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17:5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品成本控制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模块1:左墙——全生命周期成本体系LCS
左墙为What输入项,用于描述成本控制工作的改善对象及相关信息。LCS主要由明细成本科目DC、成本关联矩阵CRM和成本满意度CSD三部分组成。其中明细成本科目DC表示全生命周期成本框架下具体可测量的成本信息,一般可表示为逻辑树形图;成本关联矩阵CRM表示由明细成本降幅潜力对比值所构成的实对称矩阵;成本满意度CSD是根据CRM求解而得到的各成本降幅潜力的相对重要度指数,即各成本控制工作的满意度权重。
模块2:天花板——成本控制方法体系CM
天花板被称为Hows集合,表示为了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可供选择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可以视为企业征询的成本改善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种类众多且与各成本科目紧密相关,天花板模块可参照成本科目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计成本控制措施集合,实现聚类陈列。成本控制措施主要包含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选取一系列量化指标用于衡量其改善效果。
模块3:屋顶——措施相关矩阵RMM
屋顶由成本控制措施Hows之间的关联关系组成,表现为实对称矩阵。在实际操作用,可以用图形化符号和专家语言评价值描述措施之间的关联关系,并赋值量化。
模块4:房间——“成本-措施”关联矩阵RMCM
房间内含What-How相关关系矩阵,表示各成本科目与控制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成本-措施”关联矩阵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可将成本科目降低目标转化为控制措施的技术需求。与屋顶类似,房间模块同样可用符号或语言对其中关联关系进行描述并赋值量化。
模块5:右墙——成本目标设计COD
右墙为产品成本竞争性的评价矩阵,通过与主要竞争厂商就类似产品的平均成本开展类比分析,利用专家资源所设计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成本目标。成本信息主要来自于企业会计报表,如年报、半年报、季报和月报等。左墙中未细化的二级成本科目,结合专家知识,判断二级成本科目所占比重,估算其具体数值。根据各明细成本现状和既定目标,可以测算得到各成本科目的成本改善率。
模块6:地下室——措施输出矩阵OIM
地下室表示不同成本控制措施Hows的输出矩阵,主要描述成本控制措施的当前效果、预期目标效果和改善成本等情况,内含措施绝对贡献度、措施的预期改善效果、措施改善资源等信息。通过相关计算,可用于衡量复杂关系下控制措施的综合表现,完成“成本目标-措施改善”之间的转换。
2成本控制屋多目标优化算法设计
本部分结合系统工程相关思想,以模块为单位,丰富和完善HOC模型的内部信息。构建资源约束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改善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对其求解,确定优先推行的成本控制措施及其资源分配方案。
3成本控制屋递阶分解模型及其算法设计
复杂产品成本控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全要素管理和全过程受控要求,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体系可以视为一个多阶段、多等级、多要素、多因素的复杂系统。根据主制造商企业的层级体系,不同管理部门均可以构建其部门级成本控制屋,形成一个成本控制屋体系。一方面,企业级成本控制屋引领并指导部门级成本控制屋,另一方面,同等级成本控制屋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和效果关联关系,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全寿命周期的具体阶段作为划分维度,可以构建复杂产品成本控制屋分解网络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核心层(1层级)为主制造商公司级成本控制屋,阶段层(2层级)为全生命寿命周期中各阶段成本控制屋,即研发阶段成本控制屋、采购阶段成本控制屋、制造阶段成本控制屋、销售阶段成本控制屋和维修阶段成本控制屋等等,明细层(3层级)为各阶段下明细成本层控制屋。
二、正确对待客户需求
(一)处理客户需求的方法
在产品开发阶段,所有的开发人员都要面对客户所提出来的各种要求。如何快速有效的解决客户需求,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作为企业方来说,大部分的企业都比较倾向于全盘接收客户需求。因为不论是项目的开发研究还是产品的生产,都需要客户的支撑来进行。处理客户需求一旦不妥当,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客户的流失。但是如果全盘接收客户的需求,不去考虑现实问题,很有可能就会造成产品的不稳定性。还有的企业则是有选择性地接收客户需求,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摒弃无用的。同时也不乏第三种企业,他们对于客户的需要弃之不理,只按照企业自身的标准来做产品。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在产品保持优良的同时也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完成成本的控制,实现双方的各自利益。
(二)如何正确处理客户需求
处理客户需求,是一个需要全面考虑的事情。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在处理客户需求的时候,结果不能让客户满意,那么就会降低企业的实力认可。因此,要正确的认识客户需求。客户给予的价格是否能够保证与产品的质量成正比,是否能够使得条件的对立面互相成立,这都是需要企业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的问题。只有从源头的本身出发,结合客户需求,使用不卑不亢的态度,用合理的成本去完成产品生产到出售的整个过程,同时也保证售后与后勤的各项服务,这才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
三、产品开发阶段,影响成本高低的误区
(一)过分追求产品质量,忽略产品经济性
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职业习惯,他们时常容易将所负责的产品作为一个科技品来进行设计,这就使得他们陷入一种只追求产品美观和性能的误区,而没有真实考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就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空调举例,很多空调设计师在做空调设计的时候,没有全面了解市场环境,受众需求等客观因素,就推出了冷暖保湿多功能空调。而空调的销售市场集中在温度湿度都高的南方沿海地区。这就导致市场对这种空调的需求量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兴趣。空调这一例子说明,功能最多,性能最高的产品并不一定就是销量最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需要考虑到受众需求,价格,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
(二)重复开发设计,忽视设计通用性
很多产品的功能和部件都是质量上乘,也受大众欢迎的。但是有很多企业都看重产品的设计,他们在追求同一款产品的时候,希望做到最新最先进,于是不断的设计新的产品,来迎接市场的考验。对一款产品重新设计,需要的经费和精力投资是不小的付出。有的企业为了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不顾现实的考虑,盲目购买许多高质量的材料。这也是一种成本的浪费。
(三)过度追求完美,忽视功能再设计
十全十美的产品是不可能在设计初期就达到的,毕竟其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存在。而且有的产品在研发阶段的时候能够保证产品的完美,但是一旦投放进市场,就会发现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从而需要设计者重新对产品进行设计,通过不断的修改来呈现出一款产品的最佳功能性。市场上称对这些不断设计修改的产品为升级版。我们不难看出,新产品面市,出现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在出现问题之后,企业能够通过修改设计,重新更新产品的功能。另外,再设计已经被很多商家所注意并且利用。重新开发产品的功能,发掘产品的潜力并加以利用。比如说一款手机的研发成功,最开始的时候是有普通版,之后就会在市场中推出升级版,豪华版等多个版本。设计师通过再设计来实现产品的价值,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
(四)产品设计太过保守
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产品的与时俱进,设计出来的产品太过刻板和保守。市场对产品不感兴趣,即使在后期发现了产品的缺陷,但因为产品本身太过死板,修改更新都无法弥补。最后只能是彻底放弃或者花费更大的投资来修复这款产品。产品本身的设计失败,给产品设计的成本增加了很重的负担。
四、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建立完善的立项,审批制度,清晰定位新产品的功能,售价,消费群
企业在实施新产品开发之前,企业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市场部、研发中心)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经公司相关职能部门书面论证,只有产品功能及价格有足够的消费群体的项目才予以立项、批准。切忌个别领导或个别部门想当然闭门造车,造成新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在市场调研环节,本文强调研发人员的参入,如条件许可的企业,可以实行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定期轮换(如两年一次),此举可以使研发人员非常了解市场的需求,同时市场销售人员更能把握产品的性态。当然,企业如资源有限,也可以将此项工作外包给相关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进行调研,但该环节必须得以保证。只有进行充分市场调研、论证、按流程审批后,开发出来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产品,否则,只会浪费公司资源,严重时企业会因此破产。
(二)设定目标利润,倒推目标成本并进行相应控制
企业在设定产品功能、售价及目标消费群体后,接下来就是要结合公司的现状,进行效益分析,设定产品的目标利润,并由此而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该目标成本一经论证确定,就要作为设计阶段的刚性约束,在保证产品既定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其他均围绕该目标展开。在进行此控制时,需要营销、技术、财务、工程、采购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企业最好在此阶段也最好组建临时的跨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小组。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企业在此阶段还可以借助供应商、客户的资源达成目标。另外,传统的目标成本控制往往限于产品的制造成本,忽略产品其他环节的成本耗费(如:售后服务成本等)。但作为企业,制造环节1个单位成本的支付,与其他环节1个单位成本的支付是等同的资源耗费。所以企业应该对产品其他环节的成本进行预估(如:使用寿命期,或三包期内的成本耗费),在设计阶段就引入全成本控制的理念。
论文摘要:公路项目作为政府公共基础项目,成本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常用的成本控制方法,最后提出全过程成本控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公路建设项目成本,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1.引言
公路建设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成本控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各个项目参与方之间职责关系问题、勘测设计问题、偷工减料问题、新技术和新材料带来的问题、项目资源的配置问题、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地质条件问题、材料供应问题、合同管理问题、项目融资问题、工期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成本超支。
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涉及到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是企业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项目的盈亏与成本控制的好坏息息相关。因此抓好成本控制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良好的成本控制对整个公路建设项目来说意义重大。
2.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成本控制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广义的成本控制,一是狭义的成本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是从企业利润长期稳定增长出发,对成本进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控制。它不仅是在既定的经营条件下,通过对实际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达到成本目标,而且在成本形成前的设计开发阶段、预测计划阶段就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狭义的成本控制是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等环节相配合,形成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控制职能在成本管理中处于特殊地位,它体现了成本管理的目标,并且是实现目标最直接的手段。成本控制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之中,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都围绕着成本控制进行。因此,从广义来看,成本的预测、计划带有事前成本控制性质,成本分析和考核带有事后控制性质,这样,广义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即成本预侧、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
2.1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的目的。目前大多数公路公司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是标准成本控制制度。标准成本制度通常分三步骤进行:首先是标准成本的制定。公路公司一般以同行业先进水平或历史成本的平均值为依据,结合自身营运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不正常因素,并考虑未来变动趋势等来制定标准成本;其次是对差异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对核算后的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差异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落实到责任单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
2.2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根据成本形态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相关时期内用于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法源于管理人员对成本实施管理时,销售增加的同时,利润却较少这一现象的关注和分析。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它是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而把其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变动成本法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规划和控制开辟了新途径,体现了许多优越性,但并非十全十美。
2.3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该计算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作业消耗了资源、产出消耗了作业,因此,资源应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而形成作业成本,作业成本应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产出,即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采用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提高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具有传统成本核算不具备的两大特点:一是在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概念,将传统的单数量分配基准改为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分配基准,增强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二是它强调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将成本控制视野延伸到市场需求和设计阶段,注重优化作业链和增加顾客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层次。
2.4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企业根据产品质量、性能和用户所能接受的价格及企业所能接受的目标利润确定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根据目标成本对成本活动进行控制,使实际成本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并不断降低成本。目标成本法是以设计阶段为中心,结合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综合降低成本为目的而实行的成本管理方法。
2.5责任成本法
责任成本是按照项目的经济责任制要求,在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各责任层次分解项目全面的预算内容,称为责任成本。责任成本划清了项目成本的各种经济责任,对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记录、定期做出业绩报告,是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责任成本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并对他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责任中心按其控制区域和责任范围的大小,可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在项目组织里,项目管理部、工程队、班组都是一个成本中心,项目经济部中的有关部门,如财务、技术、材料等也是一个成本(费用)中心。根据责任中心的划分,确定不同层次的“责任预算”,从而确定其责任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责任成本法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控制技术,它的思想是分权管理、系统论、控制论与运筹学和数理经济的有机结合。它以人为本,以效益为目的,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作业单元消耗资源为对象,并拓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数位管理理念,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倍增效应,从而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2.6偏差控制法
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偏差控制法,是在制定出计划成本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成本方法找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和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变化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不利偏差而实现目标成本的一种方法。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进行成本控制的偏差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实际偏差,即项目的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第二是计划偏差,即项目的计划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第三是目标偏差,即项目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
2.7挣得值分析法
对公路施工的项目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预先制订的管理计划和控制基准,在实施工作中进行定期地比较分析,然后调整相应的计划反馈到实施计划中去。有效地进行项目成本和进度控制的关键是监控实际成本及进度的状况,及时、定期地与控制基准相比照,并结合其他可能的改变,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修正或更新项目计划,预测出项目完成时成本是否超出预算、进度会提前或落后。可见,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要素是质量、进度和成本。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确保对成本、进度进行有效地控制。挣得值分析法是工程项目成本、进度综合度量和监控的有效方法。
3.基于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方法
3.1施工前的成本控制
首先,在工程投标阶段。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结合建筑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成本预测,提出投标决策意见;中标以后,应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组建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经理部,同时以“标书”为依据确定项目的成本目标,并下达给经理部。其次,在施工准备阶段。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认真分析,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制定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公司下达的成本目标,以分部分项工程实物工程量为基础,联系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组织措施的节约计划,在优化的施工方案的指导下,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并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作为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第三,在间接费用预算的编制及落实方面。根据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和参加建设人数的多少,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并对上述预算进行明细分解,以项目经济部有关部门(或业务人员)责任成本的形式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证提供依据。
3.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首先,加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管理,特别要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包括实际工程量的验收和工作内容、工程质量、文明施工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正确,为成本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其次,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与施工预算资料进行核对,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第三,做好月度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确计算月度成本,分析月度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对于一般的成本差异要在充分注意不利差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有利差异产生的原因,以防对后续作业成本产生不利影响或因低劣而造成返工损夫;对于盈利比例异常的现象,则要重视,并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果断措施,尽快加以纠正。
第四,在月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也就是利用原有会计核算的资料,重新按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归集成本费用,每月结算一次,并与责任成本进行对比,由责任部门或责任者自行分析成本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自行采取措施纠正差异,为全面实行责任创造条件。
第五,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资保证。如遇拖期或质量不符合时,应根据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对缺芝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断然措施,立即中止合同,并另行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
最后,定期检查各部门和责任者的成本控制情况,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实情况(一般为每月一次)。发现成本差异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应会同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纠正差异;如因责、权、利不到位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情况,应针对责、权、利不到位的原因,调整有关各方的关系,落实责、权、利相组合的原则,使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3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首先,精心安排,干净利落地完成工程竣工扫尾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工作一到竣工扫尾阶段,就把主要施工力量抽调到其它在建工程,以致扫尾工作拖拖拉拉,战线拉得很长,机械、设备无法转移,成本费用照常发生,使在建阶段取得的效益逐步流失。因此,一定要精心安排(因为扫尾阶段工作面小,人多了反而会造成浪费),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法,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
其次,重视竣工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使用。在验收以前,要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各种书面资料(包括竣工图)送甲方备查;对验收中甲方提出的意见,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如果涉及费用,应请甲方签证,列入工程结算。
第三,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一般来说:工程结算造价一原施工图士预算增减额。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按实结算的经济业务,是由财务部门直接交付的,项目预算不掌握资料,往往在工程结算时遗漏。因此,在办理工程结算以前,要求项目预算员和成本核算员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核对。
最后,在工程保修期间,应由项目经理指定保修工作者,保修责任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划(包括费用计划),以此作为控制保修费用的依据。
4.结语
公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在不影响质量、工期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工程实际建设工程中具有借鉴意义,可以有效的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以下简称配套指引),共同构建了中国的萨班斯体系,标志着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国际发展潮流保持了协调。然而,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并没有对信息环境下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进行明文规定。COBIT(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的诞生,为企业目标和信息化治理目标之间搭建了桥梁,并成为最权威、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信息化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固然要遵循基本规范和COBIT的要求,但也有其个性展示的一面,本文拟将探讨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实时控制,构建会计实时控制的框架体系。
二、会计实时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
会计实时控制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财会人员利用三量(货币量、实物量、劳务量)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24小时动态跟踪、实时比对和分析,从而指导、约束、促进经营活动,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服务。作为一种新的会计控制理论与方法,会计实时控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框架体系,包括:会计实时控制的IT环境、会计流程再造、会计实时控制机理、会计实时控制方法、会计实时控制模式、会计实时控制的风险管理等部分,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控制机理和控制方法两个方面深入探讨IT环境下如何实现会计实时控制,使会计实时控制真正成为优化企业价值链的管理工具。
(一)会计实时控制机理分析 具体而言:(1)会计实时控制的物理模型。会计实时控制系统至少应该包括IT环境、受控对象、探测器、分析器、执行器等基本要素。IT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受控对象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探测器是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设备,包括采购、销售、应付、应收、总账等功能模块。分析器的主要功能是:将实际经营信息与标准信息或控制准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经营活动进行自动控制,包括刚性控制和柔性控制。执行器是一个人机结合系统,是指业务人员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实施柔性控制。上述各要素构成了一个人机结合的闭合环路。(2)控制准则与控制标准的设计。商品化管理软件(如ERP、MRPII)包含了会计实时控制的基本要素,内置了业内大众化的控制准则。然而,每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商品化软件中不可能具备全部企业的个性化控制标准或准则。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分析和总结出本企业实时控制的标准和准则,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实时控制方法,并将其嵌入软件系统中。控制标准是衡量控制效果的准绳。将实际数据与控制标准作实时比较,发挥会计调控经营活动的作用。按照层次不同,控制标准可分为战略层、管理层、业务层控制标准。通常将管理层和业务层控制标准作为信息化实时控制的标准。控制准则是可以嵌入信息系统并支持自动控制的结构化规则。所以,结构化规则有可能转化为控制准则,并由系统自动控制。无论多么复杂的结构化控制准则,均可运用判定表、盒图、问题分析图、流程图、HIOP图、PDL、结构化语言等工具表达。以下将以结构化语言为例,介绍结构化控制准则的设计思路。财会人员常用三种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简单分支结构、多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及其组合与嵌套设计各种结构化控制准则。例如银行对账处理事件用结构化语言描述为:
do
{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为基准,对比对账单中的条目;//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中每条非真记
//录需要与对账单中的所有非真记
//录进行对比
if(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条目==对账单条目)
相应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对账单条目设为“真”;
else
{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当前记录设为“假”的借方记录;
对此记录求和,存于变量Sum1D;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当前记录设为“假”的贷方记录;
对此记录求和,存于变量Sum1C;
}
}while(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指针非文件尾)
Sum1D写入余额调节表的“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的金额栏中;
Sum1C写入余额调节表的“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的金额栏中;
do
{
扫描对账单条目;
if(条目为非真即空值的借方记录)
对此项求和,存于变量Sum2D;
if(条目为非真即空值的贷方记录)
对此项求和,存于变量Sum2C;
}while(对账单指针非文件尾)
Sum2D写入余额调节表“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的金额栏中;
Sum2C写入余额调节表“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的金额栏中;
d=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调节后的余额;
c=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调节前的余额; //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导入余额调节表中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调节前余额”的金额栏中
d=c+Sum2C-Sum2D;
将d写入余额调节表的“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调节后余额”的金额栏中。
f=对账单调节后的余额;
e=银行对账单调节前的余额;//将银行对账单余额导入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调节前余额”
//的金额栏中
f=e+Sum1D-Sum1C;
将f写入余额调节表的“对账单调节后余额” 的金额栏中。
基于结构化语言描述的控制准则越多,可供融入信息化环境的控制准则就越丰富,系统就能更多地实施刚性控制。
财会人员将制定的控制标准和准则存放在数据库(控制标准库和控制准则库)中,并随着经济管理环境、控制方法的变化,及时调整控制准则和控制标准。控制程序模块从控制标准库和控制准则库中动态、实时地提取所需信息,从经营活动数据库中捕获数据,按照设置的控制方法与方式进行比对分析和控制。信息化环境下,无论经营事件何时何地发生,都可被探测器实时收集,连同控制标准和准则存放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供企业每个有权限的用户共享;分析器、执行器可以延伸到任何经营活动的现场,实现异地实时控制。
(二)会计实时控制方法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财会人员根据控制标准和准则及其与业务流程有机组合可以设计基于传统会计控制措施和先进会计控制措施的实时控制方法。
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会计系统控制、授权审批、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等,如何将其嵌入管理信息系统,是会计实时控制方法设计的重要环节。下文将从会计基本数据处理规则、业务处理规则、授权审批三个方面介绍会计实时控制方法的设计。会计数据处理规则包括:会计恒等式、试算平衡、记账规则、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制单与审核职能分离等。这些通用规则已经嵌入信息化环境中,使过去由财务人员完成的控制工作转化为系统自动实时控制。业务处理规则是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按正确的轨道运行的规范。若某项经营活动符合业务处理规则,就可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系统将自动制止,并给出拒绝的原因。如:基于运输合同的实时控制等。财会人员可以将业务处理规则转化为控制准则,并保存到信息化环境中。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的权限范围、责任和审批程序,主要包括:权限控制和审批流控制。权限控制是指用户必须在规定权限范围内处理业务,不能越权操作,例如:凭证审核权控制、结账权控制、担保权控制、采购权控制、系统管理与维护权控制等。信息化环境下,许多权限控制是在系统开发、初始化或日常维护中设置,系统依照进行实时、自动控制。审批流控制是指业务发生后,依次经过各个部门审批人的审核批准,才可以继续下一环节,如:借款流程控制、财务报销流程控制、请购流程控制等。财会人员可以将审批流与控制准则和标准嵌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
除了基于传统会计控制措施的会计实时控制方法之外,预算控制、标准成本控制、责任会计控制、作业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新的会计控制方法也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和完善会计实时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1)预算实时控制。传统预算控制存在两个主要的弊端:一是难做出合理的预算方案。预算编制是一个参与部门多、范围广、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许多预算指标之间存在勾稽关系,由于手工作业,导致预算编制工作常常是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估算和推演的过程。二是很难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无法实时获得经营业务数据,更不能对各部门、各岗位进行预算标准的实时跟踪与控制,以致于预算控制只是事后核算与监督,无法发挥事先控制与事中控制的作用。预算实时控制弥补了传统预算控制的不足,将现代信息技术嵌入预算管理的制定、运行、分析、控制、评价等整个环节。通过预算控制准则和控制标准的编制、控制方式与方法的设置并融入到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自动实现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并进行实时控制。以作业为基础的预算实时控制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主要过程如下:设置预算单位与项目,财会人员依据企业管理需要设置各层次的预算单位(从作业、工序直到整个企业)和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将责任落实到进行作业的部门和个人,做到精细化预算管理;确定预算标准,财会人员与业务人员协作,运用零基预算法确定预算标准、细化预算项目和内容,设置工作和预算内容的映射关系,使系统能实时在线反映和调控工作计划的进展情况;设定系统控制规则,控制规则主要有两部分:自动审批和人工审批的区分标准、自动审批的依据。自动审批包括项目管理、金额管理和数量管理三个主要模式;实时反馈,系统对于不能自动控制的特殊事件,要实时通知财会人员进行控制,财会人员要及时回应;修改完善预算报告,系统自动生成的预算分析报告比较粗浅,需要财会人员与业务人员深入分析,以便后续的预算或经营过程做出合理的调整。(2)标准成本实时控制。在手工方式下,成本分摊计算不够准确,成本控制效果差,使得传统标准成本控制就象“聋子的耳朵”。信息化环境下,标准成本控制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将作业视为基本的核算对象和成本控制单位,这样可以获得实时、准确的成本数据,达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其主要过程如下:设置成本计算规则,财会人员确定产品成本项目及其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如滚动累加法),并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则;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制定标准成本可以采用经验估计法、技术计算法、统计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通常可达到的标准成本较为可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在明确责任和方便核算的前提下,科学划分作业中心和成本中心,二是设计成本与费用指标,并将其分解到各工序和各时间段;实时监控,系统按事先设置的成本标准限制各项成本费用的发生,实时显示节约或超支,以便于财会人员对系统进行在线调整;成本分析与考评,财会部门要按期组织各部门召开成本分析例会,通过成本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降低成本提供新思路。(3)责任会计实时控制。在传统责任会计下,班组和部门作为单位的成本中心,不能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另外,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仍是处于手工阶段,使企业信息输出迟缓,难以发挥责任会计及时反馈与控制的作用。而信息化环境下的责任会计控制系统则是面向业务流程的过程控制,把生产和业务系统与责任控制集成到一个平台,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转化为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各责任中心贯彻落实企业的计划和目标。其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在系统中设置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作业中心,建立新的责任成本制度。其次,制定责任考核标准,包括:财务、时间、效率和质量等指标。第三,对于各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材料和产品的,应按确定的内部结算价格进行交易,以便准确考评各责任中心的业绩。第四,设计好系统报告输出的规则,使考核数据即时可得。最后,运用时间、质量、效率等多种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对各责任中心做到实时信息输出,以便对经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责任会计预算的完成情况对各责任中心进行必要的奖惩。在信息化环境下,只有将先进的结构化控制方法、业务流程融入管理信息系统中,系统才能够实现实时控制,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