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2-05-15 10:39: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篇1

对于春天,古往今来,太多的诗人用太多美丽的诗句对她进行了讴歌和赞美。是的,在这样的季节,无论用怎样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她、描绘她都不过分。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宠儿,是他们笔下的骄子。古往今来歌春咏春的诗句便如雨后新芽,不胜枚举。虽然诗人的心情不一,让落在纸上的诗句或热情、或伤怀、或慨叹、或喜悦,但每一首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融汇着挥不去的春色春情。

明媚的春光里最适宜读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里有70篇古诗词,其中描写春天的诗词有13篇,从中足以看出从古诗词中感受春天是多么重要。教材的编写者也是用心良苦,一般都会把这些描写春天的诗词编排在春暖花开的第二学期,以便W生能入情入景地感受春天。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遇到古诗词时,采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想,咀嚼感悟,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更需要诵读。我国自古就有诵读诗词的传统,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诵读古诗词会创造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诗词诵读中不知不觉感受春天的美,感悟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诵读方法来促进学生实现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对春天的感悟。

一、大声朗读法

大声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因为大声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从而可以将这种美还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时,让学生大声读,在大声朗读中熟悉诗歌,因为大声朗读,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让学生更快地熟悉诗歌。在熟悉诗歌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时,在大声朗读中体会诗人杜甫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失所的生活后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现诗人的“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

二、诵读想象感悟法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形象在大脑的屏幕上描绘成一幅画,然后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蕴含的意义。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有着大胆的甚至梦幻的想象力。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呈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例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何美?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甚至是闭上眼睛想象,才能感受到春天“红胜火”和“绿如蓝”是如何的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张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意的深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想象中描绘它、欣赏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真正感觉到春天如诗如画般的美。

三、感情朗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思想,感受春天的美。为了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意境,通过感情朗读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把握诗的节奏、重音和语速,并通过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揣摩古诗词中的情感、形象,以实现诵读中感悟春天春暖花开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让学生用一种节奏读感受诗人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然后再换一种节奏读,再从中感受,让学生仿佛听到不同节奏的“莺啼”,或者快,或者慢,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在重音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变换。例如“多少楼台烟雨中”,先是把“多少”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楼台的多;再把“烟雨”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春天烟雨朦胧的迷离。

篇2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芳香。”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进入九年级复习阶段,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默写,而在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容易把“燕”和“雁”这两个字混淆,由于读音相同,书写时常常弄错。

比如,在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看到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如下区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经常出现,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出现。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句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莺抒发了心中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万物更新的赞美。此外,还有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表现了燕子轻柔、活泼,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队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同时也引发了将士们的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经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同样也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又颇显秋天的苍凉。

篇3

一、写作背景教学是诗词教学的基础

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是作者进行创作灵感的源泉,写作背景的介绍是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文章因情而发,因时而感。如果不对作者那时那地的情感进行剖析,一味地就诗讲诗,那对于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是比较苍白的。因此,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了解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掌握作者意图,读懂诗词内容,了解诗词情感。比如在教师讲解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时候,就先对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的历史进行讲解,再简要介绍敕勒这个游牧民族的迁徙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远辽阔的意境,以及游牧民族对美丽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除了对时代背景要进行了解外,该应该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比如李白和杜甫,即“诗仙”和“诗圣”,虽然他们同处于同一时代,而且也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但是他们的人生际遇不同,因而创作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李白尚武轻儒,仗剑任侠,喜欢游历山水,因而他的诗词自由奔放,气势宏大,极具浪漫主义思想;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深受儒家影响,有宏图伟志,却一生穷困,因此诗词重视写实,描写人间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的作品都是小学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采用夸张手法气势宏大,杜甫《绝句》、《枫桥夜泊》等更侧重眼前实景的描绘,进行如实写照。学生掌握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二、重要词句品读是诗词教学的关键

古诗词的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对文中的重要词句的掌握,这些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者“名句”,是整首诗词的“传神之笔”,是诗词“灵魂”所在,有时候“诗眼”和“名句”掌握了,整首诗学生就理解了。比如, 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一个老翁在风雪寒江独自垂钓的形象,“独”字为诗眼,独钓与孤舟在“鸟飞绝”和“人踪灭”的环境里,非常突兀,表达了他虽受贬黜但是依然傲岸不群的精神。再如我们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阐述诗人思恋家的思想时,可以着重讲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尤其是重点突出诗眼“绿”字,融情于景把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春天百草重生、生机盎然的景象,再写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表达思念家园的感情,过度自然、情景交融。还有王之涣《登鹳雀楼》,重点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作者向上进取的精神;苏轼《题西林壁》,重点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名句,表达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不同见解的哲理。学生掌握了古诗词重要词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能够增进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三、体会诗意词境是诗词教学的目的

篇4

一、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众所周知,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对于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诵读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诗中互相对应的字眼,学生很快找到了:“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窗含”对“门泊”,“东吴”对“西岭”,“千秋雪”对“万里船”。他们还知道了这些字眼像对联一样词性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容易记忆。于是,整首诗就在学生自娱自乐式的你一言、我一答的朗读中渐渐熟悉起来。他们在朗读中,知道了诗歌描写的是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勃勃,热闹中蕴藏着宁静的景象。此时,我又及时配上音乐,加以适时的解说,学生便像唱儿歌似地将诗歌顺溜地朗诵并背诵起来。在有节奏的朗读中,诗歌所描绘的这种自然景物的蓬勃向上、和谐之美,也在学生脑海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脚步去欣赏那时空悠远的诗中情。

二、揣摩字词,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那些关键字词,有利于准确把握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孤寂的境地。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品析“尽”“闲”这两个字,再去读一读“高飞尽”“独去闲”,就发现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而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学生在品词赏句后体会到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以“静”作为全诗的血脉,巧妙地抓住了几个重点字,将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寂静”的境界。

三、借助想象与联想,体会诗歌描绘的情境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寥寥数笔,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垂钓”小童的认真、趣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教学时,我让学生读后想象小儿遇到路人问路时“遥招手”的情境以及接下去可能发生的事情。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说小儿听到有人询问,紧张得连连摆手,生怕惊跑了鱼儿;有的说小儿用手指指钓鱼竿,撅起小嘴,十指放在嘴边——“嘘”,告诉路人不要发出声音;有的意犹未尽,干脆和伙伴表演了起来……一幅小儿垂钓的景象,被他们描述得有声有色,让人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那乐趣横生的动人情境。

四、多样整合,将诗歌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还需要细水长流,对诗词多样整合,让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古诗词教学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安排学生诵读古诗,每日评选“最佳诵读小明星”;每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古诗配画并展示评奖;每月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汇报给家长……平时,我还注重系列性导学,如学习了《村居》后,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春之韵”古诗竞赛;学习了《望天门山》后,搜集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歌,开展“跟着诗歌游祖国”的快乐之旅;学习了白居易、王维等诗人的诗歌之后,搜集这些诗人的其他诗歌,组织“展示诗人才华”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作文时运用名诗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的独特魅力,使古诗词学习不再孤助无援,同时,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古诗词带给自己的成功感和乐趣。

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情感启发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除了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如何通过古诗词学习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审美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传统教育方法对教学计划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不利。因此,如何利用情感启发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是当下语文教学需思考的问题。

1.情感启发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提高语文古诗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可以快速有效的提高古诗教学质量。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作者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需不断交流总结,进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如诗词《西江月》教学,在熟读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对诗词情境进行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明月清风,疏星稀雨,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样一幅祥和之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通过情感启发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1]。利用情感启发教学,可以避免古诗词死记硬背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目标,加强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情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情感启发式教学不仅包括古诗景物的描绘鉴赏,也是对作者创作心境的剖析,融于景、赋予情,进而理解作者所之景的意图和内涵。如古诗《钱塘湖春行》教学,映入眼帘的是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但这种单纯的理解无法领悟景致的内涵和作者创作心境。利用情感启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将自己的鉴赏心境与作者创作心境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领悟作者创作时的闲情雅致,领略西湖美景。

2.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使用情感启发教学

2.1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的审美情境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通过诱导联想、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把古诗所描绘的场景转化为鲜活画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融入诗词描绘场景,体会诗词内在情感。如古诗《江南春》教学,教师在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会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形成一幅千里江南、莺歌燕舞、绿叶红花、生机昂然的图画。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播放关于江南水乡美丽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江南美景,领会作者创作心境。

2.2反复诵读古诗,升华审美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逐渐品味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很多古诗是借景抒情之作,作者通过某一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情感或看法。鉴赏古诗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自身经历、创作背景,领悟其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使学生把握古诗的审美情感。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词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反复阅读的方法使学生领会古诗情感,掌握古诗的审美情感,提高教学质量。

2.3仔细推敲字句,提高审美意识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关键是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推敲。诗词的本质是通过文字和语言推敲,引起情感共鸣,领悟诗词内涵。学生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关键字词或诗句含义,很容易出现曲解诗词内涵的现象。如古诗《玉楼春. 春景》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句中的“闹”,把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眼前景致的喜爱和向往。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在此句中不仅是一个名词,给人春天将至的感觉,满目绿色、春气逼人,春风吹过江南就变绿了,生动而形象。若把 “绿”换成其他的字,如“到”“过”“满”,表达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由此看来,字句推敲对古诗鉴赏意义重大。

【结 语】

情感启发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法,被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审美能力培养也大有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情感启发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教学质量。

篇6

二、通过“读”贴近诗词。古人说得好,“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好诗不厌百回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离开了读,就体会不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品味不到诗词的意境,只有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达到能背诵的程度,才能真切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当然,诵读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些朗诵技巧,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给学生以指导,教给学生诸如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一些朗读的方法。同时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举办诗词朗诵会等,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读的水平。

篇7

古诗词默写题一般分为直接默写题和理解性默写题。直接默写题就是给出诗词的前半句或后半句,要求默写后半句或前半句话;理解性默写是给出内容方面的提示,要求默写出与提示内容相符的诗词句子。从历年阅卷分析看,学生在默写古诗词时,主要失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错。书写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同音字而错,如:“勿施于人”中的“施”误写成“失”,“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误写成“汉”,“会当凌绝顶”中的“凌”误写成“临”“零”等。二是因形近而错,如“天涯若比邻”的“涯”写成“崖”;“白发搔更短”,“搔”写成“骚”或“挠”;“海内存知己”中的“己”写成“已”等等。三是书写时添笔少笔不规范,如“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燕”漏写笔画,“舟”“丹”“凌”的点,漏写或者多点;“于”“千”连笔的不规范书写,导致字形变形;还有“淡”“凝”中三点水、两点水的连笔书写让评卷老师很难判定到底是几点水,或者又是“讠”字旁等等。

2.记忆错。把诗词中的关键字词与平时其它文章中常见词语混淆。如“长风破浪会有时”误记成“乘风破浪会有时”;“似曾相识燕归来”误记成“似曾相似燕归来”;“留取丹心照汗青”误记成“留取丹青照汉心”等等。

3.理解错。理解错有两种情形:一是对题目要求(即命题者意图)理解错误,导致不能按题目要求作答。如《岳阳楼记》中表明范仲淹政治抱负的名句,有学生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上去。二是对诗词意思理解错误,把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答上去。如请写出一句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学生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上去。

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出现上述错误是因为教学上对某些能力的关注不够。中考古诗词多考默写,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多半是叫学生背诵,其它基本不作要求,因而常常出现古诗词教学只背诵轻理解、轻运用、轻书写现象。

二、提高古诗词默写得分率的策略

如果在古诗词教学或者迎考复习中过好以下三关,学生默写的失误就会减少。

1.过好诵读关,让学生记住古诗词。诵读的目的就是熟读能背,但老师往往只要求背诵,因而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多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知其音未晓其意,加上单调重复背诵,引起学生厌烦。过好诵读关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意思”。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兴趣读、喜欢读。古诗词是最适合诵读的作品,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因为它们讲究押韵平仄,节奏规整,读来抑扬顿挫。如果我们的教学能指导学生诵读时注意重音、语调、停顿、节奏,学生就能体会和享受到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有意思、有味道地读着、背着,就能更加记得住、记得牢。二是要“有方法”。对要求背诵的古诗词进行“分类”背诵,如可以按年代,从诗经《关雎》开始背到《已亥杂诗》,可以把同一题裁的诗词名句归类:描写类,抒情类,送别类……或将同一主题的名句归类:山,水,花,鸟……或把同一作家作品归类等等。我还常常利用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采用以唱助背的方法,以唱歌的形式背诗词。许多诗词本已被谱曲传唱,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我们鼓励学生仿照这种形式为古诗词配曲,用唱的形式把诗词背下来。此外,还可以把诗词背诵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写作中学会引用古诗词,或者把古诗词改写,以此达到准确记忆的目的,从而提升积累的量与质。

篇8

小学古诗词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一是数量的积累,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很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因此,一定数量古诗词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也许有些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理解,但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生活体验不断丰富,他们对于古诗词的体验和理解也会不断深刻。二是以情怡情,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几十首古诗词。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涵的人文情感、爱国情怀来流通浸润学生的心田。以情怡情。三是体会创作之精妙。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诗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从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歌。方能体会创作之精妙,感受其真正的魅力。

二、提高素质。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积累

人们常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古诗词教学更是这样。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和背景。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如果自己一知半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之作,只有了解到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才能领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教师要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人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增强文化素养和古诗词的积累。

三、改进方法,努力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1 理解字词。加深理解。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知识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2 联系实际。把握诗意。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它的写作时代背景就是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闹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这样就让学生很直接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宫廷对百姓的盘剥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可以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而且面对官府、朝廷的盘剥是多么的无奈,这也是诗人想要展现出来的东西。

3 揣摩意境,体验情感。学习古诗词应该透过文字,看到诗人内心蕴藏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复杂的古汉语翻译成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古诗词中蕴藏的深奥哲理讲得浅显,把古诗词中的意境还原展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始终隐藏的情感、哲理体会得更深入。例如在《别董大》中有名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位情深的挚友在如此荒凉的边塞难得一聚却又即将各奔一方时,自然容易伤感,但诗句中的情调却明朗健康,暗藏着对朋友的光明前途的企盼。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篇9

本期首先展示的是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的教学研究成果。作为一所成立刚满五年的新学校,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已经发展成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全校在刘翠娥校长的带领下,坚持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幸福德育、情感课堂、阳光教育、美丽美育为四翼,通过实效管理,提升校园软实力水平。这次选登的5篇文章,展示了该校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其中,何霞玲老师的案例设计获得全国一等奖,熊丹老师的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被评为省一等奖。希望广大教师阅后,能与我们一起参与讨论,共同提高!

我们希望有更多关心教育的有志之士加入新课程研究的行列,有更多的老师成为新课程改革大潮中的领跑者,有更多的明星学校成为全国的典范。让我们一起努力!

摘要:中国古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但因其语言的艺术性、高度凝练性和距今时代久远,给学生在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等方面造成很大障碍。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用“语言”和“音符”这两把钥匙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灵感,升华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古诗词教学也一样会焕发无穷的魅力和光彩。

关键词:音乐;配乐朗诵;古诗新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15-02

一、课前聆听,“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诗词总是以非常精炼的语言表达高度浓缩的丰富情感,不同的诗词,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情感。开课伊始,选一曲与诗词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来烘托气氛,或欢快激昂,或哀怨忧伤,或悲愤交加,或豪情壮志……孩子们的心绪便能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老师课前深钻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精心选取相关的音乐素材。例如,在执教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之六)时,整首诗都洋溢着诗人内心那份在大好春光中的快乐、轻松、愉悦之情,课前便播放一曲节奏明快,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新唱《春晓》,孩子们边进教室边跟着音乐唱起来。一开课,我便问孩子们:“刚才这首《春晓》好听吗?知道是描写哪个季节的吗?”孩子们都高兴地答道:“好听,这是描写春天的诗。”我接着说:“是啊,一首欢快的《春晓》似乎又把我们带进了无边的春色中。春天是一个多姿多彩、如诗如歌的季节,她总能带给我们很多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描写春天的诗《江畔独步寻花》……”因为有了《春晓》这首歌的铺垫,孩子们在初读古诗时就是一脸的欢快、愉悦。又如,在执教高适的《别董大》一诗时,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体会诗歌因离别而引发的“愁思”,课前让孩子们静心聆听一曲《胡笳十八拍》,听毕,我问孩子们:“刚才的音乐让你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孩子们若有所思,“淡淡的忧愁”,“有一点难过”,“还有一点悲伤”,“心情很沉重”……老师接着说:“是啊,你们此时所体验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情感,来,齐读课题《别董大》”此时,老师在解题时把诗人和董大以及二人的关系、当时的诗歌背景都一一给孩子们作了介绍,然后引导孩子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完,老师让孩子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读诗的感受,很多孩子都能抓住诗眼“愁”,这为后面的理解诗意、进入诗境、体会诗情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另外,在教授陆游的《示儿》前让孩子们聆听阿炳的《二泉映月》,那哀怨、凄凉、如泣如诉的旋律让孩子们的心渐渐地沉下去,结合《示儿》的诗句一下子便抓住这首诗的题眼“悲”字,诗人陆游临死仍不见“九州同”不忘“九州同”,那满怀的“悲伤、悲愤、悲悯”之情,深深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

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根据不同的诗词选取不同的音乐课前进行情感铺垫,充分发挥音乐的感染力,以音乐渲染情境,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更有助于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

二、课中入境,想象画面创意无限

古诗词教学中入诗境是一大教学难点,引导的不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机械化、简单化甚至是语言文字上的符号化。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想象尤为重要,因为那寥寥几十个字描绘了无边的景色、蕴涵了丰富的情感。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语言文字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其实,聆听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再创造过程。例如,在执教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想象、描绘诗人身在异乡、赶考失利,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象,更好的体会诗人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我在引导孩子们听音乐默读古诗的环节特意播放了哀怨、忧伤的《昭君怨》古琴曲,孩子们静静地听着,品味着,想象着,有孩子竟然潸然泪下――“老师,‘江清月近人’,此时此刻,只有月亮和诗人最亲近,可是月亮它怎能懂诗人的心意呢?它怎能为诗人解忧愁呢?望着江水中的月亮,诗人只会更加孤独、更加寂寞、更加伤感。”孩子们能有此般体会,《昭君怨》的音乐感染力是不容忽视的。又如,在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诗中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农村一个五口之家温暖、和谐、悠闲的生活画面很值得孩子们进一步通过想象去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在引导孩子们想象画面时,我给孩子们播放了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渔舟唱晚》古筝曲。孩子们借助音乐,把诗中的每一景物、每一人物都通过自己的想象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仿佛来到了诗人诗中所描写的山村了。

音乐的感染力真是无限,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借鉴一些表现力很强的音乐,学生在音乐感知中就那么轻松、自然地就走进抽象的古诗意境中,使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充满诗情画意。

三、配乐朗诵,字字入心声声有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新课程标准也这样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让诵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如何让我们的诵读既充满节奏感和韵律美,又能够字字入心、声声有情呢?根据不同文本选择恰当的伴奏音乐进行配乐朗诵是非常必要的。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感情诵读都应该配上相应的音乐。因为是古诗词,笔者认为还是配以古琴、古筝、琵琶、二胡曲更好。当然,具体配什么音乐,就要根据诗词的风格而定。清新雅致的,可以配《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空山鸟语》等旋律优美的古筝曲;忧愁感伤的,可以配《江河水》、《汉宫秋月》、《胡笳十八拍》等委婉悲伤的二胡或古筝曲;还有慷慨激昂的,可以选取一些节奏明快、气势恢宏的乐曲……配乐朗诵古诗词,除了选择恰当的音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把咬字吐字与音乐的节奏基本实现和谐统一,这样古诗词朗诵才会更有表现力。

篇10

诗词是诗人由具体的意象经过词语的形象修饰,来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如唐代的贾岛在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二字的使用,颇费一番周折。开始想用“推”字,后又想改为“敲”字,犹豫不决,边念边用手做推敲的动作,反复多次,我们猜想作者是不是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僧人到此是投宿,应敲门征得主人的同意才能进门,如果用“推”门就显得不礼貌了,最后才决定用“敲”字,由此可见古代诗人创作时遣词造句是很严格的,当今的读者因为没有机会设身处地的亲自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所以鉴赏时就应该字斟句酌,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到其中的奥秘。

首先,在动词方面,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动词的准确运用对表情达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鉴赏时应重点注意,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词句中的“溅”(本意是飞溅、溅起)“惊”(本意是惊动、震惊)二字,用在这里就增添诗人“感时”花的眼泪都溅起了很高、“恨别”时鸟的心都被惊动的内心痛苦,体现出用词的新鲜。所以在鉴赏时就应抓住动词的表义,联系前后句挖掘出它的新意,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其次,在修饰语方面,修饰是修整装饰使其整齐美观。诗词中的修饰语就好像红花中的绿叶,为的就是陪衬主体――红花,使主体更加鲜艳夺目。古诗词中的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一个“孤”字就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这些修饰词语不光使诗读起来优美,更能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为诗的感情定下基调,所以修饰语也是鉴赏中关注的重点对象。

第三,在表示颜色的词语方面,自然界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有各种色彩的自然搭配,古诗词中表颜色的词也有它的独特魅力。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能抓住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就能体会出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从而使读者既收获到视觉的美感,又体会到内心的激荡起伏,把诗的意境推向一个新的。

二、表达技巧是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

玉石再美也需要工匠精雕细琢,否则他的美就会大打折扣;传神的字词也需要诗人高明的手法“点石成金”,也不会有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所以在欣赏时我们要仔细分析诗人在创作时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动景和静景、实景和虚景,来抒发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言志、来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工整,使感情得以升华?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一树的雪想象成春天的梨花满枝头,使人忘记冬天的寒冷,感觉到春天花香四溢的温馨气氛;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夜之间大地上银装素裹的美景,着实让诗人吃惊不小,一个“忽”字就把这一“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来”“开”的押韵,更让人感受到诗句的音乐美,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跃然纸上。

三、探讨诗人思想情感是古诗词欣赏的最终结果

篇11

一、激发学生诵读激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诵读的教学态度,以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诗歌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所以,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从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慢慢读,细细品。把诗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诗句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三分。不必强让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意会古诗不可言传的语言美。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感染力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体味古诗词的韵味

音乐性是诗歌的艺术生命,音乐美是诗歌的文学特质。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镪,平仄的协调、声调的抑扬顿挫。当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古诗文的热情,体味古诗文特有的诗韵。想要深入体味诗歌的韵味,就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或集体放声朗读,如潮水奔腾;或自由低声微吟,如细流涓涓;或一人登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

1、联系生活实际吟诵。古诗词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根据时令节气的变化,选择与之相应的古诗词和学生一起背诵,使学生感觉古诗词离实际生活很近。春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年货,街上卖对联,写对联的人多了,年味越来越浓,仿佛可以听到那阵阵清脆的爆竹声了,师生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燕子忙着筑巢,我们吟诵“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重阳节到了,我们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了解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觉到古诗词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诗人的思想、情感就在文字中。

2、按诗词内容分类吟诵。根据古诗词描绘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吟诵,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吟诵古诗文时,就有意识地渗透归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按类别将所学古诗进行整理。最常见的是按照四季顺序归类,只要老师一提到描写四季的古诗,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描写春景的《惠崇〈春江晓景〉》、《游园不值》、《钱塘湖春行》;描写夏景的《池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秋景的《山行》、《秋夕》;描写冬景的《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W生们对这些诗信手拈来,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过了五彩缤纷的四季。

让学生读的根本目的,除了让学生懂得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要领,更要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三、融入古诗词的情境

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以诗传情,品诗悟情。

篇12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的渊源,之所以可以流传到21世纪的今天,一直经久不衰、源远流长,是因为他们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堪称经典。而初中教材都是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进行编排的,入选初中教材的古诗词作品大多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意象和主观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为学生展现出了生动的生活场景。这对于初中生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的使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使初中生可以积累许多的写作素材。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无需刻意的背诵和记忆,在想象画面、组织语言、下笔落实的过程中,那些优美的、郎朗上口的诗句早已不知不觉地印在脑海中,化为自己宝贵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学习、写作中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而且,写作素材的积累还会使学习更加高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实现终生学习的目标。古诗词的知识运用和理解就普通初中生而言,颇有难度,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内涵,利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如同理论知识教育,而写作训练相当于实践锻炼。写作训练时将课堂上学到的文字知识融会贯通,加以实践,会发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有利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文学,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著称。诗人为了在简短有限的语言中,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往往须要使用独特而又丰富的表现手法。而能够入选到教材中,为学生所学习和欣赏的作品,更是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因此,入选教材的古诗词中,在抒情思想的表达、人物角度的刻画、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上,对于初中生的写作来说更是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可参考的价值,都会成为语文课堂中写作能力提升的最好的材料和教材。

当前,初中生的作文中多以记叙文为主,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物的刻画中,往往都很有局限性。例如:写我的母亲,大部分学生在对母亲进行描述时,都是“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肤……”等等。根本无法将一个人写得鲜明生动。而在传统的古诗词中之所以用简短的语言就可以将人物刻画的生动,是因为诗人在创作中,往往会选取人物最生动和传神的地方对其进行刻画。让读者可以从人物的一个动作中就能了解到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此种写作手法,对于初中生在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上都是有较高的学习价值的。

三、有利于学生打破单一的写作结构

从长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初中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结构往往不太注意。这种问题的出现,会导致学生在行文过程中结构的混乱。例如在写《春天来了》这篇作文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描写了远处的山林,其次描写了近处的池塘,其实,单纯的看到这里,文章结构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紧接着学生又描写了远处的农民伯伯在辛勤地农耕。叙述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结构的混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文章结构和布局意识的培养。而作为一首好诗,它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必然是十分清晰明了的。

接下来,以叙述诗中的代表,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李白乘舟将欲行”一句中,明确的讲述了时间:将欲行;地点:舟;人物:李白;“忽闻岸上踏歌声” 一句中则说明了事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则说明了事件的结果。其次,再以苏轼的借景抒情诗《题西林壁》为例,它具备借景抒情诗的全部特点,并且结构也十分清晰明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中,将地点、描写顺序都进行了提及。地点:庐山;描写顺序:横、侧、远、近、高、低。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明确讲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