括法、系统归纳法、纵横比较法、个案剖析法、定量分析法、历史考证法、资料查询法、继承创新法等。这些方法的引进和运用,为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在研究过程中各放异彩,使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

边缘性是图书馆学科另一个基本属性。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突飞发展,各学科之间不断分化组合,又嫁接衍生出许多新兴学科。如教育学分化出20多种子学科。心理学分化出30余种不同的分支。经济学分化出100多个不同的门类。图书馆学也不例外,先后分化出图书馆社会学、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技术学、图书馆服务学、图书馆经济学等不同分支。因此,图书馆学是一门横跨多种学科,多种领域,交叉渗透、调整组合,嫁接而生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其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血脉相连,彼此孕育,二者统一构成图书馆学最基本特征。

三、图书馆学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的应用学科

从图书馆学的功用而言,图书馆学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其学科的工具性、应用性也是图书馆学的重要属性。这里所说的工具,不是指从事某种劳作使用的器具,而是指为了达到或实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比喻性的事物。这里所说的应用,是指图书馆这个特定的事物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我们探讨和认识图书馆学的工具性,就不能不对图书馆的多种社会功能进行全面的考察和逐一的研究。图书馆工具性的价值和作用,历来都要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994年国际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用较多的文字对图书馆的工具性做了明确地表述:“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和提供信息的有力工具。也是在人民的思想中树立和平观念和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这段文字是对图书馆工作性的界定和具体内容的阐述。它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义。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下列几点认识:

认识一:图书馆学是提供交流文献信息的工具。图书馆以图书、档案、数据库以及语言、文字、声音和图像为载体的各种不同内容的文献,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的神圣职责和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为用户和读者服务的过程,实质就是提供和交流文献信息的过程。因此,图书馆是文献信息提供的中心,也是文献信息交流的中介。图书馆这一神圣职责也就决定了图书馆学的工具性。

认识二:图书馆学是开展教育的工具。图书馆对发展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思想、科学、文化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无论是对正规式的学校教育,还是对正在崛起的远程教育和以自学为主的终生教育,其教育功能更加显示强劲的优势。图书馆凭借自身藏贮的海量文献资源和门类齐全的知识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获取知识信息的需要,随时提供便利的条件和不同的服务保障。因此,图书馆具有服务于教育的属性,也就决定了图书馆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认识三:图书馆学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图书馆对传承人类文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有着其它事物无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历史悠长,文化遗产灿烂辉煌,从历史的演进,到人性的写真;从博大精深的科学探密,到思想哲理的珍存,上承先祖,下启子孙,人类文明之精华,都荟萃于一身。因此,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科学技术的殿堂,是人类文化世代传递的工作。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图书馆学具有传承文化工作的属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