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18:14: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汉语培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笔者通过对重庆地区IPA,ICA,IMCPI等对外汉语师资培训机构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三种主要师资培训模式,即:打造双语教学师资,引入“5P”汉语师资培训模式,半工半学在岗培训模式。这三种师资培训模式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培训;“5P”汉语师资培养模式;“半工半学”;在岗培训模式
Abstract: The author has concluded three main modes of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TCASL Teachers in Chongqing District,including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5P”training mode,“half-learning, half-teaching”mode.In sum,the high quality trainings provide plenty of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for the latter users.
Key words: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 “5P”training mode “half-learning, half-teaching”mode
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使得对外汉语师资培训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世界不同国家孔子学院办学的兴起,国内对外汉语师资越来越紧缺。因此,如何能更快更高质量地输出对外汉语师资已成为国内汉语教育的热点之一。但自从国家汉办在2005年停办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后,相关机构推出的各类证书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出:如,IPA(International Profession Certification Association)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ICA(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IMCPI (International Mandarin Chinese Promotion Institute)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等。其中,IPA和IMCPI两所培训机构近几年来在重庆地区发展较快。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主要以问卷调查与口头访谈的形式调查了重庆地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服务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和重庆地区高校学生参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意向,走访了重庆IPA国际注册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心与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合作培养机制的现状,以及重庆IMCPI考试中心师资培训模式的情况,总结出以下三种主要师资培训模式:
一、着重打造双语教学团队
对于各培训机构而言,汉语教师的培训分为“请进来”和“送出去”两个阶段。从“请进来”开始,其最终的目标还是要“送出去”。培训机构一般通过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两种方式进行,从三个月到两年时间不等。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为IPA认证培训中心提供了从讲师到教授,从中级到高级阶段,有层次,有梯度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历史文化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培训中心为每位学员配备了每周两次的英语口语培训,聘请了一批英语国家的外教来上课。由此得出,培训机构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最佳教学模式可以选择为“以汉语教学”为主,适当渗透英语表达能力的培训,这样的师资才能更好地达到“送出去”的理想效果。
二、引入“5P”汉语师资培养模式
“5P”汉语师资培养的提出来自于刘骏的《5P项目概述》(北京首届国际汉语教师5P培训资料)。2009年7月,国家汉办和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京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国际汉语教师5P培训班”。IMCPI培训机构在2011年正式引入此法。
“5P”是一种教师培训法,即用五个主要环节(previewpresentation
problem solvingpracticeperformance)来组织培训,主要着重学以致用,学成有用,强调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应用性。
从社会语言学方面看,“5P”培训以学员为中心,运用交际型学习理论,为学员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选取海外授课经典案例,鼓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从心理语言学方面看,“5P”的设计让学员从完全依赖,逐渐摆脱依赖,选择性独立再到完全独立的过程,更好地锻炼了学员独立思考和独立教学的能力,更好地为海外授课打下基础。
三、“半工半学”的在岗培训模式(in-service training)
这种模式在重庆IMCPI培训机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MCPI独创的汉语角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机构挑选的外国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国家。这种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汉语教学交流模式不仅能让学员充分了解来自各个国家不同人群的习俗,也使得学员不断地学以致用,由用知需,由需再到学的反复演练,使得学员的教学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学员到海外也能很快地适应下来。
以上三种是重庆地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目前的主要模式。正是这些模式的应用,对外汉语培训减少了许多语言沟通的障碍,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更为明晰可行。对外汉语师资的输出既促进了重庆地区外经贸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内对外汉语师资的输出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马玲.海外华文教师培训之本土化培训模式[J].考试周刊,2011.49期
[2]虞莉.美国大学中文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本文所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现实状况包括两点:一是受训教师汉语水平的基本情况,二是承训院校的工作情况。
1.教师汉语水平的基本情况
近十年来,我们接收的参训教师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按照相关规定,参训教师都应具有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教龄,并具备一定的汉语听课、备课能力,但实际情况相对复杂,具体有五点。
(1)以汉语为母语
在参训教师中,有少数人以汉语为母语,他们一般以回族、蒙古族和锡伯族为主。由于他们或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或自祖辈起就使用汉语,并自幼与汉族人一起生活,所以,把汉语作为自己的母语。虽然,在参训教师中,他们的汉语水平较高,但为数较少。
(2)习惯使用汉语
在参训教师中,有些人生活在汉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例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和伊犁等地),或是自幼与汉族学生一起上学,毕业后在汉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虽然他们以自己的民族语言为母语,但他们已习惯使用汉语表情达意,并且,他们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强,这样的受训教师占10%左右。
(3)受过汉语教育
在参训教师中,有些教师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他们一般以某种民族语言为母语,但由于某种特殊条件,较多地使用汉语,从而具有较高的汉语能力。例如,在新疆的一些大中专院校,医学和某些自然科学的专业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就读于这些专业的学生的汉语水平一般较高。另外,一些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因为某种需要,或亲朋同事的某种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最终具有了较高的汉语水平,这样的受训教师占10%左右。
(4)汉语水平一般
由于历史、地域、民族和宗教等原因,即使在北疆,能在大学毕业后使用汉语自由表达的少数民族教师也并不多。例如,在受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接受过与汉语学习相关的系统教育和各种培训,但汉语水平依然一般,这样的受训教师约占70%。
(5)汉语水平较低
在参加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学员中,听不懂汉语日常用语,不会说汉话,更不具备汉语书写能力者约占2%左右。
总之,在受训教师中,其档案记载级别与实际水平差异较大。具体有两种情况。其一,一些学员持有的汉语考试证书的级别往往高于他们的实际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汉语级别考试结束后,长期不用汉语表达与交流,导致汉语水平下降。其二,一些汉语水平较高的学员,或因从未参加过相关考试,或因不熟悉汉语考试程序而无成绩或级别较低,他们经过培训能很快提高汉语水平,并达到相应级别。
2.承训院校的工作现状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援新疆汉语教师的工作方案》。2003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接收第一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参训教师。此后,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院校先后加入培训工作。总之,十多年来,各地承训院校的情况虽略有不同,但大致遵循同一模式开展工作,即把为期一个学年的培训时间分成两个阶段。具体有两点。
第一,第一阶段是学员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这一阶段将集中进行汉语教学。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进行汉语水平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成绩将学员编入不同的教学班,选择适合的教材,开展10至12周的汉语基础教学,同时开设听力、阅读、语法和写作等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组织学员参加相关的汉语水平测试。在考试后,为参训教师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第二,第二阶段是学员入学后的第二学期。这一阶段将开设与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相关的课程,并进行8周左右的教学实习。这时,须把学员按不同专业编入不同教学班,并由专业学院开设专业课程。教学结束,经专业考核后,须将他们分派到中小学和幼儿园实习。最后,全体学员参加结业考试,并由任课教师评定学业成绩。
二、成绩与不足
十多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成绩斐然,不仅培养了数千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更促进了双语教育在新疆的不断发展,为提高新疆教育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多年来,承担培训工作的内地院校,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汉语教学经验,更培养出一支熟悉双语进修教师管理、善于团结民族学员、爱岗敬业、积极奉献,并能赢得学员高度认可的管理队伍。
当然,在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中,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和逐步提高。具体有三点。
1.缺少明确的入学标准
由于没有明确的入学标准,所以参训教师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于是,面对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他们难以适应。例如,水平较高的学员缺乏成就感,缺少学习的动力;水平较低的学员不适应学习环境和课程,进步缓慢,所以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带来实习的困难,最终未能达到双语教师的考核标准。
2.考核标准不明确、不全面
双语教师的考核标准不明确、不全面。一方面,汉语培训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只能以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考核标准为依据;另一方面,口语、专业词汇和教学用语以及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等的考核标准不明确、不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双语教师培训的初衷,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达到汉语考核标准但不能使用汉语授课的情况。
3.培训队伍的水平有待提升
十多年来,各承训院校的培训队伍成绩卓著,但仍存在三个问题。
(1)专职管理人员匮乏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具有特殊性,所以承训院校原有的管理体制、方法和经验几乎无法适应其相关的管理要求。另外,由于人员编制、用工政策等的制约,承训院校不得不聘用编外人员参加受训教师的管理工作,而使用编外人员,必然带来一些问题。例如,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责任意识、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等。
(2)培训教师缺乏专业性
的确,双语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就目前而言,承训院校的培训教师缺乏专业性。例如,由于受训教师需要突击语言课程,因此,需要专业的培训教师,但承训院校的语言课教师(他们的教学对象原是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他们的教学课程是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和教学法等)既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又难于全身心投入受训教师的教学工作。
(3)培训教师没有积极性
对培训教师而言,培训工作仅仅意味着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难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具体而言有两点:一是培训院校只为培训教师提供微薄的薪酬;二是培训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晋升职称、考核表彰等教师评价中显得无足轻重。
三、工作设想
2011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启动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改革试点项目,作为项目参与单位,我们认为欲提高培训质量,除严格把好学员入学关口外,还须制定相关的标准与规范,以总结工作经验,弥补工作不足,提高培训质量。具体设想有三个。
1.制定全面、明确的培训考核标准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是国家开发建设西部地区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建设较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和人民文化水平的伟大战略工程,因此,务必制定全面的双语教师培训标准,以构建成熟的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
(1)语言考核标准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即应在其母语和汉语的使用和教学方面达到相当的水平。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来说可通过他们的学历考查他们的母语水平,而相关的教师管理机构主要应考查他们的汉语语言水平。为适应民族地区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已为他们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并于2007年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经过几年的运作,效果比较理想。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整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和考核标准,规定自2013起不以汉语水平考试的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以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的考核成绩作为评价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水平的唯一标准。另外,自治区教育厅也及时调整了参加双语教师培训学员的考核标准。
的确,明确语言考核标准是一项积极的改革措施,但它还不能完全体现双语教师培训的要求,尤其是他们的专业语言、课堂教学用语以及口语表达还缺乏明确的标准。我们认为,既然是教师培训的语言标准,就应具有不同于其他人员培训的鲜明特色,即教师特色,因此,在这次双语教师培训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中,除细化双语教师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的评价标准外,还积极进行了教师专业语言、课堂教学用语以及口语表达等标准的研究和制订,以便使其适合双语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目前尚无可直接使用的材料,所以,需要我们这些项目承担者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做起,选择适当的语言资料,制订适宜的考核标准。另外,关于学科知识的专用词汇,我们设想至少应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生物等学科。
(2)专业知识考核标准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双语教师培训工作须制定翔实的专业知识考核标准。
(3)教学能力考核标准
教学能力考核标准是双语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差异及学科迅速发展的现状,双语培训工作开展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在这次研究中还需要规定一个适用范围较广,权威性较强,既具有明确考核目标,又适合操作的、统一的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当然,作为短期培训的承训院校,确实难以承担上述考核标准的制订工作,而参训学员也难以在短期内达到考核标准,但我们认为,这些考核标准务必落实于文字,也就是,既明确双语教师的必备条件,又制订分步、分级的落实计划,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可正式实施。
2.强化培训队伍建设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规范的工作,它需要一支比较专业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目前,各省市的承训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例如,2010年,天津师范大学成立了援疆工作办公室,组建了专职的培训管理队伍,负责培训课程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并且专业课教师所在的院系也已把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他们的本职工作进行管理。当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任课教师的评价、奖励以及职称晋升等应纳入相关的研究范围,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规范。
3.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很快。这些援外学员在华培训期间,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热情,让援外培训中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对外汉语这方面培训。
比较发现,针对中国援外项目中的来华援外学员的对外汉语教学与普通的语言类院校或语言培训单位不同的是:援外学员的汉语培训以兴趣为主,不以系统的汉语学习为目的。
一、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零起点短期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原则:
(一)教师的引导与学员的自觉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起到引导作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是信息源。在短期班教学中,教师承担导演的作用,课程的进度、授课的方式、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一切教学引导,都必须符合学员的需求,需要学员主动的配合,自觉的学习。所以这一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训目的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援外项目中的对外汉语培训目的是听说为主,培养兴趣,为推广汉语做努力。根据培训目的,我们希望通过汉语培训增加学员对汉文化的兴趣,但同时考虑到学员个体差异性,他们往往来自世界各国,各自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都不尽相同,所以也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要素
(一)教学对象
零起点短期班的援外学员,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习时间短。一般在2周-3周。
2.来华目的不是学习汉语。
3.构成不同。学员来自不同国家,母语不同。
4.年龄不同。学员都为成年人,但年龄差异也不同。
5.学习态度不同。有的学员学习积极,有的比较随性而行。
(二)教学主体
作为引导作用的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的功底,教师就不能灵巧自如地讲清楚知识点,无法帮助学员答疑解惑。另外,在这些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些特别的教学能力。作为零起点班的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演员和导演的双重角色。在学习的最初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起点班的学员对授课教师的观察、模仿、学习都是进行时的,教师通过各种丰富的表情、动作与学员沟通交流,课堂气氛的活跃将势必带动学员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
“零起点”、“短期”、“援外”等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汉语培训的重点一定是偏重某项技能,而不是完整的语法系统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综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1.听说是重中之重。援外学员的主要目的是在短期内接受中方的技术培训为主,而汉语学习只是辅修。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大多数学员希望在短期内能与中国人进行简单的会话,非常愿意开口说汉语,也非常愿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已学的汉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在课后也时不时在操练,这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听说水平。
2.适当的语法教学是必要的。我们说完整语法系统不是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就学习和掌握的,也没有必要,因为当我们在运用传统的那套复杂语法体系教学时,学生并不感兴趣。经调查发现,学员认为的真正语法是重点操练一两个句式,然后通过不断的替换练习来掌握它,而这种操练正是一种更为直观的语法表现形式,对短期学员来说,更实用也容易掌握。
3.声调是语音教学的关键。汉语拼音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之一,汉语的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错了就容易造成交际困难。之所以学员会出现洋腔洋调,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声调不对。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声调教学应作为语音教学的重点。实践发现,教师在示范发音时,要有一些夸张,要让学生看清楚自己的口型。
4.汉字的认读可以暂时不作要求。对援外学员来说,一方面,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很短,而且他们的母语大多和汉语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汉字的认读,学员的需求不高,因此学习的动力也不足。
5.词汇教学是抓常用词为主。语言教材往往涵盖内容过于丰富,其生词与功能信息之大,不是学员能在短期内接受的。这将影响学员学习的信心。所以,在处理词汇方面,我们采取有所讲有所略的办法。有些词语是非常必要的,在生活中常见,在交际中常用,可以不正式地讲,甚至不讲。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智慧。援外学员都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他们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对他们的表达和交际有用的词语。
三、教学新模式
根据以上教学原则和教学要素的特点,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以“重视听说,兴趣为主”的针对短期零起点的援外学员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
课堂学习主要以拼音为媒介,不以汉字为要求;词汇教学为主,常用句式为主,而不以语法为主;以课堂操练为主,不以课后作业为主;以培养汉语兴趣为主,不以学成为主;以听说为主,不以书写阅读为主。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成认知结构,人们总是通过触发和有限度地激活这些已储存的知识体系来通往未储存的新知识。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学员时,学员可以通过存在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这也为我们的对外汉语短期教学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刘询.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国际汉语教师,即传统意识上的广义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指在中国境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授课的汉语教师,也包括由国家公派至海外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以及海外本土的汉语教师。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于2008年推出《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把教师标准分为五大模块,即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1]在前四个模块之内包含了六项标准,其中,标准一和标准二对应的是语言知识与技能,分别是汉语和外语的;标准三和标准四对应的是文化部分,即中外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标准五和标准六涉及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跨领域的涉及范围较广的学科,掌握一定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民族学、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是国际汉语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力保证。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涵盖面很广,其基本的专业素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语言知识技能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把汉语教好是国际汉语教师的首要任务。每一位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较好的汉语读、写、听、说能力。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汉语言学知识外,还应熟悉教学对象母语的语言特点。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知识与技能是合格国际汉语教师的必要条件。
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习惯和风俗)、心态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同种族的人在不同的生存生活环境下,创造和传承着不同的文化。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小文化”教学和“大文化”教学。“小文化”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话语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和态度。“小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出现较多,贯穿整个语言交际和课堂教学中。“大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地理、音乐、舞蹈、文学、建筑等,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会引入“大文化”的教学。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首先就应该热爱和了解中华文化。教师应掌握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学与艺术、中国民俗、中国主要哲学与宗教、中国国情等基本知识,并用之于教学。教师还应了解中外文明的特点及历史,中外政治体制、法律体系的主要异同,世界主要宗教派别与世界主要哲学思想流派。此外,国际汉语教师还应该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不可盲目排斥他国文化。
2.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中常因交际双方的思维模式、交际策略不同,谈话的内容、时机、方式不同,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不同而造成交际误解,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除了具备以有限的语言手段成功地开展交际的能力之外,还应能够用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来解释交际行为和现象,澄清交际误解。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即对汉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有着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懂得各民族的文化多元共生的道理,并且在交际中做到、平等对话。
3.精通并熟练运用教学法
除了具有扎实的汉语言专业知识以外,国际汉语教师还应精通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的教学法,并依此来安排和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使教学实践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教师应掌握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掌握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具备根据不同学习者、不同教学环境、不同课型对汉语教学方法加以综合、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网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便利工具。多媒体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教师应熟练掌握运用多媒体设计、编排课程及开展教学的技能,教师还应了解基于网络开展教学的方法。
4.具有自尊自重和进取向上精神
国际汉语教师要自尊自重,具有时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举止要大方,行为处事要实事求是、不卑不亢,以良好的举止和学识展现中华文明的美德,吸引更多的外国朋友学习汉语。此外,国际汉语教师还应注意增加亲和力和个人威信,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知识和技术快速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国际汉语教师应该不只擅长教学,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开展调查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及时了解本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善于学习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有自我完善、进取向上的精神素质,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并对自己的教师职业进行合理规划。
二、当前国际汉语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科研能力较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国际汉语教师的队伍成员比较复杂,其中有接受过正规的国际汉语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也有外语专业或中文专业毕业后转而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也有很多人只是出于爱好中国文化或仅仅是以汉语教学作为谋生手段的。我们发现,教师队伍中的很多人,在语言学知识层面,基础理论并不扎实,比如普通话不达标,汉字书写不规范,汉语语法特点不熟悉。在外语能力上,不能较为顺畅地与汉语学习者进行沟通,无从了解双语学习者的真实困难。在教学法方面,很多教师教学没有章法,有的人把国内面向中国人教授语文的方法挪过来套用;有的人将一种外语教学法当做普适的方法应用到各种课型。这些教师缺乏根据不同学习者、不同教学环境、不同课型对汉语教学加以综合和创新的能力。此外,由于各种客观现实原因,如课时多、工作强度大,很多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科学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新的外语教学理论疏于学习,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大大受限。
2.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文化教学的意识尚显薄弱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只有熟悉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功能及相关理论,才能提高汉语文化自信心。那些容易得到留学生肯定和信任的教师,往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汉语教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只关注语言的讲授和操练,而对于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对于语言背后隐藏的深层级的文化内涵缺乏应有的敏感度。有的教师面对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交际误解,不知道以何种策略应对和解决。在学生对汉文化现象提出问题或质疑的时候,有的教师仅凭个人生活经验简单作答或者避而不答。美国外语教学学会制定的《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是当前被普遍认同的外语教学标准,提出了五大外语教学目标,它们是“沟通( 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连(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社区(Communities)”,简称“5C”标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国际汉语教师,如果缺乏“沟通”和“文化”等外语教学的重要意识,那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三、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国际汉语教师应该怎样学习或者以何种方式学习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能够胜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独立工作的汉语教师的工作?教师的专业成长既受到教师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师群体、教育政策、组织文化、校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2]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有赖于教师个人对自我职业的规划、对自我知识的管理和自我反思,而且也有赖于教师个人之外的其他因素。为此,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1.做好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专业领域的会议交流
教师首先要从个人努力出发,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设计,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如充分认识自己还需要掌握哪些学习、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教学方面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提高。国际汉语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机构举办的专题讲座、教学演示。国际汉语教师可亲自或者利用网络观摩微格教学课程,以快速获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作为汉语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通过聆听同行专家的研究汇报,与同行教师分享探讨,通过交流不断总结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取长补短。另外,应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对外交往的机会,如利用在孔子学院工作、到国外大学访学等机会增进对多元文化的了解。
2.做好个人知识管理,加强自我反思
国际汉语教师可应用Blog工具,采用反省杞记法、教学档案法、经验学习法,对个人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学环境知识、学习者特征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反思,国际汉语教师要能发现每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适时调整教学。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分析,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
3.完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建立科学的国际汉语教师准入制度
对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的认定,国家汉办颁布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并且对通过考试认定并达到相应等级的教师,颁发初、中、高三级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然而,此证书一方面并没有成为国际汉语教师从业所必须具备的资格证明,另一方面在国外也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全球视野看,目前还没有独立完善的汉语教师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因此,参照其他国家外语教育和推广的经验,完善我国国际汉语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并加快推广,是有关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4.优化培训体系,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整合专业发展资源
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让教师有机会接受进修与培训。其次,培训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课程。比如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再次,重视培训成果的整合和转化。可以通过编辑论文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论坛、网上培训课程共享等方式,在总结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同时,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机会。在国内,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就是一个汇集汉语教师的很好的组织。国内高校和汉语研究机构联合举办的常规化的各类汉语教学研讨会也是汉语教师互相交流的很好的平台。在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应当为本土汉语教师区域平台的构建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一、新教师与教学专家的差异分析
国际汉语教师成长的目标是成为语言教学专家而非熟练的教书匠,教师培养、培训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引导教师不断向教学专家的目标发展。那么,一个新教师和一个语言教学专家之间有哪些不同呢?
概括地说,新教师与教学专家之间主要存在着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知识的差异。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解决问题效率方面的差异,对教学对象和教学过程判断能力的差异。这三方面的差异会在教学计划的制订、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课后对教学质量的评估等几方面表现出来。[1]
1.教学计划制订的差异
教学计划可以有两种形式:写成书面的教案和教师头脑中的教学计划。新教师会把许多时间、精力用在对细节的安排上,甚至连操练的遍数和所用的时间都一一注明。与新教师相比,教学专家的教学计划通常比较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很强的预见性。教学计划的简洁表现为:教学专家的教学计划一般比较突出该课时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不多涉及教学的细节。这是因为,教学专家一般认为,教学的细节安排是由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决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决定采取适当的教学对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专家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并不完全靠现场的发挥,而是有一定的预见性,他们不仅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也常常能预见到学生将有可能做什么。
2.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差异
首先,教学专家有一整套吸引和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而新教师在这方面往往比较欠缺。此外,教学专家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这表现在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在这方面,新教师的差距无疑是很大的。新教师在控制、运用语言上就缺乏应有的意识和能力,在对外国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教师说的学生不懂,学生说的教师不懂,而过多的利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虽然有时是必须的,但也有不小的负面作用:一来受制于师生的英语水平,二来不利于学生形成汉语的语感。所以“用汉语教汉语”既是我们提倡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学的困难所在。新教师往往在教学中,缺少控制语速、词汇及语法的意识,而教学专家则可以比较自如地运用教学语言,包括适当的语速、简洁生动并符合学生汉语程度的解释性语言等。
3.课后对教学质量评估的差异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教学专家与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有不小的差异。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评价,往往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有时会过分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板书或某一个生词的讲解等。而教学专家则不太注意课堂管理和自己的表现,而更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哪些教学活动对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更有效,学生在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上有哪些困难和不足。
二、教师的成长过程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适应阶段
适应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教学无法”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来源比较复杂:一般没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学习过,也没经过正规的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培训,其中条件比较好的是中文和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这一阶段的教师一般是兼职教师,少数是刚参加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毕业生。由于“教学无法”,他们的教学策略,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应对”。具体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际汉语教学这一学科缺乏学科意识和专业意识,对教学的重要性、艰巨性都认识不足,或多或少地抱有“是中国人就能教汉语”的错误观念。他们大多认为国际汉语教学是小儿科,甚至只是创收的一种手段。
(2)国际汉语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完善,缺乏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也缺少教学经验知识。根据我们对近几年参加进修的442名中外教师(26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统计,其中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汉语语音课程的就达269人(占61%),没有系统地学过汉语普通话语音教学法的达322人(占73%)。其他跟汉语教学有关的知识也很不完备。他们一般只凭着自己的热情、汉语的语感和过去受教育和从事其他类型教育的经验上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技能上都有很多漏洞。特别是现代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不足,给学生的讲解常常是模糊不清,连自己都没什么掌握。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表现出应付课程、较少考虑教学效果等问题,缺少效率的意识;教学无章法,偶然性很强,学生的满意度不高。
(3)对国际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认识不足,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缺乏认识和把握。照搬对中国学生的教学法,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缺少应有的控制,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4)作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不够,表现在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和沟通能力、对教学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仪容教态等几个方面。
2.模仿熟练阶段
模仿熟练阶段是“教学有法”的初级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一般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性认识。有些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教学实践的经验,理论和教学还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教学有法”的初级阶段,是指他们的教学策略可以概括为“套路”。具体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一定的学科意识,对教学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有所认识,甚至具备了不少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强烈愿望。
(2)开始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注意积累教学经验知识――包括直接经验知识和间接的经验知识,其中的佼佼者试图形成自己的教学套路,并注意套路的系统性(精读、口语、听力等各种课型的套路,努力胜任各课型的教学任务)。有的则通过对老教师课堂教学的观摩,积累间接的教学经验知识,常囫囵吞枣地移植老教师的教学套路为己所用,但往往用一种套路应付所有的课型和所有国家语种的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其教学的明显不足是课型特点不突出,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与资深汉语教师的教学路子相比,更多的是形似而非神似。
(3)开始注意国际汉语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注意积累对所教国家学生特点的了解、认识,并针对某一国别语种的学生形成一定的教学套路。
(4)作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有所提高,仪容教态基本符合要求。
总的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一般能胜任教学工作,已经不是教学专家和管理人员帮教的对象,教学工作开始逐渐让人放心。但由于对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不系统、不全面,对教学的效率追求不够,缺少对自己教学过程理性、科学、客观的审视,缺乏反思的习惯和方法,还停留在前理性阶段,教学还有相当的盲目性,教学效果不稳定。当教学出现困难和问题时,常归因于客观因素(比如教材等),而不能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很容易对自己放松要求,形成教学的惯性,不断重复自己,不再很认真地备课。只满足于把书教得很熟,甚至很“油”。重“术”的积累,不重“道”的探究,变成毫无生气的“匠人”;甚至逐渐丧失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教学变成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
3.发展成熟阶段
发展成熟阶段是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教学有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最显著的特点是能用教学等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自己和他人教学的成败。教学策略从套路逐渐发展为“设计”。具体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意识比较牢固,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艰巨性有比较系统、成熟的认识。
(2)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比较系统、完整,对汉语本体的了解、认识比较全面,对教法理论、教法流派和语言教学的方法技巧比较熟悉,对中国文化有比较深入的掌握,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研究;教学经验知识比较丰富,注意总结教学的成败,并已形成自己教学的基本路子,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进程进行较充分的设计;追求教学的规范、科学性及效率。
(3)对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注意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把握,注意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素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注意对学生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和研究;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已经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4)有比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能胜任汉语教学工作,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教态从容,教学效果稳定,有比较高的教学效率而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这些教师往往成为教学单位的教学骨干,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然而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拘泥于自己的设计而未尽脱“匠气”。
4.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是追求教学“教无定法”的阶段,也是从一个娴熟的教书匠步入语言教育专家的阶段。“应变”应该是其教学策略的主要特色。具体特点如下。
(1)注意教学规范、科学性和个性、艺术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能以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基础而又不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并有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映调整自己教学策略、方法、技巧的能力;在教学中,他们常常不是以分析和思考的方式有意识地选择、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以直觉的方式随时做出正确恰当的反应,能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复杂程度不同的教学情境,他们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当不熟悉的教学事件发生时,他们进行有意识的思考,采取审慎的解决方法;当教学活动进行得比较流畅时,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就成为一种“反射性的行为”,教态潇洒自然,恢恢乎游刃有余。
(2)能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活动,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某些教学理论进行某种验证,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有所创新,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不仅仅是教学理论的消费者,也是教学理论的生产者。
三、教师培训的对策
教师培训工作要以对教师的分析作为基础,了解教师所处的阶段,抓住其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进而以此为基础确定对各个阶段教师培训的着力点。
1.处于适应阶段的教师
(1)要强化他们的学科意识,使他们重视国际汉语教学工作,了解国际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成果和前景;(2)对毕业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要尽快地使他们积累起一定量的教学经验,能站稳讲台,了解国际汉语教学的一般规范,形成一定的教学套路,一般来说,处于适应阶段的教师,最关注自己对目前所用教材的熟悉和研究,所以培训要尽可能结合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富于针对性地解决他们教学中的具体问题;(3)对非对外汉语专业的人员,应尽快地对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建构和扩充,使之初具雏形,并提高教师对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自觉性。
为达成以上目标,短期培训班、导师制、教学录象讲评和集体备课等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短期培训班由于有比较系统的课程,对增强教师的学科意识,建构新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导师制、教学录象讲评、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等措施对帮助新教师尽快形成教学套路,站稳讲台也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必须完整、系统,不能因人设课;要既重视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教学经验知识的积累,哪怕是间接的经验。
2.处于模仿熟练阶段的教师
由于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已经借鉴和总结形成一些教学套路,基本能够站稳讲台。因此,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师的理性认识上,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扩充教师的文化知识、国情知识,要引导教师注意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教学法、教材等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提升教师的理性认识,掌握对自己和他人教学活动评估的知识和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的课程,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设计的意识,引导教师脱出“套路”的窠臼。培训课程不可因追求面面俱到而蜻蜓点水,而应该相对集中,比较深入。一般说来,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常常比较关注自己的教学与其他教师的不同,尝试比较、总结,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培训的课程要引导教师不断比较、总结、提高,使教师对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专题的讨论应该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3.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的教师
由于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已经有了比较高的教学水平,于是,提高教学能力已经不是培训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对教学的设计、评估能力则更为重要。
与其他阶段的教师相比,提高处于发展成熟阶段教师的研究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进修培训,使他们了解本学科科研的现状和动向、研究的前沿。这就是鼓励和提倡教师的创新,而教师的创新又依赖于教师的发展。所以,此阶段教师的培训课程不仅仅是帮助教师获得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而必须立足于促进教师发展的理念,使教师学会不断更新观念,形成和保持终身学习、反思、研究的意愿和能力,增强持续改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动机。
4.对处于创新的教师
教师培训工作对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不能起很大的作用,实际上这一阶段的教师已经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师资力量。所以,他们需要的与其说是培训,倒不如说是研讨和交流。
总之,教师培训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培养教师教学的规范、科学性上,即尽快地使新教师从教学无法提高到教学有法。这是初级和中级教师进修班的主要任务。
本文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首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项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54-03
对外商务汉语教学目前虽然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新热点,但因为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其自身尚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从需求和需求者、教学和教材现状、有争议的问题及存在缺陷几个方面出发,结合市场经济学、营销学理论对商务汉语教学及其市场的发展进行一些探索。
一、对外商务汉语的需求和需求者
中国是吸收外来投资最多的国家,很多外国人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工作,同时,中国本土企业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多地聘用外国人。无论是从中国的加入wro到奥运会的举办、世博会的成功申办,还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都揭示着世界对中国在国际上举足轻重地位的认同和看重。这无疑无形中提升了汉语的市场价值,同时不断扩大着海内外商务汉语需求者队伍。
1.商务汉语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现有10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教学课程,有1400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在校学生达330多万人。近年来国外企业越来越多地提出培训汉语的要求,国内外的中文学校纷纷开设商务汉语课程,商务汉语教材也层出不穷。国内外几乎每个汉语教学机构都开设了商务汉语课程,商务汉语教学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第一热点。据颜婉琳(2006)对海外学习者调查,目前的汉语学习者不再仅仅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或仅仅是想掌握一门外语,其需求既呈现多样性,又趋于集中(如,很多都希望能尽早接触到商务汉语)。
2.商务汉语教学对象(需求者)。目前来看,有商务汉语学习需求的人基本上分两大类:在校学生和工商界职业人士,他们构成了商务汉语学习需求的主体。他们是已经从事对华经济活动的商务人员,或希望将来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经济与商务活动的人。但他们对商务汉语的学习需求多种多样,学习需求的层次和类型也比较复杂。
3.关于学习者起点水平的争议。商务汉语作为特殊用途汉语的一种,是专门用于商务场合的特定工作与交际语言,它是一种交际能力的体现形式,既具有商务活动的专业性,又与基础性对外汉语的使用密切相关。基础性汉语在这里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听、说、读、写需要的语言。商务汉语的根本是汉语,其教学必须以基础性对外汉语为平台,在学生已掌握基本汉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商务词汇、术语、表达方式、交际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万谊娜,2004)。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楼益龄(2004)、曾学慧(2007)、张晓慧(2005)、刘织(2004)等。袁建民(2004)、杨东升(2003)认为,商务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起点为中级以上。因此,“大部分人认同零起点学生不宜开设商贸类汉语课”(转自路志英,2006)。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看法,如李柏令(2006)认为,零起点商务汉语教学具有可行性,并建议设计包括零起点水平在内的商务汉语课程。
笔者认为,如果过分地从市场角度考虑商务汉语教学,而忽视作为一门特殊用途、专业性较强的第二语言的教学性质、特点和规律,是急功近利的。商务汉语是汉语的商用,“商务”只是在医学汉语、旅游汉语等等专门用途汉语中起着区别作用。学习就像小孩从爬到跑的过程,虽然受不同的先天和后天的影响而在成长速度上或快或慢,时间上或短或长,然而成长的过程是不能跨越和省略的。
二、商务汉语教学与教材
明确学习者的多样性学习需求及汉语水平,是为更好地研究教学和教材做准备。然而任何一门语言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都不能脱离语言的自身特点。
(一)商务汉语教学特点
商务汉语教学除了具备基础性汉语教学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1)商务汉语是商务专业用语与交际汉语紧密结合的专用汉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经贸知识的学习,根据商务专业用语的特点,及时对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及复习,把握课程性质,避免上成语言技能培训课,或单一的经贸知识传授课。(2)作为一种跨文化经济交际的载体,商务汉语渗透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教师应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建立商务汉语中的中国文化观念。(3)商务汉语具有庄重文雅的语体风格,教师要根据商务汉语的语体特征,牢固树立学生的场合意识(朱黎航,2003)。
(二)关于商务汉语教材
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商务合作的扩大,商务汉语日益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选择学习商务汉语课程,随之而来的是对商务汉语教材多样性和专业性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
1.商务汉语教材的现状。自1982年出版的《外贸洽谈500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第一本为留学生编写的商务汉语教材)后,中国开始出现专门的商务汉语教学。1988年的《外贸口语30课》和《外贸写作》,是最早的供长期进修汉语的留学生使用的商务汉语教材,至今仍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相继出版的还有张静贤主编的《汉语外贸口语30课》、李忆民主编的《国际商务汉语》。从2000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数种新编商务汉语教材在中国国内或海外问世,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像近几年出版的《商务汉语提高》、《实用商务汉语》、《成功之道》商务汉语案例系列、《新丝路》系列等双语、配备多媒体教学材料、有针对性、融入中国文化的教材。新商务汉语教材的不断编写和出版,不仅清楚地表明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也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界与出版界对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视和热情。同时,商务汉语教材的内容也开始从涉及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知识和谈判技巧逐步扩大到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管理、国际商务合作、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策略、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等许多方面(蒋国权,2009)。
2.商务汉语教材的缺陷。结合商务汉语教学需求、自身特点和教材现状,以及笔者对近些年出版的新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缺陷:(1)商务汉语教材的种类少,针对海外的适用教材严重缺乏。据张黎统计,截至2005年,国内共有40种商务汉语教材出版。商务汉语教材的数量大约是对外汉语教材数量的6%~8%。即使商务汉语教材种类不断增加,也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国外学习者对商务汉语教材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加之海外教育对象差异极大,而专门的针对某一地区、某些特定需求的研究少,“对路”的教材就更少。(2)商务汉语教材内容缺乏时效性。许多商务汉语教材的内容都是依
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务活动编写的,却仍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作为教材使用,其内容常以某种商品的进出易作为主线,包括合同条款的谈判、议价、交货、支付、运输、保险和合同的签订等,内容仅涉及商务汉语的基础性常识,且会话用语过时,又缺乏对现代企业特征与现代商业运作基本特点的普及性介绍。对于与商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制度等的描述也与当前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3)商务汉语教材的“汉语与商务”关系问题,其实还是基础性汉语与商务知识的融合问题,诸如语法、句法与商务知识的轻重和词汇的出现顺序与重现率。老教材轻商务重语法,而新教材轻语法重商务。若轻了商务,则实用性不强;若轻了语法,那么学习者就成了满口套用句式的鹦鹉。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按功能编排,每一课都是独立的,前后部分联系不大或没有任何联系,这就减少或失去了词汇的重现率,不符合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4)商务汉语教材中缺乏文化介绍,或是融入得较生硬。一些新教材为了融入文化,而在每一课最后增加了文化常识。但有些文化与课文内容联系并不大。(5)运用现代化科技的商务汉语教材还较少。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所以教材应用现代化声、影像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显得尤为必要。(6)商务汉语教材普遍缺乏趣味性,不够灵活、新颖。
三、基于市场角度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展望
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为商务汉语教材出版、音像社、语言培训机构、网络教育等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1.供求关系决定市场方向,我们在商务汉语教育“供”的方面,还远满足不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质和量方面都有待提高。为了商务汉语教学市场的健康发展,出版的教材不仅要数量更多、质量更好,还要兼顾实用性、针对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并且不局限于书面形式,与现代教育科技相结合,加强多媒体的应用,发挥互联网的网络学习功能,如音频、视频、电子图书、人机互动的方式,将语言文字、文化和交际情景化、真实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2.利用媒体宣传的方式是市场营销的手段之一,我们应加大对海内外商务汉语的科普和宣传,汲取国内英语传播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像新东方、华尔街、英孚等成功的语言培训机构的营销方式、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等等,巧妙地利用汉语的市场价值,拉动外国人对商务汉语的消费。同时,还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打造优秀系列教材品牌和优秀培训机构品牌,形成品牌效益。
3.营销学理论告诉我们,把了解消费需求并满足消费需求作为安排企业生产和营销活动的出发点,把整个市场按需求进行细分,有利于企业分析、发掘和捕捉市场机会,选择最有效的目标市场,制定最佳营销策略,集中有限资源,经营紧缺商品,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张黎(2006)已分别从教育目标级别、学习时间安排、教学组织方式、学习者自身汉语水平和语言学习内容的范围五个方面,把商务汉语教育分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入门学习与提高学习、单项语言技能学习与综合语言技能学习,并指出商务汉语教学应该针对这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求,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开发。这为未来商务汉语市场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对员工的学习性、业务素质要求的提高,企业对教育培训的投资也开始增加,而员工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增加了教育支出。不仅员工如此,企业管理者也如此,几乎所有来华的外企、跨国企业、海外分公司等,其高层都是从本土总部过来的外籍人员,如三星的地域专家、SK公司技术人员等。所以,语言市场的细分不仅要求商务汉语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和多样性,也要有根据企业特点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
4.无论推广什么语言,都受该国的政治力量和经济波动影响。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为例,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截至目前留学生人数就减少了30%,居住在有“小韩国”之称的望京的韩国人就走了大半。因此,我们的教学及课程设置也应审时度势,时刻注意供求变化,使课程设置富有弹性。
5.商务汉语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缺乏商务专业知识,商务类专业的教师又没有二语教学经验,所以,开设针对教师的培训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还能吸引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师从事商务汉语教学,促进商务汉语教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对外商务汉语教学仍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且面临挑战,但相信在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市场的驱动下,商务汉语教学必将以飞快的速度趋于完善并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张 黎.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
[2]倪传斌.外国留学生汉语需求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2004.
[3]朱黎航.商务汉语的特点及其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3).
[4]王志刚.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目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5]郭 力.海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状况[J].世界教育信息,2006,(5).
[6]国家留学基金委2005:200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摘要『EB/OL].国家留学网.
[7]路志英.商贸类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基本情况评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8]李柏令.从商务汉语的本质看零起点商务汉语教学[J].商场现代化,2008,(8).
一、当前新疆小学语文双语教学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脱离地区实际情况且对双语教学政策的理解过于片面化
首先,教学模式的创新脱离地区实际情况。在实际落实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很多学校过于强调教学模式的创新,并没有结合自身师资水平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素质的现状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定位,总体上存在的冒进现象,脱离客观实际。在实际教学中,从以母语授课为主直接转变为以汉语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现有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很多并不具备该教育经验的教师无法有效落实教学任务,加上学生现有汉语能力基础薄弱,致使整体教学效率偏低。其次,对于双语教学政策的理解过于片面化。很多学校领导对于落实双语教学政策内容的理解过于片面化,认为在落实这一教学要求的过程中,必须以汉语教学来取代母语教学,进而导致很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因为汉语水平低而无用武之地,而汉语水平高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落实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汉语教学的作用,为该地区学生学习好其他学科奠定一定的基础,而由于地区整体汉语水平低,因此,需要以适当母语的融入作为辅助,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该地区整体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双语教学教材内容不合理
在落实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相应的教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落实教学知识内容的根本媒介所在,但是,从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双语教材的现状看,现有的教材内容不合理。新疆地区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了该地区出版的《汉语》这一教材以及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其中《语文》教材的应用下,由于是针对母语为汉语学生所设计的,因此,对于新疆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学生的汉语基础差,教师的水平有限,脱离教师与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内容,致使无法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教材内容多是叙述性的书面语言,并没有将实际生活用语进行有效融入,无法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提供保障。
(三)双语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不足且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
首先,双语教师的能力素质偏低。从目前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结构的现状看,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民族教师,汉族教师少之又少,而当地的民族教师自身汉语知识基础有效,加上学历偏低,致使无法有效落实汉语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过于滞后,致使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与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培训工作开展不到位。在培训上,主要是以HSK考试成绩为衡量教师汉语授课水平的,因此,这一应试化的培训形式致使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汉语授课能力水准,加上培训的普及率偏低,现有很多民族教师的汉语基础过差,致使现有培训工作无法满足实际要求。
二、进一步提升新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实现对双语教学的全面认识,以构建出合理的教学模式
为了确保该地区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质量能够实现质的提升,就要求该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双语教学以及相应的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实现对双语教学目标的全面认识,并结合当地现有师资力量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基础状况,科学且合理的制定适用于自身双语教学的教学体系,进而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来落实双语教学内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在实际构建双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本着因地制宜这一原则,避免以偏概全或是一刀切,要循序渐进的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结合实际教学之需来完善教材内容
为了确保该地区小学语文双语教学的有效落实,就需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制定,要结合当前该地区双语教学的实际状况与需求,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完善。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要求要以构建教材编写队伍为基础,通过对新疆不同地区双语教学的实际需求的调查,结合当前双语教学的实际发展形势,并合理的融入生活用语,确保满足当前不同地区落实双语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需求,为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小学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强化培训力度以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地区民族教师的能力素质,满足双语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就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相应的培训院校需要针对当前双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创新培训考核体系,确保能够实现对双语教师综合能力素质的考验,并要通过讲课训练等形式来强化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将培训试讲成绩列入到培训考核内容中。同时,要落实培训反馈工作,对培训学员回到实际岗位后的表现情况进行跟踪,以从根本上发挥出培训的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在大力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过程中,针对当前小学双语教学中所呈现出的问题,要求要在正确认识双语教学政策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并要在完善教材内容的同时,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提高该地区小学双语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牧区;汉语教师;培训需求
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需求是指小学汉语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与小学汉语教师现有能力之间的距离。只有把握了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继续教育。为了把握当前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需求,笔者对2016年参加“送教下乡”(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课堂听课考核两部分。问卷调查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水平现状、培训需求和培训方式四方面,发放调查问卷31份,回收29份,回收率94%。课堂听课考核部分,随机挑选15名教师,指定篇目在两个农牧区县镇小学授课,聘请专家现场听课评分。
一、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中,男女各占31%和69%,这与小学教师中女教师比例大于男教师的现实情况符合。年龄上,20-2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75.9%,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24.1%。教龄上,三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55.2%,四至十年的占41.4%,十一年以上的占3.4%。职称方面,没有评职称的教师占37.9%,初级职称的教师占41.4%,中级职称占20.7%。职务方面,中层干部占6.9%,班主任占37.9%,专任教师占44.8%。学历方面,中专学历的教师占3.4%,大专学历的教师占72.4%,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占24.1%。学校所在地方面,31%的教师来自县城,69%的教师来自乡镇。参加培训机会方面,能时常参加培训(平均每年二三次)的教师占6.9%,偶尔能参加培训(平均一年一次)的教师占48.3%,极少能参加培训(平均几年一次)的教师占37.9%。可以看出,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绝大部分为教龄短、职称低的青年教师,工作于偏远的乡镇,信息闭塞,参加培训机会少,亟需培训提高教学能力。这与“送教下乡”项目旨在培训青年教师的目的相吻合。
(二)教师水平现状
关于教师的专业,44.8%的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37.9%的教师是师范非汉语言文学专业,17.2%的教师是师范汉语言文学(或语文教育)专业。可以看出,当前西部县汉语文教师中仅有极少数教师专业对口,接近一半的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接近40%的是师范类其他专业。在授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等)的教师占62.1%,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师占20.7%。在授课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方面,有3.4%的教师没采取什么手段,79.3%的教师自制教具、挂图,17.2%的教师制作课件并借鉴同行的方法。在上课外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形式方面,13.7%的教师开展办小报活动,27.1%的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54.2%的教师组织学科竞赛,10.3%的教师什么都没有做,3.4%的教师开展其他活动。在采取充实教学内容的方法方面,65.5%的教师购买相关资料、书籍,44.8%的教师上网搜寻,37.9%的教师找同事或图书室借资料,3.4%的教师资料缺乏,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充实教学内容。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查找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在是否清楚语文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区别方面,有69%的教师回答清楚,有25.9%的教师回答不清楚。由上可以看出,当前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中师范类和汉语专业教师比较缺乏,需要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汉语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充实。在教学中,有很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偏远地区电力不足,另一方面原因是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有四分之一的教师不清楚语文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区别。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内地语文教学属于母语教学,存在巨大的差别。如果不清楚之间的差别,在教学中将会套用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不过,教师们在采用教学手段方面和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方面比较积极,值得肯定。
(三)培训需求
对于目前最需要的知识。27.6%的教师认为包括任教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75.9%的教师认为包括对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37.9%的教师认为包括儿童学习心理方面知识;65.5%教师认为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对于自己欠缺的能力。58.6%的教师认为包括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41.4%的教师认为包括分析处理教材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34.5%的教师认为包括教育科研和论文撰写能力;41.4%的教师认为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评价能力;13.8%的教师认为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24.1%的教师认为包括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分别有3.4%的教师认为包括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力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对于参加培训的动因。有79.3%的教师是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有48.3%的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所需;有41.4%的教师是晋升专业职务需要;有31%的教师是获得继续教育学分;有24.1%的教师是力争成为学科骨干或带头人;有17.2%的教师是增强竞争力,以另谋发展。对于参加培训的期待。75.9%的教师希望获得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术;69%的教师希望获得适用的新知识;51.7%的教师希望获得新的理念;31%的教师希望理顺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模糊概念。希望在教育科研能力中提高的领域方面,分别有65.5%的教师认为是教育研究方法和如何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有37.9%的教师认为是如何选题,有27.6%的教师认为是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在语文教学几大板块中,最希望解决的板块方面,55.2%的教师认为是阅读,分别有41.4%的教师认为是写作和口语交际,38%的教师认为是字词,34.5%的教师认为是综合性学习。在教学的困惑方面,教室们的困惑主要有:不熟悉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教具不全,自己的经验不足;学生汉语水平低,与学生沟通困难;转化学困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问题;阅读和写作教学问题。总的来看,当前教师们欠缺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对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欠缺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和分析处理教材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评价能力等方面。在教学中存在相应的困惑,希望解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板块的问题。在科研领域希望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和如何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大部分教师出于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参加培训,希望在培训中获得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技巧或技术,适用的新知识和新的理念。
(四)培训方式
关于集中培训的教学形式。有69%的教师希望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有44.8%的教师希望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和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有34.5%的教师希望是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有20.7%的教师希望是专家讲座、报告型;有10.3%的教师希望是教育故事型,有3.4%的教师希望是专题沙龙型。关于培训授课教师。89.7%的教师希望是小学名师、骨干教师授课;41.1%的教师希望是基础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27.6%的教师希望是专职教研员;24.1%的教师希望是大学教授;6.9%的教师希望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于培训考核评价的方式。有65.5%的教师希望是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有41.4%的教师希望是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有38%的教师希望是考试;有34.5%的教师希望是提交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有10.3的教师希望是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对培训的建议和意见方面,主要集中在:希望“送教下乡”的培训多举办,在培训中多听优秀教师的观摩课,组织教师多交流。总的来看,教师们希望在培训中多观摩名师课堂教学,能有机会与专家探讨互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希望小学名师、骨干教师和基础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授课。希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考试等多样评价方式。
(五)课堂教学情况
通过课堂考核评价,发现当前教师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教师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有待补充。主要表现在汉字书写和字词读音两方面。在汉子书写方面,主要表现为汉字笔顺书写错误,笔画书写不规范,汉字书写错误。例如,汉字笔顺书写错误的字有:屈、梅、海、策、火、驼、很、长、山、静、证、帐、宝、件、方,等等。笔画书写不规范方面,例如将走之写为建字底,在书写偏旁时,未将最后一笔变体。例如书写王字旁,未将最后一横变为提,书写木字旁时,未将最后一笔捺变为点。汉字书写错误方面,例如将“疑”写为“凝”,将“牌”的右边多写一横。读音错误方面主要表现为普通话水平不高,将汉字的音读错。例如将“波”读成“坡”,将“朋”读成“盆”,将“婿”读成“需”,将“折”读成“直”,将“色”读成“四”。在读音方面,对上声的音变规律把握不准,容易将上声的字读成阳平声调。
2.未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教师讲授、分析过多,较少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机会。例如,教师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寓意,结果教师自己将课文的寓意全盘托出,并未给学生思考、总结的机会。
3.朗读指导作用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朗读水平不高,缺乏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首先教师在朗读时缺乏激情,不能带动学生的激情,从而更好地感悟作品。其次,教师在让学生自由朗读的时候,未做明确的朗读要求,学生朗读训练针对性不强。再次,学生普遍存在唱读现象,并未引起教师注意与纠正、指导。
4.PPT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PPT课件制作质量不高,例如课件字体不恰当,课件与教师教学思路不同步。
5.教师缺乏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缺乏亲和力,课堂互动少。主要表现为教师表情严肃、缺乏亲和力,课堂互动少,不能有效拉近与学生距离,融洽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较少适用鼓励性、激励性语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例如面对学生未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时,有的教师说“有些同学没有手吗?”。这样的语言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还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改为“谁能尝试举手,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小朋友了。”或者“老师不怕你回答错,是怕你不敢说。”
二、对策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前那曲地区西部县小学汉语教师的汉语基础知识仍显薄弱,课堂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对培训的动机较强,期望值较高。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在培训中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那曲西部县青年汉语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为非师范专业,有一部分为非汉语专业,由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汉语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运用教学规律进行授课,出现专业知识错误。鉴于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和汉语基础知识的内容板块。
(二)在培训中增加课堂观摩与交流讨论,提高教学技能
观摩名师上课,与名师交流,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任务重,教师们较少有时间相互听课、交流,较少有机会观摩名师上课。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需要多联系名师名校,为教室们提供观摩名师上课、与名师交流的机会和讨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三)在培训中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
在培训中,参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因此,在以后的培训中,应该增加教师说课、试讲锻炼的机会,让教师及时将学习到的理念、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灵活掌握并提高教学技能。
(四)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希望培训方式丰富多样,密切与教学实践结合。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要灵活安排多种培训方式,例如:可以安排观摩名师课堂教学、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
一、HSK介绍及等级分类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为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HSK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设计研制,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高等)〕。HSK每年定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举办,凡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中国教育部设立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全权领导汉语水平考试,并颁发汉语水平证书。现HSK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和口试是相互独立的。笔试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和HSK(六级);口试包括HSK(初级)、HSK(中级)和HSK(高级),且口试采用录音形式。
二、HSK在韩国的调查分析
目前来华留学人数居世界第一的是韩国,报考HSK的韩国考生数量也日益增加,韩国学生成为了报考HSK的主要群体,并且保持了高水准的过级率。 现以韩国京畿道地区的部分大学生和高中生为例,进一步调查他们报考HSK的等级和原因。
注:此问卷调查信息为2015年韩国京畿道地区HSK的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借此数据进一步研究考生报考HSK的主要等级及报考原因。
根据上述资料表明,韩国大学生HSK的报考主要集中在4级,人数最多且达到总数的一半,无人报考一级和二级,只有15%学生报考三级。这说明对于韩国大学生而言,通过一到三级考试相对简单,这有可能与他们在初高中就接触汉语有很大的关系。报考五级和六级人数较平均,这就说明对韩国大学生而言,汉语水平从四级上升到五级和六级开始有了一定的难度。 而大学生们为了得到中国留学的资格去参加HSK的人数是总数的22%,因为中国多数大学要求学生入学前HSK成绩在四级以上,55%的学生也是为了从事与汉语有关的职业,这也是他们参加HSK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也是对汉语感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应家长要求而学习汉语报考HSK的只占8%,这也说明,在大学中参加考试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目标并非漫无目的。
而从对高中生的调查来看,37%的学生HSK水平是三级,29%的学生HSK水平是四级,集中在三级和四级的人数较平均,通过五级和六级的人数也相差不多,只有二级的人数最少。这些高中生中38%的学生参加HSK是为了到中国留学,这也说明了韩国高中生普通参加HSK的目的。32%的学生是为了从事与汉语有关的职业,这与为了到中国留学的人数很接近。目前,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留学和就业,仅仅是因为喜欢汉语想通过HSK测试自己汉语能力的还是占少数,在所调查的156个人中,有21%的人是因为喜欢汉语而参加HSK,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还有一小部分学生(9%)参加HSK是因为家长的要求,仅仅占了很小的比例。
三、HSK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各国对通晓汉语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有了较大提升,韩国三星公司已经把汉语能力列入升职考核的标准之一,为此,这些职员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会选择汉语培训班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用HSK的成绩来衡量自己的汉语能力。在日本,懂汉语已成为找工作的一个筹码,《金融时报》驻日本东京记者马玉安介绍,在大学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学习法语、德语等语种的人数,仅次于学习英语和韩语的人数,日本社会上的汉语培训班由于报考人数太多,甚至会有报不上名的情况。
现如今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提升,中国文化的魅力也随之显现,截止2015年12月,全球已有134个国家(地区)建立起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我们完全可以预见,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四、总结
通过对HSK的等级了解及具体的韩国大学生和高中生报考等级和原因这几个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汉语热”的升温,报考HSK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HSK的成绩对学生有着激励和导向作用,让学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汉语成绩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位置”,了解到自己水平是否达到规定的等级标准,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更加勤奋地学习。现由于汉语水平考试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用其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学校的入学也以其为衡量的准则,这样这门考试给考生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使之更加重视汉语,把汉语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HSK不仅对考生有一定的影响,对从事相关教学的人员也很大的影响。其以语言知识测试为基础,语言能力测试为核心,试题的语料来源非常广泛,它不从现有任何一套汉语教材中选取,而是从常见的文字量较大的报刊中摘取,试题的内容可能涉及到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要求教学人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从对应的考试等级中总结归纳出考生的重难点,以此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去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肩负起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以促进汉语在全球的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赵明.韩国釜山市中小学汉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1:6-13.
[2]罗民,张晋军,谢欧航,黄贺臣.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海外实施报告[J].中国考试.2011(4)
[3]杨雪.新HSK在韩国京畿道地区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9-17.
汉语教学,在我国新疆地区,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在新疆很多的地区,因为民族的差异,历史的原因等,造就了很多地区,教育的结构,特点,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导致新疆很多地区,汉语教学的效果,都不是非常地明显。
这主要是由当地的教育结构所造成的,因为在新疆地区,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理科则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而其他的课程,则使用民语进行教学。第二种是很多涉及到民族文化的内容,都是采用民语教学,其他课程则使用汉语教学。第三种是从幼儿园就学习汉语,所有课程都使用汉语教学,而增加一门民语课程。
而这三种教学模式,在新疆地区,是不统一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虽然对汉语教学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正是因为不统一,所以才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再加上汉语教材定位,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了汉语教学的差异性。本文就对新疆中职院校汉语教学中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并对其问题作出分析,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以便提升汉语教学的效率。
二、新疆中职院校汉语教学相关问题调查
1.老师质量需要提高 经过了解发现,其实在新疆地区,汉语教学的教师是比较缺乏的,很多的汉语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本来就有限。既然有的理解,但是长年形成的教育观念,让他们很难一时之间接受汉语课的实施,使得汉语教学在有些地区进步缓慢。
虽然汉语教材对汉语教材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教师的观念了,大多汉语教学的人都是本土人,他们对于教学的理念,显然过于陈旧。大多都是以高考对教学的影响,而经过调查表明,很多的汉语教师,他们的观念都是陈旧的,但是心态上还算积极,参加新培训的教师,占据到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也有部分地区,由于教育经费比较地紧缺,很多教师没有机会更进一步出外学习,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汉语教育水平得到了抑制。所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关教育部门专拨经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2.汉语素养不够 汉语在新疆中职院校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就在于汉语的素养问题,一个是学生的汉语素养是否达标,二是教师的汉语素养是否合格。而在新疆地区,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教育课程的学习,跟中职院校的无法配套,学生的汉语在这风景点主要以应试为目的。
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汉语水平,都相对偏低,经过调查发现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学生都表明,在中职院校学习的时候,因为汉语基础比较地差,对于汉语授课,很多的学生,能够完全接受的还不到一半。
经过调查表明,真正可以完全适应全汉语教学的,也只有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而百分之四十的左右则表示只能部分地接受,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则认为接受困难。而使用汉语学习其他的学科,经过调查,其数据比率也是相当地低。
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学生则认为用汉语来学习专业课,会比较难。而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认为,完全听不懂汉语教学专业课。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水平过于低。更是有百分之五的学生,则完全看不懂汉语,可见其地区推广力度几乎为零。这些对于新疆中职院校汉语教学来说,都是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而对于教师素养:随着我国对新疆地区的重视,近年来加大了骨干教师汉语培养的力度,教师薪资也得到了提升,在这双重的刺激之下。汉语教师的素养,确实是提升了不少,但是这跟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中职院校汉语课程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地突破,当然教学的理念,也要进一步地改变。
当然还需要在教学形式,手段上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在很多的中职院校,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对于一些文化,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表达不够准确,造成学生对内容理解困难。其次就是教师的汉语口语能力,也是影响学生理解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教师们急需提高的。
3.知识结构需要改良 经过调查才发现,在新疆很多的中职院校,不少的汉语教师,他们的知识比较地陈旧,而且教学观念非常地传统单一,很多的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教学为主。
很多的教师还大多集中在教材的教育以及练习题的抄写上。通过调查表明。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教师,还在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无法,对于学生们的创造性,以及开拓性,都是没有帮助的。而采用小组讨论实施教学的学习方法,只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左右,充分地说明了新疆中职院校,对于新教材的驾驭能力极其地缺乏。
在课堂的讲解中,也不寻求突破,没有掌握教学的艺术,使得教学枯燥。经过调查表明,选择喜欢听老师授课的只占到了调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六左右,而喜欢小组活动的,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五,喜欢角色表演的,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喜欢做游戏的占到百分之十。通过调查就充分地说明,教师的授课,其实不占据任何的优势。
4.汉语教师需要加强 对于新疆中职院校,汉语教材是影响汉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经过调查,在新疆各类中职院校,真正使用双语教材的,只占到百分之六十左右,而百分之三十的教师认为教材有一定难度,百分之十的教师认为难度相当地大。
而有一个最严重的现象,那就是少数民族的汉语教材,它不是我国统一的汉语教材,只是新疆教育部门参照新汉语课程标准,经过处理而形成的。虽然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对于汉语教学需求的多样性等方面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性,都会对汉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少数民族,他们因师资力量,地区差异,甚至是设备条件等,对汉语的理解也会不同。所以要选择与本地区符合的教材,才可以增加汉语教学的推广力度。
三、新疆中职院校汉语教学新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改革,在新疆中职院校,虽然真实会面临着新课程改革的众多问题。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更加地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迎接新的教学挑战。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积极地参加一些新课改的核心培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样,教师的汉语授课能力就大大地增加,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教师来说,这一点更加地重要。只有自己的汉语水平提升了,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的理念,从而提升汉语教学的质量。
2.加快教学培训 对于新疆各大中职院校来说,校本培训,永远都是提升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校本培训,能够让教师们对新课改有一个更快地理解,对不同能力的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
通过培训,他们的教学思路,都会得到提升,往常的一些教学困惑,也可以得到良好地解决,从而让自己可以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接触一些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能力。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永远都是学校提升教学品质的重要保障,对于汉语教学,一些中职院校更应如此。必须要广纳各界教学的精英,让他们加盟教育的队伍中来。
这样新课程在中职院校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实施,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显然是比普通的教师要优秀,而且更加容易接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的教师也可以被带动,从而加快他们接受新课改的速度。同时还可以在少数民族的地区,加强相关教学培训,让他们汉语基础可以迅速提高,从而在进入中职院校后,汉语接受能力更强。
4.加强汉语教材建设 汉语教材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目前的教材,适宜性不强,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意见。因此,自治区的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尽快地组织一批比较有经验的学者,到各大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进行考察。结合不同的少数民族的特点,总结出一套,既符合本土学生学习,又符合国家汉语教学体制的教材。
其次,还需要建立一套非常完善的评价体制,来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新疆的中职院校,在教育评价制度上面,往往只有对学生们的评价。这其实也是制约汉语课改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的评价体制,制约了汉语课改的发展,因此想要提升教学的质量,那么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前提,就是要对教学评价观念进行改革,让教师也参与到评价中去。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们学习更加进步,而对老师的评价则直接反应在老师的教学质量上,教学效率上。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质量高,学生们的综合成绩评价自然也就高。将两者综合地使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125-02
一、前言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开展双语教师培养及培训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实施了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在有力的政策支持及完善的制度保障下,积极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方法,提高双语教师的培训质量,一直是从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近几年,许多研究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教学方法、手段、学习方式等方面做了实践探索,这种“教研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教学改革,使得双语教师的培训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激发了参训教师学习的热情及积极性,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研究缘起
自2011年以来,笔者一直承担学校双语教师培训的课程,尤其在小学科学专业汉语课程讲授中,以38名参训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在任教学科、学科背景、汉语表达能力及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科知识培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任教学科:38名参训教师中,只有14位教师长期或者间接从事过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占总人数的36.8%。这意味着多数参训教师不了解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及学科特点。
学科背景:38名参训教师均为非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其中有理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背景的为18位老师,占总人数的47.4%,这意味着在科学专业汉语理解方面,大多数教师或许存在理解的障碍。
汉语表达能力:通过入学前口语表达测试来看,只有4位参训教师发音基本标准,吐字清晰,与测试教师沟通没有障碍;有18位参训教师基本能听懂测试教师的表达内容,基本能用句子表述,但回答与交流时,表现出吐字不清晰、语序颠倒、用错词语等现象;剩余16位参训老师,在测试的时候,要么基本不回答用点头或者摇头表示,要么只能断续用两到三个词语来回答问题,基本不能完整表述句子,更有甚者完全听不懂测试老师的表述。这意味着在科学专业汉语课讲授中,增加了专业术语强化的难度。
专业知识方面:38名参训教师在入学时都参加了培训方组织的专业摸底考试,目的是了解他们的学业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试卷类型包括填空题(针对专业汉语常见的词汇组词、标注拼音,占总分值20%)、判断题、连线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测试内容来自小学科学书,难度适中,占总分值80%)。通过测试、分析试卷得出,只有2名教师考了60分,期中78.9%的教师处于45分以下;从答题情况来看,基本在专业知识方面丢分严重。
很多参训教师没法理解专业汉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鉴于此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分析小学科学专业教材知识结构后,结合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最后发现,“做中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师能够放开束缚,积极愉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可以充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快速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
2.概念界定
双语教师:也叫双语教育岗位教师,指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班分别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双语教师可以是少数民族教师,也可以是汉语教师;可以是使用汉语授课的教师,也可以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可以是能够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两种语言文字授课的教师(具备双语能力的双语教师),也可以是只能使用汉语或少数民族语一种语言授课的教师。
但本文中的双语教师特指少数民族教师,只能使用少数民族语一种语言进行流利授课的教师,即使是掌握了另一种语言能力,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专业汉语:为提高双语教师专业知识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主要呈现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各个学科专业词汇及教法,教师参训根据自己进修的学科,选择相应的专业汉语课程。比如,本文中指的小学科学专业汉语,使用的教材由新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编写,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章节体系是按照小学3~6年级内容体系进行梳理的,主要包括两个模块,以内容提要呈现的科学知识模块和以教与学呈现的科学活动、科学方法等。
“做中学”:“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杜威提出的。而我国普遍专家学者整体认为,“做中学”是针对科学教育而言的,“做”和“学”的真正内涵是指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学习,其核心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与杜威的教学论思想在内涵上一致的。
但本文中的“做中学”并非指纯粹意义上的科学探究,而是包含了参与式活动、验证性实验、课堂教学模拟等在内的活动,参训教师在参与此类活动中在专业术语理解、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二、“做中学”课堂教学案例1.案例描述
纸是小学科学专业汉语课程中第一部分的内容。此节内容由两个概念(纤维、纸浆)和三个教学活动(纸的观察、造一张纸、不同用途的纸)组成。笔者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及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引导参训教师“做中学”中完成“造一张纸”教学活动。
【教材内容呈现】
活动目的:经历纸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感觉到纸张的来之不易,培养珍惜、节约用纸的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3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WTO后,国际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全球化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留学生教育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而对外汉语教学是留学生教育的基础。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汉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强势语言。因此,要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国内和国外扶持和建立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教育机构,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述
1.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世界上没有地位,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丧失了尊严。伴随中国国际影响的日益扩大,留学生教育的蓬勃发展而产生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一门新兴学科[1]。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汉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做好对外汉语教学的文章,就是做好了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传播工作,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国各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对外汉语的教学方向应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使汉语成为具有中国文化魅力的世界性语言,培养理解中国、对中国友好的汉语人才;其次,汉语教学是一种经济活动,做好汉语教学的文章,就是创新经济发展的模式,升级第三产业,拉动需求,扩大就业人口和提高就业质量;再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近来世界范围的汉语学习热,是民族崛起、国力强盛的象征,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架通国际友谊的桥梁,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以下几点主要性质: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好语言,而不是教哲学、文学、史学或别的什么学科;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就必须与第一语言教学区别开来。
3.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征
在对外汉语教学性质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特征[2]:(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2)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基础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4)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对外汉语教学,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上升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当前,中国经济政治影响日益增强,汉语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对于文化市场而言,诸如短期培训、自学教材编写、光盘制作、软件开发等将大有所为。但是有些学校的领导重视对外汉语教学至今还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的支持力度不大。在多数学校,负责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学科意识不强,不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不注意整合各学科的力量来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服务。目前对外汉语教学还没有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乏味
首先,课堂缺乏活跃性。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缺乏活跃性,教师的教学技巧面临挑战。低层次的话题和幽默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高层次的话题和幽默有违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对象不会出现跨文化习惯的错误,课堂上缺乏笑料,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使对外汉语教学变得枯燥无味[3];其次,学生缺乏能动性。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动力不足,缺乏对目的语学习的天然动力和追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是配合教师温习旧知识,对固有知识点的简单重复,缺乏探索性和能动性。
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几百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但只是对一些经典教材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教材思想和体例的改进;有些学校所编教材随意性还比较大,缺乏科学性,而又没有统一规范来加以检查;缺乏综合性和弹性,不能满足短期教学和自学的需要;中高级教材十分缺乏;教材的质量和品种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不够。
4.教师水平不高
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师资缺口仍然很大,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更是缺乏。在一些高校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不一,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应,不顾自己的实力,一再扩大招生,于是师资不够,就让研究生甚至一般行政人员来上汉语课,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4]。社会上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更是良莠不齐,许多培训机构完全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教师的把关不是很严格,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
凡是自尊自强的民族,都重视推广自己的民族语言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国家,都把推广本民族语言作为本国外交政策和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向世界推广汉语,介绍中国文化,然而要做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提高认识,加强相关知识的推广,要从国家和民族事业的高度,来对待这项工作,国家教委也应直接领导这项工作,并给予有力的支持,加强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师尽可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学习第二语言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运用课堂教学技巧,与学生聊一些轻松的话题,穿插一些风趣幽默的话语,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利条件跟教师交流,及时纠正偏差和错误,反复练习,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师生得到有效沟通。
3.提高对外汉语教材水平
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的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发展史的研究,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评估,使其优胜劣汰;其次,针对构成教材的各种要素进行严密的科学试验,教材编写要贯彻“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补缺配套;再次,根据大纲下可以编写各种有针对性的教材,照顾到不同的群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最后,除了编写出适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使用的教材外,还要有相应的教辅材料,如工具书、音像制品等等。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先抓好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语言学和文字学、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扎实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强调语言文字能力和外语水平。同时还特别强调教师要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可以通过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而满足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增加更多的量化研究,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更有说服力;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国别的汉语教师,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努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学历层次,保证他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还能从事高水平的学科理论研究。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学生教育不断发展,汉语正在国际化。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简单而孤立的语言教学,它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国际推广有关键性和基础性意义。因此,应积极探讨、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提高留学生或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提高我国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汪宁.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琼州大学学报, 2004, 11(5):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