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

时间:2022-05-01 02:49: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篇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其中对小学语文阅读方面教学的关注也比较多。因为小学生语文的主要环节就是阅读的教学环节,加强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之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几点心得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思考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去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水平:

(一)确立学生自我学习、阅读的主动地位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老师与同学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根本的对话,可是老师必须要认识到对话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每个学生。老师要加强学生独立和自主的阅读,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学习和构建知识就是文本的用意,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学会自己阅读,因此学生阅读的能力要全方位的去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主动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对阅读的兴趣。对阅读产生兴趣就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力条件,学生只有喜欢阅读,才能够把语文学好。怎样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呢?主要是看老师教学过程中创建的情境,采取的有效引导方法,创建各种问题,留下想象的空间。语文教材和儿童生活比较相近,符合儿童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本教材的学习要联系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倾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表现力,鼓励学生有见解的表达,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让阅读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和赏心悦目的享受。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从发展语言入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三)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阅读和理解课文重要的方法就是默读和大声朗读。语文教学有丰富深刻的蕴含,其中“读”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在语文教学中,更能突出用读来代替讲的作用,语文中有很多语言是模棱两可的,具有一定得模糊性,有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要能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通顺、流利地读好,运用正确的语调、恰当的语气,能够理解课本内容,并能准确地概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做好加强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在读中引导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指导要抓好起点,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力求形式活泼,注重实效,既注重过程,又适当评价,切实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只要我们遵循母语语言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组织引导有效地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苏凤芬 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篇3

也不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一节课40分钟,被老师泛泛的分析讲解占据着,很少有学生朗读的时间,甚至连一些公开课也是这样,这不能不说是影响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

原因。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倾向呢?关键是这些教师没有使学生明确进行朗读训练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就清楚地知道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各年级都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朗读则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和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离开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实践,就无从谈起。

二、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方式,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朗读,还能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朗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由于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能建立起视感和思维、听感和思维的多种联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实际上,我国古代的人就非常重视朗读,诸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是对朗读重要作用的概括和总结。

教育家吕叔湘老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大概是在三十年代,老北大一位叫克拉克夫人的,她教莎士比亚的戏剧。上课了,她就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了几遍之后,她就问:“有什么不懂的吗?”一个学生说:“这个字我不懂。”她就解释,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都解释完了以后,她又问:“你们觉得这部分写得好不好?”有些学生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于是又接着念。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都觉得这戏写得不错。克拉克夫人的教学,也给我们揭示了一条语文教学的原则,就是要多读,让学生通过多读去理解课文,去体会课文的妙处。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反复朗读,就能理解课文的大意,再加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够读懂课文。学生朗读本身,就包含着理解、体味和欣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去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比现在流行的“填充式”的提问和老师枯燥乏味的泛泛分析不知要好多少倍。而重分析轻朗读的结果,往往是把课文分得支离破碎,把课文的“神韵”赶跑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体现情感教育

一是为学生提供榜样,帮助他们塑造自己。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都很强,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例就充当了对他们进行现身教育的素材。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文,学生就从中知道了怎样做才算一个诚实的孩子,并且感受到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的光荣。这样,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了熏陶,有了区分善恶、真假、美丑的标准,使自己的言行有了模仿的依据,从而为他们美好的思想品德素养的养成打下了基础。

二是让学生扮演角色,帮助他们切身体验。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自身的表演与感受,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达到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小山羊过桥》一文,让两个学生表演两只小山羊相向过桥互不相让的故事,学生就会从切身体验中明白互相谦让的道理,这就使他们在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同时又接受了道德情感的教育。

篇4

在阅读教学中,常见台上的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而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冷若冰霜。原因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忽视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能动性的调动。怎么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呢?阅读教学首先要张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师生一起参与文本意义的解释与建构,借助教材这一中介实现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完成精神的碰撞与融合,使学生在对话中认识生活、体验生命,从而在根本上构建自我。

如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一段感人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故事的情景,奠定忧伤的课堂基调;在《一只小鸟》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小鸟的幸福生活,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多媒体造境(如鸟声、音乐、画面、实物)等,拉开一幅五彩的立体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描述的美丽画面,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 引导丰富视像,强化感受,加深体验

感受体验的灵魂是什么?是丰富视像,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这里的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绝不是单纯依靠多媒体等外界的力量,而是依仗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境的创设,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这一视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是可以叠加、延伸的。期待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当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文字和视像的互现,应该是阅读教学感悟语言的理想追求。感受体验必须靠视像说话,忽视视像的感受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悲哀。

叶圣陶在论述文学鉴赏时曾说,文学作品中的词语“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词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教师意识到词典的解释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把词典的解释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解释,尝试运用感性的手法,启动想象,丰富每个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使得词语教学也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黄河的主人》一课中,有这么几个新词: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教师先指名朗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对这些新词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时充分采用丰富学生视像的感性手法:一个“惊涛骇浪”竟能丰富、联想成“波浪滔滔、浊浪排空、汹涌激流、黄河滚滚、风浪险恶、风浪险恶……且伴随着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真正的感悟化教学。

从一个词语到几个词语再到几个句子,巧妙组合,一气呵成。里面包含很多感性技术的内涵,最明显的手法是丰富学生的视像。这样的词语教学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这些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这些词语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元素。

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积淀,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从而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增加人生阅历。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体验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通过诵读体味把一个个纸上的文字鲜活起来,活化为学生脑海中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3 激发感悟:生命意义的瞬间获得

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度的解读体验,体验到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就会顿然形成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主体情感的传导活动,给学生带来生命价值信念的苏醒,从而以一种新的方式观照世界,这就是感悟。这也是新课标致力追求的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当教师以含蓄、感性的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使学生跟随语言进入意境,获得丰富的视像,对隐含在经典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情感等产生深刻的体验,然后教师顺着这股情感的脉流,让学生或畅谈或书写,写出自己的一得一悟,以达到唤醒灵魂、充实心灵、重塑精神和升华思想的境界。

如在《我的战友》的教学临近结束时,设计一个写话片段。教师创设表达氛围:“战斗结束之后,战友们用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杠杆,在陡峭的391高地上刻写了一道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伟大的战士。同学们,你现在亲眼目睹了他壮烈牺牲的一幕,亲眼目睹了他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作为他的战友,会写一句或是几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他呢?”有人神色凝重地说:“同志万古长青、永垂不朽!”有人铿锵有力地说:“天之骄子,烈火金刚,永生的巨人——!”有人充满崇敬地说:“永恒的,你永远会给我们带来光明,你是我永远的偶像!”有人深情地说:“灵魂在烈火中铸就,形象与日月同辉。”……

语言与精神同根互生,精神越充盈,语言就越畅达、越适切。语言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精神灵动的生命。在情深意切的诉说中,在多元的体验感悟中,触动学生心底里的生命琴弦,浓郁的忧伤之情在课堂上弥漫与流淌。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认识到生命对于人们来说有着不可承载之重,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所有生命主体最神圣的使命。

综上所述,构建如图1所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要想开展文学教育,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开展研究本课题工作的关键。一个教师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就会对文本产生美感,在课堂上便能充分调动文本的文学因素,创设出一定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世界。

教师在文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的人,一个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视野和精神素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