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实习生范文

时间:2023-01-17 12:05: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前教育实习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前教育实习生

篇1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49-02

一、前言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类型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该专业专门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工作的教学和行政人才;(2)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即该专业的大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实践内容的特殊性,该专业的主要实践性内容包括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到幼儿师范学校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等。其中,岗前实习是每个在校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都要经历的过程。岗前实习对于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其他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具体表现为:(1)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学前教育岗位,成为专业人才;(2)可以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经验,避免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走过多的弯路;(3)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一环。

岗位实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岗前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方面是岗位适应问题。所谓岗位适应就是指人、岗之间达到良好匹配。当不适应实习岗位时,大学生就表现出了身心方面的问题。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会表现出焦虑、恐惧、迷茫、抑郁等问题;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会表现出感冒、发烧、头痛等生理症状,这些生理症状实质上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学前教育专业在岗实学生经常反映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适应实习岗位,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显得手足无措”。

对于以上岗位适应性问题,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3]。综合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本专科实习生岗前适应问题的一系列研究,笔者总结提出了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途径。

二、岗位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实习时间设置不合理

实习时间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实习时间点的选择问题,第二个是实习时长的问题。一般来说,各高校安排各专业大学生的实习时间普遍为即将毕业的时候,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这个时间段是学生最忙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忙着寻找工作,一部分学生可能正在准备专升本、考研、出国,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在准备没有考完的证书,这些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无心实习,或者说应付实习,实习和其他事情发生了冲突,其他事情分散了本应放在实习岗位上的注意力,而且实习成了压力。

实习时间长短和实习效果并不成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足够的实习时间是实习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各学校规定给学生的岗前实习时间普遍很短,只有两个月或几周(一般是4~6周)的时间,实习生要在短时间内了解班级情况,进行角色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幼儿教育工作,这往往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学生还没有搞清楚学前教育岗位的职责是什么的时候,实习就已经结束了。

(二)实习基地较少

随着我国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国人也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培养。现在“80后”开始进入生育期和养育期,他们的思想与其父辈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的态度上,“80后”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加上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私立幼儿园因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私立幼儿园一般规模都不大,不足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而大型的公立幼儿园又很少,所以实习基地少。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教育实习评价管理制度往往以结果性的评价方式为主,从而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所谓结果性评价就是以结果为评价标准,不看过程,即使过程做的非常好,过程中的成绩很优异,但是结果没有达到一些指标,这个人的成绩也是不被认可的。形成性评价是以过程为评价标准,即使结果可能不理想,但是过程优异,这个人就可以被评为优秀。

(四)实习经费短缺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是有实习费用的,这些费用主要用于交通费、餐费、补贴费、管理费等,然而,由于对实习生实习过程的不重视,导致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应投入的资金相当较少,多数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交通费、餐费都是由学生自理,甚至有些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还要向实习单位缴纳实习费用。为了节省开支,有些学校就会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尽可能压缩。这些现象和做法使得实习基地对学生不负责任、实习生对岗位实习不重视,导致实习形同虚设。

(五)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通过实习可以检验大学生理论掌握水平。由于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加上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导,大学生会不知所措,非常迷茫。

三、学前教育岗位适应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存在岗位适应问题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工作,需要尽快适应岗位,岗位适应过程也是一个角色适应的过程。适应期有长短,在适应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迷茫等。适应在实质上是一种角色转变,需要适应一个新的模式,具体到学前教育岗位就是由学校模式转变为职场模式、工作模式的过程。理论永远无法穷尽实际情况,理论是固定的,可以控制的,而面对实际场景,理论和实际往往有些出入,实习生由于经验匮乏就有可能变得手足无措。

1.转变学生的实习观念,明确实习目的。一些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观念出现了偏差,例如,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实习结束的时候开个证明,盖个章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逃避实习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所以,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参加实习前就有意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实习观念,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以免学生迷茫不知所措。有了目标,实习生就不会迷茫,而且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将会使大学生更加有信心,进而提高对实习感兴趣。

2.建立完善的岗位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考核制度。指导教师是参加岗前实学生的指路人,在学前教育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实习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工作场景能够尽快地融入,更恰当地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行为。指导教师应来自两个领域,即指导教师至少应有两位,一位指导教师来自高校,一位来自幼儿园。来自两方面的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且能做到相互沟通,对实习学生的思想、心理、业务进行全面指导,解决实习生的困惑和问题,激励实习生克服困难、自主成长。

3.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实习体系。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建立实习体系,此体系包括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日常见习、阶段性实习,最后进行毕业实习。

高校应综合分析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知识架构、所达到的专业水平等在本专科大学生四年或三年的学习期间分阶段、分层次接受相应的实习。根据建构理论,使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建构不同的实习经验,从而形成相互联结、互相渗透的经验链,为即将毕业时的岗位实习奠定基础,减轻实习压力。

4.建立与实习相配套的实践性系列课程体系。在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常常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技能、教学技能、教学规划技能而感到手足无措,也常常因为缺乏与指导教师、幼儿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而使教学陷于被动的处境。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在日常课程设置中应强化与实习相关的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技巧。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应充分联系校外的幼儿园,与幼儿园建立稳步的关系,对幼儿园的业务进行指导和支持,同时将大学生送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接触幼儿和教师,与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教师结成对子,“一对一,一帮一”,这样能够尽快地提升实习生的实践能力,使实习生由“新手”转变为“专家”。

6.建立岗位实习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学前教育本专科大学生岗位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制订配套的规范,建议采用多个主体参与、量化与质化并重、过程与结果相互补充的方式进行。

7.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实习生岗位适应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适应问题的心理表现通常为焦虑、紧张、忧郁、烦躁等,因此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及时发现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发现问题时应及时提供。作为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应主动积极地应对各种压力,积极调适身心。

四、结论

岗位适应是所有在岗实学生都要经历的阶段,学前教育本专科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同样也要经历岗位适应这一环节。在岗位适应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岗位适应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很多,例如转变实习观念,确定实习目的;建立岗位实习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等。

参考文献:

篇2

一、学前教育本科学生实习期望现状

1.学生对实习形式的期望

现代的许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们不想在依靠别人,而是靠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只有约三成的学生想依靠外来的因素为自己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一类学生独立自主性较差,将来失业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2.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期望

当前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希望在实习前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以利于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大多数实习生希望实习单位给自己少安排点工作,多给自己一些空闲时间,让自己在工作之余能多看一些各类考试的资料,为毕业后找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学生对实习培训的期望

实习培训是实习生在实习前参加大学里实习指导教师或班主任甚至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许多实习学校在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前都会组织相应的短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才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

许多大学生在实习前都很少参加过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教学经验,所以,许多学生都希望在参加实习前能够较多地参加学校和班级里组织的各种培训,也希望实习学校能在参加教学活动前能组织一定的短训,同时也希望给自己较多的展示机会,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技能。

4.学生实习前教师指导的期望

根据访谈记录和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在自己参加实习之前多给些指导,包括如何与周围的人处理好关系,如何管理好学生等。并且还希望实习指导老师能够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指导自己,能为自己解决一些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反正到时候都能够完成实习,而且实习也只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只要自己愿意,什么时候都能参加锻炼。

5.学生对实习评价的期望

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中,约有90%的实习学生希望原就读学校和实习学校能对自己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希望在自己实习结束时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实习成绩,以对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四个多月的肯定。当然在当前实习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学生参加实习的目的除之外就是获得一个较好的实习成绩,鼓励他们在实习中辛苦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是实习成绩。

二、基于学前教育学生实习期望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时代教育观的提出,对学前教育教师这一岗位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针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生实习期望的现状及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解决。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在现实中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到过去思想观念的影响,总是对实习抱有很多幻想,认为实习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不重要。

2.领导更多的关注

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领导的关心与指导是很重要,领导的关心和指导能够使实习生在实习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还能让实习生在枯燥的实习生活中感到一丝欣慰,从而鼓舞他们在实习中更加勤奋的工作。

3.完善相关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

完善实习规章制度,加强实习各个环节管理是规范实习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管理中没有相关条例的约束是不行的,因为没有一定的活动规则,许多人会随心所欲的去行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可以让许多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更具有干劲,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预期实习目标。

4.建立完善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

在实习生管理工作当中建立完善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是至关重要的,长达一个学期的鼓噪实习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对实习工作和实习质量的正确评价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对他们以后的工作都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古璧慎,刘怡君,黄向.台湾旅游专业大学生实习的期望与评估研究[J].旅游学刊,2006(1).

[2]李敏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策略[J].现代教育,2014(2).

[3]任伯玲,吴晓雯,方娟.规范实习管理,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4]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8).

[5]朱家雄,郭敏华,曹宁.记录,让教师的教育有意义[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01).

篇3

教育实习,是每个师范类的学生必须经历的阶段过程。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到中小学实习,无疑是成为正式教师的起点。第一次编写真实课程的教案,第一次面对一课室的学生讲课……这些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会使我们紧张、心慌。但是紧张之余,相信很多实习生都会在实习期间发现很多问题。对于在实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我访问了身边各种专业的同学,并简单地做了总结。疑问,也渐渐浮上心头。

一、语言组织问题

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觉得,语言问题是实习中最使人烦恼的。并不是说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他们的情况是自己本身的语言表达很好,但是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如果没有把教案中早已准备的“台词”背好,而又不看教案,自己就很难讲下去了。

二、不懂得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这个情况几乎每个实习生都遇到。实习生的教学经验几乎为零,自从出来读书后,接触学龄前儿童群体的机会很少,对于现时儿童的兴趣爱好都不太清楚。在捉摸不清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情况下要他们能被你的教学吸引,除非这位教师的课上得非常生动、活泼有趣,不然实习生们都会觉得要让孩子都能认真听自己讲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三、成为音乐教师却不会“教”

教,就是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既然都快是真正的音乐教师了,为何还说不会“教”呢?受访的同学们说:打开一章书,如果不拿着教学参考书,根本无从入手;拿教唱歌来说,不懂得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选择教唱的方法,甚至连给各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歌曲的音域都不知道;上面所说到的不懂得用语言来解释知识点就更不在话下了。

四、即兴伴奏能力不强,自弹自唱更难

提出这个问题的基本是钢琴水平不高的同学。在教唱歌曲中,教师用钢琴伴奏带领学生唱歌是教唱的基础方法。不是所有书本上的歌曲都有伴奏音响供学生跟着唱,那么没有伴奏音频时就要靠老师的即兴伴奏了。可是,往往就是很多学生很头疼即兴伴奏,一旦伴奏起来,就无暇顾及唱歌了。但偏偏在幼儿园进行歌唱教学时,孩子最喜欢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来唱歌跳舞了。

以上所罗列出来的,基本上是实习生遇到的问题中最常见最头疼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我国的学前教育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呢?首先,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我国的学前教育音乐相关的课程,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知识技能相对比较单一。学生的专业知识跟教学能力严重脱节,几乎都不能将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学方式和行为。“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对于一个专业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的,教师担当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种技艺的传承。”这句话非常概括地揭示了音乐教育的一个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多的是偏重于技能,而知识面太窄了。

由于毕业生实习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实习生实习力不从心呢?

一、教育类课程不够重视

教育类课程不够重视是导致学前教育毕业生实习时力不从心的一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技能轻文化”,技能课程占学习课程的绝大部分,而开设的必修教育类课程仅仅有教育学和心理学,还有音乐教育理论基础。这就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性”不强的特点。在没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根基的情况下去实行教学,就很容易出现刚才所提出的问题:知识点难以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懂得回答等等。

二、专业技能太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习在这方面的原因非常突出。跟同学的聊天当中,我了解到有些同学实习时会发生的一些情况:一部分的钢琴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在欣赏课上,可以用弹上一两首钢琴曲来吸引学生,但一到教唱,就不敢开口给学生教唱了;一部分声乐比较好的学生在教唱时,可以进行范唱,孩子非常喜欢,但是如果要用钢琴伴奏带孩子唱,就做不到了。这些问题就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单一的情况。即使说学前教育音乐课程非常“重视技能”,但也只是重视自己擅长的技能。

三、平常的真实教学实践机会太少

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造成面对课堂力不从心,不能应对的其中原因是平时的教学实践机会实在太少。即使自己怀有很全面的技能和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经验太少,常常在发生一些临时状况,往往没有及时合适地处理。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生一些音响上的问题,导致本应该播放的音频播不出来,实习生们当时就会感到心慌,没有足够的冷静导致难以想办法处理。上学期间我们的模拟课堂都是模拟正常的完美的课堂,却没有想过真实的课堂上会l生很多的可能性。

结合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改进方法:

首先,我认为专业院校在音乐课程上,应该要求学生除了要学习一般的专业理论课之外,还应该注意增设一些教育教学方法的课程,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理论知识来支持她们的实践教学,例如可以增设《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歌曲教唱教程》《幼儿舞蹈创编与教法》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学能够学会应该如何去教别人。

然后,技能课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也应该得到改进。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的同时,可以适当地教授一些教学技能,培训学生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最后,即兴伴奏是在学前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上,我认为即兴伴奏应该尽早接触并学习。让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领会钢琴伴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能有足够多的时间练习,增强学生伴奏织体的熟练程度,在即兴伴奏能力得到加强后也能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弹唱。

以上是我由学前教育学生对音乐教学实习所出现的问题而引发的思考。总之,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教师能不能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是现今许多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中我以正在进行幼儿园实习的毕业生的角度去看现今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问题,并访问更多实习生的意见而归纳综合,希望能在培养新一代教师的改革历程中留下有用的意见。

参考文献: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顶岗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实习模式不仅加强了派出顶岗实习学生的师范院校和接受实习生的基地单位学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是促进了双方的教学改革,可谓是双赢的实践活动。成都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先后派出三届顶岗实习学生奔赴四川不少区县、乡镇幼儿园,置换在职教师参与“国培”行动计划,收效良好。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不断总结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经验,促进顶岗实习实践行动健康发展,我们借鉴相关研究对2011级顶岗实习学生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1]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顶岗学生对实习存在一定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偏差

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偏差有:

1.1对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恐惧和被动心理

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的第一周是最困难的一周,普遍存在对环境、同事和幼儿的不了解而产生的不安和畏惧心理,也有同学表示所在幼儿园的环境比自己预想的好,她们之所以感到困难主要是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上,不少同学反映她们刚到实习单位时,幼儿园的老师以及园长对自己的态度总是不好不坏,平时几乎没有和园长沟通过自己的想法和工作中的困扰,有少数同学会主动和老师们沟通,但交流次数很少。[2]

1.2对工作存在失望和抵触情绪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实践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绝大部分同学的角色只是助教,有的同学是最后一周才被安排组织活动,甚至有同学连一次集体活动也没有组织过,更多的是被安排保育和环境创设方面的工作。这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顶岗实习内涵相去甚远,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行为上的不适应:一部分同学刚开始还能够接受,渐渐感觉工作内容简单、重复、枯燥无味,而劳动强度大,工作节奏快,加班加点,便有些疲倦,乃至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还产生了以后不当幼儿老师的想法。[3]

1.3对自身能力产生挫败感

有不少同学提到在组织活动时最大的困惑是不了解幼儿行为的动机和不能很快管理好课堂的秩序,不是自己主动组织和调节活动的过程和顺序,而是经常被调皮的孩子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教师作为活动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价值,因而产生挫败感。而部分幼儿家长和老师对顶岗老师的不信任也会导致学生深深的挫败感。

2.顶岗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定位和角色转换存在困惑

2.1、实习生对自己在顶岗实习中的价值定位与实际安排存在差异

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同学在实习之前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教师,而实际上很多幼儿园要求学生从保育做起,所以她们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学生,认为这不是顶岗实习的工作,和传统的实习没什么区别,这就让实习生感到角色的冲突。

2.2、实习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面临不少困惑

从访谈中看出,真正意义上顶岗的学生认为,她们的实习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教师,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让他们获得最基本的生活知识和生存经验;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其任务是深化和完善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加强自身的教学实践技能。而只担任了助教角色的实习生,则存在实习角色的困惑,突出表现师幼关系的处理上和对主教老师教学中的常态行为与所学理论差异的困惑。 部分同学表示,她们在实习过程中除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保育、环创、教具准备等工作外,更多的是作为在场的观察者游移在活动组织的边缘,只能在允许的情况下部分地参与幼儿园的活动组织,难以在幼儿面前树立威信,影响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权威性。

三、思考和建议

1.学院层面可以完善的工作

1.1加强在实习之前与接受实习的幼儿园的联系和沟通

除了关于实习的相关事宜外,重点要就“顶岗”的内涵与幼儿园沟通,真正实现顶岗实习的价值,同时就幼儿园能否为实习生提供安全保障前提下的住宿,进行交流,避免学生受到安全和住宿的困扰,也可就幼儿园能否为实习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进行协商等等。[4]

1.2更加细致地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动员工作

在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上,除了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之外,还应该对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提前消解学生对自己、对幼儿园、对工作的不合理情绪。

1.3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和幼儿园的双向联系

学院指导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了解她们的困难,给她们更多的关爱,消除不稳定情绪。同时,主动与实习单位联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学校最好能够根据实习地区的不同建立多个QQ群,可以每天有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关注到实习生的动态,老师和实习生可以进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实习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获得启示和进步。

2.实习学生可以努力的做法

2.1以阳光的心态,面对阳光一样的工作

首先要在思想上做好一切准备,承认有时现实和理想差异很大,坦然接受幼儿园的安排。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主动向幼儿园争取机会,只能在允许的情况下部分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那也可以把注意力转移,比如可以好好地观察幼儿的一日生活,感他们所感,想他们所想,并做好观察记录。

2.2走近“熊孩子”,了解背后的故事

很多顶岗实习的学生对于班上的“熊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到他的行为,更多的是要关注出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才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正确方向,作为老师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明确地向孩子提要求,对待孩子要做到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 冬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失败原因分析[J].黑河学刊,2010(2).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3-02

一、问题提出

教育实习中的自我评价是指实习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价值判断,以期调控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能力的提高。根据实习的进程,实习生自我评价可以分为实习前诊断性自我评价、实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自我评价和实习结束阶段的终结性或整理性评价。终结性或整理性自我评价是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任务结束后所进行的自我总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本科生实习终结性自我评价的调查,分析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者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资料是抽取08级学前教育本科生(40人),此外,对部分实习生进行了访谈。问卷内容涉及实习支教生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保教能力与师幼互动四个方面,每一方面细分为8到9个自我考核项目,项目内容取自步社民主编《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第六章第二节教育实习评价。自我考核结果采取五级制(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研究投放问卷40份,有效问卷38份。

三、结果及分析

1.实习生终结性自评结果特点。研究者发现实习生自评结果以良为主,中次之,不及格率不明显,分别为:优秀率21.3%,良好率41.8%,中等率28.6%,及格率6.7%,不及格率1.6%。实习生对实习整体结果自评普遍较好。为显示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及结束后反映的诸多问题,研究者对上述四方面各项优秀率进行分析,力求呈现存在的问题,下述分析都采取这种方式。

2.实习生终结性自评过程性分析。①实习生教育态度自我考核分析。实习生要以虚心的态度,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遵守园方与校方的一切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研究将教育态度细分为以下8个项目:a、明确高校实习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b、制订完整、可操作的实习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行事;c、熟悉本班幼儿活动的常规要求、作息时间和一日活动的安排;d、了解本班的教育目标、工作重点以及阶段性的主题教育内容;e、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及时请教原任教师,经审核后再实施;f、尊重和虚心接受其他教师提出的建议并妥善处理出现的矛盾;g、遵守实习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h、穿着打扮仪表举止符合幼儿园教师身份。实习生对上述8项自我考核为优的情况:g项遵守实习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此项自我考核为优的人数最多,占27.7%,其他各项依次为:c项占26.9%,h项占21%,f项占11.8%,d项占6.7%,e项占4.2%,a项占1.7%,b项制订完整、可操作的实习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行事,此项自评为优的人数最少,占0%。教育态度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一是实习生制订并实施实习计划方面尤为欠缺。实习计划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高校制订的,帮助实习生了解实习目的、任务、时间安排、组织结构等,需要每位实习生遵照执行的;一种是个人实习计划,这个计划要有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教育系每次实习前除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给学生发放实习计划书、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外,很少要求实习生做个人计划,对学生个人制订实习计划缺乏指导,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实习需要制订个人计划。个别学生制订了计划,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实施中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二是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自2010年起将支教并入实习,支教地匮乏的师资力量及物质设施,与实习生期待的实习相差甚远。没有计划下的实习只能是随波逐流,加上大部分支教幼儿园教育观念及措施存在问题,给实习生配备的指导教师形同虚设,实习生在脑中一片模糊的状态下直接顶岗,其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不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②实习生教育观念自我考核分析。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学习和发展。研究将实习支教生教育观念细化为以下8项考核项目:a、面向全体,关心照顾每个幼儿,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对特殊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心;b、满足幼儿合理要求,善于发现幼儿点滴进步,予以鼓励、肯定;c.、注意挖掘一日生活中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作为教育内容;d、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作用;e、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注意让幼儿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f、经常对幼儿微笑、点头、抚摸,与孩子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让幼儿感到安全、支持和鼓励;g、根据幼儿不同特点做好保育工作、教育工作,保教结合;h、帮助家长改善幼儿教育环境及家庭生活文明程度。实习生对上述8项自我考核为优的情况:f项经常对幼儿微笑、点头、抚摸,与孩子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让幼儿感到安全、支持和鼓励,此项自我考核为优的人数最多,占31.0%,其他各项依次为:a项占18.4%,b项占15.5%,d项占14.1%,c、e与g项均占7.0%,h项帮助家长改善幼儿教育环境及家庭生活文明程度,此项自我考核为优的人数最少,占0%。教育观念反映出的问题有:一是缺乏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内容一般是按照幼儿园既定的安排实行,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实习生基本是自己摸索,即使发现了一日生活中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也不知道怎么整合到教育内容中。较多问题的积压而无从解决,不仅扼杀了实习生在实践中思考的积极性,还助长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懒散、拖沓。二是实习生艺体技能较弱,缺乏发掘农村乡土资源的意识和方法,无法做到让幼儿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三是保教分离,保育工作仅限于日常的整理和清洁。实习生从事这种保育工作的居多,有些实习生甚至日常做的仅限于此。四是保教方式单一,虽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特点,但无法对其产生积极影响。③实习生保教能力自我考核分析。保教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能力,每个实习生都必须实践操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9项:a、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班级幼儿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教实习计划;b、观察分析幼儿发展水平的意识和能力;c、根据观察幼儿的结果对其作出相应的教育对策;d、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保育教育活动;e、幼儿日常生活的护理工作,有意识地去关心体弱儿童;f、按照教育保育要求,有目的地吸收幼儿积极参与,共同创设安全整洁美观的教育环境;g、为幼儿提供开展各类游戏的时间、场地、玩具和材料,并积极参与幼儿游戏;h、具有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技能(包括弹、唱、跳、画、制作玩具);i、开展家长工作,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情况,倾听家长意见。实习生上述九项自我考核为优的情况:e项幼儿日常生活的护理工作,有意识关心体弱儿童,自评为优的人数最多,占40%;其他各项与之相比,悬殊较大,依次为:f项占15.6%,d与g均占11.1%,c与i项都占6.7%,a与h项均占4.4%,b项观察分析幼儿发展水平的意识和能力,此项占0%。

保教能力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有:一是大多数实习生没有保育计划,即使自己制订了,也因为支教幼儿园条件限制,无法实施。实习生向幼儿园反映保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不受重视,只能按照幼儿园既定的安排行事。二是不知道如何从事幼儿的观察与分析。三是在观察幼儿状态提供教育对策方面,实习生显得束手无策。四是仅限于幼儿园班级原有环境,并没有发掘周边可利用的物质材料创设环境。五是实习生在顾虑幼儿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几乎少有户外游戏活动。六是不知道如何在物质资源不丰富的情况下开展艺术活动。七是家园互动较少,缺乏与家长积极沟通的主动性与有效策略。

师幼互动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有:创设物质环境显得比较被动;基本上以照本宣科教学为主,很少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现有的水平以及教育目标制订教育计划、选择和调整教育内容,没有生成性课程;无法做到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发展。

四、建议

鉴于调查分析的结果,研究者就支教形式下的实习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1.就宏观方面说,重新调整实践课程计划,支教并入实习后,在实习幼儿园无法提供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安排多样化的见习形式,制订学期见习目标和方案。在实习支教前有一次正规的、为期3~4周的集体实习。聘请市区公立幼儿园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作长期的实践指导。

2.从微观方面来说,加强对本科生个人实习计划的指导,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与自我调控性特点。实习指导者可以是高校专业教师,也可以是市区公立幼儿园优秀指导教师。实践课程方面增设儿童观察分析方面的课程、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课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演示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与策略,加深学生印象。

参考文献:

篇6

师生关系和谐,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体育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创造这种和谐关系。

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论文。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裴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体育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所培养的学生赵学恩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并保持世界纪录。只有象裴老师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位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是效仿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统一思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淳淳善诱,晓之以理,使学生真心佩服。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并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且还要练,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进体育课堂,就会象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如果学生前一堂是理解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在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地安排些游戏活动,轻松一下学生神经。如果学生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体育教师就应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首先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此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很多体育差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淡薄,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体育教师要注重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己,对学生,对教学,对工作都是一举多得的。当然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以免适得其反。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92-02

学生评教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行为,该行为始于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西方国家[1],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首先将其引入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本世纪随着教育部从不同层面对学校评估活动的开展,各高校普遍采用学生评教,并将其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形式[2]。

学生评教的信度,有赖于评教方法的选择、评教过程的规范、评教指标的合理及评教结果的科学统计与分析。其中评价指标作为评教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生评教评价指标,一般是教学管理者根据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需要进行设计,缺少了评价主体――学生的意见,导致对评教工作的开展及评教结果的应用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4]。本文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调查了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关注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目前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学生评教活动的健康开展,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客观衡量和判断,评教结果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学生评教关注的主要因素解析

采用开放式问卷,选取某高校经济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理学院、信息学院、机械学院等学院的二年级本科生共360人,对学生评教关注的主要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的360份问卷进行整理,并统计每份问卷认为是最主要的前三个因素,结果见表1。

*比例=选择该因素的学生数/被调查学生的总数

从表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评教应注重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情况、教学态度、授课方式、课堂氛围及点名次数等。

为了将学生在评教过程中注重的各因素具体化,调查组成员梳理了开放式问卷中学生对各因素的具体描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座谈的方式,选取法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四年级学生共20名,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上述各因素的理解。发现学生认为:1.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师对讲授知识难易的把握、重点难点的讲授是否透彻、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的关联、授课内容向应用领域或交叉学科的延伸、授课内容的专业程度、授课内容被学生接受的程度等。2.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融洽相处,学生认为主要与教师的性格和责任心有关,和蔼可亲、关心学生、认真对待学生无论是学业问题还是生活实际问题的提问、尊重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并与之磋商解决困难的办法、对学生的管理宽严适度、能够恰当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学生或特殊问题、能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教师是学生公认的好教师。3.学生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主要是观察教师能否严格遵守教学安排按时上课、能否认真负责地讲好讲完课程,以及上课是否有热情和激情。4.授课方式主要指授课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授课风格是否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尽量少采用点名的方式考察学生出勤的教师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二、目前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与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结分析调查问卷和座谈内容,发现学生在评教过程中最关心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控能力、与学生和谐相处成为知心朋友的能力、严谨的教学态度及富有趣味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将这一结果与被调查学生所在高校现行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表2)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1.在现行评价指标中,教学内容占有相当比重,同样在表1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且学生对教学内容内涵的理解与评价指标的设计吻合程度也很高。这充分说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学管理者,均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是教师教学的关键,该项评教指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内心要求和管理者的管理需求。

2.表2与表1中的教学态度,从内涵上讲可以认为基本是一致的。但现行指标设计中,敬业勤勉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也包含了耐心答疑。因此,将敬业勤勉与耐心答疑归为同一个具体指标,使学生很难把握指标的内涵,从而会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不如简单明了,设计与耐心答疑在一个层面的指标,如是否按照大纲要求完成了课程的讲授,是否随意地调课、空课等,这样让学生一目了然,形成更具有针对性的评价。

3.现行学生评教指标中,涉及到最简单的师生关系,其表述为“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关系融洽”。但在对学生调查的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则占据了仅次于教学内容的重要位置。并且从学生对该指标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学生希望与教师的交流不只是简单的主动沟通,也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和学习上,而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尊重和理解,甚至延伸到了生活和个人的情感因素等方面。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更注重自我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在这方面的忽视和缺乏,学生对教师较高的期望与教师行为的不到位,是师生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4.在表2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教学效果考查,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相去甚远。站在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教学效果是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最重要检验指标,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在开放式问卷中,没有涉及到该指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我们的指标设计过于宏观和抽象,使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其内涵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的评价忽略或者敷衍了事。如该门课程提高了我的思辨能力,因学生无法把握其具体的内容指向,从而无法回答;二是学生对最终结果的认识有不同的感受,正如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无法对结果达成统一认识的情况下,忽略就成为必然;三是学生更注重整个教学过程,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想到,过程达到了要求,结果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发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均是教学管理者与学生关注的重点,而在其他方面两者的差异较大,这反映了管理者与学生在需求方面的不同;另外现行评价体系的有些指标在表述上学生不易理解,势必会导致学生评教结果的偏差,这种偏差不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评教积极性。

三、学生评教指标的重新建立

制定合理、有效、可行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充分发挥学生评教功能的关键,因此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在总结现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管理者、教师等不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突出教学工作重点的重要性原则、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述方法的可测性原则、满足管理者和学生需求的统一性原则,重新建立表3所示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以求达到评价的最好效果。

四、结语

与专家评教、同行评教相比,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者和知识接受者,对教师的教学有最全面的接触和最深切的了解,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全面、客观、真实的特点,其评价结果不仅最受教师关注,而且被教学管理者广泛应用,学生评教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学生评价结果与教师真实教学质量的适切性,依赖于学生评教指标对教师责任的诠释及学生对评教指标内涵的理解,因此设计与教师职责要求相匹配,易被学生理解且能够做出准确判断的指标体系是提高评价结果信度的关键。作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新型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意在有效指导学生评教过程,提高学生评教结果的真实性,使评教结果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改革,进而使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参与改进教学的效果,以增强学生评教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形成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花海燕.哈佛大学学生对课程及任课教师的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l):79-83.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31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家陶行之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情。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依托教材,结合教材,使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英语教材本身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如同学们最爱谈论的小动物,最喜欢吃的水果、食物,最爱玩的体育活动,同学们每天都能用到的日常礼貌用语。如"My name is Emma.""I'm from China.""I am twelve.""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另外,根据教材内容安排,进行拓展。

二、营造氛围,创设情境,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充满情趣。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

在生活化的英语课堂中,老师的微笑,老师的上课激情,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是十分的重要,不仅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心里,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2.多种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良好的教学情景场、充分的空间环境可以最大限度给予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天地。情境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重点运用的方式之一。学生只学习不运用,我们的教学也是失败的。学生不但要学习,还要会运用,这样,才可以说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来源于生活,更应运用于生活。通过设置情境,结合表演,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中快乐、活泼地学习,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既学习了英语知识,也了解到西方文化,使所学内容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创设情境会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熟悉,认识到英语就在身边。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语言情境,给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平台,把英语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语言生活化,课堂生活化。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自然习得语言的表达意图;在练习时,让学生两两结伴购物。在生活化环境下,课堂成为交际性场所,言语性课堂,具有了真正的交际性质,其效果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体验。

3."Free talk",搭建真实的语言环境。

会话导入就是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自由会话,导入新课。师生间的会话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笔者采用推广"分组定员制",即各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组长,组成一个学习集体,这种方法要求组内的每一名学生,自己组织一段指定主题的会话内容,老师以此作为提问的依据,锻炼学生的熟练程度;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要求学生根据新授的内容组织补充、修改、扩展,然后在新的层次上再会话新的内容。"学生英语值日制",这种方法它要求每组的每一名学生轮流值日,自设情景,并由其他组几个同学共同参与,演示以前学过的对话,或把学过的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现自己,又能使全班同学受益,促进彼此的互相提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如果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情景阶段,使用在教授新知识前,则是表演、复习;使用在后,则是新知识的巩固、发展,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笔者认为,这种方法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要有计划,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表扬鼓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在情景中学习、表扬、提高。

三、以作业为桥梁,实现语言知识生活化。

《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做到有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

Key words: sports;profess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36-02

0 引言

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中心环节,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学习,了解教育改革动态,学习中小学体育教育、训练的内容、特点和经验,从而巩固和提高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1 淮阴师范学院学生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1.1 实习的时间安排 淮阴师范学院10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时间为7周,把教育实习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前7周,一可以避开学生就业高峰期;二可以避开所在学校升学冲刺期,各项活动便于开展。

1.2 体育教育实习的组织形式 关于体育教育实习的形式,有不同的划分标准。目前高校采用较多的是集中与分散实习的两种方法,淮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实习形式较单一,以集中教育实习为主,由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回到生源地实习,便于毕业生后找工作。

1.3 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 扎实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专业适应工作岗位的前提,也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切实做好教育实习工作,学院安排了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的工作,见习内容有校内听课、校外看课、校外教师讲座、师范生技能等等。无故缺席考核者,以不及格记成绩。虽然学校拥有具体的教育见习计划,但是实施效果并不显著。校内听课学生只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校外听课学校也只安排了一次,选择的学校也并不是很理想。

1.4 实习评价 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是对整个体育教育实习工作的总结。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教育实习评价,不仅仅要评定学生的教育实习成绩,也要评定教育实习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优良评价方法有利于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影响淮阴师范学院10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因素分析

2.1 学校决策者(领导)对教育实习效果的影响 学校分管教育教学实习的决策者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习形式的确定、实习带队教师队伍的组建、实习培训、实习基地的选择等问题的抉择中,领导起着决定作用。决策者会根据社会的需要及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与之相应的教育实习计划。这就体现了学校层面教育实习工作决策者(即领导)对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影响。

2.2 教育实习监督者(带队老师)对教育实习效果的影响 实习活动开展有学校带队老师在实习过程中不定期的进行干预,即对实习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相结合。同时学校派监督小组不仅要监督、检查学生的教育实习,按照规章制度检查指导,也要对教育实习的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障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淮阴师范学院成立了检查监督小组,对10级教育实习情况进行检查。

2.3 指导老师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是实习生的实际实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知识水平、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实习的态度都直接影响着实习生,并且实习生认为实习中学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对实习生的态度是实习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对实习基地的选择。

2.4 实习生 学生是整个教育实习工作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整个教育实习工作成绩的重要因素。实习生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他对教育实习活动的兴趣及态度,而学生是否端正教育实习态度是决定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实习教学过程困扰着实习生,几乎每个实习生都选择了“大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实际衔接不够”和“自己实践教育教学的能力需要提高”说明大学课程改革仍滞后于中小学课程改革,我院应更加重视对体育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学校学生对自己的认同度低,不遵守课堂纪律”对今后体育教育实习的实习生如何上好课,如何处理与中小学生的沟通提出了新的课题。

2.5 实习成绩的评价 虽然淮阴师范学院制定了体育教育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但是在实际评分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做到“有法必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的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实习指导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评分,都是为了照顾实习生把分数打的很高,还有些是实习生自己打分,后指导老师签字。至于带队老师如何评分大家都不是很清楚,最后会评选出优秀实习生,大家也都不知道是怎么样评分标准。实习生对带队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实习成绩评价之前,也碍于面子,因此实习生不能客观的对带队教师做出评价。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淮阴师范学院10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采用一次性的集中实习形式,实习时间稍偏短。从实习生自身情况来看,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不够,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导致实习时表现出来的实习生的体育专业基础素质薄弱,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责任感较差。有一小部分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对于实习生成绩的评定,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随意性特点,有失客观和公平,影响实习生的积极性;另外对实习带队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的体系体系不够完善。学校在实习前对学生师范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缺少教学方法、教态、口语表达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3.2 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 建立“时间分散式”的全程教育实习新模式。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系统教育,培养学生的实习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在整个四年的学习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3 选择多种实习形式共存,避免单一化 集中实习有利于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的管理、控制,集中性地完成教育实习的任务。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找工作。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地域特点认真选择实习形式,可以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委托实习和定岗实习等形式相结合,避免单一化,以求教育实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帮助学生就业。

3.4 实习过程的内容安排要合理 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安排的实习内容可以使实习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实习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是体育理论课教学、指导课外活动和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少。高校应与实习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丰富实习内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5 加强实习指导老师的培训和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责任重大,为了确保实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应该建立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一系列制度。

3.6 完善实习评价体系,建立客观的统一评价标准

为了改变教育实习中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使实习成绩公平、公正和公开,提高成绩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实习生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和高校实习带队教师工作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单影.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白清华.河北省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刘春萍.长春市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10

1.教师话语的类型和特征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过去被通称为教师课堂用语,泛指所有课堂。近年来因“教师话语”作为术语是被二语习得界提出的,所以更多地被用来特指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上的用语。

教师话语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组织教学语言,它包括课堂用语、指示用语、师生交流用语和教师反馈用语;另一类是传授信息语言。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语主要以目的语的形式组织教学,因此,与其它学科教师在课堂话语方面有极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话语的语速似乎稍慢一些;(2)表明说话者思索或构思的停顿更频繁、停顿时间更长;(3)发音更清晰、明了;(4)选择的词汇更简单;(5)从属程度较低(即从属句的使用较少);(6)直陈句或陈述句多于疑问句;(7)教师的自我重复更频繁。教师话语被看作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语言输入的一种“简单代码”,因此,教师话语使用得当与否,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输入。

2.教师话语的重要性

(1)教师话语与学生语言习得的关系

教师话语与外国人话语、本国人话语、看护人话语一样是话语输入源。从外国人话语、本国人话语、看护人话语的语言特点分析到关注外国人话语中交互调整和由此进行的话语处理、话语修复(转引自Ellis,1994:246-264),对语言输入的研究实现了从静态、单一的研究发展到动态、整体的研究,这种发展符合语言学的发展轨迹。Ellis(1994:286-287)进一步总结出语言输入/交互与第二语言习得在四个方面的联系。其一,输入频率与准确输出之间有关系。带有语法特征的词素,如第三人称动词结尾加s的重复与准确的语言输出有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输入语出现频率越高的语言单位,如习语、词汇,在输出语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其二,可理解性输入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在非交互输入的情况下,语速、阐释性调整和双语态的输入对学生理解有帮助;另外,在交互输入的情况下,交互调整程度、信息量对学生理解有影响。其三,通过澄清请求进行的间接反馈可以促进学习者改进输出。其四,合作式交谈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当学习基本句法时,合作式交谈可以帮助句法习得;当学习有关词素的特征时,合作式交谈可能阻碍句法习得。

(2)教师话语的重要性

在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话语的质量和数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Hakansson,1986)。Nunan(1991:189)认为,教师话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课堂组织上,而且体现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体现在课堂组织上是因为教师话语直接决定了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成败,体现在语言习得上是因为教师话语可能就是学习者可接触到的最主要语言输入。教师话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鼓励、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用英语进行双向交际的机会。这使他们在更多的语言输出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可理解输入,为语言习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教师话语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话语使用得当与否,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输出。

3.能促进语言习得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能为学习者提供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习得语言。

(2)课堂交际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教师和学习者都能采用有效的交际策略使自己的语言可以被他人理解。

(3)鼓励意义协商,当交流出现问题时,教师应通过交互调整(如使用确认核实、澄清请求等)鼓励学习者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

4.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现状分析

(1)教师话语的质量问题

许多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选择、安排非常重视,却对传递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教师话语的了解、准备、策划较为忽视,造成课堂教师话语的使用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话语以营造活跃的课堂语言环境,降低了教学效率,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话语的数量问题

赵晓红(1998)和王银泉(1999)发现,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甚至是90%的课堂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通常情况下,学生上英语课只需带笔和纸,听听写写就可以了,几乎没有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更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认真听讲而不爱参与,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3)教师反馈方式

教师话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的课堂反应作出反馈。反馈是教师对学生关于所学内容的行为表现所给予的信息,通常带有改进其学习的目的。当学生的语言行为获得肯定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这很好地说明了教师反馈的重要作用。反馈分为积极反馈(Positive)和消极反馈(Negative)。关于教师的反馈形式,是否应该纠错,由谁进行纠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Krashen(1982)指出,纠正错误会使学习者处于自卫状态,进而使他们避免使用复杂结构并将注意力放在形式而不是意义上,不利于语言习得,因此教师应避免纠正学生的错误。Schmidt和Frota认为,如不及时纠正学生言语中的错误,该学生和其他学生都会错误地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正确的,并将错误的语言内化。

5.如何提高教师话语的质量

(1)反省自身教师话语

教师可以录下自己的一节课,课后进行分析。这样做能够有助于发现哪些话语提供了有效输入,哪些话语应该回避使用,从而提高教师话语质量。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邀请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帮助自己探讨分析教师话语的得与失。

(2)缩短教师话语时间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果教师滔滔不绝,那么学生开口的机会就很少,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减少教师话语的量,如可以激发学生多参与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话语的量,减少教师话语的量。对课堂教学的分析表明,当前大多数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教师语言的时间,以达到让学生多说的目的。

(3)采取积极反馈

研究表明,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有助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英语课堂上常常出现有的学生回答正确,而教师不予表扬,而对于学生回答时出现的语法、语音、用词方面的错误却急于进行纠正,有时甚至会中断学生回答的过程的现象。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时,不仅能使学习者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作评价与反馈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避免使用完全否定的评价结构,避免使用谴责与直接批评等手段,通过适当地转换语言形式,达到良好的反馈效果。但是,同时Nunan提出,积极的、肯定的反馈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但一些笼统的、机械的积极反馈如“Well done”、“Very good”等未必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应该提供信息性反馈,从而有意识引导学生自我修正。教师的反馈应该为学生创造自我修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正的能力,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4)设计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得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一般说来,教师应多提问能进行语言练习的展示性问题,而且教师要均等地向每个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追问式提问方法也是一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的很好的提问技巧,它的主要技巧在于不轻言放弃,即不轻易让学生放弃回答问题,而是再接连问几个有关的问题,也许第一个问题学生感到困难,而后面的问题却能轻易回答出来,这样也就达到了使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目的。此外,教师提问后等待的时间对英语课堂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引起大学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根据课堂反馈相应地对等待时间作出调整,目的是使学生更充分理解,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总之,教师话语是教师的基本素养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水平不仅制约着教学效果,而且影响着学习者的多方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师话语的驾驭能力作为教学能力的一部分,改变固有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课堂模式,提高教师话语的质量,还要注意反馈方式的合理性,给所有学生提供用英语进行双向交际的机会,有意识地对自己加以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1998,(2):17-2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14-01

当前新课改正在全国全面实施,人文主义作为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之一,要求重视学生的价值。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在从教过程中,教师总会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或智或钝,或优或差,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转差为优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相关看法,首先说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具体表现。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表现

1.学习兴趣低、记忆力和注意力差

历史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学生通过对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枯燥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历史。至于学困生就更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往往只对故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则缺乏兴趣。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他们记忆知识的速度慢,持久性不长,以至于他们的注意力差,有时教室内一点细微的声音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基础知识欠牢固,知识结构不完整

“学困生”对教材中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史实常常混淆,答题时出现中国史与世界史不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不分。对历史知识中的理论不能理解,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初中的通史学的不扎实,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主题模块教学。

3.知识的迁移能力差

高中历史教学和初中历史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初中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中侧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许多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缺乏积极思维的习惯,这就使许多学生升入高中后常感不适,甚至对高中历史产生望而却步的想法。他们认为在高中文科综合中历史最难。此外学生还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能将其他科目和章节的知识运用到历史学科上,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中没有形成主动思考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4.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

这是大部分学困生的共同表现,他们上高中仅仅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到学校学习,他们常常认为“我是为家长学”、“我是为老师学的”。同时学习目的也不明确,在学校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到学校就是推天度日。以上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具体表现,下面我们来分析这种表现出现的原因。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心理原因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有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还有学生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因素。“学困生”的形成和出现往往是很多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认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中心理思想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符合哲学上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原理,而内因又往往通过外因起作用,所以心理思想因素起作用主要是建立在前两个因素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学困生”在一开始时并不差,其实每个学生在进学校第一天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学好每一门科目,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某次的错误或失败被老师冠以错误的定性,导致他开始“差”起来,此后或许会变得越来越差。加之现在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而又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他们的期望往往不能实现,学生在他们的眼中得不到认可,从此他们便有了一种失落和失败感,这种错误的心理思想严重地妨碍了学习,这是“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学困生”转化的措施

1.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往往胜过责任感。”这表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历史本身具有许多生动的题材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培养学生抗挫折的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关于的历史时,可以相应的引入他的诗,通过史诗互证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手抄报和历史挂图展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带动一批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历史。

2.针对实际情况,提高“学困生”心理素质

消极心理是学困生学习的最大心理障碍,要想实现转差为优,就应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获取成功,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为学困生设立合适的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不断地克服消极情绪。只有克服了消极心理才能彻底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自信心。

3.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会“学困生”主动学习

作为历史教师兼班主任,我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是这样做的:一是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我们在转化“学困生”时,一定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相关条款逐一对照,对有违规范的,要责令其及时改正,对他们要敢于批评教育。但同时也要注意严而有度,不能搞对立,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在教学上注意训练“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努力做到“授之以渔”。例如,先给学生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然后让学生去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慢慢提高“学困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正真实现由差到优的转变。

综上所述,作为中学校园里的特殊人群——“学困生”,需要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关心,作为教师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人才观,在全面分析“学困生”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转化策略,落实新课改的精神。

篇12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共同活动过程,以及外部和内部活动中介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肢体语言亦可称为体态语;语言;神态动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即教学习惯。

2.1 从肢体语言上看

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互动,始终渗透着师生体态的交融,隐含着师生肢体的交流。英语的学习,我们不是学习它的理论,我们的目的主要是能通过语言配加肢体动作来与人交往,达到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互会。肢体动作往往是一个人意识的反映。因此,肢体动作也就是一种语言,是无声的语言,而肢体行为是最外显、最直观、最能给学习英语的学生留下印象的一种教学行为。

2.2 教师行为中的语言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很重要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多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比如发音的清晰、正确、平稳,音调的变化,流畅而注意停顿,重点的突出,用词准确且达意,语句及其意义完整,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信息组织符合逻辑,能总结主要观点,得出结论,声音洪亮。因为教师发错一个音,直接上影响学生用英语与他人的口语,间接上影响了学生英语的听力能力,即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平时教师也要注意使用语言来提高学生英语的学习,因为学生不仅需要的是一个在课堂上有才有能的老师,在课下也离不开教师语言的表扬与鼓励。

2.3 教师神态动作习惯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个知情交流的过程。教师神态反映出教师的情绪和心态,教师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觉悟情绪,教师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流露在学生面前,这种情感除了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以外,还有神态,这个教学中不可没有的表达方式刺激并影响学生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

除了上述谈到的一些对学生英语学习有影响的之外,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前课后平时的一些行为也会对学生英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上好一节成功又能有一定收效的课是不简单的,它须在课前课后花上一定的功夫。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老师在接受教学任务之后,应认真备好每次课,为教学作好充分准备。课后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并能及时,认真,严格地批改。对学生的作业情况作相应记录,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或错误必须向学生作集体讲解和分析。

3. 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培养

3.1 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进步

英语老师要按照英语整体教学目标的要求,使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活动的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适应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在课堂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大的进步,使他们英语学习中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得到同步发展,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好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