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9 00:17: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药事管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创新教学方法
曾告诫我们:“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4]“不讲究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不研究读者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人们就不愿听、不愿看。”[5]教学方法改革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保证,但当前的高校课堂上,填鸭式、满堂灌,“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做法仍然大行其道[6],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7]。近年来,“百家讲坛”架起了一座通向大众的桥梁,使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历史得以家喻户晓,较好地发挥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这其中固然有演讲者的知识积淀和人格魅力因素,但新鲜活泼、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功不可没。药事管理学文字叙述多、法律条文繁琐、政策性强、语言抽象,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教育者需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采取理论讲授、案例剖析、情景演练、讨论点评、跨专业实践、课外阅读等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讲授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时,采用实物展示教学法,收集市售药品的包装盒、说明书等实物,进行教学展示,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使教学内容更真切、更贴近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讲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现实问题为牵引,将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可以选取“齐二药事件”和“欣弗事件”等有代表性的案例,运用文字和视频,介绍“毒”药的严重危害,让学生通过鲜活的实例与惨痛的教训,深刻领会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监管的重要意义,明晰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和工作责任与使命。讲授药品广告管理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收集药品广告,对照药品广告审查办法,分析其真实合法性、宣传指导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实践证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药事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的运用场合、条件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实践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整合利用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目前,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8]。为此,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实践育人作出新的要求和部署。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又强调:“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9]药事管理学教学要注重体验,讲求感悟,立足平时,重点利用寒暑假期,设计开展实践教学,突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当事人”身份,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锻炼和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10]例如,在讲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时,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在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现场参观考察,亲身感受药品种植养殖氛围,听取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中药材种植养殖在中药产品质量中的“源头”和“龙头”作用。在讲授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到医院参观学习,访问患者,随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会诊、抢救和病历讨论,开展处方分析和用药情况调查,提高对临床药物治疗监管意义和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建立模拟药房,让学生模拟经营,给学生提供“荷枪实弹”的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对于保障药品安全、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重要意义,全面掌握GSP。假期,鼓励学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深入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和销售终端见习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调研、宣讲和服务,了解各类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有利于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责,提高运用药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实验记录本及样品的管理
药物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实验记录的管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统一印制带有页码实验记录本,避免实验记录的修改。在研究生毕业以后,把该生相关的实验记录全部装订并且封存在专用的档案柜中,制定了毕业生实验记录本的借阅及归还程序,确保实验记录本的安全存放。药物化学实验室比较独特的一个特点是拥有大量新结构化学物,并且这些化合物的活性是随着生物活性测试的发展逐步开发出来的,因此做好样品的管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研究生毕业前,按照统一的标准做好样品的管理工作,这些标准的信息包括化合物的名称、结构证明数据、纯度、已做的活性数据等已知的相关信息。所有的这些样品都保存在专用的4度药品展示柜内,借用归还的情况也登记在册。针对在读学生,我们在一个课题结束以后,同样实行类似的样品管理。近年来通过规范的样品管理工作,极大方便了课题组内部活性筛选工作的开展,扩大了化合物的利用范围,提高了获取高药物活性的新结构的可能性。
3仪器管理
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拥有了Bruker400兆核磁、Q-Tof高分辨质谱、BD流式细胞仪等药学相关系列高端精密仪器。这些仪器价格昂贵,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验室聘用了专门的实验员负责此类仪器的日常使用和维护,避免了操作不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实验室常规仪器具有使用频率高、价值相对较低、对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等特点,我们则根据仪器的种类,安排了所在实验室的研究生作为常规仪器的负责人。该类仪器的负责人,负责制定仪器规范的操作规程,协助研究人员对新进实验室人员进行仪器操作的培训,仪器的常规定期保养及损坏的维修协调工作等。
4项目管理
药物化学实验室是各类科研项目具体实施的场所,只有项目顺利实施才能保障实验室能够持续良好的运转。本实验室实行逐级负责制度,研究人员定期开会讨论确定研究思路及方向,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研究人员再与具体的研究生定期讨论试验进度,并及时修改科研工作的方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2、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作为在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责任重大的县级医院药品使用、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品应急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药学应急指挥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1]明确指出:突发共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了确保应急药学体系能够快速、高效应对突各种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成立了药学应急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担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小组组长,药剂科主任任业务组长,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急预案制定、论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不同级别的药学应急预案;部署突发事件药品储备、调配及配制;掌控药学应急人员的合理调配;和医、护紧密配合及时沟通的工作,以确保大规模人群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信息联络和快速级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人员(特别是有技术特长人员)联络方式(手机、住宅电话及家庭详细住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根据不同应急的技术要求,随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快速接受应急召集。
3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的储备、调配、应急配制体系
3.1建立“重点储备,网络调配”体系应急药品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质基础。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备好抢救药品,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可以挽救许多生命,减少致残率。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偶然爆发的特征,药品的储备很难计划、不可预知,作为北京市的远郊区县我们采用“重点储备(有季节性、有预见性的储药,如:夏季集体食物中毒,冬季一氧化碳中毒等),市区县二级调配网络系统”,这样既能满足突发应急需求,又能极大地节约有限医药资源。
3.2建立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配制体系对于特殊的应急药品(没有应急储备),为挽救生命,报应级领导小组同意后,按照《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或其他地方标准由具备配制制剂资质的药剂师进行配制。例如:发生在我县某工地集体误服氯化钡中毒事件,针对钡离子中毒药物治疗是需要大量口服硫酸钠溶液,但在我院没有储备,致电本市各兄弟医院也没有储备,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及时报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同意后,立即组织制剂人员配制硫酸钠口服溶液,解救了38位工人的宝贵生命。
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学技术预案体系
4.1对突发公共事件了解确切,能够及时确诊的病症,药学应急人员要参与临床救护,参与疑难病症会诊,向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咨询,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制定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获得预定的治疗结果。例如:确证发生煤气中毒时,在采取必要医学抢救同时,可采用细胞色素C15mg(用前须做过敏试验),辅酶A50U,ATP20mg改善组织代谢,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防止脑水肿等。
4.2对突发不明原因罕见疫情,确诊致病原进行药敏试验,针对病症进药物治疗同时,加强临床药学监护。监测病人血药浓度、尿药浓度,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同时用于判断病人现实的或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解决病人现实存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预防病人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4]。把多个个体化给药方案综合起来分析、论证,从而摸索出较为成熟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2003年春季爆发的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SARS,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SARS的致病原是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并将这种种导致SARS的新型的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后命名为SARS-Cov)[2,3]。作为县级医院突发事件应急药学人员,我们遵循“非典”药物治疗原则,明确目标,参与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给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性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我们为病人建立了用药档案,评价不同个体人群不同用药方案,摸索出了适合本院的一套治疗“非典”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药学应对体系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县级医院药剂科综合应对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利于药剂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虽然整个体系是基于“突发”的前提,但对平时药品储备、调配、配制、临床药学监测体系的完善也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是促进医院现代化药学建设的一个难得的契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4/1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S].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药,是祖国医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在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也从传统剂型中迅速发展出了片剂、冲剂、胶囊剂等固体剂型,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型的出现,使中药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它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199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注射剂2个,颁部标准收载中药注射剂70个品种,目前具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近100种。但随着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其不良反应(ADR)的发生也逐年增加,如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2009年的双黄连注射液等,几乎包括了目前在使用的所有品种。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和西药一样,具有两重性,既有防治疾病的药理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品,中药是药品,必然也不例外,那些“纯天然]中药药学论文,没有药品不良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并容易误导消费者,如人参是人们公认的补气良药,当用量过大,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1﹞所以,不管是什么药,超过一定量,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我们在临床使用中应该要尽量避免剂量过大。
2、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静脉滴注。一、特点表现为:(1)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有不良反应的报道。(2)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3)中药成分中致敏物质的不确定性及过敏种类众多无法通过预测试验减少,因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4)中药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制剂质量标准水平的制约,导致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差异性。二、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肝肾损害、过敏性休克等。
3、中药注射剂发生的原因:(1)医护人员没有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2)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是临床上用药的主要依据,但是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用量、溶媒选择及不良反应症状描述等存在差异,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可能性。(3)配伍上:中药因为成分不稳定,不能与其他药品一起配伍。如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阿拉明、乳酸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硫酸美芬丁胺等药物配伍使用,香丹注射液不能与盐酸左氧氟沙星配伍。﹝3﹞因此。为了保障用药安全,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4)使用的剂量和滴速: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有一定的安全范围,随意加大或加快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清开灵一日量为2—4支(20—40ml),要求以10%葡萄糖200ml或氯化钠100ml稀释后使用,滴速勿快,儿童控制在2040滴/分为宜,成人在4060滴/分为宜。﹝3﹞(5)溶媒的选择: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复杂,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不同溶媒剂。如粉针剂应该用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在溶。如选择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6)配制的时间:药物配制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受到环境的影响使药品分解,药效降低,药液中小粒子聚集沉淀中国小论文。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大。(7)给药顺序:如要滴注多组时,应注意多组输液的给药顺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滴注中药注射剂后,可用少量输液冲洗输液器。(8)存储原因:在存储过程中温度过高,会使药物受到微生物污染。如用此液体会使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和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所以中药注射液应在避光、密闭、阴凉处保存。(9)污染:配液、输液环境是否洁净达标、针管、输液器是否有热源等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结果
随着近几年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看来,大多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如2008年10月5日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使用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黑龙江省完达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完达山药业公司)刺五加注射液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经查,这是一起由药品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2﹞可见,虽然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尽管存在固有缺陷,但临床上不合理使用已成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液显得尤为的重要。
(1)医护人员应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中药药学论文,对使用过药品曾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者、过敏体质的患者(包括对其他药品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禁用。老人、儿童、孕妇等体弱者应慎用。并做好监测。
(2)在临床使用应辩证用药,掌握适应症,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3)严格控制滴速,一般控制在4050滴/分,如是初用患者开始滴速宜慢,并要密切观察有无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
(4)中药注射剂是纯中药制剂,保存不当可能影响质量,因此,在使用前要对光检查,若发现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或瓶身有漏气、裂纹外标签模糊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5)中药注射剂一般是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
(6)加强用药监护。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
(7)对中药注射液中过敏反应的高发品种(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应先做皮试。可用原药物1:100稀释作皮肤斑贴试验或用药物1:1000稀释作皮肤划痕或皮内注射。﹝4﹞
结论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天然药物开发的广泛应用,国内中药注射液的品种会越来越多,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虽然近几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频发,最终导致一部分中药注射液被封杀,一部分被限制使用。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我们祖国传统中药会得到更好的发扬广泛。
参考文献:
1、杨晓.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78
2、知识园地,云南药械安全性监测信息通报,2008.04:4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分类号] G250
1 引言
1.1 从基础理论说起
基础理论是任何一门学科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遇到和讨论的问题,图书馆学亦是如此。在我国图书馆学界,无论是上世纪20年代初图书馆学作为舶来品被引入我国时所承袭的美国图书馆学的经验实用主义作风,还是近20年来不绝于耳的对于理论研究的抨击声,都不能掩盖基础理论研究的光芒,更无法抹煞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图书馆整体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无论我们正视与否,基础理论始终是伴随图书馆学研究左右的。
根据《辞海》的解释,“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起点或根本。“理论”则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由社会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349。“基础理论(basic theory)”就是支撑和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的概念、原理体系。参照这一阐释,我们可以理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涵义。黄宗忠曾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再探讨》一文中定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就是图书馆学概念、原理的体系,是图书馆学的起点与根本,是图书馆学领域中的主体思想、宏观理论,是人们在图书馆的长期实践中对所观察到的图书馆现象、过程与外部关系所做出的基本的系统的解释,是历代人们对图书馆实践经验的概括,是图书馆知识的系统性结论,是图书馆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这一表述显得较为冗长,我们可以简练地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理解为支撑和决定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的概念和原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从人们对图书馆本质的主观认识抽象而来的概念和从观察实践过程中归纳、概括得出的原理构成的,是主观与客观在哲学层次上的高度统一。
1.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范畴的界定
由于图书馆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就科学研究本身而言,往往也囿于时代和观念的限制,每当有所突破时,伴随而来的必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革,即便是像经济学那样成熟的学科也不例外,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并非一成不变。恰恰相反,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这种变化更多是集中体现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上的,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虽然时有变化,但其核心还是可以探知一二的。
我国图书馆学界对于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于图书馆定义问题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和专著的不断问世大大推进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在图书馆学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教科书主要有:《图书馆学概论(修订版)》(吴慰慈、董焱,2002)、《图书馆学基础》(吴慰慈,2004)、《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徐引篪、霍国庆,1999)、《图书馆学基础教程》(王子舟,2003)、《图书馆学导论》(于良芝,2003)。从这些教材的编排体系内容来看,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最为集中的是图书馆学基本概念、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以及图书馆学发展趋势这六大方面。其次,从比较早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著作中,如《图书馆学概论》(吴慰慈、邵巍,1985)、《图书馆学导论》(黄宗忠,1985)、《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倪波、苟昌荣,1986)、《图书馆学原理》(宓浩,1988)、《图书馆学引论》(金恩晖,1988)、《宏观图书馆学》(陈源蒸,1989)、《现代图书馆学教程》(郭星寿,1992)等,也可以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
但是应当注意到近20年来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给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带来的变革。变革改变了传统的操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人们的自由意识和创新精神被极大地激发。特别是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重建。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制度、图书馆延伸服务等新名词被引入或提出,一方面扩充了原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为基础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研究的重心。所以,在研究新世纪10年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时,不仅要重视研究范畴内那些对传统基础理论问题的新讨论,更要注重范畴内新问题的阐释。
1.3 关于高被引论文的选择
现代科技革命无疑加快了人们的步伐,科学研究也不例外,从每年在呈几何速度增长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就可以看出。如何发掘和梳理这些学术结晶并体现其价值成为了问题。当然,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如综述、索引、目录、汇编等。但笔者认为,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尝试,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和写作方法:已经发表了的学术论文就成为了一种固态的历史沉淀,那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选取新世纪10年来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点,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篇论文,加以深入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凸显其中要点,还可以提纲挈领地勾勒出研究的整体脉络和发展态势。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其被引频次往往也相对较高,具有一定时效范围内的高影响力。笔者主要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近10年基础理论领域的发展动态,在客观上以CNKI学术文献总库为基础,对前文中在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范畴进行界定时提炼出的关键词短语进行检索,选择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在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后遴选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予以论述。
2 1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高频被引论文述要
继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低谷及90年代的重振以来,在进入新世纪后的这10年间,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艰难重建的同时走上了一条呼唤权利时代和人文关怀的道路。按照研究内容及特点可以将10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高被引论文,管中窥豹,回顾总结10年的发展历程。
2.1 2000―2003年:传统研究推陈出新,自由人文精神萌动
这一阶段被引频次较高的两篇论文是2000年初王子舟先后发表的《知识集合初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索》和《知识集合再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阐释》,分别为88次和40次。这两篇文章吹响了新世纪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探讨的号角,“知识集合论”由此诞生。文章认为人的知识主要来自客观知识世界,知识集合是把客观知识按一定原则
有序组合起来的集成体,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所以图书馆的实质就是知识集合。知识集合的观点蕴含着很强的哲学思辨,体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张广钦的《试论图书馆的哲学内涵》(被引24次)一文,从“图书馆哲学的定位、图书馆哲学内涵的层次、图书馆哲学与其相关问题的关系、研究图书馆哲学的意义4个角度和层次对图书馆哲学进行了分析。文中作者认为“图书馆哲学的‘哲学’,不是狭义的哲学,而是一种理论,一种知识体系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应用的表述”;“图书馆哲学可以分为3个层次,低层次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中层次为建立在低层次基础上的更深一步的研究;高层次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即目前尚未全面展开的图书馆学专门哲学研究。”同时还指出研究图书馆学哲学的两点意义:理论研究的缺失和学科发展的要求。这些观点新颖独到,值得深入思索和探讨。黄宗忠的《图书馆学体系的沿革与重构》(被引22次)一文认为:“图书馆学体系就是图书馆学内容分类、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图书馆学各个门类、分支学科、低层次学科、知识单元、知识元素构成的整体,是理论(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有机结合。黄宗忠通过对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建立的图书馆学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厘清了现代图书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学术史价值。在随后的《图书馆学体系的沿革与重构(下)》中,他又探讨了重构图书馆学体系的必要性、依据与原则,并重构图书馆学体系――由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两个门类组成的新图书馆学体系。该体系的建立表明黄宗忠摒弃了他本人在20世纪80年代所构建的三分法体系,而将技术图书馆学纳入到应用图书馆学分支中。这一调整使体系更加符合逻辑,也体现出作者大胆创新的意识。但该文并没有对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探讨,有所缺憾。
范并思在《论加强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被引33次)一文中,提出公共图书馆研究虽然始终是图书馆学的研究焦点,但在我国研究得还远远不够。通过深入探究,他指出这是由于图书馆学的基础薄弱和公共图书馆研究人才欠缺而引起的,因此呼吁图书馆界应在新时期加强开展相关问题研究。这篇文章列举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事实,对此后公共图书馆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文章中对如何加强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只作了宏观层面的探讨,并没有深入分析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蒋永福2001年发表的《人文图书馆学论纲》一文被引高达95次,文章将图书馆学置于新的研究视角之下,从宏观上将图书馆学理论分为“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两大系别,指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缺乏人性关怀。“人文图书馆学”赋予了图书馆更多的人性关怀与和谐氛围,在越来越重视人本位的时代,两大系别只有平衡发展,才能体现图书馆的完整性,因此“加强人文图书馆学的研究”这一观点是与时俱进又切合实际的。2002年初,李国新发表《对“图书馆自由”的理论思考》(被引81次)一文,对他本人在2000年首次提出的“图书馆自由”概念进行了又一次审视和阐释。作者认为“起源于西方的‘图书馆自由’的核心精神,就图书馆来说,是强调收集和提供资料的自由;对利用者来说,是强调从图书馆获得资料和信息的自由”。图书馆自由’观念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权理论中的‘思想自由’的原则”。…自由’总是与对自由的限制相伴而行”。可以看出,作者关于“图书馆自由”的观点有着一套完善的理论支撑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因此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也大概是此观点一出就得到了较广泛的关注和赞同,并随即成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的原因所在。
2.2 2004―2007年:探讨研究对象,倡导职业精神
熊伟在《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导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重建》一文中提出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的广义本体论研究可能是传统图书馆学向当代图书馆学体系转换的一种解决方案。以广义本体论为基础,可以构建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进而可以揭示当代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结构。作者这种以广义本体论的大视野来观察图书馆本质的方法新颖大胆,颇具挑战性。柯平、王平在《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被引37次)一文中,将知识资源作为图书馆学的学科基点探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认为这一体系表现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三层结构:第一层是理论研究溯源,第二层是基点、原理和哲学,第三层才是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知识资源论的观点同样是从知识角度研究图书馆学,并沿着知识论一知识基础论一知识社会论一知识交流论一知识组织论一知识集合论一知识管理论这一脉络演化形成的,是在演化过程中对其他观点分析优劣、吸取精华得出的。2007年初,马恒通在《知识传播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新探》一文中以知识传播为基础,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馆藏知识传播这一观点。作者以这一观点为核心,分析了图书馆学的内容体系,阐述了“知识传播论”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指出了未来图书馆学的研究方向。观点一出,就如同前些年作者提出“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等观点时一样,遭到了同行的质疑和反驳。从某种程度上说,“馆藏知识传播论”只是在“知识说”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微观层面的考察,理论体系缺乏严密性,并未准确地揭示图书馆活动的本质,所以不可能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终结。
随着图书馆学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图书馆精神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图书馆精神的一贯倡导者,范并思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一文被引频次最高,达229次。文章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历史演变谈起,总结了公共图书馆基本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提出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内涵、所面临的挑战和时代意义,着重指出公共图书馆精神在我国当前已经成为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我国公共图书馆界须补上公共图书馆精神这一课,与国际流行的理念接轨,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保障社会信息公平的机构。程焕文、周旭毓的《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被引123次)一文,系统论述了“图书馆的重要价值、体系结构及其作用,图书馆事业精神与图书馆职业道德精神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了如何继承和弘扬图书馆精神。在图书馆的发展已经开始从技术主导阶段上升到人本主导阶段的环境下,对图书馆精神的重视和倡导势在必行。2005年,于良芝发表《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被引96次),畅谈图书馆职业精神和核心能力。在此之前,图书馆职业精神这一理念最早见诸于作者在200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但未有独立发表的论文对其进行表述。图书馆职业精神所包括的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个人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等内容在信息时代虽然受到了一些挑战,但当今的图书馆人需要用勇气和智慧来维护这种职业
精神,促进职业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李超平的《建立什么样的图书馆职业精神》(被引65次)一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即“以图书馆职业为从业的价值标准,在理解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使命的基础上获得对职业的认同感,以崇尚科学的精神来理解图书馆职业的责任意识,用职业道德规范来实践图书馆职业精神。较之发达国家,我们的图书馆职业精神的确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职业精神并非仅仅停留在以往所宣传的“爱岗敬业”层面,而应该是以公众利益为基准的专业的、完备的职业精神体系。
2.3 2008年以来:主动反思热点,积极创新理论
在图书馆权利的讨论和研究经过热议阶段进入沉淀和反思阶段后,蒋永福在《论图书馆员伦理――基于责任伦理和为他责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针对图书馆员个体的“图书馆员伦理”问题。虽然图书馆员伦理这一提法早已出现在理论界,但将其与图书馆权利看作“一体二维”的关系来讨论却尚属首次。文章认为两者都是图书馆对社会的一种“誓约”,只不过图书馆员伦理是图书馆员对个人职责和行为准则的宣明,图书馆权利是图书馆行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宣明,前者表现为个体责任,后者表现为集体责任。目前我们正处于重视人文和强调个人权利的时代,所以二者的研究不应偏废。2010年3月,程焕文发表《图书馆权利的界定》一文,针对目前图书馆界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对“图书馆权利”的定义,即民众权利论、图书馆员权力论、公民与图书馆权利论,在对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权利法案》内容、美国图书馆协会智识自由办公室的使命和有关智识自由的定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将图书馆权利界定为民众利用图书馆的自由、平等权利。作者从多角度论证和阐释,观点颇有说服力。
2008年,吴慰慈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走向》一文中适时地指出了目前及今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四个走向,即拓展研究范畴,探寻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促进理论与技术融合,调整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这些对走向的分析概括是建立在作者长期的理论研究和调研基础之上的,清晰而准确,为处于调整变革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叶鹰的《书理学论纲》一文,是继作者2005年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分析表述及其逻辑结构》一文中提出以“一个轴心、三条原则、五种模型”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分析内核观点之后在“一个轴心、三条原则”问题上深入研究的成果。作者将“一个轴心、三条原则”倒置为前提或公理,构成理论内核,用抽象分析方法建构出图书馆系统的基础理论并称之为书理学。书理学将图书馆研究内容分解为书的研究、人的研究和用的研究三部分,既有图书馆学的分析性基础理论,也有理解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结构的R范式、H范式和s范式,前后呼应,自成一体。这种较抽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秉承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在观点的表述和提炼上都力求体现一种凝练的逻辑表达。虽然许多人并不同意甚至不能读懂叶鹰的这种抽象论点,但正如蒋永福所说,我们应当给这种新尝试、新思路以“茁壮成长”的宽容氛围,这种尝试和思路在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是完全正确和值得提倡的,这种从不同角度的探索也有助于拓展我们的学术思索范畴和视野。
3 特点和结论
以上论述虽然有限,但从中可以大致看出新世纪1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及态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整体来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征从以前的广布式研究转为现今阶段性较强的热点式研究,且研究的主体从实体图书馆扩大到了抽象意义的图书馆及图书馆所涉及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图书馆自由、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职业精神问题的研究较为集中,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大多涉及这些主题。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51
Pharmaceutical Affair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Strategy
YUE Hui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75)
Abstract Pharmaceutical affairs management course has a strong social and applicability, the teaching purpose is through the pharmaceutical affairs management theory, pharmaceutical affairs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grasp,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drugs development, production, management, use the ability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to adapt to the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pharmaceutical affairs management field. The cultivation of pharmaceutical affairs management ability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science educators,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basic mean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affairs management work started late in our country, has yet to form a unified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perfect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pharmaceutical affairs build problem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affair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药事管理学是融管理学、药学知识为一体,以法律法规为表现形式的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应用性很强,而在现实教学中的学生普遍缺乏对药事领域法律规则及社会现象的实质体会和理解。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只有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1 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药事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药学事业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药品质量、药品价格、药物政策不断成为社会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实际能力的药事管理人才。培养高素质的药事管理专门人才,可以加强对药品从研制、生产、流通、价格、广告乃至使用等各环节的全方位管理,保证医药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和经济性。应社会需求我国很多医药院校组建了医药商学院、人文管理学院,专门培养医药领域从事药事管理的应用性人才。这些学生的知识背景以社会管理、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科学为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药事管理学自然而然担当起学生接触专业,引领学生探知药事管理领域的重任。而实践教学是保证这一任务完成的重要途径,在药事管理实践教学形式下,学生了解药学事业,深刻体会药事管理理论知识,形成药事管理能力,满足社会对药事管理人才的需求。
1.2 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主要手段
由教师主导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围绕课程任务而分别展开。药事管理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药事活动的主要环节及其基本规律,掌握药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掌握我国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熟悉药品管理的体制及组织机构,具备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管理和监督的能力,能运用药事管理的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药事管理学以传授药事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造就药学事业中的药事行政管理、药品监督管理、药品生产管理、药品经营管理、医院药师和社会药师等职业人才为目标,即培养上述职业人才的职业工作能力是药事管理学课程的主要任务。而这些职业工作能力是无法单纯从书本、课堂上学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这个桥梁,才能将所学转化为能力;只有通过科学设计的药事管理项目训练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工作能力。因此探索和实践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3 提高药事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现作者从作为药事管理学一线教师的体会出发,探讨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首先从学科性质来说,药事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只有放到社会中去,放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其次从课程内容来看,药事管理学知识内容庞杂,涉及管理学、药学、法学等多学科内容,其中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贯穿始终,体现药事领域以法管理的特色。法规内容抽象难解,形象化偏弱,不易激发学生兴趣,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另外,就学生主体分析,我国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在大学之前很少接触社会职业领域,对药学事业的管理更是认知模糊,如果没有必要的实践教学,学生只能是肤浅地理解,表面地掌握,课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我们认为药事管理学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和多元化的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法建设以及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强有力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几个方面。
2.1 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目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对的职业群对职业的具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而科学设定。培养对象指向未来的药品监督管理、药品生产管理、药品经营管理、医院药房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合药事管理岗位的人力资源。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了解药学事业社会现状,加深对药事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培养学生的药事管理应用能力和解决岗位现场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具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它们的内容和时间安排紧密结合药事管理学理论教学。药事管理学理论课程内容以国家新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及管理条例为主要依据,本着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从国家药物政策制度到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再到各项具体规范的顺序进行安排,共分九个知识模块,分别为国家药物政策制度、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中药及特殊药品管理、药事信息、药品生产管理、药品经营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根据上述理论教学模块内容要求,结合药事管理职业岗位方向能力要求和现实药事管理实践教学开展的可操作性,我们认为应在药品监管管理体制、药品管理法理解应用、药品注册、药品信息、药品生产管理、药品经营管理几个方面形成单独的实践教学项目。其中课程实训教学包括四大模块,第一模块为药事组织管理知识实训,第二模块为药品管理法综合运用技能实训,第三模块为药品注册技能实训,第四模块为药事信息能力实训。实训教学内容要时时更新,结合我国药事法的发展动态,紧扣实际,同时结合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校外实践教学包括第五模块的药品生产企业管理能力实践和第六模块的药品经营企业管理能力实践。其他内容教学中全程以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穿插的方式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多元化的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法建设
药事管理学是一门将管理学理论应用于药学事业的应用叉学科,它以法规制度为主体内容,强调药事领域的依法管理,因此药事管理学科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科学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技术性、应用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针对这些学科特点,我们在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建设,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实践教学方法和特点概述如下:
药事管理案例教学,真实案例演示,分析实质,加以解决,易懂易学。教学案例多来自药事领域最新发生的事件,注重药事管理素养训练,了解药事管理实践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研究性教学,设定学科热点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或调查研究,由教师进行指导完成。具有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培养研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PBL教学,强调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包括知识的跨学科应用、学科内的跨研究领域应用,明显体现理论内容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实际运用能力,从中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辩证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网络实训教学,我们目前开展的内容主要针对课程药事信息管理部分,围绕互联网中针对性的药事信息网站,布置实训问题,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实体操作增进能力培养。
社会见习,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调查,接触社会,感知医药行业现状,深刻理解药事法规的现实应用,增加医药行业社会积累。
2.4 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这种考评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宗旨,重视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药事管理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改变药事管理学传统期末考试方式,其成绩评定应按比例设置,实践教学成绩应占相当的比例,以引起学生对药事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二是药事管理实践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对于这种教学最好的考核形式就是形成性考核。即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学习结果的阶段性考核,考核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表现和实践效果。通过形成性考核,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自觉性、有效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开放教育下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5 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
实践教学的保障层面是确保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态度;其次涉及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全面素质,为药事管理实践教学工作提供师资保障;另外要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从而保障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
本文章是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50238和长春中医药大学校级研究项目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勇,王丽娟.药事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1(16).
星期六(1月10日)
星期天(1月11日)
代码
名 称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0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13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5 西方文论选读(选考)
00821 现代汉语法研究(选考) 00422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50201 英语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050426 环境艺术设计(本科段) 福州大学 00975 工程概预算
00701 人体工程学应用
*100804#
中药学
(本科段) 福建中医药大学 03052 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03034 药事管理学
03053 中药制剂分析 03050 药理学(三)
03049 数理统计
03047 分析化学(二) 020104#
财税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69 国际税收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20106 金融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79 保险学原理
*020110
国际贸易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20210
旅游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6011 旅游学概论
00199 中外民俗 05034 旅游地理学
06944 中国旅游文化 06120 旅游专业英语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6123 导游学概论
00200 客源国概况 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独立本科段) 集美大学
00207 高级财务管理
020256 项目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5065 项目管理法规
05066 项目论证与评估 05058 管理数量方法
05063 项目时间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05062 项目质量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64 项目风险管理 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6947 犯罪社会学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6948 婚姻家庭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78 社会统计学
00280 西方社会学理论
00286 福利经济学 040102 学前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399 学前游戏论
00886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40107 教育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459 高等教育管理 040112 小学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教育学院 00542 文学概论(二)
06230 小学艺术教育 06231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03330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3329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050302 广告学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641 中外广告史 00640 平面广告设计 00639 广播电视广告
071502 应用心理学(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6053 变态心理学
07048 心理诊断 07051 学习心理学 06059 心理学研究方法
07049 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 02106 普通心理学
*100805 药学
(独立本科段) 福建医科大学 02087 分子生物学
05524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01757 药物分析(三)
01759 药物化学(二)
05522 有机化学(五) 01763 药事管理学(二)
06831 药理学(四) 01761 药剂学(二)
02051 物理化学(二) 050425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科段) 福州大学
05412 专业制图
00688 设计概论 *020209 旅游管理
(专科) 福建师范大学 01793 旅行社管理实务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1521 导游基础知识 01792 旅游企业公共关系
06124 旅游文化学 03959 旅游政策与法规 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专科) 福州大学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6097 社会问题(二) 00274 社会政策与法规
06095 社区服务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6096 社会传播学
050303 公共关系
(专科) 泉州师范学院
00638 企业形象与策划 050405 室内设计(专科) 福州大学 00712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00706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688 设计概论 082201# 管理工程
(专科) 福州大学 02625 现代企业管理(一) 06135 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02151 工程制图 02626 现代企业管理(二) *100801# 药学
(专科) 福建医科大学 02068 人体解剖生理学
02535 有机化学(三)
03027 植物化学
03023 药物化学
03033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03034 药事管理学 02911 无机化学(三)
03024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
03026 药理学(二) 02175 分析化学(一)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6821
国内刊号:11-2220/R
邮发代号:82-1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58-02
自从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之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高校落地生根,截至2010年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原国家教委在专业目录中将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培养目标的实践也未尽人意。因此,需要进一步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进行研究。本文结合笔者对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四所高校所进行的专业调研,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模式,以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还未有清晰的界定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基本范畴的理解,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原国家教委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这些范围主要涉及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范围。但是目前国内出现的新型组织形态,如非营利机构、公益机构、第三部门、非政府机构等是否等同于事业单位,还未有定论。因此,将公共事业管理范围限制于“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是否能够全面有效地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不仅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课程建设,也对于我国培养适合公共事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方向纷杂
基于已经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校的情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依靠原有的办学基础。大多数学校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办符合自身情况的专业,虽然该专业的名称全国是统一的,但是各高校专业的办学方向是纷杂的。例如,上海电力学院的特色为,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依托工商管理专业优势,同时结合学校电力专业背景。上海理工大学的特色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点,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有关的人力、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的通才,偏向于研究型。杭州师范大学的特色为紧密结合师范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及实践能力的人才,其学生就业定位于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学校、成人教育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工作,并能从事教育学等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特色为,挂靠医药专业背景,其中又分为三个子方向:医药人力资源管理、药事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子方向的划分特色突出,与该院现有师资等资源有效整合。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混乱
2003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委员提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课程规范意见,但由于尚需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征求全体委员意见再行修改,因此没有形成正式文件下发。著名专家娄成武教授指出,这个专业脱胎于行政管理专业,规范后的专业课程应立足于政治学、经济学两个学科基础。但是也有不同意见,也有人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立足于管理学的学科基础。从目前的学位授予就可以看出各院校课程设置的偏好与不统一。例如,大多数院校将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授予管理学学位,但也有一些学校授予教育学、法学等学位。课程设置的不统一,妨碍了全国性的深度专业建设,至今全国尚未有明确的专业硕士点成立。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高校的师资基础为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方向,真正的专业教师几乎没有,而转行的教师太多,整合的程度比较大;从总量上看,教师人数偏少,职称学历结构偏低。此外,由于大多数老师是因工作需要才转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因此大都缺乏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也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也致使在课程设置上大多将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等同,这也极大地妨碍了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关于专业设置理念
我国学术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位尚存分歧,但一般而言,都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子领域,即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附属领域,其目的是较为集中地研究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在公共事业组织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和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目的是要提高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绩效,促使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范围界定,公共事业涵盖范围不宜太过于狭窄,既应该包括科、教、文、卫、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应包括非营利机构、公益机构、第三部门、非政府机构等新型组织形态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和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范畴;随着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肯定地预期社会将需要大量的公共事业管理专门人才(以上海为例,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缺口较大);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事务,虽然目前还不十分成熟,但是其前途是光明的,必须坚定继续办学的信心。基于上述考虑,必须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建设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本专业横跨管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二)关于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从专业发展方向来看,本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研究型人才为辅。伴随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之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区建设)必将对专业人才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兴办这一专业必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好专业基础。事实上,大多数学校培养目标也是定位于适应相关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必须注意要灵活设置培养方向,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是本专业建设的立足之本。
通过考察四所高校,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有一个清晰的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如上海电力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向社会,立足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电力市场需求,主要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够了解中国能源及电力范畴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与实务,既懂公共事业管理科学、又懂能源及涉电行业的电力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等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的专业定位。虽然定位不同,但相同的是方向明确,必须较好地结合自己的既有资源,这一点在就业时优势凸显。同时,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高校不具备优势资源,专业特色又不够突出,缺乏专业师资优势,那么专业办学规模就不宜太大,否则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三)关于专业学科建设
本专业建设应当遵循“以学科基础指导课程设置,用课程规范引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完善学科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为学科基础,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也不能等同于大公共管理,应该广泛地吸纳政治学、经济学、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要打通专业壁垒,加强文理渗透,抓好基础学科核心课程建设,将其整合为一体的新学科。
在课程设置上,主干课程应该包含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政治学、领导科学、公共经济学、行政学法学、管理学原理、社会学、社区管理、应急管理等,对于某些课程的重视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而决定,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相适应,应该力求专职师资队伍素质的精良而非数量的优势,关键要注重教师的职称学历,特别是要注重知识结构,对于教师数量本来就稀缺的学校,可以通过引入适当方向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对已有一定数量教学队伍的院校,可以采用进修、访学、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应注重邀请公共事业单位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领导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担任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或举办专题讲座,充实专业师资力量。
(四)关于专业教学计划
基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体现办学特色等因素的考量,对于专业教学计划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范围本身的宏大同时结合学生的就业出路,在教学计划中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模块与分流设计”。如上海电力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电力事业管理”、“项目管理”模块;杭州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教育管理”、“外语教育”、“汉语教育”模块;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药事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三个子方向的划分,等等。这种“模块与分流”一般应该设计在大学三年级,供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至二个,这样专业比较容易突出自身的特色。
在课程科目选择上,如上文所述,在保留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其他课程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加以添置,使其特色突出。在课时设计上,尽量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数达到平衡,尽量使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比较紧凑合理。
在毕业论文设计上,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定量分析与定型分析相结合的论文,强调突出实践性;论文应注重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定量研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写作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五)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养成是该专业重要的培养目标,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则是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改进:
第一,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由于公共事业管理牵涉的知识领域极为广泛,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学校在理论教学环节方面都下了较大的功夫,可以说理论课程占总课时数的绝大多数,但在总教学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必然压缩了实践教学的时数,因此,必须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第二,增加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理论课教学一般不会有大量的物质消耗,但是实践教学则需要购置相关设备、材料,有时还需要借助相关的交通工具,租用实践基地等等,因而需要较多的物质投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基于长远的考虑,增加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第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这限制了该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很多院校没有专门的专业实习基地,即使有些院校建设了一些实践基地,也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加强与公共事业单位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就业能力。第四,从观念上加强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态度决定行为,观念指引行动。一些院校的师生没有意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或是出于避免麻烦的考虑有意回避实践环节,致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明显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同时,由于国内缺乏实践的培养和氛围,使专业教师往往也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虽然在教学方式与手段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技术手段,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于教学模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则容易使教师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实践教学的观念,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树立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培养出更多的知识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不可冒进也切忌气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朝阳专业,其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把握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才能走出一条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教师提高、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 谭宁.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一些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
[3] 王丽霞.“全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4] 余敏江.公共事业管理的危机及其出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
[5] 娄成武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
[6] 张晓霞,李春茂.高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024-02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突出“知识复合型”,突出“技能应用型”,突出“思维创新型”.模块化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所谓模块化指的是“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1].每个模块都制订各自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通过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精简教学时间,突出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性.目前,我院药学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问题、模块化设计思路及实施思路如下:
1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1.1课程设置多,弱化专业教育
课程设置存在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通识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生涯教育课占据较多学时和学分的问题,严重挤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据统计,在我院11级药学专业中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通识教育学分为81,占总学分的39.7%;总学时1052,占总学时的40.49%,比例占据过大.这就造成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捉襟见肘,无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人才的培养.
1.2课程模块多,未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特点
药学专业课程的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课程模块,如职业生涯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等,这样的划分未能与岗位连接起来,整合度不够,只是将学术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定的重新排队和堆砌,培养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体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
1.3实践教学零散,未能系统整合
以我院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为例,从培养方式来说,由于实践课程模块和课程建设未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改革,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基本还是传统的基础课、实习、论文的安排,没有与企业产品和应用药品从合成、制剂、质量控制等环节系统训练的结合,实践环节多,耗费大量学时,但学习效果有限.
2药学专业应用性课程模块化设计思路
紧扣高等教育教学重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化三级系统建设为目标,以模块化和实践性为重点,构建新的课程模块.课程建设要适应形势发展,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要优化和整合内容,降低重复性;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药学专业课程模块化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课程模块,最终形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其研究内容有:
2.1理清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需求
调研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将药学专业岗位划分为营销与管理岗位(营销经理、产品经理、质量经理)、技术岗位(分析员、技术员)和药品应用岗位(药师、中药师、营养师),其中营养师是根据我国人民医疗保健意识和健康需求而增设的一个药学就业岗位.
2.2抓住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药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有销售与管理能力,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以及指导用药的能力.随着我国制药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和制药成本的的提高,目前对生产、研发人才的需求在逐步下降,而销售、管理、指导用药的人才需求相对较旺.
2.3以能力培养构建课程模块
药学专业课程多,有40-50门课程,每门课程似乎都很重要,但是梳理出课程与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关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销售与管理能力的模块组成有:药事管理模块(包含药学文化概论、现代制药企业文化、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营销技巧模块(包含医药市场营销学、中医药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临床用药指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GSP和GMP认证模块(包含GSP认证细则和GMP认证细则课程).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模块组成有:合成模块(包含药物合成技术、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分析模块(包含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课程)、制剂模块(包含药剂学课程)、中药模块(包含常用中药识别、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课程)、实践模块(包含基础化学实验、药品综合实验、岗位产品体验、实践技能考核课程).指导用药能力的模块组成有:综合知识模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药概论、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药师技术模块(药师岗位基础知识、药物治疗学课程)、临床用药模块(包括临床用药指南、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品毒理学课程)和营养学模块(包括基础营养学、疾病营养学、儿童营养学、老年营养学、食品营养学课程).
3课程模块化实施的思路和特征
3.1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机制,引入行业专家进入课堂
模块化课程实施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大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支撑.因此,可以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解决.一是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授课,可以是1-2节课或1-2章.二是将专任教师送到企业培训,回炉再造.
3.2整合课程,开发应用型课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安排时间
整合《药物合成技术》与《药物化学》课程实验内容.改革《药用基础实验化学》、《无机化学》课程的考核形式.筛选和整合当前的药学专业核心课(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药品营销与贸易》,《药事管理学》等),理清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的关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加强模块课程间整合力度.增加与专业发展、行业标准、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在专业基础课或选秀课中增加《药学专业英语》、《临床用药指南》、《药学行业职业标准》、《药学文化概论》、《物联网》、《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理学》课程采用双语教学.针对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和知识、能力需求的调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调整和整合,扩大行业知识面.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和单一板书教学方式,增加任务驱动、问题探究、角色扮演、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法.如改革《药用基础实验化学》的教学内容,提高与不同专业的适应性.增加实验和实践学时比例,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大中试实验比例,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重点要促进专业课程模块中专业核心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和中试实验的设计和整合,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结合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或行业联合,加大中试实验比例,使学生熟悉中试设备原理和操作.改革传统的学期排课时间,将专业模块课程尽量提前至第4、5、6学期,同时产品体验环节提前至第6学期,避免传统的7学期开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程,学生已处于就业、考研状态,学习热情下降,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3.3以产品体验为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深化
实践和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流,它是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2].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地方高校都在尝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在探索获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密钥.实践模块的构建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基本框架如下.
首先需要强化专业实验的整合力度,以综合实验模块为基础,将药品的合成、制剂、分析和药理活性串联起来.如整合《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门课程实验构建综合实验模块;整合《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学》专业课程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拿出2-3个药物,如以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颗粒为产品进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体验药品专业实验全过程.
其次要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教材.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手段[3],要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就必须要合作开发教程[4].如我院拟与相关研究所、生产企业合作编写《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实验教材,与药品销售企业合作编写《药品市场营销学》,与药品监督管理部分联合编写《药事管理学》课程.与药品研发、生产、质检部门,联合编写《药学行业职业标准》等职业标准课程教材.同时,调研行业现状,构建行业标准学习模块和执业药师实践模块,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技能特点和能力要求.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制度,药学专业建设的一个突出重点应放在执业药师的有效培养上.药师负有审查处方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向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等职责[8].到2013年底,中国有药品零售企业42万家,全国注册的执业药师只有8万多人.我国专职的临床药师缺口更大,很多医院100个床位配不到1名药师,与发达国家配备水平相距甚远.因此,加强以指导用药为目的的药师和临床药师的培养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在引入《药学专业综合知识》、《中药学专业综合知识》等执业药师理论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企业、研究所、药房、批发企业进行执业药师实践体验.
最后,行业标准学习、应用教材开发和执业药师实践都需要将落脚点放在产品体验上,即依托校、所、企合作基础,以药品体验模块为主线,设置综合实验,如以复方丹参片、板蓝根颗粒、感冒灵胶囊、川贝枇杷胶囊等为例,让学生体验其提取、纯化、干燥、粉碎、混匀、制剂、质量控制、销售、管理和应用等全过程.从而,将学生的学习落脚点放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化设计需要进一步对药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创新,整合内容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将整合课程、编写应用型课程教材和融入课程行业标准作为抓手,探索新的课程模块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2〕花汉兵.电子创新实验基地设计与运行管理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