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时间:2023-02-08 12:3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71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ork

LIN Hongj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 number of changes to the cau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University campus after a series of violent inci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 crimes are increasing, also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community paid great atten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undertakes the task of building the motherland and,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ste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mportance; virtue education; strategy

0 引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实现成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进步,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与诱惑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自大学生投毒事件报道以来,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些大学生行为偏差案件,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对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着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深入探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1.1 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国际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我国要想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可喜变化,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更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单纯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大学生施以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未来事业的成败。通过大量的事实表明,大部分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当前的高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承受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大学阶段与中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脱离了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一些学生甚至出现放纵心理,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建立与形成。因此,高校要能够认识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心理健康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大学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与道德水平,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多个方面。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进而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个必要的保障。

2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

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忧郁、孤独等,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差。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是严格的封闭式教育与管理,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教师与学校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由空间有限。而进入大学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崭新的环境,且无法合理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容易出现一些焦虑、孤独心理。另一方面,大学期间学习的课程与高中有着很大的区别,更注重实用性与技巧性,面对这种学习方式上出现的变化,一些大学生会产生心理压力,怕自己学不好,受到他人的嘲笑。而大学又是一个人才集中的地方,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就使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过度紧张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2 就业形势严峻,心理压力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形成了激烈的就业竞争。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容乐观,有些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导致毕业后无法顺利找到工作,而一些学生即使是找到了工作,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对当前的现状不满意。这使目前的在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着就业压力。他们对自己缺乏合理的定位与思考,有些学生会出现自卑心理,对未来的过分担忧,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3 人际关系敏感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更为复杂多样。在高中时期,面对的仅是老师、同学、父母,交际范围比较小,关系简单。而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大学会有丰富的社团组织与活动,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这其中需要与社团的组织者与负责人进行咨询交流,面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一些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未能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往往独来独往,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另外,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且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表达的方式与技巧,在交流与沟通中容易遇到一些问题,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敏感,这些都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当前的高等教育正处速发展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心理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当前众多高校的心理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很难完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当前的教育形势。当前高校心理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是很大一部分心理教育工作者为主接受正规专业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心理教育成了表面形式,没有对心理咨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心理教育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各个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心理教育工作团队建设,确定心理教育的目的,指定心理教育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组织参与心理教育的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加强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的责任感和意识,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新观念。并且高校还应该定期召开心理教育工作的研讨会,通过教育工作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互相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推进心理教育在高校的发展。

3.2 营造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氛围里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造良好的文化基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高等院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培养和建设,打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环境。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自我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一些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以更健康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3 推进心理教育的课题研究

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心理教育作为专业的课题进行研讨,提高教师的专业心理知识水平,使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心理课题,并对此进行深入研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技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3.4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篇2

一、引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劣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强弱。大学生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交往等诸多问题,他们渴望成长、成才,希望及早实现人生价值,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要培育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文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据平时工作中的深入观察,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科技蓬勃发展时代,知识猛烈增长时代,这一切终归是靠人才推动的,这也是一个人才培育和人才需求性迫切的时代,中国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和谐社会都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作为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并且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能否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关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性课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多,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和危害也越来越大。

事实证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加强对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国家而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上,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国内,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要在这样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局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后盾、作保证,方能适应变化、克服阻力、承受压力,方能执着追求、锐意进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素质培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除了具有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严于律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及与不同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具有积极适应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乐观对待人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心理素质。只有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个体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才会拥有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潜能。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大学生追求梦想,渴望实现自己,证明自己,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必修功课。他们具有观念与行为分离、稳定性与波动织、成熟性与不适应共存、人际交往与交往障碍同在等四个明显心理特征,影响其心理发展。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够使他们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百姓,首先必须是他们能够关注自身的发展状况,只有先关注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培养自己完善而独立的人格,才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唯有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才能将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统一起来,从而追求和实现美好的人生。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大学阶段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重视个人全面、健康而均衡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重而复杂,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也更为殷切,要求更为全面和严格;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经历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这时的大学生不但具有一般青年心理不成熟的特点,而且他们还要面对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人生课题,他们常常由于对自身估计过高、家庭与社会期望过大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早在2009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美国诸多成功人士之后提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在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在于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1]。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注重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课题,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帮助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扰,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患等方面施展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给予大学生的指导和支撑是其他教育形式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具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只有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促使身心和谐统一,才能谋求适应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更大潜力和空间。

(四)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多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室友案、药家鑫撞人后捅死伤者案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13年4月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事件,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杀人、自残的社会现象不断增多。据报道,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4名大学生因各类原因而自杀身亡[3]。《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近年来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频发率高达30%左右,并明显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学科教学教育的基础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学生会等活动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感情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感情生活。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绪,使学生喜欢上学习;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良好的师生之情,对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重要的保证。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们应该强化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充分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的。在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环境更加多元,竞争愈加激烈。在这样一个历史和现实、国际与国内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的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将会面临思想、情感、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压力

大学生当初在高中阶段多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应试教育”的束缚、家长的全方位保护、生活经历的相对单一,容易使其性格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偏差。进入大学校园,人际交往成为较之先前单一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而人际关系作为人的基本社会需求会直接影响自我的实现与肯定,自我优越感的消失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安全感,继而产生来自主体内部的压力。

2.客观压力

客观压力主要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适应和就业与自我发展等方面。一方面,大学时期的学习方式多是自我约束型学习方式,从课程的广度转变为课程的深度,从记忆性学习模式转变为实践性学习模式,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将决定其在校成绩,继而会造成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压力,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烦躁心理。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高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以此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让大学生在人生启航的起锚阶段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使他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之下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建立在个人对自我和环境客观认识之上的个人认知与行为、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状态。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被塑造的群体,处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便理性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而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大学生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甚至很难界定。例如,感情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若未及时疏导则很有可能演变为道德问题。这就使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阳光式渗透与宣传”,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

2.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要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法规,为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辅导员队伍提供政策支持。高校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来看,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以及生涯指导。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便捷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感受大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并依托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惑,形成思想上的互动交流。其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常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帮助大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常态化的教育模式,辅导员要根据“预防—矫正—强化”三个阶段的特点,将以往“矫正为主”转变为“预防与矫正相结合”。要在互信、沟通的基础上,尽早、全面发现问题苗头,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做到“防范”和“引导”并行。

3.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课程较为分散,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个体为本、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的重要实践途径,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这一核心展开,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充分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平等的状态下探索与求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将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调适性内容主要侧重“矫正”,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对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帮助其矫正心理障碍。发展性内容主要侧重“发展”,更加关注广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对大学生遇到的人生难题施以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构建强大的心理防线,设计人生发展的远大目标,预防心理疾患的萌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矫治”,结合调适性与发展性基本内容,加快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体系。(3)打造多元化学习平台,优化教育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为大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融合,注重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主题,摒弃“教师传授”的说课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内视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必修、选修、探究、实践等多种形式,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合力,协同作业,并且应当立足新时代大力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创新,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探索实践,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稳定开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发挥价值导向功能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2]蔡亚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

篇4

(一)大学生入学后生活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刚入学的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一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所处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所受教育的环境都不尽相同。来到大学后,面对新的集体、新的校园、新的生活、新的学习,会有一些同学出现一些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就需要学校和辅导员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问题,学业成就也是大学生自我鉴定和家庭以及社会对大学生角色期望的重要内容。但在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一般都是属于填鸭式的教学,但进入大学后,学习的重心已经放到自学的上面。

(三)大学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般都是以学习为生活的全部中心,学习好的学生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相当多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之后,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园里,也是在他们将来毕业进入社会后所必须的一课。

(四)恋爱与性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一般都进入性成熟期,开始渴望恋爱和性,恋爱也成为大学生一个永恒的话题。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在这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教育,让学生正视爱情,正视性。

(五)就业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一般都寄托着整个家庭的期望,但在经历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面临就业问题。在这一阶段,很多大学生就会出现心理失衡、自卑以及丧失信心等心理问题。高校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分析自身的优势条件,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为祖国的复兴做贡献。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一)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高校可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调查,来及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在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后,高校可及时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决定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大规模的心理健康调查,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一个很好的手段。一般来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一般都应尽可能的利用学生详尽的资料,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调查的真实性,调查结果也会更有参考价值。

(二)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各个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心理教育作为一项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这样可以保证全部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积极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当前在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当学生在学习、生活或成长过程中遇到烦恼和心理障碍的时候,就可以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现在有很多高校也已经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大学生自己来帮助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学,这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效果。就辅导员而言,也要及时留意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学生党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他们可以更及时的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与同学心理的帮助。

(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有机统一的,高校也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校园的建立。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整合,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方法的有机整合。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篇5

一、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

(1)学习压力。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阶段,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大学学习不是从一个门槛跨入另一个门槛,而是攀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对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有所认识和把握,都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适应,当然,还需要对完成学业过程中各种努力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否则就会出现情绪上的困扰。(2)人际压力。大量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80%来自人际关系方面。有人甚至用“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因自卑而不敢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来形容大学生的人际状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恰恰印证了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3)情感压力。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中不少人不光不能很好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而且还有人只是为了了解自己的魅力,填补心灵的空虚情试验,一旦对方爱上自己又想摆脱;甚至有人已经爱得“惊天动地”了还不知道为什么爱,要不要爱。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出现极端和过激的行为表现,害人害已。(4)经济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20%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中有些人在经济贫困的压力下,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在生活中往往采取逃僻和封闭自己的做法,严重者会出现明显的抑郁倾向。(5)就业压力。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社会竞争的加剧,不乐观的就业前景,造成了很多学生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二、压力的应对

篇6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91

伴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这一名词早已被大众所熟知,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作为承担国家和社会建设重任的关键人才,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广泛开展的同时,其有效性不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急需改善。

1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不足

11建立三级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安康学院地处秦巴山区,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严格按照要求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制度来推动和完善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校:①学工部组织各学院完成每学年秋季学期的新生心理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学院相关辅导员老师,由他们约谈结果存在异常的部分学生,了解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后续的相关矫正措施;②学工部组织各学院在春季学期开展一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相关活动,活动形式主要包括演讲、征文、户外活动等;③学工部下设心理咨询中心,面对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各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向需要咨询学业生活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和筛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备案并及时向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上报。

(3)班级:在各班级设立心理卫生员,一般由班干部兼任。该心理卫生员主要工作职责是信息员,即发现班级中有同学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

12现存问题

此项制度总体而言覆盖全面,分工明确,信息渠道顺畅,由点及面掌握了大体情况。但作为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却也发现了一些无法落实推进的具体情况。

(1)极少有学生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去寻求帮助。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认为只有心理有严重问题的人才需要去心理咨询中心,“面子”问题使他们不愿意去咨询,以免被同学看到,而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并不熟悉,而学生一般很难向陌生人倾诉自己的真实情况;③能克服第二点向老师咨询的学生,由于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在情感上很难突破,很难达到真实平等的交流,咨询效果也因此并不明显,所以会选择放弃咨询。

(2)各学院辅导员老师工作任务繁杂,管理学生较多,很难保证及时全面地完成所有学生的咨询求助工作。

(3)班级心理卫生员基本由班级干部兼任,本人并没有接受过相应的专门训练,只能起到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及时汇报的基础作用,无法帮助班级同学进行心理疏导。

(4)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相关活动,活动形式虽然比较丰富,但活动周期较短,很难保证在短期内完成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卫生知识有效宣传的活动效果。

其实,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应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治疗为辅的原则。我们目前的工作模式重个别学生咨询诊治,轻多数学生普遍防治引导,这样做,并不十分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求。因为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压力和问题,大都属于亚健康范围而非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等严重问题,如果学生在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处理能力后,其实都能够进行较好的自我调节。

2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大学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能否妥善地进行处理,其结果又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心态与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他们“三观”的确立与形成;而能否妥善地进行处理,则又与学生的心理状况(心态)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从这个层面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工作的突破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效果。结合工作实际,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增进“宿舍”一级,并将“班级―宿舍”两级作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之所以将“班级―宿舍”两级作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主要原因如下。

(1)关注学生的微信、微博、QQ空间就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之余喜欢做趣味心理测试、热衷于血型、星座研究,喜欢转发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还有些喜欢看心理分析类型的影视作品,这些行为都可看作他们进行自我分析和认知,调适心理的具体表现。这些现象也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充满兴趣,除了我们已经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内容外,他们还需要全面系统长期地普及和引导。如果能够满足他们这一要求,就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从源头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选择班级和宿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则是因为,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这是他们活动最为频繁的两个重要地点。班级是完成专业学习的重要场所,学习氛围浓厚,利于探讨和交流;宿舍则是除了上课和课余活动外,他们度过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的宿舍氛围是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心态的基点和源泉。因而以班级和宿舍两级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来有利于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扩大覆盖范围;二来参与者主要是学生,他们既是学习者同时也是引导者,在自助和助人的过程中,不断交流和巩固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素质。

3创新工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结合上文所提到的问题及思考,在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推行以下模式:原有的学校及二级学院层面的工作进一步保持和巩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班级和学生宿舍。具体做法如下。

31在班级组建“心理学互助兴趣小组”,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开展朋辈式心理互助活动

(1)该兴趣小组成员的吸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学生自主报名参加;二则由各宿舍推荐至少一名学生参加。这两种方式淡化了学校、学院选拔推荐所带来的“官方化”色彩,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推荐的权利,有助于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对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指导他们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学校组织调配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作为联系二级学院的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常规指导的同时处理学院下辖专业班级兴趣小组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改变以前在心理咨询中心被动等待学生求助的局面,而转为“把握全局,重点突破”。

(3)心理学互助兴趣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自助和互助。自助即是本人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自身的心理状态,在碰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调适,保持健康良好心态;互助既可以在小组成员内部出现(自助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时,向同为兴趣小组的成员求助,共同协作解决),更多出现的则可能是非小组成员的同学在碰到问题和困扰后的求助。当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小组成员就需要完成倾听、安抚、客观理性分析和引导工作(引导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向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求助)。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时,小组成员要及时向辅导员和负责联系学院的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汇报。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互助兴趣小组的定位不等同于专业人员,他们相当于普通心理问题调适和严重心理问题处理的缓冲地带。兴趣小组的成员全部是学生,他们与求助同学间有着亲密的情感基础,在互助过程中可以少受时间、地点等其他因素的限制,这就使得大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普及成为可能;同时,以兴趣小组成员为中心,由他们辐射至宿舍、班级的其他同学,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完成自助和互助,也使得大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得到保证。

32创建宿舍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辅助

良好的宿舍氛围和宿舍关系是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心态的基点和源泉。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他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引导和教育来完成更高层级的精神提升,而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更为成熟地处理各项问题的能力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折回来看,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又为持续保持积极心态注入了稳固营养剂。因此,创建宿舍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键点,更是二者在工作实践中相互辅助推进的结合点。

总体而言,以班级―宿舍两级作为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点,从工作着力点来说更接地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化长期化开展,同时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探讨创新工作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2] 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T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篇7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受到重视。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与文件,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至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离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以往的工作以及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针对大学生这个普遍群体,而较少涉及特殊群体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前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工作方法,加强和改进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当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的偏差

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其受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许多相关工作还相当落后。纵观近些年的心理健康工作与研究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与研究甚少。从仅有的少量的研究来看,大多也只是进行一般性、概括性的分析,缺乏系统、详细的阐述,更不用说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研究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得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管理不到位,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够,队伍建设不足,重心理疾病治疗而轻心理发展咨询,等等。因为以上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这些悲剧的产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机制的欠缺

虽然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备受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关于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探索中,还没有建立一系列相对健全的贫困女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结构。心理机制的欠缺,导致不少本可以预防的不该发生的心理悲剧时有发生,给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教学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完善贫困女生的心理机制,建立一整套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后期跟踪评价体系,将心理危机控制于萌芽阶段,提升其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队伍建设的不足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然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国家的标准差距较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2]据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的调查发现,有33.73%的省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低于1: 3000至1: 4000。[3]显然,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尚在建设中,人员数量上远远不够,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较少,专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大大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加之,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部分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由于辅导员本身流动性较强,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工作的成效。因此,着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四)角色定位的偏颇

据河南省2002年的调研发现,省内23所高校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人员141人,平均每校6.1人。其中,专职仅7人,约占4.9%。[4]由于专职心理辅导员的不足,许多政治辅导员不得不同时兼职心理辅导员,拥有双重角色身份,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大多数政治辅导员因为心理知识缺乏,也没有经过有关心理方面的实操训练,经验不丰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混淆了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因而工作中,不少政治辅导员往往感觉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流露出过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严重影响了咨询效果。例如,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来访,政治辅导员往往误认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就是有效的心理咨询,而很少关注其心理的状况与变化,导致咨询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政治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努力避免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冲突,认真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正确定位自己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

(五)专业技能的缺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是教育部对心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然而,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真正心理学专业出身,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学习,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持证上岗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极少数人,大多数工作还是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他们很难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有些政治辅导员为了工作的需要,通过自学心理专业知识,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实操训练较少,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工作实效。

(七)加强感恩教育,优化心理品质

笔者发现,高校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不少贫困女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认为自己贫穷,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少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他人的感恩之心。还有一些贫困女生,没有及时获得资助,还会表现出愤世嫉俗、怨恨不满的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对贫困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优化其心理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贫困女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她们常怀感恩之心,化国家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长的动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

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提高其道德修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激之情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帮助她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结语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解决贫困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帮助其走出困境,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家庭和学生本人的有效配合,才能真正促进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Z].教社政[2002]3号.

[2]杨伟柱.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抑郁症[J].商情,2012(38):187.

[3]贾慧媛.构建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6):28.

[4]李艺敏,李永鑫.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困难与对策[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78.

[5]仇小梅.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2,30(1):108.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0-2011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SZ11209。

篇8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角色浅析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优势

(1)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基本上可以与自己的每位同学接触,能及时发现某些学生心理疾病信息并深入了解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平时下寝、每周谈话、班委以及家长的沟通等渠道获取更多客观、详实的资料,对学生的观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在其它工作岗位较难得到的一个信息源。

(2)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性能带来基本的信任感。在大学生眼中,辅导员不止是老师,更多的是知心朋友,通过一个长时间的磨合会逐渐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当大家在学校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寻求帮助时,主动咨询的对象很多时候会考虑到辅导员,即使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但适当地倾诉也会减轻内心困惑。

因此,辅导员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担当着不可或缺的中介角色,通过挖掘信息并让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士,当然要对部分信息做好保密工作,更好地为心理治疗提供支援,也为学生工作储备经验。

2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辅导员不习惯花太多时间倾听学生琐事

这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所决定,目前国内辅导员配备比例是1:200,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奖助贷评定、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经常不自主地淹没在学生琐碎事务中。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都隐藏在生活细节里面,如果不放平心态,认真倾听,是很难透过全局抓住其中要害,察觉到问题关键所在,自然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漏洞。

2.2权威猜测给出错误定论

正因为辅导员不会花太多时间在倾听上,往往在浅层了解的基础上过早下判断,就学生叙述内容谈问题,没有全面地造成以偏盖全,甚至是对学生产生错误定向。案例1的学生个性内敛,平时见面总是置之不理,老师自然认为该生为人高傲、难以接近。通过在住院期间与她及家人了解,其实该生内心极其渴望与同学、老师亲近,只是担心大家都不喜欢她。

2.3没有建立系统心理档案

少有辅导员会在大一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在遇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经常遇事论事,而缺乏大方向的把握。

案例1:xx同学,19岁,新疆人,独生女,家庭关系融洽,自身条件优秀,稳重内敛,系学生会任职。经常在校园里独来独往,与老师照面不会主动打招呼,有几次晚自习旷课记录,大一上学期无异常表现。由于系部宿舍调整,通过自行组合,该生被单独分配到混合寝室,与室友关系出现摩擦,一月之后身体不适主动要求入院检查,诊断为严重抑郁症和轻微强迫症,出院后父亲留下来陪读。

分析:(1)该生家庭完整,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其关爱有加。母亲健谈,而父亲内向,基本上与老师无言语交流。推测该生与陌生人交往能力的欠缺有遗传因素。(2)该生个性温和,平时话不多,经常独自出行,气质上偏向抑郁;(3)通过交谈了解,与同寝有过争执,后来互相冷淡。但该生心里一直纠结,总认为室友对她心存怨恨,只要看见旁边有一堆人在私聊,总感觉大家都在悄悄说她是非。晚上不能安睡,白天上课无法集中精神。推断她在人际交往认知上已经存在偏差。(4)有较强地被爱需要。在系学生会任职,期望得到老师同学注意,但又存在人际障碍,与老师照面都会低头走过。她主动提出入院治疗,住院期间,父母、同学、老师多方关注,她的情绪明显好转。推测该生潜意识通过示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友好关注,有强烈的被爱需求。在这个案例中,辅导员参与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信息整合;二是协调家长、心理医生、学校;三是后期心理安抚跟进。

3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好中介角色

首先,习得基础的心理辅导方法。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但是必要的心理辅导方法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平常给学生做心理健康引导惯用方法的是倾听和共情、激励,这些方法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往往是靠经验来处理各种问题,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运用基本心理学知识做判断。当我们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时,就能依据它在实践中做指导,比较清晰地判断哪些是可以辅导员做心理辅导、哪些是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哪些是必须送往医院做物理治疗的。而不是盲目地一把抓,反复做思想工作,延误学生病情。

篇9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兴起的研究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积极心理学已有的研究更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主要体现在:第一,积极观。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倡导用积极的眼光和理念去面对人类自身及社会。第二,幸福观。积极心理学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第三,预防观。积极心理学非常关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通过个体自身的力量来预防和治疗有关问题,其核心是让病人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已有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达到摆脱各种问题的目的。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应树立积极理念。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科学化的和谐统一。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性理念,就应该改变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误区,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模式更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应关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与培养。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心理学通常把积极情绪体验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其中首倡的是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可以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因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完善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强调必须以研究人内心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因为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在积极人格理论的引导下,结合实际情况,转变工作方式,扩大教育领域,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学会积极地自我调适,从而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大学生远离家庭而走上独立自理的生活方式,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浮躁情绪,都极大地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的状态。因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加以宏观把握特别要结合个体的微观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和指导。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家庭影响等研究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和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从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观念的更新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我们可以一步得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个体层面―――知、情、意的统一

积极心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心理过程方面的优秀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大学生心理教育首先应从大学生消极心理与心理问题转向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应更注重学生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其次,大学生心理教育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大学生心理教育应注重义务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培养,使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大学生心理教育关注人的美感、愉与幸福感的培养。通过美感、愉、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人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而且能够把握人生的意义。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视情商培养,帮助人形成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的能力等。第三,大学生心理教育注意培养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和自控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二)学校层面―――改变观念

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不管是对于普通人或者受到挫折的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其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和自我意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自身的发展,潜能的发挥,这种积极的暗示会使大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而这两点对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有直接的影响。依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关注于个体心理的积极力量,发掘人类自身的潜能,即先寻求个体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会自然而然使个体产生对问题的困扰。用这样的观念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三)社会层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10

FR

四、结束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之处,是彰显一个学校实际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心理联络员队伍的建设也是技术重要的,心理联络员队伍的建设,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如今的高校建设中,心理联络员的存在是必然趋势,因为有着心理联络员的存在,使得在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即时的缓解,能够优化大学生心理环境。同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得到了拓宽,提高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在问题发生之后的求助意识,并不再像以往一样,有问题却又碍于面子不敢去言说的苦恼。因此去建设一直高素质的心理联络员队伍是建设高校完善系统的趋势。心理联络员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为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建设校园心理健康环境,应该去建立长效的机制,以学生为核心,更好的发挥心理联络员对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冷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1):240-241.

[2]刘飞.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研究――以校园心理微电影为例[J]. 陕西教育(高教),2016,(08):73-74.

[3]Z洪亮.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 河南科技,2015,(23):265.

[4]冯桂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5,(S2):95-96.

[5]张景伟.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现代交际,2014,(08):242-243.

[6]王子和.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作用[J]. 才智,2014,(23):160.

[7]陈佳薇. 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13,(06):90-93.

[8]汪成刚,贾嫣,董燕. 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成功(教育),2013,(03):270-271.

[9]刘小青,蒋常香.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辅导》课程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0):62-64.

[10]张家h. 需要 信任 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感受[J]. 改革与开放,2010,(06):152.

[11]杨少文,呼晓青,马雅玲.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09,(29):591-592.

[12]裴学进,王雄杰,周瑶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启迪[J]. 中国高教研究,2009,(09):75-78.

篇11

[2]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http://.cn.

篇12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40-02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康问题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调查显示,有4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由于就业、学习和经上的负担而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有10.6%和6.8%的人为心理压力来自“人情冷漠”和“人际关系紧张”。[1]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和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本源是如何测量人的个性差异,更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发挥人的长处,使人与职业更好地匹配,辅助人的生涯规划,让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已偏离了本源目标,成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通常认为来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就等于心理不健康,这似乎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基于这种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病才去咨询,咨询中心是治病的地方,部分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学生由于害怕周围同学的异样目光,对心理咨询机构也只能敬而远之,他们只能独自查找资料或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求助,而未能向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咨询,这极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2.心理咨询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求都很高[2]。在欧美高校,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很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或“半路出家”,他们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专业化程度偏低,其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心理咨询所需的有关经验,不能妥善处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常常不能令学生满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适应心理咨询发展的要求,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实践中难以保证良好的效果;其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解与心理学原则背道而驰,已经开展的心理咨询偏重于教育和指导,心理活动课偏重于形式而书本化,缺乏整体构建,缺少预防性指导,师生关系很难做到相互尊重与平等。从学生的角度看,学校心理咨询的效益是低的,存在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效果和咨询师的业务水平的评价偏低的问题。有些学生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去,长此以往,学生将对学校心理咨询失去信赖,对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产生极大地影响。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而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经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便成为较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心理咨询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大

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知之甚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借助报刊、黑板报、广播、讲座、特别是各学科课堂教学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常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内容、方式和原则等,逐步认识到心理咨询是面向所有学生包括正常健康的学生。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今,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4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通过日常与学生交流中还得出,大多数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方式和效果不甚满意。从理论角度分析,咨询应遵循自愿原则,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使求询者参与。只有当求询者有强烈的求询愿望和动机,自愿寻求咨询,这样才会主动讲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配合,使咨询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完善心理咨询方法,例如对学生中的个性问题可采用面对面的咨询与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及网络咨询结合的方式。如当一些学生面对面难以启齿问题时,书信和电话咨询可以减轻学生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并且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为基本特征的网上咨询就特别适合有求助必要又不愿走进咨询室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因涉及面广,范围大,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新生学习、生活适应,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面试等就可采用团体心理咨询。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地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二、高校应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高校应从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咨询、教学、宣传、科研四管齐下,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应在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同时,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分专业开设专题心理健康教课程,帮助学生缓解来自生活、学习、情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保健意识。要充分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橱窗、心理教育专刊等媒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宣传普及心健康知识。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在校园文化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开办心理讲座、心理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活动,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转变学生观念,让学明白善于求助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心理康教育观念。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育的队伍的素质,所以,队伍建设是关键。开展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主要包括: 专业咨询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专业咨询师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应重视咨询师的培训,提高其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业道德,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关规和要求,每个心理咨询师达到持证上岗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是队伍的中坚力量,通过培训让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这样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可以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各班级设心理委员,专门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汇报、控制和跟踪,并发挥朋辈心理咨询的作用。

3.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快速危机反应机制

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采用卡特尔PF人格测验、SCL 290心理健康测验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验(U P I)等心理测验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及时找到心理问题的一种快捷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以心理测查为辅助手段形成宣传、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筛查中可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支持工作。但在利用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研究时,既要注意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整体材料,又要结合系别专业、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特点考虑,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辅导员通过日常与学生的谈话,走访,了解学生情况,跟踪学生心理发展轨迹及时补充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记录,随时报送,新近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档案,以保证及时有效地预防或治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心理健康档案,初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判断,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介绍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职人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有深度的个别帮助,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要真正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院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渠道,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4.加强家庭教育和朋辈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有了心理困惑时有较多选择“朋友或同学的帮助”而较少的选择“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师解决”。这说明需要进一步强和改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的同时,注意加强家庭教育和朋辈教育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培养身心健康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落脚点,高校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