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13 22:14: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

篇1

0 引言

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集理论性、操作性、应用性为一体的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作为一门专业课,它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严谨的教学理念和条例清晰的教学程序,而且还要有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际应用实践能力。笔者在专业调研了解到,有的学院虽然开没了这门课,但没有相应的专用实验室,有的虽然有,但是设备太陈旧,有的设备还算先进,但只是让教师来演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学生的动手能力,达不到教学的实际要求,为此,必需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作深入研究。

1 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整合课程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强调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等素质的整合及其在具体工作环境中的应用。我们对省内外需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单位的市场调研中了解到,计算机维修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硬件组装、系统软件安装与设置、故障检测与维修、系统维护优化、数据恢复。为此,我们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操作技能《计算机维修工》(中级)的鉴定标准,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电脑硬件选购与组装、系统软件安装与设置、故障检测与维修、系统维护优化、硬盘维修与数据恢复。

2 引入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课程教学模式

2.1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课程

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课程模式,简称“3DCC”(、3 Dimen-sion Curriculum mode based on Case study)课程模式。本课程模式所展示的课程结构具有三个维度,其中平面维分别是知识维和基本技能维,纵向维是综合应用能力维。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将从这三个维度展开(如图1所示)。

该课程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课程资源以案例或项目为基础,课程内容强调工程背景和职业情景,同时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目标追求技术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IT行业对应用服务性人才规格的客观要求。在课程中,采用前后继承、逐步扩大的工程案例,贯穿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在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主动解答,引导其提升专业关键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潜能。

(2)三个维度的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呈“非线性”关系。即三个维度的课程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依存、互为贡献的。平面维中,知识维和基础技能维互为依存,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会在特定时刻在平面维上形成交点。此时纵向的综合应用能力维将此点上的知识和基础技能整合提高,形成第三维坐标,将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一个档次。

(3)本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理论知识将依托实践基础上的案例和项目教学实现有效建构。

在知识维中,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课程教学大纲基于案例展开,教材基于案例编写,习题基于案例安排。教师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案例的时候思考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在基本技能维中,注重对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技能维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课程设计和实训环节。技能培养应以案例为中心,以实践为手段。另一方面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准实用系统。

综合应用能力维,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发展潜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项目案例,要求学生实际体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完整流程,将所学到的知识连贯并达到技能整合,教师通过专业流程管理规范学生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使其成为理解流程、技术合格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和技能维案例不同的是整合能力维案例不局限于单门课程,而是反映岗位需求,对微机组装与维修相关的多门课程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从而增加学生专项就业竞争力,缩短就业后岗位适应期。

2.2引入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把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内容为五大模块:电脑硬件选购与组装、系统软件安装与设置、故障检测与维修、系统维护优化、硬盘维修与数据恢复。将3DDC的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教学中,每个模块的知识维、基本技能维修和综合应用能力维关系如图2所示。

2.3三种维度的构建

2.3.1构建的原则

(1)针对职业岗位需要,注重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相结合,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按照高素质,安排“必需”的课程和“够用”的内容,注重课程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

(2)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模式,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主张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

2.3.2三种维度的构建

我们以硬件的拆装为例说明。

知识维:

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组成及基本性能参数;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基本技能维:

计算机各个部件的重要参数如CPU中的主频、倍频、倍频系数、插槽类型、L1、L2、L3及其他相关知识、CPU正确的安装方法;

主板上的各种插槽的含义、南、北桥芯片、主板电源插座、主板上与机箱面板相连的线路及相关电路示意图、主板说明书的阅读等、主板的正确的安装方法;

内存的商标号及相关参数,如存储时间、速度等及安装方法:

显卡的各种性能参数及安装方法;

硬盘的各种能参数及安装方法。

综合应用能力维:

正确地、熟练地安装与拆卸电脑硬件。

3 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重中之重。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三段式技能训练”模式强化学生实训与实习的教学过程。即:第一阶段为单项技能训练,第二阶段为综合仿真模拟训练,第三阶段进行现场岗位训练。

3.1安排实训周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安排实训周,在实践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时加以解决,并且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性学习机会,必须配套相应的专用实训室。没有硬件的支持,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是一句空话。

3.2企业实训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学,与相应原计算机生产商进行合作,安排学生到计算机生产商的实际生产线上实训,进一步掌 握电脑测试的前沿技术。

3.3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学习机会

在学习课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参与学院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或者积极参加学生的计算机维修社团,到居民社区为居民服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4 教学资源的建立

教学资源建立得是否合理和全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微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资源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有不同的特色。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立上,重点应放在计算机实物部件的展示,反映教师现身说法的规范操作和流程上,考虑到学生都有上网的条件,教学资源以网站的形式建立效果会比较好。

4.1教学资源建设重点

在网站的主目录上,应该有“教学录像”、“教学短片”、“操作示范”、“装机报价”和“故障诊断”等体现实践性课程特点的条目的。

“教学录像”应该安排主讲教师的精品讲解录像,不仅有反映本门课程基础和理论知识,还要有反映计算机组装的测试课、计算机软件使用的课程。

“教学短片”每个短片播放时间约5分钟左右,内容要体现实践性课程的特点,是本课程某个关键性的技术。

“操作示范”中主要是一些关键技术的示范操作,如CPU安装、主板部件识别与安装、显卡安装、硬盘备份工具的使用(Ghost)。

“装机报价”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构成,硬件部件的主要品牌和市场行情,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自行组装兼容机。

“故障诊断”包含主要故障诊断的数据库,分析和排解的故障知识经验,用于扩大学习者关于维护和维修的知识面,便于查询了解。

上面所有的操作中的教学录像、教学短片、操作示范都应该基于学校自己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这样学生有种亲切感,学习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4.2常用维护软件的下载

给学生提供―个计算机维修中使用软件的平台,把常用的软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便于学生学习,不用在互联网一个一个四处查询和下载。最好让每位学生将软件刻录成光盘,便于在实际中学习和应用。

5 要突破传统的考试方式

篇2

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维护实训教学是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如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受欢迎、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学生,成为计算机维护实训教学的关键。近几年来,本人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在实训课教学中做出了两点尝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众所周知,进入职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纪律相对较差,多数又是独生子女,长期养成了许多坏毛病,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耐心,自控能力差,怕吃苦,厌学现象严重,有的甚至抱着混日子、图轻松、自暴自弃的态度。这此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中职生较普校生有三个明显的优点:好动手、喜欢走出教室学习、就业意识强。而实训课的教学也正好顺应了这三个优点,这也为上好实训课打下了基础。

然而,仅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这三个优点就能上好实训课是不可能的,还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对学习实训课的兴趣。做好实训课的记录,严格考评制度,这是我上好实训课的初步尝试。

尝试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那么会让人感到乏味。教学也是如此,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也会感到乏味,这也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就是采用循序渐进、分组讨论和独立尝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老师讲解---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归纳总结---学生巩固。这是教师普遍喜欢的传统教学方法。然而,训练中我发现: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在实训过程中表现出缺乏兴趣、心不在焉,有些学生甚至会把实训课当作是玩耍课。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基本上只是跟随教师的步骤依葫芦画瓢,而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举动。优点:训练中,学生能够避免盲目无序,容易接受,实训的纪律较好。例如:在进行计算机面板接线时,本人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因为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又刚刚接触计算机维护实训,学生对此充满了新鲜感,加上学生好动手的特点,所以,实训效果不错。弊端: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学生盲目跟从,主动性差,缺乏积极参与实训的主观能动性。

分组研究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研究---小组进行操作---教师检查、评价、总结---学生巩固训练。优点: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占主导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作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缺点:个别同学滥竽充数、不懂装懂。这就要求实训老师在分组时应该特别注意,必须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掌握研究成果,老师检查时每位同学都能汇报研究成果。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引导,尽可能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操作水平。评分方法是小组成员统分。在进行的《计算机面板跳线》实训课时,采用此方法,学习兴趣十分高涨,八组当中竟然有三组与教师事先做的一样。当我公布评分结果时,做好的同学们高兴得欢呼雀跃。这种方法与循序渐进的方法比起来虽然用时较多,但是效果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学会了团结协作、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作用。

独立尝试教学方法:教师提出实训问题---学生独立尝试---教师检查、评价、总结---学生巩固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增加学生独立尝试的成就感。这种学习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尝试操作,然后老师给予理论指导,促使学生独立完成技能操作。它的特点是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印象,掌握技能,这能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和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的能力。例如: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时,就可以采取这种独立尝试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计算机面跳线》实训时,我采用了此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尝试二:做好实训记录,严格考评制度

做好实训记录:指的是纪录学生平时的实训情况。同时它又我以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评定与平时成绩,记录学生从开始到结束技能训练的成长的过程。实训过程中,每一个实训课题都做出详细的实训记录,在记录中针对每一位同学在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会给予批示与成绩。每个课题先做完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当众根据操作的情况,填写实训记录,给出批示与成绩。考评时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进行。这样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技能操作评定成绩心服口服。严格考评制度:就是从实训一开始就定下严格的考试规定,每个实训课题都必须认真对待,考出好成绩。如果有不及格的,该课题巩固阶段允许补考一次,并且成绩只记合格。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让每次课题实训成绩和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挑起竞争意识,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紧迫感和任务感。这样就会使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我的制订了不同的实训记录表。分两种形式:计算机组装与知识巩固实训记录;计算机故障排除维护实训记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查看实训记录,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出学生掌握实训技能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篇3

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我们学校的各个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课,但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大部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也给我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进而产生乐趣,关键是教师授课时,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

一、突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计算机教学中,对于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教师必须指出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分清哪些该掌握,哪些是重点。例如,大多数学生习惯使用拼音输入法,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求学习五笔输入法,但学生大都认为五笔字型字根难记,学习主动性不高。所以我在教学时,有意写出一些生僻的汉字,要求学生输入计算机。并暗示同学们:“只会拼音输入法,遇到生僻字时,只好告诉别人等一会儿,先买本字典,查下这个字怎么读,再来打字。”同学们哄堂大笑,同时认识到了学习五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注重实践,将自己的实际经验用到教学中去

部分中职学生在思想上对计算机课程没有足够重视,如果老师一味教授理论,学生听着枯燥,教学效果也有限。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课程特点。例如,在讲授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后,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配置一台价格在3500.00元左右的计算机,并列出配置清单。通过学生在电脑城与商家的亲自接触,他们不仅知道了计算机中的相关硬件,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各种硬件之间的配置关系。在装完计算机系统后,还应该让学生注意计算机软硬件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有时看上去与硬件无关,但如果涉及硬件的设置,有时会出现软硬件不兼容等情况,所以教师应把类似的经验及具体的教学案例应用到课堂中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亲手实践,既加深印象,又提高实践技能。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独特的见解,应加以总结,然后将这些信息再反馈给学生,做到资源共享,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随后再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组装计算机,并写出计算机组装的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实践证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上机实践的热情

有没有学习兴趣,是学生是否能学好的重要因素。不管老师水平有多么高,如果学生对其所讲的课一点兴趣没有,那么他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堂课的整体效果就会下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上机练习又是学好计算机的关键。案例法和讨论法是培养学生兴趣行之有效的两种方法。以讨论法为例,在学习《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这门课的时候,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拍摄一些人物或自然风景照片,然后各自把这些照片复制到电脑中,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对这些照片进行评比,看谁拍摄的效果好,并做好记录,对拍得差的怎么处理?于是就得出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中的工具软件就能解决;老师还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教学生如何进行加工,如用套索工具、填充等人物进行添加,色彩加工,这样学生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启发学生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这些方法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提出启发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育的延续。对于某些内容,教师不必全部讲解,可以讲出基本原理、内容,提出几个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例如,介绍完C语言的一维数组后,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二维数组的‘维’是什么含义?二维数组和一维数组有什么关系?三维数组和二维数组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就会更容易掌握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同时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让学生及时了解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明确学校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学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我们计算机老师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时代的发展,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中职计算机教育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开颜.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实训:WindowsXP+office2003职业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9.

[2]罗凤华,武马群.Photoshop7.0图形图像处理基础与案例教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志杰.汉字录入与编辑技术.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篇4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有配套的网络工程实验环境才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但是,随着学校规模扩大、生源质量的下降和人均占有教学资源的下降,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境的建设表现尤为突出。一套最基本的教学环境包括2台二层交换机和2台路由器,显然,如果考虑成本和教学场地因素,采用实际设备构建实践教学环境投资巨大,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高职学院开展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为此,我们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岗位技能的需要,选取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内容,大力探索并实施虚拟实训,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文献[1]系统总结了在高等职业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 虚拟实训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活动是在某个特定的实训教学环境下开展项目实训,所以,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只要实训环境或者实训项目二者要素之中有一个是虚拟的,那就是虚拟实训。

虚拟实训的最高境界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R),生成实时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受训者像在真实世界中一样,与该环境中的人和事物进行行为和思想的实时交流,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由

于受技术条件,特别是投入成本因素限制,在高职教学领域实现完全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训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目前只在个别领域,例如航空航天领域的飞行员训练得到实际应用。因此,当前高职领域可行的虚拟实训是采用桌面虚拟现实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的屏幕作为用户观察虚拟境界的一个窗口,利用鼠标等外部设备操作虚拟环境中的对象,例如各种特定的设备与仪器。虽然它的真实感没有沉浸式虚拟现实高,但由于技术相对简单,投入成本不高,所以,采用此种类型的虚拟现实技术来建设虚拟实训室具有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虚拟实训的典型应用有以下方面。

文献[2]将虚拟机技术引入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活动中,它是通过软件技术模拟硬件环境的方法让学生能尽快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该虚拟实验环境的最大特点是将现有的一些硬件、软件资源优化组合,从效果出发,不需要添置大量的硬件设备就能达到应有的实训效果。

文献[3]“虚拟公司”实训模式充分发挥秘书综合实训室的效用,营造了尽可能真实的秘书工作环境,使学生进入相对真实的秘书角色里,更加深入地体验秘书工作,这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文献[4]基于法国Trace Software International 集团公司的Elecworks& SolidWorks,建设虚拟电工实训室。该虚拟实训室一方面可以提高培训和实作的效率、提高成功率;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对生产器件的厂家及其产品有较好了解,可以灵活地完成各种电气控制的设计及装配,加强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平安,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高职教学研究和智能控制。

文献[5]探索用虚拟软件Dynamips构建思科虚拟实验平台。该模拟器的最大优点是通过直接加载思科的路由器操作系统IOS,在PC上完整模拟多台特定的思科路由器功能,并支持模拟设备之间的真实互联。其缺陷也很明显,它特别消耗计算机资源,一般只能模拟3台左右路由器,另外,只能模拟路由器。

文献[6]基于VRML技术,通过二次开发,建立一个三维虚拟综合布线实验室系统,该虚拟实验室提供了三维实验环境,界面使人身临其境。由于VRML能够让用户进行二次开发,非常适合用户根据需要定制虚拟实训功能,因此,它将是今后虚拟实训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PT是Cisco公司开发的网络仿真工具软件,是一个为网络学习者提供计算机网络设计、配置和网络故障排除的模拟环境学习平台。学生可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软件中实现的IOS子集允许学生配置设备;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本文就是利用PT这个虚拟实训平台,使学生实际操作完成复杂网络环境中各种实际应用中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实际硬件设备的实训,由于受设备的数量和实训场地的限制,一般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网络设备基本功能验证方面的操作。

2 虚拟实训环境建设

笔者所在专业建设了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共配置了41台方正文祥E630型号的计算机。计算机的基本配置为:CPU为P4 2.66G,2G内存,80G硬盘。采用思科公司2950快速以太网交换机组网,由一想服务器作为本实训室计算机局域网的服务器连接至校园网。

为了满足教学设备共享的需要,我们对实训室的每台电脑做了周密的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 每台电脑安装Windows XP SP2,硬盘分为三个逻辑分区。其中C盘大小为20G,负责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D和E盘为30G,分别用于存储计算机数据和各种常用工具软件,例如各种类型的虚拟机。

 每台电脑安装了硬盘保护卡。保护卡只保护硬盘的C盘和E盘。计算机每次重新启动时,这两个分区的数据都恢复到初始安装状态。显然,D盘不受保护,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保存自己实训的数据结果,方便下次上课时用。

 以管理员身份登录,在D盘为每门课程建立一个根目录。平常上课时,学生以普通用户身份登录,通过权限限制学生用户不能安装软件,只能运行指定的应用程序。学生不能删除D盘上每门课程的根目录,但可以在该目录下建立自己的子目录,根据需要存放自己的数据。

 每台电脑上都安装了PT 5.3软件。它本身是一个典型的Windows环境下的应用软件,安装非常简单。因此,虚拟实训方案中的重点不是虚拟平台的建设,而是虚拟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3 虚拟实训项目的设计

虚拟实训项目为一个企业网的设备集成管理,该项目教学计划为27学时。图1是虚拟项目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所示,该项目逼真模拟了一个企业网完整的应用环境。它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企业内部局域网的配置与管理;与合作伙伴业务上的通信和从互联网上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整个项目需要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和路由器共30台。具体来说,假设这个企业有三个部门,分别是管理部、财务部和普通部,要求按照部门划分VLAN,自动分配IP地址。企业网定用户能够浏览内外网WEB资源,能下载外网文件,并且用户和合作伙伴的用户之间能互发电子邮件。本项目所涵盖的网络技能包括各种常用的网络服务、VLAN、路由、广域网协议、访问控制列表和地址转换等功能的配置。实训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所要实现的网络功能的需要,合理配置图1中的网络设备,使得网络系统中的设备互连互通,并满足网络安全的需要。显然,如果采用实际设备进行实训,一个班最多只能1套,而且搭建网络就会占用大部分时间,因此,实训效果纯粹是演示性的,而采用虚拟实训,每个人可单独完成整个项目的配置管理任务,从而达到实训目的。

4 教学实施策略

4.1 强化工程设计理念

网络项目的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因此,在实训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学生的网络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以图表形式先设计好网络参数,经指导教师审核后,才能开始上机操作,坚决禁止学生不设计就直接进行配置的实训行为。为了避免学生逃避实训,在设计时,要求每个学生所设计的网络参数要体现学生的学号或者姓名等要素。开始时学生不适应,但随着实训的进行,学生已习惯了对自己的设计文档进行配置,因为,本项目规模大,要配置的参数太多,不进行书面设计,学生无法记住网络设备配置所需的大量参数。这种强化工程设计的实训模式,不仅提高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设备配置的职业技能,更能培养高职学生工作岗位中所急需的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

4.2 实施严格的实训过程监控

为了高效完成这种综合型项目的实训任务,我们把整个实训任务分成7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为一个实训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先要完成工程设计任务,然后,再配置调试网络设备并自主完成网络功能的验证,最后,提交教师检查。教师会根据学生提供的设计文档和自主验证文档,检查学生现阶段实训工作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问题,并有技巧地提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过程监控给学生一种可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紧迫感,同时,学生完成任务后也具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4.3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虽然,实训是在完成前期课程学习基础上开展的综合性项目训练,已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但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对老师还是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思想。碰到网络不通的问题或者遇到不懂的地方,学生首先就会找老师解决。为此,笔者在实训前就明确学生和老师的角色。老师的角色是企业的领导,学生的角色是企业的员工。那么,企业的领导给员工布置工作任务后,只管结果,不问过程。因此,要求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必须首先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查阅资料,向同学请教,自发形成的小组开展讨论。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学生对问题不会很重视,印象不深刻。相反,如果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时间越长,过程越辛苦,他的体会越深刻,在今后的工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他就会轻而易主地得到解决。

4.4 善用虚拟实训平台的功能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PT提供了很多实际设备中不具有的功能,那么,在虚拟实训过程中,要让学生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功能。例如,为了简化学生输入设备配置命令,PT提供了图形界面方式,学生只要输入相应的网络参数就可以了,而把重要的配置命令省略了。其实,实际的设备是采用CLI方式,每个参数都必须有具体的命令才能输入到设备中,因此,在实训过程中,要强制要求学生使用CLI方式进行实训,以熟练掌握设备的配置命令。在验证网络连通的时候,可以用命令的方式,但需要打开终端命令窗口,并输入命令和参数比较繁琐,这时可以用PT所提供的发测试包的功能,简化网络功能验证过程,提高实训效率。在遇到网络通信故障的时候,善于运用PT提供的模拟运行模式,查看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过

程,从而结合设计文档,及时找到问题的原因。

5 应用效果与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表现在教学策略上,要构建课堂教学的四个活性因子,即教学情景、学习活动、合作交往与成功体验。那么,这四个因子都会在虚拟实训中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虚拟实训项目明确给出了典型的工程项目学习情景;学生实训的过程就是学习活动,与教师和同学探讨解决配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典型的学习合作过程;最后,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网络调试联通后成功的喜悦。

纵观整个虚拟实训过程,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近5届学生实训情况统计显示,学生参与实训的人数从实际设备实训的10%急剧上升到虚拟实训的98%,除了极个别学生因自身的原因完全放弃学业外,其余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实训,有不少学生会自觉在课余时间继续开展实训,中午也不休息,晚上十点多,还有学生打电话给指导教师寻求帮助。显而易见,这种虚拟实训模式极大提高了实训的质量和效率。笔者所在专业的2008级的两名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通过进一步学习,获得了思科公司全球通用的顶级职业资格证书CCIE。

参考文献:

[1] 程雅琼,蔡亮. 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10(23):545,588.

[2] 尹光銮. VMware在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86-87.

[3] 符海玲.“虚拟公司”实训教学模式构建探析[J]. 秘书之友,2010(4):36-39.

[4] 涂国栋,刘云梅,李强. 基于Elecworks & Solidworks 的虚拟电工实训室构建[J]. 科技信息,2010(15):62-63.

[5] 张钢,黄小波. 思科虚拟实验平台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16-218.

[6] 连剑. 基于VRML的虚拟综合布线系统[J]. 山东科学,2101,23(1):61-63.

Research of the Packet Tracer-based Virtual Practical Training

ZHANG Ping’an, CHEN Xiang

篇5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络教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计算机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习的需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新的技术,它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将为教育提供新的活力。本文主要从虚拟现实技术特征和VRML语言的角度探讨其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常规模式层次上.而是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和远程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形式,是一种最新出现的教学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代表了教育的未来和发展的方向。

1.1虚拟现实技术概念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又称为灵境技术,毕业论文它汇集了数字图象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等多项天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具体地说,就是采川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如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尽管该环境并不真实存在,但它作为一个逼真的三维环境.仿佛就在我们周围。由于用户对计算机环境中的虚拟物体产生了类似于对现实物体的存存意识或幻觉,从而使得用户在计算机所创建的维虚拟环境中处于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

1.2虚拟现实系统的构成

一个虚拟现实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虚拟环境。它由虚拟环境发生器所产生,且可让使用者通过传感器件和作用器件与之交互,这种交互的结果是使用者有全身心进入这一环境的感觉。

(2)传感器件。它将虚拟环境中的物体的形、动作、声音等进行转换,使人能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觉。这些感觉与他以往在实际环境中的感觉一致。

(3)作用器件。它将人的一些约定动作(如行走、手势等)变成作用的信息,让虚拟环境有所察觉。

(4)人。虚拟现实实质上是一内含反馈的闭环系统,只有人的存在才能使这一反馈环路有效成立。硕士论文所以人是VR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人通过传感器件感受虚拟环境的存在.又通过作用器件去影响虚拟环境,使其作出相应的变化。

(5)虚拟环境发生器。它能产生使用者所需要的虚拟环境,且能通过作用器件传来的作用信息。了解使用者的位置和动作。并对已产生的虚拟环境作出相应的修改。

1.3虚拟现实技术基本特征

(1)沉浸性。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使用者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的相互作用,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样。当使用者移动头部时。虚拟环境中的图像也实时地跟随变化,拿起物体可使物体随着手的移动而运动,而且还可以听到三维仿真声音。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交互性。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计算机能根据使用者的头、手、眼、语言及身体的运动,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及声音。使用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身体运动或动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3)多感知性。由于虚拟现实系统中装有视、听、触、动觉的传感及反应装置,因此,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1.4虚拟现实系统的类型

虚拟现实技术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

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是利用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三维鼠标等传感跟踪装置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由于这种系统把人的视觉、听觉和其它感觉封闭在虚拟的感觉空间,能使人全身心投入并沉浸其中。不足之处在于专用设备复杂而且昂贵,难以在教育行业普及推广。

(2)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

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是运用软件编程的方法在显示器上显示三维场景.用户通过键盘、鼠标等简单的设备与虚拟场景进行交互。这种系统由于用户坐在显示器前,通过屏幕观察虚拟世界并与之交互,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难以做到完全投入.但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普及推广。

(3)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

分布式虚拟系统是多个用户通过网络共享一个虚拟空间,共同参与虚拟活动。

(4)增强现实性虚拟现实系统

增强现实性的虚拟现实系统不仅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现实世界、仿真现实世界,而且要利用它来增强参与者对真实环境的感受,也就是增强现实中无法感知的感受。

1.5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

VRML(VirtualRealityModelingLanguage1即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是一项和多媒体通讯、因特网、虚拟现实等领域相关的,在Intemet上营造虚拟环境的技术。它用来在网络上创建可导航的、超链接的三维虚拟场景。

VRML的基本工作原理可概括为:文本描述、远程传输和本地计算生成。所谓文本描述,是指VRML并不是用三维坐标点的数据来描述三维物体的,因为这样会有很大的数据量.在Intemet上传输会遇到很多困难.VRML是用类似HTML的标记文本语言来描述三维场景.就像我们的编程语言。比如,一个立方体的描述文本是:Box(size3.03.03.0)。VRML就是一种描述语言标准,规定了用来描述三维场景的文本描述语言。远程传输是指用户浏览VRML描述的虚拟场景时,需要通过Intemet将描述场景的文本传送到本地。一般来说,文本描述是嵌在WEB页面中,在浏览器请求相应页面时与页面描述文本一起传送本地。本地计算生成是指描述虚拟场景的数据传送到本地后,浏览器对它进行解释计算,动态地生成虚拟场景。比如,描述球形的文本,浏览器会在屏幕上绘制一个立体的球形。概括地说,就是用文本信息描述三维场景.在Intemet网上传输,在本地机上由VRML的浏览器解释生成三维场景.解释生成的标准规范即是VRML规范。

VRML文件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成分:VRML文件头、原型、造型节点、脚本和路由。在这四个要素中.医学论文只有文件头部分是必须的,它用来告诉浏览器该文件符合的规范标准以及使用的字符集等信息。原型定义了创建带有指定名称、接口和整体的新节点类型。一旦成功地定义了原型,它就可以在VRML文件的其他地方随意使用。造型节点是VRML中的基本建造模块.它构成了VRML文件的主体部分,正是由于造型节点定义而产生了虚拟的VRML空间。脚本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的外壳,它有域、eventIn事件和eventOut事件。其本身没有任何动作.然而你可以通过程序脚本来赋予你脚本节点的动作。程序脚本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应用程序,一个典型的脚本是由Java或javascript编程语言写成的程序。路由是一种文本描述的消息.一旦在两个节点之间创建了一个路由.第一个节点可以顺着路由传递消息给第二个节点,这样的消息被称为事件。VRML还可以包含下列条目:注释、节点和域值、定义的节点名、使用的节点名等。

设计VRML虚拟场景时。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使用文本编辑器来编辑描述文本,它类似于程序设计,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不是很直观.对设计者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也较高,设计的效率不高。现在有很多的可视化的VRML设计工具,如CosmoWorld和WebWorld等.这些工具将VRML的标准节点都做成可视的组件,用户设计时,只需要将这些组件组全自己需要的虚拟场景就可以了.而且设计的效果在设计时就可以看到。设计完毕后,系统自动将这些可视的虚拟场景生成标准的VRML描述文本,这样,这些文本传送到用户的浏览器后.便会在用户的屏幕上重现这个虚拟场景。

VRML使得Intemet的平面世界出现了三维场景。它的问世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众多的软硬件厂商的支持,成为了Intemet上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技术。VRML在各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可能性。蕴藏了无限生机。在教育领域的WEB站点中,它可广泛用于学习情景创设上,以增加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例如:创建网上三维图书馆,它的好处就在于书籍归类整理更接近真实并将高于真实,汇编或查阅时书籍只需要鼠标轻轻地点击对应的虚拟图书。另外,使用VRML做模拟训练是一种可行性极高的措施,它不仅可以减少某些情况下现实空间中操作的难度和危险。

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训练造价得到大幅度降低,这样就使得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成为可能。由于这种模拟系统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所以并不会因为没有真实系统介入而造成较差的训练效果。现在虚拟校园、虚拟考场也已经陆续地出现在网络中,这些新兴的教育形式必将因其优越的一面而在未来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

2.1虚拟现实技术在辅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很强,在书本上体现难免会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困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介绍计算机中各个组件的结构和讲解计算机组装的过程时,书本的文字难以让学习者了解组件结构和组装的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几种媒体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设计出生动活泼的界面。制作出一些三维的、交式的、具有沉浸感的内容,满足学习者从各个角度观察和学习,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制作VRML课件的基本思路是:

(1)制作一系列空间形体的三维造型和动画.并且为这些造型指定所需要的颜色、大小等。

(2)引入VRML的相关节点,建立虚拟运动空间。实现课件多媒体功能。

(3)优化VRML场景,即在构建场景的过程中,利用VRML提供的高级造型技术适当优化程序。

(4)VRML文件的输出,将已创建的空间场景输出为.wrl形式的文件。

例如,设计VRML课件来实现网上虚拟计算机组件结构和组装的辅助教学。

首先,在介绍计算机组件选择知识同时。可以在网上从各个角度来观察VRML制作的计算机组件的造型.增强感性认识,并使学习者对怎样组装计算机有个初步的了解。利用VRML的造型设计和VRMLScript的动画链接.虚拟出组装计算机过程中所需的主要硬件,再通过把VRML文件嵌入到网页的方法,使学习者既能在网页中看到二维不同型号硬件的图片和一些描述硬件的文字.又能看到三维的虚拟制作出来的硬件模型。这样使学习者能真切地、直观地感受到二维和三维的不同.感受到虚拟世界的美妙。然后,通过文字和图片向学习者介绍如何将各计算机组件组装到一起。接着,通过VRML的动画节点控制和VRMLScript的结合。制作出安装、注释和视点切换的效果,然后按照六个安装步骤:第一,机箱、主板的安装;第二,风扇、内存的安装;第三,光驱、软驱、硬盘的安装;第四,声卡、显卡的安装;第五,电源的安装;

第六。显示器、键盘、鼠标的安装,组合完成整个在虚拟三维世界中组装计算机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点击相应的按钮,就可以按相应的步骤进行安装。拖动鼠标或按钮可以随意地移动计算机组件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安装。在安装完光驱和软驱后,点击光驱的开、关键,光盘托会自动拖出和送入,点击软驱的按钮,软盘会自动取出.使学习者能动态地观看到效果。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来完成学习的过程。

通过VRMLScript语言的链接。制作出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和逼真的声音效果。例如.当你点击软驱上的按钮,会发出声音并弹出一张软盘;当你点击光驱按钮时,盘盒会自动地弹缩并发出逼真的声音。为了方便学习。还可以实现注释信息,当学习者的鼠标碰到硬件设备时。在对象的旁边会出现一个注释信息,说明该对象名称。

又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对于常用的数据结构的算法思想.由于其抽象程度高。使得学生很难理解。我们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将其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算法过程以浅显易懂、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递归算法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为其算法是靠隐形调用堆栈来实现,而通过虚拟技术可以将堆栈内部情况的变化动态、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同样在讲解树和图的遍历时,可以从可视化的角度观察遍历的顺序。二叉树与树的概念的区别、Hanoi塔等问题都可以直观地表现。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

总之,通过制作课件来辅助课堂的教学,能为学习者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材料,使抽象的学习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2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实验中的应用

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适用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包括相应的实验室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以及实验信息资源等。虚拟实验室可以是某一现实实验室的真实再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例如,在城域网和广域网的网络建设过程中,不必真正把网络构建起来就可以亲身体验,犹如进行现场的操作。在数字电路的课程实验中,可以通过虚拟的电路器件来达到电路设计的目的,而没有购买器件问题所带来的麻烦。在电子商务课程实验中,可以虚拟商务环境,让学生进入这个虚拟环境。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场交易的气氛和参与交易的过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是比较基础但又是难做好的一个实验。由于在计算机上安装新的操作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操作系统产生影响。

使用虚拟计算机来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试验就十分的方便了。工作总结使用虚拟机的软件VMware可以创建与真实计算机一模一样的虚拟机。创建的虚拟机有自己的CPU、内存、硬盘、光驱,在这个虚拟机上,可以安装Windows、Linux等真实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程序。通过在虚拟的操作系统环境中进行操作,熟悉操作和新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VMware只是一个软件。可以帮助你在一个操作系统的环境下安装另一个操作系统,而不会对当前的操作系统产生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以直接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利用虚拟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网络设备设计、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学习探索,设计出新型的网络设备和电子器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虚拟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既可以缩短实验的时间,又可以获得直观、真实的效果,还能对那些不可见的结构原理和不可重组的精密设备进行仿真实训,避免真实实验操作带来的各种危险。并且,虚拟实验具有先进性和共享性,易扩充.易于改变教学项目,减少设备投入经费,使教学内容在虚拟的环境中不断更新.使实验实践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但是在采用虚拟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代替真实实验。虚拟实验是虚拟的实验,缺少“实物感”,正如在网上看书与拿真实的书看时,会觉得真实的书更实在。在网络实验中,用到的网络设备像路由器、交换机等种类、型号都很多,在虚拟实验中.学生很难见到这些设备,如果在真正的实践中可能会无从下手。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应该虚实进行结合。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实验在真实环境中操作,这样,他们会对实验的设备有亲身的体会,更能加深实验的印象,提高实验的效果。

三、结束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有亲身去经历、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主动地去交互与被动地观看有质的不同。虚拟现实技术能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教学内容,有效地营造一个发展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和积极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EB的虚拟现实远程教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刘凤田,刘玉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1).

[2]余胜泉,车皓阳,姚顾波.教育中的虚拟现实[J].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O00.

[3]李玲,汤小红.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及其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应用,2004,(3).

[4]郭凤英.虚拟现实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5]何来坤,徐渊.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及其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陈晓春.虚拟现实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5,(3).

[8]宣翠仙.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浙江树人学报,2004,(2).

[9]杨宗凯,吴砥,刘清堂.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阳化冰,刘忠丽.虚拟现实构造语言VRML[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O00.

篇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属于管理学,但其主干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三个,该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但是目前各高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还未自成一家、各具特色,以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突出,特色彰显不够,就业竞争力不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本目标,就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曲靖师范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2008年开办至今,已经培养5届学生,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和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位”

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位”强调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开展教研的硬件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教研工作就是空中楼阁。我们一直重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采购实验设备的指导思想是实验设备要先进、实用,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的需要。

该专业已经建成硬件实验室有2个: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有2个:计算机通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管理类的实验室有3个:数字库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与软件实验室、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同时为适应当今云计算、大数据的大趋势,我们投资200多万建立了云计算平台。

这些实验室的更新及新建,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及科研的需要。

3实践教学体系的 “抓手位”

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抓手,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四年期间,为了在不同学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贯穿大学4年的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根据训练大纲,我们应以项目为驱动来创新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1],提升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形成几大子抓手,再作专项的打造。

我院的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两个级别,一是课程设计训练,本训练以课程为依托,制定课程级别的训练大纲和测试方案;二是综合设计训练,训练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课程,完成一个综合性、设计性项目。

3.1 课程设计训练

“课程设计”一个多义词词条。它可以指“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2]。课程设计是课程实验的高级环节,课程实验是提升学生立体实践能力的根本,课程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我们在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实验,提升学生的课程综合实践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有6门,分别是:Java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及实验、管理学、经济学。我们针对这些课程,在编写实验大纲时,就要求编写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要经过教研室的审核和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的讨论及审定。以审定通过的课程设计为依托,为后续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目的:利用Java语言的语法特性,结合数据结构算法、网络知识、文件处理和数据库等知识完成综合题目的设计和代码实现,并培养锻炼分析程序、撰写报告等能力。

3.2 综合设计训练

综合设计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一个小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有“ERP企业应用”、“Oracle运维管理”、“大数据管理”、“Java Web开发”等,这些小项目的训练要基于几门课的知识和技能,如“Java Web开发”就需要学生综合数据库、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知识与技能。

综合设计训练要与毕业设计区别开来,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掌握项目开发流程,同时锻炼综合应用所学课程来完成一个具体的小项目。

3.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技能训练安排

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技能分,我们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中级资格、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思科(微软、ORACLE、华为、H3C或锐捷)的工程师级别认证、中级会计师,可获得3个学分;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高级资格、思科(微软、ORACLE、华为、H3C或锐捷)的高级工程师级别认证,可获得4个学分。

4实践教学体系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位”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体一定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该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来炼成。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3]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技能整合,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作重大改革,着力打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公司实习,同时要在公司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余下的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经向教务处请示,允许我院结合专业实践性强的实际,改革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思路包括三点,一是我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设计为主,弱化对学生文本的要求,强化对实践动作能力的提升和检查,二是做好规范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如:“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的撰写与打印规范”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等。

5实践教学体系的“校企合作位”

为提升学生的实习水平,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自2013年开始,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合作,该公司是一家集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软件公司,在全国小有名气。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习有两种类型,一是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二是为期四个月的就业培训。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分为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方向,软件开发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水平,网络方向的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网络设计、实施、部署能力。

篇7

关键词:传统实验;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实验系统

0引言

实验是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容易理解和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依靠实验方法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随着教育的高速发展,传统实验面临的如实验材料成本高、实验仪器昂贵、实验仪器损坏维修成本高、设备更新频率高等诸多问题,都严重束缚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最大程度的实现减少硬件资源和节约空间,同时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可以使用虚拟实验系统辅助实验教学的开展。

1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借助于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相关支撑技术,创建一种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体验到的虚拟世界的技术[2]。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传感技术、3D技术等最新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综合,并依赖计算机设备构造三维数字模型,构建以视觉感受为主,包括听觉、触觉等可感知的环境。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1 交互性[3]。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可通过键盘、鼠标、头盔、数据手套等设备操作虚拟环境中的对象,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

1.2 沉浸性。虚拟现实技术依赖计算机技术构造三维立体图像,通过特殊显示设备和感知交互设备,把自己放在一个虚拟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3 多感知性。虚拟现实系统配备观察、倾听、触摸、动觉传感和反应装置,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得到各种各样的感知,并采取相应的实际反应和交互操作。

2虚拟实验系统

2.1 虚拟实验系统的特点

2.1.1 共享程度高。传统的实验有地域与时间限制,而虚拟实验系统可以接受有访问权限的本地和异地用户在任何时间的使用,使信息与实验资源的共享程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2.1.2强大的交互能力。虚拟实验系统能给用户提供一个逼真的实验环境,虚拟实验对象和用户依赖鼠标拖放操作进行交互,用户也可以实时观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1.3支持协作。用户间的信息沟通是由虚拟实验系统提供的多种方式进行的。

2.2 虚拟实验教学的优势从实验教学的现状和虚拟实验系统的特点出发,虚拟实验教学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组织形式开放[4]虚拟实验不受实验内容、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保证了用户充分选择的自由。随着实验教学的发展,跨地域、跨学科、同时开展多项实验的要求日益增多,虚拟实验将为实验教学的发展开拓空间。

2.2.2 对象开放在实验教学中,学习者可以分为实验课程学习者、参与者、爱好者等身份;依据虚拟试验系统操作的权限分为实验者、教师和技术人员、系统管理员等三个层次,不同对象依据自己的身份和权限在虚拟实验平台下进行学习和交流。

2.2.3 资源开放虚拟实验的教学资源为实验对象完全开放。实验设计方案的形成与开发可以依靠系统软件程序模块和实验项目设计模板的帮助;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可以利用数据分析与处理工具包进行;学生在实验课程总结和复习中取长补短、巩固知识。

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室、虚拟实训基地、虚拟仿真校园、虚拟远程教育等方面。

3.1 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实验中的应用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对象、教学信息资源和实验室环境,虚拟实验室既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也可以是真实实验室的再现。例如,要加深广域网、城域网的概念理解,不必真正把网络构建起来就可以亲身体验,犹如进行现场的操作。再如,在计算机组装和维护课程中,使用虚拟机软件vmware创建与真实计算机相同的运行环境,也有处理器、存储器、显示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不仅可以安装各种操作系统,而且也可以尝试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安装的过程与在真实的计算机中的感受完全一样,但对计算机中原有的系统和数据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对实验者构想的模型进行实验,所产生的实验结果和效果将对实验构想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的验证。例如,在组网联通实验中,可以通过虚拟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和终端进行网络的设计和设置,减少了购买设备的费用和损坏维修成本高所带来的风险。

3.2 虚拟现实技术在经济管理课程实验系统中的应用高等职业教育文科教学存在理论偏多、实践较少,理论和实践有脱节现象。应该把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充分结合起来,构建与经济管理类课程相关的虚拟试验系统,包括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开发、股票交易、财务、旅游场景等各种虚拟实验系统,把现实环境中无法全面实现的教学过程通过虚拟试验系统进行完美的展现和操作。例如,房地产营销虚拟系统可以制定适合不同用户的营销解决方案,并对营销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制定不同的策略。通过虚拟的经历,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让实验者体会到现代房地产营销的互动式、数字化的营销模式。再如,电子商务模拟试验系统可以建立商店、银行、商品等相应的模型,实验者可以模拟商品的选择、支付、配送等过程。再如,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旅游景点,以真实的图像、图片等数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制作三维图像,并通过视觉中枢对物体的“深度”信息和观察视差的综合产生三维立体综合效果,依靠头盔式显示器、数据手套、身体部位跟踪器和投影显示设备,并结合感官系统在虚拟的场景中去体会景区的地理环境和特色。

4结束语

虽然虚拟实验环境有诸多优势,但真实环境环境容易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因此,一个实验系统应该是既包括真实环境也包括虚拟环境的综合、完整的系统。只有构建完善、先进的实验环境,才能大大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为教学、科研与开发工作服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宇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之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08(1):64-66.

篇8

1 计算机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施教对象

中职学校的施教对象主要是初中的毕业生,但随着普高的连年扩招,生源也越来越差,这些学生中有的甚至初中还没有毕业。因此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较差,以至于有的课程很难跟上进度,这些都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

1.2 课程安排

学校课程的安排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要,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都落后于社会,老师走不出学校,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并且参差不齐,按现有的教学要求以及评价方式,许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达成。

1.3 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虽然开设专业技能课,但仍然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

2 如何实施计算机本文由收集整理专业一体化教学

2.1 通过对教学对象认识观念的转变,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我们的教学对象,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需要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因此可在课程的开发、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把他们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

2.2 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板书+讲解”,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从理论上接受,常用的工具软件、网页设计、二维的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都是只知道一些理论,一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发蒙,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近年来,一些其它应用专业加强了计算机课程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就业优势。所以,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校近年来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办公软件、硬件维护专业转变为动漫设计专业,并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根据企业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对文化课进行缩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增加了技能培训课,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行所有计算机专业课都在机房、实验室进行,对部分专业课要求参加权威部门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3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技能

2.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实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局域网的组建,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各章节串在一起,把组网过程中用到的设备及技术方法先交代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寻找实现途径等来完成最后的工作。这样在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下达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习效果评价是重要阶段,在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中,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2.3.3 个案教学法

所谓“个案教学”,是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在认知、接受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目标,并且也有能力完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2.4 努力创建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由于受学校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只能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使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目前我校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的目标。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篇9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230-02

1多轴无人机技术应用现状及人才培养需求

多轴无人机是众多无人驾驶飞机的其中一种,是利用无线电遥控(含远程驾驶) 、预设程序控制和(或) 基于机载传感器自主飞行的可重复使用不载人飞行器。[1]由于技术不断发展、操作人员相对安全,而使用和维护成本低廉,多轴无人机从军用领域“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民用商业领域,进而衍生出对制造、使用、维护等相关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也为相关高职院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个实操技能和高新技术紧密联系的领域,我国高教的配套教育速度十分缓慢,这就直接导致了行业人才的缺损。随着我国开放低空空域的相关政策的公布,各界对多轴无人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全日制多轴无人机专业在高教界仍是空白,而很多选修课程的知识背景都是由其他科目转化来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极为缺乏。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的培训机构近几年才兴起,总体而言,各机构起点不均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缺口大,远远满足不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鉴于多轴无人机自身的系统复杂性和任务设备多样性,不应仅将多轴无人机看作一架人工操作的简单飞行器,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先进的跨学科复杂系统。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应在操作手培训等少数专业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多轴无人机系统性极强的特点,在机体、动力、能源、飞行设备与任务设备等的制造与维护方面,建设更加完整的高等院校多轴无人机专业体系[2]。

2高校多轴无人机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师资问题

我国高教界的多轴无人机教育刚刚起步,教师大多从计算机、电子、无线电、机械、通讯等科目兼职或转职,只接受过短时间的培训,理论方面的知识不够系统和全面,实操方面的经验也不足。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操,授课内容与当今社会的实际商业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2.2 教材问题

多轴无人机的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国内现时的官方教材编写才刚刚起步,民办培训机构教材的选用也存在着指定相应厂商的“趋利性”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多轴无人机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2.3 学校教育问题

目前,在国内市场急需的是全方位的多轴无人机服务专才,绝不仅仅是会某种机型的操作或者某一零部件流水线生产的一线技术工人。在当前大家都处于“抢先机、争蛋糕”的心态下,国内官方和民办的多轴无人机专业教育尚处于企业引领的“战国时代”,其在教学模式、理念、资源建设等的探索上下的功夫不够,仍是采用国外的培训模式,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和侧重点,培养出的多轴无人机人才与国内实际需求脱节,难以适应国内的行业需求。

3现代多轴无人机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及实现多轴无人机技能培养目标的途径

3.1 现代多轴无人机实训室建设的总体目标

按照高等院校的教育特性,现代实训室的建设核心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运作和管理层人才[3]。多轴无人机实训室的学员将来的就业方向应该以多轴无人机企业、多轴无人机商务运作公司的复合型多轴无人机生产、操作和营运人才为主。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同时不断地参加顶岗式的社会实习,从而逐步达到当前业界的真正需要。

3.2 现代多轴无人机实训室的设计

1) 从整体多轴无人机系统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多轴无人机核心组成技术及多轴无人机商业运用理念;

2) 通过具体的作业流程演练提高学员多轴无人机操作能力和全方位多轴无人机飞控水平;

3) 配备先进、实用的多轴无人机技术及设备,锻炼学员的多轴无人机组装及研发的操作水平。

3.3 实现多轴无人机技能培养目标的途径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0-00-03

0 引 言

物联网技术目前成为全球各行业各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它能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会有一个飞跃性的增长。专家预测10年内就可能会大规模普及,产生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因此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1]。国家教育部从2010年3月,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随后我国有数百所大学申报和准备申报物联网或传感网专业。

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他们也是物联网产业的三个组成部分。电子、通信、计算机是物联网三大支柱中的必备学科。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有一套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而每一个学科又有多个方向。而物联网工程专业需要这三个学科知识的支撑,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可选择的基础、专业课程众多,所涉及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上往往会希望面面俱到但是又无所适从[2]。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取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各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3-6]。绝大部分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课程体系只是对物联网工程涉及的多学科领域现有课程进修简单的裁剪和叠加,再增加物联网导论等专业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色。因此有必要从物联网技术自身发展、物联网相关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三个角度,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探讨[7]。

许昌学院2013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通过,开始招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探索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也借鉴了许多高校的经验和做法,也寻求了多家企业的合作,目前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我们可以从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和人才就业方向入手,探究不同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在体系架构中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课程,从而理清思路,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参考。

1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图1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图

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联网按照网络架构可以分为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围绕着这三层,可以探讨其中所需要的核心知识,从而得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体系。

2.1 感知层

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信息的感知和采集,主要由感知器件来实现各类信息的采集,如各种传感器、RFID、各种二维码、红外和智能装置等。

在这一层中,需要具备的知识主要包括:

各种传感器的功能、性能、结构、特性和工作原理等内容;

RFID、条形码等的相关知识;

各种智能终端的特点、结构、工作原理等。

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不需要对传感器的具体细节做过多的认识和学习,只需要简单了解和使用即可,所以不需要开始相关的传感器原理等课程。但是传感器所采集到的信息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进行收集处理并上传至网络层进行发送,可以说嵌入式是整个物联网的基础部分,所以有必要开设嵌入式相关的课程。

与嵌入式相关的硬件主要包括:单片机、ARM和FPGA三种。

2.1.1 单片机

单片机的使用非常广泛,而且在后续网络层中所使用的CC2530 ZigBee模块中也包括单片机模块,因此,单片机课程应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所必开的课程。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和电子学和数字电路。有些学校还开设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可以选择一门进行开设。

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考取研究生需要,并且它可以让学生从计算机整体的结构、功能和组成角度认识和理解整个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系统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主要面向接口,但是其中接口的内容可以放到单片机课程中进行讲解和实践,而汇编语言的相关内容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也可以进行补充和加强,所以笔者建议只需选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进行开设即可。

2.1.2 ARM

ARM是一个总称,其中也包含系列产品,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ARM也是其知识体系中必备的一项内容。单片机无法运行操作系统,因此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到更高级的处理器。物联网网关和许多高级的电子产品都需要用到它。开设与嵌入式相关的课程还需要开设Linux操作系统,有必要对Linux的使用和主要组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另外还有嵌入式应用层开发的高级语言,如C++等。

2.1.3 FPGA

FPGA是一个提高性的内容,如果偏电子设计与开发的学校可以考虑开设,或者可以为学生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难度要高于前两部分,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取舍,它可以不算作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体系成员。

2.1.4 RFID技术和条形码技术

对于RFID而言,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物联网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建议开设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除了讲解RFID原理之外,还要针对RFID的应用进行相应的开发和实践。

2.2 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传输。目前常用的网络协议包括:ZigBee、蓝牙、Wi-Fi和433等,所使用的通信网络主要有2G/3G/4G电信网和传统互联网。所以在这一层次上,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ZigBee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内容。

针对无线网络,除了ZigBee之外,还有Wi-Fi、蓝牙和其他无线传输技术,如300 MHz、433 MHz、915 MHz无线通信技术,对它们的特点和应用也应当给予适当的讲解。尤其目前蓝牙4.0技术已经得到了比较大的改进,苹果新推广的ibeacon技术有可能会对蓝牙技术起到大力推广的作用,所以对这几种技术应当让学生都有所接触和认识。在课程中可以体现在物联网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进行讲解。另外在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中,可以对这些技术予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3 应用层

物联网目前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就应用层技术而言主要是应用层软件的开发,所以物联网工程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技术应该包括Java技术和移动平台应用程序开发技术,但是偏硬件和体系构成的学生可以淡化这两个内容的学习,偏软件的学生应该加强这两项技术的训练。

另外,目前提得比较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内容,也应体现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云计算其实应该是云服务,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IaaS、PaaS和SaaS。在这三个内容中,PaaS是目前云服务所用到最多的技术,所以要让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这项技术有所了解,从而为后续物联网应用服务开发开拓更宽广的思路。

就目前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案例来看,每个案例往往是这三层的综合,所以物联网工程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这三层中离开了哪一层都不完整。我们从这三层出发,梳理出了大致的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再根据所定位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予以加入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根据学生的培养定位增删一些相关的内容,即可确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3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方向分析

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急需大量的物联网人才。由于物联网专业的一些课程涵盖了电子、通信和计算机三个学科领域,所以学生的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也有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物联网三个学科都有所涉及但是哪一个学科都没有学精,所以就给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提出了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往往会结合自身的原有学科特点,对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关键是看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且要和当地的经济特点相结合,有所侧重,也就是要瞄准行业应用而开展,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也有专家提出来了相应的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可从事的行业主要有[8]:

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物联网终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进行物联网相关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物联网在智能系统、普适计算、工业控制、信息处理、通讯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和工程实现;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物联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从以上专家所列出的就业方向来看,可以将就业方向也归纳为硬件、网络和应用三个大类,这和以上根据物联网基本架构所描述的知识体系基本吻合。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有自身特有的素质构成,与计算机、通信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比较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9]: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么侧重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么侧重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网、管理或者开发,但缺少物联网工程应用中所必须的传感、控制、通信等领域的知识。

通信专业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通信原理,但对物联网中所涉及的传感、嵌入式和应用开发涉及较少。

自动化专业虽然对物联网中必须的传感和控制技术等有所侧重,但是对于计算机应用开发领域涉及较少。

由此可见,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而言,是适应物联网行业的特点而具备更综合的专业素质。

4 知识体系基本构成

通过以上的分析,综合物联网体系架构和人才就业方向的定位,另外与二本层次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可以归纳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架构,归纳总结如下:

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电工与电子学(在这门课中包含有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

专业必备知识:物联网导论、Linux操作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嵌入式技术、通信原理、无线传感网络、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开发。

专业实训课程:安卓系统开发、ZigBee课程设计、RFID课程设计、无线传感网课程设计。

另外可增加:印制电路板设计、数字信号处理、EDA等相关课程,以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基本技能。

5 实践教学的开展

实践教学模块有基础实践教学部分和专业实践教学部分。基础实践教学部分由“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应用创新”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电子技术学习为主。通过电子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元器件的辨别和使用,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课程实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第二层主要包括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设计以及先进设计工具 EDA技术,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第三层是应用创新层,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作品大赛和科研项目等。

专业实践教学部分注重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通过开设硬件设计一条线课程(单片机、嵌入式、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和软件设计一条线课程(C 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开发),使学生系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掌握物联网网络协议栈和实现物联网通信。

6 结 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涵盖的学科范围广,在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方面需要花费较大力气进行研究,从物联网自身的体系架构来探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知识体系,在满足基础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结合相应的就业方向,增加适当的特色课程,构建出适应各个学校特色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国民,徐秀芳.地方工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7):35-37.

[2]赵学健.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科技信息,2013(4): 63-66.

[3]李仲生,唐杰,黄同成,等.地方本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3):126-128.

[4]潘丹,甘宏.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68-70.

[5]彭力,谢林柏,吴治海,等.物联网工程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J].计算机教育,2013(15):77-81.

[6]刘鹏.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21):9-12.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27-01

“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求就职员工上岗即能处理业务,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对毕业生提出需拥有工作经验的条件。同时,鉴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用人单位还希望员工对待就业岗位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对企业能保持一定的忠诚度。这些条件看似苛刻,其实说明了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缩短见习时间,提高专业素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不能突显自身优势,出现了“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不如本科生,技能操作不如中专生”的现象。从目前高职会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存在着“两多一少”的情况,即高职会计毕业生多,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多,但高职会计毕业生能胜任企业会计岗位,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少。

1 构建思路

针对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存在的缺陷,考虑市场对高职会计学生的需求,本人综合相关因素,针对五年制高职,提出了构建“三维阶梯式”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设想。该设想利用三个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学年的教学进程中充分运用和体现,并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细化和深入,实现阶梯式的递进,最终实现五年制会计专业学生在三个纬度上的共同提升。这种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高职教育仅注重考试和流水型的技能训练,以单一进程(“先理论,再技能,后实训”)完成五年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模式。

2 模式构建

2.1 三维的内涵

三维:三个维度的简称,指的是同一内容必不可少且相互交融的三个方面,是构成一个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体系中的三维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指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所学知识点的有关特性或意义,或能根据所学知识点的特征,从具体事例中辨认出这一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方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价值倾向,如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及内化。

总之,“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体系的操作系统,是实现另两个教学目标的环境、途径和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会计教学体系的三个维度,是将专业化的教学方式融入到三个维度中,教师通过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会计业务操作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对待会计工作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 阶梯的内涵

第1学年:“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认知训练”阶段.通过第一学年相关理论与实训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础岗位,如收银员、出纳员的岗位技能。同时,进行会计专业基础技能(书法、点钞等)的学习和训练,为从事出纳和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第2学年:“专业核心知识学习+核心技能训练”阶段.根据会计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并将核心能力进行细分,根据细分的各项能力要求,系统的讲授会计专业核心内容,使学生具有成本核算、纳税申报、编制报表、财务软件应用等会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会计核心能力。

第3学年:“专业综合知识学习+岗位应用训练”阶段.本阶段旨在使学生具备会计综合核算工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实现“课证融合”、“模拟实训”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4学年:“专业化岗位知识学习+岗位轮换训练”阶段.为达到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使学生真正做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单纯进行综合业务的实训远达不到要求,还必须进行会计各行业各岗位的仿真模拟实训。

第5学年:“毕业顶岗实习”阶段.该学年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对于学生的顺利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三维阶梯式”模式,是将“三维”和“阶梯”进行有效的融合,最终应具备如下能力。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会计核算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结算能力;财务分析管理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监督能力。

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不断总结提升质量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和新业务的能力;独立完成岗位工作设计建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人际交往和协商沟通能力;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创业创新意识与能力。

3 意义

高职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基础,如果缺乏这一点,它将失去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刻,只有弥补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不足,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年制高职采用“三维阶梯式”的教学体系,能从根本上避免教师在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单纯传授,实训任务的完成与否。“三维阶梯式”的教学体系,对于“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高效实现,“过程与方法”在继承中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交流中闪现亮点均能得到体现。这种教学体系,将会计专业知识按五个学年进行阶梯式的细分和教学,把纵横交错,又各有侧重的会计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从基础认知―具体掌握―综合理解,对业务处理的能力从教师教予―方法引导―自我处理,对专业的情感态度从一知半解―树立兴趣―充满自信,最终完成三个纬度的阶梯式提升。

4 结语

本人认为,在现代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三维阶梯式”的教学体系理论上应该是较为合理的,至少这种体系能有意识的培养高情商和高能力的学生。但是由于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要把这个体系运用于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诸多困难。此外,核心教材的选择,必修与选修课程的确定等都还有待商榷。希望在今后对高职会计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其应用的价值。

篇12

一、引言

国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采用幻灯、投影、视听设备等传统教学媒体的“常规模式”;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基于PC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基于Interuet的“网络模式”和目前应用于少数尖端科技领域的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研究的内容也很广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关技术的研究以及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研究热点的变化受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通过统计美国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研究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有关“Web Based Instruction”、“Electronic Learn-ing”的研究呈上升趋势,而“Multimedia Instruction”则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便是网络技术普及应用的影响。相比于国外,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均起步较晚,其应用的范围和种类显得少且单一,因而目前在应用研究方面频受关注的以及在课堂上普遍使用的仍是投影仪、电子白板、有线网络等为主的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而将移动APP、在线课程资源、无纸化评测系统、大数据分析、云平台实训、无线wifi等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日常教学的在国内目前寥寥无几,系统性的研究非常匮乏。郑州财经学院与纽交所上市公司正保集团共同创立全国首个“正保会计学院”,实行专业共建,利用正保集团及其旗下中华会计网校的优质资源和雄厚技术力量,引入了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并综合运用于会计专业的教学管理,对信息技术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尝试。

二、信息技术手段对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移动APP+专用wifi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人们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而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需求还包括两个层次,那就是手机和wifi。手机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纷纷推行“无手机课堂”的活动,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实现手机与教学的有效结合,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兼顾了90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1.移动APP“掌上高校”

移动APP支持IOS、安卓、Windows等主流移动操作系统,功能包括:校企共建课程的网络高清视频播放、随堂测试推送、课后作业推送、考勤管理、课表查询、上课提醒、阶段测试、过程考核、错题统计、答疑板等。

2.专用wifi

在两座教学楼共42个教室,搭建了专用无线网络,并在学校中心机房设立专用流媒体服务器,与教学楼交换机通过光缆进行连接,双绞线接人教室无线AP。师生在无线覆盖的区域里,可以通过移动APP或通过电脑登录共建平台,免流量费进行听课、学习视频下载、做题以及其他相应的功能。

3.随堂测及课后作业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提问来与学生进行互动,来掌握了解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学习情况;课后如果布置作业,由于所带学生人数较多,往往不能亲自批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提问被随堂测所取代,老师可以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马上通过共建平台向学生推送几道相关的习题,学生通过移动APP接收推送的习题并现场作答,参与答题的情况、答题正确率、选择最多的选项等统计数据会即时展现给任课教师。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通过网络进行推送,由系统自动批改,并提供学生答题的相应统计数据,免去了传统模式下老师批改作业、收发作业的麻烦。

4.考勤管理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考勤管理一般是采用课堂上点名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是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尤其是上合班大课的情况下),二是无法完全避免学生迟到早退或代为答到的情况。利用移动APP和专用wifi,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其机制是:学生进入教室范围,手机会自动连接专用wifi,学生打开移动APP点击对应的签到功能,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签到的时间,签到完成。但为防止学生签到后离开,系统会连续记录学生在教室的时长。如学生课间离开教室,再次进入教室后系统会重新进行记录。如果学生将手机放在教室后离开,通过随堂测等教学互动环节,可以轻易地发现这种情况。

(二)微课、录播课程和直播课程

1.微课

利用微课,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知识点,其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前预习基础性的知识或背景知识,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后自主地复习所学内容,解决学生课堂上没听瞳或当时听懂课后又遗忘的状况。

2.录播课程

微课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是其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其最大的缺点,单一依靠微课会使得知识与思想的传授失去连贯性、逻辑性和深刻性,因而需要在微课之外,制作完整课程的录播课程。录播课程由正保旗下中华会计网校的全国名师讲授,为保证知识的及时更新,全部课程每年都需重新录制新。

3.直播课程

微课和录播课程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它们的共同缺点是没有办法为众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无法根据课堂学生的现场反应来进行互动及对授课进行调整。为解决以上问题,在一些共建项目上,推出了直播课程。对于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学习,可以采取整班进行直播的方式,对于“云会计”平台的真账实训、就业推荐等项目的一些环节,比如不同学生所做的不同行业、企业的真账,以及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指导等,可以采用一对一直播的方式。

(三)大数据分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只能依靠主观判断,依据课堂提问、与学生交流、批改作业等获取的信息并不全面且有较大误差。在大数据环境下,这些信息的获取及统计更加便捷和直观,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听课完成情况、做题的数量及正确率(随堂测、课后作业)、测试成绩(阶段测试、考前测试、无纸化模考)以及答疑板的高频提问知识点进行汇总和大数据分析处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些难点的真实所在往往与老师的主观判断不一致);第二,老师可以根据以上统计,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学生也可根据以上统计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学习。

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所形成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生成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肖像,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课程学习、真账实训或是就业推荐等各个环节中的学习能力,明确自己的优势及就业方向。

(四)云会计平台

云会计平台是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移动APP等技术,使用移动设备和计算机,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财会业务外包服务,由线上会计服务和线下会计服务两部分组成。线上会计服务包括建立账套、票据处理、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和期末结账、编制财务报表、税费申报与扣缴、工商年报、增值业务等项目;线下会计服务包括办理证照、刻制公章、银行开户、税务报到、上传票据、上门申报与缴款、凭证复核与装订等项目。通过云会计平台的外包服务,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记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郑州财经学院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了真账实训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五)无纸化在线评测系统

1.无纸化阶段测试

测试,就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期中学习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教学和督促学生,理应在每个学期组织多次阶段测试。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数院校的课程教学中没有设置阶段测试,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起来太复杂,需要协调教务,印制纸质试卷,安排考场及监考老师、批改试卷等。利用无纸化在线评测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阶段测试。比如在学完一个重要的学习项目后,老师可以在共建平台中将这个学习项目的试题进行组卷,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甚至课下,利用移动APP或电脑登录共建平台进行测试,使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

2.无纸化期末测试

无纸化期末测试的组卷方式包括固定组卷和随机组卷。固定组卷是指所有学生考试的是同样的试题,随机组卷是指由系统随机在题库中抽取题目,学生考试的题目不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采取的随机组卷的方式,但从校内考试来说,为公平起见,一般采用固定组卷。无纸化期末测试一般是安排在机房,考生彼此距离较近,在考试的时候为防止学生互相抄袭,可以在组卷的时候将每个学生进入考试后看到考题的顺序进行随机排列,并调整选项的顺序。对于会计专业的主观题即会计分录,也可以使用无纸化考试进行考核。考试时间结束后,系统会自动进行提交并阅卷。考试系统会每隔半分钟(以后会缩短到10秒左右)对每名考生的答题进行临时保存,避免学生提交试卷环节出现意外而导致没有成绩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结合引入的先进信息技术手段,郑州财经学院从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实训体系、评价方式等方面人手,重构了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将移动APP引入我院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日常教学中。结合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和专用wifi,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

课前,老师通过网络向学生预习任务,学生通过共建平台上的微课及录播课程事先学习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

课中,与别的院校让学生收起手机不同,我院老师在上课后第一句话往往是:同学们,请大家拿出手机,我们开始上课了。首先是利用移动APP进行签到;然后对于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通过随堂测来检验大家的掌握情况,如整体掌握的不错,就不再讲授这些内容。根据课程内容,有些识点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上课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由学生来进行讲解,调动学习氛围。授课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会随时采取随堂测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临近下课时,向学生推送课后作业。

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移动APP随时随地的学习、做题,在线课程资源可用来复习、巩固当天所学内容。学习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在答疑板进行提问,由其他学生或校内老师以及正保集团配备的助教进行解答,并保证在24小时内能够提供满意的答案和解析。

(二)课程体系

由于引入了正保集团的先进信息技术手段,郑州财经学院对学历教育的传统课程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利用正保集团旗下中华会计网校的优质线上资源。在专科层次的课程体系中,融入会计从业资格与初级会计职称的内容,并计划在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中除会计从业资格以外,再融入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等内容。

具体来说,将对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和对应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财务会计》、《经济法》五门课程进行课程共建,一方面调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经济法》两门课程的授课学期并增加课时,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以证书考试为主同时兼顾与其他课程的连贯性,结合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和试题库,为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提供保障。通过以上调整,使学生在大一阶段能够完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三门课程的学习,并在第二季度统一组织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能够在第三季度报考下年第二季度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

(三)课程资源

1.线下课程资源

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在传统的纸质教材中普及。共建课程教材的选用上,郑州财经学院采用了针对会计从业资格及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教材,该系列教材由中华会计网校名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每科一套为3本,包括教材、应试指南和全真模拟试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即可看到相应的资源,比如对某个关键知识点的详细解释、案例、背景知识、有关政策法规、历年真题等,老师也可以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平台对二维码资源进行更新和修改。

2.线上课程资源

线上课程资源包括专业导论课程、五门共建课程的微课程及完整的录播课程、部分共建项目的在线直播课程、网上实习和真账实训项目的实训指导课程等,课程视频数量总计1100多个,时长400小时,可供学生在线或下载后学习。

3.线上习题库资源

中华会计网校拥有国内在线会计培训70%的市场份额,早已建立起了庞大、高质量的题库资源。在五门共建课程中,嵌入的习题总数约11000道,并都配有详细答题解析。这些习题被用作随堂测、课后作业、阶段测试、考前模拟测试和无纸化模考等,免去了老师出题、改题的麻烦。

(四)实训体系

校企专业共建的实训体系由专业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和虚拟仿真综合实训构成。课程实训是在一些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中穿插的小实训,如《基础会计及实训》、《财务会计及实训》、《审计》等。专项实训是针对一些财务专项技能所展开的实训,比如《出纳实务》、《会计电算化》、《纳税申报》等。综合实训是学生毕业前的大实训,以往是采取手工模拟业务的方式,现在是通过正保的云会计平台,采用真账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财会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进行训练。真账直接采用企业的真账,一般取2~3个月的业务作为实训内容,因为直接用的是真账,业务真实,能体现实务逻辑,是最佳的实训方式。但真账往往业务量小或重复,训练不够全面,因此一个实训过程会采用不同行业或针对不同侧重点的多套真账,并结合专题来完成。实训之前,会开设专门的实训录播课程,对典型行业真账会开通实训直播课程,学生所作的账务处理由校内外专家进行审验和指导,以保证质量。

(五)评价方式

共建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两个部分,期末的无纸化机试占60%,平时的过程考核占40%。《基础会计及实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的期末无纸化机试采用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同的模考系统,试题从全真模拟题库中抽题,题量、考试时间和会计从业资格保持一致,使学生提前适应机考。《财务会计》、《经济法》两门课程的期末无纸化机试采用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相同的模考系统,题量、考试时间及难度也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保持一致,试题难度适当低于职称考试。

过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通过移动APP签到功能记录的考勤占20%,学生线上听课学习的进度占40%,知识点得分占40%。其中知识点得分包括课后作业与阶段测试、考前模拟测试等的做题数量与做题正确率按一定比例构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