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2-10-13 05:08: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品德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品德教育

篇1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篇2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篇3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二、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三、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四、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篇4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1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2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3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78-01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如果相信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自然就会对学生有信心、对教学有热情,教学时就会有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

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更要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迅猛异常,生活方式变化不断加剧,必须要求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构建一种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根本,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还可安排学生积极撰写小沦文、调查报告等。当然开展这些活动要注意针对性,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二、要准确地研究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三点:①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宪法与法律的概念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②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开篇有这样的论述:“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管理国家的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所谓公民权利,指得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所以称之公民的基本权利。”章节结尾又说:“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生命之树常青,法律就是那普照的阳光。”这一总结性的概括,既概括了下面的教学内容,总结了前面的教学原理。③合作范围较广的概念和原理,并能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宪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涉及到后来讲到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倾向,强调自我价值,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地。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篇6

1.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美的理想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向往的一种完美的生活境界,是与社会政治理想密切联系的。美育可以从先进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中发掘美的内涵、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树立起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美的东西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欣赏与创造中的时候,由于注意力的转移,生活的变换,情感的净化,就可以超脱自我,心情开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情绪稳定,保持心理的平衡。通过审美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育具有令人愉悦的可感形象,它对良好的理想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美育正是依靠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真、善、美、假、丑、恶,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二、美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创造优美环境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环境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叉点,它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生活活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美。环境影响人,造就人,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化校园自然环境,一是可以使学生怡情悦目,精神振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二是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需要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保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美化校园的社会环境,诸如宽松和谐、互相友爱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都能直接作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2.多种方式并举,注重美育的运用

(1)形式多样,推陈出新。美的涵义是流动的,因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美的生命之源,美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做到生动活泼,新鲜。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引导法、参观法等,也可采取主题班会、专题活动、主办比赛或者是开展读好书、观看优秀影视等灵活多样的美育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满足学生喜欢新奇的心理,活跃学生的生活。

(2)注重情感激励,以情感人。美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熏陶,而情感的产生是美的形象唤起的。美的东西往往把不可言状的情感变化成具体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学生通过这些美的形象,激发感情的冲动,产生共鸣,获得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受到感化,熏陶。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重新塑造美的形象,把情与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高层次上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用美的语言体现“情”,做到入情、入理、动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学生心悦诚服,激起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热情、信心和力量。

(3)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实践证明,单纯的说教比较呆板,枯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结合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求,注重采用情趣转移,寓教于乐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内容艺术化、文学化,使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高雅、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达到调节精神、增长知识、沟通情感、提高觉悟的目的。

三、美育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

1.要提高审美能力

教育者就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火热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完美的人格。有人说,德育工作者应是全能的,即有理性的思考、雄辩的口才、迷人的风采、幽默的语言等,说的就是德育的美化。

2.教育者的德育语言要美化

如果德育的语言又干又瘪又涩,满嘴尽是“应该”、“必须”之类的词,加上一副教训人的面孔,这种德育的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德育的语言要有场景、有描述、有渲染、有铺陈,做到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和感染性。

3.展现人格美,以身垂范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14―01

当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部分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智力投资,渴望子女成才,可在渴望和期盼之中,淡化了家庭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德育常规教育,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教育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学校也力不从心,家庭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盲区。

一、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的认识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孩子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为此,家长们一定要抛弃“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思想。

二、家庭德育的内容

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一致的,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五爱”教育。“五爱”教育是家庭德育的基本内容。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又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社会的竞争认识模糊,导致心胸狭隘,这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家长要经常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读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获取各种信息。同时,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的崇高感情。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在孩子思想尚属单纯之际,给予正确的教育,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形成习惯,易于稳定巩固,可以为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基础。要注意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遵纪守法的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从幼年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非常重要。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也可增强他们的体魄。

三、家庭德育的方法

篇8

思想品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教育课,它以公民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律素质教育为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谋求学生公民素质全面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我国社会的发展既要求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法制观念素质和辨证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要求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升学或就业打基础,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在评价上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其他学科的评价通过试卷测试或实践操作来完成,而学生思德评价要坚持发展性的评价观,关注学科知识和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联系。评价重心更多地关注和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学会生活,促进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力求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关注点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懂得多少理伦,能做多少好事,而在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后,他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思想品德独有的特点在于它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和独立的人格。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思想品德评价都是班主任老师说了算。如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尊敬老师、遵纪守法、刻苦学习等四字句评语下结论。而思想品德教师只提供一个理论考试的分数。可见,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过硬的评价方法。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给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给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单一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势在必行。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生活周边群体广泛参与的学生思想品德多元化评价体系,就是使教师一方评价变为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群体“互评”,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助评”,班主任综合评价和思想品德教师考评的有机结合。笔者结合近年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点滴经验,认为其评价可分五步进行。

一、学生自我评价。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自我评价则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上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先拟出《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样表》(见附后),其内容包括课堂表现、友爱同学、交流合作、参与活动、卫生习惯、诚信与节俭、环保与爱护公物、兴趣、爱好、特长、存在的不足、今后努力的方向等,分项给定分值。学生根据《思想品德评价样表》要求写好自我评价总结,评定自我评价的分数,然后在班上作自我评价报告。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反思和提高的过程。

二、学生“互评”。在学生自我评价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品德样表》由全班同学给每个学生评分,汇总后得出该生的学生“互评”分数。学生“互评”的过程就成为进行纵横比较、辨明得失的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监督的过程。在同学的相互监督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律,学会与人合作,有利于使学生达到思想品德上言行一致的境界。

三、任课教师评价。学生只尊重班主任而不尊重任课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助评”作用。根据《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样表》由各任课教师分别给学生评分。这一评价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各科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尊敬各科老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篇9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务之急。为此,学校应从两个方面加强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我们认为现代家长的理念应该跟上时代的变化,家长应该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要认识现代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家长首先应是一个学习者,对家长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在新生入校后就对家长进行一次培训,内容为两个,一是新课程改革需要家长了解的学习方法与教材特点。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学习上的特点与改变。二是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的培训,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时代背景、教育规律、教育注意事项等等逐方面进行培训,并与家长订立约定,内容有:保证每两个星期有一次与孩子谈心,在家中形成学习的气氛、定期与老师交流学生情况等等。然后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保证培训的连续性。有的放矢地加强家校的沟通配合。其次要重视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及可能影响他成长的人际关系。二是了解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社会关系、对子女教育观念、方法等有关情况,评估其对子女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三是及时将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与家长沟通,有意识地帮助家长采取正确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四是一定要认真听听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从中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的反馈及家长为此的补充意见,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切入点。

篇10

记得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我带了三种道具进教室:胡萝卜、鸡蛋、咖啡。然后问学生:如果这三样东西都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其反应有何不同?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掀起了讨论热潮。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达成了共识: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坚硬结实的,而且毫不软弱,但放进开水后,它变得软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咖啡则更为独特,倒入沸水后,它们反而改变了水的味道。我趁机追问:“当逆境找上门时,你该用什么态度来应对?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问题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严肃。学生开始慎重思考起来。看似坚强,但遭遇痛苦与逆境后就退缩,变得软弱、失去力量的胡萝卜无人愿做;内心可塑的鸡蛋,经历了艰苦的逆境却变得更加坚强;而咖啡则在情况最不利时,变得更有作为,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如何选择,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通过这一形象的情境活动,问题的答案清晰明了,而且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更有说服力。

二、以情感渲染渗透品德教育

其实,当代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学问与人格的背离、价值混乱、道德失衡、行为失范,如不断出现诸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的事件等。身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种令人深深担忧的现象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挑战。面对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感受心灵的震撼与道德的力量,获得道德体验。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我录制了《道德观察》,讲述了一名巡警勇斗歹徒的事迹。当主持人讲到该巡警身中28刀仍然抱住歹徒不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有许多学生泪流满面,深深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看过录像后,我让学生谈感想。谈到激动处,他们潸然泪下;谈到激昂处,他们慷慨陈词。发自肺腑的心灵之声,表明学生的情感被强烈震撼,思想得到了升华,由此,情感渲染教学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引用来自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以实践活动深化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水准,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换句话说,思想品德课的能力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篇11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的道德氛围、家长的自身修养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著名作家巴金说:“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其做人,做一个正直、真实、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不抓住这个根本,忽视孩子的品行教育。到头来,望子成龙也许会望出一条恶龙来。”那么家庭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对孩子实施德育呢?笔者认为:

1、身正为范。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最生动的教科书。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首先需良好示范,注意言传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做到。大人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自然仿效。所以,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都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身正为范。

篇12

1.实施环境的问题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交往活动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1)社会环境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道理讲了很多,实效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社会有时未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现今,一些网络不健康信息层出不穷,学生甄别能力弱,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暴力恐怖游戏,潜移默化地侵蚀了学生的心灵,模糊了他们的道德认识。

(2)学校环境

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重智轻德普遍存在,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奖金、考核挂钩。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难以量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公正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进而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有时可能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3)家庭环境

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只顾经营自己的事业,没时间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更谈不上会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另外,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忽视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遇到挫折时,心理抗压能力弱。

2.实施内容的问题

实施内容主要指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但课程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上有时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于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但有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若教材过于单一乏味,内容缺少趣味性,则很难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教学形式

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课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部分教师大多采取说教的形式,让学生们坐在枯燥乏味的教室里进行重复的学习,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灌输知识的状态。教学缺少系统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3)课程评估体制

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并未关注学生的课外表现,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而全面的反馈。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培养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相对于课堂教育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没有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仅靠个人主观印象就做出评价。

3.实施主体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今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教的能动性、学生学的能动性未得到很好的配合。

(1)部分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师缺少专业的知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部分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分数,不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虽纳入课程计划,但大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计划,当成是“副科”,看轻思想品德课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2)有时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多是教师的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很少对学生感情进行激发,引起学生感情方面的共鸣。还有部分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活动,而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致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对策与思考

以上问题仅仅是枚举一些现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综合解决。

1.优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环境

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应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工作中,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提供良好的社会保证。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生机勃勃,井然有序,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出校园文明的润泽作用。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来给予学生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再次,应重视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家长形成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认识。

2.改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系统

首先,应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学内容中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体会、感悟,学会合作,提高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中更多融入学生能够理解的信息,让他们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革命故事、先烈事迹等作为教学内容,侧重于爱国主义精神、情感的教育,以提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及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与感悟。应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促进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知行统一,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自觉主动地参与,亲身体验。应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笔试、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等综合内容。在评分上,还可以通过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做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