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范文

时间:2022-05-04 23:51: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篇1

戏剧艺术家徐晓钟说过:“在音乐剧中,戏剧是基础,音乐是灵魂。”任何一部音乐剧的成功与音乐创作的完美表现是密不可分的。《天桥》的音乐创作构思精巧、布局缜密,与剧情发展水融。作曲家采用了现代创作手法将传统的京味文化表现得恰如其分,既具有民族文化标识的亲切感又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国际认同性,是一种国际化视野下的民族音乐创作的新尝试。该剧音乐创作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中西合璧的审美定位

西方的艺术审美遵循的是写实主义审美原则,音乐创作注重感觉和构形,而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则以写意为主,强调“神韵”和“开悟”。在音乐剧《天桥》的审美定位方面,音乐创作者展示出来的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审美观念。整剧音乐创作感性、张扬,借鉴了欧洲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以通俗化、交响化为特点,重视写实性的人物和场景描写,强调作品的视听效果。与此同时,曲作者在音乐叙事的布局上收放自如,往往会运用一些巧妙的富有中国人文意蕴的创作手法,引导观众思考,给观众以“悟”的广阔空间。这种二元结合的创作方式,是一次中国传统音乐通俗化和现代化的尝试,作曲家将中国古典审美以现代而通俗的方式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求真、求善,以真、善入美,体现了曲作者中西融合的审美意识和定位。

这种兼具中国传统审美和现代创作思维的审美意识是贯穿在音乐剧创作的始终的,作曲家是用一种现代而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关于中国古典文人的故事。在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蓝调、爵士、摇滚等音乐形式,也可以听到无调性的音乐旋律,同时还能从现代手法的音乐描述中感受到民族化的音乐元素。比如“燕舞台”场景的描述,“燕舞台”是晚清时期北京戏曲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汇集天桥文人们梦想的地方,像一个具有梦幻色彩的水晶球。为了描述“燕舞台”华丽而梦幻的场景,曲作者采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融传统审美意蕴于爵士乐等时尚新颖的音乐风格之中,注重视听效果和人文思想的紧密结合。作者采用了现代先锋派的音乐风格,以“凌乱”的打击乐效果来营造出一种朦胧的音乐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中观众似乎感觉到与古代文人们隔空相望,在那片璀璨的梦幻之城中找寻着自己的梦想。在这种感情的穿越和共鸣当中观众不知不觉进入到历史时空,并以一个现代人的情感去“感悟”过去文人们的情怀。在乐器的配置上,作者没有采用西式的打击乐编排,而是运用了三弦、八角鼓等民族乐器以打击点缀的方式演奏,营造古代文人们喧闹的表演场景。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一种华丽的交织感,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由上可见,作者中西合璧式的审美定位成就了该音乐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音乐风格,既兼顾到了观众民族文化认同的习惯,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性和通俗性特征,为该剧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受众审美认同基础。

二、情真意切、情理并重的音乐叙事风格

音乐剧的特点在于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音乐参与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暗示和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烘托剧本意义的升华,因而,细腻而贴切的音乐创作对于音乐剧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天桥》一剧的音乐创作总体来说是以情入手,情真意切、情理并重。

1.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

作曲家根据人物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性格特点,为林鹏飞、金环、银环、袁培文等主要人物设计了个性鲜明的音乐主题。这些主题情感丰富、十分贴切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首先,我们对该剧的女主角——金环的音乐主题进行阐述。

谱例1.金环主题音乐片段

篇2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ceramic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design include two aspects.one is ceramic material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design, on the other hand is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value the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design.

【keywords】ceramic;industrial design;the arts

工业设计的传统定义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藉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设计师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一方面,工业设计诞生于现代工业大生产,以批量化和标准化作为其特征,与陶瓷设计的小批量和手工化以及个性化的特点不相符;而另一方面,除了技术的因素,艺术也是工业设计中的不可缺少的。陶瓷作为传统的器物中必不可少的典型代表,在这一点上与工业设计又保持着某种天然的联系。鉴与此,上百年来,陶瓷与工业设计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理念的更新,陶瓷与工业设计走得越来越近,传统开始走入现代,而现代也开始向传统进行回归。

1 陶瓷的材料特性和艺术价值决定其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陶瓷在工业设计中被越来越重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陶瓷本身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传统陶瓷很早就用于了器皿餐具等设计中,至今一直是设计中产用的材料;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特种陶瓷被开发出来,具备许多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设计的各个行业当中去。

其二是设计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决定了陶瓷从更多的角度和领域渗透入工业设计中。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数十年的发展,现代主义终于集大成,一统设计界。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更,现代主义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刻板的“少即是多”以及重视功能缺少形式的现代主义设计厌烦,随后的设计思潮中开始重视产品的历史性、装饰性。产品设计逐渐改变了其一成不变的形象。设计师以及消费者开始将产品当做艺术品来处理。越来越多的产品以个性化的方式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设计师们也以设计作品作为个人标签,受到如同艺术家般的关注[1]。在这一背景下,陶瓷的特点艺术价值开始在工业设计领域发挥作用。陶瓷本身具备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态和丰富的表现力,“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等许多诗词就是赞美陶瓷艺术价值的。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将陶瓷元素引入设计中,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造型,还包括陶瓷本身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因此,目前,陶瓷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是陶瓷材料于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其二是陶瓷艺术元素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2 陶瓷在工业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 陶瓷材料于设计中的应用

陶瓷以优异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在很多的行业得到应用。陶瓷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分为传统陶瓷和特种陶瓷[2]。

在传统陶瓷材料中,日用陶瓷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塑料的发明以及金属的普及,许多日用器皿等取代了传统的陶瓷用品。随着生活的发展,日用陶瓷以高品质的特性,又开始逐渐回归。在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设计理念,使其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更容易批量生产,并蕴含了新的文化内涵,逐渐占据着中高档器皿的市场,包括日用餐具、茶具、装饰物等。同时传统的陶瓷材料也开始运用与其他的产品类别当中。比如灯具等。陶瓷具备良好的绝缘性能,同时就算是普通陶瓷也具备一定的透光度和光泽度,可以作为灯具主体材料,在使用时,赋予产品独特的光线和质感。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批特种陶瓷也开始应用于工业设计当中。特种陶瓷是新材料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其他材料所没有的各种优良性能,耐高温、高强度、重量轻、耐磨、耐腐蚀、优异的电、磁、声、光等物理特点,它在国民经济中的能源、电子、航空航天、机械、汽车、冶金、石油化工和生物等各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各工业技术特别是尖端原文出处是华夏陶瓷网技术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武器装备的发展也离不开特种陶瓷材料。除此之外,在当今世界各国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问题来考虑时,以环境保护、生活优化为背景的环境净化功能陶瓷的研究与开发也必然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

比如特种陶瓷应用分别涉及到直升机用防弹装甲陶瓷、飞机刹车盘材料、卫星电池文章拷贝于华夏陶瓷网用陶瓷隔膜材料、红外隐身/伪装涂料、陶瓷轴承、导弹用陶瓷天线罩材料等;泡沫陶瓷在外形上属于多孔状,其性能热稳定好、耐磨、导热好、地密度,出了用于灯具等产品作为外观材料外,还可以在地铁、桥梁、影院等地方作为功能性材料使用,可以达到消除噪音的效果[4]。在一些高档手表和手机当中,一些新型的材料也被应用其中,赋予了产品新的感官。

2.2陶瓷艺术元素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的陶瓷晶莹温润,富含魅力但是缺乏太多实用性功能;而现代工业产品多样、实用但是缺少生命。利用现代的技术,融合传统的陶瓷艺术价值,将会创造出更为和谐的产品设计。

现代产品设计中许多的产品借鉴了陶瓷的形态。陶瓷完美无瑕,质感圆润,没有过多的琐碎造型,简洁而不简单。经历了现代主义的机械呆板和后现代主义的杂乱无章后,许多人希望回归到设计的本质,于是陶瓷中的简练造型被运用于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如图所示(图2.2.1)的空气净化器,外观材料并不是陶瓷,但是造型元素从中提取,外看就如同一件艺术品,而里面实际上包含了全部的净化器的结构和功能装置。

此外,陶瓷本身与环境融于一体的特质也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当中。科技的发展反而带来了情感的削弱。人们渴望在使用高科技的同时,精神上也能得到满足。于是对于文化、生活环境的要求也相对增加。未来学家《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说:“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所以,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用情感的力量去取得平衡,即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陶瓷本身由天然材料制成,上千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即使在现代材料和产品泛滥的今天,陶瓷也是家中必备之物。陶(瓷)土的质感、手工的痕迹、自然的装饰变化变成了情感的物化符号。因此,许多的产品也赋予了陶瓷般的质感,以期实现现代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与环境达到统一协调。(图2.2.2)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聂振斌.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出版社,2006.01,131-134

篇3

杨晓刚是一位艺术上早熟的青年画家。当年他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读书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与天资聪颖,在学院式系统、严谨的训练中,就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人物画的造型能力、笔墨程式等许多人努力多年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在他毕业之后第一年创作的写意人物画《我的视角》即入选全国首届水墨人物画展并获山东省首届水墨人物画展一等奖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立足于对传统笔墨精华的深刻体悟,很快地在水墨人物画的笔墨图式与氛围情趣以及意境的创造上有了新的突破,使他的人物画水墨淋漓中不失厚重,笔墨恣肆中法度谨严,既有传统的笔情墨趣,又具有极强的现代感。短短的几年时间,他的水墨人物画《强国梦》、《秋雨》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艰苦岁月》等十几幅水墨人物画入选各类全国性或省级的专业大 展并获奖,佳作不断,声誉鹊起,成为一个让业内人士瞩目的画坛新秀。

杨晓刚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凭借学识修养,找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切入点。中国画的创新与变革,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在完善自身艺术语言的过程中,寻求传统文化特点与现代艺术语境的契合。对传统笔墨程式的突破,既要保留其精华,又要具有新的表现方式,才有可能使个人语汇的创建在具有现代形式的同时,呈现出深厚的内涵。杨晓刚在大学读书时继承了水墨人物画造型笔线流畅、洒脱洗炼、干脆利落、节奏分明的母体语言,又在氛围情趣的创造上增加了现代意象造境因素。大片的水墨,或肌理斑驳,或相互渗透,同时又有近乎平面化的景物穿插其间。墨色的浓重与水渍的互衬,水痕的重叠与干湿的对比,使作为主体的人物融入氤氲的景致之中,既舒缓地展示出传统水墨画应有的艺术魅力,又自然地呈现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特有意境。

杨晓刚的水墨人物画对造境的把握,已不是对自然景物的再造,而是抽象的概括与提炼,他注重的是画面整体的节奏、均衡与协调,整体的制约中层层叠加的细节变化,十分耐人寻味。而水墨润泽、淋漓清朗的传统灵性,又消解了抽象构成造成的表现障碍。虽然他的造境压缩了空间深度,却强化了作品的平面张力,不仅展示出了中国画的传统人文特质,又使观者的视觉辨认具有可以充分发挥的想象余地,从整体上表达了他驾驭画面的才情与逸致。

人物的造型向来是人物画创作的焦点,中国特有的笔线形态,不仅使中国画的人物造型呈平面化状态,而且对笔墨这一特殊形态的掌握与操纵能力,又往往使表现者顾此失彼。因此,如何使平面化的造型与笔墨变化达到完美的契合,是每个人物画家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杨晓刚的水墨人物画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点。他对人物造型与笔墨变化的把握,没有单纯着意于笔线的完美与墨色的精到,而是着眼于整体。线条的疏密、粗细、虚实,墨色的浓淡、枯湿,用笔的轻重、疾缓,皆从整体入手,置于整体的制约之下,使人物形态的变化与服饰的表现,在整体的塑造中达到了内部变化与外在结构的统一、笔线的完美与整体节奏的谐调。而皴擦与笔线的结合,又使他人物画的造型于平面中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厚重感,使人物的造型既轻松自如,又与意象的造境融合无间,人物形象在整体的充实中显得极具生命活力。

色彩的运用历来是每一个优秀画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以墨代色虽然是中国水墨画的特点,但色彩的画龙点睛却是不容忽视的。杨晓刚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十分注重色彩与水墨的构成和运用,追求色彩与水墨的交融更是他努力探索的方向。他对于色彩的把握,特别着意于墨色交融中的对比与构造。他利用厚重的色块与水墨的淋漓,使作为主题的人物在对比中得到了突出;利用色渍的重叠与复加,使墨色在丰富中得到了统一;而色相的对比,通常在少而精中作为与主题人物的相互生发而构筑成了一道不同寻常的彩墨风韵。色彩在整体构成中的主观意味和传递的视觉信息,具有明确的精神指向,使色彩的运用在他的人物画中脱离了自然本象而成为一种智慧形态的营造,这是一个中国画画家对中国画色彩运用的本质把握。

篇4

一、库夏科夫生平简介

安纳托利・伊凡诺维奇・库夏科夫(Kusyakov, Anatoly Ivanovich,1945―2007),作曲家、教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家。1945年6月7日生于舒亚伊万诺夫斯基州,次年迁居沃罗涅日。作为俄罗斯杰出作曲家,库夏科夫曾获得很多荣誉:1977年前苏联作曲家比赛获奖者;2004年国际“巴扬和巴扬艺术家”会演获奖者;肖斯塔科维奇俄罗斯作曲家联盟奖金获得者;俄罗斯格涅新音乐学院“银碟子”奖章获得者;1986年被授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艺术活动家”称号;2005年被授予“俄罗斯联邦民族演员”的称号。同时,由于对全世界手风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荣誉奖章。

二、组曲《冬季素描》的分析

第一乐章:《窗上的冰花》

本乐章作曲家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单三部曲式,其结构图示如下:

A部以行板的速度、很弱的演奏力度,在c自然小调上奏出主题句a,紧接着呈现出由a句材料发展而成的 a1句,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线,空灵的高八度单排簧变音器音色,配合手风琴特有的颤风箱技巧营造出朦胧梦幻的的意境,将听众带入到一个晶莹神秘的冰雪世界。随后a1句转向降b小调,也为B部的进入作了调性上的准备。

B部是对A部主题的进一步发展,采用传统的复调手法,尤其是b句(9-13小节),采用卡农技法,先行声部与和应声部之间构成了上四度不严格卡农。迂回上行的旋律线条,不断渐强的力度变化和极具色彩的变化音,将乐曲情绪层层推进,直到进入到第14小节,这是全曲的最。紧接着,旋律级进下行,逐渐减慢减弱,一切又恢复到了开始的静谧。A1部作为全乐章的回顾,变化再现了A部与B部的材料。最后,主――属――主的空旷四五度音程叠置配合渐弱的使用将人们的视线延伸到了窗外的茫茫雪原。

第二乐章:《三套马车》

传统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复古的中古音阶加之典型的模仿马蹄声的伴奏音型构成了这一生动精致的乐章。全乐章结构图式如下:

本乐章承接第一乐章演奏,引子的弱力度及轻巧的演奏技法提示(leggiero)将人们引向茫茫雪原,放佛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马蹄声。a句(4小节)+b句(5小节)为9小节的收拢性乐段,采用呈示性陈述。a句由第2-3小节的素材发展而成,连贯的下行旋律、起伏极大的力度变化和顿音的使用将音乐中轻松谐谑的意味强调出来。b句所用的素材以迂回走动为主,在中弱力度的基础上配合以渐强渐弱的变化,好似马儿兴奋却又小心翼翼行走的情态。随着第10小节渐强的使用和声部音响的加厚,马车由远及近,不知不觉已近在眼前。

A1部开头强力度的使用和四个声部的叠加仿佛是对马车的近景描写,这里所使用的材料源于A部。左手表现马蹄声,演奏要随意,11-13小节的重音要用手指表现,风箱平稳,不要刻意表现重音。这一部分次中声部讲节奏加密,似是马铃声叮当悦耳,气氛更见活跃。b1 (15-20小节) 通过把A部中b句的材料进行音区及节奏上的变化形成前后呼应。使得b1句听起来似乎是雪原上的呼啸北风与驭风而行的雪橇间两问两答的诙谐效果,音响生动逼真。

尾声依然借用了第2-3小节的材料,只是在这里,时值的延长、音区的降低、力度的渐弱以及第25-29小节所使用的四个和弦中音程距离的拉大彷若是马车渐远,消失在茫茫天地间。

纵观整个乐章,作曲家在四个部分,三种场景中仅仅使用了两个基本材料,将传统素材与现代技法相容,以极度简练的笔法为我们生动传神地描摹了俄罗斯冬日雪原上三套马车的惬意之旅。

第三乐章《相聚在一起的歌唱》

此乐章采用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其结构图示如下:

A部放佛是表现农民的,好似他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声,觥筹交错,一幅生动充满趣味性的画面。演奏时可以表现得野一点,粗犷些,。低声部以第1-2小节的节奏型及其变体贯穿,重音的运用几句诙谐意味。当音乐进入c句时情绪变的柔和,大连线的出现、力度变化幅度的缩小以及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线条好似人们在说悄悄话,演奏时要表现得随意。第20小节中声部以及21小节高声部迂回下行的断奏三连音像是人们愉快地在笑。随后,愉快的情绪稍做缓和,为B部对比性材料的出现做好铺垫。

B部采用华彩手法,以两个音响空灵的四度音程叠置的特殊和弦为基本材料,利用手风琴的特殊音色效果,辅以速度、力度、音区及音色变化营造出童话般的梦幻色调,朦胧而温馨。在经过第25-26小节的过渡之后,音乐回到了a句的主题,成为本乐章的合尾,好像是众人余兴未尽隐隐而歌。

尾声部分以不规则的琶音上行和渐弱渐慢的速度力度变化,最后以开放排列的主和弦结束了全乐章。

众人的歌声渐渐消逝,侧耳倾听,窗外隐隐传来了北风的呼啸……

第四乐章《北风》

本乐章采用的是简单的复乐段曲式,下图展示了它的基本结构:

高声部波浪式的快速跑动,低声部起伏连贯的旋律线条以及丰富的调式色彩变换,形象地描摹出了苍茫雪原上北风呼啸的的影像。

引子从调式属音上开始,以很弱的力度开头,不知不觉中音才出来,仿佛是北风吹起的前奏,遥远而神秘。

音乐进入A部时旋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高声部音符的急速跑动衬托起低声部连绵起伏的单音旋律,象是茫茫雪原上凛凛北风裹卷着点点白雪远远而来,空气中弥漫起刺骨寒意。演奏时注意风箱起伏不要太大。A1部以复调手法将A部主旋律加厚,同时将音乐的力度由A部的弱提升为中强,层次递进,强弱起伏增大,仿若是北风渐渐刮近。而在第29小节开始的中声部以从ba2到g1的连续长音下行,将北风渐行远去的情形临摹的惟妙惟肖。乐章末尾在低声部空旷的五度音程的衬托下高声部以一次上行音阶结束了本乐章的北风之歌。

第五乐章《古老的俄罗斯叙事诗》

本乐章由一个较为规整的带尾声的四重复乐段构成,其结构如下:

略显阴暗的调式色彩,稍带忧伤的变音器音色和盈满忧郁的沉重旋律构成了这一乐章的主题。整个乐章所凸显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变化演进。开始部分以如歌的行板奏出,A段以二声部复调手法写成,a句的旋律以波浪式起伏为主,辅以大连线,使整句显得起伏而连贯;b句旋律线较前句稍显平和。两句间形成对比,像极了诗歌的抑扬顿挫。在此后每一段主题出现时作曲家以复调手法加厚声部织体,并同时将节奏加密、强度增大,使音乐增添了变化的色彩。借由这样的手法,音乐完成了由A部薄薄淡淡的忧郁伤感到A3部排山倒海的狂炽浓烈的情感转变。在尾声中,作曲家以力度的渐弱,节奏的拉宽和声部间音程距离的拉大使起伏跌宕的情绪在稍作缓和之后继而进入节日的纵情狂欢之中。

第六乐章《节日欢歌》

此乐章可看作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由第五乐章的开放性终止和弦以渐强力度推放而出的强力度和弦将节日的热烈气氛凸显出来。作曲家虽然使用的是4/4的常规节拍,打破常规节奏重音使音乐洋溢现代气息。A部以快速音阶式跑动、强力度和弦和抖风箱技巧为色彩,为听众勾勒出一幅节日篝火把酒狂欢的景象。

中部引入新材料,以低声部的不协和分解和弦衬托高声部的流畅旋律,仿佛是歌手在人们嘈杂的欢歌笑语中纵情欢歌,气氛热烈而温馨。在经过40-47小节的过渡后,音乐进入了D部,D段同样属于平行乐段,材料源于第四首《北风》,其结构为9小节+11小节,但在此,力度和情绪都较之有很大变化,似乎是北风的凛冽寒意已融化在节日的烈酒欢歌中。剩下的只是它那一份毫无顾忌的狂纵。

再现部A2,回到C大调,属于平行乐段,其结构为6小节+4小节。第一乐句材料源于首部主题。紧接着第一乐句是结构为4小节的第二乐句,随后便是8小节的连接。此连接部分增加了再现部的规模。豪放之气更甚于开始,节日的狂欢已达到。紧接着的尾声以紧凑的节奏、切分的重音以及不协和和弦长时值保持最终以极强力度结束于C大调主和弦上,为狂炽的晚会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三、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组曲《冬季素描》主要运用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在其基础之上加入现代音乐的创作元素,从而形成了一部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手法并体现新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它以传神的精妙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俄罗斯冬日美丽画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俄罗斯民俗风情的音韵组图。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