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教案范文

时间:2022-11-24 08:33: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动物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动物教案

篇1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分胎生和卵生;

2、能够分辨何为胎生何为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比较、观察、判断的方法归纳对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归纳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进行了解辨别。

二、教学重点

懂得胎生和卵生。

三、教学难点

懂得胎生和卵生。

四、教法

演示法、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

五、学法

现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引入

2分钟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你们还记得蚕宝宝是怎么来的吗?对,最开始的时候,蚕宝宝还是一颗颗的小球,我们称之为卵,世界上的动物多种多样,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和蚕相似,哪些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动物的繁殖。

【板书:动物的繁殖】

1.进行情景引入; 2.提问并引导;3.板书

1.回顾蚕的有关知识;2.回答问题。

1.引入本节课主题;2.吸引学生注意力。

探索

5分钟

想一想我们见过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和蚕一样是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呢?

我们常吃的鸡蛋就是鸡的卵,与此相同的还有鸭和鹅,还有凶猛的的大鳄鱼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像蚕和鸡这样的,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板书: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产卵繁殖的叫卵生,那么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动物繁殖方式吗?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动物繁殖方式,比如猫和狗,这种方式就是直接生下胎儿,就连体型庞大的大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方式我们称为胎生。

【板书:胎生: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以哺乳方法喂养。】

引导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并且思考举例。

1.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教学目标;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总结

1分钟

今天学习了动物的繁殖方式分为卵生和胎生,你们能分辨动物的繁殖方式了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你最喜欢的动物是卵生和胎生,再说一说你是如何辨别的呢?再请一位同学说另一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

回答问题并总结。

巩固知识点。

七、板书设计

动物的繁殖

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

篇2

2、通过学习纸版画的制作方法,让学生感受纸版画的形式美,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创作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纸版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粘贴时的前后遮挡关系。

教具准备:

范画数张、白版纸、剪刀、油墨、油滚、胶水

学具准备:

白版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携带情况。

二、导入新课

出示范画,让学生感受纸版画的形式美感。并回答

问题:

1、这几幅画的表现形式与我们以往用的表现方法有哪些不同?

2、谁能看出这些画是用什么工具材料表现的?

3、这些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些画是用纸版画的形式表现的各种动物形象。

板书课题:纸版画──动物

三、讲授新课(10)

1、定义:纸版画是用硬一点的各种纸版,通过画、剪、然后把剪下的各部分粘贴在有衬版的纸版上,最后滚油墨印出的伤口即是纸版画。

2、工具材料:硬纸版、手工刀、圆珠笔、剪刀、铅笔、乳胶钢勺、印刷工具

3、纸版画的艺术特点:

提问2-3名学生,教师归纳总结:造型概括。夸张、颜色只有黑白两色,对比强烈,单纯明快。题材广泛,通过绘画、制版、印刷三个基本过程完成。

4、纸版画的制作步骤:(教师演示、以《鱼的一家》为例)

⑴设计画稿

⑵分版

⑶剪板

⑷粘贴(注意遮挡关系)

⑸剪版

⑹拓版

提问3-4名学生回答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学生结合自己要制作的内容回答问题)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24)

1、参考资料

2、辅导要点

(1)对于构思与众不同的学生及时表扬

(2)教师强调粘贴时的前后遮挡关系

(3)注意粘贴时保持画面整洁,使用剪刀时的安全

篇3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篇4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篇5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教法建议

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典型例题

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周期为,也有:

由以上两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

km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转周期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

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故选项B是正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解:本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篇6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剪纸的方法。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3、体验、探索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剪纸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怎样剪出来才能像

五、教学准备:软纸,简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第一课时

1 示范作品,激发兴趣

(1)教师用投影展示一些作品(喜鹊登梅、五谷丰登、北京申奥、动物乐 园等)引起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a 你还见到过哪些剪纸作品? b 这些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

(3)教师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及广泛用途。

2 学习实践剪纸方法 教师介绍工具、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纸样)动 手剪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交流经验,总结方法(先刻小空,再剪大空;大空可对折后再剪;锯齿可连 续剪。尽量避免断开或走样)。

3 课后搜集资料,加强练习 学生回家搜集一些资料(图书、图样、网上查询、向父母请教等),自己创 作设计新图案来剪刻,说出你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第二课时

1 介绍交流作品 展示作品: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课外完成的剪彩纸作品; 介绍作品: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你的作品,请你把它介绍出来(创作意图及剪 纸方法)。 比较各自的作品: 将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然后发表自己 的见解。

2 拓宽思路,想象创作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几幅用彩纸随意折叠后剪刻的作品。 学生实践:拿一张正方形彩纸,随意对折、剪裁,可圆可方,打开剪纸,用 投影仪放映。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都是对称图形,几乎没有相同的作品) 这时, 同学们自觉地进入了由模仿到创造的学习氛围中, 由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他们的创作思维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展, 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力的目的。

篇7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蚂、蚁、蜘、蛛、迷、造、食、粮、网”等生字,积累词语。

2.了解虫字旁汉字的特点,感知形声字的构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儿歌。

4.根据句式:(谁)在(哪里)干(什么)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重点】

了解虫字旁汉字的特点,感知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利用句式:(谁)在(哪里)干(什么)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观看认识动物的小视频

师小结:听了它们的自我介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少,有一个人非常喜欢这些小动物,为此还给它们写了一首儿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动物儿歌(板书)指导书写“动,儿,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出要求: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②用横线画出小动物的名称。

3、指名说画出的动物名称(板贴)

4、出示图片认读“蜻蜓,蝴蝶,蚂蚁,蚯蚓,蝌蚪,蜘蛛”词语,重点正音“蜻蜓”后鼻音,“蜘蛛”翘舌音。去掉拼音和词语再次认读。

5、发现形声字规律

(1)引导发现形旁。

(根据黑板上展示的小动物名字)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有虫字旁......

(2)

引导发现声旁。

(3)

以“蚂”字为例分析形声字

师小结: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形声字。表示它的意思的部分我们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认识很多字。你信不信?咱们马上就来证明一下。

(4)

课外拓展,课件出示词语,让学生找出形声字,并指出形旁和声旁。“蝈蝈

,蚜虫,蜈蚣,

蚊子”

6、走迷宫游戏

7、认识“迷、藏、造、粮、食、网

走完了迷宫,我们接着来看看小动物们在忙些什么呢?(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

“蜻

飞”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来表演

(2)

“蝴

藏”讲解迷字,我们给它找个朋友吧

(迷路,入迷,迷宫)。重点指导“藏”平舌音后鼻音(冷藏,收藏,藏书)

(3)

“蚯

殿”(生领读词语:造宫殿。师相机课件出示“蚯蚓在土里松土”的图片。)

师:看,蚯蚓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就像是在土里----生:造宫殿。

(4)“蚂

粮”引导发现食粮有共同的“良”字,“运食粮”就是运粮食的意思,为了让儿歌读起来更有押韵顺口,这里写作“运食粮”

(5)“蝌

欢”引导“欢”就是欢快。

(6)“蜘

忙”再来看看“网”字,见过网吗?你知道什么网?(渔网、蜘蛛网、电网、球网)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张网的图片,(课件出示网”字的演变过程)我们的祖先特别聪明,他们根据网的样子创造出个像图画一样的网”字,再经过许多变化,“网”才慢慢演变成现在楷书的样子。

8、识记词语

儿歌中小动物的活动多有趣啊!

老师这里有一些更有趣的词语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课后词语。

三、多种合作,朗读儿歌

今天我们和这么多小动物交明友,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儿歌,读个方式和平时有点不同,想试试吗?

1、师生合作读:师问生答

师:我问“谁在半空展翅飞”,你答“蜻蜓半空展翅飞“

2、小组合作读;同桌一人问“蜻蜓哪里展翅飞”?一人答“蜻蜓半空展翅飞“。

3、男女生合作读:男生问“蜻蜓半空干什么”女生答“蜻蜓半空展翅飞“。

4、出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句式“谁在哪里干什么”

四、拓展训练

1、看图说话

根据出示图片按照句式“谁在哪里干什么”说话。

想写儿歌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把话说完整表达就可以了,想不想当个大诗人呢?来挑战自己吧!

2、看图写话:根据例子仿写(任选两种小动物)

五、家庭作业:

1、回家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请你回家找找资料,可以自己在书中找找,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关于蚂蚁的知识。

篇9

《毛茸茸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毛茸茸的动物,了解表现各种动物的特征和毛茸茸的独特表现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用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技法,在造型中体会笔触与墨色的变化,并进行大胆的创意表现。

3.情感目标: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进行水墨画创作的欲望,体验水墨画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保护自然、动物的情感。

教材分析

(含重、难点)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学生普遍对生动活泼、毛茸茸的小动物比较喜欢,用水墨画来表现毛茸茸的小动物,这种形式对他们而言比较感兴趣,很能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四年级学生对水墨画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验,但是由于平时接触得比较少,不排除有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引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在造型中体会笔触与墨色的变化,学会用水墨表现毛茸茸的动物的技法。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水墨的韵味,发挥水墨浓淡干湿的特点,并且用一定的水墨技法来创作出生动而富有情趣的作品。

教学方法、

手段

以“游戏体验法”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水墨画用笔与用墨的变化;

以“视频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表现毛茸茸的技法;

以“教师示范”和“师生互动演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探究体验”的方法催生学生探索知识的意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一、游戏体验

1.

1.生:水墨画。

2.

3.

4.

2.学生准备好笔墨,开始游戏。

5.

3.学生跟随老师的口令一起玩水墨游戏,体会用笔与用墨的变化。

4.生:可以把笔竖起来,也可以躺下来画。

5.生:墨色有浓有淡,有干有湿。

1.

1.师:通过大家准备的材料,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画什么画吗?

2.

2.师:水墨画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绘画方式。今天先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水墨游戏,去感受一下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好吗?

3.

3.教师一边描述,一边在实物投影上与学生一起体验。

4.

4.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画水墨画,我们可以怎样运笔?

5.师:把笔竖起来,叫中锋运笔;把笔躺下来画,叫侧锋。你还观察到我们画的墨色有什么变化吗?

以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体验用笔的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干、湿,让学生在玩中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面的技法学习打下基础。

二、导入课题

通过教师快速的添画,让学生产生一种惊奇感,同时也拉进与水墨画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1.

1.生惊奇地看老师变化。

2.生:变出了羊。

生摸一摸毛绒羊:毛茸茸的。

5.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水墨的形式来画什么呢?请大家看老师来变一变。(教师把刚才随意画的笔墨快速变成一只羊)

6.

2.师:老师变出了什么?老师把这只羊带来了,看一看,喜欢吗?摸一摸什么感觉?

7.

4.引出课题《毛茸茸的动物》

三、探究体验

8.

以几种动物作为切入点,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出表现毛茸茸的技法。

从动物的特征入手,通过对画家的画进行分析,体会用笔与用墨的方法。紧接着以视频的方式展现技法,清晰直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进行示范,形式新颖,把课堂推向了一个小。

1.

1.学生欣赏动物图片。

2.生:喜欢!

2.

3.

3.学生观察回答:金丝猴除了眼睛、嘴巴周围没有毛,浑身长满了金黄的毛。它的眼睛圆圆的,手脚比较长。

4.

4.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5.

5.学生观看视频,学习浓破淡的方法。

6.

6.学生观看淡破浓的视频。

7.

7.学生欣赏画家的画,感受用大块的墨色表现动物的身体,并体会淡破浓的画法。

8.生学习。

9.一生上台与老师互动,尝试用破墨法画一只熊猫。

1.师:毛茸茸的动物有很多,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2.师:这些可爱的动物你喜欢吗?我们如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他们呢?

3.点击金丝猴(放大图),你认识它吗?它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8.

4.画家韩美林先生是怎样用水墨的形式表现的呢?(课件出示图)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用笔的?怎样表现毛茸茸的感觉的?

5.播放视频:以浓破淡。

9.

6.师:以浓破淡是先画淡,后画浓,那我们反过来试试看呢?(播放视频:以淡破浓)

6.

7.师:画家吴作人在表现考拉的时候,就用到了淡破浓的方法。(课件出示图)

7.

8.师总结:以浓破淡、以淡破浓的方法都叫做破墨法。(板书)

9.以熊猫为例,请一生上台与老师共同用破墨法画一画。

10.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用干干的笔来画。

11.学生欣赏视频。

12.学生用干笔尝试练习,探究不同的表现方法。

13.学生欣赏不同动物毛茸茸的表现方法。

14.学生欣赏作品,并体会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毛茸茸的感觉。

15.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

10.师:小猫咪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动物,它的毛和考拉相比更长一些。看看画家是怎样表现它的毛的呢?

11.课件演示:干笔丝毛。

12.师:用干干的笔除了拉出毛茸茸的感觉,你还能怎样画出毛茸茸的感觉呢?

13.课件总结不同的干笔法,并展示不同的干笔法表现的各种动物。

14.课件播放各种水墨动物的作品。

15.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让学生去体验,去大胆尝试、交流,总结探究的成果。这个过程是在目标确立的激励下从模糊到清晰,从意向到图像的过程,学生享受了探究的乐趣,发现了艺术表现的真谛。

教师的直观示范和优秀作品的欣赏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进一步丰富了表现技法。

四、创作体验

分层作业的形式考虑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情况,尽可能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作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1.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发的范作进行临摹,也可以根据动物的照片进行创作。

1.

1.作业要求:(1)选择合适的水墨表现手法来表现出自己喜爱的毛茸茸的动物,要生动有趣、墨色丰富、富有水墨韵味。

2.

(2)可以临摹,也可以创作。

3.

2.教师巡视指导。

4.

3.教师用几笔添画背景,把板书变成一副完整的画。

5.

五、展示评价

9.

通过互评、师评,让学生体会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的,水墨画的韵味要如何去体现。

1.

学生把作品挂在绳子上,互相评价。

你觉得哪一幅动物画得生动?它用了什么方法?哪些地方体现了水墨的韵味?

教师对优秀的作品给予表扬,对部分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六、拓展延伸

1.学生欣赏教师用破墨法和干笔法表现的其他作品,体会水墨文化的博大精深。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破墨法和干笔法来表现水墨动物,其实这两种方法不光可以表现动物,还能表现其他的题材哦!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欣赏。(课件播放老师的画)

2.师把黑板上的画送给学生,课后请学生把自己的画送给亲人或朋友。

3.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水墨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兴趣,希望大家能把我们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水墨画的文化博大精深,题材也多样,通过欣赏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拓展课程的空间,真正激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板书设计

师生共同完成的画

篇10

1.认识“物、虎、熊”等13个生字和牛字旁1个偏旁;会写“要、连、百”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画、角色体验读好对话,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读懂文章,了解通知的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识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通知时要把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几个要素说清楚。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导质疑

今天,我们来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茂盛的树木,盛开的鲜花,到处充满了动物们的欢笑声。想知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吗?那就是动物王国。(板书课题,随机讲解“物”字)动物王国要准备做什么事呢?(板书“开会”)开大会前又要做哪些准备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自读情况。

2.看,生字娃娃等着和我们交朋友,请自己读一读。

(1)学生自己拼读。

(2)指名读、齐读、小老师领读。

(3)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

翘舌音:注、舌、准

后鼻音:熊、通;边音:脸

(4)在字形上,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加笔画:白+一=百古+=舌

加偏旁:车+辶=连不+辶=还占+灬=点

(5)

给生字组个词。看谁最先和生字娃娃成为好朋友,一见面就能认出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共有18个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参加大会的动物。

3.自由讨论:(1)狗熊一共通知了几次?

(2)哪几个动物帮助了狗熊?它们分别说了哪些信息?

4.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言)

(1)课件展示:

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通知人:通知时间:

(2)

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内容。2.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谁)让(谁)通知大家。

四、快乐学习生字“要”“连”“还”

1.出示生字,观察生字,交流。

2.教师范写讲解,学生口述。(“要”字中的横画要长,要写平;“连、还”是半包围结构,走之旁是三笔)

3.生字组词游戏。

4.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第1~6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6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老虎让狗熊通知大家开会,狗熊是怎么说的?

①课件出示句子:大家注意,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请你们都参加!

②你们来说一说,动物王国的大会开得起来吗?为什么?(学生互相讨论)

(2)读第2~4自然段:狐狸为什么说大会开不起来?

①课件出示句子:因为你没告诉大家,大会在哪一天开,是今天,还是明天,还是……

②你们说狐狸说得对吗?(学生自由回答)

(3)读第5、6自然段:听了狐狸的话,狗熊是怎么做的?老虎是怎么说的?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②师生讨论:这次动物王国的大会开得起来吗?要怎样说,大会才能开得起来?

2.

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老虎、狗熊、狐狸),分角色朗读第1~6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将学生进行分组,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1.小组合作读通课文。

(1)在小组长带领下读课文。(按第7~12自然段,第13~16自然段,第17~18自然段分组朗读)

(2)分角色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每一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内容。(第7~12自然段对应第二次“通知”;第13~16自然段对应第三次“通知”;第17~18自然段对应第四次“通知”。)

2.思考讨论。

(1)思考:狗熊的每次通知都说清楚了吗?都有谁来指出狗熊说得不明白的地方?

(2)讨论:要怎样才能把通知说清楚?

(3)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通知人、通知时间)

四、总结全文,学习通知

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懂得了什么?(把时间、地点说清楚很重要)同学们说得很对。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则通知,说说你们从通知里得到了哪些信息。

1.课件出示课后练习第2题。

2.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通知人:通知时间: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百、舌、点”。

2.学习牛字旁。“牛”字作偏旁时,第三笔“横”改成“提”。

3.观察要求会写的字,说说在写字时该注意什么。

4.指名汇报,结合汇报强调:

“百”是独体字,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点、舌”是上下结构,“点”字中的四点底要打开,间隔一致。

5.学生描红、书写,教师个别指导。

6.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六、指导读出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

1.什么叫祈使句?(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句末一般用感叹号。)

示例:请等我一会儿!

2.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祈使句和问句。

问句出现2次:“为什么?”狗熊问。

狗熊捶捶自己的脑袋,说:“我怎么没问清楚呢?”于是又去问老虎。

祈使句:主要集中在狗熊四次通知和老虎说的话中。

3.指导朗读。

(1)狗熊两次问“为什么”。第一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出疑问、思考的语气。第二问可结合狗熊的动作,对照插图,读出自责的语气。

(2)四次通知的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句中“注意、都、准时”这些词语表示强调,要读重音。

4.师范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练习读疑问句和祈使句。

5.教师请学生上台表演,分角色朗读并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

[教学板书]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老虎—狗熊狐狸:哪一天开

大灰狼:几点钟开

篇11

但是,为什么既要引入动量,又要引入动能呢?动量和动能,究竟有什么区别,这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教学难点。在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若只讲动量和动能在公式表述形式上的区别,而不讲它们在研究对象和物理本质上的异同,其结果是学生虽然会解题了,但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题。因而,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能只孤立地给学生讲一些支离破碎的物理知识,而应该给他们构建一个完美的、自洽的物理体系,让他们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能知其所以然。为此,笔者把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分为三个步骤,使教学不断深入。

一、按现行教材的编排顺序,分别系统地讲解学习动量和动能的概念

其实,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多少”,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思想。但是,大量的事实也使人们认识到,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不但要考虑物体的速度,还要考虑它的质量。假设与子弹同等速度射出的一粒芝麻,衣裳即可将其挡住,但如果是子弹则不行。通过列举此类现象及学生实验,启发他们思考,在物体的质量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速度越大,其运动量越大;在运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质量越大,其运动量也越大。这就是说,用质量(m)和速度(v)这两个物理量的乘积,来反应物体的运动量,是一种更科学的度量方法,从而引出动量的概念。

对于动量概念的引入,也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速度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力对时间的累积规律

从数量关系上分析上式:要使质量一定、原来运动速度较小的物体获得一个较大的速度,既可以用较大的力作用较短的时间,也可以用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只要力和力作用时间的乘积Ft相同,这个物体都会增加相同的速度。而当物体质量也在变化时,Ft的大小则可以反映mv(质量与速度乘积)的改变量。由此可见,上式中力和力作用时间的乘积、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的乘积以及上式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为此,我们引入了两个新的物理量──冲量和动量,发现了一个规律──动量定理。

相对而言,动能的概念,利用初中的基础是比较易于引入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和数学转换,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速度公式的基础上,导出力对位移的累积规律

然后从数量关系上分析上式中各量所表达的物理含义,从而引出动能的概念。

二、利用课后讲座,介绍关于运动度量方法的历史辩争

在动量和动能的概念都已被揭示出之后,我们及时组织课后讲座,综合有关物理史料,系统地介绍关于运动度量方法的历史辩争。

1.辫争的原由

在17~18世纪,由于“力”的概念还不能完全确定,对力的各种效应以及与之相应的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和使用范围也是不清楚的,因而引发了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笛卡儿学派和莱布尼茨学派关于力的正确表示方法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当时,人们常把力同现在所说的力矩、动量、功、动能等物理量相混淆,习惯于把外加的力称为“运动的力”,把“物体的惯性”称为“物质固有的力”、“阻抗的力”,甚至把“加速度”称为“加速力”,并出现过把“运动的力”与碰撞、向心力相提并论。这种概念上的混乱状况,普遍存在于伽利略、牛顿时期的力学著作中。

2.笛卡儿学派的“动量”

所谓“运动的力”,就是指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使另一物体运动的能力,如推开物体或迫使它向前运动,或者运动物体克服障碍和阻力的能力。那么,这个力决定于哪些量呢?最初,伽利略就认识到“推动者或阻挡者的力(动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由两个共同决定运动量度的观念所决定。其一是重量(质量),其二是速度”。笛卡儿在研究碰撞的过程中,认为碰撞是最基本的运动,并从运动量守恒的基本思想出发,沿袭了伽利略的观点,提出应该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作为“力”或物体“运动多少”的量度。1687年,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明确提出了动量的定义,并且通过他所总结的运动定律,提出在物体的相互作用中,动量这个物理量反映着物体运动变化的客观效果。这样,把动量作为运动的量度,一度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承认。

3.莱布尼茨的“动能”

1686年,莱布尼茨在他的论文中,对笛卡儿学派的这个量度方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力必须由它所产生的效果来衡量,例如用它能将一个重物举起的高度来衡量,…而不是用它传给另一物体的速度来衡量”。他由此得出,应该用量值mv2而不是用mw来量度物体“运动的力”。

莱布尼茨论证的要点是:当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h处降落下来时,他就获得了“运动的力”,如果使它的运动方向反过来,它就能重新上升到高h处;这个同样的力将能把质量的物体送到高nh处。这两个物体降落下来时,获得的“运动的力”必然相等。但是,根据伽利略的落体定律,如果第一个物体下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为v,则第二个物体的速度为,即两物体落下时获得的运动量不相等。而按照莱布尼茨的量度,上述两物体落下时则有相等的运动量。莱布尼茨由此得出结论:笛卡儿提出的运动的量度是同落体定律相矛盾的,所以mv不适宜充作运动的量度,mv2才是运动的真正量度。

后来根据科里奥利的建议以代替mv2,这就是后来所说的运动物体的动能。莱布尼茨也看到了笛卡儿提出的运动的量度在某些情况下是适用的,因此在1696年莱布尼茨指出,“力”有两种,一种是“死力”,它存在于相对静止的物体间,如吊绳的拉力、桌面的支撑力等。“死力”可用物体的质量和该物体由静止状态转入运动状态时所获得的速度的乘积来量度,所以,动量是“死力”的量度;另一种是“活力”,就是物体的“活力”,正是由于自身具有这种“活力”,物体才能运动而永不静止。在自然界中真正守恒的东西正是总的“活力”。

莱布尼茨也看到,在有些情况下,如非完全弹性碰撞中“活力”会减少,但他认为,实际上“活力”并没有损失,而只是被物体内部的微小粒子吸收了,微粒的活力增加了。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可惜他没有进一步地说明。莱布尼茨的发现是有重大意义的。第一,他提出的两种运动量度的矛盾,打破了把mv看做是运动的惟一量度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关于运动的量度问题的研究;第二,他所推崇的新的物理量,其实已超出了对机械运动进行研究的范围。

4.达朗贝尔的“判决”

两种量度的争论,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不少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都参加到了争论中去。

1743年,法国力学家达朗贝尔在他的著作《动力学论》的序言里,指出了两种量度的等价性,宣布对争论作出“最后的判决”。他指出,“运动物体的力”只能用物体克服障碍的能力来表示。他把“障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能克服的障碍”,它“完全消灭一切运动”,所以无论物体的动量或活力如何变化,都不能在这种障碍上表现出来,“它们不能以任何尺度来给力下定义”;第二种是“其阻抗足以使运动停止(而且是在一瞬间做到这一点)的障碍”,即平衡的情况。这时物体克服障碍的能力和物体的动量成正比,所以动量可用来作为“运动物体的力”的量度;第三种障碍是逐渐使运动停止的减速运动情况,“作用是由直到运动完全消失时为止所通过的那段距离表现出来的,而这种作用与速度平方成正比”,因而,活力可作为“运动物体的力”的量度。由此达朗贝尔作出结论:“如果力的量度在平衡状态中和在减速运动中有所不同,这又有什么不方便呢?”这个“判决”,指出了两种量度都有效。达朗贝尔实际上已经发现,正是由于“力”还没有形成一种清晰的概念,所以才产生了这场争论。但他在《动力学论》里轻率地将这一场争论说成是“毫无意义的咬文嚼字的争吵”。因此,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表面看来,达朗贝尔的观点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但仔细分析,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在这里,达朗贝尔模糊地谈到了动量定理──动量的变化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动能定理──活力的变化与物体运动的距离有关。

5.恩格斯的科学“量度”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家们仍然没有从运动量度的这场争论的混乱中完全摆脱出来。恩格斯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尤其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提示了两种量度的本质区别。

恩格斯指出,在不发生机械运动“消失”而产生其他形式的运动的情况下(如简单机械在平衡条件下的运动传递,完全弹性碰撞的运动传递等),运动的传递和变化都可以用动量mv去量度。就是说,“mv表现为简单移动的,从而是持续的机械运动的量度”;但当发生了机械运动“消失”而其他形式的运动产生,即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包括势能、内能、电磁能、化学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运动的传递和变化都应以去量度。在这里,表现为已经消失了的机械运动的量度。这样,恩格斯便得出结论:机械运动确实有两种量度,每一种量度适用于某个界限十分明确的范围之内的一系列现象。一句话,动量(mv)是以机械运动来量度的机械运动。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化为定量的其他形式的运动的能力来量度的机械运动。

三、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具体认识动量和动能的异同

当结束了动量和动能概念的学习,认识到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并了解到关于运动度量方法的历史辩争后,学生对动量和动能的区别,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实际上,动量和动能这两种量度,性质不同,运用范围也不同,所以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当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为零时,这个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但是,当一个系统的动量守恒时,它的动能不一定守恒;当动能和其他能量之间有相互转化时,则服从能量守恒定律,它的动量也不一定守恒。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及时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动量和动能不同性质的认识。

例1对一定质量的物体而言,下列关于动量和动能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

A.物体的动能不变,则其动量也一定不变

B.物体的动量不变,则其动能也不变

C.物体的动能不变,则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D.物体的动能不变,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变

分析与解动能和动量都是和物体运动状态有关的状态量。动量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它是矢量,因此在计算物体的动量及其改变量时,要特别注意它的矢量性。当物体做直线运动并且建立了坐标系以后,可以用“+”或“-”表示方向;动能也表示物体运动的量,但它是标量,而且只能取零或正值。对一个质量为m、速度为v的运动物体,若设其动量为P、动能为Ek,则有

因此可得

根据上述结论不难看出,当物体的动能一定时,动量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大的动量也大;但是,由于动量是矢量,动能是标量,当物体的动能一定时,即便物体的质量不变,其动量也并不一定不变,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设动能和质量都不变,但由于其运动的方向始终在改变,因此,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动量一定在变化,其运动状态时刻在改变,并且导致这种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向心力,因为方向的改变,也时刻在改变着。

反过来,当物体的动量一定时,动能的大小也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动能反而小。因此,对一定质量的物体,动量不变时,其动能也一定不变。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

这一例题,说明动量和动能这两个物理量,性质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下面的例题,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动量和动能的不同。

例2向空中发射一炮弹,不计空气阻力,当炮弹的速度方向恰好沿水平方向时,炮弹炸裂成质量分别为m1、m2的a、b两块,若质量较大的a块的速度为v1,且方向仍沿原方向,则a、b两块弹体的动量和动能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设炮弹发射到最高点时的水平方向为正方向,则a块的动量,因为炮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因此,炮弹炸裂成质量分别为m1,m2的a,b两块前后,系统的动量守恒。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因此

负号表示p1(v1)与p2(v2)的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虽然炮弹炸裂后a,b两块的都产生了动量,但是,系统的动量总和并没有增加,仍保持为零。对于动能,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动能是标量,与方向没关系,故

若设炸裂前、后炮弹的动能为分别Ek、Ek′,则

炮弹炸裂后与炸裂前的动能差为

篇12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