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12:1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村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加大保障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把农村文化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政府的预算管理,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宫、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列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把繁荣和活跃进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努力维护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3)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考核体系。
推进“管办”分离,将工作重心从办大节庆文化转移到发展农村文化、基层公益性文化上来,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任务、内容、要求等指标进行细化。健全工作机构,强化人员培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为补充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采取奖罚并用,根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状况,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同时,定期对农家书屋、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督查,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对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单位予以批评。(4)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起来的农民一方面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只有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文化生活。一应该加强阵地建设。建好村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和各类文化特色户,使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器材。政府要对购置的电脑、图书、文化用品器材提供一定财力和物力支持。二要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力度,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组织培训班,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骨干,成为农村文化燎原的火种。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活动,在农
浅谈对活跃农村文化的一点思考三是多送法下乡。农民朋友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知法、懂法,多搞些法律知识讲座,并结合农民、农村中的实际情况来宣传法律,这也是农民最需要的。如果在农闲时经常能做到以上这“三送”,那么农村的文化生活肯定能活跃和丰富起来。
(2)突出公益性质,完善投入机制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加大保障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把农村文化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街道)政府的预算管理,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宫、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列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把繁荣和活跃进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努力维护和实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72-01
目前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是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一些地方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电视是目前农村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娱乐的一个主要的工具。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群众的视野,让农民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新鲜空气,但是电视的这种作用正在逐渐的淡化,甚至扭曲。
第二,打扑克牌、赌博的盛行泛滥是全国农村近年来很突出的一个文化现象。在农村,农民群众的休闲方式除了看电视、串门就是打牌。在现在的农村,几乎所有的中青年人都会打扑克、搓麻将,甚至一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会凑在一起玩斗地主,不少年逾古稀的老人也经常在一起打打麻将。偶尔还会有打大二、打十字等,而下棋的简直是少之又少了。但凡遇到谁家办喜事男女老少凑在一起除了打牌就是喝酒。
第三,黄色文化悄然兴起。近年来一些自称某某歌舞团的农村流动脱衣舞表演团体在乡镇、农村深受中青年朋友喜爱。它的内容低俗,动作不堪入目,但是却异常火爆。它犹如农村地区的杂草一样疯长,屡禁不止,给本来就相当疲软的农村文化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物质丰富了精神世界也应该跟进,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农民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不相适应的矛盾。
第四,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差。多数乡镇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报刊杂志、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阵地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各级政府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
家庭和睦,才能社会稳定。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农村文化事业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匹配,它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适应。昔日三五里地以外的农民群众赶来看电影,听戏的场面已经没有了,它已被越来越多的麻将声、猜拳喝酒声代替。在农民追求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大道上,文化生活却在退化。对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谈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如何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科技培训活动中,首先,应加大科技“四下乡”力度;其次,办好田间地头的示范带动培训;再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农民举办科技讲座大课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始终重视科技培训,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在文化建设中重视科技培训工作。
第二,硬件基础建设是首位。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可以建设一些基本的公共文化场所,如:组建农家书屋,篮球场、乒乓球等。
第三,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和外延。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四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群众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第四,农村文化生活建设,重实效忌一刀切。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最好打造一村一品。挖掘它,然后将特点扩大化,努力做到文化生活建设与农村物质生活建设步伐协调一致。
“变形金刚”越变越神
我省首创的“钱江浪花”文艺演出直通车,因能迅速地把一辆车变成一个绚丽的大舞台,被群众誉为“变形金刚”。如今,这个“变形金刚”越变越神奇了。
“农民爱看的,就是我们要演的。”说起演戏,经常活跃在农村舞台的浙江钱江浪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简称钱江浪花艺术团)总经理陆湘汉百感交集:“我们的文艺演出从未进过市区和县城,就是为农村的老百姓准备的,却红红火火。”
浙江农村文化演出的市场空间很大。据了解,钱江浪花艺术团从去年7月成立到现在,已在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地区的260余个乡、镇、村演出300余场,观众达到60余万人次。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司化运作”为原则组建起来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农村带来了“朵朵浪花”。
“5年内走遍浙江全省1569个乡镇是我们的规划。”陆湘汉感慨道,“目前农村文化演出市场还有很大一块空白需要填补。”
据陆湘汉介绍,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省的农村文化需求量很大。可是要在农村舞台上站稳脚跟,必须要选取群众喜闻乐见、紧扣时代主题的曲艺节目。因此他们团到目前为止已建立280多个节目的节目库。以流动舞台车为载体深入乡镇、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展开演出,改变了一直以来欠发达地区财政状况和交通条件都不好、市级以上团体到乡村演出少之又少的情况,满足了农村因文化设施简陋、搭台困难而无法实现的文化生活需要。
“在县城修建一个普通的剧院至少要5000万元,而‘钱江浪花’使用的流动舞台车只需要55万元,这种流动舞台车两边展开后即成为一个80平方米的大型舞台,包括天幕、灯光、音响等演出机械设备,2个多小时后就完全搭建成型。农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各种演出。”陆湘汉说。
没有豪华的大厅和舞台,流动舞台车下摆上几排木板凳,一群乡亲携儿带女围上来,这便是钱江浪花艺术团下乡演出时的普通一景。
每场50到100元的演出费很低廉,但每位演员都很踊跃,因为演出现场有大批带给他们感动的观众。“站在舞台上,我感觉自己像个明星,这么多观众向我欢呼,那么多双眼睛认真地看着我演出,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浙江歌舞剧院的一位演员说。
桐庐县凤川镇的陈老太太坐在硬硬的板凳上,两只眼睛专注地盯着舞台,身子一动不动。虽然台上只有一个演员,正在唱一首流行歌曲《暗香》。尽管不大懂普通话,但她依然兴致盎然:“我已经4年没看见过真人在台上唱歌跳舞了。看,唱歌那小伙长得多俊啊!”
钱江浪花艺术团在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演出时恰逢大雨,观众撑着雨伞、披着雨披看演出,还有几位观众忍不住冲上舞台为演员撑起了伞。
经过一年时间的运作,“钱江浪花”在全省已小有名气。各地政府在办节时也把部分经费拿出来请“钱江浪花”,“把节办到农民家门口”。宁海开游节,余姚杨梅节、三门青蟹节等都可以看见“钱江浪花”欢快的身影。艺术团也初具“造血”功能。
钱江浪花艺术团还将科普、教育、卫生、计生、禁毒、艾滋病预防等宣传、活动融入到基层演出活动中。
去年11月22日,艺术团和龙泉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文化集市”在龙泉市一个偏僻的小镇小梅镇开张了。龙泉市科技部门准备的有关茶叶、毛竹、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书籍和疾病控制中心宣传预防禽流感的上千份宣传材料被当地农民一抢而空。“文化集市”开张当天,在这个偏僻的小镇出现了少见的交通堵塞。
农村也有了文化经纪人
农村文化演出市场空间很大,但是,正当一些地方为解决农民要看演出找不到剧团,剧团想演出却找不到观众这对矛盾而苦恼时,富阳市却通过推进农村文化经纪事业,培植起了一批“农村文化经纪人”。通过这些农村文化经纪人在文化消费双方之间牵线搭桥,政府没有补贴一分钱,农村的文化建设却搞得红红火火。
富阳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经常借过节邀请亲朋好友来家相聚之机,凑份子请个剧团来村里演几场戏,既叙亲友之情,又添几分文化氛围,文化需求成为当地农村的客观存在。正是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渐渐地出现了农村文化经纪人。这些文化经纪人成为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通过他们在剧团与观众之间穿针引线似的盘活带动,富阳的农民可以花最少的钱看到最想看的演出。
据介绍,富阳现有各类农村文化经纪人42人。这些农村文化经纪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从事文化艺术的生产和经营,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方便农民文化消费、活跃农村文化活动,起着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
2004年,在这些文化经纪人的努力下,富阳全市共上演各类文艺演出1240场次。2005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500余场次,其中由经纪人通过市场手段运作的文化活动占了绝大多数。富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金瑶环坦言:“在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背后,政府没有补贴一分钱。”
出生于1937年的张美英老人,是富阳最老牌的农村文化经纪人。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于文化经纪事业的热情却丝毫不输给年轻人。她每年都要组织一些文化团队,为当地偏远山村的群众演出几十场。张美英年轻时曾在富阳剧团工作,常年挑着棉被走乡串户为剧团组织演出和卖票,足迹踏遍了富阳的各个角落。张美英说:“一方面我和各地的剧团比较熟悉,另一方面又和农村比较熟悉,因此在他们之间联系起来非常方便。”说起自己这份差使,张美英说:“一是自娱自乐,二是给别人带去欢乐。”
当然,农村文化经纪人在给农村送去演出的同时,自身也获利颇丰。按当地农村文化经纪行业内不成文的规定,演出联系成功后,文化经纪人可以收取每场演出费用的8%至10%的中介费。一年能联系几十场演出,收入在两三万元,张美英说。
记者在富阳采访时,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杭州越剧三团作为富阳当地唯一的专业剧团,虽然去年全年演出场次达到了292场,而且剧团不存在没戏演的问题,该团副团长夏富笙仍请求农村文化经纪人日后在联系演出时能首先考虑本地剧团,并加强双方之间的横向联系,文化经纪人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夏富笙说:“由于现代都市人对传统的节奏、题材和表演方式认同感不强,我们演出主要是在农村。因此文化经纪人在农村营销推广剧团的时候,首先最好把自己的剧团推出去。”
“这些民间农村文化经纪人长期跑演出,对农村的人头熟,和各大剧团也熟,因此做文化经纪工作具有先天的优势。”富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庄孝泉说。
富阳市文化部门正积极开展对现有民间文化经纪人的业务培训,将民间文化经纪人纳入文化市场管理范围。据金瑶环介绍,该市2005年共召开了4次文化经纪人座谈会。富阳市还拟于近期成立文化经纪人行业协会,加强沟通,同业互助,行业自律。
今年,富阳市政府已经决定出台文化经纪人奖励办法,对为方便农民看戏、积极引进演出团体的经纪人,在经济上,从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列项给予每场适度的奖励。2005年该市还利用评选“十大群众文化明星”的平台,从精神上对文化经纪人给予褒扬。
新农村需要新文化
“钱江浪花”浪花朵朵,文化经纪人活跃田间地头,浙江的农村文化正呈现出新的生机。然而,勿庸讳言,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绝大多数农村群众还是把看电视作为主要精神文化生活,打牌、搓麻将比比皆是。农村文化处于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的“三缺境地”。真正适应农村基层群众需求,生动反映农村居民致富奔小康和新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多,为群众喜闻乐见、“适销对路”、“叫好叫座”的文化产品更少。
今年是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的实施之年,我省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贯彻中办、国办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按照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学术界普遍将传统生态文化暂归为三类,即: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观念文化。任永堂(1995)认为,人类文化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原始文化”;(2)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人本文化”;(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白光润(2004)阐述生态文化,指其包括: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作物、畜牧产品、建筑等;地域环境特色影响下的行为文化——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礼仪方式等;具有鲜明环境特色的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风格、宗教生态文化等。刘思华(2002)指出,生态文化包括生态产业、生态艺术、生态意识、生态旅游及生态运动、生态伦理和生态教育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制度。
2.生态文化传播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传播生态文化的目的意欲在广大人民的心中根植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区域间物质及文化的交流,传承具有鲜明环境特色的精神文化。由此可推断,生态文化的传播是在社会群体间的传播,是大众传播。生态文化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在传播过程中同样受传播方式、受众水平、甚至是地域差异性等各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应采取多渠道、广辐射、深交流的形式,同时还应考虑受众的心理接受水平和文化需求等因素,全方位多角度的以生态文明为依托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新疆生态文化的传承及特征表现
新疆是55个少数民族的共生融合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文明禁忌、生活习俗、舞蹈艺术、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生态文化思想亦自古而传。
1.合理并珍惜利用水资源。
由于新疆所特有的干旱气候条件和沙漠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绿色资源分布不均且极度稀缺的现状。这使得新疆人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强烈的绿洲意识。维吾尔族人民修建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坎儿井,坎儿井不仅是维族人民生存的智慧体现,也是维吾尔族人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最好实例。
2.致力于保护草原生态平衡。
在新疆,生活着众多的传统游牧民族,他们历代逐水而居、游牧为生,他们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承袭了独特的草原生态文化。牧民们以不断迁徙和流动的生活方式来确保牧草和水源不被过度利用。其中,维吾尔族人在打猎的季节上颇为重视,倡导遵循物种生长规律有节制的猎捕飞禽走兽;哈萨克族人敬畏天物,认为大自然界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蒙古族还创立了保护草场水源等生态资源的习惯法,是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智慧体现。
三、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现状及问题
农村生态文化传播是指在当前历史时期,农民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从文化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从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包括传统工艺、作物、畜牧产品、建筑、观念、情感、生活态度、礼仪方式、习俗、价值标准、文学艺术风格、宗教生态文化等多种要素。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对外传播或在疆内区域间的传播,可以增强民族间的团结、提升人们的行为认同感、传承多民族文化、提升区域知名度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物质保障匮乏,精神认识欠缺的现状下,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困扰。
1.生态文化传播理念缺失。
任何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以思想理念作为灵魂,制度作为保障,方法作为载体。“文化通过精神层面的吸引和感召而发挥作用,才会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新疆处于祖国的西北地区,知识教育水平较内地而言相对滞后,再加之农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长期处于物质追求阶段,对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少思想水平认识。
2.缺乏高素质传播者。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的领导班子普遍呈现年龄层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思维方式固化等现象。而农村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又热衷于向城市流动谋求发展,使得农村人才力量储备不足。而卢因的“把关人”理论明确指出了传播者的重要性,着重阐述了传播者对信息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提到农村文化,人们固有的反应就是封建思想的流传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在农村地区,人们不会运用新媒体,并对自身的生态文化特色缺乏认知,致使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方法闭塞不灵活,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3.农村文化传播物质保障的缺失。
由于农村的资金力量薄弱、经费缺乏,因此对文化环境建设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与生态文化传播相匹配的环境建设滞后,比如道路建设尚需完善,公共文化交流场所有待增加等。物质保障的缺失,致使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呈现瓶颈趋势。
四、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创新与扩散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统筹规划,借鉴经验,突出重点,加快新疆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实现区域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带动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
新疆广袤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以高山、森林、荒漠、草地和湖泊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遍布全疆。其中,终年积雪的冰峰雪山就多达百座,且大都有着较为完整的自然景观垂直带,从树种繁多的峡谷森林带到良好的高山牧场,无不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奇。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格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龙城的雅丹地貌、乌尔禾的“魔鬼城”也无一不使人兴叹赞绝。除此之外,新疆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也同样丰厚深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古文化遗产的星布。在一定时期内新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遗存了数以百计的古城、古墓葬群、石窟、佛塔等极具西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它们所组成的文化长廊,成为新疆最著名的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是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新疆是我国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有47个民族,民俗风情各异,这些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但又各自保持了风情浓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发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如享誉中外的“十二木卡姆”、麦西来甫、古尔邦节、赛马、达瓦孜等,构成了最生动、活泼、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据统计,近年来新疆生态旅游占全疆旅游总比例的80%以上。而在现今生活中,乡村生态旅游多以体验式旅游为主,这就给农村生态文化的人际间传播创造了环境条件。人们不仅可以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可以了解感受新疆农村人民受生态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饮食结构。例如新疆人民从传统时期就形成的主食拌食瓜果的饮食习惯,及受气候特点影响而形成的特有的烤馕、烤包子的烤食饮食习惯等。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带动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将是未来新疆农村生态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2.利用新媒体推助农村生态文化的传播
传统的传播方式,一般是针对具体的受众,进行相关文化产品的发行推广,具有相对局限性,传播的影响力也相对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利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使人们更可以获得声音、动画、图像、影像相结合的立体文化体验。推进新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应利用新媒体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以宣传新疆农村生态文化为主的网站,整合相关资源,为受众提供一个能够在线交流的平台,实现线上互动传播。还可以借鉴敦煌莫高镇的先进经验,建立专门的网站预约系统,对农村生态旅游景点进行门票预约,以期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预约系统分析传播效果和受众人数,同时还能够在预约网站上以介绍新疆农村生态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影片,达到有广度和深度的横向和纵向传播,形成传播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