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13:40: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丰胸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为保持胸部肌肉持续的紧张状态,在身体移到最高点时不完全挺直肘关节,重复上述动作10次。注意腹部收紧,感觉胸部在用力,腰也不要贴到地面。
成效分析:这个俯卧撑运动不仅可以使胸部变得紧实丰满,还能令腹部平坦结实。其实做俯卧撑并不能使胸部脂肪增多,但可以通过锻炼使下胸肌增长,胸肌的增大和紧实使得胸部整体突出,而且弹性也有了显著的增加。
胸部下垂阻击式
1.跪坐在地面上,臀部和大腿压在小腿上,双手自然放松,搁在大腿上。
2.将手缓慢抬向身后,使双臂向后伸直,尽量到达脚后跟处,用手掌碰触脚跟。
3.双手交叉相握,使双臂在身后抬起,并尽量举向头顶,令上身向地面俯压下去,使胸部碰触到膝盖。
胸部外扩收拢式
1.双臂移到胸前,两个手掌合拢。
2.吸气,两掌用力紧压,使两个胳膊肘水平展开。
3.保持2的姿势,一边吐气一边努力挺直上身,使胸部感到有拉力,仿佛上身的前后和胸部被拉伸开的感觉,保持10秒后放松身体。反复5次,拢胸效果非常明显。
胸部缩水回复式
1.平卧在地面上,双臂放到脸前,托住下巴。
2.弯曲膝盖,使双脚尽量贴到身体后部。双臂带动上身朝下伸展,争取触到脚。两条小腿不要分开。
3.吸气。抬起头,以腹肌为支撑点,头向后仰,拉动胸部抬升,双手拉动腿部往腰靠拢。吐气放松,回复最初姿势,反复3次。
书本和椅子小练习
准备两本厚度相同的书,不宜太厚,双手各拿一本。在弯曲胳膊肘的状态下,将双臂往身体两侧张开,同时吸气。吐气,胸部用力,将胳膊肘回收到胸前。使两个胳膊肘在胸前相碰,两个小臂呈V字形,并且胳膊肘离身体越远越好。
椅子练习同样简便,在办公室午休的时候就可以操作。准备两个高度相同的椅子,让两把椅子的后背分别朝向身体两侧。踮起脚后跟,用手抓住椅子的后背,弯曲膝盖朝下压,此时胳膊肘要保持向上竖起。手臂用力拉动身体,恢复到初始姿势,反复5次。
这两个小动作对收紧胸部肌肉,塑造优美匀称的胸部线条十分有效,持之以恒是关键。再搭配丰胸菜品,定会令你事半功倍。
材料:猪尾2条,鸡脚5只,香菇4朵,红枣3枚。
做法:
1.先将香菇浸泡1小时,泡软后,切成两半;鸡脚也切成两半。
2.将猪尾切成数块,放进沸水中过水。
3.将猪尾、鸡脚、香菇和红枣一起放入瓦罐中,用大火煮滚,5分钟后调成小火,熬大约1小时,汤成。
4.加入少许盐,待凉后食用。最好在早晚分吃汤料和喝汤。
小叮咛:猪尾和鸡脚都含丰富的胶原蛋白质,有很好的丰胸效果,此外,喝一段时间后,你的肌肤也会变得又白又嫩,充满弹性,很适合中年女性长期食用。
饮品:木瓜蜂王浆
材料:木瓜1/4个,杏仁50克,蜂王浆1匙,蜜糖少许。
做法:将所有材料用搅拌机搅匀便可。
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及农作物的有效授粉昆虫,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熊蜂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社会性使其成为社会生物学研究的最佳模式生物之一。社会性昆虫的生殖劳动分工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而级型分化是形成生殖劳动分工的基础。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已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其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阐释,而熊蜂的社会性研究尚未形成系统,与蜜蜂研究相差甚远。近来的研究表明,饲喂频率或者饲喂总量的差异能够引起熊蜂级型分化的发生。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与熊蜂幼虫的发育紧密联系,在熊蜂级型分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参与蜜蜂级型分化的基因,在熊蜂级型间也存在差异表达。此外,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蜂王和工蜂间的竞争也是促进熊蜂级型分化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营养、激素调控、群体发展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熊蜂级型分化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可能方向。
关键词:
熊蜂;级型分化;营养;群体作用;保幼激素;蜕皮激素
熊蜂和蜜蜂一样属于社会性昆虫,作为植物和农作物重要的传粉昆虫,熊蜂的三型蜂具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不同形式的劳动分工存在于社会群体中,其中生殖劳动分工发生在雌性个体之间。在熊蜂群体中,蜂王主要负责产卵,而工蜂则从事维持蜂群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工作。与蜜蜂不同,熊蜂以单独蜂王作为蜂群发展的起点,经历产卵、工蜂出房、群势不断壮大,到后期出现雄蜂以及新蜂王,预示着蜂群进入衰退阶段。在工蜂出现之前,蜂王除了负责产卵,还负责筑巢、采食以及幼虫的饲喂工作,而工蜂在蜂群发展后期,也会由于蜂王统治力的衰退逐渐显现出产卵或者预产卵的行为。这种可塑性是社会性昆虫劳动分工的关键特征之一(Robinson,1992),而生殖劳动分工的可塑性表现在级型发育的调节过程。级型发育通常不是遗传上固定的,而是可接受外在环境因子调节的过程。级型发育的差异调节引起级型分化,最终导致生殖分工的发生(HartfelderandEngels,1998)。
熊蜂以其在设施农业生产发挥的不可替代的授粉作用,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和行为特征,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模式生物,用以探究昆虫社会性、社会行为以及级型分化等。熊蜂级型分化指熊蜂受精卵或者雌性小幼虫既可以发育为蜂王也可以发育为工蜂个体的现象。早在19世纪初,生物学家们就已经提出了营养差异决定雌性蜜蜂幼虫发育命运的观点(MelampyandWillis,1939)。熊蜂级型分化的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基于熊蜂的发育特征及近年来的国外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供给、遗传因子、内分泌系统以及群体发展状态等都可能影响熊蜂的级型发育(Amsalemetal.,2015)。本文围绕熊蜂级型分化问题展开,着重讨论熊蜂级型分化的可能机理,包括关键营养作用机制、群体作用机制和内分泌调节的作用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熊蜂幼虫级型分化的关键时期
熊蜂幼虫从孵化到停止供给饲喂,蜂王一般为18d,工蜂为15d;从预蛹阶段到成虫,蜂王发育时间也长于工蜂,蜂王一般为13d,而工蜂为10d(Cnaanietal.,2000a)。不考虑级型间的差异,以熊蜂幼虫头壳的宽度为依据(头壳是幼虫唯一硬化的部分,不随体重的增加而改变,可以代表不同龄期的幼虫大小)将幼虫发育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4个龄期。雌性幼虫经历不同的发育时间,最终发育为蜂王或者工蜂,蜂王体重(1.3g)是工蜂(0.3g)的4倍之多(Cnaanietal.,1997)。用于描述真社会性昆虫级型差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幼虫发育过程中描述体型大小的双峰分布图(蜂王大于工蜂,没有重叠的部分)或者是显著的形态差异。不同种类熊蜂的蜂王和工蜂大小差异不同,体型发展分布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出现双峰(PlowrightandJay,1968)。欧洲熊蜂Bombusterrestris1和2龄幼虫时期,蜂王和工蜂体型大小的分布完全重叠,从3龄幼虫开始逐渐分离,直到4龄幼虫,两个级型的体型大小没有重叠部分(Rseler,1989;Cnaani,1998)。
影响工蜂和蜂王体型差异悬殊的因素因熊蜂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营养(饲喂食物种类、数量),工蜂/蜂王之间的矛盾冲突,群体发展的结果等(ulson,2010)。欧洲熊蜂级型分化的关键时期是2龄幼虫,此时幼虫大概是5日龄。Cnaani等(2000a)将不同日龄的幼虫从青年蜂群(利于工蜂发育的环境)移到无王蜂群(利于蜂王发育的环境),结果80%~100%的1-4日龄幼虫发育为蜂王,而5日龄幼虫50%发育为蜂王,其余发育为工蜂。而前人的研究则认为蜂王级型的决定时间更早,是3.5d而不是5d(Rseler,1970,1976)。为了探索蜂王幼虫逆转为工蜂级型的时间,Cnaani(1998)将饲养在有利于蜂王发育环境的幼虫(并有12头有饲喂蜂王经验的老工蜂)转移到适宜工蜂发展的环境(青年蜂群,全部为工蜂),发现转移的5日龄蜂王幼虫中,只有30%的幼虫发育为蜂王,而6日龄蜂王幼虫发育为蜂王的数量高达60%。不同的研究结果可能是在关键时期决定级型分化的途径不同造成的。
2营养是级型分化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
熊蜂和蜜蜂相似,幼虫的整个发育过程基本处于不动状态,它们所需要的营养只能依靠工蜂饲喂提供。研究表明,蜜蜂的级型分化过程是一个差别饲喂过程,同样,对于不同种类的熊蜂级型间体型差异的研究也说明这种结果可能是由饲喂蜂对幼虫的饲喂频率和饲喂总量不同造成的。对幼虫饲喂频率的增加,能够导致幼虫向蜂王级型发育,而不充分的营养供给则使幼虫发育为工蜂(PlowrightandJay,1977);同样的研究表明,如果是工蜂幼虫得到更丰富的营养,也可以发育为蜂王(Rseler,1989)。多数熊蜂种类的级型分化发生在幼虫发育的最后时期,与食物存在一定关系,而欧洲熊蜂级型分化发生在幼虫发育的早期阶段,没有直接的研究发现欧洲熊蜂级型分化与食物的相关作用。研究表明,随着群体的发展壮大,欧洲熊蜂雌性幼虫接受的饲喂时间逐渐增加,即第3批幼虫比第1和第2批接受饲喂时间更长,然而,工蜂和蜂王幼虫接受饲喂时间没有显著差异(Ribeiro,1999)。在幼虫个体发育过程中饲喂频率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幼虫发育的最后阶段,蜂王幼虫接受饲喂的频率比工蜂幼虫更高(Ribeiroetal.,1999),这可能是级型分化的结果,因为欧洲熊蜂级型分化发生在幼虫发育的较早阶段,在幼虫发育最后阶段为了保障雌性个体的体型差异,而增加了蜂王幼虫的饲喂频率。有人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工蜂通过接收幼虫饥饿信号来饲喂幼虫,蜂王幼虫由于其个体较大,食物新陈代谢可能较快,从而饥饿信号发出的频率较高(Pereboometal.,2003)。在蜜蜂中,由于蜂王和工蜂幼虫食物类型的差异导致级型分化的发生,说明食物类型可能是一个调节熊蜂级型的因子(Kamakura,2011)。Pereboom(2000)通过对熊蜂蜂王和工蜂幼虫的食物进行比较,发现幼虫3种主要食物(蔗糖、花粉和蛋白)在两种级型间无显著差异。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研究的因素过于笼统,如蜜蜂研究就细化到了食物中的微量元素、维生素、酶类等在两种级型间的差异,因此,对于营养因素对熊蜂级型分化的影响还需要更精细的分析研究,最终才有可能探索出决定熊蜂级型分化的关键营养因子。
3激素及基因对熊蜂级型分化的控制作用
激素平衡(hormonebalance)对于昆虫变态至关重要(Wigglesworth,1954)。Shuel和Dixon(1960)将这一概念扩展到级型分化命题上来,并提出假设:早期幼虫期建立的激素平衡差别可作为媒介因子将营养和级型分化联系起来。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Ecd)是很多昆虫调节幼虫发育的主要激素(NijhoutandWheeler,1982;Wheeler,1986;Hartfelderetal.,2015)。Wirtz和Beetsma(1972)首先证实对西方蜜蜂5日龄工蜂幼虫体表施用JH或JH类似物能引起个体分化出蜂王特征,且当JH应用于4日龄和5日龄早期工蜂幼虫时,JH表现出的蜂王诱导作用最为显著。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除了能调节熊蜂行为和繁殖,还参与熊蜂幼虫发育和级型分化。Cnaani等(1997)详细研究了熊蜂幼虫发育过程JH生物合成状况,发现JH生物合成速率在工蜂整个幼虫发育阶段一直较低,而蜂王在这个生理过程出现两个合成高峰。第1个合成高峰发生在1龄幼虫中间时期,在1龄幼虫期结束时下降到与工蜂水平一致。
第2个峰值从2龄幼虫发育的中间开始,在3龄幼虫期结束时降低至与工蜂水平一致,4龄蜂王幼虫JH水平与工蜂幼虫持平。蜜蜂蜂王幼虫血淋巴的JH滴度显著高于工蜂幼虫,尤其表现在分化的关键时间点,这表明级型分化过程中伴随着严格的JH合成与代谢调节(HartfelderandEngels,1998)。熊蜂幼虫血液JH滴度测定发现蜂王和工蜂幼虫发育过程中血液的JH滴度与上述测定的合成速率存在很高的相关性(Cnaanietal.,2000b)。尽管没有直接的试验证明熊蜂蜂王幼虫发育过程中第1个JH合成高峰是级型分化的关键时间点,但根据蜜蜂研究经验,可以将此峰值点作为熊蜂蜂王幼虫的决定点,那么,第2个JH合成峰值就发生在幼虫决定其向蜂王级型发育后。在鳞翅目昆虫中,保幼激素能够抑制促前胸腺素,最终导致蜕皮(Riddiford,1981)。可能第2个JH合成高峰将蜕皮延迟到了下一个虫龄,结果导致蜂王幼虫发育期延长,最终使蜂王得到更大的体型发育。蜕皮激素是另一种熊蜂蜂王和工蜂幼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激素。关于欧洲熊蜂幼虫蜕皮激素的两个研究,提供了幼虫发育期间蜕皮激素滴度变化的完整图像(Strambietal.,1984;Hartfelderetal.,2000)。在2龄幼虫和3龄幼虫中间有两个清晰的高峰区。蜂王幼虫的蜕皮激素滴度较工蜂幼虫普遍偏高,但只在2龄幼虫期与工蜂幼虫差异显著。出现峰值的原因可能是昆虫预蜕皮时期需要的蜕皮激素增加。同样地,在4龄幼虫期出现的一个小峰值可能是预蛹期的决定点(Riddiford,1981)。与工蜂幼虫相比,蜂王幼虫的这个蜕皮激素的峰值一直持续到蜂王达到相应的体重,与龄期延长相一致,说明蜕皮激素的作用在于幼虫体质的改变。最后,在预蛹阶段有一个更大的蜕皮激素滴度峰值,作用可能是诱导蛹化。这个峰值在蜂王发育过程中推迟,直到蜂王幼虫达到蛹化的合适体重,这与蜂王和工蜂的体型差异相一致。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在蜂王和工蜂幼虫发育过程中的差异是同步的,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Hartfelderetal.,2000)。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研究试图确定参与熊蜂级型分化的相关基因。Pereboom等(2005)采用消减杂交技术(subtractivehybridization)鉴定了12个在蜂王和工蜂早期和晚期虫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由于差异基因较少,不能掌握级型分化的机制,但是,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中有一些基因参与营养储存和代谢,其中有4个基因(hexamerin,ATP-synthebetasubunit,CytochromeOxideI和LarvalCuticleProtein)在蜜蜂级型分化中也存在差异表达现象。Kodaira等(2009)发现Bifor基因表达取决于红光熊蜂B.ignitus个体大小,其表达水平与行为级型分化相关联。
4社会因子及群体矛盾对熊蜂级型分化的影响
熊蜂新一代蜂王的出现发生在群体发展末期,与蜂王、工蜂雄性生殖冲突发生的关系密切(DuchateauandVelthuis,1988;Cnaanietal.,2000a)。蜂王和工蜂拥有各自认为的最佳出现处女王的时间,为群体冲突提供了基础。蜜蜂中工蜂存在亲属优惠、辨认和相互监督的现象(吴小波等,2008),而熊蜂的蜂王和工蜂在产生雌性个体时间上也存在竞争和相互作用(BourkeandRatnieks,1999)。从幼虫生存及发展环境看,蜂王、工蜂以及发育的雌性幼虫是决定幼虫命运的操控者。蜂王可能通过改变卵子类型调节级型分化,例如,通过营养的储量和影响基因表达的分子因素的调整改变卵母细胞的组成。蜂王还可能通过调节工蜂对幼虫的照顾行为间接地影响幼虫发育。工蜂作为幼虫主要的饲喂者,可能通过调节幼虫营养,如饲喂量、营养丰富度以及内源性影响因子等,影响甚至改变幼虫发育的最终级型(Amsalemetal.,2015)。
实验证明群体效应对级型分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将青年蜂群产的卵(一般情况这种卵发育为工蜂)转移到距离竞争点开始前5d的宿主群体,这些卵发育为工蜂,而转移到接近竞争点的群体这些卵则发育为蜂王(Cnaanietal.,2000a)。Alaux等(2005)将幼虫与20头青年工蜂分别与青年蜂王和年老蜂王放在一起,发现与青年蜂王一起的幼虫发育为工蜂,与年老蜂王一起的幼虫发育为蜂王。早期关于欧洲熊蜂级型分化的假说是蜂王在群体起初始段能够通过信息素控制幼虫发育为工蜂,随着群体的发展,这种信息素的作用减弱,幼虫发育途径因此切换成为蜂王发育途径(Rseler,1970,1976,1989)。Rseler(1970)将幼虫与蜂王隔离,与工蜂一起饲养,幼虫发育为蜂王,反之,如果利用隔王栅与蜂王隔开(工蜂可以在隔室之间来回穿行),幼虫发育为工蜂;将一些工蜂每24h在有王和无王隔室(两个隔室完全分离)进行调换,无王群隔室的幼虫依然发育为蜂王。作者得出结论:蜂王能够产生一种信息素影响工蜂行为,指导工蜂将幼虫饲喂成为工蜂或者蜂王,这种信息素不能通过工蜂传递。以上实验说明,信息素调节至少是欧洲熊蜂级型分化调节因素之一,但是这种信息素来源于自然还是腺体尚未知晓,可能蜂王添加一些分泌物给发育的幼虫,或者至少在发育的幼虫的蜡杯上留下了分泌物。
青年群体中,放入年老蜂王,雌性个体产生量增加;年老群体中,放入青年蜂王,依旧产生蜂王。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年老群体的工蜂经历了不可逆的变化,使它们对于蜂王信息素反应不敏感,或者大量的工蜂向蜂王发出群体处于晚期阶段的发展趋势的信号,诱导蜂王改变信息素的输出。后者解释与早期的发现相一致,成倍数量的工蜂加速了处女王的产生(Bloch,1999)。从雌性产生与竞争阶段开启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了更进一步的结论,相同的信息素能够抑制新蜂王产生和工蜂产卵,蜂王停止产生信息素标志着失去统治地位(DuchateauandVelthuis,1988;Rseler,1989)。
5小结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TV698 文献标识码:A
1 概况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供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枢纽的溢流坝泄洪闸共设16孔,其中左边一孔为排漂孔,堰顶高程16.00m,宽14.00m。右边15孔为带双胸墙的大孔口溢流堰,前胸墙底缘高程22.00m,后胸墙底缘高程21.00m,孔口尺寸14.00m×12.00m(宽×高),堰顶高程9.00m,坝顶高程34.80m。枢纽工程自1999年投入试运行以来,就在15个孔后胸墙一、二期混凝土接合缝发现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现象,一定程度地影响到胸墙的结构稳定。为确保泄洪闸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枢纽工程的防洪效益,必须对后胸墙一、二期混凝土接合缝的渗漏情况进行防渗堵漏和化学灌浆处理。
2 施工原则
为保证防渗堵漏及化学灌浆的施工处理效果,施工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施工原则:
2.1找准水源才能标本兼治
水工建筑物的渗漏情况往往是一个水源就可能导致多处的渗漏水现象,特别是渗漏水位置与水源之间距离较大的情况。如果哪里发现渗漏就处理哪里,而没有找准水源的话,只能治标不治本,非但不能取得防渗堵漏的效果,还会造成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无法解决渗漏问题。
2.2坚持“注堵结合”原则
即采取先注浆的办法,治理好主缝周边的薄弱环节,在有效提高其密实度和强度后,再进一步对主缝进行防渗处理。
2.3坚持“刚柔结合”原则
即在防水材料、防水结构中,做到刚性材料、柔性材料有机结合,既能达到止水的目的,又能保持原有结构的伸缩功能,特别是要准确计算建筑物结构伸缩的幅度及季节性,以利于施工方案的设计。
3 施工工艺流程
防渗堵漏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对每一道工序都必须通过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开展下一道工序内容。溢流坝后胸墙一、二期混凝土接合缝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1)骑缝凿“U”型槽;(2)清理槽内杂物,将槽内进行彻底洗刷;(3)沿主缝两侧15cm钻孔,间距为30cm,孔深5cm,孔径Φ1cm,孔内上膨胀螺栓;(4)用ZG瞬间堵漏胶沿缝中线埋设Φ8mm半圆灌浆管,管的开口对准接合缝中心线,两端为进浆管或导气管;(5)沿接合缝安装能抗较高水压的821BF型止水条,防止接合缝在经过堵漏处理后仍出现少量渗漏,而利用止水条膨胀止水功能,达到以水治水效果;(6)用TS堵漏宝(水灰比为0.3)回填10cm厚;(7)沿接合缝安装BW-2型止水条,用镀锌铁丝在膨胀螺栓之间布筋,用防水宝Ⅰ型母料:水泥:中粗沙=5:50:50(重量比,水灰比为0.4)回填至原水平面,进行找平、压实和收光,如图1所示;(8)在接合缝回填防水材料强度达到要求后(有7天以上的保养),即可进行压水试验。压水试验压力以化学灌浆的80%为宜,完成压水试验后,用0.4Mpa高压空气吹干管内及表面水分;(9)用纯压法自上而下实施化学灌浆,使用手掀泵灌浆机具,用KGM混和料及催化剂为灌浆材料,浆液配合比为A料:B料=1:1,以灌浆管的一端作为进浆管,另一端为导气管,初始灌浆压力控制在0.2~0.3Mpa,待导气管出现溢浆即扎紧管口,继续加压至0.7Mpa,控制进浆速率
4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凿槽处理
开凿时必须将槽内所有杂物彻底清理干净,包括清理蜂窝麻面、钢筋头表面锈蚀部分以及接合缝内泥沙等杂物,凿除松动混凝土块,对槽内采用高压水进行冲洗,确保回填防水材料与原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4.2砂浆回填
回填TS堵漏宝砂浆及防水宝砂浆采取手工操作,砂浆采用分批少量拌制方法,做到随填随拌,并及时对每道砂浆层面进行手工刷毛处理,保证防水材料的防渗效果;
4.3灌浆管的布设
布设灌浆管时必须保证灌浆管的开口对准接合缝中心线位置。如发现槽内存在有较大的空洞,则要对空洞进行单独布设灌浆管进行灌浆,以保证接合缝的整体灌浆效果;
4.4灌浆
灌浆前做压水试验的压力不得低于0.4Mpa,进行灌浆时要严格控制灌浆压力标准、进浆速率和终结标准。
结语
此次溢流坝泄闸后胸墙的防渗堵漏及化学灌浆施工处理在制定严密的施工技术措施基础上,使用新型、高效的防渗及灌浆材料,并采用高质、有效的施工工艺,极大地保证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使防渗堵漏及化学灌浆施工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用《水浒传》的台词说,博时基金公司(下称“博时”)权益投资总部董事总经理兼股票投资部总经理邓晓峰“是个好汉”。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他管理的博时主题行业基金年限超过7年,经历大市牛熊,任职年化回报高达11%之上。而且管理的基金规模从最初的58亿,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94亿,年均规模增加4.78亿元,在《投资者报》评出的全市场权益类基金投资总监管理基金年化规模增长排行榜中位列前十。
“从我自己来说,寻找好公司的依据只有‘三好一合适’:商业模式好、行业盈利结构好、公司好,然后价格合适。价格合适就是要有个人的判断,横看成岭侧成峰,这里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邓晓峰如是说。
邓晓峰7年长跑年化回报超11%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6月30日,博时主题行业股票基金(下称“博时主题”)今年以来总收益达到12.83%,自2005年1月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已达493.90%!其中,邓晓峰自2007年接手博时主题以来达7年之久,据《投资者报》测算,尽管这其中经历了2008-2009年的大熊市,但邓晓峰的任职年化回报仍高达11.2%,成功穿越牛熊。对于一个百亿规模的“庞然大物”来说,上述业绩显然体现了邓晓峰在各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优秀的超额收益获取能力与突出的投资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邓晓峰不光个人成绩突出,其领导下的权益投资团体业绩也同样喜人。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6月30日,博时医疗保健股票基金、博时卓越品牌股票基金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在355只标准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前1/4,博时主题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在355只标准型股票基金中排名前1/3。标准指数股票型基金中,博时沪深300指数、博时上证超大盘ETF、博时深证基本面200ETF三只基金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在150只同类基金中排名前1/2。混合基金方面,今年以来博时裕益收益率在35只灵活配置型同类基金中排名前1/2,博时平衡配置在16只股债平衡型同类基金中排名前1/2。
“从长期来看,若要在市场中战胜大多数人,取得超额回报,投资策略应与市场的主流观点有所差异。”邓晓峰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二季度博时主题大幅增加了食品饮料行业的配置,主要买入了白酒和乳品行业公司。白酒行业在分化,我们选择了在本轮行业大调整中正确的一线及二线公司,并将配置向估值水平低位的公司倾斜。乳品行业龙头公司的回报稳定,我们在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配置。
“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时期,新兴产业备受关注的同时,一些被市场所忽略的传统板块往往蕴含着难得的投资机会。”邓晓峰如是说。或许,正是这种不同于普通大众的认知,邓晓峰7年多长跑中一直处于领跑队列,他所管理的博时主题基金规模每年平均增长在5亿元左右,得到了广大公众投资人的高度认可。
好公司要能提供确定性机会
与武侠小说里有正魔之分相类似,中国的股市依据不同的操作风格,也经常被归结为“成长型”与“价值型”两大流派。邓晓峰就被认为是“价值型”投资总监的杰出代表。
不过,邓晓峰却认为,在中国股市区分“正魔”意义不大。他说,其实对中国这样一个大成长性的大国来说,大多数的行业都是成长性的行业。“中国即使经济增速在逐渐下台阶,很多行业和公司也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持续做到10%以上增长。”邓晓峰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只要是生意的模式好,未来的回报率高,然后,风险溢价合适,那么就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不要给任何事盖个帽子,什么TMT就是成长、半导体行业就是成长,我个人总不会这么简单地看问题。”邓晓峰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比如人们通常说的市盈率,就很宽泛,更重要的反而是要看本身行业盈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