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00:14: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负责培养人意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计划目标
根据行政村(社区)需求情况,每年推出30个左右的岗位,争取用3年时间使有需求的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一站一名大学生”目标。
三、对象范围
须同时符合下列三项条件:
(一)本县生源应届毕业生或取得本县常住户口的往届毕业生;
(二)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或可报考医师执业资格的中专以上学历的卫技类学校毕业生;
(三)年龄35周岁以下。
四、招聘办法
招聘工作由县人事局、县卫生局统一组织,并以乡镇卫生院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定向培养人员和已在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且符合招聘条件的卫技类大中专毕业生,可由本人申请、乡镇卫生院申报、经县卫生局考核后直接聘用。
五、薪酬待遇
所聘人员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考核奖两部分。基本工资为:有执业资格的毕业生每月1500元,其他毕业生每月1200元。年度考核合格者,每满一年按上年度最后一个月基数以10%的比例递增(5年后由乡镇卫生院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自行确定增长比例),所需资金5年内由县财政、乡镇财政各承担50%,5年期满后由乡镇卫生院承担。考核奖由乡镇卫生院根据其当年工作业绩确定、承担。
聘用后由乡镇卫生院统一为其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所需资金单位缴纳部分5年内由县财政、乡镇财政各承担50%,5年期满后由乡镇卫生院承担。
六、管理培养
(一)拟聘用人员由所在乡镇卫生院组织培训后,按照“就近安排、吃住在村”的原则,统一派遣至所属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
(二)拟聘用人员由乡镇卫生院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基本服务期为5年,其中试用期6个月。试用期满后,由县卫生局负责考核,经乡镇政府审查同意后,对考核合格者发给“考核合格”证书。
(三)聘用期内,根据本人意愿,其人事关系、户口、档案可委托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按规定办理人事。所需经费由县人才专项资金承担。
(四)乡镇卫生院负责大学生村医的日常管理,其所在村(社区)协助管理。年度工作考核由县卫生局牵头,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报乡镇政府备案。乡镇卫生院负责业务指导和培训,并建立以老带新的帮带制度。
中图分类号:J64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80-01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合唱团的构成有多种情况。有的高校面向全校招募成员,有的会特招专门的艺术特长生,设有艺术学院的大学有条件召集音乐专业的学生,当然,少数有合唱专业的音乐学院可以做得更加专业。无论是何种构成,都是把个性鲜明的个体集中起来,在训练的初期,都会面临如何解决“合”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规范其纪律性入手,将合唱“合”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中。与专业训练技巧相比,完善的管理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它是合唱团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高校学生合唱团必须制订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面我谈几点专业之外的有关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设置健全的管理体系
合唱团一般由团长、合唱指挥、钢琴伴奏、声部长、合唱队员组成。合唱团成员必须受院系纪律约束,服从院系领导安排。其中,团长全面主持合唱团训练、演出等相关工作,担任本团艺术总监;合唱指挥全面协助团长工作,及时传达领导安排,负责合唱团成员选拔、合唱指挥、合唱团管理、作品选定、专业训练、艺术指导等工作;钢琴伴奏协助合唱指挥进行排练及演出等工作并担任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各声部长协助团长及合唱指挥进行考勤管理、通知及意见传达、分声部训练等工作。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增设其他职务。
二、制定完善的团员制度
建立合唱团,选拔成员很重要,学生通过考核后由主管领导及其指定的专业评审按整体成绩予以考虑是否进入合唱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选拔制度就有退聘制度,在我所任教的院系里是这样规定的:每学期在本团训练及演出等活动中无故缺席累计三次或迟到早退累积四次者,视为自动放弃团员资格。有特殊原因者(如因病不能继续参加训练等),经考察后决定是否退聘。
合唱团成员也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如在会议中的发言权、提案权、表决权;在团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有向本团提出改革建议的权利;在艺术实践和对外宣传中,有向组织申请支持的权利。有权利就有义务,比如合唱团成员有宣传合唱及音乐艺术,支持本团主张的义务;有按时出席本团训练及演出,积极参加本团活动的义务;有服从本团安排,遵守本团章程的义务;还必须积极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维护团内团结,注重自身学习,不能借合唱排练之名耽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等。为规范管理,确保训练工作顺利开展,团员在训练时必须遵守一定的纪律,我所指导的合唱团是这样规定的:听从指导教师指挥,服从声部长管理,认真参加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合唱队员。排练时不做与之无关的事,不无故迟到、早退、缺席。逢演出任务时不得随意请假,特殊情况需出示领导签字的证明材料,病假须出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相关证明。
制定奖惩制度是激发合唱团成员积极性和约束其行为的有效方式,我所在合唱团的奖惩制度是这样制定的:成员表现可作为其评优评先及奖学金评定的有效依据;合唱排练视为正式上课,其考勤情况参照正式上课纪律处理办法,出勤情况与合唱指挥科目成绩挂钩,缺勤名单将每周公布,情节严重者交由系办处理;因违反规定予以退聘者,合唱指挥成绩为不合格。
三、保障排练的时间和场地
合唱团的排练时间和场地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合唱团的训练时间及地点是变动的,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种动荡的状态会从心理上暗示学生,不利于合唱团的建设和发展。换句话说,如果训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就好比革命没有根据地,使管理缺乏向心力,因此要尽力争取固定的时间和场地。但是,就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往往被忽略不计,合唱团的管理者要重视这方面的协调工作。
以上仅是笔者的个人意见,由于不同的高校有各自的实际情况,故此文仅供参考,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作出适合自身的调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俄]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焦东健,董茉莉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王延松.音乐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杨鸿年.合唱训练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各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本科毕业设计是对本科教学的综合考量,是对学生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学生向社会应用人才的转型的必要条件[1]。
作为文理见长的浙江师范大学自2004年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既要发挥文理优势,同时适应工科和社会对用人的需求,本文通过浙江师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
1 当前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和学生对毕业设计要求不高,经调查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产品不多、质量不高
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学期学生一般忙于找工作,对毕业设计穷于应付。第二毕业设计学校一般只作为一门课程解释,没提供经费支出,许多学生因经济原因,只能放弃产品制作。第三学生平时学习基础不实,自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学生总体素质普遍下降,学习主动性普遍不强,平时的学习如制图等课程不够扎实,设图制图、创新等能力不强。
(2)把关不严
新建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的老师还是首次的指导,对毕业设计要求本身了解不够,经验不足,还有的老师对毕业设计规程研究不够,对学生要求不严,使毕业设计总质量下降。
(3)学生认识不足
许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一种形式,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高,因此平时不认真,时间把握不好,设计进度缓慢,快到答辩时才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2]。
(4)学生不能深入单位企业,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能深入到企业基层,做不到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当前企业需求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了解。因此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解决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毕业设计是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的优劣必将影响培养质量,必将影响学生能否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2.1 规范管理,严格制度
以专业为单位,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该专业毕业设计规程和实施意见,负责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命题、选题、开题、落实指导教师、检查督促、组织答辩、评定成绩以及质量分析和评价。详细提出规定、要求和备阶段进度表。提倡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绘图,具体对学生图纸的数量和质量有明确的规定。
2.2 毕业设计过程中,切实把所握各环节
2.2.1 把好选题、审题关。毕业设计题目视专业性质而定,教师出题提倡选择实际题目,可以是机械设计类题目,也可以是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设备调试等题目,更提倡结合教师自己的课题或企业的革新项目,或者是课题中的某个部分,对工科专业提倡制作产品。但题目份量要适当,毕竟要考虑当前学生现有实际,难易程度要适中。过程要完整,要根据教学计划内安排的结业时间使学生能按期完成任务。对教师的题目,由领导小组组织审核。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确实有困难或不切实际的题目可以换题,但必须经领导小组批准。
2.2.2 把好开题关。建立统一开题制度,要求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后下达任务书,包含本题目的目的、要求,包括参考资料、学生搜集资料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的方法。学生按指导教师的任务书写出开题报告,由领导小组确定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及分组情况,统一组织开题。开题报告明确研究计划,说明本题目的研究基础、可行性、发展前景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
2.2.3 把好过程关。能否高质量按进度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关键还在过程。整个过程中,必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调研到位、教师指导到位、检查到位。在可能的情况下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检查、集中设计、集中指导。以便随时了解学生设计的情况,掌握动态。
2.2.4 把好中期检查关。中期检查的任务主要有:任务书、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展、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等内容,同时了解完成情况,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纪律、指导教师的到位情况、毕业设计工作的安排落实及组织管理等。中期检查也要实行学生自查、指导教师检查、专业负责人检查和领导小组检查相结合。检查后要写出书面报告,并提出下一步改进方案。
2.2.5 把好审查和答辩关。毕业设计审查首选由指导教师把关,对学生的成果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写出书面意见,并明确提出能否参加答辩的意见。指导教师的检查还包括对论文的格式的审查,保证论文的格式符合《规程》的要求。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报专家组审查,专业组对毕业设计的内容质量进行把关,包括文字、格式、产品、成果,力求做到文字严谨、格式规范、产品合格、成果创新。专业审查后提出意见,写出评语。
2.2.6 把好材料关。毕业设计材料是学生的成果的体现,也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的依据,因此,要认真收集并规范管理。总体材料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工作日程安排表、领导小组名单、答辩委员会名单、开题报告安排、过程检查材料、答辩安排及相关材料、成绩汇总表、情况分析表、工作总结等。个体材料主要包括封面、目录、正文、产品清单(含图纸、图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指导记录、中期检查表、答辩资格审查表、答辩记录、论文评审表等。
3 充分发挥人文优势
师范类学校经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于人文关怀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人文优势就体现于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上。
3.1 对教师的要求
3.1.1 各专业要选派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助教一般不能独立担任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尽可能让老师具备在企业工作、在企业担任顾问,或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工作的经历,并在工程合作研发等工作中被证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担任导师[4]。一般一个教师指导3-5名学生。
3.1.2 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要做到教书育人,全面负责。要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把有关参考资料、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学生课题进行情况,认真指导、严格要求,发现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为检查学生设计状况,教师在每个阶段均应对学生进行指导,有条件的还可采用“中期予答辩”等方式。
3.1.3 教师要做好答辩前的设计评阅工作,并督促学生做好答辩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3.1.4 以专业为单位成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会由5~9人组成(个别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可设11人),设正、副主任各一名,委员会成员均应由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较丰富的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也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具有工程师以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3.1.5 成绩评定标准及办法。评定成绩依据《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答辩委员会依据每个学生设计(论文)说明书、图纸、指导教师和评阅人意见及答辩小组意见,综合考虑,评定出成绩。评定成绩应做到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一般情况各专业成绩的优良率不得超出50%(优≤20%;良≤30)(特殊情况经领导小组同意后可放宽到60%),及格和不及格的学生在10%~15%。
3.1.6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答辩委员会统一向学生公布,在公布前,任何人都不得向学生泄露成绩评定情况,成绩公布之前,应经小组组长审批。成绩公布后,不再作任何变动。
3.1.7 答辩时应做好记录,答辩结束后将记录本交教学管理部门存放2~3年,以便备查。
3.2 对学生要求
3.2.1 虚心向指导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认真查阅国内外先进科技文化资料,刻苦钻研,奋发学习,提倡在完成基本训练的要求下,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3.2.2 要在教师指导下,按每个阶段的内容和进度要求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不弄虚作假。
3.2.3 毕业论文和设计说明书,要书写整齐、文字通顺、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图表精确、计量单位规范统一,原理、概念准确。
3.3 发挥团队作用,提高毕业设计成果
征题时可考虑题目整体性,借鉴师范传统人文观念,强化协作意识。开题时允许多位同学选具创新意义同一题目进行研究,也可以让多位选同一项目不同部分进行研究,通过分工合作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样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发挥集体智慧,对培养人才更有意义。
3.4 延长毕业设计时间。
在执行新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前就业的实际情况,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七学期开始,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征题、选题等基础工作,指导教师及早制订好指导计划和任务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思路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指导学生进企业如何设计调研思路和切入口。
4 结语
毕业设计工作要保证质量关键在教师,根本在学生。因此,要求教师从选题、指导、评分要充分认真把关,严格检查学生的各个环节完成情况,要把毕业设计工作与教师的切身得益挂钩,以引起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足够重视。对学生而言,既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更要妥善解决社会需求、就业和毕业设计工作的矛盾,确保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绍兰.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石油教育.2005(1).82.
随着大学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强调,要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要做好本科教学工作,为此,教育部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一、 “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这一制度的源起
大学担负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本科教学工作在高校处于基础性地位,本科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整体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等。然而,近些年来,有些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下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科生的课堂上很难见到教授,很多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提出:“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一般情况下,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如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不服从学校安排讲授本科课程的,可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1]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提出:“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2]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明确要求:“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3]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规定:“高校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4] 至此,“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被固定了下来。
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产生的原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高校,教授通常是学术领头人,掌握着一定的教学资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给本科生上课本应是很正常的事,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表彰会上有关负责人透漏:2003年全国高校中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仅占54%,2009年已达90%,但是仍然有10%的教授没有给本科生上课。[5]根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高校专任教师134.31万人,依这个数据来看,没有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人数显然不是小数目。虽然从2001年开始,就有规定,教授若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就可以解聘其教授职务,但是,这10年来,几乎没有教授因不给本科生上课而被解聘。显然,教育部2001年、2005年、2007年相关文件的规定缺乏约束力,这一规定没有真正得到执行。
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比例的加大,一些教授忙于申请课题、做项目、开公司,甚至还需要科研公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所谓的科研活动中,久而久之,远离教学岗位,教学能力下降,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
三、 教授为什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
首先,从学校管理来说,教学安排以课时计量,管理严格,由于教学时间和场所限制,
教授若平时遇到会议,临时调课是一件比较繁琐的事。本科教学管理的高度统一性,比如课程安排、教学大纲、学时等过于僵化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一些学校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不合格的教师下一年不能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或没有奖励。教师既要给学生把课上好,还要跟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对学生要求过严,就势必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教学评价。所以,教师的教学有时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其次,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教授,科研任务重,加之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使得教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申请课题、做项目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高校以科研成果来作为教授重要的考核指标,势必导致教学被忽略;教授一般都是硕导或博导,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教授带的研究生逐渐增多,指导研究生也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有些大学教授忙于参加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开展“学术社交”或有些教授兼有行政职务和社会兼职,在教学上分身乏术,自然无暇顾及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大学里也存在着这样一些教授,一边在学校工作,一边在外面经营自己的公司,教学工作变成了“副业”或“兼职”。
最后,随着大学扩招,很多高校在大学城建立新校区,新校区远离市区,本科生一般都在新校区,研究生在老校区。大学教授既要在老校区指导研究生,做科研,又要赶赴新校区给本科生上课,新旧两校区之间距离较远,来回奔波,费时费力。而同样的时间,花在科研上带来的效益要比给本科生上课大得多。并且高校现在评教授职称,主要看课题经费多少和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少关注是否给本科生上课,教学水平高与低。
四、 如何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
首先,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本科教学管理。高校管理人员应从思想认识上重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引导教授主动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打破本科教学计划的高度统一,给予本科教学计划适度的弹性,课程安排的灵活性,让教授自主安排本科教学课程,保证教授教学自由和学生的学习自由;提高本科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从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其次,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目前,高校评定教师职称时主要关注课题级别、经费数额、专利、论文数量等,几乎不考虑教师的本科教学任务。今后,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及薪酬分配上应该重点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教师积极为本科生上课,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大学不应成为论文中的大学、高校排行榜中的大学,教师考核评价也不应该只重视由论文数量与课题堆砌而成的科研成果。
最后,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坚持科研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导向。高校如果把科研成果作为衡量教师绩效的唯一指标,当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对教师眼前的发展,如职称评审、个人利益等影响不大时,教师很容易倾向于科研工作,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进去,势必造成对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工作对高校而言,必不可少,但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和教师考核评价时一定要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坚持科研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导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各类高校的分类与定位,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所谓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纽带,采取学生接受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本科在校生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本科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大量本科生虽然知识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能力严重欠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焦点。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内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也全面展开。1998年“应用型本科”的概念首次在国内被提出来,此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范围出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以著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形式展现,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等理论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国内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与借鉴;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改革等。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研究,突出强调校企合作关系,认为校企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需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善,但大多是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加以论述,在具体各个专业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较多,而很少涉及工商管理这个特殊专业。因此,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二、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困境
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其更关心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取多少利益。而一些企业则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本身并无好处,甚至认为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还需要老员工的指导,影响了企业原本的正常工作,会造成业绩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企业更需要经验,而在校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何况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学生到企业实践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有时企业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企业由于利益激励不足,甚至带来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往往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二)合作深度不够、质量较低。受到当前政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更为匮乏,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规范、合作准则与合作体系。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建立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找个实习的地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很少关注该基地是否专业对口,而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相当松散。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提供给实习或实训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通常是最基本的、且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基层岗位实践,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人才。因此,仅限于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能够获得多大的能力提升,是否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仍没有考核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质量难以把握。
(三)高校对校企合作内容监控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及对合作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注重合作的表面形式,而对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具体规划。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项目,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后,就不再参与对在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实践是为了获取基本的管理技能,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时具体的合作内容设计并不明确,院系对校企合作内容也没有必需的配套教学活动支撑,也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的过程监控,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高校将学生推给企业放任不管的借口。还有些高校的院系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了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所谓校企合作仅限于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启动仪式或颁发校外指导教师聘书等形式上,导致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致使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效果与成绩并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仍沿袭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思维,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将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平衡校企各方的利益诉求,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益是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方主体积极行动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的机构,从本质上讲,这两类主体利益往往难以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高校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十分明显且获利较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弥补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缺陷,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较难实现。因此,高校在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时应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找准企业合作的需求点,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时间更为长久。例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企业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进行项目开发等,让企业切实感觉到能够在合作中获益,才会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效运行。例如,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建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合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方面,应更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采取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践、合作研究企业管理政策措施、校企联合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最为重要。校企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实践教学和企业案例模拟分析等模式,增加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打破原本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过程,而非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理论以应对卷面考试。
同时,在制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征求企业管理者及行业专家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并深入调研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构建真正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校内,让学生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现校内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的甄选与合作内容的监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合作企业应具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合作对象,因此甄选优质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应选择企业管理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宜选择工业技术较强的企业,如可选择管理咨询公司、证券投资公司、销售公司及其他第三产业企业作为合作方,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企业的实力、规模、类型及社会责任等因素。高校应设立专业部门或人员负责对合作备选企业进行筛选、沟通与评估,只有选择优良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应实时监控合作过程。在合作之初应有相应的合作计划及目标管理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应有严格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在合作培养一批人才结束后应有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是校企合作有效有序开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中,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建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转变以往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完善的评估体系促使科学监控校企合作的内容。
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是依托于某个课题而形成的,由课题负责人申请课题时,根据需要临时寻找成员组建,一般成员为6人以内。这样的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态性和稳定性。动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动态。课题团队的组建在时间上不确定,是在课题申报时构成,什么时候课题结项,团队也就随之解散;二是团队成员动态。每次课题团队的成员构成都不确定,主要由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确保立项的需要以及个人关系来召集人员。在下次课题申请时,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团队;三是负责人动态。课题负责人的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课题团队工作的风格和氛围。稳定性是指一旦课题团队形成,人员构成上轻易不会变动,不会有人加入或有人退出,一直保持到课题结束。
(二)自发性。课题团队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任务,不需要由行政手段来监管和控制,成员是由各自研究兴趣和个人需要而自愿聚集在一起的。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非权力性。课题团队的领导就是课题负责人,他对整个团队成员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于他具有的权力,不是因为他具有的某种行政职务,更多的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即其具有的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品格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课题成员愿意与其一起完成一项科研任务。
(四)课题负责人与成员之间具有心理契约。课题团队成员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但是存在心理契约,即课题负责人期望成员能服从任务分工,具有研究热情与合作精神,积极投入,自始至终按时保质地完成课题。成员也期望课题负责人能履行好课题指导工作,在课题结束后在成果排名以及经费使用上能公平公正。
(五)成员之间已经熟悉或有过合作经历。课题负责人一般愿意与合作良好的人再次合作,而且召集的课题成员大多是相同研究领域,同属于一个院系。甚至更多时候课题团队是“导师+学生”的模式,因此成员之间已经很熟悉,这样便于沟通联系,缩短磨合期,利于加快成果的产出。
二、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的障碍
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就是课题负责人寻找几个具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意愿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某项课题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会遇到一些障碍,使得课题团队迟迟确定不了。这些障碍体现在:
(一)团队负责人的召集能力有限。作为召集人的课题负责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召集到人员组建课题团队。如果缺乏这些条件,课题团队的构建将很困难。
(二)课题级别不高,吸引力不够。现在各级各类课题很多,有国家级、部级、省市级等纵向课题,还有横向课题。如果是参与市一级的课题或横向课题,很多高校在评职称时不算,或者是级别低的课题,经费也相应的少,这就使得这样的课题吸引力不够,很难吸引团队成员。
(三)优质人力资源匮乏。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聚集多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员参与,作为课题负责人也希望召集精干力量一起完成课题任务,但是有时这样的可心得力的优质人才很难觅得。
(四)成员间认同度不够。课题团队组建后,成员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精诚合作,在知识共享、和谐友好的氛围内工作,这就需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认同度。如果认同度不够,某一成员不愿意与另一名成员共事的话,就不会加入到团队中来。
(五)成员个人意愿不强。课题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没有任何的强迫,完全听从成员个人的意愿。但是也许因为时间、个人精力和兴趣等多方面原因,成员加入团队的意愿不强。
三、高校科研课题团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课题团队组建时遇到一些障碍,整个课题团队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问题,影响到课题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一)负责人组织不得当,团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团队效应。团队效应就是要体现出1+1>2的效应,这也是团队建设的主要信念,这需要团队每个成员都能调动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优势。然而很多课题团队的负责人缺少相应的管理协调能力,不是组织工作缺失,要不就是凭个人喜好和感觉来决定某些事情,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得整个团队活力不足。
(二)团队没有实现真正的学术合作,仅是简单的拼凑。很多的课题团队是为了保证立项随意的把几个人拼凑在一起而组建的,组建之后,成员之间没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各干各的,最后也是把各自的研究成果拼凑在一起。更有些人仅是挂个名,并不真正参与课题的运作。这样,团队成员很难形成知识共享,在科研能力方面自身的成长有限,也阻碍了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团队成员结构不尽合理。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院结构。课题团队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偏年轻,职称结构编低,主要以讲师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讲师在科研道路上还只是起步阶段,成果积累也不丰厚,以负责人的身份来申请课题很难,只能参与到其他人的课题中来学习和积累。而副教授或者教授职称的人员往往希望以负责人身份组建自己的课题团队,而不愿参与别人课题。
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知识结构上。课题团队需要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大家可以在知识和技能上互补。然而由于院系划分和学科分类,以负责人个人能力来组建跨学科的团队难度很大,这就造成团队缺少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科研经验。
(四)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一个团队要想有能力有活力,需要每个成员明确团队目标,而且团队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尽可能一致,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都真正融入团队,向着团队目标前进。但现实中很多课题团队的成员并不清楚整个团队的目标,个人努力找不到方向。而且有时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个人的需求很难在团队中得到满足,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
(五)缺乏清晰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课题团队往往缺乏比较明确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活干得多少、质量如何没能得到相应对等的评价,即使有评价,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配套的话,这种评价也毫无意义。比如课题组在组建时一般成员的顺序就已经确定,即使排在后面的成员承担的任务较多,产出的成果较多,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个顺序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激励不足,团队的投入度不够,绩效不高。
四、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和运作对策
(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应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现实问题,而且现如今的重大科学突破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研究不能更完整地看清现实的全貌,因此要想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问题,从而成功地获得科研资助,就必须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队伍。科研团队成员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和互补,能够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科研实力。
(二)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要灵活。课题团队在确定成员时往往关注的是成员与课题任务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或者看中的是成员的学历层次,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于这些。还应该关注成员的两点特征:一是成员的实践经验。学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成员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很多问题上视野会更开阔,观点会更敏锐,对整个课题的完成能提供很多实用有价值的意见。二是成员的个人学习兴趣、热情和合作态度。有时兴趣和热情比能力重要,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因此在选择团队成员时除了学历和知识积累,还要看一个人是否有学习兴趣,有科研的热情,是不是有很好的合作态度。
(三)课题负责人自身的管理能力要提高。团队的运作与管理,负责人要发挥较大的作用,这需要负责人有很好地管理和协调能力,要思考如何规范、有效地组织组内成员,落实课题的分工,推进课题的发展,提高课题的效率。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课题负责人只是牵头,引领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大家是平等的,不是成员给负责人打工的,成员也不要认为是给负责人帮忙的;二是要学会发动成员共同管理团队。团队管理不是负责人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因此,负责人要给成员充分的自主权,要听取并尊重成员的意见,凡事共同商量,争取达成共识;三是要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在课题的组建和运作过程中,课题负责人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院系的资源,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人性化管理将时时提醒图书馆管理者注重人的能动性并积极引导馆员,以避免陷入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可能隐藏的僵化误区,远离、教条主义,贴近实际,使图书馆管理者能够按既定目标指挥若定。有助于管理理念人性化人性化管理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机制之上。它强调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文化环境以及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追求的员工的需求各不相同。丹东市少儿图书馆对老中青3个不同年龄段的员工给予不同的关注。对于老年员工我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并在一定范围内让他们参与组织决策;对于中年员工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们积极进步;对于青年员工我们的投入更多,2011年,丹东市少儿图书馆对青年员工实施岗位轮换制度,让他们熟悉馆藏,获得直接的业务工作经验,另外在本馆举办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读者活动中让他们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方案制定等,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员工核心需求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在图书馆不仅具有获得劳动报酬的物质满足,而且具有参与管理、获得尊重、施展才干、自我实现的精神满足。这样就激发了馆员的热情和干劲,提高了馆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稳定专业人才队伍一项对全国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图书馆懂高新技术和专业理论的人才匮乏。不少高校图书馆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纷纷改行,流向了公司、信息中心、机关等效益好的单位。少儿图书馆相对于成人馆其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外出学习培训等机会都很少,部分员工受“少儿工作没出息”等偏见的影响,产生了专业思想的动摇或困惑不解的抵触情绪。加强人性化管理,能够有效地调整图书馆员的心理状态,使之适应社会的改革变化,对图书馆与外界的差异有较高的承受力、应变力,稳定专一地工作。
少儿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
一、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班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
在担任班主任以后,随着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校园环境的进一步熟悉,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班级制度与学生行为脱节严重。在开学初,本人制定了详细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在墙上公布,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班级里应该遵守的行为,但结果却相反,制度在学生眼中只是形同虚设,经常有学生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2)班干部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班级里的班干部可谓健全,大至班长,小至小组长,配备周到,但班级里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事,同一问题屡处理屡反弹,班干部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3)班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疲软。入学几个月以来,由于学生原来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明显,这一势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班上的男同学,经常性上课睡觉,看网游武侠小说,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引起的思考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班干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班级规章制度并没有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本人觉得“民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的民主作用发挥得越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也会发挥得越好。实行班级民主,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事的能力,锻炼学生管理才干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能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来构建班级民主管理的新模式呢?如何来实现魏书生所说的“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呢?如何让学生真正对班级里的管理制度保持应有的尊重与实践?
二、对班级实行民主化管理
1.民主化班级管理的途径
根据班级现存的问题,要构建班级民主化管理新模式必须切中要害,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功”的育人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实现学生自主有效管理的目标。
(1)发挥班委会的职能平台,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
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的基础上,通过实行班干部竞聘制度,经过民主公平竞选演讲,形成了一套得力的班委成员,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成为班集体的核心和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此外,为了消除班级管理的局限性,广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凸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巩固班级凝聚力,班级还开设“一日制班长”活动,通过采用值日班长轮换形式,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轮流当一天班长,履行班长的职责,全权处理当天的大小事务,记录当天的各项活动情况、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意见,以及对班级工作的建议等,来主动配合班委开展工作。班级设立了班级违纪处理合议庭,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对照校违纪违规处理办法作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书面通知违纪人、书面报告班主任等规定程序公正行使职权,使班务管理更具透明化。
(2)制定严格合适的班级制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学期初,经过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制订了适合班级情况的制度,每一条款都通过全体学生举手表决通过,制定了班级公约,让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每周公布学生的表现得分,在管理中实现自主教育,创设一个健康的自我教育环境,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在班级占主导地位。班级的每位成员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有效的班队课活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班级教育价值取向单一化的现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最能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则是班级的班队课。通过找主题,找材料,做课件等,班队课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课外也逐渐涌现出了喜人的成绩,我班学生在庆十一文艺汇演中一首《英雄赞歌》轰动了全校,夺得夺冠,班级所开展的“畅谈荣辱观”主题班会,在全校引起强烈反响,秋季篮球比赛获得同级第一名。这些活动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使班级各种成果百花齐放。
以上几个方面仅是民主管理中的一些插曲,真正实现班级民主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说明的是,民主化管理并不是凡事由学生来做决定,也并不是全部让班委会来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掌握方向、教好课和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2.构建班级民主化管理新模式的体会和感悟
民主化管理新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育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
1、班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
在担任班主任以后,随着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校园环境的进一步熟悉,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班级制度与学生行为脱节严重。班级管理制度可谓详尽,在开学初,本人进行了详细地制定,完善后也在墙上公布,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班级里应该遵守的行为,但结果却相反,制度在学生眼中只是形同虚设,常常被置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尽管费尽心机强化班级制度,但效果不十分明显,经常有学生出现违纪违规现象。第二,班干部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班级里的班干部可谓健全,大至班长,小至小组长,配备周到,工作也到位,但班级里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事,同一问题屡处理屡反弹,班干部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班干部职能效应总是不尽人意。第三,班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疲软。几个月以来,由于学生原来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明显,这一势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班上的男同学,经常性上课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谓是尽心尽力了,可班级工作的某些方面总是跟不上兄弟班级,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焦虑感尤如《孟子》中所记载的梁惠王所说的那样:“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引起思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学生自觉意识不到位,制度本身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班主任的工作方式缺乏艺术性等等。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班干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班级规章制度并没有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再怎么完善的规章制度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没有多大约束力和指导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本人觉得“民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的民主作用发挥得越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也会发挥得越好。实行班级民主,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事的能力,锻炼学生管理才干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能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来构建班级民主管理的新模式呢?如何来实现魏书生所说的“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呢?如何让学生真正对班级里的管理制度保持应有的尊重与实践?
3、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班主任和有关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识,并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贯彻的方式;二是充分发挥班委的核心作用,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一套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通过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4、民主化班级管理的途径
根据班级现存的问题,要构建班级民主化管理新模式必须切中要害,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功”的育人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实现了学生自主有效管理的目标。第一、发挥班委会的职能平台,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的基础上,扩展班委会的职能平台,细化分工职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民主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通过实行班干部竞聘制度,经过民主公平竞选演讲,形成了一套得力的班委成员,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成为班集体的核心和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此外,为了消除班级管理的局限性,广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凸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巩固班级凝聚力,使班级管理更加开放,为民主化管理组建了立体式操作平台。班级还开设“一日制班长”活动,通过采用值日班长轮换形式,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轮流当一天班长,履行班长的职责,全权处理当天的大小事务,记录当天的各项活动情况、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意见,以及对班级工作的建议等,来主动配合班委开展工作。
班级设立了班级违纪处理合议庭,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对照校违纪违规处理办法作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书面通知违纪人、书面报告班主任等规定程序公正行使职权,使班务管理更具透明化。第二、制定严格合适的班级制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本学期初,经过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制订了适合班级情况的制度,每一条款都通过全体学生举手表决通过,制定了班级公约,确立了“文明学生”评比标准,细化了文明学生的评估细则,让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每周公布学生的表现得分,在管理中实现自主教育,创设一个健康的自我教育环境,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在班级占主导地位。此外,学生还进行了有效的制度创新,如卫生包干制的实行,强烈的责任心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每位同学自备垃圾袋,包干负责自己的及其位子周围的垃圾,这样不仅彻底清除了卫生死角,而且还使班级卫生保洁工作上了一个台阶,寝室的纪律、卫生管理也得益于学生的自主管理,得益于班级事务“包干制”,它使班级的每位成员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三、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有效的班队课建设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班级教育价值取向单一化的现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最能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则是班级的班队课。经过民主选举,以“组阁制”的形式确定每一期班队课组织者,激发了学生组织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找主题,找材料,做课件等,班队课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课上也逐渐涌现出了喜人的成绩,我班学生在校文艺汇演中夺冠,班级所开展的“畅谈荣辱观”主题班会,在余姚教育网和余姚日报上进行了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班级各种成果百花齐放。
以上几个方面仅是民主管理中的一些插曲,离真正的班级民主化还很远,我只能基于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真正实现班级民主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说明的是,民主化管理并不是凡事由学生来做决定,也并不是全部让班委会来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好课和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5、实施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效果
班级学生民主管理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家长、任课教师和学校的认可,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增强了班级亲和力班级实现自主管理,使处在不同学习方向和层次上的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班风好,学风浓,班级稳定而有活力。新学期开学初,班长就交给我一张由班干部民主讨论基础上拟定的座位表,每小组长又由全体成员民主选举产生,全面负责该组纪律和卫生。还在班级中开展德困生帮助活动,班团干部都实行了“捆绑式(一帮一)”,随时提醒德困生的日常行为,此外,让个别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也参加学困生的帮助活动,通过一对一的帮助,形成良好的具有亲和力的班级团队。第二、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新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和效果,更为学生整体素质以及终身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未来的学校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班级学生逐渐在班集体中由他律改为自律,增强了自我的责任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班级同学,团结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生命个体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发展。从去年到现在,在学校的日常卫生纪律检查评比中,我班总是名列前茅,男、女生寝室多次被评为“文明寝室”,各种先进也不断涌现。希望通过这种教育模式,能培养学生关心集体,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提升了班级的整体成绩,实现了班主任工作的优化“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而“德育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
这一新模式的实施,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仅开发了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发展,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班级整体成绩稳步上升。笔者认为班级民主管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另外,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使我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了出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科研等工作中去,着重了解、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上,用最少的时间、精力获得了最佳的教育效果,实现了德育过程的最优化。
6、构建班级民主化管理新模式的体会和感悟
一、合作学习的兴起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手段在古代社会就以出现,在我国的《诗经》里明确体现出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学习要相互商讨、相互砥砺、相互提高。在孔子编著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充分体现出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公元 1 世纪,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Quintillion)指出,学生可以在相互学习中获益。
在1957年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真正被建立起来,这要从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说起。这一事件使美国真正的认识到与苏联科技水平的差距。科技水平的差别源于教育体制的差别。1958 年,美国通过了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国防教育法》。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相继展开了一系列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改革运动热潮。通过前人不断的实验和总结才发展成现有的合作学习教育体系。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很好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合作学习。但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性很大。在“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必定会存在着优等生“吃不饱”、劣等生“吃不消”的情况,从而导致优等生与劣等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合作学习则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习途径变得多样化,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班级整体的进步。在初中阶段,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并且实验多数都需要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共同合作来完成。在物理实验中就可以把学生好坏搭配开来进行分组,在实验过程中组员可以畅所欲言,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教师进行结果评价时则要对整组的表现来评定,进行奖惩,让他们树立起团队精神。不仅仅局限在做实验时,在平时的课堂上和课外学习时小组成员也可以互相讨论,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进步,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学生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通过合作学习就可以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转为小组间的竞争,促进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这对于提高物理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人格塑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注意避免疏于组织,在课前要充分的进行准备,想好没有个环节,在实际中有时会看到类似的现象:有些教师在课堂学习之前没有明确好小组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上课开始后就让学生按任务自行分组进行讨论,而教师自己这时呆到一旁,不闻不问,或偶尔指导一下,只是走走合作学习的形式,并非按新课标的要求给予指导监督。看到学生合作讨论完成时,就简单听听各组代表的汇报,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学生的自控力较差,导致课堂氛围混乱,这样的合作学习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没有一点效果,应该受到批评。
其次要注意避免学生的虚假合作,要让学生知道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成员的行为不仅仅是要对自己负责,
还要对整个组负责,只有小组获得了成功,组员才算是成功。要想获得小组的胜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努力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来完成小组目标。在物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较难的问题,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小组讨论,但往往会出现学生各说各的,甚至有些学生还说一些与问题无关的题外话,这就是在进行虚假合作,根本没有体会到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意义。
四、合作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 确保得到有效的学习。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和能力,分配给他们每一个人适当的任务,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组的优势, 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对于每个组, 尽可能的达到“事事有人干, 人人有事干”, 这里的“事”是指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收获,只有经历了,才会有收获。
[DOI]10.13939/ki.zgsc.2017.10.221
2012 年 1 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也明确提出了高校实践育人的意义、方针、政策、措施,成为新时期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南。各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实践育人工作离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实践育人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可持续性还有待增强。总之,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建立健全一套功能完善、科学合理、运行顺畅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是提高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核心和关键。
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树立人本理念,构建实践育人动力机制
常言道,思想通,一通百通。实践育人,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是实践育人的动力之源。唯有如此,实践主体才能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主动性。认识到位,既包含了实践育人各主体(如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等)重视实践育人、崇尚实践育人、支持实践育人,也包含了认识要有高度、深度、力度的意蕴。一是要充分认识实践和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只有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学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提高本领,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要深刻领会同志关于社会实践和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中国梦”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进而为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动力支持。二是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深层次中心问题,充分理解和深刻把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把高校的育人职责与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部署统一起来,不折不扣地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不走样,不流于形式。三是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紧迫性。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依然存在着重视不够、经费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实践育人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工作,创新实践育人工作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实践育人效果,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责任,也是实践育人的动力之一。责任是实践育人各主体协调的主线,更是责权利的重心。学校、学生、社会各界既是实践育人权利主体,也是实践育人责任主体。责任是压力,更是动力。只有实践育人的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实践育人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各责任主体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为实践育人工作履好职、尽好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是实践育人的又一动力。“以人为本”中的“人”包含了所有实践育人主体,要坚持一切从人出发,调动和激发所有实践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实践育人的主体,也是实践育人的客体,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践育人“依靠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一方面,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要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科学设计实践内容,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每个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 整合资源,形成共同体,构建实践育人协同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育人的实效如何关键在于实践育人系统各主体、各要素、各环节的协同效应。为方便起见,把实践育人系统分校内与校外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在实践育人中,高校内部要加强四个“协同”。一是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良好格局。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科研处、实训处、招生就业处、组织部、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和各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要在高校党委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下,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协调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协同。依据实践育人目标,整合学校师资力量,推行实践育人导师制,发挥每个教师的自身优势,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如可聘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德育导师,专业课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双师型”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同时,加强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掌握学生的成长成才动态,优化育人方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全面发展。三是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要成立学生实践团队,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其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协同。促进师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探索,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
就校外而言,要大力推进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政府要发挥主导推动作用,调动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促进学校和社会各方资源的深度融合、发挥集聚效应。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实践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建”的原则,融合政府、企业、学校、农村、社区、军队等多方资源,共建一批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富有特色、稳定可靠的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如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工基地、学农基地、学军基地等,为实践育人提供良好社会平台和载体,推进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常态化。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要加强与高校的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同时借此可为本单位锻炼、储备和使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高校实践育人,与高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
3 以质量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育人评价激励机制
实践育人能否取得实效,离不开科学的评价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践育人的效果评价,要以提高育人质量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面、多维度、多元化的实践育人综合评价体系。就评价主体来说,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生都是评价主体,实践育人效果如何,一家之言不足为信,必须综合考量,全面评价。就评价内容来说,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项主要内容,评价时内容必须全面,不可偏废。就评价方法来说,要构建目标、过程、效果“三位一体” 实践育人评价坐标参照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显性考核与隐性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实践育人主体主动参与、发挥潜能为出发点,以注重效果为落脚点,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形成“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氛围,调动实践育人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践育人的整体效益。
4 加大投入,整合力量,搭好平台,构建实践育人运行保障机制
(1)加大投入,确保经费到位。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如宣传、交通、食宿、奖励等都需要经费。经费不足是当前影响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瓶颈。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实践育人经费投入比例,并把高校实践育人经费列入政府财政专项预算。高校要将实践育人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预算,专款专用。同时,高校要面向社会,广开财源,通过发动校友捐资、合作企业投资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践育人;学生也可通过勤工助学、拉赞助等方式筹措经费,为实践育人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2)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力量,实现合力育人。首先,各高校要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研究、部署、组织、领导、实施、考评等工作。其次,高校要统筹和协调好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学校主导的实践育人机制,建好实践育人共同w。
(3)内培外聘,培养高素质的实践育人指导教师队伍。高校不缺少学历层次较高、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但有企业工作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却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条短腿,而“双师型”教师又是开展实践育人需求量最大的群体。为此,高校要加大对实践育人教师的校内专业培训,大力推行导师制度,做好“传、帮、带”工作;也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实践指导教师送出去培养,如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级各类实践育人学习培训和交流等,努力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理论技术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育人“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还要广纳社会贤才,聘请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专家里手、行业骨干担任实践育人的兼职教师,作为校内专职教师的重要补充。
(4)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搭建好育人平台。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实践基地。高校应坚持自建和共建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和培育,努力搭建好两个平台――网上虚拟平台、网下实体平台,形成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实现实践育人工作立体化和全覆盖,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一方面,加大投入,自建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校校联合、政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为实践育人搭建好实体平台。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精心设计和开发实践育人软件,通过搭建网上工厂、网上基地等网络虚拟平台开展网上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实践育人的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 of Three-tier System Internships
――Tak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Toys Quality Inspection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nternships as an example
PENG Yu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lan of vocational college, the internship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internships usually performed semester when students graduat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toy quality inspec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s a three-tier system of internships manner. Three-tier internships, refers to as "first-year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second grade, third grade job skills training," whil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interest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internship process.
Key words internship; three-tier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iple win; revelation
1 三级制顶岗实习的定义
顶岗实习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它是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工程应用中重要基础内容之一。
广州番禺职业学院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综合性很强,不只是体现在顶岗实习的实行,还可以从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看出。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是“一年级职业训导,二年级专业技能训练,三年级岗位技能实习”,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兴趣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贯穿顶岗实习全过程。顶岗实习签署实习协议、买保险、按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工资最低标准给学生发放实习工资。三级制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尽可能早地将学校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尽早地与企业环境接触,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三级制顶岗实习的出台,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不断磨合的结果,是三者三赢的选择。
2 三级制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和考核方式
广州番禺技术学院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在从学生在第二学期暑假开始的第一阶段,时长2~8周;第四学期的暑期为第二阶段,时长是2~8周;第三阶段是在学生第六学期教学周第一周开始,进行时间最长的顶岗实习安排,时长16周。
第一阶段,是在学生第二学期的暑期,此时顶岗实习是作为职业能力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的,在学生自愿选课的前提下安排的。学生选课名单确认后,由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与专业对口或专业相关的企业联系,根据企业以及学生的个人意愿,以职业训导为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暑期顶岗实习安排。这一阶段,企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职业认知、公司概念、个人技能等的基础教育。
这一阶段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三个方面:(1)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是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情况的考核,在绩效考核中要用事实说话,很好地维护每个学生实习成绩公平公正,维护了纪律的严肃性。(2)学生实习期满按规定时间返校后,要求学生撰写的实习工作总结,学校专业指导教师组织对学生进行答辩与座谈,了解学生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真实体会和收获; (3)由学生自我管理小组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限间的各方面表现提出综合的自评意见,为专业指导教师的考核提供重要参考。
成绩考核比例:工作记录20%+实习报告20%+实习单位评价40%+实习答辩20%。
第二阶段的顶岗实习,安排在学生第四学期的暑期,同样是作为一门学生职业能力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的。这一阶段的顶岗实习,同样也是安排了2~8周的时间,在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进一步地考虑学生的专长、能力。这一阶段,顶岗实习是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企业会对学生提出比第二学期的顶岗实习中高一阶的要求,学生会接受到更新、更专业的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的执行基础是在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获得 “三赢”,由于实训安排在企业内部,需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现状,在此基础上,尽量结合学生(二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安排。
第四学期的顶岗实习考核要求,和第一阶段的顶岗实习考核制度是一样的,但是增加了校外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短期培训等方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
第三阶段的顶岗实习时间最长,为期16周。在这一阶段,顶岗实习是作为职业能力必修课存在的。此时,这门课程学分为16个学分,在学生毕业当学期进行,也可以解释成毕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即第三级岗位技能实习,是在第六个学期(一般约四个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倾向,毕业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学生以企业试用员工身份独立工作,完成毕业顶岗实习。一方面,毕业实习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并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就业试用,考核合格者录用。学生将由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跟踪管理,同时委托企业兼职教师协助管理,由企业和指导老师共同考核。
毕业顶岗实习主要以与就业相结合的形式。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保持相对应,主要有玩具企业助理QA工程师、实验室测试助理工程师等。实习地点、实习单位与岗位采取学校推荐和自己应聘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岗位和单位以自己应聘单位为主,在自己不能找到实习单位的情况下,学生应无条件地服从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与实习岗位。
3 三级制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
三级制顶岗实习,鉴于其实践性、社会性及延续性,这就使三级制顶岗实习具有其独特的教学要求。
三级制顶岗实习,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验证理论知识,不断地学习最新操作技能,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环境的过程。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停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充实自己所学知识,扩展自己的社会人脉。
教学要求:(1)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热爱;(2)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在每个实习单元之前要安排专人负责介绍实习内容等;(3)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在每个实习单元结束之后要组织研讨活动,及时总结和提高理性认识;(4)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意识;培养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5)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指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三级制顶岗实习的三赢效果
三级制顶岗实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方,学生、学校、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都获得了不斐的成果。
对学生而言,在三个阶段的顶岗实习过程中,除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工资最低标准的经济收入之外,得到更多的是在学校无法学习的操作技能,企业经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顶岗实习,促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企业的工作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就业后的工作实践,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塑造“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人际关系学习,学会社会、企业中职场伦理关系,扩展自己的社会人脉。
对学校而言,组织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多方面跟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使其更加贴近企业工作流程,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在此过程中,学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对于社会导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站在企业的立场,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企业的人才选用时,除了常规的招聘方式,在选择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时,就开辟了另一条新的道路。以南海美泰玩具公司为例,企业与专业合作,分批次分年限地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初次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企业一般会将顶岗实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安排在工厂车间,由车间熟手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玩具零件组装指导,第二阶段,学生单独进行操作。第二次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企业根据学生的专长、能力、个人意愿进入车间组装玩具,或进入设计室设计玩具、或质量检验部门检验玩具质量。第三阶段,企业将学生当成独立的社会人对待。对于工作要求、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都是以正式员工对待要求。在这三个阶段中,企业不停地选择、考察、培养员工,寻找适合自己企业文化,培养符合企业目标,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员工。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除了解决了用工忙时的企业人才需求,还达到了省时省力寻找、培养人才的目的。
5 结语
为适应社会需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寻求不同地合作渠道。三级制顶岗实习就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实验性教学改革。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上顶岗实习的多形式执行,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跟上社会生产工艺的进步、以及人才的培养提供方便。三级制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为学生、高职院校、企业创造了三赢的机会。三级制顶岗实习是现在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的一个启示,是教学手段的一种提升,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 卢飞跃,渠川钰.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2] 陈诗慧.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项目化管理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