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2-03-03 23:53: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表演的心得体会

篇1

中途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什么是舞蹈呢?概括的说,舞蹈就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类特定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一个好的作品,必然是在典型的环境中,用典型的人体语言抒发典型的情感,“单纯的”人体动作,绝对不是舞蹈艺术。在众多的舞蹈类别中,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不同,其具有一定的非专业性,群文舞蹈是主要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因此群文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创作及表演上也要充分把握这一点。

一、舞蹈创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工人舞蹈也不例外

舞蹈的创作是一个“孕育”和“生产”的过程,包括构思题材选择、结构编排、演出,每个环节都必须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题材的选择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选择了一个好的题材,舞蹈的创编已成功了一半。

在2013年7月来到茂名市文化馆工作之前,我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是一名企业的业余编导。工人的生活和情怀为我提供了创作源泉,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以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为题材,真实、直观地表达了工人们的心声。21岁那年,我进入茂名石化公司,成为一名电工。我爱我的工作,也常常在公司职工文工团里过上一把舞蹈瘾。身边的许多人和事,常常感动着我,使我产生了想把他们舞台化、舞蹈化的强烈欲望,于是,我尝试着编导以石化工人为题材的舞蹈。我记得我创编的第一个作品《银色畅想曲》,反映炼油工人对未来的畅想,在广东省1996年度业余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得了三等奖,大大地鼓舞了我的创作热情。接下来,我连续创作了《那年代》、《嘿,小伙》、《岁月如歌》、《管网深深》、《舞动的平台》、《工地节奏》、《围油人》等一个又一个作品,都是工人题材的特色,写实的风格。比如《围油人》,反映的是一群在海里围拦漏油的特殊工人的工作。他们长年在海上作业,每当单点系泊(供船舶停靠并进行海上装卸作业的系统)从油轮接卸原油的过程中发生原油外泄时,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船上,甚至跳下风高浪急的海里,拉起围油栏,把泄漏在海面的原油围拢在固定的区域内,以防因漏油扩散而污染海洋环境。他们很平凡,却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有了他们,大海才依旧清澈湛蓝。我觉得应该把这群不为人知的汉子搬上舞台,让观众了解他们,因此,就创作了《围油人》这个舞蹈。

在公司里,让我感动的人不止他们。有一群妈妈级电焊工,她们有时挂在高高的管道上进行焊接作业,为了克服惧怕心理,她们自比仙女,把电焊工作当成仙女撒花。有时她们又隐身于地面长长的管网中焊接,她们的敬业精神就象这些管道一样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地方。我把她们编成《管网深深》的舞蹈,并用画外音加入了孩子对妈妈的纯真赞美:“我的妈妈是天上的仙女,能在很高的天空上撒下点点星光。真美啊!”

工人们看着舞台上的作品,觉得如同看着身边的人,感受身边的事,发自内心地喜欢它们。这批作品,在地方舞台上演出,在省里和全国石化系统评奖,都得到认可,获得金奖,更加坚定了我走写实之路的信心。通过这些作品的创作与表演,我也深刻认识到,群文舞蹈所独有的群众性是其能走进人民群众生活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由于做个作品的创作,使我为以后的群文舞蹈创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二、工人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我的作品演的都是我身边的人,是我们公司的工人,他们有管道工、电焊工、建筑工、维修工、仪表操作工等等。他们平凡而朴实,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设企业,报效国家。

为了真实地再现这些质朴的工人,生动地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我常常骑着摩托车到他们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观察他们工作的状态与神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每当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时,我就找到了创作的触点。我在构思《工地节奏》时,想要表现的是一群建筑、安装工人的精神这样一个题材,这个题材很普通,怎么去编呢?当时也很犯愁。为此,我到建设工地和工人们聊天。他们告诉我,为了建设、安装一套炼油、化工设备,在工地常常一干就是一、两年,所以很想家,就算是七尺男儿,在接到家里的电话时,也会不禁落泪。工休的时候,他们最高兴的就是大伙儿一起逗逗乐。听了他们的诉说,我感触很大,也为我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我问大家喜欢跳什么舞,他们都说喜欢跳街舞,因为街舞非常有力度,有节奏,很容易表达他们的工作情景,而且很喜欢《我想有个家》这首老歌,听了很有感觉。有一次下起了雨,工人们躲进工棚说说笑笑,非常温馨、和谐。我把这些感受和细节融进了舞蹈里,于是,就有了工地大干、工间娱乐、大雨来袭、家人电话、思念亲人等舞段,并且在舞蹈中使用了街舞的元素,还引用了《我想有个家》这首歌。舞蹈的结尾运用了街舞说唱的特点,表达他们对工作、生活积极向上的心声:“此时此刻我们都想家,但是为了建设好大家,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我们都有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早干完,早回家!”《工地节奏》不但我们公司的工人爱看,全国职工舞蹈展演中也得到了认可,获得了金奖,接着还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五届电视舞蹈大赛铜奖。更意外的是,今年还获得了全国第十五届 “群星奖”。其实,获奖的是那些战斗在工地上的工人们,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观众。

我们公司的倒班工人很辛苦。别的母子互相依偎甜甜入睡的时候,他们正在生产岗位上大干苦干,心里只能默默地唱着民谣“月光光,照地堂,虾崽你乖乖睡落床”。当别人睡的正酣时,他们头顶着月光,身影依然在工作平台上舞动。于是我创作了《舞动的平台》这个舞蹈,直观地表现了这些既特殊又平凡的零点班工人。

工人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些反映生活和身边人的作品,通过舞蹈表现,塑造了石化工人们百折不挠、团结拼搏的形象,是工人们最喜欢,最爱看的,而且百看不厌,倍感亲切。

记得在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创作经验交流会上高成明老师曾说过:“创作态度其实就是人生态度,真诚是创造的主旨,真诚的体会,真诚的表达,有话则说,无话则不要为某种利益去生编硬造。从虚假出发,最终无法到达艺术创作的正途。

作品创作也是生命的创作,我选择创作因为生命中有如此要求。以往的作品,或大或小,或深或浅都是我的真诚表达,不为别的,只想无愧于时代、社会、热爱艺术的人们及自己的艺术理想。”

三、“工人演,演工人”,舞真实的情

立足企业实际,以工人为演员,以劳动为动作,舞出工人的真情来。我的作品演员均来自茂名石化公司的基层单位,大多数是倒班工人,女演员都已是孩子的妈妈。他们不具备专业舞蹈演员的体形条件,也没有高超的肢体表达能力,更没有足够的排练时间。他们排练节目都必须利用工余时间,有的是下了班来排练,有的是排完练去上班,常常是到了正式演出那天演员才到齐。为了扬演员之长,避其之短,我的舞蹈语汇都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和生活。这些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动作,他们演起来容易上手,舞起来容易到位,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真实,塑造的形象更有感染力。《工地节奏》就融入了许多建筑工人的动作,演员在舞台上用熟悉的动作,演绎熟悉的生活和熟悉的人,就象向观众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真情自然流露,以致于经常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舞台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在参加CCTV舞蹈大赛时,大赛的场外点评嘉宾、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老师点评说:“来自一线工人的舞蹈《工地节奏》,他们的技巧编排非常有工地特色。”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老师点评时说:“我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舞蹈,你们的路走得很正。”

我的作品因为“工人演,演工人”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工人感情,正是专业演员所欠缺的,因此,才得到了观众的接受。

综上所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创作生活,是编导塑造完整舞蹈艺术形象的前提。同时也要真实而深切地反映不同时期的思想、生活、感慨,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艺术个性。舞蹈编导唯有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亮点,在创作中寻找适合的题材,这样才能编出优秀的舞蹈。要扬演员之长,避其之短,舞蹈语汇就必须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和生活。这些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动作,会使他们演起来容易上手,舞起来容易到位,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真实,塑造的形象更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徐先玲.舞蹈艺术百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篇2

一、新建船工作程序中主要有以下方面

1、检验机构受理渔船图样及技术文件审查时,必须要求渔船设计单位按船舶尺度与所选主机合理配置的技术要求来设计渔船和送审图样及技术文件,图样及技术文件必须按法定规则内容要求提交,不能随意减少和免除。

2、受理检验新建船时,一般须在提交审批合格的船、机、电图样、技术文件及批准的船网工具指标文件后才能受理,以便现场检验验船师全面了解所检验的船舶状况和技术要求。

3、现场检验验船师受理检验新船时,须按渔船检验规程的规定要求向船厂提交每艘新建船的必检项目表,以便执行验船师根据船舶建造进度、检验项目及时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4、现场执行检验时对涉及推进装置的内容必须认真与申报检验的设计图样进行核对,尤其对各轴段、螺旋桨等进行实样与图样核对,以防实际生产使用图样与申报图样不一致或不按图生产施工的情况发生。

篇3

20xx年大一下学期表演课,主要进行小品的训练。当时我们那个小组排练了小品《风雪迷雾》,是反应矿难的。好像期末考试时老师给的分数挺高的。

20xx年大二上学期表演课,是小品编创的训练。平时上课的时候还进行过相同事物的不同想象力的训练,后来提高为相同事物的不同想象力生动练习。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自己进行小品的创作。当时我们的考试小品是叫做《招聘》的,是比我大一届的学长给编的。现在那位学长已经在电视台做主播啦

20xx年大二下学期表演课,我们排练了高行健的《车站》。

20xx年大三上学期表演课,是影视舞台剧表演。换了一位表演老师,新换的这位表演老师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毕业。我们同学都很喜欢她。平时上课的时候进行音乐元素的练习和一些即兴表演。还排练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之雾茫茫》,《四世同堂》,《变色龙》,《麦琪的礼物》等。学到很多关于舞台调度的知识。

篇4

新闻标题是新闻事实的缩影及精髓,新闻要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就必须在新闻标题语言上下功夫。正如胡范铸先生所言“新闻语言必须为读者只看标题的可能考虑”[1]。

目前国内众多的传播学、语言学学者也分别从新闻标题的写作、修辞、语体及语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如陈茁的《由“标题党”说开来――浅析新闻标题中修辞的运用原则》、侯磊的《秒读时代,如何让标题亮起来》、陆俭明的《“名+在+名(处所)结构作标题”》等。也有一些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新闻标题进行了探讨,如胡涛晖的《从关联理论看新闻标题》、杨婕的《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等。但这些研究都没能跟随社会语境变化的脚步去探究新闻标题语言变化的规律,也没能更深入地探讨新闻标题语言嬗变背后的社会语境的作用力。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之一。其在内容选取、版式、语用上,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本文试图借对2000年以来《人民日报》新闻标题的研究,来发现社会语境变化与新闻标题语言嬗变的内在联系,进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帮助广大新闻工作者更敏锐地透过时代的脉动,编纂出更切合新闻事实、更符合时代要求、更契合读者心理预期的新闻标题,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语言与社会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代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发展的最初动因应该从社会因素中去寻找,而且在它的变化过程中,也还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2]。社会语言学强调在活生生的社会语境中去研究语言;强调社会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静态的镜像关系,而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即语言在反映社会的同时也塑造社会。

任何的言语交际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完成的,新闻传播过程就是一个言语交际过程,而新闻标题正是这个过程中要传递的最为重要的信息。对于新闻标题来说,社会语境较之场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紧紧地跟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系统联系在一起的”[3]。因此,基于社会语言学去研究媒体语言,尤其是新闻标题语言,不仅能了解社会语境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构建新闻标题话语的作用力,总结出新闻标题语言嬗变的规律,也能够通过把握这一规律来指导广大新闻工作者来利用这一规律,服务受众,引导舆论。

言语平实与灵动――务实、求俗、趋利的社会文化心态下的新闻标题

2000年以后,改革几乎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主流文化、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这一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传统媒体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说教、单纯的思想灌输,缺乏形象性的简单叙述,已经不能满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的大众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需求。这种需求迫使各种媒介从政治激进主义中慢慢地剥离出来,在语用选择上也以富有亲和力的言语,来“立足大众、贴近大众、服务大众”。《人民日报》也不例外,它一改严谨、刻板的形象,而尽显务实与灵动,新闻标题语言悄然间发生了变化:口头语、方言、俚俗语、流行语,甚至是不被权威机构认可的网络热词,在经济、实用、娱乐、时尚的驱动下也登上了《人民日报》这样的“国脸”。

日常口语登上大雅之堂――务实性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价值观取向上,从注重理想向强调现实的方向发展;在社会心态上,从封闭化走向开放化,从情感化走向理性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社会心态所表现出的“三性”又产生了进一步的效应:开放性产生了宽容性,多样化导致了相对化,理性化产生了务实化。这些变化都深深地影响了新闻标题语言的构建,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大量口语色彩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出现在了《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中。

首先是大量口语化的短句和口语色彩浓厚的词汇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新华村 大熊猫最爱来串门》(2013年1月6日)、《网络视频节目低俗化令人揪心》(2012年5月4日)这样的新闻标题仿佛就出自普通人之口,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受众想了解、想掌握的信息,让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解读出新闻的内容,简洁明快、容易理解,适应了现代人平实、快捷的生活方式。

《长沙:市民给警车“贴条” 一民警违规使用警车被记过处分》(2013年1月6日)、《深圳慈善敢“冒尖儿”》(海外版2012年5月8日)这类标题结构简单,“贴条”、“冒尖儿”口语色彩明显,表达直接而富于动感,比起那些中规中矩的书面语色彩浓厚的新闻标题,更多了一些亲切、温馨的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大众价值观念务实化的转变。

其次是严肃政治题材的新闻有时也选择口语色彩的词汇作为标题。这种语用选择,体现了传媒工作者与受众主动对话的姿态及务实的价值取向。例如,对于日本在敏感时刻把训练舰开往菲律宾、叫嚣“购买”等层出不穷的小动作和日本外务省就中国海监船驶入海域一事向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被我驻日大使据理反驳等新闻事件,《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日报》分别以《日本最近闹腾什么?》(2012年5月31日)和《日本不要瞎折腾》(2013年1月9日)为题进行了报道。“闹腾”“折腾”这两个词都是口语色彩极浓又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尤其是“折腾”一词,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老少皆知的方言,在这两个标题里用于日本对我挑衅的一系列行为的报道,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也表达了我们对于日本不自量力、煞有介事、自欺欺人的做法的蔑视与立场。

方言词、俚俗词登上大雅之堂――娱乐性的价值取向。方言词,指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俚俗词,指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它们历来因不符合规范与市井之气未能“登堂入室”。改革开放以来,党报不仅延续了宣传、监督、教育等功能,也启动了娱乐功能。这一功能的释放“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从计划经济年代的政治高压下解脱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需求,也缓解了他们身处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压力”,“人们逐渐摒弃严肃、神圣、深刻等累人的意义,开始追逐平面化、娱乐化”[4],他们希望轻而易举地去理解。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来自大众的语言――具有民俗、地方特色的方言与俚俗词语逐渐进入新闻标题之中。例如:

①“地方文凭”忽悠上万教师原湖北教育学院:文凭省内有效 教育部指定网站:无法通过验证(2009年11月19日)

②别老让“国际板”忽悠股市(海外版2012年6月11日)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解释“忽悠”是来自方言,“晃动”义。可见,在赵本山“卖拐”之前,在规范语词汇里,其语义与作为俗语的“忽悠”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随着赵本山《卖拐》等系列小品在春晚上演,赵本山以他那特有的腼腆、机灵、愣头愣脑的形象和幽默诙谐的表演,诠释了这个人们并不熟悉的东北俗语,略带调侃的欺骗、说假话含义上的“忽悠”逐渐进入了流行语的行列。这个“忽悠”对严肃的“欺骗”义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运用,迎合了人们倾向于在某些领域弱化“欺骗”义的贬义程度和进行中性化表达的心理需求,因其附丽了笑谑、诙谐语气,迎合了现代人娱乐化的价值取向。因此对湖北省教育学院文凭变成了“地方粮票”,变成了“假”的真文凭的报道,《人民日报》采用了《“地方文凭”忽悠上万教师》的标题。这里没有使用“欺骗”而使用了“忽悠”,其在意义上更准确突出了事件是在部分真实的基础上被放大了。对中国证监会对于国际板何时推出、以什么方式推出的模棱两可的表态,《人民日报》也使用了“忽悠”这个方言词,这里除了欺骗的含义外,也利用了“忽悠”一词的基本义来形象地表示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或心态。

除了方言词,《人民日报》还大量使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俚俗词语,来增加受众获取信息时的愉悦感。如:

③肉价菜价缘何“按下葫芦起来瓢”?(海外版2012年5月10日)

④证监会力促“铁公鸡”现金分红(海外版2012年5月10日)

⑤该给全民收藏泼点冷水了(海外版2012年5月29日)

“按下葫芦起来瓢”“铁公鸡”“泼冷水”这些都是“土得直掉渣”的俗语,将其运用到新闻标题中,幽默风趣,可以蕴藏锐利的锋芒,可以化紧张为轻松,可以制造快乐的气氛,嬉笑怒骂间,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使广大受众颇感亲近的同时也轻松地了解了新闻的内容。

流行词语登上大雅之堂――时尚化的审美取向。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网民们自娱自乐的小众化词汇“给力”出现在了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有媒体人士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党报文风的改变,是《人民日报》与时俱进、顺应时尚的“给力”做法。《人民日报》调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其亲民的话语姿态,也折射了当代文化中时尚的审美取向。这与其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不如说是一个风向标,或者说是一个信号,打开了传统媒体使用网络热词的闸门,使传统媒体使用网络热词成为一种时尚。据《扬子晚报》记者统计,《人民日报》10日“给力”,12日一天,全国至少10家媒体不约而同地“给力”。

流行的就是时尚的。流行语、热词既是社会生活变化在语言上的反映,又是人们文化生活、价值取向的反映。许多流行语、热词直指时事热点、爆料新知趣闻、调侃民生百态,“透过网络流行语的表面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所揭示的某种集体情绪”[5]。如“被”,其网语灵感来自“被自杀”。2008年4月22日网络上关于谭静事件的报道里首次使用了“被自杀”的字眼,后经安徽阜阳举报者蹊跷死亡事件报道的发酵,其被广泛传播,用来泛指死因不明而被有关专家或权威鉴定为自杀的非正常死亡现象。但如果从汉语语法来分析,“被自杀”显然有语病,汉语语法中规定“被动句的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6],就是说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的影响,而“自杀”是个主动施动词,是不能用于被动结构的,当其被用于被动时,就出现了施事与受事同体的荒谬。使用者正是利用这种悖谬来凸显调侃之意,形象地表现了弱势群体面对强权的被动状态和公众对个人权利的积极诉求。“被就业”“被小康”“被高速”“被增长”等模因的复制作用也逐渐放大了这一情绪和状态。“被吸烟”甚至出现在《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同类的情况还有:

??短短一年蒜价涨40倍谁在导演“疯狂的大蒜”(2009年12月2日)

??重庆“楼裂裂”居民搬进过渡房(2009年12月10日)

??弗老大你是来“打酱油”的吗?(海外版2010年12月25日)

??防控手机“躲猫猫”(2010年12月1日)

???“被吸烟,我不干!”(海外版2012年5月30日)

???知识侵权让海创伤不起(海外版2012年6月25日)

???昆明机场7500余名旅客因大雾滞留应急乏力机场如何走出途(2013年1月6日)

“疯狂的大蒜”“楼裂裂”“打酱油”“躲猫猫”“被”“伤不起”“”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新闻事件或者都包含有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包含有对事对人丰富的态度,传递着复杂的民情民心,记载着社会百态。新闻标题中使用这些词汇,就能够利用这些词汇的高度浓缩、精准形象的特性,来改变自身的话语方式,以适应受众的话语方式,提高传播的有效度。同时,流行语那突破陈规的前卫感,也反映了当代社会时尚化的审美取向。

语言和社会总是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当社会生活发生激变或者是渐变的时候,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必然随着社会生活前进的步伐而发生变化,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中国第一报的语言变迁。因为一个时代中基本受众的文化需求的印记是可以最早从新闻标题中觅出它的影子的,当务实灵动的语言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中时,人们有了“东风吹来满眼春”的感受,政治的清明、言论的自由、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使得媒体敢于正视务实、娱乐的价值取向以及时尚的审美取向,不仅敢于迎合,并且敢于引领。当然,研究这些规律,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语境与语言共变的轨迹,为新闻从业人员引导舆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范铸.试论新闻语言行为的构成性规则[J].修辞学习,2006(1):4.

[2]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41-42.

[3]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4.

[4]王晓峰.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评析[J].华章,2010(10):151-152.

[5]韩玉花.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J].新闻爱好者,2010(3):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