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2-10-05 20:02: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园远程研修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幼儿园远程研修总结

篇1

作为一名基层幼教老师,我们的培训是有限的,甚至是很少得,这次远程研修教育,是我们多了一次参与培训的机会,对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增强自己的教学理念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我们在轻松学习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创新教学是前所未有的,从理念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内容丰富,题材形式多样,驾驭效果明显。特别是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是我受益匪浅。这次培训学习,我的教学理论有所提高,教学技艺有所增长,收获很大。

2、远程研修,促进了我们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

在远程研修过程中,通过细心聆听教育专家的讲座,高级教师的教学经验之谈,是我学到了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专家详尽细致讲解,教学点的切入,最后的教学结尾,是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的传授过程是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经验,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典范,也是我今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3、远程研修,拓宽了我们教学知识的视野

远程研修搭建的这个学习平台,使我们积极投身于紧张而又繁忙的学习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天时间,我还是认真地学习着,研究着,讨论着,从中汲取营养。在评比对照中了解更多的知识点,掌握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教研,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淀了丰厚的基础。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强化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在教学理念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篇2

随着幼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各类培训层出不穷,而“远程研修培训”对于我们幼教事业发展来说,是最有特色、最实实在在的培训。一个个案例、一段段视频,让我明白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经过积累、学习、反思、研究、沟通等几个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教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同时更需要具有研究幼儿、研究教学、研究环境、研究家长的能力和设计教育的能力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最有智慧的教师。

2015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远程研修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通过观看视频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生涯》《数字化幼儿园的教师应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与利用》《幼儿园教师研究素质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等,专家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收获颇丰,领略了他们博大精深的教育情怀,感受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深邃和魅力。每听一次讲座,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收获、成长与进步。这些讲座,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幼儿园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久旱后的及时雨。这些讲座由面到点,基本覆盖了幼儿园教育关注的各个方面和细节,有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解读和拓展,有对新时期幼儿教育形势和专业发展的前瞻分析,有对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分享,有对幼儿安全、保健、良好习惯、社会化的探讨交流,有对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等教育实践提升能力的方向指导,有对“家园共育,合力施教”内涵探讨的真知灼见……他们每个人的语气,是那么的温柔、和蔼可亲,可想而知,这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点。因此,我领悟到了自己在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和责任重大。“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

一、研修的收获、主要体会、反思

1.以德为先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业务素质

幼儿教师的高尚品德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幼儿园的孩子好像一张白纸,家长和教师是他们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一个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好坏取决于启蒙者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为人处世都要做幼儿的表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德为先,正面教育,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同时幼儿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管理艺术,丰富的情感,能随时激发幼儿的W习热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索,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2.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衡量教师能力的必备条件

教师是文化知识和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思想,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观,以幼儿为主体,以培养幼儿能力为目标,努力为幼儿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培养幼儿乐于学习,乐于探索,充分尊重幼儿并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新意识,才能为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启蒙教育作用。

3.敬业精神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幼儿园教师能否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是反映能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重要前提。幼儿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幼儿教育的启蒙者和引导者,承担着为祖国培育花朵和希望的重大职责,因此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幼儿教师要爱幼儿爱幼教事业,要有奉献精神,在工作中要不计个人得失,对孩子要有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做到爱生如子女,进行创造性工作,努力奉献自己。

4.认真做好家园配合工作是教师必备的工作方法

幼儿教育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而是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体,要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仅靠幼儿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家园联合,借助家长、社会的力量,重视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家园联系栏、幼儿园网站、幼儿园宣传板报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方面的信息和方法,做到家园共育,共同教育孩子。

随着远程培训学习的逐步深入,我意识到自己专业上需成长、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值得我去后续学习、整理、反思、总结、提炼的东西也还有很多。蓦然回首,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在“国培计划”――宁夏幼儿园转岗教师园本研修能力专项培训中,我又一次完成了人生破茧化蝶的瞬间,未来定格在我的心灵深处!

二、对幼教工作的建议

篇3

我从来没有真正探索理解网络,但是通过这次的远程研修中我才真正了解了现代化技术的神奇,让我真正利用起了网络这个资源,每一天的视频就像是一对一的教学一样;还有在网上的评论,我们可以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自己想说的,当我完成第一次作业提交上时我的心情好激动,是我真正感到了网络的快捷方便。

二、远程研修我明白了教育教学目标

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就要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关注每一个孩子,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的环境,时刻抓住孩子的亮点对孩子适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一日生活中自由、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远程研修是我提升了教学理念

在这次的远程研修中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始终本着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将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

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幼儿的独特,根据孩子的不同对孩子进行教育,总之心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骑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提升教学理念是很重要的。

四、远程研修教会了我家园沟通的技巧

篇4

一、“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背景

(一)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43号]

(二)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加强培训团队建设,探索培训新模式,为各地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教育部 教师[2015]10号文件]

(三)“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按年度分批遴选项目县,主要面向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2-3年的周期性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实施置换脱产研修,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网络研修,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实施短期集中培训,支持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和乡村校园长培训。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县级发展中心职责分解

在国培计划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也明确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各项职责。

(一)送教下乡活动

由省级统筹,项目县组织,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片区研修中心协同承担,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为主体,整合全省(区、市)专家资源,分学科组建送培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在此项活动中的职责为:

1.制定县级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积极整合本地培训资源,建立院校中心教研乡校四位一体送教体系。3.建立高水平送培团队,制定激励政策,按1:30标准建立县培团队。4.落实培训经费,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5.健全制度,落实职责。 6.加工生成性资源。7.进行过程监管, 绩效评估。8.发掘先进和典型经验,宣传推广。

(二)网络研修,乡村教师工作坊

遴选具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网络研修任务,组织实现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与项目县对接,每县对接1家机构,支持双方协同开展2-3年周期性培训,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网络研修包括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和教师工作坊研修两类培训

1.按省市要求,制定计划方案。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3.加强中心建设,建立协作机制。4.建立县级网络研修社区。5.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校长培训。6.经费落实7.开展跨校区研修。8.做好资源库建设。9.过程监管,绩效评估。10.发掘先进推广宣传。

(三)置换脱产

遴选培训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网络研修绩效居前的国培远程培训机构、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校本研修特色明显的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承担,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出拟承担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培训任务的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为期4-6个月的脱产研修,各地可跨年度分段实施。培训主要包括院校(机构)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跟岗实践时间不少于1/3。须建立工作坊,将网络研修贯穿始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统筹设计课程,合理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系统整合网络研修课程,坚持教研类课程与培训类课程并重,培训类课程须涵盖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法与技能。高校集中研修,影子跟岗实践,返岗实践,总结提升四个阶段。

1.建立协同机制。2. 遴选优质学员,实行(四级协同)局、乡、校。3.组织置换。4.建立优质资源库。5.总结宣传,激励卓越成长。6.经费落实。7.组织影子培训。

(四)乡村教师访名校校训

分批组织本省(区、市)教学点教师到一线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村小教师到本省(区、市)省会(首府)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针对教育教学突出问题,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与名校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1、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名校观摩;

2、15天跟岗实践研修,提升课堂课堂教学能力。

三、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任务综合汇总

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组织研修实地指导,线上线下活动助学,培养骨干建设团队,开发资源提炼特色。

四、优秀县级发展中心的要求:

篇5

一、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

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体系。“国培计划”的实施,为湖南省打造切合实际、运转有效的教师培训基地体系提供了机遇。

高校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龙头。湖南省依托现有资源,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范畴内,初步形成了校长园长培训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主体,初中教师培训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主体,小学教师培训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主体,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主体,其他十余所有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为补充的高校基地格局。这些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感和使命感,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专业精细实施国培项目,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实现了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了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通过“国培计划”实施,师范类高校的龙头地位日益巩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情结逐渐恢复,对教师培训日益关注。这些高校已成为湖南省相对稳定的教师培训核心基地。

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是“国培计划”实施的基础。“国培计划”启动之初,各培训机构自主选择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作为培训实践基地,组建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13年,省教育厅制定遴选标准,专门下发文件,遴选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园),将其建设成为全省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基地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基地,首批评审认定128所。省级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实践性培训、训后跟踪指导等优势,主要承担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影子教师”培训任务和短期集中培训观摩考察任务,特别优秀的学校(园所)可以独立承担国培项目。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独立承担了“国培计划”初中课改实验主持人高级研修项目,株洲市景弘中学、湘潭市和平小学等6所学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82所省级基地校(园)承担了置换脱产研修“影子教师”培训。遴选、建设和使用省级基地校(园),不仅完善了全省教师培训基地体系,而且提升了全省教师培训质量。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对省级基地校(园)的支持力度,2013年安排773万元专项经费对82所基地校(园)进行奖补。

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是全省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主体,对全省教师培训机构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来,承担了学员送培和组织协调、远程培训项目辅导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逐渐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成为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校的重要纽带。“国培计划”实施,推动了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转型。

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湖南省以高校为龙头,以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基础,以教师培训机构为纽带的分布式、广覆盖、高质量、有特色,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形成。

二、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是湖南省不断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过程。

建立并完善了项目招投标制度。湖南省所有国培项目坚持项目招投标,并实行差额遴选制,凡是有多家单位同时申报同一个子项目,该项目定标时至少有一家以上单位要被淘汰;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凡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经绩效评估获得优秀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竞标,而绩效评估中排在末位的单位及项目被自然淘汰,且三年内不得承担同类项目培训任务。差额遴选和末位淘汰制大大激发了各培训机构的责任感,全省出现了百花齐放、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

建立了多方参与、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下发了绩效评估办法,研制了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考评细则。市州教育局、培训机构、专家、学员及省国培办均参与了绩效评估工作,培训机构和市州教育局相互考评对方的工作,实行培训机构之间交叉检查,聘请省外专家对各培训机构实施方案和培训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学员现场测评、部分学员座谈、学员网络匿名测评、电话随访学员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评价。按照“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学员网络匿名评价+专家考评”的模式,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过程性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即时效果,网络匿名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延时效果,专家考评主要是学科(领域)专业评价。分值比例上,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4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30%,专家考评占30%;远程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2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50%,专家考评占30%。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实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约束与激励机制。湖南省于2011年颁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规定教师参加培训所获学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其中校本研训不超过120学分。将培训学分与教师考核奖励、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特级教师申报等挂钩,一个年度内参加培训累计少于72学分的教师,原则上在当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为优秀等第。同时,开发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和专门网页,具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年度培训学分信息的录入、审核、查询功能。湖南省教师培训信息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省。教师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使湖南省实现了教师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由“不愿参培”向“争要指标”的根本性转变。近三年,国培项目学员参培率稳定在99.5%以上,结业率达到99.9%以上,学员整体满意率在99%以上。2013年,出现10多名中小学教师自费参加国培、往届国培学员回到国培教室旁听的可喜现象。

三、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符合项目特点、适应学员需求的实施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既成功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研修,又确保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安全并得到优质的实习指导,我们创造性采取“两次置换”实施模式。第一次置换在农村骨干教师和师范生之间进行,按照一名在职教师置换一名或两名师范生的原则,把农村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园所)置换出来,把高校的顶岗实习师范生派到学校(园所),但顶岗实习师范生并不是一一对应地进入置换出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园所),而是集中安排在县城学校(园所)实习;第二次置换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脱产研修形成的岗位空缺,由接受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县城学校(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以支教方式补充。“两次置换”模式实施了3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受到教育部和各兄弟省市的充分肯定。2013年,根据培训形势的变化,考虑到基层学校(园所)的实际情况,采用“五段式模式”实施,项目实施由集中研修、“影子教师”、返岗实践、集中研修、总结提升等五个环节组成。学员在高校集中研修40天左右后,到省级基地校(园)参加不少于20天的“影子教师”实践,之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应用所学的成果在岗实践,然后带着问题回到高校进一步解决,并总结提升研修成果,真正实现了理论研修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和螺旋式上升。同时,高校与市州教育局密切协作和沟通,按照“一一对应,按需顶岗”的原则和中西部项目1∶1、幼师国培1∶2的比例要求,选拔优秀师范生直接到置换教师所在学校(园所)顶岗实习。

短期集中培训,各培训机构按照“前移后拓”思路实施主题式培训。“前移”,就是培训前向参培学员提出调查研究、教学反思、撰写论文等要求,学员必须带着问题和任务参加培训。“后拓”,就是布置训后任务要求学员完成,创设网络学习平台等供学员训后交流研讨,采取现场指导、电话访问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做好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进调研、训后实效调研,科学确定学员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并据此确定培训主题和设定核心培训课程,实施主题式培训。

远程培训,采取“统一管理,分网学习”模式实施。通过招投标,湖南省远程培训由6家远程培训平台承担培训任务。根据远程培训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管理网络优势,实行全省“统一管理”,做到“十个统一”,即统一报名方式、实施时段、账号形式、注册方式、反馈学情、评价标准、组建省级课程专家团队、辅导教师管理、市州工作研讨、组织校本研修。同时,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设立“国培计划-湖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专页,并与其他5家远程培训平台实现链接,学员统一注册、登录专页后分别进入相关远程培训平台“分网学习”。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发挥了省外优秀远程培训平台的资源优势,又发挥了本省远程培训平台的管理网络优势,实现了远程培训效益最大化。

“转岗教师”培训,采取“三环节三统一”模式实施。将整个培训分为三个环节:集中培训8天,送教培训3天,远程培训60学时,共计126学时,时间跨度3个月。长沙师范学院对项目实施进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制订课程、学指导、统一质量监控,并直接负责“送教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和教学工作。集中培训任务、送教培训组织管理由每个市州在当地遴选一所具备中专层次幼儿教师培养资质的师范学校或机构来承担。远程培训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长沙师范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强大齐全和学校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

除了各大类项目的模式创新外,湖南省各子项目实施也各具特色。如“送培上门”项目,一改过去的“往上走”为“往下走”,将高端培训送到农村教师的家门口,受到市县教育局和农村教师热烈欢迎。中小学送培上门项目涉及5个学科,分别是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和小学语文、数学。每个学科分四个模块,如小学语文分为“口语交际、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当地教师的研讨课,省级名师的示范课,专家即时点评与教师互动,专家微型专题讲座”四个环节,培训更具针对性。

四、引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发展

“国培计划”实施,引领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实施工作,推动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培计划”对全省培训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纷纷采取国培管理模式,对本地培训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如湘潭市教育局借鉴国培招投标机制,采取竞争择优方式,通过招投标和答辩会等形式遴选培训项目承办单位。

“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员的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聘请高水平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建立“双班主任”制、项目首席专家听课制、课堂教学测评制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育丰富多样的培训文化,对学员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这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做法与经验对全省教师培训工作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必将推动全省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篇6

(二)加强常规培训

1.全员培训

我市有6千多名教师,每名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0学时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以人为本,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讲求实效,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形式上突出教师选择性,加强过程监控和结果管理。五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四川省教师职业行为八不准》、《四川省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八条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在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师德典型宣传,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积极鼓励全市广大教师参加“三新一德”自学考试,几年来全市参加“三新一德”自学考试共()人次。不断改进师德教育方式,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员培训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2.校长培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一方面,按照上级安排选派中小学校(园)长参加上级培训,同时,开展我市小学和幼儿园校(园)长培训。抓了“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三种培训共()期。已经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中小学校长在每一个培训周期内必须接受不少于()学时的提高培训。

3.校本研修(加:我市校本研修的做法专家小组等)

校本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教师灵活性培训主要是通过学校校本研修实施的,我市要求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0学时的灵活性培训。校本研修是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实际出发开展的教师培训,由于它植根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因此更容易与教育教学和教师的实际相结合,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培训的关系。在对实施课改总结的基础上,各校对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凝聚广大教师的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形成课程改革的成果,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做到研修有计划、实施有记录,归档管理及时规范。

我市在全面实施校本研修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试点建立xx市级校本研修实验(示范)学校,经批准的县级校本研修实验学校可将校本研修学时计入规范化培训的足额学时。目前校本研修县级实验学校有()所;有()所学校被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批准为开展纳入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登记的校本研修示范学校。

我市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办公室按照《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研修管理实施办法》要求,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的各项管理。作好各学年度的县级校本研修实验学校的考核认定工作,不断把校本研修工作引向更规范、质量更高的层面。

4.网络培训(继教网研修网人事局公共科目培训)

根据国家、省、市教师网络联盟的形成,我市借助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学习管理平台,积极实施和推进远程非学力培训。九八年以来,小学幼儿教师共有()人参加培训,合格率达()%;中学教师共有()人参加培训,合格率达()%;中小学校长共有()人参加培训,合格率达()%。全市校长及学校中层干部参加联合国儿基会2012年四川地震灾区爱生学校项目培训550人,合格率99

.3%。此外教师进修学校、电教站还根据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学习与管理平台的建设,不断开发中小学教师网上学习资源,组织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备课、网上教研活动,大力探索视频案例的制作,为一线教师提供系统的视频案例,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并相互交流,吸引中小学教师参加网上培训学习。

绵阳市人事局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网络培训2008年、2009年、2012年网络公需科目培训全员合格。

篇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24-04

一、背景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推出的5年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师培训变革,通过培训有效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该项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P者在参加本地城区的一次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线下研修活动中,对研修过程进行了回放式记录,并对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做了一些分析思考。

1.活动概况

研修目标:通过观看一节幼儿中班科学课《超级小侦探》的现场授课,参与课后研讨,打通线上与线下,实现思维碰撞,学以致用,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融合水平。

研修环境:教师在具有交互电视的录播教室进行教学活动,同学科教师在网络机房或者远端大屏观看教学直播,利用本地培训专用研修平台的班级社区开展网上交流。

研修过程:教师在录播教室完成,同时园内学科教师在网络机房集中观看,对应的城乡结对一所农村幼儿园学科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观看,随后进行线下线上混合集中教学研讨。

教学目标:①幼儿运用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合理选择信息,利用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进行正确判断,例如通过车轮印和车发出的声音判断出罪犯骑着摩托车作案。②通过幼儿细致观察,尝试比较、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分析,例如根据现场留下的脚印、吃剩的鱼骨头以及进入房间墙洞的大小来进行判断。③积极参与探索,体验侦探乐趣,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参与审讯,查看地图,开锁活动,抓捕罪犯,罪犯忏悔等。

2.问题提出

本文试图通过场景回放的方式介绍园本研修中技术在课堂教学、研修活动中的使用,并对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对这一研修形式进行总结,提炼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可以推广的研修做法,并对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教学场景还原与技术应用分析

场景1 森林中失窃案的发生,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分析:通过观看FLASH动画,看图片,听声音,了解到森林中小猪家失窃了。信息技术再现了一个失窃的情境,制造了一个个形象直观的场景,直接把孩子们引入破案的主题,激发了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场景2 出现柯南奔跑的画面,帮助侦探一起破案。

(1)查找嫌疑犯:

通过交互电视的放大功能放大小猪屋外的轮胎印,再次播放现场听到的声音,二者结合,得出嫌疑犯骑着摩托车作案;根据生活常识让孩子们了解到森林中有鸡、兔、猫、虎会骑摩托车,这些动物被列为失窃嫌疑犯。

分析:借助交互电视放大、突出显示等功能,帮助学生观察,引导孩子运用比较、推理、排除等手段深入思考,提升孩子的思考品质。这种做法符合中班孩子的认知思维规律,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和大班相比,他们还缺乏通过词语逻辑来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

(2)询问嫌疑犯:

通过交互电视的点击操作与四个嫌疑犯逐个进行对话,嫌疑犯都说自己没有去作案现场。

分析:通过交互电视和课件的互动功能,让孩子可以与嫌疑人进行互动交流,触屏给幼儿以多种感官刺激,辅助孩子在办案情境中更好的进行判断。点击询问嫌疑人见图1。

(3)寻找作案证据:

仔细观察现场地图,如小猪家出现的脚印、鱼骨头、洞等,在地图上寻找作案线索。

分析:利用传统媒体,孩子们模仿侦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学生分组寻找线索,进行组内交流,确定嫌疑犯。中班幼儿由于经验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教师若能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多问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深入观察,那孩子的收获与独自观察所得就大不一样了。师生共同活动,根据观察到的线索,逐步排除。通过脚印排除鸡;通过鱼骨头排除兔;通过洞太小排除老虎;最后得出猫可能是罪犯,现场线索见图2。教师在帮助学生推理时,比如查看现场脚印,教师直接在触屏上操作标记,可以很方便的实现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其中传统的放大镜功能可以通过交互电视的放大功能来实现,但是孩子们一个个手持放大镜兴奋的观察场景值得教师思考。

场景3:抓捕罪犯

观察小猫住处的特征,确认找到小猫的家。由于小猫家的门钥匙与隔壁鸡大婶家的钥匙混到一起了,幼儿通过开锁练习,找到小猫家的钥匙,打开小猫家的门,实施罪犯抓捕。

分析:通过开锁等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传统媒体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得益彰。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突出特点,这时候加入开锁的操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

场景4 小猫悔罪与孩子们感言

抓住小猫,庆贺胜利。小猫忏悔,因为馋嘴,偷吃别人家的东西。但是要让孩子们明白:再好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也不能去拿。

分析:通过播放小猫忏悔的片段,让幼儿体验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幼儿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并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形成、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

三、教研活动场景还原与技术应用分析

场景1:观看与记录

在网络机房,教师可以通过看大屏幕,也可以看自己的电脑,进行课堂观察,及时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分析:远程观看避免了现场观摩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干扰,还可以扩大观课教师的规模。缺点是,直播的画面需要通过现场人员的选取,观课教师难以获得课堂教学第一手的全景材料。

场景2:现场研讨

上课人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反思情况。然后围绕事先确定的研讨主题结合教学实景分组研讨,并逐一发言。主持人把控研讨节奏并做总结,主持人引入思维导图开展学员研修头脑风暴,并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研讨记录,为了提高研讨的实效,重复的内容不再说,提高交流的效率。现场研讨流程图如下:

分析: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回放,再现教学中的具体场景,可以重c关注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实现切片式分析。将教师的思考用教学事实的视频片段说话,增强了教研的指向性和现场感。

场景3:线上交流

参与研讨的老师可以一边线下交流,一边在研修平台上跟帖点评,主持人通过大屏展现教师线上交流的内容。

分析:及时记录交流痕迹,深度表达教师的思考,主持人可以通过现场调阅教师的交流话题并予以实景展示,并为进一步的跨时空异步交流做了铺垫,放大了校本教研的效果,线上交流见图4。

四、园本研修活动的思考

这是一次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园本研讨活动,教学和研修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体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结合精神,可以作为城区学校校本研修的样板。研修对主持人和参与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综观本次研修活动,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1.信息技术的便捷、生动、丰富很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幼儿对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兴趣浓,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教具、学具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感官需要,但毕竟有限,而且还受到空间等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就灵活多了,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教学需要的各种场景。当然,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恰当运用媒体,选择技术,优化教学,这都要求教师进一步学习、探索。比如教师要在课前要收集加工相关教学资源,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使用培训等,在课后还要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反思。这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侦破案件的情境,在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中实现了与同学、老师和嫌疑犯的互动,生动形象的画面、具有适度挑战性的任务都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度,课堂信息容量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另外,无线投影等新技术的应用还解放了教师,使得教师可以方便的走进学生,实现教学环节的无缝衔接。

另外,我们也发现由于受到制作水平等的限制,课堂教学是按照老师的设计步步进行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不能与电脑生成及时互动,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思路走下去,如:嫌疑犯一个个排除时无法做标记。

2.信息技术的超时空、多渠道、广资源高效率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客观地说,在研修内容的安排上,信息技术处在教学的辅助位置上,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教研,还是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也可以适当向技术应用的研讨倾斜或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研讨的一个主题或方向,但这一定不是主体。在研讨中信息技术的超时空、渠道宽、资源广的优势可以让参与者产生多次“头脑风暴”、强烈的思维碰撞,实现深度教研。例如在审讯嫌疑犯阶段,胆子大的孩子就会直接说“罪犯就是老虎,老虎是坏蛋”。老虎是坏蛋的思维定势,孩子的直觉,留下悬念,用证据说话,结果罪犯是小猫。这就是教学中的生成,教师如何抓住这个生成,进而自然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寻找证据上来是研讨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制作的动画或软件中能够及时查阅到相关动物丰富的生活习性或特点介绍,也可以适当链接一些话外音或动画来介绍,这样也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充实、有趣,当然如何制作、如何选用素材又是老师们需要广泛查阅、比较分析、精心遴选的,也是需要研讨的热点所在。

从以上的分析明显可以看出,这节课通过录播教室延展了教研的空间;通过网络拓展了教研的时空,实现了园内教师之间,园内与园外老师之间的广泛交流,促进了区域内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及共同体各成员专业化的共同发展。

3.信息技术的强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极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利用录播,把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和小组内活动情况进行实时记录,按照一定的指标对一段时间(一学期或者一个月)内学生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进而进行个性化学习活动,这些都是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诚然,个性化记录的清晰性和便利性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普遍做到;数据分析还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有关软件的支持等;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生成需要花费的人力成本很高,这也需要智能软件的支持等等。在现有的条件下,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对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信息技术在转变学生的学习上依然是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技术的教学应用是大势所趋,是未来学习的需要,但在应用层面,还需要实践的智慧和学科教师、相关专业人员等多方的参与。技术对教学的作用是辅助的这一特点是不变的,教师在教学应用上需要多问一问,努力让技术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等方面都尽可能发挥作用,进而体现其在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厅[2014]3 号.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S]. 北京,2014.

[2]郭素敏.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整合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8

登上国培方舟你我他默默起航

我们张开推进课堂改革的帆

我们竖起振兴农村教育的樯

凌风舞动憧憬的橹

沐月荡起向往的桨

齐声唱响温总理9•10讲话精神这曲号子

共同驶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那湾成功的海港

李雅妮(山西省交口县教育体育科技局) 中西部远程项目(山西)

以铜为镜,我照出了自己理念的陈旧与落后;以人为镜,我看到了自己行动的迟缓与保守。我渐渐地摆脱了自傲、学会了欣赏,摆脱了说教、学会了聆听,摆脱了自满、学会了学习,摆脱了封闭、学会了交流,摆脱了盲目、学会了反思……我真的感觉到了我在成长。

王玉琴(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柯渡中学)中西部短期集中项目(云南)

李广良老师的课警示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一定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也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要学会用信仰争取人心,用信仰的力量感化学生。

孙彩文(河北省玉田县第三小学) 示范性团队项目(北京师范大学)

我们的行动学习以“成长故事”为载体,以“参与•分享”为模式,以教师自省自悟为目标,有自下而上的“头脑风暴”,有自上而下的“问题会诊”,都是教师真实经历中情感的释放。

李波(山东省邹平县明集初中) 示范性骨干项目(华东师范大学)

我从大学的讲堂里复归到乡村的教室里,生发出许多反思和感慨。理想和理论是丰满的,现实和现状又往往是骨感的。但远方的灯塔在导引我们,不断向着目标进发,因为我们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有自我,有孩子,有明天……

李曼泓(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 示范性骨干项目(北京大学)

这次培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学反思具有研究的性质。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将个人的专业经验转化为专业知识,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的草根性理论,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反省与提高自身的基础。

许芳芳(浙江湖州市第一幼儿园) 示范性幼儿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

在这里(南京实幼),我们看到了环境作为幼儿园的隐形课程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在这里,我们几乎看不到教师煞费苦心、精心制作的装饰性环境,映入眼帘的都是反映幼儿真实感受与经验的儿童作品;在这里,我们感悟到了教师们为幼儿营造学习与生活环境而投入的一片苦心与精心;在这里,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深地烙刻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

杨飞龙(山东威海凤林学校) 示范性骨干项目(东北师范大学)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64-01

如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21世纪幼教改革的重要问题。研究和实践一再证实:幼儿园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了幼儿教育的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幼儿园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课例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界定

课例研究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一个小组,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课例实质上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课例研究既切合幼儿园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是一个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知行统一、实践反思的过程。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策略

(一)围绕幼儿园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的实际进行课例研究

幼儿园课例研究是基于幼儿园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幼儿园发起和规划、将本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解决本园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实际的培训活动。

2013年,我园参加国家级课题《幼儿科学素养早期介入的研究》中子课题《幼儿探究式学习》。在研究中,我们围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等主题进行课例研究,做到以研带培、研修一体化。牢牢把握:课例研究与教师培养相结合;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从而通过课例研究提高了幼儿园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例研究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成长。

(二)组织课例研究的理论学习

课例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理论学习必不可少。因此,我们重视并规范理论学习,采用专题讲座、教师论坛、自主学习、集体备课等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定期撰写专题理论文章及教育活动记实、个案分析、课例分析。我们组织了专题研究会,对广大教师进行了教学研究方法的专题培训,明确了课例教学研究是“以幼儿园为基地,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发展为目的,以教学评价为载体,以教研活动为操作流程”的园本教研活动形式。通过课例教学的行动和反思,搭起了理念向实践操作转化的桥梁,使广大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断提高。

(三)“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研修一体化培养模式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就必须对教师加强培训。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研修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课例研究,能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每学期都根据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需要,聘请幼教专家来园进行讲座,作学术报告,进行研究课的点评,和教师们一起共同研究探讨。我们采取了骨干引领同事互助、师徒结对双向互动等形式,在观摩与交流、反思性教学、课题研讨和远程教育等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同课异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究显得更为重要。由于每位教师自身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各种各样而又具体的,她们希望有一种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我园每学期开展以学年组为单位的“同课异构”课例研究观摩活动,即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相互听课观摩研讨切磋。

(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由教研组做出学期计划,定课例,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课例由学年组集体备课,对教学活动全程进行录像,教研组共同会诊、共同研究,名师带动,骨干引领,教师个人自我对照、自我反思。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升华理论,让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三、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基于课例的教学研究,使园本培训在操作方法上有了一定的创新,开辟了园本培训中根植于教师教学实践的培训模式。研究实施以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的老师,形成了一支教学骨干队伍。同时,在螺旋上升的教学行动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一)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反思既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省、回顾,同时也包含其他的教师、研究者的观察与反思。除课例教师外,其他教师对课例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进行审视,找出其与倡导的理论之间的差距,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感悟,拟订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改进计划与措施。

(二)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角色

教师工作对创造性的要求是我们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对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师教育角色的转变――从原来的教育者、指导者、要求者转变为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三)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教师的知识广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认知的效果,课例研究的地开展会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不懈摄取,更恰当地面对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教师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是处于一种比较教育的过程、反思教育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自觉与理性,往往这就是教师提升自己教育技能,丰富自身知识的关键时刻,亲身经历的研究式学习远比为了教而去教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四)促进了教师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建构

课例研究,使园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着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各教研组在实施课例研究时,虽是一名教师担纲,但全组教师共同参与,反思献策,经验分享,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把园本研修制度建设落到了实处,使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增强了幼儿园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活力。

(五)课例研究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要形式

我们把“观念先行,实践跟进”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把学习落到实处。在教研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实践有理论依据。特别是我们开展的园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教师在园本教研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交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寻求着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积淀逐渐深厚,研究意识逐渐增强,研究能力逐渐提高。

课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提高的过程,这对幼儿本身的发展,对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专业化成长既是课题研究所达到的效果,也应当成为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实践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幼儿园进行课例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10

自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园领导班子便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统一思想,针对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知识构成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构成特点,从本园实际出发建立起以白云瑶园长为组长,舒梅副园长为副组长和幼儿园中层干部为小组成员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分层培训、分类推进、高效务实”的工作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我们根据崇州市继续教育办公室下发的《崇州市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有关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增添了《崇州市绿色实验幼儿园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了园所的发展计划之中。我园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实效的过程管理,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幼儿园发展的大计来抓。

二、以园为本,依托基地,认真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活动。

按照幼儿教师素质教育的需求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园充分发挥自身是“成都市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的教育优势和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与开展各种教师培训活动,我们进行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技能训练、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

培训的形式多元,把基地园培训、园本培训和日常教学、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园教师提升了理念,提高了认识,发展了能力。

(一)结合实际,加强师德教育

我们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教育中心教师违规违纪处罚办法(试行)》为契机,以规范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组织老师们深入系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会议精神。通过学习使我园教师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的思想。

(二)结合园本教研,开展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我们以幼儿学习活动指导为重点,引导教师深入了解了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掌握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通过案例学习、行动研修等方式,提升设计和指导幼儿园学习活动的能力。我们组织老师们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共性“问题”,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举了办理论学习和知识拓展的讲座:如《指南》专题培训《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生活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规范》、《幼儿区域活动指导—区域活动的意义与类型》、《高质量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等等;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培训学员开展课题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互动研讨等。通过加强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了教师们履行岗位职责、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师们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园每年均有多名教师的科研论文、教育随笔获成都市、崇州市论文奖,我园的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整合幼儿园自然资源,构建科学探究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成果突出。

(三)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元的,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的运用,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我园配备了教师计算机房,为教师完

成继续教育网上学习和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信息收集条件。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培训,老师们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促使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及目光视野都与时俱进。

(四)培训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

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按时参加国培、省培、市培学习,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扎实,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在崇州市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骨干教师。例如如:********评为崇州市名师,其中****老师为崇州市首席名师。我们充分发挥各层次骨干教师的辐射、帮带、示范作用。同时我们还给师徒结对活动注入新的内容:在园本培训中,师徒互帮互学,这种互动式的关系,充分利用教育教学问题情境中的观察、临摹、反思、探究等,促进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使教师师徒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与家长沟通,全方位促进教学。

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充分开发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我园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观摩。每个月各班家长都可以利用家长汇报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参与听课。很多家长听课后感慨很深,纷纷向幼儿园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项活动沟通了家长、幼儿园、老师、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增加了家长对园所、教师、孩子的了解和理解,真正作到了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了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发展。

三、遵守规范,严格核对,认真进行教师学时折算与登记。

我们根据每学年度制定的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灵活性)培训计划,结合具体培训内容,严格检查,注重过程管理,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个人档案,详细记载和保存每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资料,包括课后反思、论文、学习体会等的原始资料,并严格按照《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每位教师的规范性学时和灵活性学时的折算和规范登记工作,并有分管园长签字确认,确保学时登记工作规范操作。

四、加强管理,科学有序,认真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档案资料是继续教育工作的原始记录,是我们进行整理、归纳、总结继续教育工作经验的凭借,丰富的继续教育档案资料,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及教师日常工作和学习提供可靠的依据和科学的服务,对促进继续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制定了继续教育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对档案资料的搜集,记录、打印、装订、归档等作了具体的规定,有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每学期期末都对继续教育档案资料进行整理、装订、归类、存档。

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1、通过培训学习,师德师风有明显进步,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率达100%,教师师德测评满意率100%。

2、通过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我园在校园本管理、园本教研、基地园培训工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3、通过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的开展,丰富了我园培训工作的理论含量,增强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模式、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4、通过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使我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六、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11

所谓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就是使机构在师资、用地、校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标准。

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我国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享受进修或培训的权利和履行业务提高的义务,促进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推进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当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教师培训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笔者通过调研和评估发现,不少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至今仍不能适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甚至仍有部分教师培训机构发展举步维艰,处在生存的困境之中。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重视不够,经费筹措不力。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由于部分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进修学校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模糊,没有把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放在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战略位置上;没有在教师教育的事业规划、经营投入、基础建设、技术装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按照先一步、高一筹、优一等的需要,切实给予优先考虑,重点予以保证,导致统筹无力,经费不足,运转困难。

(二)硬件建设滞后,办学条件薄弱。

目前,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等,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远远滞后于中小学。部分培训机构缺少合格的教师培训场所,缺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活动室、图书室等,教师培训主要靠借用城区部分学校教室,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地点不确定,给教师培训期间的食宿带来了诸多不便,加重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同时对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较大程度的制约。

(三)软件建设乏力,师资素质偏低。

教师培训师队伍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核心要素。部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师资队伍仍存在三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及工勤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结构比例等,都存在结构不合理,甚至是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从年龄结构来看,中老年教师偏多,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偏少;从学历和职称结构来看,本科学历、中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高级职务教师比例有待提高;从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来看,有的学科没有专任教师,有的学科只有一两名专任教师,有的学科则较多。有的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比例过大,专任教师人数比例偏小。

二是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目前许多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师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中小学调入,二是从高校新毕业生聘用。由于许多调入者未经过统一选聘、考核等程序,专业水平、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无法保证,新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接地气”的教学很难受参训教师欢迎。

三是专业素质偏低。不论是机构的专职教师还是来自一线和教研机构的教师都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实际,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学科培训很少,培训缺乏针对性。

(四)机构职能交叉,培训资源浪费。

县域内职能接近的机构交叉培训现象较多,如教师进修校、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科等,它们基本上都是服务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却多年来一直分设,各自开展听课、评课、聘请专家讲座、教科研成果评比、课题申报等活动。有些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即使合并了,也是各做各的事,根本没有实质性地整合各类资源,造成重复培训,浪费有限的师资资源,严重地干扰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正常工作。

(五)教师培训与教师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培训大多自上而下,很少考虑一线教师的需要与意愿,形式基本是“你讲我听式”的专题讲座,辅导教师基本是单一色的培训机构自己的师资,地点基本是在培训机构内,或把参训者集中在所在乡镇的某一所学校内,还没有形成县、乡、校的培训网络。培训内容统一,形式单一,培训者面孔经年不变,培训效益微乎其微。

二、加快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的举措

自“十二五”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相关文件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工作,把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抓手。

2011年11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2011〕26号),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提出了新标准。2013年5月6日,《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要求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改进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强化培训自主性、营造网络学习环境、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培训管理八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结合现阶段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笔者认为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前提条件。

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本体职能,是当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政府对教师培训所持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以,各级行政部门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职能作用的认识应与国家要求一致,明确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促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省有关部门应将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和教师培训业绩纳入教育乃至地方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指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加强政府统筹,力求办学条件标准化。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必须有与教师培训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例如教学设施设备、图书馆、微机房等都应该俱全。努力打造设施设备齐全,环境优雅,集学习、食宿、娱乐于一体的教师培训基地,为实现高质量的培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县级政府要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统筹力度,特别是在教师培训基地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教师教育经费的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政策、经费保障力度,真正落实教师培训和基地建设的政府责任。

2.培训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主动寻求内涵式发展,给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实用的课程。教师培训机构要做到有为,从而提升机构在当地中小学校、幼儿园指导管理中的地位,发挥作用。

3.构建开放的办学机制,促进优势互补。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培训对象需求的多样性、结构的多层次化需要,培训机构可通过树立开放的、合作沟通与资源共享的理念,完善“上挂、中联、下辐射”的教师继续教育格局,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教师培训网络。所谓“上挂、中联、下辐射”,指的是在继续教育过程中,重组资源,实施上下联动、左右相助的办学策略。对“上”,借助有关高等院校、省市教研部门等的优质资源,发挥他们的后盾作用和指导功能;对“中”,整合同级的有关师资培训机构、教研机构、电教机构和重点中小学的优质资源,发挥他们的协作功能和资源优势;对“下”,开放各下属乡中心校师训点及城乡各学校的优质资源,发挥他们的基地作用和辐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二)培训团队优良化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关键所在。

师资、管理、课程是立校基石,也是拉动培训机构发展前进的三驾马车。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训者队伍,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当前,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对培训者提出了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一位合格的教师培训者应该是培训理论的研究者,是培训资源的开发者,是培训课程的设计者,是培训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并将这些角色融为一体。为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把对培训者的培训放在培训工作的先导地位。

一方面,加强培训者培训。可通过选派培训者到高校进修,提高学历层次;选派培训者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观摩学习等开阔视野;建立校本研修制度,组织培训者开展校本研修,提高专业能力;构建激励机制,把培训者参加培训作为评聘、晋升职务的重要条件,等等。

另一方面,推行教师质量标准化管理。根据教师年龄结构、知识层级水平,为每名教师制定岗位标准,并将此纳入年终岗位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科研引领力度,针对培训工作中的现实问题确定科研课题,促进教师边培训边研究,并躬身指导联系学校开展课题研究。

培训者队伍结构要合理、数量须足够。一般县域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队伍中老、中、青教师比例结构应达到1∶2∶1;特级教师或省、市级名师应占一定比例。这样才能建立起以老带新的校本研训机制,才能促进县域教师培训机构自身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培训实效性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重点。

教师培训机构,其主业是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性的专职服务机构。因此,培训机构要根据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加强培训调研,创新培训思路,打造培训亮点。

在培训模式上要注重“三突出”,即从传统的讲座式培训向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探讨交流式培训拓展,突出学员的主体性。以教师的内在需要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的针对性。以需求为根本、问题为核心、案例为载体、理论为支撑、互动为方式,突出方式的灵活性。

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四个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培训过程与实效考核相结合,使培训成为教师学习与交流、反思与总结、研究与发展、锻炼与提高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要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功用,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培训基地,探索出“人网”、“地网”、“天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达到“大规模、高效益、低成本”的培训效果。

(四)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服务功能是培训机构发展的不竭动力。

逐步建立“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中心,以培训为基础,以电教为支撑”的运行机制,实践和完善“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继续教育工作模式,教研和科研结合、研究和培训结合、指导和管理结合、管理与评价结合,把培训机构建成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与指导中心,教师与干部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技术开发与推行中心,教育政策咨询与研究中心,社区教育与服务中心,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健全的培训管理体系,是推进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培训机构的发展,必须注重两个方面:

1.注重规范化的培训过程管理。

完善培训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执行培训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培训组织严密、服务周全、严格考勤、考核并有记录。培训结束时,所有培训资料如培训课件、培训照片、学员反馈表、总结、反思、学时统计等,必须及时归档,必须由相关人员提出问题和改进措施。

篇12

二、工作要点

(一)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1.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进一步明确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校要把校本培训提高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高度,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紧密结合教师各自的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读书学习、教学反思、问题研究、学情分析、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课题引领等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学年初,学校要制订校本研训专项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活动内容、主要措施、活动记载四个部分,并报送教师发展中心,经审定后实施;年末写出校本研训专项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活动内容、基本做法,取得的成绩或经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办法。计划总结要分类归档保存。

2.强化问题研究导向。以提高学科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切实加强校本培训指导。开展校本研修示范案例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密切联系学校实际,研究直接影响教师、学校发展的真问题、小问题,让教师在参与中有真切的体验反思,在体验反思中获得效益,在收获中感悟参与校本研训的价值意义。凡有县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的学校,都要确定直接作用于课题研究的子课题或系列研究主题,将课题研究具体化,让教师尽可能广泛参与,利用校园网络、研讨会、交流经验、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励参与,促进交流,相互借鉴,提高效益。

(二)认真开展师德培训。

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将师德培训列入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必修内容,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等系统的师德培训。各校师德培训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贴近教师实际,特别是要将各种规范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大力弘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师德典范,继续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三)大力推进“双名”工程。

按照实施任务驱动、加强过程管理、搭建展示平台和落实骨干教师待遇的总体思路,组织开展我市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

1.强化校长成长规划意识,引导校长根据教育实际、专业素养等,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举办校长雉水论坛,组建学校管理经验报告团等,搭建展示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继续做好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工作,抓好后备干部成长积分考核工作,促进后备干部快速成长。

2.组织修订“雉水名师工作室”章程,健全、完善“雉水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机制,保障工作室的运行条件,加强对工作室活动的督查,做好对工作室的年度考评工作,提高工作室的工作效率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雉水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送教到校、结对交流等形式,为教师尤其是农村青年教师的成长“建桥铺路”。

3.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研员提高品位、拓宽视野,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进修和业务学习活动。努力促进教研员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教研活动组织能力及其命题评价、课题研究能力迅速提高,加速教研员由学者型向专家型转变。采取有效措施,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和学习、研究空间,鼓励教研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升教学研究工作的层次与水平。

4.重点扶持和重点推介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独特建树的骨干教师,为他们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一批名师的快速成长,形成名师成长快速通道。

(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

紧扣“幼儿园教师专科率达100%,小学教师本科率达90%,初中教师本科率达100%、研究生率达8%,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率达20%”的目标,制定教师学历提升意见,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一是将学历提升年度任务落实到校、到人,引导教师制定学历提升计划;二是积极收集、及时传递相关高校招生信息;三是以市两所中等专业学校为基地,为教师做好考前辅导;四是制定政策,进一步加大学历提升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学前辅导、学习过程及毕业奖励扶持力度。各单位要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制定在职教师学历进修计划,进一步完善学历进修奖励制度,大力鼓励教师开展学历进修,并切实做好教师学历进修权益保障工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确保至2015年各学段教师学历达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

(五)积极开展远程培训。

做好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应用智能录播系统,发挥“学校联盟”优势,组织教师拍摄专题讲座、课堂实录,丰富我市教育教学资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开展“名师大讲堂”活动,研发出系列“菜单”课题,实施“点菜式”培训方式,不断满足中小学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

(六)开展送培下乡活动。

根据农村教师的需求,结合学科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开展“送教送培下乡下校”活动,将优质课堂教学和培训资源送到农村中小学,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七)强化科研专题培训。

强化“科研兴教”理念,把“科研强师、科研促教、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策略,进一步推动我市教科研工作深入开展,努力构建科研型教师队伍。做好学校教科研年度考评的组织工作,优化考评手段,运用考核杠杆,推动和促进基层学校自觉、自主地提高教科研水平。深入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继续把微型课题品牌做大做强。一是以“十二五”省级立项课题“微型课题研究的研究”为抓手,深入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完善申报、立项以及管理与评价办法,逐步构建“发现问题——了解原因——制定对策——尝试改进——总结反思”的微型课题研究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参加微型课题研究的现状,加强对调查、课堂观察、实验、研究课、沙龙研讨和成果梳理等研究活动的指导,尤其是要大力推广研究课,把研究课作为微型课题研究的常态活动。通过展示、交流、评比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督查,不断提高区域整体研究水平。三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宣传、推广微型课题。

(八)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坚持全面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开展校长、中层干部、专业教师等多层面、多类别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计算机、电教设备管理人员的基本维护培训,组织“十二五”市电教专项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开展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管理人员专用软件使用培训。完成全市中小学图书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全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开展智能录播、组组通应用等特色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活动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装备系列活动水平。

(九)推进教师读书活动。

举办年度读书征文、读书笔记、青年教师藏书家评比活动。举办“第四届市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漂流活动、名师赠书活动等。加强读书工作的管理和考评,以评促读、以评促学。

(十)组织教师出国(境)培训。

积极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培训,务实开展各项培训,确保参训率、结业率达100%。在继续支持、组织教师出国(境)培训的基础上,探索与国外、境外进行远程培训的方式与途径,让更多的教师身处家中就能了解、学习到国(境)外教育信息。

(十一)实施档案学分管理。

从2014年起,全面实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和学分登记的网络信息化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市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及培训、教研、电教机构等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的网络登记及管理,各单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精神,做好2014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网络登记及证书核发工作。举办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培训班,执行学分管理员持证上岗制度。

三、保障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