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

时间:2022-05-01 02:49: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篇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其中对小学语文阅读方面教学的关注也比较多。因为小学生语文的主要环节就是阅读的教学环节,加强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之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几点心得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思考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去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水平:

(一)确立学生自我学习、阅读的主动地位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老师与同学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根本的对话,可是老师必须要认识到对话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每个学生。老师要加强学生独立和自主的阅读,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学习和构建知识就是文本的用意,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学会自己阅读,因此学生阅读的能力要全方位的去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主动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对阅读的兴趣。对阅读产生兴趣就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力条件,学生只有喜欢阅读,才能够把语文学好。怎样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呢?主要是看老师教学过程中创建的情境,采取的有效引导方法,创建各种问题,留下想象的空间。语文教材和儿童生活比较相近,符合儿童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本教材的学习要联系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倾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表现力,鼓励学生有见解的表达,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让阅读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和赏心悦目的享受。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从发展语言入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三)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阅读和理解课文重要的方法就是默读和大声朗读。语文教学有丰富深刻的蕴含,其中“读”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在语文教学中,更能突出用读来代替讲的作用,语文中有很多语言是模棱两可的,具有一定得模糊性,有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要能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通顺、流利地读好,运用正确的语调、恰当的语气,能够理解课本内容,并能准确地概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做好加强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在读中引导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指导要抓好起点,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力求形式活泼,注重实效,既注重过程,又适当评价,切实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只要我们遵循母语语言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组织引导有效地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苏凤芬 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篇3

也不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一节课40分钟,被老师泛泛的分析讲解占据着,很少有学生朗读的时间,甚至连一些公开课也是这样,这不能不说是影响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

原因。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倾向呢?关键是这些教师没有使学生明确进行朗读训练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就清楚地知道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各年级都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朗读则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和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离开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实践,就无从谈起。

二、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方式,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朗读,还能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朗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由于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能建立起视感和思维、听感和思维的多种联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实际上,我国古代的人就非常重视朗读,诸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是对朗读重要作用的概括和总结。

教育家吕叔湘老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大概是在三十年代,老北大一位叫克拉克夫人的,她教莎士比亚的戏剧。上课了,她就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了几遍之后,她就问:“有什么不懂的吗?”一个学生说:“这个字我不懂。”她就解释,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都解释完了以后,她又问:“你们觉得这部分写得好不好?”有些学生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于是又接着念。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都觉得这戏写得不错。克拉克夫人的教学,也给我们揭示了一条语文教学的原则,就是要多读,让学生通过多读去理解课文,去体会课文的妙处。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反复朗读,就能理解课文的大意,再加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够读懂课文。学生朗读本身,就包含着理解、体味和欣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去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比现在流行的“填充式”的提问和老师枯燥乏味的泛泛分析不知要好多少倍。而重分析轻朗读的结果,往往是把课文分得支离破碎,把课文的“神韵”赶跑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体现情感教育

一是为学生提供榜样,帮助他们塑造自己。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都很强,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例就充当了对他们进行现身教育的素材。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文,学生就从中知道了怎样做才算一个诚实的孩子,并且感受到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的光荣。这样,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了熏陶,有了区分善恶、真假、美丑的标准,使自己的言行有了模仿的依据,从而为他们美好的思想品德素养的养成打下了基础。

二是让学生扮演角色,帮助他们切身体验。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自身的表演与感受,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达到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小山羊过桥》一文,让两个学生表演两只小山羊相向过桥互不相让的故事,学生就会从切身体验中明白互相谦让的道理,这就使他们在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同时又接受了道德情感的教育。

篇4

在阅读教学中,常见台上的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而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冷若冰霜。原因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忽视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能动性的调动。怎么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呢?阅读教学首先要张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师生一起参与文本意义的解释与建构,借助教材这一中介实现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完成精神的碰撞与融合,使学生在对话中认识生活、体验生命,从而在根本上构建自我。

如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一段感人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故事的情景,奠定忧伤的课堂基调;在《一只小鸟》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小鸟的幸福生活,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多媒体造境(如鸟声、音乐、画面、实物)等,拉开一幅五彩的立体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描述的美丽画面,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 引导丰富视像,强化感受,加深体验

感受体验的灵魂是什么?是丰富视像,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这里的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绝不是单纯依靠多媒体等外界的力量,而是依仗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境的创设,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这一视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是可以叠加、延伸的。期待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当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文字和视像的互现,应该是阅读教学感悟语言的理想追求。感受体验必须靠视像说话,忽视视像的感受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悲哀。

叶圣陶在论述文学鉴赏时曾说,文学作品中的词语“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词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教师意识到词典的解释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把词典的解释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解释,尝试运用感性的手法,启动想象,丰富每个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使得词语教学也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黄河的主人》一课中,有这么几个新词: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教师先指名朗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对这些新词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时充分采用丰富学生视像的感性手法:一个“惊涛骇浪”竟能丰富、联想成“波浪滔滔、浊浪排空、汹涌激流、黄河滚滚、风浪险恶、风浪险恶……且伴随着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真正的感悟化教学。

从一个词语到几个词语再到几个句子,巧妙组合,一气呵成。里面包含很多感性技术的内涵,最明显的手法是丰富学生的视像。这样的词语教学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这些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这些词语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元素。

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积淀,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从而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增加人生阅历。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体验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通过诵读体味把一个个纸上的文字鲜活起来,活化为学生脑海中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3 激发感悟:生命意义的瞬间获得

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度的解读体验,体验到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就会顿然形成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主体情感的传导活动,给学生带来生命价值信念的苏醒,从而以一种新的方式观照世界,这就是感悟。这也是新课标致力追求的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当教师以含蓄、感性的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使学生跟随语言进入意境,获得丰富的视像,对隐含在经典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情感等产生深刻的体验,然后教师顺着这股情感的脉流,让学生或畅谈或书写,写出自己的一得一悟,以达到唤醒灵魂、充实心灵、重塑精神和升华思想的境界。

如在《我的战友》的教学临近结束时,设计一个写话片段。教师创设表达氛围:“战斗结束之后,战友们用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杠杆,在陡峭的391高地上刻写了一道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伟大的战士。同学们,你现在亲眼目睹了他壮烈牺牲的一幕,亲眼目睹了他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作为他的战友,会写一句或是几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他呢?”有人神色凝重地说:“同志万古长青、永垂不朽!”有人铿锵有力地说:“天之骄子,烈火金刚,永生的巨人——!”有人充满崇敬地说:“永恒的,你永远会给我们带来光明,你是我永远的偶像!”有人深情地说:“灵魂在烈火中铸就,形象与日月同辉。”……

语言与精神同根互生,精神越充盈,语言就越畅达、越适切。语言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精神灵动的生命。在情深意切的诉说中,在多元的体验感悟中,触动学生心底里的生命琴弦,浓郁的忧伤之情在课堂上弥漫与流淌。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认识到生命对于人们来说有着不可承载之重,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所有生命主体最神圣的使命。

综上所述,构建如图1所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要想开展文学教育,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开展研究本课题工作的关键。一个教师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就会对文本产生美感,在课堂上便能充分调动文本的文学因素,创设出一定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世界。

教师在文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的人,一个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视野和精神素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而对于小学生的美育基本目标便是使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加入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美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主要在于培养小学生对于美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小学生对于审美的感受能力,是指小学生的审美感观对于鉴赏对象进行直接感知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也就是对阅读文字的直接感知能力,及在阅读过程中所伴随的浓厚感彩,其中涉及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并将审美主体的全部注意力转向审美对象。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于文字的鉴赏行为,而是一个将语言文字形式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达到完美结合的过程,这便是美学。人们对于文字的认识只有在文学审美之下才能够实现,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直接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审美教育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及愉悦性。这种愉悦性所指的是阅读作品或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美感所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性,并让学生感受到对于美感欣赏的享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开展的审美教育,教师会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种审美的愉悦性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与想象,通过思维的体验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审美的满足感及愉悦感,这个过程才是审美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愉悦性逐渐成为判定审美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除此之外,和谐型也是审美教育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和谐性主要是语文教学及审美教学的结合体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自由地选择发展方向,并多维度地受教育,使自己各方面因素达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并在全面发展的程中突显出自己独有的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人的培养上面,而是致力于更加完美的塑造。教师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来帮助小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模式,即知、情、意、技、能的和谐构成及和谐发展;在情感方面则体现为感受美感及欣赏美感的升华与进步;在意志方面多体现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技能方面则体现为技能创新和技能发展趋势。创造性指的是对于美的创造性,是本质力量的外在体现,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审美创造性这个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素养、对文字的感受和认识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身上找到对阅读的审美灵感,另外还可以通过这种审美教育来发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可知,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并不是单纯的创作行为,而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种对于审美能力的特殊教学模式。

三、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

1.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美感

众所周知,只有对课文内容及内涵进行了深入地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审美。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美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去找出文章中的美和丑,并进行对比,在不断地对比和思考过的程中,学生会逐渐领悟到美感。例如在《西门豹》这篇文章中,就存在人物的强烈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西门豹及巫婆两种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从他们身上提取出不同的个性及特质,并判断美与丑,通过借鉴和比较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别,从而形成更加强烈的审美能力。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也存在两种鲜明的对比――“充满幻想追求好奇”的少年和“一无所知”的少爷公子。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少年闰土是一个看似性格活泼可爱,且生活积极向上的农村少年,而少爷公子则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富家子弟,作者通过这种强烈的人物对比,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少年的美好形象。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去去引导学生对于书本中人物客观及主观的比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认识到作者想体现的美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篇6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晓青.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课堂教学探索,2009.

篇7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激情趣,促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教师必须把学生看成可以平等对话的生命体,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阅读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感彩,课文有喜有悲,有爱有恨。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以情唤情,能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要求。使他们的阅读活动更加积极主动,能激发其创造力。

(二)分层次,育个性

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作业和练习设计都要体现层次性,要尽量适合与每个学生的口味,使其在不同层面上发展。在阅读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适时适度地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的机会。

(三)质疑问,展过程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教学生有疑问,自然达到自觉思考和读书的目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因而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展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过程。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投入学习,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课堂上一是做到“五允许”,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方式自由学习;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允许学生自由地与老师同学沟通;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出错。二是让学生有成功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激励,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运用语言、情境、游戏、质疑、激趣等方式,使学生情绪始终能在愉悦的心态下自主学习。

2.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以往一言堂、满堂问、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做到“三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给他们研究探讨的时间;给动手操作的时间。在探索空间上不给标准答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去思考,去想象。

(二)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改变教师包办代替的教学,课堂切实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人。

1.课文让学生自己先读

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做到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自己读,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改变课堂被琐碎问题束缚的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是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良好基础。

2.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应该变“设疑”为学生“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善思,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问题提问后可小组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在全班交流。

(三)注重呵护学生创新的火花

篇8

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环境。比如,学完《跳水》一课,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我认为那孩子当时的确很危险,跳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还有别的办法。”“是吗?说来听听。”我用惊异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说。“我认为孩子可以用双脚和双手分别勾在一起,倒挂在衡木上交替前移取下帽子,再按原路返回。”他充满自信地说。听了他的意见,我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而且你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接着,我组织学生分析孩子当时的心理情况、体力情况,讨论比较哪种办法更合理。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孩子当时吓呆了,反应迟钝,只能听从指挥,不会想到别的办法。再有,孩子爬上桅杆,已经很累了,如果倒挂在衡木去取帽子会很危险。所以,跳水是最合理、最安全的办法。课堂上要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二、巧设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分布广泛的创新因素,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千方百计地去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1 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而且这种兴趣往往又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19阿!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句子,设计了一个开发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1)贝多芬默认了;(2)贝多芬谦虚;(3)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4)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人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5)贝多芬急着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说话。学生的这些设想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 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巧设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例如,在初读《草原》之后,我让学生把第一自然段和插图相结合,想想草原美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体学生沉思过后,有学生讲道:“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清鲜的空气,鲜明的颜色对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从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想到草原像绿色的地毯锈上了能移动会变化的花朵,那动态的美让人陶醉。”一个学生抢着说:“草原一望无际,草长得茂,绿得浓,被风一吹,多像泛起微波的海面。”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3 问题有利于学生进发求异的火花

篇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重视学生在参与体验、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因此,笔者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茉莉花》从阅读前――热身激趣、阅读中――分析讨论、阅读后――综合运用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旨在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在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一、阅读前――热身激趣

夸美纽斯说:“铁匠在打铁之前,必须先把铁烧热。”阅读前的基本任务就是进行热身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求知欲,为阅读中活动的真正展开奠定基础。

1.情境创设,激发阅读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从而打开学生心扉,拨动学生情感琴弦。因此,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在执教《爱如茉莉》时,阅读前播放歌曲《茉莉花》,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温馨的课堂气氛中,一起伴随着茉莉花淡淡的清香走进课堂。此情此境是融入了情感的意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奠定了课文的情感基调。

2.自主学习,认读整体感知

紧接着,学生自主学习,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进行整体感知。笔者在执教《爱如茉莉》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包括(1)认读字词。认识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训练学生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不断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读全文。学生读通句子,指读全文。(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和形式。(4)圈划质疑。圈出不懂得句子,对理解不了的内容进行质疑提问。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已经由感知向理解知识发展过渡。

二、阅读中――分析讨论

注重情感体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在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

1.课堂提问,把握情感主线

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状态,易于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笔者在这一环节,根据同学们的提问,整理为以下几个问题: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听了妈妈的回答,“我”为什么没有笑出声来?3. 文中有几处描写茉莉花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感受茉莉花洁白纯净、芳香怡人的特点。4. 茉莉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用哪些词概括呢?这几个问题抓住“茉莉花”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感受茉莉花的特点,为学习下铺垫。学生努力思考,回答问题,把握课文情感主线,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小组学习,加强交流合作

这一小节活动采用小组学习,加强交流与合作。先让小组成员自己品读感悟爱,关注细节,品味语言。接着,小组交流自读体会,教师点拨指导。

如,理解“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句话。有的同学理解到了描写阳光用了一个“探”字,用得很妙,把阳光拟人化了,不忍心去打扰他们,让父母好好休息。有的同学说,不仅是“探”字用得妙,“悄悄地”“轻轻柔柔地”更加写出了阳光的“小心翼翼”。还有的同学说,“笼罩”用得也很好,写出了阳光在播撒着爱。在小组的交流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对文章进行了深入地理解。最后笔者进行小组点拨指导,“阳光有了人的感情,就如他们的女儿一样,不愿破坏这样的画面”。

3.成果展示,评价促进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完以后,各个小组把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品析,最后分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展示。根据课堂评价标准,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创新、参与合作、语言交流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个小组及成员进行评价。既关注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也关注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学生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阅读后――综合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此,在阅读后环节中,致力于语言的综合运用。

1.课堂总结,深入理解全文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你对这句话如何进行理解?作者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重复说“爱如茉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笔者通过提问,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全文,点明主旨。再次播放《茉莉花》音乐,让同学们一起吟诵《爱,是什么?》一首小诗:爱,是妈妈虚弱却不忘再三嘱咐的身影;爱,是妈妈生病时,爸爸那紧握的大手。 学生继续接着补充,爱,是……

2.课外实践,情感再次升华

课后,让学生在家多做家务,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在父母的生日时,为送一份生日礼物,懂得爱与孝敬。多读关于《爱》的主题的文章和书籍,写一些诗歌、故事、读后感等歌颂人间关于爱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主题。课外实践中把体验情感与运用语言有机融合,情感再次升华,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通过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的哲理、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的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将在简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核心,以相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1]。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从学生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2)从学校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推动教育目标实现、减轻教学压力、促进教育创新,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功能[2]。(3)从社会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减轻社会负担、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等长远意义。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正式义务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可以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蒙场所。而小学语文阅读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样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索。

2.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课堂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因此,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着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身作则。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平等待人的形象,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比如,在每一节课开始前与学生微笑着打招呼,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后活动中发生的小故事,以亲切的口吻来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轻松的聊天式对话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动态和心理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学生的帮助,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学的任务;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同学们要记得按时完成作业哦”、“下节课见”等温馨提示,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松心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其次,教师也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动手,打造和谐教室。通过儿童文学板报布置、学生优秀作文张贴等方式来营造适合教学和学习的室内氛围,使同学们在环境和教师榜样的影响下不断端正学习的态度、逐渐爱上语文,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运用语文课本,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素材: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上百篇各种题材的课文。有表达感恩情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表达乡情的《回乡偶书》,有表达助人为乐精神的《“红领巾”真好》,有表达实践出真知的《酸的和甜的》,有表达相互尊重礼节的《陶罐与铁罐》,有表达诚实守信重要性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这些课文大多蕴含着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做人的道理,都具有着显著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阅读和语句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中积极思想的熏陶,并配合教师的正向引导,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3适当的布置阅读作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扩展空间:

阅读作业布置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接触阅读的时间,还有利于小学生课后语文作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而要更好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作业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语文教师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对每一次的阅读作业进行适度的范围约束,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布置阅读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一则你最喜欢的关于‘勇敢’的小故事,并能够正确的读出来,在下一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跟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而且“选择自己喜欢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分享”的作业检查方式也更加灵活,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上教学、课下自主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4灵活的进行阅读评价,为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往往要通过一些随堂测验、阶段性考试来获得。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学习成果评价时掌握好分寸,一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适度的赞美和表扬,另一方面,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给予建议和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故事分享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整理,进行阶段性的“荣誉榜”评比,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激励的同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公。

3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作,充分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敏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篇11

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多媒体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也使得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摆脱“口授+粉笔书写”的传统教学模式,还需要语文教师自觉利用其声、光、色等具体形式,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琐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过去延续千年的语文课程由单一读、写的“动口+动手”模式变成以读写为基础、运用各种视听手段深化教学内涵的“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强化了教学效果,还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有意地将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下文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自身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是学生、文章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和文章之间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积极的思维运转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思考、获得启迪,而老师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拨开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重重迷雾,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和阅历引导学生,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范围难免受到限制,要求学生多读多思考、熟读精思成为空话套话。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所谓的“熟读精思”成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多读精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量呈现爆炸趋势,信息越来越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倘若依靠老师的个人阅历来丰富学生见识显然是行不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全方面、立体化为学生呈现各方面信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以往的“死水”课堂变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泉水”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做题和老师讲解的模式,这属于典型的被动式教育,学生阅读的重点是为了做题而老师讲解的重点也大多是做题方法,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道理以及文章的巧妙之处大多知之甚少,这属于典型的死水教学,整个教室安静得如同一汪死水,老师提问投石方能掀起点滴涟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基于老师讲解的层面。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还使得辛苦备课的老师吃力不讨好,虽然口干舌燥、体力不支,教学效果仍然微乎其微。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再“沉默”,多媒体的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对阅读文章进行了解,这种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效率提到显着提升。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女孩的处境凄惨,我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以及视频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再来让学生相互交流,用具体的形式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诗词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非常有效,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既枯燥难懂又乏味无趣的文言文和诗歌课堂也变得生活活泼起来。如在教授古诗《早发白帝城》时,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教授资料查询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询关于长江和白帝城的资料,通过观看网上的资料,学生对长江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白帝城所在位置有了大致了解,再回到课程本身,告诉学生课堂内容就是追随大诗人的脚步游览三峡风光,学生便兴奋不已,很多同学对课堂内容充满期待,由于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往课堂的胆怯心理不复存在,整堂课的氛围非常活跃。

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导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主动学习、想要学习的意识才是课堂教学最应重视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非常有限,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体,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小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客观认识不足导致课堂上他们对这些文章提不起兴趣,这时候,老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物体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物体有一个基本的视觉认识,再学习课文就会容易很多。

在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中,有很多文章都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虚拟的故事,这时候,要想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文章中的故事及人物,老师就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令他们身临其境。如《穷人》《凡卡》《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这些故事都有相应的视频资料,老师可以下载视频资料或者相关图片给学生观看,以视觉的直观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同时,由于这些文章的结局都具有不确定性,老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编排,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这种没有固定模式和答案的教学演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更好的领悟文章的美妙之处。

遇到科技类的文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更显得重要了。科技类文章通常都行文严肃、古板,没有故事类文章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也不如风景类文章富有想象力,往往科技类文章是学生容易感到厌恶的文章类型,这类文章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难以教授的类型。如文章《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片典型的科学小品文。蝙蝠长什么样子,什么是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心中,是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绊脚石,倘若这些疑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对其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这篇文章想要训练的创新思维也就难以实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只能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对学生进行讲解,然而,新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些问题不再艰巨,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学生看过之后,开阔了视野也活跃了思维,

再去学习文章内容,便不再困难。

现代教育技术能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依靠公式也不能按照定理,一个简单的词语运用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再三举例,因此,有人比喻说语文教师要给人一滴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装备和储量。同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再三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语文学习必须有广泛的学习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书本,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广度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传统的教学资源壁垒得以打破,好的文章、优秀的教案以及文学作品、音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得教学资源,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从数量上以及质量上得到明显提升。这也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对《观潮》的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虽然大体上了解了钱塘江大潮,但是大潮的气势却不是通过文字就能表现出来的,很多同学没有去过钱塘江,更没有观赏钱塘江大潮的经历,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引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学生看过之后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更深刻了,对文中的相关描述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认识,学完,《观潮》之后,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表示想去亲眼看看。这种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到文章描写的壮观景象,是文字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创新之处和发展之处。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阅读课堂,对于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都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堃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契机[J].教育科学科研.2013(01)

[2] 陈占军.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

篇12

1.现代教育技术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师生视野

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是学生、文章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和文章之间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积极的思维运转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思考、获得启迪,而老师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拨开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重重迷雾,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和阅历引导学生,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范围难免受到限制,要求学生多读多思考、熟读精思成为空话套话。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所谓的"熟读精思"成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多读精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量呈现爆炸趋势,信息越来越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倘若依靠老师的个人阅历来丰富学生见识显然是行不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全方面、立体化为学生呈现各方面信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以往的"死水"课堂变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泉水"课堂。

2.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做题和老师讲解的模式,这属于典型的被动式教育,学生阅读的重点是为了做题而老师讲解的重点也大多是做题方法,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道理以及文章的巧妙之处大多知之甚少,这属于典型的死水教学,整个教室安静得如同一汪死水,老师提问投石方能掀起点滴涟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基于老师讲解的层面。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还使得辛苦备课的老师吃力不讨好,虽然口干舌燥、体力不支,教学效果仍然微乎其微。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再"沉默",多媒体的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对阅读文章进行了解,这种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效率提到显着提升。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女孩的处境凄惨,我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以及视频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再来让学生相互交流,用具体的形式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