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范文

时间:2023-01-22 06:11: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篇1

三年级品德社会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来看,学生主要学习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规则以及与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么多知识交织在一起,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整合。将教材中不同单元相同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具体的掌握知识。例如,三年级品德教材中第一单元的《我们的学校》一课中,要求学生畅谈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规则,讲一讲学校里的活动,说一说在学校里获得的奖项。根据这一内容,我们可以将第二单元中《我学会了》的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内容相结合,把两节课并在一起来讲解。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同第三单元的《规则在哪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讲,引导学生谈谈在学校里学到哪些规则,这些规则都有什么用。这样既能够深入理解我们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规则都有哪些,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规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导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遵守规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除了对单元之间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以外,每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要求进行整合。例如,在三年级品德下册中《出行的学问》一课,不一定要按照书中给我们的顺序来讲解,我们可以在课程的一开始,引导同学们讲讲自己家附近有哪些交通工具,让同学谈一谈乘坐这些交通工具的小故事,然后师生共同看书中的交通路线图,看看书中的小朋友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共同探究如何解决这些小朋友们的问题。这样一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很少有家长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我们如果想让孩子深入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就应该让孩子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作用之大。如果不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我们学的知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但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呢?首先,我们应该深入解读教材,教材中部分课程要求同学们参加社会调查。例如,《我的社区生活》一课中,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社区小考察。面对这样的课程,我们应该善加利用,悉心指导学生如何调查,如何写调查记录。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怎么写调查记录呢?其一,我们应该尊重教材,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把社区小考察填写完整。其二,适当扩展。查找一些有关社区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历史和文化,并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调查结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灵活掌握教材。如果教材中没有明确提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根据教学目标,我们也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指导学生学习知识。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的《说声“谢谢”》一课中,我们不仅引导学生参加小记者在行动的社会调查,还应该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过节的时候,鼓励学生走向街头捡垃圾;引导学生到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等地方去做义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当你为他人提供服务时,他人和你说了一声“谢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并让学生写写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加懂得我们应该向他人说声谢谢。

三、合理利用活动课

活动课是品德课重要的课程内容。通常我们上活动课都是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加表演或者开展讨论等等。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教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有些问题学生学完后仍然是似懂非懂。我认为,我们应该打破原有只能够在教室中上课的陈规,将课堂移出教室,让同学们切身感受社会,从而深入了解社会是什么样的。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更加懂得如何适应社会。例如,在学习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的时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很充分,课堂上学生的模拟表演也非常成功,但学生对马路不是游戏场的认识深刻度不够。我将课堂从室内移到室外,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马路上。引导同学们观察学校门口的马路,同学们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有的车辆飞奔而过,有的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乱开乱闯,更有的车辆在马路上左右摇摆,同学们看到这一景象,纷纷认为,马路不是游戏场,不应该在马路上嬉戏玩耍,要遵守交通规则。显而易见,同学们对马路不是游戏场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也懂得了如何过马路。

四、及时做好教学反思

篇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8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各科文化课学习比较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又生于农村知识面窄,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夸夸我自己”、“温暖的家”、“我爱我们的学校”、“家乡的山山水水”、“有趣的家乡风情”五个单元,共19 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2-3 课时,一册书安排40 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篇3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习,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班上60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共享友爱阳光》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刘思佳和樊青嵩两名学生,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刘思佳和樊青嵩两个孩子明显进步。

篇4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习,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班上60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共享友爱阳光》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刘思佳和樊青嵩两名学生,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刘思佳和樊青嵩两个孩子明显进步。 

篇5

    (三)毕业年级学生的勤奋学习得分最高。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小学四至六年级、 初中一至三年级 学生勤奋学习的得分依次是:9.399、9.355、9.457、8.888、8.728、9.137,从得分可以看到, 从小学四年级 到五年级、从初中一年级到二年级学生的勤奋学习得分均呈下降态势,不过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是毕业年级 学生的勤奋学习得分最高。

    从上述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品德得分随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总体上小学四年级学生 品德得分最高、初中三年级学生品德得分最低,这种情况同我们在座谈会上听到的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看法十 分吻合,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和领导认为:“现在的学生越大越虚假”、“现在的学生越大越自私”、“现在 的学生越大越不愿做好事”、“现在的学生越大思想越混乱”、“现在的学生越大越难教”。尽管如此,我们 仍不能得出学生品德水平随年级逐年下降的结论,因为学生品德问题相当复杂,品德的内容多种多样,需要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才能得出结论。

    三、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原因

    对于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逐渐下降这一现象,下面我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其原因做一些探讨:

    (一)学生本身的原因。沿海开放地区儿童少年比之内地儿童少年较早地、较多地接触社会生活,但由于 身心发展水平所限,良好道德基础还不牢固,在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时,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从 调查的情况来看,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年级较高的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相对较多,因而受到消极因素影响的机会 较多,品德非但未随着年龄提高,反而下降。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较多,品德非但未随着 年龄提高,反而下降。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 “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潮影响,觉得做好事吃亏,白费自己的时间和钱财,愿做好事的越来越少。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但近年来中小学校一样深 受应试教育之害,不少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即使开展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是重形式,不重实效。如果 说这些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有一定作用的话,那么它对高年级学生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尤其是相当多的学 校对于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关心不够,一心只想着怎样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导致毕业学生在多项思想品德 上滑坡。但由于教师经常讲、反复讲学习—考试的重要性,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毕业生对勤奋学习的体会都 比较深刻,因而在此项品德上的得分最高。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相当强烈,多数家长千方百 计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优越条件。但是,部分家长的思想深处存在着“重成才轻做人”、“重智育轻德育”的倾 向,能够采取切实措施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家长还不多。另外,部分家长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着错误倾向 ,孩子年龄越大受到的消极影响越多,比如大多数低年级学生乐意交友,但是有些家长不准孩子带同学回家, 散布“人心膈肚皮,交友没用处”的思想,还有的家长常给孩子讲做事不能吃亏的观点,介绍怎样“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对此还不能理解,年龄大了就懂得家长的用意,甚至照此去做。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开放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也必须看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消极因素较前些年有所增长,违法 犯罪现象相当严重。封建迷信、、吸毒贩毒等对于接触社会较多的高年级学生的影响显然比低年级学 生大。

    (五)品德评价标准的原因。学生的品德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至今学术界对此有不同意见。我们 认为,人的品德和教育工作都是客观存在的,完全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关键是怎样确定品德评价的指标体系。 我们把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1995年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及1991年颁发的《小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为制定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并对原国家 教委的品德标准做了一定调整组合、补充更新,据此制定了问卷。但是从学生答卷和专家研讨的情况来看,有 些具体问题仍然难以确定评价标准。如学生在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用多少来学习才是勤奋学习?1/2或者1/3 ?或者因人而异?我们从广州市某校抽出两个班对男生与女生的品德得分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两个班的女生 都显著地高出男生,显然,我们不能就此说女生品德水平比男生高。

    四、几点建议

    上述调查和分析告诉我们,目前中小学生的品德面貌不容乐观,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 们建议:

篇6

(三)毕业年级学生的勤奋学习得分最高。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勤奋学习的得分依次是:9.399、9.355、9.457、8.888、8.728、9.137,从得分可以看到,从小学四年级到五年级、从初中一年级到二年级学生的勤奋学习得分均呈下降态势,不过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是毕业年级学生的勤奋学习得分最高。

从上述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品德得分随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总体上小学四年级学生品德得分最高、初中三年级学生品德得分最低,这种情况同我们在座谈会上听到的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看法十分吻合,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和领导认为:“现在的学生越大越虚假”、“现在的学生越大越自私”、“现在的学生越大越不愿做好事”、“现在的学生越大思想越混乱”、“现在的学生越大越难教”。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得出学生品德水平随年级逐年下降的结论,因为学生品德问题相当复杂,品德的内容多种多样,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才能得出结论。

三、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原因

对于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逐渐下降这一现象,下面我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其原因做一些探讨:

(一)学生本身的原因。沿海开放地区儿童少年比之内地儿童少年较早地、较多地接触社会生活,但由于身心发展水平所限,良好道德基础还不牢固,在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时,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年级较高的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相对较多,因而受到消极因素影响的机会较多,品德非但未随着年龄提高,反而下降。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较多,品德非但未随着年龄提高,反而下降。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潮影响,觉得做好事吃亏,白费自己的时间和钱财,愿做好事的越来越少。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但近年来中小学校一样深受应试教育之害,不少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即使开展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是重形式,不重实效。如果说这些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有一定作用的话,那么它对高年级学生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尤其是相当多的学校对于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关心不够,一心只想着怎样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导致毕业学生在多项思想品德上滑坡。但由于教师经常讲、反复讲学习—考试的重要性,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毕业生对勤奋学习的体会都比较深刻,因而在此项品德上的得分最高。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相当强烈,多数家长千方百计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优越条件。但是,部分家长的思想深处存在着“重成才轻做人”、“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能够采取切实措施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家长还不多。另外,部分家长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着错误倾向,孩子年龄越大受到的消极影响越多,比如大多数低年级学生乐意交友,但是有些家长不准孩子带同学回家,散布“人心膈肚皮,交友没用处”的思想,还有的家长常给孩子讲做事不能吃亏的观点,介绍怎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对此还不能理解,年龄大了就懂得家长的用意,甚至照此去做。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开放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也必须看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消极因素较前些年有所增长,违法犯罪现象相当严重。封建迷信、、吸毒贩毒等对于接触社会较多的高年级学生的影响显然比低年级学生大。

(五)品德评价标准的原因。学生的品德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至今学术界对此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人的品德和教育工作都是客观存在的,完全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关键是怎样确定品德评价的指标体系。我们把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1995年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及1991年颁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为制定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并对原国家教委的品德标准做了一定调整组合、补充更新,据此制定了问卷。但是从学生答卷和专家研讨的情况来看,有些具体问题仍然难以确定评价标准。如学生在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用多少来学习才是勤奋学习?1/2或者1/3?或者因人而异?我们从广州市某校抽出两个班对男生与女生的品德得分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两个班的女生都显著地高出男生,显然,我们不能就此说女生品德水平比男生高。

四、几点建议

上述调查和分析告诉我们,目前中小学生的品德面貌不容乐观,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们建议:

篇7

责任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内容,这是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一个人有责任心,才会自觉学习,才会不断进取。责任心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责任心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表现为对工作、学习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具有责任心的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所负责的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对他人、对集体很关心。受成长环境及外力因素影响,学生责任意识参差不齐,良莠兼备。我对三、四年级进行观察了解,有不遵守秩序,不主动体贴和尊重父母长辈,不参加集体活动,不主动参与学习,自律性差等等。责任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将知识技能与思想渗透结合起来。如四年级品德课的《乡风乡俗》课文中的内容是围绕乡风乡俗展开进行教育教学,教师在传授知识中,让学生感知节日的来历和意义,引导学生由学生自己查找节日的来历,感受传统文化感染力外,还可以列出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对比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领悟出文化侵略对民族国家的影响,以及自己作为炎黄子孙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感和使命感,如要求学生查找9.18国耻日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发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落后就挨打”,要强大就要不断提升自己,提升对国家的责任感。在三年级品德课中《我懂事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跟随父亲调查了解父亲的一天,了解父亲今天在工作单位做了什么?在课堂由学生进行讲述,再引导学生在家里应该要做什么作为回报爸爸。譬如做:为家人盛饭,自己穿衣服,帮助家里买东西,为家里拖地等等。引а生对家里要有付出的责任之心。在三年级品德课中《我的班集体》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风扇、光管和平台的电源,班级的墙报的每期更换,班级卫生的清洁等等,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责任感。强调谁都可以当小干部,只要有一颗对工作负责,对集体负责的心,又明确规定了每个小干部的责任。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给每个学生安排适合他为集体服务的固定工作,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负一定的责任。责任感不是天生的,是在实际活动中培养锻炼出来的。教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家里劳动、班级、学校管理。在管理活动中,老师只是发挥启发诱导,协调督促的作用。这样,不但使每个同学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

篇8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要做到说理明白,我们简称为“明理”。怎样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论理清楚明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典型事例晓理

为帮助学生明白道理,在教学中应当十分注意精选典型事例,事例应当既能恰如其分地反应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又能为小学生接受。

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对事例进行分析:(1)结合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提问:的秘书打电话到图书馆借书,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生回答:说了他是谁,图书管理员可能就会同意借书了。教师在小结中指出:日理万机,天气又恶劣,打电话借书是可以理解的。(2)紧接着提问:被图书管理员拒绝后,为什么亲自冒雨来借书了?引导学生理解对图书管理员说的话:“我也要遵守规则。”(3)第三个问题:听了的话,你想说什么?学生说:会更敬佩。教师指出:一个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敬佩。

通过这三个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老师再适时地做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典型事例中对遵守规则这样一个良好的品德提高了认识。

二、以对比明理

人们常常是在比较中加深了对一些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认识。采用对比的方法,摆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强烈的反差,使学生清楚地辨明是非,明白什么是对,为什么对;什么是错,为什么错。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太湖没有暴发蓝藻前,湖水清澈见底的图片,描述在这种环境里,人们心情舒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再出示2007年的春夏之交,太湖蓝藻暴发后,湖水泛绿、死鱼成堆的图片,告知学生水污染不仅会让人心情不愉快,还可能因为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这样的对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了。

可见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使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效果是很好的,由于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学生可以迅速地明辨是非。

三、以类比寓理

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先讲一个较浅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以此类推,使他们理解较难懂的道理。

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要攀登》一课中,讲述坚持就能成功,可以用《水滴石穿》的故事;三年级下册《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要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用《孟母三迁》的故事……

把一些深刻的道理,寓于这些生动的故事之中,学生就很容易懂了。

四、以情载理,以理激情

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始终要求老师要以自己饱满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学生闭上眼睛回忆生活中父母疼爱自己的事。

(2)角色扮演。通过表演进行换位思考,唤起回忆,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辛劳。(3)想想自己平时对父母的关心,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吗?写在孝心行动卡上。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唤发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五、以谈话说理

教师在谈心式的对话中使学生逐渐明白了道理,效果也很好。这些谈话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由于熟悉又有亲身感受,谈起来亲切易懂。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我组织了如下谈话:(1)“刚刚在课间活动中,有的同学玩得高兴,有的却玩哭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游戏时有同学不遵守游戏规则了。(2)接着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做到守规则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要排队按次序,不加塞,不抢先;二要遵守大家制订的游戏规则,该怎么玩就怎么玩。(3)再出示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小故事,提问:“如果你在场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明白:为了大家都能玩得开心,游戏时要守规则。

篇9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68-02

目前,中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于社会公民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担当起培养祖国花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责任。而小学三年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逐渐加强,道德行为习惯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和老师以及成长环境中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感染,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品德内化并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形象,也有利于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而薪火相传,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

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

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单单只靠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社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体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课堂情境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新而有趣的发散性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加深自己对相关专题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规范自己的相关道德行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用气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小组结论,从而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问题并积极自主探索。

2.创设模拟情境。小学中高年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生动形象的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视频、电影、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一些相关课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平面图的视频或者图画制成ppt,使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视频介绍和评论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图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图。如此,教师就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3.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我们应当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际行动和作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谢谢”的场合和情境,来进行一次说声“谢谢”的话剧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谢谢”的本质含义以及说声“谢谢”对于人际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说声“谢谢”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情育德,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试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一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并说明爷爷奶奶高兴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会关心爷爷奶奶,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实事去关爱爷爷奶奶,最终能够明白“爱”的初等含义。之后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让爷爷奶奶高兴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来激发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种种情感,鼓励学生平时学会关心他人,尊敬、爱戴长辈,自然思想品德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践育德,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新课标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转换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一次社会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走访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难,实际体会他们的心理心态,并且给他们送去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使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一言以蔽之,所有这些要求,都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围绕这些要求,苏教版教材编入了诸如《皮诺曹的鼻子》(一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三年级上册)、《抄袭害了谁》(四年级上册)、《我是独生女(子)》(五年级下册)等内容。这些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相应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进入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就能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救自护、遵守规则和道德判断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面对欺负和威胁》(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面对高年级同学的威胁,田刚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这样问学生:“如果你遇到跟田刚同样的威胁时,你会怎么办呢?或者说,同学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么处理的呢?”以此拉近教学内容跟学生生活的联系,这就轻而易举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对教材中给出的几种做法(拨打110报警,吓跑他们;先跟他们“打成一片”麻痹他们,再想办法寻求帮助;放学时,约几位同学一起走),学生都有选择。不仅如此,他们还想出了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强壮的身体,勇敢地跟他们斗争;把这件事报告给老师……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切身的体会,也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展开想象,与物共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不说话的“朋友”》(三年级下册)、《从一滴水说起》(四年级上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六年级下册)等就属于这类教材。但其中的公物、自然资源等都是呆板的、无血无肉的物体,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就应采取一些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童话故事、课本剧等),以优化教学效果。与物共情,就是教师把机械、呆板的物当成有感觉、会思考、能表达的活生生的人,以人的感受来教育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如《不说话的“朋友”》(三年级下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激发他们保护公用设施的情感,让学生初步形成“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在教育学生要爱护邮箱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师:如果别人向你肚子里塞进垃圾,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我会很难受。

生:我会很恶心。

师:如果别人在你身上乱刻乱画,你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会很疼。

生:我会很伤心。

师:可惜邮箱不像我们人一样会说话。如果会说话,它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生:它也许会说,我给了你们那么多帮助,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呢?

生:它会说,我是你们人类的朋友,请爱护我吧!

……

这样形象的教学,实现了与物共情,使学生产生了戏剧化的感受,真切地感受到了爱护公物的重要性,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感悟美文,与文共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为达成这一目标,苏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安排了不少介绍祖国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的内容,如《中秋与重阳》(二年级上册)、《我们共同的家》(三年级下册)、《我们为祖国而骄傲》(五年级上册)等。这些文章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壮美的山川,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倍感自豪,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对这类文章,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中包含的深厚感情,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简析

在从事五年制高职三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和与学生广泛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校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对未来道路没有清晰的方向,对现在学涯缺少明确具体规划,而学校对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学涯职涯规划缺少专门的指导。

二、研究目的

为了尽快解决此问题,促进学生稳步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下,我校教师心理小组于2015年5月份开始,对五年制高职三年级九个班270位学生做了学涯职涯规划情况调查,并根据统计结果,向学校提出面向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进行学涯职涯规划指导的建议。

三、研究时间

从2015年5月开始至2016年5月(整一年时间)。

四、研究对象

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全体性、同质性、科学性,参加测试的对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第一,我校2013级五年制高职三年级九个班在籍学生;第二,思想品德好,身体健康。

五、研究人员

我校教师心理小组全体成员及2013级五年制高职三年级组教师。

六、调查统计分析

从上面表格中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和确定;学生对长远目标、学习生活规划、每天的目标等,不能准确定位或虽然有但不能坚持;学生的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等不能自觉落实。学生在学习成绩与生活中遇到困惑时,能寻找改进和提升方法;能认识到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在于提升自己学习内动力;学生认为需要发展的关键能力为专注力等;学生在人生规划中最大的困难是社会多元化、选择困难。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我校2013级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需要以下升学和就业方面的指导:①对自我深入了解(兴趣、性格);②能力提升(专注力、执行力及时间管理和规划能力);③对大学各专业具体了解:哪些学校设立哪些专业,专业具体学什么?分数线是多少;④社会对哪些专业人才有需求?⑤对具体职业的了解;⑥不同职业需要对应什么样的性格、能力和专业技能;⑦各种不同职业待遇;⑧如何缓解心理压力;⑨如何坚定信念;⑩如何学好薄弱学科; 如何协调自己、家庭、教师关系; 如何提高抗干扰能力。学校在构建学涯职涯规划指导方案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七、 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1)借鉴国内外在学涯职涯规划指导方面的先进经验。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从国家、政府到学校一般都O有专门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在国内,一些老师创立的新精英网站提供了很多有益的信息。

(2)形成专家指导、家长配合、教师专业、学生投入的多维主体参与的模式。学涯职涯教育涉及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专业知识,需要专家指导,也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国家长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应邀请家长参与,给予学生支持。

(3)建立学生学涯职涯规划的三级辅导模式。通过开设讲座―团体辅导―个案指导三级辅导模式,统一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得到针对性帮助。

(4)探讨如何以符合学生需要的形式进行学涯职涯规划指导,如通过人格测试和气质类型等测试、讲座、咨询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价值观等选择自己未来方向。还可以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了解职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5)将学涯规划和职涯规划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设定长期目标(职业)、中期目标(专业)和短期目标(学业),提升目标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6)借助相应的平台和工具对学生进行学涯职涯规划辅导。包括网络平台、阅览室、学校学涯职涯资料库、图书、报刊、杂志及计算机数据库信息、学生档案库。

参考文献:

[1]张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邓宏宝.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篇1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23-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及技术,引导学生以网络为平台,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下面,以几堂品德与社会网络课为例,谈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网学”的尝试与探索。

一、整合资源,搭建“网学”平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品德与社会课本中都会涉及一些社会性知识(如地理常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等),而且年级越高其所占的比例也越大,到五年级时,社会性知识几乎占了全册课本的一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在课前利用网络充分收集各种资源,利用数字教学平台,整合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搭建“网学”平台。

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中包括《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我做志愿者》这四节课,对该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的视线投向国外,关注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该单元后,要“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以及“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没有简单地采用讲解法、体验法、情境法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师生互动、网络互动、小组交流等形式展开学习,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这充分体现了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满足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意愿。

二、指导探索,获得“网学”体验

“网络互动式”课型适用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偏重于社会性知识的课文,其优势是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这个无限大的资源库开展学习。然而,网络上的资源是纷繁复杂的,有些资源是学生在现阶段不易理解或不需了解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鉴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能满足学习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索,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加深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苏教版社会与品德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平安回家”,课本只用了两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了简单的交通标志,内容比较单薄,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介绍交通标志和交警手势的专题网站,并用Flash软件制作了展示交通标志和交警手势的课件(如图1)。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点击自己想了解的交通标志、交警手势,课件即可展示交通标志的图案、交警手势以其意义等。这样,帮助学生建立了相应的知识资源库,弥补了课本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又如,教学苏教版社会与品德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我们的民风民俗》。该课主要介绍了春节和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学生非常想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于是,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并归纳整理在班级博客上,然后,笔者用学生所搜集到的资料,自建了板块分明、富有童趣、便于阅读的虚拟网站。在自建的虚拟网站上,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节日或不熟悉的节日进行自主学习,每点击一个节日板块,就会出现该节日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及表现该节日的诗歌作品等(如下页图2)。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进行自主网络学习的成果,课堂迭起,教学效果显著。在此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课本也没有介绍的内容,又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感受到了多样文化的魅力。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获得了宝贵的体验和自主学习的满足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三、组织游戏,激发“网学”乐趣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流程中,网络技术起到全线支撑的作用。

例如,教学苏教版社会与品德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平安回家”时,笔者结合所学的交通标志和交通法规,设计了游戏“皮卡丘回家”,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将皮卡丘平安送回家,部分游戏环节如下(见图3):

神奇宝贝皮卡丘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所以他们非常乐意参与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进行一人一机电脑操作,帮助皮卡丘回答有关交通知识方面的问题,回答正确可前进一步,回答错误则返回,以此类推,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样的游戏设计,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检查学生掌握交通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巧用游戏开展教学,将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互动交流,凸显“网学”优势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交互及时、反馈快速的特性来设计课件,让网络程序自动地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进行相应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教学苏教版社会与品德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平安回家”时,笔者要求学生一人一机操作完成相关的习题训练。部分习题如下:

1.判断题。

(1)过马路时,行人应走天桥、地下道及行人穿越道。

对 错

(2)在巷口打球是一件很愉快又安全的事情。

对 错

2.选择题。

(1)道路交通标志的警告标志是

三角形 圆形

长方形 梯形

(2)不遵守交通规则,受害的是

我 我和他人

……都答对了吗?点击看看成绩。

学生操作鼠标点击正确答案,电脑会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即时反馈,如“你已能自觉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或基本能遵守交通安全规则”“你有些时候不能遵守交通安全规则”“你已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是保护自我和他人”“你基本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基本意识到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是保护自我和他人”“你对常见的交通标志还有认识困难”等。这样,既有效地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电脑反馈,一方面可以了解课堂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果、问题与需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保证课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网络优势。

五、网络评价,健全“网学”机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博客为学生开拓新的交流渠道,引导学生在班级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和收获,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问。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博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可以及时地、便捷地获取评价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