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员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06 02:42: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汽车驾驶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汽车驾驶员论文

篇1

(二)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努力弘扬“三种精神”

篇2

车辆管理是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干部日常工作提供安全、及时、高效的用车服务保障。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行,而且还影响着机关事业单位形象。所以,机关事业单位车辆管理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车辆调度的科学化与经济化,从而为机关事业单位赢得利益、为社会创造效益。试想,如果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的话,机关事业单位车辆就会给城市交通、环境污染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说,新新形势下的机关事业单位车辆管理必须要改革、必须要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带动所有机动车辆管理的健康发展。

一、公务车使用管理现状和问题

1、运行成本高

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太高主要表现在;审批使用、调度手段不科学造成实载率低、运力浪费,车辆过度的维修、保养、过度装饰、过度添加消费性配置等等。公务车实载率低,使用频率高,运力浪费严重。尽管国家规定只有省部级及以上的领导配有专车,实际从基层县、镇的领导到副省部级领导,一般都配有相对固定的车辆,致使公车实载率低,一般公务员使用公车出行的目的如开会、送达文件、接待等, 导致公车使用频率高,非必要的公车出行量多。因公车具有公有的属性,个体的能动性没有充分被调动,个体不会以最理性的方式,采用最有效的手段达到目的,即使公车出行不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式,个体仍可能倾向公车出行,公务车因公出行的频率本身就高,再加上公车私用和非必要出行量的增加,导致公车平均出行距离大大增加, 相应的能源消费也大大增加。

2、管理效率低

目前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车队业务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靠人工进行,在准确性、科学性及工作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数存在用车审批难、车辆调度难,出车监控难、信息处理等现象,管理员人员多却效能低,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手段,无法施行网上用车审批制度,缺乏科学调度的信息参考依据,最头痛的问题是车辆一旦派出尢如断线的风筝无法掌控,包括时间、地点、行驶轨迹、运行费用、交通安全状态等等。

二、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管理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执勤,多数是随干部出差、办事。领导专用车驾驶员,与领导的接触频繁,关系融洽,这对驾驶员的管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一方面是业务部门不敢管、不愿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歪风;另一方面是个别领导护短,自己的驾驶员一兼两职,既当驾驶员又当公务员,平时用起来顺手、说起来对口、对他们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对下面反映的问题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形中也助长了歪风的滋生和发展。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诚实待人。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对自己的驾驶员应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业务部门也要切实负起责任,教育引导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克服优越感和特殊化思想,确立为单位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

2、严格控制驾驶员流动

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对车辆管理的要求,对驾驶员队伍进行清理,调超补缺,做到缺编单位不调出,超编单位不调入,按岗定位,落实编制。要从严掌握驾驶员数量,量入为出,使驾驶员队伍进、出形成良性循环,要建立驾驶员队伍建设责任制,抓好驾驶员队伍建设。

3、思想工作要合情合理

合理,即合乎人的思维的理性规律,关键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思想工作主体与客体间的具体运用。防止任何唯心论、形而上学、僵化片面的观点和方法,避免以上错误理念影响思想工作的实际效果。合情,即合乎思想工作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人的心理因素即情感、情绪、潜意等,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客观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所有的人,驾驶员也不会例外。强烈、敏锐和复杂的心理反映.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住不同类型驾驶员的情感、情绪变化规律,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救育的催化剂和强化素。

4、细化内部行政管理

细化内部行政管理是车队管理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加强对车辆使用和维护的管理。严格规定比车的批准权限、定期做好车辆保养、及时车辆修理,加强行车安全等应有明确的措施。二是细化内部考勤制度,对外出、生病请假、销假及社会交往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三是细化奖惩制度。对奖惩标准、奖惩的形式,要严格分清,不能贡献大与贡献小一个样,干得好与干得差一个样,问题与不出问题一个样,而应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工作局面。四是要抓好管理制度的落实,要重管理、勤检查、严监督、抓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车队的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地落到实处。

5、落实奖惩制度

真正使规章制度有严肃性、有约束力的不在制度规定本身,而在于如何落实制度。有很多规章制度不起作用,形同虚设,其根源在于执行不力、奖罚不明,致使优劣不分,从而影响了驾驶员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应定期组织对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落实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榆查、分析、考评、奖惩,对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差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通过赏罚赋予制度规章以应存的权威,并使大家明白鼓励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达到教育和导向的双重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真正使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做到存其位、司其职、尽其责。

6、建立管理网络

管理不是一厢情愿,应全员参与,共同负责。为此,须实行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在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中建立上下协作、左右响应的管理网络,每次外出互通一声,每晚相互检查是否在位.每天相互汇报遵守纪律情况。营造一个互相监督、人人自觉的良好环境,让他们在自觉接受管理的同时,又主动承担管理者的责任,从而把领导的压力变成大家的责任,让少数人的工作成为大家的任务,消除人员管理上的死角。

7、强化职能教育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多为部队退伍士兵或聘用的驾驶熟练人员,年龄大、技术精,若不注意教育引导,就会淡化服务意识。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加强驾驶员思想素质人手,利用道德建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积极组织驾驶员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知识及行动统一起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解决为谁开车、怎样开车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荣辱观。自觉利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二是强化法规和职责意识,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形势和任务,组织对驾驶员进行教育;三是强化服从和服务意识,不管驾驶员的年龄有多大,技能有多强,在工作面前一律平等,都必须精心保养车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服从车管干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袁瑞新.加强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支出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坛.2010

篇3

    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重要意义

    多年来,由于道路运输市场的放开,使我们的道路运输营运车辆和驾驶员不断增加。目前,黑龙江省有营运车辆17万台,营运驾驶员24万名。一方面他们为运输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进入运输市场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素质不同导致经常出现偷拉私运、野蛮服务、偷漏税费、事故频发等现象。因此,为了加强对营运驾驶员的管理,国家交通部出台了<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作为专门规范营运驾驶员管理的第一部行政规章,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管理将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也必将促使黑龙江省的道路运输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1.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交通部在十五期间道路运输工作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实现“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道路运输重要岗位从业人员中,营运驾驶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修理工、乘务员等重要岗位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60%以上;一二级客货运输企业、二级以上客货运输站场国际质量认证率达到15%以上;客运‘三优、三化’服务明显加强,货运商务事故率明显降低;道路运输企业交通安全事故率、年重特大安全事故次数和死伤人数分别降低10%”。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交通事故每年都在增长,属于驾驶员为主要因素的事故约占70%以上,近几年重大的客、货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也时有发生。营运车辆的重大事故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往往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酿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环保问题。同时,因运输服务质量差,宰客、甩客、超载现象屡禁不止,不按安全行车操作要求驾驶车辆、疲劳驾驶等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交通运输事故频发,旅客、货主的生命财产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分析这些事故和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明显看出,有的属于职业道德问题、有的属于驾驶技术问题、有的属于业务知识问题,但是归纳起来,应该看到营运驾驶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是酿成重大道路运输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是保障道路运输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1,2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保证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手段

    营运驾驶员是运输生产一线直接服务社会、服务旅客和货主的主要工种,肩负着比为单位内部、个人服务的普通驾驶员更重大的社会和经济责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营运驾驶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运输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了解道路运输法规业务规范,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车辆维修、故障处理知识和娴熟的驾驶技能。营运汽车驾驶员不仅关系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直接关系着驾驶员个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的安危。

    我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一直认为,持有<驾驶证》的正式驾驶员在没有经过后续培训和再教育的情况下,不断涌入营运驾驶员队伍,由于其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营运驾驶员职业化要求,致使营运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是造成运输秩序的混乱,运输成本升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服务质量下降,运输服务纠纷、客户投诉增加的主要原因,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极不适应。所以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就是要在我国建立起统一、规范、科学的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将会提高营运驾驶员队伍素质,改善道路运输服务质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促进道路运输业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3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的需要

    发达国家普遍将驾驶员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和商用车驾驶员两类分别进行管理,相应地把驾驶员培训也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培训和商用车驾驶员培训。私家车驾驶员培训是汽车驾驶技能的普及培训,是为人们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和新的生活进行的特殊能力补充。但在这些国家如果准备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成为职业驾驶员,除需具有一定的私家车驾龄要求外(如美国规定为3年),还必须参加商用车驾驶员的职业培训。所谓职业培训,实质是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全面教育过程,其培训内容广、项目多、要求严、时间长(如美国商用车驾驶员培训时间为200~300学时)。同时他们对于已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的商用车驾驶员,还采取每隔几年进行再教育的办法(如日本规定每隔3年对职业驾驶员进行轮训检测),以保证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水平。而我国在这些管理模式方面仍是很大的空白。随着加入世贸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相比,我们明显不够规范。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将会加快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

    2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为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在开展职业培训中应该做到思路清、决心大、起点高、合力强;在宣贯过程中应做到统一认识、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监督;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技术到位、考核到位。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教员教练员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培训,整体教练水平不高,将影响培训质量。黑龙江省现有教员教练员300名,为此要把教员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定期举办教员教练员培训班,使所有的受训人员系统地学习驾驶理论,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经考试合格后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营运驾驶员准教证”。通过系统的培训,教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可以举办全省职业培训教员,教练员大比武活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热情,又起到考核教员、教练员技能的作用。

    2.2设立机构,建立考核组织。加强职业培训工作

    要做好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和考试工作,就要依照合理布局,择优选择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培训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培训单位83家,这些职业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在本辖区内需进行职业培训的营运驾驶员的职业培训工作。作为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应每年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考评,合格的将继续从事职业培训工作,不合格的将取消其职业培训资格。只有推行这样的竞争机制,才能推动职业培训机构的前进步伐,才能促进营运驾驶员职业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严格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应在全省范围内,设立统一的考核小组。并制定考核的规范标准,明确考核员的条件,申报程序,考核员的职责及监督管理等。考核员应参加统一的培训,持证上岗。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8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反映了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对待教学的态度,并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社会中工程技术与人因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通过系统地学习交通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在交通过程中,驾驶员、行人、乘客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掌握驾驶员心理选拔的技术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具体应用到汽车驾驶、驾驶员培训、交通管理等工作领域。

一、交通心理学的课程特色

(一)立足学术前沿

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13年,德国工业心理学家Münsterberg开展的电车驾驶员和船员的胜任特征研究。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在研究问题方面,从最开始只关注单一的驾驶疲劳问题,到目前从驾驶员的年龄、经验、性别、危险知觉、警觉、决策、情绪、驾驶风格等多个角度、多种因素考察驾驶过程中人的因素对驾驶安全、运输效率的影响。近期,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交通文化方面的问题,例如不同文化氛围中驾驶员违规行为、礼让行为及车语使用等方面的差异。[3]在研究方法方面,从最开始单一使用量表法、反应时法,到目前综合使用驾驶模拟器(或实车测试)联合脑电测量法、眼动测量法及生理多导仪全面系统考察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行为指标和生理指标。[4]

由于交通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立足学术前沿。既要融合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又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影响驾驶安全的生理及环境因素、驾驶员视知觉、驾驶员注意、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决策、驾驶员情绪、驾驶员人格、驾驶员培训及教育等。讲授内容要厘清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实证研究资料为坚实基础,力图向学生反映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体系严谨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交通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系统而严谨。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驾驶员特质(年龄、性别、驾驶经验、驾驶员状态、操作熟练性、人格)、路况复杂程度(交通条件、天气条件、路况、乘客数量和类型、车仓的人体工效学设计、车速)、分心干扰、驾驶员的文明素质、交通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动态调节。[6]该课程应向学生全面系统阐述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决策、情绪、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只有当知识体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才能把知识作为主体经验加以迁移和应用,以科学的眼光,对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人、车、路和环境综合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事故预防策略。

(三)注重联系实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7]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交通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交通生活非常贴近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第13分会即为“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Division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Psychology)。如果我们把“应用”理解为严格利用程序来解决实际利益问题,那么应该指出,应用科学应符合三大标准:实用、迅速和方便。其具体要求如下:应用科学处理的是特殊、具体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比基础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为明确;应用科学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并不广泛扩散;应用科学仍然像基础科学一样应该适应实际情况和接受检验的可能性,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更容易接受实践的检验。

着眼于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涉及的是根本性问题,总的原则或理论。应用研究直接用来回答现实某一具体问题有关的疑问。而交通心理学恰恰具备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证性和实效性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从问题出发,展开理论阐释。并在每章之后,结合相关实证研究,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传授学生如何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

二、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依托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新课,即要求教学体系严谨,立足学术前沿,但是教学资源积累薄弱。迫切需要开发教材、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等教学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提出:要想把某一门课程培育好、建设好,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系统开放化、成员团队化、连环互动化(师生、师师、生生可以实现连环互动)。它是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8]

因此,主讲教师应建立《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团队。例如,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带领多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向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团队一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关系,另一方面,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承担完成的其他各类交通心理学课题,进行案例规范化处理,并将其形成教学范本引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全员参与教学组织活动,这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和项目研发水平,开发大量交通心理学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将专业人才培养的精髓――团队合作精神灌输到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课程内容,扩充知识体系

《交通心理学》课程要求立足学术前沿,课程体系严谨,理论联系实践。国内外驾驶员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为了紧跟学术前沿,还要不断搜集新的研究内容,特别以往教学发现,由于大学生驾驶经验少,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瓦根舍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为标准,选择典型案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根据新的研究进展,扩充课程内容,结合丰富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丰富组织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交通心理学》课程如果尝试使用团队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课堂组织形式,依托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有一名主讲教师,贯穿整个学年教学进程,由他介绍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历史及研究任务等基础知识,同时,他负责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安排教学团队成员到课堂授课。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轮流上课,所安排的教师一定是熟悉该章节,或正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授课人可以将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自己具体的研究中去,给学生全面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应用成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最新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某一领域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将基础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研究领域。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训练了逻辑思维,培养了科研视角,深刻领悟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四)更新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靠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很难给学生直观认识,例如,关于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员视盲、驾驶员分心等领域的课程内容,需要依托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由于驾驶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一种操作行为,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都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进入驾驶室进行演练。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此次课程改革将尝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典型的交通事故视频影像资料,通过特殊的视频剪辑软件,将网络视频、已有的行车记录仪影像进行剪辑,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课堂演示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并结合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用结合。

(五)结合实践项目,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即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旨在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知识,形成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创新精神。[10]还有研究者提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的实现方式是项目式教学,是以研究项目为核心重组知识体系和重构教学组织形式。[11]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深入地了解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开放交通心理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驾驶模拟器研究和眼动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并由此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期末时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24.

[2]常若松.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2.

[3]Atchley P,Shi J,Yamamoto T.Cultural foundations of safety culture:A comparison of traffic safety culture in China,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14,(26),Part B:317-325.

[4]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等.音乐对驾驶警觉的影响及其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4,(05):782-790.

[5]布鲁纳.教育过程[Z].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5.

[6]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认知分心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及调节因素[J].人类工效学,2014,(01):92-95.

[7]姚恩全,李作奎.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06):47-50.

[8]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139-141.

[9]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35-37.

[10]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11-13.

[11]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0-42.

Traffic Psychology Teaching Model Reform Research for Universities

CHANG Ruo-song,MA Jin-fei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