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时间:2023-02-08 12:3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71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ork

LIN Hongj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 number of changes to the cau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University campus after a series of violent inci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 crimes are increasing, also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community paid great atten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undertakes the task of building the motherland and,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ste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mportance; virtue education; strategy

0 引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实现成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进步,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与诱惑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自大学生投毒事件报道以来,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些大学生行为偏差案件,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对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着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深入探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1.1 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国际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我国要想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可喜变化,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更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单纯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大学生施以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未来事业的成败。通过大量的事实表明,大部分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当前的高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承受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大学阶段与中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脱离了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一些学生甚至出现放纵心理,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建立与形成。因此,高校要能够认识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心理健康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大学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与道德水平,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多个方面。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进而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个必要的保障。

2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

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忧郁、孤独等,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差。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是严格的封闭式教育与管理,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教师与学校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由空间有限。而进入大学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崭新的环境,且无法合理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容易出现一些焦虑、孤独心理。另一方面,大学期间学习的课程与高中有着很大的区别,更注重实用性与技巧性,面对这种学习方式上出现的变化,一些大学生会产生心理压力,怕自己学不好,受到他人的嘲笑。而大学又是一个人才集中的地方,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就使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过度紧张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2 就业形势严峻,心理压力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形成了激烈的就业竞争。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容乐观,有些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导致毕业后无法顺利找到工作,而一些学生即使是找到了工作,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对当前的现状不满意。这使目前的在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着就业压力。他们对自己缺乏合理的定位与思考,有些学生会出现自卑心理,对未来的过分担忧,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3 人际关系敏感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更为复杂多样。在高中时期,面对的仅是老师、同学、父母,交际范围比较小,关系简单。而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大学会有丰富的社团组织与活动,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这其中需要与社团的组织者与负责人进行咨询交流,面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一些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未能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往往独来独往,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另外,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且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表达的方式与技巧,在交流与沟通中容易遇到一些问题,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敏感,这些都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当前的高等教育正处速发展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心理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当前众多高校的心理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很难完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当前的教育形势。当前高校心理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是很大一部分心理教育工作者为主接受正规专业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心理教育成了表面形式,没有对心理咨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心理教育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各个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心理教育工作团队建设,确定心理教育的目的,指定心理教育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组织参与心理教育的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加强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的责任感和意识,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新观念。并且高校还应该定期召开心理教育工作的研讨会,通过教育工作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互相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推进心理教育在高校的发展。

3.2 营造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氛围里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造良好的文化基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高等院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培养和建设,打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环境。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自我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一些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以更健康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3 推进心理教育的课题研究

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心理教育作为专业的课题进行研讨,提高教师的专业心理知识水平,使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心理课题,并对此进行深入研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技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3.4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篇2

一、引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劣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强弱。大学生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交往等诸多问题,他们渴望成长、成才,希望及早实现人生价值,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要培育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文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据平时工作中的深入观察,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科技蓬勃发展时代,知识猛烈增长时代,这一切终归是靠人才推动的,这也是一个人才培育和人才需求性迫切的时代,中国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和谐社会都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作为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并且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能否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关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性课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多,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和危害也越来越大。

事实证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加强对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国家而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上,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国内,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要在这样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局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后盾、作保证,方能适应变化、克服阻力、承受压力,方能执着追求、锐意进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素质培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除了具有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严于律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及与不同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具有积极适应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乐观对待人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心理素质。只有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个体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才会拥有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潜能。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大学生追求梦想,渴望实现自己,证明自己,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必修功课。他们具有观念与行为分离、稳定性与波动织、成熟性与不适应共存、人际交往与交往障碍同在等四个明显心理特征,影响其心理发展。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够使他们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百姓,首先必须是他们能够关注自身的发展状况,只有先关注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培养自己完善而独立的人格,才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唯有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才能将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统一起来,从而追求和实现美好的人生。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大学阶段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重视个人全面、健康而均衡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重而复杂,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也更为殷切,要求更为全面和严格;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经历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这时的大学生不但具有一般青年心理不成熟的特点,而且他们还要面对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人生课题,他们常常由于对自身估计过高、家庭与社会期望过大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早在2009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美国诸多成功人士之后提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在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在于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1]。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注重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课题,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帮助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扰,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患等方面施展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给予大学生的指导和支撑是其他教育形式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具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只有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促使身心和谐统一,才能谋求适应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更大潜力和空间。

(四)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多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室友案、药家鑫撞人后捅死伤者案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13年4月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事件,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杀人、自残的社会现象不断增多。据报道,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4名大学生因各类原因而自杀身亡[3]。《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近年来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频发率高达30%左右,并明显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学科教学教育的基础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学生会等活动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感情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感情生活。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绪,使学生喜欢上学习;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良好的师生之情,对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重要的保证。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们应该强化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充分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的。在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环境更加多元,竞争愈加激烈。在这样一个历史和现实、国际与国内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的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将会面临思想、情感、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压力

大学生当初在高中阶段多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应试教育”的束缚、家长的全方位保护、生活经历的相对单一,容易使其性格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偏差。进入大学校园,人际交往成为较之先前单一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而人际关系作为人的基本社会需求会直接影响自我的实现与肯定,自我优越感的消失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安全感,继而产生来自主体内部的压力。

2.客观压力

客观压力主要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适应和就业与自我发展等方面。一方面,大学时期的学习方式多是自我约束型学习方式,从课程的广度转变为课程的深度,从记忆性学习模式转变为实践性学习模式,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将决定其在校成绩,继而会造成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压力,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烦躁心理。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高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以此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让大学生在人生启航的起锚阶段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使他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之下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建立在个人对自我和环境客观认识之上的个人认知与行为、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状态。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被塑造的群体,处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便理性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而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大学生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甚至很难界定。例如,感情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若未及时疏导则很有可能演变为道德问题。这就使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阳光式渗透与宣传”,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

2.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要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法规,为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辅导员队伍提供政策支持。高校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来看,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以及生涯指导。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便捷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感受大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并依托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惑,形成思想上的互动交流。其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常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帮助大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常态化的教育模式,辅导员要根据“预防—矫正—强化”三个阶段的特点,将以往“矫正为主”转变为“预防与矫正相结合”。要在互信、沟通的基础上,尽早、全面发现问题苗头,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做到“防范”和“引导”并行。

3.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课程较为分散,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个体为本、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的重要实践途径,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这一核心展开,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充分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平等的状态下探索与求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将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调适性内容主要侧重“矫正”,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对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帮助其矫正心理障碍。发展性内容主要侧重“发展”,更加关注广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对大学生遇到的人生难题施以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构建强大的心理防线,设计人生发展的远大目标,预防心理疾患的萌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矫治”,结合调适性与发展性基本内容,加快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体系。(3)打造多元化学习平台,优化教育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为大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融合,注重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主题,摒弃“教师传授”的说课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内视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必修、选修、探究、实践等多种形式,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合力,协同作业,并且应当立足新时代大力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创新,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探索实践,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稳定开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发挥价值导向功能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2]蔡亚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

篇4

(一)大学生入学后生活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刚入学的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一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所处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所受教育的环境都不尽相同。来到大学后,面对新的集体、新的校园、新的生活、新的学习,会有一些同学出现一些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就需要学校和辅导员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问题,学业成就也是大学生自我鉴定和家庭以及社会对大学生角色期望的重要内容。但在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一般都是属于填鸭式的教学,但进入大学后,学习的重心已经放到自学的上面。

(三)大学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般都是以学习为生活的全部中心,学习好的学生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相当多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之后,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园里,也是在他们将来毕业进入社会后所必须的一课。

(四)恋爱与性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一般都进入性成熟期,开始渴望恋爱和性,恋爱也成为大学生一个永恒的话题。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在这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教育,让学生正视爱情,正视性。

(五)就业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一般都寄托着整个家庭的期望,但在经历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面临就业问题。在这一阶段,很多大学生就会出现心理失衡、自卑以及丧失信心等心理问题。高校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分析自身的优势条件,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为祖国的复兴做贡献。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一)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高校可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调查,来及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在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后,高校可及时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决定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大规模的心理健康调查,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一个很好的手段。一般来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一般都应尽可能的利用学生详尽的资料,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调查的真实性,调查结果也会更有参考价值。

(二)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各个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心理教育作为一项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这样可以保证全部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积极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当前在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当学生在学习、生活或成长过程中遇到烦恼和心理障碍的时候,就可以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现在有很多高校也已经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大学生自己来帮助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学,这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效果。就辅导员而言,也要及时留意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学生党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他们可以更及时的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与同学心理的帮助。

(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有机统一的,高校也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校园的建立。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整合,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方法的有机整合。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