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23:51: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戏剧艺术家徐晓钟说过:“在音乐剧中,戏剧是基础,音乐是灵魂。”任何一部音乐剧的成功与音乐创作的完美表现是密不可分的。《天桥》的音乐创作构思精巧、布局缜密,与剧情发展水融。作曲家采用了现代创作手法将传统的京味文化表现得恰如其分,既具有民族文化标识的亲切感又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国际认同性,是一种国际化视野下的民族音乐创作的新尝试。该剧音乐创作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中西合璧的审美定位
西方的艺术审美遵循的是写实主义审美原则,音乐创作注重感觉和构形,而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则以写意为主,强调“神韵”和“开悟”。在音乐剧《天桥》的审美定位方面,音乐创作者展示出来的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审美观念。整剧音乐创作感性、张扬,借鉴了欧洲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以通俗化、交响化为特点,重视写实性的人物和场景描写,强调作品的视听效果。与此同时,曲作者在音乐叙事的布局上收放自如,往往会运用一些巧妙的富有中国人文意蕴的创作手法,引导观众思考,给观众以“悟”的广阔空间。这种二元结合的创作方式,是一次中国传统音乐通俗化和现代化的尝试,作曲家将中国古典审美以现代而通俗的方式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求真、求善,以真、善入美,体现了曲作者中西融合的审美意识和定位。
这种兼具中国传统审美和现代创作思维的审美意识是贯穿在音乐剧创作的始终的,作曲家是用一种现代而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关于中国古典文人的故事。在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蓝调、爵士、摇滚等音乐形式,也可以听到无调性的音乐旋律,同时还能从现代手法的音乐描述中感受到民族化的音乐元素。比如“燕舞台”场景的描述,“燕舞台”是晚清时期北京戏曲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汇集天桥文人们梦想的地方,像一个具有梦幻色彩的水晶球。为了描述“燕舞台”华丽而梦幻的场景,曲作者采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融传统审美意蕴于爵士乐等时尚新颖的音乐风格之中,注重视听效果和人文思想的紧密结合。作者采用了现代先锋派的音乐风格,以“凌乱”的打击乐效果来营造出一种朦胧的音乐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中观众似乎感觉到与古代文人们隔空相望,在那片璀璨的梦幻之城中找寻着自己的梦想。在这种感情的穿越和共鸣当中观众不知不觉进入到历史时空,并以一个现代人的情感去“感悟”过去文人们的情怀。在乐器的配置上,作者没有采用西式的打击乐编排,而是运用了三弦、八角鼓等民族乐器以打击点缀的方式演奏,营造古代文人们喧闹的表演场景。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一种华丽的交织感,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由上可见,作者中西合璧式的审美定位成就了该音乐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音乐风格,既兼顾到了观众民族文化认同的习惯,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性和通俗性特征,为该剧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受众审美认同基础。
二、情真意切、情理并重的音乐叙事风格
音乐剧的特点在于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音乐参与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暗示和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烘托剧本意义的升华,因而,细腻而贴切的音乐创作对于音乐剧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天桥》一剧的音乐创作总体来说是以情入手,情真意切、情理并重。
1.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
作曲家根据人物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性格特点,为林鹏飞、金环、银环、袁培文等主要人物设计了个性鲜明的音乐主题。这些主题情感丰富、十分贴切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首先,我们对该剧的女主角——金环的音乐主题进行阐述。
谱例1.金环主题音乐片段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ceramic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design include two aspects.one is ceramic material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design, on the other hand is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value the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design.
【keywords】ceramic;industrial design;the arts
工业设计的传统定义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藉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设计师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一方面,工业设计诞生于现代工业大生产,以批量化和标准化作为其特征,与陶瓷设计的小批量和手工化以及个性化的特点不相符;而另一方面,除了技术的因素,艺术也是工业设计中的不可缺少的。陶瓷作为传统的器物中必不可少的典型代表,在这一点上与工业设计又保持着某种天然的联系。鉴与此,上百年来,陶瓷与工业设计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理念的更新,陶瓷与工业设计走得越来越近,传统开始走入现代,而现代也开始向传统进行回归。
1 陶瓷的材料特性和艺术价值决定其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陶瓷在工业设计中被越来越重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陶瓷本身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传统陶瓷很早就用于了器皿餐具等设计中,至今一直是设计中产用的材料;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特种陶瓷被开发出来,具备许多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设计的各个行业当中去。
其二是设计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决定了陶瓷从更多的角度和领域渗透入工业设计中。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数十年的发展,现代主义终于集大成,一统设计界。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更,现代主义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刻板的“少即是多”以及重视功能缺少形式的现代主义设计厌烦,随后的设计思潮中开始重视产品的历史性、装饰性。产品设计逐渐改变了其一成不变的形象。设计师以及消费者开始将产品当做艺术品来处理。越来越多的产品以个性化的方式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设计师们也以设计作品作为个人标签,受到如同艺术家般的关注[1]。在这一背景下,陶瓷的特点艺术价值开始在工业设计领域发挥作用。陶瓷本身具备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态和丰富的表现力,“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等许多诗词就是赞美陶瓷艺术价值的。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将陶瓷元素引入设计中,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造型,还包括陶瓷本身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因此,目前,陶瓷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是陶瓷材料于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其二是陶瓷艺术元素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2 陶瓷在工业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 陶瓷材料于设计中的应用
陶瓷以优异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在很多的行业得到应用。陶瓷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分为传统陶瓷和特种陶瓷[2]。
在传统陶瓷材料中,日用陶瓷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塑料的发明以及金属的普及,许多日用器皿等取代了传统的陶瓷用品。随着生活的发展,日用陶瓷以高品质的特性,又开始逐渐回归。在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设计理念,使其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更容易批量生产,并蕴含了新的文化内涵,逐渐占据着中高档器皿的市场,包括日用餐具、茶具、装饰物等。同时传统的陶瓷材料也开始运用与其他的产品类别当中。比如灯具等。陶瓷具备良好的绝缘性能,同时就算是普通陶瓷也具备一定的透光度和光泽度,可以作为灯具主体材料,在使用时,赋予产品独特的光线和质感。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批特种陶瓷也开始应用于工业设计当中。特种陶瓷是新材料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其他材料所没有的各种优良性能,耐高温、高强度、重量轻、耐磨、耐腐蚀、优异的电、磁、声、光等物理特点,它在国民经济中的能源、电子、航空航天、机械、汽车、冶金、石油化工和生物等各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各工业技术特别是尖端原文出处是华夏陶瓷网技术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武器装备的发展也离不开特种陶瓷材料。除此之外,在当今世界各国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问题来考虑时,以环境保护、生活优化为背景的环境净化功能陶瓷的研究与开发也必然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
比如特种陶瓷应用分别涉及到直升机用防弹装甲陶瓷、飞机刹车盘材料、卫星电池文章拷贝于华夏陶瓷网用陶瓷隔膜材料、红外隐身/伪装涂料、陶瓷轴承、导弹用陶瓷天线罩材料等;泡沫陶瓷在外形上属于多孔状,其性能热稳定好、耐磨、导热好、地密度,出了用于灯具等产品作为外观材料外,还可以在地铁、桥梁、影院等地方作为功能性材料使用,可以达到消除噪音的效果[4]。在一些高档手表和手机当中,一些新型的材料也被应用其中,赋予了产品新的感官。
2.2陶瓷艺术元素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的陶瓷晶莹温润,富含魅力但是缺乏太多实用性功能;而现代工业产品多样、实用但是缺少生命。利用现代的技术,融合传统的陶瓷艺术价值,将会创造出更为和谐的产品设计。
现代产品设计中许多的产品借鉴了陶瓷的形态。陶瓷完美无瑕,质感圆润,没有过多的琐碎造型,简洁而不简单。经历了现代主义的机械呆板和后现代主义的杂乱无章后,许多人希望回归到设计的本质,于是陶瓷中的简练造型被运用于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如图所示(图2.2.1)的空气净化器,外观材料并不是陶瓷,但是造型元素从中提取,外看就如同一件艺术品,而里面实际上包含了全部的净化器的结构和功能装置。
此外,陶瓷本身与环境融于一体的特质也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当中。科技的发展反而带来了情感的削弱。人们渴望在使用高科技的同时,精神上也能得到满足。于是对于文化、生活环境的要求也相对增加。未来学家《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说:“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所以,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用情感的力量去取得平衡,即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陶瓷本身由天然材料制成,上千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即使在现代材料和产品泛滥的今天,陶瓷也是家中必备之物。陶(瓷)土的质感、手工的痕迹、自然的装饰变化变成了情感的物化符号。因此,许多的产品也赋予了陶瓷般的质感,以期实现现代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与环境达到统一协调。(图2.2.2)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聂振斌.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出版社,2006.01,131-134
杨晓刚是一位艺术上早熟的青年画家。当年他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读书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与天资聪颖,在学院式系统、严谨的训练中,就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人物画的造型能力、笔墨程式等许多人努力多年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在他毕业之后第一年创作的写意人物画《我的视角》即入选全国首届水墨人物画展并获山东省首届水墨人物画展一等奖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立足于对传统笔墨精华的深刻体悟,很快地在水墨人物画的笔墨图式与氛围情趣以及意境的创造上有了新的突破,使他的人物画水墨淋漓中不失厚重,笔墨恣肆中法度谨严,既有传统的笔情墨趣,又具有极强的现代感。短短的几年时间,他的水墨人物画《强国梦》、《秋雨》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艰苦岁月》等十几幅水墨人物画入选各类全国性或省级的专业大 展并获奖,佳作不断,声誉鹊起,成为一个让业内人士瞩目的画坛新秀。
杨晓刚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凭借学识修养,找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切入点。中国画的创新与变革,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在完善自身艺术语言的过程中,寻求传统文化特点与现代艺术语境的契合。对传统笔墨程式的突破,既要保留其精华,又要具有新的表现方式,才有可能使个人语汇的创建在具有现代形式的同时,呈现出深厚的内涵。杨晓刚在大学读书时继承了水墨人物画造型笔线流畅、洒脱洗炼、干脆利落、节奏分明的母体语言,又在氛围情趣的创造上增加了现代意象造境因素。大片的水墨,或肌理斑驳,或相互渗透,同时又有近乎平面化的景物穿插其间。墨色的浓重与水渍的互衬,水痕的重叠与干湿的对比,使作为主体的人物融入氤氲的景致之中,既舒缓地展示出传统水墨画应有的艺术魅力,又自然地呈现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特有意境。
杨晓刚的水墨人物画对造境的把握,已不是对自然景物的再造,而是抽象的概括与提炼,他注重的是画面整体的节奏、均衡与协调,整体的制约中层层叠加的细节变化,十分耐人寻味。而水墨润泽、淋漓清朗的传统灵性,又消解了抽象构成造成的表现障碍。虽然他的造境压缩了空间深度,却强化了作品的平面张力,不仅展示出了中国画的传统人文特质,又使观者的视觉辨认具有可以充分发挥的想象余地,从整体上表达了他驾驭画面的才情与逸致。
人物的造型向来是人物画创作的焦点,中国特有的笔线形态,不仅使中国画的人物造型呈平面化状态,而且对笔墨这一特殊形态的掌握与操纵能力,又往往使表现者顾此失彼。因此,如何使平面化的造型与笔墨变化达到完美的契合,是每个人物画家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杨晓刚的水墨人物画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点。他对人物造型与笔墨变化的把握,没有单纯着意于笔线的完美与墨色的精到,而是着眼于整体。线条的疏密、粗细、虚实,墨色的浓淡、枯湿,用笔的轻重、疾缓,皆从整体入手,置于整体的制约之下,使人物形态的变化与服饰的表现,在整体的塑造中达到了内部变化与外在结构的统一、笔线的完美与整体节奏的谐调。而皴擦与笔线的结合,又使他人物画的造型于平面中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厚重感,使人物的造型既轻松自如,又与意象的造境融合无间,人物形象在整体的充实中显得极具生命活力。
色彩的运用历来是每一个优秀画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以墨代色虽然是中国水墨画的特点,但色彩的画龙点睛却是不容忽视的。杨晓刚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十分注重色彩与水墨的构成和运用,追求色彩与水墨的交融更是他努力探索的方向。他对于色彩的把握,特别着意于墨色交融中的对比与构造。他利用厚重的色块与水墨的淋漓,使作为主题的人物在对比中得到了突出;利用色渍的重叠与复加,使墨色在丰富中得到了统一;而色相的对比,通常在少而精中作为与主题人物的相互生发而构筑成了一道不同寻常的彩墨风韵。色彩在整体构成中的主观意味和传递的视觉信息,具有明确的精神指向,使色彩的运用在他的人物画中脱离了自然本象而成为一种智慧形态的营造,这是一个中国画画家对中国画色彩运用的本质把握。
一、库夏科夫生平简介
安纳托利・伊凡诺维奇・库夏科夫(Kusyakov, Anatoly Ivanovich,1945―2007),作曲家、教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家。1945年6月7日生于舒亚伊万诺夫斯基州,次年迁居沃罗涅日。作为俄罗斯杰出作曲家,库夏科夫曾获得很多荣誉:1977年前苏联作曲家比赛获奖者;2004年国际“巴扬和巴扬艺术家”会演获奖者;肖斯塔科维奇俄罗斯作曲家联盟奖金获得者;俄罗斯格涅新音乐学院“银碟子”奖章获得者;1986年被授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艺术活动家”称号;2005年被授予“俄罗斯联邦民族演员”的称号。同时,由于对全世界手风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荣誉奖章。
二、组曲《冬季素描》的分析
第一乐章:《窗上的冰花》
本乐章作曲家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单三部曲式,其结构图示如下:
A部以行板的速度、很弱的演奏力度,在c自然小调上奏出主题句a,紧接着呈现出由a句材料发展而成的 a1句,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线,空灵的高八度单排簧变音器音色,配合手风琴特有的颤风箱技巧营造出朦胧梦幻的的意境,将听众带入到一个晶莹神秘的冰雪世界。随后a1句转向降b小调,也为B部的进入作了调性上的准备。
B部是对A部主题的进一步发展,采用传统的复调手法,尤其是b句(9-13小节),采用卡农技法,先行声部与和应声部之间构成了上四度不严格卡农。迂回上行的旋律线条,不断渐强的力度变化和极具色彩的变化音,将乐曲情绪层层推进,直到进入到第14小节,这是全曲的最。紧接着,旋律级进下行,逐渐减慢减弱,一切又恢复到了开始的静谧。A1部作为全乐章的回顾,变化再现了A部与B部的材料。最后,主――属――主的空旷四五度音程叠置配合渐弱的使用将人们的视线延伸到了窗外的茫茫雪原。
第二乐章:《三套马车》
传统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复古的中古音阶加之典型的模仿马蹄声的伴奏音型构成了这一生动精致的乐章。全乐章结构图式如下:
本乐章承接第一乐章演奏,引子的弱力度及轻巧的演奏技法提示(leggiero)将人们引向茫茫雪原,放佛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马蹄声。a句(4小节)+b句(5小节)为9小节的收拢性乐段,采用呈示性陈述。a句由第2-3小节的素材发展而成,连贯的下行旋律、起伏极大的力度变化和顿音的使用将音乐中轻松谐谑的意味强调出来。b句所用的素材以迂回走动为主,在中弱力度的基础上配合以渐强渐弱的变化,好似马儿兴奋却又小心翼翼行走的情态。随着第10小节渐强的使用和声部音响的加厚,马车由远及近,不知不觉已近在眼前。
A1部开头强力度的使用和四个声部的叠加仿佛是对马车的近景描写,这里所使用的材料源于A部。左手表现马蹄声,演奏要随意,11-13小节的重音要用手指表现,风箱平稳,不要刻意表现重音。这一部分次中声部讲节奏加密,似是马铃声叮当悦耳,气氛更见活跃。b1 (15-20小节) 通过把A部中b句的材料进行音区及节奏上的变化形成前后呼应。使得b1句听起来似乎是雪原上的呼啸北风与驭风而行的雪橇间两问两答的诙谐效果,音响生动逼真。
尾声依然借用了第2-3小节的材料,只是在这里,时值的延长、音区的降低、力度的渐弱以及第25-29小节所使用的四个和弦中音程距离的拉大彷若是马车渐远,消失在茫茫天地间。
纵观整个乐章,作曲家在四个部分,三种场景中仅仅使用了两个基本材料,将传统素材与现代技法相容,以极度简练的笔法为我们生动传神地描摹了俄罗斯冬日雪原上三套马车的惬意之旅。
第三乐章《相聚在一起的歌唱》
此乐章采用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其结构图示如下:
A部放佛是表现农民的,好似他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声,觥筹交错,一幅生动充满趣味性的画面。演奏时可以表现得野一点,粗犷些,。低声部以第1-2小节的节奏型及其变体贯穿,重音的运用几句诙谐意味。当音乐进入c句时情绪变的柔和,大连线的出现、力度变化幅度的缩小以及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线条好似人们在说悄悄话,演奏时要表现得随意。第20小节中声部以及21小节高声部迂回下行的断奏三连音像是人们愉快地在笑。随后,愉快的情绪稍做缓和,为B部对比性材料的出现做好铺垫。
B部采用华彩手法,以两个音响空灵的四度音程叠置的特殊和弦为基本材料,利用手风琴的特殊音色效果,辅以速度、力度、音区及音色变化营造出童话般的梦幻色调,朦胧而温馨。在经过第25-26小节的过渡之后,音乐回到了a句的主题,成为本乐章的合尾,好像是众人余兴未尽隐隐而歌。
尾声部分以不规则的琶音上行和渐弱渐慢的速度力度变化,最后以开放排列的主和弦结束了全乐章。
众人的歌声渐渐消逝,侧耳倾听,窗外隐隐传来了北风的呼啸……
第四乐章《北风》
本乐章采用的是简单的复乐段曲式,下图展示了它的基本结构:
高声部波浪式的快速跑动,低声部起伏连贯的旋律线条以及丰富的调式色彩变换,形象地描摹出了苍茫雪原上北风呼啸的的影像。
引子从调式属音上开始,以很弱的力度开头,不知不觉中音才出来,仿佛是北风吹起的前奏,遥远而神秘。
音乐进入A部时旋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高声部音符的急速跑动衬托起低声部连绵起伏的单音旋律,象是茫茫雪原上凛凛北风裹卷着点点白雪远远而来,空气中弥漫起刺骨寒意。演奏时注意风箱起伏不要太大。A1部以复调手法将A部主旋律加厚,同时将音乐的力度由A部的弱提升为中强,层次递进,强弱起伏增大,仿若是北风渐渐刮近。而在第29小节开始的中声部以从ba2到g1的连续长音下行,将北风渐行远去的情形临摹的惟妙惟肖。乐章末尾在低声部空旷的五度音程的衬托下高声部以一次上行音阶结束了本乐章的北风之歌。
第五乐章《古老的俄罗斯叙事诗》
本乐章由一个较为规整的带尾声的四重复乐段构成,其结构如下:
略显阴暗的调式色彩,稍带忧伤的变音器音色和盈满忧郁的沉重旋律构成了这一乐章的主题。整个乐章所凸显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变化演进。开始部分以如歌的行板奏出,A段以二声部复调手法写成,a句的旋律以波浪式起伏为主,辅以大连线,使整句显得起伏而连贯;b句旋律线较前句稍显平和。两句间形成对比,像极了诗歌的抑扬顿挫。在此后每一段主题出现时作曲家以复调手法加厚声部织体,并同时将节奏加密、强度增大,使音乐增添了变化的色彩。借由这样的手法,音乐完成了由A部薄薄淡淡的忧郁伤感到A3部排山倒海的狂炽浓烈的情感转变。在尾声中,作曲家以力度的渐弱,节奏的拉宽和声部间音程距离的拉大使起伏跌宕的情绪在稍作缓和之后继而进入节日的纵情狂欢之中。
第六乐章《节日欢歌》
此乐章可看作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由第五乐章的开放性终止和弦以渐强力度推放而出的强力度和弦将节日的热烈气氛凸显出来。作曲家虽然使用的是4/4的常规节拍,打破常规节奏重音使音乐洋溢现代气息。A部以快速音阶式跑动、强力度和弦和抖风箱技巧为色彩,为听众勾勒出一幅节日篝火把酒狂欢的景象。
中部引入新材料,以低声部的不协和分解和弦衬托高声部的流畅旋律,仿佛是歌手在人们嘈杂的欢歌笑语中纵情欢歌,气氛热烈而温馨。在经过40-47小节的过渡后,音乐进入了D部,D段同样属于平行乐段,材料源于第四首《北风》,其结构为9小节+11小节,但在此,力度和情绪都较之有很大变化,似乎是北风的凛冽寒意已融化在节日的烈酒欢歌中。剩下的只是它那一份毫无顾忌的狂纵。
再现部A2,回到C大调,属于平行乐段,其结构为6小节+4小节。第一乐句材料源于首部主题。紧接着第一乐句是结构为4小节的第二乐句,随后便是8小节的连接。此连接部分增加了再现部的规模。豪放之气更甚于开始,节日的狂欢已达到。紧接着的尾声以紧凑的节奏、切分的重音以及不协和和弦长时值保持最终以极强力度结束于C大调主和弦上,为狂炽的晚会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三、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组曲《冬季素描》主要运用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在其基础之上加入现代音乐的创作元素,从而形成了一部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手法并体现新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它以传神的精妙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俄罗斯冬日美丽画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俄罗斯民俗风情的音韵组图。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室内设计的相互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所谓的“中国风”设计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的设计,而是讲求神似的意境,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风格独特与新颖别致并重,能够体现民族神韵的室内设计创作。总之,为了能把中国传统图案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现代设计师们应立足于现实,深刻审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将这些中国传统图案加以提炼和简化,使其可以在现代简约的室内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烈的中国民族韵味,形成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
1.中国传统图案的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有很多种,按照图案内容不同大致可以把它们归于以下十类:文案类、建筑类、雕刻摆设类、花卉类、龙凤类、福类、禄类、寿类、吉利类、喜庆类等。传统图案不仅内容形式丰富,而且饱含寓意,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出现在陶瓷、漆器、刺绣、织锦、地毯、建筑画、年画、雕刻、剪纸、首饰等日常用品上,在装饰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美术形式所不能媲美的。中国传统图案往往采用谐音、借喻、双关、象征及比拟等表现手法,造型丰富形象,主题突出,构思巧妙,富有独特而浓烈的民族色彩。如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其中,“蝠”与“福”谐音,寓意有福;“鹿”与“禄”谐音,寓意厚禄;“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采用隐喻的手法,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其中,“竹”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富贵白头”则是选择象征富贵的牡丹与白头翁组成画面,比喻人与人长时间的和谐相处。此外,石榴象征多子多孙;花蝶象征融融春意;元宝、钱币象征富有;天地象征长久;兰花象征高洁;仙桃、松鹤象征长寿;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等。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对美好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因此,传统图案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于现代室内设计,适用于现代人表达设计理念。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室内空间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更多了一些文化底蕴和亲和力。
2.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传统图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从顶棚到地面,从家具到摆设,彩画木雕等多种装饰形式比比皆是。传统图案在室内环境中可以通过对围合界面的装饰处理,选择具有传统图案的装饰来表现。传统装饰图案题材丰富且造型多样,多为自然风景纹、人物故事纹、几何纹,多用花草植物纹作边饰和点缀。例如,可以选择传统的几何纹样作为装饰,结合磨砂玻璃做成屏风,用于室内玄关、隔断及玻璃推拉门的装饰,极具装饰性与实用性。然而,在天花与地面的设计中,不需要过多的传统图案装饰,可以选择在局部点缀几处较小面积的传统装饰纹样,如冰裂纹、万字纹、回形纹、祥云纹等,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通过对床屏、椅背、柜门、屉面等家具的装饰处理,选择简洁明快的传统图案来表现,使之与室内界面的几何纹样及门窗等相呼应,并采用现代的材料和装饰色彩,因而既保持了传统家具幽雅的艺术效果,又具有现代家具的简约风格和实用功能。装饰织物的应用也极其广泛,包括窗帘、床上用品、布艺沙发、地毯、布艺壁饰等,这些织物采用的传统图案主要是植物花草纹、凤鸟纹等。在图案的选择上,应与室内整体的风格及装饰风格相协调。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隔断、吊顶、地面、家具中都可以融入传统元素,不但可以体现图案的审美价值,还能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因此,在今后的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们应更加注重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从而深入体现中国家居文化的深厚内涵。
3.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室内设计完美融合
传统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还要紧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设计方法,赋予传统图案新的生命力,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设计形式。然而,在设计提倡“发掘传统、体现民族特色”之时,一些设计者没有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图案原封不动地搬进我们的生活,难免会有生硬、突兀之感。作为设计师,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何使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室内设计完美融合是我们当前室内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在现代设计中,“民族化”并非将传统图案与设计载体简单相加。那些生搬硬套、未经提炼和修改的设计是没有“设计”可言的。我们应该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图案加以选择、加工或改造。对于造型简洁明快,形式美感强的传统图案可以有选择地直接利用,如团蜻纹、宝相花、云头纹以及一些简单的几何纹样和植物花边纹;对于繁复的传统图案应对其进行一定的简化归纳、夸张变化或者抽象处理,在不改变原有风格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怀旧情怀,使其成为符合当下人们审美要求的装饰图案,融入我们的现代室内环境中,这才是关键。
结束语:
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蕴涵特殊的艺术价值,因此作为现代室内空间的设计者,我们有必要把中国传统图案有机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创造出符合国人需求的、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41-03
【作者简介】杜廷云,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6),中小学英语高级教师,连云港市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
当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着两种现象,一种是偏向传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直接面对教师,双方能够进行各种层面的交流,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能够起到直接的影响,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一定作用。另一种是偏向现代,现代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授学习方法,不单是“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现代教学方式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把英语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次要地位,与学生交流时间减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引导,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多通过机器间接进行,这对于学生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不利的。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概括为:教师认识不足,残留“应试”病根;学生思维固守,习惯“喂食”模式;家长不明就里,过分“依赖”牵引;学校条件限制,硬件设施不足。两种现象的并存不禁让人感到纠结:如何才能让“传统”与“现代”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呢?
一、和谐共生――英语课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一)从“望而却步”到“云中漫步”
十年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新课标的颁发及新教材的修订,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1.新知学习中的悄然转变。
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主课文部分以对话、短文、短剧为主,高年级课文内容很长,学生在学习对话时,往往会望“文”兴叹,产生畏难情绪。
特级教师沈峰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文时,是这样来导入新课的:她打开网络邮箱,在收件箱里打开一封英文信件,然后引出课文的教学。T:This is a letter from my penfriend.学生们觉得真实有趣。最后她又让学生写一封电子邮件给她。教师在网上修改信件内容,同时为第二节课储备语言资料。
沈老师评课时说:“时代不同了,不要机械操练,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模拟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句型巩固时的应然而变。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教学离不开字、词、句。巩固字、词、句应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9 The English Club中的重点句型是“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 ...”其中涉及China、UK、USA、Japan等多个国家。因为这是中国英语课堂,学生来自中国,所以练习其他国家时就有点牵强。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会做一些国旗等教具来帮助练习。而现在,教师则可以利用网络小游戏来练习,当点击正确的泡泡时,小鱼就会飞过去。这种让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能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
(二)从“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
1.网络时代“一起作业”。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讲,然后回家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作业内容一般包括朗读课文、抄写句子、背诵课文等。而“一起作业网”的出现让全国的小学生拥有了共同的作业平台,弥补了课堂上的不足,实现了作业分层,英语作业变得趣味盎然。
译林新版《英语(六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后,作业里的词汇复习部分,一般是学生回家跟读、抄写、朗读等。而在一起作业网中可供选择的形式与内容就非常多,且每一项又有很多小项可供选择,如在“单词辨识”中就包括:小魔女与淘气猫、杰克船长、正义法官、打地鼠、拳击擂台等,非常有趣。
更大的优势是教师还能进行个性化批改、写评语,汇总班级整体完成情况等。这就打开了英语学习新的一扇大门。
2.“翻转课堂”玩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也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简称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的一所山区学校,后经萨尔曼・可汗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发展为全世界所熟知。翻转课堂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完成作业)。在翻转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主要是倾听学生的提问,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互联网去使用优质资源。
在教学一般过去时时,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展开课堂教学,这时重复讲解显得枯燥单调,一节课下来教师往往筋疲力尽,学生掌握得也不够理想。因此,笔者试着录制一个关于一般过去时变化规则的视频,学生在观看后展开讨论。视频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暂停在任意位置,复习课上可以多次拿出来使用,减了负,效果好,真是一举多得!
视频的使用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特征,视频虽然短小但信息清晰明确,能让学生重构学习流程,同时也便于复习巩固。这样课堂上就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思考。这是“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迈进的一大步。
(三)从“定量供给”到“超量供给”
1.拓展延伸无定量。
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中,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在拓展延伸环节,往往是教师设置3-5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对话。更开放一点的课堂可让学生当堂Do a survey(做个调查),这都属于“定量供给”阶段。
一位教师教学译林新版《英语(三下)》Unit 6 Colours一课时在拓展环节运用了“Let’s show”活动,让学生根据提示编对话(如图1)。此环节中,看似对答如流的师生或是生生对话,其实意义不大。如能这样:播放一段雨后彩虹的视频。当美丽的rainbow形成的时候,学生不禁欢呼:How nice!/Great!观看完后,教师根据动画内容,做一个“好记忆力!”(good memory)的游戏。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有的回忆彩虹颜色,有的回忆花草颜色,有的回忆小鸟颜色,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对话热情。
以上案例中,前者属于定量供给,后者属于超量供给。
2.发散思维无极限。
新课标要求:“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现代教学手段与互联网紧密相连,内容更加丰富。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的大脑。只要你能想到了,几乎都能在网络上搜索到,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是无极限。
二、深度融合――英语课堂中“传统”与“现代”的追求
(一)深度融合:体现在英语教学手段上
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阶段。
1.继承传统英语教具学具的妙用。
自制教学用具。如学习新教材What time is it?(四年级)时的自制钟表;学习Colours(三年级)一课时,准备各种色彩的卡纸;学习The English Club(五年级)一课时,师生共同制作国旗;学习robot一词时,教师带领学生用纸箱自制机器人等。这些传统的做法,虽然耗时多,但是学生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板书简笔画。现代教学手段应该和传统的板书简笔画完美融合在一起。粉笔的妙用不能遗失。板书简笔画不仅可以总结整节课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2.发挥现代英语网络学习的长处。
现代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把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抽象空洞为具体生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习英语视野,培养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学习时,教师要关注班级的弱势群体,即学习能力不强、家里没有网络平台、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要多跟学生交流,避免让学生直接面对冷冰冰的机器。
(二)深度融合:实现在英语环境创设上
英语环境主要包括英语学习的软件环境和英语学习的硬件环境。
1.软件环境,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课内软环境。英语课内环境主要是指英语课堂中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课堂上既需要教师利用传统朴素的教学手段,也需要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
课外软环境。英语课外环境主要是指小学生把英语学习延伸至课外。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学习渠道,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习目的。学生课外的学习离不开传统的听说读写,也需要接触更多的学习资源,提高英语素养。
2.硬件环境,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座位设置。无论是传统的秧田式座位,还是现在流行的圆形小组合作式座位,只要是适合本班学情,便可以实现传统秧田式和现代圆桌式的完美融合。
文化氛围。教室中英语环境的布置,如:英语角、英语长廊、英语书法作品展览等这些传统的项目,还包括为学生播放英文歌曲、英语电影的文化氛围等现代项目。两者结合,形成英语学习的浸润文化。
(三)深度融合:关键在英语教师理念上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1.未必是“革传统教师的命”。
《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一书的作者涂子沛说:“这场教育革命,谁将受到最大的冲击?不难发现,就是革教育工作者的命,革传统教师的命,这场革命首先是扑向我们的老师。”作为一线英语教师,首先要认清目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固守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是不行的,但是中国小学生学习英语有着特殊的情况,一些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我们要继承。
2.英语教师转型势在必行。
传统艺术语言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与发展的文化精华,而且它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中国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民俗心理,是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艺术语言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它不仅具备着自身独有的神韵,而且能够让人们产生美的感受。现如今,传统艺术语言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中均有体现,尤其是在现代影视动画中的运用越来越突出。现代影视动画的发展非常迅速,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但是,如何才能将现代影视动画和传统艺术语言两者很好的融合?将两者融合的重要性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成为业界讨论和关注的焦点。下面,本文将通过举例证明和事实论证的方式谈谈现代影视动画与传统艺术语言的融合。
一、现代影视动画与传统艺术语言的概念
(一)现代影视动画的概念
现代影视动画顾名思义是现代的影视三维动画,即将原本一些不会活动的物体,经过一些特效技术的合成能够使其活动,然后再根据一段段动画制作成影像。现代影视动画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影视特效创意、前期的拍摄、影视3D动画的制作、特效后期合成、影视剧特效动画等。现代影视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而且也是工业社会中人类为了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产物,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丰富。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并迅速发展,已经逐步渗透到现代影视动画领域,加上一些制作软件的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现代影视动画的制作技术和影视拍摄的局限性。现代影视动画能够将很简单的影视动画特效转换到复杂的影视动画的场景设置,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影视动画想要表现的效果。
(二)传统艺术语言的概念
艺术语言又称为艺术语汇,是指各种各样的艺术体裁用来传达审美情感、表达内心情绪、塑造艺术形象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传统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传统性和古典性,有着独有的传统艺术美。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一种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只有借助于艺术语言才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没有艺术语言,就不可能存在艺术作品,艺术语言是各类艺术作品存在的基础。各个门类的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必定会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电影通过画面和画面的相互组接,构成电影形象;绘画通过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来构成绘画形象,等等。艺术语言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写实的、夸张的、隐喻的、象征的等。熟练地掌握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该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是了解艺术的最基本要求。
二、传统艺术语言在现代影视动画中的运用
(一)传统艺术语言在欧美影视动画中的运用
传统艺术语言不仅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传承,而且通过对它的灵活运用,还能让人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尽管时代的发展非常迅猛,但传统艺术语言的精髓和内涵永远具有闪光点。传统艺术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视动画中均有体现,欧美国家在很久以前便在影视动画中融入了传统的艺术语言。如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作品《花木兰》中,运用传统的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方式以及传统的镜头转接等方式将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在现代影视动画中融合运用,不论是从精神内涵上看还是从影视动画的视觉审美上看,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和视觉上的冲击力。
(二)传统艺术语言在世界影视动画中的运用
传统艺术语言在世界影视动画中的运用非常突出,许多世界影视动画中融入了传统艺术语言。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影视动画界在作品的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并且加入了很多新鲜的元素。传统艺术语言在世界影视动画中的运用不仅能够为世界的影视动画添入新鲜的血液,还能将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推动全世界影视动画的发展与进步。比如传统艺术语言中的情感观念在影视动画中的体现,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中就运用到了传统的情感观念,在该片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到中国明清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影子。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正式运用了人们传统的情感观念,从而在该片上取得成功。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各个国家的文化不断融合,包括艺术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艺术重合。不断地将传统艺术语言以不同的形式融合到现代影视当中,这样才能适应不断激烈的行业竞争。三、在现代影视动画中运用传统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现代影视动画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从《白雪公主》到《狮子王》,再到今天的各种类型的动画片,如三维、二维动画片等。这些现代影视动画中充满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观众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影视动画巨作。现代影视动画以它的渗透性和感染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而影视动画也成为电影中的一个发展潮流和趋势。之所以现代影视动画的发展如此之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艺术语言的运用是分不开的。现代影视动画通过传统艺术语言中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来诠释和表现影视动画的主题,让影视动画具备一种由内而外的美。不仅能够让观众的心灵产生震撼,还能传播出传统语言艺术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一)运用传统艺术语言有利于创作出个性创新的影视动画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动画的表现手段带给影视动画更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将传统艺术语言应用在影视动画中,已经成为影视动画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影视动画中运用传统艺术语言,有利于创作出个性创新的影视动画。正因为现代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创新对于影视动画而言才是成功的关键。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影视动画制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算一部影视动画的制作再精细,如果没有创新,这部作品也不能称为好作品。传统艺术语言中审美情感、表达内心情绪、塑造艺术形象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能够为现代影视动画所用,而且有利于创作出个性创新的影视动画作品。传统艺术语言能够改变现代的制作方式,利用流畅、变通、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影视动画的制作。同时,传统艺术语言能够让影视动画的制作人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新的非凡的想象能力。传统艺术语言丰富多样,所以在影视动画中运用到独特的艺术语言,有利于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影视作品。现如今的影视作品很难拥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所以充分利用传统的艺术语言,扬长避短,用 适合影视作品的独特语言方式来达到个性创新的效果。
(二)运用传统艺术语言能够提升影视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
传统艺术语言是传统艺术中的精髓,传统艺术语言中的文化思想内涵有助于提升影视动画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影视动画作品的整体审美价值。语言不仅能够让人们进行思想的传达与情感的交流,而且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人们出于交流的需要,创造出了口头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创造了文字语言。这两者成为人类的自然语言。除此之外,人类还创造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那便是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法则和文化内涵,任何一门艺术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只有将艺术语言中精神的创造和文化的内涵用到作品的制作中,才能将审美意象完整的表达出来。在影视作品的制作中,运用传统艺术语言的精华,将艺术语言的文化内涵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现代影视动画与传统艺术语言的融合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影视动画曾经运用传统的艺术语言和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正因为此,诞生了一系列非常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如今,要想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影视动画之路,必须要从艺术语言的运用人手。影视动画的制作离不开艺术语言这种艺术形式,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从很多方面人手。
首先,可以从文学剧本里的艺术语言着手。在影视动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影视动画从各种各样的文学剧本里的艺术语言取材。根据各地的文化特征将文学剧本里的艺术语言与影视动画进行融合,使得作品在选择题材时没有局限性,能够向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和风格发展。例如,影视动画作品《埃及王子》就是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同时融入了《圣经旧约》中的艺术语言。《阿拉丁》取材于阿拉伯国家的《一千零一夜》中的关于神灯的一个故事,在《阿拉丁》的后期制作中,同样运用到了传统艺术语言中一些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正因为此,现代影视动画才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
关键词:千与千寻 现代 传统 融合
一 千寻迷失的世界与日本社会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只有神仙才能进入的“神隐之地”。在这个不可思议的异境中,有古香古色的钟楼、金碧辉煌的客船,赫然屹立的为神而开设的“油屋”(浴场)、一群身着和式装束的喜欢水的男(蛙)女(蛞蝓)、千奇百怪的神灵、独特的音响效果,极具日式风格的文化氛围瞬间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平淡无奇的少女就这样走进了这个离奇神秘的异境,并在这个看似离奇又具有日本传统的风格的异境中,重新找到了原有的真诚。
1 “油屋”的建筑式样
“油屋”其实是日语“汤屋”的同音,为公共浴池之意。在日本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就有这样的浴池。影片中的“油屋”本不临海,但只要下雨就会变得四面环水,宛如龙宫一般。从建筑式样上看,它具有日式的风情、洋式的内装、富丽堂皇的氛围。在影片中“油屋”的主人汤婆婆住在一间西洋风格的豪华房间里。导演宫崎骏说,日本人认为的豪华,是将豪宅和欧式风格及“龙宫”混为一体的。影片中的“油屋”及其内部构造也非全是虚构的,其大多数来自于日本的现实社会。宫崎骏说“油屋”的原型是“鹿鸣馆”(明治政府为了接待外国宾客而建的社交场所)。千寻和其他的侍者们同住的大房间的原型,就是从前纺织厂的女工宿舍及长崎疗养所的病房。
那么为何选择“油屋”作为故事背景呢?宫崎骏解释说,他在幼年时曾到过一处布置特别的日式浴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他一直想创作一个以此为背景的故事。若是这个浴场是专门为神仙而开设的话那必定更为有趣,因为神仙日理万机,大概也想偷得浮生半日闲吧。况且如今,不要说像这样气势磅礴的大浴场了,就连具有传统的日式风格的普通浴池在日本也很难见到了。
观众通过影片又重新感受到了淡化了的文化与风情。宫崎骏说:“以前的日本就是这个样子,很令人怀念。只不过我们忘记了以前的建筑、街景和生活而已。”
2 “油屋”的内部活动
影片中的“油屋”可以说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脉相承的。那里同样有一群人在劳作,也有一群人在享乐;有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也有精神上的相互扶助;有汤婆婆的唯利是图,也有锅炉爷爷与小林的善良智慧。那里同样充满着现代社会的气息:浴场的客人们上下乘坐的是电梯,前台的掌柜和老板联系时打的是电话,河神洗去了污垢后残留的是自行车和一大堆现代垃圾,雨过天晴后的大海里竟然还跑着电车!可以说处处都能映射出现代社会的影子。
在影片中,宫崎骏将古典文化的底蕴与现代文明进行了大融合,使该片既体现了深沉的日本传统美,又不失活泼的现代风味。从某种意义上讲,影片中的背景正是近现代日本的典型写照。那么,在这样一个具有日本传统气息的“神隐”的世界里登场的人物,与现实世界又有何联系呢?
二 登场人物的现代映射
1 “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即是一部找寻自我的故事,又是一部找寻对“水的记忆”的故事。“千寻”就是水的象征。据日语词典《广辞苑》的解释,“寻”是丈量水深的单位。1寻是5尺或6尺。“千寻”即1寻的千倍,意思是非常长、非常深。在影片中暗示着深不可测的水底。“荻野千寻”被汤婆婆用魔法夺走了“荻野”这个姓和名字中“寻”这个字。剩下的“千”只是代表数量,而不能表示水量与深度。这也意味着汤婆婆剥夺了千寻对水的记忆,剥夺了千寻对自己过去的记忆。故事从幼小的千寻掉入小白河的水底,即“千寻的水底”开始,以千寻恢复对它的记忆而终。在找寻水的记忆的过程中,千寻也完成了找寻自我的过程。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里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孩子们,在精神上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他们的生活没有孩子应有的活力、奋斗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影片中的千寻就是这样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对社会处于懵懂状态的女孩儿。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10岁的普通女孩儿,在特定的环境下,却能找准目标,为了父母能够回到人的形状而甘愿吃苦耐劳,看似柔弱的、无主见的、自私的小姑娘,在影片中却以一个有爱心、毅力坚强、吃苦耐劳又有主见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在大家的帮助下,她成功地营救了父母,同时也找寻到了真正的自己。
宫崎骏说,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记录成长的影片。导演的目的在于通过影片希望社会关爱孩子的成长。同时告诉人们:孩子本身是具备爱心、勇敢和毅力等优良品质的,只是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发挥这些优良的精神而已。正如淡化的记忆是不会消失的一样,希望孩子们能够寻找到迷失的自我,树立起坚定的自信。
2 千寻的父母与猪的外形
影片中,千寻的父亲性格豪放,不拘小节,对什么事都很自信。正是由于他盲目地选择路线,并且擅自吃了店里的食物,结果被变成了猪,从而引发了故事的开始。那么为什么千寻的父母会在无人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吞食美食呢?她的父亲满不在乎地说:“我们有卡。”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金钱万能的思想支配着他们。他的父母应该是经历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代人,这代人具有冒险精神,充满自信与盲目,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这些思想使他们忽视了世间应有的礼仪与准则。
在“油屋”里,不劳而获的人都将受到惩罚而被变成猪。那么为什么千寻的父母会被变成猪的外形了呢?
宫崎骏说:“那是因为千寻的父母成了千寻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现实生活中,在父母连声‘快点、快点’的催促声下,在为达到目的而不得不讨好父母的情况下,孩子不能够发挥自身内在的力量。正如俗话说的‘即便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也会长大’一样。并不是出于讽刺才把千寻的父母变成了猪,而是因为千寻的父母真的成了‘猪’。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就有很多人成了‘猪’,今后还会有很多,其实现在也有,例如‘崇尚名牌的猪们’、‘热衷珍藏版的猪们’。可悲的是这些已经沦为‘猪’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猪’。在不景气的今天,这些猪们还在唉声叹气地埋怨没有自己的食槽。”
在这里可以把宫崎骏说的“猪”理解为对事物没有正确认识的一类人。像这类人就像屈服在皮鞭的抽打下,丧志于饱食终日的猪一样,他们连自身都没有把握好,更何况是对孩子的教育了。所以他们被认为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被导演赋予了猪的形象。
3 无面怪
在影片中,“无面怪”想与人接触又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它成功地用金子诱惑了“油屋”的蛙男侍者之后,就逐渐地暴露出无止境的欲望,它吞吃美食甚至侍者们。然而当它想再用金钱来打动千寻时,却遭到了拒绝,由此感到无限的伤感、无助又不知所措而变得发狂。当它的欲望给它带来极大的痛苦时,千寻将从老河神那得来的本想留给父母的“苦丸子”分给它一半,医治了它身心的病疾。最后“无面怪”和千寻来到了汤婆婆的姐姐钱婆婆处,在那里它终于有了归缩,逐渐地找到并恢复了本来的状态。
宫崎骏曾经解释说,我们周围有很多像“无面怪”这样的人。它只是有个叫“无面”的名字和一张脸谱,但是却不知道应该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因为它面无表情,所以叫它‘无面怪’。”影片中的“无面怪”代表了在现实社会中那种没有自我、一味依赖他人的人。这种人常常处于一种自闭状态,他们想与他人交流却又难以与他人沟通。
4 “油屋”服务员“小林”
千寻为了能留下来工作以救父母,首先来到锅炉房的“锅炉爷爷”处,在那里遇到了小林。对初次见面的千寻,小林看上去非常的冷淡又爱挑毛病,与后来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小林这个人物形象,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哪种人呢?
宫崎骏说这是现实工作单位中人际关系的一种写照。他说:“我曾观察过,在工作单位,如果觉得这个人无可救药的话,绝对不会有人去帮他的。如果觉得这个人干事很有韧性,即便干些傻事,也想教教他,帮帮他。”
影片中,千寻就是靠自己的顽强毅力赢得了小林对她的信赖与帮助的。千寻与小林的这种关系的变化,其实也是现实社会职场中的一种真实写照。
5 锅炉爷爷
影片中的“锅炉爷爷”,外表严厉,内心温柔,是他赐予了千寻劳动的机会,并很时髦地用“Good Luck”给不安中的千寻以信心,小心地呵护着年轻人的友爱与幸福。他用又细又长的手轻轻地为熟睡中的千寻盖上衣裳的那一幕,仿佛脉脉传情地告诉观众:他的手臂有多长,他的关怀就可以细致入微到多远。这样一位经过年月的洗礼,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老者,常常是一语道破天机。他担当故事进展过程中指点迷津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锅炉爷爷”这个人物的塑造,导演是想告诉千寻,同时也是在告诉观众,在现实社会中,像锅炉爷爷这样慈祥、富有爱心的长者也是大有人在的。我们似乎可以从“锅炉爷爷”的身上看到了导演宫崎骏的影子。通过影片,好像聆听到了他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6 汤婆婆与双胞胎的姐姐钱婆婆
影片中,性格怪癖的汤婆婆有一个慈祥的双胞胎姐姐钱婆婆。她们在外型上几乎同出一辙。那么为什么要设计出这样两个人物形象呢?
宫崎骏说:一个人具有多面性格,例如我在工作单位时就是个汤婆婆,大喊大叫着吩咐部下干这干那,可回到家之后,就努力使自己变成个钱婆婆成为善良的市民。这种性格的多重性正是人类的可悲之处。影片中的汤婆婆本身也具有多面性。她对手下人颐指气使,贪婪冷酷,而对自己的儿子却温柔得近乎溺爱。然而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反映。
7 众多神灵的原型
日本是个崇信万物皆神的国家。原本日本的神是没有形态的,如果硬要赋予他们的神一个形态,弄不好也许会让他们成为妖怪。所以日本人对神的形象的理解是很暧昧的。日本的神灵其实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当他们背负起国家之神这个沉重的包袱时,肯定有些神灵会感到很困惑。例如,“天神”(指平安时代中期的学者、政治家菅原道真,作为学识与艺术之神而受到人们的崇拜),现在却成了保佑考试成功的神灵,他又不懂英语,肯定很烦恼、很劳累。
现今,在日本的静冈县与岐阜县仍流传着一种风俗,就是称作“霜月祭”的祭祀活动。“霜月祭”主要是将日本的各路神请来,为他们沐浴,让他们神清气爽地重返各自的岗位。影片中那些无名的众神灵就是以“社员团体旅行”的形式结伴来到“油屋”休息,仿佛“霜月祭”一样。疲惫于现实生活中的众神灵经过在“油屋”的休整之后,又重返现实生活中为人类服务。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神也有烦恼和痛苦,但是神通过净化可以获得再生。人类能否幸福,主要在于人类是否能洗去自身的污秽,重新找寻到自己。
三 结语
宫崎骏曾说:“千寻走进的异境其实就是日本的现实社会。”正如钱婆婆所说的,“一度经历过的事不会忘却,只是一时间记不起而已。”这话意味深长,似乎在告诉人们,记忆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但却不会消失。这部影片的创作意图就是通过找寻淡化的记忆,来唤醒人们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励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这部影片看似怪诞离奇却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它充分地体现了宫崎骏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洞察与诊断,更反映了他那契合着时代脉动的忧思。《千与千寻》之所以能够风靡亚洲,席卷世界,在于它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日本传统文化做背景,充分满足了现代人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好奇,也潜移默化地将日本文化推上了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日]宫崎骏:《折り返し点1997-2008》,岩波书店,2008年版。
[2] [日]宫崎骏:《出发点 1979-1996》,德间书店,1996年版。
[3] 佚名:《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的世界》,(日本)《ユリイカ》,2001年第33卷第10号。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广告设计中去?其作用又有哪些?这自然不是简单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是照搬照抄,还是将传统文化放置一边,不予理睬?笔者认为好的设计应着重于人与人、人与空间和人与自然的融合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对传统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征:或者把传统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表达设计的理念,体现民族个性,这是对传统文化再创造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融合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构图的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今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这些文化又包含了国画、剪纸、建筑、皮影、雕刻等等。而传统文化又与广告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在构图上的融和关键在于广告设计中传统美学的审美性。之前我们说过;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国,每个人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必然导致我们对“美”的崇拜和追求观念不同与西方国家,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独色的广告作品。因此,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性影响着广告设计作品中“美”的体现,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广告设计是属于“瞬间艺术”,人们驻足于前的时间短,视线集中的程度有限,要想在这苛刻的条件下给人留有印象,广告的设计就不能太过于复杂,必须要做到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的设计总是尽可能采取假定的设计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来吸引消费者。所以在广告构图中,要突出重点,就要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是背景。这种设计手法与国画处理构图的手法一致。例如:在国画构图中要求“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炼:或者“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构图要概括集中,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我们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现代广告设计的理念中去,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真正的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广告设计的传播效率与文化艺术意蕴。另外,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的融和还可以有效增加广告的附加价值,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特有的功能性和特殊的文化底蕴,本身就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起到增强附加价值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构思的作用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我们在跟随西方现代设计潮流的时候,已不满足于纯粹跟随,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并应用传统文化的构思方法来结合现代广告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及自身的文化内涵,把握并创造出具有东方特色的广告设计作品。广告设计是一种“瞬间艺术”,好的广告作品不仅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在广告设计中要具备精湛的构思。清代一位学者曾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广告设计作品也是如此。它要让人联想、引起人的美好愿望、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如:“独具匠心”指的就是别人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这也是在广告设计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种构思方法。“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等,而这一切,恰恰是我国广告设计者最为常用的构思手段。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内容的作用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广告设计中去?其作用又有哪些?这自然不是简单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是照搬照抄,还是将传统文化放置一边,不予理睬?笔者认为好的设计应着重于人与人、人与空间和人与自然的融合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对传统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征:或者把传统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表达设计的理念,体现民族个性,这是对传统文化再创造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融合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构图的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今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这些文化又包含了国画、剪纸、建筑、皮影、雕刻等等。而传统文化又与广告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在构图上的融和关键在于广告设计中传统美学的审美性。之前我们说过;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国,每个人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必然导致我们对“美”的崇拜和追求观念不同与西方国家,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独色的广告作品。因此,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性影响着广告设计作品中“美”的体现,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广告设计是属于“瞬间艺术”,人们驻足于前的时间短,视线集中的程度有限,要想在这苛刻的条件下给人留有印象,广告的设计就不能太过于复杂,必须要做到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的设计总是尽可能采取假定的设计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来吸引消费者。所以在广告构图中,要突出重点,就要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是背景。这种设计手法与国画处理构图的手法一致。例如:在国画构图中要求“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炼:或者“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构图要概括集中,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我们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现代广告设计的理念中去,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真正的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广告设计的传播效率与文化艺术意蕴。另外,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的融和还可以有效增加广告的附加价值,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特有的功能性和特殊的文化底蕴,本身就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起到增强附加价值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构思的作用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我们在跟随西方现代设计潮流的时候,已不满足于纯粹跟随,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并应用传统文化的构思方法来结合现代广告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及自身的文化内涵,把握并创造出具有东方特色的广告设计作品。广告设计是一种“瞬间艺术”,好的广告作品不仅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在广告设计中要具备精湛的构思。清代一位学者曾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广告设计作品也是如此。它要让人联想、引起人的美好愿望、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如:“独具匠心”指的就是别人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这也是在广告设计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种构思方法。“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等,而这一切,恰恰是我国广告设计者最为常用的构思手段。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内容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现代广告传播成功的基础,而现代广告传播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滋养才具备了强劲的精神发散效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广告同样适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怎样在广告设计的内容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一个“意”字开始,广告设计内容上的意字,指的是传统文化所要表达的意蕴,也是意味深长之意。“意”是传统文化在内容设计上的关键,也适合于现代广告设计所提出的吉祥如意的设计理念,更符合中国人在广告设计上的要求。例如:脑白金的广告语“今年孝敬咱爸妈,送礼还送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就是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意”的理解。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脑白金”定位成一种礼品,并且是一种能带给人健康的礼品,极力宣传送礼更要送健康的“意”念。这个观念定位恰好顺应了中国的传统,为广大消费者所能接受,从而有效地树立了企业、品牌形象。整个广告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既符合了广告主的要求,又达到了准确的广告定位。
现代建筑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如何与藏式传统建筑取得统一协调,这是现代建筑融入传统建藏式建筑的关键。文章从传统藏式建筑的五个元素――收分的外墙、雄浑稳重的形体、独特的门窗、檐口及色彩着手,一一论述了现代建筑造型与藏式传统建筑的融合。
藏式建筑外观的特点:有敦实厚重的外形,具体特点是平屋顶,土石外墙收分明显,有强烈的色彩,开小窗,窗上有小雨篷,窗口外有黑色梯形窗套;檐口有一条深棕色横带,即便是土石檐口也刷成棕红色或白色;重要建筑如宫室、寺院的殿堂用边玛檐墙。
将这些藏式元素加入现代建筑造型中,使得传统藏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相融合,新旧建筑协调统一。
【关键词】外墙收分;藏式门窗;檐口;色彩;体量;
绪论
项目对于内地的建筑设计师来讲较为稀少,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做出具有现代感的藏式建筑,令人颇费心思――外部造型上既要具有现代感、反应内部功能,又要与当地的传统建筑相协调。在反复推敲、琢磨,学习传统建筑的前提下,将传统的藏式建筑元素――收分的外墙、雄浑稳重的形体、独特的门窗、檐口及色彩,与现代的设计手法融合在一起,比较理想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现有一点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外墙收分元素
1. 传统藏式建筑收分的外墙
传统建筑是土(石)外墙与内部木结构共同承重,外墙厚重,四周封闭,墙体外部有明显收分。
墙体收分能够增强建筑物的稳定,外墙厚度一般在0.5~2米之间,墙外壁向内侧收分的一般角度为6~7度。墙体施工主要凭经验砌筑,体型稳固。从结构需要看,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只有加大墙体的厚度。采取随着墙体增高而收分的做法,一方面是满足墙体自身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求得整体结构的稳定。建筑物内部各层木构架之间没有连接措施,只是保持柱位重叠。椽、梁柱之间也只是上下搭接。采用“收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减轻墙体上部的重量,使整座建筑物的重心下降,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抗震能力。
2. 藏式外墙收分应用于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从结构的角度已经不需要外墙做收分处理,但建筑做为一种文化,它传达的不仅仅是实用,更多的是其地域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因此,传统藏式建筑的风格贯穿建筑发展的全过程,现代藏式建筑与传统建筑风格兼容。
外墙收分部分可做为整体建筑的一部分出现在现代建筑中,城墙做为整体建筑的部分,加入收分元素;也可做为小型建筑的局部出现,如联排别墅的侧面外墙做收分处理。
现代藏式建筑中加入传统的墙体收分,使其具有现代感的同时与传统建筑更好的协调统一。
3. 现代建筑中加入外墙收分,应注意的问题
(1) 总图上需注意,外轮廓线为底部平面外边缘线而非顶平面的
常常出于习惯将建筑的顶平面图落在总图上,这种情况下,外墙的收分处理使得顶平面轮廓小于底部平面,可能会导致消防通道、防火间距及道路宽度不符合要求。
(2) 外墙向内侧收分角度宜适当减小
当代建筑材料及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得外墙收分仅仅做为一种表现形式而非承载所需,从节约造价的角度来讲,适当减小收分角度对于整体建筑造价有积极意义。
(3) 外墙收分使用材料的选择
一般的,外墙的收分部分由饰面板外挂而成,根据外立面所需表达的效果,选择适当的外饰面材料从而起到效果与节约两不误。
二、传统藏式门窗元素
1、 藏式传统门窗
藏式传统门窗最大特点是,小窗,在门窗口外左右及下边涂黑色梯形门窗套,在门窗口上做小雨篷。
小窗:藏式外窗洞口普遍偏小,排列特点是,顶层窗面积大,越往下层越小,有的底部不开窗或仅有狭长条窗;窗台高度较低;窗上装饰较多;南部开窗较多,一般不在北向开窗;
窗户洞口尺寸小有多方面的原因: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较小的窗洞尺寸有利于保温;房屋层高大多为低层高,要求窗洞口尺寸不宜过大;古时各部落、地区之间经常发生纷争,洞口小有利于防御;洞口尺寸小还含有驱鬼辟邪等宗教原因。
窗的构成元素:窗框、窗扇、窗楣、窗帘(窗楣帘、窗框帘)、窗套、窗台等。
门的构成元素一般包括:门扇、门框、门枕、门槛、门脸、门斗怼⒚砰埂⒚帕保门楣帘、门框帘)、门套、门头等。
2、 藏式传统门窗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门窗在建筑立面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厚墙小窗为传统的藏式建筑立面形式,而现代建筑因结构技术发展,开窗自由、窗户的形式多样,并且用于底层商业建筑时往往满间开窗。在这种情况下,底层商业部分开大窗,以满足商业建筑功能需要,底层以上层选用藏式传统门窗形式,使得现代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与传统建筑相协调。
3、 藏式传统门窗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中注意的问题
现代建筑造型简洁,藏式传统门窗形式复杂,在两者相互融入方面,一般需简化传统门窗形式及装饰,以便于型体与细部相一致。
三、传统藏式檐口元素
1、 传统藏式檐口
藏式传统建筑屋顶以平屋顶居多,其檐口构造独具特色。按照檐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边玛墙檐口、石墙檐口、土墙檐口。
(1) 边玛墙檐口
“边玛”檐墙是藏式传统建筑特有的一种装饰,也是尊贵建筑的标志,一般用于宫殿、寺院中重要建筑和重要的贵族庄园。
边玛墙檐口的做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齐墙边玛墙,边玛草与下部墙体平齐;另一种是挑檐边玛墙,从墙体中挑出木椽,其上放置边玛草,起装饰作用。
根据传统建筑的做法,女儿墙高度越高,房屋显得越高大,房屋就越尊贵。边玛墙檐口虽仅用于重要建筑,根据等级的不同,其做法也稍有差别。根据檐口的木椽挑出的层数,边玛墙檐口有单重檐、双重檐、多重檐之分。其中,单重檐边玛墙在寺院和庄园主要建筑中使用比较普遍。
(2) 石墙檐口
石墙檐口构造一般做法是:木椽挑出,放置木板和石板,最上面放黏土做成斜坡,以便排水,女儿墙压顶一般采用黏土。
石墙檐口的立面形式按木椽的挑出层数,有单檐和双檐之分。石墙檐口形式见上图3-2所示。
2、 传统藏式檐口在现代建筑造型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顶部女儿墙加入藏式檐口元素,往往从颜色、木椽形式、女儿墙压顶等方面来呼应传统建筑。
如公建项目中,公建女儿墙从颜色(深红)、木椽形式及压顶的脚线三者结合来突出藏式檐口元素;而别墅项目同样从颜色和压顶来与藏式檐口协调。
在传统藏式檐口元素与现代建筑造型融合的过程中,同样的,简化檐口元素以与整体造型相协调。
四、传统藏式外墙色彩元素
1、 藏式传统外墙色彩
藏式传统建筑色彩十分丰富,在外立面色彩中,白、黄、红、黑四色为藏式传统建筑立面色彩的主色调。
(1) 色彩在藏式建筑中的含义
白色是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色彩,是一种纯洁之色,吉祥之色。藏语中的“白”,除表达色彩的基本意义外,引申意义多代表吉祥的、纯洁的、忠诚的、正直的意思;白色还是幸运和喜庆的象征。所以,在藏式建筑中大量采用白色,其寓意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
黄色是一种高贵之色。黄色的用法较为严格,一般用于金顶、宗教器物镏金装饰和寺院、宫殿等重要建筑外墙。
红色是用法限制最多、等级要求较为严格的色彩,一般用于寺院、宫殿和等级较高的重要建筑。在寺院里,红色用于护法神殿、灵塔殿和个别重要殿堂。藏传佛教旧教派――宁玛派俗称“红教”,僧侣均穿戴红色衣帽,推崇红色。随着红色在寺院中的大量使用,以及寺院政治、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升,以致建立政教合一制度,红色又变成了一种专用色,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黑色也在建筑立面中大量使用,黑色门窗套是藏式建筑立面色彩的一大特点。门窗套采用黑色在民间说法很多,一是指阎罗王的角是黑色的,二是指魔天鬼神胡须是黑色的,三是指凶悍的护法神是黑色的,故黑色有威严震慑之意,采用黑色门窗套可以辟邪驱魔。
(2) 色彩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应用
藏式建筑中,一般民居用土、石外墙原色,仅在顶部女儿墙外刷一条白色或棕色横带,在外墙门窗口外刷黑色(也有极少数刷白色)梯形门窗套;也有部分建筑刷白色,目的是突出建筑轮廓和门窗口。
大型公用建筑、贵族庄园的主楼等,墙面多刷白色,顶部用边玛檐墙或刷成棕色,门窗口外梯形窗套刷黑色。
宗教建筑外墙色彩较丰富,有白色、红色和黄色,有的因教派的需要刷成蓝色。门窗口外有梯形黑色窗套,檐口有深棕色的边玛檐墙,有的宗教建筑边玛檐墙较高,超过3米,在檐墙中部做白色横脚线分隔,表现出建筑色彩的丰富而有变化,极为醒目。在大寺院殿堂屋顶正中入口上部设金色、双鹿,四角插金幢,正面边玛檐墙上装写有梵文的金饰,少数重要建筑佛殿上建金顶,更显建筑色彩丰富,金碧辉煌。白、红、黄等色彩均为原色,大面积均匀平涂,墙顶以棕色横带结束。在鲜艳色彩的大墙面,有规律的点缀以黑色门窗,色彩对比强烈,极能突出这些敦厚、稳重的巨大建筑。
传统藏式民居如下图4-1,宗教建筑见图4-2:
2、 藏式传统外墙色彩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现代建筑外立面色彩与藏式传统外墙色彩较易结合在一起,从檐部、墙身到门窗色彩均可继承传统建筑的特色。随着材料的发展变化,外立面色彩较传统外墙颜色多变且质感更强。现代大体量商业及酒店建筑与宗教建筑结合在一起时,红色和黄色被更广泛的应用。
如某公建项目中,位于核心部位的藏文化博物馆以转经筒的形式出现,其外立面颜色采用宗教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黄色与红色,但其外部造型的佛教寓意使得外墙色彩并不突兀。
如某别墅项目中,联排别墅的女儿墙压顶、门窗套及主墙面色彩简化处理,用白色和淡黄色来表达,并没有使用传统的色彩来处理,但整体立面色彩干净、统一,与简洁的外部造型相协调,具有藏式传统特色。
五、雄浑稳重的形体元素
1. 藏式传统建筑立面形象雄浑稳重
(1)稳重的形体
藏族建筑一个柱网(即开间、进深、高度)的空间近似一个正立方体。一幢建筑,无论是高耸的佛殿或宏大的聚会殿,其形体均为相同的小正立方体组成不同高、深、宽的大立方体,室内空间如此,一幢藏式平顶的建筑也是如此。土、石外墙均有明显的收分,特别是建在山地的石墙收分更大,建筑成了向上收分的棱锥体或墩台式建筑,从表体及材质上看,极为稳定,且有沉重感。
这种稳定结构的庞然大物,仿佛是大地突起的一部分,若建在山头,则更认为是山顶的延续,如布达拉宫就从山上长出,是山体的一部分,给人一种力量和永恒的印象。宫室、政府用房、寺院用这种处理,则取到权力、永恒和庄严的效果。
(2)巨大的体量
大的尺度及体量有宏伟壮观的感觉,当尺度及体量使用到足够大,则产生令人敬畏的效果。巨大尺度、体量的建筑和内部空间,体现出一种令人敬畏、威严、使人心灵震撼的艺术效果。
各城镇附近的宗山建筑,如江孜、日喀则、琼结等的宗山,都建在要道旁的山顶,由数座体量很大的高楼建在一起,周围再建碉堡、高墙,与山势结合,在山顶上形成一座巍峨险要的城堡。大尺度的室内空间,也使人产生心灵震撼,如寺院里的聚会殿。
藏式传统建筑立面形象厚重、坚固,建筑形体方整、稳重。这种立面特色主要是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特性决定的。毛石墙和夯土墙给人以厚实、坚固的感觉,形成了规整、稳重的造型。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采用厚大的墙体有利于防寒保温。历史上部落之间、地区之间、教派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坚固的墙体,狭小的门窗有利于防御,易守难攻。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双重因素形成了藏式传统建筑雄浑、稳重的立面特征。
2. 现代建筑形体与传统雄浑稳重的元素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建筑体量及类型,设计时与传统厚重、稳定的形体感觉结合在一起,使新旧建筑交融,新建筑继承传统。
设计时可结合外墙收分及藏式门窗一起来表达。
结论
地处世界屋脊,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十分特殊,在这种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藏式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保护好传统藏式建筑的同时,如何将现代建筑融入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中是每一个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用外墙收分、藏式门窗及檐口、丰富的色彩、雄浑稳重的形体等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造型结合在一起,使得新老建筑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徐宗威 传统建筑导则,20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平面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类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平面设计涉及诸多元素,包括色彩、图案、文字等,每项元素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力与内涵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很多平面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期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设计师要寻找融合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方法,积极创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平面设计的效果。
一、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涌现出丰富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是历史的积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通过这些图案表达吉祥安乐、平安幸福的寓意。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各种传统图案的寓意大多以谐音的形式体现,如,鱼有着“年年有余”的寓意,表现出人们对食物丰盈的期盼;鸳鸯象征美好姻缘;松柏象征长寿;等等。所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这些传统图案进行应用,不仅能提高作品的艺术美感,而且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提高作品的文化价值。传统书法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传统书法具有优美的线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丰富的内涵,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设计内容,而且提高了平面设计的艺术魅力。我国的传统色彩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白、黄、青、赤等,而且每种色彩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师在运用各种传统色彩时,须明确各种色彩的含义,合理选择色彩,以表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视觉表达传递各种信息。
二、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
1.汲取传统绘画的精髓
我国传统绘画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寓意深刻,形态各异。传统绘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画家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人物、风景、植物等事物,具有浓厚的意境,能很好地吸引受众的目光。设计师大多根据需要选取元素,以丰富设计内容,提升设计的艺术价值。虽然一些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了传统绘画,但只局限于一些浅层的因素,并没有深入其中,以致传统绘画在设计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平面设计师必须深入挖掘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根据这些元素的特性,将其合理融入平面设计作品,使设计元素和谐统一,营造出浓郁的美学意境,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效果。
2.合理渗透传统工艺
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包括剪纸、雕刻、印刷、织染等,这些传统工艺不断改良,逐渐变得简约、精致、灵巧。传统工艺具有独特性,不仅韵味丰富、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外在表现、深刻内涵等因素都可以为设计师带来创作灵感。设计师可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的需要合理运用传统工艺,合理运用传统工艺中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独具个性的艺术构造,进而提高设计质量。
3.充分促进形意结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大多强调形意结合,通过对实形进行装饰,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境,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传达某种寓意。部分设计师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应用时,只注重单方面的形或意,以致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设计师应更加注重形意结合,对各种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创新,并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对这些元素进行加工,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考量多种设计元素。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来源,与平面设计作品的韵味、内涵紧密相关,只有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才能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质量。因此,设计师必须认真分析行业环境,着力于设计方法的创新,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设计的艺术效果。
作者:乔姗姗 单位:江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