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22 10:3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

篇1

1.2金融发展的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发展的途径较传统金融模式有所改变。在传统金融模式中,金融发展依靠金融业务工作人员的推广以及金融机构所做的广告;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务的开展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实现:首先,网上银行业务开展使得原本银行卡所具有众多金融业务都能够在互联网中实现,银行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银行可持有者所预留的联系信息进行银行业务推广,只需要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进行业务推销即可,不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现实业务销售;其次,由于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节省人工等特点,为金融机构节省大量开支,将这些开支用于个人和企业客户所持有的银行卡的“返利”活动中,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了解网络金融业务。

1.3金融业务的特点网络金融业务除了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金融业务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服务的基本特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泛性特点表现在以网络银行为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推出的金融业务模式的相似性上,只要一种网络金融产品风行,就会有多加银行相继在网上银行中推行此业务或者积极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建立联系,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多个网上银行的兼容就是网络金融业务广泛性的特点表现;网络金融的不受时空控制性也表现在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即在网络银行中进行支付、转账、查询、缴费等业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银行卡所在地的影响,网络模糊了银行系统的地区差别,使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间完全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凸现出来的问题

2.1金融平台建设问题金融平台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下的金融平台包括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具有支付功能的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贷平台等。这些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的作用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一样。网络金融平台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网络金融服务和金融交易存在失衡的问题,例如网络银行能够承办的大笔存贷业务数量远远小于现实银行,这就意味着,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即便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网上金融的认知度还远远低于其他日常生活行为。

2.2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金融安全的风险越来越严重。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人们进行金融业务依靠银行单据,信票是纸质的,并且由三方保存,能够保证金融行为的妥帖,但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交易双方不见面,所进行的交易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换,交易双方也不能产生即时的、可以当做凭据的信票,金融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篡改,金融交易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很可能造成交易一方的巨大损失。

2.3金融业务载体的统一性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载体与现实金融载体的不统一。金融载体即人们实现金融交易时必须使用到的工具或者信息,如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需要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作为互联网金融代表的网络银行登录方式不一致,有些银行采取U盾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账户密码结合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手机校验的登录方式,虽然不同的登陆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但每种登录方式都与现实银行金融业务载体不同,一旦人们要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时办理金融业务,就需要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载体,这阻碍了网络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的相互转化和有效联系。

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

3.1网络金融平台的综合建设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止于在网络上实现一系列日常活动行为,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完全的网络化时代。在网络中实现一切事务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也必将打破网络银行独占鳌头、第三方支付平台单一的局面。综合性更强、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参与进来的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题。网络金融平台建设将实现多家银行的网络银行或手机银行的整合,使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在同一个金融软件上显示出来,人们打开软件就犹如到了网络上的“华尔街”一般,只需要登录一次账号,就能够实现在多个金融机构中的金融业务办理。

3.2网络金融安全保障更细致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有赖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仍以2进制代码编程为基础,但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各种生物科技也许能够参与到其中,每个人的网络金融数据信息将以特殊的,非代码式的保密形式加以保护,如个人在办理银行卡的同时写入指纹,而在手机和电脑的网络金融平台上也写入指纹信息,网络金融客户端的指纹信息与银行卡所记录的指纹信息一致,该银行卡所包含的一切网络金融交易才有效,这样就能够妥善保护网络金融客户的信息安全。

3.3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伴随着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众多网络工具都越来越简便和小巧,人们倾向于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边界虚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精致和高效,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人们对网络社会发展的追求,即网络金融与现实金融的载体相统一。例如,网络银行的登录方式与现实金融业务的办理所需要的文件相同,使客户不受复杂的文件信息所困扰,又如,银行卡写入网银信息,使客户可以通过扫码登录网银,进而实现网络金融交易。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是网络金融业务与现实金融业务统一的必经途径,也是网络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

篇2

1学术信息资源发展趋势

学术信息资源是指通过学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各种相关信息,也指从事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著、标准、专利、研究报告、演示报告、实验操作说明等多种文献类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近20年的时间里,学术信息资源的发展便经历了纸质文献资料、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学术信息、到目前电脑手机可随时随地下载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开放获取成为学术信息资源管理和传播的两大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更高效地保存、传播、利用学术信息资源,很多学术信息的产生便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即使是纸质文献也大多转为数字化的形式.数字学术成为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和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术信息数字化的环境下,资源形态、用户服务、发展模式等都正在发生改变[1-2].开放获取是在学术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开放获取学术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数字学术环境下,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理念、出版机制和资源获得方式在研究机构、图书馆、学术社群等的积极推动下不断拓展和深入.

2学术信息资源的存取运作模式

当前,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学术信息资源的存取运作模式主要有四种:1)传统或数字图书馆模式,其中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的网络模式,它们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或社会公众等特定目标人员,一般是公共服务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模式;2)机构知识库模式,供机构内外用户共享的学术文献数据,并具有协助教育科研机构知识资产保存和知识管理;3)各大数据库模式,包括CNKI、万方、维普、超星等单独发展的数据库,一般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发展模式;4)互联网公司创办的文库模式,如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等;5)期刊网站模式,一般是单本或多本期刊的网站,可自行上传论文资源,供目标读者阅读下载.图书馆和机构知识库模式一般是由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和管理,而且机构知识库是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图书馆进行组织建设[6-7].它们具有经费来源稳定,学术信息资源针对性、实用性较高等优点;缺点是服务对象相对单一固定,访问人员数量有限,存在着学术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全文数据库是广大学者获取学术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重庆维普是我国的三大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类型包括期刊、博硕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等.全文数据库并不意味着收录了全部期刊文献,而且其报道时效比纸质期刊有所推迟.对于购买了数据库资源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下载文献仅限于在单位IP范围内,而没有购买数据库资源的单位科研人员,更需要自己付费才能下载.在文库模式下,用户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多个领域的资料,同时可以上传平台所累积的文档,供其他网民分享[8-9].该模式的一些作品版权问题存在争议,另外,其信息检索功能较弱、学术信息资源的可信性无法保证也导致文库模式无法成为主流的学术信息资源利用模式.期刊网站对于固定读者是最实惠方便的学术信息资源使用模式,一般更新迅速,但是资源单一,仅适用于少数科研人员.

篇3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产物,从来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网络音乐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准确剖析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存在的问题?如何对我国网络音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合理展望?这是事关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发展速度、质量、方向的根本。

一、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音乐市场虽取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基于体制、制度及行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原因,尚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网络音乐行业标准不规范

我国的网络音乐发展起步比较晚,加之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速度,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秩序混乱。主要表现为:一、我国网络音乐产品版权界定不清晰,盗版猖獗,严重损害了正版网络音乐所有人的利益;二、对网络音乐供应商所提供音乐产品的信息描述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外语歌曲的翻译也没有可参考的规范,导致网络音乐信息不一。

2、音乐网站盈利模式单一

互联网站常见的盈利模式有三种:广告盈利、电子商务、渠道盈利,其中广告盈利是最主要的盈利方式。所谓广告盈利,即网站通过向客户免费提供各种资源,吸引客户的点击量来换取广告收入。目前,我国大部分音乐网站主要依靠这种模式来创收。尽管近些年来部分音乐网站尝试付费下载音乐,但免费消费网络资源的观念已根深蒂固,从根本上来说,转变用户的网络音乐消费习惯、建立有偿消费机制,任重而道远。

3、网络音乐市场亟需建立统一的沟通机制与定价机制

我国网络音乐市场行业问题复杂,亟需建立统一的行业沟通与定价机制,并逐步完善行业利益分配机制。目前,音乐版权方和音乐网站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版权费用和结算机制方面。

二、对我国网络音乐市场未来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政府部门在发展网络音乐市场方面始终坚持市场与宏观调控两轮并驱的原则,一方面注重发挥市场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重视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的作用,促使我国互联网音乐市场良性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不断为网络音乐市场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市场正朝着体制健全、版权明晰、内容创新、行业规范、多方共赢的方向发展。

1、互联网的发展将推动网络音乐产业新变革,应用不断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无疑会给网络音乐市场带来新的变革。如移动网络音乐环境更加成熟;各种功能齐全、智能化的移动网络终端设备日益普及;能够满足用户不同品位需求的无线网络音乐层出不穷;网络音乐传播渠道不断创新等。此外,基于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数字音乐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将会改变,由此产生的新的需求将为网络音乐供应商创新产品提供新的契机。

2、开放平台将成为网络音乐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所谓“开放平台”,是指网络服务提供商通过公开其应用数据接口,使外部的程序在不更改其软件系统源代码的前提下,可以增加该软件系统的功能或使用该软件系统的资源。开放平台将成为互联网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届时,用户将能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满足自己个性需求的各类音乐应用。

3、“音乐云”的开发将使用户收听网络音乐更加方便

互联网的发展将会把人们带入“云时代”。 “音乐云”通过把用户收藏的音乐存储在“云端”,使用户可以在任何一台终端设备收听自己收藏的音乐。在国内,多家音乐服务商的服务范围已经覆盖到了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移动网络终端设备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日益普及,“音乐云”将成为未来网络音乐服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4

各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宏观态势

来自印度克鲁克舍大学的B K Kuthiala教授做了题为《淘金记!迅猛增长的印度新媒介产业中的全球化问题》的报告,他结合当前印度人口众多、消费主义盛行、青年一代快速崛起的现状,介绍了电视行业、电影行业、印刷媒体、音乐行业、电信、外资电台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针对在通向市场化乃至全球化的路途中,印度媒体所遇到的“政策体制”和“语言文化”的双重阻碍,B K Kuthiala教授介绍说印度政府尽管不情愿全面开放,但还是给了私人企业以充分的自,很多新媒体的行业联合迪拜和香港的合作项目共同开发;在语言方面,印度语、英语甚至中文呈现出混合与共存的现象,而且大多数印度本地的受众已经习惯了这种语言融合,新媒体在印度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来自韩国水原大学的Monhaeng Lee教授的《韩国IPTV用户的观看模式》一文则是从受众研究的视角对用户实际使用的IP-VOD服务展开调查。在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的一年内,韩国的IPTV有一个显著的变量:不仅用户数量增加了一倍,而且使用频率每月增加了15倍,受众观看时间每人翻了两番。在内容方面,用户仍然倾向于收看免费的电视节目。但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观众逐渐定制适合自己消费方式的电视节目,而这一服务IPTV完全能够提供,事实也已经证明,IPTV是传统电视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彻底改变受众观看的模式。

中国的IPTV目前也处在关键的运行阶段,而最初的两大壁垒(政策与技术)正在弱化。上海文广集团百视通公司在IPTV运营上已积累了可喜的经验,其首席运营官李怀宇在《中国IPTV业务发展与创新》报告中指出,IPTV处于有线电视和网络之间,并更偏向于电视的媒体渠道,在中国,IPTV的技术特征也使它不能完全取代有线电视,而只能与有线数字电视实现差异化定位。他介绍了BesTV(百视通)在顺应三网融合的发展下谋求IPTV的创新发展举措。比如与Web2.0整合,实现跨终端社区视频服务;个人用户与家庭用户透过IPTV家庭电视填补互动缝隙;个人用户能把“想要看”、“未看完”或“好友推荐要看”的内容在不同时段播看,等。他预测,在不久的未来:用户一旦定制IPTV,在家庭、路途、宾馆、工作场所等,凡宽带所在之处,IPTV均可实现互动视音频服务体验。

上海大学的青年学者,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王雨琼博士在《俄罗斯卫星电视产业》中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卫星电视发展历史和现状,她指出,一方面,制作高质量内容的电视节目这一竞争法宝,已普遍被业内人士认同和遵循;另一方面,节目收视技术的竞争,也成为电视的新竞争重点。在这种趋势下,俄罗斯卫星电视市场由于较好地发挥了卫星传播手段的技术优势,以及把握推行了一些有利的运营策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世界各大卫星电视公司和俄罗斯本国新兴卫星电视公司充满着巨大的魅力和诱惑。尤其在传统媒体市场已充斥着近于饱和的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俄罗斯卫星电视市场更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Alan Knight教授预测未来传媒发展大致会出现以下几个趋势:内容获取更加便捷;更多的媒介形式和信息平台;传媒发展更加个性化;媒体的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受众实现分流;媒介所有制更趋集中化和数字化制作。

新媒体产业经营的创新视角

互联网上电视新闻传播有何新的动向?有何创新的机遇?针对这一课题,上海大学的吴信训教授和王建磊博士在《中外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传播现状与创新策略探析》一文中,对比分析了中外代表性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在传播形态、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构成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并做了详细、全面的定性分析,认为国内互联网现在对电视新闻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状态,只是互联网发展中早期阶段的一种状态,国外则有更大比例的互联网使用者运用视频新闻传播来观察监测世界发生的新变动(新闻范畴的功能),来增益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的提升(信息与学习范畴的功能)。这种需求的增长,无疑也为网络电视新闻与信息的传播拓开了日益增长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尽管目前国内网站存在着电视新闻数量稀少、传播情况欠佳的现状,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前瞻的目光开发对电视新闻的传播和利用,并根据互联网的特性设计创新的传播模型和体系。

同样对视频网站予以关注的有来自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Jenny Weight博士,她对视频网站中并非由商业机构提供而由用户生成内容,并以表达自我为重点的媒体类型称为身份媒体,比如Facebook和Youtube。这类“身份媒体”是技术和理念共同的产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媒体盈利模式。在业界主要有三种利用方法:1.市场营销和审查;2.合作开发;3.购买网络。

在手机媒体成为各界关注热点的势头下,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龙锦副教授在《新媒体发展:勿忘消费者――以手机电视为例》中指出,集各种利益关系于一身的中国手机电视已经步入严重的发展瓶颈。与手机电视发展密切相关的两大政府部门在奥运会后仍未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广电总局手中的“许可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手中的“入网证”仍互相牵制,各不相让。在这种情况下,从这一产业链的终端着手,强化消费者在消费终端的拉动作用,无疑是手机电视市场发展的一个最好选择。而要使消费者形成对手机电视的市场需求,关键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对手机电视产品的需要并付诸行动。上海大学孔秀祥副教授则详细分析了手机广告的类型、特征、市场规模、产业模式,介绍了国外的先进模式及其借鉴价值,并综合各方数据,结合中国市场发展实际探讨了中国市场手机广告的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炙手可热的Web2.0研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蒋晓丽教授、付玉杰在《互联网的二度华丽转身:从工具进化的角度展望Web3.0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史本质上也是互联网这种生产工具不断进化的历史。文章从生产工具进化的角度对Web1.0到Web2.0的转变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Web3.0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主要有信息表达方式转变、网络使用方式转变和信息搜索模式转变三个方面,而这种转变和Web3.0的主要内涵还有进一步可待探讨的空间。

政策与策略制定的新影响因子考量

德国埃森文化研究院Claus Leggewie教授在《媒体民主――民主化和媒介化之内在关联》中指出:新媒体环境给传统媒体和传统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成为一个最大的档案,它的双向交流特点和受者与传者互换造成了社会分散化,进而对20世纪的中心化和民主集权形成了一定冲击。网络媒体在作为宣传工具和信息自由化工具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就德国自身的情况而言,目前已有四分之三的德国公民在线。尤其是年轻的80后一代,他们有自身更显著的特点,在所有上网的动机中,政治目的大概只占2%,98%都是消费信息和娱乐。媒介化所带来的对民主的改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现象。

上海大学的张咏华教授的《博客现象和网络时代公共空间的拓展》一文,从对中国大陆若干网站上的博客内容的实证分析出发,探讨在当今中国大陆,博客同网络时代公共空间的拓展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中发现,博客内容或多或少有一部分是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意见的表达,尽管在目前,涉及公共议题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在常规时期还不大,博客行为也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公共话语空间的建设尚较薄弱的中国大陆,博客空间和在其中展开的公共议题讨论的出现本身,就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论文同时指出,博客形式的社会空间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博客空间中非理性、极端化等问题的克服,呼唤着公民公共参与意识和积极性的提高和公民理性的培育和增强。

来自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的Fiona Martin博士在其《公共服务广播的信息化与转型》一文中指出,公共广播机构在互联网上有两个新角色是商业广播无法满足的:一是带给公众有来源的信息和材料,尽管商业公司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双方的兴趣和动力不同,无法真正做到像ABC和BBC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那样;另一点是功能上的互动,它将个人博客、新闻机构、社会团体的媒体代表整合为一体,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在机构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实行互动,及时提问、发表观点和议论。这在客观上也为公众的民主表达提供了新的形式和途径。

对于新媒体产业而言,版权问题已然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和经济模式的重要问题而凸显出来,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的Wolf Richter博士的论文《数字音乐的未来》,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和徐聪的《中国网络

电视盗版与公共利益的维护》的论文,都对此作了探讨。

从人文视角对新媒体产业的反思

新媒介为大众又开拓了一块极具诱惑力的虚拟空间,催生了许多新的大众文化形态,对大众文化注入了新内涵。上海大学许正林教授的论文《新媒体的崛起与大众文化新症候》则对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做出一番批判的解读。他指出一系列大众文化的新症候,主要有虚拟交往、文化拜物教、负价值迷狂和政治参与4种表现类型。他认为,新媒体一方面促成了大众文化人性化回归的一面;另一方面新媒体又产生了一种社会负价值迷狂症、一种人性的异化……。在新媒体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这些表现出来的大众文化新症候是在观照新媒体与大众文化关系中应该警醒与批判的。

复旦大学孙少晶副教授在《新技术环境中的传播陷阱分析》中指出了在当今新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人-信息互动:思维与认知陷阱、人-机互动:控制与使用陷阱和人-人互动:沟通与关系陷阱三类传播困境。尽管因特网、手机、互动电视等新媒体技术赋予了受众更多的控制自由,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方便性和互动性的增强更增加了人成为媒介奴隶的可能性。Email、PDA、手机、IPOD等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时间。网络上瘾症(Internet addiction)、网络依赖症(Internet dependency)等新媒介症状越来越盛行……总之,传播手段的丰富性表面上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更加容易,实际上它也间接创造了人际关系的一些危机。因而应充分重视新技术的传播陷阱,同时加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和传播素养(communication literacy)的教育和培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威副研究员的论文《新媒体话语的文化影响力》针对新媒体话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从议程设置、互动、文化意识、价值观、社会文化秩序、意识形态等方面讨论新媒体文化功能及其双重作用,进一步思考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文化策略。同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康在《集中,抑或分散?――网络技术特性初探》一文中指出,网络的出现,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通过网络互动激荡出公民观念、自由信念、法治意识等才是网络的真正使命。虽然这个空间也受到统一运作的束缚,但是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至关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