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08:5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自评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一我参加了很多协会的面试,其中包括学生会。当然,结
果很不理想,在学生会的面试当中我失败了,感到很遗憾。协会当中我虽然也去面试了部门的干事,但是结局都一样。所以最后我只是有两个协会的会员头衔。而由于个人的原因,协会的活动我参加的很少,并没有给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带来太多的色彩。不过我还是去听过一些的讲座和报告,也参加了一些学校和学院举行的活动,如百年校庆开幕式,院运会等。其中感到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军训夭折了,那一两天的军训我觉得我还是有些收获的。
本来我大一的学习目标并不太高,而事实也是这样,我只求不挂科,这不是没有志向,而是个人觉得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才是大学的的目标,结果大一下学期挂了物理,一科我觉得最不可能挂的科目挂了,心里真的很不舒服,特别郁闷的是兴趣也没有养成多少,人变懒惰了。
而在生活上,有点纠结。毕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或多或少有点不适应。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很差,胃口特别不好,对学校的饭菜很反感。同时面对新的同学,总还有点不习惯,特别是这里的人很多人说粤语,令我很无奈,不过还是慢慢适应了。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自我评估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过程,是指自己对自身的品德、能力、外貌、个性、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所作的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恰当客观的自我评估,是自信心的源泉,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保持及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表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有实证,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那些具有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职业角色,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可能就不会这样。而且,高自我评估被试对于职业规划的确定性明显高于低自我评估的被试。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在第一职业选择不能顺利执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偏好来选择第二职业,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往往会做出相互矛盾的职业选择。2000年以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国内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因此,可以依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也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都只是在浅层次探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对自我评估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具体因素却极少涉及。本研究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也进行了认真分析。
二、调查方法
2.1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两个:①个人评价问卷(Shrauger,1990)。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SF),适用于大学生群体。
测试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河南师范大学800名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其中,一年级6.2%,二年级47.3%,三年级46.5%;艺术生(音乐、体育、美术)138人,文科生330人,理科生306人;男生282人,女生492人。
问卷按年级和专业分发集体施测,当场回收。实测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标准程序进行,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有效率为96.75%。
三、调查结果
3.1 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分量表的得分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表现在职业决策方面,男性的就业思路更广阔,敢于尝试各种职业,相对来说,女生的职业选择意向范围就较为狭窄。研究者在师范院校进行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大部分女生认为自己将来会从事教师职业,而男生却不拘泥于这一职业,有更多的选择。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和个人访谈发现,目前仍有许多招聘岗位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有些企事业单位明确表示只招男生。所以,即使在愈显低迷的就业形势下,较多男生则表示自己总会找到工作。因此,除了呼吁社会消除性别歧视之外,高校在职业指导教育中,应当着力改变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观念。
3.2 专业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艺术生、理科生和文科生)在自我评估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总得分及目标选择、未来规划和问题解决得分表现为:艺术生>理科生>文科生,但在自我评价和职业信息两个维度上,得分表现为:艺术生文科生理科生。
这说明,艺术生往往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和未来规划,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理科生善于动手、运用逻辑思维,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对未来的规划较文科生明确;而文科生细致、谨慎,在自我评价和职业决策方面,善于搜集职业信息,缺乏果断的决策。
笔者认为,由于专业性质不同,艺术生的知识技能艺术性强,理科生动手能力强,文科生则言语能力强。因此,学校及相关就业指导中心应当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就业方向,健全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评机制,深入地了解大学生,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
3.3 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其顺序为:一年级>三年级>二年级。这说明一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信心更强,三年级次之,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信心较弱。
调查发现,这主要是学生心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学生跨入大学,学历地位增高,自我优越感增强,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大学生活,发现了与别人的差距,感觉到对现实的失控,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冒然自信。然而,三年级学生大多已了解自己的能力,认可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对社会的认识和未来的抉择也更实际了。另外,走访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对新生活充满好奇,大胆尝试各类比赛和兼职。然而,多方的打击使他们畏缩不前,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二年级的时候变得比较谦虚谨慎。到了三年级,他们开始憧憬未来,备战考研,两年阅历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开始朝理想的方向奋进。
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帮助大学生及早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3.4城乡差异
本研究将家庭出生地分为农村和城镇,结果显示,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农村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因此,在生活环境存在现实性差异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应当寻求更多机会,掌握更充分的信息,如参与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把握自己。学校辅导员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激励和引导措施。
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这表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其自我意识基本上已经成熟,大多时候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理性思考问题。
另外,笔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未必会造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但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3.6大学生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积差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的显著水平,说明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控制变量对效标变量的解释效果达到62.5%,这表明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高自我评估的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高。这与以往在职业决策领域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爱情对大学生目标选择有重要作用,自信程度对大学生未来规划有较大影响,与人交谈的能力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选择目标有重要影响。另外,在走访中发现多数人际关系不佳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他们认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将来工作中必定会难以与人难相处。这类同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
这说明学业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最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他们职业决策,尤其是目标选择和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
而李莉、马剑虹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的问题,多集中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使用的自我评估量表包含学业表现、社会关系、个性特征和环境因素四个维度,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各维度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因此,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流,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锻炼其解决问题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评估自己,为他们将来正确做出职业决策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4):3-6.
[2] 刘婷婷,吴琛,褚卉.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8):88-90.
[3]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4]许存,马红宇.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学进展,2008,16(5):760-766.
[5]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5.
焦虑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情绪状态。目前,据不完全数据统计[1]:全球精神焦虑抑郁人数高达3.38亿,且人数变化呈上升趋势,焦虑抑郁已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是焦虑抑郁情绪的多发群体[2],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冷漠、行动迟缓、思维迟钝、少言寡语、表情苦闷、力不从心、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等不良情绪状态,这种不良情绪状态的大学生所占比例约为13.9%。本文探讨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省某高校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大学生6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共679名顺利完成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340名,男生173人,女生167人,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81±1.27)岁,文科生176人,理科生164人;研究组339名,男生171人,女生168人,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54±1.18)岁,文科生173人,理科生166人。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文理科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学生在进行教育前后均统一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其焦虑度和抑郁度及其变化情况。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学生由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进行为期2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1次/w,2 h/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处理方法,心理调节技巧与方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和恋爱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讲授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座谈和学生具体心理问题解答为辅贯穿整个课堂。首先教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提出具体心理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在教授过程中,可借助图片、PPT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用所学心理问题处理的技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评定指标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并分析两组学生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以评估其焦虑抑郁的变化情况[3]。焦虑和抑郁程度的分级标准:若测评结果80,则重度抑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为计量资料,用 表示,学生的焦虑抑郁检出情况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采用P值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焦虑抑郁测评结果 与心理健康教育前相比,两组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组学生的测评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焦虑抑郁检出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组学生焦虑测评结果中无焦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焦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
3 讨论
焦虑是人由于达不到目标或克服不了障碍而使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形成的紧张不安且恐惧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抑郁是焦虑这种不良心理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冷漠、行动迟缓、思维迟钝、少言寡语、表情苦闷、力不从心、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等不良状态[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后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组学生的测评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组学生焦虑测评结果中无焦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焦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学生抑郁测评结果中无抑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抑郁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值得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东平,詹合琴,卫世强.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52-185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 Evaluation Model
WU Jiaquan, ZHU Guofe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By summing up,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combing college evaluation problems and then create targeted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college practice, so the parties involved can get in close contact to prevent falsifications and carefully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individual students tea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effectiveness to b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build an effective model of social practice from a college student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动其向纵深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运行机制,每年都在广大地区、众多领域有序开展,产生了较好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实效性日益增强。然而,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考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一个软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评价模式,对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显著增强其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校内部对参与实践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评价;二是省级党团机构对高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总体效果予以评价,党团机构虽然也对参与实践的团体和个人予以评价,但主要是在各高校推荐的优秀团队和个人中进行评选,以确定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个人,属于间接评价。目前,虽然各高校和有关党团机构每年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其实效性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优秀实践团队及优秀实践个人,然后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等次获得者予以嘉奖,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鲜有高校依据指标体系进行规范评价。多数高校在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时,往往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根据实践者个人或团队提供的成果申报表、接收单位意见和社会实践报告等,简单地评定一个等次,鲜有高校依据精心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深入评价,对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抄袭拼凑等现象置若罔闻,真假莫辨,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对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评价不够重视。因缺乏人手,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评价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专门机构,且视之为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往往把评价的重点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上,而对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档案,没有将社会实践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推荐就业等挂钩,缺乏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①
(3)对实践组织者高校的评价流于形式。目前,多数省份由团省委依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评定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效果,造成不少高校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却忽视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组织,功利性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团省委对考评结果的处置相对草率,往往只对获得优秀等次的高校予以嘉奖,对考核结果并没有严格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考核措施不力,不能充分调动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缺乏有效的评价模式。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造假行为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少大学生虚报材料,拼凑实践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系统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各方都拥有发言权。然而,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式,参与各方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为造假者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又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申诉环节,实践参与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考评等次。
2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具有导向功能,对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也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精心构建指标体系,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目前,个别高校在实践中已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和运用,研究者已初步构建了指标体系,笔者对此进行总结、梳理,以在探索评价模式中予以运用。
(1)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实践者,培养其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是开展社会实践根本目的之所在。因此,所设置的评价指标要紧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素养,完善个人品质;拓展大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③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社会实践任务的履行情况,即社会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应尽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任务是否很好的完成;质量达标情况,即社会实践结束后上交的材料是否符合事先学校要求的质量标准;价值实现情况,即是否给实践接受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④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加以具体化。
(2)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关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环节,山东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山东大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组织实施、考核办法都作了规定,其关键点在考核上,包括考核程序、等级、实践活动时间的计算、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登记表的写实性填写甚至抽查回访等都有详尽要求。严惩社会实践中的造假行为,是山东大学为了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凡实践报告弄虚作假或抄袭均按考试作弊处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如优秀学生评选奖学金,如果社会实践考核达不到良好以上,将一票否决。山东大学还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与学分管理,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改革,更名为“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作为一至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记录3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占50%,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对社会实践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的,山东大学还颁发实践经历证书,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端正了实践的态度。此外,山东大学还设立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被评为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和个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⑤山东大学的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化倾向。
3 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模式
效果评价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力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过程中,各方主体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不仅影响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而且为部分人虚报信息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开发一个参与各方主体能够共享的网络平台,显得尤为必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参与各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过程中各负其责,则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而且评价方能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被评价方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申诉,具体模式见图1:
图1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模式
(1)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类似于目前多数省份使用的大学生就业网络系统,该系统由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创建并负责维护。各高校校级党团组织的职能部门、实践基地、相关媒体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链接,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输入分配的密码进入系统,各高校二级院系的党团工作人员、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输入密码进入系统。
(2)对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予以评价。高等院校的相关责任人事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者个体或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并通知拟参加实践的大学生上网浏览,以便在社会实践中按指标体系的导向行事。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个体或团队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按照指标体系的标准通过网络平台填写个人自评材料。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包括实践者个人或团队基本情况介绍,实践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电子邮箱、QQ号,实践报告等几个模块,其中实践报告要精心设计几个栏目,如实践时间、内容、主要成果、心得体会等,最好像课题申报表一样,以便于评价。接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对照评价指标,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相应的评价并及时保存数据,同时,还负责对学生提交的自评材料予以审核,发现弄虚作假等不实行为的,要在评价中予以指出。高校派出的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也负有考评的责任,审核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并通过网络平台给予相应的评价。最后,学校党团组织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上述三方评价,确定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的实践等次,并及时予以公布,受理学生的申诉,对申诉要认真对待,给申诉学生一个能使其信服的答复。
(3)对高等院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事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组织者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者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依据指标体系,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填写自评材料,及时保存数据。为了便于评审,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可依据指标体系划分成指导思想、保障体系、实践的组织实施情况、实践效果等数个栏目。实践基地和有关新闻媒体根据指标体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的相应界面填写对高校组织大学(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9页)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同时审核实践组织者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并及时保存数据。省级党团组织或教育主管单位的职能部门综合高校自评、实践基地评价以及媒体评价,评定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绩效的等次。考评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结果,实践组织者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提起申诉。在最终确定考评结果前,还需在考评组织者官方网站、新闻媒体上对考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考评的公正性。
注释
① 王武宁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
② 孙毅.社会实践造假应付检查,六成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N].中国新闻网,2011.9.27.
全校每年新入校的大学生。
二、建档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
1、学生填写的自然情况,如年龄、性别、父母职业与受教育情况、家庭结构及家庭经济状况、既往病史、目前情况,等等;
2、学生进行的心理测验,如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使用的测量工具是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和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epq通过测量学生在内向-外向,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向度上的位置,获得人格类型,进而间接的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研究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健康的常用工具之一。
scl—90包含比较广泛的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该量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被测试者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区分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咨询门诊和基层保健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也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常用量表之一。
三、实施方法
1、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五、六周,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测试
老师统一发放问卷,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实施程序进行。
2、回收的问卷全部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处理后(应用心理测验统计软件),把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打印出来,并做为档案资料保存。
3、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邀请学生面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4、写出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表现领域,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新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四、管理办法
对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心理档案的调查项目、测验内容、测验结果等应统一归入档案柜,并由医学心理学教研组的两位老师专门负责管理,其他人员不能私自查阅。对测验中获得的个人信息及筛选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以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
五、设备、材料及经费要求
1、多媒体电脑和打印机一套,用于问卷处理和打印;
2、电脑专用软盘,用于数据备份;
3、连续打印纸,用于打印测试结果,做档案资料保存;
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主要类型,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等特点,中国卫生部的有关资料显示,抑郁症已占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位。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为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状的表现及流行状况,我们选用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戴维・伯恩斯博士设计的抑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自评问卷,对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戴维・伯恩斯博士设计的抑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自评问卷,采取横断面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抽样调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
1.2 调查内容及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戴维・伯恩斯博士设计的抑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快速诊断出被调查者是否存在着抑郁症。调查内容及诊断标准如下:
请在符合你情绪的项上选分:
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
(1)悲伤: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2)泄气: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3)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4)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5)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6)犹豫: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8)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丧失了兴趣?(9)丧失动机: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10)自我印象可怜:你是否以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11)食欲变化: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12)睡眠变化: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13)丧失: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14)臆想症: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15)自杀冲动: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总分:____
测试完之后,请算出您的总分并评出你的抑郁程度。
抑郁自测答案:
0―4分 没有抑郁症;5―10分 偶尔有抑郁情绪;11―20分 有轻度抑郁症;21―30分 有中度抑郁症;31―45分 有严重抑郁症并需要立即治疗
1.3 统计方法 采用BDC各个分数段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进行统计。
2 结果
0―4分 没有抑郁症的126人,占12.6%;5―10分 偶尔有抑郁情绪的225人,占22.5%;11―20分 有轻度抑郁症230人,占23%;21―30分 有中度抑郁症的353人,占35.3%;31―45分 有严重抑郁症并需要立即治疗的66人,占6.6% 。
3 结论
在校大学生抑郁症状较为普遍,大多数大学生为轻度或中度抑郁,少数为重度抑郁,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应引起学校的重视。
4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综合病症,患者以持久的明显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常表现为失去平日的兴趣爱好,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心情,精力明显减退,疲乏感强烈;反应迟钝,自卑,自我评价过低,悲观忧愁,思考能力下降,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自杀的念头,有过自杀或者自伤的行为。
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失衡、贫困学生的生活压力增大、学习压力增大、失恋、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对于大学生抑郁症,辅助的解决办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沐浴阳光,多运动、散步 有关研究表明,阳光是极好的天然抗抑郁药物,尤其是早晨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好。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会渐渐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慢慢找回珍惜美好生活的信心。大学生抑郁症的治疗,还多运动、散步,观赏美丽的风景,感受生命的意义。
第二,找到精神支柱,宣泄抑郁情绪 从人的心理的角度而言,人都有交流、宣泄感情的需要。治疗大学生抑郁症,要引导大学生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找到努力的方向,体会生命的意义。同时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要合理宣泄,可以听音乐,向朋友倾诉,或近郊旅游等。
参考文献
[1]陈尧菊;大学生抑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Guangzhou. Li Qi, Cui Guimei.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Otorhinolaryngology, Guangzhou 51051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 city and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84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assessed with SAS and SDS. Results The scores of SA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eneral person(P0.05).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re becoming severe, we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n medical colleges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student; SAS; SDS; Psychological status
医学生作为一特殊的群体,承受着较一般理工科学生更繁重的课业负担,因而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已成为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1]。笔者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用SAS和SDS量表对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2004级8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南方医科大学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共82人,其中男生48,女生34名,年龄在17~21岁。
1.2 工具 采用SAS和SDS量表测评。焦虑自评量表[2](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共有20个项目,用以评定被测者的焦虑状况;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由Zung于1965年编制,共有20个项目,用以评定被测者的抑郁状况。SAS、SDS均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分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若正向评分题,一次评为1,2,3,4,反相评分题,则评为4,3,2,1。
1.3 方法 发给被测者SAS量表和SDS量表。由两名心理科医生给予现场指导,使用规范化指导语,由被测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问卷全部收回共82份,问卷均有效。正常人群资料来自参考资料所列大范围人群抽样结果。
1.4 统计分析 对问卷进行统计,将统计数据输入电脑,利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SAS对医学生焦虑状况评价的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焦虑症状学生组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
2.2 不同性别间SAS评价的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性别之间焦虑症状存在差异性,女学生明显高于男学生(P
2.3 SDS对医学生抑郁状况的评价 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抑郁症状学生组和正常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4 不同性别间SAS评价的比较 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性别之间焦虑症状无明显异性(P>0.05)。但是在调查中我们还是发现女学生在3条(易哭)和17条(无用感)明显高于男同学。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人际关系也随之日益复杂化,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这些都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高等院校的医学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还面临着如专业选择学习的适应,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新的人际关系,恋爱及毕业分配等问题,势必会导致心理障碍,从而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不可低估的损失。目前来看,医学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为情绪障碍,如焦虑和抑郁[3]。
焦虑是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原因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和苦恼,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运动性紧张和过分警觉[4]。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人的潜力,而过度的焦虑则往往会使人陷入“焦虑――应付能力降低――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中[5]。本文结果提示,医科大学生的确存在严重的焦虑障碍,且女学生明显高于男学生,说明由于社会的偏见女学生的心理问题比男学生更为明显,更需要我们积极关注。
抑郁症的表现多种多样,最明显的特征是“三低”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语言及行为减少,常伴有头痛、头晕、失眠等躯体症状。轻者影响生活和学习,严重者常有自杀念头、自杀行为。不同程度的抑郁均可以使人们的思维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4]。本文结果虽然提示抑郁症状学生组和正常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异,并且男,女学生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7条(无用感),18条(生活空虚感)均高于正常人群。有资料表明大学生的抑郁率高达45.2%[6],可见大学生中的抑郁问题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重视。
以上情况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仅仅做一个会传授知识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要从学习上关心学生,而且也要从心理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对策。①加强心理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和落实在我们的平时课堂当中势在必行;②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门诊的开设可以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尽早恢复身心健康,更好的完成学业;③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正确定位,调整心态,充满自信,以达到正确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④减轻学业负担。众所周知,在大学各种专业中医学专业功课最为繁重,再加上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导致心理上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一旦我们减轻了学业负担,势必会减轻医学生的心理压力;⑤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加强人际交流。加强人际交往是缓解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学校确保大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交流的时间空间,使学生眼光更远,许多问题会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迎刃而解。另外,开展各项文娱活动使学生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
总之,医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关注和研究,为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程益群,张承业,李俊.某医科大学学生SCL-90量表调查结果与分析.医学教育,2005,4(4):44-45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235
[3]申小莹,刘晓瑞,董雪.西安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311-312
[4]沈渔村.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5,463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4.002
中图分类号:R749.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4-0234-04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1953年由日本吉本伊信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1]。 1988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祖承首此将内观疗法介绍到中国[2]。天津医科大学李振涛在国内较早地将内观疗法应用于临床,并于1996年提出内观疗法的改进法――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3]。改进法将来源于东方文化的内观疗法与来源于西方文化的Beck认知疗法整合,使前者对非理性认知的矫正被识别和强化,进一步提高心理治疗效果[3]。
大学生对社会感受敏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有文献报告,心理问题早已成为大学生休、退学的首位原因[4]。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临床经验和多项个案研究提示,内观认知疗法不仅对多种精神障碍有效,而且很可能是一种适合国人的心理保健方法[5]。因此,将内观认知疗法改进为适合大学生作息规律的模式,并应用于在校大学生,可能会起到促进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其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内观认知疗法在国内首次进行较大样本评价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在天津医科大学本科生中,使用海报招募的方法招募46名志愿者,其中40人完成全部7天的内观认知治疗,脱落率13.0%。完成者中男生13名,女生27名,平均年龄为(19±1)岁。
1.2干预方法
1.2.1时间、地点及人员安排
2007年11月24~3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实验室集中进行心理治疗。参与者被随机安排在两间实验室,实验室的每个座位间均有隔断,内观者隔位落座以免相互干扰。另外两间实验室作为内观者与指导者的面谈室。9名接受过内观认知疗法培训的青年教师和硕士生担任指导者,每人负责指导4~6名内观者。指导者每隔1.5~2小时与内观者面谈一次,每次5~10分钟,了解内观者回忆和思考的情况,给予肯定和指导。
1.2.2 内容安排
内观原法包括:①遮断的独立空间;②三个内观主题――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我给对方添的麻烦,比例为2∶2∶6。
内观认知疗法的改进:①变更1天的内观对象为讨厌者(第5天);②变更1天的治疗内容为Beck认知治疗[6],即归纳出自己常用的认知类型,以内观回忆为基础进行印证,使内观者洞察自己存在的非理性自动思考。
本研究对内观认知疗法的规范:①编印《内观认知疗法指导手册》,规范和记录治疗全过程;②根据大学生作息特点,将内观时间调整为集中内观2天(第1、2天全天集中内观10小时),分散内观和集中内观相结合5天(第3~ 7天早上、中午各分散内观1小时,晚上集中内观3小时);③第1~5天内观对象依次固定为母亲、父亲、祖辈、老师、讨厌者;④变更1天的内观对象为自己的“身体”(第6天)。
1.3评估过程
在第1天治疗开始前,导入和签署知情同意后进行初次心理测试。第7天全部治疗结束,交流体会后进行心理复测。
1.4评估工具
1.4.1 自编参与动机调查表
该调查表包括6个选项:①有学习、交往等心理问题,希望得到解决;②有网络成瘾或其他行为问题,希望能够减轻;③有失眠、疼痛等身体不适,希望有所帮助;④对心理治疗有强烈的好奇,希望亲自体验;⑤希望通过内观体验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⑥老师或领导要求自己参加。0表示否,1表示是,可多选。
1.4.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7]
该量表共有90道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等10个因素,采用5点记分(1~5),得分越高说明相应的精神症状越重。总分>160分为筛查阳性,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参加治疗动机分析
完成者中85.0%有强烈的好奇心,77.5%希望能促进心理健康,60.0%有学习交往等心理问题,存在行为问题和躯体症状的也有一定比例。
2.2 内观认知疗法治疗前与常模及治疗前后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在开始内观认知治疗前,参加者的SCL90的阳性检出率为42.5%(17/40)。男女生SCL90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31±46.875)vs.(160.52±44.65),t=0.51,P=0.959]。表2显示,治疗前SCL90总分和除躯体化外的各因子分与常模[10]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见表2)。
2.3症状自评量表筛查阳性组与阴性组治疗前后得分比较
以治疗前SCL90总分160为界[7],将参加者分为阳性组(N=17)和阴性组(N=23)。两组治疗后SCL90总分均低于治疗前[(136.94±36.90)vs.( 204.47±30.64)、(113.09±21.40)vs.( 128.48±17.85), t=-8.290、-4.222,均P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尝试在校大学生中开展内观认知疗法,本研究的远期目标是探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手段,而近期目标则是评价改良的内观认知疗法在该人群进行试用的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李振涛[3]将内观疗法和认知疗法整合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并得到日本川原隆造的推介[9]。本研究使用的疗法,在内观疗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将治疗时间调整为2天集中内观,5天分散内观和集中内观相结合。分散集中内观是根据在校大学生的作息特点,在以往“集中内观”和“分散内观”两类内观方法[2]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此法(即早上和中午各分散内观1个小时,晚上集中内观3个小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参加心理治疗,避免作息冲突,提高完成率。
内观认知疗法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内观者在治疗开始时应抱有要改变自己内心世界的要求”[2]。本研究参与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治疗有强烈的好奇,希望亲自体验”占85.0%;“希望通过内观体验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占77.5%;“有学习、交往等心理问题,希望得到解决”占60.0%。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提示参与者有较好的主动性,可能会为治疗完成率和治疗效果提供很好地保障;另一方面提示在参加此次研究的大学生中,多数学生都是带着心理问题来寻求解决的。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开始重视自身心理健康,能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以及有对正规有效的心理辅导的需求。这与钱铭怡就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认知的研究结果[10]相一致。本研究对象均为大学生志愿者,在没有任何强制约束措施的情况下,脱落率为13%,提示改良的内观认知疗法的可行性良好。此法良好的可行性可能是由于:①内观模式根据大学生作息时间进行了改良操作方便,耗时短;②参加者的参与动机强烈,有较明确的心理问题;③内观认知疗法高速了内观对象,使治疗针对性增强。
在完成本次内观认知训练的大学生中,内观前SCL-90量表阳性检出率高达42.5%,明显高于大多数报道的10%~30%[11]的水平,而治疗前SCL-90总分及多数因子分都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提示这些完成治疗的内观者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其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认识相符。在经过7天的内观认知疗法的训练后,SCL-90总分和各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分组研究表明,无论SCL-90量表筛查阳性组还是阴性组,内观认知治疗前后SCL-90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治疗前后,阳性组总分变化的差值明显高于阴性组。提示内观认知疗法可能具有改善心身症状、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而且内观认知治疗可能更加适合于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该结果支持目前大多内观疗法的研究,如Nukina S的研究显示内观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非常有效,而且,内观引起的心理改变可以激励患者每天继续进行内观治疗[12]。内观认知疗法首先围绕亲近的人的内省,使内观者重温被爱感,以新的信息构成对原有认知和经验的冲击、以健康的罪恶感、羞耻感、连带感等反性情绪形成对原认知和经验的怀疑和动摇。然后围绕讨厌的人和自我的自省,使内观者体验站在对方立场,观察同一事物得出的新体验,由于冲淡怨恨情绪,形成修正原来认知的愿望。最后应用贝克认知理论,找到了形成原认知偏差的自动性思考的特征,由此形成对原信息加工系统的改变,达到认知模式的修正,致使各种心理问题得以减轻[13,14]。
总之,内观认知疗法整合东西方心理治疗技术,文化底蕴深厚、疗程较短、操作简便,适用性良好,可进一步推广。但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内观认知疗法前后自身比较,没有设立标准对照;②内观者在填写自评量表时,存在一定的报告偏倚;③仅对内观者近期心理影响进行评估,尚未做远期效果追踪随访。
致谢:李洁、杨坤医师和杨鹤超、李申、杜彬等同学在心理疗法和数据录入过程给予了帮助。
参考文献
[1]吉本伊信.内观四十年(日)[M].春秋社,1965.
[2]王祖承.内观疗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88,3:138-140.
[3]李振涛,毛富强,刘春起,等.内观-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J].健康心理学,1996,4:50-52.
[4]李淑然.北京16所大学本科生1978-1987年因精神疾病休学等情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33.
[5]毛富强,李振涛.内观疗法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和方向[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2):123-125.
[6]BeckAT.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6:235-241.
[7]张明园.著.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
[8]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5):323-327.
[9]川原隆造.认知疗法同内观疗法的临床并用(日文)[M]∥内观疗法(日文).东京都:新兴医学出版社, 1996:l46.
[10]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59-662.
[1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12]Nukina S, Wang H, Kamei K, et al.Intensive Naikan therapy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panic disorder:clinical outcomes and background[J].Seishin Shinkeigaku Zasshi,2005,107(7):641-666.
一、中医药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双思维并重”原则,即指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的原则[3]。传统的中医药实验教学理念是以辅佐中医药理论知识为主,多为验证性实验内容,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中医药专业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医药学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中医药学实验是培养现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故需切实提升全体师生对中医药实验教学的主创性。根据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科学设计实验课程体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结构调整实验课程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中医学与中药学及药学相统一,品德、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强化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理念的落实与实施;致力于中医药教学模式和体系的不断优化,积极培养现代中医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深化中医药实验教学改革。
二、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
中医药实验课程考核是评价中医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其不仅是衡量中医药老师们实验教学水平、判断中医药实验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环节,亦是调动中医药大学生积极性和展现自我的主要手段[4-5]。传统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方式多以中医药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依据,忽略了对中医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那么,中医药实验新的考核方式应重点对中医药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考评,而不单看实验结果[6]。为适应中医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建立多元化的中医药实验考核新体系,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综合效果的评价。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实验课程的特殊性,中医药学生的实验考核应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并增加对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评价[7],把实验成绩分成平时成绩(70%)和末考成绩(30%)两部分。
1.平时成绩。中医药院校学生实验的平时成绩(70%)包括中医药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动手操作考试三个部分,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中医药实验预习报告(5%)能够反映中医药大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和基本掌握情况。中医药专业实验报告(10%)能正面地反映中医药大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有理,侧面地反映出中医药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情况。因此,对于中医药实验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之上,还应有中医药专业实验小组自评与互评(15%),其是中医药学生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中医药实验具体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展现的真实反映。中医药专业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中医药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考评,应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中医药学生随机抽取实验考试题并独立完成一项实验操作,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
2.末考成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实验末考成绩(30%)主要包括中医药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15%)和开放性实验设计(15%)两部分。正如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中医药实验课程也应重视中医药实验理论知识的讲授。在每学期的期末给中医药学生安排一次以中医药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中医药学生加深对其所学专业实验知识的理解和相应操作技能的掌握。开放性实验设计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中医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查阅文献资料,合理地进行实验设计并成功地开展试验取得一定的实验效果。
三、实践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college graduates’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before employment and the factors to affect this situation.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ropose measures so they can act as the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s well as consultation for the graduates. Methods:us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as the tools to measur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or 180 college graduates and the effects from their genders, degrees are analyzed. Results: Grad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prior to employment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average for adults of the country with remarkable difference (t =4.50, 5.38,P
【Key Words】college graduateprior to employmentanxiety and depression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类大学陆续开展各种活动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约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尤其是就业前的大学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导致出现种种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工作状况、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我们对这一群体做了调查,为进行心理辅导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选择为随机抽取人才市场某大公司招聘时,前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共调查人数180人,其中男生94人,女生86人,大专生70人,本科生110人,,平均年龄 21.14±1.35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调查工具[2],被试者根据最近1周实际情况填写问卷。SAS、SDS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自评结束后将20个条目各个得分相加得到总粗分,把总粗分乘以1.25即得标准分,,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SAS标准分>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分,表明有抑郁症状。
1.3统计方法 经统一计分标准处理。测查所得数据使用SPSSl0.0软件系统进行t检验, P
2结果
2.1毕业生SAS、SDS评分与国内正常人常模比较
毕业生就业前焦虑、抑郁评分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 两者比较焦虑、抑郁均有显 著性差异(P
表1 毕业生SAS 、SD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s)
项目 毕业生 常模 t值 P值
SAS 32.16±7.03 29.78±0.46 4.50
SDS 38.72±8.35 33.46±8.55 5.38
2.2不同性别毕业生SAS 、SDS评分结果比较
女生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男生,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表2 不同性别毕业生SAS 、SDS评分差异比较( ±s)
项目 男生(n =94) 女生(n =86) t 值 P值
SAS 35.35±5.72 40.15± 10.11 3.87
SDS 40.17±8.20 45.16± 9.25 3.81
2.3不同文化程度毕业生SAS 、SDS评分结果比较
大专生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本科生,焦虑评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大专生就业前焦虑程度更高。见表3
表3不同文化程度毕业生SAS 、SDS评分结果比较( ±s)
项目 大专生(n =70) 本科生(n =110) t值 P值
SAS 44.63 ±7.63 37.17± 8.46 6.04
SDS 42.65±7.70 41.86 ±7.20 0.69 >0.05
3讨论
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 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化,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打破了原有的计划分配体制, 开始向双向选择就业制度转化。新的就业体制给毕业生带来了机遇和自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毕业生不得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寻找工作, 加上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 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状况, 这些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困难。高校毕业生面对这样的就业现状更容易产生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本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前抑郁、焦虑水平高于正常人常模,这与刘洋等报告一致[3]。女生抑郁、焦虑评分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抑郁、焦虑倾向较为较出,这与女性的自身心理特征有关,但也受目前的社会因素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为胆怯、多疑、缺乏自信,而且对外界感受细腻、敏感,有的女生甚至怀有性别上的自卑感,这些都造成女性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差,而社会在求职、用人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偏见与歧视亦加重了女大学生的焦虑心理,压力大于男生,。大专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本科生, 这可能源于专科院校本身的软硬件条件有限, 影响力不及本科院校, 学校以往的就业率可能也不及本科院校, 于是, 学生对就业本身产生了畏惧, 找不到自信, 不敢与本科生进行竞争。如果此时不能得到专业人员的及时指导, 自然会增加他们的焦虑程度。
以上种种心理反应。主要是因为毕业生对求职环境的应对不良而造成的,只要能主动适应,各方面引导得法,这些心理障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能有效的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减轻抑郁、焦虑程度,。
总之,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生时代到社会角色的顺利过渡, 从而更好的保障大学生的就业以及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98-03
在我国,新生心理测试与访谈跟进是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其中对新生心理危机隐患进行排查更是测试中的重要目的,目前很多高校多半使用UPI、EPQ或者SCL90等工具对新生自杀风险进行排查[1],然而排查后的访谈筛查工作与干预工作任务却非常繁重,一对一的访谈、干预往往难以满足普查后众多危机个案的处理。
自杀行为是在校大学生意外死亡主要的方式,而自杀意念(Suicideideation)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2]自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自杀意念的出现,所谓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到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此目的外显行动。[3]虽然关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研究结论不统一,但大部分研究者均认为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例如李茜(2016)等研究都发现,及时对高自杀意念学生进行面谈咨询,能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4];杨新国(2015)应用研究性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也得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5];管晓琴(2004)应用认知疗法对大学生个体自杀进行干预,发现认知疗法能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6];还有人应用积极取向和团体辅导干预轻度自杀意念大学生等[7],这些干预方案均显著降低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
国外许多研究者也对自杀和自杀意念进行过大量的研究,Miller对以往行为治疗自杀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行为治疗能有效降低成人自杀行为[8];Labelle给予30名自杀青少年12次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其抑郁和绝望感减少,认知和自我控制方面显著提高。[9]
大W新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脱离家庭走向独立的世界,有着独特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自杀意念干预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可行?本研究拟通过认知行为取向的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拟探索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其自杀意念干预的可行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新生测试后625名高自杀意念学生(SOISS标准分得分高于60)进行访谈,经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逐一访谈后共筛出89名学生报告有明显的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然后从中选出60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被试,其中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另外30名作为对照组由专人进行跟踪关注但不予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男生16名,女生14名。
(二)研究工具
1.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
共26个条目,包括绝望、乐观、睡眠3个因子及掩饰效度因子。条目均以“是”或“否”记分,得分越高,则自杀意念越强。总分由前3个因子分相加而成。本研究采用标准分,总分≥60分作为筛选有自杀意念者的量表划界点。该量表科隆巴赫一致性系数为079,四个月后重测信度为086,适合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各年龄段的人群。[7]
2.抑郁自评量表(SDS)
由Zung于1965年编制,反映被试的抑郁主观感受以评定抑郁程度,共20个项目,采用4级平分,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重[8],该量表经过大量研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科隆巴赫α系数为0798。
3.焦虑自评量表(SAS)
该量表由Zung编制于1971年,包括20个自评项目。其中有15项是正向评分,5项反向评分。采用1―4级评分法,量表中20个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将各题及总分的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各题及总分的标准分,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重。
4.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UPI是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直译为大学人格问卷)的简称。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量表采用是1、0计分,共64道题,总分超过25分视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UPI具有较高信、效度(Cronbachsα=0871,效度检验r=-0701,P
(三)研究程序
团体辅导总共包括8次活动,每次活动3小时,协调组员时间后安排在晚上进行。研究的量表施测安排在团体辅导开始前1周进行前测,结束后1周进行后测,结束后3个月进行追踪回访。对照组未实施任何干预,仅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关注,并在同样的时间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并在最后进行追加辅导。
根据前人研究,要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包括社会支持、自信、生命态度、人生规划等。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本研究根据高自杀意念新生的特点,采取团体辅导方法,构建辅导和成长相结合的团体,包括破冰、人际关系、自信心培育、社会支持、人生规划、生命认识、感恩生活和珍爱生命八个模块,旨在通过团体互动,纠正不良生命态度,珍爱生命,减轻自杀意念,提高生活能力。具体方案如下:
每次团体活动中,均分为热身、主体活动和结束三部分。其中热身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小组气氛,使彼此感觉更加接近,创造小组的凝聚力,使成员更投入小组活动。主体部分是当次团体活动的主题,团体成员完成一张与当次活动主题相匹配的活动单,在每个组员都完成活动单之后,全体组员在小组内共同分享活动的内容。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10for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
二、结果
(一)认识行为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及追踪结果分析
经过8次辅导和三个月的追踪,自杀意念的改变结果如下:
通过表2可以发现,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杀意念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t=6839;3179;2812;4435,p
(二)认知行为团体对自杀意念学生焦虑、抑郁及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干预组在实验前的测试中焦虑、抑郁以及UPI各量表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在干预结束之后,实验组SDS、SAS得分均显著降低(t=23462;t=-4792;P05),但是在实验干预结束后三月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实验干预效应在三月后仍然存在,实验组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三个量表得分差异均显著(t=32876;t=6805;t=-3295;P
(三)讨论与分析
大学生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新生档案的建O为后续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心理教育、宣传等提供数据佐证。而普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筛查学生心理危机隐患,黄艳苹(2012)等指出,高校心理普查工作应该引入自杀意念的排查工具。[10]本研究采用夏朝云编制的SOISS自杀意念问卷考察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11],〖JP2〗筛查出高自杀意念个案165个,检出率为135%,这与许多研究结论较为相符,但是经过访谈后得出真正具有自杀意念的人数仅为89个,这个比率低于前人的研究,这也与前人研究大部分是从量表得分进行的统计和筛查,并没有经过临床谈话的原因有关。
本研究是针对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团体辅导。虽然有些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采用过积极团体以及咨询性团体进行干预,并得到积极的干预效果[12],但是大学新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刚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有着和其他年级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关于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研究也有研究者曾做过探讨,例如黄艳苹(2013)发现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焦虑、抑郁和心理健康等具有显著相关,并且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新生的自杀意念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13]
本研究通过两周8次的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新生的自杀意念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与吴远(2006)等人应用认知疗法对自杀的干预研究一致[14],也与秦矗2016)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干预研究结果一致。[15]虽然自杀意念和抑郁、焦虑等情况症状有其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并且间隔五个月后的修复效果显著,但是与实验组相比,无论在干预结束后或者在三个月后的追踪进行调查,自然修复的效果也远低于团体辅导的效果,两者差异非常显著。从此也可以分析出,经过了团体辅导的学生,自辅导结束后到3个月的追踪时,自我修复能力也更强,他们在自杀意念总分和绝望、乐观以及焦虑、抑郁、心理健康因子上的得分都要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认知团辅,使他们掌握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后面的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难更能自行化解。
总的来说,认识团体辅导对高自杀意念新生的干预具有显著的效应,但是本研究没有考察个体访谈与团体辅导两者的干预效果差异,这也是今后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8-29.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15):89-90.
[3]李亚敏,雷先阳,等.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117-119.
[4]李茜,李翠,王伟.对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10):90-91.
[5]杨新国,段修云,徐明津等.基于研究型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72-73.
[6]管晓琴,吴远.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458-460.
[7]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47-49.
[8]MJ Rotheram-borus,J Piacentini,S Miller,F Graae,D Castroblanco.Brief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ers and their famil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4,33(4):508-517.
[9]R Labelle.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depressed and suicidal adolescents[J].Neuropsychiatrie De Lenfance Et De Ladolescence.2012,60(5):S123-131.
[10]黄艳苹,李玲.高校心理普查危机因子检测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37-39.
[11]夏朝云,王东波,何旭东等.自杀意念量表信效度评价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2,2(13):23-25.
[12]李欢欢.校园自杀的风险因素与干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51-53.
焦虑、抑郁属于复合情绪,焦虑是由恐惧,内疚,痛苦,愤怒等基本情绪复合而成。抑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的一种心境障碍。当前,大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常以焦虑、抑郁等形式反映出来。调查显示,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焦虑、抑郁症状的矫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国内关于大学生抑郁、焦虑状况的研究层出不穷,并不断把这两种情绪状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任红漫(2007)研究表明高职生的焦虑、抑郁状况与人格特征之间显著相关,因此塑造健康的个性是降低焦虑、抑郁,减少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丁琰等人(2007)采用Zung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人总共占21.79%,男女生在SAS SDS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韩立娟等人(2010)研究发现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有显著正相关。宋晓燕等人(2011)考察了大学生无聊倾向、焦虑和抑郁的关系,发现焦虑、抑郁、无聊倾向关系密切,焦虑通过抑郁影响无聊倾向。周科慧等人(2007)分析了大学生日常应激状况以及抑郁、焦虑水平,探明了日常应激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日常应激对大学生的抑郁及焦虑有预测作用。张亭亭等人(2008)研究表明焦虑与抑郁之间也有显著正相关,而抑郁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应对方式作为生活事件与焦虑的中介变量,在应激过程中,与生活事件协同作用于焦虑,中介效应显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抑郁、焦虑综合了多种负性情绪,而大学生们对这些负性情绪体验能力如何,又是怎样去调控这些负性情绪?类似这样的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从基本负性情绪体验入手,进而探讨抑郁、焦虑与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这种从情绪本身出发来研究焦虑、抑郁状态,更能详实地理解产生抑郁、焦虑状态的原因,为处理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在某医学类高校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72名,其中2名被试的数据因重要部分缺失而被删除。进入正式数据统计的被试共70人,年龄为17-24岁,M=19.69,SD=1.161,其中男性16名,女性54名,学生干部28名,普通学生42名。
2.测量方法和研究工具
对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策略的测量主要采用访谈法,让被试回忆过去一年中的三个日常人际问题及在这三个日常人际问题处理中体验到的情绪和调节这些情绪所使用的策略。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被试进行了测量。每个量表各有20个项目,采用4点等级计分方法。
3.研究程序
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是否为班干部等状况,接着进入结构化访谈,整个访谈过程一对一进行。结构化访谈过程:让被试回忆过去一年中的3个日常人际问题,使用录音笔对每个被试的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后由两名编码人员对被试的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的录音进行编码。访谈结束后,对被试进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测量。
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1.被试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状况的描述统计
表1被试在情绪体验、调节策略、焦虑、抑郁上的描述统计(n =70)
描述统计结果显示:被试体验的愤怒较多,悲伤较少;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被试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被动调节策略较少,主动调节策略较多。被试群体的平均焦虑水平未达到临界值50,而平均抑郁水平则表现为轻度抑郁。具体结果见表2.1。
2.被试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状况与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分析
表2被试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状况与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分析(n =70)
注:*** p < 0.001 ,** p < 0.01, * p < 0.05 〃p=0.058
从表2.2可以看出,悲伤与愤怒成显著负相关,抑郁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情绪体验与情绪调节策略3个维度的相关都不显著。情绪调节策略中问题解决与被动调节、主动调节都显著负相关,问题解决策略与抑郁状况负相关显著。年龄与是否是学生干部显著负相关。
3.被试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状况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上面的结果可知,情绪调节策略中问题解决与抑郁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问题解决策略对抑郁状况有影响。问题解决策略与焦虑状况的负相关边缘显著,焦虑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我们假设在问题解决策略对抑郁状况影响中,焦虑状况是一个中介变量。
我们采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三个回归模型)的方法来检验焦虑在问题解决与抑郁状况间的中介效应,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步,将问题解决策略带入回归模型来预测抑郁状况,多元回归结果显示,问题解决策略能显著预测抑郁状况,标准回归系数c= -0.28, t= -2.45,p
第二步,将问题解决策略带入回归模型来预测焦虑,标准回归系数a= -0.23, t= -1.93,p=0.058,a边缘显著;
第三步,同时将问题解决策略和焦虑带入回归模型来预测抑郁状况,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焦虑能显著预测抑郁状况,标准回归系数b=0.59,t=6.07,p
第四步,由于a边缘显著,b显著,所以继续做sobel检验。通过sobel检验Z=0.059,p=0.02,sobel检验显著。
综合上述统计分析的结果,中介效应显著,为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焦虑在问题解决策略与抑郁状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被试体验的愤怒较多,悲伤较少,这一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Birditt(2005)研究表明在描述与同伴社会交往的压力情景中,青少年报告更高强度和更持久的愤怒。Whitesell(1996)研究表明在描述与朋友的冲突中,他们报告的愤怒比悲伤更强烈。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因此研究获得的结论也符合青年人的特征。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相比,遇到问题多容易急躁,不太沉稳,因此易与人发生冲突,所以感受到的愤怒体验更多。
本研究中,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被试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被动调节策略较少,主动调节策略较多。青少年和年轻人在处理情绪问题上没有太多经验,很少能够利用自己社会和情感方面的经验来处理情绪问题,大多数时候不能有效地管理和关注自己的情绪。而且,年轻人不会有很强的动机去避免负性情绪体验,主要采取向引发问题的人发泄情绪或者向他人寻求帮助以平复自己的情绪。因此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多的使用主动调节策略。
在本研究中,被试的悲伤与愤怒成显著负相关。悲伤是一种消极情绪,但从寻求帮助的目的来看,它也具有积极的一面。而愤怒常与攻击、敌视和搏斗等形式相联系,它是一种负性情绪。且悲伤的紧张度要小于很多其他的消极情绪,特别是愤怒,它似乎纯粹是一种体验。本研究的结论就验证了上述分析。被试的抑郁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与张亭亭等人(2008)的研究相一致,这说明这两种状态经常是相伴而生的,一个人的抑郁水平较高,自然焦虑水平也高。
被试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抑郁状况负相关显著。这意味着使用较多问题解决策略的被试抑郁水平较低,反之使用较少问题解决策略的被试体验到的抑郁水平越高。本研究的另一结果表明,在问题解决策略对抑郁状况影响中,焦虑状况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说明较多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情绪调节的被试,更少出现抑郁状况,另一方面也说明,焦虑与抑郁有着密切的联系,问题解决策略通过焦虑对抑郁起作用。
本研究中的被试是在医学院校随机抽取的大学生,他们的平均焦虑水平未达到临界值50,平均抑郁水平为轻度抑郁,这也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与焦虑现象是很普遍的,所以抑郁、焦虑状况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任红漫. 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90-91.
[2]丁琰, 余炯枚, 陈峰. 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7,(8), 75-76.
[3]韩立娟, 刘玉娟, 耿丽伟.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2 (1), 134-137.