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话题范文

时间:2022-10-28 03:03: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会热点话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热点话题

篇1

其实,卫生部陈竺部长在不同的场合已经承认,我们与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既然很大距离就要承认不足,找出不足加以改正。不然就会掉进“糖缸”沾沾自喜,不思上进。

再次强调我一向的观点,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服务。当我们做满意度调查的时候,不要忘记这重要的“一极”。

后一个话题源于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摸石头过河的改革时代已逐渐过去”,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又如何前行?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过河”?世界上有很多医疗体制模式,不要总强调别人的缺陷而自己又不虚心学习,为甚么不可以认定一种可移植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吸取别人社会治理的先进理念进行改良呢?

“摸石头过河”是在一穷二白、前人没有的路上行走,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一极,为什么对社会治理就如此缩手缩脚呢?我们现在不是在医改试点毫无总结的基础上继续冒进。而是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我们丢失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这两个话题,我想用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的话来做一个慨括:“社会管理核心在于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建设不是画饼,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各个利益群体得到好处;最需要的支持,是来自人民的支持;需要把政府为主的社会管理行为,转化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治行为。”这些理论基础是什么,大家可以去找找。

我就把《新快报》的“把脉医患关系”问卷调查展开的讨论搬出来,让大家继续讨论。我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媒体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让医患双方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越是平和的思考讨论,越能获得支持;越是激烈的责骂,越难获得认同。

截至5月3日晚7时30分,共有682位网友参与“问诊医患矛盾”小调查。对于“到医院就医,哪个方面令您不满意”,76.18%的参与者选择了“诊疗费用”,其次依次是医生态度、候诊时间和就诊流程。微博网友“任我笑2012”的一句话概括了参与者的感受:“排队轮候时间超长,看病时间太短,开一大堆的药。”

篇2

社会热点的问题引入到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现代学生明显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满足学生对于现代社会的猎奇和关注需求,并实现高中化学的应用型、生活化教学过程,增强了化学学科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结合,激发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实践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虽然教学改革已经推进数年,素质教育等新型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地推广和实施,然而面对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很多教师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以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讲式学习状态.由于高中的化学课程有众多的理论知识点,使得整体的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进行化学考试之前,对大量的化学公式和知识点进行背诵,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成为很多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模式,虽然能够满足考试的需求,实现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但是却难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题思路进行拓展,有悖于教学改革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同时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性需求.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

1.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高中化学元素学习.化学元素是进行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常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生活环境安全以及食品安全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自来水就是利用含氯元素物质进行消毒的.例如,在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氯气的基本性质了解到氯气本身是有毒的.为什么还要采用它来进行饮用水的消毒呢?这就涉及在其消毒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

2.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学习.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基础理论性知识点的学习,这些知识貌似泛泛而谈,实则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化学不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是一门生活科学,只有了解化学、合理应用化学,才能够让化学知识为人类的生活服务,而不合理地应用只能够给人类造成损害甚至灾难.例如,在讲“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将2015年天津港发生的火灾爆炸事件引入到课堂教学,向学生解析对于化学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或者不遵循化学规律的应用,都有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与此同时,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无法用金钱价值來衡量的.人类只有遵循化学规律进行化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更大的效益.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化学与人类以及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联系.

篇3

■ 例1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为纪念瑞士化学家Reichstein 1933年首先合成维生素C,瑞士发行了一枚印有Vc分子(C6H8O6)的3D效果邮票(如右图,图中小短棍可表示单键、双键或叁键)。下列关于Vc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维生素C结构中包含了一个五元碳环

B. 从结构来看,维生素C不溶于水

C. 维生素C只具有羟基和酯基两种官能团

D. 维生素C能与氢气、溴水、氢氧化钠溶液等发生反应

■ 解析 本题主要以国际化学年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通过结构图分析可知维生素C中有2个五元环,故A错误;维生素C中有4个羟基,羟基易溶于水,故B错误;维生素C中除了羟基和酯基两种官能团,还有碳碳双键,故C错误;碳碳双键可与氢气、溴水发生加成反应,酯基可与氢氧化钠发生水解反应,故D正确。

■ 答案 D

■ 例2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中国的宣传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家用燃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B. 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来发电

C. 排放SO2或C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 采用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技术,将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转化为无害气体进行排放

■ 解析 本题主要以国际化学年为背景考查环境保护与能源方面的知识。通过分析可知CO2溶于水生成的H2CO3不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不会导致酸雨的形成,而是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故C错误,根据题意选C。

■ 答案 C

■ 二、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 例3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现准晶体的以色列化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准晶体原子排列有序,但准晶体不具备晶体的对称性。下列归类肯定错误的是

( )

A. 碘单质―分子晶体

B. 石墨―原子晶体

C. 铝铜铁合金―准晶体

D. 氧化镁―离子晶体

■ 解析 本题主要以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为背景考查晶体类型方面的知识。通过分析可知石墨层内作用力主要是共价键,属于原子晶体;但是层与层之间属于分子间作用力,属于分子晶体,综合分析石墨属于混合型晶体。故B错误,根据题意选B。

■ 答案 B

■ 三、 屠呦呦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 例4 2011年9月12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拉斯克――狄蓓吉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一种药物――青蒿素,它是由菊科植物在低温条件下提炼出来的一种化合物,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其结构简式如图甲所示。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青蒿素分子中有1个七元环、3个六元环和1个酯基

B. 青蒿素分子内的1个过氧基团是治疗疟疾的核心基团

C. 青蒿素耐高温且易溶于水,不易溶于乙醚、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

D. 药效比青蒿素高10倍的双氢青蒿素(见图乙)化学式为C15H24O5

■ 解析 本题主要以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分析可知青蒿素是由菊科植物在低温下提炼出来的,因此其应该不会耐高温。故C错误,根据题意选C。

■ 答案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平常在有机试题的训练中,一定要注重对题目中关键词及官能团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 四、 “十二五”规划与节能减排

■ 例5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以下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

A. 在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发展余热余压利用工程

B. 以煤炭气化替代燃料油和原料油的使用

C. 用第四代LED绿色光源替代白炽灯

D. 使用冰箱时,尽可能在冰箱内装满食物

■ 解析 本题主要以“十二五”规划为背景考查化学与生活方面的知识。通过分析可知冰箱内装满食物会消耗更多的电能,不符合节能减排思想。故D错误,根据题意选D。

■ 答案 D

■ 点评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能源是向人类提供电能、热能、机械能等一切自然资源的总称。根据开发和使用情况,能源又可分为:①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②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重点关注:新能源如新型燃料电池、高能绿色电池等的开发和利用。

■ 五、 食品添加剂问题

■ 例6 BHT(Butylated Hydroxy Toluene)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合成方法有如下两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能与Na2CO3溶液反应

B. 两种方法的反应类型都是加成反应

C. BHT久置于空气中会被氧化

D. ■ 与BHT互为同系物

■ 解析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休戚相关。本题主要以食品抗氧化剂BHT的两种合成方法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分析可知方法二是酚羟基邻位上的氢被―C(CH3)3取代,因此属于取代反应。故B错误,根据题意选B。

■ 答案 B

■ 六、 空气质量与环境保护问题

■ 例7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叫可入肺颗粒物,与肺癌、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下列与PM2.5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力发展电动车,减少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量

B. 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 多环芳烃是强致癌物,能吸附在PM2.5的表面进入人体

D. PM2.5含有的铅、镉、铬、钒、砷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均是金属元素

■ 解析 通过分析可知空气中的尘埃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元素也包括非金属元素如磷。故D错误,根据题意选D。

■ 答案 D

■ 七、 化学与新材料问题

■ 例8 纳米材料MFe2Ox(3<x<4)中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常温下,MFe2O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流程如下: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MFe2Ox是还原剂

B. S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y

D. SO2发生了置换反应

■ 解析 化学是材料发展的源泉,以新型材料为背景考查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及化学原理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这类试题与化学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联系紧密,认真理解好题意就能顺利解答。本题主要以纳米材料MFe2Ox为背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知识。通过分析可知SO2转化为S,化合价由+4降到0价,因此Fe在反应中化合价一定会升高。故A正确,根据题意选A。

■ 答案 A

■ 八、 云南曲靖非法倾倒剧毒工业废料铬渣废料致污染事件

■ 例9 2011年8月云南发生铬渣污染事件,铬渣中因含+6价的铬而使其毒性增强。利用钛铁矿(TiO2、FeO、Fe2O3)生产钛白粉的副产品(硫酸亚铁),可以将其还原为+3价的铬,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铬沉淀。

(1) 碾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 加入过量的硫酸除让铁矿充分反应外,还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 第④步所加试剂是____________。

(4) 上述物质中可循环使用的试剂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

(5) 写出滤液④与Na2CrO4在NaOH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6) 第③步中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

■ 解析 本题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生产工艺、化学反应原理结合起来,关注化学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本题考查学生在“工艺流程阅读、相关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原理、生产流程的作用”等方面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转化关系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处理能力。

■ 答案 (1) 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抑制Fe3+、Fe2+水解,有利于钛从溶液中分离

(3) 铁粉

(4) H2SO4

(5) CrO2-4 +3Fe2++4OH-+4H2O■Cr(OH)3+3Fe(OH)3

(6) 促进TiOSO4水解

■ 点评 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要与基本实验、化工生产工艺、日常生活等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简单的来回重复和死记硬背。

■ 九、 绿色化学与化学价值观问题

■ 例10 2011年,北大校长的《化学之歌》风靡网络,指出下面四句歌词涉及的物质中,大多是通过聚合反应制得的是( )

A. “你我要温暖漂亮,化学提供,衣装婀娜”

B. “你我要吃足喝好,化学提供,营养多多”

C. “你我要飞天探地,化学提供,动力几何”

篇4

新媒体技术对现代时空的突破,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据2013年人民网对河北省高校的调查显示,超过9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其中以浏览新闻为目的占54%;每天使用网络在2小时以内的为78%,超过2小时的为69%;不是每天都上网的仅占0.6%。同时,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话题的最主要的渠道,占到85.71%的比例,而且这其中有82%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和同学讨论网络热点话题,其中33%选择经常主动和同学讨论。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热点关注和参与度很高。由于网络热点话题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性的爆发性的增长传播,另一方面网络热点话题又借助人际传播进一步影响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高校完全可以通过这种相互借力的方式提供多平台,让大学生多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满足大学生畅所欲言的诉求,同时,借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真正调动大学生关心思考国计民生和民主主体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手段。

二、网络热点话题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析

网络热点话题通常是社会建设成果或是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反映,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或大量反映出时代主题、凸显社会公平正义,或社会负面影响极大的网络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其反映的利益价值属性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契合之处。

将网络热点话题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挖掘思考审视问题的能力

探索能力和探索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大学生对社会发生的或网络制造出的新事物、新热点问题探索愿望更加旺盛,他们这种好奇心、探索心的一旦满足,也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指导,对这些网络话题认知层面上不够深入,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思力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有待提高,而复杂多样的网络热点话题背后,通常都一定的发生背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有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后续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探讨对话题的深入挖掘思考能力,通过对网络热点话题的解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审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观察问题和探寻事物的视角更趋于理性化,分析问题趋于成熟化。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网络热点话题由于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所制造的舆论已经大大的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乃至生活方式。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是提升自我认知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一个途径。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缺乏实践中的磨练,对网络热点话题缺少从全局上把握的思想方法和辩证思考能力,在一些网络不良舆论的诱导下,严重阻碍和影响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导致“高参与、低理性”、“高热情、低能耐”等现象。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以这些网络热点话题为契机来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大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比如通过一些典型的网络热点话题分析还可以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上升到民族思想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还可以是表达公众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还可以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情况,从而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将网络热点话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线上”引导途径

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教育网络平台,改变了过去“一对一”、平面化的教学方式,转向 “多对多”、立体化。

1.开辟思政教育网络阵地

学校、院系的官方网站或校园BBS开辟公共热点专题栏目,主动参与对网络热点话题的报道,辨明网络热点中的价值观念,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但专栏建设上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网络热点话题的选题问题。由于网络信息海量,网络热点话题也包罗万象,通常涉及文化、社会时事、经济、娱乐、时尚生活等多个领域,有些话题甚至比较低俗。在选择网络热点话题引导时可以把握三类:一类是有争议性的社会性热点话题,如“茂名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事件、“老人该不该扶”、复旦投毒案等话题,这些话题社会争议大,有一定的相关利益的主体或者涉及价值观念的博弈,所含道德、法制、环境保护等内容丰富,学生参与度高,价值观引导性强;二类是网络政治类热点话题,如“中国梦”、官员腐败、紧张的国际区域关系等话题,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三类是通过校园论坛、从大学生喜欢浏览发帖的社交网站或及时与学生的沟通座谈等方式获得大学生对网络热点话题的关注内容和看法,更能真实捕捉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因此,专栏在选题上需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紧紧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或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学习、个人发展有关的热点话题,并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使有正能量的舆论热点“红”起来。

二是注重对专栏的建设。前几年,很多高校或政府的一些宣传机构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红色网站,但因为各方面投入的不足从而削弱了网站的质量及持续发展的后劲,学生缺乏浏览的兴趣。因此,高校在做热点话题专栏时,要尽量使专栏内容丰富,页面美观,使专栏的内容和形式在充满思想性、严肃性的同时,也要表现多样性、鲜活性,以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去充实、渲染、陪衬和烘托。除了个别严肃的热点话题外,其他热点话题甚至可以采用贴近年轻人的网络语言和图片,视频、FLASH动漫等形式,给人以轻松爽快之感,充分地调动大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栏目的关注度。另外,要保证专栏的实时更新和维护,不断给专栏注入新鲜活力。

2.鼓励开“名师博客”

博客是名师思想的“源代码”,学生通过对名师博客的关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思想引导和精神感染。像湖南大学就组织了第一至四届师德标兵和部分教学名师在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网均开通了“湖南大学名师团体博客”,现已成为湖南大学的一个品牌;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强校长的微博,有两万多忠实的学生粉丝;在上海交大思政教师阮海涛的博客每日点击率达20万,被学生称为“心灵花园”。因此,高校可鼓励开设名师博客等网络社交平台,利用名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网络媒介的育人功能,当然名师在博客中可多引入对网络热点话题,观点可犀利麻辣,可循循善诱,可敞开心扉说真话、抒心声,目的在于通过正面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明确正确的“三观”,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3.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要跟上

需要建立两支网络宣传教育队伍作为人员保障。一支可以是由校宣传部、党总支委员、专职思政类老师、辅导员共同组成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收集并梳理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网络上主动发声,有准备、有针对性地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为他们消除思想疑惑,化解思想矛盾,传递正面引导信息。另外,考虑到高校教师平时工作忙,投入时间有限,还可以建一支隐形队伍。高校不妨定期培养学生中的网舆引导员,指导和依靠他们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去引导网络热点话题的舆论走向。这些大学生更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让他们在学校论坛或者其他社交论坛或网站新闻评论上,巧妙地介入其中的热点话题讨论,或主动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的关注,期间渗透主流价值观,引导话题方向,借此开展隐蔽性思政教育。

(二)“线下”引导途径

1. 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可改革

虽然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种种便利快捷,但难免存在着缺乏督导性、系统性,而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任课老师可以结合书本知识,设置热点话题讨论。像上海大学思政课就2011年就进行了相关改革,在每学期开学前向大学生征集热点话题,将这些热点话题进行提炼,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章节式”教学逐步向“问题解析式”教学转化,这一新模式已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此外,对部分网络热点话题,还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比如,“保钓”事件,是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好题材,可通过请专家做学术报告,系统对讲清整个事件的亲因后果,并借机对大学生进行血性与理性的引导。还有如近期的官员腐败热点话题,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忏悔录,对大学生进行权力观、利益观以及党性教育。

2.开拓社会实践的平台,促使学生知行统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