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07:2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红酒贸易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另一方面,极大化贸易创造效果,间接地极小化两国以外国家的贸易转换效果有一种方式,就是自由贸易协定方式—NaturalTradingPartner(NPT)方式,它有如下两个定义。一,在自由贸易协定签定之前,贸易量多的国家之间签
定自由贸易协定,因为这样减少不自然或随意性硕士论文的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利有可能得到增加。这个方式给选定自由贸易协定的签定国赋予唯一的标准,因此这样的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即使在A国的出口中所占的B国的比重大,但是B国不一定是相同的情况(非对称性的问题);第二,因为贸易壁垒或其他区域合一的影响,在自由贸易协定签定之前,贸易量本身有可能过大或过小地得到评价。
15世纪至18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过渡,从传统农耕世界向近代工业世界转变的时期。西 方史学界把这一时期称为“前工业化时期”或“原始工业化 时期”。英国率先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由农 耕世界向工业世界的过渡。这一过渡始于 农村 圈地运动 带来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动摇了封建社会的根基,影 响了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转型。反过来又促进了 乡村变革的深化。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大为增强,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城乡之间的互相作用日益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初显端倪,到前工业化晚期,乡村非农业化和城市化略具规模。研究这一时期城市转型特点不仅具有 历史 意义,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转变
我们可根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是否新生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城市,另一类是新兴的城市,即自由工商业城市。传统城市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市。这类城市中,有些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衰落下去。如林肯城是中世纪英国的名城,但巧世纪初却走向衰落,它的毛纺织业一级不振,港口也不断淤塞。另一部分传统城市由于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适应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便从衰落中复苏,并有长足的发展。如诺里奇和其他中世纪城市一样,尽管有过危机,但它仍然维持其主要呢绒制造中心的地位。其工业首先是因为荷兰与瓦隆的移民们引进了新呢绒生产技术而复兴,至1580一1620年间趋向繁荣昌盛,1660年以后又有更大规模的发展,以满足国内正在兴起的对新呢绒的需要。诺里奇作为纺织工业的地位能持续下来,原因有三:一是俄兰与瓦隆移民带来了毛呢纺织新技术;二是城市贸易结构在17世纪相当开放;三是它处于主要商业和集散中心地位,有开发国内所需的特殊经济部门的职能。〔’〕
新兴工商城镇的异军突起是英国在前工业化时期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自由工商业城镇兴起是乡村工业发展和集中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一般都会出现在重要的乡 村工业地区。它们的经济以某项或某几项手工业长足的, 专门的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周围的乡村工业初级产品进 行最后的加工。所以、新兴工业城镇是沟通乡村经济和如 市经济生活的最主要的渠道。在乡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不少新兴小工业城镇逐渐成为主要的工商业中心,它们有 两种发展过程:一是从农村村落到工业村庄,再发展到工业城市;另一种是从乡镇发展到工业城市。在近代英国工业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些著名城市,许多是由乡镇成长起来的。如托特内斯、蒂弗顿、陶顿、利兹、设菲尔德、哈利法斯、威克菲尔德、布雷德福、曼彻斯特、普雷斯顿、波尔顿和伯明翰等。新型工商城镇的兴起,既然是乡村工业发展的产物,那么必然是与其周围的乡村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圈,中小城镇作为乡村经济的核心,使得它能够率领这个经济圈尽快脱去农业社会的性质,成为早期英国商品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基本成员,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新兴工业中心。总之,乡村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英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区位分布。
在英格兰,有一座城市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并且越来越使其他城市相形见细,这就是伦敦。伦敦既是传统城市,又具有我们所说的新兴工业城市的某些特点。因此,我们在谈英国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转变时把它单独列出来考察。它的规模在亨利八氏时期是诺里奇的5倍,到1600年时,其规模已经是诺里奇的12-14倍了。16世纪20年代初期,伦敦的人口是7万左右。但是到1600年时,它的人口超过了20万。在1600至1650年间,全国人口没有什么增长,而伦敦的人口却增加了一倍,总数达ao万人。在17世纪初的时候,每20个英国人当中就有i个人住在伦敦,而到该世纪末,每9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住在那里。伦敦,除1665年和1666年发生“大瘟疫”和“大火灾”时出现过极为短暂的停滞外,其发展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据统计,1334年,伦敦世俗财富占全国世俗财富的2 % .1515年则上升为8. 9%, }zl在1543-1544年的补助税征收中.伦敦所交税额30倍于诺里奇,40倍于布里斯 托尔,[3]等于所有城镇所交补助税的总和。[4]伦敦的发辰 是与其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调整相联系的。巧世纪以前, 伦敦的经济和职能与地方城市一样,也是工商并举。14 世纪伦敦的档案上,曾记载有180个不同的行业。【”]但州 巧世纪中后期开始,这种工商并举的局面便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伦敦由工商并重的城市向贸易占优势的商业如 市转化。伦敦的贸易活动和伦敦人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活 动在全国占绝对统治地位。有人估计,1700年伦敦的再 出口商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86%0[6]当然,伦敦的手工 业在前工业化时期也大有发展,只不过没有其商业发展那 么在全国举足轻重罢了。伦敦随着周边乡村工业的发展, 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主要生产面向全国市场,甚至 海外市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其 丝织、刀剑、造船、家具、钟表、金银首饰、兵器、丝线、火药、 炼铜等手工业部门大都在英国居于重要地位。f]由此可 见,在前工业化时期,伦敦作为英国民族经济的核心,由于 及时调整了经济结构,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但没有被广 泛分布的乡村工业所削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总之,前工业化时期,无论是传统城市的盛衰,还是自 由工商城市的兴起,都与此时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息息相 关。业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以适应乡村 工业发展需要的城市就迅速发展、繁荣昌盛,否则就衰落 下去。
二、城市区位的变化
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促使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发生 重大调整,而且由于乡村工业自身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引起 了城市区位重心的转移。城市区位转移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沿海城市发展超过内地城市;二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三是工业中心逐渐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
沿海城市的发展是与海道大通后世界航路重心转向大西洋相适应的.也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殖民、海上贸易的政策有关,当然与其周围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更有直接的联系。这时较大的港口城市有:布里斯托尔、埃克塞特、大雅茅斯、赫尔、达拉姆、奇切斯特、伊普斯威治、利物浦等。这些港口城市的发展,适应了乡村工业区的外向交往的需要。到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一些地方港口城市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700年至1715年间,埃克塞特哗叽呢对海外和沿海贸易额每年总值约为50万至55万英镑,对内贸易额约为15。万英镑。因此,每年在埃克塞特市场上成交的呢绒.总值当在200万英镑以上。埃克塞特的进口贸易也很发达,从这里入境的有红酒、亚麻、烟草和糖料等商品。fsl如此巨额的毛呢出口量,证明了埃克塞特及其周围毛纺业的发达。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沉寂之后,布理斯托尔在17世纪后期复兴起来,称雄于大西洋贸易和爱尔兰贸易.分发这些进口贸易货物的布里斯托尔城的圣詹姆斯和圣保罗集市,吸引着整个西南地区和南威尔士的消费者。[9]这说明布里斯托尔不仅成为周围地区乡村工业品出口基地,而且周围地区也成为布里斯托尔城进口商品的主要消费地区。布里斯托尔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可见一斑。它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
正当港口城市日益兴旺发达之时,许多地处内陆的中世纪名城却急剧衰落下去。1500年索尔兹伯里和考文垂已是相当大和相当富裕的了,但二者在16世纪其工业日渐衰落,人口日渐下降。【’“〕这是由两个城市地处内陆,手工业行会控制较严,城市工匠纷纷离开城市所致。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内陆城市日渐衰落,两者发展的趋势当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超过内地城市。
英国城市区位变化第二方面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 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以毛纺织工业区位转移为例,东部的 东盎格里亚及其附近的剑桥、埃塞克斯郡的部分地区,在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是英国毛织业最重要的地区, 但到18世纪时,后期的西北部地区的约克郡西区的毛纺 业却取而代之,约克郡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毛纺工业 区。【川曼彻斯特城由中世纪的一个小城镇逐渐发展为前 工业化时期的棉纺中心,并形成为一条5至10英里宽的 棉麻混纺地带。当然,我们所指城市区位重心由东南转向 西北部,只是指工业区位分布的变化,并不是指英国经济 中心也转移到西北部,因为作为英国经济中心的伦敦在东 南部,其经济核心地位在前工业化时期不但没有被消弱, 而且得到了加强。
城市区位变化的第三个方面是工业重心逐渐偏离老 城市,而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16,17世 纪,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 业城镇的起源一般与三种地区类型有关:一是城市或港口 所在地,利兹、利物浦等就是因此而兴起的。二是水源充 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水利漂洗坊往往设立与此,形成 许多纺织中心,如肯达尔、利兹华尔德、比斯利等等一三是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矿、冶金等行业在这里发展也促 使一批工业城市的产生,伯明翰、设菲尔德均属此类当 然划分以上三种类型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特点.实际上每个工业城市都可能兼有以上两种或三种情况。总之,这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兴起都与其周围乡村工业的发达有很大 的关系。他们大都是本地区的工业中心。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17世纪经济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近代城市 网络 体系的初步形成
随着乡村 工业 的 发展 ,城市 经济 结构和经济职能的日益商品化、专门化、外向化.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便初步形成了以伦敦为核心,以地方大都市为骨干以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网络体系。无论是伦敦,还是大中城市.或中小城市,都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5至18世纪,伦敦与地方城镇之间的关系中,一直是伦敦占主导地位。在巧世纪以前,城市的经济结构和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与周围乡村构成略呈封闭性的经济活动圈,因此,城市之间的交往就不那么频繁,也不那么重要。伦敦虽然是全国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它的经济辐射能力尚不足以影响全国,更谈不上全面控制地方城市和地方经济。15,16世纪海道大通、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之时,伦敦得天时地利,急剧膨胀,伦敦商人无孔不人,不仪在国外商贸中大显身手,而且在国内经济中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伦敦商人牢牢控制着各地方城市的工商业和市场二不过从17世纪后期起.随着地方城市的复兴和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的支配能力逐渐下降.它们之间的平等联系与交往增多。地方城市对伦敦经济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日益加强。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不像以前那样受伦敦的控制,另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仍属于以伦敦为核心的近代城市网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地方城市“独立性’加强,说明前工业化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上升。
伦敦对地方城市的控制首先表现在伦敦商人资本对地方城市工业活动的制约,以及各地手工业产品对伦敦市场的依附。如伦敦商人直接支配着约克城和约克郡的毛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liz]西南部毛纺区的呢绒产品也多运往伦敦。17世纪早期,单格罗斯特郡就有两百来个’‘呢绒制造商”专门将本地所产呢绒送到伦敦。[13]兰开夏纺织业的原料棉花,17世纪基本上依赖伦敦商人进口,其产品也主要运往伦敦。
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控制是与伦敦在国内贸易中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分不开的。如17世纪30年代,切尔姆斯福德城申诉:“伦敦的杂货零售商出没于靠近伦敦的各个市场,扫光了运到市场上的各种谷物。”[’引伦敦商人常年穿梭于地方市场上。不仅在国内贸易中如此,在海外贸易中,伦敦商人最先是极力排斥地方商人,后来则力图控制地方出口商。16世纪中期时,伦敦商人就取得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权,17世纪以后,地方城市虽然重获出口权,但仍难以摆脱伦敦商人和伦敦商人集团在地方人的控制和影响。以至许多地方商人为了自己的前程,纷纷移居伦敦,与伦敦商人合流。1480至1660年间,伦敦的172任市长中,只有14人生于伦敦;403个“大商人”中,出生伦敦的不到10 % ; 813个号服公会商人中,只有75人((9% ), 389个店主和零售商中还不到4%是伦敦原籍人。u s1因此,地方城市工商业资本和优秀人才进人伦敦工商界的现象,可视为伦敦对各地控制的另一个方而的反映。伦敦对地方工商业的控制正值英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一体化经济的形成时期,因此,有利于英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英国经济的振兴。
15世纪至18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过渡,从传统农耕世界向近代工业世界转变的时期。西 方史学界把这一时期称为“前工业化时期”或“原始工业化 时期”。英国率先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由农 耕世界向工业世界的过渡。这一过渡始于农村圈地运动 带来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动摇了封建社会的根基,影 响了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转型。反过来又促进了 乡村变革的深化。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大为增强,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城乡之间的互相作用日益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初显端倪,到前工业化晚期,乡村非农业化和城市化略具规模。研究这一时期城市转型特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转变
我们可根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是否新生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城市,另一类是新兴的城市,即自由工商业城市。传统城市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市。这类城市中,有些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衰落下去。如林肯城是中世纪英国的名城,但巧世纪初却走向衰落,它的毛纺织业一级不振,港口也不断淤塞。另一部分传统城市由于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适应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便从衰落中复苏,并有长足的发展。如诺里奇和其他中世纪城市一样,尽管有过危机,但它仍然维持其主要呢绒制造中心的地位。其工业首先是因为荷兰与瓦隆的移民们引进了新呢绒生产技术而复兴,至1580一1620年间趋向繁荣昌盛,1660年以后又有更大规模的发展,以满足国内正在兴起的对新呢绒的需要。诺里奇作为纺织工业的地位能持续下来,原因有三:一是俄兰与瓦隆移民带来了毛呢纺织新技术;二是城市贸易结构在17世纪相当开放;三是它处于主要商业和集散中心地位,有开发国内所需的特殊经济部门的职能。〔’〕
新兴工商城镇的异军突起是英国在前工业化时期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自由工商业城镇兴起是乡村工业发展和集中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一般都会出现在重要的乡 村工业地区。它们的经济以某项或某几项手工业长足的, 专门的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周围的乡村工业初级产品进 行最后的加工。所以、新兴工业城镇是沟通乡村经济和如 市经济生活的最主要的渠道。在乡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不少新兴小工业城镇逐渐成为主要的工商业中心,它们有 两种发展过程:一是从农村村落到工业村庄,再发展到工业城市;另一种是从乡镇发展到工业城市。在近代英国工业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些着名城市,许多是由乡镇成长起来的。如托特内斯、蒂弗顿、陶顿、利兹、设菲尔德、哈利法斯、威克菲尔德、布雷德福、曼彻斯特、普雷斯顿、波尔顿和伯明翰等。新型工商城镇的兴起,既然是乡村工业发展的产物,那么必然是与其周围的乡村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圈,中小城镇作为乡村经济的核心,使得它能够率领这个经济圈尽快脱去农业社会的性质,成为早期英国商品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基本成员,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新兴工业中心。总之,乡村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英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区位分布。
在英格兰,有一座城市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并且越来越使其他城市相形见细,这就是伦敦。伦敦既是传统城市,又具有我们所说的新兴工业城市的某些特点。因此,我们在谈英国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转变时把它单独列出来考察。它的规模在亨利八氏时期是诺里奇的5倍,到1600年时,其规模已经是诺里奇的12-14倍了。16世纪20年代初期,伦敦的人口是7万左右。但是到1600年时,它的人口超过了20万。在1600至1650年间,全国人口没有什么增长,而伦敦的人口却增加了一倍,总数达ao万人。在17世纪初的时候,每20个英国人当中就有i个人住在伦敦,而到该世纪末,每9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住在那里。伦敦,除1665年和1666年发生“大瘟疫”和“大火灾”时出现过极为短暂的停滞外,其发展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据统计,1334年,伦敦世俗财富占全国世俗财富的2 % .1515年则上升为8. 9%, }zl在1543-1544年的补助税征收中.伦敦所交税额30倍于诺里奇,40倍于布里斯 托尔,等于所有城镇所交补助税的总和。伦敦的发辰 是与其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调整相联系的。巧世纪以前, 伦敦的经济和职能与地方城市一样,也是工商并举。14 世纪伦敦的档案上,曾记载有180个不同的行业。【”]但州 巧世纪中后期开始,这种工商并举的局面便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伦敦由工商并重的城市向贸易占优势的商业如 市转化。伦敦的贸易活动和伦敦人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活 动在全国占绝对统治地位。有人估计,1700年伦敦的再 出口商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86%0[6]当然,伦敦的手工 业在前工业化时期也大有发展,只不过没有其商业发展那 么在全国举足轻重罢了。伦敦随着周边乡村工业的发展, 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主要生产面向全国市场,甚至 海外市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其 丝织、刀剑、造船、家具、钟表、金银首饰、兵器、丝线、火药、 炼铜等手工业部门大都在英国居于重要地位。f]由此可 见,在前工业化时期,伦敦作为英国民族经济的核心,由于 及时调整了经济结构,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但没有被广 泛分布的乡村工业所削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总之,前工业化时期,无论是传统城市的盛衰,还是自 由工商城市的兴起,都与此时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息息相 关。业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以适应乡村 工业发展需要的城市就迅速发展、繁荣昌盛,否则就衰落 下去。
二、城市区位的变化
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促使城市经济结构和职能发生 重大调整,而且由于乡村工业自身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引起 了城市区位重心的转移。城市区位转移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沿海城市发展超过内地城市;二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三是工业中心逐渐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
沿海城市的发展是与海道大通后世界航路重心转向大西洋相适应的.也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殖民、海上贸易的政策有关,当然与其周围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更有直接的联系。这时较大的港口城市有:布里斯托尔、埃克塞特、大雅茅斯、赫尔、达拉姆、奇切斯特、伊普斯威治、利物浦等。这些港口城市的发展,适应了乡村工业区的外向交往的需要。到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一些地方港口城市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700年至1715年间,埃克塞特哗叽呢对海外和沿海贸易额每年总值约为50万至55万英镑,对内贸易额约为15。万英镑。因此,每年在埃克塞特市场上成交的呢绒.总值当在200万英镑以上。埃克塞特的进口贸易也很发达,从这里入境的有红酒、亚麻、烟草和糖料等商品。fsl如此巨额的毛呢出口量,证明了埃克塞特及其周围毛纺业的发达。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沉寂之后,布理斯托尔在17世纪后期复兴起来,称雄于大西洋贸易和爱尔兰贸易.分发这些进口贸易货物的布里斯托尔城的圣詹姆斯和圣保罗集市,吸引着整个西南地区和南威尔士的消费者。[9]这说明布里斯托尔不仅成为周围地区乡村工业品出口基地,而且周围地区也成为布里斯托尔城进口商品的主要消费地区。布里斯托尔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可见一斑。它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
正当港口城市日益兴旺发达之时,许多地处内陆的中世纪名城却急剧衰落下去。1500年索尔兹伯里和考文垂已是相当大和相当富裕的了,但二者在16世纪其工业日渐衰落,人口日渐下降。【’“〕这是由两个城市地处内陆,手工业行会控制较严,城市工匠纷纷离开城市所致。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内陆城市日渐衰落,两者发展的趋势当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超过内地城市。
英国城市区位变化第二方面是城市中心带逐渐由东 南部向西北部转移。以毛纺织工业区位转移为例,东部的 东盎格里亚及其附近的剑桥、埃塞克斯郡的部分地区,在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是英国毛织业最重要的地区, 但到18世纪时,后期的西北部地区的约克郡西区的毛纺 业却取而代之,约克郡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毛纺工业 区。【川曼彻斯特城由中世纪的一个小城镇逐渐发展为前 工业化时期的棉纺中心,并形成为一条5至10英里宽的 棉麻混纺地带。当然,我们所指城市区位重心由东南转向 西北部,只是指工业区位分布的变化,并不是指英国经济 中心也转移到西北部,因为作为英国经济中心的伦敦在东 南部,其经济核心地位在前工业化时期不但没有被消弱, 而且得到了加强。
城市区位变化的第三个方面是工业重心逐渐偏离老 城市,而集中在新兴工业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16,17世 纪,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 业城镇的起源一般与三种地区类型有关:一是城市或港口 所在地,利兹、利物浦等就是因此而兴起的。二是水源充 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水利漂洗坊往往设立与此,形成 许多纺织中心,如肯达尔、利兹华尔德、比斯利等等一三是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矿、冶金等行业在这里发展也促 使一批工业城市的产生,伯明翰、设菲尔德均属此类当 然划分以上三种类型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特点.实际上每个工业城市都可能兼有以上两种或三种情况。总之,这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兴起都与其周围乡村工业的发达有很大 的关系。他们大都是本地区的工业中心。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17世纪经济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近代城市网络体系的初步形成
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的日益商品化、专门化、外向化.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便初步形成了以伦敦为核心,以地方大都市为骨干以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网络体系。无论是伦敦,还是大中城市.或中小城市,都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5至18世纪,伦敦与地方城镇之间的关系中,一直是伦敦占主导地位。在巧世纪以前,城市的经济结构和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与周围乡村构成略呈封闭性的经济活动圈,因此,城市之间的交往就不那么频繁,也不那么重要。伦敦虽然是全国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它的经济辐射能力尚不足以影响全国,更谈不上全面控制地方城市和地方经济。15,16世纪海道大通、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之时,伦敦得天时地利,急剧膨胀,伦敦商人无孔不人,不仪在国外商贸中大显身手,而且在国内经济中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伦敦商人牢牢控制着各地方城市的工商业和市场二不过从17世纪后期起.随着地方城市的复兴和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的支配能力逐渐下降.它们之间的平等联系与交往增多。地方城市对伦敦经济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日益加强。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不像以前那样受伦敦的控制,另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城市仍属于以伦敦为核心的近代城市网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地方城市“独立性’加强,说明前工业化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上升。
伦敦对地方城市的控制首先表现在伦敦商人资本对地方城市工业活动的制约,以及各地手工业产品对伦敦市场的依附。如伦敦商人直接支配着约克城和约克郡的毛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liz]西南部毛纺区的呢绒产品也多运往伦敦。17世纪早期,单格罗斯特郡就有两百来个’‘呢绒制造商”专门将本地所产呢绒送到伦敦。[13]兰开夏纺织业的原料棉花,17世纪基本上依赖伦敦商人进口,其产品也主要运往伦敦。
伦敦商人对地方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控制是与伦敦在国内贸易中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分不开的。如17世纪30年代,切尔姆斯福德城申诉:“伦敦的杂货零售商出没于靠近伦敦的各个市场,扫光了运到市场上的各种谷物。”[’引伦敦商人常年穿梭于地方市场上。不仅在国内贸易中如此,在海外贸易中,伦敦商人最先是极力排斥地方商人,后来则力图控制地方出口商。16世纪中期时,伦敦商人就取得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权,17世纪以后,地方城市虽然重获出口权,但仍难以摆脱伦敦商人和伦敦商人集团在地方人的控制和影响。以至许多地方商人为了自己的前程,纷纷移居伦敦,与伦敦商人合流。1480至1660年间,伦敦的172任市长中,只有14人生于伦敦;403个“大商人”中,出生伦敦的不到10 % ; 813个号服公会商人中,只有75人((9% ), 389个店主和零售商中还不到4%是伦敦原籍人。u s1因此,地方城市工商业资本和优秀人才进人伦敦工商界的现象,可视为伦敦对各地控制的另一个方而的反映。伦敦对地方工商业的控制正值英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一体化经济的形成时期,因此,有利于英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英国经济的振兴。
纽约来了个另类中国男孩
1986年,陈晓松出生在福建省连江县的晓沃镇,这是一个在省级地图上也很难找到的小地方,条件自然相当艰苦。1990年,为了改变家里的境况,陈晓松的父母跟随进城大军去了广东,把还没上小学的陈晓松寄养在他大伯家。
陈晓松的大伯是一个老渔民,每次出海都会带上晓松,让他体验渔民的生活。记得有一次出海,晓松忽然好奇地问大伯:“海那边是什么?”大伯说海那边是外国,有很多国家都比中国富,特别是美国。陈晓松问是什么原因,大伯意味深长地说:“你长大以后自己去看吧。首先要学会过硬的本领,就像我撑船的本领一样,在惊涛骇浪中也能如履平地。”年幼的陈晓松似乎听懂了大伯的话,他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到美国去看看。
从此以后,陈晓松更加刻苦学习,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2001年8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初中毕业。当挣到钱回来的爸爸妈妈问他想到哪里读高中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去美国。父母看到他申请了到美国自费读高中的名额,并顺利地拿到了美国纽约中国城苏域柏高中的邀请函。这样,年仅15岁的陈晓松便飘洋过海,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刚开始的几天,陈晓松样样都感到新鲜。高耸入云的楼群、宽阔的马路、街头卖唱的嬉皮士等都让他耳目一新,但渐渐地陈晓松觉得与这里格格不入。这里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教学方式等都与国内大相径庭,这里的人与人之间很冷漠。有一天他逛街迷了路,问一个美国白人男孩到学校的路怎么走,美国男孩只是冷冷地瞟了他一眼就走开了,这令他很气愤。美国的教学方式很自由、随便,学校实行选课制度,不像中国,文科规定语、数、外加文史综合,理科则是语、数、外加理化综合。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你喜欢的科目,哪怕是足球,成绩合格以后照样可以毕业。陈晓松对此很不以为然,因为这样很难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美国,陈晓松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了。刚开始时,他觉得老师像是在讲天书,同学们说话他基本上听不懂,他初中时虽然学了点英语,但只是皮毛,只好从头学起。生性大胆大方的他经常拜别人为师,让别人教他英语口语。这样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得很快,不久便可以听懂日常对话了。
一天,老师在给他们上课的时候讲得特别快,还要让他们做笔记,陈晓松听得很吃力。
他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要老师讲慢点。同学们都鸦雀无声地盯着他,很为他担心。因为这个金发碧眼的老师脾气很坏,他最讨厌上课时别人打断他。果然这个老师瞪着这个敢向自己发难的黄皮肤男孩,脸色越来越阴沉。不过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真的忽略了同学们的反应,便立即向陈晓松道歉,并感谢他提醒自己,紧接着讲课时速度就慢多了。
还有一次,另一位老师向同学们讲述各国的概况。他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地图,说世界上面积很大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惟独不说中国。陈晓松又一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地说:“China is too!”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奇怪的目光,他从容地跑到黑板前,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中国地图。接着用英文流利地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面积、人口和发展情况。他的演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China great!”从此以后,他成了校园的名人。大家都知道学校来了个敢于同老师争锋的中国男孩。陈晓松也赢得了尊敬,赢得了朋友,他很快地融入了这个陌生的国度。
男孩和他的“中国人俱乐部”
一个偶然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陈晓松。那是2002年4月的一天,陈晓松正和几个中国同学在操场边的林荫道里聊天,忽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足球,砸在其中一个同学的眼镜上。镜片碎了,玻璃碴扎得那个同学满脸是血,他捂着眼睛痛苦地在地上打滚。陈晓松急忙把同学扶起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陈晓松一辈子也忘不了:所有的中国同学都跑开了,没有一个同学过来帮助他们。陈晓松气极了,就算是路人看到这种情况也会上前帮忙的,何况是同胞!陈晓松一面给同学止血,一面寻找肇事者。不远处一个身材彪悍的美国黑人学生正踩着足球,一脸奸笑和桀骜不驯的样子。当陈晓松看到他的时候,他还故意摊开双臂,耸了耸肩。他的动作引来他身后大堆人的哄笑。
血气方刚的陈晓松被这一幕激怒了,他放下同学,冲过去找那个人讲道理,但他哪里是那个人的对手呢?他被推倒在地,打得鼻青脸肿。正在这时,学校的保安赶来了。当保安要他找几个中国同学来作证时,竟没有一个同胞站出来。更可气的是一个同胞居然说自己是日本人。陈晓松感到特别伤心,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看得起自己,应该理直气壮地做人。陈晓松决定给苏域柏的中国学生上一课。他依照吉鸿昌将军在日本的故事,在自己的胸前挂了个“I am from China!”的牌子,昂着头在学校里走来走去。
2003年5月,他创建了“中国人俱乐部”,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加入他的俱乐部。此时的陈晓松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国文教师,他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民族责任感全部灌输给那些留学在外的中国学生,让他们团结起来,不受外国学生的欺负,并且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在苏域柏高中的中国学生一共有六个,可是只有两个人参加了陈晓松的俱乐部。就是这两个人也不是真心加入的,他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晓松非常认真地对他们说:“我办这个俱乐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出风头,而是希望我们中国人抛开自卑心态,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民族的文化。”
为了实施自己的宣传计划,陈晓松给其他三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给他们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逐步醒悟过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不比别人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几天以后,全校的中国学生都成了“中国人俱乐部”成员。
在俱乐部里,陈晓松从德、智、体三个方面来帮助同胞,一方面给他们讲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他们逐渐摆脱自卑的心态;另一方面特别注重辅导他们的学习,让他们的功课在整个学校出类拔萃;再一方面他们自行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技能。
经过陈晓松的努力,学校的几次考试,中国学生都稳占前三名;运动会上也是中国人拿冠亚军。“中国人俱乐部”在学校产生很大影响,学校领导给予高度评价,甚至那些自以为是的美国学生也对黄皮肤的中国孩子刮目相看!看到自己做出的成绩,陈晓松感到欣慰极了。
赢得教授青睐
2003年7月,陈晓松以优异成绩从苏域柏高中毕业。喜欢理工的陈晓松申请了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哥伦比亚大学等16所美国大学,结果,除了加州理工外,他同时被15所大学录取,创造了中国留学史上的奇迹。他决定选择麻省理工大学。
麻省理工大是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名校,就读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尖子们,竞争很激烈。学生们的课内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学生社团更是林林总总,有些社团在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不仅颇负盛名,而且对世界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来麻省理工大之前,陈晓松就决定将他的“中国人俱乐部”搬到大学里,让更多的中国人加入自己的行列,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在麻省理工大的头几月,陈晓松到处走访学生,结果他发现很多外国学生根本不了解中国,很多人居然问陈晓松,中国的妇女是不是都“裹脚”,不用出去做事;男的是不是都穿马褂留长辫子……这些话让陈晓松感到很震惊。他们对中国了解得太少了!甚至有些华裔也不太了解中国,这就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主意打定的陈晓松便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他在学校的醒目位置贴了几张“中国人俱乐部”的大海报,他的俱乐部又开张了。这是麻省理工大建校以来第一次有中国留学生张贴自己的海报。“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吸引了大批学生和老师前来观看,有大声叫好的,也有轻轻摇头的,还有一位南非的黑人学生大吼:“China,small!(中国、弱小!)”
陈晓松马上拦住他,义正词严地说:“你错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我想请问你,你们民族不也是被霸权主义所歧视吗?当他们把战火烧到你们国家时,能帮助你们的也只有中国这样第三世界的大国,不是吗?”
他铿锵有力的话赢得了旁观者的大声叫好,这位非洲黑人学生也羞愧得低下了头。他的话也引起了一位教授的注意,他就是麻省理工大赫赫有名的教授―克拉克先生。
克拉克先生大声喊了句:“说得好!”便上前握着陈晓松的手连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他说的竟然是流利的中国话。原来克拉克教授是个中国迷,非常热衷于中国的文化,而且家中也有不少中国的收藏品,如国画、景泰蓝等,多年来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到中国去,踏遍中国的山山水水。克拉克先生竟然知道中国有句名言,叫“不到长城非好汉”。他对陈晓松说,很想加入中国人俱乐部,很想了解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度。陈晓松热情地接纳了他,并和这位平易近人的教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克拉克教授给这个中国小伙子很多帮助,并建议陈晓松选择经济方面做他的专攻方向。在他的帮助下,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里,陈晓松就有数篇高质量的经济论文出炉,获得了系领导的高度重视。但陈晓松对权威并不轻易苟同,一次听克拉克先生讲课的时候,就对他的课题提出了尖锐的反驳观点,两人在课堂上争执不下。克拉克先生是学校的经济学权威,也是美国美联储的高级顾问,历来很少有人挑战他的观点。但那次争论克拉克先生却输得心服口服,克拉克先生从心眼里喜欢陈晓松。
2003年,中美贸易大战升级,美中贸易逆差步步扩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次要挟中国,要求人民币增值。针对这种情况,陈晓松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金融风暴后人民币的走势剖析》,对人民币不应增值作出了果断的判定。这一尖锐而精辟的观点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触及了某些国家的利益,美联储还派专人秘密接触陈晓松,希望他收回论文,结果遭到他的拒绝。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得到克拉克教授的大力支持。
最使陈晓松倍感荣幸的是,在一年级期末,系里给他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对他优异的成绩、公正的人品以及超强的综合能力大加赞赏,还特别提到了他的社团,并破格聘请他在第二学年担任克拉克教授的教学助手。在麻省理工大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因为学校规定:学生的成绩不可公开,也不能轻易对任何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教学助手的工作等于助教,只有研究生或博士生才有资格和能力胜任,陈晓松却胜任了,这实在是奇迹。
2003年12月18号是陈晓松的生日,远在异乡的晓松格外地思念家乡的小河,还有门前他栽的小树,如今也许已经长大了。陈晓松准备买一瓶红酒,就这样过生日算了,没想到黄昏的时候,却接到克拉克先生的电话。克拉克先生早已在自己家中为晓松设了个生日Party。他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了美国经济界以及政界的要员,并在宴会上向他们一一介绍陈晓松。他激动地说:“我有幸遇到一个伟大国家的天才人物,我的助手―陈晓松先生,他是我见过的品格高尚、最有才智的学生!”与会的宾客无不对陈晓松投以赞赏的目光,甚至有著名跨国公司当场要与陈晓松合作,都被陈晓松谢绝了。最后克拉克发表演说,希望陈晓松能在麻省理工大取得更大的成绩。
创建网络空间
陈晓松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依然加强中国人俱乐部的宣传和建设,他的俱乐部会员已经发展到500余人。
在俱乐部,陈晓松以“学汉语、宣传中国”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还发展了几个“过得硬”的中国学生和自己一起向全校的师生孜孜不倦地演讲中国的改革开放,讲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社会正在飞速向前发展的巨大成就。他先后让家人和内地的朋友寄来600多张反映中国发展的照片,做成精美的展示牌,在麻省理工大周围巡回展览,用事实说话,引起强烈的反响。
陈晓松在做这些的时候,都会从心底里升起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他讲得特别激动,绘声绘色,把祖国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的热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那些外国人的面前。
在新的生活空间里,陈晓松又把触须伸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他决定在英特尔网站创造属于自己的网页。
他将“中国人俱乐部”搬迁进了广阔的网络空间。网站刚建立,访问量就创造了麻省理工大之最,每天平均有一万多人次,网站成了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世界了解中国的前沿阵地。
2003年12月,陈晓松接待了一位特殊的人物―美国麻省著名的企业家布郎先生。他说自己一直神往着中国,从陈晓松的网站上更加详细地了解了中国的情况,看准了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想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希望陈晓松做一个中间人。陈晓松很兴奋,他赶紧同老家政府取得了联系,并安排了洽谈的一切事宜,结果他顺利地为家乡引进了数千万元的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