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15:34: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众多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课题中,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改革尝试的还鲜有人为。
(2)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是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多元智能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同时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充实。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新的《数学课程标准》10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验。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名言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道出了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做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1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学习问题,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科研的水平提高。多元智能理论是1个开放的、不断生成中的理论,开展这样的研究,必然会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益匪浅。因为,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学习、接受新教育理念,了解新的教学动态。其次,教师应具备全能意识与技能,创设能鼓励各种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为教学中教师的身教最有说服力、最具示范性。再则,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团队合作。多元智能教学需要多元化教学技能,而教师个体能力毕竟有限,很难集全能、多面手于1身,客观上要求不同或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同时,研究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研究中教师必将带来全新的课堂,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构建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实验研究就是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能应用于生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是实践上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积极现实意义。
3、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1、研究范围的界定:
研究对象:实验小学56年级
概念界定:
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
2。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几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3。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论、《数学课程标准》等1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的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5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不同学生的智能强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学实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4、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5、经验总结法.
5、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通过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营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成就积极的自我.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数学课程理论、教育理论
6、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
3.做好对课题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以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1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搜集材料,设计出针对高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调查的智能光谱问卷
2.实施调查研究,对调查和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类统计,比较、寻找原因,提出教育设想,撰写各个子课题报告。
3、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 解决问题4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的基本策略.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再次论述。
5、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1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学生成长追踪记录、家长学校教学情况等)。
3、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4、成果推广。
7、成果的形式和课题组成员分工
1、成果的形式:
课题中期:完成《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
最终成果:《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王玉玲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曾经担任过国家级105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任务和市级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赵凤君、李宏宇:研究在小学数学。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苏惠贤、刘素丰、王恩瑞:研究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8、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1.一题多解。寻找一道习题的不同解法,这种数学作文最常见,最好写。因此,我要求学生从常见习题的一题多解开始练起。起初只要有合理的不同解法就行,然后要求学生的新解法要比以前的方法更简洁,再要求学生把《小学数学》、《小学生数学报》等课外资料上的习题试着用不同方法解出来,写出自己的所想所得,着重写出解题思路及过程,并努力探索规律。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深度,并且具有可读性。
2.活学活用。数学报刊中有很多小论文是与读者的活学活用有关的。在数学活动课上,我每次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小学数学》、《小学生数学报》等数学刊物,要求学生一道习题一道习题地看。首先是看懂,其次是想一想这道题有没有其它解法,再考虑能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报刊上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3.与生活接轨。购物、住宿、出生日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密切相关。我们生活周围的人、事、物的不同方面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坚持写数学笔记,把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数学知识记下来,再从笔记中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写成作文。
二、数学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做任何事,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坚持记笔记、笔耕不停促使我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越来越喜爱写作。学生常有文章在《小学生数学报》、《娃娃数学》、《学习方法报》和《读 写 算》等报刊上发表,我也常有或获奖。因此,我班师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与我们认真坚持数学作文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反思数学作文教学,我的体会是数学作文教学并不难。
1.揭开神秘面纱。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对“数学作文”这个词比较生疏,似乎无从下笔。于是,我引导学生翻阅各种刊物中的学生作品,让学生看小作者们所写的文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作文”并非高不可攀,自己也能写。
2.教给基本方法。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报刊上所发表的小论文,先分析一下别人的写作方法,想一想,如果自己写该怎样写,然后列好提纲,进行模仿练习。熟练后让学生尝试独立写作。独立写作时,先统一命题,再自己找材料写。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要求。
3.写好下水作文。每次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先写好下水文,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二是便于把学生的作文、我的作文和报刊上的作文进行比较,促进师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54
农村小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引导。阅读习惯差、阅读书目单一、阅读能力弱等都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农村小学生数学阅读方面的危机。这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力都很差,还缺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一直想做这方面的研究,自我市实施《关于推进连云港市小学阅读工程的通知》以来,笔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学生数学阅读与数学理解力提升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数学阅读?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现状怎样?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可采取哪些措施?下面笔者就这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数学阅读的内涵及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行为、动作。准确地说,它是一个过程。阅读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它应该贯穿各个学科,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就是数学阅读的由来。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识、理解、吸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数学阅读就是读者对数学材料的感知、认读,并通过手脑并用来实现对阅读材料与原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数学阅读教学,可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最大作用,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水平、数学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积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以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随着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现状
笔者选择本校六年级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现状作了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六年级100名学生完成问卷,所以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问卷内容涉及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时间计划安排和阅读氛围环境影响、阅读途径及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交流效应等诸多方面。据调查发现,现在农村绝大多数小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数学课外阅读。调查结果很让人担忧。例如,60%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的事情,数学学习只要能解题就可以了;学生拥有数学课外读物的仅有20%,其中包括《小学生数学报》;88%的学生认为数学阅读对提高理解力有帮助。分别有72%的学生渴求通过数学课外阅读增加知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仅5%的学生有课前预习、课后记数学日记的习惯。调查也暴露出了农村小学生数学阅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现实存在的阅读障碍。如学生拿到数学题后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依葫芦画瓢地解题;自认为对解决实际问题头疼,因为难以对题目中的众多条件进行正确理解;阅读习惯差、阅读书目单一、阅读能力弱等是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解决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问题的对策
如何解决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消除阅读障碍,通过数学课外阅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数学教育家张广厚在给母校学生做报告时特别指出:“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智慧与理性的管理者、教育者。创设什么样的数学育人环境,给予什么样的数学环境影响,让我们校园处处有数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学生在阅读材料的选择、计划的制订及阅读方法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下面笔者就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一,开好开学第一次家长会。我们把每学期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提前到学期初召开,笔者对影响学习的诸多方面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内容进行整理,在家长会上做好动员工作。笔者动员家长保障陪孩子读书的时间,让家长知道陪孩子读书陪的不是时间是责任,让家长明白孩子数学能力的提升还要靠大量的阅读和理解。
第二,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笔者的博客及六(1)班的班级博客、图书馆、图书角、红领巾广播站、橱窗、黑板报等,以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数学知识”作为内容,主动传播,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和听觉的“数学文化”磁场,让学生时刻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保障充足的阅读量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外书目,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除了继续坚持每期必读小数报以外,本学期实验班六(1)班同学数学读物阅读量猛增,借阅踊跃,他们不断为集体书库提供丰富精彩的数学阅读书源。很多学生在这种氛围影响下都将家中自己喜爱的、父母通过各种途径购买到的数学读物提供出来给大家分享,如管之誉同学将自己的一套10本精美数学科普读物无偿提供给班级分享。另外,借阅登记制、好书预定制、快速漂流制、心得分享制等的尝试,让学生们从被动阅读逐步转变为主动阅读。初步估计,本学期每个学生阅读的数学读物至少在5、6本以上,多的达10本以上。这样,保障了充足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指导学生科学阅读
让数学阅读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要我读”转变“我要读”,最后上升为“乐读”“爱读”。
1.引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一些课外阅读书目,再根据学生反馈的喜欢文章的体裁和书的类型来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落实,是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师生可共同制订一个详细的课外阅读计划,以期在实践中能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率。这样,学生阅读的课外材料就不是单向的强迫,而是可选择的建议,那么,课外阅读在选材上就更贴近学生,备受学生欢迎。
2.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
指导学生写好每周一次的数学日记,并让学生在本班的数学兴趣小组上进行交流、评价。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身边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以数学知识为主题的童话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报告或小论文;作业、考试后的反思;解题的方案和过程;典型的错题记录及分析;等等。
(四)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我校六年级加大了学生数学报的阅读动员和指导,充分发挥出小数报的价值。本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了“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读报系列活动(参加小数报现场比赛、参加小小数学家小论文比赛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大大鼓舞学生阅读的士气,增强了学生的上进心。
与此同时,在班级中每周抽一节课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如举办读书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剪报、摘抄展览、数学日记交流会;开展阅读摘抄,进行以数学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数学手抄报展示;设立班级“数学挑战王”,每周在榜内出两三道数学趣味题,鼓励学生接受挑战、大胆揭榜等。教师对各小组的活动做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但具体参加哪项活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由发挥。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荣誉感,更让学生有了数学阅读交流的使命感,需要他们投入认真的数学课外阅读中,去做精心的读书交流准备。
开展数学课外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自学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指引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畅游,历练出不凡的数学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有不同的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为此不断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增奎,张晓然.阅读策略与技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 余金鸿.对小学数学阅读方法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数学教育,2009(10).
[3] 王鲍军.走出“课外阅读”指导的误区[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12上).
[4] 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梁漱溟先生认为古人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古代生活重心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养成了理性的思维模式,而理智不足;在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上也有一定的“承袭”古人的意味。但小学数学教育是一门理智的学科,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后期高等理智学科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要抓好理智教育。[1]
一、何谓理智与理性
生物的进化,与其生活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依靠自身本能就足够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方法的运用者;本能不足够使其生活下去,就得依赖于后天的学习,这种生活便是理智的生活;当人类在理智生活的进程中,他在满足了基本层次的生存需求后, 便会产生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这便有了理性。因此,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是有心思作用的。理智和理性为心思作用的两面:知的一面为理智,情的一面为理性。[2]
二、理性教育与理智教育之别
1.小学语文教育:理性教育之起点
人之出生,到受教育之前,是依本能而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而后随着年龄增长,本能已不足以使其生活,于是小孩被父母送到了学校学习。所以如何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成为了小学教育的起点。而语言的最原始的功能便是沟通与记录,因此语文教育必然深深的烙上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是真善美的积累,而不会仅仅是历史性的的记录,它必然包含着“理性”。此外,在入学之前,父母们已经向小孩灌输“是非善恶”观念。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必然是关于理性教育的一门学科。
从课程体系设置来说,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识字”与“知理”。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生活的倚仗,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首先教会学生识字,在此基础上,才试图让学生“明理”。种种语文课外读物为了就是让学生长出理性: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3]
在思维模式上,小学语文教育也是以人具有记忆性和社会性为基点,利用记忆的天性,让学生记住书本内容,而让社会生活对小学生进行再教育,使其在生活中理解他在课本里记忆的真善美。
2.小学数学教育:理智教育之起点
小学数学却完全不同于语文教育,它的教育是单刀直入式,而无生活的铺垫,因其离小学生生活还是比较远的一门学科。 它要求学生一开始死记数字,硬背乘法口诀表。老师无法解释为什么“一竖”这个符号就是1,学生也无法理解,这在生活上无原形,因此这门学科一开始对学生而言完全就是一门陌生的全新的学科。它所教会学生的是不带情感因素的一些客观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无国度限制,帮助学生为了生活而生活,让其不致与缺乏基本的客观生活技能而被社会淘汰。与之相反,语文教育教会学生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生活的更好。因此,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也是理智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4]
三、小学数学教育误区:理性式授课方式
“读书明理”,光明“理性”是不够的,还得有“理智”。“理智”是我们的短处,但是很多老师在作为理智教育起点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却往往采用记忆与背诵式的方法教学,认为学生最能接受的授课方式便是记忆,在认识数字后,便进行加减运算教育,在加减教育阶段还可以运用生活道具来形象化数学教育;但到了乘除,老师们便比较难使其形象化了,大部分老师采用乘法口诀表方式进行乘法教育,然后再乘法的基础上进行除法教育。一环都没理解透,下一环又铺面而来。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教育后,面对混合运算、应用题、几何等内容时显得无可奈何,“实在太难”。[5]
“理性”式的教学方式,虽一时能让具有记忆能力强的特点的小学生们获得好成绩,但是却把其“理智”的思维能力扼杀在了摇篮,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教育。数学只是基础,提供一种思维模式,后期高等教育的物理、化学教育必须建立在理智思维的基础上,因此把好“理智教育”这一关关键在于小学数学教育。[6]
如何走出教学误区,培养学生的“理智”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1.理性的描述现象,理智地阐述原理
既然小学数学需要抽象能力,而小学生又不擅长抽象只擅长于接受与理解贴近生活的事物,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以贴近生活实例的方法描述现象,然后从中归纳数学原理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门理智的、需要抽象能力的课程,最忌讳“纸上谈兵”。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好方式还是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自理解数学的原理。
“理智”教育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教育作为“理智”教育的入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孩子的理智之门开启,是每个数学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李志红.全球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04)
[3]王维花、王永红.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程教法.2002(0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2-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简单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好玩爱动,思维的活跃性高,但是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思考学习中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式教学意义重大。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类比最后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学生对知识记忆不深的缺点。
2、提高了农村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使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期兴趣。
3、有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农村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随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需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困惑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帮助。
4、提高了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小学中的应用就是讲学生从教科书中带入到生活之中,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以数字为例,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教学的例子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减法运算中以菜农卖菜为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数学的探究源于提出的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的提出则需要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下完成,由于农村学生看到的事物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勾画教学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所见过的情境,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造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同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课改后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要源于生活。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圆的认识”,在课前上应当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圆状物体进行观察,如、车轮子、碗、碟子、纽扣、太阳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圆状物体的观察将会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些聪明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圆的一些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提出与圆相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思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
2、以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多媒体的引进和数学本身特点的原因,小学数学成为了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如何将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化,这是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性的验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将分数的概念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巧妙的“猴子分香蕉”的故事引入到教学中,将一箩筐香蕉平均分给5只猴子应当怎么分。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觉得故事有意思将会纷纷举手进行分配,在分到最后时候学生将会发现剩下三只香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分数的概念顺利的引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3、以学生的尝试创设情境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清楚,既然是探究就可能会出现失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着让学生去解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在除法运算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四舍五入”的求商方法,可以出一道287÷17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从动手操作中创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表达,让学生动手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概念进行“尝试”,让学生拿起一枚硬币,多次抛起,让学生对硬币出现的正面和方面的次数进行记录,这样通过统计结果学生将会对“可能性”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动手操作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部分农村小学在数学教学对经探究式教学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随着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究式教学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邹征宇.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引导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2):13-14.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对策
1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分析
1.1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教学成果:
素质教育背景下,近年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一些数学教师开始探索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一题多解的应用题解题方法、应用题解题方法比较选择法等成果,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1]
1.2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应用题解题方法单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当前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归纳为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对象(学生)存在问题两大类,来对其进行分析。第一,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者,[2]这些教龄高的老教育者一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多种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其思想又受多年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制约,致使其教学实践中缺乏积极性,[1]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这是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育行业而普遍产生的职业病。有些教龄较高的数学教育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在给小学生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往往会为了省事而只给小学生讲解一种解题方法,这既不是因为其教学能力不足,也不是因为其已有的应用太解题方法少,而是因为其在思想上的懈怠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此外,对于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新任小学数学教师,其满怀激情投入数学教学中,但由于其缺乏教学经验,很多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方法不够完善,其需要花费大量的备课时间去整理这些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没有丰富的解题教学经验必将会影响到学生选着解决应用题方法的简便、技巧性。第二,教育对象(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数学应用题是一种数字、图形、文字相结合的题型,这就决定了小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看图、识字能力、句意理解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发现考试中有些小学生其他数学题型分值很高,但惟独在应用题这个题型的分值很低,究其原因发现这些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稍差些。这说明学生自身的语文水平即阅读理解能力是影响其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原因。此外,数学应用题也是一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题型。教育对象(小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差别也是导致其解决应用题千差万别的原因。
2破解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教育者突破定式思维运用多种应用题解题方法:
方法犹如工具,好的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解题效果,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解决问题的速度与质量。那么,数学教育者在讲解应用题中所教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做题质量,乃至速度。简言之“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在通往罗马的众多道路中存在一条最为便捷的道路。[4]因此,那些新上岗的小学数学教育者要多向教龄高的教育者学习其教学经验,经常听其讲课。并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发扬不怕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教学精神,需要在不断的比较探索中探究出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好的、简单适用的解题方法教授给小学生。并把“笨的解题方法”对“简便的解题方法”在比较的过程中均传授给小学生,既可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可教会其简单适用的解题方法。教龄较高的教育者要突破多年的定式教学思维的限制,相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充分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展解决应用题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2.2齐抓共管多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综合分析能力:
针对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稍差的小学生,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与小学生的家长及时沟通,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以提高小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告知家长要注意增强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喜好,选购其喜欢的阅读书,以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教育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多设置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引导小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多种要素解决分析问题。
3结语
本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的论述临近尾声,但在学术界与教育界对此课题的探究与教学实践并未就此结束。本文对“小学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这个实践课题的研究,由于作者的教学经验、研究水平等有限,本文对小学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这个课题的研究或许缺乏深度,期待国内外从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教育者及研究者,共同携手推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探究及教学方法运用实践的推广,丰富小学数学教育者的应用题教学方法,教授给小学生多种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引导其在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中选择较简便的解题方法。
作者:董丹丹 单位:德惠市大房身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加怡.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35):170-170.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断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经验积累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是一种过程性的认识,它是指小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文章主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积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
1.思维经验积累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经常给学生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上,通过实际操作,小学生能够获得最为直接的教学活动经验,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做摸球的试验,来感受摸到球的可能性。比如,在已知的盒内有六个红球和四个白球,让学生判断自己摸到哪个球的可能性更大,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为了探究结果,就有必要进行动手操作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对实验结果充满着渴望,在这种渴望的支配下,学生会更加专心地做好实验和探究性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本来就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和使用价值,但是,要想将数学活动经验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还有必要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概念化和形式化。
2.感官经验积累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能够获得对相关知识和问题最直接的感受。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目的,并不是将问题解决就可以,而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可以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然后将这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并且依次拼在一起,从而发现刚好能够成为一个平角。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知识的理解,加深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3.学习方法的积累策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维积累,也能够沉淀出一种经验,不过这是一种思考的经验。一个善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能够进行认真反思的学生,随着经验积累的增强,他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增强。例如,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在教材中,给出的是测量几瓶液体结果中质量和体积的有关记录,然后对体积和质量的比值进行填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比的相关知识。这样形象直观的图形比较,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及其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可能不太了解液体的质量、体积的比等相关概念,但是基于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包括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学生便会产生一种直觉,那就是在比的知识中也会存在某种类似的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不为零的相同数字,在它的结果中比值是不变的。像这样的经验,学生通过之前的经验便可以获得。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必须重视经验的积累,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以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实践中,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课堂活动,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学五年级教学实践课程,校园的绿化面积这堂课中,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稍微复杂图形的面积问题,并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任课老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加强对测量、计算等相关问题的指导,在观察学生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能够自行设计出花圃,并通过测量,计算出花圃的面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小学生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也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不断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将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思维经验、感官经验、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策略,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玉萍.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2]梅建青.从生活经验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现代特殊教育,2012(2).
1.1 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1.2 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2 数学学习中的“说”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
2.1 说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说“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说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一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2 说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3/4、7/25、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3/4、3/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3/11、3/7的分子同样是3,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思路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3 数学学习中的“读”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
3.1 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3.2 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小学生数学报刊杂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4 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听、说、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听”、“读”的检验,对“说”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4.1 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2 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摘 要:依据奥苏贝尔学习动机驱力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自编《小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 ,对临沂市梨杭小学3-6 年级,4个年级237名城市学生进行调查,试图对年级、性别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内驱力 小学生 年级 性别
1.引言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一定动机基础上的,动机是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是由个人的某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需要所引起的,是人类的行为指南和直接动力,也激励人去达到某一目标,并长期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个体的行为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决定这个个体活动的倾向性、选择性、自觉性、积极性和持续性。而学习动机是动机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很多,但是,在学习动机驱力理论方面,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学生个性、学习的兴趣、自我认知、特定学习任务、考试、物质诱导、家长、教师的期望等方面进行调查,以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种动机内驱力为学习动力划分依据,研究这三种内驱力在年级、性别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的不同、掌握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
2.概述
2.1学习动机的概念
对于学习动机,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tolearn)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
2.2学习动机的分类及组成
本学习动机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维主编的《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进行分类的[4]。
(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3)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4)主导性动机和辅动机。主导性动机在动机的活动中其主要的支配主用,辅学习动机在活动中其次要的辅助作用。
根据奥苏贝尔学习动机驱力论,学习动机主要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5]。一是认知内驱力,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一种因自身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三是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3.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因素的理论非常多,但总体说来,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某一个学龄阶段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很少有人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不同阶段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有,李长岷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变化的结果显示:小学生学习动机由入学初期朴素的学习动机产生,低中年级浅近的学习动机形成,中高年级远大的学习动机发展[7]。王有智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2-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表现出由附属性动机、威信性动机、认知性动机、成就性动机的强度渐增特点,成就性动机处在较高位置[8]。林文智对2年级和6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学习动机由外部学习动机为主导向内部学习动机为主导转化[9]。李炳煌对中小学3-11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及各驱力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5]。
国外也有很多关于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但对于学习动机发展趋势变化的研究多以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为研究重点。其中,Lepper、Corpus等人研究发现,内部动机随着年龄的上升存在显著的线性下降;而外部学习动机则一般变化不明显[13]。Harter认为,内部动机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显著下降,而外部动机显著提高,两者呈负相关状态[14]。
虽然对小学生学习动机大研究理论非常多,但用驱力理论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并不多见,故本文运用学习动机的内驱力理论,对小学生三到六年级学习动机的变化趋势与年级以及性别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
4.研究设计与过程
4.1研究目的
(1)通过调查来深入了解和探究临沂市小学三到六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与年级和性别的关系变化情况。
(2)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的变化、掌握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趋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4.2研究对象
临沂市梨杭小学3-6年级学生,每年级选取一个班级。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7份,有效问卷237份,问卷回收率为98.8%,有效率为94.8%。
说明:本论文研究对象为小学生,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认识汉字水平有限,问卷实施有一定难度,故研究对象设为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
4.3研究假设
通过对一些文献研究,对于本次研究有以下两个初步假设:第一,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随年级升高有一定变化趋势;第二,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4.4研究工具
本论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状况变化进行调查。所使用的问卷为自编《小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见附录),该问卷以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关于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以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变量作为学习动机的测量指标,自行编制。此问卷可以作为测量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工具,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特点。
问卷结构内容分析:问卷共有24个题,其中认知内驱力维度测试的题目共有7题,分别为第1、2、6、7、22、23题;自我提高内驱力维度共包括5个人题目,分别为第4、5、10、11、22题,附属内驱力共包括8题,分别为第12、13、16、17、18、19、20、21题。问卷计分采用五点计分法,分别为“非常符合”5分、“符合”4分、“一般”3分、“不符合”2分和“非常不符合”1分。各维度得分为该维度所有项目得分之和。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样本总体情况
首先对各测量问卷进行初步统计,结果如下:
5.2结果与分析
5.2.1三种内驱力与年龄关系
初步分析:以年龄(年级)为自变量,以附属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2405>0.05,无显著差异,说明年龄在附属内驱动力得分上没有显著影响。
初步分析:以年龄(年级)为自变量,以认知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5041>0.05,无显著差异,说明年龄在认知内驱动力得分上没有显著影响。
初步分析:以年龄(年级)为自变量,以自我提高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177<0.05,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年龄在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得分上具有显著影响。
5.2.2三种内驱力与性别关系
初步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以附属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3731>0.05,无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在附属驱动力得分上不具有显著影响。
初步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以认知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004<0.01,具有十分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在认知内驱动力得分上具有显著影响。
初步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以自我提高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125<0.05,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在在我提高内驱动力得分上具有显著影响。
6.结论与分析
6.1三种内驱力与年级的关系的结论与分析
通过以年龄(年级)为自变量,对学习动机组成的三种内驱动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为:附属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在小学三到六年级中不具有显著差异,即年龄(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对两种内驱力变化影响不大。但自我提高内驱力在小学三到六年级中具有显著差异。另外,附属内驱力在小学生中占主要作用,认知内驱力次之,自我提高性动机最低。这与我国林锦秀的研究有一点差异,她认为:小学阶段认知内驱力占主要作用,附属性动机次之,自我提高性动机最弱。
虽然附属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变化不显著,但是仍有一定微小的变化趋势,三种内驱力随年级的变化趋势分析如下:通过对对各年级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附属内驱力从三到五年级逐渐提高,而在六年级有所下降;二是认知内驱力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六年级的得分最高,四年级的第二,三年级的第三,五年级的最低;三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呈一定的波动状态,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三年级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得分最低,四年级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最高,六年级的次之,五年级的第三。这与我国李炳煌、林锦秀等人的研究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小学阶段学习动机的几种内驱力的发展是不稳定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年级各种内驱力一般都会有一个变化转折点,或是下降,或是上升。这也是之前各教育研究者所共同认可的。
内驱力在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有波动、不稳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方面,从我国青少年思维发展特点来看,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随年级的增高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15],一般在四年级(10~11岁),或确切点是三至五年级之间。另一方面,从我国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独断性和果断性是低水平的,意志品质的发展是不稳定的,这也是学习动机发展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其中,在小学三年级呈下降趋势,而四、五年级出现增强现象[5]。因此,一般认为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具有波动性,这也体现了小学生思维及意志发展不稳定的特点和规律。
6.2三种内驱力与性别的关系的结论与分析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学习动机组成的三种内驱动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为:除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对性别均具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性别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但附属内驱力对性别不具有显著差异。而且通过对三种内驱力中男女得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每一种内驱力中女生的得分都高于男生。这与我国研究者周国韬、景怀斌等的相关研究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通过对本问卷结果的分析,结合之前国内外一些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管是认知内驱力,还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原因,认为女孩一般比男孩更顺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期望;二是女生生理和心理发育原因,认为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早熟于男生,在学习中易于体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而我个人认为造成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女生明显地高于男生的主要原因是男、女生成熟期的时间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习认知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上存在差异。
7.思考与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对梨杭小学250名三到六年级小学生关于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小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性别中,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而对于不同的性别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水平也是不同的。
提出以下两个建议:
第一,对小学生不同年级学习动力存在的波动来说,由于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独断性、果断性水平本来比较低,意志品质的发展不稳定,个体差异性比较大,而且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单纯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什么固有的变化,有什么特定发展趋势,而是应该结合小学生动力内驱力发展的不稳定性、可影响和可控制性,找到合适的方法,正确的激发小学生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二,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来说,从本文的研究开看,女生的学习动机内驱力水平高于男生的,且在认知内驱动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学校以及家庭要给与男生更多学习动力的正确的引导,提高男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接触的事物比较少,辨别好坏的能力比较差,因此,要给予女生适当的、正确的指导、引导,防止出现不正确的学习动机。
8.结语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开端,是良好学习动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加强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影响因素的研究,了解不同年级阶段、不同性别学生三种内驱力的特点,进行有方向、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做好小学生学习启蒙工作,这是当下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应该注意做好的事情。
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存在一些不足。问卷主要选取了小学三到五年级四个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年级的选取上跨度比较小,以至学习动机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另外,研究对象均来自于一个学校,学校虽然来自于城市,但处于城市的边缘,即农村、城市性质均具有,不具有农村或者城市小学生的典型性。希望后续研究能选择多个年级、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研究,同时能够增加一些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男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第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40-241.
[2]王雁.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9.
[3]刘惠军,王斐.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状况分析[J].教育探索,2004(12):106-107.
[4]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0-192169-161
[5]李炳煌.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101-104.
[6]林锦秀.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福建福州350025):81-82
[7]李长岷.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西南师范学院学报[J].1984,9(3)73-74
[8]王有智.西北地区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20-24.
[9]林文智.小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论坛,2007(8):32-33.
[10]陈·巴特尔.关于小学3-4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115-120.
[11]刘政宏,张景媛等.国小学生学习动机成份之分析及其对学习行为之影响[J].教育心理学报,2005,37(2):173-196.
[12]张敏,雷开春,等.4-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2005(1):183-185.
[13]LepperMR,CorpusJH,IyengarSS.Intrinsicandextrinsicmotivationalorientationsintheclassroom:agedifferenceandacademiccorrelates[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05,97(2):184-196
[14]Harter,S.(1981).Anewself-reportscaleofintrinsicversusextrinsicorientationintheclassroom:Motivationalandinformationalcomponents[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7(3):300-312.
[15]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6]周国韬.初中生学业成就动机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3,(6):344-347.
[17]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1995,(2):
180-183.
[18]余水,陶云.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性关系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7,03:79-82.
[19]张宏展.谈农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商品与质量,2011,S7:238-239.
[20]米萌.浅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关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2:65-66.
[21]刘淳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96-98.
[22]孙丽丽.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3]魏军,刘儒德,何伊丽,唐铭,庄鸿娟.小学生学习毅力与学业努力的关系:任务价值与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A].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3:1.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49-02
在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规范办学行为、减负等强有力的措施和行政行为,叫停了许多不符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类似于节假日补课、辅导、办班等等不规范办学行为,重新交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对学生校外时间的教育问题也就无法回避地摆到了全社会的面前,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校外时间则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探索面对“中小学生的校外使用的问题怎么办?”的应对策略则变得既迫切又有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情况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介绍,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对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情况及相关问题形成整体认识;二是分析研究中的不足,明晰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一、文献统计分析
截至2016年6月1日,将与中小学生“校外时间”相关的研究内容:课外生活、课外活动、闲暇生活、闲暇教育作为检索内容,以主题为检索项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进行匹配精确搜索,将三者搜索结果相结合,去除年鉴记录、重复检索、非学术性文章,其中包括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刊文章,具体检索结果见表1-1。
表1-1 CNKI校外时间相关文献检索结果
检索项 课外生活 课外活动 闲暇生活 闲暇教育 校外时间
检索结果 166 204 52 60 116
二、文献内容综述
1.课外生活和课外活动
从表1-1可知,以“课外生活”和“课外活动”为主题进行检索,所获得检索结果分别是166篇和204篇。对以上检索文献进行归整可发现,对于课外生活和课外活动学者们的研究有诸多交叉与重叠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研究内容:
(1)意义与作用研究。王彩凤(2013)从课外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课外活动的充实性、课外活动的自主性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2)现状研究。现状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大多数学者集中于对中小学生课外学习现状的研究,包括课内学习的延伸、课外辅导的研究;其次,是对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
(1)关于闲暇生活的研究
闲暇生活,指“按个人意愿休息、娱乐、满足多种需要的自由时间。 ”经过调研,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有以下特点:时间少且分配不均衡;闲暇时间自主性缺乏,内容和形式单一;社会融入性差,个体活动较多;闲暇活动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幸福感偏低;对闲暇时间的价值认识不足,缺少指导和计划。
(2)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
我国闲暇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闲暇与闲暇教育的界定。对于闲暇教育的概念,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冯建军教授认为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 。李雪峰认为闲暇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即闲暇教育是培养人们形成一种正确的闲暇观,提高人们合理有效地支配闲暇的能力和技巧,提高人们休闲活动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闲暇教育应该当成一种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2)闲暇教育的价值。3)闲暇教育的内容。
3.研究述评
纵观学者们研究成果,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宝贵的价值,研究视角有所拓展,从起初的抽样调查、个案研究拓展到区域或更大范围进行普遍研究,更大程度地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然而,我国关于中小学校外时间的研究虽然数目有所增加,但是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1)国内对于学生校外时间的研究大多集中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评述,符合我国特色的实证性研究较少;
(2)学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方面问题或部分领域的笼统概述,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
(3)重视校外时间教育的功能性或价值研究,但对具体的校外时间的管理、校外时间具体指导与实施途径研究鲜少。
(4)对于农村学生的校外时间关注度不够,专门针对农村学生校外时间的研究文献稀少。
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校外时间使用、校外时间教育等基本理论层面的问题;进一步开展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占有与利用情况的实证性研究,利用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式开展学生校外时间活动内容、校外时间教育情况调,发现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上的问题与需求,分析具体原因;最后,在对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情况的调查总结的基础上,主要从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和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戴斌荣. 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05) .
[2] 陈传锋,王玲凤,陈汉英,俞国良. 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 2014(06) .
[3] 王彩凤. 试论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J]. 科技视界. 2013(35) .
[4] 陈桂生. 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9.
[5]冯建军,万亚平. 闲暇及闲暇教育[J]. 教育研究,2000(09).
[6] 李雪峰. 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07.
[7]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7.
一直以来,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该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数学学习载体的教材、多媒体技术与考试测验在观察、实验、内省中,在同伴合作学习的交流碰撞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应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断革新。
一、教材编排力求“精、新、思”
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载体——教材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开始采取一标多本模式,这是我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当前,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以及多重教育诉求目标的指引下,各套数学教材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受教学信 息论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教材是课堂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媒介。教材编排科学合理与否、所选内容恰到好处与否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
1.素材选择要“精”
所谓“精”指所选材料应当是从众多材料中经过千挑万选、千锤百炼的,每个素材都应当是仔细斟酌、比较后遴选的。小学数学相较其他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言,更为注重基础知识和思维开发,教材中所选素材也普遍较为浅显易懂。但真正衡量一本教材所选素材优秀与否的标准,除了“易知”以外,更重的砝码是“精”。
教材在传统的教育观里,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宝典。虽然“唯教材论”早已遭到鄙弃,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仍然占有不可捍动的地位。在教材中所编选的每一个例题、每一种解答模式都应该是能经得起多番推敲的。它既源于生活又在某种程度上高于生活,即便没有太多的定理、定律,但启发思维的萌芽还是存在的。
2.内容编排要“新”
提及对教材编排的创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教材页面的扩大和连环画般的彩色印刷。笔者认为,除了在感官上对编排设计创新之外,内容的创新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博辛(Nelson,L.Bossing)将教材组织形式分为: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或教育式组织。作为数学教材,应当兼顾逻辑式组织与学生心理式组织。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基本的逻辑组织从例题到解析,再到练习,层层深入,由易入难是抽象思维形成、建立、巩固、运用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学生好奇、自控力欠缺等心理特征,在教材的编排上面要结合学习心理论通过暗示性指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习惯。结合色彩的运用,缓解小学生容易产生的视觉疲劳;结合悬念的运用,增强小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合鼓励暗示性词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练习题的设计要引导“思”
练习题一直以来都是教材内容编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对于一门训练抽象思维的学科而言,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还应该渗透一些思考的指向性,挖掘小学生探奇和好胜的心理特质。当然,要在教材中太多的体现深层次的思考亦是不现实的。练习题所蕴涵的思考深度可供学生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形成发挥题、攻关题、挑战题等形式,经由教师指导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考的空间。
二、多媒体运用体现“现代化”和“情境化”
小学数学往往是通过直觉、分析、想象、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试题设计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首先,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媒介,具有形象化、直观化、便捷性等诸多优点。教师在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通过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所学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同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鞭策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
其次,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图象、色彩、动态画面等多种因素的调动,可以创设出一个个数学情境。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带入情境。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二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教学进行整合,选择有用的相关信息,无疑会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试题设计彰显“创新性”和“人性化”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考试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考好,考出自信,考出乐趣,考出对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情与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版面设计的人文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情
数学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考试的评价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份期盼,一份人文的关怀。因而在试卷的版面设计上首先要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一份关爱,让孩子拿到试卷的那一刹那,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情和真切的关怀。
转贴于
(1)巧改标题。标题的设置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与情趣,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份轻松与信任,让考试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慧旅程。试卷各题型名称的变动,需要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善用“移情”,把从学生的视角和心态看待世俗所定义的“真理”,换之以易于亲近而活泼的面孔出现。诸如“快乐ABC”之类,通过这种感性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与老师的距离。
(2)友情激励。美国的一位课程理论家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测评其更大的功能应该是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非对学生的一种“宣判”,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2.呈现方式的情境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是脱离了现实问题的原型,只为巩固数学知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编制的。试题内容是纯数学知识或数学模型的,学生对这样的试题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考试的心理仅仅为了应试而考,并为以后难度逐渐提升的数学学习埋下了隐患。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在呼唤有情趣课堂的同时,也同样呼唤有情趣的考试,把枯燥的数学、乏味的计算融入富有生机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充满鲜明具体的形象中,学会从教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解题思路的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个性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育应转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创造型模式上,在这一过程中,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开放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探索空间,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开放的解题中释放灵感,飞扬个性,领悟到数学的灵活性、深刻性与鲜明的个性。
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以丰富的内涵催生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解题中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与个性之美。
4.解题结果的过程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考性
传统的考试测验通常忽视对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往往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容易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小学生中诱导出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功利主义行为。数学作为一门讲求严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其各中过程和细节都来不得丝毫含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试题编制中,应尽量做到少考或不考单纯的概念、法则及定律等再现型知识的记忆,而将考试的侧重点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此外,考试后老师的评阅标准也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数学试卷不仅要在评阅时要体现分步记分,即便在命题阶段,也应该体现解题结果求得的过程化,适当标注分步记分的标准,引导学生由一知半解做出初步尝试再到深入思考求得。从而在整个过程中习惯并乐于思考,不畏难,不轻易放弃。
参考文献
二、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个很复杂的概念,研究者往往因研究的取向不同而对创造力有不同的定义。过去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不外乎从历程[1]、个人的特质[2]、产品[3],以及压力环境[4]四方面进行讨论。历程的观点着重于分析产生创意的过程与阶段;个人特质的观点注重于探讨高创造力者应具有的人格特质;产品的观点着重于界定创造性产品的标准;而压力环境的观点则着重于探讨压力或环境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三、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不断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且通过思维的有效发展,小学时期的儿童在创造力方面有着实质的进展。[5]
(一)小学时期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进入小学后,在教师的影响下,其想象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儿童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2.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度到可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二)各科学习中小学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通过我国台湾学者贾馥茗对语文科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进行的实验研究[6],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学习中儿童创造力是向前发展的,进行创造性教学是可以加速其进展的。
2.我国台湾学者贾馥茗也对数学科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7],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儿童的创造力可以得到迅速的发展,而科学的教学则会加速这种发展。
四、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学校因素
(一)学校教育对儿童个体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文献探讨[8-10],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正面学校因素为:
1.学校课程提供思考能力的训练。
2.教师提供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榜样。
3.教师表达对学生创造力表现的期望与信心。
4.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5.同辈榜样的学习。
阻碍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因素为[11]:
1.教学中的偏差妨碍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2.陈旧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心理压抑感妨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二)学校创造力教育的重点
我国台湾学者葉玉珠通过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学校教育应该加强的方面[12]:
1.培养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精神和态度。
2.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收集资料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4.强调多元化的教育。
5.重视自省能力的培养。
6.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于培养孩子的成就,更应该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性。
7.教育并不是只有知识的教导,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启发。
8.教师应该提供学生一个开放的想象空间,引导与鼓励学生,而不要压制学生的思考。
9.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
整体而言,正面的学校环境应有助于创造力发展,但对于学生长久创造力的表现影响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究其原因,师生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的期望等等都有可能是其影响的关键因素。
五、结语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创造力概念的认识,以及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认知,结合相关研究对儿童创造力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分析,这些将有助于学校老师,对合理、科学的进行教学提供帮助,同时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allagher,J.J.(1975).Teachingthegiftedchild(2nded.).Boston,MA:AllynandBacon.
[2]Feldhusen,J.f.(1995).Creativity:Aknowledgebase,metacognitiveskill,andpersonalityfactors.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29(4),255-268.
[3\10]Sternberg,R.J.,&Lubart,T.I.(1996).Investingincreativity.AmericanPsychologist,51(7),677-688.
[4]Amabile,T.M.(1998).Amodelofcreativityandinnovationinorguanizations.ResearchinOrgantionalBehavior,10,123-167.
[5\1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6-7]贾馥茗.英才教育.[M].台湾:正中书局,1972年
[8]Chambers,J.A.(1973).Collegeteachers:Theireffectsoncreativityofstudent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65,326-334.
[9]Csikszentmihalyi,M.(1990).Implicationsofasystemsperspectiveforthestudyofcreativity.InR.J.Sternberg(Ed.),Handbookofcreativity(313-338).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