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师研修范文

时间:2022-06-12 02:55: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化教师研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化教师研修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39-05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整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满足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变革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各种致力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育方式也随之受到教师教育部门和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近年来的相关调研表明,以传统面授培训为主的各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初步解决了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问题,但如何进一步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如应用与创新),依然是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

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由于有别于传统培训项目,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受到了研究者和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的认可,在中小学中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相关研究也表明,现阶段该方式虽在理念和操作模式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其成效尚不显著。显然,这除了跟教师主体自身的能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外,也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研修项目的组织。而实际上,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一个校本研修项目,以提升教师研修实践的整体实效性,也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突破口。

鉴此,本文试图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的实践,探索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及其特点分析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重心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个体的主动发展,教师个体的能动性越来越受重视。校本研修以实践反思、生态文化为基本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信息化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于常见的传统面授培训,更加强调立足于校本环境推动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及专业引领等活动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重实践体验、教学创新等特点(详见表1)。

然而,在实践中系统地设计和规划一个高质量的校本研修项目,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是校本研修作为融教师教学、学习和研究为一体的活动,其设计不等同于传统培训项目或科研项目,当前尚无可直接移植到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中来的经验。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变革及其应用,不仅推进了人类学习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对教师教育思想、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不仅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手段,也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而这在赋予校本研修新使命(详见图1)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规划的难度,由此也难免产生一些制约其实效性的问题。

三、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现状分析:以广州天河区为例

为了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广州市天河区13所学校(小学9所,中学3所,职中1所)开展调查,发放问卷145份(教师卷130份,负责人卷15份),回收教师卷130份,有效卷120份,有效率92.31%,回收负责人卷14份,有效率93.33%。其中,教师卷由教师的基本信息、参与研修的情况以及教师的需求三部分组成。负责人卷由学校基本信息、研修的设计与组织情况两部分组成。此外,还访谈了3位一线教师、3位校本研修项目负责人。所参与调研的教师在教龄、职称、学历比例都与广州市天河区的教师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研修内容:面向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研修较为薄弱

在内容的设计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该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内容多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等偏理论的通识内容为主(50.00%),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偏少(16.67%),且与教师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有近六成教师呼唤立足于“本校”的实践性内容,详见图2)。

追溯其原因,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本研修项目设计普遍存在“一刀切”的简单操作现象,如部分设计者对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的内涵及其特点缺乏准确的认识,在缺乏对教师的需求进行深度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机械地将传统面授培训的内容搬到校本研修中来,从而偏离了教师校本研修的实践性要求。此外,没有充分考虑各学科、老中青教师在信息化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需求,而以相同的内容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也是制约校本研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活动策略:聚焦信息化教学现场的跟进式研修相对欠缺

在活动的组织方面,数据显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中的活动有听课评课(79.17%)、专家讲座(71.67%)、专题研讨(56.67%)、集体备课(55.83%)和集中培训(54.17%)等。而从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看,课例研习(55.83%)和专题研讨(53.33%)是教师的主要选择,其次是听课评课(45.83%)和集体备课(44.17%),与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前后两者的卡方检验结果为27.958,大于理论值14.07,可判断上述多种校本研修组织形式在“现实应用”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为进一步明确教师的需求,本研究从活动载体、情境性、操作模式及其特点对上述活动进行分析(详见表3),发现课例研习主要以教师自身或同行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为范例,重视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策略,教师在其中易受到各种启发,因而受教师普遍欢迎;专题研讨虽然其实践情境性较弱,但由于其重在就某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能够从其他教师的观点中获得共鸣,而受到教师的青睐。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校本研修强调问题解决及教师体验的特点。由此可见,在研修项目的设计中要尽量避免受传统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影响,而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聚

焦在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三)资源工具:支撑教师自主研修的信息化工具及资源相对不足

正如前文所述,丰富的资源和有力的技术工具是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然而在现有的校本研修实践中,资源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却往往被忽视。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校本研修资源建设在整体上比较薄弱。在数量上,约30,00%的教师认为学校为其提供了大部分资源且能满足个人需求;而有65.00%认为学校只提供了一部分资源且未能满足个人需求(详见图3)。在种类上,当前学校为教师提供的研修资源多局限于书籍报刊,而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数字化资源则相对较少。可见,目前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项目在资源及工具的设计与规划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管理机制:促进教师研修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推行

研究表明,以校为本的研修是一个长期而持续地过程,建立完善的研修机制不仅有助于为教师参与研修提供基本保障而且有利于教师研修活动的常态化。然而,在所调研的13所学校中,有7所学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有6所学校初步建立了校本研修机制,但不完善。当进一步问及教师对各项机制的满意度时,结果显示(详见表4),虽然各校基本建立或者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校本研修机制,但是教师群体对当前校本研修活动各项机制的满意度并不高,教师对当前学校在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感到满意的占33.33%,表示基本满意的占66.67%,对激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相同,分别有33.33%的教师表示满意,有58.33%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而不愿意发表意见的占了8.33%。可见,当前中小学在校本研修机制的建设和推行尚需进一步完善。

四、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实证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结合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的特点,从研修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资源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的策略(详见表5),以期为后续的研修项目设计实践提供指导。

(一)内容选择与目标制定

石牌小学于2005年开始在教学中推行思维导图工具,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后,我们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应用上,则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应用层面上(如复习、总结),如何将思维导图有效地整合到课程教学中,是该校教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鉴此,本研究在进一步的调查(听课、问卷、座谈等)基础上,确定了将新课程改革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面向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校本研修”项目;接着,制定了“依托校本研修解决思维导图教学和学生学习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及学生学业水平”的研修目标,并融合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一步分解为“第一阶段重在理论学习,第二阶段以技能培训为主,第三阶段则重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发,第四阶段则主要是信息化教学实践和跟踪”四个阶段性研修目标;随后,围绕上述目标,建立了“思维可视化和知识建构理论、常用思维导图实用工具操作方法、整合思维导图的信息化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整合思维导图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与跟踪”的内容框架(见图5);最后,再将具体的研修内容和目标下放到科组和教师个人进行细化,最终形成系统化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师校本研修内容与目标体系。而经过两年多的研修后,对该校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有92.23%的教师表示上述研修内容有一半以上的内容符合自身的需求,几乎全部教师都认为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对自身的工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本项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大部分教师的研修需求。

(二)模式建构与活动设计

在研修模式与活动形式的设计上,本项目设计首先在分析常见的教师研修模式的基础上,以上述研修目标为导向,确立了以“理论引领+技能培训+教案设计+教学实践+阶段反思+教案修改”为基本模式的实践体系,以期能够在注重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的同时,推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探索思维导图与学科课程教学相整合的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以集体备课、主题研讨、听课评课、课例研习、案例开发为主,以读书沙龙、专家讲座、区域集备为辅,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教师参与研修实践。后续的调查结果显示,上述操作模式和活动设计在一定层面上满足了教师们的要求,有53.85%的教师对学校所组织的各种校本研修活动表示非常满意,46.15%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

(三)资源建设与工具设计

在资源工具的设计上则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提供支撑教师开展研修活动的资源和工具,如系列书籍、思维导图电子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设计模板等。二是发挥“天河部落”资源集聚、交流研讨等功能开展网络研修,利用QQ群开展各种研讨和答疑活动。三是随着研修活动的推进,为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策略,引进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力图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以及研修创建良好地条件。四是注意将校本研修过程中的各种生成性资源收集汇总起来,形成一系列学习资源,如基于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自我反思、教学总结、公开示范课、论文、获奖课例等等,同时也在学生中也形成大量的可视化作品,如《开启智慧之门》、《反思践行记》(教师版)、《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图记世界》(学生版)等思维导图图册,这些资源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也为教师的研修和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而后续的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提供的以及研修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有15.4%的教师表示完全满足个人需求,有84.6的教师表示基本满足。可见,本项目中资源工具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在一定层面上是可行的。

(四)组织建设与机制设置

一个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相关人员的有效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校本研修中,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研修共同体将有助于发挥各方才智、获得共同进步。本项目设计首先任命该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接着引入天河区教研员、华南师范大学专家参与研修,最终形成了“以各科组骨干教师及校长为核心的实践组,以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区教育局教研室为协作组,以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相关专家为指导组”的研修共同体,聚焦课堂教学,三方力量协同研修。此外,还从研修的需求出发,制定了科研引领机制、年级+科组的交叉推进机制、活动组织承包制、成果可视化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以期能够为教师参与各项研修实践提供支持和保障。如表6所示,后续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教师对该校现行的各种研修机制表示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

此外,促使教师转变被动发展的心态,形成主动专业化发展的意识也是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之一。如图6所示,在开展研修活动前,问及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主要原因时,有83.33%教师主要出于配合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而参与到各种研修活动中;而研修后,当问及上述问题,几乎全部教师认为参与研修是为了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在参与研修的过程中也逐步转变了被动参与的心态,对校本研修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五、结语

诚然,石牌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着实开展并非仅仅得益于项目的有效设计与规划,该校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相比于严格地按照既定方案实施培训的传统面授培训,校本研修显得较为开放和灵活,它更为重视的是教师在自我反思以及群体交流过程中思想碰撞的火花,因而支持教师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研修进程,从而使得教师的研修实践不再是项目方案的“表演”,而这也恰恰印证了校本研修的特点。

篇2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2

随着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医院的应用愈加广泛,同时医学科技技术的进步,大量先进的国内外医疗设备陆续引进到医院。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并发挥效益,是信息化大趋势下医疗设备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难题[1]。

一、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1.盲目性购买设备

医疗设备是指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所应用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仪器、装备、器械装置等产品。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二级医院中有92.1%存在盲目购买医疗设备的行为,81.3%的三级医院随意、重复购买医疗设备[2]。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疗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医疗技术人员难以对医疗设备的性价比开展合理化评价,另外对设备的购买一般是一次性消费的方式,无法对后期维护和保养费用进行准确评价,部分医院没有结合医院的购买力和设备使用价值的具体情况,投资巨大却难以符合医院的条件;二是人们逐渐加强对健康的关注,病人倾向于选择具备一些设备比较先进的医院去就诊,加剧了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竞争。

2.医院维修人员不到位

由于我国大部分医院普遍存在片面重视医疗技术水平而忽视医学工程技术水平,对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缺乏必要的资质证明,准入条件不高,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用人标准和条件,导致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难以适应医院的发展。在医院晋升中,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的发展空间条件有限,导致大部分维修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大部分医院为维修人员提供在岗培训机会较少,使维修人员的知识难以及时更新,维修技术水平受限,而大多数医院并没有专门的设备维修部门,机械出现故障只能联系厂家进行维修。

3.维修过程零件和工具的匮乏

现代化的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现代化的医疗器械,而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又决定了医疗效果。伴随医疗设备现代化和科学化,医疗设备的发展呈现日益高精尖化的特点,但由于医疗设备成本的局限性及行业垄断,医院没有渠道获得医疗设备的零件和备件,从而影响到维修的质量和进度。但医疗设备的特点是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检测工具和维修工具来进行检测和维修。目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的检测维修依然局限于传统形式,严重阻碍了医院医疗设备的进步[3]。

4.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是延长医疗设备使用年限的重要手段,科学的维护和保养可以节省大量的购买新设备的资金[4]。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缺乏对医疗设备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以至于在出现小故障时,医院难以无法发现和及时解决,使小故障不断发展进而导致产生严重的大故障,影响医疗设备正常使用和运行。另一方面医院没有合理化的监管手段,对医疗设备随意使用和放置,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准确了解设备的维护保养现状,缩短设备的使用年限,降低使用效率[5]。

二、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1.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

实现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繁杂的中间环节,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医疗设备数量不断增加,使用率不断攀升,医院医疗设备构成情况日益复杂,相关的医疗设备信息量增大,因此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成为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医院提升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2.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医院竞争力

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在维修和保障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同时还可以在医院先进设备的购置和评估上发挥作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发展成为医院的一种竞争力,因此医院在购置和评估医疗设备时应加强使用信息化管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期科学、合理地购置。原有的旧的医疗设备可以进行技术升级换代,改善和提升设备的使用性能,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技术效益,让其得到保值、增值。

3.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有益于医疗设备运行效率的提高

医疗设备使用的特点就是使用频率较高,通过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以及设备的运行状况,监测的相关数据都能精确记录,如:开机自检功能是否正常,故障报警情况等。同时计算机与人工记录相结合,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方便医务人员随时掌握全院医疗设备的运行动态,便于做好设备档案记录,对医疗设备的使用连贯性和高效性提供依据,有效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医疗故障。

三、我国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医疗设备的管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医院的现代化管理程度、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6]。对医疗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中间环节,从而提高医院管理效率[7]。对医疗设备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医院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8],医院对于信息化管理也越来越重视。

国外一些医院使用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是对医疗设备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维护。它包含了设备库存、工作订单系统、预防维护计划、外包合同管理和所有的服务历史记录。除此之外,它还用于进行设备跟踪、获得性能指标、识别培训需求、生产管理报告、启动工作订单等[9]。

与国外相比,我国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相对单一,只是对医疗设备的横向管理,大多能提供入库、记账、查询、统计、数据上报等功能,并没有系统的规划管理,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缺乏信息和交换和共享。现在的系统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式系统,而医院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电子病历、电子档案、图像传输等在医院的建设与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医疗设备信息进程还相对比较落后,管理人员及其任务分配比较混乱,许多都是日常使用人员对信息的简单记录,并不能及时反映目前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及具体状态。

四、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健立健全医院各项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规则章程

医院主管医疗设备的部门应制订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规章制度进行及时监督和反馈。医院应特别重视医疗设备维修工作人员的资质问题,不能盲目的引进人员,特别是针对关键性的维修人员的资质及标准要求更加规范严格,强化维修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的业务水平能够得到及时更新和提升,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业务素质。

2.医疗设备的采购信息化管理

在医疗设备采购之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需求,进行医疗设备的招标。对供应设备的厂家进行筛选,组织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对医疗设备进行论证。测试确认产品合格后,对每个医疗设备进行编号,并将生产日期、购买时间、使用时间、销售商和生产商的名称证件,以及发票和设备参数等详细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医疗设备的采购、招标、管理需要对设备的证照进行资质审查,并且要贯彻整个设备的使用生命周期,在完成人工证照审核后(如:医疗仪器厂商或经销商的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医疗设备产品注册证)就将证照扫描进系统,作为设备电子档案附件管理[10]。

3.医疗设备的维修及保养信息化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而其中医疗设备报修登记与维修记录的管理尤为重要。设备出现故障,由临床科室在网上递交申请,通过OA办公系统直接递交到个人,设备维修部门接到申请后,上门进行检修,对维修费用进行定额规定,定额以下的自行审核,超过定额的,由分管院长审核,维修结束后,维修工程师需在系统内填写详细的维修情况说明,包括故障设备名称、故障内容、维修方式、维修周期、维修费用。应用互联网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实现计算机全程参与管理和质量监控[11]。

4.医疗设备的档案信息化管理

医疗设备品种多样,种类复杂,目前部分医院在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基档案建设条目不完整,没有遵循“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对档案的归纳和整理滞后,应当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更新,甚至出现医疗设备档案重要信息缺失和丢失,难以追踪到问题出现的源头,管理混乱现象比较突出;另外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缺乏专业性,专业设施无法跟进,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无法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管理人员思想观念定位不清楚,医院对医疗设备的安装花费了很大功夫,但是对于后期的使用和维修却做的相当薄弱。

参考文献:

[1]邱宏.浅谈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13,20.

[2]周晓萍,祁增凌,余元龙.数字化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2,2(9):118-119.

篇3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篇4

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除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之义,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途径和环境。近年来,浦东新区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发展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应用多种技术,采用多维手段与途径,促进教师专业的多元发展。其中,通过网络研修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浦东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浦东信息化应用实践中,构建了区域、校际以及校本三级体系(三种不同层次)的网络研修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网络研修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浦东实验区的配套建设项目,浦东教师研修网于2009年4月2日正式开通。该研修网整合浦东新区已经开发的各种教育信息化软件,提供具体的网上研修功能和场景,为教师的教研、科研、培训和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教育门户系统,建立了面向浦东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大型教育服务社区。研修网以研修应用为中心和主线,融合浦东实际的教研、培训、科研应用场景,采用四种最基本的网上教师研修形式(备课研讨、观课议课、专题报告和专题讨论),依托浦东现有的学科研修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搭建了多个业务组织的工作平台、展现平台和管理平台。

浦东教师研修网的应用是常规研修活动的延伸与发展,它与常规教研相互整合,正在成为符合浦东区域特点的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重要研修形式,共同促进浦东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推进具体学科教学实践的校际网络研修

借助校间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在面对面的联合教研活动之外,学校之间通过共同的网络平台开展深度的网络教研,共享资源。对同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大大拓展了传统教研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校间学科教研的效率和效益。

促进学校教师快速成长的校本网络研修

目前,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浦东新区统一开发的适合学校层面应用的校本研修平台,从建设浦东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出发,融合了视频切片分析、资源库、教师博客、电子档案袋等功能,对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培训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以备课、观课、磨课、评课为主线的校本研修平台已成为浦东各学校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模式。

基于学习质量监测、课堂教学指导与评价系统,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质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浦东新区建设了“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开发了与区域“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相匹配的校级“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对全区及各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精确化分析,对各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横向、纵向跟踪比较和分析,对各班级教师、学生个人的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对试卷知识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达成度分析,帮助学校有效诊断各学科教学水平,帮助教师诊断教学,帮助学生监测学习,帮助师生找到教与学中需要提升和改进的重点与方向。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提供了理性依据。

目前正在建设区校两级“基于教学目标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与评价系统”,建立一套支持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评价的评价分析体系,满足现有课堂教学评价的业务需要,形成浦东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数据库,构建浦东课程评价的分析模型,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诊断和课堂诊疗;为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提供诊断、指导与评价的技术支持,为浦东新区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多元化的手段推进区域信息化深入发展

通过制定学校信息化规范标准和督导评估,规范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为规范学校的相关工作,浦东新区研究制定了《学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规范与评估标准》、《网管员职责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和技术整合评价标准》等。为加强对农村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应用规划的指导,我们结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校具体办学目标,开展农村学校信息化规划制定的相关培训,同时邀请专家一起深入探讨学校信息化应用规划。从2006年起,由浦东新区政府督导室组织,对全区所有中小学进行一轮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通过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实现以评促用、以评促管、以评促优、以评促建,引领浦东新区所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规范发展,从而提升浦东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通过信息化展示和论坛,加强学校间交流和经验的辐射推广

从区域推进角度,浦东新区形成了“区-署-校”三级信息化展示机制。每一学期既有区级层面的信息化展示,又有署级和校级层面的展示,分别确定信息化应用主题展示活动,如“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典型课例研究”、“农村校应用推进成果展示”、“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不同主题的信息化应用主题活动。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实践及相关竞赛,提升教师的整合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对新技术的探索应用,浦东新区进行了电子交互白板和思维导图的应用实践,首批确定30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每年组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竞赛、教师与学生的优秀多媒体作品评选等竞赛评比活动,促进师生了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以“领衔+参与”模式,促进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和区域整体均衡发展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特色学校的经验辐射作用,加快信息化薄弱学校的发展,浦东新区采用“领衔+参与”的应用推进模式,进行学校间的联动发展。该种模式是通过一所优秀学校带领几所相对薄弱学校组成结对体,在共同主题上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教研等活动,将优秀的经验做法辐射到参与学校,从而促进薄弱学校的快速成长,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的。

2009年,浦东新区15所领衔学校带领37所参与学校,组成15个由3~5所学校组成的“校际联动发展组”,分别将信息化应用于学校的三个核心专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开展具体实践。领衔学校由在某一领域有系列成功经验、做法,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学校担任。这类学校具有示范引领的优势,在具体主题方面拥有系列资源、成果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等一整套经验做法。参与学校在该主题上有强烈的发展意愿,在领衔校的示范带动下,共享其优秀资源,通过共同的活动获得从平台到应用的系列指导,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学校相关工作深入推进的管理和促进机制。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各结对组通过定期例会工作制度,建立校际不同层面人员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各学校项目负责人、项目联系人、中层领导及一线教师直接跨校及时沟,解决问题。结对组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教研共论等方式,采用面对面的培训教研活动和校际信息化交流平台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立体互动的联动实践,共同探索联动发展的模式,形成校际间沟通互动的机制。

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培训,促进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篇5

一、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改革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出了新的紧迫的要求,尤其在现代校本制度建设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研究,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内涵的理解也在相应的丰富而深化。比如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校本研究”。主张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乃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三大核心内容。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继研究“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此三个维度规范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但是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却相对淡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提高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将成为本区域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校本课题。怎样才能让小学教师真正融入新课改之中,让广大小学教师在原有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提高本校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我校校本研究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我校(小学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师素质提升活动,效果显著,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也在此活动中取得了丰富的研训经验,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是目前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步骤,更是有效发挥教师专业职能的研究智慧。同时,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强劲拉动本校教师的校本研训工程建设,在专业引领之下,教师自主发展跟进,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建设的步伐,也使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主张探究的具体目标,是使教师能够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义务教育理念;使教师能够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框架结构、基本内容、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研训行为和教师培训方式;使教师能够掌握并应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教学实施建议,改革的突破点,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研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适应与提高理念,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义务教育师资队伍。

二、小学师资素质提升的研究内涵

针对我校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现状,按照目前课改的教育资质要求,遵循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建设思路,鼓励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学习、研训、反思、互动活动。通过培训报告会、专题研讨、读书沙龙、经验互动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的学习生活,推动教师逐步提升义务教育专业素养;搭建教师网络互助平台,创造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究特色。拉近各学科间的素质能力差异,形成能力提升同伴研讨氛围,落实校本科研促进校本教研的工作方略;营造小学教师专业引领机制,提高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利用我校的名师工作室,搭建名师与中青年教师的互动合作平台,构建名教师示范、灵活、开放的信息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模式。一是聘请区域知名教育家、名流教师、学科特级教师等为工作室顾问,名师工作室学科领衔人为导师,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从学科专业到教育专业,实现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典型引领。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建设名师工作室博客网站,领衔人通过教育博客推介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在网站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纾解小学老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信息化教学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与反思的交流平台,激发青年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智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交流,自主校本研修,形成一种灵活、开放多元的新型协作的信息化教学教研文化;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增强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自信心。要搭建两个平台:一个是学校的研修舞台,学校帮助和鼓励进步较快的教师登台亮相,定期汇总经验,形成教学反思;另一个是全体骨干教师参与的具有导向作用的信息化教学“导学案”的研发平台,集中集体智慧,共同参与学习,适时补充修正“导学案”的不适应性实践因素。通过这两个舞台,让教师充分展示高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培养了教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水平;引导制订小学教师个人发展计划,造就信息化素养提升校本研究学习型与研究型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在学校整体的大环境下形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把教师的个人信息化专业素养提升校本研修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校本制度建设的发展性举措。通过目标指引,让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校本培训为龙头,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各科教研为两翼,打造综合性教师研训特色。通过校本研究实践,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培养一批信息化素养提升教研型骨干教师,促进自己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综合教育素质。

篇6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4-0093-02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网络迅速覆盖了千家万户。网络更新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网络一经进入校园,便助推教育管理迈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教育管理水平迅速发展提升,走向全新的管理层面。

网路催成教育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给教育工作带来生机活力,给教育系统带来诸多可喜的变化。

一、并机入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2001年秋季,在镇党委政府和镇教体办的鼎力支持下,学校率先启动了“教育网络组建工程”,争取各方面的协助,教师集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多方筹备资金,购置了90余台电脑;实现前勤一线教师人手一机,初步组建起了校内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并且一并接入Internet,实现校园间的网络沟通、校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联系。教师积极学习、使用网络技术,结合学科教学,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应用。在学校教务处引导下,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先后建立自己的备课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网络备课、科内教研等网络教研活动,纷纷建设了网络备课资源库,各科教师及时上传电子备课、多媒体课件、作业、单元测试、教研信息等教育资源。许多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主题教育网站,与学校教育平台互通有无: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平台,又充实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了学科教学网络化,实现了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迅速整合: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推动了学校教育网络化发展。

2002年春,学校又购置30余台电脑,实现了全年级电脑进教室,组建了“网络教育班班通”,推动学校教学网络发展更进一步:实现了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师教学资源与课堂学习资源共享化,方便了课堂教学。方便了任课教师的教育管理。同科教师之间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不同学科之间实现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共享,学校与兄弟学校之间也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使用,共同撑起全县城域教育管理网络,

2003年春,学校领导审时度势,精明决策,开拓创新,组设了沂源县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用微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至此,学校教育网络建设再上新台阶,走在全市的前列,先后创建了县、市级信息技术先进学校和省级规范化学校。

二、网络研修,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

教育网络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推陈出新,教育网络促成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促成专业发展信息化。2008年秋,学校开始组织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远程网络研修,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网络课程整合和多媒体教学,夯实专业发展基础。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网络研修陆续展开,各科教师分批次、分层次逐级参加远程网络研修。通过网络研修,利用互联网组建网络学习新班级,不用出校门就学到了新的教育知识,领会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学方法,教师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网络研修省时省力省心,方便快捷新颖。在研修平台上,倾听专家讲座,领略教育大家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教育同行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抒己见,探寻教育规律,推荐教育实践经验,提出科学化教育建议,相互学习,互学互帮,互相借鉴。借用网络研修这种学习形式,自2009年始,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也在改进,全部实施网络研修学习,采用网络报名,教师在线网络学习、看视频、网络作业、网络评论、在线考试检测,不出门就可以完成教育培训,既给学校教师培训节省了开支经费,又促成教师培训走向程序化、规范化,走向信息化的管理范畴。网络研修,把教师队伍发展建设领进快车道,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记录着教师专业成长足迹,承载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在网络研修的鼓励下,教师争先恐后地建立了网络教育博客、班级教育管理论坛(BBS)、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等优秀教育网站。教师们辛勤耕耘,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编织着一流教育网站。充分借用网站,开展课堂教学,深入教育科研,反思教学过程,记录班级管理日志,编写教育反思,整理教育札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迅速发展为反思阶段,教师专业发展朝着反思型轨道前进,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走向信息化发展的新征程。网络研修。就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里程碑,网络研修开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纪元。

三、移动通讯,开辟教育管理数字化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可以说,移动通讯就是直接生产力。随着移动通讯的普及使用,教育发展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9年春季,学校凭借城区驻地优势,优先开通“移动通讯校园虚拟网”和“移动通讯校讯通”,实现了学校与教师联系“即时通”和家校联系“时时通”。学校利用移动通讯虚拟网络可以及时重要教育信息,班主任教师也可以适时向学生家长班级教育信息。同时,教师之间相互联系既简单又省资费。2010年夏,学校部分教师又购置了手提电脑,使用3G网卡,利用3G网络进行网络教学和沟通。教育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把教育工作带在身上,随时可以进行“移动教学”和“跟踪教学”。在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加大整合力度。把Internet、校园教育内部网络、教师个人教育主题网站和移动通讯网络融合在一起,科学组网,规范管理,综合使用。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中,起到了良好的桥梁纽带作用:教育文件通知能够上通下达,教学信息迅速,教育反馈及时,教育管理记录全程跟踪。2011年春,学校为加强校园安保工作,新上无人监控报警系统,并入学校管理网络,能够对学校安全工作做到24小时无人值守全程监控记录,使安保工作提升一个档次,为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保驾护航。至此,无论是一线教学管理,网络教学和网络教研,还是班级德育管理和论坛日志,还有后勤物资登记管理、安保工作,都离不开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学校工作网络全覆盖,各项工作督察记录数据处理全部数字信息化。

移动通讯与Internet的有机结合,又给教育管理与发展带来无限的发展新天地。学校骨干教师和备课组长率先示范,申请建立了教育微博、教育管理QQ群和教学博客群,教师们纷纷加入,逐步构建起了全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程控网络体系”。教师在群内,既可以最新的教育思想信息,交流教育体验反思,又可以与群内所有成员探讨研究教育难题,相互解决教育疑点难点,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真挚见解或建议,真正实现了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即时性、全程性。随着移动通讯的逐步渗透,移动通讯与教学管理网络有机结合,教育教学管理逐步完成了数字化程控管理,彰显移动通讯在教育管理中的卓越优势。

网络在校园的广泛使用,网络由新兴事物逐渐演变为普遍事物,并且发挥着非凡影响力。网络已经成了教育教学的新型信息化媒体,网络成了教育管理的新型主导载体,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客体。成了学生学习的协助工具实体。网络给教育迅速发展增添双翼,给教育工作增添源动力,给教育管理增添新的研究课题。

篇7

顶层设计,教育实践,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我区通过教委引导,借力专家智慧,顶层设计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制订《门头沟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建设,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基于虚拟化的教育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搭建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推进区域性的网络教研与区域性的信息化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促进教育管理方式的改变、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通过信息化队伍建设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数字校园工程、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工程带动,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1. 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实现区域互联共享

建设门头沟区教育云,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有效地管理基础设施;通过云计算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基础数据的存储、流通和深层挖掘。

对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进行虚拟化,为各教育单位提供虚拟服务器设备和存储空间。目前,门户网站群、网络教研系统、数字图书馆、区域安保系统等应用平台都建设在教育云上。用户依据权限申请软硬件服务。

学校除特殊需求项目外,将不再新增服务器和存储等设备,新建平台都要考虑到与教育云整合。从而解决了学校网络机房环境简单和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节约设备采购资金和运行维护经费,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2. 搭建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通过在教育云上运行的各系统为我区教育管理服务,构建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主要实现电子政务、网络教研和智能安保。

电子政务:由协同办公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构成。

(1)协同办公系统

建设协同办公系统,在教委机关内部和基层学校领导间实现通知、公告、代办事项、日程管理和公文流转等功能,初步实现电子政务。

(2)财务管理系统

所有教育单位实行统一会计核算,在教育网财资专网上进行资金预算、项目管理和资产管理等财务业务处理。

网络教研:学科教师通过在线备课系统跨校网上备课,通过教学评估系统跨校听评课、教学观摩,通过远程互动平台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考试分析系统对课堂质量检测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扩展教研模式,进行网络教研。

(3) 在线备课系统

通过协同编辑功能,实现教师间知识协同建构,通过投票、讨论、资源分享等活动,支持多形态教研活动开展。通过微批注、用户评论与学习笔记,促进教师间深度交流和评估,支持教师自我学习、积累。通过版本控制和可视化功能,进行在线备课过程信息的记录和历史比较。通过在线备课系统,教师可以自主结合、动态选择、互教互学,把自己的学习内容、时间、对象、方向建立在自己的意愿和需要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和导师引领,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4) 教学评估系统

在教室内设立音视频采集设备,实现校内教学观摩,校际听评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各校结合学校实际在统一规范下分别建设本校平台和教室终端,以保证校际互通。目前,利用系统已实现对教学情况进行校内和校际网络在线查课,考核评估;能开展校内和校际会议,校园大会、家长会直播到每个教室;对教室情况进行网络远程巡查;管理者、教师、学生、专家等通过网络在线观看教学视频资源;实现远程同步教学,共享教师资源;研修员在线查看教师教学,网上听评课。

(5)考试分析系统

通过区级考试分析系统建设,实现对区级考试、质量监控的综合分析;通过高速扫描,实现网上阅卷;通过学校考试数据上传至区级考试分析系统,实现对校级考试数据的分析。

智能安保:在学校关键点位布设网络监控设备,加设巡更系统,同时所有监控信号上传到学校视频存储上,关键部位信号上传至云服务器,区教委、区分局和市教委都可以实时监控各所学校关键部位情况,并做出指挥部署。

3. 搭建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快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和服务。

(1)基于新课标的学科资源网群

通过与市教育资源网、市德育网和市课程网对接,获取和使用市级优质数字资源,并利用市级资源建设与本区教材相配套的学科资源网群系统,将原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迁移与统一管理。

在丰富资源支撑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备课,根据教师角色自动关联学科网站的资源,推送到教师工作台。教师备完的教案、课件能够自动上载到该学科资源栏目中,审核后自动回到学科网站中,教师在备课同时即完成资源建设,以达到资源的持续更新。通过小组协同备课,专题讨论交流,生成性教学资源共享等实现教师协同备课,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

(2)资源采集系统

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标准录播教室,达到北京市数字学校录播室标准,在部分学校配备移动录播设备。为所有学校配备了资源采集设备。通过录播设备对优质资源进行采集和数字化,并上传区级资源平台,实现区内优质资源的再生聚集和交流共享。

(3)结合同方知网建设,推动数字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在深化BDS名师同步资源的应用、购置知网资源库的基础上,购置支持课堂的专题性资源和数字德育资源,结合区内生成的教育资源和研修资源,将其数字化、系统化和自动化(智能推送),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育教学资源应用库。

(4)推广使用北京数字学校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北京数字学校作用,重在应用实践,搭建录课教师交流培训平台,辐射本学科,提升学科教师专业素养。以师带徒的形式,教师结对,学科结对,促进专任教师共同提高。利用远程网络教研,进行手拉手城乡合作,促进校际交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开展教学设计、说课和现场比赛,推广优秀成果,实现优质资源再生。引领师生使用数字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研修。

应用导向,立足服务,构建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为了完成智慧北京的建设目标,我区积极打造智慧门头沟,通过构建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智慧教育的目标。探索以“智慧门头沟,移动新教学”为核心的移动管理、移动研修、移动教学、移动学习与移动互联五位一体“移动新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我们与北京教科院、北师大、首师大合作,开展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移动云课堂、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行为评价、家校新时空等项目研究,进行科研引领,开启“智慧教育应用项目”研究,以应用为导向,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方方面面的深度融合,立足服务,构建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数字化管理、研修、教学、学习与评价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优质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与快速发展。

考虑到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泛在学习和网络研修的必要性,我区为全体教师和驻区名师配备了手持移动学习终端,并引入BDS名师同步课程和教师在线,通过学习终端功能的开发拓展和市区教育同仁的加入及应用指导,使区域研修工作真正实现“顶尖名师引领、精品课程示范、随时随地互联”,市级名师在线同步指导山区教师教学疑难,山区教师根据需求即时学习市级优秀课例,创设了提高山区教师全面提升专业素养新渠道,山区学生邀请市级名师在线批阅作文、解答学习上的困惑,真正缩小城乡教学差异,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无处不在的数字网络中,让教师随时随地查阅数字资源、使用数字资源、共享数字资源,真正提高我区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BDS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网络研修的方式,实现与名师、优质课堂的网络无缝链接,真正缩小城乡教学差异;配合家校合作工作, 拓展家校互动新时空的范围,实现“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的功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真正形成教育合力,营造教育氛围;让管理者随时关注一线情况,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根据数据的挖掘利用,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改变管理的方式,让管理更高效;引导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工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开展教育活动和进行自我学习,加强区域教育系统的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养。

通过学校网络结对,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教学相长和共建共享,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从而有效地缩短山区学校与城区学校间的距离。市级名师在线指导、区级教育服务、学校内部管理、教师教学研修、学生自主学习、家校即时互动等移动新教育发展模式将更加强劲地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公平。

此外,门头沟区开通了教育微信,打造家校互动微信平台,开通了门头沟教育微信服务号。门头沟区还要在2015年底实现全区中小学WiFi全覆盖,让家长免费在校门口享受无线网络。通过这一平台,家长可以了解学校,学习科学育儿方法,关注班级以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并随时与学校和老师联系,实现家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促进家校协同合作。实验二小永定分校、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等13个单位已陆续开通使用。例如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已经率先开通微信平台,设家长夜校、校园人物、学校新闻、留言板、我的班级等栏目。家长夜校定期更新,让家长在线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等知识;留言板中,家长可以随时留下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好的点子等内容,教师定期收集信息并反馈和采纳建议;在我的班级栏目中,家长可以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由于门头沟区地域狭长,造成城区和山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区教委按照市教委的统一部署,准备打造名师在线答疑平台,建立特级教师、市级骨干年教师等名师队伍,在线为全区中小学生答疑,解决了山区和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

部门协同,督导评估,构建持续发展机制

1. 制度建设

(1)顺畅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强化组织管理保障

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协调工作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信推办设在教委中教科和小幼科。在教师进修学校设立校级领导主抓信息化应用工作。

(2)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价制度,强化机制保障

完善信息化评估机制,加大督导力度,对于信息化在学校的应用,特别是教与学方面的应用开展督导评价,对于信息化项目进行绩效考评。

(3)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合力保障

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由业务部门领导主抓信息化工作,应用部门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区校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设立信息化日常运维专项资金。

2. 队伍建设

坚持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开展教师、信息化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能力素养培训,以培训建队伍。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以课题为引领,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形成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科研建队伍。

(1)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提升领导干部特别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科学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推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 2)技术人员专业支撑力建设。信息技术教师、电教教师和网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稳定现有人员, 健全岗位设置。优化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

( 3)研修人员综合应用力建设。研修人员是学科教科研和培训的引领者和指导者,需要加强培训,提升研修人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培养既具有丰富学科教学经验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研修人员队伍,进而指导培养出一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高度融合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3. 资金保障

(1)保障信息化资金投入,强化经费保障

依据《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采取项目立项、论证、审批的方式,科学、全面、合理、高效编制信息化建设经费预算。加强经费监督,提高使用效率。各基层单位要确保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的运行维护。

(2)开展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所有信息化项目进行项目预算申请的可行性论证,对项目管理实行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作者单位:北京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

声 音

来自校长的声音——我校距区中心70多公里,青年教师较多,对名师引领、教研指导的需求十分迫切。教研员到我校视导路上往返就要花费半天的时间,留下听课、评课、教材分析、指导的时间非常有限。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参加活动,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教师进修工学矛盾突出。

随着区里网络教研的大力开展,我校教师和研修员及协作组教师,在网上一起备课,通过教学评估系统远程观摩其他教师授课,远程参与评价和分析,用网络教研和手持移动学习终端有效地打破时空的限制,解决了人才资源不对称下的教研难题。(门头沟区清水中心小学校长)

来自教师的声音——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我们班里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反馈技术设备,正在开展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云课堂实验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现在可以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需要进行录制和查看,反思自己的得失;可以对其他学校教师的授课进行观摩、点评和反思;在研修员的组织下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网上协同备课、网络教研,根据需要能把教研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上传到资源平台进行存储和再利用;通过手持移动学习终端,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门头沟区王平村中心小学教师)

来自家长的声音——

以前我们家长想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家长会,偶尔有电话或者短信的沟通。现在学校进行了家校新时空建设,有专门的班级空间,作业记录、课堂表现等关键信息随时查阅,可以对学生在校情况及时掌握,与教师随时就关心的问题互动交流。原来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问我们家长,有时我们解答不出,孩子急得直哭。现在学校对孩子开通了“在线答疑”服务,有不会的问题发上去,很快就能得到老师的解答和指点,家长轻松多了。

篇8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篇9

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2001年秋季,在镇党委政府和镇教体办的鼎力支持下,学校率先启动了“教育网络组建工程”,争取各方面的协助,教师集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多方筹备资金,购置了90余台电脑;实现前勤一线教师人手一机,初步组建起了校内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并且一并接入Internet,实现校园间的网络沟通、校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联系。教师积极学习、使用网络技术,结合学科教学,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应用。在学校教务处引导下,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先后建立自己的备课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网络备课、科内教研等网络教研活动,纷纷建设了网络备课资源库,各科教师及时上传电子备课、多媒体课件、作业、单元测试、教研信息等教育资源。许多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主题教育网站,与学校教育平台互通有无;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平台,又充实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了学科教学网络化,实现了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迅速整合;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推动了学校教育网络化发展。2002年春,学校又购置30余台电脑,实现了全年级电脑进教室,组建了“网络教育班班通”,推动学校教学网络发展更进一步;实现了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师教学资源与课堂学习资源共享化,方便了课堂教学,方便了任课教师的教育管理。同科教师之间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不同学科之间实现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共享,学校与兄弟学校之间也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使用,共同撑起全县城域教育管理网络。2003年春,学校领导审时度势,精明决策,开拓创新,组设了沂源县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用微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至此,学校教育网络建设再上新台阶,走在全市的前列,先后创建了县、市级信息技术先进学校和省级规范化学校。

二、网络研修,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

篇10

一、建立网络研修的保障机制

1. 创新管理思路

面对教育研修网这种新型的学习、交往载体,我们需要创新建设思路与管理思路。管理的目的不是用行政权力或者管理制度强迫教师学习或研究,而是通过对教师间关系的协调,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对组织结构的再设计、对教育资源的再配置,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与资源保障。

2. 构建管理体系

西城区教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信息化工作管理科。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成立了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研修网工作办公室,各业务部门按照业务分工, 承担研修网的管理及业务工作。

西城教委主管主任、信息科、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区的网络研修工作,在全区形成行政牵头,区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技术部门分工合作,有效推进网络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同时,教委要求各中小学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责成一名校级领导专人分管网络研修工作。

3. 明确管理措施

西城区教委每年召开一次全区信息化工作会议,布置推进研修网建设的各项工作。区教委每年拨付专款,保证研修网的运行、建设、发展。在区学科带头人(含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管理规定中,将参与研修网工作纳入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并列为对其每年履职考核的内容。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经反复研讨,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西城教育研修网协作组组长工作管理办法”、“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指导意见”、“西城教育研修网先进协作组及先进工作者评选办法”等相关制度。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都制定研修网专项工作计划,使研修网建设与应用有序推进;每年召开若干次研修网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培训会、专项调研会;将研修网工作明确纳入教研员工作职责。组织每年一度的全区性研修网工作先进个人、先进协作组评选活动。

4. 形成奖励机制

我们建立了对参与研修网资源库建设人员奖励资源费的制度和证书发放制度。2006 年西城区第二届教育科研月期间,我们首次组织了“我与研修网”的“西城教育研修网应用与管理征文”活动,表彰了32 个西城教育研修网先进协作组、184 位来自教育一线的先进工作者。

二、网络设计注重服务功能

西城教育研修网的设计理念是“一个中心、三个立足”,即以校本研修为中心;立足于以教师为本,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的服务;立足于同伴互助,提供针对团队协作式学习的服务;立足于专业引领,提供梯队专家与跨学校、跨学科甚至跨区域交流的服务平台。

1. 针对教师个体的服务

(1)为每位上网学习的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目前已有11663个。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与便捷的研讨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倡导教师在做学习者的同时成为研究者与资源提供者。

(2)让教师拥有学习的选择权、资源建设的规划权以及资源的权。即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可以自主创建个性化的栏目,定制互联网上的主题资源;可以自主自己的成果,并可在“完全公开”、“伙伴共享”与“私有”三种信息方式中自主作出选择。

2. 针对协作式学习的服务

我们以协作组为核心,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干部学习共同体。

(1)教师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既可以以学科划组,也可以以学校、年级、主题、课题、兴趣划组,教师可以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段申请加入协作组。

(2)协作组内采取组长负责制。研修学院的教研员、教师或学校的干部教师均可成为网上协作组的发起人。协作组的发起人任该组组长,负责审批协作组成员的申请,不断抛出研究计划与研究问题,管理并规范组内研究活动流程,指导和协调协作组的网络研修活动,创设互动交流共享的氛围。

(3)教师可以自主参加协作组的各种活动, 可共享组内成员公开的资源,提请组内成员共同探讨自己在本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3. 立足于专业引领的服务

(1)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研员分别担任年级学科主页的协作组组长,带领区内教师开展网上教学研究活动,共同探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建立客座名师、专家工作室。依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的专家资源,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研究伙伴。同时,专家积极吸纳一线教师参加自己创设的协作组。

三、在网络平台上共建共享共发展

西城教育研修网是一个比校园网更为广阔的干部、教师专业化研修空间,是比互联网上其他平台更贴近和承载着西城教育积淀、教育实践、教育发展的研修平台。

1. 在建设自制资源库的过程中研修,促使教师从使用者成为开发者

对于众多教师来说,上网的第一需求是寻找自己需要的课例、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西城教育研修网上有一个深受教师喜爱的西城教师自制资源库,现在资源总数已达8 万多包件。不少教师经历了从资源库中寻找、下载资源为我所用, 到开始进入研究状态,分析、比较别人的课件资源,最终加入到开发者的队伍中来,到资源库中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过程。

看到自己提供的资源被其他教师选用,原本默默无闻的教师说自己收获的是“自信”;还有的教师说, 助人者自乐,自己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

2. 在个人工作室中研修,促进教师个体的自修与反思

篇11

韩国政府在1995年制定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并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各项教育信息化事业。1997年末,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制定了分三个阶段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计划。2000年5月,韩国政府又发表了《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方案》。

英国布莱尔政府在1997年发表了“连接学习化社会——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宣布了教育信息化设想。1998年,政府提出“开放学习、开放经营”议案,规划建设英国国家学习网络(NGFL)。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关于孩子和学习者的五年战略规划》,指出信息与通讯技术(ICT)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日本于1999年底颁布了“新千年计划”,对教育信息化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2001年日本IT战略总部又制定了“e-Japan战略”,提出了信息化的日本社会远景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到2005年在所有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学指导中都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设备”的目标。

印度政府在1998年提出了“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发展战略目标,颁发了《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文件,其中与学校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具体内容为:(1)用向银行低利率贷款、并分期付款的措施帮助学校和师生购买计算机;(2)运用丌技术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3)建立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理事会,为各级学生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对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4)到2003年实现所有学校计算机联网;(5)建立SMART学校,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价值观;(6)在各学区开展运动,普及全民素养。

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保障

在韩国,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基础一环,教育部在1997年推进“教育信息化物质基础建设工程”中,投入大量资金给中小学装配先进教学设施。2001年,在全国范围选定部分中小学建立”数字图书资料室”,选定一个道教育厅建立“数字资料室支援中心”,各市道教育厅的管辖学校在此服务器上分配一定的存储空间和域名,构筑各自的虚拟数字资料室。教育部、民营企业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发和普及多媒体教育软件、ICT应用教学方案、ICT应用教学资料、ICT应用学习资料等。

在英国,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技术开发商为学校推出了计算机出租业务,学校可以采用三年、五年分期向开发商支付费用,租赁到期后学校可选择租用新的计算机。随着ICT与各学科的整合,计算机教室基本能够满足多学科教学的要求。

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旋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e-Japan战略中明确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目标。为此,日本本政府和企业携手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日本中小学计算机的配备方式主要有两种,租赁与购买。小学和初中的计算机70%以上是以租赁的方式配置的,高中的计算机则只有44%是以租赁的方式配置的。

印度政府在1998年专门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发展特别工作组,目的在于勾画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蓝图,此外还成立了印度国家信息技术研究院(NIIT),这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之一。政府在《国家信息技术行动计划》中提出:由政府部门和工业部门合资建立全国高速网络中枢,将印度6万所国立高中用互联网连接起来,同时鼓励所有在全国性网络中枢计划的投资享有国家对基础设施部门的一切财政优惠政策。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韩国在2006年提出了《中小学信息通讯技术教育运营指针说明书》,将信息技术教育分为素养教育与学科应用教育,在素养教育中强化计算科学与信息技术伦理教育。韩国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形态有三种:独立开设信息技术科目、一些科目中有些单元内容包含与信息技术相关内容、信息技术整合于其他学科之中。韩国在小学阶段没有独立开设信息技术科目,但是,必修确保每年34小时以上(一年级为30小时)的时间来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初高中阶段独立开设信息技术科目,形式主要为选修课,也可在“学科自选活动”时间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英国的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设定为国家必修课程。从英国的国家课程整体结构来看,英国的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英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要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英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教育在各个地区也有不同的要求与规定。

在日本,1998年教育课程审议会报告做出了高中开设普通学科“信息”课程的决定,并公布了新小学、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新高中信息教育课程的设置。2005年《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建议》报告提出在小学(高年级)设置新教学科目“信息”,以培养信息运用能力,特别是培养信息道德;在初中设置新教学科目“信息”,系统性地培养以信息技术能力为基础的信息运用能力;整理并充实高中教学科目”信息”的教育内容,增加修读的学分数;推进”信息”科目成为国家中心考试的考试科目和各大学入学考试的考试科目。

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标志性成果是2000年11月印度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学校教育课程纲要》,其中包括《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教学大纲》,规定了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能力标准。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至十年级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十一和十二年级开设名为计算机科学课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选修课;二是将信息技术课整合到其他学科中。在印度,由于存在着区域间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设置上呈多样化。

四、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

韩国的小学教师是由教育大学培养的,而中学教师是由师范大学培养的。在职教师的ICT素养教育分为两种途径进行。一为对中学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资格进修,二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务进修。韩国中小学教师接受教育信息化进修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教育人力资源部举办的培训活动、市道教育厅培训活动、本校内的培训活动。

篇1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65―03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发生了数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它不仅使得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下降,而且给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就电大教育而言,学习者收入的减少导致支付学费的能力降低,直接影响新学期的注册人数。但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减少使得参与成人教育的机会成本降低,在无法获得满意工作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进修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推迟就业时间,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多。所以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电大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成人高校,学习者主要通过面授辅导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师的授课均安排在晚上和双休日,白天不坐班,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限。如能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程度高、远程教育技术成熟的优势进行校本研修,将会全面体现教师的价值、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将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从而在金融危机笼罩下的更为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现状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1]。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形成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2]。松江电大历来重视校园文化、信息化建设,已形成自身特色,校本研修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笔者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了该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现状。

1教师专业学习情况

该校共开设18个专科专业、8个本科专业,专职教师38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4名,硕士12名,中级以上职称29名。教师目前没有专门的“专业学习平台”,获取教学资源主要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网上课堂,自主学习可利用上海电大网站相关资源和“上海电大图书馆”提供链接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Apabi专业资源平台”等网上资源。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读“纸质书”,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是平台不完善。笔者在教研室得到了五年来教师教科研成果的相关数据:教师共109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学校公开出版论文集1本。

2 教育技术培训状况

该校为每位专职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鼓励教师多媒体教学,并在计算机房组织教师参加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等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约50%的教师通过了考试并获得证书。笔者通过多次观察面授课后发现,该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使用PPT等软件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同时,由于电大教师需要利用“分校版”网上课堂进行网上授课和资源建设,教研室适时组织相关培训,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笔者观察了本学期开设的全部本专科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和网上授课情况后发现,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基本达到要求,但资源组织和网上教学设计等方面仍有需改进之处。目前有两名教师在建设网络课程;录有“三分屏”的课程30余门。该校五年来共获得相关奖项:国家级3个;市级24个。

3 教师集体备课情况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目前该校集体备课主要安排在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中,采用“面对面”的方式。由于电大的专业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所以集体备课既有针对专业的“小组学习”,也有教研组的“教学交流”或跨专业的“研讨”。学校还经常请上海市的教育专家到校做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这为学校形成良好文化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教师评价体系

该校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认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品牌与发展,是学校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教学质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占有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评价体系由学生、专业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三方使用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教师教学定性定量考核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构想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松江电大的校本研修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从事校本研修的能力,但相应平台建设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基本合理,但缺乏基于校本研修的及时评价、反馈的考核机制。结合上述情况,笔者提出构建“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的构想,因松江电大具备电大系统分校的普遍特点,故本构想适用于电大系统所有分校。

1完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

由于电大的远程教育性质,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上网浏览等技术,尤其是引入了“校本研修系统”后,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培训,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既有共性的要求,又有体现学科的个性化要求,甚至因人而异,形成排异性特质[3]。所以培训必须运用适合成人学习的“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情景、平等性、激活参与者的潜能和热情[4],同时将一次性培训转变为持续性培训,保证培训效果,从而有效辅助教学和校本研修。

2建立个性化的校本研修系统

本系统遵循“适应性学习”理论,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高效、个性化[5]。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该系统将树立“双向适应”的理念,不仅考虑各种模型及其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也力争尊重个别差异,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适应心理” [6]。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立足电大教师的需求,对“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的教师用户端功能进行如下设计:

(1)“专业学习模块”基本功能

教师通过注册登录该系统后,可根据需要进入“专业学习模块”进行自学和互学。“自学区”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资源,学科专家通过上传资源指导教师学习,实现专业引领。教师可通过订阅、浏览、下载等方式获得本专业前沿理论动态、研究成果、课程资源等,在一阶段学习结束后需提交学术论文、学习心得、优秀教案等形式的学习成果;“专业交流区”为同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主要通过Wiki等基于Web2.0的工具。因为Wiki一般要求主题明确、坚定,内容有高度相关性。Wiki协作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外延式和内涵式扩展,可将一个问题谈得充分深入,适合专业学术交流。本学科专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将参与部分专题的讨论,并根据教师参与的积极程度、发言质量等作出评价。评价结果记入“评价系统”,并反馈教师本人。

(2)“跨专业交流模块”基本功能

松江电大开设专业多,但各专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部分教师必须承担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开展跨专业交流不仅可以开阔教师视野、增进教师间了解,而且是提高其综合素质,更加胜任本职工作的有效途径。 “跨专业交流平台”包括“教师讲座”、“教学博客”、交流区三个部分,其中“教师讲座”的内容为该校教师的公开课、专题讲座以及该校专家的讲座视频,可供教师非实时观看。课后的互相评课是改进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7]。但由于该校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用于同事间互相观摩听课的时间极为有限,而且白天不坐班、集中学习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讲座”扬长避短,可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一个考核要求,每位教师一定时间内必须录制一次公开课或作一次专业讲座,同时对一定数量的其他教师公开课或讲座给予中肯评价,此项内容由专家考核评价后,记入“评价系统”。“教学博客”板块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日志”,虽然教师担任的课程不同,但面对的教学对象基本相同,有共性特征,这个平台旨在加强教师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为提高教学质量添砖加瓦。本版块的积极参与者在“评价系统”中获得加分,但不参与者不扣分。“交流区”拟采用BBS的形式,根据专业设置板块,如教师遇到法律问题,可进入“法学版块”咨询;如有理财困惑,可向财会教师请教。同时增加“文化交流”板块,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如结合学校的“读书年”活动设置“好书推荐”栏目,教师通过提交读后感等方式进行交流,提高其文化修养。

3完善基于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师校本研修的效果。本评价体系分为教师自评、互评、专家评价三个方面。

(1)教师自评与互评

教师自评是教师根据一个阶段在校本研修中的表现为自己打分(见表一)。教师互评分为同专业教师、异专业教师评价,要求教师对同事在“专业学习”和“跨专业交流”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见表二)。

(2)专家角色的设计

本系统中的专家是指该校邀请的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课程主持老师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专家在该系统中担任“评价”角色,对教师提交的各项“作业”评定分数等级,作为教师考核重要依据。具体功能设计如图四所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充分利用了“网络”跨时空、多线程的优势,交互及时、资源丰富、高度共享的“校本研修系统”将在挖掘电大教师个人潜力、凝聚集体智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优化校园文化、信息化环境,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26.

[2] 佚名.[EB/OL].

[3] 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对话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3):13-16.

[4] 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2,(3):60-64.

[5]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0,(3):12-15.

[6] 边联等.适应性学习系统构建中的双向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9-12.

[7] 丁雷.利用网络提高课后评课的有效性[J].中国电化教育:2009,(3):71-74.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ceive of TV University’s Teachers’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Take The Case of Songjiang TV University

ZANG Hong-ya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