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2-10-10 00:1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

篇1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研究》(09xjjg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7-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研究生培养中实行的基本是导师个人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如何发挥导师的作用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目标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导师指导模式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目标导向的研究生指导模式,从而增强导师的指导作用,促进研究生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研究生人才。

一、导师负责制及导师指导模式

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 导师制下研究生的整个学习和科研工作都是紧密地围绕导师的指导而展开,学校乃至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也要靠导师予以实施。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导师的重要性、导师制的缺陷及解决方案、研究生培养模式等角度对“导师制”进行了探讨。

关于导师指导模式的定义,我国学者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许克毅等人提出,“导师的指导方法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管理的宽严尺度”。另一部分学者如赵莉、韩燕明则是把导师指导模式等同于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出“学术界至今已形成师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三种基本形式”。米银俊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系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用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样式和运作方式”。周叶中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

鉴于以上研究,笔者将导师指导模式定义为:在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本文将目标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导师指导模式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目标导向的导师指导模式。

二、目标管理及其在导师制中的应用

(一)目标管理概述

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其具体方法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目标管理包括目标任务分解、目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运行的方法等要素,即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确定管理系统的整体目标、个体目标和工作范围目标,然后围绕这些目标的实施纵横协调,及时反馈,随时调整,直至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由于目标管理是超前性的管理、系统整体的管理和重视成果的管理以及重视人的管理,因此其能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提高工作成效、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激励和提高、改善人际关系等。

(二)研究生培养中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1.合理的目标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有导向作用

没有明确的目标研究生就会缺乏“方向感”,从而无法有效地、高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在目标管理下,导师可以针对不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可行的目标,使得研究生培养有的放矢。目标被制定和接受后,一方面导师可以根据相关的任务和目标对研究生进行具体指导;另一方面研究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并为之努力。

2.合理的目标对于导师和研究生具有双向激励作用

缺乏清晰的目标不仅会使得导师感到对于其指导学生的茫然,也会损害研究生的动力与责任感。目标管理在导师制中的运用,通过确定的合理目标既能激励导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也能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身的目标,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目标具有约束作用

目标的既定性,使得在研究生培养中最大程度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促使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控制就有了基础,一方面导师可以用来导师指导纠正努力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评价研究生的绩效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目标管理的具体应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目标完成的总结和评估。

1.目标的设置

这是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包括目标的制定和目标分解,关系到目标管理能否成功的运用,目标管理中应该确定的目标应该具有如下特征:①层次性;②网络性;③多样性;④可考核性;⑤可实现性;⑥富有挑战性。

2.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

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并不等于目标确定后就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形成了目标体系,一环失误,就会牵动全局。目标分解后要进入实施阶段,需要坚定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在实施中要严格按目标管理方案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不得擅自更改。要特别注意落实责任者和执行者,在执行中还要重视协作,防止疏漏,要体现目标实施的层次性、时效性、原则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总结和评估

目标管理注重的是结果,对部门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必须事先规定出期限,定期检查。检查的依据就是事先确定的目标。对于最终的结果,应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奖罚。通过评价活动,及时总结目标进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为使导师制中能够更好实行目标管理的思想,最大程度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的积极性,本文在借鉴目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目标导向的研究生指导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积极性的发挥,最终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目标导向的研究生指导模式的构建

本模式导师将通过研究生与其进行定期会面(会面频率按高低年级区分,低年级两周一次,高年级一月一次)与不定期网络电话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指导。首先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探讨总体目标的定位并进行目标分解,制定详细有层次的计划;然后实施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调整,最后是对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并反馈至下一阶段。

在目标导向的导师指导模式中,针对不同的院校和专业,应结合其具体的培养方案和目标,本文将以西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为例,阐述此模式具体的实施。西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学科是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100余人。本学科现已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创新和协作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

(一)总体目标定位

在本指导方式中将采取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确定目标。首先由学生思考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并在导师的良性指导下,确定总目标。结合西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将最终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其中学术型人才指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的研究生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较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实际中的研究生人才;为使培养成果指标可衡量,将选择、奖学金获得、学位论文三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设置基本目标、预期目标、创新目标三个层次,从而形成可衡量的目标体系。

(二)目标的分解及计划的制定

总体目标确定后,将其分解到知识、能力、素质等具体方面,其各个学生的特色将通过这些具体的方面所表现。对总体目标合理分解后,应制定可能行的指标体系,并使其贯穿三年。结合西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所读年限及培养方案,此模式中将研究生培养计划分为三个层次:三年总体计划、阶段计划、学期具体计划,其中下一层次的计划,应以上一层次的计划为基础。

(三)计划的执行

目标管理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自律以及与导师的良好配合和互动,因此导师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在定期会面的基础上,导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所指导学生的计划完成和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了解,定时和不定时的审查所指导学生计划完成情况。

研究生在制定了完善的计划后,应将计划作指导,运用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按计划执行有关事宜,养成按计划完成任务的习惯。

(四)总结与评估

达到预定的期限后,学生应该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提交书面总结;以学期为限,每一学期开始提交上学期总结,并对自己以前所作出的目标和计划进行修正。研究生做过自我总结后,导师应对所指导学生的目标真实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讨论下一阶段目标,开始新的循环。

四、结论

本文将目标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导师制中并构建目标导向的指导模式,一方面能够促使研究生加强对自身和社会需求的认识,确定目标、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研究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导师在研究生三年学习和生活规划中进行全过程、分时段的目标引导和过程控制,能够督促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最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义隧. 研究生教育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陈春燕. 浅谈目标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 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7年05期

[3]陶春莉. 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 兰州大学 2006

[4]周三多. 管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2

一、小班化分组课堂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基础

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地处偏远。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知识面较狭窄,他们有许多问题想说、想问。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子女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已成为许多父母的迫切愿望。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这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采取“小班化分组课堂”,每班学生不超过25人,分4~5个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组建学习小组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学习小组内的分工切忌按学习成绩排序。否则,会一下子多出十几个人为的“差生”,造成人为的不平等;二是教师需要学生展示时可以按角色分配,也可以由小组自行推荐,切忌用“请各小组中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这样的词汇。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尊;三是不提倡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由教师指派,也不主张组长和副组长连选连任,搞终身制。否则,学生是被动的,不会有集体荣誉感的产生。

小班化分组课堂让每位教师能够真正了解每位学生,和每位学生亲密接触,小班化分组课堂不仅拉近了师生的空间距离,更缩短了师生的心灵距离。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品格;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更好地备每一位学生,哪些人需要多指导,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到每一个人。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要求。

同时小班化分组课堂对教师教育理念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还孩子一片清新明净的心灵空间,让真、善、美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三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是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发现学生的个性是前提,掌握学生的个性是过程。只有把前提和过程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个性才能张扬出个性风采。五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小班化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思考的终生发展能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研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小班化分组课堂使教师更虚心求教,认真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开始更重视教法研究,更重视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抓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能否紧扣教学要求上出有质量的课,能否在学生中取得较好反馈,这是至关重要的小班化教学实验为教师成材创造了条件,在这片“试验地”里,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二、六个环节教学模式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关键

根据“小班化分组课堂”,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着眼于“学”、服务于“学”——为了学;落实于“学”,使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中解放学习力——学会学、善于学、乐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学的角度,积极推进课改,创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1.目标导学

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构中,应重点把握三维目标,力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统一。导入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以旧导新、以新导新,也可以是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导人教学目标。导入的思维模式上,要有强烈的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意识,要在认知的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学

自主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体例)和任务(要求)做引导。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恰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以备合作研学之用),并适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出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之所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

3.合作研学

学生首先要明确合作的问题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学;学习小组的分工要明确,要有“兵教兵”“兵强乓”的具体责任,尽可能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并在小组中做简要评价。同时还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并做个别辅导。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4.展示赏学

让每一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避免少数的好生重复表演。要鼓励展示的学生面向全体同学大声地表述,同时允许同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欣赏,又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同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并及时地板书。教师还要以精彩的串联与精准的引导展现教学智慧,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巧妙地将展示活动引向深入。

5.检测评学

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测任务,此时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学困生身上。对检测的结果要给予评价,检测题的设置可以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和作业题,亦可是教师自行创设的补充题。但要紧扣学习目标,不要人为拔高难度,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检测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堂补缺补漏,力求不留学债,在课堂中完成作业是最高境界。

6反思促学

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写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水平。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学习方式是否掌握?今后应如何改进?学生反思记录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而幸福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等过程的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从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来反思自己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今后学习时应该如何学。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幸福高效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变课堂为自己的舞台。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充满魅力和幸福感。

三、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动力

在20世纪末,在借鉴大学导师制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在中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进一步发挥任课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充分整合德育资源,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推动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充分互动、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学生成长导师制要求教师树立一种理念: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明确两大目标:一是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使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二是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配合“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学生成长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

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制度。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工作手册体现导师一年的工作方案、计划、小结,受导学生档案、综合素质,工作纪要,学生获奖记录,谈心记录,家长联系记录,学生的不良记录,学校对导师的考核量化等。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课堂的生命动力。

篇3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中学数学教师形成正确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念,成为合格数学教师的前提。学院非常重视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加强数学史、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等的课程教学,研究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从而使免费师范生对数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用高等数学的理论与观点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为加强免费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训练,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与名师面对面

学院举办了“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邀请到一批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走上北师大讲台传授教学经验;聘请教育专家讲述教师专业发展与规划;请学院教授、领导与免费师范生座谈,交流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2.师范生主题班会

个人才艺展示等主题班会的开展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更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师范生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活动是学院免费师范生自发组织的特色班级活动,其意义在于使同学们提前体验教师职业,锻炼自己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互动与交流。

4.教师素质大赛

素质大赛包括模拟课堂授课、现场抽题回答、情景反应问答三个部分。活动使免费师范生充分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增强了教育教学技能。

5.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大赛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详尽的规划并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这项活动能够使免费师范生及早合理做出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个人发展道路。

6.见习、实习支教

学院除了在北京市内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多个实习基地以外,每学期还遴选优秀免费师范生参加其他省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观摩、教育实习和教育调查。学院至今已经组织免费师范生赴河南济源、黑龙江嫩江、甘肃金昌、云南富源等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

7.名师导航

在免费师范生中建立了“双导师制”,为每20名免费师范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由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的导师。学校内部的导师主要在学生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中小学优秀教师主要是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专家和教学名师,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者。

8.免费师范生自主创办院教育专刊、简报、展架等,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宣传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45-02

学习适应性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_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能力。体现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管理模式和环境因素等五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活适应能力,良好的学习适应性不仅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且有利于今后的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水平。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才能终身受益。

笔者采用改编的《师专生学习适应性问卷》(该问卷以冯廷勇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为参照,结合师专生的实际状况加以修编而成)对高师专科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做了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师专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得分偏低(M=3.51,SD=0.51),即现阶段师专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不够理想,有哪些因素影响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适应能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

一、师专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内部因素对师专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目的、专业兴趣。笔者对不同学习适应性的师专生不同学习目的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高适应性学生更倾向于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学习,而低适应性学生却倾向于生存取向、工作取向,且专业兴趣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系数为:0.381(P

(二)外部因素对师专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就业前景、学习氛围、家庭教养方式等。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次约居咨询需求比例的前三位。他们因为人际关系的缺失、挫折而表现出心烦、焦虑、自卑、压抑、孤独,学业表现低下。本次调查研究也显示了人际关系对师专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人际关系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系数为0.335(P

二、提高师专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对策

高校需要采取一定对策帮助师专生适应大学学习,以期_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专业兴趣

1 树立深层次的学习目标。深层次的学习目标,直接关系到师专生学习动机的强度与持久性,它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持续维持学习行为,而浅层次的学习目标会使学习动机的强度降低。因此,要加强师专生学习目的性教育,把当前的学习与为未来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作贡献结合起来,培养师专生为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把这种社会的需要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要,从而增大学习动机的强度。

2 培养师专生的专业兴趣。师范院校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组织师专生的学习,因此,专业兴趣的培养会增加师专生学习动机的能量。新生入校后,系领导和教师可以通过入学教育、全程教育实践等多种形式,使新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社会价值和就业前景,尽早接触专业实际,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具体可通过下列方法实施:第一,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学期由专业带头人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专业介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特点与大学期间学习的重点,把今日的学习和明日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激发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第二,搞好校校合作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际。通过合作教育将部分教学环节转移到用人单位(中小学、幼儿园),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学习,适时带领学生到实践环境进行参观,具体感知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加强职业意识。第三,指导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大学课堂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内容方法的辅导。例如在新生中开展学习方法大讨论,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做学习经验报告,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作工作经验介绍,明确实践中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程度,从而激发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人际交往训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师专生的人际交往训练可以尝试把握三个要点:

1 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缺乏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容易使师专生在经历了一些交往实践后不能从理性角度和多重视角对自己和他人的沟通状况作出社会化的解释,这不利于他们个性成熟。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有关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提高认识,掌握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和人际交往礼仪知识,使其在交往中能实现知与行的相互转化。

2 学习正确认识自我。进入大学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方面比中学阶段有所提高,但生活阅历简单,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客观地、全面而深入地分析自己,恰当处理同学关系的时候,极易产生困惑和错觉。所以帮助师专生确立自己的立足点和中心点,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是建立自信、发展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自我认识可以通过自我开放、他人态度小镜子、寻找“盲点”、“我能行”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让他们学会从各种活动成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自我总结和反省等途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学会从纵、横比较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3 训练人际交往的若干技能。交往是一门艺术,技巧性很强,懂得交往技巧,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在交往训练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技巧、积极反馈技巧、婉言技巧等,借用团体心理辅导、交友小组训练以及心理训练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对师专生开展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有效干预他们的人际行为和改善其人际关系。这些重要的技能训练能成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自信应对复杂人际问题的基础。

(三)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建立理性就业导向

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理性的就业取向。

1 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现在各师范院校都开始依托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院系可以为新生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为导师,他们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清晰明了,在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和专业课程选择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课、学习,构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如果说导师制侧重知识技能培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技能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的话,那么辅导员制则侧重思想心理培养。在新生入学时,将大学的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向大学新生作尽可能细致的介绍,引导师范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2 调整学生就业期望值,建立理性就业的导向。师专生要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期望。不要拘泥于非专业对口不行,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闯荡,勇于从事各项工作,从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远大理想的实现落实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之中,_到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四)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这个培育基地的内部机制的自我强化、软件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更需要外部环境的优化组合――家庭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