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06 22:41: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生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生教学管理系统论文

篇1

本模型的主要工作方式是,需要将某项任务分配在两台或多台机器中,作为客户机来说,其功能是运行用户接口和前端接口所需的应用程序,而作为服务器来说,其功能是提供客户机用户使用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软件上,该模型需要将各种应用或者软件系统依照逻辑功能,从而区分为客户端软件和服务器组件。作为客户端,其主要负责数据表示和应用处理,用于处理客户的界面,并能够接受系统传来的数据处理请求;作为服务器端的软件系统,其主要负责接收来自客户端软件发来的请求服务,并进行处理。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融合了许多大型机的多种功能,具有中央控制的模式,同时也结合了PC机的低成本和高性能。本结构的工作模式是: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相应的网络协议(例如TCP/IP、IPX/SPX)等,及时进行连接和通讯活动,经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各种需求服务,服务器可以进行响应并提供服务。

1.2三层Client/Server模式

该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两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模式中,需要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引入一个应用层,从而将应用逻辑转移到应用层中。需要将客户端弱化,并成为一个图形用户接口。与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相比,此种应用模式优点很多,比如具有可伸缩性好、安全性高及节省开发设计等。中间的应用层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实现负载平衡,改善系统性能。

1.3Browser/Server模式

B/S模式也就是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服务器端(Server)为一方,浏览器(Browse)为另一方,通过浏览器来运行软件。它的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兴起,是对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一种发展和改进。其结合了WWW浏览器技术和多种Script编程语言,与其它技术相比,它是一种新式的软件系统设计技术。在B/S体系结构体系中,当用户需要服务时,需要通过浏览器发送请求,那么分布在网络上的服务器则可以接受请求,并对接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搜索处理后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浏览器。作为此种结构,其优点有很多:比如分布性强、运营维护方便、程序开发简单,用户共享性强、使用成本低等。但是这种结构也具有数据安全性低、硬件要求高、网络数据传输速度慢等缺点。

2系统分析与设计

2.1需求分析

在设计系统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经验可以看到,作为典型的基于网络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其内容主要包括:院系所的设置、教学学习计划的管理、在线选课管理、学生各科成绩的管理等。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就是对本系统潜在的使用者进行调研,了解其关注的内容,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教务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各系教师等,从而找出其最想实现的内容。根据调研,可以知道大家主要关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对院系、专业、教职员、教学条件等进行管理和维护。二是可以设置教学计划。三是可以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四是可以提供网上选课功能。五是可以对成绩进行管理。六是具有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七是容易使用,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功能模块:该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即教学计划管理模块、教学资源管理模块、网上选课模块、课表编排模块、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事务、教学实践、教学考评、教材管理、系统管理等。

2.2系统设计

2.2.1总体架构

经过对系统需求的深入研究分析,本次系统总体架构的设计定位为:在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需使用专用客户端,数据采集与信息的则需要使用浏览器来实现。因此,本系统主要采取B/S或DBMS结构模式,也就是说前端采用浏览器,中间则采用Web服务器,后端则为数据库服务器,其功能主要是查询和收集数据。比如学生查询成绩、查询选课结果等。对于比较复杂的功能,如管理控制与数据处理,则需要采用C/S结构来实现。

2.2.2逻辑结构及数据表现层

为了实现更好的功能,本系统采用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模型,系统中的业务逻辑层功能强大,不仅可以负责业务逻辑功能,还能直接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并提供对业务数据库内数据的完整保存、更新、删除以及查询操作。而系统的框架层则起到容器的作用,它既可以向业务逻辑层提供服务,并且还可以将一些基础的公共服务功能放在系统框架层,这样就能做到重复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采用通用关系数据库平台,则能够支持大多数据库系统,并能实现数据共享,一般来说,可以采用XML技术设计,从安全性、维护成本等方面考虑,这次设计可以采用SQLserver2000作为教务数据库管理系统。

2.2.3数据存储层

对于管理控制与数据处理功能,主要为教务处或者二级管理单位服务,因此可考虑采用.NET技术架构实现,采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数据采集与信息的功能,主要为学生和教师服务,同样采用.NET技术架构,以C#、C++、WEB作为开发语言。

2.2.4数据接口

为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需要对接口进行处理,本系统采用XML技术来与其他系统进行实时通讯,故设计时参照XML数据交换格式和标准,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预留接口,将部分数据接口开放,当学校有其他系统需要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互通。

2.2.5建模方法

本文采用映射法进行建模,也就是说面向的对象应用程序,主要围绕关系数据模型进行建立,在此过程中,需要将类图中元素进行转化,并通过面向应用对象的方式,最终将这些对象合理组织起来,从而实现系统业务逻辑的发展过程。

2.2.6系统实现

系统功能主要通过多个子系统来实现,这些子系统有教学计划子系统、网上选课子系统、课表安排子系统、安装与配置、系统安全设计等。不同的子系统包含不同的下级目录,从而实现不同用户的需求。

篇2

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

原则是本质,是规则。实践教学要想顺利进行,离不开原则的保障,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原则为其保驾护航。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目标性、可行性、系统性、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等原则[3],而每个子体系构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一)目标性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管理过程。构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核心、以满足相关利益方需求为标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要遵循目标管理原则。

(二)可行性

一个项目在执行前需要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实践教学前期规划过程与执行过程中的项目审批同样也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预见、模拟和修正来保障其可行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制定要结合实际,以切实可行为指导方针,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高校现有的资源为基础,避免脱离实际,使质量监控流于形式。

(三)系统性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构成完整的教学系统;与此同时,实践教学也自成一个体系。实践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将各个管理的子细节有机结合在一起,易于发挥“1+1>2”的效力。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应包括学校、院系、教研室、班级、实习企业、就业单位、监督职能部门等。

(四)全面性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应遵循“无死角”原则,实行360度全面监控和反馈。全面监督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死角”式设计会提高运作成本,但高校不同于企业,其非营利性和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决定了质量监控系统建设需遵循全面性原则。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专业评价、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教案评价、教学工作评价、试卷及考试质量评价、学生与教师双向评价、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学生与企业双向评价、学生、教师与企业三维评价、毕业班调查评价以及其他相关评价等。

(五)全员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应用性。理论教学倾向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往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实践教学则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更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方向,关乎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实践教学相关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涉及各个利益相关者,覆盖全体相关人员。

(六)全程性

实践教学管理过程类似于企业管理过程,控制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即进行前馈控制,未雨绸缪;进行同期控制(亦称过程控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进行反馈控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错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应是狭义的反馈控制,而应是广义的全程控制,要进行循环式监控,以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和教学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监督是实践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切实保障。缺少监督,教学有质有量的完成就无法保证;缺少反馈,监督应有的效果就无法实现。无论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还是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内容体系建设,都应该在实践教学监督体系的保障下进行,以保证实践教学各系统之间能够有效协调,高效运行[4]。教学监督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遵循相应的构建原则和一定的系统规律,更离不开相关人员的努力。

(一)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构建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重点关注可行性和系统性。1.可行性。由于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子体系是以监督检查子体系为基础,并对监督的结果进行反馈,因此,对监督检查子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尤为重要。合理的设计,不仅可以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降低日常运作成本和维护成本,而且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2.系统性。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施行方案后,就需要对体系进行系统性建设。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系统设计好坏关系到方方面面。教学监督子体系的建立必须保证系统的全面性、连贯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

(二)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的具体构建措施

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是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制约和激励,以保障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构建内外部协同监控、规章制度与质量评价标准双管齐下、物质与精神多方面激励相结合的复合监督检查子体系,可依照信息反馈子体系,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各方的优胜劣汰,最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1.规章制度建设。制度是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得以运行的物质基础,要建立起学生评教制度、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教学督导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实验基地管理制度等各种监督检查制度,尤其是要把握好校企合作机遇,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制定“教师企业实训进修制度”,开展“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5]。2.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是衡量实践教学工作质量、学生实践能力、管理人员管控能力等的基本标准,它包括实践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质量标准、用人单位需求质量标准、综合评定标准等。应在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细化、量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随机因素等的影响,对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结果进行双重评价考核,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6]。本文将分别从学生、教师、社会和专家四个角度,提出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3.激励监督机制。激励与负激励对于实践教学管理来说非常重要,激励机制应涉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多个主体。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对教师进行激励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转变传统观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组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实践教学教师定期进行培训,进行人才定期轮换等;改善科研条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为教师发展搭建个性化舞台,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薪酬制度、升职制度、教学创新表彰制度等;加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力度,为教师提供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给予教师荣誉和升职激励,保障优秀教师的权益,发挥“模范效应”,促进其他教师向模范教师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相关人员的负激励同样重要,它可以保障来自于道德、制度、校园文化的约束与自我约束协同保障机制的运行。

四、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子体系建设

信息是一种无形资产,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传递利用是资产增值的过程。管理者通过信息反馈与意见收集,可进行企业或组织内部的控制,以实现系统的优化升级。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可靠的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实践教学的整体状态和相关规律,系统地搜集来自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实习单位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信息,科学地分析教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监督,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及原则

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具有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等特点。1.随机性。实践教学过程相对于理论教学过程而言,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随机事件与偶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很高。因此,在系统构建过程中,既不能主观否定随机事件与偶发事件的存在性,也不能任其发生,破坏整个系统的日常运作。2.简约性。有效的信息反馈往往简洁明了、一针见血、及时可靠,而冗长的信息会造成信息失真,影响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使其在信息的阅读过程中“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信息反馈不符合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基本要求,会加剧信息提供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3.范例性。从教学信息反馈中可以提炼出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经典范例”式问题,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在问题处理过程中贯彻执行,可以高效、有信服力地解决与范例相类似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等特点,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子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遵循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原则,还要重视信息反馈的特点,遵循全面性、可靠性和及时性等原则。(1)全面性。信息反馈的随机性要求信息反馈必须具有全面性,主流事件的信息反馈是日常运行的结果,对随机事件和偶发事件的信息反馈能够体现系统的完整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与危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危机事件的处理与管控。与此同时,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的全面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反馈体系的全面性,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与信息流动的通畅程度决定了整个质量监控体系能否正常运行。(2)可靠性。有效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只有依据真实的信息,管理者与决策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所收集到的大量反馈信息是可靠的,但由于存在被调查人员态度消极及小团体、系统自身的缺陷等不稳定因素,会导致一部分信息失真和不可靠。这就要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去伪存真,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反映实际教学情况的真实、可靠的信息。(3)及时性。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只有及时的信息才能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延时效应产生的影响。信息不及时会使正确的决策在错误的时点生效,使原有的问题更加恶化,解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使教师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计划,使教学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因此,实践教学信息的反馈要及时,尽量减少信息反馈程序的延时效应。

(二)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主体与客体

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主体包括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家长、教学管理人员、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以及就业单位管理人员等。在校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信息反馈中的关键主体,在师生间建立双向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学质量、师生满意度的提高和教学关系的融洽,也有助于自下而上进行反馈。毕业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受益者、检验者和反馈者,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如何,不仅是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更是高校对其培养的结果,因此,毕业生对实践教学效果最具有发言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最亲密的终生导师,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有着切实的体会。BenjaminMaster曾详细分析了家长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家长对教学监控的影响[7]。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院系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学秘书等的信息反馈,有助于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控制和学风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信息反馈,向高层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就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信息反馈具有时代性、实用性、需求性等特点,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其对本科财务管理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提出的要求和对毕业生实际工作状况的反馈,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完善提供了依据。有别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并结合实践基地培养、社会实习经验积累,更强调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以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为反馈客体,如教学实验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能力建设等。

(三)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建设,是保障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有序运行的基本硬件设施。通过课程体验问卷调查,对日常实践教学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并建立动态网络信息平台,高校可以评估学生的知识认知与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鉴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及管理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度等。三种信息反馈渠道的有机结合与交叉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反馈的效率和效果。1.课程体验问卷(CEQ)。课程体验问卷(CourseExperienceQuestionnaire,简称CEQ)是国内外对高等教育的效率和有效性进行测评的主要手段之一,性能指标(Performanceindicators,简称PIs)是其中的研究重点。CEQ可运用于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课程体验问卷进行改进,衍生出实践教学课程体验问卷、实验教学体验问卷、实践活动体验问卷、实习体验问卷、就业体验问卷等。问卷内容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力求简洁务实、客观公正,避免贪多求全、流于形式。性能指标与质量评价指标相类似,问卷可依据质量评价指标设立相应的条目。课程体验问卷的发放与收集可以采用网上、网下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依托于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上信息,网上在线提交或网下专人发放问卷与收集的方式进行。2.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实践教学档案是指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实践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学改革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文件资料[8]。按存储介质分类,常见的教学档案类型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类。实践教学档案是客观信息整合后形成的直接与间接反馈,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指导性、典型性、普遍性等特征。将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档案管理信息中最有效、最新鲜的教学动态反馈于正在进行或刚刚结束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方向性的指导与问题纠错,并能提供历史经验借鉴,或是成为教学研究分析的素材,从而对教学研究和教学决策发挥促进作用。系统的实践教学档案在按时间、类别等进行分类整理,录入网络实践教学系统平台后,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实践教学档案信息的处理与保存,为当前及今后的各项实践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数据和原始资料,为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长期的、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云存储,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还可以生动形象地给出相关数据的变动趋势,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3.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本科实践教学信息化已成为一种潮流,建立网络教学信息动态反馈系统是传统信息反馈渠道的跨越式升级[9],有助于保证教学信息收集反馈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教学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可优化教学质量监控环节,提高教学监控工作的自动化等,已成为高校信息反馈的主要路径和方式。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应在成本效益原则指导下,基于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具体内容,依托网络技术,实现综合信息的收集和公开信息反馈。近年来,云存储技术飞速发展,对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高校通过与专业的服务机构合作或将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平台建设的硬件设施成本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与雇用费用,还可以获得优质、专业的服务,未来更可以通过构建横跨多个高校、多个省市的全国性网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间实现交叉监督和互动式反馈,以先进带动后进,共同发展。

篇3

目前高等学院一般形成以院、系领导为负责人的两级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了教学督导室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科,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控制。特别是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高等学院,按照评估的有关规定,对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成绩考核、职业技能鉴定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进行规范和监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毕业生社会调查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日常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教学计划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考试考查质量评价等周期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购买功能完备,性能优越的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加强各教学环节质量的调控,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网络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基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初步建立。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1200多所高等院校,不论是由中专独立升格还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成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或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搞本科压缩型,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或直接使用原有的中专、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搞职业技能培训,片面强调职业的技术性。

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存在生源整体质量低,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滞后,教学经费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管理手段陈旧,就业压力大等现状,湖南农业大学周长青教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陈绍敏副教授等国内专家学者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管理观念陈旧,缺乏全员参与和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内、外质量监控不均衡,对教学监控与评估、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跟踪和有效解决等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监控不全面。现有的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及管理,沿袭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中也往往偏重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而对实验、实习、实训等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但在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这些评价都是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是内视质量。评价过程中较少或根本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没有建立一套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范围狭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它不仅限于人才培养质量,还包括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如教学管理水平、教学基础设施和实习实训条件、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而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监控,对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监控,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监控等。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放松;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寻找出有效的培养办法。对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教材等则疏于监控。

(四)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许多学校在作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发现问题后,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或没有明确限期整改的方案、整改跟踪检查和意见反馈。使得一些问题在每次的信息收集汇总时依然存在。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管理,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科学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系统性原则。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充分运用系统论思想方法,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需要监控、考核和评价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确定监控程序、办法、标准、对象,使各个环节之问、要素之问紧密联系,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

篇4

一、信息素质内涵的演变

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Zurkowski[1]在1974年提出,指人们的信息查询、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McClure[3]认为信息素质是传统素质、网络素质、计算机素质与媒体素质的集合。我国的信息素质最初从图书馆素质演变而来,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相关技能与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4]。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虚拟咨询机构、搜索引擎、电子数据库、网络信息充满互联网,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图书馆的唯一信息源地位被打破,单纯图书馆检索技能已不能满足需要[5],因此,信息素质被重新定义为狭义型和广义型[6],狭义信息素质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广义信息素质指检索、甄别、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素质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信息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陈爱璞[7]将信息素质内涵分为二要素(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三要素(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六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潜能、信息心理)。毛奕[8]认为信息素质的内涵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信息知识水平与信息行为能力、信息分析评价和利用能力、信息情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王锦贵[9]把信息素质与图书馆、计算机技术、教育界及终身学习相关联,使信息素质的概念和内涵更加完善。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

信息素质教育指通过有效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增强个体信息意识,提高个体信息能力,丰富个体信息知识,树立个体信息观念,加强个体信息道德,从而使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教育[10]。国外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较早开展了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11]。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依托高校图书馆通过新生图书馆利用培训、开设文献检索课、各类信息利用培训及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文献信息利用等途径实施。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进展:曾晓牧等[12]提出按照基础、通用和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组成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即对低年级学生实施基础信息素质教育,包括图书馆基础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教育,如介绍图书馆布局和联机目录、网络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对中年级学生实施通用信息素养教育,包括分析信息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信息源,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价、交流,合法检索、利用信息等;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及常用信息资源,能正确判断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完成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的写作。陈琳等[13]提出信息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为总体目标,全面构建包括基础类的平台课程、提高类的拓展课程和巩固类的实践课程等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研究进展:严丽[14]把信息素质学习分为研究型和资源型,研究型学习指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资源型学习是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曾晓牧等[12]提出,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等可由图书馆人员承担;培养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需要学科教师和图书馆人员合作完成;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需要图书馆人员和电教人员共同开发建设;信息素质教学设计则需要图书馆人员与教师合作进行。杨小文[15]依据系统论提出建立一个文献检索课教学管理系统,对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以获得最佳综合效应。许萍等[16]针对地方高校可供检索的数据库、电子资源少的现状,倡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高校文献信息合作,宏观上,形成地区乃至全国联盟以实现网络培训的资源共享;中观上,实现校际及学校与数据商的合作;微观上,实施校园内部图书馆与院系、图书馆与教师、图书馆与学生的合作。此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新趋势[17],但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尚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网络培训内容简单,形式单调,侧重对信息资源的查找,忽视对用户评价信息资源能力的培养,缺乏个性化服务项目等,亟待改进。

三、信息素质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信息素质评价方法指评估用户运用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及方案。我国研究信息素质评价方法是从借鉴美国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开始的。苏晶等[18]从我国不同类型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参考国外评价标准,分别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以及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对大学生信息素质进行了总体评价。杨林等[19]提出了按基本型、研究型、专业型和教育型分层次制定高校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建议,并给出了每种类型的定义和特点。曾晓牧等[20]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方面进行分层评价,第一层次是满意度评价,第二层次是通用信息素质能力评价,第三层次是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第四层次是反馈评价。吴平[21]提出了制定我国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七大原则,即导向性、完备性、科学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发展性、定性与定量结合性原则,并指出了制定信息素质标准应注意的问题。赵雅萍[22]等通过对大学生和专家的调查,确定了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吸纳能力和信息伦理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各条目的权重,并在大学生中进行了评价实践,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客观评价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水平,指导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方向,激励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质。

在各种评价方法中,比较完善的是曾晓牧等人[23]根据北京地区信息设施、信息环境条件,利用德尔菲法设计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构成,目前已应用于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能力评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