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01:16: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任务是很艰巨的,因为高考要考六门学科。但是,每天的课程有限,一般学校的安排是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然后其他时间除了休息,吃饭,就是自习。虽说一天安排的是九节课,但是真正一天安排的化学课基本上只有一节课。因为学生在高中的主科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因为物理这门学科的难度性,所以一般学校会稍多分一点时间在物理学科上面。因此,化学学科平均一天就只有一节课。但是,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是很多的,其中包括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选修四,选修五。而且选修部分,关于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部分比较抽象,而选修四是属于和计算相关的。总之,高中化学的知识在于难度和深度,以及很多方面都必须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下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的相关对策。
(一)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进行教学前,应该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学生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程度呢?首先,我要求学生对我即将要讲的内容进行整体阅读,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其一:第一遍要求快速、粗略的浏览,其二:第二遍要求细化,一句一句的想一下。然后把自己不懂的做上标记,在课堂上着重听教师讲,或者直接给教师提问。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预习的效果和养成预习的习惯。其次,我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总结,期间包括对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自己的疑惑,需要教师帮忙解决的问题。我发现,这样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进行及时的复习,和总结
学生在高中因为课程任务的繁重,所以在每次考试前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均分到每一个学科上面。然后,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那么理想,毕竟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限制的,需要长期坚持滚动式的复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强调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和好处。我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在每一节课之后,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化学题之前,把当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做一个及时的复习,并且仔细回想老师上课时候所讲解的内容。
还有就是在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我要求学生用大小是A4的白纸做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点总结,包括方程式的书写。当然,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关着书默写,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对于学生不能回忆的知识点,学生要再次进行复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的掌控这些知识。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随时轻松的应对各种考试,而且能够真正的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效地,因为这些过程都是要求学生自行在课下的时间里去完成的。
二、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有机结合
一、整合实验知识点,采取体系化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虽然有严格的区分,表面看来各实验不相关。但是若老师事先对实验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系化讲解的话,学生相应地联系记忆,这样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一般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进行着重讲解,并且也会对不同的重点、难点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所教授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找寻一条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以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证所学的知识点的连续性、逻辑性和体系性的目的。具体言之,在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部分知识就可以通过一条主线来进行教学,这部分知识包括了以下的内容,分别是金属与水、氧气的反应。在金属与水反应这一部分,教材中介绍了钠和铁分别与水进行反应的过程,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条主线“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这条主线的利用可以促使学生使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来学习。学生在掌握了金属与水反应与金属活泼性的相关知识后,他们就可以此为基础准确地把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相关内容,并且由于内在的联系性和体系性,能够记忆深刻。
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要求肯定是有差异的,同时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关系到分层次教学成功与否,而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是最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操作、实验思考、实验探讨中来,让全体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化学学习,尤其是化学实验综合知识的学习掌握。如:在“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①常温下,酸、碱、盐溶液的pH是多少呢?NaCl、Na2CO3水溶液呈什么性?②为什么盐溶液的pH不都是7呢?③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哪些盐会水解呢?⑤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⑥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呢?然后,让C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A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解决这一难点问题。
三、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合理设置疑问
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对原知识进行一定的补充、理解,从而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总结,再应用至化学实验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自我观察力、自我总结能力就得到很好地发展。但是课程毕竟是由老师来主导的,因而如何启发学生成为一大难题,而设计问题,刺激学生进行思考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从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实验对比等角度进行提问式教学。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需要注意的是,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梯度,避免较易与较难的知识点中间的跨度太大,学生不易理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器材
现代科学技术只能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而不能替代化学实验。而课堂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实验所需的器材、操作场地的限制,导致在普通高中实验室中无法清晰、高效地演示给学生,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更是难上加难。以上问题在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后则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由于该实验知识点比较难,学生较难掌握,可通过播放“改变压强对NO2与N2O4之间转化的影响”的课件,运用Flash课件,能突出气体颜色有哪些变化,实验中各个现象之间的层次差别就会更为明显。而且,“压强对气体分子数和浓度的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压强变化过程中的气体颜色、组分浓度有哪些变化。现代科技的引进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更具有灵活性、直观性,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启迪和刺激,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收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五、开阔学生视野
化学其实是一门应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具体说来,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主动或被动地联想到生活实际的化学应用,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具体的生活小应用。这不仅能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很大的开阔,还能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难题的能力。生活小实验就是活学活用的典范,这种家庭小实验中不限定用什么样的器材,无所谓实验场所在哪里,只需同学们开动脑筋,同身边的同学、朋友利用家庭中常见的锅碗瓢盆就能进行。如果家长能够加入到实验中的话,还能培养和睦友好的家庭关系。常见的家庭小实验有制作橘子电池;用草酸洗墨渍;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去除茶壶壶底的污垢;为什么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铝锅表面很快又变得灰暗;用什么样的方便材料能制作出分子模型;如何测定雨水的pH;如何用食醋和纯碱溶液使花朵颜色改变;用熟香蕉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小苏打或碱面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这样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还能主动思考生活现象的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同时,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也得到解答,这能大大促进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能使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老师还可以多多组织学生到化工厂、自来水厂等单位观摩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经济价值。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象作为学习背景、启发性的问题,制作出特定的学习素材,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化学探究,体验化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的艰辛和得到结果的喜悦,从而真正喜欢上化学、喜欢上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化学教育,2010(1):20-24.
[3]程俊.必修模块化学实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建构与实施策略.化学教育,2010(3):35-38.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在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源于必修又高于必修,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如何把握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衔接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如下。
一、教材对必修、选修内容编排不同,把握好从定性到定量的衔接
必修内容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仅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简单相互换算。学生只需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通过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的实验,初步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这里对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一笔带过,且不涉及化学平衡的计算。而在选修中,不仅从定量的角度引入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而且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还要求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平衡转化率,根据浓度熵和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完成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教学要求,不能随意提高知识难度。
二、必修、选修课程标准不同,把握不同阶段目标的衔接
必修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选修教学的三维目标为:在必修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掌握比较化学反应快慢的方法;学生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不同,把握好难点、重点的衔接
必修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必修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化学平衡的建立。
选修教学重点:活化分子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其表示的意义,知道转化率的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选修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我们在教学中要熟知必修、选修中的重难点,才能很好地衔接。
四、教学课时不同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把握好不同年级学生认识水平的衔接
高一开设课程多、课时少,知识的拓展对教学的进度会很难把握。比如, 在高一课堂上 想拓展“同一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但学生接受起来很难。又如,“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计划在必修来完成,但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而对于程度弱的学生,若增加这部分内容却是负担。其实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再在选修中学习则效果会更好。
高二开设选修模块专题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达”,运用相关理论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理论解释;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提出了明确要求;让学生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加以应用;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量描述,则限制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转化率、平衡常数的计算方面。
在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切忌:超标、超前、超量,这样会导致课时紧张,学生压力过大。必修模块教学的顺利实施,为选修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法与学法不同,把握好教法学法的衔接
一轮复习应以基础为主,将所有课本复习一遍。根据高考所占的分值划分每册课本的复习时间,选修五上学期刚刚讲结束,学生遗忘不多,所以先复习选修五,带领学生将课本先看一遍,记住一些定义、实验现象、特征反应等等,然后做三四个综合练习即可,这样节省了复习时间。接着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前两章,因为必修一为无机化合物,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而且丢下的时间较长,学生遗忘较多。同样必修一也需要用小练习快速反复练习,让学生快速回顾以前的知识,一般需要一个月时间。这些内容复习好之后就可以做无机及有机的综合试卷了。选修三内容较少,且高考只有一道选做题,花十天时间复习就差不多了,主要就是将课本中的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电子体、晶格能比较等规律复习一遍,再做两个专题练习就行了。剩下的就是最难的选修四了,这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将课本上每节内容快速讲解一遍,然后通过学生提问,将提问的问题再讲解一遍。接着通过做练习,学生讨论后上交问题,集中讲解,共计需要五个星期,这样课本的一轮复习就差不多了。在这期间每隔两周做一次综合练习,以防止前面复习的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和选修五的内容遗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加强综合练习,整理好知识点留给学生考前复习,迎接全市统一的期末考试。
二、二轮复习中合理安排综合试卷和专题练习,注意查漏补缺
1。新年刚过,学生们还处于假期的放松状态,此时选择的试题难度不宜太大,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相反若试题难度较小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调整好综合试卷与专题练习的频率,每两周做三套综合试卷和三套专题练习。综合试卷量大,学生练习的时间长,讲评时间也相对较长,若只做综合练习学生容易疲劳,效果不佳。专题练习设置为一节课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将综合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专题化,在专题中解决个别问题。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有所获。
三、三轮复习中做到中档题常练、长题频做
1。临近高考,所有学生都注重语数外的强化,化学课时也相对减少,此时如若试题难度较大,将延长练习时间和讲评时间,减小了练习的频率,学生练习的速度将越来越慢,况且高考试题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在三轮复习中降低试题的难度是十分必要的。
2。选择题是过B的基础,二卷则是过B的关键。二卷中一些常考的问题,可以合并于同一道大题中,利用同一个背景减少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将常考的问题不断练习巩固加深。例如:
背景:镍电池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系统,电极材料由Ni(OH)2、碳粉、氧化铁等涂覆在铝箔上制成。由于电池使用后电极材料对环境有危害。某兴趣小组对该电池电极材料进行资源回收研究,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已知:①NiCl2易溶于水,Fe3+不能氧化Ni2+。
②已知实验温度时的溶解度:NiC2O4>NiC2O4・H2O>NiC2O4・2H2O
③某温度下一些金属氢氧化物的Ksp及沉淀析出的理论pH如下表所示:
M(OH)n1Ksp1pH 开始沉淀1沉淀完全Al(OH)311。9×10-2313。414。2Fe(OH)313。8×10-3812。512。9Ni(OH)211。6×10-1417。619。8设问:
(1)用NiO调节溶液的pH的范围,依次析出沉淀和Ⅱ的化学式;
(2)加入Na2C2O4溶液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加入Na2C2O4时最好采用饱和的Na2C2O4溶液,理由是什么?
(4)写出电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检验电解滤液时阳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
(6)写出“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7)如何检验Ni(OH)3已洗 涤干净?
(8)酸溶时为提高酸溶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至少填两种)
(9)镍镉电池以氢氧化钾为电解质溶液,电池在充放电时的工作原理为:
Cd(s)+2NiO(OH)(s)+2H2O放电1充电
Cd(OH)2(s)+2Ni(OH)2(s)
写出镍镉电池反应的放电时反应的负极反应式;充电时阳极反应式;镍隔电池充电时,外接电源的负极与哪个极相连。
通过这种长题频做,既解决了二卷常考的问题,又节省了时间。
四、全力以赴,冲刺高考
临近高考学生需要将所有知识回顾一遍,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呢?现总结如下:
1。回顾教材。老师可以先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以免学生每个字必看,而耽误时间。
2。小专题练习。俗语说的好: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生。在回顾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同时,还必须间断性的练习,以维持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选择题是过B率的基础,此时的专题可以用标准选择题加一道长题,这样既解决了选择题又解决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