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00:1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研究》(09xjjg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7-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研究生培养中实行的基本是导师个人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如何发挥导师的作用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目标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导师指导模式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目标导向的研究生指导模式,从而增强导师的指导作用,促进研究生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研究生人才。
一、导师负责制及导师指导模式
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 导师制下研究生的整个学习和科研工作都是紧密地围绕导师的指导而展开,学校乃至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也要靠导师予以实施。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导师的重要性、导师制的缺陷及解决方案、研究生培养模式等角度对“导师制”进行了探讨。
关于导师指导模式的定义,我国学者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许克毅等人提出,“导师的指导方法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管理的宽严尺度”。另一部分学者如赵莉、韩燕明则是把导师指导模式等同于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出“学术界至今已形成师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三种基本形式”。米银俊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系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用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样式和运作方式”。周叶中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
鉴于以上研究,笔者将导师指导模式定义为:在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本文将目标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导师指导模式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目标导向的导师指导模式。
二、目标管理及其在导师制中的应用
(一)目标管理概述
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其具体方法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目标管理包括目标任务分解、目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运行的方法等要素,即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确定管理系统的整体目标、个体目标和工作范围目标,然后围绕这些目标的实施纵横协调,及时反馈,随时调整,直至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由于目标管理是超前性的管理、系统整体的管理和重视成果的管理以及重视人的管理,因此其能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提高工作成效、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激励和提高、改善人际关系等。
(二)研究生培养中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1.合理的目标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有导向作用
没有明确的目标研究生就会缺乏“方向感”,从而无法有效地、高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在目标管理下,导师可以针对不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可行的目标,使得研究生培养有的放矢。目标被制定和接受后,一方面导师可以根据相关的任务和目标对研究生进行具体指导;另一方面研究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并为之努力。
2.合理的目标对于导师和研究生具有双向激励作用
缺乏清晰的目标不仅会使得导师感到对于其指导学生的茫然,也会损害研究生的动力与责任感。目标管理在导师制中的运用,通过确定的合理目标既能激励导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也能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身的目标,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目标具有约束作用
目标的既定性,使得在研究生培养中最大程度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促使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控制就有了基础,一方面导师可以用来导师指导纠正努力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评价研究生的绩效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目标管理的具体应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目标完成的总结和评估。
1.目标的设置
这是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包括目标的制定和目标分解,关系到目标管理能否成功的运用,目标管理中应该确定的目标应该具有如下特征:①层次性;②网络性;③多样性;④可考核性;⑤可实现性;⑥富有挑战性。
2.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
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并不等于目标确定后就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形成了目标体系,一环失误,就会牵动全局。目标分解后要进入实施阶段,需要坚定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在实施中要严格按目标管理方案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不得擅自更改。要特别注意落实责任者和执行者,在执行中还要重视协作,防止疏漏,要体现目标实施的层次性、时效性、原则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总结和评估
目标管理注重的是结果,对部门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必须事先规定出期限,定期检查。检查的依据就是事先确定的目标。对于最终的结果,应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奖罚。通过评价活动,及时总结目标进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为使导师制中能够更好实行目标管理的思想,最大程度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的积极性,本文在借鉴目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目标导向的研究生指导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积极性的发挥,最终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目标导向的研究生指导模式的构建
本模式导师将通过研究生与其进行定期会面(会面频率按高低年级区分,低年级两周一次,高年级一月一次)与不定期网络电话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指导。首先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探讨总体目标的定位并进行目标分解,制定详细有层次的计划;然后实施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调整,最后是对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并反馈至下一阶段。
在目标导向的导师指导模式中,针对不同的院校和专业,应结合其具体的培养方案和目标,本文将以西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为例,阐述此模式具体的实施。西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学科是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100余人。本学科现已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创新和协作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
(一)总体目标定位
在本指导方式中将采取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确定目标。首先由学生思考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并在导师的良性指导下,确定总目标。结合西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将最终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其中学术型人才指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的研究生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较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实际中的研究生人才;为使培养成果指标可衡量,将选择、奖学金获得、学位论文三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设置基本目标、预期目标、创新目标三个层次,从而形成可衡量的目标体系。
(二)目标的分解及计划的制定
总体目标确定后,将其分解到知识、能力、素质等具体方面,其各个学生的特色将通过这些具体的方面所表现。对总体目标合理分解后,应制定可能行的指标体系,并使其贯穿三年。结合西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所读年限及培养方案,此模式中将研究生培养计划分为三个层次:三年总体计划、阶段计划、学期具体计划,其中下一层次的计划,应以上一层次的计划为基础。
(三)计划的执行
目标管理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自律以及与导师的良好配合和互动,因此导师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在定期会面的基础上,导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所指导学生的计划完成和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了解,定时和不定时的审查所指导学生计划完成情况。
研究生在制定了完善的计划后,应将计划作指导,运用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按计划执行有关事宜,养成按计划完成任务的习惯。
(四)总结与评估
达到预定的期限后,学生应该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提交书面总结;以学期为限,每一学期开始提交上学期总结,并对自己以前所作出的目标和计划进行修正。研究生做过自我总结后,导师应对所指导学生的目标真实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讨论下一阶段目标,开始新的循环。
四、结论
本文将目标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导师制中并构建目标导向的指导模式,一方面能够促使研究生加强对自身和社会需求的认识,确定目标、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研究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导师在研究生三年学习和生活规划中进行全过程、分时段的目标引导和过程控制,能够督促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最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义隧. 研究生教育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陈春燕. 浅谈目标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 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7年05期
[3]陶春莉. 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 兰州大学 2006
[4]周三多. 管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一、小班化分组课堂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基础
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地处偏远。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知识面较狭窄,他们有许多问题想说、想问。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子女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已成为许多父母的迫切愿望。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这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采取“小班化分组课堂”,每班学生不超过25人,分4~5个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组建学习小组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学习小组内的分工切忌按学习成绩排序。否则,会一下子多出十几个人为的“差生”,造成人为的不平等;二是教师需要学生展示时可以按角色分配,也可以由小组自行推荐,切忌用“请各小组中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这样的词汇。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尊;三是不提倡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由教师指派,也不主张组长和副组长连选连任,搞终身制。否则,学生是被动的,不会有集体荣誉感的产生。
小班化分组课堂让每位教师能够真正了解每位学生,和每位学生亲密接触,小班化分组课堂不仅拉近了师生的空间距离,更缩短了师生的心灵距离。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品格;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更好地备每一位学生,哪些人需要多指导,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到每一个人。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要求。
同时小班化分组课堂对教师教育理念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还孩子一片清新明净的心灵空间,让真、善、美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三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是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发现学生的个性是前提,掌握学生的个性是过程。只有把前提和过程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个性才能张扬出个性风采。五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小班化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思考的终生发展能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研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小班化分组课堂使教师更虚心求教,认真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开始更重视教法研究,更重视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抓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能否紧扣教学要求上出有质量的课,能否在学生中取得较好反馈,这是至关重要的小班化教学实验为教师成材创造了条件,在这片“试验地”里,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二、六个环节教学模式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关键
根据“小班化分组课堂”,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着眼于“学”、服务于“学”——为了学;落实于“学”,使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中解放学习力——学会学、善于学、乐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学的角度,积极推进课改,创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1.目标导学
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构中,应重点把握三维目标,力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统一。导入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以旧导新、以新导新,也可以是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导人教学目标。导入的思维模式上,要有强烈的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意识,要在认知的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学
自主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体例)和任务(要求)做引导。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恰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以备合作研学之用),并适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出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之所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
3.合作研学
学生首先要明确合作的问题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学;学习小组的分工要明确,要有“兵教兵”“兵强乓”的具体责任,尽可能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并在小组中做简要评价。同时还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并做个别辅导。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4.展示赏学
让每一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避免少数的好生重复表演。要鼓励展示的学生面向全体同学大声地表述,同时允许同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欣赏,又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同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并及时地板书。教师还要以精彩的串联与精准的引导展现教学智慧,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巧妙地将展示活动引向深入。
5.检测评学
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测任务,此时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学困生身上。对检测的结果要给予评价,检测题的设置可以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和作业题,亦可是教师自行创设的补充题。但要紧扣学习目标,不要人为拔高难度,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检测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堂补缺补漏,力求不留学债,在课堂中完成作业是最高境界。
6反思促学
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写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水平。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学习方式是否掌握?今后应如何改进?学生反思记录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而幸福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等过程的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从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来反思自己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今后学习时应该如何学。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幸福高效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变课堂为自己的舞台。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充满魅力和幸福感。
三、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动力
在20世纪末,在借鉴大学导师制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在中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进一步发挥任课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充分整合德育资源,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推动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充分互动、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学生成长导师制要求教师树立一种理念: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明确两大目标:一是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使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二是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配合“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学生成长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
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制度。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工作手册体现导师一年的工作方案、计划、小结,受导学生档案、综合素质,工作纪要,学生获奖记录,谈心记录,家长联系记录,学生的不良记录,学校对导师的考核量化等。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课堂的生命动力。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中学数学教师形成正确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念,成为合格数学教师的前提。学院非常重视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加强数学史、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等的课程教学,研究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从而使免费师范生对数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用高等数学的理论与观点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为加强免费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训练,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与名师面对面
学院举办了“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邀请到一批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走上北师大讲台传授教学经验;聘请教育专家讲述教师专业发展与规划;请学院教授、领导与免费师范生座谈,交流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2.师范生主题班会
个人才艺展示等主题班会的开展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更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师范生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活动是学院免费师范生自发组织的特色班级活动,其意义在于使同学们提前体验教师职业,锻炼自己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互动与交流。
4.教师素质大赛
素质大赛包括模拟课堂授课、现场抽题回答、情景反应问答三个部分。活动使免费师范生充分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增强了教育教学技能。
5.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大赛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详尽的规划并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这项活动能够使免费师范生及早合理做出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个人发展道路。
6.见习、实习支教
学院除了在北京市内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多个实习基地以外,每学期还遴选优秀免费师范生参加其他省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观摩、教育实习和教育调查。学院至今已经组织免费师范生赴河南济源、黑龙江嫩江、甘肃金昌、云南富源等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
7.名师导航
在免费师范生中建立了“双导师制”,为每20名免费师范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由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的导师。学校内部的导师主要在学生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中小学优秀教师主要是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专家和教学名师,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者。
8.免费师范生自主创办院教育专刊、简报、展架等,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宣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45-02
学习适应性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_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能力。体现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管理模式和环境因素等五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活适应能力,良好的学习适应性不仅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且有利于今后的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水平。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才能终身受益。
笔者采用改编的《师专生学习适应性问卷》(该问卷以冯廷勇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为参照,结合师专生的实际状况加以修编而成)对高师专科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做了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师专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得分偏低(M=3.51,SD=0.51),即现阶段师专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不够理想,有哪些因素影响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适应能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
一、师专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内部因素对师专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目的、专业兴趣。笔者对不同学习适应性的师专生不同学习目的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高适应性学生更倾向于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学习,而低适应性学生却倾向于生存取向、工作取向,且专业兴趣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系数为:0.381(P
(二)外部因素对师专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就业前景、学习氛围、家庭教养方式等。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次约居咨询需求比例的前三位。他们因为人际关系的缺失、挫折而表现出心烦、焦虑、自卑、压抑、孤独,学业表现低下。本次调查研究也显示了人际关系对师专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人际关系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系数为0.335(P
二、提高师专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对策
高校需要采取一定对策帮助师专生适应大学学习,以期_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专业兴趣
1 树立深层次的学习目标。深层次的学习目标,直接关系到师专生学习动机的强度与持久性,它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持续维持学习行为,而浅层次的学习目标会使学习动机的强度降低。因此,要加强师专生学习目的性教育,把当前的学习与为未来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作贡献结合起来,培养师专生为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把这种社会的需要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要,从而增大学习动机的强度。
2 培养师专生的专业兴趣。师范院校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组织师专生的学习,因此,专业兴趣的培养会增加师专生学习动机的能量。新生入校后,系领导和教师可以通过入学教育、全程教育实践等多种形式,使新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社会价值和就业前景,尽早接触专业实际,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具体可通过下列方法实施:第一,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学期由专业带头人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专业介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特点与大学期间学习的重点,把今日的学习和明日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激发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第二,搞好校校合作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际。通过合作教育将部分教学环节转移到用人单位(中小学、幼儿园),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学习,适时带领学生到实践环境进行参观,具体感知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加强职业意识。第三,指导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大学课堂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内容方法的辅导。例如在新生中开展学习方法大讨论,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做学习经验报告,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作工作经验介绍,明确实践中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程度,从而激发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人际交往训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师专生的人际交往训练可以尝试把握三个要点:
1 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缺乏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容易使师专生在经历了一些交往实践后不能从理性角度和多重视角对自己和他人的沟通状况作出社会化的解释,这不利于他们个性成熟。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有关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提高认识,掌握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和人际交往礼仪知识,使其在交往中能实现知与行的相互转化。
2 学习正确认识自我。进入大学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方面比中学阶段有所提高,但生活阅历简单,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客观地、全面而深入地分析自己,恰当处理同学关系的时候,极易产生困惑和错觉。所以帮助师专生确立自己的立足点和中心点,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是建立自信、发展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自我认识可以通过自我开放、他人态度小镜子、寻找“盲点”、“我能行”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让他们学会从各种活动成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自我总结和反省等途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学会从纵、横比较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3 训练人际交往的若干技能。交往是一门艺术,技巧性很强,懂得交往技巧,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在交往训练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技巧、积极反馈技巧、婉言技巧等,借用团体心理辅导、交友小组训练以及心理训练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对师专生开展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有效干预他们的人际行为和改善其人际关系。这些重要的技能训练能成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自信应对复杂人际问题的基础。
(三)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建立理性就业导向
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理性的就业取向。
1 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现在各师范院校都开始依托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院系可以为新生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为导师,他们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清晰明了,在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和专业课程选择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课、学习,构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如果说导师制侧重知识技能培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技能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的话,那么辅导员制则侧重思想心理培养。在新生入学时,将大学的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向大学新生作尽可能细致的介绍,引导师范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2 调整学生就业期望值,建立理性就业的导向。师专生要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期望。不要拘泥于非专业对口不行,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闯荡,勇于从事各项工作,从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远大理想的实现落实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之中,_到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四)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这个培育基地的内部机制的自我强化、软件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更需要外部环境的优化组合――家庭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摘 要:武汉体育学院充分利用体育学学科优势,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为契机,组建试验班推动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试验班融合大类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构建“2+2”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搭建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体系和实践平台;以开放体系和创新机制为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关键词:体育课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73-03
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日益成为学者和高教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前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和体育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等体育院校的历史使命。
1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体育事业的发展比起以往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体育类人才培养现状尚不能较好地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体育科技人才培养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正处于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既是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优秀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促进高等体育院校逐步形成适应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重要抓手。武汉体育学院作为一所富有鲜明体育特色的高等院校,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为一身”的办学理念,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深入把握“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在强化内涵发展的形势下,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验计划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体育学学科优势,组建试验班主动探索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选拔优秀学生,集中优势资源,制定高标准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过程,创新评价标准”等全方位改革创新,着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能良好、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体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2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定位
2.1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超常的创新能力,在各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从而引领社会进步的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包括3个关键词:拔尖、创新和杰出贡献。“拔尖”是指出众,超出一般;“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杰出贡献”是判断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既具有拔尖创新人才的共性特征,又因其学科特殊性而又具有独特性。
2.2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
体育人才按照工作性质和职业特征可以分为: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练人才、体育裁判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经营人才、体育新闻以及群众体育服务人才。体育各个领域均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学生的培养定位是体育教育和体育科技人才,即从事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科技开发或体育科学服务的人才等。
2.3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热爱体育事业,社会责任感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内在动力,责任感是外在动力,二者皆可以激发个体不断创新和奉献的热情。对体育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是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具备的首要特征,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源泉和动力。
体育相关专业理论扎实,运动技能良好。体育理论和技能是体育人才实现创造的“生产资料”,是体育人才尤其是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是体育人才的本质属性之一。宽厚扎实的体育学相关理论知识、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的体魄是体育类学生实现全面长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当今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和终身化的时代背景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促使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和方式均发生变革和转型。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强调基础,又要强调作为现代人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以及国际化交流所需要的英语表达能力等。
2.4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处理的几种关系
基础与长远。人才培养周期长,但从人才成长经历来看,许多杰出人才在大学阶段已初露端倪,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一方面要重视本科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同时基于人才成长的周期,要理性评价本科阶段的作用,不可急于求成。基于本科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地位和人才成长的周期,试验班的定位是为培养造就未来在体育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学科与术科。从课程结构研究的角度,体育专业教育领域中“学科”与“术科”的划分由来已久,对二者关系的争议也从未间断。但从体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必须消除“学科”与“术科”之间的壁垒,统筹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一门学科,强调术科是应有之义,但随着体育科学化的发展,对于全面的体育人来说,扎实的体育学相关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及运动技能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两翼。
通识与个性。体育学科的交叉综合性质决定了体育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与体育学相关学科的重要性,但个性自由发展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力求做到通识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3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3.1 基于综合素质的生源选拔
基于综合素质选拔生源,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依靠学校充足良好的体育学学科专业生源,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等体育类专业中选拔有突出特长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根据体育类生源特点,主要基于“文化素质、运动素质、兴趣动机”三结合选拔生源。首先,考察学生的文化素质。以高考文化成绩(总成绩)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学生英语水平进行选拔。其次,在运动素质方面,坚持“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思路,以高考体育成绩为重要依据,注重生源全面而良好的身体运动素质。第三,兴趣动机。良好的动机与兴趣是影响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深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组织面试考察,选择对体育具有良好学习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
3.2 基于宽阔学术视野和个性培养的课程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其中,宽阔的学术视野是创新性思维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新时期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体育已成为融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覆盖全社会的一个系统。体育科学既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发展,又研究因体育引起的广泛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还涉及医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数理统计学等自然科学。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奠定宽厚的知识基础。
基于这一理念,试验班培养方案设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大类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运动技术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体育学前沿领域的相关讲座和报告等,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体育的整体把握与认知。第二阶段为专业分流阶段,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理念。学生按照本人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导师,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分流到体育类相关专业。在第二阶段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实行全程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3.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试验班教师突破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或单纯注重技能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引领、学习兴趣激发、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积极引进、选用国内外一流教材,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以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积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传统单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教学的形式,由两个或以上教师组建团队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结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的单一强调技能或知识的考核方式,建立全面、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学科类课程采用笔试、口试、设计、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术科类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设计与规定动作相结合的考核形式。
3.4 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搭建
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体育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层文化价值有全方位育人功能。组织体育素质拓展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竞争的精神,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更新和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创新及个性发展,学校建立了奖励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创作、技能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成果,经认定后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学分。通过奖励学分政策激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3.5 基于全面保障的开放体系和机制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提供特殊培养环境和条件,学校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以给试验班提供全面保障。
优教优酬的激励政策。一流的学生需要一流的教师来培养。为保证试验班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班教师选聘与管理办法》、《试验班导师选聘与管理办法》,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试验班教学,提出了试验班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导师的条件和工作要求,每学年公开选聘教师,实施优教优酬的管理政策。为试验班学生配备导师,坚持工作记录制度、自我总结制度及情况通报制度,为学生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发挥引导和领路作用。
动态进退机制和灵活弹性管理机制。为激发试验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勇于竞争的氛围和机制,学校出台《试验班学生管理办法》,明确了退出的条件、程序和机制。同时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管理,给学生提供创造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打破专业界限,允许学生在体育类之间自由选择专业,全校内自主选修课程。通过实施奖励学分制度,实现了课内课外学分的互通,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经费、政策和时间保证。
开放共享的资源利用机制。为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开放的资源平台,学生不但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利用校内资源,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联盟平台利用周边高校优质资源。为开阔学生国际视野,通过暑期学校、出国考察等形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丹麦葛莱体育运动教育学院、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学习或交流。
4 结语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改革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的情况下,组建试验班集中力量和资源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来看,高等体育院校应侧重于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从而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华清,孙华敏,付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81-82.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等等。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和情感作为实施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这是实施快乐体育的真谛,也是对传统的、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体育
“让体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体育。”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让体育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体育的源泉,离开生活,体育将会枯竭。同样,让生活走进体育,因为生活也离不开体育,体育的作用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所以,体育教育应该架起生活与体育的桥梁,强调体育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当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时,学生才能感觉到体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在体育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体育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做到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并理解问题。
二、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战术掌握得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3. 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在培养方法上,提倡并推行“导师制”,对“学优生”及各种有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能飞就飞”“能跑就跑”“能跳就跳”,使其得到充分发展;对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暂时处于困境的“学困生”,给予热情而具体的指导,在启发学生分析自我,找出落差的分化点及原因的前提下,帮助他们确定“跳一跳能达到”的“适度期望值计划”。给学生留有可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和谐而健康的发展。
三、运用竞赛、游戏手段
竞赛和游戏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方式。竞赛带有对抗性质,游戏中往往又带有许多竞赛因素和规则,且主题鲜明、趣味性强,带有教育意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意志品质的双重效能。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中的一种或两者结合用的手段均能充分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在竞赛、游戏中设置困难让他们克服,就能在练习过程中自然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进行球类练习时,老师有目的地设置对抗赛,制订目标、法则,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培养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游戏加竞赛更能培养集体感、责任感,增强相互间协作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总之,让学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讲授”扼杀了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其表现欲的反应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毫无顾忌;而女孩子则显得相对平稳,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使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等等。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和情感作为实施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针对体育课堂设计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体育
“让体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体育。”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让体育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体育的源泉,离开生活,体育将会枯竭。同样,让生活走进体育,因为生活也离不开体育,体育的作用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所以,体育教育应该架起生活与体育的桥梁,强调体育与生活的联系。在体育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体育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做到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并理解问题。
二、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战术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
3. 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在培养方法上,提倡并推行“导师制”,对“学优生”及各种有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能飞就飞”“能跑就跑”“能跳就跳”,使其得到充分发展;对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暂时处于困境的“学困生”,给予热情而具体的指导,在启发学生分析自我,找出落差的分化点及原因的前提下,帮助他们确定“跳一跳能达到”的“适度期望值计划”。给学生留有可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和谐而健康地发展。
三、运用竞赛、游戏手段
竞赛和游戏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方式。竞赛带有对抗性质,游戏中往往又带有许多竞赛因素和规则,且主题鲜明趣味性强,带有教育意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意志品质的双重效能。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中的一种或两者结合用的手段均能充分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在竞赛、游戏中设置困难让他们克服,就能在练习过程中自然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进行球类练习时,老师有目的地设置对抗赛,制定目标、法则,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培养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游戏加竞赛更能培养集体感、责任感,增强相互间协作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总之,让学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讲授”扼杀了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毫无顾忌;而女孩子则显得相对平稳,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P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献资料法;实践教学;教学目标;构建思路
Key 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terature data method;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objectives; construction of idea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177-03
0 引言
随着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践型人才成为企业追逐的重点。因此,加强对高校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破的重要方向,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实践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陈利民、王亮等人认为,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实践内容不丰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是为满足当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本科院校,是教育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李高申认为,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不仅只考虑企业对人才的现实性的需求,还应该关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综合性等。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遵守这个理念,对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换句话说,与传统的研究型或者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相比,实践型人才在不能再按照传统的以“狭窄于技术”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并坚持对学生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2.1 构建原则
根据上述的基本理论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校内外结合原则。
2.1.1 系统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内容和保障体系四个部分组成;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狭义的范畴。
2.1.2 突出特色性原则
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或者自身专业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人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精心策划,突出不同学科的优势,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参考。
2.1.3 校内外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须充分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并各自发挥这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可采取不同形式,包括构建专业实训室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操作;而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开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训等,以此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此最短时间内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2.2 构建思路
一般情况下,应用本科学院教学体系可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个具有突出特色的专业进行试点,经大量的调研之后,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其进行定位;其次,结合不同的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理清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制定该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标准。而对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就是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是以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作为基础,并通过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学生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建构。
3 特色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专业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的原则和构建思路,就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对此,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能力结构、知识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然后根据上述的要求,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综合能力需求模型;此后,依据上述的能力需求模型和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相关的保障措施。而对于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具备何种能力,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关键。对此,结合特色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实际,可以将其职业能力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用能力。
它通常是指人们在从而某个职业或则专业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一般来讲,主要包括开展工作步骤的能力、自我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如某岗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某项工作之后,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工作岗位进行了解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工作步骤和方法。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对工作进行自我的评价。
②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通常是指人们掌握的某项专业的技能的能力。如在实际的工作中掌握了相关的新的技能和知识,然后人们运用这种技能去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常将专业能力看成是特色应用本科院校与一般院校的根本区别。
③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在工作中需要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和人沟通的能力。同时,社会能力中还赋予了人的性格方面的特质,包括人的责任感、公正、诚信等。
④创新能力。
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和专业知识进行的创新,都可以认为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能力是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因此,根据上述的分析,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能力培B目标设计为如图1所示。
3.2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的专业能力体系,设计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设计的原则和思路,结合应用本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以金融类专业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房红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笔者在总结房红教授的分析基础上,将其进行提炼,认为教学内容的构建拓展到整体的专业,则可以通过图3表现出来。
通过图3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可以按照图3整体设计进行补充,就可以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此达到对学生四大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上述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设计。而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通常按照应用本科教学时间维度来进行。具体设计思路见如图4所示。
根据图4的设计,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放到不同的时间段,从而有序、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4 教学管理体系设计
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制度,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有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和保障教学经费计划等。同时,还必须要有时间教学考核体系,从而发挥监督考核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更好的促进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而具体到专业上,就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可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如金融类专业来讲,就应该结合金融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根据金融实验、实训和学生实习需要达到的目标等,设定具有金融类实践教学的考评指标,最终形成自己的考评体系。
3.5 保障体系设计
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和具体的时间安排后,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加强对校内实验室建设。一方面要将实验室建设和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同时确立每个实训实验室的具体内容,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需求;另一方面,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或实验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氛围。
第二,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对具有资金优势的特色应用本科院校可建立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对于资金欠缺不足的,可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
第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采取双导师制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分工,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和科研,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在应用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再进行一定的创新。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特色应用本科院校来讲,要紧紧围绕自身特色,在特色构建中下功夫,通过制定以实践为主导,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满足地方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并体现出实践性教学人才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利民,杜金涛,王冬良.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4(05):473-475.
[2]陈裕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及革新――以新余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5(02):5-10.
[3]王亮,吴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以铜陵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2-86.
【ABSTRACT】 Through a method of questionnaire,some problems during clinical internship period of nursing students were summarized,and detailed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n,some relevant intervention methods were established and carried out,which were proved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intervention effect.As a result,these intervention methods can be used to the future clinical internship.
【KEY WORDS】 Nursing care,Clinical clerkship,Intervention studies
临床实习是以临床实践为主,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综合培养和全面实践训练[1]。它既是一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必需过程,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临床实习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它将直接关系到把一名护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护生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技能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护理道德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3]。近年来,随着护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实习的质量出现了诸多问题,应当引起学校高度重视。只有加强护生的实习管理,改革现有护理实习管理模式,才能提高护生的实习质量,培养出大批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合格护理人才。
我校护理专业近年来在临床实习结束考核中成绩普遍不理想,为了准确了解护理高职专科生的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调查了我院2003级护理高职专科部分实习生,找到对实习效果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使某情境与某一特定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并使联结的力量得以加强。教学则是安排各种情境,以便形成理想的联结[4]。据此,我们并制定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干预措施在2005级护理高职专科班组织实施,并做了干预效果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习过程存在问题调查
1.1.1 对象
张家口教育学院护理03级实习学生86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64人;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19.26岁。临床实习时间为10个月。
1.1.2 方法
征求教师、带教老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同时结合近5年实习医院所反映的情况和我院教师的总结,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表的形式进行。
1.1.3 问卷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你认为你的业务知识都得到了锻炼吗?(2)你能融入科室的集体当中吗?(3)你能很好的和带教老师沟通吗?(4)你感觉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相比哪方面更加需要加强?(5)你的带教老师主动给你讲解临床护理知识吗?(6)你能经常主动接触病人并交流吗?(7)实习期间是否希望能和学校沟通解决学习生活问题?(8)在实习期间是否经常有容易紧张或焦虑、失望等情绪?
1.2 干预措施的效果
1.2.1 对象
张家口教育学院护理2004级实习学生98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86人,为对照组;张家口教育学院护理2005级实习学生102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87人,为实验组;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19.75岁。临床实习时间皆为10个月。
1.2.2 方法
结合2004级实习调查结果,在2005级实习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之前重点进行了实习前的强化训练,明确强化训练的项目,包括无菌技术、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吸氧、口腔护理、心肺复苏等6项重点操作;在实习期间配备导师,每个导师负责3~5名护生,护生可随时和导师取得联系并进行互动;在实习前以及实习期间不定期由我校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集中开展心理辅导及讲座;为了突出实用性,对护生的评价由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给出,通过和实习医院沟通,采用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两方面的打分来进行,业务能力满分为70分,工作态度满分为30分,每个学生的成绩都取其在各科室评分的平均值。每个学生的评分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0进行分析。
2009年10月任 炜等:护理专业临床实习情况调查及干预方法研究第5期2009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5期
2 结果
2.1 实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进行过临床实习的护生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 医学生对免疫学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查(n=126)
内 容选 项%没有68.22你认为你的业务知识都得到了锻炼吗?大部分得到锻炼30.41全部得到锻炼1.37不能34.26你能融入科室的集体当中吗?基本能58.25很好7.49能39.44你能很好的和带教老师沟通吗?基本能41不能19.56动手能力86.72你感觉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相比哪方面更加需要加强?理论知识11.61两者都需要1.67经常26.32你的带教老师主动给你讲解临床护理知识吗?比较少43.54基本不讲30.14能43.08你能经常主动接触病人并交流吗?较少32.56很少24.36希望76.28实习期间是否希望能和学校沟通解决学习生活问题?无所谓22.04不需要1.68经常有12.82在实习期间是否经常有容易紧张或焦虑、失望等情绪?有时有51.44很少有35.74
2.2 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
通过进行了相应教学改革实施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习考核成绩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护生考核成绩的比较
3 讨论
3.1 实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如表1所示,通过对已进行过临床实习的护生问卷调查发现,有近70%的护生认为所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实践的锻炼。造成这样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实习医院过分重视经济效益,把常规护理作为重要的带教工作,不仅对学生的实习不够重视,而且还会造成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医院收治病种和病人的多少,不但影响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影响了带教老师的带教质量。收治病人过多,带教老师无暇顾及,收治病人过少,护生实践机会少,接触面窄。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本身认识的问题[5],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护生对临床实习的目的认识仍局限于打针、发药及一些基础护理操作。由于实习目的不明确,单纯的临床护理能力的要求对护生来说压力不大,导致特别是在实习后期,在掌握了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后,大部分护生觉得无所事事,逐渐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体的临床实习质量。
有近35%的护生表示不能融入到科室的集体当中。这个比例虽然不算很高,也应引起重视。造成护生不能很好的融入科室的集体当中主要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医院科室工作人员对护生的认识需要近一步改进[6]。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有些学生刚来时同老师讲话都脸红,与人交流时声音特别小。这就要求这类学生更应该积极融入科室,比如参与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使自己由被动转为主动。
明确表示不能和带教老师很好沟通的约占了近20%,有近25%的护生完全不能主动去接触病人并沟通,有近一半的护生认为带教老师不会主动为其讲解临床护理知识,这依然和学生本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密切关系。但也应当指出,带教老师由于不能对护生进行正确对待,也会造成护生不愿意再进一步和带教老师沟通,从而失去相互信任。在临床实习当中,教与学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与学,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带教老师也应认识到,这也是在满足实习生合理、健康需要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7,8]。因此,在实习期间,学校、实习医院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时刻体谅学生、为学生着想。临床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时要善于表扬,多鼓励,以榜样激励、需要激励及感情激励为主,批评时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及时沟通教学双方的情况,使教学双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护生本人要体谅医院的工作难度和带教老师的压力,这需要相应的沟通能力提高以及校方的针对性教育和培训。比如,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工作的重点,因此,在校期间要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的职业道德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爱心和敬业、奉献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认为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的占了80%以上,这会导致刚进入医院会很难立刻进入状态。可见我校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的时候很多动手项目都很生疏,因此,需要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应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并且应明确强化训练的项目。基本护理操作技术项目有20余项,其中无菌技术、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吸氧、口腔护理、导尿、灌肠、心肺复苏8项操作,对于新毕业的护士来说比较实用,所以应在进入实习前将其作为首选强化训练内容进行集中强化训练[9]。
75%以上的护生认为在实习期间仍然需要学校的帮助和指导,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分散各地各医院,导致了学生管理的真空状态。医院只能在业务方面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但学生日常积累下来的一些业务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多具有共性,也需要集中进行解答,这是医院各科室的带教老师无法一一满足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可对一定数量一定地点的学生配备专职导师,定期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指导,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动向,并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5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过紧张、失望等情绪,主要原因是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由于即将面对角色功能的改变以及陌生的临床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习方式,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另外,实习前护生年龄在20岁左右,是处于青春后期的特殊人群,此期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使得心理成熟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生理成熟不相适应,容易出现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脱离的现象。再有,护生在校后期学习的专业课程多,难度大,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教师往往较少传授护生缓解压力的方法和技巧,缺乏针对护生的需要、兴趣、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专业辅导与人才培育的机制。因此,应当适当增加对学生进行相应心理辅导方面的教学[10]。
3.2 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针对实习过程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在05级实习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之前重点进行了实习前的强化训练,明确强化训练的项目,包括无菌技术、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吸氧、口腔护理、心肺复苏等6项重点操作,并进行培训考核,对每个学生建立考核台帐,以便进一步跟踪调查。
另外,在实习期间配备了专职导师,每个导师负责3~5名护生,护生可随时和导师取得联系并进行互动,导师每隔至多两周必须和护生见面进行交流,并撰写详细的指导报告。导师需根据护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教研室主任进行信息反馈,待实习结束按照各自所带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总结。
同时,在实习前以及实习期间不定期由我校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集中开展心理辅导及讲座,提高护生实习前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系里对护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建立护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育过程中。系里和学生会应多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团体活动,使护生在广泛的交往和合作中建立和谐的、融洽的人际关系。有目的地安排护生临床见习,初步熟悉实习环境。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正确看待自己,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做到自尊、自信,遇到问题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中,在对护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同时,及早向护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步骤。邀请在护理领域取得较好成绩的校友来为护生做讲座或座谈。总之,要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今后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和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结束时,取其所有科室考核得分的平均分为最终实习成绩,我校04级和05级两届护生所在的实习医院完全一致,评分办法也由校方和医院共同拟定,可认为评分标准一致,所有学生平均分输入计算机,由SPSS计算均值,结果如表2所示。使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进入临床实习后无论从业务评分还是工作态度评分来看,成绩均好于对照组。
结果表明,护生进入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送到实习医院听之任之的过程,而是需要校方进行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又要切实进行跟踪、反馈的一个过程。只要做到了对临床实习进行了充分的干预,临床实习的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高,这也需要我们今后继续探索新的干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的效果。
通过对近几年我校护生临床实习的考核情况、实习医院反馈情况以及对护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对护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为了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应当建立较为完善的临床实习管理体系。
首先,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由领导、主管、带教老师、实习导师组成的四级护理实习管理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导师制的建立较为明显的加强了实习护生和学校的互动,这对于护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都具有良好效果。另外,选择优质的实习医院是提高实习质量的保障,护理学的实践性强,规范化的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护理人才非常重要。应尽量选择规模较大、科室齐全、设备精良、病人较多、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的三级甲等医院或二级甲等医院为护理临床实践基地。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各医院提高认识,加强对临床带教,尤其是带教老师的管理,严格审核实习带教老师资格。实习带教老师应具备大专或本科学历,任护师5年以上,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指导能力,能胜任带教工作。护理部也应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带教老师资格。再次,在校期间要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的职业道德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爱心和敬业、奉献精神,要教育他们热爱护理事业和热爱自己的服务对象—患者,要时时刻刻以病人为中心。这方面可以引入专业的心理辅导讲座,来加强护生实习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为促使护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临床工作,在实习前应当集中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老师通过示范要求护生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和专业技能,并应用整体护理的知识贯穿在操作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最后,要实行严格考核的管理办法。实习考核可客观评价实习护生的实习情况,是反馈验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按照学校有关技能考试的规定,学校和护理部不定期的检查带教情况,科室和带教老师更要对护生实习的不同阶段完成实习计划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评定,了解护生掌握和运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分析原因,提出防范。
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和运转体系,才能使学生完成由一名护生到一名合格临床护士的蜕变。
参考文献
1 贾梅.中专卫校护理临床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2):174176
2 张秀敏,郝希山,高树民.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7):2829
3 王世泽,蔡福满,樊新,等.护理专业护生临床实习工作的探讨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609610
4 刘义兰.现代护理教育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234
5 徐翠荣,李国宏,夏友雯.影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4):365367
6 刘芳娥,化前珍,尼春萍.教学双方对实习护生需求认知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17771
7 宋红艳,谭惠,谢向韶.提高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的素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9(6):533534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S)-0033-2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重心下移,教研活动成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吸盘现象也冲击着广大基层中学特别是乡镇中学在教育资源,师资、生源发生转移和变化。因此,中学物理教研室(组)的教研活动必须重新定位,赋予其新的内涵,教学研究才有直接意义和现实价值。
笔者根据本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和自身的体会,认为教研模式的改变应立足课改的要求,学校实际出发,理清思路――求取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确定目标――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抓住重点――挖掘和开发校本资源,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如何构建务实求真,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我校物理教研室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究。
1 以教研室为活动基地,整合资源,建立有效的研究制度。
国内大多数乡镇中学条件有限,教师的教学研究普遍处于各自为战和孤立分割的状况。因此,教师很难整体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为此,我们整合成一个大物理教研室,有目的按计划地集中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挖掘、开发和共享教学资源。
1.1 理论学习制度化。新课标的实施,教学模式的转化成为新理念下的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的理论充实显得至关重要,必须以制度化的机制来保证教师参与学习,获得新知。比如《新课程标准解读》(物理),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并就物理课如何建立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如何用活教材,如何让问题生活化等理论进行研讨。
1.2 问题学习随时化。我们根据听课、评课反馈,及时发现日常教学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师学习《说课说什么》,《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教学过程如何设计》,《教师的教学语言》等专论,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行充实提高。
1.3 经验学习共享化。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对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执教中的优点、亮点,展开讨论研究并加以总结供其他教师借鉴。教师外出听课回校必须汇报先进学校的经验,然后共同讨论课改信息新动向,发掘其新内涵。
1.4 交流学习提高化。教研室规定每位教师对每学期的教学心得须撰写成论文定期进行交流,在形式上通过“教学论坛”、“教学沙龙”等方式组织开展。
1.5 信息学习帮助化。主要是对网络知识的运用、应用。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反复观看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剖析、研究、评价,可以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也可以对整个课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到许多未被重视的现实问题。
通过培训学习,使教师的专长和个性特长得到较充分和合理地发挥。
2 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的需求和实际出发,建立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活动模式。
2.1 建立有效的活动模式。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是主角,教研组的活动必须帮助教师解决在自身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达到切实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目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必须有规律性、定期性,每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应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使教师有章可循,学校有考核依据。
2.2 备课研究。传统的备课形式多由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备课成了“背课”。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物理课的学科特点要求我们备课时要从模型构建,定理、定律的运用,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器材的配置等方面切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因此我们在备课方式上采用了集体备课、结对备课、问题备课等方式。
2.2.1 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每周不少于一次进行集体备课,教研组长做记录。首先确定某一问题组织大家学习有关理论,然后由试教者设计教案,再讨论,进行修改,总结确定出优化的教案。
2.2.2 结对备课。青年教师或经验尚乏的教师均可在本校寻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结成对子,由教研组长牵头签订协议,内容包括结对时间,达到的目标,以及彼此间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对子之间要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不断地优化教案。
2.2.3 问题备课。对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研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我们以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形式的研讨和设计,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力求对教学中重、难点问题有所突破。
2.3 上课研究。课堂教学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教学结构及过程则是进行教研活动的重点内容。我们在活动中,把上课分为调研课、反馈课、结对课等课型。
2.3.1 调研课。教研室规定,在一学期中,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要有一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研课,并要求把课件资料保存起来,积累资源,达到共享目的。同时,把上课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显著的课例打印保存,积累后编印成册下发。
2.3.2 反馈课。教研室要求教师外出听课回校后试教一堂反馈课,起到对本校其他教师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2.3.3 结对课。教研室在教研活动中,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加以整合开展合作教学,结对之间进行互动,以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3 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设平台
职业生涯刚开始的几年,是教师的职业定向阶段,也是教学习惯、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教师在此期间走得好,将为日后成为优秀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还应为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实行“导师制”,即在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和自我总结的基础上,由学校和青年教师共同协商,聘请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教育理论较好,甘于奉献,勇于担责的教师担任导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师听课后要从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课堂结构、师生互动、教学效益、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评析,力求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青年教师在本校教研室内活动范围小,可比性不强,教研能力的增强还须走出校门,结对互动来提高教学的适应能力。提高其与他校同行间的合作研究意识。同时,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日常教研活动,主动去上教研课、公开课。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更需要专家、名师的指导,因此,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到重点中学向同行学习取经;“请进来”――开展教研活动时聘请专家、名师作专题报告,启发大家的思维,拓宽视野为深化教研活动夯实基础。
此外,教研室还应鼓励和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函授学习、积极接受继续教育等。
4 “以校为本”,注重资料的积累收集,为建立科研型教研室打基础。
各类教研活动资料的积累研究对进行现状分析,决定今后的工作策略非常重要。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注重将书面材料加以完善积累,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强化建设,为教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把活动通知、教材内容、教具、课件、教案、评课分析、课后反思、图片、音像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以备将来校本教研中参考采用,实现自身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通过几年来的教研活动改革实践,本校物理教师的执教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物理新课标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当然,在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方面,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做法还待完善,尤其是怎样组建一支学科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还有待探索。但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和不断进取,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2调查方法在新入职护士参加医院岗前培训后发放问卷,调查员为中南大学护理学院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经过统一的培训,采用统一指导语,匿名调查,发放问卷1h后收回。共发放问卷487份,回收468份,其中3份问卷为有工作经验的新入职护士填写,予以剔除,27份问卷未填写完整,15份问卷的55个条目均选同一选项,视为无效问卷,因此回收有效问卷423份,有效回收率86.86%。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双人录入法录入SPSS18.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水平仅66名(15.60%)新入职护士具有较强的核心能力,277名(65.49%)具有中等水平的核心能力,80名(18.91%)的核心能力弱。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1。
2.2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最低及最高的5个条目见表2。
3讨论
3.1新入职护士整体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y)是完成绩效所需的关键能力,虽然它可能只是个人所有能力的20%左右,却影响着几乎80%的工作绩效[5]。本调查结果显示,65.49%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核心能力总分为(137.19±29.74)分,且各维度的条目均分为(2.49±0.54)分,也处于中等水平,与Lima等[6]的研究结果类似。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得分最高,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分最低,这与国内多位学者[5,7-8]的研究一致,但本研究得分均低于以上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以上学者的研究对象均为医院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护士的核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护理岗位上越来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而本研究的对象为刚进入医院1个月内的护士,各方面能力均有很大成长空间。表1、2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及人际关系得分较高,新入职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尊重患者及委托人的权益,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并乐于分担、信守诺言,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这可能与学校课程安排及岗前培训课程有关。当前医疗环境复杂,频发医疗纠纷[9],因此,学校和医院均加强了法律及伦理学知识、沟通技巧的灌输,阐述各种经典案例,避免以后发生同类事件,如本院针对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培训多为人文社会学知识,包括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核心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医疗制度与法律、护理与法律、风险意识的强化、护患纠纷的防范、人性化护理服务等,强化了新入职护士这方面的能力。
新入职护士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维度得分最低,紧急情况下,不能很快分析和确定出首要危机,不擅长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虽然本研究调查的新入职护士95.7%为护理本科生,但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分仍然处于最低水平,提示国内医学院校尚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评判性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此领域知识接触较少,而目前护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在医院内护士群体中占的比例极少,护理改革创新及科研任务极大地需要本科生去承担。有研究显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可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核心能力[10],建议国内本科医学院校可在以后的本科课程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增加科研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注重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潜能;医院也可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提供护士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来提高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学和咨询能力得分稍高于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教学和咨询能力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表达能力的结合,新入职护士刚离校,理论知识掌握较牢固,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将健康知识传达给别人,这可能是其教学和咨询能力得分较低的原因。此外,临床护理能力得分亦较低,临床护理能力是护士最基本的核心能力,是护士为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照护的前提条件,新入职护士在毕业前均经历8~10个月的临床实习,临床护理能力已基本具备,但实习期间均由带教老师一对一跟班带教,学生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带教老师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上,临床护理能力的某些方面如提供多元文化护理服务、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态、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等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提示在以后的带教中需注意提高其综合临床护理能力。
3.2对策
护理是一份高压力职业,尤其对于新入职护士[11],从刚毕业的学生转变为一名新护士是压力最大的时候,而核心能力不足是新入职护士最主要的压力源,护士压力过大又是导致新入职护士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12]。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的整体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各方面能力均有待继续加强。为了减少新入职护士的压力,留住护理人才,就需尽可能在短时间提升其核心能力。
3.2.1合理制定岗前培训计划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是为了让刚从医学院校毕业、即将走上护理岗位的护士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胜任本职工作而进行的培训活动[13]。目前本院的岗前培训为脱产集中培训1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沟通交流、护理与法律、人性化护理服务等,培训内容较单一,不利于新入职护士的快速成长。洪海兰等[13]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了新护士岗前培训大纲,涵盖了9个培训项目,31项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新入职护士这一特殊的群体,结合岗位特点,注重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培训之间的连贯性,值得借鉴使用。
3.2.2加强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及评价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及管理,可提高其核心能力[14-16]。虽然新入职护士已经历岗前培训,但其核心能力仍然不足,需要在之后的岗位适应过程中继续加强培训,尤其对于核心能力处于低水平的新入职护士。目前本院针对新入职护士的培训已形成了规范化培训方案,持续时间3年,主要包括1年轮科培训,每名新入职护士需要去3个专科(内科、外科、急诊急救科或重症监护室)接受一对一导师制培训,每个科室培训4个月,每个月进行2次理论知识授课,病区护士长及带教老师进行不定期的操作技能培训,每个月1次理论考试、1次操作考试,出科时进行自我总结、考试总结及临床反馈,护理部组织专家到病房进行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应变能力等综合考核,考核情况在全院护士长会上反馈,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年度末进行综合考核并总结上一年、部署下一年的培训工作。此外,还加强新入职护士与党支部、院团委的联系,实行分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目前还缺乏对此培训方法的细化及有效程度的评价,可在新入职护士培训1年后、2年后及3年后再次进行核心能力的调查,以对规范化培训进行客观评价并找出不足之处予以持续改进。此外,还可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如注重科研团队建设、举办科研培训班、采用多元化策略开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17-18],以尽可能快地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79-03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新型民办高等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能够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图书馆建设中,建立一支拥有极高的专业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队伍是最首要的目标[1]。因此,加强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十分紧要的任务。
1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应具备的素质
1.1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独立学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机构,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则是为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价值观[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图书管理也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图书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以为独立学院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感到自豪,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1.2专业素质
新时代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工作,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由于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图书管理人员所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借还图书、整理图书、分类编目等工作采用的技术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为先进的电子技术设备操作,所以现代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从网络上搜集、整理、分析、加工各种有用的信息,建立分类数据库,熟练运用图书馆的各种先进设备为独立学院师生和教研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此外,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不只是图书管理专业知识,还应该包括各种相关的学科知识、课外知识等,可以随时为读者提供检索指引。
1.3心理素质
独立学院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严谨、枯燥的工作,因此要求图书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充足的耐心和细心来做好每一项烦琐的图书管理工作。面对每一位有不同需求的读者,避免因消极情绪和不耐烦心理而影响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图书管理人员还需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以积极热心的态度来了解读者需求和为读者服务[3]。
2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队伍管理现状
2.1管理理念落后,造成人才流失
目前有很多独立学院的管理层对图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加上独立学院自筹办学资金的特点,独立学院图书馆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利以及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薪酬低,福利差,造成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心不安定,希望调整岗位,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4]。而且某些独立学院实行的是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图书管理人员思想雇佣化,随时担心被裁员,缺乏安全感。
此外,由于独立学院的不重视,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导致图书管理人员的配置方面也有很多缺陷,比如说没有考虑到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个性特征等,从而降低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影响了独立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
2.2人才结构失调,造成人才素质问题
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对其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但是目前很大一部分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队伍都存在结构失调的问题。在人员知识结构方面,由于图书管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导致图书管理人员的缺乏,新晋工作人员来不及接受图书管理专业培训就上岗,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年龄结构方面,由于图书管理工作的薪资待遇不高,导致图书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已退休的老教师,经验丰富又有活力的工作人员很少。在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方面,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还很短,所以图书管理人员队伍里几乎没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在性别结构方面,由于工作性质和工资待遇问题,导致图书管理人员中女性比例极高,某些体力活无法顺利完成[5]。
2.3人才培训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的独立学院还处在发展阶段,建设资金不够,对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视也不够,因此学院的重点培训对象都是教学方面的人员,而图书管理人员几乎没有接受专业、系统培训的机会,加上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很大,无法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或进修,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图书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也无法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整个图书馆的发展。
3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策略
3.1更新管理理念,推行人性化管理
建设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队伍要以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独立学院一直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只有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计划,才能激发人才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培养一批优秀的图书管理人员以提高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整体力量。
王作先:研究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管理策略王作先:研究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管理策略 推行人性化管理,即是将柔性管理融入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去,尽量满足图书管理人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尊重图书管理人员的自我选择和情感,建立一个能激发人员创造力的环境。比如可以淡化图书馆内的等级观念,注重各部门之间平等互助;管理层要加强与图书管理人员的沟通,在日常工作中多关心帮助他们;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培养图书管理人员;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3.2优化知识结构,改善人员结构
顺应时展的需求,建立一个明确的图书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目标,创建一个科学学习制度帮助他们加强对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努力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层次。同时,优秀的人才是一直在追求进步的,学习和创新是他们内心的需求。为此,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具体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给新晋员工进行图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培训;制订定期的培训计划,在每年的寒暑假集结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的专门性培训;选拔部分图书管理人员到其他高校或机构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学院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员工,实行导师制,培养业务骨干。
为了提高人员的使用效率,可以简化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和岗位,实行按需设岗、因岗设人、用人所长,同时也可以实行轮岗工作制,让每一个图书管理人员都能熟悉每道工序和流程,提高全面发展的能力。例如广西大学的行健文理学院图书馆,根据该校的图书馆发展目标、师生人数、馆藏数量、开展的业务等各方面因素,设置了办公室、网络管理部、信息咨询部等分工明确的岗位,按照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量与工作性质安排合适的人员,这样既避免了工作的重复和人员的浪费,又确保了图书馆工作能顺利开展。
3.3制订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管理人员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都有所提高,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改善福利待遇、得到奖励和回报、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等。为满足图书管理人员的这些需求,同时增加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独立学院图书馆可以采用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图书馆应针对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确定一个考核目标,再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决定一系列的考核依据,例如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各个部门的工作指标、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都可以用来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这些内容可以用出勤率、学生满意度调查、读者投诉率、业务质量、工作失误率等具体数据来体现,当然还可以采用每月评分、自我总结等方式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结果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改善工作质量,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应注意要充分考虑到图书管理人员的感受和反馈。
采用激励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防止图书管理人员流失,有利于队伍的稳定性。
3.3.1经济激励。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将薪酬制度与图书管理人员业绩联系起来,对其进行经济奖惩。运用经济激励一定要注意薪酬制度和薪酬水平要合理灵活,要符合各岗位的技能水平,这样才会对馆员具有吸引力,才能促使其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竞争力。
3.3.2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是针对图书管理人员精神方面的一种激励手段,如对馆员充分授权,能够让其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重视、被信任的,也就能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感,能够让其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让馆员参与图书馆决策与计划制订,增加他们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3.3职业激励和培训激励。独立学院图书馆可以为每一位图书管理人员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提供合适的培训计划,满足其自身提高发展的需要。另外,还可以完善图书管理人员职务和职称晋升制度,由于图书馆一般采用的都是等级工资制,所以规范职位序列、完善晋升制度,可以为馆员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激励其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为图书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3.4开发人力资源,吸引人才
3.4.1母体院校图书馆人才共享。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一般都是拥有非常雄厚的人才资源的院校,独立学院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来培养一批高素质图书管理人员,比如聘请专业人员来为本馆馆员做培训和指导等。
3.4.2本校各系部人才共享。为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图书馆可以聘请各系的专业教师来为图书管理人员传授专业知识,或者参与图书馆专业学科栏目和网络平台的建设。
3.4.3组建学生义工队伍。因为高校学生本身素质比较高,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志愿者服务,所以图书馆可以组建一支学生义工队伍来为独立学院图书馆贡献一份力量。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图书馆从建馆伊始就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学生义工队伍,这个举措不仅缓解了当时图书馆人员不足、经费紧张、工作量大等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创图书管理的新思路。
3.4.4市场资源人才共享。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图书馆可以将某些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这样不仅能解决图书馆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还能降低图书馆的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
3.4.5区域性图书馆人才共享。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并且普遍,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的区域高校图书馆工委会、图书馆学会等已经建立了人才数据库,并且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工作交流,独立学院图书馆完全可以与所在市、区的公共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聘请专业人才为本校图书馆解决问题并参与建设。
4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队伍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图书馆应该从更新人员管理理念、优化人员结构、制订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开发更多人才资源等方面来加强图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辉.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管理及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1(5).
[2]徐红云.关于独立学院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提升途径的探索[J].青年与社会,2014(9).
[3]邱丽娟.特色化是独立学院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