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09 01:2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

篇1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2]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篇2

(二)建立健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师首先要把教学教材中的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研究,确保在教学工程中不会遗漏知识点。其次,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3],使小学生更快的接受与掌握科学实验。最后,教师要将上述两点相结合,综合考虑,逐步完成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还要激发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他们在课余生活中也积极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经验与方法,最终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渗入到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对种子的发芽实验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开展积极地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以及验证推测的途径,有序的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工作,最终很好的落实教学目的。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要与小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能只在讲台上讲解实验原理。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在制作教学方案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喜好,依据学生的喜好合理制定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掌握程度,进行不同的指导,以鼓励学生为主,提高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保证小学生可以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4],指导小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不要怕失败,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去改进试验方法,最终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

篇3

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现在许多学生很内向,他们不善言谈。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思维不活跃,跟不上周围说话人的话题变化;另一方面,更表明他们有自卑心理,怕自己说出的话语不入时,或说话不当而被人指责或耻笑。教师不应歧视学生,要让他们参与课内外的问题讨论,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学习“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是进行口语教学的一个前提。这一点在技工学校中尤其重要。因为技校生绝大数的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兴趣不高,对立情绪较为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这是我们做好口语教学的前提条件。

其次,作为技校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猎取其它学科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知识,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口语教学水平。然后再去指导学生。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才能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的口语得到较大的提高。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旁征博引,那么你的语文课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匀称规范、清秀隽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不“抄”你的课堂笔记呢?且不说语文教师具备以上的素质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单从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这一点来说,已具有相当大的教育魅力。而这些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说到底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口语教学。

二、阅读:撑起口语教学的天空

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语文课的范文是学习口语的前提条件,而技校学生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便是阅读,因而阅读是培养学生口语的重要途径。古人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阅读中,脑海里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课文中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还原生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就会克服心理障碍,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就会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关于阅读的方法,很多文章都有所介绍,包括朗读,泛读,精读,细读,品读,等等,类型不同对口语的培养侧重点也不同。从培养学生口语角度出发,我对学生阅读特别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该把阅读感受课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能站在学生前面,努力把学生引到教师事前设计好的圈套中去,用理性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站在后方,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与作者感情的撞击,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今后的不教,所以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语文》(第四版)《项链》这篇课文,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行动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路瓦栽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虚荣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在教学时,要得到答案主要侧重于学生的阐读,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阅读其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去体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其间,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只对学生的回答作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

(二)、重视整体阅读。作为课文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感情充沛,形象感性的文章,这些只能是作为整体的课文才能传达的,而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课文整体的思路,往往喜欢分割课文,以便使学生理解接受,然而这恰恰造成学生与课文的疏离和隔绝,所以,现在的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中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的表现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还是以《项链》为例,路瓦栽夫人的人物性格必须是从《项链》的整体中才能看出来,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一条假项链付出了十年艰难的代价,是什么导致这场人生悲剧的根源,这些都必须通过整体阅读才能理解的。

三、生活:口语教学的出发点

和其他功课相比,语文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没有一门功课像语文那样与生活联系如此紧密。有人没有上过语文课,却没有人能离开过口语交际,即没有人可以离开听、说、读、写。语文课课堂只是培养学生口语的一个场合。实际上,从幼儿开始学习语言时,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在进行口语交际。口语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淡化语文课堂与非课堂的界限,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善于在学生的口语学习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技工学校学生语文成绩可能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但是技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却不一定差,具体而言,技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前面两项,有时反而更胜一筹。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各种潜能发挥出来,才能提高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

要让学生多说,教师就得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训练。课前可让其讲述见闻,课内注意多提问,让学生复述课文、朗读课文和口头作文等。还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欲望。①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语言要规范,语句要通顺正确,不能出现歧义,要克服粗话、俗语和语病。②要思路清晰,说话要有一定的中心,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③语言要得体,要注意场合和对象,不要闹出笑话,避免陷入尴尬困境,被人耻笑。④要态度端正,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表达效果。<

BR>综上所述,技工学校的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推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学科都在创新中寻求教改的最佳途径。我认为口语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

4、《语言是大海》于根元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篇4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项教学基本功。人们常说:“言传身教。”可见,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手段和途径丰富多彩,但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仍然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而对于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不断提升语言的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激励性,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小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文明性

小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健康、文明,切忌辱骂性的语言。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更要展现中国语言的智慧。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切忌一切粗俗、低级的污秽语。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优美、文雅、语气要和蔼亲切,语调要悦耳、和谐,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感情共鸣,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和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教师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健康、文明的心灵世界。例如,两个学生因犯了春困,一天早上,他们决定旷课。老师把他们抓回来,并没有直接体罚、谩骂,而是说:“你们错过了一场考试,现在我就让你们现场考。你们分开坐,每人拿出一张白纸。第一个问题是:‘公鸡什么时候忘记了打鸣?”’两个学生低着头,羞愧不已。老师用这种既文明又幽默的语言教诲了两个学生。从那以后,两个学生再也没有旷课的现象。

二、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准确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鲜明。所谓准确,就是要发音标准,遣词得当,观点明确,语气清晰,推理符合逻辑,造句符合文法,用语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深刻,耳目一新。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实感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泾渭分明。这样的语言才会是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才能像春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科学知识的美好的思想一道带进去。

譬如,有些教师在对知识点的阐述时不够明确,仅围绕着教材教参绕来绕去,不能化抽象为形象,不能由远及近,由浅入深。没有生动的叙述,学法指导不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模糊。还有的老教师在教学中,杂音很多,语言不简洁连贯,如“嗯”、“哦”、“啊”等语气词过多,学生听起来就会很吃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幽默、含蓄、富于启发性。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其实就是我们课堂中的提示。启发性的语言,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亮前进的方向;启发性的语言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的时候,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启发性语言又好比一支号角,在你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教师如果在课堂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准确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授《曼谷的小象》时,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小象之所以如此聪明,是由于阿玲的教导和指挥得当。作者称赞小象,其实是赞美阿玲。就在学生们为“是赞美阿玲,还是赞美小象?”争论不休时,我们这样启发他们:“小象的技艺真是精湛,但它精湛的技艺又是从哪豪吹哪兀俊本过这样小小的启发,孩子们顿时领悟了作者是通过写小象来赞美阿玲的指挥有方,同时也很快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四、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是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动溢表”,从而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语言的感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去认可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气氛就会变得很压抑,教学双边活动开展也很机械。小孩子喜欢得到赞扬。他每回答一个问题,都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一个肯定,一个表扬。那如果老师只是在他回答完问题后“嗯”一声,或“请坐下”来敷衍了事,就会让他失去信心和动力。在下一个问题中他就不会那么主动去思考、去回答。我们应该多用激励性语言,去鼓励他,赞同他。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我就知道你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励的语言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语文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又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用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使语文充分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所以,小学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王慧君.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6)

篇5

教育科研,越来越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育科研效果未尽人意,一些学校往往是开题热火朝天,过程冷冷清清,结题草草收场。究其原因种种。但是笔者发现,制约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在选题上不够确切。一些学校、教师在选题时比较盲目,所选择的课题不适合本校或教师个人进行研究,导致课题研究举步维艰,效果不理想。为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根据这几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对权威论著观点的归纳,我认为选题一般应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篇6

1课堂争论的教学价值

1.1课堂争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能引起争论说明学生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如果老师适当进行引导,就能带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

1.2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的争论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争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

1.3课堂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敏捷,常有妙语出口。学生语文论文既要寻找对方言语中的不当之处,又要找准契机,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可见,争论为语言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4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争论时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到的方面,引发了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2课堂争论的主要途径

2.1抓住题眼进行争论学生会对课文内容许多地方提出质疑,教师应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推出来引导争论。如学课文《鸬鹚》的时候,同学们看鸬鹚捕鱼的录像,当看到渔夫抓住喉囊鼓鼓的鸬鹚把鱼挤出来时,许多同学都不由自主的发出惊讶声,觉得渔夫太残忍、太不人道了。进一步了解到,鸬鹚的脖子上被装了个圈,渔夫只让他捉鱼,而不让他吞咽,于是更觉得呕心。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进行争论。一部分同学持“渔夫残忍”的观点,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还有不少同学觉得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渔夫残忍”论者的理由不说自明。不同意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鸬鹚本是渔夫捕鱼的工具,渔夫养活他们,训练他们,就是让他们捕鱼的。如果没有鸬鹚,渔夫就捉不到鱼了,他们的妻儿们就活不下去了。这不也很残忍吗?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的同学自然是前思后想,左右为难。这样的争论做到了从文本到人本的提升,立足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2提出异议进行争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怎么办?我认为,鼓励加对话是教师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如课文《第一场雪》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下雪的景色,作者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在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说,从“鹅毛般的雪花”、“一会儿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但此时也有学生提出了他们的异议。他们认为,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不能说与雪下得大有必然的关系,因为是枯枝本身就不太结实,就是不下雪,雪不积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有断的可能,怎么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得大呢?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没有怕影响教学进度,索性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进行争论,在学生阐述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积”字。经过争论,两派意见统一。用争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

2.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还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的发言和老师结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语文论文很笨”。这时有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利大于弊”。由此一场激烈的课堂争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论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

实际教学中,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嘲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课堂争论的心理阴影。因此保护学生课堂争论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

篇7

关键词﹕

师范专科;数学教育;课程设置

1995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试行)》(简称《教学方案》),由此,全国师专教育界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关于有关师范专科课程改革的大讨论。之后,师范司又于1997年8月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八个专业学科必修课程方案与说明》(简称《课程方案》)。这一《课程方案》为师专课程设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两个《方案》颁布以来,绝大多数师专的教育改革还远未达到《教学方案》的要求,课程改革也未与《课程方案》相契合。尤其2012年2月国家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师专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太多问题,与国家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求相差甚远。所以,本文就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展开几点讨论。

一、师专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培养目标彰显专科特点

从角色定位来看,师范专科与师范本科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本科是重理论的话,那么专科更应重实践。每个教育层次都应该有它非常鲜明的特点。然而,就数学教育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说,师范专科和本科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不清。多数师范专科学校课程仿效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不仅设有数门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就目前来看,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面向农村的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多的需要是什么?如果师范专科学校一味仿效本科课程设置,确实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了,既不能像本科生那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不具备专科生本该有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夹生饭”符合谁的需要呢?所以,就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讲,师范专科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特有的鲜明的特点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2.专业课程开设的纷繁复杂

有人说师范教育是双专业教育,既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教师教育理论,我认为仅仅是这两方面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社会需求。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方案》中明确要求师范专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应包含六个模块,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体现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方向是综合素质。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或是单纯的“师范性”,这一改革措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对于师范专科学校来讲,所开设的课程要找到各类课程比重的最佳结合点,不能顾此失彼。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师范专科学校还是把数学专业课所占的比重过大,不仅有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不说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条件有限,就学生方面来说,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也不像必修课那样,况且数学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样数学选修课的开设未免显得流于形式。我认为学科专业只是代表一个方向,并不一定就是要占绝对的比重。

二、关于师范专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构想

1.结合培养目标,定位角色

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不是学术性人才,而是应该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人才,所以要有区别于本科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把本科院校的课程删减了几门就是专科学校课程了,作为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结合《教学方案》中课程要求的六大模块,来建设自己的课程特色。对于“特设课程”这一块,我个人认为不宜做统一要求,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范专科数学专业的特设课程未必一定是有关数学学科的课程,如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数学专业课程,根据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自身在艺体课程方面的优势以及重庆周边山区农村小学在某些方面的薄弱现状,所以在特设课程这一块开设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体操等课程。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等课程的开设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些课程也是符合本地需求和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必过于追求形式

篇8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 ,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的“黄金时间”,在这十分钟里,他们尽情玩耍、嬉闹。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都陆续走进教室,平时成绩比较好,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很快地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还沉浸于刚才的玩耍嬉闹中,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当他们“醒”过来时,老师上到哪儿都不知晓。这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维与教学环节上的脱节的因素,也是造成班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在教学《称象》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在导入这堂课时,我是这样开始的:“你们瞧,老师带来了一些器材,这节课,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顿时,孩子们的眼睛同时射向了讲台,静候实验的开始。

“听听读读”这类课文兼并了“听、读、记”的特点,孩子们往往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在授此类课文时,教师尤应注意以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听》这课时,我的导入语非常简单:“同学们,你们听――”随之,便播放出一段配乐的朗诵,孩子们顿时便进入了“听”的角色。

由此可见,导入语的“异”不仅能有效地体现教师课堂用语的艺术性,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过渡语要“顺”

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例如教《找骆驼》一课,为了更能让学生明白老人是经过仔细观察才知道那只骆驼特征的。我的过渡语是这样的:“你们瞧,老人清晰地说出了骆驼的特征,却说自己不知道它往哪儿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通过这段过渡语的设置,既帮助孩子理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又使孩子在脑海中对全篇文章作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真正的好孩子》中有一个片段,讲黄莺和喜鹊争相夸自己的孩子,乌鸦却在一旁不做声。在处理这个片段和下一个片段“小鸟回巢”衔接时,我用了这样的过渡语:“漂亮的外表,动听的歌喉,真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光靠这些,就能称得上是好孩子了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这样,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片段,整堂课也随之和谐起来。

因此,一位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注意自己过渡语的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那种语言和谐之美。

3 提示语要“精”

“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

篇9

通过不同教学语言形式的引导和感染,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更集中于课堂之中。另外通过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标准化的课堂教学语言

小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主要依靠模仿,因此教师要通过普通话二级甲等标准,在课堂中做到语言规范、标准,吐字切忌模糊不清,词语使用恰当,给学生做好示范。另外,在授课中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繁杂冗长和含糊不清,防止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在课堂中有的教师悬河泻水、侃侃而谈,但是总结下来,核心的内容少之又少,多为繁复无用的话语。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更多的信息浓缩到一句话中,尽量做到简练,减少“啊、嗯”等词语的使用,便于学生抓住重点,防止出现听觉疲劳。同时,标准化、规范化的课堂语言,能够带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影响和示范,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习惯。

3生动化的课堂教学语言

小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起始阶段,学生对于一些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成语等难以理解,另外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集中注意力较差,如果教师单纯的按照课本宣教,而没有生动形象化的讲解,不仅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容易疲乏走神,降低课堂质量,甚至部分学生觉得语文枯燥无味,因此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本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形象相结合。比如在学习《妈妈睡了》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个动画片的形象,围裙妈妈在哄大头儿子睡午觉时先睡着了,大头儿子看着睡着的围裙妈妈“波浪似的头发”……学生脑海中能够呈现具体的形象,更容易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通过动画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涩会难懂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课本内容,促进记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风趣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就像是课堂中的调味剂,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兴奋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更好知识,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力手段。幽默的语言首先要具备和善性,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变得更加融洽,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写作练习中,学生没有加标点符号,此时不是直接的批评,而是将文章一口气念下来,中间还会表现的上气不接下气,学生会哄堂大笑,还会说“老师,喘口气再读吧!”,教师则笑着说“作文没有标点我停不下来啊!”,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标点的重要性,还会让其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记忆,在以后的写作中会避免发生此类错误。所以说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更专注课堂,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用中,要抓好时机,还要利用好“抖包袱”“小词大用”等语言技巧。另外,教师要明确风趣幽默语言的背后是要有教育意义,给学生启发和深思,而不是一笑了之。所以,教师在课堂应用中,各种风趣幽默的言语是出于善意的,而不是讥讽、嘲笑的,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才能让其作用充分发挥。

5音韵美妙的课堂教学语言

篇10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同样是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时间中,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给予理论上的回答。我们除了对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优先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外,还要对某些具有超前性的、预见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理论性课题进行研究。

篇11

2高校思政课提高语言艺术性的措施

第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艺术需要多一点文学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应当是一板一眼的,同样能够富有激情。例如在讲解哲学原理的主客体统一这一问题中,就能够引用坡琴诗来说明在演奏优美音乐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琴这一客体,同时需要人这一主体的动作,只有两者实现相辅相成,才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加入文学元素,同泛泛而谈比较而言,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思政课理论的意境以及学生想象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教学语言的文学色彩需要适可而止,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语言美学意味并营造教学氛围。

第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艺术需要多一点人情味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往往给学生以枯燥空泛以及说教的感觉,因此对于思政课的教师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走进学生心里而让学生高度认同并加以接受。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形象环节,思政课的教师要避免沦为僵化道德标本,其身上需要体现出人性的丰富内涵,兼具厚重的德性以及丰富的人性,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才更加具有魅力以及说服力。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尽量将宏观东西微观化,并将空洞东西生活化,从而让思政课教学回归生活。最后是在教学语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对象是人格意识较为独立的大学生,因此教师在表述的过程当中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人情味色彩,要展现出平等包容的心态以及人性关怀态度。

篇12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具有儿童气息

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儿童气息,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滋有味儿,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教师需要运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使其受到数学知识的滋养,再通过驱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精彩的导入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猜谜语、编顺口溜等。

三、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求严谨简约,规范准确

小学数学学科的语言跟小学语文学科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数学的语言偏重于逻辑性和简约规范性。不像语文学科语言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数学学科中的概念和公式等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表达方式,要求一字不差,否则就会产生错误。如“增加到”和“增加了”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到了某个程度,一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某个量,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定要尽可能地运用普通话教学。而且教师的语言在精准的情况,还要简洁通俗,干净利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如何向短短的一节课要效率,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少讲或不讲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教师要注意自己说话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能随意使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解释,从而表达精准的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的表述,或翻来覆去地重复说某一个要点。

四、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幽默风趣

语言幽默是一种比较高的教学境界,极富有情趣且含义深远。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跃,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并且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创造愉悦融洽的师生情感,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审题不清和隐含条件而发生错误的方式,就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调加调侃“:一定不要因为粗心马虎走上了牙路哦!”学生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牙”与“邪”形似,教师看似也因粗心而闹了笑话,实则是告诉学生粗心审题要不得。幽默的方式的确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五、教师的无声语言运用要恰当,做到恰如其分

教师的授课包括“讲”和“演”两个板块,“讲”是有声语言,而“演”则是无声语言,包括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有一些无声语言是可以辅助有声语言做好准备的。作为一名教师,一般一定要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是不可能做一名好教师的。教师的眼睛会说话,可以表达鼓励、批评、赞成和反对等多种态度。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要充满爱心,用爱的眼神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可以运用一些警告的目光来进行。数学语言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尤其是无声语言,看似无声胜有声。使用适当的手势,铿锵有力的语言,可以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加亮色与活力。不过,教师也要注意一个度,过犹不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