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25 20:51: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药学概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药学概论论文

篇1

1.2实验内容的优化根据我院目前所开设的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三个本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将整个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实验》54课时(“传统制剂的制备”等6个实验),《专业实验》72课时(“肠溶阿司匹林片溶出度的测定”和“新型药物制剂的制备”等9个实验),《综合设计实验》144课时(大四毕业实习期间,学生自主命题并设计实验,教师指导),根据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制定新的实验内容和大纲,选定新的实验教材,对每个层次的实验进行考核,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药学综合素质。

1.3实验教学考核制度的完善大多数医药类高校的实验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们上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只能根据所交报告的结果和讨论进行打分,由于很多实验采取了学生分组制,造成有一些学生所做实验相同,实验结果类似,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不能区分学生的实验成绩,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很多学生认为实验成绩只是参考成绩,并不十分重视[3]。实际上,只有适当的考核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教学改革的作用。我认为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应尽可能弱化实验结果,更注重实验的设计、过程、操作和实验者的态度。实验过程无法以答案来衡量,而项目本身的难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验结果。若实验教学的考核总是实验结果为评判标准,那就背离了实验教学“重实践、轻结果”的本意。因而,应根据每一个实验内容制订出详细的评分标准,如,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等。在学期结束时还应进行实验考试,把平时的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并入药剂学课程考试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50%)。通过综合的考核体系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视起来,让学生能更多参与到“自我设计准备、注重细节过程、弱化结果分数”的考核模式中来[4]。

篇2

据相关的临床资料指出,钙制剂的临床应用主要以口服为主,是临床治疗缺钙和预防性补钙的主要方式。通常情况下,钙制剂的临床使用剂量主要在1~3g范围内,但是,受当前某些条件的限制,导致所加工出来的钙制剂里钙离子的含量偏低,致使所使用的剂量并不能满足缺钙性疾病患者的身体需求,从而诱发不良反应。

1.2生物利用度较低:

传统加工制作的钙制剂在水溶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体对钙制剂的吸收程度,以及部分无机钙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对胃酸解离的依赖性偏高。因此,医务人员在采用钙制剂对临床患者进行治疗和预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胃酸分泌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为患者选择药物,避免胃酸分泌量异常,患者在使用钙制剂进行治疗和保健时,生物利用度达不到预期效果。

1.3药物经济学不合理: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指出,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中对钙制剂价格的制订并不统一,没有相关的规定和判定标准。新型钙制剂单盒的价格在几十元左右,但是,由于钙制剂的使用时间较长,长期使用钙制剂所产生的费用较高,从中不难看出,钙制剂的药物经济学分析目前仍存在不足之处。

2优化措施

2.1合理确定钙制剂使用剂量:

钙元素的含量是选择钙制剂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来,国外主要通过钙平衡试验的研究对钙元素的含量以及人体对钙制剂的需求量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显示,人体每日所摄取的钙元素应该在1000mg左右才能满足人体日常的生活需求。世卫组织则推荐成人每日钙元素的摄入量应该在800~100mg之间,而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群每日钙元素的摄入量应该在1000~1500mg之间。临床使用钙制剂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钙制剂的含量、生物利用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对使用剂量予以适量的调整。

2.2综合分析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是评定钙制剂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评定人体能够通过口服钙制剂实际能够获取钙含量的关键指标。目前,我国对钙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和途径较多,并不统一。同时,产品的宣传也具有一定的诱导程度。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此方面的关注和管理力度,保证使用剂量能够满足机体需求。

2.3重视药物经济学:

临床使用钙制剂期间,医务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素质、实际病情以及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程度对患者服用钙制剂的时间的科学性予以评估,从而根据患者使用药物的时间,对患者服用药物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消费和治疗保健效果进行观察和判定,并以此为依据,对患者服用钙制剂的种类进行调整。

篇3

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多,结构性质多,反应多且易混淆,概念抽象,反应机理抽象难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难懂难学,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地方院校的学生,基础稍显薄弱,在高中阶段部分学生对化学就不感兴趣,进入大学后对化学类学科还残留一些不“感冒”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在第一次课讲讲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有机化学的关联性。如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此类化合物滥用引起的,比如“吊白块”、“西瓜膨大增甜剂”、“面粉增白剂”、“反式脂肪酸”、“增塑剂”等[3];讲讲有机化学与药学互相关联的例子,比如磺胺类药物的发现,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等,这些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其次,可以讲有机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励志故事,从人文思想上陶冶学生,无形中会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与重视程度。最后,老师第一次上课在形象、教学内容、激发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琢磨。比如,我院药学专业学生化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对有机化学有愄具心理,第一次上课适时鼓励他们就显得相当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这样容易造成知识点越积越多,学习越来越吃力,慢慢产生“放纵式”学习,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究。我们平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多布置团体作业给他们,这样无形中可增加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无形中促进他们要学习,不能拖团队的后腿,从而保持学习积极性。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机化学学习交流会,由高年级学生分享学习有机化学的心得,谈谈没有学好有机化学导致以后在学习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时的困境,“前车之鉴”有一定的鞭策作用。提高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会有不错效果。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多元化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稍显陈旧,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教学发展和创新药学人才需要。首先,我们根据自身院校办学特色并结合学生整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略讲与自学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比如波谱解析的知识和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内容作调整。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李霞[4]、刘玉梅[5]等人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加以改进形成一套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内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药学专业培养体系的特点,把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知识与有机化学紧密结合,比如:讲酚这一章时,讲酚羟基性质,可以联系药物化学有酚羟基的药物,让学生课后去寻找归纳总结,然后再课堂讨论总结,这样既能丰富有机化学视野,又可让学生体会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机化学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形成很多不同特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加以应用,形成多元化特色。如我们可以用案例教学法讲马氏规则,亲核加成反应等;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法[6]讲化合物的命名、性质等;采用多媒体,把一些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当然,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也必不可少,特别是机理解释,习题讲解时,板书的现场推理,能更好地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当然,有机化学教学手段还很多,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创新性地结合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建立试题库

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很多知识点易混淆,如果课后不复习,很容易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平衡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建立试题库。这样方便学生课后利用试题对知识点深入了解,同时期末还可用来作考察学生的试题,这样可以达到每届平衡科学考察学生。我们建立试题库,根据自身院校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精心钻研,每年不断改进。首先,根据每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情况,对试题难易程度、得失分情况、题型变化、知识点掌握等作个汇总,逐步建立题型多样的试题库。其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对某些知识点讲解所用教学方法,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等作个汇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平衡建立试题。再次,让学生参与建立试题库,根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容易忘记,难于理解的知识来出题,然后老师筛选出一套试题库,这套试题库用于学生以练题促进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通过学生出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4创新实验教学,优化考核方法

有机化学是理论和实践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不但可丰富理论知识,还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学生做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效果并不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为适应药学人才培养发展需求,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试探性改革。首先,精选实验内容,改编部分教学内容。有些实验内容陈旧,我们根据药学专业,把部分有机化学实验进行改编。其次,安排综合性实验,开设创新性实验。有机化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渗透,我们会开设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完成。最后,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我们有机化学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我们可以科学创新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首先,可以在平时成绩这一块增加比重和考核类别。如课题讨论、课后习题、小组讨论、团队作业(PPT形式)、调查总结报告等,这样不断促进他们学习,慢慢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实验成绩,我们对平时的动手操作和实验结果很重视,把它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无形中让学生平时增加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起到好的实验效果。期末时,我们会组织实验操作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平时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期中成绩,我们在教学中段进行期中考试,作为阶段性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现在的学生较懒散,有中段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们保持学习积极性。有机化学随着药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我们必须对有机化学教学不断创新改革。在教学中,根据不同院校办学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文化,在改革探索中形成特色教学体系。如何更好地促进有机化学教学发展和改革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作者:谢华松 林大都 黄思涵 张声源 单位:嘉应学院

参考文献:

[1]伍国云,申,肖腊梅,等.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5,42(16):256-257.

[2]周建波,曾明,陈文.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经验总结[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180.

[3]裴强.食品安全问题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化工,2011,39(20):151-153.

篇4

本文作者:李书华雷开菊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1.缩减传统基础实验生药学的传统基础实验主要以药材的鉴别为主。采用的鉴别手段主要是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7]。这两种鉴别方法需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掌握。尤其是形状鉴别更是需要大量实践,否则对于生药的真伪鉴别和优良度鉴别无从谈起。但这些对于生物技术和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过高,且生药学仅仅是这两个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故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学时里适当缩减传统的基础实验显得非常必要,这样能将更多的学时用于开设其他有针对性的、更适合专业发展的生药鉴别实验。2.增加实用型实验生药学的教学宗旨是让学生能鉴别生药,并能评价生药的优良度。依靠性状鉴别有许多缺陷。能否找到一种不需要太多的经验又能准确判断生药真伪和优良度的实验方法呢?那就是薄层层析鉴别法。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当的吸附剂或载体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片上成一均匀的薄层,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当的对照物(对照品或对照生药)按同法在同板上所得的色谱图或主斑点作对比用以进行生药鉴别。中国药典(1995年版)用本法已鉴别品种419种。但在配套的实验教材中生药的鉴定仍以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为主,而薄层色谱法则仅仅作为常用技术予以介绍。故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需要加大通过薄层色谱法来鉴别药材真伪的力度,以及通过薄层层析比较有效成分斑点大小来判断生药的优良度。购买标准药材和药材有效成分的标准品,通过薄层色谱法看是否具有相同主要成分来判断生药的真伪,这一检验方法不需要太多经验,且判断准确。尽管生药形状有差异,但只要按照规定的实验程序做出了相同或相似的薄层层析色谱图,则可以快速地判断出生药的真伪,并且可以通过有效成分斑点的大小来判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从而判断生药的优良度。此外,薄层层析法所需设备很容易满足,方法简单快速,是实用性很强的一类实验,这在生药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加强。3.综合性、设计性的具体应用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典型的智力创新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而且是学生学会一定的科研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举措和手段。在生药学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针对生药学的特点,这类实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让学生对混合药材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一一归类、鉴别;二是设置一些易混品,尤其是伪品。由于有些生药外形类似,仅仅靠性状鉴定有难度,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把正宗的生药鉴定出来。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极大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1.中药材科技园的参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来拓展学生课堂外的视野。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四川省唯一一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设有中药材科技园,其中种植了数百种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药材,栽培品种还有GAP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实地参观了解中药材栽培的注意事项,学习栽培常规技术,可以增进学生对药材的真实认识,了解从苗期到采收期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尚未采收药材的感性认识,为他们能正确识别生药奠定基础。2.野生药用植物认知实习峨眉山与我校仅相距30公里,这为我们安排学生野外实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峨眉山处于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气候垂直差异很大,为植物生长创造了各种小环境。药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多达1655种,分属212科,868属,其中药材406种,如川黄连、川木通、川牛膝等;民间药888种,如岩白菜、朱砂莲、雪胆等;稀有、珍贵的药用植物有101种,如口暗紫贝母、峨眉黄连等。因此,峨眉山是一座天然的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在考虑本课程课时的同时,与其他野外实习课程合并,可让学生在峨眉山进行2至4天的野外药用植物认知实习。野外实习的过程中是教与学的互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通过野外实习让学生对中药的生长环境、植株外形特点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将课堂所学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使得课内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通过野外爬山来进行药用植物认知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3.中药材公司的实习生药作为药用上市流通时与野生或栽培时的外形有很大的变化。因为药材一般要通过炮制才能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有些药材外形、色泽等变化极大。如何在短时间内对这些药材有明确的认识呢?通过到中药材公司实习就变得非常必要了。我院与乐山市中药材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传统。乐山市中药材公司现经营中、西药品3000多种,中药饮片800多种,是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由于课时所限,这部分实习我们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完成。通过在中药材公司药材入库、药材分拣、上架、出库等劳动来获得对药材的认识,同时将课堂所学的文字、所看的图片、野外的实体植株与流通的药材一一对应起来,从而达到完整准确掌握课程知识的目的。在实习实训环节,通过参观、野外实习、药材公司实习三方位结合达到理解课堂知识,并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深化的目的。通过理论教学中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中的“三位一体”和实习实训中的“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鉴别生药真伪与优良度、野外认识中药材的生长环境、中药材公司实习等环节以熟悉生药作为商品流通的性状,最终达到了生药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使“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更趋成熟。

篇5

1.2自主设计型实验自主设计型实验是教师结合现有的条件,提出若干实验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列出所需药品、试剂和仪器,处方设计及工艺筛选,质量检查项目等)并加以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如何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并在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所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及时写出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思考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充分联系起来,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得到锻炼。同时,通过实验设计和总结讨论的进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更利于其朝向全面复合型人才发展。另一方面,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需要教师查阅相关的资料,理清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实验课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水平的提高[7]。

2注重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1强化基本操作熟练地掌握基本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药剂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称量、粉碎、过筛、混合、制粒、压片、干燥、熔封等单元操作,每项药剂学实验都是这些单元操作中某几项的有序组合。由于学生在接触一门新的课程时,往往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并且可塑性也较强,因此要加强引导。根据药剂学工作中的操作要求,对于涉及的所有基本操作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小到天平的使用,大到各种仪器的操作,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操作,避免错误操作先入为主[8]。同时,在每次实验中,对于每位学生的操作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以及不良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2.2培养质量意识药品是特殊的商品,药品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同时,对学生实验所得的制剂产品进行现场评析,与学生共同分析成败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此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3应用多媒体于实验教学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有些实验装置和现象比较复杂,单靠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实验学时及设备的限制,很多制剂技术及剂型不能在实验课中体现,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实验视频教学,既能把教师从大量的讲解、板书和示教中解脱出来,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扩大教学容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9];同时也能够将单一、静态、平面的教学转变为多样、动态、立体化的教学,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最终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4重视实验后的小结

由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长期深入,造成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在实验中只是按照实验讲义的操作步骤,依葫芦画瓢地完成实验,但是对于实验中的一些细节以及某些做法的原理却是不求甚解。因此,为强化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认识,使实验教学真正地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在每次实验完成后,针对一些重要的操作细节以及出现的异常现象等,组织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融会贯通。

5改革考核形式,以综合评价模式评定学生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0]。良好的实验考核体系应该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考核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根据学生报告的书写情况给出成绩,这就造成报告与课堂表现脱节,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甚至于有些学生课堂偷懒,实验可能并不成功,但为了得到高分,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抄袭报告,最终也能得到较高的成绩。因而不能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开设实验课程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相违背。为此,我们采用综合评价的模式,结合学生出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给出学生中肯的实验成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篇6

2实验技能考核方法改革

改革之前,药物化学实验考核方法较简单,仅从实验报告册的书写情况对其进行评定打分,造成一部分学生懒惰,不出席实验课或不进行实际操作,仅靠照抄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册蒙混过关,因此这种考核方法很难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实验考核改革后,我们从课堂表现情况、最后的实验考试情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其中课堂表现包括操作技能、学习态度、结果、卫生、实验报告等五项内容(如表2),实验考试包括未知药物的鉴定结果、课堂知识问答、卫生打扫三项内容(鉴定结果80分,知识问答10分,卫生10分)。实验考核总成绩中课堂表现占50%,最后一次实验考试成绩占50%。打分过程是教师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打分,实验操作是分组进行的,所以有些评分项目根据整组表现情况打分,其他的都是根据个人表现打分。对于一次实验缺勤的同学,本次实验成绩为零。

篇7

本文作者:赵怀全林平宗怡工作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药剂科

全面覆盖药事管理组织机构、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药剂管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与管理等内容,涉及医疗安全与患者权益的核心条款六项。追踪评价的方案设定追踪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药品管理系统追踪,以剖析该系统或流程内部潜藏的安全与质量风险。评价范围包括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两个维度;追踪类别由个案追踪进入系统追踪并结合应用。参与人员包括评价专家、药师、医师、护师、患者等。追踪方式是基于个案追踪发现的安全与质量风险,再有针对性的从系统和流程进行连贯追踪,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内容涉及对法规、制度、流程的遵从度,系统及高风险控制,药品管理与使用中所采取的持续改进措施,新技术、新服务的应用。依据法规要求和评价标准绘制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追踪检查流程图。追踪评价的步骤与流程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追踪评价的基本步骤包括:评价者首先以访谈和现场检查的方式,了解医院是否开展及如何实施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系统与流程的风险管理;其次以患者个体和个案追踪方式,实地查验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医院各部门的执行状况,了解规章制度遵从程度和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程度;最后在访查过程中,各位评价员以会议形式讨论和交换评价结果,再深入追查有疑问的部分;针对发现的质量与安全风险引导并实施PDCA。药品管理系统追踪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⑴一个实际药品应用追踪,从医生开具用药处方延伸到患者的用药管理和监控。类似于一个患者追踪,但追踪的是药品而非患者,追踪所选择的药品一般是高风险或特殊管理药品。⑵一次小型会议,讨论主题将包括:医院药事管理政策与文件审查;对年度药品系统评价和所采取的改进措施的审查;对药品系统中与新型服务或变化有关的数据审查。⑶对与药品相关的错误数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审查。药事与药物使用管理追踪评价的基本步骤与流程见图1。追踪评价的实施与实证分析在应用追踪方法学实施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检查和评价中,发现的普遍问题有:⑴平时工作按照既定的程序在做,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文件或将确定的流程写出来;⑵相关的制度制定之后没有及时更新,更改的流程没有及时补充进去;⑶做过的工作没有记录,因此不能提供任何数据或证据证明;⑷科室之间、班组之间的沟通不够,影响了信息的传达和表达;⑸制定的一些制度、文件,员工学习和培训不够,因此在平时工作中没有全部执行;⑹当患者较多时,相关的流程和规定就不能正常的执行,导致工作质量有所下降。案例与分析一,品管理和使用存在不符合规定的问题。有的医院存在多余或帐外品现象,如过期失效药品自行销账,剩余药品拼对使用,停用患者剩余退药无记录等。查阅处方发现,开具盐酸吗啡缓释片30mg×20片,用法:30mg,PRN;开具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mg×5支,用法:50mg,QD。前者违反“三阶梯”按时给药的治疗原则;后者违反《处方管理办法》有关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处方为一次常用量的规定。案例与分析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比例低。有的医院2011年报告药品不良反应226例,但未报告1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联络员不了解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情况,报告的多数不良反应信息来源于门诊患者退药,两名临床药师每人仅报告1例药物不良反应,掌握的信息不全面,风险可控性差。据报道2011年我国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仅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7.9%[4]。案例与分析三,药品质量管理安全意识差或不能正确识别药品有效期。有的医院将400余支维生素C注射液拆去包装盒,暴露在室内光线下;还有的医院每半年盘点一次药品,平时的质量检查也不够,在药架上和冰箱内均发现过期药品;药品储存环境温度和湿度记录流于形式,整页记录均为同一图1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的追踪评价步骤与流程示意图温度和湿度;还有相关人员以药品批号推算药品有效期,缺乏基本的药品管理知识和技能。案例与分析四,对超说明书用药(药品非注册用法)缺乏科学理念。在了解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时,有关人员仅强调不得超说明书用药或简单回答不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而不了解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在无合理的可替代药品;用药目的不是试验研究;有合理的医学实践证据;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批准;保护患者的知情权等情况下可不局限于说明书而使用药品。

提高医院职能部门对药事管理的科学监管随着药事管理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医院药学的发展,药事管理工作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已成为药事管理的核心内容。医院评审标准中高浓度电解质、抗凝药等高危药品,音似、形似等易混淆药品的警示标识列入患者安全目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用药错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药品召回管理、临床药师配备等列为药事管理的核心指标或衡量条款。这些涉及患者安全和药品质量的内容,是持续改进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重点。医疗机构应加强依法管理职责,兼顾实用性和操作性,提升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的科学管理水平。“以患者为中心”提升药学服务水平药物管理系统追踪和人员访谈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完成医改任务与基本用药目录、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职能作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药学人员结构与培训和绩效管理、特殊管理药品与高危药品管理与标识、应急预案和药品基数管理、临床药学工作、不良反应与处置、处方审核干预与处方点评工作、药品储存与安全、质量管理与药品召回、差错处理与风险管理、信息统计分析、制度、流程、记录等工作。医疗机构应对上述内容认真梳理,进行必要的追踪和自我评价,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与持续改进,形成“横向连接,纵向连续”的质量体系和简洁高效的运行效能。突出“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主题,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水平。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药人员有关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品安全使用知识的培训,提升药品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技能。通过有效途径将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信息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掌握超说明书用药科学理念和管理要点,了解我国药品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如2011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852,799份[4],抗感染药报告数占化学药总例次数的51.2%;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风险较高;排名前3名的中药注射剂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2011年,我国撤销了含右丙氧芬的药品制剂,阿米三嗪萝巴新片,盐酸克仑特罗片剂等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药品安全监管动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8

我国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对大学英语相当重视,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的硬性指标使得学生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英语学习。在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中,专业英语通常归属于专业课或选修课,甚至没有开设,且没有针对专业英语的硬性考核指标,因此学生普遍无暇顾及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且随着各高校推广双语教学或者纯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专业英语课程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二)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当中,几乎没有系统的专业英语教学研究活动。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相比较,专业英语课程学时少、学分少,部分学校将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与其他专业必修课同时进行,此时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专业知识,理解专业英语就更加困难。更有甚者,为了弥补大四课程设置的空白,将专业英语课延至大四进行授课,此时学生面临就业及考研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匮乏

由于开设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高校,普遍采用一周2学时,总共24或者32学时的课程设置,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总学时数却偏少,这使得教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热情不高。由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本身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所以公共课的英语教师基本无法胜任,需要由专业教师来承担。但在非英语专业的领域,想要找到口语听说水平俱佳,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教师,难度颇大。虽然现在高校中不乏有留洋背景且英语良好的专业人士,但他们又往往是高端引进人才,面临科研等压力,不太会去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学,所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选拔非常困难。各高校普遍的做法往往是让专业英语课程成为新进年轻教师授课的“试金石”,虽然不乏可以胜任者,但却很难保持教学队伍的稳定。(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题,虽然市面上有一些以“制药工程”名义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但往往与各高校教学的侧重点有偏差,且难度不一,时效性差。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不得不补充一些相关专业领域前沿性的文章或者资料。而教学方式往往就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将英文内容翻译成学生可以理解的中文内容,使得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程其实就是一门翻译文章、“中英文对照”的课程,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兴趣。而课程的考核也往往是以翻译整篇或者部分段落的文献为主,没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可信度。

二、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明确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交流扩大日益增多,英语业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目前我国的制药工程与国际尖端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故尚处于不断地学习、摸索、追赶、创新的过程中。因此,整个制药企业领域都需要研读大量的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文献和资料,这就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理解专业文献的英语水平。由于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平时专业英语的授课就应该让学生清楚专业英语与未来择业之间的重要联系,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有所了解,纠正专业英语无用或者可有可无的观点,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

目前,开设制药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高校,普遍采用独立设置课程、独立授课的形式,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情报的搜集及学习。而且工科类高校还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从最初的纸质文献及书籍的检索,发展到如今的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把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结合起来的尝试还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互联网检索到目前国外最新报道的科技文献,然后通过专业英语知识研读文献,找出其中对科研、生产有帮助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完全可以把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课程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专业英语课程学时数偏少、无法扩充教学内容的窘境,又能把文献检索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避免了检索出一大堆文献却不知道如何去提取其中精华的尴尬。关于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根据经验,我们认为放在第六学期开设较为合理。此时的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大部分专业课程,且由于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关注度仍然较高,故可以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高度关联起来,有利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

(三)合理地选择教材及教学方式

目前,国内适合制药工程专业使用的专业英语书籍寥寥无几,而且内容普遍较陈旧,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制药行业的现状。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际,充分利用互联网,从网络资源中选取适合制药工程专业的文献内容,如制剂、分离、设备、包装等,加以整理后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还可以将国际制药企业的产品视频、广告、技术报告、合同、协议、标书、产品说明书等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关于教学方式,传统的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方法已经显示出弊端,学生只会机械地运用纸质词典或电子词典等工具完成翻译。而事实上制药工程专业涉及的英语与大学英语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单词覆盖面更广、合成型词汇多、无语音标记词汇多等特点,有些词汇在一般的词典中无法查到,有些即使可以查到,意思也和真正的专业词汇相去甚远,比如“screen”,在大学英语中的意思是“屏幕”,而在制药工程专业涉及的领域里面的意思是“药物筛选”。因此,专业英语教学不能一味地依赖增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可按照“前缀”和“后缀”的区别,先罗列出制药工程专业可能涉及的一些基础词汇,使其触类旁通,比如以”-ase”结尾的“酶”,如lipase(脂肪酶),pro-tease(蛋白酶),nuclease(核酸酶)等,在学完约3000个专业单词之后,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专业方面的基础性文章让学生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从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外文原版教材中节选。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可以过渡到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论文的学习。论文可以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与制药工程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内容可以包括以下领域。通过对以上内容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制药工程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正确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及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英语涉及的文献和资料往往以科技性的说明为主,具有严格的标准和科学性,翻译时务必忠实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但也不必逐字逐句生硬翻译,因为英文和中文在表达上,尤其是专业文献的表达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因此,翻译科技文献的准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保持科技文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篇9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气象,新的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名目繁多。但许多教学方法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忽视甚至丢掉了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其实一些优秀的传统语文教学法看起来朴实甚至笨拙,但由于它触及母语学习的内在规律,能够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请不要丢掉课堂教学中几个最根本的方面。

一、词语积累

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挖掘、赏析、拓展成为了重点,对学生概括、分析、发散、创新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了主流,对人文意义的发掘追求受到了追捧。但是,在这样的课上,教师对文本最基础的字词教学却有所忽略。词语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词汇的贫乏显然不可能形成思维的缜密、情感的丰富、表达的准确。遗憾的是,当下对词语的积累和训练并没有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重视,反而渐渐被掩盖在一拨又一拨的质疑讨论声中,淹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探究创新潮中。相对于同属语言学科范畴的英语学科而言,其单词识记、默写等常规教学活动落实得相对到位,可是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却缺乏积累词语、扩充词语的自觉意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依托课文或单元,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听写,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重要词语的音、形、义,通过一定量的词语积累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反复诵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都反映了古人对包括诵读在内的读的重视。读符合语文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读符合母语习得的学习规律。当下的语文课堂,诵读有弱化、边缘化、虚拟化、象征化的倾向。一提到诵读,有人往往不由自主地想到旧时私塾教师读书时摇头晃脑的刻板拘谨形象,担心大量诵读会占用学生讨论、质疑、探究的时间,担心语文教师的阐释、分析、解构不到位。以前,传统的分析教学法盛行课堂,教师的“满堂灌”无疑强制性地剥夺了学生诵读的时间、空间。而现在,质疑、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风行一时,尽管诵读的作用并没有被否认,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几乎主动放弃了通过聚焦文字来诵读文本,特别是放弃了自由诵读和反复诵读,生怕由于诵读耽误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时间。

其实,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的诵读,特别是通过反复诵读来觉悟、顿悟,远比动辄对话、提问、讨论、质疑、探究、创新让学生更有收获。成功的诵读教学,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三、课文复述

复述课文可以说是感性的、浏览式的阅读,但却是整体感知文本的真实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而其他如概括、分析、质疑、批判、创新等能力都由此衍生。在课堂上,一味分析文本,像医学解剖一样肢解课文,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语文教学方法,现在已基本不再使用。有些教师转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寻找课文的某个切人口开掘课文。这样的方法当然好,但有时会无意间忽视了复述课文这一比较朴实的环节。其实让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良好习惯,读后不自觉地回味一下,重现文本的整体风貌,笨是笨拙,但却是成就语感、整合文本、品味细节、培养口头表达的好方法。

四、落实默写

黎锦熙先生说过:“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强,多背诵一些古诗文,少学一点翻译和繁琐无用的分析,在语文界已经有共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一定篇目的优秀诗文,高考也重视对背诵篇目的默写,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特别是那些我国文化的精华,并建构自己的文化底蕴,将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打下根基并受益终身。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检查繁琐、教材编排等原因,教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仍然落实不到位,学生背诵的东西太少,积淀得太少,文化底子太薄,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篇10

环境艺术对公众具有影响和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环境价值、环境形成等方面。环境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能够突显出某一时期的科技水平。同纯艺术教育相比,环境艺术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环境设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特点,因此,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工作人员在某一工作领域所具备的思维、素质、知识、应变以及创新能力等,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来讲,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分别为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1]。其中专业基础能力包括以下内容: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环境这一主体,因此环境质量对人类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应对“环境”产生深刻的认知,明确环境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实物写生、色彩、手绘表达物体结构等基本技能,在图纸设计中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绘制方案,同时可以应用敏锐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来分析和再造物体空间造型接班形式与要素;另外,还应能够对各种设计软件进行灵活的应用,包括Lightscape、Photoshop、3DMAX和CAD等,从而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要想在实际展开设计的过程中对装饰材料进行灵活、合理的应用,还必须对装饰材料的工艺、性能、种类以及用途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室内设计的技术方法、构思途径、不同设计方案表现技巧等产生充分的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可以对装饰设计工程进行全面分析,还能够对组织施工进行有效指导;可以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科学的计算工程量、植物材料价格等;对园林中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绿化功能进行全面把握[2]。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展开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能够与规划、设备工程、建筑工程施工等各个部门进行全面沟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合作意识等都是至关重要的[3]。

(二)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高校为平台和媒介,因此新时期,高校在实际展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树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4]。例如,在透视基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以透视规律教学为主,新时期,在全面生学生职业能力的背景下,应将成角透视、平行透视和物体透视作为室内陈设、建筑物构建的规律讲解的重点,确保学生通过透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在素描课程教学中,不仅应引导学生进行石膏、人物头像和静物的勾画,还应确保学生通过学生掌握良好的形体速写能力;而在写生课教学中,应以城市建筑群、居民建筑以及集贸市场等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速写和淡彩的练习,在实际展开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通过合理安排各门学科的开课顺序、开课时间,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一)利用多媒体展开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是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新时期要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从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5]。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从市场需求入手,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确保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掌握大量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得到培养。例如,在“现代环境艺术内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博物馆建筑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该博物馆三面为湖,建筑外形呈贝壳状,同蔚蓝色的湖水之间呈现出了较强的和谐性。结合这一实际,学生会意识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环境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综合考虑植被、水系、地貌以及地形等多种元素,确保所构建的建筑能够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网络,将显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环境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6]。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绿色设计、节能设计、环境设计以及科技等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流水别墅内景与香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大厅内景进行对比,通过构建模拟图形,引导学生分别从功能设计、基本规划以及艺术装饰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对个性化空间构造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环境艺术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突显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各种社会职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更有助于开展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以创新为灵魂,学生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能够从新空间、新设计理念、新造型符号以及全新的生活环境等角度出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形式表达等都是现代设计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教学领域中,应给予理论原理教学以及技术原理教学以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为学生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学习提供便利与保障[7]。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吸收多元的地域文化,还可以开拓自身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学术能力和良好的理性思维。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保障

(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艺术属于交叉学科,设计到室内装潢、园林以及建筑学等多学科内容,同时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卫生保健学等知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及模式,并对国内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进行分析,为自主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

现阶段,我国多数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都是毕业大学生或研究生,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专业知识教学,海岸应从学生未来就业以及设计趋势等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含量,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与规划,才能够提升环境艺术教学设计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极大的转变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也应当顺应时展潮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与实践,从根本上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9):164-166.

[2]张志颖.艺术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影响———从环艺作品的艺术性与适用性浅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57-160.

[3]张超,倪蕾,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榕泉.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31-35.

[4]朱晓光.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17,(15):87-88.

篇11

选择实物标本依托中国药典,以教材中收载的常用药材为主。然而,将教材中的药材品种一一收录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材标本。在品种的选择上要力争具有代表性,如根和根茎类、茎木类、皮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其它类、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等都要涉及;且应根据分类学涉及代表科属的药材,如毛茛科选取了黄连、乌头、白芍、威灵仙等,分别涉及了黄连属、乌头属、芍药属和铁线莲属等;同时,根据地方使用习惯的不同,有意识收集本地习用品种,如紫萁贯众、断血流等;道地药材是中药鉴定技术中最具特色的,收集实物标本还应对道地药材有所侧重,如安徽的凤丹皮、宣木瓜、贡菊等。基于以上思路,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编写《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实物标本目录,加大收集工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1.2实物标本的制作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用实物标本编写目录后,根据目录进行收集和制作工作,主要有三种方法:⑴从市场采购。利用去药材市场参观学习的机会,从市场采购典型的药材标本,主要是一些本地不产的药材,如人参、大黄等,且经过不同批次的采购能得到不同等级和规格的药材。⑵与兄弟院校和同行之间交换、交流。通过与同行之间进行教学标本的交换和交流,可以扩大药材标本的种类,减少收集标本花费的精力,有利于建立整套标本。⑶实地采集和制作。这是最重要的方法,将收集实物标本与药用植物学采药实习等结合起来,通过实地采集收集本地地产药材和习用品种。例如,我校每年会到南陵丫山进行药用植物学采药实习,可收集到牡丹皮、半夏、鱼腥草、金荞麦、桔梗等地产药材。同时,还可以利用野外资源调查的机会,搜集各地药材标本,如岳西的茯苓、僵蚕、灵芝,霍山的霍山石斛、天麻,滁州的和全蝎等。通过野外采集,可以准确鉴定药材的来源,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科学、准确的药材知识。

1.3影像标本的制作

收集的药材标本有时个体较小,如冬虫夏草、半夏、太子参等,使用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还有一些标本容易变色变质,如党参、大黄等。如何能给予学生最真实的药材特征,就需要通过制作影像标本来完成。颜色是标本最重要的特征,在制作影像标本时也容易失真,为此,我们引入了专业的摄影设备,同时邀请专业的摄影和计算机老师,协助影像标本的制作,专业教师则根据药材的鉴别要点提出拍摄意见,如大黄要拍摄断面的“星点”特征、黄连要拍摄“过桥”特征、冬虫夏草要特写头部特征等。为了增加药材照片的立体感,还须对药材的不同面进行拍摄,以期得到最完整的药材性状特征。同时,利用野外资源调查的机会,拍摄新鲜药材的照片,并制作了产地采集、加工等的视频短片,后期利用专业软件制作了《黄山采药录》等视屏资料,作为对理论课的补充,在课堂上也收到了较好效果。

2体会

2.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选用不同的标本理论教学

一般是大班教学,对实物标本的需求量较多,标本数量少时难以顾及到所有同学,此时配合影像标本的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像苏子、菟丝子这些较小的药材,可以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标本,看着标本学习和讲解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实践教学一般是小班教学,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多,一般选用实物标本,对于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标本,也可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机会。另外,还可以根据药材的性质制作不同的药材标本,展示于实践教学场所。比如全草类药材可以制作成腊叶标本和彩色照片,悬挂于实验室墙上,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篇12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位资深的专家说“衡量课改成败的关键,是看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作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1.1学会质疑

质疑是学生思维的开始,也是学生造的开始。创造从怀疑开始,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宁鸿早就向学生提出语文课“三,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把学生的思维搅动起来,使语文课犹如钢水出炉,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

1.2懂得感悟

直到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耗时多,效果差”的问题也未得到根本解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学观念的僵化与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承不变轨迹,从而忽视或淡化了语文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作为终极关注,忽视或淡化了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二是全盘盲目地承袭了西方的以注重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理论,忽视了汉语缺乏外在形式标记(如形态),重“意合”的特点,妨碍了我们对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1.3培养习惯

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而成人后人是习惯的奴隶。小时候养成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所以在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2语文课的教学语言要求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学科,教学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它是学生学国语言的规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典型参照。因此,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教学语言。

2.1规范要普通话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是学生从语音上体会到汉语的优美、洞庭、富有表现力,从而喜欢学习普通话。同时,使用的普通话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要注意纠正学生平时不规范的用语。

2.2口语要生动

生动的教学口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好的教学语言,应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识有趣化。如何做到语言的生动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语科学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要能准确的表达教学内容,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意义,传授知识必须准确无误。

(2)讲究语言的修饰。教师要讲究语言表达的修饰,选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饰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巨型变换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语言讲究节奏美。教学语言必须有一定的节奏,利用声调的高低、升降、快慢以及长短句等变化,形成抑扬顿挫的音响,使语言符合学生听觉的需要。

3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3.1培养自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就要给出学生创造自己学习的条件,提供自学时间,取消对学生的束缚,培养自学习惯,当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养成了自学习惯之后,他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按照良好的习惯去阅读,从而获取知识,这种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得先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掌握了工具,懂得课前预习自学读书的重要方法,并通过亲自实践体会到自学(预习)与不自学效果大不一样,增强学生自学的自学性,使学生在运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3.2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既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问学生能获得的。要形成阅读能力,必须立足于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把文章读明白。

3.3培养思维能力

一是直接激发,就是将能唤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直接摊到学生面前,唤起学生阅读、思考的欲望。以寓言《亡羊补牢》一文为例,教师直接提出第一次少了羊,养羊知道丢羊的原因吗?当街坊劝他修羊圈时,他是怎样想的,结果怎样?这样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就要去找哪块是写丢羊的原因,哪块是写养羊人所想,哪块是写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阅读时的思维活动,就由原来的阅读时平静思维,变为活跃的探索型的思维;二是诱导激发,就是充分利用文章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逐渐加深认识,激发起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活动。

3.4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训练,长期地进行培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