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范文

时间:2022-04-10 12:1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文化

篇1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加大保障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把农村文化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政府的预算管理,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宫、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列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把繁荣和活跃进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努力维护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3)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考核体系。

推进“管办”分离,将工作重心从办大节庆文化转移到发展农村文化、基层公益性文化上来,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任务、内容、要求等指标进行细化。健全工作机构,强化人员培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为补充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采取奖罚并用,根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状况,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同时,定期对农家书屋、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督查,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对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单位予以批评。(4)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起来的农民一方面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只有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文化生活。一应该加强阵地建设。建好村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和各类文化特色户,使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器材。政府要对购置的电脑、图书、文化用品器材提供一定财力和物力支持。二要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力度,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组织培训班,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骨干,成为农村文化燎原的火种。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活动,在农

浅谈对活跃农村文化的一点思考三是多送法下乡。农民朋友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知法、懂法,多搞些法律知识讲座,并结合农民、农村中的实际情况来宣传法律,这也是农民最需要的。如果在农闲时经常能做到以上这“三送”,那么农村的文化生活肯定能活跃和丰富起来。

(2)突出公益性质,完善投入机制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加大保障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把农村文化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政府的预算管理,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宫、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列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把繁荣和活跃进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努力维护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篇2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72-01

目前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是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一些地方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电视是目前农村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娱乐的一个主要的工具。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群众的视野,让农民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新鲜空气,但是电视的这种作用正在逐渐的淡化,甚至扭曲。

第二,打扑克牌、赌博的盛行泛滥是全国农村近年来很突出的一个文化现象。在农村,农民群众的休闲方式除了看电视、串门就是打牌。在现在的农村,几乎所有的中青年人都会打扑克、搓麻将,甚至一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会凑在一起玩斗地主,不少年逾古稀的老人也经常在一起打打麻将。偶尔还会有打大二、打十字等,而下棋的简直是少之又少了。但凡遇到谁家办喜事男女老少凑在一起除了打牌就是喝酒。

第三,黄色文化悄然兴起。近年来一些自称某某歌舞团的农村流动脱衣舞表演团体在乡镇、农村深受中青年朋友喜爱。它的内容低俗,动作不堪入目,但是却异常火爆。它犹如农村地区的杂草一样疯长,屡禁不止,给本来就相当疲软的农村文化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物质丰富了精神世界也应该跟进,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农民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不相适应的矛盾。

第四,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差。多数乡镇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报刊杂志、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阵地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各级政府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

家庭和睦,才能社会稳定。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农村文化事业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匹配,它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适应。昔日三五里地以外的农民群众赶来看电影,听戏的场面已经没有了,它已被越来越多的麻将声、猜拳喝酒声代替。在农民追求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大道上,文化生活却在退化。对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谈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如何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科技培训活动中,首先,应加大科技“四下乡”力度;其次,办好田间地头的示范带动培训;再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农民举办科技讲座大课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始终重视科技培训,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在文化建设中重视科技培训工作。

第二,硬件基础建设是首位。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可以建设一些基本的公共文化场所,如:组建农家书屋,篮球场、乒乓球等。

第三,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和外延。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四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群众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第四,农村文化生活建设,重实效忌一刀切。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最好打造一村一品。挖掘它,然后将特点扩大化,努力做到文化生活建设与农村物质生活建设步伐协调一致。

篇3

“变形金刚”越变越神

我省首创的“钱江浪花”文艺演出直通车,因能迅速地把一辆车变成一个绚丽的大舞台,被群众誉为“变形金刚”。如今,这个“变形金刚”越变越神奇了。

“农民爱看的,就是我们要演的。”说起演戏,经常活跃在农村舞台的浙江钱江浪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简称钱江浪花艺术团)总经理陆湘汉百感交集:“我们的文艺演出从未进过市区和县城,就是为农村的老百姓准备的,却红红火火。”

浙江农村文化演出的市场空间很大。据了解,钱江浪花艺术团从去年7月成立到现在,已在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地区的260余个乡、镇、村演出300余场,观众达到60余万人次。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司化运作”为原则组建起来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农村带来了“朵朵浪花”。

“5年内走遍浙江全省1569个乡镇是我们的规划。”陆湘汉感慨道,“目前农村文化演出市场还有很大一块空白需要填补。”

据陆湘汉介绍,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省的农村文化需求量很大。可是要在农村舞台上站稳脚跟,必须要选取群众喜闻乐见、紧扣时代主题的曲艺节目。因此他们团到目前为止已建立280多个节目的节目库。以流动舞台车为载体深入乡镇、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展开演出,改变了一直以来欠发达地区财政状况和交通条件都不好、市级以上团体到乡村演出少之又少的情况,满足了农村因文化设施简陋、搭台困难而无法实现的文化生活需要。

“在县城修建一个普通的剧院至少要5000万元,而‘钱江浪花’使用的流动舞台车只需要55万元,这种流动舞台车两边展开后即成为一个80平方米的大型舞台,包括天幕、灯光、音响等演出机械设备,2个多小时后就完全搭建成型。农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各种演出。”陆湘汉说。

没有豪华的大厅和舞台,流动舞台车下摆上几排木板凳,一群乡亲携儿带女围上来,这便是钱江浪花艺术团下乡演出时的普通一景。

每场50到100元的演出费很低廉,但每位演员都很踊跃,因为演出现场有大批带给他们感动的观众。“站在舞台上,我感觉自己像个明星,这么多观众向我欢呼,那么多双眼睛认真地看着我演出,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浙江歌舞剧院的一位演员说。

桐庐县凤川镇的陈老太太坐在硬硬的板凳上,两只眼睛专注地盯着舞台,身子一动不动。虽然台上只有一个演员,正在唱一首流行歌曲《暗香》。尽管不大懂普通话,但她依然兴致盎然:“我已经4年没看见过真人在台上唱歌跳舞了。看,唱歌那小伙长得多俊啊!”

钱江浪花艺术团在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演出时恰逢大雨,观众撑着雨伞、披着雨披看演出,还有几位观众忍不住冲上舞台为演员撑起了伞。

经过一年时间的运作,“钱江浪花”在全省已小有名气。各地政府在办节时也把部分经费拿出来请“钱江浪花”,“把节办到农民家门口”。宁海开游节,余姚杨梅节、三门青蟹节等都可以看见“钱江浪花”欢快的身影。艺术团也初具“造血”功能。

钱江浪花艺术团还将科普、教育、卫生、计生、禁毒、艾滋病预防等宣传、活动融入到基层演出活动中。

去年11月22日,艺术团和龙泉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文化集市”在龙泉市一个偏僻的小镇小梅镇开张了。龙泉市科技部门准备的有关茶叶、毛竹、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书籍和疾病控制中心宣传预防禽流感的上千份宣传材料被当地农民一抢而空。“文化集市”开张当天,在这个偏僻的小镇出现了少见的交通堵塞。

农村也有了文化经纪人

农村文化演出市场空间很大,但是,正当一些地方为解决农民要看演出找不到剧团,剧团想演出却找不到观众这对矛盾而苦恼时,富阳市却通过推进农村文化经纪事业,培植起了一批“农村文化经纪人”。通过这些农村文化经纪人在文化消费双方之间牵线搭桥,政府没有补贴一分钱,农村的文化建设却搞得红红火火。

富阳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经常借过节邀请亲朋好友来家相聚之机,凑份子请个剧团来村里演几场戏,既叙亲友之情,又添几分文化氛围,文化需求成为当地农村的客观存在。正是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渐渐地出现了农村文化经纪人。这些文化经纪人成为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通过他们在剧团与观众之间穿针引线似的盘活带动,富阳的农民可以花最少的钱看到最想看的演出。

据介绍,富阳现有各类农村文化经纪人42人。这些农村文化经纪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从事文化艺术的生产和经营,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方便农民文化消费、活跃农村文化活动,起着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

2004年,在这些文化经纪人的努力下,富阳全市共上演各类文艺演出1240场次。2005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500余场次,其中由经纪人通过市场手段运作的文化活动占了绝大多数。富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金瑶环坦言:“在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背后,政府没有补贴一分钱。”

出生于1937年的张美英老人,是富阳最老牌的农村文化经纪人。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于文化经纪事业的热情却丝毫不输给年轻人。她每年都要组织一些文化团队,为当地偏远山村的群众演出几十场。张美英年轻时曾在富阳剧团工作,常年挑着棉被走乡串户为剧团组织演出和卖票,足迹踏遍了富阳的各个角落。张美英说:“一方面我和各地的剧团比较熟悉,另一方面又和农村比较熟悉,因此在他们之间联系起来非常方便。”说起自己这份差使,张美英说:“一是自娱自乐,二是给别人带去欢乐。”

当然,农村文化经纪人在给农村送去演出的同时,自身也获利颇丰。按当地农村文化经纪行业内不成文的规定,演出联系成功后,文化经纪人可以收取每场演出费用的8%至10%的中介费。一年能联系几十场演出,收入在两三万元,张美英说。

记者在富阳采访时,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杭州越剧三团作为富阳当地唯一的专业剧团,虽然去年全年演出场次达到了292场,而且剧团不存在没戏演的问题,该团副团长夏富笙仍请求农村文化经纪人日后在联系演出时能首先考虑本地剧团,并加强双方之间的横向联系,文化经纪人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夏富笙说:“由于现代都市人对传统的节奏、题材和表演方式认同感不强,我们演出主要是在农村。因此文化经纪人在农村营销推广剧团的时候,首先最好把自己的剧团推出去。”

“这些民间农村文化经纪人长期跑演出,对农村的人头熟,和各大剧团也熟,因此做文化经纪工作具有先天的优势。”富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庄孝泉说。

富阳市文化部门正积极开展对现有民间文化经纪人的业务培训,将民间文化经纪人纳入文化市场管理范围。据金瑶环介绍,该市2005年共召开了4次文化经纪人座谈会。富阳市还拟于近期成立文化经纪人行业协会,加强沟通,同业互助,行业自律。

今年,富阳市政府已经决定出台文化经纪人奖励办法,对为方便农民看戏、积极引进演出团体的经纪人,在经济上,从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列项给予每场适度的奖励。2005年该市还利用评选“十大群众文化明星”的平台,从精神上对文化经纪人给予褒扬。

新农村需要新文化

“钱江浪花”浪花朵朵,文化经纪人活跃田间地头,浙江的农村文化正呈现出新的生机。然而,勿庸讳言,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绝大多数农村群众还是把看电视作为主要精神文化生活,打牌、搓麻将比比皆是。农村文化处于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的“三缺境地”。真正适应农村基层群众需求,生动反映农村居民致富奔小康和新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多,为群众喜闻乐见、“适销对路”、“叫好叫座”的文化产品更少。

今年是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的实施之年,我省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贯彻中办、国办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按照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4

学术界普遍将传统生态文化暂归为三类,即: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观念文化。任永堂(1995)认为,人类文化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原始文化”;(2)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人本文化”;(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白光润(2004)阐述生态文化,指其包括: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作物、畜牧产品、建筑等;地域环境特色影响下的行为文化——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礼仪方式等;具有鲜明环境特色的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风格、宗教生态文化等。刘思华(2002)指出,生态文化包括生态产业、生态艺术、生态意识、生态旅游及生态运动、生态伦理和生态教育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制度。

2.生态文化传播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传播生态文化的目的意欲在广大人民的心中根植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区域间物质及文化的交流,传承具有鲜明环境特色的精神文化。由此可推断,生态文化的传播是在社会群体间的传播,是大众传播。生态文化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在传播过程中同样受传播方式、受众水平、甚至是地域差异性等各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应采取多渠道、广辐射、深交流的形式,同时还应考虑受众的心理接受水平和文化需求等因素,全方位多角度的以生态文明为依托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新疆生态文化的传承及特征表现

新疆是55个少数民族的共生融合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文明禁忌、生活习俗、舞蹈艺术、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生态文化思想亦自古而传。

1.合理并珍惜利用水资源。

由于新疆所特有的干旱气候条件和沙漠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绿色资源分布不均且极度稀缺的现状。这使得新疆人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强烈的绿洲意识。维吾尔族人民修建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坎儿井,坎儿井不仅是维族人民生存的智慧体现,也是维吾尔族人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最好实例。

2.致力于保护草原生态平衡。

在新疆,生活着众多的传统游牧民族,他们历代逐水而居、游牧为生,他们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承袭了独特的草原生态文化。牧民们以不断迁徙和流动的生活方式来确保牧草和水源不被过度利用。其中,维吾尔族人在打猎的季节上颇为重视,倡导遵循物种生长规律有节制的猎捕飞禽走兽;哈萨克族人敬畏天物,认为大自然界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蒙古族还创立了保护草场水源等生态资源的习惯法,是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智慧体现。

三、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农村生态文化传播是指在当前历史时期,农民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从文化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从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包括传统工艺、作物、畜牧产品、建筑、观念、情感、生活态度、礼仪方式、习俗、价值标准、文学艺术风格、宗教生态文化等多种要素。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对外传播或在疆内区域间的传播,可以增强民族间的团结、提升人们的行为认同感、传承多民族文化、提升区域知名度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物质保障匮乏,精神认识欠缺的现状下,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困扰。

1.生态文化传播理念缺失。

任何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以思想理念作为灵魂,制度作为保障,方法作为载体。“文化通过精神层面的吸引和感召而发挥作用,才会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新疆处于祖国的西北地区,知识教育水平较内地而言相对滞后,再加之农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长期处于物质追求阶段,对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少思想水平认识。

2.缺乏高素质传播者。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的领导班子普遍呈现年龄层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思维方式固化等现象。而农村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又热衷于向城市流动谋求发展,使得农村人才力量储备不足。而卢因的“把关人”理论明确指出了传播者的重要性,着重阐述了传播者对信息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提到农村文化,人们固有的反应就是封建思想的流传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在农村地区,人们不会运用新媒体,并对自身的生态文化特色缺乏认知,致使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方法闭塞不灵活,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3.农村文化传播物质保障的缺失。

由于农村的资金力量薄弱、经费缺乏,因此对文化环境建设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与生态文化传播相匹配的环境建设滞后,比如道路建设尚需完善,公共文化交流场所有待增加等。物质保障的缺失,致使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呈现瓶颈趋势。

四、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创新与扩散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统筹规划,借鉴经验,突出重点,加快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实现区域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带动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

新疆广袤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以高山、森林、荒漠、草地和湖泊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遍布全疆。其中,终年积雪的冰峰雪山就多达百座,且大都有着较为完整的自然景观垂直带,从树种繁多的峡谷森林带到良好的高山牧场,无不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奇。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格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龙城的雅丹地貌、乌尔禾的“魔鬼城”也无一不使人兴叹赞绝。除此之外,新疆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也同样丰厚深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古文化遗产的星布。在一定时期内新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遗存了数以百计的古城、古墓葬群、石窟、佛塔等极具西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它们所组成的文化长廊,成为新疆最著名的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是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新疆是我国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有47个民族,民俗风情各异,这些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但又各自保持了风情浓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发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如享誉中外的“十二木卡姆”、麦西来甫、古尔邦节、赛马、达瓦孜等,构成了最生动、活泼、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据统计,近年来新疆生态旅游占全疆旅游总比例的80%以上。而在现今生活中,乡村生态旅游多以体验式旅游为主,这就给农村生态文化的人际间传播创造了环境条件。人们不仅可以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可以了解感受新疆农村人民受生态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饮食结构。例如新疆人民从传统时期就形成的主食拌食瓜果的饮食习惯,及受气候特点影响而形成的特有的烤馕、烤包子的烤食饮食习惯等。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带动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将是未来新疆农村生态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2.利用新媒体推助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

传统的传播方式,一般是针对具体的受众,进行相关文化产品的发行推广,具有相对局限性,传播的影响力也相对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利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使人们更可以获得声音、动画、图像、影像相结合的立体文化体验。推进新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应利用新媒体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以宣传新疆农村生态文化为主的网站,整合相关资源,为受众提供一个能够在线交流的平台,实现线上互动传播。还可以借鉴敦煌莫高镇的先进经验,建立专门的网站预约系统,对农村生态旅游景点进行门票预约,以期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预约系统分析传播效果和受众人数,同时还能够在预约网站上以介绍新疆农村生态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影片,达到有广度和深度的横向和纵向传播,形成传播的长效机制。

篇5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26-02

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这对于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涉及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主动性、自发性、广泛参与性、历史延续性等特点。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农村深层次改革发展营造创新氛围和思想环境。文化所具有的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使农村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2.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必须拉长农村文化建设的“短腿”。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那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体现的是对村民文化素质、文明涵养、道德素养、主人翁意识的要求。培养新型农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重德守信、和睦友爱的邻里关系,都属于文化建设范畴。只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丰富、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农村才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与时展进步相适应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逐步确立,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状态,一些领域不良道德现象有所滋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在增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是: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发展,现代文化难以有效传播。一些传统曲艺节目、地方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少有市场,本该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生活形式,呈现出被影视网络娱乐替代的趋势;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体难以实现与农村受众的有效互动,贴近农民、反映农村建设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在农村一些地区,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然而农村文化的发展却没有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在农村不少地方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有的地方甚至还在滑坡。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的断层现象,使得落后、封建糟粕的东西盛行。如农村中倘有老者去世,子女往往请一些民间的喇叭、唢呐班子表演,内容大多低俗不堪,却吸引大量的围观群众。

究其原因,一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以致于许多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远程教育等公共文化资源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一些乡镇有限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现象突出。三是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热心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越来越少,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普及;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农村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气候。

篇7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家一个时期的追求,寻求经济发展,追求GDP指标,成为重心。在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环境下,各级政府形成一种压力型体制关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指标,以至于对农村文化建设关注不够。这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太少,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滞后,政府在农村文化活动上组织力度不够。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文化站主要围绕乡镇政府所谓的“中心”工作(如收费征税、计划生育等)而运转,几乎没有将精力放在农村文化服务上;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现有乡镇财政在只能勉强维持单位人员工资的情况下,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更是捉襟见肘;加之农村文化发展很难在短期内彰显政绩,以至农村文化发展在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状态。

农村文化工作的“边缘化”,以及一些地方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的“虚设化”,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严重匮乏,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明的公共文化生活的需要。

社会性原因:“缺人才、难合作”

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非均衡性发展,不仅体现于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少于城市,还体现在农民进城打工所导致的大量农村文化精英向城市的流入。农村文化精英外流和农村文化人才匮乏,也是当前农村基层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困境。

在当前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农村社会呈现为一种“空心化”发展趋向;与此同时,农民之间的亲密互助关系逐渐被直白的经济利益关系所取代。

从调查来看,虽然目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十分滞后,政府组织和举办的农村文化活动普遍偏少,但这些只是一种表象而已,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和“机制”问题。首先是“缺人”和“重物轻人”。一是农村精英大量外流;二是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人继承和发扬;三是农民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四是过分重视“物”的建设,而轻视(忽视)“人”的建设。正如我们在一些农村所看到的,国家免费赠送给农村的诸如数字放映设备、计算机等先进文化设施,由于无人操作而大量闲置、损失。

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还是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发扬,都需要真正能够扎根在农村的文化精英(人才)来担纲。在这一点上,单靠外部人才输入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建设一支本土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之在农村社会能够因为从事农村文化事业而过上体面且受人尊敬的生活。

关键性失误:“只输入,不培育”

篇8

一、农村文化大院发挥的作用

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开展以来,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深化,内涵不断延伸,文化大院已经成为文明的大院、幸福的大院、团结的大院、和谐的大院。

1、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基层政权的巩固。农村文化大院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把各种工作与文化活动融合在一起,号召力和办事成效大大提高,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两委”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号召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以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载体,狠抓农村思想建设、文化阵地建设。以前农村文化工作或者是农民文化活动,一般来讲是由村里统一组织的节目性活动为主,活动形势单一,只是表演几个节目,唱唱歌曲、表演规定节目而已。如今文化大院是由农民自发的组织在一起,自己撰稿、自己创作、编排节目,自己来演唱和表演身边的好人好事,邻里情景,她们不仅是在唱自己,而且在宣传党的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和效益。像额穆镇河南村的姜秀云创作的“嫂唱丰收”;贤儒镇跃进村的潘正良、于洪珍、高娟编写的三句半、二人转“歌唱党的政策好”和“丰收了明年盖新房”等等。农民们喜欢看这样的节目,他们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唱,有的是舞,有的是扭,有的是绘画,还有的用剪纸来抒发自我情感,活动内容多了,兴趣广泛了,欣赏能力也提高了,极大的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随着农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农民群众思想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家园”建设相对弱化。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群众对精神生活追求十分迫切,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也需要提高生活质量,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必须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创新载体和方法,把群众的需求引导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来。各乡镇、村屯顺势推动、因势利导,在文化大院建设中,丰富文化活动形式,通过群众大秧歌、健身操等活动,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跳出健康、跳出快乐、跳出和谐。在节庆活动中,农村文化大院的农民群众办起了自己的文艺晚会,大家或唱歌或演戏,快板、群口相声纷纷登场,各显其能,尽情展示各自的文艺才华。通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农民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精神面貌得以改善。

3、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文化大院的集体活动使农村群众“聚”到一起,交流进一步密切,沟通进一步增强,人际关系进一步融洽,使许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巩固和发展了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像大石头镇的二河村、红星村,黑石乡的叉鱼河村在村书记、村长的带领下,组建起了农民小剧团,演二人转、拉场戏、扭秧歌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整个村屯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文化大院生机勃勃。实践证明,农民群众对这种活动形式是认可的,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期盼的,

4、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文化工作

转贴于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有过一些繁荣景象,在党的政策指导下,送文化、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现如今,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带动了许多农民朋友的参与热情,科普宣传、农技讲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送图书下乡等活动,使文化大院成为引导农民走上致富路的桥梁和纽带。依托“农家书屋”,引导农民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农民群众学习的园地,致富的桥梁,娱乐的舞台和竞技的赛场,真正做到了“建院于民,服务于民”。

三、农村文化大院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文化大院为当前的农村文化工作起到了促进和繁荣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9

近年来,我区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在市、区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区人民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全区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今年全区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任务。2012年,全年共送戏下乡演出49场,观众12万人次,送电影下乡放映1283多场,观众25万人次,乡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20次,参与群众2万人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高度重视,做好落实。我们认真总结上年的活动情况,仔细研究,严格把关,层层级级抓好落实。加强与我区财政部门的沟通联系,使之在资金调度困难较大的情况下,确保文化三项活动等经费按时到位,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同时为了保证三项活动的有序进行,制定了有关农村三项活动开展的具体方案,并及时召开全区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作会议。要求了各乡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好各项文体活动,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而努力工作。

二、文化部门担纲唱戏,三项活动全面到位。一是落实责任。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剧团、电影公司、文化馆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局机关和系统下属单位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做到各负其责,各把一关,层层落实。二是精心组织。在活动的安排上,做到了每个乡镇至少安排一场文艺演出,安排2场电影,组织一次农民自办文体活动。一年来,我们共为区及开发区各乡镇放映电影1283多场,送戏演出49多场,开展农民自办文体活动20余次。三是作风扎实。艺术剧院和电影公司将送戏、送电影下乡任务按月分解,做到周周有计划,天天有安排,并列表发至演员和放映人员手中。

三、严格把关依章办事,专项资金足额到位。为切实把省政府下拨给我区的三项活动资金管好、用好、落实好,我区严格依照各项文件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政务公开、阳光操作,明确专项资金的用途和原则。在区财政局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对财政分期拨付的专项基金,审核、报帐的程序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同时我局强化了统计报表制度,设立了专门的统计人员,按时将三项活动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统计上报,做到层层把关,杜绝了资金流失,确保了专款专用,足额到位。全年以来,我们开展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农民自办文体活动共支出160360元。

我区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个别乡镇领导对农民自办文体活动重视不够;二是个别乡镇中心工作任务重,开展农民自办文体活动积极性不高等,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十提出的精神,按照上级领导提出的工作部署,结合区文化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各项工作。

篇10

文化总体建设又可分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大部分。

如果说队伍、理论、管理等“软件”建设是文化大厦的主体和内涵,那么设施作为“硬件”建设则是文化大厦的框架和支柱。文化大厦如果没有内容,就会成为一个丧失灵魂的躯壳,如果没有框架和物质支持,就形不成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

因此,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条件。

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以“六是”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繁荣文化事业的一大要素,是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象征。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基础。所谓文化设施是文化事业的载体,是因为它不仅是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业的物质载体,也是构建和谐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与水平,不但影响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文化功能和构建和谐文化的作用的发挥。这个提法,标志着我们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所谓文化设施是繁荣文化事业的一大因素,是因为没有文化设施或者文化设施奇缺、破旧和老化,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繁荣,谈不上建设和谐文化。

要繁荣文化艺术事业,首先要坚持党的文化方针政策。

当方向明确以后,要繁荣文化事业,尚要具有“三大因素”,这就是文艺人才、文化设施和科学管理。有了文艺人才,就可以生产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的文艺作品;有了星罗棋布、配套的文化设施设备,再加上有一批善于经营管理的队伍,文艺事业就能更加兴旺发达。

所谓文化设施是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因为群众的文化活动虽然有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等活动形式,但是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文化活动设施及设备,如果缺少相应的文化设施,就必然导致文化活动的贫乏。

所谓文化设施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阵地,是因为文化设施不单具有文化娱乐的功能,它还具有传播科技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功能,实际就是具有净化人们心灵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功能。

党和政府一贯要求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文化阵地,而要占领阵地必须建设阵地。如果我们只强调占领,而不采取措施建设阵地,占领阵地只能停留在口头上,非但不能很好占领阵地,反而会缩小阵地乃至失掉阵地。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阵地去占领和扩大阵地,通过文化设施建设去占领、巩固、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阵地。

所谓文化设施是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象征,是因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乡镇的博物馆、图书馆、歌舞厅、游艺厅、青少年宫、文化馆(站)、艺术馆、展览馆、游乐场等文化设施,既展现着昨天的历史文明,又展现着今天的现代文明。因此,文化设施的建设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形象。

所谓文化设施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繁荣的文化事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不是贫穷的事业,而是无比辉煌壮丽的事业,社会主义文化不但要有比资本主义优秀的内容,还要有比资本主义先进的设施。

篇11

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中其实存在着丰富的“和”文化元素。因为“和”文化诞生于儒家思想(也是儒家对社会的一种勾划),其自身的描述加上后来的演绎,就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君子和而不同等论述,有着充裕的“和”文化思想。笔者所在的农村,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讲究的是相邻两家和如一家。这种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与“和”文化结合起来,并努力将其进行“园本”化改造,就构建出一个适合幼儿成长的文化氛围。

比如,如皋的长寿文化声名远播,百岁以上老人名列中国乃至世界前茅。长寿只是年龄的数字表达,背后却是浓郁的地方文化,长寿除了一些客观的自然原因之外,家庭的环境也很重要,妻贤子孝,儿孙绕膝。邻里的相惜如金,都是“和”文化的客观显露。笔者所在幼儿园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这一具有农村乡土特色的资源,从中挖掘出与“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围绕一个具体的百岁老人研究他的生活环境,发现他家庭幸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并将之与和文化联系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园本课程。

园本“和”文化与地方文化契合

在我们的身边,在幼儿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和”文化元素,地方文化资源是多年的文化民俗所积累下来的,其外在体现是一个地域之内的人与人的交往与活动,笔者注意到这种活动是直接影响人的认知,因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认知的表象。而文化是隐藏在活动之后的,需要慢慢分析并发掘。而园本“和”文化作为笔者所在幼儿园的一种发展脉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和”文化的理解与物化,使得幼儿所接受到的文化形象具体,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有一个可靠的依托。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于幼儿的成长需要。即当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幼儿的成长上,并沿着这个点向园本“和”文化与地方文化资源方向进行延伸,并从中发现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两者契合点的体现。而围绕这个契合点,往往就可以开发出适合研究预期的活动甚至是课程。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家长提出,其实在幼儿的生长环境中,有一种活动可能是与“和”文化是相关的,这就是幼儿与爷爷奶奶的关系。这位家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基于爷爷奶奶甚至是更长一辈的老人与孩子之间关系常常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老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而另一方面接受现代信息熏陶的幼儿对他们并不完全接纳,具体情形暂不赘述。但在这位家长的描述中,该幼儿与老人们的关系非常好,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人常常以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一些过去的旧事。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和”文化案例,其虽然是发生在一个孩子与两个老人之间的个案,但却具有鲜明的推广意义。于是在该家长的协助下,了解到老人们口中常讲的与当地风土人情相关的一些文化故事,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作了推广。由于农村幼儿园常常是爷爷奶奶接送孩子,因而这样的家长会就有了直接的推广效果。于是,老人们所了解的关于本地文化民俗习惯的话题,就成为园本“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显然,这就是着眼于“人”的研究思路所带来的研究成果。

农村文化资源与“和”文化融合

在对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与“和”文化融合的研究中,笔者一方面注意幼儿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务于幼儿的成长,使得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笔者以为,这也是“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篇12

农村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而其承载的主体是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呈现明显的“中空化”,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日益减少,据2013年6月统计,秭归县摸底普查民间艺人1418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11名,市级65人,县级386人,这些人中55岁以上的占到近8成,老龄化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秭归县也对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些保护,但由于忽略了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和社会生产,传承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做法,而缺少对其渊源、缘由、变化过程的理解,有形而无神,存在而无价值,这更体现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感。

1.2一些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摒弃、批判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及诉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状态。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传统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现代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蛮而加以改造,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到摒弃、批判。改造否定农村传统文化、文化西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导致了农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和文化认同的危机,不及时进行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一些传统文化将成为历史。

1.3一些历史见证、老街旧巷、文化象征等被遗弃

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追求居民点村居整体效果而统一提供房屋构造图纸规范建筑,缺乏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使传统建筑文化遭到遗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见证、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或拆损;在旧城改造中,重开发、轻保护,对老街旧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扩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将一些民俗活动脱离原有的发生情境和空间,强行植入、拆解。凡此种种,致使一些文化遗产被毁坏,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1.4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发生异化,失去了传统本色

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的消费往往情有独钟,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生产、制作工艺,甚至违背原义,使传统工艺发生异化、丧失本色,失去了个性;一些传统工艺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趋同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最终失去了吸引力;传统工艺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现代气息、加工过程枯燥单调致后继无人。

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措施

2.1政府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引导,基层负责制订相应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对各级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提高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共识。

2.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从基础抓起

培养立志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在中小学增设农村传统文化兴趣班,将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体育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充分发挥乡镇文体工作人员的作用,组建原生态艺术团、安排民俗风情聚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征集、整理,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展示,切不可为卖座而“标新立异”。

2.3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仅存的文化遗迹

对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确保有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记录,地方文化产业机构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不能简单地以精华和糟粕进行扬弃,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这些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社会正能量的可以进行保护和传承,相反的则可留下相应的图像、文字资料供后人研究、探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