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产业范文

时间:2022-12-08 05:16: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技术产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技术产业

篇1

摘要: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IT)无处不在,信息技术产业化也已初具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IT产业将得到迅猛发展,IT产业化将对世界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从信息技术及其特性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动因、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也探讨了IT产业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经济

点击查看全文

注:本文版权归本站所有,为黄金会员资料,只有黄金会员可以查看。

提示:您还没有登录 无法阅读全文 请先 登陆 注册 点击此处申请黄金会员

篇2

【文章摘要】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数据字化的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充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异军突起且发展迅速,信息产业的发展还不断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快速促进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渗透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演变,加强了传统产业之间的联系,而传统产业同样也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产业结构;网络信息技术

当今的社会成为了一个通过网络相互连接的社会,它在时时刻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由网络所诞生的一些应用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口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现在生命力已经非常强大,工作、生活、商业应用需求广阔。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必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1云计算对张家口产业结构促进的影响已经落地

京张合作暨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合作建设工作推进会于去年9月份在张北县召开,形成了由北京经信委、省工信厅、张家口市政府三方合作共同推进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的合作机制,并提出全力打造“中国数坝”的宏伟目标;11月份,在石家庄举办的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我市共有5个质量高、前景好的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180.8亿元。此外,沃尔沃汽车产业园、张江张家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张家口云计算产业基地、怀安应急产业园、怀来航天产业基地等园区和项目也都取得积极进展。精心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聚合资源、政策条件等各种要素。一年多时间,张北县云计算产业园被列为省重点项目,被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列入“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项目。在产业园模式框架下,张北还开工建设2座110千伏专用变电站。同时打破部门界限和工作分工,建立云计算项目建设服务绿色通道,实施“保姆式”服务。此外,还考虑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根据投资额度、进度,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提供融资服务。

2网络信息技术正促进着张家口“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将引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根据我市《智慧张家口总体发展规划(2015-2020)》及8个专项规划,市发改委将会同市工信局组织协调全市各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基础工作,有序在全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的目标。张家口市政协委员陈秀娟建议,建设智慧城市,迎接冬奥会。

3网络在电子商务方面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成几何数量级的增长,而作为经济全球发展化的一个趋势,全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因此,我国电子商务也迎来了一个好的机遇,而我国也已进入了全面应用的阶段。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借助这个平台,壮大自己。

4网络虽然在产业结构促进方面有很大作用,但在此之前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4.1电子商务高端人才的短缺,不论任何产业,人才都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尤其是这种科技型产业,更需要教育程度高、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的人才。而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小企业,企业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同样人才更是稀少,影响了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4.2对于大多数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小,资金相对于不足。而对于那些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少,管理混乱,资金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来维护管理公司所用,缺乏有效的成本预算,造成了成本的浪费,因而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减少。但电子商务却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我们只有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的研究开发,才更有可能换来丰厚的回报。但是此时我们却缺少资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造成了小型企业的失败。因此,要想在电子商务方面取得成功,我们必须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取得我们想要的成功。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3客观公正的对自己的公司进行评价,必要时聘请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评估,认清自己的优势,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运作,以达到用有限的资金做无限大的事。并且要做好长期规划,为实现最后的终极目标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要将目光放的长远,不能在获得小小的收益时,就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

4.4重视人才的引进、挖掘与培养。人才问题是一个企业的老心常谈的问题。我们在高薪诚聘人才的同时,要不断地从企业内部进行挖掘、培养。实现老人带新人,争取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同时在实际运营中,企业要不断提高员工的意识和技术水平,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4.5加强网络安全防范的意识,在网络交易中能做到诚信。现在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法律体系还有完整。我们企业要做好防范的意识,防止不法人员恶意攻击公司的网络,造成损失。同时在平常的电子商务活动中要秉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建立自己良好的信誉,为自己赢得胜利。

5网络在学习平台软件开发产业产生的影响

目前人类进入一个信息高度透明化的社会,信息传递速度快,传递范围广,更新速度快。而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介,具有其它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网络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便悄然声起。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我们也踏上了信息化的高速公路。而作为网络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机遇。而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也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生活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有限,它们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在帮扶力度上给予重大支持。国家要在战略层面上对这些中、小企业给以支持。同时也要掀起全国人民通过网络学习的热潮,利用网络的优点,发挥它的长处,使人们第一时间得到最新消息,享受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方便与乐趣。

作者:张海涛 魏作余 单位:张家口学院

篇3

1 引言

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增长速度远大于整体工业的增长速度。2006年的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软件及IT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的研究报告指出,信息技术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于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评价问题,同时,运用有关财务指标分析信息技术企业技术效率差距与财务指标间的关系。

目前,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传统的方法都是通过股价变动,或者是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来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评价法逐渐完善,许多学者开始探讨运用综合的指标体系来考察上市公司的绩效。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将数据包络分析法用于上市公司效率研究,胡洪力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对中国客车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并有学者运用DEA模型对农业、银行业等做了效率分析。

本文运用的数据包络(DEA)分析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做出评价。数据包络分析与财务指标结合分析是一种不常用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用来评价企业绩效的,本文判断两种方法在评价企业绩效中的相关性。

2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效率分析

2.1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效率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47家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主营业务成本以及期间费用作为投入指标(期间费用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3项构成,是3项加和),后面财务指标计算中的数据是依据不同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所得。

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来源于金融界网站中企业公布的基本财务数据,文章选取了2001年到2005年5年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在运用投入主导的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对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运算之后,我们得出的基本结果见表1、表2、表3(这里给出的是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大于0.95、小于0.80的股票的效率值:并给出了规模效率大于0.99、小于0.90的股票的规模效率值)。

从2001年到2005年,整个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平均值为0.8762,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9056,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666。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效率值分布都很均匀,数值也比较高,这说明,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差距比较小:规模效率的值也很大,5年平均值在0.99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2家,约占47%。

47家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值中,从2001年到2005年,效率值为1的企业在2001年、2004年、2005年这三年有5家,其余两年有4家,占9.81%左右;这些企业可以视作技术有效率,处在生产前沿线上;效率值大于0.8小于1的企业数量最多,2001年处于该范围的企业数为36家,2002年有34家,2003年有37家,2004年为36家,2005年为34家。5年技术效率的平均值大于0.95的企业有10家,约占21%;5年平均值小于0.8的企业有8家,约占17%。

2001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有12家,小于1大于0.8的上市公司的数量为30家;2002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12家,介于0.8与1之间的企业有30家;2003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10家,在0.8到1之间的企业的数量仍然是30家;2004年,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8家,比前面有所下降,介于0.8与1之间的企业数量为34家:2005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12家,在0.8到1之间的企业数为30家。5年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大于0.95的企业有13家,约占28%;平均值小于0.8的企业有6家,约占13%。

2001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有17家,小于1大于0.9的上市公司有27家,0.9以下的公司有3家;2002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为10家,小于1大于0.9的上市公司为34家,0.9以下的有4家;2003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上市公司有7家,介于0.9和1之间的企业有38家,0.9以下的上市公司有2家;2004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7家,小于1大于0.9的企业有37家,0.9以下的企业有2家;2005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企业有7家,介于1和0.9之间的企业有34家,其余的有6家。5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大于0.99的上市公司有22家,占47%;平均值小于0.9的上市公司只有3家,仅占6%。

2.2 效率分析与财务指标分析的相关性

效率计算结果中,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大于0.95的股票有:方正科技、G中广通、亿阳信通、G天成、G亨通、国电南瑞、航天信息、中国联通、华盛天成;G用友的技术效率值连续5年均为1;两个效率都低于0.8的股票有:青鸟华光、G华电脑、上海邮通、G飞乐、南京熊猫、新太科技。

我们将运用这些企业的财务指标来分析,看技术效率是否和财务指标有关。

2.2.1 主营成本比例与效率的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效率值最高的G用友,其主营成本比例明显低于其它股票,G用友5年主营成本比例的平均值仅为0.0812,其余没有任何一只股票的主营成本比例可以达到该水平。但是,两个技术效率均高于0.95的股票与均低于0.8的股票,两组别的主营成本比例却并没有明显差别。青鸟华光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都很低,技术效率的5年平均值为0.6546,纯技术效率的5年平均值为0.6626,其主营成本比例5年平均值为0.5420,而技术效率高的组别中,大多股票的主营成本比例远高于这个值。方正科技技术效率5年平均值为0.959 8,纯技术效率5年全为1,而主营成本比例5年平均值0.9136,高于上面所列的所有股票。2002年其技术效率值为5年最低值,而主营成本比例也为最低值。

因此,可以看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反映经营效率的主营成本比例的变化关系没有确定趋势,除了G用友的主营业务成本明显低于其它股票之外,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主营成本比例几乎没有联系。

2.2.2 经营毛利率与效率的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除了个别股票,技术效率高组别的股票经营毛利率普遍高于技术效率低组别的股票。

GN友的经营毛利率最高,为0.8969,远远高于其余股票。方正科技比较反常,经营毛利率为所列股票中最低,而其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却都很高;青鸟华光的经营毛利率反而很高,5年平均值为0.4482,而且经营毛利率的变化与技术效率的变化不相对应。

就组别而言,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高的一组,其经营毛利率的平均值为0.4243,而下面一组的经营毛利率平均值为0.2023,两组经营毛利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可以看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高的一组股票经营毛利率普遍高于效率低的一组股票。

3 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

篇4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1],“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贯其全境。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五国最主要的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中亚经济总量的七成,其中信息技术产业是哈萨克斯坦当地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随着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市场的开放,垄断和封闭蕴藏的能量大量释放,发展潜力巨大。

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包括三个层面: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支撑层面。基础层面是一个无缝衔接的高速信息通讯网络,它以公用电信网为主体,是各部门专业应用信息系统的通讯平台;应用层面是建立在基础平台上,面向社会各行业信息应用而组建的各种应用信息系统、各种专网、服务系统和各类公用、专用数据库;支撑层面是保证组建信息基础设施能够实现的条件和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管理机制、资金、技术标准以及各种从事信息产业的不同层次的管理技术人员等。[2]

1 从基础层面来看

据统计,截止2014年年底,哈萨克斯坦固定电话线路数有435.34万线,其中居民使用350.33万线,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线路有119.18万线。安全的互联网服务器105台,每100人互联网用户有45户,固定互联网用户210.09万户,使用固定高速宽带互联网用户209.32万户,使用移动高速宽带互联网用户983.86万户。对比2007年和2014年的数据,固定电话线路数增加了26%,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线路增加了37%,固定互联网用户增加了82%(见图1),此类数据说明其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固定互联网的用户量激增。哈萨克斯坦的移动网络包括GSM和CDMA两部分,GSM网络覆盖已经达到全国范围内75%,已入网用户为200万,普及率约11.7%,CDMA 800M网络覆盖达到全国范围内60%,用户约为10万人,后期CDMA 800M扩容计划正在进行中。

2 从应用层面来看

哈萨克斯坦整个信息技术市场从结构上被划分为了四个部分:硬件、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和通信。

2.1 硬件

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硬件市场在哈萨克斯坦占据主导地位,它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所占的份额为79%。据哈国官方统计,哈国个人计算机市场年均增长率在15%-20%之间。根据国际数据咨询公司(IDC)《哈萨克斯坦个人电脑季度跟踪调查》,称哈萨克斯坦2012年PC电脑(包括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销售量达85万台,同比增长24.4%,其中零售连锁店笔记本销售量增长42.2%,企业台式电脑销售量增加31.7%。2012年哈萨克斯坦的电脑总数达到63.16万台,通过图2可以直观的看出,该国的电脑数量从2004年到2014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2009年实现了倍数级的增长,2013年达到了一个峰值,比2004年增加了94%。结合2004年至2013年计算机等贸易总额汇总表,可看出计算机贸易额度自2004年逐年呈现递增趋势,2013年计算机、软件等贸易额比2004年增长79%,电信设备比2004年增长了83%。虽然哈萨克斯坦PC市场受全球PC市场经济不景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大量涌入以及受到对于虚拟技术和云技术应用的制约等影响,导致PC市场需求下降。

2.2 软件

在哈萨克斯坦,从事信息技术行业的公司有400多家,40%的公司集中在阿拉木图市,22%的公司设在阿斯塔纳,其他的公司分布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巴甫洛达尔等城市。其中软件占据了信息技术行业的半壁江山,目前哈国有200多家软件公司,很多大的软件经销商来自于俄罗斯,除主要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外,也与其它公司一起销售本土软件开发商的产品。有些经销商也会与终端用户合作,开发一些定制的程序。但是,最近几年特别是经济危机后,大部分软件产品出现销售下降或增长放缓的现象。

在软件产品份额方面,哈萨克斯坦的本土软件产品占据着约四分之一的市场,其余的四分之三被国外的产品占据,西方产品大大超过俄罗斯和本地供应商提供的产品。

此外,哈萨克斯坦软件产品市场增长势头非常强劲。除了2009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软件市场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各年均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率。据专家预测,今后软件业将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每年增幅可达150%。

2.3 信息技术服务

信息技术服务在信息技术市场上仅次于硬件市场排在第二位。哈萨克斯坦统计署的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服务形式中,软件开发和技术维护方面的咨询服务在哈萨克斯坦用户中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与维修、计算机设备供应和网页制作有关的服务。这类收入占信息技术市场总收入的43.8%。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信息技术服务占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市场的14%。现在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乃至国家机构开始向国内的信息技术专家寻求帮助,许多公司在选择优质的技术服务时倾向于质优价高的控制系统和ERP系统。

根据图4数据可以看出,哈国的信息技术服务总额呈现波形递增,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服务额比2008年下降了18%,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2010年服务总额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增幅达到30%,从2010年开始至2013年服务额基本保持在27%的增幅,经济总量逐年递增。

2.4 通讯

信息技术产业的另一个组成部分通讯产业也在迅猛发展,它是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产业中附属性最大的行业,但是该行业仍具有一定的垄断特征,哈萨克斯坦电信公司几乎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是导致哈国互联网和通讯服务费用相对较高的直接原因。

在哈萨克斯坦计算机技术市场中,通讯服务费用占市场总成交额的近1/4,主要体现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无线上网和无线数据交换业务收费较高。根据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的信息技术报告,在世界114个国家中哈萨克斯坦的移动通信资费水平排在第42位,资费低于俄罗斯的资费水平,这将有利于相关产品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通过图5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占据通讯服务首位的传统行业长途电话、国际电话通信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互联网服务和移动通讯的服务额度和增长速度均名列前茅。

3 从支撑层面来看

哈萨克斯坦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制定并推行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

2003年7月,哈政府专门成立了哈萨克斯坦信息及通讯署(Агентство 了哈萨克斯坦信息及通讯署(Агентство ),由该部门制定和执行国家关于信息化和通信的政策,参与解决信息化和通信领域私有化问题。

同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签发了另一个总统令,要求在阿拉木图附近新建高科技信息产业园区,鼓励外商投资信息产业。但同时哈政府也规定了在电信领域成立合资企业时,外资所占股比不能超过49%。

2009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签署了一份《修正和补充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信息和通信网络行为》的法案,其下议院马日利斯2009年通过了该法案。国家开始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测,对互联网的信息进行严格限制。该项法律把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 包括博客、论坛、聊天室、网上商城、电子图书馆和网络电视等全部归属到传统新闻媒体的范畴,互联网资源必须按照规定,像传统媒体一样在当地官方媒体登记注册,并遵守相关传统媒体的法律,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

前几年,哈国采取大量措施促进投资结构转变。为促进投资结构向“非资源”领域转变,哈国对经济优先发展领域如何吸引外资进行立法,立法规定了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等实物保障,对于投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旨在生产高技术和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战略项目,规定7年内免予征收土地税和财产税,以及对企业使用天然气、电力,购买地块、建筑物的花费予以补助。此外,哈国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招商引资,为更好地吸引外资,设立了出口和投资促进署,对跨国集团公司在“非资源”领域的投资实施“一站式”办公。

4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通讯、计算机、网络、软件、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电子信息技术比较落后,其信息技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可以说,我国信息技术在哈萨克斯坦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因此,分析、判断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现状,对我国发展向西开放的信息技术产业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国家层面虽然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界定,但是业界和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平板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以及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次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包括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

    (二)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范围广,内涵变化快。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的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二是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型网络技术得到规模化应用,相关软硬件产品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基础设施向全覆盖和宽带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是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深入融合,已衍生出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网络动漫等诸多细分行业;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衍生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基础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数据传输与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并有效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进步。

    (三)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是信息技术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显着,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例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讯产业的革命,并渗透了各个学科和领域。二是更加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云计算将是未来产业服务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正在颠覆现有的产业竞争局面。三是重构产业链体系,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个产品或企业的竞争进入了全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整合及运营能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核心关键。四是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压力加剧,世界各大IT企业以延伸业务领域、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为目标,围绕产业新兴增长点展开并购及战略合作。面对各跨国IT巨头更为频繁的兼并收购,以及由此在产业链各环节逐步确立的整体优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压力会不断加剧。五是绿色IT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如日本提出要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韩国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也制定出各种利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构架。

    财政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的一个完整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历来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政府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各种政策手段体系中,财政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占领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而自主创新的正外溢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往往导致市场供应不足,需要政府采取政策予以干预,校正市场失灵。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措施调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培育和扩大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关的市场,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较弱,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产业化能力等。既涉及技术政策,也涉及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通过政府和财政政策进行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国外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实践也表明,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避免国内企业陷入重复探索和盲目竞争等“泥潭”,最大限度地降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代价和成本;同时,要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给予资金支持,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投入方式

    一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和环节,着力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成果产业化示范、市场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二是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划出一定比例,支持高科技园区内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在电子发展基金、集成电路研发资金、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安排上,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力度,集中力量突破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四是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除享受一般产业优惠政策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完善税收扶持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制定实施资格认证制度。参照或者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制度,制定实施资格认定制度,确定优惠政策的具体标准,解决新一代信息产业享受税收优惠的主体资格问题。二是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应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对信息技术产业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三是将税收政策支持重点放在补偿和降低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上,加大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进一步完善税基式的间接优惠政策,适当扩大间接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研发企业技术研发事前引导的作用。五是合理设计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期。六是延长软件企业增值税即征即返政策执行期,并适度拓宽该政策的适用范围。

    (三)灵活运用政府采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认定制度。要设立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和建立严格规范的认证制度。二是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三是尽快制定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政府采购目录。财政部门要将通过认证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及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中并向社会公布。对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信息技术产品目录》的信息技术产品和企业,国家要在预算安排、采购评审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四是强化财政预算控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要求采购人将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预算。五是优先采购自主创新国产设备。六是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

    (四)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篇6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外资引进技术与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距离,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虽然能够从对外合作的技术学习中获得支持,但是技术发展最终的目的体现于技术能力的获得,而不一定是仅仅以生产率的提高作为唯一的体现。本文从中国利用外资过程中主要关联模式下的技术发展活动探索在产业全球化进程下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能力的效应以及中国相关的技术战略。

1 国际生产网络下的中国信息技术产业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推进国际关联主要采取的模式是OEM(原厂设备制造)方式,OEM方式可以看成是一种企业之间的联盟形式,主要做法是供应商企业按照购买方的特定要求制造出成品,在购买方的品牌下在市场上出售。OEM购买方在设计、包装、造型和质量上影响制造方。同时,购买方干预供应商在设备、制造系统,以及质量控制系统上的水平,并给制造方提供建议,在许多OEM业务中,购买方对供应方企业的雇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使用以及维护设备,以及协助提高供应商有关的技能。OEM目前是我国本土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在生产合作上越来越普遍的方式。虽然OEM方式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双方就产品加工范畴内的合同关系,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技术能力水平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就该方式下产品购买方和供应方之间的技术关联而言,由于双方企业都有动机来保证OEM产品的质量,这意味着在许多情况下,购买方企业认识到提高供应方技术能力的必要性,在双方签定了协议之后,外国跨国公司(OEM的购买方)的工程师通常会驻在供应商企业中,推动技术转移以及必要的能力建设。因此,这个合作方式对OEM的提供方,即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般而言,在寻找新的供应方过程中有很高的交易成本,所以购买方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更换供应方,双方的合同关系一般能够维持得比较长。OEM对外国跨国公司的好处是能够使跨国公司找到低成本的生产者,同时也保持他们的技术优势。

对于信息技术产品而言,由于在价值链各个环节涉及的技术要求上巨大的差异性,以及产品自身鲜明的可拆分性和延展性,OEM方式作为与国外企业生产性关联(主要供应链关联)的初级阶段,随着产品供应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供求双方的合作将沿着ODM(Of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方)和OBM(OriRinal Brand Manufacturer,原始品牌制造方)方式攀升,供应方占据更高的价值链环节并实现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个过程与企业的技术能力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市场活动的发展阶段与技术发展的阶段是密切相关的(见表1)。

1.1 OEM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及其效应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企业的对外合作模式主要表现为给大型跨国公司进行OEM生产,这个模式除了受跨国公司的战略影响外,自身的市场活动的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阶段在技术创新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也表现为薄弱的国际市场活动能力。在这个情况下,企业强大的生产能力并不一定导致出口的成功,随着该产业日益竞争的激烈以及晶牌形象重要性的提升,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并不十分重要,在缺乏知名品牌的前提下,市场分销和开拓仍然是依赖于跨国公司。

由于OEM方式在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区内的中小型企业中广泛发展,已经呈现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趋势,但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上,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关键元件仍大量依赖进口。我国能够完全自主生产的通讯类产品门类包括程控交换机、电话机,这些产品都已经进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状况,而且,技术水平越低的产品,生产能力过程的问题就越严重,1998年,我国手机市场主要由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等品牌占领,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能力都非常有限,而在此后的几年里,手机的制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从开始时的不到5%上升到30%,但在国产手机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散件组装和整机组装阶段,掌握手机应用层软件和射频模块设计技术的企业不多,移动通信设备元器件与零部件的配套能力比较低,核心芯片(包括基带芯片RF芯片)、LCD、RF器件主要依靠进口。

虽然在OEM的实行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转移活动经常发生,但OEM方式并不是一个自动通往技术学习的一个渠道,它对于技术转移的实现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到,东亚部分经济体是唯一成功地实现了依靠OEM和OBM方式推动出口能力提升的经济体,OEM和及其高级阶段OBM方式的安排在这些经济体中带来许多创新性的因素,成为当地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优势的动态性源泉,虽然韩国已经走过了以OEM为起点借助跨国公司网络的平台发展自身技术能力的阶段,但目前的中国并不一定就将经历与韩国相同的过程。一些与中国开展OEM合作方式的日本企业认为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较低OEM方式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提升风险很大,因此日本企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将自己的技术通过许可证来转移(Tho,Urata 1995:303)。OEM方式本身并不一定自动决定企业获得的技术能力的高低,有能力的学习者的努力会在OEM方式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对能力比较低的企业而言,OEM方式让他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只能靠低工资来维持其竞争优势,企业所在的东道国必须维持这样的工资水平来保持直接投资的稳定的流人趋势。

1.2 外商与本土企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与本地产业技术能力

目前我国外资政策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高本土创新能力,采取的政策主要是鼓励高技术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以激励手段刺激跨国公司的创新性活动。

我国自1996年开始推出的对于外国企业设立这类中心的激励政策也促使了跨国公司本地R&D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跨国公司建立本地R&D中心也成为跨国公司已全球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类研究开发展中心大多是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跨国公司设立的,例如,英特尔投资的Intel中国研究中心,微软建立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到2002年年末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约有400余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近30亿美元。

考虑到技术的保密性和技术在行业内的领先,跨国公司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更加愿意设立独立型的研究开发中心。独立型的研究开发中心占了国外企业在上海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的41%。这个状况

在电子设备和软件等领域尤其突出。

这类研究开发机构的功能导向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大多集中在应用性研究和产品的开发,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很少,即以D(Development)为主,以R(Research)为辅,在创新活动上属于“二次创新”范畴。目前的一些实例表明,大型跨国公司新近投资的R&D中心中,兼有创新性研发活动的中心也开始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还比较低。二是与本地产业发展的联系相对较弱,由于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一般直属于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控股公司(非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一般被认为是企业的内部行为),同时也是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的一个节点,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整体战略,这对于研究开发活动中与本地的要素融合是不利的1。三是,在独资举办的研究开发中心的投资模式下,研究课题的设立和成果的应用范围都被纳入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下的技术发展和人力资源配置的政策框架下,与当地分支机构在跨国公司全球化价值链中的定位相一致。而且愈是技术领先的企业,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的形式,以便自主管理,保护知识产权。不少跨国公司开始采取直接并购当地企业已有的R&D中心的方式,加以改造,为已所用,这个过程中往往削弱原有研究中心创新性研究的功能,或者被迫根据新功能进行转型,导致现有资源因重组而引发的额外成本。

除了在当地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外,跨国公司与本地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构成了技术关联的一种模式。但是,在外商投资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过程中,跨国公司对合作的最终成果一般都提出了独享知识产权的要求。

2 国际化开放背景下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

对中国而言,现实的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与中国加入WTO的现实使外国厂商进入我国市场的限制越来越少,在信息技术产业中,核心技术的“先人为主”特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产业长期性的创新水平提高。这里存在着一个利用外资与技术战略的自主性关系的命题,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需要将产业发展目标融合到利用外资政策中,协助工业部门的技术升级。合理的战略定位是在扩大外资研究机构的“二次创新”效应的同时加大本国自主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力度,而后者的重点利用政府力量替代部分残缺的市场,通过各方面政策及其相互协调,给技术创新以整体性的推动,探索技术创新的后发展道路。

对中国而言,除了以培育风险资本为目标的制度创新外,需要国家在以教育和科研资源储备为核心的关键要素上发挥积极作用,提高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韩国曾经是20世纪70、80年代整个亚洲地区OEM生产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国家,通过多年的OEM方式的实践,成功地实现了从技术学习阶段上升为技术能力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政府有效的干预手段。韩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见表2)有效地刺激了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努力,同时对全社会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这些因素都贡献于本国企业OEM的国际化生产活动中的技术能力建设,使韩国成功地以OEM生产为基础推进了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借鉴韩国的经验,我国今后的技术政策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领域:

一是加强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的研究推动创新能力的培育。除了现有的针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鼓励措施以外,需要在政府相关部门介入下关注和重视基础性的研究,它作为WTO规则下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The WTO Agreement on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简称ASCM)中被允许的国家对技术发展的资金支持行为,可以避免补贴活动中的争议。根据因此,我们对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资助需要更多地放在支持产业研究和前竞争开发活动阶段的R&D,把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作为今后我国科技补贴的重要对象。由于这个研究领域针对的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所获得的收益在短期内不大,但是它们可以积累起来产生很大的长期效益,能够像其他公共基础设施一样,使整个产业甚至整个国家受益,由于短期内的投资回报很少,企业一般不愿意投资,客观上要求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进行投资活动。这一投资行为在发达国家也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欧洲国家,这个措施已经成为政府公共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国需要把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技术培训、咨询、测试服务等方面的扶持转移到基础技术的研究范围内,避免与对我们构成约束的WTO规则相违背。

二是提高公共科技水平与加强政府采购支持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一方面需要国家扩大研发投入,提高公共科技水平。公共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缩短技术开发周期,提高研究机构进行技术转让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高水平的公共科技水平能够转让时要价太高,让企业无法接受。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政府采购作为引导投资规模和方向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采购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风险,现实中这个方式尤其对本地企业的创新有一定促进作用。政府采购实施的对象应放在处于产品开发早期或未成熟阶段的产品,采购的策略包括预付定购金、以略高于成分和进口货的价格购买等,当然,这类采购要有严格的标准,并坚持平等、公开的原则。

三是重视自主技术标准的发展,提高产业安全。技术标准的掌握在我国未来该领域中的技术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标是在现有的国际技术标准中寻求中国的位置,尽快摆脱一直扮演的“快速跟踪者”角色,挑战占主导地位体系标准。中国开发自主技术标准是应对信息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不断升级的一个积极的对策,是提高在该产业国际分工利益分配中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在这方面存在两方面有利条件,一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为这样一个潜在容量巨大的市场设立一套标准无疑是有可行性的;二是中国具备独特的语言,构成一个天然的优势,我国可以在汉语特有的平台上在包括信息技术、通讯及生物技术等领域里开发相关的技术标准,并利用广大市场来加速推广的进程,从国内企业扩大到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这无疑将成为我国改变在这些新兴产业上的利益分配格局的一个契机。

目前,在电脑和通讯产品领域,我国制定标准的一些事例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包括:自行研制的电脑微处理器(“龙芯”);自主的DVD换代标准EVD(增强型多媒体盘片系统)标准;自己开发的新的数码音频标准AVS(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取代MPEG(活动图象专家组);自己开发用于数字设备交流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IGRS);新一代的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2003年底,我国信息产业部颁布了自己制定的WAPI无线局域网标准以来,引起了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强烈关注,这个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技术标准对技术和经济竞争主导权的重大意义。

3 结 论

对中国的本土企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发展不仅仅包括从“免费获得的国际平台”那里被动地获得外国的技术蓝图,为了使能够实现可持续的技术发展,他们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国内能力。需要通过外资政策和国内技术产业政策的配合,在扩大外资研究机构的“二次创新”效应的同时加大本国自主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力度,重点利用政府力量替代部分残缺的市场,通过各方面政策及其相互协调,给技术创新以整体性的推动,探索技术创新的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

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 中国社会科学工业经济研究所.2003中国工业发展报

告――全球制造业分工中的中国[M].北京:经济管理出

版社,2003.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

篇7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4

一、引言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为走出危机阴霾,各国面临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力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苏的产业发展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中国立足于渡过当前危机难关,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当仁不让的战略决策。从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被作为重点推进的对象。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位列第二位,充分体现了其战略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涵盖量大、应用范围广,与传统行业结合的空间大,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将远远超出本行业的范畴。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入手,进而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以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创新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以及理论指导。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在产业创新的内涵上有开拓性的研究。Schumpeter(1934)认为,创新的本质是“产业突变”或“创造性破坏”,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国家内生需求的主要任务。他最早提出了产业创新包括采用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组织化等五种组合的情况;Freeman et al(1987,1997)指出产业创新是系统概念,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Malerba(2002)在进化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产业创新的系统理论。他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由知识、技术体系和以及之间的联系网络与制度等部分组成,产业创新就是由这几部分共同进化而导致。

至于怎样界定产业创新绩效,普遍的观点认为产业的创新绩效主要取决于对创新过程的高效率管理(Amit and Schoemaker,1999);也有的观点认为产业创新绩效不仅是绩效的过程,还是创新元素的组合。这当中主要包含了环境需求、生产程序、产业市场以及人口组成等变动元素(Drucker,2003);Hagedoorn Cloodt(2003)将产业创新绩效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上认为产业的创新绩效是从创新的成果引入市场的力度的结果来衡量,广义上认为是将概念的出现到创新发明,为整个相关市场所带来的创新发明、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绩效,从而推动形成产业。

如何测定创新绩效在创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一直倍受关注,自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的外溢效益、扩散效应对生产率的影响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该理论的提出者Romer(1986,1990)关注了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或者是R&D的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研发和创新过程加入生产函数模型,得出微观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果会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经济增长。Bernstein & Nadiri(1991)发现创新的溢出可以使得可变成本降低并增加产量,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还有其它大量的研究证明这种外溢效应对企业绩效的显著正影响(Grossman and Helpman,1991;Nadri,1993;Wieser,2005;Aiello and Cardamone,2009)。

国内学者在对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也都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产业创新及产业创新绩效。在产业创新内涵上,杜义飞等(2007)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分析了产业创新的内涵:如果企业从产业的层面来审视创新活动,那么其创新效益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效益,引出交叉互换式的创新活动,从而实现产业创新;黄顺春(2008)认为产业创新的概念主要涉及产业创新的主体、产业创新的范围以及产业创新的表现;韩红丽(2012)则认为产业的创新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实现价值的发现和再创造,进而进行产业分工协作形成战略竞争合作机制,形成新的价值创造系统而实现。在产业创新绩效上,高建(2004)认为产业创新的绩效包含过程绩效和商业绩效,商业绩效即企业在技术、产品等产出成果在其商业带来的贡献;陆国庆(2011)出于对创新外溢效应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板上市公司进行了绩效研究,得出企业创新绩效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等呈弱正相关关系,与产品毛利率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刘伟伟(2012)按照过程绩效和商业化绩效分别测算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绩效,得出企业在知识资本形成阶段的绩效要显著高于商业化应用阶段的绩效,企业的整体创新绩效与商业化应用阶段绩效高度相关的结论。杜勇(2014)等也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及企业获利能力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相关研究中尚未对产业创新内涵及产业创新绩效在得出一致结论。本质上,产业创新是典型的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创新的投入包括资金设备、人员投入等,创新的产出主要有专利、产品。总的来说,在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当中,投入与产出是关键,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世界银行《工业技术发展项目案例研究报告》中认为,创新绩效可以通过对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价。徐鸿和杜国良(2014)通过对新三板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当期的绩效呈负相关的关系。本文认为由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当年的创新投入产出并不全是当年的研发费用投入的结果,短期内研发投入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在R&D活动上的财务支出在增加产品开发成本的同时,还会占用企业的资金,减少了企业其他方面的投资;加之市场对创新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取得的成果也不能马上得到市场的认可,利润增长率短时间内不会很快增加。除了考虑到创新的时滞问题,还要考虑带研发投入指标数据的全面程度和真实程度问题。已有研究认为,R&D 投入也应包括了长期设备的购买。此外其它企业、产业或者机构研发产生的知识外溢带给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能体现在数据上。财务报告给予了企业在创新投入归类上的自由空间,且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创新投入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硬性指标,申报过程中存在虚列费用风险。这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导致研发投入的增加不能带来企业绩效的提高。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研发投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绩效负相关。

有关创新产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且这种结论的不一致呈现出地区性、行业性的差异。Creponetal、Duguet、Mairesse(1998)运用CDM模型对法国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以专利或新产品销售额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发现企业生产率和创新产出正相关;Feng et al (2008)通过分析中国纺织行业和医药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创新产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正;陆国庆(2011)的研究显示企业绩效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王小童和高昌林(2013)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创新产出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也有不少研究成果表明创新产出与创新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或是呈现出负相关关系(Benavente,2006;Mohnen,2006;谢芳琳,2013)。因此,本文不对创新产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作出假定。

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安同良、施浩等(2006)研究发现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大企业的 R&D强度存在着倾斜的V型结构关系,即对小型到中型的企业来说总资产规模越大,其研发强度越低。企业在由小型向中型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会逐渐将部分资源投入到研发之外,例如购置固定资产、加大员工比例,从而就导致了研发投入强度减少,而本文样本公司大多已经是发展稳定的中型企业,可以理解为大多数研究对象已经有一定的创新产出累计,且有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Carolan,2008;王小童等,2009;李常洪等,2013)。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企业规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呈正相关性。

四、研究方法及模型设计

(一)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利用CDM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对创新转化过程中的变量进行参数或非参数转化,实证探究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间的作用机理。Creponetal(1998)最先提出CDM模型,其核心思想为企业的R&D投入通过知识生产过程,在企业的运营下转变为知识知本,推动企业的创新,最终为企业产出带来效益。据此可将企业的创新绩效评价划分为创新投入阶段、知识资本转化阶段、生产率提升阶段。Aiello & Cardamone(2009)在该CDM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了创新外溢效应的新模型,完善了最初的CDM模型。CDM方法使得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在模型上建立了连接,并最终通过模型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使得后续的创新绩效研究脱离单纯的对指标数据的讨论。基于此,本文亦采用CDM模型作为测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方法。

(二)CDM模型

1.创新投入阶段方程

(1)

(2)

方程(1)分析企业创新投入决策的影响因素,x0是解释向量,b0是相关系数向量,μ0误差项,gi*是创新投入决策虚拟变量,若企业从事了创新活动则取1,没有从事创新活动则取0。方程(2)表示创新投入强度的影响因素,k代表企业的人均R&D投入量。x1为影响企业创新决策及企业人均R&D投入量的各因素组成的解释变量向量,主要包括经营现状、市场份额、需求大小、技术推动、企业规模和行业特征等6个变量。

2.创新转化阶段方程

(3)

方程(3)表示创新投入成果的转化,ti*代表创新成果及专利数量或新产品销售比例;x2是影响知识资本转化因素组成的解释向量。

3.生产率提升阶段方程

(4)

方程(4)表示创新成果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其中q表示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出或人均销售收入);x3为除了创新投入以外的影响企业生产率因素组成的解释变量向量。

4.综合以上三阶段方程,可以得到创新绩效方程

(5)

方程(5)用以表示创新活动从最终对企业生产率或者业绩的影响,其中;;。

CDM模型把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生产率指标结合在同一模型中,使多个指标相结合,对创新绩效的研究更加合理、有说服力。

(三)模型设计

依据CDM模型,结合国内外创新绩效相关研究,本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创新过程分为:创新资源投入阶段、产出形成知识资本阶段、公司经营绩效阶段。创新投入阶段选用研发费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实际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府对于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故本文选用实际税率作为投入阶段政府支持力度。创新产出采用当年申请的专利数和软件著作权衡量;经营业绩指标方面,本文采用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结合上述三阶段构建企业规模、创新投入产出与经营绩效的线性计量模型如下:

lnYi=a+a1lnXi1+a2lnXi2+a3lnXi3+a4lnXi4+a5lnXi5+a6lnXi6+a7lnXi7+σ

模型涉及的相关指标如下表1。

表1 模型变量及定义

公司绩效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Y) 公司当年净利润占股东权益余额比

创新投入产出 研发投入(X1) 公司每年研发费用

技术人员比重(X2) 公司每年末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数的比例

专利数及软件著作权等知识资本(X3) 公司当年申请专利、著作权的数量

实际税率(X4) 当年所得税费用占利润总额比,衡量政府给予的间接补贴

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 总资产(X5) 公司每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

总股本(X6) 当年年末总股本

公司年龄(X7) 公司成立日期到当年年末的时间跨度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9--201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在2009年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因此本文选取从2009年开始选取样本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内从中国财经网得知共有5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A股上市公司,剔除ST样本公司1家,故本文选取剩余49家当中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作为样本。样本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财经网,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和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公司2009-2011年的经营绩效变量、创新投入变量、企业规模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2。

从表1可知,经营绩效方面,近三年,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分别为0.113、0.144、0.11,标准差分别为0.116、0.128、0.212,可知样本公司近三年的经营绩效基本稳定,2009-201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状况良好。创新投入方面,样本公司的专利数、研发费用、技术人员比重都有所增加,而替代政府支持力度的实际税率略低于高新企业界定的优惠税率15%。企业规模控制变量方面,样本公司的总资产、总股本呈逐年递增趋势,企业规模逐年扩大。

2.回归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表3、表4、表5所示结果。

表3 模型汇总

模型 R R2 调整R2 方 标准估计误差

1 .706a .498 .424 .074

a. 预测变量: (常量), 实际所得税率, 专利数(项), 技术人员比重, 公司年龄, 研发费用(元), 总股本(股), 总资产(元)。

表4 Anovab

模型 平方和 df 均方 F P

1 回归 .234 8 .029 5.333 .000a

残差 .681 124 .005

总计 .915 132

a. 预测变量: (常量), 实际所得税率, 专利数(项), 技术人员比重, 公司年龄, 研发费用(元), 总股本(股), 总资产(元)。

b. 因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

表5 模型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P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12 .026 4.343 .000

总资产(元) 1.488E-11 .000 2.283 3.352 .001

公司年龄 -.003 .001 -.196 -2.239 .027

专利数(项) -.002 .000 -.476 -5.427 .000

实际所得税率 -.074 .101 -.058 -.730 .467

技术人员比重 .000 .000 .143 1.706 .046

总股本(股) 4.426E-11 .000 .286 .906 .367

研发费用(元) -1.509E-11 .000 -1.951 -3.273 .001

a. 因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

从表34可看出模型相关系数R为0.706,判定系数R2为0.498,调整后R2为0.424,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进行样本回归分析。从表3可知模型统计量F=5.333,相伴概率P=0.000

(1)从创新投入来看,创新经营绩效与技术人员投入呈正相关,与研发费用、专利数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实际所得税率相关性不明显。经营绩效与技术人员比重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样本公司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平均在40%左右,其中个别公司达到了90%以上,可以看出在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中,技术人员作为企业研发的重要人力资本,对公司创新研发带来技术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技术人员的比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力度,为企业带来收益,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成立。

经营绩效与研发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经营绩效与研发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1;而研究表明代表创新产出的专利数与企业经营绩效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指标本身的缺陷,即用专利数作为创新产出指标本身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专利带动生产率或企业绩效的提高存在时滞性,而且专利的审批也需要时间,在两年的观测时间内存在时滞。

经营绩效与实际所得税率间间无显著性关系。实际税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投入,从样本企业实际税率的统计结果上看,样本公司三年平均的实际所得税税率为12.6%,低于国家所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有的15%的优惠税率。国内在研究中国企业R&D行为指出企业在申请R&D补贴时经常发送虚假的创新信号以获取政府R&D补贴。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享受到了同样的税率优惠,这也说明了实际所得税率对经营业绩没有太大的影响。

(2)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创新绩效与总资产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公司年龄呈负相关,而与企业总股本显著性不明显。

总资产与经营绩效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即企业规模的加大对经营绩效的提升有显著效果,证实了假设H2。企业创新绩效与公司年龄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企业经营绩效与总股本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创新实力更强,有成熟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基础,对创新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总股本平均在5亿股,总股本较低,可理解为在这规模下公司股本对企业创新带来的经营绩效不明显。

六、结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也是中国经济实现自主创新成功转型的希望所在,对这一公司群体的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亦存在不足,如数据样本的有限性、专利、研发费用指标衡量的不全面性以及创新投入产出的时滞性问题等,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更全面地考察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安同良,施浩.L.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 R&D 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6(02).

[2]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10).

[3]李常洪,郭嘉琦,宋志红,范建平.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企业绩效:基于CDM模型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5).

[4]陆国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5]王小童,高昌林.基于CDM模型的创新测度研究[J].统计研究,2009(03).

篇8

【中图分类号】F1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67-01

前言

我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电子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信息服务范围逐步拓宽,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初见成效,已建成经济、科技、统计、银行、邮电、电子、铁路、民航、海关、气象、人口等国家信息系统,建成了国家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开发感测系统、智能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应用技术系统,同时建设了一批较大型的数据库,并且已开始高质量地建设移动网、光纤传输网、信息网、智能网和图像网,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仍然相当落后,信息产业整体实力仍较为薄弱,信息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为40~60%,而我国仅为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要落后15~20年。我国信息产业市场被外国产品挤占现象十分严重。如在移动通信行业,几乎所有的国际著名的电信公司都已蜂拥而至,国内1500亿元的通信产品市场约八成已被外商占领。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在信息产业总值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和信息开发与应用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 信息内容短缺,信息资源开发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

目前大量无序和分散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而无法上网公布传播,在资源配置上出现了各行业和地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地方信息封锁和行业信息垄断导致国内信息资源重复配置、信息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全社会共享。信息服务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用行政性职能分工代替产业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不仅导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是我国信息服务市场实现有效竞争的主要障碍。电信业的垄断经营严重制约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通讯资费过高,我国因特网个人用户价格平均是美国的5~6倍,而我国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1/20,昂贵的通信价格加大了信息服务企业经营成本,不利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我国信息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较高的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还相当薄弱。

二、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相应对策

(一) 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统一指导,统一规划

政府对信息产业市场的宏观管理应转变到贯彻信息产业政策上来,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革按行政职能划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在国家权威部门的领导协调下,制订统一标准和规范,确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安全有效运转。具体来说,研究制订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拟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以及分阶段实施的方案,组织协调跨部门、跨地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重大信息工程项目的建设,协调、指导重点城市与重点地区信息市场建设,组织研究国家信息化市场建设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关共性技术及应用标准,以适应信息产业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三) 提高全民信息意识,增加对信息基础设施和科研开发的投入

要加强信息知识宣传,普及信息的基本知识,更新人们传统的信息观念,充分认识

到信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将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的增长速度,信息资源已成为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人类资源之一,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增加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开发平台、通信等关键技术上仍落后2~3代,关键技术及产品依然受制于人,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为此要制定信息技术政策,加大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信息的组织加工,依照分类规范,建立数据库,将各种信息所涉及的人类智力成果,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和组织,以便用户能够按照一定途径检索到这些信息,还要注重培养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信息人才,适应细分化市场的需求。

(四) 加快信息市场立法,抓紧制订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已成立了互联网络信息工作委员会,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电信服务标准》,这些法规的施行,使我国信息市场具有了域名管理、目录服务的能力,明确了电信服务准则,将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但尚需在信息资源领域制定《信息资源法》、《信息公开法》,明确以保证信息安全和促进信息公开为目标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公开化的一般性指导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在信息传输领域制定《电信法》,明确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开放基础电信市场,引入有效竞争,提高电信企业服务质量;在信息应用领域,制定《信息市场法》、规范市场信息交易和服务行为,保障信息企业及用户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对过去不适应当前信息发展需要的法规进行清理,一些不利于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产业市场发展的法规应尽快修订或废止。要加快制定关于电信业开放的法律法规,按照公正公开和非歧视的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电信业的竞争提供法律依据。

(五) 保护知识产权,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知识产权对信息技术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确定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主导地位,激发企业拥有更多发明专利。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竞争的焦点是高素质人才、核心技术人才。进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培训的投入,调整用人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海外人员,鼓励留学生回国投身祖国建设。

综上所述,全球信息化引起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同时信息化发展,不仅导致一系列新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出现,而且还向传统产业部门渗透,使传统产业部门日益信息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各传统部门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个信息经济时代,我国要发展信息产业首先要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了解IT发展趋势,将帮助我国找出差距,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相信不久,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正龙.信息产业定义与范畴的新界定[J].科学研究,2003、1

篇9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997.

[5]NELSON R R.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5,(3):56-61.

[6]Michael E 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215-235.

[7]Chyau Tuan,Linda FYNg,Bo Zhao.Chinas post-economic reform growth:The role of FDI and productivity progres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9,(3).

[8]万大发.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与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论坛,1996,(5):31-32.

[9]罗芳,王琦.产业集群的涌现性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6,(11):178-180.

[10]王鹏,赵捷.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创新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2002-2008年的省际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4):53-60.

[11]朱丽萍.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激励规制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2]邓维斌,唐兴艳.SPSS19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3]耿海清,陈帆.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47-51.

[14]朱伟珠,李春发.京津冀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及协调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6,(6):103-108.

[15]关晓琳,卢文光.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8:50-53.

[1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碳机理及碳减排格局、路径研究[C].中国经济时报,2014-10-17.

[17]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J].安装,2008,(1):6-8.

[18]中国综合经济区碳减排:类型分区与政策建议.http:∥/xsyzcfx/20141017/4-4-2884606.htm,2016-05-12.

[19]张承伟.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差异时空演化及动因分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篇10

挑战与机遇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虽然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方面说明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和支撑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下,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发展增速来看,信息通信技术所引领的产业经济增速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014年已达到GDP增速的两倍。另外,随着包括移动电话用户数、移动宽带用户数以及4G用户数在内的国内移动用户数量的与日俱增,用户素质的增长率也在同步加强。现在,我国的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用户的40%,如此庞大的用户数使我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通信市场。

同时,陈山枝提到,随着我国移动用户和流量的增长,信息通信设备和技术已经成为支撑我们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在新机遇下,我们要将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实现供应制造的智能化,进而实现未来高效的协同制造,为最终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及推进智能制造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不过,尽管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全球竞争,我国在核心芯片、关键元器件,特别是像视频和模拟器件等方面还是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我国在前沿技术发展的引领能力仍然相对薄弱,关键技术与国外还有明显差距,这都是未来我国信息通信产业面临的挑战。信息通信技术前景可期

陈山枝表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还是朝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的方向发展。2020年的目标是信息通信设备产业技术和产业能力能够进入到世界强国行列,并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到2025年,信息通信设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和整体的实力大为增强,产业综合实力位列世界强国前列。

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关键领域,分别是:无线移动通信产业、网络设备产业和计算机与服务器产业。随着移动宽带用户以及移动终端用户量的持续增长,估计到2025年全球会达到60亿的节点,那时个人拥有的终端设备数量同样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这说明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都十分广阔。

“伴随着4G的广泛应用以及未来5G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国际标准产业的主导产业。从目前国内市场的发展形势来看,2020年智能设备、移动终端的市场份额将达到75%,终端芯片大概是35%。在全球市场上,到2025年我国的移动设备会达到45%的市场份额,终端芯片会达到20%。 这样不仅会使得我国获得领先的技术标准,也会使我国无线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未来国际通信市场上取得巨大的进步。”陈山枝如此说道。

另外,新一代网络设备产业在未来也会得到持续平稳增长。我国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国产通信设备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能够实现全球领先,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国产路由器和交换机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能占到20%。

未来高性能的计算规模成长以及全球服务器市场会保持高增速。我国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能达到30%,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

那么2025年的目标就是国产高性能的计算机与服务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特别是国产高端的服务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陈山枝表示,总体来说通信设备技术产业支撑“中国制造2025”是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基础芯片元器件加上一些信息通信的关键技术。另外,万物互联的5G网络加上安全可控的高灵活的核心网络。同时包括云计算、云存储以及大数据和信息处理技术。

应用示范 产业协同

在移动通信方面提出5G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工程,主要目标是实现我国5G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和应用的全球领先,特别是是实现资管公网、专网和国防等领域的应用;第二个应用示范工程是建立新一代网络创新与应用示范;第三个应用示范工程是关于安全可控,全国产的材料以及软硬件协同创新工程。未来我国还会建立一个可控可信以及网络规模不小于四千多个的差异化服务质量,以保证虚拟网络运营服务监控的示范工程。

篇11

1 绪论

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它对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根据对各国的测算,20世纪初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约15%,40-50年代上升到40%,70-80年代达到60%,90年代已经高达70%以上。美国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对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对人均资本的贡献率为15%,对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3%,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在1950-1962年间,英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9%,德国为81.9%,日本1952-1968年为65%,韩国1955-1970年为56.4%,香港1955-1970年为46.5%,中国1952-1982年为19% ,1979-1990年上升到30.3% ,1991-1995年达到40%。这说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近30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作为关联度和带动度极强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美国和日本,韩国和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成了国民经济中最大的支柱产业。现代信息产业已跃居美国头号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已占出口总值的40% 。中国信息产业近10 年来年均增速达到32%,大大高于其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对传统产业的设备进行改造,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结构变化,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总体来看,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已渡过了早期的制造业代工的阶段,进入了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驱动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在创新理论中,技术创新主要是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单位产出的投入。相比较而言,产品创新更为重要。在产业层次,R&D的大部分是用于新的、质量更高和性能更好的产品创新而不是工艺创新。例如瑞典工业R&D总量中,75%-90%用于产品创新,美国为68%,日本为36%。无论是何种创新,其最终影响必须体现在产品或服务上,才能对创新予以真实和准确地评价。在本文研究中,技术创新的内容遵循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技术创新表现为企业或产业对现有技术有效组合运用、创造和吸纳各种新技术知识,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本文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第二部分定义了技术创新的指标和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的实证框架。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国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增长的速度。第四部分检验了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与信息技术制造业产出绩效的相关性,重点分析了R&D投入对产品和产出增长的影响。第五部分分析了技术创新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以R&D经费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百分比衡量的R&D投入强度是影响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第六部分对技术创新促进高技术产业增长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2  指标体系与分析框架

中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OECD的产业分类标准,确定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界定为信息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使用投入和产出二类指标进行量化。投入指标包括R&D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二种,经费投入分为R&D总经费投入,R&D内部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投入和技术引进投入五个指标。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也使用了五个指标。一是以新产品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实际产出。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新产品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收入,代表了所有技术创新投入要素或相关要素的最终产出。二是以出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相对产出指标,它是衡量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该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指标。三是以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潜在产出指标。专利是创新的一种成果,代表了发明创造实现商业化的潜在机会。四是产业的总产值,衡量产业的生产能力。五是产品销售利润,表示产业获得收益的大小。分析所采用的指标及其含义下表1。

实证分析应用了Pearson关系矩阵检验了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辨别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建立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回归方程,确定技术创新对新产品产值、产业的产出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3  技术创新投入与增长绩效

3.1 中国的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信息制造业1995年R&D总投入为30.2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8.9%,企业投入占80%。2004年总投入增加到428.47亿元,政府投入比例下降到2%,企业投入比例上升到87%。10年R&D总投入增长了14.1倍,增长速度远高于其它行业。其中,1995年政府投入信息技术产业的R&D经费为2.78亿元,2004年增加到8.37亿元,增加3.1倍。企业投入从24.85亿元增加到317.17亿元,增长了12.76倍。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产业的R&D投入一直以企业为主导,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企业从销售收入中的投入。

数据来源:2002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在产业的技术创新的构成中(见表3), 从事创新活动的机构数量从1995年的964个下降到2003年的537个,但2004年恢复到847个,处于不稳定的变动状态。但参与技术创新的总人数则不断增加,年均增加8千多人。从事技术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也增加了5万多人。各种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比例变化非常明显,从1995年到1997年技术改造经费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到了2004年比重最小,而新产品研发经费和内部经费从1995年的比重最小发展到了2004年所占比重最大。2004年,这两项投入占到了全部经费的85%左右。技术创新投入在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以技术改造和引进为主,而从2000年以来则明显转移到R&D和新产品开发。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引进和改造向自主创新变化。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002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2 信息技术制造业的产出增长和经济绩效

1999年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总产值为2536亿元,产业附加值为636亿元,实现利税186亿元。到2004年,总产值达到22699亿元,产业附加值为4592亿元,实现利税1031亿元。十年间,总产值增长了8.9倍,年均增加2000亿元,附加值增长了7.2倍,年均增加395.6亿元。利税增长了5.5倍,年均增加84.5亿元(见表4)。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非常明显。占中国经济产出约10%,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

而反映技术创新成果的新产品产出,在1999年的产值为537亿元,占整个产业产出的20%,到2004年占整个产业的产出比重虽然只上升了5%。但销售收入则从387亿元增加到5368亿元,增长了13.8倍,年均增加498.1亿元。实现利润从44亿元增加到382亿元,增长了8.7倍。由此比较,新产品的经济绩效明显优于整个产业。

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出口份额也在逐渐提高,1995年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出货值为931亿元,到2004年增长到14106亿元,10年间增长了15倍。出口份额也从1995年的38.2%增长到2004年的69.4%,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进出口一直出现逆差的情况下,但从2004年开始改变,第一次出口超过了进口,反映了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也是我国近几年了整个高技术产业科研投入不断加强,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结果。

以产业增加值/产业就业人数计算劳动生产率,自199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速高于制造业1.7个百分点,达到20.5%。自1995年以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8倍。2004年二个产业的生产率分别达到11.1万元/人和14.8万元/人,远高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其他三个高技术产业(见表5)。

篇12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可大概分为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两类。

定量指标包括R&D投入量、专利统计量、新产品有关指标量、开发研究人员投入以及开发经费投入。

首先,R&D的投入强度直接影响创新技术能力。由于技术创新也是建立在企业原有资本基础之上的,所以对于技术创新的实际投入难以单独的计算,R&D则不同,其投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为后期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所以R&D是反应技术创新评价的重要因素,同时经过对我国R&D投入量和销售额之间的对比,能够证实R&D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

其次,当技术创新进入中后段的时候,R&D就难以反应出技术创新的效益,于是变产生了一种新的评价指标,即专利统计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被重视,其依据专利的技术构成以及购买、申请的归类统计分析,能够得出企业相互间技术创新联系的评价结果,主要是因为专利具有较强的指向性,集中体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当企业申请的专利越到,说明其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水平都较高。

再次,新产品有关指标量,这项指标主要针对已经产出的产品评价,有关指标量是指新产品的收益、开发周期、技术水平、技术转让收益等等,当中开发周期以及收益是比较能够反映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指标量的大小的差异是因为技术创新中的差异。总的来说新产品有关指标量是一个较为有效的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实用性、规范性,但是由于是对最终产出产品的评价,无法对过程中的其他创新方式进行评价。

然后,开发人员的投入包括人员的数量以及能力,根据分析,人员投入比重与产品产值率有0.81的相关系数,由此可以得知,技术创新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适当的增加高素质人员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后期的销售人员投入。

最后,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和新产品的相关系数为0.8,同样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定性指标主要包括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以及国家对技术创新的帮扶政策。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是对原有产业结构的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以及物化技术,这两点直接作用于企业创新的全过程。基础扎实会减少R&D的投入,并且能够完全理由新增的资源发展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尽快的转型为技术创新模式,而管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基础。国家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因为:第一,企业技术创新受到外部环境的较大影响,而技术创新的结果往往也是服务于社会的,因此需要政策扶持使得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第二,政府能够改善企业之间因为创新引起的竞争困境;第三,政策能对新兴技术产业产生刺激作用;第四,政策能偶平衡技术创新的动、能力创新。

二、中国IT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首先,R&D投入量以及人员投入量方面。随着我国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视,已经树立了正确的发展理念,即利用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整个产业机构,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R&D投入量较大,但是与外国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根据国际要求,R&D投入资金占销售收入的3%以下将难以生存,在5%以上才可以保持发展状态,因此我国IT产业必须要增强R&D的投入力度,将开发研究经费落到实处。

其次,我国当前R&D人员投入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IT行业开发人员占有较大的比重,这说明我国IT产业的技术创新人员相比其他行业数量更多,而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少,但仅是与国内其它产业相比,而相比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

再次,新产品产值率通过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及新产品产值所占的比重等方面来反映创新情况。我国当前的IT产业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创新水平。

然后,我国IT产业的专利授权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体现在我国IT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同时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因此一方面必须树立IT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还需加大开发力度。

最后,随着我国IT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IT产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并且不断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在IT产业增加值所占总产业值的比重还是较低,比重增加的进程缓慢,但是从长远来开还是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坚持进行产业技术创新,便可以使这部分潜力得以发挥。

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大概的技术创新体制,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从局部来看,企业并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创新的积极性不足,大多企业还没有从生产型企业转为创新型企业。由融资角度来看,风险投资薄弱,同时投资的约束、监督、考核以及效率都存在缺陷。对企业调查显示大多的中小企业任务资金不足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最大难点,资金不足会导致后期一系列工作难以开展,除此之外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也制约了我国IT产业技术创新的进步。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近年IT产业经过多次的转型和调整,其发展进程、产业结构、出口贸易等方面相比之前都有了质的改变,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我国当前电子产品出口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IT产业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进程等等方面,所以必须客观分析我国IT产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向创新型企业的完全转型。

参考文献:

[1]欧晓华,张鸿,陈志强.基于价值网的IT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