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22:46: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实习意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年7月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4号),就高师院校(包括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明确要进一步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今后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同时,要求各地要将师范生实习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师范生实习这一环节,帮助农村提高师资水平,支持支援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这是高师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教育厅决定从20*年开始,在全省高等学校师范生中推行实习支教制度。现将教育部文件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落实。
一、要充分认识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重大意义。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各省辖市教育局,扩权县教育局和各高师院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
二、要切实把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省辖市教育局、扩权县教育局,各高师院校要围绕“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这一目标,按照教育部要求,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切实把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落到实处。高师院校要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要建立健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指导和检查工作,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在省教育厅统筹指导下,会同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一些条件适中、集中连片的中小学作为实习基地。各省辖市教育局、扩权县教育局、有关中小学校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实习基地学校要密切配合高师院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实习支教师范生的管理、指导和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选配骨干教师与高师院校教师组成联合实习指导小组,加强实习指导工作。
三、要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的顺利开展。省教育厅将积极争取省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弥补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经费的不足。省辖市财政供给的高师院校要争取当地政府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的支持力度。高师院校要加大师范生实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切实加强对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领导。省教育厅将统筹规划全省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同时,明确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和联系此项工作,为师范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实习、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要把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作为高师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认真总结推广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典型经验,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
作为一种传统,中等师范专科学校一直致力于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中等师范学校或升格、或合并、或撤销,进入大学高等教育序列后,高校的学术性使得中师教育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被边缘化,几乎消亡殆尽。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师范院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实习延长至一个学期。但问题仍然存在,“教与学方式过于单一,知识陈旧与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一直是困扰我国教师教育的三大突出问题。
一、密切与中小学联系,是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
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近年来,一些国家改革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式实习形式,采取连续性、阶段式教育实习的方式,使实习时间贯彻在大学各个学习阶段,延长实习时间,扩大学习内容,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如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德国不仅在大学阶段安排了实践,而且规定了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则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和制度化,安排了三类教学实习:即熟悉性实习,陪同实践实习,责任实习。英国的教学实践则是师资培养课程的重头戏,他们特别重视中小学的参与,通常采用与本地区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方式,从而使师资培养密切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欧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就是密切与中小学一线的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一起联合培养师范生。
纵观我国传统的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质量必须首先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取得突破,目前国内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创新意识薄弱。对师范教育而言,要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形成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首当其冲。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建议,师范教育改革要改变脱离实践、教与学方法单一的倾向,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紧密结合;引导未来教师积极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帮助教师通过合作与反思解决实践问题,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认为,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外,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还在于必须大力更新教师培养的教与学的方法。长期延续的重知识体系、重传授和记忆与纸质考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当转向更多采用问题为本的学习,转向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更多地进行真实情景学习。如果我们仍然以灌输与记忆学习、应试性学习为主,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善于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么,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他们将无法胜任工作。为此,师范院校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实施以全面承担教师岗位职责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实习,大幅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一个“完整教师”的责任心和执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师范生主观能动性,使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共同发挥作用
为了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帮助农村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众多师范院校将实习放在了农村,命名为实习支教。农村地区实习支教,一方面的确使得师范生获得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部分教师短缺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相对较弱,缺少优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实习有可能沦为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再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如果再无心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则有可能使得本已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师范院校应根据农村地区的这一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实习支教生的岗前培养工作,精选内容,优化方案,提高实效,使其实习支教前基本具备合格教师的标准,做到有备而来,避免带病上岗,使实习支教大学生到基层后能很快站稳讲台,独当一面。一方面减轻基层学校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保障实习教学质量,特别是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就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出发,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也就是在现有第七或第八学期一学期农村实习支教工作基础上,在第三学期设置一周的教育见习,第五学期设置两周的教育研习。充分利用首府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这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见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明确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考核评价标准,规范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与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配套实施,切实提高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专业能力。
表1 见习、研习、研习各自目的、内容、角色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以“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遵循“认识—体验—理解—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强化实践环节,方案在保障一学期的农村实习支教的同时,研究增设专业学习之初的教育见习、学习之中的教育研习。教育见习一般放在第三学期,时间为一周,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为主,主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教育研习一般放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周为宜,主要以体验、理解为主,主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教育实习一般放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时间一般为一学期左右,主要通过实际演练和操作等方式,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扮演实践者的角色。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的需要。而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研究表明:人所具有的主体的“势”或“潜能”,具有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功能。外化即人有做事、创造或活动的需求,不断地将自己的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的文化,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己的主体地位。另外,人又将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人的身心结构,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文化的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过程中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缺乏主体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的发展。
三、规范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性质、目标与内容
建立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其各自的性质和定位,发挥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支教的各自作用,是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一周左右的教育见习,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班级、学校基本活动为主,把握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基本方法。教育研习主要通过尝试、访谈、跟踪等方式,对小学教育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两周的教育研习主要通过体验、尝试、访谈、调研等方式,在见习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对相关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以获得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各科专业知识、技能作用于实际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以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农村教师相对短缺,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可以使得大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完善和提高。
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过程中,不仅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应该关注三者之间的区别。使见习、研习、实习内容明确、目标具体、方法多样、途径畅通、计划落实,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求明确,评价科学,标准一致,全员参与,全程可控。切实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形成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评价考核,使职业能力的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的各自作用,缩短与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距离,尽快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需要。
“参与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行为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在场,又包括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还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1]个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个体成为群体活动中的一员,对群体活动施加影响并受其影响。“参与式”强调的是体验,它通过双向及多向互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相比,它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能够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从而培训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它可以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反思、构建中形成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必不可少,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所以学习不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输入、存储和提取,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可以区分出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行动。教育情境是那些构成教育行动的场所,是使成人和儿童间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和条件。而教育情境又是成人与孩子间特殊情感的教育关系构成,在这样的情境中,成人和孩子都为情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的行动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体验。成人和孩子积极主动地带有意向性地投入到这种体验中。通过这种体验,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从成人注入孩子身上”。[2]教师和学生既是情境的创造者,又是情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他们与有意义的文字符号、有影响力的人际氛围、有感染力的物质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教育情境。
四、教育见习、研习研究理论依据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学生开发生成,由学科内容走向学习经验的时候,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教师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因为教学过程与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习,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有人将实践者的知识分成技术性和实践性知识。前者可以命题形式存在,可为人习得应用;后者包含知性、概念、价值观、态度等,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只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舒尔曼则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所有这些研究都支持实地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3]同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教学信息和产生灵感的巨大源泉,互动参与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即兴创造,如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提问、质疑、讨论、答辩等。它要求参与者不仅在行动上有外现的行为体现,而且强调在认知的情感态度中有内在的融入。它遵循“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利用已有,主动构建”、“重视过程,促成转变”的原则。以此实现信息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共振。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哲学认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且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人跟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师范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跟中小学生相比,已经成熟,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又包括态度的转变,我们在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承担义务的同时,也要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
注释:
[1]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12.
[2]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1:95.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M].育科学出版社,1984:49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理论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实践教学对于医学教学更为重要。医学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医院临床教学两种形式。
1 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 实验教学的优势: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中最普遍的方式,其成本相对较低,便于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及时开展,在现行教学过程中每一科每一大的章节都对应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学生在试验中通过对标本、动物的接触和对仪器的使用可以对理论的抽象的书本知识有更加深刻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整理数据的能力。
1.2 实验教学的劣势:实验室的学习虽然接近实际状况,但其毕竟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且传统的实验一般是老师讲解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幻灯片、动物实验进行实验学习,这样学生对实际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是难以一时掌握和理解。
1.3 实验教学的注意事项: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提高我院实验课教学质量,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
1.3.1 实验前的准备,让学生明确实验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做实验的过程中,避免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1.3.2 实验关键环节的设计,实验老师要设计好每一实验的关键环节,通过演示、检查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关键环节的操作。
1.3.3 借助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等,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同时提供学生学习重要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实验信息有更全面的理解。
1.3.4 通过查计划,查课题,查实验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在后期实验教学中及时调整解决。
2 医院临床教学,通过与医学院校建立稳定教学协作关系的临床教学基地,或附属医院对学生进行临床的实践教学
2.1 医院临床教学的优势:在医院临床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和病人直接接触,是学生理论学习的综合运用,可以锻炼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及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同时在医院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直观的具体的病例和病人可以迅速提高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对比临床实践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学生对理论学习的重点和自身的薄弱环节更加明确,这样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点会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 转贴于 2.2 医院临床教学的劣势:开展难度比较大,由于我院在校学生较多(4000多人),而市区内医院数量有限,且需要和医院进行协调在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目前我院在校学生主要利用下午和晚上在附属医院等市区内医院见习为主。且由于学生太多无法达到每次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临床动手实习,这样基本功扎实,积极能干的学生会争取到更多机会其进步就更快,平常基础薄弱的学生相应的机会就要少些,从而造成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状况。
2.3 医院临床教学的注意事项:结合我院以护理为主以及学生多医院少的实际情况,提高我院教学质量,我个人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3.1 教学医院的选择:内、外、妇、儿各科室设置齐全,并有能适应教学需要的医技科室。专科教学医院应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床位、设备和相应的医技科室,有一定数量的适应教学需要的技术骨干,能保证住院医师以上人员直接指导毕业实习.
2.3.2 实训前的准备:每次实训前要明确实训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实训的科室,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提前准备问题和相关资料达到更好的实训效果同时可以尽量减少实训对医院工作的影响。
2.3.3 闭环检查总结:通过查计划,查课题,并结合教学医院的意见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并在后期实验教学中及时调整。
3 实践教学的提升途径
3.1 通过学习竞赛来带动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通过组织专业竞赛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院每年护士节的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教育实习自我鉴定1实习期间,在武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我总计听了8节课,上了32节课。教学实习中,总的来说,我能认真备课,所设计的教案规范准确。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好,教学内容能当堂消化、巩固,教学重点突出,明确,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课外辅导耐心细致,批改作业仔细认真,还经常请武老师指出缺点和不足,以不断地提升自己。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上一堂课容易,但要想上一堂精彩的课很难!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在教学之前,我都认真听了指导老师的课。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我都准备好每次课的详细教案和课件资料,并全部交给指导老师修改。
实习期间,作为实习班主任,每天课间操时维持秩序,监督到位,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节期间,我在班主任孙老师的指导支持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下,筹办了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班刊展览活动,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极大肯定。
在整个实习生涯中,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受益匪浅,为以后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把握不当,不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常常出现疏漏的地方,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所以,我想,作为一名师范生,要真正走向了工作岗位,还需要自己以后两个月的实习不断地努力实践,追求进步。
实习尽管辛苦忙碌,但却是对我人生的一大有益的尝试和磨练。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辛勤指导我的武老师,是他让我学到了很多的教学知识,使我从稚嫩的教学走向了成熟的教学。同时,我也要向指导和勉励我的孙老师以及六中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教育实习自我鉴定2通过一个月的实习,我得到了一次较全面的、系统的锻炼,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实习完毕了,这个实习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一开始的时候很怕,现在想来,日子还是过去了,而且可以拿到优秀实习生,所以,得到一个启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在_附中实习的六周期间,我获益良多。除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提高了自己的执教能力。
我确立好自己的角色,实现从“学”到“教”的角色转换,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组织教学,“以身立教”,从心理上做好当老师的准备。以真心实意、积极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学知识、增才干,用自己的行动换取他们的信任,营造和谐的实习环境,为我成功的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实习目的明确、动机端正,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明确施教对象结合施教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备好一份教案后,向实习指导老师、本组同学一一征求意见,改了又改,才实施教授,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实习期间除了上好自己的实习课外,我还有目的地听课、评课,弄清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何处,以便自己教学时作为借鉴,并做好把听、评课记录。
总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在存在不少缺点,如:教学技能、技巧仍较薄弱,专业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不清等。
我应该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为做好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做好准备。
教育实习自我鉴定3
20_年x月x日至20_年x月x日,我在_市一中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习。
实习期间,我能严格遵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作息,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作为实,我在实习生和指导老师之间建立起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每当有同学有重要事情需要请假时,都由我亲自汇请假情况给指导老师。向当指导老师有事情通知我们时,就让我负责通知各位实习生。
实习期间,我还了解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每天班主任除了要上好自己的课以外,还要组织丌展班级各项活动,在课问操时维持学生的秩序,监督到位,此外还要耐心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这次教育实习,虽然短暂,但是对于我们即将步入教学生涯的实习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币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教育实习,我们能把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统一,能提高白己在教育ll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岗限于书本的知识。
这半个月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以及所需要付出的艰辛和劳累,但我坚信我会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奋斗!
教育实习自我鉴定4光阴荏苒,一个月的实习将要划上圆满的句号。
通过本次实习,让我得到了丰实的磨炼,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为我今后走上讲台做一位合格人民教师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是我大学期间最令人难忘的一段求学时光。
实习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虚心听取指导老师意见,认真备好和上好每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尽责各个工作环节。
在讲课中,我不断吸取教训,学有所成。学会怎样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更透彻地学会知识。
当然,要成为一位优秀教师,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懂得用博爱和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位学生,让快生和慢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但由于时间有限,我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有待我去学习。
在这些天的实习中,我受益匪浅,让我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站在教育最前线,面对双双求知的眼睛,心中倍感任重而道远。
教然后而知困,给学生一滴水,需要老师拥有一水库都不为过。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勤奋学习,做一位优秀园丁,把祖国花朵浇灌得更加艳丽。
饮水思源,能够圆满结束这次有意义的实习活动,离不开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怀和指导,离不开带队老师的关怀和指导,离不开队友们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我一一深表谢意。虽然今天我是一名普通的实习生,但明天我有信心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努力用智慧和汗水来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教育实习自我鉴定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转眼即逝。
在_中学实习的每一天,我努力地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穿着上大方得体,言谈举止,自然端庄,尽力给学生一种道德修养好,文化水平高的印象。
一、在教学工作方面
认真备课,用心修改教案,确保教案、教学课件规范,内容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课堂上积极面对,教学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弥补自己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
二、在班主任工作方面
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热心真诚面对每位学生,尊重他们,深入细致了解他们。在班级管理上,积极负责。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作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为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更为激烈竞争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方向日益清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则是进一步明确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还指出:“要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倍增的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然而,教学资源与招生人数相比,其增长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由规模效益转向优质内涵,确保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高等职业院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必须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切入点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然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势必会引起管理、考核、分配制度、教学组织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1.教学场所较多不便管理
“工学结合”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和共同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企业的参与,使得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为教学与生产搭建了对接的平台。但是,由于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学生有可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岗位上学习,也有可能在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习;一般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不多,往往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同一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实习;为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专业教学还经常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时间调整教学计划,“工”和“学”顺序和时间经常要改变,造成“工学结合”组织和管理的困难,教学管理不到位又缺乏监控,使“工学结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上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理解、企业对学校“工学结合”也缺乏热情,形成了“工学结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2.“双师素质”教师不足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一、闽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异同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我省高职类院校师资队伍中35岁以下约占52%,新设置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不到要求。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过多,教师无暇学习提高、更新知识,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多变性,还需要一定比例的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师资。但是由于课酬等现实原因,高职院校的企业兼职教师存在队伍不稳定,授课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台湾地区高校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凡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多要具备国外教育的背景。台湾高校教师的职称聘任分为四个等级: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台湾高校注重教师的实务导向,鼓励教师重视实务技术研究和在职实务进修,并积极参与“产学合作研究开发”的课题和项目,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准。在台湾技职体系的高校中,60%以上是来自业界的兼职老师。与大陆对进入高校讲坛的兼职老师的资格要求较高不同,在台湾,只要是有一技之长,并在业界成绩突出者,或是有特殊人生经历的人士都可以走入大学讲坛,与学生分享其工作、生活的心得。
2.教师职称评定与升等制度
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据的准则和指南,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正常运行的保证。一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地位不高,职业声望较差,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优秀人才的引入,导致了众多教育不公的产生。由于缺少政策依据,常引起教师与其所在单位的矛盾。同时,高职院校本身对于教师的培养和职业规划也因“先天不足”而受限颇多。
台湾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无论公立、私立学校,其标准是相同的。这样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校际间的人才恶性竞争。台湾教育部门在实施“师资法”的同时,规划教师的“资格检定制度”及“评鉴制度”,及时改进职业技术教师的“聘任及升等制度”。对于教师的工作考核分为以教学为主或以科研为主两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工作任务都有一个相当规格的比例,由各教学单位决策,教师个人自主选择。对教师的考评上,把主要权重放在学生方面。对于教学评价较低的教师,校方会找教师本人谈话,予以警示。
(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校内教学督导与校外评估机制
福建省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普遍由教研室、院系部、教务处三级单位共同实施,在课程总体实施过程中,由校内教学督导牵头进行监督和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此做法对于规范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由于企业和市场参与度不够,课程体系的建设偏离了或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台湾高校课程建设委员会注重吸纳校内外学者专家及业界意见,促进课程规划合理,课程及学程设计符合学校特色、学术发展趋势、整体教学目标及学生毕业后就业需求;课程发展规划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建立检讨评估机制,纳入校外评估机制。
(三)学生素质教育
1.“公共课”与“通识课”
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要按规定学习“公共课”,学分一般在35分左右,其中公共选修部分只占到20%左右的学分。公共课主要围绕政治、法律、外语、体育、中文、计算机等科目展开。多年来形成的公共课程体系对于适应中国特色,教育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有显著的作用。但是,现代大学生的兴趣极具广泛性,他们希望在校所涉猎的知识层面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的公共课的范畴。再者,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无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选修”二字通常流于形式。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提出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博雅选修课程体系”涉及五大门类、30门课程,是闽台高校本科层面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内容之一。该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外以及两岸优质教学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开设专题讲座和教学课程,引领学生涉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等学科领域。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源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对于通识教育,台湾各大学均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例如,淡江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多元与融会贯通的能力”;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为:“推动学生语言与资讯能力检定,提升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博雅人才”;朝阳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世界观,加强语言、沟通协调与资讯应用能力”等等。尽管各高校通识教育目标的设定不尽相同,但是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是大致相同的,即其通识教育课程均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共必修课(核心课程),占12—14学分;一类是公共选修课程,占14—16学分。其中,核心课程一般包括中文、英文、历史、法政和社会、体育、国防教育等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则是涵盖文化、语言、政治、法律、体能、自然、艺术、哲学等领域。如:陶艺DIY、玻璃工艺、CPR急救技能、客家文化、易经、风水学等等。服务学习、劳作教育是台湾地区高校学生必修课,计算学分与否,由各学校规定。这两门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一起,结合服务性社团活动进行。很明显,通识教育在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更具实用性和现实性。
2.勤工俭学活动与教学助理行动
福建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与勤工俭学,大部分院校会通过学生处、就业办或者学生社联组织帮助学生联系能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的校外单位,有条件的学校还向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但这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多为后勤生活方面的事务或工作,贫困学生的参与面不大,而且在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也非常有限。
教学助理行动是源自美国、加拿大高校的TA(Teaching Assistant)制度。台湾高校的 TA 制度则是由共同教育委员会推动通识课 TA 衍生出来的。其目的首先在于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特别是针对大班授课的课程,可透过 TA 来协助教师,提升授课的质量。其次,藉由 TA 的带领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投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以此改善浅碟式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由于担任 TA 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各大专院校的教师,因此透过 TA 制度的训练,可以让这些潜在的未来教师在正式取得教职之前,培养教学的能力与热忱,为将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台湾高校的这种教学助理行动更加适合在本科类院校开展。但这种做法给了我们高职院校一定的启示,资源、条件有限的高职院校可以效仿其中的精华,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学事务,甚至是教学管理中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校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评选出优秀教学助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学分奖励。
(四)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评估与教学评鉴
我省的高职院校,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遵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在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评估指标上的要求也完全一致。但是,民办大学能够得到各级政府拨款补助的项目和金额无法与公办大学相比。办学经费拮据导致大量民办院校“先天不足”,在评估的工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台湾高校建立教学质量长效评价体系,建立并落实学校、院系、教师三级评鉴制度,包括跟踪每次评鉴后改善建议的落实情况,定期举行全校教学单位评鉴,并对教学评鉴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最后由台湾“教育部”派出评审专家复核。通过评鉴的所有高校,无论“公办”与“民办”,均可以公平地获得台湾“教育部”根据该校招生情况核定的经费补助。
2.台湾“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
台湾教育部门大力实施“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该计划围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及“提高课程调整质量“等三大核心要素,旨在“提供奖励教学卓越之竞争性经费,以鼓励各大学校院赓续追寻教学之改进”。该计划提供项目竞争性经费,补助台湾大学中约30%至40%的学校,使之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教学卓越大学的典范。“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主要内容就在于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大学重视教学,引导大学在教学制度层面做整体的调整及改善,并通过竞争性的奖励机制,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发展岛内教学卓越大学的典范。
该计划自2005年施行以来,台湾岛内大学及社会各界多予肯定及好评,并逐渐带动大学重视教学之风气,获得经费补助的大学均积极进行全校性教学制度改革。
二、闽台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育体系的异同
(一)“产学联动机制”与“官产学联动机制”
福建省高校的实习普遍采用“产学联动机制”来实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持合作态度。但这种机制由于缺少政府的直接介入和督导,一些企事业单位是否能够接受实习生以及履行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培养义务成为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台湾大部分高校实习活动实施“官产学联动机制”。这种做法是由政府当局、企业机构和高校三方组成合作推动机制。政府当局直接介入和督导,并对高校实习工作行使组织、督促甚至经费补助等职能。企业机构向资讯媒合平台申请成为该机制的实习机构,接受实习生至单位实习,可申领由台湾“教育部”颁发的实习补助金。
(二)毕业实习与在业弹性实习
福建省高职院校安排学生的毕业实多按照传统模式,即由学校组织联系实习单位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毕业前交一份实习鉴定给校方,成绩合格后发给毕业证书。如果能由校方统一安排推荐学生至合作单位实习,并得到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实习过程中校方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生,那么学生的毕业实习将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并富有成效。但如果实习单位无法积极支持校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或者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那么校方对于实习的管理将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台湾高校在实施“官产学联动机制”的同时,倡导学生“在业弹性实习”。以台湾实践大学为代表,“在业弹性实习”在台湾“教育部”等政府当局管理部门督导下进行。实习机构、指导老师配备及设施环境经历政府当局跨部门审查小组审核鉴定,具备相应的资质。经过鉴定的单位和学生,可以领取由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实习经费补助。该计划在大学高年级学生中实施,经过校方选拔,以弹性学习方式完成实习期间的课程学习。实习期间采用远程学习、实习地实地学习和弹性学习等方式完成课程学习,但这些方式都应尽量配合实习工作的作息。“在业弹性实习”机制获得了良好的行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支持,不仅能够破解传统式实习安排所面临的难题,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达到“毕业即就业”的良好效果。
三、福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打破陈旧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无论在专业建设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跟着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更应该把握闽合培养人才、校企联合办学等机遇,找到本校的特色和强项,不求专业“广”而“泛”,摈弃“市场销路不好”的专业,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在竞争性强、“市场销路好”的专业上。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口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权衡考虑,同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和“职业”特性。民办高职院校可借助社会力量,把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资源引进学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案,真正做到两岸高校、台资企业、学生四方受益。
(二)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打破陈旧观念,加大对于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比例。积极引入台湾高校的优质课程和优质教材,在原有的公共课基础上,引进台湾高校倡导的“通识课”或“博雅课程”模块,通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领域接触更多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品格、气质和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扩大产学联动范畴,从校企双向沟通向政府、学校、企业三向沟通过渡。
建议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借鉴台湾高校“官产学联动机制”的做法,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三方共同推动实习工作。强化政府的支持和介入,由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联合牵头与协调,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平台,创立学生实习与创业基金,或予以财税方面减负支持,构建我省高校学生实习工作的“资讯媒合平台”。
(四)闽台共同培养高校师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66-02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环节,培养和输送的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结合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玉溪师范学院旅游系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可用、能用、好用的旅游人才。
一、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是以学校应用型本科大学定位为基础,以构建实用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旅游人才为目标来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逐步改变知识累积型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形成一套能让学生既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方案。这是一套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设计。旅游专业的实用性和职业化倾向,旅游人才定位的分层化和特色化是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理论知识与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分别按年级、专业课程、旅游行业构成等分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构建出课程教学实践,校内外工作实践,企业调研、旅游资源考察等囊括了理论实践、实习实训、工作实践和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深度和学习层次是区别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点,但也可能陷入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误区,教学中往往特别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性,为此专门对核心理论课程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设,实践对象的选择,深入实践是提高和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方式。“企业导师制”的实施使得企业管理层充分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形成旅游专业实习的特色和亮点。学生在每一个实践项目都有机会充当设计者和管理者。
二、实践教学效果实证调查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围绕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方式、教学环节设计等内容,对已经毕业的2009级和在校的2010、2011级三个班学生发放108份调查问卷,对24名同学进行访谈。问卷回收10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22%,有效率为95.23%。
1.实训课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对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以三门实训课程和8门核心理论课为对象进行。其中46%学生对实训课教学表示非常满意,46%表示满意,仅有8%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这说明实训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教学效果良好。理论课实践环节设计满意度均高于50%,最高为76%。统计发现,同一课程在三个年级满意度呈递增趋势,说明专业教师对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有效。48.45%的学生对企业考察实践最感兴趣,40.54%的学生对活动方案设计和情景表演感兴趣,这是三种最受欢迎的课程实践方式。深度访谈的意见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实践的满意度较高,但从学生的建议中我们意识到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设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课程的实践方式还趋于传统,缺乏创新。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还是专业教师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
2.旅游资源考察实习满意度。旅游资源考察实习是旅游专业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考察实践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感知旅游发达地区,结合市场调研、旅游产业认知、旅游线路设计实现旅游基础知识从课堂到现实的迁移,加深学生对旅游产业构成的认识,搭建旅游产业整体框架,为高年级深层次专业知识学习理解奠定坚实基础。考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一些突出的旅游现象和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分析。旅游资源考察的组织准备工作,我们从传统的老师包办模式转变为了“学生主导,教师把关”模式,给学生充分的自和参与权。因此,问卷调查中涉及的实习准备工作满意度最高,7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在深度访谈中16位特别提及所参与的资源考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能够充分体现出综合协调能力的一次实践机会。
3.旅游企业实习。旅游专业的企业实习由酒店、旅行社、旅游行政部门实习和毕业实习组成。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较低,仅有17.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2.8%表示满意,还有17.8%表示不满意;而参加过两次以上酒店实习学生的满意度为50%,并没有不满意者。经过访谈了解发现,学生对高星级酒店的实习期望值较高,对实习中的困难和辛苦预见不足,因此会有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多次接触酒店工作的高年级学生能够正视酒店的工作,并有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情况的经验,因此更能适应酒店实习,也能够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突况。
4.开放式问卷及深度访谈。本次调查设置了两个开放式问题,了解学生对实习岗位的需求和对实践教学设计的建议及想要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和技能。73%的有效问卷都对开放式问题做出了回应,24名深度访谈的学生访谈也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企业实践的要求,学生们希望范围扩大、时间更长,导游服务实践内容应更加丰富、酒店实习的岗位更加多元,能增加管理岗位的实践机会,特别是人力资管理方面的工作;对实践教学的建议集中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希望在实践中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对实践教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除饭店管理、导游服务等专业技能外,学生们对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三、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
从此次问卷分析和访谈的结果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近年来开展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满意度较高。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问题。
1.强化能力本位的专业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要把发现、创造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要强化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行业意识,使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对接,提高职业能力。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对知识体系的实践设计关注较多,而对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职业能力实践设计还应加强,应该在今后的实践环节设计和实践对象选择上多下功夫。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和理解我们所设计的能力培养方案,让学生意识到人才培养的双向性,即以培养方案为主线,学生应该主动地围绕培养目标塑造自我,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层次和职业能力。
2.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行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上较为完整,但对具体实践教学实施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还应继续努力完善。一方面,在教学环节设计时要紧紧把握学科的特征、行业发展需要以及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特色来完成,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理论课实践设计认同度很高,但是对实施满意度却相对较低,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实施效果;如方案设计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学生更愿意和旅游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互动。另一方面,与教学效果相关的评价机制改革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虽然专业教师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课时量比重较大,以核心专业可为例,每学期72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达到16个,占22%的总课时量,但是在考核评价中,还是以传统方式进行,这样的评价机制不免给学生造成了理论课程实践并不重要的错位认识。因此,需要修订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实践的参与态度,鼓励参与课程实践。例如,可以尝试采用课堂活跃度积分、实践卡片等方式,成绩中实践部分由积分和卡片数量来考核,这样就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起到推动作用。
3.深化旅游人才与行业互动的培养模式。校企结合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内容,“实习导师”的实践方式已经比较成熟,也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尝试突破单纯的“走出去”的培养模式,把旅游行业的精英“请进来”参与到学生培养工作中。可以选择包括酒店管理、景区建设、旅游开发商、旅游承包商、旅游中间商以及旅游业管理者等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成功人士、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使其在适当的时机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并非单纯的讲座、宣讲等,而是切实地参与其中。诸如,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和答辩,专业课教学的部分参与,实践一线的案例教学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行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也可以通过旅游行业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从就业的层面看,人才培养和行业互动能形成良性循环,行业精英也可以在互动中培养并发现人才,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4.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在今后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科研的引导和帮助,并争取形成有序的科研导师制度,从入学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逐渐建设起旅游专业的科研团队,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质量,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和理论研究两条实践主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专注于科研深造还是职业能力培养,或者两者兼顾,这样的培养模式更加系统完善,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白规则,“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具有创新肉体和理论才干的高级特地人才,展开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树立”大学生专业理论才干培育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理论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是进步理论教学质昔,进而进步整体教学质量,培育我罔现代化树立急需求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措施和必要保证。
一、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顺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它的办学理念和展开定位既有别于“研讨型”大学,也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而是指将f1身类型定位丁应用主导型,将展开目的定位于培育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第一线的高级丁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效劳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T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T商企业消费或运营第一线从事基层运营管理理论T作。关于多数院校,特别是定位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人才培育目的不是管理理论研讨,而是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即具有在消费或运营第一线从事理论运营管理工作所需的学问、才干、素质的T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T商管理类专业培育目的定位如下: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培育“具有国际头脑和创新肉体与才干,理沦基础与技艺扎实、学问而宽,懂经济、善运营、会管理,顺应市场经济展开恳求”的现代工商企业的一线高级运营管理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育目的的完成主要经过理论教学来完成,这是由理论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中的位置决议的。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T作进步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白指?,“理论教学关于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学生的创新肉体与理论才干具有特殊作用。”理论教学对育人有着共同的优势,由于在理论教学中教员常常直接面对学生,易于采用互动式教学、肩发式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效劳,有利于学生发挥所长,补偿所缺,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获得个性化的最优展开。
所以,从人的全面展开、调和展开、可持续展开的视角米看,良好的理论教学最能表现“面向全体,展开个性”这一教育思想.促使不同窗习基础、不同性格特性、不同兴味爱好、不同智力才干的学生获得白F}1的展开,并为学生提升可持续展开才干奠定基础。所以,有效落实理论教学,构建相对完好、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和人才培育目的有效完成的根本恳求。
为了能够探求出培育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肉体和应用才干的高素质T商管理类人才,树立契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争业理论教学体系。为此,课题组采取理论与理论相别离的方针,采取边研讨、边理论,边构建、边树立的准绳,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二、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准绳
构建T商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时,我们以T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育目的和同家关于教育方面的道路、方针、政策为依据,并自创国内外关于T商管理教育的先进做法,吸取众家之所长,树立一个顺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展开需求、表现我校]二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和地域特征、契合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规律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按照以下四个准绳来中止构建。
1.以学生为本的准绳。这是学校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肉体的细致表现?。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需求、以学生才干拓展和以学生学问结构三个为中心展开理论教学。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就是要以进步学生技艺为目的设计理论教学进程、提供支持效劳。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突出理论教学的重要位置,尽量别离工商企业运营运作的理论需求展开理论教学。以学生才干拓展为中心,就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给学生传授新方法、新技术、培育学生执业才干和技术拓展才干。以学生学问结构为中心是根据理论教学的不同项目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和展开的需求,设置不同的理论内容并为他们选配适合的指导教员,使学生的学问结构呈现多元化展开。
2.系统性准绳。即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I。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内部的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合理分T和相互衔接,完成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育计划的整体优化思索动身,处置好理论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积极探求如何加强理论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如何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相顺应,树立起基本操作与基本理论相别离,传统方法与现代管理技术相别离,技艺锻炼与素质教育相别离,实习与实验相别离,以培育学生才干为主的新型理论教学体系。
3.开放性准绳。首先表往常理论教学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特别是在我国己经参与WTO之后的今天,高等教育必需站在国际竞争和协作的背景下来思索专业的展开、学生的培育,在理论教学中要树立国际认识,积极采取“走进来、请进来”的教育方式。其次表如今走“校企”相别离的路子。工商管理类教育是需求与市场经济紧密别离的,要经常与工商企业树立密切的、普遍的、多层次的长期协作,经过理论教学基地的树立,让学生到校外基地去顶岗实习、去理论,在干中学。
4.过程管理准绳。对影响理论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要素中止全面、系统的管理,让质量监控涵盖每一个环节、部门、课程、教员和学生,落真实专业培育计划、实验实训大纲、部门的工作职责、教员的岗位职责和学生的行为恳求。其目的是保证明践教学全过程能盘绕教学质量目的墨守成规地展开各项活动。其突出特性是全程性、效劳性和持续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架构
理论教学体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论教学体系是由理论教学目的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所构成的整体,在理论教学体系运转中,各个亚体系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表现各自的功用,又要和谐配合,以完成理论教学体系的总体闩标。狭义的理论教学体系是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是人们经常在教学计划中运用的理论教学体系。本文主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研讨T商管理类专、I理论教学体系的架构。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T程,包括思想的转变、体制的改动、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我们经过几年的研讨与理论,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教育规律发,盘绕着专业培育F1标,以应用为目的,以才干培育为本位,以效劳企业、顺应市场、面向礼会为准绳,肯定了理论教学目的、优化理论教学内容、规范理论教学管理、加强理论教学保证,来进步教学质量。
(一)理论教学目的体系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以为,完好的教育同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艺和情感等=二=大范畴。目的体系是符々业根据人才培育目的和规格的恳求,别离专业特性,分析本々业岗位群对学问、才干和素质方面的理论需求,肯定培育学生综合理论才干的总体目的,再将总体同标加以合成。在整个理论教学体系中,目的体系是中心,起引导驱动作用。为增强大学生“学问、才干、素质”的和谐展开,有效完成我院1商管理类人才培育目的,根据我院教学资源优势,我们对丁商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总体目的中止了重新定位,强调拓展专业技艺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恳求,即:经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不只控制T商管理类专业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方式,而且具备及时控制和展开丁商管理类专业最新适用技术的才干和丰H关素质[31。在新的总体目的下,理论教学应涵盖“专业教学理论”和“专业综合素质理论”两个方面。其细致目的大致为以下四个子目的:
1.素质教育目的。思想道德(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等),计算机和外语应用才干,数量分析和数学建模才干,和谐沟通才干以及终身锻炼习气等。
2.专业理论认知目的。经过理论教学环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学问的再认识,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促进理论联络理论。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完成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校内实践课之后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活动获得职业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之路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即在三年制高职学生中至少第六学期要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探索"2+1"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原本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提前到第五学期进行,让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了实习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例。
一、顶岗实习期学生面临的环境、心理转变
1.身份的转变。我院在2010年试点探索了部分专业"2+1"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1级学生中全面实行了"2+1"模式的改革。在"2+1"模式下,学生两年在学校学校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并进行校内实训,最后一年到合作企业、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要接受学校的管理,又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2.外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转变。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来到陌生的工作环境,面临一系列外在环境的变化,学习、生活的空间从教室、寝室转移到企业车间、职工宿舍,作息时间从学校的"课表作息制"到企业的"8小时工作制",人际关系由原先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主转变为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师徒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为主。
二、顶岗实习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分散带来的管理困难。在我院,顶岗实习实行的是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就业意向选择顶岗实习的企业,机械工程系2011级的691名顶岗实习学生共分散到37家企业当中,其中569人选择了学校联系的合作企业,还有110人是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在全省以及东部沿海一带发达省份加大了学校管理、指导的难度。
2.沟通缺乏带来的信息不畅。这其中包括学校与顶岗实习企业之间的沟通、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以及学校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的缺乏造成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了解的不够,甚至有的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甚至不知道向学校相关部分或学校指导老师反映,从而导致利益受损。
3.顶岗实习前的准备不足。目前部分高校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仅仅停留在对实习企业情况的介绍和对即将走上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的动员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对学生实习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的培训,导致了学生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维权,不能适应艰苦的工作而频繁跳槽的现象。
4.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与学校育人目标和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对接。企业和高校追求的目标和管理模式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企业是要通过使用人才来达到利润最大化,追求的是经济效应,而高校是要通过培养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追求的是社会效应。
三、加强顶岗实习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通过企业文化和管理前置,将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方式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特别是校内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目标责任制,将班级的目标和事务层层分解、承包,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管理班级事务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体责任感。再比如笔者所在的机械工程系创新性地将企业6S管理理念应用于学生宿舍管理中,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严明的纪律、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学生能更快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减少岗位磨合期的不适应现象。
2.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强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除了学校领导和实习指导老师定期到顶岗实习企业看望学生之外,要实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上的困难,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还需要顶岗实习老师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网络交流平台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并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明确顶岗实习老师在这方面的职责。笔者所在的机械工程系就明确规定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必须每周与两名指导的顶岗实习学生联系交流,定期上交填写有交流时间、学生姓名、工作单位、指导方式、指导内容的顶岗实习指导记录表,并保存QQ等交流记录。
3.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建设和过程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将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实习的环节、过程、机制进行全方位的计划管理,对顶岗实习要达到的职业技能目标、内容、进程、考核方式都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顶岗实习基地,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企业参与到学院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与中德诺浩公司合作办学,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应当采取过程式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只重视对顶岗实习报告或实习设计等的考核,还应当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纪律遵守情况、实习项目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和安全意识等方面。
综上所述,顶岗实习是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规律、提升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教育、管理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沟通、完善制度等多种手段平衡、协调学校、企业、学生各方面的利益,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和学生对顶岗实习阶段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27-04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教学观被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实践,合理有效地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便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1]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材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一、理实一体化是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理实一体化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
从2004年起,江苏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学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企业的专家,依据专业课程标准,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或学习领域为主线,组织编写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充分反映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
(二)理实一体化是学生面向就业市场提升岗位技能的需要
近年,招收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及相关药学专业学生的高职学校越来越多,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操作技能与创新精神,真正适应医药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药物制剂技术》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强。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性,药厂一般不接纳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实习,即便是合作很紧密的企业也只是让学生远远地参观一下而已。学校实验室现有实验教学设备又与生产相脱节,在教学中无法完全复原工业生产,学生缺乏岗位工作技能的训练,极大地影响了《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质量。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就成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
(三)理实一体化是职业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需要
市场变化使得专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企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的现实需要,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构建内容与生产联系紧密、与学生就业岗位、与职业实践接轨、能体现生产一线相关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2],同时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理实一体化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可以使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平衡,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二、推进理实一体化的基本策略
(一)了解就业市场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前提
要确保《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这是构建课程体系、编写教材的出发点和前提。为此,《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座谈等多项活动来了解企(行)业的最新动态,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水平。同时,深入企业生产车间,按流程了解企业岗位种类及各岗位的工作要求,为构建《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及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研,通过调查学校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及所在职业岗位,了解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及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完善课程标准,为该课程教材开发及教学改革指引方向,提出实施意见与建议。针对调查结果,课程教学团队认为本校相关专业学生分布岗位群对合理用药、GMP知识、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与生产异常情况处理以及处方调配等技能需求较大,对设备维护保养、处方设计等技能有一定的需求,同时根据调研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分析。
1引言
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了学校的教育导向,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时缺乏实践能力。因此,急需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由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十所骨干大学之一――河北经贸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开发了《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并在2011年河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
本系统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客观、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此评价体系结构分为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和专家评审评价三层,其中学生评价和督导教师评价分别从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三个角度评价。本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评价系统,在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许多完成学业后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现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无关系。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有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还没有标准成型的评价体系。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背景
河北经贸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10所骨干大学之一,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是介于一般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的三本教育,其既不能按照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也不能按照一般本科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应该以社会需要为依据设立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在强调理论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了学校的教育导向,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成功素质教育应大力倡导和推行“实战教学法”,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多样化的实习、实验、实训等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原理和生产管理知识,具备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基于此,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4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体系结构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为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专家评价三个层面金字塔体系结构。学生评价的基数最大、影响也最大,为金字塔的基座;督导教师的评价为形成评价结果的中间构成因素;对教师的评价整体作为一个基础支撑教育厅或行业评审专家对一个学校整体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学生评价和督导教师评价分别从教师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三个角度评价,此评价体系结构为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评价体系。
5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软件分别依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分别制作了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和评审专家评价模块,每项指标分为五档数2分、4分、6分、8分和10分,打分后乘以权重,再相加之和,就是这门课这位教师的最后分数。公式:
Z ――某门课教师得分;Pi ――第i项指标权值;Xi ――第i项分数
5.1实验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验型课程主要是以验证某种过程或现象或结果为目的,完全可以采用规范的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增强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
5.2实训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训型课程是指在校内或校外的模拟现实的场所,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3实习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习型课程是指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顶岗进行实实在在的工作,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是检验独立学院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是否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产品”。
6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6.1学生登录
学生分别根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对相应课教师进行评价。
6.2教师登录
查看自己所教授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的学生评价结果。
6.3督导教师登录
督导教师分别根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对相应课教师进行评价。
6.4管理员登录(教务处管理人员登录)
1)查看所有实验课程教师评价结果;2)查看所有实训课程教师评价结果;3)查看所有实习课程教师评价结果;4)根据教师姓名和所授课班级名称查询课程评价结果。
6.5专家评审登录
专家根据专家评价指标进行评估。
7结论
实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还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课题组开发了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并将其用于教学管理中,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本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在实践当中对系统的评价指标、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搜集学生、教师、专家意见,完善系统,使其在学校实践课程改革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晖,张学睦,李建楠.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26(3):222-224.
[2]陈红. 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6):159-161.
[3]冯小安.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