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员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06 02:42: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汽车驾驶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汽车驾驶员论文

篇1

(二)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努力弘扬“三种精神”

篇2

车辆管理是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干部日常工作提供安全、及时、高效的用车服务保障。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行,而且还影响着机关事业单位形象。所以,机关事业单位车辆管理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车辆调度的科学化与经济化,从而为机关事业单位赢得利益、为社会创造效益。试想,如果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的话,机关事业单位车辆就会给城市交通、环境污染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说,新新形势下的机关事业单位车辆管理必须要改革、必须要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带动所有机动车辆管理的健康发展。

一、公务车使用管理现状和问题

1、运行成本高

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太高主要表现在;审批使用、调度手段不科学造成实载率低、运力浪费,车辆过度的维修、保养、过度装饰、过度添加消费性配置等等。公务车实载率低,使用频率高,运力浪费严重。尽管国家规定只有省部级及以上的领导配有专车,实际从基层县、镇的领导到副省部级领导,一般都配有相对固定的车辆,致使公车实载率低,一般公务员使用公车出行的目的如开会、送达文件、接待等, 导致公车使用频率高,非必要的公车出行量多。因公车具有公有的属性,个体的能动性没有充分被调动,个体不会以最理性的方式,采用最有效的手段达到目的,即使公车出行不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式,个体仍可能倾向公车出行,公务车因公出行的频率本身就高,再加上公车私用和非必要出行量的增加,导致公车平均出行距离大大增加, 相应的能源消费也大大增加。

2、管理效率低

目前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车队业务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靠人工进行,在准确性、科学性及工作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数存在用车审批难、车辆调度难,出车监控难、信息处理等现象,管理员人员多却效能低,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手段,无法施行网上用车审批制度,缺乏科学调度的信息参考依据,最头痛的问题是车辆一旦派出尢如断线的风筝无法掌控,包括时间、地点、行驶轨迹、运行费用、交通安全状态等等。

二、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管理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执勤,多数是随干部出差、办事。领导专用车驾驶员,与领导的接触频繁,关系融洽,这对驾驶员的管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一方面是业务部门不敢管、不愿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歪风;另一方面是个别领导护短,自己的驾驶员一兼两职,既当驾驶员又当公务员,平时用起来顺手、说起来对口、对他们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对下面反映的问题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形中也助长了歪风的滋生和发展。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诚实待人。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对自己的驾驶员应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业务部门也要切实负起责任,教育引导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克服优越感和特殊化思想,确立为单位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

2、严格控制驾驶员流动

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对车辆管理的要求,对驾驶员队伍进行清理,调超补缺,做到缺编单位不调出,超编单位不调入,按岗定位,落实编制。要从严掌握驾驶员数量,量入为出,使驾驶员队伍进、出形成良性循环,要建立驾驶员队伍建设责任制,抓好驾驶员队伍建设。

3、思想工作要合情合理

合理,即合乎人的思维的理性规律,关键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思想工作主体与客体间的具体运用。防止任何唯心论、形而上学、僵化片面的观点和方法,避免以上错误理念影响思想工作的实际效果。合情,即合乎思想工作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人的心理因素即情感、情绪、潜意等,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客观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所有的人,驾驶员也不会例外。强烈、敏锐和复杂的心理反映.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住不同类型驾驶员的情感、情绪变化规律,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救育的催化剂和强化素。

4、细化内部行政管理

细化内部行政管理是车队管理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加强对车辆使用和维护的管理。严格规定比车的批准权限、定期做好车辆保养、及时车辆修理,加强行车安全等应有明确的措施。二是细化内部考勤制度,对外出、生病请假、销假及社会交往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三是细化奖惩制度。对奖惩标准、奖惩的形式,要严格分清,不能贡献大与贡献小一个样,干得好与干得差一个样,问题与不出问题一个样,而应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工作局面。四是要抓好管理制度的落实,要重管理、勤检查、严监督、抓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车队的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地落到实处。

5、落实奖惩制度

真正使规章制度有严肃性、有约束力的不在制度规定本身,而在于如何落实制度。有很多规章制度不起作用,形同虚设,其根源在于执行不力、奖罚不明,致使优劣不分,从而影响了驾驶员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应定期组织对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落实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榆查、分析、考评、奖惩,对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差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通过赏罚赋予制度规章以应存的权威,并使大家明白鼓励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达到教育和导向的双重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真正使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做到存其位、司其职、尽其责。

6、建立管理网络

管理不是一厢情愿,应全员参与,共同负责。为此,须实行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在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中建立上下协作、左右响应的管理网络,每次外出互通一声,每晚相互检查是否在位.每天相互汇报遵守纪律情况。营造一个互相监督、人人自觉的良好环境,让他们在自觉接受管理的同时,又主动承担管理者的责任,从而把领导的压力变成大家的责任,让少数人的工作成为大家的任务,消除人员管理上的死角。

7、强化职能教育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多为部队退伍士兵或聘用的驾驶熟练人员,年龄大、技术精,若不注意教育引导,就会淡化服务意识。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加强驾驶员思想素质人手,利用道德建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积极组织驾驶员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知识及行动统一起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解决为谁开车、怎样开车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荣辱观。自觉利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二是强化法规和职责意识,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形势和任务,组织对驾驶员进行教育;三是强化服从和服务意识,不管驾驶员的年龄有多大,技能有多强,在工作面前一律平等,都必须精心保养车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服从车管干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袁瑞新.加强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支出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坛.2010

篇3

    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重要意义

    多年来,由于道路运输市场的放开,使我们的道路运输营运车辆和驾驶员不断增加。目前,黑龙江省有营运车辆17万台,营运驾驶员24万名。一方面他们为运输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进入运输市场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素质不同导致经常出现偷拉私运、野蛮服务、偷漏税费、事故频发等现象。因此,为了加强对营运驾驶员的管理,国家交通部出台了<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作为专门规范营运驾驶员管理的第一部行政规章,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管理将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也必将促使黑龙江省的道路运输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1.1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交通部在十五期间道路运输工作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实现“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道路运输重要岗位从业人员中,营运驾驶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修理工、乘务员等重要岗位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60%以上;一二级客货运输企业、二级以上客货运输站场国际质量认证率达到15%以上;客运‘三优、三化’服务明显加强,货运商务事故率明显降低;道路运输企业交通安全事故率、年重特大安全事故次数和死伤人数分别降低10%”。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交通事故每年都在增长,属于驾驶员为主要因素的事故约占70%以上,近几年重大的客、货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也时有发生。营运车辆的重大事故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重大事故往往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酿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环保问题。同时,因运输服务质量差,宰客、甩客、超载现象屡禁不止,不按安全行车操作要求驾驶车辆、疲劳驾驶等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交通运输事故频发,旅客、货主的生命财产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分析这些事故和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明显看出,有的属于职业道德问题、有的属于驾驶技术问题、有的属于业务知识问题,但是归纳起来,应该看到营运驾驶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是酿成重大道路运输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是保障道路运输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1,2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保证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手段

    营运驾驶员是运输生产一线直接服务社会、服务旅客和货主的主要工种,肩负着比为单位内部、个人服务的普通驾驶员更重大的社会和经济责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营运驾驶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运输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了解道路运输法规业务规范,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车辆维修、故障处理知识和娴熟的驾驶技能。营运汽车驾驶员不仅关系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直接关系着驾驶员个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的安危。

    我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一直认为,持有<驾驶证》的正式驾驶员在没有经过后续培训和再教育的情况下,不断涌入营运驾驶员队伍,由于其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营运驾驶员职业化要求,致使营运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是造成运输秩序的混乱,运输成本升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服务质量下降,运输服务纠纷、客户投诉增加的主要原因,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极不适应。所以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就是要在我国建立起统一、规范、科学的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将会提高营运驾驶员队伍素质,改善道路运输服务质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促进道路运输业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3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是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的需要

    发达国家普遍将驾驶员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和商用车驾驶员两类分别进行管理,相应地把驾驶员培训也分为私家车驾驶员培训和商用车驾驶员培训。私家车驾驶员培训是汽车驾驶技能的普及培训,是为人们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和新的生活进行的特殊能力补充。但在这些国家如果准备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成为职业驾驶员,除需具有一定的私家车驾龄要求外(如美国规定为3年),还必须参加商用车驾驶员的职业培训。所谓职业培训,实质是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全面教育过程,其培训内容广、项目多、要求严、时间长(如美国商用车驾驶员培训时间为200~300学时)。同时他们对于已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的商用车驾驶员,还采取每隔几年进行再教育的办法(如日本规定每隔3年对职业驾驶员进行轮训检测),以保证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水平。而我国在这些管理模式方面仍是很大的空白。随着加入世贸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相比,我们明显不够规范。因此,开展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将会加快与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

    2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为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在开展职业培训中应该做到思路清、决心大、起点高、合力强;在宣贯过程中应做到统一认识、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监督;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技术到位、考核到位。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教员教练员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培训,整体教练水平不高,将影响培训质量。黑龙江省现有教员教练员300名,为此要把教员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定期举办教员教练员培训班,使所有的受训人员系统地学习驾驶理论,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经考试合格后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营运驾驶员准教证”。通过系统的培训,教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可以举办全省职业培训教员,教练员大比武活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热情,又起到考核教员、教练员技能的作用。

    2.2设立机构,建立考核组织。加强职业培训工作

    要做好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和考试工作,就要依照合理布局,择优选择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培训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培训单位83家,这些职业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在本辖区内需进行职业培训的营运驾驶员的职业培训工作。作为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应每年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考评,合格的将继续从事职业培训工作,不合格的将取消其职业培训资格。只有推行这样的竞争机制,才能推动职业培训机构的前进步伐,才能促进营运驾驶员职业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严格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应在全省范围内,设立统一的考核小组。并制定考核的规范标准,明确考核员的条件,申报程序,考核员的职责及监督管理等。考核员应参加统一的培训,持证上岗。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8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反映了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对待教学的态度,并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社会中工程技术与人因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通过系统地学习交通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在交通过程中,驾驶员、行人、乘客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掌握驾驶员心理选拔的技术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具体应用到汽车驾驶、驾驶员培训、交通管理等工作领域。

一、交通心理学的课程特色

(一)立足学术前沿

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13年,德国工业心理学家Münsterberg开展的电车驾驶员和船员的胜任特征研究。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在研究问题方面,从最开始只关注单一的驾驶疲劳问题,到目前从驾驶员的年龄、经验、性别、危险知觉、警觉、决策、情绪、驾驶风格等多个角度、多种因素考察驾驶过程中人的因素对驾驶安全、运输效率的影响。近期,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交通文化方面的问题,例如不同文化氛围中驾驶员违规行为、礼让行为及车语使用等方面的差异。[3]在研究方法方面,从最开始单一使用量表法、反应时法,到目前综合使用驾驶模拟器(或实车测试)联合脑电测量法、眼动测量法及生理多导仪全面系统考察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行为指标和生理指标。[4]

由于交通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立足学术前沿。既要融合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又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影响驾驶安全的生理及环境因素、驾驶员视知觉、驾驶员注意、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决策、驾驶员情绪、驾驶员人格、驾驶员培训及教育等。讲授内容要厘清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实证研究资料为坚实基础,力图向学生反映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体系严谨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交通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系统而严谨。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驾驶员特质(年龄、性别、驾驶经验、驾驶员状态、操作熟练性、人格)、路况复杂程度(交通条件、天气条件、路况、乘客数量和类型、车仓的人体工效学设计、车速)、分心干扰、驾驶员的文明素质、交通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动态调节。[6]该课程应向学生全面系统阐述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决策、情绪、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只有当知识体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才能把知识作为主体经验加以迁移和应用,以科学的眼光,对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人、车、路和环境综合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事故预防策略。

(三)注重联系实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7]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交通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交通生活非常贴近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第13分会即为“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Division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Psychology)。如果我们把“应用”理解为严格利用程序来解决实际利益问题,那么应该指出,应用科学应符合三大标准:实用、迅速和方便。其具体要求如下:应用科学处理的是特殊、具体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比基础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为明确;应用科学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并不广泛扩散;应用科学仍然像基础科学一样应该适应实际情况和接受检验的可能性,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更容易接受实践的检验。

着眼于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涉及的是根本性问题,总的原则或理论。应用研究直接用来回答现实某一具体问题有关的疑问。而交通心理学恰恰具备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证性和实效性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从问题出发,展开理论阐释。并在每章之后,结合相关实证研究,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传授学生如何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

二、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依托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新课,即要求教学体系严谨,立足学术前沿,但是教学资源积累薄弱。迫切需要开发教材、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等教学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提出:要想把某一门课程培育好、建设好,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系统开放化、成员团队化、连环互动化(师生、师师、生生可以实现连环互动)。它是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8]

因此,主讲教师应建立《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团队。例如,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带领多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向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团队一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关系,另一方面,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承担完成的其他各类交通心理学课题,进行案例规范化处理,并将其形成教学范本引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全员参与教学组织活动,这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和项目研发水平,开发大量交通心理学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将专业人才培养的精髓――团队合作精神灌输到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课程内容,扩充知识体系

《交通心理学》课程要求立足学术前沿,课程体系严谨,理论联系实践。国内外驾驶员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为了紧跟学术前沿,还要不断搜集新的研究内容,特别以往教学发现,由于大学生驾驶经验少,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瓦根舍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为标准,选择典型案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根据新的研究进展,扩充课程内容,结合丰富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丰富组织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交通心理学》课程如果尝试使用团队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课堂组织形式,依托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有一名主讲教师,贯穿整个学年教学进程,由他介绍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历史及研究任务等基础知识,同时,他负责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安排教学团队成员到课堂授课。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轮流上课,所安排的教师一定是熟悉该章节,或正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授课人可以将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自己具体的研究中去,给学生全面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应用成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最新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某一领域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将基础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研究领域。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训练了逻辑思维,培养了科研视角,深刻领悟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四)更新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靠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很难给学生直观认识,例如,关于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员视盲、驾驶员分心等领域的课程内容,需要依托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由于驾驶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一种操作行为,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都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进入驾驶室进行演练。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此次课程改革将尝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典型的交通事故视频影像资料,通过特殊的视频剪辑软件,将网络视频、已有的行车记录仪影像进行剪辑,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课堂演示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并结合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用结合。

(五)结合实践项目,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即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旨在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知识,形成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创新精神。[10]还有研究者提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的实现方式是项目式教学,是以研究项目为核心重组知识体系和重构教学组织形式。[11]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深入地了解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开放交通心理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驾驶模拟器研究和眼动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并由此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期末时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24.

[2]常若松.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2.

[3]Atchley P,Shi J,Yamamoto T.Cultural foundations of safety culture:A comparison of traffic safety culture in China,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14,(26),Part B:317-325.

[4]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等.音乐对驾驶警觉的影响及其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4,(05):782-790.

[5]布鲁纳.教育过程[Z].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5.

[6]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认知分心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及调节因素[J].人类工效学,2014,(01):92-95.

[7]姚恩全,李作奎.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06):47-50.

[8]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139-141.

[9]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35-37.

[10]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11-13.

[11]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0-42.

Traffic Psychology Teaching Model Reform Research for Universities

CHANG Ruo-song,MA Jin-fei

篇5

一、对外后视镜的优化设计方案

1.1 眼睛和头部都转动时的视区

当要观测左右方视野时,就需要调整眼睛和头部的位置以换取更加广阔的视线范围。当通过后视镜观测后方视野时,需要转动眼睛或轻微转动头部。头部和眼睛的转动可以分为勉强转动和自然转动。

勉强转动:

眼睛:水平方向左右各15°,垂直方向上下各15°;

头部:水平方向左右各45°,垂直方向上下各30°;

自然转动:

眼睛:水平方向左右各30°,垂直方向向上45°,向下65°;

头部:水平方向左右各60°,垂直方向上下各50°。

1.2 眼点

通过汽车制造厂确定的驾驶员乘坐位置中心,作一个平行于汽车纵向基准面的平面。从该平面内的驾驶员座椅R点向上635mm,作垂直于该平面的一条直线段。在直线段与该平面交点的两侧各32.5mm处(总距离为65mm)作两个点,即为驾驶员的眼点。

1.3 驾驶员的水平后视野

{驶员在正常驾驶车辆时,眼睛和头部都不进行勉强转动而能直观地观测到的或通过一些辅助设备而能获得的视野区域叫做汽车驾驶员的视野。

先研究右侧外后视镜视野,由观察视野角度最大的原则可知,通过左眼点的光线应该通过右侧外后视镜的外边缘,通过右眼点的光线应该通过右侧外后视镜的内边缘。把眼点选好后,转动眼睛使其在极限转动范围(30°)内观察右外后视镜,通过镜面的反射就可以得到两单眼视区,即为水平后视野。

假如眼睛在极限转动能力内观测不到镜面边缘,则此时应再调整头部的位置。通过调整头部的位置可以观测到镜面的边缘,则定义此时的视域就是转动头部的角度与眼睛转动角度之和。

1.4 后视镜视角的确定

设水平方向的视角与曲面镜的曲率半径r、镜面宽度w、驾驶员距镜面的距离s息息相关,能够获得的最宽视角就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镜面所形成的总视角θ为光线与垂直轴线。

在实际应用中,眼睛是偏离镜面中心轴线的。保持眼睛不动,调整镜面的位置,则镜子在宽度上的减小为wcosλ,因此,公式变为:

(1)

容易看出:

(2)

式中:st为沿车辆纵向从驾驶员眼睛到穿过镜面中心的横向轴线的距离;sl为沿车辆横向轴线方向从驾驶员眼睛到通过镜面中心纵向轴线的距离。

1.5 单曲率后视镜的视野范围

汽车外后视镜的安装角度μ (后视镜镜面中心法线与汽车前进方向间的夹角)对汽车的视野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汽车后视镜的曲率半径可知,再由GB 15084-2006中的规定,可以确定汽车后视镜的最小安装角度。通过汽车后视镜的曲率半径r、镜面宽度w、与安装角度μ的关系得出右后视镜的最大曲率半径公式:

(3)

可得:

(4)

由此可推出出右外后视镜的最大曲率半径的公式:

(5)

同理可得左外后视镜曲率与视野宽度的关系。

当驾驶员眼睛到后视镜的距离和镜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时,镜面的尺寸越大,镜面反应的视野越大。但万事都是过犹不及,虽然镜面的曲率半径越小反应的视野范围越大,但同时所反应的视野的映像失真率也越大,这往往会造成驾驶员的视野误差,这是比较危险的。但随着材料的不断创新和汽车的普及以及制造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既能尽可能扩大视野又能保证主视区的失真率不至于过大的双曲率镜面。

二、大众帕萨特的具体运算结果

以大众帕萨特为例,查阅相关技术参数得到可得到该车型的各种参数,带入问题(1)的模型当中求取结果并验证,得到最优的结果即为优化后的后视镜模型。

参考文献:

[1]丁海,车辆外后视镜镜面生成的一种计算方法,汽车技术,1991年第七期;

篇6

为了准确掌握仙河社区管理中心技能操作队伍现状,分析技能操作队伍培训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技能操作队伍技能水平,更好的服务社区生产经营发展,开展此次技能操作队伍素质调研。

一、社区技能操作队伍现状

目前,仙河社区在岗技能操作服务人员467人(不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占用工总量38.3%,其中从事技术工种人员311人,占66.6%,非技术工种人员156人,占33.4%。

1、技能结构。社区现有高级技师2人、占0.4%,技师10人、占2.1%,高级工104人、占22.7%,中级工76人、占16%,初级工39人、占8%,非技术工种人员156人、占20%(如图表1所示)。根据油田《从事技术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管理规定》要求,“从事技术工种的人员,须取得相应工种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仙河社区从事技术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率为69.5% ,高技能人才比例为33.12%。

2、年龄结构。社区技能操作服务人员平均年龄42.2岁,30岁以下人员20人、约占4.3%,30-40岁人员179人、约占38.3%,40-50岁人员212人、约占45.4%,50岁以上人员62人约占12%(如图表2所示)。

3、工种分布。社区技能操作队伍涉及19个技术工种和8个非技术工种,从事技术工种人员中,保育员68人、汽车驾驶员55人、物业管理员(维修工)44人、中式烹调师31人、经管员29人、计算机操作员(含接待员)21人、电工(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17人、绿化工15人、其它39人;非技术工种人员中门卫及保安员87人、保洁员28人、勤杂工15人、其它27人。

4、职业资格评价开展情况。近五年来有226人次通过职业资格评价,其中初级工95人、中级工74人、高级工44人、技师11人、高级技师2人,持证上岗率增加12个百分点,无等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由2:0.5:1.3:1.4:0.05:0优化为2:1:1.9:2.6:0.25:0.05。

二、社区技能操作队伍存在问题

1、技能结构比例仍不尽合理。近年来,单位和职工对技能升级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技能操作队伍技能结构逐步优化,但与油田要求和部分社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图表3、4所示),具备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人员较少,非技术工种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从事技术工种无证人员中50岁以上人员占有较大比重(约占40%),大大制约了持证上岗工作目标的完成和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

2、年龄老化严重,人数递减加快。2007年以来,仙河社区共增加用工52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48人,技能操作人员0人,技能操作人员总数由621人减少为467人,减幅24.8%。平均年龄和老龄人员比例逐年增加,今后四年内年均自然减员人数为11人,社区技能操作队伍存在严重缺员和断层现象。如维修工平均年龄49.3岁,50岁以上32人、占51%。

3、技术工种队伍形势严峻。一是年轻后备技能人才紧缺。40岁以下人员中非技术工种人员约占38.3%,无等级技术工种人员约占17%,共约占55.3%。二是年龄较大的非技术工种或无技能等级人员所占比重较大。45岁以上人员中无等级人员94人、占66%,技能升级难度大,给职业资格评价、技能操作队伍技能结构优化和整体技能素质提升带来很大困难。三是物业系统技术工种缺员严重,持证上岗率较低。以物业管理一、二公司为例,非技术工种和无等级人员分别占90.9%、86.5%,每小区管理处电工平均1人、绿化工平均0.5人,而维修人员、绿化工持证上岗率分别为19.6%、25%(市政管理公司分别为53.4%、50%)。消防战斗员、汽车驾驶员等工种也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员和断层现象。

4、培训资源不足。一是师资力量薄弱,拔尖技能人才紧缺。二是工学矛盾突出,外出培训成本高,外出培训机会和时间得不到保证。三是培训硬件设施有待完善,基层单位缺乏规范的培训教室和练兵场地。

5、职业资格评价合格率不高。近年来,职工参加职业资格评价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鉴定合格率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人员未能顺利通过鉴定,技能水平和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针对以上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一是继续实施内聘技师制度。2008年以来,实施了内聘技师制度,拓宽职工岗位成才渠道,逐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积极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先后有46人次职工取得7个工种内聘(高级)技师资格,充分调动了职工参与技能培训、岗位练兵的热潮和积极性。2011年技能鉴定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有46人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合格率65%,其中1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2人取得技师资格。二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注重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认真抓好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强化“一专多能”培训,开展多层面的技能考核或技能竞赛。每年举办一届社区层面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职工提供“展示自我、提升技能、比学赶帮超”的平台,引导职工学技术、练本领,在全社区掀起了“学技术、学业务、练本领、强素质”的活动热潮,提高了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业务能力,提升了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制定职工培训激励办法。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充分调动各单位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广大职工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发挥技能津贴作用。现有岗位岗点标准与工种分类、技能等级等结合不紧密,存在岗位名称不严谨、同岗位人员归级不合理、非技术工种岗点高于技术工种等情况,影响了职工学技术、提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评价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能操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进程。

3、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评价工作。职工技能升级和队伍技能结构的改善是职工队伍素质提升的重要标志,社区一直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积极鼓励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岗位成才。职工对职业资格评价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参加技能鉴定积极性逐渐增强,技能鉴定通过率稳步提升,技能操作队伍技能结构逐步优化。为了提升职工参加技能鉴定合格率,我们组织社区兼职教师、内聘技师授课带徒,开展针对性鉴定前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将进一步探索培训模式,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鉴定合格率,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优化技能操作队伍整体技能结构。

4、优化调整队伍结构。加强后备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技能提升、一专多能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技术工种人员、管理人员等参加技能鉴定,在寻求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围绕技能操作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畅通人才成长通道,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非技术工种人员通过培训转岗到技术工种岗位上来,优化技能操作队伍技能和年龄结构,实现技能人才梯次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一是鼓励具备职业资格等级和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转岗到相应技术工种岗位上;二是在积极推进物业服务业务外包的基础上,对替换下的年轻职工进行电工、绿化工、汽车驾驶员等紧缺工种取证培训,并补充到缺员岗位,缓解社区严重紧缺岗位人才断层矛盾。

篇7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每年由雾引发的交通事故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有数据显示我国高速公路发生的交通事故有超过三成的死伤人数和近四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发生在恶劣的大雾气候环境中。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交通事故率也随之增加,提高高速公路雾天低能见度条件下的交通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雾天高速公路上的交通特性

在雾天交通事故中, 追尾事故率最高。主要原因是车头间距过小、超速行驶及灯光的不正确使用。

1.1车距估计错误

由于大雾从产生到消散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过渡过程使驾驶员很难正确判断自己的行车位置而产生距离错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前车紧急制动后车就会由于安全车距过小而导致追尾事故。

1.2超速行驶

车辆行驶速度过快是导致雾天事故产生的重要原因。高速行驶的车辆在进入能见度突然变差的雾区时,驾驶员做出的反映一般是减速。减速过慢,则会与前方在雾区里已减速或停下的车辆相撞;减速过快时,行驶在后面的驾驶员常会因视线不清,刹车不及而发生追尾相撞,尤其是车速过快时这样的事故会加剧。

1.3灯光的使用

发生大雾时,90%左右的驾驶员没有打开机动车灯,特别是雾灯。在大雾刚刚发生时,灯光的使用特别重要。在能见度较大时使用灯光,使驾驶员对当前灯光条件下的车距有更清楚的认识,并能在进入能见度较低的雾区时保持安全车距。此外,在雾中行车,应打开雾灯、近光灯,但应避免使用远光灯。这是因为远光灯的光线被大雾折射后容易射入对向行驶的驾驶员眼中,使其视线模糊。

2 雾天行车安全措施

2.1能见度对行车速度的限制

2.1.1安全行驶条件

在雾天,视线不清,能见距离约束安全行车条件的情况有两种:

1)前方车辆以较慢的速度v0行驶时,行驶安全条件为: L1+L2≤L+ L3

式中:L1为驾驶员在识别前方车辆时间t1内行驶的距离(m);

L2为车辆制动时间t2内行驶的距离(m);

L3为前方车辆在时间(t1+t2)内行驶的距离(m);

L为路段的能见距离(m)。

2)前方已发生交通事故,此时L3=0,则行驶安全条件为:L1+L2≤L

2.1.2L1、L2和L3的确定

1)识别行驶距离L1=ν×t1=0.694ν

式中:v为车辆行驶初速度(km/h);t1为车辆识别时间,对90%的驾驶员而言,t1=2.5 s。

2)制动行驶距离考虑最不利组合情况,即车辆处于下坡路段,并忽略空气阻力。对于高速公路路面,坡度角θ一般很小,故可采用cosθ=1、sinθ=i(坡度)进行近似。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阻力加速度:

式中:f为汽车轮胎与路面的摩阻系数;G为汽车所受重(kg·m/s2);m为汽车质量(kg);g为重力加速度,g=9.8 m/s2。则制动行驶距离

3)前方车辆行驶距离

式中:v0为前方车辆行驶速度(km/h)。

2.1.3安全行车限速

a、行驶安全限制速度

b、事故安全车速

其中,摩阻系数f随车速的增大而减小,依据不同的轮胎类型、路面类型、粗糙度和潮湿程度而变化。

3高速公路雾区安全保障技术与措施

3.1雾区交通组织策略

因为雾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高速公路各段能见度不同,驾驶员很难根据各段不同的能见度及时调整行车速度与行车间距,需要采取有效的交通组织方式。

1.在收费站入口发放通行卡时,收费员要提示驾驶员;设立警告提醒标志,并标明救援联系方式。

2.利用广播通报路段天气状况,并将有雾路段道路情况和雾区行车的注意事项以及救援联系方式给各汽车驾驶员,确保车辆在进入雾区前开启雾灯,降低车速,保持间距。

3.在雾区前500m处,设立可移动的闪烁式警告标志,按照规范逐渐变窄车道,降低车速,确保进入雾区前形成低速车流。

4.加强巡逻密度:巡逻过程中,开启警灯,并利用车载喇叭向驾驶员提示前方减速,保证行车安全。

5.当能见度小于200m时,可采取主线控制和匝道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即开放交通量较大的出入口,关闭交通量小的出入口。

6.低能见度下的交通管理策略。从雾浓度、交通事故、交通流条件等方面来考虑低能见度雾区交通管理策略,限速值参上节的计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

7.事故处理:一旦出现事故,立即运行应急系统,要迅速处理事故现场,避免出现二次事故。

3.2雾区交通安全设施

在雾区交通安全措施中应确保驾驶员进入雾区前获得足够的雾区信息,如强制性减速行驶;获得良好、连续可靠的视线诱导等。结合高速公路的交通、道路条件,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标线,加强路侧护栏、路面薄层铺装,路段大小车辆分道行驶等保证道路行驶安全的措施。

1.在收费站配备移动式标志牌,通知减速、有雾及禁止通行等信息。

2.在危险路段设置的警告标志,如大雾常发路段,设置“前方雾区,禁止超车”、“前方雾区,减速慢行”等双柱式固定标志,使驾驶员对前方道路条件有正确的心理预测,可以采取正确的驾驶行为。

3.在高速公路雾区路段中央分隔带和路侧护栏(波形梁护栏)上安装反光轮廓标。

4.在行车道边缘线上加密突起路标,这样既可实现诱导效果外,还可增加车辆在越过时的震动感,提示驾驶员其车辆已偏离行车道。

5.在小半径、急弯路段前方设置减速带,强迫驾驶员降低车速,使车辆安全通过危险路段。如果雾区路段处在山区,其曲线较多,应设置线形诱导标志,从而强化小半径曲线的线形诱导。

4结语

雾天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人、车和道路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提高雾天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我们不仅要加大管理力度,还应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使车辆交通完全息息相关的人、车、环境三要素保持相互协调,才能在高速公路上实现交通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1] J Bonneson, K Zimmerman, K Fitzpatrick. Roadway Safety Design Synthesis [J].Texas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2005.

[2] Hogema,J.H &Horst,A.R.A.van der,Driving behavior in fog:a simulator study,Report IZF 1994,(7):20

[3]裴玉龙,张殿业.道路交通安全[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陈伟立.雾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与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齐莹菲,柳本民,郭忠印.高速公路雾天安全管理系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l):61一63

篇8

1.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简介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全称是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即ABS,该系统能够在汽车制动时自动调节车轮上的制动力,从而达到防止车轮抱死的最佳制动效果。

实践证明,制动时车轮抱死将难以保证汽车的行车安全。此外,制动时车轮抱死,由于车轮与地面之间是滑动摩擦,会导致轮胎的磨损加剧,大大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而ABS 是通过调节作用于车轮制动分泵上的制动管路压力,使汽车在紧急刹车时车轮不会完全抱死,这样就使得汽车在紧急制动情况下仍能保持比较好的方向稳定性。

2.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

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功用就是在汽车的制动过程中,当车轮滑移率超过稳定界限时,ABS 将会自动减少制动压力,以减小车轮制动器制动力,从而达到减小车轮滑移率的目的;而在车轮滑移率低于稳定界限时,又自动增加制动压力,以增大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从而达到增大车轮滑移率的目的。

ABS防抱死刹车系统与常规的液压制动系统相比有两个显著的优点:其一,车辆控制方面。装备有ABS的汽车驾驶员在紧急制动过程中,保持着很大程度的操纵控制。在紧急制动过程中,用标淮的液压制动器产生的打滑使驾驶员失去对车辆的控制。ABS恢复稳定性并使驾驶员恢复对车辆的控制。其二,减少浮滑现象方面。潮湿、光滑道路和抱死车辆纵使形成被称为浮滑现象的状态,当车辆驾驶员行驶在具有一层水和油薄模的路面之上时,出现与浮滑相仿的现象。由于ABS减少了车轮抱死的机会,因此,也减少了制动过程中出现浮滑现象的机会。改善了轮胎的磨损——使用ABS防止车轮抱死,消除了在紧急制动过程中轮胎出现平斑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在汽车的制动过程中,ABS不断的调整制动压力,使车轮滑移率保持在20%左右,以便获得最大纵向附着系数,提高汽车的制动效能。同时,也可在制动中保持较大的侧向附着系数,防止汽车侧滑或失去转向能力,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所谓的ABS是一种防滑和防抱死等许多汽车安全控制系统,可以安装在任何带液压制动汽车顶部。它是使用身体的橡胶气球,踩了刹车,给刹车油压力、喂养通过对ABS的身体,使用空气在中间的空气夹层将压力的回报,使轮逃避锁点。当轮子是到达一个死锁点、刹车油压力使气球重复功能,所以在第二次但行动60 - 120倍,相当于保持制动,放松,这是类似于机械”DianCha”。因此,ABS防抱死系统,可以避免紧急制动方向当失控,车轮侧滑,使轮制动没有被锁定,不要让轮胎在一个点上与地面摩擦,从而增加摩擦力,刹车效率达到90%,同时也可以减少制动能耗,延长制动轮鼓,阀瓣和轮胎使用寿命的两倍。配备了ABS的车辆在干燥的柏油路,雨,雪的路面防滑性能是80% ~ 90%、30% ~ 10%、15% ~ 20%。

ABS工作过程实际上是锁——放松——锁——放松周期工作过程,这样车辆总是在关键锁差距轧制状态,有效地克服了紧急制动锁,侧滑,摇摆的尾巴,防止发生的情况,如身体失去控制。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制动过程,ABS电气控制单元(ECU)不断从车轮速度传感器信号,并处理,分析是否有轮锁定拖滑。

如果没有轮将锁拖滑,制动压力控制装置不参与工作,制动主缸和制动轮缸相通,制动轮缸的压力不断增加,这是ABS制动过程的充电状态。

如果电气控制单元判断一个轮(假设对于左翼阵线)将锁拖滑,它是刹车压力控制装置发出命令,关闭制动主缸和左前轮缸渠道,使左前轮气缸压力不再增加,这也就是ABS制动过程的压力状态。

如果电气控制单元的审判左前仍然倾向于锁拖滑动状态,它是对制动压力控制装置发出命令,打开左前轮汽缸和液体储存室或能源存储通道,使左前轮汽缸里的压力减小,这是石油ABS制动过程的减压状态。

ABS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抱死-松开——抱死-松开的循环工作过程,使车辆始终处于临界抱死的间隙滚动状态,有效地克服紧急制动时的跑偏、侧滑,甩尾,防止车身失控等情况的发生。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制程中动过,ABS电控单元(ECU)不断地从传感器获取车轮速度信号,并加以处理,分析是否有车轮即将抱死拖滑。

如果有轮车没抱死即将拖滑,制动压力调节装置不参与工作,制动主缸和各制动轮缸相通,制动轮缸中的压力继续增大,此即ABS制动过程中的增压状态。

如果电控单元判断出某个车轮(假设为左前轮)即将抱死拖滑,它即向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发出命令,关闭制动主缸与左前制动轮缸的通道,使左前制动轮缸的压力不再增大,此即ABS制动过程中的保压状态。

若单控电元判断出左趋前仍抱死于轮状态拖滑,它即向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发出命令,打开左前制动轮缸与储液室或储能器的通道,使左前制动轮缸中的油压降低,此即ABS制动过程中的减压状态。

4、结束语

随着汽车行业新型款式动力车的发展,要求新一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朝着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机电液一体化技术会得到更多的改善,在汽车中的应用会更多,使汽车的各种性能得到完善,从而满足人们的个性化要求,加上国内外技术的交流合作愈来愈多,相信我国的汽车行业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作者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篇9



1.引言



汽车电子是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总称。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要和车上机械系统进行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例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包括汽车信息系统、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1】。



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汽车制造商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汽车电子产品市场将在汽车产业发展的保障下稳步发展,各类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中的普及率将持续提高,随着未来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电子的价值含量迅速提高,汽车电子产业将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效应,汽车电子产品占汽车的成本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子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驱动因素:一是绿色性,也是环保的要求;二是生产更安全的汽车,即安全性的要求;三是满足驾乘人员更舒适的连通性和对信息娱乐的要求。



2.汽车电子系统发展的重要技术趋势



汽车电子在汽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汽车已经进入电子控制时代,汽车将由单纯的机械产品向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成为所谓的“电子汽车”。



2.1绿色环保成为汽车电子领域的热点



最终改变汽车行业的不是豪华气派的车身和时尚潮流的色彩,而是用于车轮、底盘以及仪表板那些微小的电子测量、控制和驱动元件。电子技术实现绿色环保的关键领域分为三个部分,无论哪一部分,传感器都是功不可没的【2】。



第一部分是胎压。驾驶时轮胎适当充气不仅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而且还可以节约燃料。由于胎压不足,每天有四百万加仑的燃料白白浪费掉。胎压监测传感器正日益成为新型汽车的标准配置。



第二部分是车载网络。一辆典型的新型汽车有多达一百个电子控制模块(如ABS、ESP、自动车窗、为儿童设计的后座娱乐系统等),所有模块都通过铜线实现相互通信。用于宝马新款的FlexRay网络及类似技术通过单个总线系统来运行,完全摒弃了铜线,从而使车体重量大幅减轻,并将每箱燃料的行驶里程增加五英里,如果将此技术应用于全球所有车辆,每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1500万吨的二氧化碳。



第三部分是引擎。油箱中燃料所生成的百分之七十五的能量会因引擎和动力传动系统的低效及空转而损失掉。当今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可实现控制和提供实时信息,以便计算机操控引擎的排量状态。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可读取位于引擎曲轴和凸轮轴处的传感器,从而调节燃料流量和相应进气量,甚至可调整各种转速和引擎负荷情况下的打火时间。在引擎内部的恶劣条件下,对耐高温精密测量系统的设计是极为复杂的,不过一旦应用此系统即可显著节约燃料。



2.2汽车电子系统智能安全的新科技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大制定安全法规的力度,我国也相继出台多项有关汽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汽车的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促使各汽车制造商采取各种措施满足法规要求。为贯彻执行这些法规使汽车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为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开发出先进的汽车电子技术,不断推出新的汽车电子装置来提高汽车的主动、被动安全性能,生产更安全的车辆【3】。



1.全力自动刹车功能的碰撞警示系统。这套系统采用的是一种极为精确的警示系统,即平视显示视觉警告。当与前车距离过近或路中间有行人时,会通过类似于刹车灯的警示灯亮起,提醒驾驶者注意。如果驾驶者未能对警告作出反应,该系统判定即将发生碰撞时,汽车会自动激活全力自动刹车。该系统可以使驾驶者在车速与行人的相对速度小于20公里/小时,以及与汽车的相对速度小于25公里/小时,完全避免碰撞。如果相对速度高于25公里/小时,碰撞速度将会被减小20公里/小时,尽可能减小碰撞时的车速,降低碰撞造成的损害。



2.驾驶员警示控制系统。该系统由一个摄像头、若干传感器和一个控制单元组成。摄像头装在风挡和车内后视镜之间,不断测量汽车与车道标志之间的距离;传感器记录汽车的运动;控制单元储存该信息并计算是否有失去对汽车控制的危险。如果评估的结果是高风险,即通过声音信号向司机发出警示。在仪表盘上还显示一段文字信息,用一个咖啡杯的符号提示司机休息一会儿。在车速超过60公里/小时,该系统激活;当车速超过65公里/小时,系统便开始进行干预。通过中控台上的一个按钮可以激活车道偏离警示系统,如果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跨越其他车道,但没有转向操作(如打转向灯),该系统会发出轻微的警示音。该系统也是通过一台摄像机监测车辆在车道线之间的位置,当车速超过60公里/小时,该系统激活;当车速超过65公里/小时,系统便开始进行干预。



3.车内智能安全网络。该网络最大特点能及时提醒并消除驾驶者的各种失误,如当驾驶者昏昏欲睡或与前行车未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时,该系统的就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司机。如未有反应,会主动降低车速;通过方向盘监测驾驶者脉搏,发现驾驶员疲劳驾驶时,便启动警告系统;最初,它只是摇晃驾驶座位,当驾驶者仍无反应时,系统就会自动熄灭而强行停车。



4.汽车会“说话”。丰田、日产、宝马、奔驰等绝大多数车厂都意识到,下一个能为改善交通安全带来重要推动力的就是汽车与汽车间的“交流”。这一功能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有效:如果汽车能互相进行信息的沟通,即使危险尚处在下一个弯道甚至远在地平线的另一端,汽车驾驶员也能提前识别到即将发生的危险。支持这项技术的硬件条件,如发射与接收装置等已不是问题,汽车完全可以向500米范围内的所有车辆发送必要的警告信息。但如何打破厂与厂之间的隔阂,建立统一的标准这才是最大挑战。实际上,几乎所有车厂都建立了类似的系统,旗下车型能够互相对话,但不同车厂的车型之间却是“语言不通”。只有所有汽车生产厂商和主管机构共同合作,才能建立一个专为所有交通参与者架设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只有足够多的车辆装备了这项技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自发无线网络。



5.带排队辅助功能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这是一种经过升级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在0~200公里/小时之间的车速范围内激活,可以通过隔栅中的雷达传感器监测到前面的车辆并测量与它的距离,系统会自动调整车速以保持与前车的距离。



2.3汽车电子系统将提供更加舒适的配置



现代的汽车设计是要追求人与车协调,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求而生产。要使人乘驾汽车感到舒适、方便和不容易疲劳,汽车设计就要符合汽车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而且对车内的配置,还要求具备信息、通信电子装置和工作条件,成为流动办公室;还要求具备视听娱乐电子装置,成为舒适休闲娱乐的场所【4】。



1.智能交通系统。汽车智能化相关的技术问题已受到汽车制造商高度重视,其主要技术中“自动驾驶仪”的构想必将依赖于电子技术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将与电子、卫星定位等多个交叉学科相结合,它能根据驾驶员提供的目标资料,向驾驶员提供距离最短而且能绕开车辆密度相对集中处的最佳行驶路线。它装有电子地图,可以显示出前方道路、并采用卫星导航。从全球定位卫星获取沿途天气、车流量、交通事故、交通堵塞等各种情况,自动筛选出最佳行车路线。未来的某天,路上行驶的都会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智能汽车。



2.自动可调式电子避震系统。采用电子无段可调避震系统,可根据不同的路况,行车速度以及负重等驾驶条件主动、自动地调整最适合的避震阻尼力,使车内人员始终享受最舒适的行车过程。另外,电子遥控和预设定技术的使用,使汽车发动机启动、汽车空调启动、座椅预热、位置预调整等人性化功能得以在人坐进汽车前即可实现,从而增加了人们用车的舒适度。这些功能必将在未来广泛使用于各种汽车中。



3.由无线通信、车载电脑、互联网和全球定位GPS技术整合而成的车载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技术的发展,使汽车的通讯功能已不只限于收听广播和用车载电话通话,汽车已能让你阅读或发送电子邮件和传真,收看天气预报和股市行情,访问互联网,甚至订机票或一束鲜花。在车内能使用办公室的一切,例如数据库、电话号码、通讯录、约会记录、笔记本、参考资料、寻呼机、计算器以及银行业务等,使得汽车不仅成为人们可靠的交通工具,还将成为人际间交往的流动办公室,成为人们舒适的休闲娱乐室,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场所。



3.围绕汽车电子发展的三大趋势做同步开发



当前汽车市场的潮流所向是绿色环保、安全和舒适,尤其在舒适性的需求上,汽车已经越来越演化成消费品,具有了和家电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相似性【5】。



与电子行业的整机、IC同步开发相似,随着汽车产品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车型市场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整车设计越来越需要在第一时间推出不断调整的市场所需要的车型和产品,这就越来越需要汽车的整体系统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同步开发成为汽车产品开发的主流模式。一方面要求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融入整车配套体系,理解整车设计的需求,能够完全根据整车厂的时间计划节点配合整车的开发进度,并在第一时间同步推出对应设计和产品。另一方面也是对整车设计的挑战,整车厂商要适应消费市场快速调整的需求,就必须与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密切合作、同步开发。

参考文献

[1]刘艳梅.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

[2]别辉,过学讯.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全面应用[J].北京汽车,2006(04).

篇10

安全与交通环境息息相关。要提高交通管理质量,就要塑造良好的交通环境,让车辆和行人在道路上有秩序地通行,而城市规划建设者则要对道路交通环境以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对于发展中的城市而言,道路交通环境直接关乎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者要为交通的参与者和利用者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就要安全出行的角度出发对交通环境不断地改善,不仅可以对交通行为以规范,而且还能够对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1道路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所产生的影响

1.1交通标志线对交通安全所产生的影响。交通标志线对道路交通参与者起到了引导作用。无论是驾驶车辆的人,还是行人,都会按照交通标志线的指示行路。交通标志线作为一种交通信息,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导致道路交通标志线不完整,特别是道路上存在新的标志线的同时,还存在着旧的标志线,对车辆驾驶员起到了错误引导的作用,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此外,还存在道路交通线过于繁琐而没有使得交通信息明晰化,加之交通标志线存在着不合理设置的问题,就会对车辆驾驶员和行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交通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

1.2道路线形对交通安全所产生的影响。从交通安全的角度而言,道路线形如果存在着不合理性,就会对导致交通安全事故。比如,如果道路的直线过长,就会使得车辆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感而在驾驶车辆的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车辆在道路上运行,会存在很多偶然因素而需要驾驶员做出快速反应。如果车辆驾驶员以及产生了视觉疲劳,就会反应速度放慢而到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如果道路的直线过长,还会促使驾驶员产生快速走到直线的尽头的心理而无意识地超速驾驶,如果前面有转弯处,就由于惯性使然而难以减速,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1.3道路绿化对交通安全所产生的影响。道路环境中,道路绿化是重要的内容,不仅会起到生态效应,对交通安全尤其重要。道路绿化要能够将道路的各项功能衬托出来,同时为车辆驾驶员提供良好的驾车环境,使得车辆驾驶员能够以愉悦的心情驾车,从而提高驾车安全指数。但是,道路绿化也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否则,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比如,在绿化道路的同时,使得植物将交通标示牌遮挡住了,或者无法让驾驶员在一定的距离内判断前面有交叉路口,此时如果有行人横穿马路,就会导致车辆驾驶员急刹车不及时而引发事故。

1.4气候条件对交通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气候条件对交通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处于雨雪天气、大风天气或者雾霾天气,道路的能见度就会经阿迪,严重影响了车辆驾驶员的判断能力。汽车驾驶员要确保行车安全,就要对气候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并掌握行车规律。安全管理者也要对不同的天气的交通情况有所了解。通常雨雪天气,车辆在湿滑的道路上行驶,要减速慢行,以避免追尾。夏天气温高,车辆驾驶员会产生疲劳感。车辆驾驶员要注意不可以疲劳驾驶,以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2科学规划交通环境以确保交通安全

2.1对交通安全设施不断完善。道路上重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就是交通安全标志线以及交通信号灯。在交通环境中,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驾驶员对交通环境的判断主要是依赖于视觉、听觉,并对自己的假使操作做出决策。这就需要对交通安全标志线和交通信号灯合理设置。为了避免交通安全事故发生,通常会对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路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3]。比如,湿滑的路段,会在道路上设置有限速的标志;转弯路口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往往会有反光标志设置在这里,而且道路标线上还会涂抹反光漆。对于交通事故多发地,有关部门还会设置有一些道路设施,以使车辆驾驶员行车到这里的时候,会变速行驶,或者改变方向行驶。交通安全标志线要能够给驾驶员以醒目的视觉感,以使其清晰鉴别。如果道路已经出现了破损,要及时维修最好是选择夜间维修,并做好安全防护,以避免影响交通安全。

2.2对道路规划设计要根据交通情况不断优化。道路规划情况对车辆驾驶员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车辆驾驶员只有集中精力开车,才能够保证行车安全,为此,在道路设计上,往往会采用曲形,并严格按照有关道路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操作。道路设计要能够适应道路环境,就要充分考虑到道路的底细你给以及是否为平面,以在设计中保持线形具有连续性。关于道路的纵面设计,要求从道路的实际地形出发进行竖曲线设计,而且线形要趋于平缓。在道路的线形设计上,要注意线形不可以突然变化。如果为长直线,到末端的时候出现了急转弯,或者在坡道上有连续转弯的线形,就会使得车辆驾驶员因视觉疲劳而无法在转弯处缓行,导致车辆保持向前的惯性而引发交通事故。避免在坡顶处设计急转弯线,这样很容易导致转弯过急而引发翻车的事故[4]。所以,在道路线形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好科学设计、合理画线,以避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2.3道路绿化要使公路环境更为优质。道路绿化可以维护生态,但是要从交通安全的角度考虑,做到科学合理。实施绿化之前,要根据路线的使用情况进行植物种植的规划。比如,道路中间的隔离带可以种植一些植株相对矮小的灌木。当车辆驾驶员开车在道路上行驶的过程中,这些灌木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眩作用。在公路服务区或者收费站,可以采取适当的绿化措施以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以栽种低矮的树木为主。在公路上甚至绿化带,可以发挥这些绿色植物吸收热量和扩散热量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对汽车行驶的噪音减弱,还可以发挥屏蔽的效果。

2.4对气候变化情况要实时掌握。交通管理部门有必要与气象部门建立沟通渠道,以能够对气候变化情况实时了解。气候预报部门要能够将气候变化信息及时地传递给交通管理部门,以使得交通管理部门能够根据天气情况执行有效的交通管理方案。交通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的同时,还要通过天气情况对道路的车辆行驶情况以及能见度都要有所预测,并调整好交通指挥计划,以降低道路的拥堵程度,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交通系统中,道路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要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就要创设良好的交通环境。提高车辆安全行驶效率,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还要对道路交通环境以高度重视,以避免道路交通环境对交通安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韩军.道路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20):27—28.

[2]周昊,程建川,等.城市道路分隔绿化带对交通安全影响的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12):18—23.

[3]王立军.道路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及改善措施[J].中华民居,2014(21):104.

篇11

论文关键词:汽车维修;中职教育

一、结合汽车行业的发展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中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中职应体现其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定位要适应本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据调查表明,在汽车行业里,目前以“四位一体”品牌企业为主,集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同时,汽车维修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整车或总成大修作业已经不适宜,行业的重点转向检测诊断技术和售后服务,但既掌握汽车专业技术、又懂服务管理的人才奇缺,特别是掌握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的人才。为此根据中职的指导思想,确定出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以汽车维修为主,兼顾具有汽车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实际能力。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确定毕业生必须要达到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形成了汽车维修专业基本操作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培养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与汽车发展相协调或超前。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是开展教学的依据,修订教学大纲应以企业的发展和要求为依据。汽车维修专业重点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将其分为理论课教学大纲和实践课教学大纲(或者是教学标准),把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汽车电控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四门课作为改革对象,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约为1:1。各门实践课程都编制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要服务于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要面向实际应用。实践教学要与汽车维修专业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和经营,使教学更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应用性,一方面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生产,进行顶岗实践。

(三)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同时可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要求学生考取汽车维修中级工等级证、汽车营销师证和汽车驾驶员证等证书。

三、加强校内实训室和实习车间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一)加强实训室和实习车间的建设。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训室和实习车间应有一定的规模,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场地面积和设备布置要求与实际的企业接近,最好能开设校办汽车维修企业,与品牌企业联营,提高相应的职业仿真的程度,并且要规范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等。

(二)加大对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为了适应汽车修理企业的需要,实习实训基地应配套先进的设备和检测仪器。由于中职教育起步比较晚,中职院校大部分对实习实训设备投入少,现有的实习设备陈旧、数量少,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此,必须加大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比较重视对实习实训的投入,引进500万欧元的西班牙政府贷款购买实习实训设备,加上南宁市政府给予的配套资金,在未来几年内该院将建成设备先进、配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发挥整体的培养优势,完成本专业所有必要的技能训练,成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

(三)加强实习实训设备的更新。充足完善的实习设备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汽车技术日新月异,要跟上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步伐,应注重实习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以便及时给学生补充新技术、新知识,适应企业的需要。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篇12

中图分类号:U4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产量逐年增加,2006年已达720万辆。我国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车型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后,给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增加了一定难度。本篇论文重点讨论轿车变速器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变速器是汽车必备的一个重要组成。没有变速器汽车将不能正常运行,并且难以实现挡位变换。在汽车使用中,变速器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现在汽车迅速进入家庭,汽车私有化程度提高,所以汽车故障将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分析研究变速器故障现象、原因、探索变速器故障的排除方法和变速器的维修工艺,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汽车自动变速器概述

众所周知,由于车用发动机的扭矩和转速变化范围较小,而复杂的使用条件又要求汽车的车轮驱动力和车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所以,需要在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中设置变速器。

汽车变速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普通的手动变速器,一种是自动变速器。

由于自动变速器能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驾驶员踩下加速踏板的程度,自动地实现换挡操纵,从而把汽车驾驶员从选择变速器挡位、操纵离合器,以及实施换挡等一系列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并因此而保证了汽车的动力性,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增加了驾驶和乘车的舒适性

二、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分析

(一)汽车不能行驶

故障现象:无论换档操纵手柄位于倒档、前进档或前进低,汽车都不能行驶;汽车启动后能行驶一小段路程,但稍一热车就不能行驶。故障原因:1. 自动变速器油底壳被撞坏,自动变速器油全部漏光;2. 换档操纵手柄及手动阀摇臂之间的连杆或拉锁松脱,手动阀保持在空档或停车挡位置;3. 油泵进油滤网堵塞;4. 主油路严重泄露;4. 主油路严重泄露;5. 油泵损坏。

(二) 自动变速器打滑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汽车起步时踩下加速踏板,发动机转速很快增高,但车速升高缓慢。汽车行驶中踩下加速踏板加速时,发动机转速升高但车速没有很快升提高;汽车平路行驶基本正常,但上坡无力,且发动机转速异常高。

(三) 自动变速器换档冲击大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汽车起步时,由停车档(P位)或空档(N位)挂入倒档(R位)或前进档(D位)时汽车振动较严重;在行驶过程中,在自动变速器升档或瞬间汽车有明显的闯动。

(四) 自动变速器升挡过迟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汽车行驶时,升挡车速明显高于标准值,升挡前发动机转速翩高,必须采用加速踏板提前升挡的操作方法(即松开加速踏板几秒后再踩下)才能使自动变速器升入高或超速挡。

(五) 自动变速器不能升档的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汽车行驶中自动变速器始终保持在1挡,不能升入2挡或高速挡;行驶中自动变速器可以升入2挡,但不能升入3挡或超速挡。

(六) 频繁跳挡故障的排除

故障现象:汽车以前进挡行驶时,即使加速踏板保持不动,自动变速器仍然会经常出现突然降挡现象,降挡后发动机转速异常升高,并产生换挡冲击。

(七) 自动变速器不能强制降挡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当车以3挡或超速挡行驶时,突然将加速踏板踩到底,自动变速器不能立即降低一个挡位,致使汽车加速无力。

(八) 挂挡后发动机怠速易熄火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将换挡操纵手柄由P位或N位换入R位、D位、3位、2位、1位时发动机熄火;在前进挡或倒挡行驶中,踩下制动踏板停车时发动机熄火。

(九) 自动变速器无锁止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汽车行驶中车速、挡位已满足锁止离合器起作用的条件,但锁止离合器仍没有产生锁止作用,并且汽车油耗较大。

5. 液力变矩器中的锁止离合器损坏。

(十) 自动变速器汽车无发动机制动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汽车行驶时,当换挡操纵手柄位于前进低(3或2、1)位置时,松开加速踏板,发动机转速降至怠速,但汽车没有明显减速;汽车下坡时,换档操纵手柄位于前进挡,但不能产生发动机制动作用。

(十一) 自动变速器异响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在汽车运转过程中,自动变速器内始终有异响声;汽车行驶中自动变速器有异响,停车挂空挡后异响消失。

(十二) 自动变速器油易变质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更换后的新自动变速器油使用不久变变质;自动变速器温度太高,从加油口处向外冒烟。故障原因:1. 汽车使用不当,经常超负荷行驶,如经常用于拖车或经常急加速、超速挡行驶等;2. 自动变速器油散热器管路堵塞;3. 通往自动变速器油散热器的限压阀卡滞;4. 离合器或制动器自由间隙太大;5. 主油路油压太低,离合器或制动器工作中打滑等。

三、变速器检修注意事项

我们在检修任何一台自动变速器时,都应从初步检查开始,这样往往能解决很多潜在的问题。只有初步检查结果表明自动变速器正常工作应具备的所有前提条件都合格了,才能进行手动换挡测试。对于自动变速器而言,进行这一步可以确定故障是在电控系统还是机械机构。只有外部的所有条件都符合了,才能对自动变速器的故障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其中发动机的性能对自动变速器的运转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自动变速器的检修之前,应确保发动机的性能良好。最好能用专业诊断仪检测发动机,如发现故障码,应按故障码提示进行诊断,并彻底排除发动机的故障。

在对变速器具体的故障进行诊断前应先对变速器进行外观检查,如车辆有无损坏,变速器油底壳是否损坏及有无漏油现象,变速器油冷却器或冷却器油管是否损坏等。若发现上述情况,应先排除。之后,还要对自动变速器油位和油质进行检查。正确的检查步骤是:首先起动发动机并运转15min或变速器油到82~93℃工作温度。然后将车辆停放于水平地面并拉紧驻车制动,在发动机怠速运转状态下踩住制动踏板,将变速器换挡杆在每个挡位挂一遍并停于P挡。之后检查变速器的油面和颜色状况,要注意油液颜色是否为不透明的粉红色。变速器不正常使用时油液会变黑,这种现象通常不是氧化就是污染所造成的。在确认油质时,应放干油液以确定油液是否被污染。发现油底壳中存在很多小的颗粒材料是正常的,若有大片的金属或其他材料在里面就需要解体变速器进行检查了,必要时还应更换变速器油和滤清器。

结语

本文介绍了轿车自动变速器的功能、作用、结构、常见故障,并通过以典型变速器为例,分析了轿车变速器的原理与故障原因、解决办法,维修方式,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维护轿车变速器,尽量避免变速器的故障发生,延长使用寿命。

对于未来,无级变速器是汽车变速系统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乘用车还以手动变速器居多,但就近年来的发展行情看,在轿车领域自动变速器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而其他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自动变速器早已是其主流产品。但无论怎样发展,变速器作为汽车部件中的一个重要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参考文献:

[1] 薛宏建.《汽车故障与检修500例》.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

[2] 闵永军.万茂松.周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3] 黄宗益.《现代轿车自动变速器原理和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