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16:53: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从1990年开始围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而在泰山学院中文系进行艺术鉴赏讲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艺术哲学课,1998年3月成为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目标是创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类艺术鉴赏课,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开设“美学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两门课。2002年3月,“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拨专款予以支持,并将艺术鉴赏确立为全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2004年开始,成熟的艺术鉴赏公选课面向全校开课,深受学生欢迎。其间“艺术鉴赏”还曾应邀为多校开课,均受到热烈欢迎。
我国自1957年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删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类课程才逐渐恢复。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逐渐开设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但国内高校大都是进行部分门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门类全面的以鉴赏陶冶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专注应试教育、情感世界没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较弱、审美潜力没有及时开发的实际,本工程重视艺术审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训练。一边授课,一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快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两门课程:(一)美学与艺术鉴赏。已在学校中文系各专业开设5年,所讲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和各门艺术基本理论与名作鉴赏。(二)艺术鉴赏。2004年被确定为全校选修课,所讲内容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中外艺术名作鉴赏。第二,两种教材:(一)《美育概论》,李长风、姚传志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国高校美育学会会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山东电力学校等大中专学校作为美育课、艺术鉴赏课教材使用多年,获得广泛好评。(二)《美学与艺术鉴赏》,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编,笔者也是主要编写者之一。教育部领导作序推荐。第三,两项教改实验:(一)学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项“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内专家评议组的好评。(二)200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并有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获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固守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从学生的收益出发,综合启发式教学、异步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从网上下载各门类古今中外艺术名作,通过自拍艺术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录音、剪辑等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简要讲解、鉴赏。实践证明,配合教学能够“图文并茂、情境真实、效果显著”(学生评价)。第六,创建了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地教学。笔者对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的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碑刻、民俗、诗歌、散文等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发表过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得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岱庙、普照寺等景区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岱庙、普照寺等景区作为泰山学院学生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的实地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带领整班同学,实地观赏,现场讲解;一种是教师带领“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之后由“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头带领班内同学实地游览、观赏、学习。这种“把读书与行路、做人与做事、游玩与学习、弘扬泰山地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创新点:在我国的审美教育课、艺术鉴赏课中断几十年后,一线的教师异常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几位教师在承担文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史等多门中文、美术、音乐课的同时,一边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边为学生搞讲座、开课。新开设的“美学与艺术鉴赏”(中文系)、“艺术鉴赏”(公选课),使党的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笔者参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21世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填补了我国美学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编著的《美育概论》也属于“创新简明科学实用”、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美育教材。具体课堂教学中,本项目没有固守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还利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地观摩测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录音剪辑合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泰山所积淀的审美(艺术)资源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实地的审美(艺术)教育更具有创新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社会效益:以《美学与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为教材的艺术鉴赏课,得到泰山学院、国家公务员泰安培训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电力学校、山东新汶中学等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听课学生普遍反映,笔者所讲的艺术鉴赏课、美育课形象生动、思路开阔、逻辑性强,加上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而又恰当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增。通过开设艺术鉴赏,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迅速提高,审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泰山学院等学校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泰山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总结教学效果的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在更大范围带来更大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书画鉴定”对一般收藏家而言,主要是判定真伪问题,但如从学术角度而言,则是解决书法史、绘画史的基本素材,以便形成正确的艺术史的问题。所以同是“书画鉴定”,从学术研究角度与从实用角度出发,在性质、深度和水平上是大不相同的。启功先生对古文字学、经学、史学、古典文学、哲学、宗教诸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且熟悉历代典章制度、礼仪民俗、戏曲小说,本人又是书法、绘画大师,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鉴赏眼光,所以能在学术研究与艺术鉴赏相结合的基础上,从整理、充实中国书法、绘画发展史的高度,有目的地去考订若干古代书法绘画上的重要实物和关键性的历史公案,取得卓越成就。
启功先生数十年来的大量研究工作和撰述,如《兰亭帖考》、《论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考》、《平复帖说并释文》、《山水画南北宗说辨》、《戾家考》、《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古代字体论稿》等,都是围绕着为书法史、绘画史建立科学性的材料基础和廓清伪史料这一总的目标而进行的,所研究都是些重大问题和著名的历史公案,但举证充分,说理透彻,故虽考证极其精密而始终坚持基本宗旨。
《兰亭帖考》是启功先生在书法史研究上的力作。论文把现存之唐摹本、唐宋临本、定武本石刻、历代传刻本、伪造本按系统逐一归类,化繁为简,并重点就定武本、唐临本、唐摹本三类详加论述。指出神龙本行距前松后紧,中有浓淡墨改定加字之处具有草稿特点,保存兰亭帖原本面貌最完整。此文对兰亭帖的流传经过和现存实物做了周密的分析和历史性总结,是研究兰亭序的重要成果。
社会在进步,新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当中,对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作品的作者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最好的鉴赏方法。因此,老师在平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教授美术鉴赏方法、技巧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对文化情境的创设,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
1 美术鉴赏与人文精神
美术鉴赏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其他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美术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感受到所处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美,教会学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老师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带领学生,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的艺术手法,再清楚地了解到各个艺术流派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术作品所特有的美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之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观。
2 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集成和发展的方式,他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的过程当中,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说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机械地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简单地知道美术作品的好坏之处,并不是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这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辨别作品优劣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美,以及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3 为美术作品创建真实的环境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实际生活,而艺术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件美术作品,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件孤立的东西,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是离不开社会日常生活的,所以,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同时,还应该学习美术作品所带来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体会到作者深刻的创作情感等。另外,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应该能够对其美术作品和自身、大自然以及所处社会的微妙的关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
我国存在好多的民间资源,比如说具有独特当地风情的建筑、工艺等,这些都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最好的课堂。所以说,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本土的资源,使得学生的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老师的引领近距离地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对美术作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达到以上的效果,还需要学生自己的配合,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之前布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调查,比如说民间的木偶戏。在木偶戏的场地、造型、服饰以及表演人员的唱腔等方面,写生都可以带着老师的问题去亲身体验。一张大桌子就是木偶戏的舞台,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够听到木偶戏表演的鼓乐和演唱,一个表演人员可以同时做到唱、做、念、打以及奏乐。通过对木偶戏表演的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更能够体会到木偶戏的历史背景,并且对那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
学生在平时的仔细走访与观察中就会发现,木偶戏作为我国民间的极具价值的艺术瑰宝,但是它的观众一般都是那些中老年人,对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它的表演方式、形式没有任何变换,十分单一,几千年流传下来木偶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没有经过任何的改革与创新,这些与当今社会的多样化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木偶戏的传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挖掘出他们的爱国、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
艺术与艺术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渗透的。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和绘画之间是存在亲切家族关系的,因为他们在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的艺术教学活动,在对材料的处理上面,绘画就可以打破界限进入音乐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有用的。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的时候,在画面上呈现的父亲的脸是古铜色的,老父亲脸上的沟壑以及汗珠,老父亲裂开的双唇和微微露出来的牙齿等,这些描绘统统都是作者对老父亲敬爱之情的体现。同时,绘画的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金黄色代表着太阳,也是希望和丰收的象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音乐歌曲《老父亲》,优美细腻的画面,再加上演唱者饱含情感的演唱,就把父亲的伟大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片段,适当地对当时的气氛加以渲染,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帮助。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了音乐和动人画面的渲染,对学生而言,都是最直接的听觉以及视觉的冲击,这就会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并且由画面中的老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学生观看、聆听、联想的一系列情感的变化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幅作品命名的真正含义,并意识到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设备对美术作品的表现作用。
5 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美术作品的鉴赏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的选择,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能填补自己越来越匮乏的精神世界。另外,要学好美术鉴赏,一定要有历史文化情景的保证,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中加深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绘画鉴赏 中国画特征 审美情趣 绘画评论 写作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欣赏绘画作品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举办美术展览吸引的千万观赏者,还是独自在家翻阅画册,或在居室内悬挂几幅喜爱的名画,都可以从中获得美感享受。可见欣赏绘画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欣赏绘画不仅是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且在欣赏过程中也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净化人们的心灵。为了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经常写一些有关绘画的评论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可我们很容易发现,好的绘画评论文章着实不多,其中绘画知识的缺乏、不懂得如何欣赏,是影响绘画评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针对如何提高绘画欣赏水平,写好绘画评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了解绘画的种类及特征
欣赏和评论好绘画作品,首先需要了解绘画的种类及其特征。如果按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绘画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等;按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体裁;按作品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式样。每一种绘画,都有自己表现形式的特点和不同于其他种类绘画的技法、技巧等,这里只是将各类绘画的共同特征略加说明。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种类,同其他雕塑等造型艺术不同,它是在一度空间,通过平面描绘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周围的现实情景。这种二维的造型艺术,有其自身特点:
1 绘画取材广泛,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对于绘画,只要是可见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风景、人物、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表现对象。东汉王延寿在著名的《鲁灵光殿赋》中描述殿中壁画时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共情。”可见绘画在平面上能把各种可见事物予以表现,即所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而且由于绘画(特别是近代绘画)重视空间透视关系的科学性、形体的准确性以及色彩的逼真性,因而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具体性上,远比其他艺术样式(例如语言艺术)更为确定。在再现对象的形貌神情和丰富色彩方面,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比如敦煌莫高窟至今尚存的一幅北魏时代创作的壁画《狩猎图》,描绘了两个骑马的射手正在林中和群兽搏斗,近处一人跃马而起,张满弓弦,向着扑过来的猛虎射去;远处一人纵马奔驰,追逐着一群黄羊或者野鹿,迫急如飞。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我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狩猎生活的场面,为今人了解那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形象的教材。晋朝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正是指出了绘画的这种特长。
2 绘画着重表现事物的静态和运动的瞬间
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说:“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这就是说,绘画不论要表现多么复杂的场面,多么曲折的事件过程,也只能描绘出静止不动的形象和事物在运动中的瞬间状态。因此,从表现时间和运动上说,绘画有它的局限性。但是,这不等于说,绘画无法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静显动,依靠那些不动的形象去暗示人物的行动,唤起观者展开想象,正是绘画表现手段的特殊性。这里的关键是选择和处理静中有动的画面。
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有一幅名作《倚锄的男子》,画面上一位倚锄的农民,站立在锄过不久的土地上,伏身向前望去。画面上的人物虽然一动不动,却使观者感受到“他刚刚劳动过而且疲劳了――这就是说,他正在休息而且还要接着劳动。”中国画论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笔下,几只河虾,一群蝌蚪;或者一枝干莲蓬,配上一只蜻蜒和几道水波等等,都能虚实相生,静中显动,鲜活跳跃,生机盎然。这得力于画的巧妙构思。因此,懂得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进行评画论画的基本条件。
二 了解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味
一般来说,中国人大量接触和欣赏的是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国画的历史十分悠久,1921年在河南仰韶发现的彩色陶器上的纹样和装饰,便是我们祖先原始的绘画艺术,距今约有六千年。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特点,与西洋绘画判然有别。要欣赏和评论中国画,就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门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每个门类又包含种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不管分支多么繁复,只要是中国画,在构图、用笔、设色三个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1 从构图上看
西洋绘画在构图布局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遵循透视的原理,画面上的一切物象,都是从固定的视点出发进行描绘。如果画家要画眼前一座大山,只能画出视线所及的景物,大山后面的一切也就无法进入画面。而中国画则不受这种制限,因为中国画是没有固定视点的。画家眼前虽是山重水复,他却可以移动自己的脚步,绕到山后去发现那里的宜人景色,所以在国画中可以出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奇特景观。西洋绘画的构图方法称为“焦点透视”或“远近法”,而中国绘画的构图方法则称为:“散点透视”或“积累远近法”。
2 从造型手段看
西洋绘画大都以明暗块面来描绘对象,而中国绘画却擅长以线条来写情状物。中国历代画家所描绘出的那些动人的艺术形象,都是由线条勾勒而成的。晋代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画中的洛神形象异常生动,真是“翩若飞鸿,宛若游龙”,而这形象的构成,靠的却是画家那“春蚕吐丝”的线条勾勒工夫。北齐的曹仲达画人的衣服紧贴身体,富于体积感;唐代的吴道子,画人的衣带随风飘举,富于运动感,都是用线条描画产生的独特效果。
3 从设色方面看
西洋绘画往往描绘特定光线下,物体反映出来的色光之间的复杂变化,而中国画则强调“随类赋彩”,以纯色平涂为主,把复杂的自然现象概括为一个主要的色调。例如,水的色彩,按照“随类赋彩”的原则,便是“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至于某一特定时间和光线下物象色彩的变化,以及暗部、反光、投影等色彩,则不在画家的考虑之内。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反映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在欣赏和评论中国画时,必须把握我们民族传统的独特审美趣味,而不能用欣赏西洋绘画的眼光去对待它。
中国绘画所包含的审美趣味,首先是,中国画特别讲究神似,早在晋代,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拿人物画而言,中国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人物外貌,而且特别注重通过外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创作实践中,许多优秀的画家都把神似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在欣赏与评论中国画,尤其是古代画家的作品时,就不能单纯以“画得像不像”、“比例对不对”为标准。
其次,中国画注重意趣。所谓意趣指的是在作品中应该有一些含蓄的、可以让人回味、咀嚼的东西。如果透过画面,能使人产生联想,领略到一些画外之旨、弦外之音,那就有了意趣。如清初的山人朱耷笔下出现的许多独立寒枝、翻着白眼的鹌鹑、鸲鹆,就蕴含着独特的意趣,画面内容曲折地反映了画家在异族统治下的苦闷和不堪忍受的民族气节。
三 写好绘画评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种类和体裁繁多,形式和风格各呈异彩,因此,评论绘画进行艺术分析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不存在可适用于一切绘画作品的统一评论规格。但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在此,提出以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仅供写绘画评论时参考:
1 联系画家的思想、经历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全面分析,不应孤立地就作品论作品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个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这里谈的是“论文”,其实也完全适用于“论画”。例如: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历时三年经过深思熟虑、呕心沥血创作的不朽名画《伏尔加河上的拉纤夫》。画面上,黑压压的排成长行的拉纤夫们,顶着灼人的酷日,在发烫的沙滩上徐徐而行。每一个拉纤夫都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面部呈现出不同的表情,沉思的、愤然的、绝望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幅名画产生时俄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画家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就难以说清列宾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画,以及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
2 剖析绘画作品形象,揭示画家寄托的思想感情
不妨举高校教材《美术鉴赏》中人们对唐代名画《步辇图》的评论为例,书中是这样分析、评论这幅经典之作的:初唐杰出画家闫立本,擅长书画,尤精人物,具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他的杰出作品《步辇图》真实地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藏民族之间亲密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画中描绘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乘步辇的唐太宗威严平和,身穿藏服的禄东赞精干而谦恭,气氛亲切融洽。画家靠服饰、举止,特别是容貌神情,生动地刻画了藏族使者禄东赞的精神气质,他宽阔的额头上的几条长长的皱纹,与朴质的颜面和藏族特有装戴,不仅反映了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人的特征,而且还表现了他的严肃、诚恳的性格和深沉的才智。画家在画中不仅描绘了李世民的外形特征,同时还表现了他的气质与风度,唐太宗眼睛平视,表情庄重,成功地表现了他对远道来的使者欢迎神情,和对公主远嫁吐蕃这一重大事件作出的果断决策,从而赞颂了当时正确的民族融合政策。此画为绢地工笔重彩,描绘人物精细,眉、须、发皆一根根描出,然后用色渲染。用笔沿着流利的“铁线描”(闫立本的线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显得刚而粗,富于变化和表现力,后人称为“铁线描”)表现了绸缎衣裳的质感。这件作品,不仅是研究闫立本人物画的珍贵资料,而且形象地反映了唐蕃联姻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这样详尽的近于复述的形象分析,对于没有机会看到原作的人固然是很必要的,就是对于能够看到原作的人,也会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认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获得美感享受。对于某些内容比较深奥难解的绘画作品,这样的艺术分析,尤其是不可缺少的。
3 重视绘画的形式与技巧,分析作品的成功与不足
绘画评论不能仅仅告诉人们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还应进一步说明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的。绘画作品作为直观的造型艺术,形式美与技巧运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作品形式与技巧的分析,不只是提示作品内容的表现途径,而且会提高人们对作品的鉴赏水平,了解作品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我们知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种类、不同流派的绘画作品,在形式与技巧方面都有显著差异。“风格即人”,甚至每一位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他的作品形式与技巧,也会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 芬奇创作的名画《蒙娜丽莎》,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几百年来无数的学者为蒙娜丽莎那“谜一般的微笑”,进行过种种的诠释。《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来自画家高超的技艺。达 芬奇擅长于“明暗转移法”(即明暗渐次递减),他以这种手法描画蒙娜丽莎的脸、胸、手部,非常柔和协调,富于立体感,使人物充满浮雕一样的美。画家又把人物放在一种好像临近黄昏时刻的柔和、多层次的光影中,使画面产生一种特有的朦胧的美感。他还用“空气透视法”,把起伏的山峰、蜿蜒的道路、河流等景物笼罩在迷蒙薄雾中,渐渐隐没于天边,这样的处理使情与景交相辉映、融合,构成了诗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面对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的青少年群体,那么我们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美术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只有先充实自己,才有资格教学生,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越强,自信心也就越强,学生才更敬仰你,尊重你,反之,则怀疑你的能力。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我认为,只有严格还是不够的,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还要具备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艺术功底以及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多种综合能力,正可谓:树人先树己,若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他的工作连接着美术教育和美术课题研究这两个版块。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范畴。高中美术教师的工作思维如果单纯局限在教学,那新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就缺少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新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工作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1.绘画艺术
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2.撰写美术研究论文
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3.涉猎广博的知识
美术研究论文,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因此,在撰写论文时,需要懂得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吸取文化教育的多方信息,善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就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善于吸收他人思想当中有价值的艺术观点。一代绘画奇才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涉猎广博、独立创新的大画家。他的画作之所以美得无与伦比,是由于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绘画便是这种综合的研究能力的展现。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这些广播的知识,无不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多媒体技术
时代在发展,我们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二、完善科学的教学思想
高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才能不被迅速发展的教学形势所淘汰。首先,教师要有宏观的艺术鉴赏理念,具备较高的绘画能力,熟练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有较新的艺术观念,熟悉经典的绘画风格。其次,要有敏锐地艺术感受力,能对学生的作品迅速做出准确的专业评价和指导。再次,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对学生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遇到的难题,并使之有所提高。
三、 教师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进行美育的必要要求
当今社会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美术。那么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广大儿童的绘画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没有固定教材,教学灵活机动,但缺乏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灵活性不够。因此作为校外的美术培训机构就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经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系统化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让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灵活之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传授教学大纲之外的美术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较为简陋。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美术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加之又是私人性质,以经济效益为主,所以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国家投资,资金雄厚,在教学设施上相对校外培训机构有较大优势。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儿童美术机构联合办学,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服务,从而弥补其设施简陋、师资不够稳定的缺陷,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民办美术机构为稳定师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3.如能把校外美术机构培养尖子生的特长和学校美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质的优势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还是学校美术教育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经验,让孩子们既能提高绘画水平,又能提升在美术方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的美术人才。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机构培养美术尖子生的模式,加强对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双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为艺术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如果国家能够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再针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优势,实施有效措施从以上角度入手,则可有效促使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美术教育优势的融合,最终让二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2009年始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除了艺术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我校各学科都在探索如何在学科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主旨即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艺术鉴赏及其能力培养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型的。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既是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帮助学生加强艺术的深层次认识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上涉及文化史较多,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以及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历史内容。从这点出发进行艺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类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轨迹,了解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强调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艺术鉴赏水准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3中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本册教材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汉字、书法和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特别是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加艺术素养。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鉴赏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适时、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等特点。所以应用多媒体成为各科教学的首选,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必修3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再现,以视觉、听觉整合的形式,使学生领略艺术的价值和美感。
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那种精美绝伦的古代书法作品和经典的戏曲作品,在视听效果极佳的环境下,学生通过欣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形成高品位的艺术素养。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华夏文化,从书法的艺术方面就可以看出,比如文字的进化正是体现了文明的程度,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如果不是通过多媒体,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是那么美妙绝伦,在书法家的手里,不是写字,是作画。起笔、运笔,无不体现出艺术性,每一个撇和捺,都是书法家的艺术设计结果。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更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无不流露出精美的神韵,如果不是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单纯听教师讲解,那么无论如何都没有直接观看的效果好。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京剧片段,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京剧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2.阅读感悟提升艺术品位
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形成学生头脑中的艺术元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语文有一种相通。历史教材的文本以及教材知识的外延都需要学生通过文字去阅读和理解。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华夏文化,醇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古典诗词、古代的文学名著,无不体现着我国文化的精良,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内容,学生只有在细细的阅读中才能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品读和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尤其是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最亮丽的一部分内容,一句诗词便是一幅画卷,其文字的精练和概括,匠心独具,美轮美奂。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的艺术形式,每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
高中生的文学阅读基底是比较厚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讲授古
典文学史,让他们再重新阅读回味,在进一步的阅读中品味和提
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古典文学的不同艺术形式,了解古典文学名家及其作品。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掌握古典文学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感悟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学家的精神世界和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在品读中也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提升了文学艺术的水准。比如,在网络上搜索名家的作品,然后选择一些经典,特别是经过现代朗诵家朗诵的作品视频给学生播放,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艺术魅力和古人对文字运用的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3.欣赏领悟提升鉴赏品味
如,在“笔墨丹青中国画”一目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了解国画的创作特点,甄别西洋画和国画的区别,体会中国画在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发展史。教师可以展示我国画作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著名作品,让学生欣赏,体会画家绘画时的心情,体会画笔的精妙运用。
在有关“19、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内容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音乐创作及音乐作品,通过聆听音乐的音频资料,了解西方音乐创作的历程。学生在聆听中就实现了欣赏的目的,因而也提高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了艺术素养和艺术品位。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途径是多方面的,意义是重大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的重点,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对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所了解,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有所掌握,在学习中、在欣赏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品味。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GHB093192)。
参考文献:
[1]陈淑英.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程:上,2011(03).
针对一件绘画艺术作品,除了作品自身能被人感知的形象和技法外,或作为鉴赏者的人们基本达到一致的共识外,不同的主体的人们还有它不同的反差。历史学家自然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欣赏或鉴定作品的优劣,看它是在社会那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当时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产生,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而理学家便会从作品的合结构性去入手,即作品的比例、透视、黄金分割点、光和线等合逻辑性去讨论。当然,美学家会从他们的审美角度出发,是优美的,是崇高的,是喜剧性的,是悲剧性的,还是丑和荒诞的。就拿“阿Q”的人物形象来说,历史学家认为阿Q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性社会下产生的一代人的代表,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而文学家则认为阿Q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重点描绘对象,他的妙笔是人物形象刻画还是语言刻画或是人物心理刻画;可美学家则从他的外貌形象入手,首先阿Q的形象是丑的,再一度进入他的其它分析。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我们不能说是某种职业或学科性的限制,而是说这种职业或学科性正是他们自身的优点即他们在他们本身的职业或学科里(相对别的职业或学科)是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才有可能用他们独特的、超出常人的眼光去欣赏或鉴别一件艺术作品,从而发出不同的感慨、议论和艺术享受。或许在艺术家看来,一件在他们创作过程中未曾想到的艺术特点及价值,可在欣赏中,被主体得到了发挥和证实。这是鉴赏者主体内部的知识结构的不同而出现的反差,是一种文化内涵的积淀。
同样一件作品,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就潘鹤先生的雕塑作品《艰苦的岁月》,如果是一位经历战争或国内的沧桑老人去欣赏该作品,一定会老泪纵横,在他的灵魂里那两位战士已不是具象的艺术品,而是一批批抽象的驰骋疆场的华夏儿女,他看到的是血和泪,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因为他亲临战场,经历了硝烟弥漫的炮火岁月;而七八十年代的青年在欣赏此作品时,他们的那种一见作品激动不已,浮想联翩的冲动劲与那些老人相比就逊色了许多,他们只能靠间接的方法,依据历史资料或长辈的言谈来想象作品的艺术思维,同样小朋友会眼睁睁的盯着小腰间的那支驳壳枪和老手中的笛子,至于其它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也就只能靠后辈的教化和自我体悟了。当然作者潘鹤先生当时可能还未曾注意到竟有人会对驳壳枪和笛子那么感兴趣。这是审美主体自身差异性造成的。
也就是在绘画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审美客体作为既定的目标被锁定的情况下,审美主体是一个弹动性非常大的橡皮筏子。
在鉴赏中发挥主宰作用的主体的人,个人的生活阅历、社会实践、知识结构(修养)以及必要的专业素质与审美客体紧密相关,是审美客体对主体综合实力积淀的考验。高尔基说:“欣赏者要从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结构中去补充作品中的描写,使艺术的作品形象更丰富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①主体如果没有在农村炎热的烈日下感受农民的“汗滴禾下土”的真切生活感受,怎么有“粒粒皆辛苦”的佳句呢。同样,要得到艺术享受,我们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艺术思维去做宏观的把握,运用自己的理论做主导去领略作品的艺术语言,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我们可以从艺术语言方面去感受。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②艺术修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包括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作者创作时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背景以及对艺术理论、技法和文学等边缘学科方面的学习和感悟。王朝闻先生说:“我们面对把握了光和色的微妙变化的绘画,能够觉得光和色的变化是微妙的,除了它画得很好,也因为我们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光和色的变化不是心中无数的。如果我们自己心目中本身没有光和色的变化,那么这种光和色的变化表现得多么奥妙的绘画,对我们来说也觉察不到,甚至可以说相当于不存在。”③道理也在于此。
事实上,个人的职业(学科)、性别、生活阅历、社会实践、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等等,这种自身的因素和并非专为审美活动而构成的因素,是审美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相对于审美客体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这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将是我们能进一步欣赏作品最好不过的良师益友了。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就要主动的发挥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让主体接触审美客体,在客体中让主体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样,主体在客体的簇拥下获得了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审美主体才能得到不断的发挥、判断审美客体的艺术价值,进而创造艺术价值。
审美经验包括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一般情况下,欣赏者是处于感性经验下的,他们没有把无意识的审美经验扩散、发展,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诱导,那么,他们的这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便会在得不到审美客体的刺激和“撩拨”下自生自灭,或处于萌芽状态。我们观赏一件绘画作品或画展,有1/3的人摇头看不懂,有1/3的人则大谈作品如此逼真或如此乏味,这两种审美现象属于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的滞后性现象,这种无意识的滞后现象表现在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创作者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差距上。我们初次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惊诧于那奇特的构图,不明白为什么侧脸的人竟被画出两只眼睛,遮住的那半边鼻子和嘴象翻开的书,封底和封面进了同一个平面。这就是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中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仍处于审美的初级阶段或原型阶段。这时,如果一位内行朋友告诉你,这是一种艺术追求,要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的四度空间,让你从许多角度去欣赏对象,这样,你就由惊愕转为去发现,按照那四维空间的不同角度到画面中去欣赏,于是,你时而发现了一个侧面的眉毛,时而又发现了一个侧面的耳朵,甚至发现了背面的后脑勺,此时,你已经由审美的原型阶段进入了审美的感性阶段,但还是滞后于客体(毕加索的画),滞后于创作者的有意识或无意识上,仍处于感性认识上。如果你要得到更进一步的审美愉悦,就必须有意识的尽力调动你的无意识积淀:通过你的艺术理论知识,知道了毕加索是抽象派的典型代表,而抽象跟具象有何区别,与再现和一般的表现又有何不同,与当时的人文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又如何挂钩。这样,经过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的一次“刺激诱导”,你就看出了毕加索绘画的情势,看出了象征,看出了意蕴。那画就不再是僵死的,剥皮似的四维空间的平面铺开,而是获得了生命和魅力,捕获了画家情感的奥妙。最后,也就是这种滞后性变为平行性,即主体与客体和创作者“站在同一艘船上看日出”,不再是看不懂或如此乏味了。同时也为你的审美无意识积淀起了奠基搭架的作用。
高楠先生说:感性经验当单独地用于欣赏时(所谓初通门路),它是低能蹩脚的,但当它获得了理性依据后,它就成为深入欣赏的工具,生动具体的再造出感性形象来,以供心灵去拥抱。④
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获得艺术的愉悦,达到忘我的境界,即所谓“物化自我”和“我化自然”,交相呼应,也就是审美主体和客体产生了共鸣,达到各自的目的。
珂勒惠支的《被捕》、《农民战争》和现在某位作者的《斗鸡》作品,前两幅作品是世界名作,我们对它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是肯定的,但就是我们自身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如何去创造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同的审美主体似乎都不同程度的调动了各自的无意识审美积淀,对作品的构图、造型、人物表情、场面和当时的人文历史背景等均做出了很透彻的掌握,可谓是把握了作品的全貌。可是后来理解了王朝闻先生的《接近》:“预示突变的新局面即将出现的时机,最引人关心,也更耐人寻味。”“……为了获得经久的观赏效果,单幅画或非连续性的雕塑,要把事件的进行寓于相对停顿的形象之中。虽然这停顿不等于事件的中断,而是来踪去迹的凝聚,却要使接近解决的矛盾在画幅中被挽住。⑤”运用此美学观点再去欣赏此作品,那时,你觉得作品的真正灵魂和作者的有意识性至此才得到升华。有了这种审美经验后,我们再去欣赏《斗鸡》,我们就不再被它表面的技巧或其它不足而觉乏味了,而是说作者也在做有意识的表达: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农家小院,大人小孩在忙碌的收获间隙,屏息在观望一场激烈的斗鸡场面,好象每个人在自持着自己已成型的动作,整个画面如此宁静,两只并非专业的公鸡,他们并非为赢取主人的欢欣,也并非为押赌者赚回金币,它们似是为争取一粒食物或一只昆虫而要展开一场生死搏斗。你看那威风凛凛竖起的羽毛,咄咄逼人将扇倒一切的翅膀,那用足了劲的双腿和弓形的脖子,那要刺穿对方的双眼和啄倒对方的尖嘴,它们各自在蓄谋以待,寻找自己的进攻点。可是,这又都是如此沉静,静的让人窒息,让人感到阵阵杀机。至于精彩的斗鸡过程和残酷的斗争结果就只能靠欣赏者去想象和联想了,这就是画面留给我们的悬念和疑问,我们由此可以想到现实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为了一点小事或小惠小利而争斗得不可开交。这就是矛盾即将解决而尚未解决,即将接近而未达到的解释,也是对人性的一次诠释。
总之,只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有了正确的、进步的、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在审美活动中针对审美客体,审美主体才能得到艺术的陶冶、愉悦和享受,发现和创造出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可以进行艺术批评,指教。否则,那种片面的、狭隘的、个人的评析既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也得不到艺术的真正陶冶和享受。故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是一项终生的具有挑战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它将关乎审美客体生命的诞生,审美主体灵魂的升华。
参考文献
①高尔基《论文学》第129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所有其他艺术的优势,作为近代科技的产物,它同时也是各种科技力量的综合,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
影视艺术鉴赏是指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艺术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是当前影视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影视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视鉴赏学习过程可分为影视审美直觉、影视审美体验和影视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对影片《两只老虎》的观摩赏析,展现出人对动物和谐生活的破坏,体现出动物间的亲情,极为感人。又如电影《活着》中男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人坚忍的性格,对生命的执著追求。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分析与调整
对大学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除了要明确大学影视艺术鉴赏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外,还要在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搞好影视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影响影视鉴赏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视教学,放映影视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在观摩这些教师精心选择的教学材料时,却常常偏离学习目标,被精彩的影视世界所吞噬,背离了观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应”的影响。电影观众学认为电影受传时存在一种“影院效应”,电影院的观赏环境使观众进入“梦境化的现实”,同时观众还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追求共赏的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视教学中“放片子”,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注视着电视荧屏或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这种学习环境与电影院放映环境极为相似,如果任课教师调控不利,学生很容易受“影院效应”的影响。
2.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消遣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视本身就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其中消遣娱乐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视的娱乐功能能够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对缓解学生工作学习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学生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寻找影视提供的娱乐,学生在观摩影视作品时很容易受娱乐心理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学生鉴赏心理调整
影视主要通过视听诉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复杂的感情和理性的综合过程,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视鉴赏时必然要进一步理解影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艺术态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视创作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影视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都需要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热闹的外行,进入认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状态,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两个转变。
1.角色的转变——从普通观众向学习者转变。拥有一定生活经验,同时具备联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无论他文化程度如何,“看懂”影视都是不成问题的。这种低层次的“看懂”与“审美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学生影视鉴赏要求影视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进入审美层次的鉴赏,没有一定的声光电、色彩、构图和造型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素养,会影响学生对影视的全方位鉴赏。这是由影视的综合性决定的。
2.审美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也是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学生影视鉴赏应从这个窄胡同中走出来,重视影视其他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的鉴赏,才有可能全部解释影视的表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视艺术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因为只有通过影视手段的运用才能使影视内容得以充分表现。
三、大学影视艺术鉴赏课程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完善影视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影视艺术课程是视听艺术课程,要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影视艺术的魅力,光听教师讲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听、记、看、议、写,听即上课认真听讲,记即做好课堂笔记,看即观看优秀影视作品,议即组织讨论影视作品,写即用学过的影视知识来写影评。
我们通过这五字教学法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这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设置的编排是符合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的,也比较符合受教者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也确保了这门课有理论而又不失之空谈,有体系而又不失之枯燥,有观摩而又不失之放任,使学生既学到了影视艺术知识,又掌握了影视鉴赏方法,因而,教学效果得到了切实的保证。
总体来说,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背景;既要按相关领域培养,又要注意尽可能按学科规律安排课程。课程内容既要有先进性,又不要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使之适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充实影视教学内容
首先,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影视艺术教育选修课,但在课时的设置上不统一,应增加影视艺术鉴赏课课时,完善教学内容,整合学生能得到的知识,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其次,根据现在国内普遍的教学情况,理论性的影视欣赏课应该增加必要的互动与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兴趣,所以有必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逐渐增强学生的兴趣。
最后,影视艺术教育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需要其他课程配合,它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其中很多内容需要依赖于听觉效果,因此教室要配有多媒体设备。
(三)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尽可能减少“影院效应”和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时应注意:
1.目的明确,有问有答。让学生明确观摩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看、去思索。观看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宜短不宜长。选取的影视素材和播放的时间都应体现宜短不宜长的原则。播放影视片断过长时,一些学生开始时还能带着问题去观赏,时间一长,往往抵挡不住影视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诱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不能自拔。
3.两遍播放法。第一遍让学生“随心所欲”,满足“视觉的渴望”,新鲜感过后,再看第二遍开始认知学习。在播放前简述故事梗概,主要情节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播放过程中应提醒学生不要过于“专心”情节,应学会“分心”,善于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变被动为主动。
4.寓教于乐,是上好影视艺术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作为艺术教育课程接受主体的学生,他们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作为施教者,在把握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的同时,还要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的鉴赏活动,去窥探美的世界,接受美的熏陶,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影视作品中体会和学习场景人物所展示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服装、手势、语言、人物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其他形式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通过对影视艺术知识的了解和优秀创作范例的审美解读,使受教者对影视作品构成的基本知识和影视艺术审美的方法有所掌握,并对影视观摩中的心理活动、知识储备和融合着诸多审美心理要素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有培养,把握电影多元化的欣赏方法,即学会怎样去“看”电影,并从中获得教益。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心灵世界更广阔、更深沉、更丰富、更美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断探索科学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敏.开设影视鉴赏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1(3).
教师注重自我发展的意识具有独特的作用。只有注重自我发展的教师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体验到事业的满足感,体验到“自我更新”给自己带来的事业新境界。
一、美术教师“自我更新”的内容
1.自我更新专业思想
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人称教师职业是“圣职”,对“圣职”的理解,就是认为是纯粹精神的、文化的工作。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忠诚执著,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顽强坚韧,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求索创新,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憧憬未来,这就是“圣职”,就是对使命的担当。我们每个高中美术教师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从事平凡的美术教学工作,如果不注意自我更新专业思想,就会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失去专业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扎实工作,感受到学科教学的“智慧体操”之美和教育过程的“生成快乐”之美,感受到平凡所带来的安逸、静谧、稳定和平和的幸福感,那么我们的专业思想就得到了自我更新。
2.自我更新教育理念
适应变化与创新,应该是我们美术教师的重要理念。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电子传媒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对美术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学环境变了,教学方式变了,教学媒体变了,师生角色变了。在这种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确立学生美术学习的主体地位,注意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探索,尤其是要在美术教学中融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积极情感,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教师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尊重学生的创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创新。
3.自我更新专业知识
记得格里芬(Griffin,G.A.)在《初任教师知识基础》一书中的最后一章的标题就是:“结束语:知识推动的学校”,在作者看来,教师的知识在学校教师专业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一位高中美术教师毕业于大学美术专业,这是不是就专业化了?不是。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系统的过程。比如装置艺术、人体艺术和现成品艺术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原则,视觉艺术正显现出混杂的特征,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当代视觉艺术的多元性和视觉艺术媒材的扩展。“美术”,作为美术学科教学内容的本质,其名称在当代被“视觉艺术”所取代,这种扩展打破了美术教师对“美术”的单一认识。
从教学实际来看,也需要高中美术教师加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更新。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选修模块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我们教师系统掌握和更新艺术史、美学、艺术批评、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另外绘画和工艺模块时常需要教师现场示范,加上部分艺术特长生要参加高考,专业涉及摄影、美术、动画、中国画、建筑、书法、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等,如果不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就很难适应当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4.自我更新教学方法
新的艺术形态是通过互联网、电影、电视、广告、三维立体动漫、四维交互型媒体艺术等形式存在的,新的课程标准也反映了这方面的要求和成果,其艺术教学需要用新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自我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只是应试背景体制下的“教师的独角戏”,是被动的痛苦的,学生疲于作业和考试,无法真正进入“角色”,自身主体地位无法全面体现。我利用江苏省教研室举办微课比赛的契机,学习了电脑美术、各种拍摄类微课制作技术和录屏类微课制作技术,包括拍摄的工具、MP4的主要格式和常见分辨率等知识。
在教学《托物寄情》这一课时,把山人(朱耷)《安晚帖》中画“鱼”这一艺术形象独特创造和艺术家极具个性艺术手法鉴赏做成“微课”,结合艺术家的独特签名“山人”,引出美术作品和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进而引出朱耷的花鸟画托物寄情的特色。让学生先观看“微课”这种在线课程,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前基本解决了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上主要研讨问题,结合鉴赏徐悲鸿的《奔马图》,师生在课堂交流,拓展教学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不仅实现了“翻转课堂”,而且达到了“玩转课堂”的艺术高度。
二、高中美术教师自我更新的途径
1.坚持读书学习
一位优秀的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理论来支撑,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主要靠美术教师不断读书来完成。读书可以由经验式、无意识的朦胧教育信念向以知识、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教育信念不断演进,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反思,从而构建清晰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更新”,走向专业成熟。林青奇的《美与艺术》中对“艺术美的结构”的分析,对我开设“美术作品鉴赏”课很有帮助,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宗白华美学与艺术文选》思路开阔,清爽明朗,在不露痕迹中常常蕴含了渊博的知识、丰厚的学理和澄明的精神感悟,对我提升专业素养也有很大帮助。
2.参加教师培训
教师参加培训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事业发展的需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教师示范学生的需要。”[2]参加培训要打破“被要求”“被期待”的心理状态,增强主动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会,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美术技能学习、介绍新课程改革理念等,要积极参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设置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5个内容系列、9个模块供学生和教师选择,这既体现出了双向的适应性,也体现出自身的弹性。作为高中美术教师,不能只是承担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应该尽可能多地适应学生的模块选择。我大学主修美术学,期间兼修书法和国画,工作后根据工作实际通过多次参加各类美术书法专业理论技能培训和自我学习,及时转化培训成果,因此我在教学中能够承担“书法”“美术鉴赏”“绘画”等多个模块课程,并经常参加各类比赛,逐渐成长为江苏省骨干美术教师和书法指导工作先进个人。
3.开展课题研究
高中美术教师要独立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求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就要搞课题研究,借课题研究促进专业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先后承担过两个市级课题:“信息时代高中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情况的调查研究”“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与高中美术鉴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这两个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第一个课题实施背景主要是考虑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青少年一代以键盘输入代替书写,无疑是时代的一种进步,但网络写作的“符号化”“英文化”确实给汉字书写带来严峻的挑战。我发现所任教的班级忽视规范书写的学生大有人在,写错别字和提笔忘字现象比较严重,于是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对策。积极实施书法鉴赏和硬笔、软笔规范书写教育,通过讲座、笔会、书法展、参观展览等形式加强书法文化的学习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个课题主要是考虑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课程开发尚处于学科及个体研究阶段,并未全面开发、整合与形成特色研究成果。我把“藤花落遗址文化”“大伊山遗址文化”“将军崖原始岩画”“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花果山石刻与佛教文化”融入了新海高中的美术校本课程之中,丰富了学校美术校本课程,也提高了自己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
4.反思教学实践
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发现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对于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非常重要。因此,高中美术教师需要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批判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对教学中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和学生一起寻求、利用师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通过平等交流来解决问题,处于专业发展中的教师就会获得生命活力的体验和专业的满足感。20世纪60年代,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后来这一观点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事实上,教师的自我更新式的专业发展就应该遵循“反思实践者”的范式,在以“参与”“反思”为主要特征的行动研究中不断获得对实践的反思能力,进而使自己获得专业发展,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一、热爱生活,培养积极人生态度
美国画家罗克韦尔・肯特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来了解社会和生活,进而认识自己并完善自己。所以要让学生通过美术课体会到美丽的事物其实就是存在生活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1.体会世界的美丽
引导学生多注意和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注意挖掘事物中美好的一面。例如壮丽的山河、绚丽的色彩、优美的形象等,通过对美的长久关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使其逐渐形成或加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比如:在教材的《移情草木一花鸟画》、《江山多娇一现代山水画》、《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等章节,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观察、讨论大自然中山水、草木的欣欣向荣、色彩绚丽和勃勃生机,从而进一步体会世界的美丽和生活的绚烂多姿。
2.直面挫折,积极人生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舒适安逸,在家都是“独苗苗”,家长的过度娇宠,使青少年形成了事事一帆风顺的错误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正确面对生活坎坷的一面,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接受和认可现实,避免盲目乐观的理想主义。在《古代陶器与瓷器》一课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代工匠烧制陶瓷的艰辛和技术探索的锲而不舍的精神。鉴赏油画《梅杜萨之筏》时帮助学生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在海难过后人们与大自然的搏击抗争、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鉴赏雕塑《福罗里达州的顾客》及油画《呐喊》时,在分析和讨论中,与学生共同体会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给人带来的竞争、压抑的残酷事实。帮助学生共同解读雕塑《艰苦岁月》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甚至带来痛苦,但也更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
二、知荣明耻,完善学生人格
《论语・子路》:子贡问日:“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即:人要有羞耻心,知耻、明耻、不做、可耻之事,可以称为志士。耻辱感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了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我们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我们做了逾越人格底线和人文精神所禁忌的事,就觉得这样的事情和行为可耻、羞耻,就觉得是一种奇耻大辱。人有了知耻之心,无论做人、做事,就会有所敬畏。在美术鉴赏中进行“知荣明耻”渗透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耻辱感,培养正直无私、重诺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
在鉴赏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时,除了鉴赏其绘画艺术,笔者还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强烈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和王后贪婪的可耻行为。最后指导学生就该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兴表演了“课堂话剧”,让学生在笑声中深刻体会了九色鹿的纯洁高尚,调达的猥琐、丑恶及王后的面目可憎。在鉴赏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图、光线处理、表现主题等方面剖析这一宗教故事的思想意义,即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通过分析、辩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国家,义利两字必须旗帜鲜明,光明磊落,崇尚正义,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见利忘义,出卖朋友,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永远受到人们的唾弃。
三、感恩知爱,与社会和谐相融
一位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因此,要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必须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感恩之心。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懂得看重别人(包括家人)的付出,并学会为他人(包括家人)付出;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懂得尊重。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懂得感谢,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就会更加自重。从而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有效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第一次给高一学生上美术鉴赏课时,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就“什么是美”展开讨论,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你的母亲美不美”,大家异口同声说“美”,我又接着问“你认为你的母亲长的漂亮吗”,结果有的说“漂亮”,有的回答“一般”。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美是源于长得漂亮吗?答案是否定的,同学们纷纷说,母亲的美是来自母亲对我们的哺育、对我们的呵护、对我们的关爱、对我们的包容……在讨论中,很多同学回想起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感恩、理解之情溢于言表。在鉴赏《时代风采》和《与时俱进》这两个单元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就素描《血衣》、油画《出击之前》和浮雕《虎门硝烟》等艺术作品深刻体会先辈们旧中国、赶走侵略者的艰苦卓绝,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鉴赏罗中立的《父亲》时,笔者还结合了欧洲现实主义油画《拾穗者》、《麦草堆》及《我们每天的面包》等作品,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感受农民的艰辛与伟大,激发对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理解,形成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挖掘教材的情感元素,笔者还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让他们的话题尽量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亲友之间、陌生人之间的爱和奉献,进而把尊重、爱心和感恩之心推及他人乃至全社会。
总之,作为美术教师既担负着传播美的神圣使命,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情施教的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发挥学生情感的作用:巧设情况,激感;以知育情、深化情感。逐步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积极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鱼霞著。
计算机动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人们对计算机动画还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如“计算机动画就是Flash”,“包含了高难度技术的计算机动画才是好的计算机动画”等。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动画及其分类,重点阐述了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与艺术及其间的关系。
一、计算机动画的定性
当人们看到一件物体时,即使它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视觉中还会停留大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这就是“视觉暂留”现象。科技论文。也就是说,当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独立图像按照一定的速率连续播放时,人的眼睛会把每幅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在我们脑中产生物体在“运动”的印象。所以,动画是利用视觉暂留现象,使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静态图像在人的眼前呈现出的连续运动的画面。科技论文。所谓计算机动画是指利用计算机产生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静态图像,并且用计算机控制动画的播放。
二、计算机动画的分类
计算机动画发展到今天,己经产生了多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从应用的角度,计算机动画可分为动画片、游戏动画、信息传播动画、教学动画、装饰动画等;从流通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网络动画和非网络动画;从制作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人机动画、机制动画、编程动画;从视觉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平面动画(二维动画)和立体动画(三维动画);从图像格式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位图动画与矢量动画;从制作软件角度,可以分为FLASH动画、3DSMAX动画、MAYA动画等等。
三、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与艺术
计算机动画蕴含着极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科技论文。从技术层面上讲,它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如:计算机建模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特效制作技术、后期合成技术、编程技术,等等。从艺术角度上讲,它可以是文字的艺术、绘画的艺术、动作的艺术、音乐的艺术、创作的艺术等等。
(一)计算机动画的技术性
无论是哪一种计算机动画的制作,都要有相当的技术作为基础。这种技术首先体现在对计算机动画设计软件和硬件的驾驭能力上。由于计算机动画制作所涉及的软件与硬件非常多,而且这些软硬件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之中。企图轻轻松松很快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是不容易的。
1、硬件上的难点
熟悉各种硬件的性能、找到不同硬件的最佳组合、熟知硬件间的兼容、熟练使用多种计算机硬件、了解不同硬件功能的差别、实现硬件之间的功能互补及资源共享等。要解决这些难题除了理论上的分析,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2、软件上的难点
就软件而言,其种类也非常繁多,有综合型的也有专业型的;有音频视频的,也有图像和动画的;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菜单命令控制的,也有脚本语句或编程实现的。要熟悉各种软件的操作和使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尤其对于利用脚本语句或编程实现的计算机动画,要经过对计算机语言方面进行专业地学习才能够掌握。
不仅如此,计算机动画制作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敏捷的理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贯穿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及动画角色、场景设计的流程控制上。因此,只有熟练掌握计算机动画设计所需要的技术,才能保证计算机动画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计算机动画的艺术性
动画是一门艺术,正如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这样评论动画艺术,他说:“我看到了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让我们倾注想像力以表达的一门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计算机动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艺术。视觉设计是针对眼睛官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计算机动画中有“画”、有“音”、有“动”,它是“画”的艺术、“音”的艺术、“动”的艺术。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即是“画”的艺术;音乐中美妙的节奏、韵律即是“音”的艺术;正如英国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len)说: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计算机动画中动作设计、镜头的变化、角色的安排、场景的布置及转换、动画物体变化的快慢速度的处理,即是“动”的艺术。计算机动画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媒体准确地传达信息,体现出计算机动画的艺术性,同时也展现出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魅力。
在创作手法上,计算机动画也体现出它独特的艺术性。计算机动画经常运用夸张、幻想、变化、虚构、神似等手法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且能产生非常强烈、奇趣、出人意料的银幕视听效果,给人予的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另外,计算机动画的风格也是其艺术性的体现。或细腻、或粗犷、或幽默、或严肃、或现代、或民族…不同的风格给人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和回味。
(三)计算机动画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技术和艺术是计算机动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贯穿于动画制作的始终。例如,计算机动画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构成是艺术的问题,如何出现这样的画面构成是技术的问题;计算机动画中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动作是艺术的问题,如何出现这样的动作是技术的问题;技术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是技术实施的目的。忽视计算机动画的技术,就不能实现预期效果;忽视计算机动画的艺术,便会遏制艺术的追求,削弱计算机动画的感染力和价值。所以,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和艺术应和谐互融、完美结合,才能充分展现计算机动画的无限魅力和价值。
四、计算机动画的鉴赏
计算机动画的鉴赏可分为:技术鉴赏、艺术鉴赏、功能鉴赏。所谓技术鉴赏,是指欣赏时主要着眼于动画的技术运用效果。如建模的精细程度、图像处理的品质、音频视频的同步性、程序控制的精确性与流畅性等;所谓艺术鉴赏,是指对动画的审美进行的鉴赏。如画面的美感、动作的表现、音乐的运用、镜头的变化、角色的安排、场景的布置及转换、情节的设计、创意的表现、艺术风格等;所谓功能鉴赏,是品评动画的功能是否完美。如动画的导航功能(按钮链接、鼠标跟踪、界面设计)、表现功能(演示效果)、表述功能(文本描述)、测试功能(学习效果的测试,常见于多媒体课件类动画)、多媒体控制功能(声音、动画的播放及交互性)等。
五、后记
计算机动画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计算机动画的制作技术是值得专业人士终身研究的,计算机动画的艺术魅力也是值得动画制作者毕生追求的。它是一个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专业门类。只有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艺术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魅力无穷的计算机动画。
参考文献 :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5
[2]吴冠英.动画美术设计[M].北京:高等美术出版社,2001.4:13-25
[3]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大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7:5-8
[4]吴起.3DSMAX4精彩范例制作[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6:32-45
[5]李显,周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52-68
[6]赵子仁.Animato:Pr电脑动画的活动画面制作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6:8-12
[7]苑玉峰.分形几何与分形艺术.中国图像图形[J],2001.3:35
[8]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欣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