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7 10:13: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工类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2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陈旧实验课的测评往往是根据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来定,较少采用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办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该评价形式很易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即无论实验做得好坏与否,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就会得到较好的成绩。故而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大大降低,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8]。
2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化工专业实验课的目的不仅是验证理论和把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为今后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验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实验内容的改革与新实验项目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来整合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应注重与化工学科前沿结合,注重与科研、社会实践应用紧密联系,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及时融入实验教学中。配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的开发设计方案,编写相应的配套教材,教材内容设计应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突出实用性。在学生掌握专业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和水平。最后,开设专业应用性实验项目,达到专业实验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的目的。
2.2转变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需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11]。在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想象力,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与研究理论的方法和途径。高师类院校受办学特点的限制,每次实验时学生不可能都有动手机会。因此,可以采用大循环的方式同时开出全部实验项目,学生同时实验并完成不同的实验项目,同组的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实验参数与条件,尽可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学生必须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流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3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须的[13],不仅是要学会对本专业一些理论知识的验证,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应用理论知识,去对本专业科学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14]。学校可以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改变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总体格局,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经常组织学生到周边工厂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深入工厂车间,全面了解工业生产设备运行、操作管理、产品研发、销售与售后服务等流程,加深认识化工生产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2.4搭建实验创新平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院系可组建开放性实验室。该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具有创新内容的科学实验、工艺流程或流程设备改良改造实验;也可自选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施方案、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构建实验测试或生产系统。这样,使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与经验交流活动,对比较成功的、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必要的评定和表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了创新实践能力。
2.5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化工专业实验的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准确、高效,从而使考核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15]。因此,构建独立的比较适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际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可将实验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并且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比例划分,最后再综合这两个成绩来给出最终的实验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情况、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而考核成绩,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机抽取一次实验或实验的一部分来进行考察,教师现场打分;也可以在实验课程的最后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实验设计,然后教师根据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来给出考核成绩;或者也可以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综合给出考核成绩。在整个实验考核过程中,实行动态考评,把学生实验过程的态度和纪律也纳入考评内容,并占一定比例,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报告是实验操作过程总结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的书面表达形成,如果以小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也有积极作用,为大四的毕业论文以及后续的继续学习或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4-01
专业学位教育自1991年在我国开展以来,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这项举措的实施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要求及管理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且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进一步针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办法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设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主要是面向化工类生产或设计领域的实际需要,所以报考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或工程背景。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采用笔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化工专业知识背景、学习科研能力和基本专业技能等。通过实行一定比例的差额复试,有效控制导师招生数量,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具体考试的实施办法由学院根据学校制订的考试总体要求及专业测试要求来制定,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确定录取总成绩中专业课笔试、面试等考试成绩的比例。在考生的录取选拔过程中,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提升导师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建立校企联合教育管理模式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的是为化工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化工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及改进之处最有发言权。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的有效运转。让企业将大量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放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如此一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便可以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保障。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建立教学管理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和校企进行互评。学生每天记录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想,反馈给企业;企业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及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和企业相互联系,及时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
学生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是一个“三赢”的措施,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或科研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因此有了共同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科研项目,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二、建立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过程中,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启动―计划―执行与控制―评价―跟踪”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分为教学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阶段。在教学培养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并借助学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教学方法。在论文写作阶段,借助企业与院校共同建设的科研实践平台,结合企业需求为学生确定论文课题,通过学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督促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补充理论知识,增加论文的创新性,确保论文先进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在学生答辩毕业后,总结办学成果和经验,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以期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水平滚动上升发展。
三、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学校以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行业优势及学科特点,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校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在已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的对口联系,探索化工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通过机制优化,为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论文研究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也是让自己的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溢出,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无缝联接,从而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和创业的机会,使他们尽早地进入各企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锻炼管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市场竞争力。
四、组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根据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点,拟采用组合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培养。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的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化的理论知识讲解主线、案例研讨与实验模拟主线及讲座与参观主线,按照理论知识案例研讨与模拟专题讲座的顺序循环推进,每门课程的结构设计都会根据需要在以上模式中进行组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及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等.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2).
[2]周涛,王晖,叶红齐等.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1.教育教学理念改革
化学化工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众多领域密切相关。随着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针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持续增长,对于既懂管理又掌握化工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然而,当前化学化工学院教学环节仍存在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为辅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主动发展意识不足、创新创造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技能欠缺的现象,造成高学历低技能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对此,应结合新时期下的人才需求特点,面向化学化工行业长远发展和行业变革的趋势,努力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题”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明确高等教育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多元交流平台的意识,做到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系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转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以学生的需求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从“学生被动地学”向“学生主动地学”转变,促进化学化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向以学生为主转变,最终培育出发展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社会适应技能丰富的化学化工人才。
2.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脚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因此,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应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调,加强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结合行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围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提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弹性,积极发扬专业教育的特色,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培养体系,以此来适应化学化工行业及市场的发展需求。此外,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学来说,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应积极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行业需求发展的关系,积极开展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1)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现代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既要做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引导,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化媒介增添课堂魅力。化学化工类专业同其他专业类似,都面临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知识需求,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而言,唯有从多元视角积极拓展新型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教学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取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化工化学类专业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既要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又要做到综合考虑学生需求。
(2)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化工化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验性和技能性特点。为提升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可通过如下几点对高校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改革:①深入开展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建立与本行业优秀企业的联络渠道,争取在合作中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实践基地;②邀请工程界专家为开设讲座和技能培训,并积极与工程类企业合作开展师资和学生培训,拓展师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③以“行业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科竞赛”为主要抓手,建立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新模式;④实现企业岗位和高校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一方面,针对性地服务于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收集一手教学资料,为课堂教育教学创新提供现实案例,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教育教学管理是确保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软技术。当前,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监督工作主要是由校级管理,二级学院自很少。例如在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实践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既定要求执行,这就导致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教学考核实施效果差异较大,体现不出专业核心特点和教育教学特色,此外,对于专业有特殊要求或需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需要层层提交书面申请,并经相关职能部门批准后才能执行,导致课程开设效率低。打破现行的集中管理模式,实施权力下放,对当前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成为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治亚,李建东.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1-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68-02
随着时代的变迁,本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在此阶段,学习各个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知识面较广,但深入细致的工程实践相对较少。然而公司招聘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在客观知识面层次上不断提高,而且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要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化工类学科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校应把改革更新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放在发展学科的首要位置,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同时对工程实训技能培养环节进行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实训项目以及强化实训实践教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提出了“3+1”的教学模式。
一 高校化工类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院校化工类专业都在深入研究培养计划的改革,足见其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化工领域的发展。传统的化工教育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各大院校的培养模式都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工程实际、深入社会,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忽略了其成效,有的甚至敷衍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实践类学科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学生走上社会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有显著的差异;导致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处境尴尬。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大方面的弊端。
1.传统教学局限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缺乏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
化工类专业是历史悠久的专业,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但是究其内容几乎无创新、无改革;同时导致任课老师上课也延续传统的教学,PPT和教学任务书均不更新。学生也听得没有兴趣,只希望完成大学期间最基本的学业要求:修满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学分,顺利拿到毕业证书。然而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准确清晰的目标与方向,学生也在迷茫中搞不清培养什么专业能力,更不明白怎么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生仅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操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和融入工作环境及岗位。
2.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内容更新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
目前,很多高校师生在不断地增加,教学资源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出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图书馆藏书更新也慢,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匮乏,同时购买外文数据库很少且外文数据库文章陈旧,老师和学生获取的知识不能及时地与国际接轨。另外实践教学环节的仪器设备较少,以我校为例,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方向)是卓越工程试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但实际培养过程中还是延续了过去简单油品分析的实验内容,工艺工程设计性实验较少且设备不足。比如,恒沸精馏、反应精馏、乙苯脱氢、返混等实验设备均只有两台,学生人数很多,在强调实验时间与课程进度衔接的情况下,实验任务安排与落实困难,造成实验安排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少等问题,实验教学成为走过场,考核也名存实亡,而且实验教师和实验仪器设备负荷严重,难以保证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
3.实践教学环节缺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绩效评价体系
一方面,虽然学校将实验教学放在教学重要的位置,在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方面有了大量投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制约,使得设备缺乏有效的全局统筹和调配而无法共享;但另一方面,学生规模急剧增加,人为地使得原本就紧张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及大工程观的时代背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资源购置重组为重点、提高师资为关键,是当前学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二 高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
针对目前高校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了“3+1”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模式。
1.构建“3+1”教学体系
“3+1”教学体系改革主要是大一到大二上学期以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为主,同时配套基础(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其中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小综合实验为辅,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奠定了实验基础技能的基础。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以化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同时配套专业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及综合实验。实验内容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既巩固实验技能与应用,又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大四上学期开设工程实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下厂实习两个月,真正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与社会接轨,为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发利用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完善实验设备,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对学生采取提问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让其自己建立知识体系,同时以对等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研究出了一套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考核与检测于一体的方法,最终实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体化。
学校最近购置了一批化工专业实验的设备,同时进行优化管理,不再是沿袭过去传统模式的封闭式实验,而采取实验室开放、实验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建立综合和专业设计实验教学平台,以保证开放型实验的进行。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以前学过的实验及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3.优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体系
学校的教学资源均有专人管理,如多媒体教室,实验设备等。学校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大型测试分析设备都安排有专职老师管理,为方便师生正常使用。每学期对各个实验实训单位进行检查,检查实践教学情况、设备的管理情况等,还要定期征求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实验评分规则。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受益,将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三 “3+1”实践教学的初步成果
通过上述改革,得到了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适合于培养化工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程实践技能,同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人才;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教学软、硬件教学资源合理共享和购置。
几年来,学校在化学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全国化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三井杯”、“华南地区化工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共有37人次分别获得金、银、铜以及第一、二、三等奖,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四 结束语
目前,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3+1”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校会紧跟经济发展规律步伐,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管理制度,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办学效益,将建成以石油化工为特色,培养具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型人才的工科教学型大学,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合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4)
[2]黄奕勇.创新意识培养从课堂开始――航天通讯与测控研究型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33~35
[3]杨乐平、彭望琼、朱彦伟.“问题作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2):88~9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4-02
实验实训教学是化工类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充实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1]目前,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2-3]往往将其专业方向建设与化学化工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这样在一定程度导致了一些缺陷的存在:如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不完善,部分课程缺少实验与实训;已有模块间缺少相互衔接;实验课程内容较为简单时,要求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较为容易等。[4-6]我系由原来的化学教育专业逐渐转化成应用型化学学科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构,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是我系现在的重要改革方向及任务。
1.本系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 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4]
在实验过程中,做有机实验就是合成产品而不管产品的纯度;做分析实验只分析样品结果而不清楚样品的来源与生产方法等等。缺乏将各学科内有关联的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实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验体系。还有如仿真实验具有经济性、快捷性、安全性等优点,将其作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防止实验仪器耗损、节约实验药品及耗材费用无可厚非。对于我系这种地方本科办学单位来说,仿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重更为突出。但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互独立,很少将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实验项目进行开设,从而无法发挥仿真实验“预演”的优势。
1.2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问题[5]
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教学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应用性以及综合性。在不同的阶段,这几方面各有侧重,不仅应循序渐进、便于实施,也应为学生提供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如镀铜的方法可以是电镀也可以是化学镀,化学镀作为当今较为流行的镀铜方法,在基础化学实验没有涉及,但可以作为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典型教学项目进行推广,然而很多其它实验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实验教学的影响,难以使学生在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强主动能动性,也无法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时代性[7-8]
目前,虽然我系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财力,但其教学方法和流程却大同小异:首先要求学生先做预习,写好预习报告;上课时讲解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自然地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从而影响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虽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这种传统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4 教学设备短缺,难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目前,本系实验设备经费较为困难,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核磁、红外、色谱、质谱、原子吸收等)由于经费紧张,实验台件数少,在强调实验时间与课程进度衔接的前提下,实验任务安排与落实困难,造成实验安排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少等问题,实验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参观,当然考核也名存实亡。而大型精密仪器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学生在化工企业工作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到。
2.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上述的缺陷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体系做了一些建设性实践性探索。
2.1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对如何选择实验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必须重新审定实验项目和内容,以反映新技术、新知识、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对实验类型进行调整,除了必开的经典实验内容外,对各门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所有实验课程统一设计实验项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坚持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修订和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合理选取实验内容;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不断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项目,实验项目主要围绕综合性、设计性和专业应用性实验而开设。此外,在有机实验及化工原理实验中增加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药品或食品的制备、检测、分析等方面的实验,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深刻体会,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开展实验技能考证工作
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行制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入世的必然选择。就目前的国际就业市场来看,资格证书是最通用、最方便的质量表现形式。近年来,化工企业技术工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逐渐升温。我系自2004年开始就着手进行相关考证工作的准备,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合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须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授予。因此,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合作,以便及时获得职业技能考试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及时得到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对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考证合格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化工学生要获得化学检验工、 化工总控工、化工仪表维修工等证书,多次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亲临我院进行考察和指导,并就相关考证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争取成为多种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点及考点。
在近8年的实践中,通过各类考证的培训,使参与考证的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产生了较好衔接,班级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考证,如分析工等考证。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不仅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体现出大学职业教育特色,为本系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3 网络预约与开放性实验并行管理
建立实验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平台,可以对全校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网络预约,这样可以提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匮乏问题。同时建立了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在网络上预习实验,并观看实验的操作过程,这样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就对实验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具体操作实验时会有更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实验其他方面的问题,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等多元化实验教学手段。
同时与开放性实验教学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网络预约,不仅对开放的内容提出新的标准,而且对实验室的建设、日常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的维护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坚持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为完成开放实验教学任务提供保证。
2.4 立足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实验教学平台
以服务地方产业和适应新型产业结构出发,构建专业校外实验教学平台,把实验室搬进车间企业,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我们先后与丽水水阁工业园区十余家皮革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平台。同时实验教师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给学生布置实验项目,学生进企业进行相关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际样品分析表征工作,撰写分析报告,并对学生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讲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之,通过更新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考核、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通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学校在化学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014年,本院化工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正式成为浙江省普通高校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2008年以来,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全省化学技能大赛、课外创新作品竞赛等多项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共有30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此外,近三年学生在国内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6%以上。实验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改革过程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海龙,谢亚杰,朱伟,王遵尧.化工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10,22(3): 122-126.
[2]刘慧君,王榆元,袁亚莉,陈仲清.化工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教育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7,6,76-79.
[3]马玉龙,祝志峰,周新花,张玉清.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基础实验内容改革探讨[J].大学化学, 2002,17(4):22-23.
[4]杨玉萍.化学实验教学应面向化工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166-168.
[5]雷存喜,龙立平,曾永林.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J].实验室科学,2010,13(2):21-24.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DYY1503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立项资助,编号:C-2015Y0501-123。
G643;TQ0-4
Abstract:Dual-tutor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education quality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the case of th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ree aspects in the education of dual-tutor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s,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sis systems.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Keywods:dual-tutor system;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teaching methods;course system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科院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并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划分变的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调整,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逐渐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教学要求。双导师制是一种校内与校外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校内培养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对校内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课程体系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是最基础的一方面,相关课程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1]。目前,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基本类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色体现不够;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应用性课程。因此出现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所学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的现象。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1)课程应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例如,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化工方向发展的特点,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化学反应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精细化工和资源能源化工等六个方向,在这六个培养方向上可以灵活设置课程。如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化工过程模拟、化工过程最优化及化工O计与技术经济等课程,化学反应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传递过程及传质与分离等课程。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2)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学科间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因此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跨学院选课,但是这种交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科间内在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构建跨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2]。
(3)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综合实践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专门的实践课,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案例,从工程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一个化工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如工艺设计、设备的设计与核算以及车间布置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对项目的探索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工程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于东红等[3]指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我迷失的根源在于对其职业性缺乏认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关注企业对职业的需求和变化趋势,针对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实践性,淡化学术性,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具有实践性和先进性的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要求,但在实际日常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仍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忽略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重在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授课老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弱化学术性,在课堂上引入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实践的方式训练学生,增强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模拟课程的讲解为例,在讲授过程中不再讲解化工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础部分,而是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对工程实践问题进行模拟教学,在讲解模拟工程实践问题的同时,提供研究生亲自操作软件的机会,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研究生对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考,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而言,应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以考试考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通过述职以及学生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对老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职务晋升、年终考评、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4]。通过考核及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r也能激发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三、论文及评价体系建设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三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及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论文应用性与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大、评价体系等同于学术型硕士等等。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本文从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及论文写作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应用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因此课题应从企业实际生产中来,旨在解决实际中的工程问题或技术难题。
(2)学位论文内容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新催化剂的研制、新产品的研制、工业废气及废水的处理工艺设计等。
(3)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应进一步细化。论文写作是论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的重点,因此还需对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进一步细化。例如,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的考核不只包括论文研究,还应根据在企业的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对于未参加实践或未通过实践考核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允许申请论文答辩[5]。
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应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开,在评审中应将论文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性与创新性放在首位。从重点大学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对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实行“盲评”,使评审专家做出公正的评价。还应增设“再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应进行第二次评审,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双导师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上的创新,在双导师制的教学体制下可以培养出实践型与应用型人才,实行双导师制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这种教学体制初步形成,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培养环节,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但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使其在人才培养上大放光彩,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
一、引言
新世纪,充满机遇,更是充满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已成为世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共识。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否符合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能否在当前乃至未来的人才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是国家发展的命脉,是中国能否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障。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工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面向工程,回归工程,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知识能力结构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国内外高校都普遍认为化工类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基础化学、工程制图等基础知识,掌握化工学科的基本原理,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科研、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初步能力;(2)化工类专业人才应熟悉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生产、贸易、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5)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专业适应与竞争能力。而具备上述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就是学科交叉,人们把材料、信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产业涉及化工、冶金、机械、土木工程、电力电子、航天航空等工业领域。在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包含化学工艺、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机械、林产化工、应用化学、化学等十多个专业,学科布局和专业组成相对完善,但受人力、财力、物力等科研条件限制,大多数研究方向难以做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广西大学在培养服务型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大批服务型人才;但就创新型人才培育来讲,广西大学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育机制,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当今,新技术飞速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单一技术,而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环境技术等通过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互相交叉融合组成的技术群。这种交叉技术群的发展,更利于技术创新和突破。化学化工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许多新兴领域的开发和高新技术的实现,都要依赖化学的合成与制备为其创造一个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基于化学化工与其它学科专业交叉的现状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的理论探索
通常来看,服务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主要有四个不同:(1)知识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由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部份组成,来源于教师系统讲授的间接知识,是继承前人的创造,这是非常必要的。直接知识是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师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得来的知识,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的能力。(2)思维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还要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元化思维方式,因此,学科交叉是必不可少的。(3)能力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区别于服务型人才的重要标志。(4)培养过程不一样。服务型人才大多强调共性,批量培养,教师往往只用演绎法教学;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合过程,既有教和学,也有探索研究,还须强调个性培养。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行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教学法。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由于历史原因,学科布局分散且多种专业共存,整个学院的科研紧紧依靠化学、化工、材料等学科,形成了交叉渗透的专业特色,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提供了专业技术的理论基础。但一种人才培育模式,只有软硬件条件专业技术的理论基础还是不够的,应该从指导思想、教育体制、教学改革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具体表现在: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培养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学生不但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还需具有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人文素质教育对理科学生尤为重要,因为理科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人文学者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凭借直觉和灵感,这些是原始性创新思维的主要来源,却偏偏是理科学生所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行个性化教育
实行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才有可能创新。
4.在理论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
科研全面渗入理论教学是培养化学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只有让工作在科研最前沿的教师去教学,才有利于知识的更新。
5.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要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对于化工类毕业生来说,将来多数要从事化工产品及材料的合成与加工,从事化工产品开发的往往都是制备原材料,如果对原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有所了解,就会使产品开发的目的性更强,更容易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化工类学生应该具备材料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和能力。为了使化工类专业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比较全面的“大化工”工程科学技术素质,我们认为化工类学生选择其它学科的部分课程是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
6.减少理论教学总学时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点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若要实现上述探索研究或教学,把科研全面引入到教学,实施个性化教育,就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7.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强化工程设计能力。毕业环节尽量增加毕业设计数量,减少论文数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化工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探讨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结合各校的具体条件,包括师资水平、设备的配置、科研的氛围及水平、办学的积累和特色等具体情况提出各自的培养方式和模式,不可能强求统一。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
1.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也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必须与科研密切结合,而这种结合的关键是教师,但国内高校教师的现状是,长期从事教学的基本不搞科研,而科研搞得出色的,基本不承担教学任务。这种状态必须改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让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去主讲基础课,这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科研的结合,有利于开发探索研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建立探索研究式教学必须调整师生关系,不能再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进行教学。而应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虽然它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靠课外丰富多采的活动来配合。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不仅要发挥校内教育资源的作用,更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创新,还要推到社会上去检验。因此,要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提高人际交流、沟通、表达、竞争、合作等素质,既服务了社会,又完善了自我,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是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长期去探索实践,并总结其规律性。实现人才培养由服务型到创新型的转型,应根据各校的特点,探索适合于不同学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育,应该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多环节抓起,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光明日报,1999-12-29.
[2]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重任在肩――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发言摘登(下).中国教育报,2006-1-27.
[3]王夏.当代高技术发展的交叉融合趋势.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3-8-8.
[4]李小年.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84(2):1-3.
[5]任杰,王培铭.突出优势注重学科交叉搞好材料学科建设[J].教育改革与管理,2001,(2):14-16.
化工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加强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利益共同体,使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拓宽实习渠道。学校、学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企、校校合作,在学校、学院与有关企业洽谈与签署教学、科研协议时,要把建立实习基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到实习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安全生产可能造成影响,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大规模的学生来厂的情况,应充分发挥学校、学院自身的专业优势,例如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培训、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向企业开放或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与其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已有两家单位与我院共建实验室,并已开始接纳部分学生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先进、生产和管理水平高的大型化工企业。这类企业有固定的实习车间、有对教育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提供较完整的实习资料和图纸,还可提出一系列生产中所碰到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要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充分认识到化工生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化工行业充满希望,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同时也要意识到现在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大型化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努力学好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克服自我满足的心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因此,我们将化工专业的生产实习安排在四川化工总厂、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此外,学校、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国内一些高校在专业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中试实验基地,实验操作和控制与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相当,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基地深入地了解生工艺和流程,并模拟设备开停车、工艺参数调整、过程系统控制、故障排除等操作,且学生管理、安全等方面均可以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化工原理仿真实训室、化学工艺专业实训室,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改革实习模式,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目前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经费紧缺的状况,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主动性,亟需对目前单一的集中式生产实习模式进行改革,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工厂现场实习与仿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集中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能使实习深入,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教师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线索,把课堂上讲授的比较抽象的流程、设备、仪表及管线等,到生产现场对照实物,认真讲解。要多准备一些“为什么”,使学生深入到问题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技术革新的建议等。分散实习是欧美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也是我国人文社科类专业生产实习常采用的方法。应鼓励有能力找到实习企业的学生自主联系企业进行实习,或由学生到有意向就业的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内容由学校、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商定。有些生产规模较小的化工企业,每次只愿意接受少量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但由于其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均安排专人指导,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到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可显著提高实习效果,使生产实习真正成为正式工作前的一次大练兵,真正实现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引进工段级、全流程级的仿真教学软件,尽快完善化工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了克服大型化工厂生产实习时不能动手、不易深化的缺陷,尽快将化工仿真实验教学引进生产实习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虚拟出真实环境中难以实现的环境,认识生产实习中不可能看到的内部结构和操作原理,用虚拟工具拆装设备,模拟生产单元的开、停车、运行和事故处理。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克服在大型化工厂生产实习的局限性,不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化工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完成对实际操作的培训。我校引进的由北京东方仿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用于化工原理实验过程仿真软件,可针对化工典型单元操作进行仿真操作。化工原理实验的仿真实验室的建立,为建立校内生产实习仿真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改变目前生产实习环节上的困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完善考核体系
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进一步严格实习要求,建立完善的生产实习考核体系。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办法,在确保集中实习教学的前提下,照顾学生分散实习,强化安全管理。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应注重实习的现场管理。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进厂进行生产实习前,即先与实习企业商议好学生实习的具体岗位,然后把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组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上,推荐一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任组长,组长负责学生的考勤、与岗位班长的联系等事宜。实习指导教师应每天到现场巡回检查,进行提问、辅导、检查实习笔记等。如对工艺流程,要求每个学生不仅在图纸上全面熟悉掌握,而且在实习现场应准确指出对应的工艺管线,准确指出主要控制点,能够绘出本工段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对于生产实习的考核,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看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实习纪律、实习笔记、现场提问回答情况;二是看实习报告和工艺流程图纸。在这些环节中,应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主要考核学生对工艺流程和化工生产装置原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定方法对学生比较客观,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生产实习的效果,能较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
加强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haring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Mother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LIU Yu, HOU Zhaohui, ZHU Zhengbi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Teaching practice is important par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but teaching practice into a huge construction system. Some independent college admissions professional small scale, set the same parent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you can consider sharing model, the integra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develop suitable personnel training of both the cont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program, to build, to share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 Nanhu College to build its parent university,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gives a good demonstration.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Mother College; sharing mechanism
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构建适应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独立学院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保障。同时,根据2009年2月教育部的编报《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独立学院按照五年工作进度,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加强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内涵建设,最终接受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评估。①因此,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更是独立学院自身的义务和继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高投入,很多独立学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教育部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可以有偿使用母体举办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这为缓解独立学院的资源投入压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解决途径。②因此,依托母体举办高校,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利用母体举办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资源,是基础薄弱的独立学院解决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实施共享共建机制,建成了高质量的化工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经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共享共建是独立学院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可行途径
南湖学院由湖南理工学院于2003年发起创立,设有文学与法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经济与管理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建筑与化学工程系、音乐系、体育系、美术系等8个教学系和37个本科专业;拥有500多亩完全独立的校园,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近5万平方米,基本教学设施完善。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南湖学院具备了“五独立”的基本条件。
要求独立学院为每个学科门类的专业都建设一个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投入大,难堪经济投入的重负;另一方面,各学科门类的招生数量不一,差别较大,投入产出比不均衡。如南湖学院建筑与化学工程系仅有制药工程一个化工类专业,年招生规模约50人。为一个小规模招生的专业建设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基地、科技训练在内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显然投入产出比严重偏低,且造成资源浪费。
南湖学院的母体高校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升本科院校,其办学实力在同层面高校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以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拥有同层面院校中科研教学实力相对领先的师资队伍。近5年,该学科的专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1项,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该学科现设有制药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该学科近年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拥有教学实验室50余间,使用面积4000余平米;添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48台(件),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05台(件),仪器设备值近1100万元。该学科先后建成了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市重点实验室及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高校优秀实习基地、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示范点、省重点建设专业、省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质量优秀的教学平台。
采取合适的建设和运行机制,南湖学院完全可以共享母体高校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
2 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及实践
2.1 探索建立了独立学院参与母体举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机制
独立学院参与母体举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可以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锻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助于独立学院自建实践教学资源或体系水平的提高;同时,独立学院参与建设的实践教学体系,必然反映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有助于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共建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模式为:(1)建设经费由母体高校负责,母体高校聘请南湖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骨干教师参与化工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2)依据双方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实践教学条件现状,制定出适合于双方人才培养的建设内容和方案。(3)建设过程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帮助其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锻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母体高校化工类的科研平台、产学研基地向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开放,鼓励独立学院学生以课外科技活动或毕业论文的形式积极参与该学科的教师科研活动,参与该学科教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2.2 建立了独立学院有偿使用母体高校化工类实践教学资源的机制
(1)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按照母体高校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核算。(2)实践教学所需的材料费和维修维护费进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3)实践教学涉及的设备折旧费也按照教学仪器设备折旧的相关规定,计算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年度设备折旧额,再以实践教学人时数为标准,由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分摊。(4)根据母体高校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承担的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量,独立学院按照其外聘教师的报酬标准向母体高校支付课酬,再由母体高校按学期分配。(5)独立学院办学取得的适当收益按照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合同约定,实施两校共享。
2.3 建立了独立学院资源共享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1)独立学院有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监督权和教学事故认定权。(2)经独立学院提出的实践教学质量问题,母体高校必须认真整改。(3)经独立学院认定的实践教学事故,母体高校必须依据其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和人事管理规定对教师进行相应考核。(4)母体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必须听取南湖学院的意见。(5)母体高校的各级教学督导团有为独立学院承担的实践教学进行督导的义务。
该共享模式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又为独立学院节约了办学经费,同时母体高校的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是独立学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途径。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0508
关键词: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graduation paper;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59-02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办学规模急剧膨胀。学生人数激增,教师教学任务加重,科研工作量化,浮躁作风抬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泡沫和危机现象显现。“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弃之争”此起彼落。[1-2]放眼我国高教界,围绕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这一主题,各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大学依托师资、设备、生源等优势“顺势而为”,新高校凭借贴近应用、跟紧潮流和敢想敢干等特色“乘势而上”。[3-7]
在众多医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危机的药方中,“真题真做”乃一剂良方。如何做好“两真”呢?我认为应把好“四关”──选题、实验、撰写和评审,突出“四性”──应用性、实践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兹以湖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为例,简介“真题真做”,抛砖引玉。
1精心设计,把好选题关,突出“应用性”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我们为,地方普通高校特别是坐落于地级市的应用型高校,选题质量应着重体现应用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具体而言需要遵循“四项原则”,做到“四个结合”。
1.1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四项原则”
1.1.1 应用性原则这是由地方普通高校尤其是地级市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的,因为这类高校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学校应积极鼓励师生走出校门,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选课题。假如将选题定位于学术性太强、太深或太偏,既与学校定位不相应,也与教师、学生和设备条件不相应,就很可能出现“假、大、空”现象,助长学生脱离实际的“书呆子”气息。
1.1.2 可行性原则各校办学历史、设备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和地域文化、产业结构均有较大差异,毕业论文选题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所有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以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合作单位现有师资、学生、设备、经费等实际条件作依托,难易适中,反对脱离实际的大题、偏题、空题。
1.1.3 创新性原则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不易做到原始创新,但可尽量体现消化吸收再创新或知识集成创新。如配方调整、方法改进、工艺革新等。坚决反对抄袭、拼凑、杜撰等投机行为。
1.1.4 个性化原则毕业论文既有学科、专业的特点,又有导师、学生的差异,还有地域、行业的不同。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只制定宏观建议,具体选题交给专业导师和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协商敲定。
1.2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四个结合”
1.2.1 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力求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选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深广度,又要符合学生实际,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按时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
1.2.2 与导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从导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论文题目是一项师生双赢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尚未设立硕士学位点的普通高校来说,尽早地从低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优秀生提前进入科研训练,既使导师获得了科研助手,又使学生得到了毕业论文选题。选题应经导师申报、教研室讨论、系院初审、督导组复审、导师修改、题目公布、学生选择等步骤确定。例如,近3年中我从自己主持的省、市科研项目中抽取《纳米TiO2复合丙烯酯乳液的制备》、《纳米SiO2复合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金属表面TEOS复合涂层的制备与防腐性能》、《金属表面GPTMS复合涂层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纳米氧化锆涂料的制备及性能》、《PC表面仿生耐刮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等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都取得较好效果。
1.2.3 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应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主线,坚持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挖掘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课题。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训练学到实际本领,避免纸上谈兵。再如,近3年中我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选取《密封型电动助力车铅晶蓄电池的性能研究》、《太阳能储能铅晶蓄电池的开发研究》、《高效长寿环保型铁路客车照明用铅晶蓄电池研制》、《速干强粘环保型纸包装粘合剂的研制》、《湖州工业企业中典型危险废物的理化特性研究》、《Ni/Fe3O4复合电磁波屏蔽涂料的研制》等题目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既完成了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又帮助相关企业开发了新产品或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为学生专业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机会。
1.2.4 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新时期的大学生张扬个性,敢想敢干。张三喜欢“高分子”,李四偏爱“硅酸盐”。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一是由学生自己主持或参与的开放实验、科学研究项目中衍生而来,二是让学生自行选择导师和课题,三是从生活和实践单位生产实际中自行选题。千万不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将管理部门确定的课题硬压给学生去做。
遵循上述“四项原则”和“四个结合”,湖师院化学系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做到了“真题真做” (表1),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2010 届化学、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 (设计) 起初公布了近185个选题,最后经师生双向选择等环节确定了153 个选题。按难度分为较难25个、适中113个、较易15个。实验型和理论型题目为30∶1,突出了理工科专业重视实践的特点。
2周密安排,把好实验关,突出“实践性”
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实验阶段,要求学生既弄清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更好学会怎样做好这项研究?为此,学院应在时间、场地、导师、设备和经费等教学资源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2.1 在时间安排上适当错开,体现灵活性因各专业的培养规格不同,就业行业和岗位相异,故毕业论文时间也应有所不同。在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时,就对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适当地错开安排。如制药工程、材料化学专业安排在第七学期,化学专业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样既可缓解学校毕业论文教学资源的紧张程度,又能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招工要求。
2.2 在场地分配上适当分散,体现立体性随着办学规模急剧膨胀,“学生多场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为了安排学生人人动手,真题真做,在场地安排上应体现校内与校外、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立体化格局。挖掘资源,统筹安排。如教师科研用房、市材料行业技术中心研究室、市先进陶瓷重点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市环保局检测中心、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都在导师指导下安排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验。
2.3 在导师配备上全员发动,体现专业性针对“学生多导师少”矛盾日益加剧的现实,如何科学合理地配备导师成为能否“真题真做”的关键环节。①全员发动,无论是教师、科研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只要是相近专业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实验师及以上职称者,都应适当承担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任务;②适当聘请校外实践基地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毕业论文导师;③对毕业论文指导计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纳入年终统一考核;④对导师和学生实行“双向考核制”(分别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审阅表》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对导师评价表》)。
2.4 在训练模式上重在实践,体现多样性在毕业论文训练模式上,我们不搞“大呼隆”和“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模式,强化“实践”。
①在培养方案中设置贯穿四年的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题论文和毕业论文训练计划,基本做到从大一至大四 “论文训练不断线”;②从大一(下)开始就鼓励、指导学生申报开放型实验和大学生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训练科研工作;③从大二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适当分流。选拔、招收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和老师对接,学习科学研究;允许志在尽快就业的学生到企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配备两位导师(“技能导师”和“理论导师”);④将有些专业的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三学年初开始,早选题、早思考、早实验、早完成;五是在指导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地让学生自己构思、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搭建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指导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要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除了把好“选题关”和“实验关”外,还必须把好“撰写关”和“评审关”。也许是受到新时期一些快餐文化、网络语言等冲击,时下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普遍出现重点不显、层次不明、句子不通、文字错误和标点混乱等现象。此外,假如对论文评审和答辩不重视、不科学,搞形式化、走过场,其质量也将难以保证。因此,我们还强调细心修改,把好撰写关,突出“规范性”;严格评审,把好答辩关,突出“科学性”。限于篇幅暂不展开。
参考文献:
[1]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2]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1):40-43.
[3]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10-111.
[4]杨庆云,周梅村,纳海莺,李燕.化工类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4):57-59.
一、优化课程结本文由收集整理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圈内化工企业众多,化工产业发达。目前湖北地区包括湖北黄冈化工产业园、宜昌生物产业园、葛店经济开发区、宜昌化学工业园、潜江经济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园、湖北应城长江埠精细化工园、湖北江汉盐化工园、光谷生物城等9个化工园区。其中和黄冈地区有关联的化工园区就有3个,分别是黄冈化工产业园、葛店经济开发区和光谷生物城,因此黄冈地区将会汇聚大量化工专业人才。
根据《2009―2013年湖北化工产业调研及投资咨询报告》一书统计,湖北现有化工企业707家(生产总值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而鄂东地区化工企业就有324家,占总比例的45.83%。
二、黄冈市化工产业园
近年来,随着黄冈市化工产业园区的审批,黄冈市以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建设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一流化工园为目标,全面启动了黄冈化工产业园建设,黄冈化工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是承接武汉化工产业的转移。到目前为止,已有武汉有机、青江化工、远大制药、无机盐、力诺化工、双虎涂料、远城科技、凯马仕、力发化工、中天化工等六十多家武汉化工企业到黄冈化工园进行考察和选址;武汉有机、凯马仕、强龙化工等8家企业已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正在进行规划选址。
随着武汉到黄冈市的城际铁路的开通,武汉和黄冈的城市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从而解决目前制约化工产业园的交通问题,因此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化工园区创业和工作,黄冈化工园区将会成为湖北最具人气和最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工园。
三、湖北省高职院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湖北招生考试网,从去年湖北地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招生计划中我们看出,鄂东地区除了湖北师范学院和黄石理工学院具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其他院校都没有相关专业。而黄冈地区近几年化工企业发展迅猛,据黄冈市化工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预测,黄冈化工产业可能需要一千名以上的技术员工,因此黄冈本地化工类的技术人才缺口大,需求旺盛。而且未来几年内,这种需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笔者认为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十分有必要的。此举不仅可以服务黄冈地区经济发展,还可以辐射武汉城市圈和全国化工产业发展。
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应用化工专业可行性分析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六十余年的职教发展,特别是十余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省职教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希望能够为黄冈市的经济建设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拥有以陈年友教授为首的雄厚师资队伍,陈年友教授同时也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湖北省科研优势与特色领域“杂环化学”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卟啉―肽―蒽醌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微波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等项目两项,公开发表《系列二肽链键联的卟啉―蒽醌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微波合成及电子转移性质研究》等研究论文百余篇,熟悉物质的合成、分离、分析与鉴定工作,并且获国家专利5项。
在企业中,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聘请了广济药业集团的柯贝雄高级工程师、湖北祥云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华文先生为黄冈职院生物化工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同时也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场地和空间。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投入了一百多万元建设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化工分析实训中心、化工工艺实训中心等,可以完全满足一百余名学生实验实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