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13:45: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村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基本情况
中兴村地处洋河镇区南部2公里,全村19个村民小组,1149户、5860人,现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93户、250人,低保户40户、93人。村有党员97人,13个党小组。全村面积7300亩,耕地6400亩,人均耕地1.3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外出务工近千人,2017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7200元左右。属区定经济薄弱村。
二、发展现状分析
现有基础
1.发展优势
一:农业基础比较好
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每户耕地5亩多,耕地土质好,水利沟渠基本畅通,发展高效农业有基础。
二:养殖前景比较好
土地资源丰富,农户储存小麦和玉米比较多,给养殖提供了便利。全村现有养鸡、养羊、养猪、养牛专业户8家,养殖规模都不大,经济效益不是太好,需要引导和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三:高效农业有一定规模
目前已流转土地400多亩,种植50亩大蒜专业户1家,种植350亩粮食专业户1家。
2.不足之处
一:为民服务能力较弱
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配套不全,没有村民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弱化。
二:交通和水利设施比较落后
村庄内部道路未达到庄庄通,高标准农田不到一半,有些路段和桥梁破损比较严重,部分排涝沟渠破损形成堵塞,影响农业生产。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全村93%的耕地面积仍然是传统模式的小麦和玉米种植,产量效益不高。工业方面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个家具加工厂,规模不大,工人素质不高,机械设备陈旧。三产服务业零星敲打,仅有几家路边小超市,几家出售洋河小酒厂的散酒。
三、发展思路
洋河镇是中国闻名酒都,是宿迁市经济重镇,围绕洋河镇酒都重镇、生态旅游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中兴村将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项目经济。
一是打造洋河镇区南部特色乡村示范点,围绕村庄、道路、桥梁、沟渠、绿化等开展环境整治,美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组规范管理水平。
二是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在洋河全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规模养殖畜禽,引进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实行"网上直销",打造苏北传统农业特色幸福乡村。
四、具体举措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洋河新区"十三五"规划,对现有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加强土地流转,为专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种养殖创造条件;统筹规划村庄布局,争取整理土地800亩,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承包土地,进行专业化种植、养殖,发展规模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
2、改善发展环境
大力解决中兴村到镇区的交通建设问题,积极向新区和镇汇报协调,利用新一轮村居布局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农村道路建设补助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桥铺路、维修沟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发展环境,积极邀请企业落户中兴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禽绿色食品"网上直销"企业、木材加工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强化村民的教育培训
一是重点抓好农业新技术培训工作。组织种养殖技术人员进农户、到田头,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新方法,让一部分想致富的能人先行先试,推广蔬菜大棚种植和畜禽规模养殖,而后再带动影响一批人。
一是解决农民青年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迫切需要。我镇青年劳动力资源丰富,部分青年劳动力处于半打工半失业状态,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几个月,农忙的时候就回来,白天干点农活,晚上无所事事。这种状态对农村青年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开展“村企共建”,可以有效解决这种资源浪费,让农村青年到企业工作,参加镇团委与企业共同举办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企业技术工人的转变,既可以解决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有工作、有职业,不再在街上、村里闲逛,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又可以增加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还可以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一举三得。
二是提升企业团建水平的迫切需要。我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总产值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但大多数企业不注重加强团组织建设,企业内部团组织不健全,团的配备和建设得不到重视,重经济、轻团建在民营企业中是普遍现象,导致企业团组织的覆盖面不广,团员数量偏少,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新发展起来的规模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农村团组织与私营企业之间交流较少。企业的发展虽然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在引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上不强。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农村,为了保证生产要素的持续供应,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渠道,因此,需要与农户进行合作,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为“村企共建”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开展“村企共建”的主要做法
在实施“村企共建”过程中,镇团委积极引导企业团组织和村团组织开展“村企共建”,实现发展同谋划、学习同组织、活动同开展,形成了“以企带村,村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是精心选配结对子。成立了“村企共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成立了专门办公室,组织人员进村入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重点摸清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团建开展情况、发展规划和工作需求,摸透村级人口、土地、资源、经济发展情况。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合理选配结成帮扶对子,同步推进工作。经过调查研究,筛选了山源硅砂公司、山琦矿业公司、千荟工艺品公司、有机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8家民营企业,分别与村、黄庄村、村、代庄村等结成帮扶共建对子,开展“村企共建”工作。
二是共学共创促提高。在村企结对帮扶的基础上,鼓励农村团员和企业团员结成对子,定期互访,实现同学习、共进步。
三是合作发展谋双赢。村企依托各自优势,共同谋划、合作开发、加快发展。企业为村级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青年上致富项目。农村为企业提供土地、原材料、人员支持,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三、开展“村企共建”取得的实效
通过“村企共建”活动这个载体,实现了村企的互利双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从省直各部门到县直各单位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省扶贫办主要领导多次赴山城村调研,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对各单位提出要求。海东行署派出工作组对整村推进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县委、县政府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加强部门协调,整合扶贫资源,广泛发动群众,集中群众智慧,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突出三个优先的整村推进实施方案,即: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先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群众的增收门路,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优先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着力促进和谐发展。为了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扶贫办派出年富力强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常年驻村抓整村推进工作。村两委班子成立了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了整村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工作思路清晰。县扶贫办、乡党委确定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结构,科技先行,集群众之智,解群众之贫的工作思路,按照整村推进工作必须当年起好步,两年求发展,三年大变样的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四结合、五整合(即:基础设施建设与增收项目相结合;改善条件与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整合人力、财力、物资、信息、产业等资源)、全方位、多渠道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的扶贫攻坚方案,广泛开展了四带、五起来活动(即:带着感情去进村,带着亲情去农户,带着激情去蹲点,带着热情去扶贫;使道路硬化起来,房子砖木结构起来,村庄净化起来,家畜家禽养起来,全村农户积极性调动起来)。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措施明确,既符合国家、省委、省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又符合山城村的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组织措施得力。一是组织领导到位,责任到人。在村一级成立了由两委会、妇联及德高望重的老农组成的整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所有在本村的实施项目,经过群众讨论确定,并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项目执行中给每户发放明白卡,包括项目名称、资金来源、投入多少、支出多少、剩余多少等内容,使每个农户都明白项目执行的全过程。二是整合资金,确保投入。把整合资金作为实施整村推进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措施到户,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综合推进的原则,多层面、多渠道地整合资金。三是积极做好特殊群体的帮扶工作。不搞平均主义,因户、因人分门别类进行扶持。四是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对整村推进实施情况,县扶贫办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检查,村两委会全程跟踪,检查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
(四)注重后续管理。整村推进是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山城村在项目后续管理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一是成立以食用菌为主的协会,给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四级联动机制,在双孢菇最低保护价收购的基础上,采取随行就市,充分调动了种植农户积极性。三是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专家、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种养业技术和病虫防治,组织农户到周边地区学习先进管理方式和销售经验。四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每年举办34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受训人员达到1200人次。五是给每个农户签订目标责任书,保证后续发展。六是积极争取资金,委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作菌种,免费提供给农户、降低了生产成本。七是加大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的培训力度,鼓励群众外出打工。八是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全方位调整生产结构。九是依托优势资源,树立品牌意识。
三、山城村整村推进工作中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提高认识,是实施整村推进的前提。整村推进是国务院确定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在省政府确定的整村推进三通、三有的目标中,既有经济指标,也有社会精神文明方面的指标;既有村级的任务,也有进村入户的任务。对整村推进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对整村推进内涵、目标、任务的不准确把握,就会制约整村推进工作的全面开展。认识程度决定工作力度。要提高对整村推进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整村推进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采取培训或召开现场会等形式,重点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县领导及扶贫办负责人的认识水平,使他们明确整村推进工作的重要性、内涵、任务和措施,特别是各级扶贫部门负责人,更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整村推进工作的内涵,成为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的明白人。
启示二:高位推动,是实施整村推进的基础。整村推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部门及行业。扶贫办作为一个综合协调部门,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才能确保完成各项任务。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要有具体的措施,如: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整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实行县级领导定点包干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责任制,选派优秀青年后备干部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任职,专门负责整村推进具体工作等。扶贫部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积极向本地党委、政府就开展整村推进工作建言献策,争取得到支持。
一、新情况旧机制碰撞出的新矛盾
过去,该县各村普遍实行村级财务村有村管村使用的办法,由于管理不善,监督乏力,制约措施跟不上,造成一些村理财不民主,财务不公开,甚至假公开的问题十分突出,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据统计,在群众上访案件中,有80以上反映的是农村财务和村干部经济问题。虽然多次进行过清理和整顿,但始终未能走出“前清后乱,乱了又清”的怪圈。20__年3月,该县领导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村级财务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村会计、出纳不按规定记帐,临时在一张纸上记下收入和开支,形成“片片帐”;
二是有些村没建帐,只有一卷卷发票和单据,形成“卷卷帐”;
三是有的村干部人人染经济,个个都管帐,形成“摊摊帐”;
四是部分村上任不交帐,下任不接帐,形成“节节帐”;
五是个别村从来不走帐,甚至“一人一本帐”或收支不记帐,形成“糊涂帐”。
这些问题造成的危害和后果是:(1)形成了村干部不廉洁的土壤,滋生了村干部的不廉洁行为。由于村组干部支配财务随意性大,加之对现有资金缺乏有效地监管,无形中给一些村干部胡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造成了可乘之机,个别干部甚至钻帐务管理混乱的空子,出现了公款私存、公款私借、挪用公款、甚至贪污公款的不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村级干部队伍形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2)淡化了党群干群关系。由于一些村村务公开不及时,不真实、不规范,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落不实,导致干部关系紧张,工作难以开展,引发群体上访。20__年底,该县大庄镇文家湾、金牛、贺家等村就因财务问题,酿成了百名村民集体上访事件。(3)干扰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大,但是由于村上没有建立民主理财组织,加之长期不向群众公布集体财务帐目,造成群众心不平、气不顺,一部分群众便以抗粮抗税、上访告状等行为,发泄对村干部的不满和怨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群众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财务管理的呼声十分高涨。
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经过分析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村干部宗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财会人员素质较低,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缺乏有效途径。同时,大家清醒地认识到问题虽然表现在农村,但根源是乡镇对农村财务管理方法、管理机制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形势。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权于民,加强监督,真正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落到实处。于是,县上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作为乡镇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在乡镇成立的“一室三中心”中,设立了会计财务核算服务中心,下设专门的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本着为民服务、对民负责的原则,全权负责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村级财务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切实帮助村上建好帐、管好帐,理好财、用好财,彻底解决农村财务这一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新时期新阶段走出的新路子
该县推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是在不改变村级财务所有权、使用权和核算单位的基础上,由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对各村财务统一管理,分村记帐,实行全面有效的监督服务。具体操作办法是:
(一)清理审计。20__年3月份,全县统一时间和安排,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将本乡镇各村财务帐目统一收回乡镇,逐村对1997年以来的财务帐目进行全面清理审计,共查阅各类帐本(簿)298本,审查票据10.8万余张,涉及金额1895万元。在清理审计的过程中,帮助村级追回外欠款623万元,清退不合理开支126万多元。通过清理审计,弄清了各村财务的底子,挽结了以前的帐务手续,为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集中开户、分户核算、统一监管奠定了基础。
(二)规范帐目。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为各村在信用社统一开户,一村一户,分村建帐,分村核算。为每个村分别设立“四帐一簿一单”,即:总帐、明细帐、现金日记帐、固定资产帐和各种合同登记簿、统一报帐单。各村不再设立会计、出纳,只设一名报帐员,负责现金的代收代付工作。同时,帮助各村建立健全了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议事会。
(三)监督管理 。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后,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审批村级各项开支项目。(1)财务审批程序。按照“收支两条线”运行,实行“一支笔”和集体理财相结合的审批制度。支出在100元以下的,由村主任审批;支出100元-500元的,由村支书、村主任共同审批;500元-1000元的,由“两委会”班子共同研究同意后,支书、村主任共同审批;20__元以上的开支,如修路、打井、网改等,由村民代表议事会研究通过后,支书、村主任共同审批。对不符合财务审批程序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有权拒付。(2)报帐程序。报帐员将村上发生的各项收支业务,持原始凭证并经经手人签字,按程序审批后填写报帐单一式三份,每月28日以前各村报帐员将原始票据、报帐单一并上报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会计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票据,加盖“审核不合格”印章,注明理由予以退回;审核完毕后交出纳复核,无误后办理付款手续,然后将票据传回会计处记帐。(3)及时报帐。一方面严把收入关。规定收入300元以内的,3日内报帐;300元以上的,当天报帐。要求各村收入统一使用乡镇印制的《武功县农村会计核算服务中心统一票据》,并加盖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公章,一式三联,一联存根,二联由缴款人保存,三联作记帐凭证。村上向农户收取各种款项时,未使用此发票的,农户有权拒交。各乡镇政府为此专门向群众发了《通告》。20__年8月份,小村镇陈坎村群众举报村干部收取土地承包费6000余元未上报,且有挪用迹象,该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接到举报后立即前往调查核实,及时追回了款项,同时该镇党委对该村支书和报帐员给予了撤职处分。两年来,该县各乡镇因一些村瞒报收入共处理干部13人,调整报帐员15人。另一方面,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为各村设立300元备用金,各报帐员每月28日以前在农财办核报本月收支情况,乡镇农财办严格审核把关。一看原始票据规范不规范;二看审批手续全不全;三看支出用途合理不合理,否则票据退还,予以拒付。20__年7月,苏坊镇芋村支付修路款2.24万元,用的是白条,该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拒付,要求该村使用统一税务发票后,才进行了审核报帐。翻开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拒付不合理支出登记薄》,可以发现20__年和20__年两年来共拒付各种不合理支出近120多万元。(4)定期公开财务。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每半年编制“村级财务收支公开明细表”,在各村及时进行公布,接受村民监督。(5)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采取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主要检查各村是否按时报帐,有无瞒报收入、坐收坐支等现象,确保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章立制。为了加强管理,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制定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村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报帐员工作职责》、《服务承诺》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并装镜上墙,严格执行,接受群众监督,促进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三、新探索新做法带来的新效果
武功县推行农村财务“村财乡(镇)监督”制度两年来,尽管是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却已显示出了良好效应。
1、实现了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乡镇统一设置了规范的帐目帐簿,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业财会人员负责记帐、管帐,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多头建帐、随意记帐甚至收支两本帐的问题,杜绝了管理上的漏洞。同时,严格执行村级重大开支由村民商定的原则,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真正落实到了实处,保证了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保持了村级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推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村级收入票据齐全,支出审批程序严格,各种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地防止了村干部胡支乱花现象。据统计,两年来,全县农村非生产性开支直线下降,仅招待费一项年节约160多万元。
3、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村财乡(镇)监督”制度的推行,把村干部置于镇政府和群众的双重监督下,增加了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感增强了,感情加深了,工作支持了。一些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总是担心村干部乱花钱、多收钱,现在财务公开了,也放心了。”
4、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各村取消了会计、出纳,由村文书兼任报帐员,全县共减少村级财会人员524人,年可减轻农民负担75.5万多元。
5、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启动后,扩大了群众对村级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过去一些村的“暗箱操作”变成了现在的“阳光下作业”,群众对村上的经济往来活动一清二楚,自然给予理解、拥护和支持,消除了逆反情绪,保持了农村大局的稳定。据调查,20__年以来,全县再没有发生一起因财务问题而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群众来信来访逐年下降。
6、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村财乡(镇)监督”制度以来,调动了村干部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村干部胆正了,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办实事的劲头更足了,群众气顺了,发展经济、调整结构、增收致富的热情更高了,全镇上下出现了干群一心谋发展、众志成城奔小康的喜人局面。20__年以来,全县各乡村共为群众协调解决生产资金2780多万元,提供致富技术信息1380多条,劳务输出、道路建设、农业产业化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四、新实践新尝试给人的新启示
武功县推行农村财务“村财乡(镇)监督”制度的实践表明,“村财乡(镇)监督”制度确实是新时期农村工作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农村财务问题、维护农村稳定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一条成功之路,从中我们也得到了以下启示:
第一,体制创新是关键。生产力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突破旧体制的问题。武功县推行的“村财乡(镇)监督”制度,之所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最关键的一条,是实现了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突破,在确保村级财务“三权”不变原则的情况下,改过去的村有、村管,为现在的镇监督、镇服务,真正建立起了合法规范、透明民主的农村财务管理新体制,从而规范了管理,加强了监督,强化了制约,促使了农村财务管理迈入规范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轨道,因而显露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搞好服务是核心。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乡镇的主要职能是监督管理,突出“服务”二字,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严格把关审核村级各项收支活动,帮助村上理好财,确保把农村有限的资金用在各项建设事业的“刀刃上”,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服务。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70%的家庭的2/3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向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让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大曲村的乡亲们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大学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手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的地给老少边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淡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种歧视成分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有过亲身的体验。
从开始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农村对知识的渴望,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慎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大曲村的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些想法的我只是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大曲村成功的经验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以前该村是连乡村公路都没有通。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和种粮食,公路通到村公所,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比如,他们可以种更多的粮食,还可以养猪,养牛销售出去。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
二、基层组织建设
村党支部设3个党小组,书记1名,正式党员29人,其中女党员1人,35岁以下党员4人,35-60岁党员10人,60岁以上党员15人,流动党员12人。2018年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人,今年转正党员1人,预备党员1人
三、贫困户数据及档案
贫困户163户,总人口494人,其中五保户11户(11人),低保户65户72人(其中贫困户59低保户66人,另有一般户低保6户6人未纳入贫困户),一般贫困户6户。残疾户48户49人,危房改造总户数56户(其中贫困户49户)。致贫主要原因:缺资金致贫2户,因病致贫106户,因残致贫14人,缺劳动力致贫3户,因学7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32户。
2015年脱贫20户56人,2016年脱贫12户53人,2017年脱贫3户11人,2018年脱贫22户80人;2019年脱贫71户177人,未脱贫6户。
四、贫困户产业发展、就业情况
2016年以来村内主要扶贫产业为种养殖,有16户贫困户享受了产业直补政策。贫困户外出务工的主要为**、东南沿海等地区和城市,以从事低端制造和服务业、打零工为主,收入较低。
五、产业扶贫情况
2017光伏扶贫覆盖77户,每户每年1500元收益,分为固定和动态收益户,固定16户,动态61户。2017旅游扶贫覆盖2户,每户每年3000元收益。
2018年光伏扶贫覆盖69户,每户每年1500元收益,分为固定和动态收益户,固定15户,动态54户。
2019年光伏扶贫覆盖89户,分为固定和动态收益户,固定18户,动态71户。旅游扶贫覆盖2户,每户每年3000元收益。光伏按照政策要求分失能和弱能进行了调整。
六、就业扶贫情况人
2018年安排公益性岗位6人, 2019年新增公益性岗位57人。其中光伏发电站管理员1人,护林员3人。
七、健康扶贫
2017年贫困户健康保障4道防线:新农合、大病保险、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和明政救助贫困户新农合和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每年由政府代缴,覆盖率100%。贫困户因大病住院首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
九、教育扶贫
村改居是将处于城市边缘、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的现已纳入城区管理范围的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它是城市化过程中从农村到城区的改革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的土地征购、户籍管理等政策体系下的产物。这些村域地处中心城区与农村之间,亦城亦乡、亦商亦农,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
二、利弊分析
村改居是从农村到城镇社区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次变革,不只是更换一个牌子、简单地改变农民身份,而是涉及到广大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调整,充满利益的摩擦和文化的碰撞,利弊并存。
1、村改居的好处
二是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村委会是乡镇管辖下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管理对象主要是村民,对辖区内的其他居民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管理。除村两委会外,配套的各类机构基本上是有名无实,村组干部工资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标准较低,很难保证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的是属地化管理原则,与村委会相比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有所不同。居委会下设有实体职能部门,其办公经费和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由财政解决,标准比村委会高,能够达到机构设置完备、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干部待遇得到提高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更能有效地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全面提升社区群众的自治能力。
三是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建城区内村民的各种生活需求日趋多样化,社会管理领域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越来越突出,原有村民和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退休干部职工、其他居住人口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差异较大,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明显,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呈多元化,公平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体制亟待深化。实施村改居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更加有力地协调辖区内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促进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缩小收入差距,消除城乡差别。同时,新建城区内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实行村改居后,有利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一方平安。
四是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农本观念的根子在文化教育与生活形态,村改居打破了固有的生活空间,加大了人口的地域流动,促进居民全面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社区居委会也可以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组织辖区内居民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居民形成健康向上、平等互助、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促进居民素质、社会环境和城区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镇已成立的两个社区各类社团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就是很好的经验借鉴。
五是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村改居后,居民在就业方面,自主创业可享受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享受一对一就业帮扶和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政策。社会救助方面,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住房方面可申请廉租房和公租房。养老保险、优抚补助、子女上学不再有农户和非农户之分,以充分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
六是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公共资源配置。通过村改居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调整,让新建城区居民在发展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享有更多的公共资源,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村改居的矛盾
一是干部素质问题。现村两委会的组成人员均为农民,他们多数人传统的农本观念和小农意识还比较浓厚,文化程度偏低,对农民的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远不能适应社区管理的需要,村改居后,干部素质需要整体提高。同时,少数村组干部担心村改居后,随着选举方式和干部选拔范围的扩大,自己原有的领导地位和各种利益将受到影响,因而存在抵触情绪,持否定态度。
二是思想认识问题。群众对村改居的认知程度不一,不同层次的人对此项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有差异,观点不一致。村民中一部分人无所谓,随大流;一部分人有疑虑,在观望;一部分人怕吃亏,有抵触。主要原因是村改居涉及的相关政策尚未深入人心,特别是部分村民担心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思想顾虑一时难以消除。
三是政策差异问题。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政策造成的利益差别。基层组织方面,村改居后,居委会的人员结构、职数设置、选举方式、工资福利及办公经费与村委会不同;群众利益方面,村改居后农村户口集体转为城镇户口,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低保、五保、医保、优抚标准)、惠农补贴、集体土地处置、农村承包地、居民住房、林业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与村民不同。由于部门政策不衔接、不配套,这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两种国民待遇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如户籍改革取消了农村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分别管理,但就业、计生、低保、医保等仍然按城乡二元政策执行,造成城乡居民两种待遇。
总之,实施村改居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拉大城市框架,推进我县关天经济区三级城市 建设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但由于涉及到管理体制转换、集体资产改制、社区公益事业建设等问题,必然引起村民权益、利益的变化,眼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统筹分析,着眼长远,从大局考虑,我们认为实行村改居利大于弊,势在必行。
三、对策与建议
小洲风貌
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这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议村中事务。
村里最奇特的建筑是蚝壳屋,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砌成,是岭南曾经“沧海桑田”的见证物。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小洲村所处的地方以前是一片。原来这里的蚝壳屋是有一百多间的。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蚝壳已全部外露,坑坑洼洼的,但是整座房屋给人特别的震撼感觉,能从中领悟到古村民的智慧。那时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过着冬暖夏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或渔民生活。
小洲村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跃着众多新式艳丽的现代楼房。小洲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
小洲村礼堂
西北与土华村相接。小洲是珠江几千年来冲积形成的,面积达6013。8亩,境内河涌长达10公里。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瀛洲生态公园与附近的果林共约2万亩,素有广州“南肺”之称。
景代二村属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乡景真村公所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勐海县城以西,距离勐海县城大约十五千米,在勐海县城和勐遮乡政府所在地之间。从气候上看,景代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区,一年四季气温较高,常年气温在25℃以上。即使在冬季,也只是偶尔看见老人穿着袜子鞋,一般年轻人都是赤脚拖鞋。植被覆盖较丰富,可以见到典型的热带水果,椰子、木瓜、芭蕉几乎家家都有,成片的竹林更是随处可见。从地形上看,景代二村处于一片很开阔的平坝地区,四周的山不高,小的丘陵也不多见。景代二村共有七十二户人家,三百五十六人,全村人集中居住,和景代一村连在一起,形成较大的住宅区。家家都是两层楼的住房,独立成院,户户之间都有水泥路相通,更像是城市中住宅区的缩影。整个村民都属于傣族,傣语是村民交流的主要用语。一般四五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和小孩会说普通话,但层次不齐,年青的小伙子及姑娘普通话较好,年岁偏大的村民普通话说得较差一些,老年人则几乎不懂普通话。村内有一所小学,开设有三年级及五年级共两个年级班,其余几个年级班的学生需到距村子不到一公里的曼海村小学就读。从受教育程度看,整个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四人,这四人中有三人在读高中,一人在上大学(是附近一带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村民信小乘佛教,在入村处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座寺庙,是景代一村、二村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山上有一座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景真八角亭,是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观光的一个景点。据村民介绍,近年来,观光的游客偏少,在我们住村的十几天,偶见有外国及中国游客来观光。
在未去傣族村寨以前,就听说过傣族的竹楼,傣族以竹楼著称,竹楼是传统的典型的傣家人居住的房屋。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由数根较粗大的柱子支撑,共两层。一层不住人,主要用于散放杂物或是用作诸如鸡、牛、猪之类的家禽畜栖息的地方。有一楼梯通向二楼,人住在二楼。二楼一般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客厅,另一部分是卧室。这两个部分一般多用衣柜或木板隔开,有两扇门分别进入卧室,靠里边的一扇门进入儿子及儿媳的卧室,靠外的一扇门则进入女儿及父母的卧室。卧室一般分成三个小部分,最靠里边的是儿子的;中间的是父母住的;靠外边的是女儿及女婿的(傣家规矩:在女儿出嫁的第一年,女婿要上门居住一年)。但这三个小部分之间一般用布帘或是纹帐相隔,或是什么也没有,事实上也就是说这三个小部分的卧室是一个相通的大卧室,外人(非亲属)一般不能随意出入卧室。
当我们进村的第一天,走进我们住的那家主人家的房屋时,感到很是惊讶,房子不是竹楼,一楼已不是散放杂物及家禽栖息的地方,而是用作居住或是客厅。二楼上的小卧室已用砖墙隔开,两层楼都设有卫生间及淋浴的地方,地面铺着地板砖,整个房屋无论是从里面或从外面看已是相当豪华,且建筑式样和汉族房屋建筑式样基本相似,和竹楼相比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安排上都已相去甚远。主人告诉我们,村子里像他家这种房子样式的还有四户,建一座这种房子至少需要十几万元。整个村子有七十二户,只有一户人家住的是竹楼,有六十六户人家住的是砖瓦结构的房子,但从结构和安排上与竹楼基本相似。
人类学家B Walter和A Vayda在谈到田野调查中方法论的视角时就强调:研究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不应是在理论的驱使下进行,而应是好奇心使然(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should strive to be curiosity-driven not theory-driven)。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引下及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产生了这么几个疑问:
1.村民是如何看待传统的竹楼与这种新样式的楼房的?
2.是什么驱使村民建这种新样式的楼房?
3.房屋样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民族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影响房屋建筑式样改变的因素进行了追寻。
一、影响改变的宏观因素
(一)经济状况。景代二村共七十二户人家,三百五十六人,耕田面积六百亩,主要种植水稻。由于人均占有耕田面积较多,如按亩产水稻三百五十千克计算,村民一年所收的水稻可供村民至少三年的消费,所以村民一般都将所种的稻子一半以上拿到市场上销售。除种植水稻以外,村民们还种植甘蔗、茶叶、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但一般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并不源于这些,而是靠外出打工挣钱。主要打工场所在景洪、昆明城市,以及泰国、缅甸等国家,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烧烤、服装或赌场服务等工作。村子里有很多年青姑娘都有赌场工作经验(只是据提供消息的人说,没有作人员统计)。根据调查,村民一般年人均收入在四五千元。我们所住房屋主人一家四口年收入总计近十万元人民币,在村子里算是相当富有的。而村民的整个一年中用于日常生活消费以外的开支却不是很大。根据我们的访谈,村民之间及亲属之间逢年过节一般不送礼,村子里有红、白事时,一般村民所送的礼金仅几元钱,或有的根本就不送。所以村民的生活在当代的中国农村中算是比较富足的。
(二)自然环境。景代二村位于热带雨林区,植被的覆盖率高,物种也相当丰富。西双版纳素有“热带植物园”之美称,成片的竹林更是随处可见,这也使得傣族因竹楼而著名成为可能。近年随着木竹的大量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加之当地雨水的丰沛,故常有泥石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与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在西双版纳时常发现公路边竖着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下雨天请注意泥石流。这和木竹的大量砍伐多少有着因果联系。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作出了禁止滥砍乱伐的规定。这就从法律法规上对村民的木竹砍伐作出了限制。村民在建房时如需要大量木竹时,需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得到许可后,方可砍伐,否则为非法。
(三)媒介及旅游。在进入村子的入口处路旁,有一块高大的蓝色铁牌竖立,上面写着:景真手机村。在距村中心不到一公里处的小山丘上建有手机信号发射台。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家家拥有电视机,一半以上人家装有固定电话,而拥有手机在村民中已算是平常事。村子的入口处有一座小山,著名的景真八角亭就座落在这个小山上,因其建筑年代久远,以及建筑样式独特,而成为西双版纳州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时常有游客来此地观光。这一切表明村民与外界的联系是紧密的,传媒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二、微观因素对式样变迁的影响
村民观念的转变对房屋建筑式样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关注村民在同外界互动过程中外界对村民的影响,以及村民之间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造成房屋建筑样式改变的最直接的主观因素。
整个村子七十二户人家,据我们调查,每家都有一两人或更多人在外打工。以我们所在家的主人为例,他在多年前就同广东人一起做过粮食生意,后因受骗,改做烧烤,先后在昆明、景洪做过几年,然后转至缅甸的小勐腊卖烧烤,现一直在那儿卖烧烤。因常年做烧烤,手艺也不错,加之经验与资金的积累,现在的烧烤生意做得比较大。常年一家四口人有三人忙于烧烤生意,一年纯收入在十万元左右,在村子里他们家算是比较富有的家庭之一,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家庭。我们在同主人一起闲聊时,问他为什么想建这种更像汉族风格的楼房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以前的那种楼房很不方便。然后他又跟我们谈道,他的朋友从昆明、从泰国来到他家玩,就跟他谈到应该建汉族式的那种房屋,屋里最好还要建洗手间,否则上个厕所要跑很远,很不方便,尤其是夜间,而且卧室应该分开。当我们又问起为什么觉得以前的那种楼房不方便时,开始他犹豫了一下,似乎觉得不方便说,我们也突然间意识到他所说的“不方便”可能是有所指。但是过了一小会儿,他还是给我们举了一些具体的事例:小孩长大了,一家人还睡在一起很不方便,儿子要找媳妇了,晚上他们有什么悄悄话要说,可是碍于大家在一起就又不好意思说了。还是现在盖的这种房子好,住着方便。然后他又跟我们谈道:以前的那种房子虽然住着不方便,但也有优点,例如晚上小孩哭时,老人生病时,大家在一起,有个照应。尽管以前的竹楼有其优点,但随着生活的改善,观念的改变,主人还是觉得现在住的这种楼房更好,而且他在外面见到的也都是这种类型的房子。事实上,主人家的这种房子在村子里不是第一家,在他之前已有两家,现在村子里共有五家。
我们在对其他几家新房主人进行访谈后,发现他们的回答和经历也都似乎相似。然后我们又对没建这种新房的村民进行调查,他们大都表示要建这种新式的楼房(只有一人例外,他也要建新房,只是结构和安排还和以前一样,他认为那样更方便,大家在一起相互有照应),只是现在缺钱,他们都打算外出挣钱,像我们所住那家的主人一样,挣了钱后,回来盖新房。
从房屋建筑式样变迁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村民们已意识到外出打工比单纯在家庭做农活挣钱更多。我们国家发展的整个大环境给村民们外出打工提供了可能。而村民们在外打工和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外界(主要是汉族)的影响,村民的价值观、意识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这些外出的村民回村后,在村里的行为又对其他村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已经看到是很大的。由于这种强大经济诱因的存在,没有外出的村民也纷纷外出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挣了钱再回来……如此,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按这种趋势发展,我们可以设想:所谓的傣家竹楼及其建筑式样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xx年12月,村、组干部顺应农民意愿,引导群众自发地掀起建设新农村的,经过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的改造,全村农户共筹资54900元,人平约249元,共硬化13公分厚的水泥路6000多平方米(其中村外围及村内公共部分约1200平方米)、拆房700多平方米(由农民自己或村里组织劳力拆)、修排水沟1300多米、栽树200多株。实现了道路硬化、路路相通、沟沟相连、排水畅通、人畜分离,新农村村貌初现端倪。其主要做法是:
1、顺应民意,引导农民。20xx年,××××村车田自然村作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在省委组织部等单位的帮扶共建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创建成果。车田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的成功尝试,引发了××自然村多数村民的强烈欲望,纷纷要求乡村干部将本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派出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乡干部进驻该村具体指导和协调。乡政府拿出7万元,采取以水泥实物补助的办法支持建设。为弥补资金缺口,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根据绝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对建设新村的缺口资金,议定按照房前屋后水泥硬化受益面积10元/平方米进行村庄内部筹资。广大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筹资,并积极做好亲朋好友的发动工作,数天时间筹资面就达到90%以上。对于少数暂不愿筹资的村民,乡村干部不搞强迫命令,而是先示范,做给村民看。先对5户进行房前屋后进行路面硬化和清沟排水,然后请村民参观评议,未筹资的村民看到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确实焕然一新时,当即自觉地交清了筹资款。
2、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新农村建设难以避免地会遇到拆迁问题。对此,该村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村情,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只对一些乱搭乱建、不符规划挡路的房屋以及人畜分离需要拆除的猪牛栏舍进行拆迁。具体拆迁办法:一是对拆迁房不论正、附房,或者早建、晚建,每平方米一律补助20元,对正房拆迁面积安排一块宅基地;二是在村庄后面统一规划一块地,按每户18平方米的标准,由村民各自建猪牛栏;三是对按规划需拆迁而又不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做好耐心细致工作的前提下,由村民理事会统一上门做工作。如该村一农户,有一间边房边厅的住房挡住了路需要拆迁,经过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还是想不通,不愿主动拆。村民理事会及村、组干部决定对其边做工作边强制拆迁,拆除一半约30平方米时,该村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剩下的一半自己主动拆除了。村民理事会也及时做好善后安置工作,规划一块9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安排其儿子做房子。
3、全民参与,依靠农民。该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置于首位。一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尽量减少行政介入。理事会由村民户主选举产生,主要由村小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共10人组成。负责建设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房屋拆迁监督、工程进度督促、建设质量监管、劳力调配等工作落实。理事会成员方保楼60多岁,自始至终义务保管修路进出材料,乐于奉献,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充分利用本村劳力和技术,尽量节省资金开支。房前屋后的路面及排水沟由农户自己平整和开挖;村外围及村内共用部分的路面及排水沟由村统一组织劳力平整和开挖;路面浇注水泥除租借搅拌机外,集中本村劳力和泥工统一施工,仅此一项就节约开支4万余元。三是确保工程质量,尽量使群众满意放心。针对村民担心施工质量的疑虑,先在村组干部门前搞试验,村民看到施工质量确实过硬,纷纷抢先要求修路,当修路施工人员修到自家门前时,还主动向施工人员递烟端开水,态度非常热情,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广大农民是主体和主力军,有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将更加丰富和充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 新农村建设中也必将充分体现在以农民为本、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村的实践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工作一般分为田野工作和案头工作两个阶段。在进行民族音乐的调查研究时,音乐工作者很注重实地采风这一环节。田野工作又称为现场工作,指为了获得研究资料,亲自到特定音乐文化发生的环境中去做调查。因此,田野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跑圈子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布于包头市格亥图村,笔者通过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实地采风研究,进一步揭示这一地方性音乐文化独特的人文艺术价值。
一、调查之缘起
在包头,秧歌是本地最有吸引力的社火之一。每到正月十五前后,不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会出门看热闹。每到这时,大街小巷都围着秧歌队在闹红火。小时候,由于家家户户都是平房,秧歌队容易进入巷子里,所以他们一般都走街串巷地表演,有时到一个大户人家的大院里围着表演,那时,笔者还经常跟着扭几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还照样去看热闹,但对秧歌的本身源流有了新的提问。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为调查地,除了考虑到熟悉这里的情况外,还考虑到这里是我国蒙汉杂居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虽然秧歌不是发源于此地,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它流布到此地已经生根发芽。通过初步研究秧歌,为日后调查北方社火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田野调查之路
2004年4月18日,农历闰二月二十九,从包头东河区到石拐区,路途中,从司机那里了解到了当地人民心中的跑圈子秧歌。 汽车在石拐区的镇里停了下来,从镇里到格亥图村子大概还有五里路,笔者和向导一起徒步向村子走去。
来到村子里,我们见到了格亥图村的老村长,老村长见到我们非常热情,讲述了格亥图村和跑圈子秧歌。
格亥图村,包头市石拐区国庆乡的一个村子。格亥图,蒙语为“圈猪的地方”,格亥图村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它特有的封闭性。现有居民68户,213人。 据老村长说,是先有格亥图村,而后才有“五当召”的,五当召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若以此推算,格亥图村的形成,最迟应在1749年之前,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过去,格亥图村被称为李家村。原因是这个村子的村民基本上都姓李。清朝时期,有李氏二兄弟从山西保德州来到这里,哥哥叫李孝,弟弟叫李悌。两人在走西口时,认为这是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就决定在此定居,开荒种地,养猪喂羊,后又开小煤窑。李氏兄弟有四子,他们辛勤劳动,在此繁衍子孙,形成了今天的格亥图村。他们的到来使格亥图村一度中断的农业再次兴起。在汉民族的影响下,一些靠近城镇的游牧民也逐渐转向半农半牧或完全从事农业的定居生活。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来自各地的农民、商人、手工者乃至三教九流,根据不同的信仰习俗,审美心理和买卖竞争的需要,分别采用祭祀、庙会、行会、结社等组织形式,将各有特色的秧歌或自立门户,或熔于一炉,在节日喜庆时表演。跑圈子秧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跑圈子秧歌,顾名思义,它是从始至终保持了“跑圈子”的队形,无论圈内表演哪一出套子,外面的“圈”不变。表演中的队形变化,当地人称为“场子”。舞蹈动作的变化是随着表演者的场子变化而变。队形的图案极其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老艺人们也称它为“拉不断”,即就像一根拉不断的线。套子是指在跑圈子秧歌“圈”内,表演者进行表演的一些舞蹈动作。早期的套子,表演者只是简单的扭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他们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表演形式,于是结合自身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编成了一个个新的套子,每个套子反映一个内容。在不断吸收、充实、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的舞蹈语汇、技巧动作、程式套路日趋丰富。
格亥图村的跑圈子秧歌最早依附于祭祀,其原始风貌所以能够保留至今,是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审美观点分不开的。由于当地生产手段的落后,加之清朝末年蔓延瘟疫,村民死亡惨重。在人们对科学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是神的惩罚,于是商量起来闹秧歌,办红火,以此敬神,祈求免灾消难。神,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也就是在万般苦难之中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办红火,闹秧歌,都是为了求神保佑,久而久之,遂成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增多,在格亥图村,这种民俗也就成为村民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逢年过节,村民便组织起来进行活动。正月十三,村民们开始搭三官棚并迎喜神,正月十六秧歌结束,正月十七人们再把喜神送走,在这几天中间主要是秧歌的表演。每当此时,部分祖孙父子,兄弟姐妹或者夫妻,同在一起演出,并且选出会首,作为办红火的负责人,一切听从他的指挥。在老村长的指引下,我们见到了当地著名的秧歌老艺人:会首李贵,艺人李恩、李华、李润德、李秃子、李富亮、李芳。他们都是当年秧歌队里的骨干力量,在秧歌队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更令人惊奇的是,有几位老人,竟然是笔者收集到资料中的著名秧歌艺人。通过和这些老艺人的攀谈,了解他们当年各自在秧歌队的风采,使笔者真正看到了民间艺术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在农村娱乐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一次的田野调查过程很快结束了,虽只是一个开始,但它让笔者真实地体会到了民间艺术为什么在农村能够生根发芽,成为民间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一、职工队伍现状
得力于过去五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品牌效应,王村煤矿当前职工队伍主体上是好的。从机关到基层,从生产经营管理、党群文化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各个层面上,在各级岗位上,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一线职工素质显著提高。但受薪酬等方面影响,人才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当前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
(一)工资奖金发放管理
工资奖金的发放,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将整个企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经调研发现,王村煤矿各区队基本上都能按照矿、队两级关于工资奖金发放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按时召开“三会”(党政碰头会、工资奖金民主分配协商会及工资奖金民主分配会),根据分配会形成工资分配方案,再按照工资分配方案造、发工资,期间没有发现代资代分、冒名顶替、工资截留等违规违纪现象;在队务公开方面,能及时公开当日分表、当月分配方案和工资表等内容。但仍存在些许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资奖金发放民主管理方面
(1)“三会”记录次数不全,有的月份没有记录。
(2)“三会”记录不规范、不具体,主持人、参会人员没有填写(建议不写)或填写不完整;参会人员没有全部签字确认。
2、工资奖金分配方面
(1)工资奖金分配管理办法细化程度不够,导致班组长精细化考核台账(系统)中很多的加/扣分项目无据可依。
(2)工资分配方案明细不全不清,个别属于队内的奖励分配,没有具体的奖励考核情况和明细资料;加班工资,只有姓名和金额,没有相应的依据。
(3)重复奖励或补贴现象较为明显,例如,库工在拥有班组长待遇的同时,还拥有入井代班费。
(二)服务性活动开展
无论是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还是各种类型的慰问和送温暖活动,均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密切企业与职工的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柱石。但受大形势影响,王村煤矿工会各项工作、活动经费捉襟见肘,开展困难,虽有些许慰问和小型文体活动,却终究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广大干部职工的需要,使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了许多应有的色彩。
(三)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与休假制度和薪酬
人,尤其是缺少阅历和经历的人,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认识的提高是需要漫长过程的。在这之前,更多的人更看重现实,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更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而王村煤矿经营形势的变化是急剧而短暂的,它的瞬间变化根本没有给职工充分的反应时间,便使职工的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与休假制度和薪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致使部分职工心中滋生不满。
三、危害分析
(一)、职工积极性降低
工资发放内部的公平性并不是指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虚伪的公平,而是一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真正公平。薪酬的高低从侧面体现了企业中真正的价值创造者的价值;如果能干的和不能干,多干的和少干或不干的人始终拿一样,甚至还低,那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逐渐降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少。
(二)、职工学会避重就轻
任何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也就是说,与对企业的感情相比,职工更理性,都希望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当然,付出小而回报大的“肥差”,更是人人都会抢着去做;而付出回报小的“苦差”,人人都躲之不及。长此以往,职工都会去“挑肥减瘦”、“挑轻避重”。综采掘进一线职工的缩水与辅助队的臃肿的鲜明对比,便是一个缩影。
(三)职工失去归属感
较长的工作时间,较高的工作任务,大幅度较低的薪水和比较缺乏文体、慰问、送温暖等活动支撑的工作生活,严重影响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情感,使部分职工心思波动,左右摇摆,失去归属感,尤其是近几年新分配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反应更为明显:调离、辞职者比比皆是。
四、意见建议
(一)工资奖金发放管理
1、落实对职工相关政策的宣传。
充分发挥包队干部区队调研包保制和青年宣讲团的作用,利用班前会积极对职工宣传工资奖金发放方面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和法律意识,使职工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2、完善廉政制度、强化监督体系。
(1)纪监、劳人、财务、工会等部门,强化协调配合,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联合监督检查预警机制,设立专门举报电话,同时,持之以恒的开展区队工资发放管理职工“面对面”调研和工资检查活动,掌握区队工资发放第一手资料,形成强大的监督网络,查补漏洞。
(2)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公开部门职责权限,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继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管理制度,充实监督员队伍,此外,利用网上信箱、廉政论坛、党风廉政建设意见箱等途径,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
3、严格执行队务公开制度。公开内容要全面,除当天分表、工资表等常项内容外,对凡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如洗浴劳保用品的签字发放表、公用经费的提取及使用情况等进行及时上墙公开,自觉接受职工监督。
4、严格民主分配会程序,扩大参会人员范围(一年内全队所有职工至少参加一次),党支部书记主持会议,区队长根据分配办法提出方案,再由参会人员进行讨论,最终确定工资奖金分配方案,确保所有的分配、奖励和罚款有明确、细致的考核和明细。
(二)服务性活动开展
1、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经济成本低,职工参与率高,影响范围广,意义深远的文体活动,例如纳凉晚会、钓鱼比赛、象棋比赛等。
2、严格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对于活动中心、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实行严格的管理服务制度,按时按要求开放,保证环境卫生和设备完好;对于开心农场加强规划发展,实现立体生态,自给自足。
3、增进深度,要求领导层多层次深入一线、深入家庭,走访调查,充分发挥“五好文明家庭”的示范引领作用。
4、充实志愿者队伍,加强协管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夏日送清凉、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一定经济慰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文关怀,体现精神慰藉。
(三)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与休假制度和薪酬
1、根据需要适时停产或减产,在降低生产管理成本的同时缩减职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例如确保基层区队旬休制度落实到位,机关实行双休制。
2、增强对优秀职工及潜力职工在管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积极对外扩展业务,“东征西讨”,展现品牌效应,发挥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